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只有努力才能成功读后感

只有努力才能成功读后感

只有珍惜,才配拥有——《槐花泪》读后感800字。

托马斯·卡莱尔说过:“书籍——当代真正的大学。”这句就告诉我们读书的重要性,所以我们在平常要多读一些具有知识含量的中外经典书籍。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这时候,我们就可以将自己的感想记录下来写一篇读后感。那么,你有没有写过有关中外经典名著的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只有珍惜,才配拥有——《槐花泪》读后感800字 ”,如果合你所需,不妨马上收藏本页。

只有珍惜,才配拥有——《槐花泪》读后感800字范文:

“最美人间四月天。四月的季节,春风送春意,草绿百花香。天空湛蓝,鸟儿鸣唱。大地一片盎然。这个季节是个多情的季节,也是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季节,当然也是文人墨客最喜欢的季节。

许多赞美鲜花、抒发情怀的诗歌美文层出不穷,如春天盛开的花儿争奇斗艳,各领风骚,令人目不暇接。然而,在众多的诗文中,我唯独钟情南山老师的自由体诗歌《槐花泪》。

这首《槐花泪》并未俗套的去描写槐花的圣洁纯美,也未跟风去回味槐花蒸饭如何美味,更没有苦苦追思儿时的记忆。而是清新脱俗,从独特的视角切入,描写一对恋人在槐花树下的卿卿我我,海誓山盟的唯美爱情故事。

两个青年男女,在槐树林开满槐花的季节,依偎在槐花树下,行彼此许下了诺言,山无陵,乃敢与君绝。恋人去了,去寻找自已的远方。他许下了承诺,槐花再开的时候回来娶她。槐花开了又谢,谢了又开,远方的人并未如期归来。唯独守在槐花树下的人还在苦苦等待,等待恋人归来,只为当年那句弱不禁风的诺言。任由槐花如雪花般纷飞落下,捧在手心的花瓣犹如一艘小小的花船,载着破碎的心在泪水里打转,等侯归来的人儿靠岸。

清秀的文笔下,娓娓道来,故事缠绵悱恻,如啼如诉,催人泪下。仔细回味怅然若失,心潮难复。

春天,花的海洋,品种丰富,花名繁多。可作者偏偏选用了并不娇美妩媚、鲜艳华丽、寻常不过的槐花来描写一对恋人的真情令人意外。细思之下,方知作者用心之良苦。槐花洁白无暇,纯洁亮丽,朴实无华。槐树满山遍野、沟沟壑壑随处可寻,耐贫瘠,抗严寒生命力旺盛。这样的品格不正和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相吻合吗?一句承诺,一个轮回,言必行,行必果,讲诚信守诺言从不失约,不离不弃。待人接物如此,爱情亦如此。

作者正是采用比拟的手法,巧妙的把主人公对爱情的坚贞,对恋人的忠诚和带着深刻寓意的槐花揉合在一起,把一曲凄美的爱情故事描写的淋漓尽致,娓婉动人。

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浮躁的心灵就是缺少了对初心的坚守,对感情的珍惜。更多的是对我们民族传统美德的践踏。对圣洁爱情的亵渎。

回望过去,珍惜现在,期待未来。

只有珍惜才配拥有,只有懂得珍惜,才会拥有幸福。作者:滋水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扩展阅读

《孤雏泪》读后感作文


作者屠欧礼一生下来,母亲就去世了,虽然在救济院里,可是却吃不饱、也穿不 暖,还要受别人的欺负和虐-待。后来他被人领去当学徒,日子也过得非常不好,他终于忍受不住逃跑了。不幸的,他落入了盗贼集团的手中,但他却没变成一个无恶 不作的小坏蛋。屠欧礼和其他小孩子不一样,他天真无邪,心地善良,坚持自己的原则,宁死也不要当小偷,因此,他能扭转自己的命运,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

读后心得:

看完这本书,我深深被屠欧礼那种遇到艰难,不要气馁、不要灰心的精神所感动。人的一生有欢笑,也有悲哀,但是屠欧礼却要忍受更多的虐-待和痛苦,甚至要被人误会成小偷,这些困难他都能一一克服,那我们呢?

