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变形记》读书笔记及感悟2500字:
文:徐珊;在文学世界和艺术世界里,女人变成男人、人变成甲虫、人变成狼人、人成为僵尸……诸如此类,种种变形,大都是理念先行,然后借助夸张的表现手法,将其象征意义显现。
物种之间的变形,其初衷大抵都是为了批判现代文明,到最后难免会陷于形与形之间的牵扯,纠缠下去,迟早都会穷尽其形。除了这些跨界的变形,还有一种变形,向内求变,意义繁复,可以无边衍生,这就是自我的变形。
蛮多年前,看过杜琪峰导演的电影《神探》。刘青云饰演的警探精神分裂,却因此有了特异能力,能看见别人的分裂的自我,也就是别人的“鬼”。电影里的凶手有“七只鬼”,杜琪峰让七个人来扮演这七只鬼,形象演绎出内心世界里懦弱与果敢、温良与残暴以及善与恶的争执和对决。整个找鬼的过程看得惊心动魄,十分刺激。而且,颇有意思的是,七只鬼里面,只有一位是女性,演的居然是最冷静和最精明的那个自我。电影最后,一直是正面的何家安的内心女鬼也站了出来,果断、冷酷,是一枚绝对理性的妖艳杀手。也就是说,电影里,女性在所有分裂的自我人格里承担了最智慧最功利也是最残酷的那个自我,有点印证了“最毒不过妇人心”这句老话。这要是从女性主义角度去解读的话,怕是可以引起无限联想,也会引起各方争议。
当时看完这个电影,觉得相当惊艳,不过后来有朋友告诉我,这部电影有可能模仿《致命ID》。这部电影到现在也没看,但不妨碍我确认一个看法:自我都是分裂的,分裂的自我则是可以变形的,这是地球人都知道的事情。
虽然,所有的分裂的变形的自我都是亲生的,但自我与自我之间并不太平,轻则追与躲,重则杀与逃。可以说,站在自我分裂的角度,人生其实很漫长也很戏剧化。人,因为不同的境遇和命运,善的元细胞和恶的元细胞一直在战斗,此消彼长,绵绵无期。
折腾半天,原来,自我才是世界上最容易变形的元细胞,永生不死,也永远无法穷尽其形。
都说天才是疯子,这句话确有三分真理。天才的自我都是胖子,膨胀得厉害,当然分裂得也厉害。天才诗人则是胖子中的胖子,变形手法五花八门。其中,最著名的胖子是自认为开了小周天的海子。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你以为世界上有这样一位浪漫小资的海子?不,你看错他了。
“春天,十个海子全都复活。”你以为真的只有十个海子?不,你又小看他了。
“我站在你痛苦质问的中心,被你灼伤,仿佛一根骷髅在我内心发出的微笑。”这是两个海子。
“我在地上,像四个方向一样,在相互变换中延长人类的痛苦。”这是四个海子。
“我是一颗原始火球、炸开、宇宙诞生在我身上、我以爆炸的方式赞美我自己。”这是无数个海子。
海子的分裂不是被动的吧。“我已被时间锯开”“我像草原断裂”……你看,这是多么决绝的海子,锯裂、断裂、分裂……
海子的眼睛是不是因为分裂成了复眼?他看到的世界该有多么细微和浩瀚啊。他眼里的太阳是旋转的吧?他想要睡下去埋下去的泉水和麦地都有着燃烧的金黄吧?还有,他热爱的村庄,也如母亲一样,有多美丽,就有多虚无吧。这是一个焦灼和痛楚的世界,这个世界里同时并存着一群对立而绝望的自我。
这么多的海子里,不知哪一位更是他原本的自己呢。不知是否也存在一位是最冷静最理性的女性般的自我,如《神探》那样,在最关键的时刻,做着人生最重要的决定。抑或,还是说,“秋天深了,王在写诗”,这个诗里的“王”才是海子世界里那个最终给自己下达人生判决的“我”呢?
“王在写诗”,每每看到这一句,眼前浮现的总是顾城戴各种帽子的样子。顾城的帽子其实就是他的王冠吧,他戴着帽子,就是自我世界里的王。只不过,顾城比海子要简单许多,他的自我就一个,“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我是一个悲哀的孩子”,他的自我就是一个永远带着帽子的孩子。这个孩子,不要长大,不要性别,甚至,不要现实,不要时间。
这些不要现实的天才诗人,无论是各种分裂然后变换面目的海子,还是只有一张孩子面孔的顾城,结局都不太好。他们容易生自己的气,现实是一面镜子,他们轻易摔碎了镜子,地上都是破碎的变形的自己。
还是从现实跳起来吧,飞到虚构的电影里
电影的世界,虽然来源现实,但导演们的心思并不一样的。《神探》也罢,《致命ID》也罢,或许艺术家们更多是着迷于讲故事的乐趣吧,然后,顺便解构一下人性,在展现自己的智慧之炫之酷的同时,顺便展示一下人性之残之酷。也就是说,涉及到自我变形的故事,讲述大都直接,画面锐利甚至残忍。只是,现实中分裂的我们,不都眼巴巴地,等待着温柔的抒情的力量来融合和拯救自己吗?
