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读书笔记读后感50字

读书笔记读后感50字

《戴上手套擦泪》读书笔记2000字。

俗话说:“良书即益友,今明永如斯。”读书很重要,读一本好书更重要,而中外经典名著就是人们最适合读的书籍。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为了避免忘记读这本书时所感触到的思想,我们最好写一篇读后感。那么,怎样写读书笔记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小编特别为你收集的“《戴上手套擦泪》读书笔记2000字”,供你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爱情不死,自由不灭——《戴上手套擦泪》读书笔记2000字范文:人生,我唯一的人生,我唯一拥有的人生;我唯一能得到的人生,也是我唯一想过的人生。——《戴上手套擦泪》

一本偶然遇见的书,一本我阅读了三遍开头的书,一本让我哭得不能自已的书。这是一本关于同性恋和艾滋病的书,关于爱情和自由的书,关于挣脱和责任的书。我想了很久,不知道要怎么开始。那我就从这本书的开始,和大家讲讲这个故事。

从《相遇》到《陪伴》,再到《离别》,他讲述了一群年轻的故事。书本的开篇是残忍的,他描述了一个年轻人在生命最后的场景。他艰难得呼吸着,一个年轻的护士用手为他擦去眼泪,护士长斥责她:

“如果你要帮他擦眼泪,你就非得戴上手套。”这是“黑死病”,是一场席卷一次的风暴,是艾滋病。是痛苦和魔鬼,是同性恋才会患上的疾病。他们的抗争刚刚开始,摧毁它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已经悬在头顶,但是没有人想要放弃。

我不想在这里讲述太多的故事情节,因为他给了我太多的震撼。我提一些关键的,我非常喜欢的细节。那间倾斜的小木屋,玻璃上的手印;林中的白麋鹿,鸣啼的知更鸟;他的戏剧,他的西装,他的体贴,他的宗教信仰,他们的狂妄和痛苦。他们一起住在一家公寓里面。我最喜欢的角色,本杰明,一个耶和华的信仰者度过了人生的第一个圣诞节,庆祝了第一个生日,在雪夜里遇到了自己的爱人。他默默地告诉自己,他们都默默的告诉自己:

“我希望在我的生命里,爱上一个爱我的人。”

相遇的方式有多种,但是爱情是唯一的。克拉拉教堂北街里浮游的男子之间,可能不光是肉欲。他们在目光相会的时候就决定是对方。他在掌心留下号码,用轻佻的态度伪装自己的紧张和爱慕,和所有的男男女女一样不安。他们的爱情与异性恋并无不同,同样让人心驰神往。

这本书描写手法非常残忍,他把时间线打乱,告诉了我们生离死别的结局却仍让读者了解他们曾经的甜蜜,他们的厮守和抗争。你会在书中的开头看到结局,在结局看到相遇。他告诉你,这段爱情无疾而终,而你必须接受,在他们亲吻拥抱时落泪。你不得不去想,这个世界怎么这么不公平,他们什么都没有做错,却受到侧目,受到惩罚,收到病痛的折磨——在那个时候,他们从出生开始就是错的。

认真想想,不过三四十年,从同性恋在集中营中被虐杀开始,到现在同性恋婚姻法出台,人类的思想进步飞跃。那些曾经用来识别同性恋者的粉色三角形,也变成了抗争的象征别在胸口,而彩虹旗更是迎风飘扬。同性恋运动是一场女权运动,而女权运动又称为平权运动。

如果我是一位母亲,我会和我的孩子说,只要你喜欢就好,何必在意那个人的性别。爱情是思想的融合,不是器官的交合。我的心跳因为你而加速,我的目光因为你而闪亮,这就是人类活着的意义,这就是人类为什么是人类。