故事中的庞先生、梅太太、梅罗丝……等,他们都是一群善良而可爱的人,欧礼因为靠他们的帮忙,才能创造自己美好的前途。现在,我们的社会上,也有许多这种人,显得社会到处都有温暖,我们应该学习这些人,对于需要帮助的人,拉他一把,这样社会就温暖多了。

虽然有很多的坏人,但只要他们知错能改,还是有救的。人不能做坏事,邪是不胜正的,最后的成功必然是属于正气凛然的人。做事要脚踏实地的去做,不要想一 步登天,想一步登天的人终究是失败的,我们应该要像屠欧礼一样,一个人虽然处在困境中,但千万不要气馁,不要灰心,不可丧失了善良的本性,应该出淤泥而不 染。他人遇到困难时,我们也应该伸出援手,帮他一把,当你有困难时,别人也会帮助你,大家互相帮忙,社会一定会更加祥和温暖的。

《共望明月各自泪》读后感1600字


《共望明月各自泪》读后感1600字
在我的工作室里,有朋友拿来了一份复印前的书稿,名字叫《共望明月各自泪》,我随手一翻,感到比较新鲜有趣,便一下子读完了,还萌生了些许感悟,而且要一吐为快。
对于过往的历史,或者自己赖以生存的这片土地上所发生的事,作为典型的八零后的我,有着茫然的感受。之所以茫然是因为一切都夹杂着道听途说的疑惑,想来事情是有的,可是对于是怎么发生或者怎么结束的,却全然不敢置信,看过本书之后,这些疑惑终于尘埃落定。
作者将父亲中秋跪别,远走台湾放在第一篇,引出了之后我的孤苦无依,父亲的颠沛流离,以及时隔三十八年之后才终于相见的悲欢离合,具有强烈的纪实性和史诗色彩。之所以说本书具有强烈的史诗色彩,是因为,本书看似写了一个家族的变迁,实则是整个社会变迁的缩影,夏家的每一个变故都与时代紧密相连。比方说父亲中秋跪别,其实是因为国共内战,国民党败北远遁台湾,而落在国内的国民党零散士兵将领也纷纷离开大陆,辗转香港、台湾。父亲正是其中一个,在中秋这个团圆之夜,跪别奶奶,离开尚在襁褓中的我,匆匆去往台湾。然后在大陆上成长的我经历了新中国刚成立后的三年自然灾害吃菜根、刮树皮、舔粥碗,经历了大跃进、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办公社、文化大革命等等。
有意思的是,在这样,于我们看来是如此艰难的岁月,作者竟然将这些事写得轻松诙谐,极富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包括改革开放之后,我办了第一家羊毛衫厂,以及建立孔雀山庄等,在叙述这些事情的时候,作者鲜有真情流露,更多的时候,作者只是将一些事情描述出来,作为亲身经历者的自己却不动声色,仿佛执意要功过留与后人说,从这一方面看,作者不乏理性,因此本书也是大气蔚然的。
三十八年后,大陆与台湾的关系开始破冰,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与几乎可以说是素未谋面的亲才得以相见,血肉至亲才得以团聚。父亲开始诉我,他是怎么离开的大陆,去的香港,然后又舍不得我,偷偷回来,想带我一起走,结果九死一生,差点走不了,好在遇到表弟,才得以脱身。现实往往比回忆浓重,尽管父亲回忆起第二次的脱身带有传奇性,可是谁都知道,这不是故事,是现实。父亲还回忆了他去参加国民党军队的军事培训、家乡人的一些抗日活动、爷爷和小奶奶的抗日事迹,当然还有和台湾妈妈结婚的事。(读后感)
所有的这些都是一个家族对一个动荡年代的见证,最后父亲在台湾溘然长逝,作为长子的我却因为大陆去台湾的种种复杂手续的耽误而未能见父亲最后一面,遗憾之余,作者更是有了美好的愿景,希望祖国早日实现统一,那么这样的遗憾就不会再有了。父亲叶落归根,葬在了他几十年来魂牵梦绕的故乡,而台湾妈妈已经将夏家在台湾的第三代,带到大陆的老家来认亲。原本我与父亲远隔天涯,差点各自飘零,如今夏家枝繁叶茂。夏家的兴盛也是一个时代的兴盛。
但凡说哪部作品富有史诗色彩,那么这部作品必定是高韬浑厚的。本书作者给予了高韬浑厚的立意以平实有力的笔触,虽说硝烟四起,虽说物质匮乏,虽说作者绝口不提自己的思绪,但是不难看出,作者整体上还是以温润的视角来看待这个年代的,因此才能将人物刻画得真实可感,有血有肉,无论是被我取了绰号而翻脸不愿意来上班的食堂师傅,还是那个迟到就赏两个爆栗的校长,或者是躺在床上、手拿戒尺的私塾先生,再或者是蹲守在门外、坚决要围剿日本鬼子的乡民,抑或是那个在桥上手榴弹丢早了、坏了围剿计划的复仇者,在作者的笔下,这些人都是个性饱满,甚至是鲜明可爱的。还有一些记事,比方说交公粮、在西河头喝早茶、跟北方人比武等等,将人们的勤劳朴实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善意表现得淋漓尽致,看完之后,心里头是暖的。
诚然,岁月沉浮,带走了不可复制的往昔,每一个垂老的身影都曾背负一段沉重的经历,每一个闪耀的灵魂都曾手握不朽的真理。意气风发在当年,滚烫的红色长河在他们的体内周而复始,奔腾不息。而我们是这些人的后代,那里却是我们精神的归属,心的皈依。

