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读书笔记森林报读后感

读书笔记森林报读后感

《森林的孩子》读书笔记。

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活伴侣和导师。书中蕴含着许多人类的智慧及思想,尤其是那些中外经典名著。当我们细心阅读完一部作品后,就会有独到的见解。这个时候,我们只需要将自己的想法一笔一划的记录下来。那么,你会不会在看完一本书籍后写一份读后感呢?也许"《森林的孩子》读书笔记"就是你要找的,还请你收藏本页以便后续阅读。

第一次参加漂流活动,第一次收到来自书友的快递,还是比较兴奋的,精美的书皮,有爱的活动,开始走进老生的这座森林世界里。

全文分小孩子篇和大孩子篇,小孩子的篇章里,从夏,秋,冬,再到春,每一个季节的篇章里都可以寻找到小时候的乐趣和感慨。

在春的的篇幅里,最喜欢的就是蜗牛先森了,在这里,仿佛看到儿童时被大孩子调戏的情景,还有蜗,龟,蜓,蛇,狐,枭,雀,凤,马,这么多寻找到的小伙伴,就像我们从出生到现在,走了一路,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有的会是过客,只是一道曾经出现过的美丽风景,也有的伴随我们,一路行走。

在读完秋的篇幅里,最让人值得深悟的就是“桥”了,特别是里面这两句:走到桥中央,忘记了方向,就像我们现在这个尴尬的年纪,走着走着,就不知道自己为了什么而出发,去向何处,去做什么,久而久之,便会一直原地踏步,就像老生所说,去回,去回,一直都在无限循环。

还有“月”中的这一段:左手就是右手,右手不是右手,月亮醒着的地方,月亮睡着的地方,你看见的不是你看见的,你看不见的是你看见的,多么朦胧又有深意的一段话。

在冬天篇幅里的“年”中,老生用:孤独的,沉默的,忧伤的,愧疚的,疲惫的,微笑的,来一一阐述了这个让人团聚的节日,从小时候的快乐到现在的疲惫,读书笔记都是一个年龄段对于节日不同的认知了。春姑娘的出现,让老生手下那支调皮可爱又幽默的文笔复苏了,有散落天涯的蒲公英,黑白分明的石子,有怕忘记的诗词,和三生也画不完的可爱模样,还有睡不醒的觉的和醒不来的早晨。

正如老人谚语所说,春困秋乏在适合不过了,就如老生所写:春眠不觉晓,不如春眠醒不了,这是一个种满困意的季节,也是一个种满希望和爱的季节。

在翻阅大孩子篇幅的时候,仿佛跑错了森林,来到不属于自己的那片森林世界里,想要永远都停留在那种无忧无虑的时光里,过无忧无虑的生活。

聪明的我们,是否已经开始寻找属于自己想要的时光或人或物呢,是否已经找到最初的方向,努力奔跑呢,是否已经走出迷茫,追求想要的生活呢。

最后,以老生所有的一句话做个结尾,也许,最聪明的方法是最笨的方法,祝福所有聪明的笨人们,可以早日找到你想要的,愿我们都早日寻找到自己想要的生活。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编辑推荐

《挪威的森林》读书笔记及读后感


《挪威的森林》读书笔记及读后感

《挪威的森林》——作者村上春树

一、 很喜欢这本书。没什么理由,就是单纯的喜欢。就像男主角渡边喜欢《了不起的盖茨比》一样,翻来覆去地读,每一遍都有新发现。

喜欢它的行文、气氛,喜欢渡边的生活方式,喜欢书里那个总是阴雨连绵的六十年代。

我从不认为喜欢挪威的森林是一件逼格很低的事情。知道这本书的人很多,能读完的很少,能读懂的更少。大多数人都只是凭着道听途说来的印象给它扣一个黄书的帽子而已。

由于喜欢,也就不可能完全客观地看待评价。但我仍旧认为这是我看过的最棒的言情小说之一。它的情感单纯且克制,一切都是水到渠成,顺其自然。主基调是哀伤的,但其中却时不时地有那么一抹亮色,让人心旷神怡。

二、三个问题。

1、直子爱过渡边吗?