这本书花费大量笔墨讲述当时瑞典的同性恋抗争情况,包括各种运动,报刊上的各种言论,结合着艾滋病的被发现,确定传播途径和相关药品的生产。通过瑞典这个看似全世界最包容的城市,读者看到同性恋者生活的惨状。报刊评价艾滋病是上帝对同性恋者的惩罚,不接受他们的求医。他们如同蝼蚁,在斯德哥尔摩辟出昏暗的空间灿烂地活着,悲哀地死去——也就只有斯德哥尔摩了。他们的就连在葬礼也不能告诉世人“我是一个同性恋”,他的爱侣不能出席,他的遗产只能捐献给所谓的”癌症基金会”。

他们深深受到伤害,却依旧没有人为他们道歉。半个月前,我们也深深地被伤害,它们同样不认可爱情,不认可选择,不认可尊重,而它现在依旧想方设法羞辱我们。

“你不能选择活在这个世界上,然后告诉别人,你不属于这个烂俗的世界。这是绝对行不通的。”

我希望所有人都能明白,这是生活方式的选择,不要用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评价别人,因为你永远不懂。他们手里握着自己争取而来的自由,你为什么,凭什么夺走?

自由永远属于为之奋斗的人。

从非法同居到牵起手结婚,从上帝的惩罚到被上帝祝福,他们的抗争,太多了,他们收到的伤害,同样太多了。

半个世纪而已,它可以是一个人的一生,也可以是一个人的前半生。很可能这短短的几十年,他们度过了青春,享受了爱情,经历了离别。他们从缓慢爬行到直立奔跑,到向世界吼出自己的欲望,告诉所有人自己本没有错。

保罗有种莫名的信任感。他清了清喉咙,尽可能小心、谨慎地问道:“保罗……可以问你一件事吗?”

保罗应了一声,但并不真正在回应本杰明。他躺下身去,翻了个白眼。

“如果你可以再活一次……”

保罗看都不看本杰明一眼,直接打断他的话,以几近粗鲁、异常坚决的口气说:“人只能活一次!这才是重点。”

这个问题就这结束了。

本杰明随后了也躺了下来,阳光将他的眼睑晒得暖热不已,拉斯穆斯的手温存地摸索着他的手……

他们拥有爱情,拥有阳光和空气。作者:不能低头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小编推荐

《跃迁》读书笔记2000字


《跃迁》读书笔记2000字

开学前三天买的这本书,早就看完了,今天来写一篇读书笔记。

这本书的作者古典,之前写过《拆掉思维里的墙》,我就是因为看完拆墙,才毫不犹豫的买他最新写的书跃迁,五年的时间。不得不说,如果说拆墙就像是打开你思维的门,那这本跃迁真的是带你深入走入思维的世界。

这本书总体的难度大于拆墙,有很多知识我还没理解透彻,但是有两个方面我之前接触了,现在理解了,以后会深入的融入到生活里。第一个是系统,第二个是差异性优势。

低水平努力和看到他背后的系统之后的努力是不一样的,这跟我这学期健身有关,之前没有过长期健身房经验,去过几次就放弃了,这次不太一样,这次一开始几天,没有任何的经验,去了以后就是看别人做什么我就做什么,做个几组也能做,但是就是没有找到感觉。

但是我室友不一样,他健身半个月,并且跟他去健身房,他清晰地知道什么器械锻炼什么地方,他对他的健身目的是增肌还是减脂很明白,这一改我对我们班级倒数第一的他的印象,原来在大连的时候,他七天请了个健身教练,帮助他进行计划和训练,这就是关键。

一开始的作为健身小白,当然不知道怎么去健身,茫无目的健身三天就会放弃,因为第二天起床身体会酸疼,并且还找不到正确健身的感觉,没有效果。但是看到这个系统就不一样了。

在和教练的聊天中,我才找到我自己正确健身的系统,我和他情况不一样,他胖是要减脂,而我瘦,我的大方向是增肌以及体能的提高,我的健身主要是以下半身增肌带动全身为主。这个是大的系统。从大的系统分解来看,教练带我做适合我全身系统的健身器械,这才找到感觉。

