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任正非传读后感1500字

任正非传读后感1500字

《难道他非死不可》读后感1500字。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在我们上高中时,语文老师也会要求我们多读一读中外经典名著。当我们细心阅读完一部作品后,就会有独到的见解。这时候,我们就需要为自己感受到的想法写一篇读后感。那么,在中外经典名著中你最喜欢看哪一本书籍呢?小编花时间特意编辑了《难道他非死不可》读后感1500字,在此提醒你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

《难道他非死不可》读后感1500字范文:

拙见,均为自己看完书后的自我臆想,欢迎不同意见交流,期待听到看过此书的你们的想法。(前期文笔与思想太过幼稚还请见谅。)

本书台湾医师作家刘育志和白映余著。(著即自我创作)前部分分析了多种类型的死亡方式,各个总统受到的枪杀,华盛顿的放血疗法,小罗斯福血压过高,爱因斯坦的动脉瘤,渐冻人,药物成瘾的迈克尔杰克逊,被射线杀死的居里夫妇,失忆的里根等。后半部分为小知识。

自序中作者已经给出了此书的目的:

我们试着穿越时空追踪死神的足迹,并瞧瞧当时的人们为了挽救生命做了哪些努力,或许弄巧成拙,又或许徒劳无功。生命是道深不可测的谜,在某些时候比我们想象的更有韧性,但有时却又无比脆弱。不过也因为难以捉摸,才让生命的故事总是充满魅力。

一、即使是总统面对死亡也一样脆弱。(或许是更惨,站在权力的巅峰,拥有无限的权利却也有无限的责任。死亡或许也并不是那么自由。)

有多个案例分析为美国总统,可以看到案发之后医生已经竭尽全力解救,但由于技术受限加上医学知识十分落后,即使是总统,大多也是被“折磨”的人不人鬼不鬼之后离世。

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总统贾菲德,右后背中弹,但由于没有X光,无法判定子弹位置,所以其医师多次用手指或探针伸入伤口内探查。(当时的医学技术落后)

总统多次抱怨脚及阴部疼痛但医师无人理会,都关注于弹孔渗出的暗红色血液。

中弹期间呕吐,畏寒,发高烧到40°C,腮腺发炎,脸肿,外耳及嘴巴流出分泌物,手臂有脓包,全身上下细菌感染,“灌肠”补充营养,最后会出现幻觉,间歇性胸痛。体重由95公斤下降到不到60公斤。

在长达80多天的折磨中终于离开人世。粗暴的说,这是我知道的病中最惨的总统。看似是解救,却遭受了更多的痛苦。即使是伟大如总统,也只能忍受。这个事件也引发了一些不在此书及此事件讨论范围内的思考,我们是否要把自己生命的最后时光贡献给医院,我们如何度过自己老年?医院是真的可以解决所有问题吗?《最后的告别》一书中作者给出了答案。

二、盲目的崇拜导致走向死亡。

总统华盛顿,由于崇拜放血疗法,在经过400毫升,500毫升,500毫升,950毫升的放血后离世。任何一种不经过科学论证的迷信,都是耍流氓。任何群体性的狂热,都像是吸毒一般,侵害人的心灵。如果有一天,一种现象“全民”追捧,互相吹嘘,不容置疑,那么你要小心了,可能已经“进入幻境”。望我们可以时时自省,跳出生活圈子看世界。

三、生命的价值果然不一样。

腹部中弹的总统麦金利的凶手,被1800伏特电椅处死,大脑被取出解剖,尸体为了防止无政府主义者带走居然用硫酸溶解。

您不是说人人平等吗?何以如此残忍,不服。民主自由,却时时用纱布蒙蔽人们的双眼。死刑的设立有用吗?法律的成立究竟是维护了谁的利益?

四、人性不可知?