我认为没有。在青梅竹马的木月去世的时候直子心中“爱”的功能也都随之一同消逝了,这是书中的描写给我的感受。从头到尾,直子对渡边也没有明确强烈的情感表达,这和她是否内向寡言没有关系。从她对木月的回忆中可以很清晰地感受到她对渡边和对木月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情感。

直子对于渡边的感情始终都是感恩和依靠超过所谓的“爱”。精神本来就比一般人脆弱,也就更加需要一个可靠的男性陪在身边,让直子觉得自己还能接触到外面正常的世界,而不是始终困在一个与世隔绝的疗养院里。只是这个男人“恰好”是她唯一的男性朋友渡边而已。

不可否认的是在书的后半段直子对渡边也产生了“不如就是这个男人了吧”的感觉,也试图回应渡边的感情,但怎奈天公不作美,两人最终还是彼此错过。

2、渡边知道直子的想法吗?

应该是知道的。

直子第一次对渡边有了亲密的行为之后,渡边心想:“她需要的是‘某人’的肩膀,不是‘我’的肩膀。”

全书中除了那句“哪有人喜欢孤独,不过是不想失望”之外让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仅仅这一句话,多少的心酸与无奈,尽在其中。

渡边从头到尾都是知道直子没有爱过自己的,只是他希望以自己的付出来换得直子的真心。而他的付出也绝对是真诚的、不带任何其他目的的。正是渡边的动机足够单纯,才使得他们没有结果的感情显得更弥足珍贵,令读者对直子的死扼腕叹息。

3、渡边和绿子最终在一起了么?

应该没有。

其实在第一章的开头,作者就已经给出了整个故事的结局。

已至中年的渡边乘飞机的场景,几乎已经明白地暗示了他和绿子的结局。如果绿子还在他的身边的话,定然会像以往一样不厌其烦地说着话,逗渡边开心。而飞机上的渡边却感到“些许悲伤和孤独”。则结局如何,也不用多说。

三、有人总结说,村上春树的每一本书中都有两个女主角。一个温柔娴静,一个活泼开朗。男主角总会和前者上床,和后者调情。

直子和绿子,正是这样典型的“二元对立”。但更让我在意的是,尽管两个女主角都个性十足且极富魅力,但书中真正称得上“完美”的女性,是永泽的女友初美。

初美应该是村上的书中少有的几乎没有任何缺点的完美的女性形象。没有不堪回首的过去,没有复杂的家庭背景,也没有值得担忧的未来。大概每个年轻男性都梦想着能有这样一个姐姐——漂亮端庄,温柔体贴,知书达理,对自己的关心无微不至,读书笔记还时常会介绍“学院的漂亮女孩”给自己认识。初美对渡边的付出和关照的动机是及其单纯的,仅是相互欣赏和对渡边人格的肯定。这样一个完美的女性角色最终也以自杀终结了自己的生命,不仅令渡边难以忍受而与永泽绝交,恐怕也令读者扼腕叹息吧。

四、关于书名的一点想法。

毫无疑问本书的书名取自披头士的著名歌曲《Norwegian wood》。至于“wood”究竟该不该翻译成森林也是仁者见仁,不做讨论。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本书还是原曲的歌词内容,都和“挪威的森林”这个意象扯不上什么直观联系。

《Norwegian wood》是一首轻快悠扬的民谣小品,歌曲讲述了“我”认识了一位自己心仪的女孩,“我”去女孩家做客,两人相谈甚欢直至深夜,“我”在女孩家中留宿,在浴缸里睡了一夜。第二天早晨醒来,女孩却已不见踪影,仅留下空荡荡的房屋,令“我”顿觉怅然若失。歌词短小精悍,意蕴深长,开头一句“I once had a girl,or should I say she once had me.(我曾经撩了个妹子,或者说被妹子给撩了)”更是令人莞尔。

在书中,《Norwegian wood》出现过几次,但歌词和书的内容没有什么对应,仅仅提到直子很为这首歌触动。若要强行说有什么联系,那也只能是渡边很喜欢听披头士。可渡边从头听到尾、贯穿全文始终的是披头士的《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佩伯军士的孤独之心俱乐部乐队)》,而《Norwegian wood》却出自披头士的另一张专辑《rubber soul》。

这样看来,也许书名真的是随便起的吧。作者: ych

挪威的森林读书笔记好词好句摘抄


挪威的森林读书笔记好词好句摘抄大全,欢迎阅读点评!