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读后感


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读后感(一)

益强小学 孔慈敏

对于我来说老师最快乐、最有成就感的应该是学生喜欢上自己的课,能对英语学习持续保持着兴趣、乐学、学得好。选择暑期看看哪一本书的时候,跟随着感觉走,选择了魏勇老师的《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看完突然觉得自己的课可以提高的空间还很大。从教12年,我也一直努力地备课、上课,想着法子让自己的课堂有趣点,所幸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心,所以我的英语课基本上孩子们还是喜欢的,但是我却没有更深入的总结去思考,孩子们喜欢是喜欢在哪个地方了。12年来,有过不少自我感觉还不错的课堂设计,上过不少公开课,每每上课前总是一番思考,备课时更多的是为了要把这一节课上好而去备这一节课。只有学会总结,路走得才能更远更宽。

书中总结说"要让学生喜欢自己的课,教师要以真实的自我跟学生相处,选择与自己天性一致的教学方式,需要跨界,要设计好的问题"这让我回想起刚毕业为师的那两年,因为实习是在高中进行,所以出来工作时到小学任教,小学课本上的知识内容简单到让我觉得一节课40分钟实在太长了,我不知道要怎么在教室里面对着小猴们打发这漫长的时间。还记得开学的第二个星期学校英语科组的同事们就来听我的课,好紧张,但是又不知道该怎么上,硬着头皮在课堂上带着孩子一个单词读了快5分钟,一篇课文好几个单词,我带着孩子就一直在那念,终于等到下课了,感觉科组同事们都要吐了。也正是因为这节课,学校开始安排我去观摩学校其它英语老师的课,通过观课我开始学习英语教学的5步骤,了解到原来小学英语是应该这样教的,应千方百计的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跟随老师的思路动脑、动嘴、动手。孩子们喜欢游戏、喜欢表演,在课堂上我们可以利用这些特点,适时的创作表演的机会。不同老师上课的风格就很不一样,我开始思考我自己可以怎么上。一开始还是无从下手,于是就从模仿开始,模范自己喜欢的某个老师的上课风格,方式,慢慢地寻找到适合自己的一种方式,真正开始了小学英语的教学生涯。选择与自己天性一致的教学方式,能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在课堂上教态更加自然,教学可以更游刃有余,同时可以缓解紧张的情绪。

