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三种语言的读后感20字

三种语言的读后感20字

人的三种需要——《心灵的旅程》读后感800字。

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活伴侣和导师。我们在读完一本中外经典名著后,往往会发现自己身上的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之处。当我们读完一本中外经典名著后,可能也会改变我们对事物以往的看法。在这个时候,我们最需要的就是将自己的所思所想给记录下来。那么,怎样写读书笔记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人的三种需要——《心灵的旅程》读后感800字”,如果合你所需,不妨马上收藏本页。

人的三种需要——《心灵的旅程》读后感800字:

最近又翻看了一下傅佩荣先生的《心灵的旅程》,我还是很认同傅先生所说的:人是“身、心、灵”所构成的一个整体。我们可以用马车代表身,马车夫代表心,车主人代表灵。也可以用果树的树干代表身,开花代表心,结果代表灵。

我觉得人既然是三个层次,必然有三种需要。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分为五种,我觉得第一种生理需要和第二种安全需要是身的需要。只有满足了这两种需要,人才能存活下来。第三种爱与归属的需要和第四种尊重的需要第五种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心的需要。人是群体动物需要有归属感,人又是感情动物,需要爱与被爱。人还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还希望自己想要成为的人。以上这些都是身与心的需要。

傅佩荣先生说:“在生理及心理需求得到满足后,人反而会有某种无聊、倦怠、空虚、无意义感。这时候人会不知不觉开始寻求某种别的东西,也就是某种具有‘意义’的东西。这时候所需要的已经不再是量的增加,而是一种‘质’的要求,希望生命能够有一点向上提升的机会。这种需求就是灵所表现出来的力量。

马斯洛在他过世的前一年,又提出了“Z理论”:自我超越。他说:“缺乏超越及超个人的层面,我们会生病,而变得残暴、空虚或无望、冷漠。”因此可知,人除了在身、心方面的需求,还要灵这方面的高层需求。

荣格说:“有些人身体健康,心智正常,但是却不快乐!”荣格是有名的心理医生,请他看病的人大都是上层社会有地位、有权力、有学问的人。经过几十年治疗病患的经验累积,他所归纳出的心得就是这句话。可见,一个人要想快乐,不能够只有身体健康、心智正常,还需要第三个条件,也就是灵。

所以我觉得人有三种大的需要,身的需要可以说是低级需要,一般的生物都需要,植物还需要阳光雨露呢!心的需要可以是中等需要,因为有些动物也需要爱、需要归属。灵的需要是高等需要,因为只有人有这种需要,也只有这种需要才能理解为什么有些人生活的很优越,却会抑郁。

成长是人生最大的意义,为了幸福人生,让我们身、心、灵全面成长吧!作者:寻常百姓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编辑推荐

《心灵寄语》读后感800字


《心灵寄语》读后感800字:

9月28日,正值献血法颁布20周年之际,毛腾飞书记向全市人民发来一份《心灵寄语》。美妙的语句娓娓道来,赤子之心彰显祝福和希望。二百六十六个字符,就像跳动的音符,奏响心灵的乐章,让我如沐春风。一遍不过瘾,我又轻声读了很多次,竟有一种内心的感动。“都说血浓于水,是因为情怀里涌动着炙热的波浪。都说情深似海,是因为一腔热血的奉献至高无上。”是啊,大爱无疆!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这世界将变得更加美好。

毛书记说,“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在挽起衣袖、献出血液的那一刻,内心洋溢着幸福与温暖。”多么准确的说出了献血者的心声。跟车采血时,曾看过一个小女生,自小打针就很害怕,但来到献血车上,她勇敢的挽起了袖子,害怕而又坚定。我还看到了一些献血者,二、三十年如一日,奉献着自己的爱心。一位无偿献血者曾经说过:“人这一辈子有很多机会可以去帮助别人,当我想到某一天,某一个生命,会因为我的血液而得以延续!这种感觉是多么温暖,它使我如此真切的感受到什么是幸福”!是啊,这就是幸福!20年来,我市无偿献血志愿者57万多次的爱心善举,组成一幅幅动人的画,深深的打动着我。而毛书记在百忙之中不忘献血事业,作为一个无偿献血者亲自带头,用善行义举传递人间真情,倡导心手相牵,血脉相连的高尚大爱,更使我心中升起了崇高的敬意。