有人说木乃伊可以治病,即死人骨头,埃及被用作永生的木乃伊被挖出贩卖,商人为了盈利制造“假货”,不择手段取得乞丐,奴隶或是死刑犯的尸体伪造成木乃伊。

有一句话说得好,当社会是一个好的社会时,人性就是好的,当社会是一个坏的社会时,人性就是坏的。任何一种极其残忍的事情出现,必然有一个原因,是什么导致这种事情出现?大多数我想要是制度,制度规范了人类,但有时候也会摧毁人类。

五、面对自然与死亡,人类太脆弱了

这是看过本书之后最俗也是最大的感触,有时候死亡来的太过突然,太过惊悚。

不推荐大家买,不太划算,我们图书馆接的,应该是看了两三天,期间乌七八糟看了好多别的书,所以时间并不久。看完这本书会让人有点害怕,可能是太多描写太恐怖,又或许是太真实。

这本书有一个系列,另外两本叫《暗黑医疗史》和《癫狂的医学》。

仍然是混乱,写文之初,不会组织语言,不知怎样表达思想,语言苍白无力。

想起这几天看的《东京一年》,作者蒋方舟,明明是日记,却也是妙笔生花,语句辞藻与大家想比虽有些许稚嫩但秒杀同龄之中99%的人也是不在话下了。

自从有了公众号就总是想要写文章,也不知意义何在,只是在长达一两个小时的表达之后会有种释放自己的快感,喜欢别人阅读自己的文字。

如果拥有了自己的读者,那是再好不过的了。作者:南姣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延伸阅读

