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活着1500字读后感

活着1500字读后感

读书之《活着》读后感1500字。

俗话说:“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我们都知道读一本好书是非常重要的,想要在书中获得知识读中外经典名著就很有必要。当我们细心阅读完一部作品后,就会有独到的见解。那么,就让我们静下心来好好的写一篇属于自己的读后感吧!那么,你知道写一份读后感有怎样的格式吗?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书之《活着》读后感1500字,为方便后续阅读,请你收藏本文。

读书之《活着》读后感1500字心得感想范文:

《活着》是作家余华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中的主人翁福贵是民国时期的一个地主家的少爷,年轻时由于嗜赌放荡,输尽家财。父亲被气死后,福贵一家成为佃农,并很快被国军抓壮丁卷入国共内战。随着内战、三反五反,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社会变革,他的人生和家庭也不断经受着苦难,所有亲人都先后离他而去,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

这本书是我不愿再看第二次的书,即使在第一次看的过程中也是咬牙往前行,但如果只是一般的持续的悲剧感也不会让《活着》如此吸引人。这本书让人继续看下去的动力之一便是主人公徐富贵的个人坚强意志,从原来的衣食无忧、享尊处优的地主少爷,到之后败家到一无所有,人生的大起大落不过如此,但是他却一直“活着”,任身边人事匆匆走过,他依然在活着。活着便有了活着的价值,死去的都是过去了的,即使心中有再多不舍,也会继续生活,任生活肆意捶打,仍然顽强,他完美诠释了书中所说的:“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富贵的妻子家珍作为小说的女主人公,也是这部黑色悲剧中的一抹暖色,她才是我们今天的主人公。

家珍本来是镇上米行老板的千金小姐,即使徐富贵那么不知进取,那么没有未来,但家珍却依然对他不离不弃,甚至怀着大肚子去镇上的赌场,希望可以把福贵从赌场中拉走。后来不得而终,一个人挺着肚子走了十几里夜路回家。是什么支撑着家珍呢?在福贵败光家产后,家珍的父亲将家珍接回家中,希望她与福贵不要再有往来。而在她生下有庆之后,她与父亲闹翻一个人背着有庆回到了家,回到了穷困潦倒的富贵身边,没有一个父亲会愿意让自己的女儿离开自己去过苦日子,但是家珍的父亲却无法阻拦,是什么驱动着家珍做出在现在看来如此不可思议的举动呢?

如果说富贵是“活着”的英雄,那家珍就是富贵之所以能成为英雄最重要的原因。家珍为什么有着优秀的家庭条件而依然要跟着富贵过苦日子并且给予富贵活着的力量,爱情亲情是一部分,但绝对不是全部。家珍长得漂亮人也贤惠嫁入当时富甲一方的地主家,也算是门当户对,读书笔记谁也无法想象到后来的徐家一落千丈,但在那个年代嫁出去的姑娘泼出去的水,女性社会地位比较低,女性个人主义意识淡薄,家珍从嫁入徐家那一刻起,就把自己当成了富贵的人,一辈子也改变不了,也无法改变,这种观点根深于家珍脑中无法挥去。这是我认为的第二点原因。还有最重要的第三点原因,家珍是富贵妻子的同时,也是富贵两个孩子的母亲。

在家珍被她父亲接走的时候,领着的是自己的也是富贵的女儿,肚子里怀着的是自己的儿子也是富贵的儿子,一个母亲即使自己受再大的苦也不会让自己的孩子受到委屈,如果孩子们以后没有了爸爸,即使未来的生活的再安逸,也会是对孩子这辈子的损失,这是家珍回去陪富贵的一个重要原因,当然也有她自己对于富贵的亲情和家珍本身思想观念的原因。回去之后的家珍变得更加贤惠,和富贵一起过苦日子。还记得她刚生完有庆回到富贵的寒舍的时候,富贵母亲说了一句:回来了好,回来了就好,家珍带着孩子回来了,这个家也就完整了。

即使富贵突然被抓去当兵,毫无音讯的时候,她依然守着这个家,也许丈夫在外早已不在人世,家珍仍然守着那个家,送走了富贵的母亲,一个人养着两个孩子,这其中的心酸苦累没人想象得到,但是家珍撑下来了,这也许就是母亲的伟大,谁能说那时的家珍的思想是落后的,难道现在先进的女性思想是比之前的好吗?难道这种思想不是伟大的吗?平日里我们总夸夸其谈所谓的善良、宽容、幸福之类的词汇,但当不幸真的发生在我们身上时,我们能否表现出生命的坚韧与顽强?有的人一生所及窄如手掌,生命价值却宽若天地,这种精神层面的高度是当下的我们难以达到的。