毛书记这份寄语,道出了无偿献血者的心声,道出了我们心中的骄傲,他发出了献血的最强音,在殷殷期望中,更是对我们的一种鞭策和激励,激发着我内心工作的动力。作为株洲血站的一员,我为能够将自己奉献给这份爱的事业而感动荣幸。这一段时间以来,我感受到的是血站人满满的爱心和责任,她们兢兢业业的工作,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和无私奉献,为株洲爱心事业添砖加瓦,创建起一个友爱的天堂。

面对各位领导的殷切希望,面对同事的大力支持,面对越来越多无偿献血者的无私奉献,我将脚踏实地、真抓实干、认真负责、精益求精,用努力创造健康,用辛勤传递快乐。让我们在毛书记的殷切希望中撸起袖子加油干,在奉献中充实生命,在奉献中实现价值,在奉献中汇聚爱的海洋!

《植树的牧羊人》读后感800字


不毛之地上涌出的泉水_《植树的牧羊人》读后感800字:

“我”在1913年,人迹罕至的阿尔卑斯山地上,遇到一位沉默又自信的神秘牧羊人。牧羊人一直一个人种着树。1919年,”我”重返荒原,那儿已有了一片树林。在1945年,荒原俨然成了生机盎然的热闹村庄。

这是一个关于奇迹的故事。让人读着读着,不觉莞尔。但文中一句话,引发人深深思索: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那时,“我”正处于一个极端困迫的处境,已走了五个小时却滴水未沾,牧羊人为“我”带来了惊喜,“我”内心重燃希望之火。

牧羊人是不毛之地的希望之水。牧羊人在战争期间仍坚持种着树,这片曾只有干涸泉眼的土地上,出现了泉水_而树林,分为三块,最大的一块,有11公里宽。那仿佛是我无法到达的一段路程,而这11公里是树林!要多少棵树才能达到遮天蔽日的11公里?而它却为一双手所造就,那么,这双手一定是毅力、坚持、执着的化身。

牧羊人是不毛之地上的执着之水。在这不懈的努力下,昔日的荒地成了沃土,一万多口人过着幸福生活。这绘本中的原图,我也见识过了,从1913年的素描,到1945年大块大块的蓝色、绿色,是一种创造的力量!没有创造,何来幸福?何来生命?

牧羊人是不毛之地上的创造之水!有了希望,才能执着;有了执着,才能创造;有了创造,才能出现生命。这是我想到的第一个感受。其次,这个故事也至关人与自然。这泉水般的牧羊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将自然打造得更加平凡而至美。

我想起《青山不老》。里面一个住所简陋的瘦小老头,带着一群老汉在晋西北无比恶劣的环境下治理山沟。15年,绿化了八条沟,造了3700亩林网。他不愿享清福,只要一辈子种树,实现自己的价值。他那无私奉献的精神,使他真正与山川共存,日月同辉了。

环境需要人类去守护,去努力。而这两位老人以生命化为青山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是从人民的勇气、幸福而出发。于是,在不懈努力下,牧羊人创造了沃土和人民的舒适生活;老人攒钱买了电视机给乡亲,也用树林挡住了狂风,守住了珍贵的黄土。他们这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是多么可贵啊!他们做到了上天才能做到的事!作者:倪泠

《罗马人的故事》读后感800字


《罗马人的故事》读后感800字:

我最近看了一本书,叫《罗马人的故事》。这本书很详尽的讲了古罗马的历史。虽然我现在还没有看完,但是我发现了古罗马在当时成为一个强大的帝国,与他们的习俗非常有关。

我注意到,很多民族在征服了其他国家或者民族之后,做法都出奇的相似。有的国家劫掠一番之后就带着大批的战利品离开了,有的国家还会掠夺一部分人民用作奴隶。但是我觉得这样的做法并不能使战争带来的收益最大,他们放弃了一样很大的资源,就是土地。古罗马的人民在各个大小战役中,给予战败国本国的公民权,或者通过缔交“拉丁同盟”的方式来扩张自己的版图。但是我认为,罗马能从一个蕞尔小国,发展为如此庞大的帝国,善于同化别的国家只能说是表面上的原因。究其根本我认为是当时罗马人开放包容的内心。