在看到大的系统后,局部的努力才有用,流汗的时候才会觉得身体在发热在膨胀的感觉,成功地度过了适应期,才形成了良性循环。

第二点就是差异性优势。其实光有差异性优势还是不够的,还要想办法去创造平台和机会去展示你的差异性优势。三个人都是社长,都是班长,都是m.i1766.com领导。从平台上看他们都一样,这个时候就要看差异性优势,比如说小王也是领导,但是小王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是里面最深的,那么毫无疑问这就是他的差异性优势。

举个明显的,三个人都是班长,只有小王自己有个微信公众号,经营着公众号,公众号里面有他的思想和生活,如果把小王放到科技部那么公众号就太平常了,不算优势,但是他是班长,一个班长有自己公众号记录自己思想和生活那这个就是差异性优势,别人看了就会哇~班长还会做公众号。

当有了差异性优势以后,就要想办法去创造或者是把握住机会去展示你的差异性优势,这个因人而异了。推荐这本书。作者:老干部

《幻夜》读书笔记2000字


《幻夜》读书笔记2000字

暑假的两个月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但对于看小说而言,是再好不过的。关上门窗,隔绝酷暑与阳光,坐在空调房里,安静地读东野圭吾在我看来是莫大的享受。

新海美冬是一个很神秘的女人,她有野心,追求完美,不择手段,心狠手辣。书中没有揭露她有着怎样的过去,或许曾经发生过什么事情,才导致她利用了如此多的人乃至于自己去达到巅峰而毫无怜惜。她面对不同的男人有不同的面目,所以她的性格如何也不得而知,至少可以知道她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吸引力,能让别人瞬间为她所用,并且愿意为她付出。

她与《白夜行》中的女主角十分相似,唐泽雪穗也是一个十分要强,气质高贵的美丽女人。她与亮司桐原两人一路在罪行重叠着罪行的道路上行走,和新海一样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为了自己口中所谓的永远幸福与成功不惜以他人的生命为代价,利用所有对自己有用的人,同时也铲除一切碍眼的障碍。她们唯一的不同在于,雪穗是真正将桐原看作了自己在漫漫黑夜中可以替代太阳的东西,而美冬对于雅也的感情完全是利益化的,是为了达到自己的最终目的而使出的手段,即一场毫无感情可言的戏码。

《幻夜》以《白夜行》的姊妹篇出现在读者的视线中,也逐渐为人们熟知,起初看《白夜行》的时候可以说复杂的人物关系再加上短暂的时间让我没有完全理会作者的真正意图和整本书所想要表现的内涵吧。对于《白夜行》的感悟仅仅局限于这是一个悲惨的故事,而对于《幻夜》,在几番仔细斟酌与思考后,感悟也更深刻一些。

我喜欢东野圭吾是因为他的作品不仅以缜密的推理过程与具有出乎意料的故事情节而深受读者喜爱,更深层面的应该是故事背后反映的复杂社会中部分人性的泯灭与扭曲所导致的一些不可理喻的犯罪事件。

美冬的人生在外人看来是光辉的,是成功的,她不仅拥有华丽美艳的外表,更为人们赞叹的是年纪轻轻的她居然在地震后的没多久就拥有了自己的事业,而作为企业家的她正可谓是界内的榜样与奇迹。然而在这层华丽的外表与面纱下,她则有着她不可告人的一面。书中曾这样描述:“我们别无选择,只能在黑夜的道路上前行。即便四周如白昼一样明亮,也只是不真实m.i1766.com的白昼。对此我们早已认命。”这与《白夜行》中的男女主人公的处境十分相似,他们都是活在虚无的光艳表象下的黑暗角色,也许因为一时的冲动而导致的不可挽留的后果迫使他们无法像正常人一样生活,追求那些所谓的幸福自然也已成奢望。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只能一错再错,别无选择。