1994年张艺谋指导的电影《活着》由葛优和巩俐主演,看过电影之后,首先叹服于巩俐那时的颜值,真的太美了,剧中饰家珍完美诠释了这个妻子和母亲的角色,葛优所饰演的徐富贵也有如书中所描述一样从先开始的纨绔子弟,到后来的坚韧,他们不愧是好演员,也许当时中国没有比他们更适合诠释这两位人物了,这也有张艺谋导演的功劳。但是电影始终和原著有所差距,即使两位国宝级的演员倾力诠释,有很多细节仍然由于电影时长的限制无法展现出来,读原著的思想冲击和带来的思考还是更强于电影,但是电影所带来的直观的情感输出也是原著书籍无法表现的。只能说两者相互衬托,相辅相成。作者:海峰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扩展阅读

《活着》读书笔记及读后感1500字


《活着》读书笔记及读后感1500字

还未翻看此书时,瞟了一眼书的封面就感觉很压抑。黑漆漆的封皮上印着大大的“活着”二字,让人心中不禁一颤。此书篇幅不算长,不同以往,这本书我是分两次读完的。每一次阅读都很吃力,对于每一段文字都举步维艰。

合上书之后,心中有些许悲凉和沉重,还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在无端地蔓延。有很多想法感悟,却不知从何讲起。书名明明叫做活着,但很讽刺的是,书中的人们纷纷在这个活着的故事中一一死去。未拜读过余华先生的其他作品,就《活着》而言,余华先生擅长运用一种近乎冰冷的笔调去描述一个个沉重的故事。不需要渲染烘托气氛,我们就能从文字中感受他的思想从而接受他想传达出来的情绪。

“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这就是主人公福贵一生的写照。

少年去游荡:少年福贵原本是拥有良田百亩的地主家的少爷,寻欢作乐,恣意妄为,放荡不羁,吃喝嫖赌最终在赌桌上把全部家产都败光了。父亲被他活活气死。父亲的逝世让他洗心革面重新做人,当他正准备开始接受新生活的时候,母亲病重。在去城里为母亲抓药的过程中他被抓去当了壮丁。时隔多年,待他归家后,母亲早已撒手人寰。

父母的离世对于此刻的他来说只是难过,福贵对于“活着”是没有一个完整的概念,并不了解也不曾探寻何为“活着”。这就是少年福贵,游荡人间。

中年想掘藏:

什么是掘藏?对于中年福贵来说,就是跟家人好好生活在一起,好好照顾他们,承担起家庭的重担,不能再放纵自己。在福贵归家后,本以为要开始过好日子了,殊不知,这才是苦难的开始。妻子家珍得了软骨病,身体虚弱,下不了地干活,一直卧病在床。县长妻子难产,儿子有庆因抽血过多而死。女儿凤霞因为之前的一场大病成了哑巴,好不容易找个知她疼她的丈夫,没过几年好日子,死于难产。家珍因一双儿女的离世备受打击,不久也去了。女婿二喜走的也很突然,在上班的时候突发意外事故,被两排水泥板夹死。本以为,接下来福贵可以跟外孙相依为命,但是上天就是如此的残忍,外孙苦根因为吃豆子吃多撑死了。到这里,也许有人会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可是,在天灾人祸面前,我们能做的只是无能为力。

在七次亲人离世的过程中,福贵进行了对“活着”意义的探索追寻。此刻的福贵也仅仅是活着的福贵罢了。换言之,此刻的福贵还未参悟透“活着”的意义。

对于中年福贵来说,在时代的大背景下,“活着”实属不易,掘藏可谓是他对于生活的妥协,是他想而不得的结果。

老年做和尚:

在少年福贵败光家产后,他父亲曾说:“鸡养大了变成了鹅,鹅养大了变成了羊,再把羊养大,羊就变成了牛,这样就发家了。”

经历了种种苦难后,老年福贵思想开始了转变。他攒够了买牛的钱,买了一头待宰年迈的老牛,取名为“福贵”。

此刻的福贵,不再仅仅是活着的福贵,也不再是掘藏的福贵。他孑然一身,看破苦难,不再去追寻活着的意义,生活归于平静。

“我知道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她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