《有些路你非走不可》读后感2000字


《有些路你非走不可》读后感2000字
从小在山沟沟长大的我童年就是放牛,打猪草,喂猪,割稻子和砍柴,我们乡就叫蒙山乡,在家背后就是海拔1000多米的蒙山,山的背后是什么完全不知道(长大之后才知道山背后是新余市)。所以从小就有一种渴望,渴望走出山沟沟。。。每一年都盼望新年的到来,因为新年到了才有机会出去亲戚家走走,可能还有机会进县城!现在想想都感觉自己非常的可爱,嘿嘿。还有一条路走出山沟沟的就是好好读书,在我村有近几千人口,但是真正上过大学的寥寥无几,整体读书氛围还不是很浓,很多跟我差不多年龄的男孩子读完初中就不读了好一点的读一个中专或者大专,他们宁愿在家里学点开车技能因为我们村那边矿石资源丰富,其中有一种叫做硅灰石的矿石占了全国四分之一,很多外面的一些企业在我们那里办厂。可能每一个家庭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和对子女的要求不一样,我爸妈就是非常重视教育这一块,老爸在年轻的时候上完小学之后上初中,可是因为贪玩包括当时那个年代学习氛围也不是很浓,念完初一就不再上学了,从此走上了一条比较辛苦的奋斗之路。老爸从学校出来之后跟着一个亲戚做过泥水砌墙等技艺,跟母亲成家之后买了一个做面的小型机器供应整个乡镇的面条生意,每一天做好面然后放在外面晒,晒完之后用扁担挑着到处买,非常的辛苦。还要干各种农活,所以他们不愿看到自己的小孩跟他们一样靠体力活来养活生计。在我的印象当中小时候爸妈对我非常的严格,只要我稍微犯一点错就要挨打或者挨骂,那时候特别害怕老爸老妈。不过这些举措让我只能安心在家里学习,而不会只想着跟着小伙伴们一起出去玩耍,虽然资质不是很聪明的我从小就养成了勤奋这样一个习惯,因为我相信天道酬勤!每一次的渴望虽然知道前面的路会很艰辛但是只要希望在就要勇往直前!(读后感)
第二节:一定要自己考上大学!
由于在中考过程中发挥不是很好,只考上了一个普通高中的分数线,为了让我能够上重点高中可以有更多的机会上大学,爸妈决定拿出家里仅存的5000块存款供我上重点高中。当时我忍不住内心的愧疚默默的流了不少眼泪,也同时下定决心告诉自己一定要好好读书考上大学为爸妈争点光。经过高中第一年的努力在高二我顺利从普通班级到了尖子班,但也并没有放松自己,相反对自己要求更加严格,但不大讲究学习的方法也不懂得劳逸结合,只有一个信念要好好读书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经过一年的拼搏成绩在班上总体也就中等,但身体素质却越来越不行了,到了高三身体素质算是达到最差的一个时期。那时候爸妈也非常的操心。还特意在学校外租了一个房子,然后让我跟他们一起住,这样他们好顾得上我的吃住,每一天老爸都要我喝一杯用热水泡的生鸡蛋,说是这样对身体有好处。爸妈的一片心意全在里面了,我问自己能够做什么,唯有好好读书,但做了很多的无用功。第一年高考落榜,虽然没有考上大学但我并没有因此感到沮丧,我暗暗的告诉自己明年一定要考上大学。复读在一些学习的技巧和自己不足之处进行了很多的反思,但有一个心结可能是像我们很多从农村出来的孩子都会有的,是什么心结呢?来自农村的我们懂得了生活的艰辛,我们很多也能够吃苦理解父母的不容易,但我们太渴望成功了甚至说非常的迫切,这种急于求成的心态伴随我很多年包括今天我依然每天在反省自己这一块。这种心态在高考这种决定人生命运的场合就完全不行,严重影响了考场发挥,甚至很长一段时间我会买一些心理学方面的数据来看,不可否认那时我心理素质很不好但没有人可以给我很好的引导,到了大学的时候我都有时想有一天也许我会去从事心理学方面的工作。因为我是从那种环境当中走出来的人,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太重要了,也许哪天开个心理诊所也不错。第二次高考还是落榜!也许很多人会选择不再读了,我的父亲告诉我你去读三本吧,家里承受一点压力,但当我了解读三本每一年要近20000以上的开支的时候,我写信给我的爸妈再给我一次机会让我补习,如果我没有考上我就不再读大学,我自己出去打工!从此开始的第三次征途,第二年补习在心理素质调节这一块我有意识的加强训练,同时也加强一些学习技巧方面的训练,确保在高考的时候能够得到的分一定得到,虽然最后考出来的分数没有达到老师对我的期望和父母对我的期望,但至少已经跨入了大学的门槛,那一刻心理终于放下了重重的一块大石头!!!
有些路你非走不可,也只有你自己亲自走完你才知道路是怎样的,所以到后面做很多事情我都鼓励自己勇于去尝试,年轻的时候不尝试以后就更加没有勇气去尝试!虽然前面是什么我们不知道,但我相信只要你跟从内心的声音,不断去总结不断去思考相信有一天你会获得一种叫做智慧东西!这种东西不是聪明可以代替的,往往是要你经历很多艰辛的历程才有的人生智慧今天分享了许多,愿你我能够坚守自己内心深处的一些东西,永远向前看!世界,晚安!

《幸福的勇气》读后感1000字-我尊重他吗


家有七岁小儿。在对孩子未来的畅想中,最重要的一条是希望他能够幸福。幸福应该是件很简单的事情吧?回顾自己的生活,特别是翻过《幸福的勇气》后,不得不承认幸福并非易事。获得幸福是需要勇气的。

《幸福的勇气》是继《被讨厌的勇气》后,岸见一郎、古贺史健阐述阿德勒哲学的第二本书。本书继续沿用上一本的风格,以对话方式,在青年与哲人的一问一答之间,结合青年的教育实践困惑,引导读者思考如何获得幸福。划分自己的课题和他人的课题,平等尊重地看待他人,接受不完美,自我认同,主动信赖,主动去爱,从自我中解放出来,实现自立,在真正意义上接纳世界,最终体会到幸福(共同体感觉)。这看似简单的几句话,真要做起来,何其艰难。我们大多数人在意他人评价,无法遵从内心;担心背叛,不敢信赖;害怕伤害,不能全心全意去爱。这本书中犀利地指出隐藏在行为背后的深层次心理动机,特别是问题儿童的问题行为。此外,指明了教育的目的,让我这位在育儿道路上精疲力竭的妈妈萌发了不少感悟。