雅也正是因为被美冬目睹了杀害他舅舅的场面,才被锁定为她可以信赖依赖或者说利用一生的男人。从那一刻起就意味着他已成为她陷阱中逃不掉的羔羊,对此他只能听命。多么悲惨!多么悲哀!他自认为自己与美冬的关系中有爱情作为支撑,他自认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两人以后的幸福,却全然不知这一切只是一而再再而三的被美冬利用罢了。或者说,即使他最后知道了真相,对于美冬无理的要求他也仍然愿意执行,他为了爱情所付出的一切在美冬看来竟是不值一提。即使对于这巨大的付出,美冬给予与回馈的仅仅是在无数幻夜中的虚影,他也心甘情愿,甚至愿意为她杀人,还不愿她美丽的双手触即到那令人反胃的尸体与血液。

可以说在东野圭吾笔下的雅也是个十分悲情的人物了。故事的最后,当美冬得知雅也的死后,一句淡然的“这么美好的夜晚还是第一次见,简直像幻夜一般。”结束了两人悲惨的命运。平凡的言语中也流露出浓浓的悲凉之情,也许这就是日本文学的魅力所在吧:无须多么华丽的辞藻,却依旧能给人的无限的心灵上的震撼。

撰稿:严晴远

《走出帝制》读书笔记2000字


《走出帝制》读书笔记2000字

1、内容简介

本书是秦晖先生近几年写的一些近代史文章组编而成。2011年时逢辛亥百年,秦晖应报章之邀开了个专栏,就中国走出帝制,走向共和中的许多问题谈了很多不一样的看法。

到了2014年一战百年、2015年新文化运动百年,秦晖又写了些相关文字。这期间还对太平天国与近代中日关系也发表过意见。所有这些看法其实都来自多年以来秦晖对近现代史的一个宏观构想,它们之间的有机联系是显而易见的。

如何走出帝制,走向共和?如何理解三千年未有之变何以发生?秦晖认为,迄今为止的中国历史头绪纷纭,但抓住了这一头一尾的两大变局--形成我们过去主要传统的周秦之变,与历时百余年我们至今仍身历其中的晚清以来之变,也就能真正把握中国悠久历史的脉搏,并看到今后继续努力的方向了。

2、原文摘要

对于许多高度世俗化的传统国人而言,他们“迷”则有之,“信”则未必;在信仰方面是临时抱佛脚,有奶便是娘,很少有所谓“终极关怀”式的宗教精神。这样的好处是这种“世俗理性”特别适应市场经济,这一点在改革时代就体现得很精彩,坏处则是谭嗣同所说的那种“乡愿”之弊。就个人算计而言,他们每个人都是猴精猴精的“理性经济人”,一点都不“愚昧”,但作为整体,他们在专制体制下却经常被“愚弄”,一次次地扮演了可悲的角色。

3、读书笔记

走出帝制,是我读的秦老师的第一本书。中国近代史作为即过去主要传统的“周秦之变”之后的第二重变革:“晚清对局之变”,对我们今天仍然产生了足够的影响,时至今日我们至今仍身历其中。把握其悠久历史的脉搏,也就知道了今后继续努力的方向。

通篇读来,秦老师用很平时的语言,通过哲理深入浅出的历数这一变局。我也算是囫囵吞枣,勉强品其滋味。

秦晖老师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观点:

好事有成败,坏事也有成败,古人都知道“不以成败论英雄”,就是不能把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相混淆,即成败的事实判断替代不了是否是英雄的价值判断。他提出:“作为政治事件的革命成功与否,与“革命理想”是否得到实现,也应该是两回事。理想未能实现,革命者可以说他的事业“尚未成功,仍须努力”,但是不能说革命本身失败了。”

由是观之,我想起了外国学者的一个观点:中国儒家伦理学的缺点之一在于存在“道”是万物变化的根本原因,也是人类行为善恶的根本依据。道德原则高于事实性的原则。

这种主次不分,会导致人们过分关注自己和外界的联系,而忽视纯外部环境的影响、滋长了唯意志论的唯心主义。导致人们对待世界的看法主客不分、价值和事实的混淆(孟旦:儒家伦理学的一个缺点)。