"课堂是拆围墙、开窗户的工程。好课要让学生满腹狐疑, 要给学生惊喜!"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生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是要把它当成一个工具,用来交流在情境中进行英语学习是最有效的,但英语是我们的第二语言,作为英语老师我们应该更多给学生创设与真实生活相关的语言情境,课堂上应当根据教学内容让学生在一定的语言情境中去练习英语,学习英语。语言的学习很枯燥,培养学生们保持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需要英语老师经常在课堂上涉及各种各样的游戏,活动,给同学们带来新鲜感,带领这学生们走入英语阅读的世界,探索不一样的领域。

让学生喜欢上自己的课,这是一种很高的境界,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真的很难。需要我们从认识上去改变,从行动上去磨练,从实践中去总结,从反思中不断去完善。让每个孩子都喜欢上自己的课,因为自己爱上讲英语,喜欢上学英语,这是我的一个愿望,我也将为了实现这个愿望不断地努力,与学生们共同成长。

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读后感(二)

为什么我要教这些给学生

暑期告别校园的最后一晚,去图书馆走走,在卷帙浩繁的书籍前,不曾想会留意到一本书——《用思想点燃课堂》,匆忙翻阅也留下极深印象,回来后网上竟然无货,冲着著者就买了另一本——《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

单看书名,似乎是课堂教学技巧的汇集,有点浅薄了。不过开卷以来,果然没有辜负我的期待。

著者魏勇老师是一名历史老师,阅读这本书,能看到许多历史学科资料和大家身影,钱穆、茅海建、黄仁宇、哈耶克、托克维尔,但竟然也活跃着许多其他学科的影子,如窦桂梅老师所讲的《晏子使楚》,《月亮和六便士》中的思特里克兰德,司汤达,孔子和《论语》,甚至是词人谢榛,诗人海子,对《南方周末》的评价,以及康德、波普尔等人浓厚的哲学思辨。著者汲取丰富的学科养料,有着广博的视野,植入自身思考,传递出的对教育的认知和做法,是真正有生命力的。

一位历史系教授在报上说,"一个好的历史老师讲故事,一位差的历史老师抄黑板".那么,这位历史老师采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穿插讲述了许多案例和故事。

比如,教育的本质。动物世界的狮子攻击牛群却败于看似弱小而懂得合作并传授道理给后代的人类,教育就是分享前人和总结自身的智慧,通过一定的计划,有组织的传递给后人,"教育是为了让我们的后代能够活下去,活得好,还能够再进一步发展",那么,教育首先就不是填塞,教师不再是真理的垄断者,知识的控制者。

又如,教师应该教什么,应该是将教育的本质和学科的目的结合起来思考。曾经我们接受的模式相当于信息复制,然后拷贝给学生,把学生当成了储备硬盘,而今天的教学要着重强调"去帮助学生发展这种处理复杂的学科信息的能力,从而产生创见".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故事"传递的可读性极强,因为它们绝不仅仅是原生态的事件本身,更承载着对教育真挚的思考。

出于自身理解能力和择书偏向,我向来是对正襟危坐的专业名词,盛气凌人的学术概念,掷地有声的教学理念是内心景仰但近乡情更怯,可远观却难亲近焉。所以,对生发的出来的教学经验,就别有一种亲近感。

那么著者基于长期的深耕细作,讲出许多虽朴素然掷地有声的独到见解。

"千万不要忘了自己曾是学生",当初我希望老师怎么做,今天作为教师的我就怎样做。此外,"教学要从学生的经验出发,把书本世界和学生的经验打通,既激发兴趣又能真正把教育教学的知识内化为学生的素养".

我们曾经都是学生,而学生的世界,和老师认为理所当然的,并不一样,只是我们都在变成老师的过程中,忘记了原来的样子。这种从学生经验的视角进入教学,不同于传统的课堂与现实的分裂,与教育的本质更为贴近。可现实是当我们想到学生的经验世界时,仅是为了激趣,当我们传授知识时,就在遗忘经验世界。

文中著者几次都引用到杰克·伦敦的话:如果一篇文章不能使我感到额头被猛击了一掌,我还读它干什么!所以著者也一再追求课程的"侵略性",如果学生上课的时候,感受不到惊喜,上课还有什么意义?"课堂中要有一些出乎学生意料、又能够让学生感觉很有收获的东西(他可能在课前想到了一些,但是没有老师在课堂上讲得那么深刻),或者学生压根就没想到,结果老师给了他一个前所未有的想法、观念,或者挖掘除了学生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一种深深隐藏在心底的想法和观念,具有相当的合理性和说服力".