这是全书最后一段文字,暗指看透人生百态后福贵生命即将走到尽头,已接近垂暮的福贵慢慢老去,死亡即将来临。一生与土地打交道的他已经做好死亡的准备,袒露胸膛,引颈就戮般地召唤死神的到来。某种程度某种意义上,此刻的福贵已经死了。

写到这里,我不禁扪心自问:活着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正如余华先生告诉我们:

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活着最大的意义就是活着本身。

生活不易,珍惜当下。

pS: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每读一遍都有不同的感悟,不同的阅历能读出不一样的理解。正所谓“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读书之《主角》读后感1500字


读书之《主角》读后感1500字:

从来没有一本书让我如此痴迷,刚刚拿到就爱不释手。从昨天下午一直看到今天早上。看完陈彦老师的小说《主角》后,很多感触涌上心头。因为这部小说写得是秦腔名家,从十一岁直到五十多岁的人生坎坷的经历。

在剧团做过烧火丫头,曾一度放弃唱戏的念头,因为忆秦娥扎实的功底,更因为她师傅这位伯乐,为了她能够一脉相传,能够传承师傅的吹火,师傅终于在走之前,秦娥最终成为名人,县名人,省名人。她从不和别人争高低,一根筋一股傻气将自己的功底弄扎实,最终成就了她。可是她除了唱戏,其他的事情从来不关心,也不上心。经历了两次婚姻,经历了亲生儿子跳楼身亡,经历了各种打击,依然坐真实的,憨厚的,有点傻气的戏痴。

假如把这部小说搬到电视上,其影响力绝不亚于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有人曾说过:秦腔是陕西人的情歌。秦腔将陕西人的喜怒哀乐诠释的淋漓尽致,秦腔有时候委婉、有时候粗犷、有时候豪情万丈、有时候如泣如诉。

陕西人给人们的印象大多是憨厚的、生楞的、硬邦邦的。假如你和陕西人打过交道,你就会觉得陕西人直爽、善良、纯朴。对待朋友掏心掏肺,对待有恩的人肯定是:人敬我一尺,我还人一丈。

秦腔几百年来老祖宗传承下来的戏曲,都深刻在人们的心中。

三娘教子——三娘为了教育儿子读书,竟然要将赖以生存的织布机砸坏,可谓是用心良苦。

杨家将——好男儿好女子要学就学杨家将,带兵打仗,精忠报国。

窦娥冤——我只记得窦娥被杀时,下起来六月雪,只有被冤屈的人死前才会出现六月雪,血一滴都没有落在地上,全部洒向白绫的奇异场景。最终窦娥冤案被平反,罪恶滔天的人终将受到惩罚。

三娘教子用苦良心,杨门女将精忠报国,窦娥冤人在做天在看,正义终究战胜邪恶。这就是秦腔的魅力,之所以能深入人心,能被一代代传唱。它不仅是文化的一种传承,同时向人们传播着老祖宗千百年来不变的正义的力量。

从记事起,我就喜欢上了秦腔。每年冬天北酥酪大队都会请西安秦腔剧团来演出,当时的戏子都安排在各家各户。那时候平静的小村庄比过年还高兴。孩子们一放学早早做完作业,就缠着大人们去看戏。

早上我们上学时,看到演员们在学校门前的空阔麦场走势,练腿。晚上放学后,我们早早的拿着摆凳子站好位,然后和小伙伴们簇拥着去戏台后化妆间。我们只能在门口远远观望着。有一次一个大花脸出来了,把我们都吓唬住了,如鸟兽散四处逃窜。每年正月十五前后,村里都会打社火。敲锣打鼓,舞狮子,要热闹上一周才算把整个春节过完。村人们吧秦腔剧中的人物搬到了社火上,可见村人们对秦腔的热爱。