周四晚从托班接到小儿,得知其未完成大部分作业。待十点,由于第一遍课文读得磕磕绊绊,要求再来一遍,他不乐意,陷入僵局。僵持了半小时后,放弃作业,让去睡觉,他亦不同意。换成他爹,两三分钟过后,娃哭得一塌糊涂。娘亲再上,终于在十一点十分完成。

第二天早六点起床后,坐在沙发上发呆时,想起了《幸福的勇气》。初次接触了阿德勒哲学的青年满怀希望地辞去图书馆的工作,成为了一名教师,奉行不批评不表扬的观点实践教育(平等尊重地看待他人),却陷入困局。就像我自己,本着尊重孩子、不打骂的原则,但常常沮丧于温和的词语没有力量。

书中哲人指出教育的目的是自立,给青年开出名为尊重的药方。自立的入口是尊重。尊重就是实事求是地看待一个人并认识到其独特个性的能力;尊重就是要努力地使对方能成为和发展自己;尊重就是不能强迫,要关心他人兴趣。

我,真正尊重孩子吗?

回顾那天,老师发了数学小测试表扬名单,娃榜上无名。尽管我装作云淡清风地看着测试单,努力摆出温和的样子,轻声询问他为什么会犯错,但实际上,面上无光,沉浸在自己的情绪中。他唠叨过那天在校被催着快点!快点!赶作业,喘不过气来;围棋变成了一个半小时的写字课,太累。至于数学小测试成绩,虽只字未提,但真不在意吗?

思索过后,点了孩子喜欢的外卖早餐。在他起床后,给了个大大的拥抱。晚上临睡前:妈妈,告诉你一件事情,我既开心又担心。

什么事情?

开心是因为语文、数学又测试了(有机会证明自己);担心是怕考得不好。

《幸福的勇气》中,提倡用他人的眼睛去看,用他人的耳朵去听,用他人的心去感受,从而要实事求是地尊重那个五分钟都安静不下来的孩子、那个痴迷游戏的孩子、那个粗心做错题的孩子、那个喜欢和你顶嘴的孩子。通过尊重这个入口,在孩子自立后,他会学会自己做出恰当的选择。

结缘三体,妙不可言_《三体》读后感500字


结缘三体,妙不可言_三体读后感500字:

关于《三体》,第一次看到是2015年冬,汪小糖拿了厚厚的三本书,说这是她的假期计划,科幻小说!!(我心想朋友你慢慢看啊,不和你抢)

17年10月份,我计划看不同类型的书,看到《三体》,入手。书是买回来了,什么时候打开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12月份的时候,Mr黄偶然给我们讲了《三体》,离地球最近的是4光年之外的半人马座、降维攻击……突然来了兴致。在看书之前,我又先听了一下《晓说》里高晓松的解读,哇哦,超级酷!(有限的词汇量,也是够了)

听完之后,打开了一本被称为伟大文学的书。作为物理化一直拖后腿的文科女,科幻我是看不懂,可小说没问题啊,原谅我的肤浅。除了小说情节,我还是被那一串串脑洞、一个接一个神奇的硬科技征服,竟有人视宇宙、太阳系如一盘棋局,将笔下的星球一遍遍地毁灭,又一遍遍地重塑!他就是刘慈欣,一个小镇青年,也是雨果奖的亚洲第一人。他的思想里装的是宇宙星辰、古往今来,何许人也!