早在罗马王政时期,罗马人包容的传统就已经被打下了。当开国君主罗慕路丝死后,继任他的就是刚刚被同化入罗马的外邦人—努尔。自此之后,直到王政时代结束,罗马王的位置经常会给并非罗马本土的人。读后感

·

后来罗马王政虽然陨落了,但是罗马人的开放包容保留了下来。一直持续到后来的罗马共和国时期,也就是罗马开始统一意大利南部以及西西里岛的这一时期了。

罗马人不仅给予战败国本国的公民权,而且甚至允许他们持有双重国籍。而且平等对待所有的民族,就连修路,也会为新加入罗马同盟的城邦而继续延长。这些种种举措,不仅使罗马得到罗马联盟的爱戴,更使得西西里岛的叙拉古等城邦直接投靠了罗马联盟,最后才进一步赢得了布匿战争的胜利。

这种思想,也为罗马带来了强大的凝聚力。他们包容所有来投奔的民族,所以所有人都将罗马视为自己的母邦。有着与之共存亡的决心。所以在汉尼拔接连大破罗马军队之后,罗马还会有前仆后继的公民自愿参军。

这包容的思想,一直延续到罗马帝国时代以前,我认为这就是罗马可以打败迦太基,日耳曼等众多强国的原因。相关:罗马人的故事读后感1500字

人与技术的力量_《刷新》读后感800字


人与技术的力量_《刷新》读后感800字:

《刷新》是纳德拉对微软正在经历的文化与业务转型的梳理。或许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本书,那就是:人和企业需要以成长型思维转型。不过,下面更多的是从技术角度来简单总结一下。因为书中描绘的技术愿景实在是激动人心。

个人与组织。领导力的刷新:不遗余力竞争,面对不确定性和威胁要充满激情;把团队放在优于个人地位和个人荣誉的位置;同理心,激发团队成员的信心,让每个人展现最优秀的一面。企业文化:成长型思维(突破个人的局限);包容、同理心(突破人与人的界限)。企业使命:为个人或组织赋能。

商业上的现在与未来。扎根于核心业务(Surface, Office365, bing, Azure,Xbox)。开放的心态面对竞争对手,把产品推向竞争对手的平台,合作互利(微软和苹果的合作,微软爱 linux等)。利用云计算来转型 ,bing 是一个好的开始。云技术收集数据,提供计算,可以做很多超越云端的事情。

人与机器。利用机器来增强人的智能(突破人的智能),需要机器学习、人工智能、混合现实(书中提到了关于这个技术的有趣例子)等技术的支持。智能的终极是感知和理解。智能需要大量的计算,计算能力的提升靠量子技术突破。在计算机科学中,不要追求那些容易做到的事情,而要致力克服那些最大的难题。

科技与经济。利用先进科技扎根本土,为经济赋能。技术的扩散和传播及其对经济的影响始终令纳德拉痴迷。而这些有赖政策支持与知识教育。中国在这方面采取了具有前瞻性的产业政策。在制作业和消费互联网服务领域支持企业家和经济发展。另外,云计算能加快技术的扩散和传播。

除此之外,书中还提到了数字时代的价值观问题,隐私、安全等,这也是相当重要,不容忽视。

云计算是微软技术转型的关键点,它与公司的使命结合,赋能个人和企业,又与公司未来的技术愿景集合,赋能人工智能,同时又能促进技术的传播,赋能经济,把所有的点连成了一个立体。

从《刷新》一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处处都透露了超越短视的成长型思维,还有描绘的技术愿景,这些都是相当让人着迷的,建议一看。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人的三种需要——《心灵的旅程》读后感800字》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三种语言的读后感2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