我们的国民性,在信仰方面是临时抱佛脚,有奶便是娘,很少有所谓“终极关怀”式的宗教精神。这导致了个体的精英、利己主义,而集体的盲目和短视。近现代化的进程中,中国历经了种种文化思潮,以及两次更难能可贵的制度性探索:戊戌变法以及m.i1766.com辛亥革命。然而更多的社会事件表明,这样的制度性探索太少了些,也太苍凉了些。历史是一位任人装扮的小姑娘。其实,我们有太多的需要总结和回顾,也有太多的需要反思和警醒。

中国最终在各种比对和求索的路径上最终选择了东方的俄国社会主义,但这种选择让我们的牺牲更大。在国家近现代的历程中,个人主义,背后的国家主义,值得我们反复的惊醒和反思。日本人的军国主义和集权思想,其实也同样一直没有离开过我们。法儒主义理论和制度架构,仍然在影响着我们的国家公器的方方面面。

如何能够对历史有清晰的认识和反思,为下一次文化解放思潮进行准备,这是我们当代人的义务和自觉。

另外在这里题件秦先生未说的事:抗战期间,汪伪首先跟日本签约,废除中日之间的不平等条约,收回治外法权,然后重庆觉得实在太难看,英美也出于统战需要,才在1943年改订了新约。

《阳明心学》读书笔记2000字


《阳明心学》读书笔记2000字范文:公元1508年,正是大明正德年间,王阳明在贵州龙场,蛇鼠瘴气之地,于一天深夜,突然间仰天长啸,大喜过望,在那种残酷恶劣的环境下,以坚强的意志,旺盛地求学之心,悟出了闻名于后世的哲学思想——心学。

他首先提出的观点是:吾性自足,不假外求。也就是说,那些成为圣人的道理,方法,我的心里已经有了,它本就一直在我心中,再也不需要去外界寻求了,我只需要发扬我自己的那颗心,不断的修正自己的心,让心光明起来,在顺着自己的本心,按照良知的指引去做事,不断的为善去恶,就足够了。

王阳明一生经历坎坷,从小就熟读儒家经典,对于孔孟之道,朱程之学,早已烂熟于胸,经历几次大起大落,又深陷锦衣卫的诏狱,险些丧命,直到37岁在蛮荒之地龙场悟道,这段传奇经历,也令他感慨良多,所以他可以做到不假外求,格物致知。

而我们普通人,如何才能做到呢?我觉得身在这个飞速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充实自己的大脑,在不断的摸索中搞清楚对我们而言什么是最重要的,我们想要追求的目标究竟是什么。

心中目标明确了,面对日常的琐事,我们就要不断的练就自己的那颗心。当然我们的目标一定要是合理的,是自己能够达到的,我们最应该确定的目标是:自己想要成长成什么样子,想要创造什么样的价值。而不是一定要赚多少钱,要买什么车,要住什么样的房子。钱,车,房子这些东西都和你的成长是相匹配的。当你的能力达到了一定程度的时候,这些东西自然而然就会跟着一起来到你的身边。

这就是查理芒格说的那句话:想要得到某样东西,最好的办法就是自己能够配不上它。

当你的能力达不到的时候,你所追求的这些外在物质,就会被你刻意的贴上标签,它们会反过来影响你,会让你患得患失。当你的能力与你的财富,物质,不匹配时,你刻意追求的这些东西,也会逐渐的流逝,到那个时候,你是否会消沉,沮丧,甚至自暴自弃呢?

所以以自身的成长为目标,以自己所能产生的价值为导向,这才是最合理的。确立了正确的目标,接下来要做的就是不断的去除杂念,把那些负面的,消极的情绪从内心里转化掉,不断的坚固自己的心,让正能量,充满自身。

随后王阳明又提出了全新的格物致知。为什么说是全新的呢?之前是什么样的呢?