《三体》三部曲,分别是《地球往事》、《黑暗森林》、《死神永生》,第一次全篇通读,博大精深悟不透,也就看看热闹,一场有关宇宙时空、地球人类的宏大的、爆炸性的热闹。

热闹好看,怕的是曲终万物散,宇宙寂灭……那时,何往??作者:FUN

《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读后感


《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是一本好书,书中重点研究了23种教育心理现象,有大量的教育案例来支撑这些心理学观点,作者唐全腾在教书一段时间后,重新回去读书,从而对教学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他选择了校园中最常见的事情来分析其中所包含的心理学的原理,用心理学来看学校教育,从学习、关系、决定三个角度解释了从众、模仿、习得无助等现象,并结合教学场景进行了分析,并从教师的角度给出了自己的认识和处理方法,从个体的学习,到班级的管理,无所不包。这便是全书的大致内容。对于教师或相关的研究人员来说,这不仅是非常有用的一本书,也是一本很适合教师阅读,更是教师不可不读的一本好书。

“学生想认真学习,教师想尽力帮助学生学习,家长永远想给孩子最好的,校长、主任也绝对希望学校的教学能够蒸蒸日上,推动教改的专家学者们更是希望能建立一个完善的教育制作。问题是,我们如何确定我们正在做的事情是对的呢?直觉上,我们都以为我们是对的,但心理学却告诉我们:人们的想法往往埋藏着许多盲点……”这本书介绍的一些学生心理知识,如:习德无助、从众、自我实现、自我中心等,有助于老师了解学生、教育学生。当自己面对课堂情景和学生表现时,才能够运用这些知识来判断及应对学生的情况,制造好的舆论导向,把学生引导到好的一面,把理论知识和教育教学实际结合起来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教育中的问题。作者在书中从“学习”、“关系”和“决定”三个方面,用具体真实的事例讲解了原本很深奥难懂的心理学理论。举例后还讲述了故事的背后,真的分析得透彻,深刻。

比如书中举例:面对上课时,有学生在剪指甲,究竟应该怎样?“要不要和学生起冲突?”“有没有能力压制这个学生的态度?”“要在教室处理还是到办公室里处理?”“要自己来还是请学务处帮忙?”

有些学生感觉比我们教师还拽,理直气壮的,和我们叫喧,实在没办法处理他的违规犯记现象。和家长联系,要么找不到,要么说不上两句就挂断了。家长骂也骂了,打也打了,孩子硬是不改,又能怎办?

“完全没有办法可想”和“现在还没有找到办法”两种见解,我们该选择什么呢?我们应该想着,只要我们慢慢的探索,总能找到一个正确的方法,针对学生各种突发状况,很好的解决问题。那我们的日子迟早会变得“好过”。

心理学说:人们总是会把自己的行为想成是典型的行为,认为自己既然这么做了,别人也应该都会这么做才对,这种把自己的行为夸大为所有人的普遍性行为的现象,称为“虚假的一致”。

以之前那位学生来说,如果本身他不喜欢老师,就会以为其他学生也不喜欢,因此想“替天行道”,才想为全班同学出一口气。

这种现象其实常常发生。

书上建议我们教师面对班级时,应该利用一些表决、投票、阐述意见等动作,来让同学们知道他的想法可能不是多数人的想法,而且班上的民意其实是在老师身上,而不是在某个学生身上。这样可以让那些同学的气焰消减不少,也替老师省掉许多的麻烦。

看来,对于消极的“虚假的一致”,要坚决抵制。多多沟通,就不会犯庄子和惠施的故事了。

书中许多观点,都让我开始对我们的教育方式进行反思。确实,不管教育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最后还都要靠“人”来实现。所以教育问题就是人的问题,要解决教育问题,就要解决人的问题。我们教师是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人物,要提高我们的教育质量,就要提高教师的专业地位,那么老师的专业地位就紧紧是学科知识吗?我想,教师的专业地位更加体现在教师对教育心理方面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所以从现在开始我要不仅要加强学科知识的提升,更要加强教育心理知识的钻研,让我成为一位真正的好教师。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难道他非死不可》读后感1500字”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读后感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任正非传读后感1500字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