挪威的森林好词摘抄:

百花盛开 百花争艳 花团锦簇 含苞欲放 花红柳绿 争奇斗艳 姹紫嫣红五彩缤纷 秋水无痕 秋高气爽 天高云淡 风和日丽 和风细雨 鸟语花香气象万千 欣欣向荣 莺歌燕舞 春深如海 春露秋霜 春江如练 莺啼燕喃春风轻拂 桃李春风 蓓蕾初绽 春山如黛 彩蝶纷飞 春色宜人 杨柳吐翠绽红泻绿 春苗青葱 霜叶如醉 天寒地冻 东山如睡 玉树银花 郁郁葱葱浑然一体 五光十色 诗情画意 行云流水 星罗棋布 亭台楼阁 雕梁画栋富丽堂皇 金碧辉煌 古香古色 鳞次栉比 鸟语花香 前目后凡 秦晋之好阳光明媚 燕语莺声 如登春台 春梦无痕 阳春白雪 如坐春风 春兰秋菊四时八节 桃红柳绿 有脚阳春 燕语莺啼 秋高气爽 秋菊傲霜 一叶知秋秋风习习 秋果累累 碧瓦红墙 花团锦簇 万紫千红 花红柳绿 云雾迷蒙浮云弊日 大雨倾盆 风雨交加

挪威的森林好句摘抄:

1、至于我是何以抛弃原来世界而不得不来到这世界尽头的,我却无论如何也无从记起,记不起其过程、意义和目的。是某种东西、某种力量--是某种岂有此理的强大力量将我送到这里来的!因而我才失去身影和记忆,并正将失去心。

2、我们的正常之处,就在于自己懂得自己的不正常。

3、世界一天变一个样儿,在我不知道的时间里。玲子说的。

4、希望你下辈子不要改名,这样我会好点找你一点。有时失去不是忧伤,而是一种美丽。

5、哪里有人喜欢孤独,只不过不乱交朋友罢了,那样只能落得失望。

6、他想把胸中的感念告诉对方:我们的心不是石头。石头也迟早会粉身碎骨,面目全非。但心不会崩毁。对于那种无形的东西-无论善还是恶-我们完全可以互相传达。

7、哪里会有人喜欢孤独,不过是不喜欢失望。

8、一旦死去,就再也不会失去什么了,这就是死亡的起点。

9、追求得到之日即其终止之时,寻觅的过程亦即失去的过程。

10、人,人生,在本质上是孤独的,无奈的。所以需要与人交往,以求相互理解。然而相互理解果真可能吗?不,不可能,宿命式的不可能,寻求理解的努力是徒劳的。那么,何苦非努力不可呢?为什么就不能转变一下态度呢--既然怎么努力争取理解都枉费心机,那么不再努力就是,这样也可以活得蛮好嘛!换言之,与其勉强通过交往来消灭孤独,化解无奈,莫如退回来把玩孤独,把玩无奈!

11、在大悲与大喜之间,在欢笑与流泪之后,我体味到前所未有的痛苦和幸福。

12、我几次朝夜幕中伸出手去,指尖毫无所触,那小小的光点总是同指尖保持一点不可触及的距离。

13、记忆到底还是一步步远离开去了。我忘却的东西委实太多了。在如此追踪着记忆的轨迹写这篇东西的时间里,我不时感到踹踹不安,甚至不由怀疑自己是不是连最关键的记忆都丧失了。说不定我体内有个叫记忆堆的昏暗场所,所有的宝贵记忆统统堆在那里,化为一滩烂泥。

14、没有痛苦跟迷惘的人哪里会有,或许你从来就没有痛苦跟迷惘过?

15、不要同情自己。同情自己是懦夫的行为!

16、世界上有什么不会失去的东西吗?我相信有,你也最好相信。

17、我一直以为人是慢慢变老的,其实不是,人是一瞬间变老的。

18、希望你下辈子不要改名,这样我会好找你一点。有时失去不是忧伤,而是一种美丽。

19、但不管怎样,它毕竟是我现在所能掌握的全部。于是我死命抓住这些已经模糊并且仍在时刻模糊下去的记忆残片,敲骨吸髓地利用它来继续我这篇东西的创作。挪威的森林的好词好句。