上课要给学生惊喜,"对学生最大的尊重,应该是在课堂上给他惊喜;对学生最大的轻视,就是在课堂上表现平庸".

《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读后感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一名老师,我们只有上好课才能坚守住自己的三尺讲台,而仅仅是上好课还是远远不够的,更多的是,我们都在思考如何让学生喜欢自己的课堂。而在假期中,有幸拜读了北京十一学校魏勇老师的《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让我受益良多,也开始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

一、千万别忘记自己也曾是学生

魏老师在书中说到了作为一名老师千万别忘了自己也曾是学生。他上学时,内心对于老师上课时的期待,对于学校建设的期待。当然现在他的学生内心也是同样有各种想法,但能否让其充分表达这就是老师的教学手段。魏老师的课堂设计总能别出心裁,这些都来源于魏老师从学生的经验来上课,这不仅激发学生的兴趣,更能让学生们将所学的知识内化为自身的素养。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也要时刻给予学生不一样的惊喜,这样的惊喜要有“侵略性”,内容要有“颠覆性”,同时课堂对话也要有一定的“侵略性”。作为教师,我们无需总把自己摆在至高无上甚至不可侵犯的位置,这无形中让自己与学生有了距离感,我们要懂得以最真实的自我去面对学生,与他们分享自己的人生体验与思考,对他们施加教育的同时,我们也从学生的身上受到一定的教育及影响。新时期的教育更要求教师要学会重新定义自己的角色,不要过于低估学生的能力,过于霸道和专制只会扼杀学生的创造力。作为教师我们有各项规定需要遵守,但不代表我们没有自己的主权,所以我们要像魏勇老师说的那样,守住教育的一厘米主权,用良性的变革去促进教育的发展。

二、好课的标准是什么

究竟怎样的一节课才能称得上是好课?相信这是所有老师都会思考的问题。魏老师认为好课应以学生为中心,具有一定模糊性,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同时又是有边界的。课堂的主角是学生,课堂要服务于学生的成长,一切为顺应学生的成长而设置。而只有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时,才能在课堂上说出自己的想法,才能在原有的基础上生成新的知识和见解。但课堂上自然生成的一些话题以及各种突发状况并不是老师所能预料到的,而老师如何处理这一系列的状况是这节好课的重点。在我们的课堂上不要仅仅局限于某一学科的教学,学科间是融会贯通的,这样的课堂学生受益良多。开放性的课堂要求我们吸纳更多不一样的观点和内容,但是并不代表没有边界,对于那些远离事实及逻辑的言论,我们要坚决抵制,不能让其进入课堂,扰乱学生,要给学生们构建一节美好的课堂。

三、好老师要擅于提出好问题

魏老师认为好的问题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好问题能够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课堂真正地走进学生的内心。好问题是激发学生好奇心和饥渴感的关键。而作为老师的我们,对于该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才能算作好问题也是众说纷纭。好问题应该具有挑战性,自然地包含基础知识,具有延伸性。我们在课堂上要擅于抓住有价值的信息提出问题,要多给学生表达的机会,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要多多追问,引向深入,让学生有了自我展示的舞台,更让其的思维在课堂上得到拓展。但在我们提出问题时,不同的老师会有不同的方式,引发的效果也是不一样,这就取决于怎么铺垫。而这取决于老师自身,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学习,充实自身,找到适合自己天性的教学方式,要关注学术前沿,切不可闭门造车。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要像魏老师一样懂得站在学生的立场去看待和思考问题,课堂教学的设计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丰富自己的课堂,让我的学生在我的课堂教学中有所收获,更让他们喜欢上我的课堂。当然作为年轻教师要懂得丰富自身,与时俱进,做一个新时代的老师。在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的这条漫长道路上,我要时时思考,不断鞭策自己,努力做到上好课,让学生喜欢。

相信《只有珍惜,才配拥有——《槐花泪》读后感800字》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只有努力才能成功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