踩高跷——秦腔戏中人物悉数出场。

高杆——将孩子们小腿和脚绑在固定的铁架上,小小的人儿被打扮成不同角色。

血唬——也就是电视中演的特技的一种,钢刀扎到身上,掏肠子,铡美案,村里的能人们化的妆太逼真,每次看到小孩子们都会躲得远远地。

这些扮相都是戏曲中的人物,穿的也都是戏服。

我的外公我的母亲一生钟爱的都是秦腔,他们也会唱,我在家里多次听过外公讲戏曲故事。妈妈的偶像是李爱琴老师,最喜欢唱《周仁回府》哭坟片段,她高兴地时候就会唱起来,她唱的如泣如诉,那时候我觉得母亲就是戏曲中的周仁,在爱妻的坟前哭的肝肠寸断。多年后,当我跪在母亲的坟头想起母亲唱的《周仁回府》,不仅泪流满面。如今我也变成了她,每回回听到秦腔,只要音乐想起,就会感慨万千。

秦腔是我小时候的记忆,对亲人无法磨灭的思念。它的乡音,乡情,总会把我带到童年。文/姚小红

读书之《游戏力》读后感1500字


读书之《游戏力》读后感1500字:

孩子的成长是要给予自由,但这种自由是规则之上,只能遵循规则才能脚踏实地的成长。

自由的漫天行空只会让孩子恐惧,失控的感觉让他们如坐山车,玩游戏也是如此,有时需要父母的主导,才能更好的引导孩子进行游戏。

游戏中的基本原则是:“先跟随,后主导”,在跟随孩子一段时间后,才能找到介入游戏并加以引导的机会。

01、主导孩子的关键:轻推一下

这里的轻推一下:如建议一个游戏主题,或者仅仅制造一些身体的碰触,然后观察孩子如何反应。

轻推一下可以是:“我们来玩吧,“如果孩子喜欢看电视,你可以说:”我们去踢球吧”,对于存在无力感的孩子,建议来一场摔跤比赛;如果发生了什么事,那就试试角色置换,给女孩更多力量,给男孩更多联结。

轻推的另一种形式,是加入孩子的游戏,然后再把游戏进行一些改变,如果孩子在蹦跳时没笑哈哈,那么你可以先跟他们一样跳起来,然后边跳边唱等;如孩子玩玩具,总是拿一个丢一个的,这时最好不要讲一通专注力道理,而时捡后一起给他,让他从头开始。

尽可能的在游戏中找些乐子,比如看孩子没精打采的坐在那儿,就说我来给你当毯子吧,然后倒在他身上。

有时孩子们游戏时不知从何开始,有时是孩子一个人不知如何提议游戏,这时需要我们家长轻轻推时一下,便会引入游戏,或让游戏玩的更有效果啦!

02、主导孩子的时时法则:联结

孩子在婴儿时期,经常会做 “可爱状”和“可怜状”,让父母情不自禁地去安抚和照顾他们,所以联结是时时都在,但随着孩子的长大,需求超来越隐晦,有时也不愿意于与父母对视、拥抱这些动作,与父母的联结可能会出现断裂等问题。

为人父母多年,有时确实感觉到与孩子的距离感,比如出差一段时间,或者错怪了孩子等,只是那时不懂,只是为了孩子与自己的生分而焦虑,为曾经亲密无间的亲子关系,却被推远而无措。

原来孩子的认知不足,他在感到孤独、愤怒、委屈时无法用语言告知,只有在行为上表现出来,这时我们应该注意,游戏是孩子的语言,在游戏中孩子会释放自己的情绪,也恢复了自信,找回了安全感,与父母的联结也能重新建立起来,所以主动联结是为人父母的重要任务。

读懂了游戏力后,才知孩子表面的对抗与不端言行,其实他内心深处,是渴望更多的关怀和抚慰,如作者中文中举例:

他妹妹黛安去曾经一个学生的家里,这个小朋友和黛安关系非常亲近,只是现在小朋友从幼儿园毕业了。当黛安去看她时,小朋友妈妈就告诉她黛安来了,但小朋友还是专心画画,还淘气的问:“谁是黛安呀?”一阵嬉戏谈笑之后,两人很好地重建了联结。那个淘气的问题,包含了小朋友如此多的含义:我想念你,但我不知道你会不会再回来,我不知道该不该亲近你,因为我又会想念你,所以我要捉弄你。

这个例子也说明了平时孩子内心渴望我们的关注,可我们放下一切同他玩时,他却拒我们与门外,这是为什么呢?原来他是由于之前的孤独感而生我们的气,当我们关注时,他就把内心的感受呈现给我们看。这时的我们要耐心,坚持陪在孩子周围,用温和的力量推动联结。

有时温和的推力不起作用时,我们需要进一步的介入游戏,可能会导致孩子哭泣、尖叫、或拳打脚踢来释放痛苦情绪,这样的释放父母不要着急哄逗,而是让其发泄,冰冻三日非一日之寒,我们只需静静的拥抱他或陪着他,等他扫清了障碍,也会与父母重建了联结,更重要的是获得了自信!