所以,虽然我会沉醉于黑的、冷的、炫的、酷的电影,但我还是会不自觉地一遍又一遍复习那些清新的柔软的作品,在那些老套的讲述真、善、美的故事里缝补破碎的自己。
宫崎骏的《哈儿的移动城堡》就是这样一个故事,百看不厌。即便这么多年过去,我每一次看到里面的苏菲,还是会心动。她脸上的皱纹不断变化的样子,让我觉得那是迎风飞扬的旗帜;她每一次伸手去旋转任意门,我都相信人生就是有着无限可能性的万花筒;读书笔记而最让人热泪盈眶的是,即便她被施了魔法变形为九十岁的老婆婆,但只要她安静入睡,躺在枕头上的还是满头秀发、脸庞干净的苏菲。在梦与现实之间,年轻的苏菲从容、恬静、美丽。
当然,电影里,我们更多看到的是醒着的苏菲。宫崎骏用魔幻的形式,表现的其实是最古老的主题,关于勇气,关于爱。在宫崎骏绘制的充满隐喻的城堡里,勇敢的苏菲和怯懦的苏菲是不一样的,没有爱情的苏菲和有着爱情的苏菲是不一样的,勇敢和爱,给了苏菲无限魔力,她时刻都在变化着。
穿着灰蓝色的衣服,眼神黯然,小心翼翼走路,被骚扰的士兵称之为一只可怜的小老鼠,这是在电影开头出现的,没有生活方向的胆小拘谨、规规矩矩的少女苏菲。
满头白发,满脸皱纹,走路会腰痛,爬楼梯要喘气,靠在椅子上会打盹睡觉的九十岁的老婆婆,这是被女巫施了魔法后的行动迟缓的却开始勇敢的老年苏菲。
脸上的皱纹开始减少,眼神里闪烁着波光粼粼,气定神闲和哈尔的徒弟马鲁克一起坐在湖边的妇人,这是刚刚给城堡进行了一场大扫除,在劳动之后收获安宁和快乐的中年苏菲。
还有,初见哈尔怦然心动的羞怯的苏菲、拖着因为头发失去金色而生气的哈尔上楼梯的善良的苏菲、在秘密花园满脸青春荡漾的快乐的苏菲……这都是爱着的勇敢的美少女苏菲。
……
我最爱哪一个苏菲呢?
我最爱的是这样的苏菲。她跟随着戒指上的光芒,走进了时光隧道,来到了哈尔的童年。她看见哈尔接住了流星卡西法,然后许下心愿,把心融入了卡西法。在她重新坠入黑暗之前,她热泪盈眶,却意志坚定,竭尽全力冲着渐渐模糊的哈尔,大声呼喊:
“哈尔!我是苏菲,等着我!我一定会去找你的!在未来等我!”
《时光里的色彩》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1000字:
读一本书,其实就是读一个人。是在一次笔会上认识了她。参加笔会的红男绿女很多,她根本就不是那种你一眼就能记住的人。她其实是东道主,但不是那种哗众取宠、夸夸其谈的人,你完全可以忽视她的存在。
只是回来后,才看了几篇她的文字,便惊异于她文字的美丽。后来,她突然寄来了散文作品集《时光里的色彩》,近30万字的。她叫刘丽芬,笔名很多,有历芬,晓月微蓝,才知道,她的作品已经散见与网络、报刊很多了。这时候,我想寻找她的人影、她的颜容时,已经模模糊糊,可能再见面时一下子未必认识了。
我读书,就是读人。我想在她的自序或后记中看她。很遗憾,没有。我只有从她的一篇篇文字中,读她,偷窥她。她是一个安静的女人。只有安静、从容的人,才能有如此如水的文字,透明、活泼地,潺潺地流,出于山泉,流向小溪。
是的,她出自漳平的香寮。我去过了那里。与郑和一起下西洋、同为政委的王景弘,就出在香寮。香寮的茶,天台山,雾中萦绕的小屋子里,有她,还有她的曾祖父、曾祖母,外曾祖父、外曾祖母,数下来爷爷奶奶、父亲母亲,都刻印在她的文字中,也融入在她的血液里。我惊讶于山区、农村的长寿老人,他们的时光慢,静。因为慢、静,他们的日子拉得很长,不争而长寿。
因此,在她的文字中,在她的篇目中,一次次提到时光、流光、流年,如她所说:春日说旧事,光阴长久,所有的心绪亦都付于日月。回想过往,于静默间看大地苍茫一片。斜阳依旧,慢三拍,静一生。
在她的文字中,都是小女人眼中的风景。村居,苍山,庙宇,苦楝,茶饼,春种,秋声,花开花落。但她的文字极为省俭,追求诗一般的语言,有的干脆就浓缩成散文诗,你《如尘时光》中,就读到她这样表白:“文字终是离不开的,若有若无的情愫都交给它。许多的人,许多的感情,都夹着心灵最为纯净的方块,看那些似丢弃的一直在角落里,不急不躁地待于那……”