20、死并不是终结生的决定性要素。在那里死只不过是构成生的许多要素之一。

21、当我们回头看自己走过来的路时,所看到的仍似乎只是依稀莫辩的“或许”。我们所能明确认知的仅仅是现在这一瞬间,而这也只是与我们擦间而过。

22、无论怎样的哲理,怎样的真诚,怎样的坚韧,怎样的柔情,也无以排遣这种悲哀。

23、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森林,也许我们从来不曾去过,但它一直在那里,总会在那里。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会再相逢。

24、当周围一团漆黑的时候,只能静等眼睛习惯黑暗。

25、我拿着听筒扬脸,飞快地环视电话亭四周。我现在在哪里?我不知道这是哪里,我全然摸不着头脑。这里究竟是哪里?目力所及,无不是不知走去哪里的无数男男女女。我在哪里也不是的场所的正中央,不断地呼唤着绿子。

26、随之,她朝我转过脸,甜甜地一笑,微微地低头,轻轻地启齿,定定地看着我的双眼,仿佛在一泓清澈的泉水里寻觅稍纵即逝的小鱼的行踪。

27、那冷冰冰的小手,那流线型泻下的手感爽适的秀发,那圆圆的软软的耳垂及其紧靠底端的小小黑痣,那冬日里时常穿的格调高雅的驼绒大衣,那总是定定注视对方眼睛发问的惯常动作,那不时奇妙发出的微微颤抖的语声。

28、对相爱的人来说,对方的心才是最好的房子。

29、我渐渐能意会到,深刻并不等于接近事实。

30、网无所不在,网外有网,无出可去。若扔石块,免不了转弯落回自家头上……时代如流沙,一般流动不止,我们所站立的位置又不是我们站立的位置。

31、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

32、绅士就是:所做的,不是自己想做之事,而是自己应做之事。

33、初美拱手闭目,倚在车座的角落里。随着车身的晃动,小小的金耳环不时闪闪烁烁。她那深蓝色的连衣裙,简直就像按照车座角落那片黑暗做成的一样。涂着淡淡颜色的形状娇美的嘴唇不时地陡然一动,仿佛一个人欲言又止。

34、不会忘记的永远不会忘记,会忘记的留着也没有用!

35、天地间的一切全都红通通一片,我的手、碟子、桌子,凡是目力所及的东西,无不被染成了红色,而且红得非常鲜艳,严然被特殊的果汁从上方直淋下来。就在这种气势夺人的暮色当中,我猛然想起了初美,并且这时才领悟她给我带来的心灵震颤究竟是什么东西——它类似一种少年时代的憧憬,一种从来不曾实现而且永远不可能实现的憧憬。

读书笔记:理解孩子从画画开始


读书笔记:理解孩子从画画开始

最近我们家萌宝有事没事开始自己练着涂鸦了,虽然经常画出来的画面都是线条和团状的,但是她会很认真的告诉我哪个是“鲸鱼”,哪个是“雨伞”什么的,还会描述一小个片段的故事给我听,我就会觉得好神奇。所以当我看到这本《理解孩子从画画开始》的时候,就如获至宝,感觉我如果不用她说,也能理解她要说什么,她会不会觉得我这个老妈真好,真懂她,脑补她拥抱我的画面,哈哈,内心万分窃喜。于是带着这种欣喜的想法从头到尾看完,才发现看完了以后,没有那种“原来是这样”的感叹,却隐约有一种不忍的伤痛,可能跟作者是儿童绘画心理学家的身份有关,她接触的大量的孩子都是有过创伤的,所以里面的案例就会有不少的伤痛故事在里面,但是还是想分享给大家,希望在我们现实的生活周围,看到孩子的画作里都是很少伤痛,积极成长的。

作者诺拉?罗德里格兹是欧洲知名儿童绘画心理学专家,她在书中据说是用了76个真实案例(具体我没数)帮我们从画作的各个角度分析了孩子的内心世界和对外界交流的态度。主要描述的是2-12岁(书面宣传上说是2-14岁的,我自己感觉就是2-12岁的居多)的孩子,从各个年龄的角度,从画面的整体性到局部细节的观察,去发现一个孩子的内在故事,还是很值得2-12岁,有兴趣的家长阅读去了解的。

对孩子而言,他们画出的符号代表着亲身经历过的生活和体验,是一种他们对自己身体和外界环境的探索过程。作者从画人物画的角度,按孩子成长的年龄表述了各个阶段的基本作画特点,如下:

一岁半至两岁的孩子:

当孩子第一次拿起画笔,能在纸上画出线条时,他们往往一下子就能把纸涂的乱七八糟。他们尝试着画线条,但却无法控制,甚至都没有看着纸和笔,纯粹是因为挥舞着笔的动作能给他们带来欢喜。(这些场景各位宝妈是不是都似曾相识,捂嘴笑)。但是,如果孩子画出来的线条有力度,有基本的形状,还表达了一点点情绪,这样的画便具有了观察的意义。

两岁至两岁半的孩子:

两岁左右,孩子正经历着一个重要的改变,开始形成个性的某些方面,并在涂鸦中有所表达。这一阶段的孩子,主要通过使用各种各样的弧线,努力地一步步结合人体的身体部位,最终画出整个人体的形状。这正是孩子无法压抑自己探索外部世界渴望的表现。

两岁半至三岁的孩子:

从比两岁大一些开始,孩子能够用圆圈来代替人的脑袋,能用几条线画出人体的轮廓和四肢,这样他们就能把自己画出来,也能画其他人的样子;而给画取的名字,无非就是“宝贝”“爸爸”“妈妈”,或是对其他人的称呼。

三岁的孩子:

到了三岁,孩子经历了更多的变化,身体也有了发育,获得了更多技巧和能力,受到了不同大人对自己的不同对待。他们的好奇心、兴趣、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表达欲望渐渐被唤醒。(前面说的我女儿的绘画经历正好就是这个阶段的,发展还算良好,嘿嘿~)

从出生起,孩子对自身身体形象的认识就在不断发展,直到用画笔创造出这个形象。从这种意义上讲,绘画就是孩子认识身体构造和外界关系的反映,就是他作为一个人在生理方面、心理方面、社会方面成长历程的体现。他们画涂鸦、注意控制笔画,学会为画出的东西取名字,另外也能够画诸如车子、山峰或太阳等其他事物。当然,大人可能并不认为他们的这些涂鸦就是车子、山峰或太阳。(就像我女儿告诉我事鲸鱼、是雨伞、是什么小姑娘的时候,我也是要想象半天,哈哈)

四岁的孩子:

一些情况下,孩子在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心有恐惧和对自己在家庭中的位置存有疑问,所以这时的童年是充满戏剧性的。孩子不断地在自我世界和与家人及周围环境的互动中寻找平衡,并尽可能地使这种平衡稳定和长久。绘画作品能为我们提供很多参考,如谁是孩子最依赖的人,他们的家庭问题是什么,他们最为哪些家人担忧,等等。

有些时候,我们可以毫不费劲地得知或找到孩子心中存在冲突的地方:当孩子生气时,内心充满怒火,下笔时会很用力;当孩子感到丧失希望时,某些部分的笔画就会轻弱很多;尤其当他们感到孤独时,通常会在纸面靠左的边缘位置画上一个小小的人物,或者画着看起来像是要摔倒了的倾斜人物。如此种种。

五岁至七岁的孩子:

这个成长阶段,也被叫做“高能阶段”,是孩子积极运用前几个阶段已积累的能力和本领的时期。他们渴望凭借一己之力,独立完成一件事情,展现出自己能与兄弟姐妹相抗衡,甚至与父亲相抗衡的竞争力。正是通过竞争力的较量,孩子越来越了解自己所拥有的潜能,可以越来越准确地判断自己能否掌控人生路上遇到的事物。也就是说,这是孩子不断实现准确自我评估的阶段。(自我评估阶段原来这么早啊!惊叹~)

七岁以后的孩子:

七岁以后,孩子对自己的角色、在家庭中的地位、与朋友的关系都已经有了明确的概念,也知道父母和老师对自己的期望是什么。这一点,我们能从画中人物周围的点缀看出来。例如,这时的孩子会画不同样子的头发,来对人物的性别加以区分,还能通过很多装饰和细节,展现自己不同于他人的地方。

以上就是孩子慢慢长大的人物画,但是从整个画像的主要分布区域方面我们又能解读到什么呢?