联结是个抽象的词,执行时主要是与孩子的拥抱,而且是紧紧的抱住,一段时间后可能会要挣脱,建议家长试着多抱他一会儿。

当然也要以实际情况而定,沟通、对视、拥抱、游戏都是联结的重要方法。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个法则用到亲子教育中,也是受益匪浅,养儿育女中,不再是你授业解惑,而是如《阿凡达》中男女主角,在最美的意境中说:“I see you !”

我懂你是至高至真的理念,对父母、对爱人、对孩子,皆是如此!

读书之《狼图腾》读后感1500字


读书之《狼图腾》读后感1500字:

在寒假期间我从图书馆借了一本《狼图腾》,想在假期看看,陶冶情操,丰富一下放假生活。可是在读书的过程中,我发现此书写的真的很好,虽然年代久远,可是书里面精神确实是我们要学习的,书中写了很多浅显易懂的道理,让我受益匪浅。

《狼图腾》中讲的很多东西我们都在一点一点的淡忘了,或者根本就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我很希望通过我的分享让读到这个读后感的你也有新的体会。

第一个体会:团结守纪。书中讲狼是团结的动物,经常成群结队的在一起打黄羊,他们在头狼的带领指挥下,分工明确,有探路的,有放哨的,有先锋,有收尾的,丝毫也看不出一点破绽,从侦查到捕猎到打扫战场,到给团队留春季食物,真的是运筹帷幄。看了这段我太震撼了,这是动物,是狼,所有的行动就像纪律严明的军队。而且狼很照顾弱小,不因为老的小的没有参加捕猎而不给留吃,相反,在大部队吃完后会安排放哨的,没有吃到食物的狼来吃肉,而且很有秩序,我都觉得不可思议,但是狼群就是那么做的。书中讲,蒙古骑兵很多作战经验就是跟狼学的,所以蒙古骑兵才走到了欧洲,建立了有史以来最大的帝国-元朝。狼的这种团结精神深深打动了我,在当下,科技发展迅速,人与人之间缺少了直接的合作,大多都是自己干自己的,很少协同发展,但是科技工作也需要合作,也需要团结,只有多沟通,多联系,合作才能干大事,才能更好的完成工作。团结的精神现在也需要。

第二个体会:尊老爱幼。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今天我们仍然在提倡,但是我在书中看到了不一样的尊老爱幼。书中讲狼不会随便抛弃自己的伙伴,他们在捕猎后都会留食物给老幼狼吃。只有跟不上的老狼才会被淘汰,但是那是自然规律,狼群也会给无法生存的残疾狼一个痛快,不让这样的狼活的没有尊严。狼这种动物对狼群中的老狼和幼狼都特别的照顾,他们受到特别的对待,特别的保护,尤其小狼,在行动的过程中都保护在队伍的中间,危险绝不会碰到小狼。很难想象,在动物世界中会有这样的种群,可是在蒙古狼里面有。看完这段后我就在想,在现在这个社会,老人已经成为家庭的负担了,这种思想是不是我们自己照成的,我们自己要反思,作为子女我们能为老人做什么?是不是只有我们老了才能体会?那会不会有点晚呢?

第三个体会:保护环境。书中对蒙古族人民如何保护生态平衡做了详细的阐述,以前虽然在书本上学了食物链等知识,但从没有这样详细的解释。在16年暑假我去了内蒙古赤峰,看到了大草原,也看到了沙漠,很震撼。但是对草原的了解也只是导游的一些介绍,现在从这本书里看到了保护生态的重要,如果从那时开始保护,绝对不会出现今天的沙尘暴。书中讲到老一辈的蒙古人民是怎样保护生态的?

在《狼图腾》这本书里我学到了很多书本上没有的道理,也学会了尊重自然。无论历史的车轮走到那里,做错了就要付出代价来修改,人类也是这样发展的。希望大家都多看有意义的书籍,多开动脑筋。

一本好书可以洗涤我们的心灵,也可以学到很多知识,书中自有黄金屋,让我们都开始读书吧!作者:孙守丽

相信《读书之《活着》读后感1500字》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活着1500字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