她的后来,是待于一个小城的,她说,是不如别人一个小镇的地方。她离开了乡村,是一个小城女人。在一个个慵懒的午后,在花间,在茶香中,在阳光庭院里,她读《红楼梦》,读三毛,读张爱玲的书。而且,对文字极敏感、极赋悟性的她,因为爱,所以一直收藏,也就有了三毛、张爱玲文字的味道。那是“似乎用任何文字与语言都无法描述”的,所以,她说,“我的文字里,便多了些许浅显与疲乏。”古典与名著是可以涵养女人的,她说:“忘了几岁看了《红楼梦》,在看到它时,便喜爱,只是喜爱,便一遍一遍地看,从少年到中年,我从没离开过。有人问我看了二十遍没有。我说,不知道。其实,不止。”她还说:“纳兰词,前些年一直看,一直被感染。纳兰词的忧伤是植进骨子的忧郁,无法挥去的,渐渐地,便不敢再触碰它。”
在这个浮躁而喧闹的时代,读书的人已不多见,读书的女人更少。如此,能够寂行红尘,坐拥明媚与寥然,安静于尘世书写文字的女子,是美丽的。同为书生,便有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惺惺相惜。她说:“许多人对文字是不屑,我亦是不敢的,对于它,更多的是敬畏与爱护”。于是,许许多多的文字,许许多多的色彩时光,被她挤成一块块小方块,一如那飘散的落英,有它的尺度,亦有它的痕迹。文字自有它的温度,可以永恒不老。我想,这就是历芬锲而不舍码字的动力。人终会老,花颜易落,只有白纸黑字还在,文字还在,这一切,都把岁月、时光珍藏了下来,永恒不老。作者:詹鄞森
《树林里的孩子》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800字:
快乐的假期已经与我们挥手告别,但是在假期里那些令人开心的事情我们却始终记得。在假期里,我阅读了一部冒险小说《树林里的孩子》,我一直无法忘记书中的故事,被它所深深吸引着。
《树林里的孩子》是意大利著名青年作家贝雅特丽齐.马西尼写的一部小说,她是意大利当代最具有代表性的青年作家之一。她写的这部冒险小说讲述了在一场“致命”的灾难后,一群劫后余生的孩子们被关在了地球以外的另一个星球上一处叫“基地”的地方。在这里,孩子们生活就像原始时代一般,衣不遮体,慢慢变得如同一个原始人类,无人问津,可后来孩子们再也无法忍受,一起出逃到,到了“禁地”的树林,成为了树林里的孩子,经历了树林中的艰难险阻,开始对未来有了新的希望,不再彷徨。
令我记忆犹新的是一个叫道默的小男孩。他不同于其他孩子胆小、害怕,他是个勇敢,机智,看上去十分的与众不同,特立独行。他不顾禁令,独自前往树林里探险。在探索的过程中,他不小心发现了一本书,让他十分惊喜,小心翼翼地保存着,在没人的时候偷偷拿出来阅读,不断去书中寻找知识。
从这里我发现道默是一个好学的孩子,他把阅读当成了一种乐趣,把知识当成了自己的精神粮食,享受书中的快乐。也让我懂得阅读永远重要,在阅读过程中,我们会获得其他事物所没有的愉悦感,也可以激发我们独立思考的能力与信心。
因为无法忍受“基地”的残酷,无望的生活,道默带领着孩子们集体出逃,到了树林。在树林丽,他们迷失过方向,害怕过黑暗,经历过争吵、怀疑,甚至一个同伴从树上跌落而亡。无奈,没过多久,他们被“基地”的两个工作人员朱奈斯和鲁本带回去了。虽然一切又回到了起点,但是他们敢于去坚守自我,敢于与命运作斗争。一次次经历使他们成长,让他们蜕变。所有,我们也要向他们一样,学会勇敢的去和命运作斗争。要记得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要敢于对世界的一切不平说不。
这本书让我明白,即使我们身处险境,也绝不能向困难低头。不要放弃心中的追求与理想,勇敢地走进一片树林,去踏上追求梦想的道路吧!文:杨咏琳
《读果戈里小说《狄康卡近乡夜话》有感及读书笔记100字》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观读书笔记有感800到10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