这张图被划分为四个部分:页面中间这条垂直线代表着现在。也就是说,所有画在居中区域的事物象征着孩子对周边正在发生的事情的认知。所以当我们拿到一幅儿童画作时,先不用看画面内容,而是先假想出一条正中的线把整幅图分成两部分。左边表示过去,但左上方与左下方有所区别;右边表示将来,但右上方与右下方同样有所不同。这样,每个区域就有了特定的象征意义。

当然,所有的分析都要以孩子的真实生活体验为出发点。如果一个孩子过去经历过一些对他影响很大的事情,很有可能会在纸面中心画一个庞然大物。

然后在画纸的某个特定区域的一般含义是什么样的呢?一般情况下,

集中在右上方,代表孩子信心满满;

集中在左上方,孩子可能心存焦虑;

集中在右下方,代表孩子想要独立;

集中在左下方,孩子可能缺乏信任;

集中在中央,情况较复杂。

作者为此举了个例子,

阿历克斯,九岁。他在家受到父母过分的宠爱,有交友困难。他的父母、老师及其他照顾他的人应当帮助他扩展交际关系。画纸的下方是情感区域,而这里画中只有一片空白,透露出阿历克斯的情感是封闭的,这也正反映在阿历克斯的日常生活中——他的自我控制能力很差。

另外,我们也能从其他元素的结构上,分析他的性格。比如,画中他着重画的是这只小鸟,鸟儿飞往的方向很明显;而画太阳和大树树冠的力道相对较弱。

在儿童绘画里,树冠与孩子大脑的功能,如理解、思考、想象等的发育有关。如果树冠十分薄弱,表明孩子的大脑仍处于混沌状态,对他人的情感依赖性强。占据右上角的是太阳,代表的是前往未来的脚步,力道较轻暗示着他对未来感到迷茫。

书中具体的内容还很多,我就大致介绍下这些整体的部分,比如“人物画的独白”啊,具体介绍还是很细致的。

然后还有全家福的部分,以及最后的自由绘画部分,就不一一介绍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网上买来看看,对帮助我们了解孩子还是不错的。

图画是孩子最沉默的表达,画面里蕴藏着孩子最丰富的心理倾诉,所以赶紧放下无力的说教,拿起孩子的画作细细品味吧。作者:韦君

《为孩子重塑教育》读书笔记800字


《为孩子重塑教育》读书笔记800字

有同名(英文名)影片《最有可能成功》,据说拍得很好,感动无数人,有说法是最好的讲创新教育的书,慕名买来看,但是!好久好久没有看完前言目录就想吐槽的冲动了!借用影片片头引用了杜威的一句话,“如果今天我们像过去一样教育,我们就是在剥夺我们孩子的明天。”书的基调可见一斑(我怎么当时就没看破呢!)

书当然是畅销书啦,里面说的教育要改革,要关注人,要有多元评价体制不要单一标准化考试,要让学生解决真实的问题,亲自动手去实践,在做中学,没什么问题,都对,也说得挺好。但我忍不了的是文中浓浓的焦虑感和鸡汤味,不是说好了是一种讲创新教育的书吗?难道我的打开方式不对?

书中有太多的主观臆断和个人偏见,随便引用几句大家感受一下,有这种小标题,“决胜未来的十大能力”,“教育走向拐点,你还在让孩子死记硬背吗”,还有这种论述,“富家子弟潇洒地享受着大学生活,没有债务困扰,不必担心毕业后找不到工作;穷人家的孩子却为了支付学习和生活费用,不得不出去打工,找那种按小时计薪的活计”……我真是内心一万句wtf飞过,什么鬼!

传统教育确实有很多很多的问题,但这种二元对立的论述我实在是接受不能,也许本质上我还是个改良主义者,做不到不破不立,全盘否定。创新也不是推翻啊,教育研究一直在进行,即使是决策层面的创新很缓慢,推动起来不容易,但也不意味着煽动情绪去反对过去就是对的啊。

诚然,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挑战,有不同的偏好,不同的教育者也在进行着各种各样的适应时代需要的改革,但教育应该关注人本身,关注人的成长与完成,我相信几千年来一代代的教育践行者都没有分歧,从因材施教到多元发展,教育的内容、对象和方法都在不断扩展,教育所带来的人群的成长和进化是肯定的。

也许,问题出在“最有可能成功”、“为职业发展做好准备”,还有“未来能赚多少钱”,但恕我直言,这是教育内容的一部分,但不是教育的全部,这样的创新教育,我接受无能。

喜欢《《森林的孩子》读书笔记》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书笔记森林报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