王阳明17岁的时候,在江西巧遇了理学大师——娄谅。他向娄谅求教如何成为圣人,娄谅告诉他:圣人之学,人人都可以习得,并且只要潜心钻研,人人都可以成为圣贤,得圣贤之道唯格物致知。

于是回到浙江余姚,他就开始潜心钻研格物致知,他和另一位小伙伴,坐在屋后的竹林里,就开始格物,想从竹子里悟出真理。南方的竹林里那是阴暗潮湿,他的那位小伙伴格了三天实在受不了了,挥了挥衣袖,遗憾的离开了。留下王阳明独自一个人,他对着竹子,一坐就是7天,内心的煎熬,读书笔记对理学的疑惑,始终交织在他的心头,最后受了风寒,伤了心肺,虚脱的晕倒了,修养了大半年才逐渐恢复。这一次格竹子,险些要了他的命,虽然后来康复了,可是却留下了终生的病根,他最后死于肺癌,就是这个时候伤了元气,一生被疾病折磨。

格物致知,是大学里的重要概念,到南宋的时候,被朱熹,二程(程颢、程颐)给重新注解,他们的观点是,万事万物都自有其规律,外界早已有了答案,我们应该去外界寻找,不断的探求真理,淘金黄沙始到金。朱熹的那句名言: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而王阳明通过格竹子之后,逐渐的领悟到,这条路是走不通的,万事万物若是都从外物去寻求真理,那要到什么时候才能成为圣人,什么时候才能真真实现,北宋思想家张载所说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请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王阳明重新对格物致知,做了新的注解,他认为,“格”就是“正”的意思,去除恶习,去除杂念,以“正”不“正”之心。“物”就是“事”,就是人的欲望,意念所到达的地方。人本应:心外无事,心外无物。人能为善去恶就是格物的功夫。“格物”而后“致知”,“知”,并不是知道,而是人的“良知”,“知”是我们心的本体,心里本就有“知”。每个人都会有私心杂念,所以要用“格物致知”这段功夫去“克己复理”,去“修正自我”,使得我们的良知没有被遮蔽,这样就能够到达致知的状态。

格物致知,说简单一点,就是去除掉心中的杂念,恶习,回归到本来面目,挖掘出内心的良知。

所以当王阳明面对绝境,就会有两个念头,一个是悲观,绝望,要死要活;一个是乐观,勇敢,积极面对;良知能知是非善恶,所以它会告诉你,第一个念头是错的,第二个念头是正确的;你要把第一个念头矫正过来,保持第二个念头。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逆境中依旧能够不动心,勇敢的面对现实,乐观的活下去。

王阳明告诉弟子,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圣人,只不过是我们的良知被外界事物给遮蔽了,要想达到明心见性,就需要去除杂念,格物致知,从心里,从我们的本体上去格物,一方面是从思想上去除闲思杂虑,去除恶习,另一方面需要在事上磨练。

曾有学生向王阳明请教静坐的问题,说自己“静时亦觉意思好,才遇事情便不同”。今天的我们也很容易遭遇这样的心境——事到临头,缺乏定力。对此,王阳明的回答是:“是徒知静养而不用克己功夫也,如此临事,便要倾倒。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有很多人,平时静坐,独处的时候,内心很平静,给他人分析事物真理的时候,头头是道,可是一旦真遇上什么事的时候,自己就很容易慌乱,只能是事后反省,觉察的时候才恍然大悟,只得捶胸顿足,责备自己。这就是在事上磨练还不够。

王阳明常对弟子们说:此心不与事上磨,更与何处磨此心。内心里为善去恶,只是一种方法,更重要的还得通过在各种各样的事情上去练就自己的那颗心。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人学习心学,不管怎么修行,最终成就都超越不了阳明先生。作者:王维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戴上手套擦泪》读书笔记2000字》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书笔记读后感5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