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读乌合之众有感1000字

读乌合之众有感1000字

读《乌合之众》有感心得体会500字600字。

俗话说:“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读书对我们是有很大影响的,所以有很多人就很喜欢看各种的中外经典名著,当我们在读完一部好的作品时,心中难免会有一些看法以及见解。这时候,最关键的读书笔记怎么能落下!那么,怎样写读书笔记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经过收集,小编整理了读《乌合之众》有感心得体会500字600字,强烈建议你能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

读《乌合之众》有感心得体会500字600字范文,欢迎阅读点评!

《乌合之众》的作者是古斯塔夫·勒庞。作者是一位法国人,他的血液里带有法国人特有的激进与狂热。我并不是十分认同勒庞的观点,勒庞在书中阐述个人一旦形成群体,群体就会拥有个人永远都不会拥有的一些心理与思想,一个温和的人在融入了群体之后,在一定的条件下,例如革命爆发,他就可能会成为一个暴徒。他还认为群体所体现出来的种种特质是人类处于原始状态才会出现的一种现象。在他的笔下。群体毫无理智可言,他们极容易受到暗示和煽动。群体对既有真理的维护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无论是谁只要动摇了真理的权威性,群众就会十分残忍的对待他。希帕蒂娅是生活在东罗马帝国时期的女数学家。她既聪慧又美丽。

由于宗教迫害,希帕蒂娅在回家的路上被人们脱光了衣服,对这位伟大的女数学家施以暴行——他们用蚌壳割下了她的肉,又将她的尸体焚毁。这在我们看来是十分残忍的举动,可是群众们却可以做出来。我相信在他们只是个体的时候是绝对不会做出如此可怕的事情来的,也许连想都想不到。

先且不说勒庞的观点是否有些不妥,但他在书中举出了大量的的例子来证明他的观点,例如十字军的远征(勒庞在书中举了大量与十字远征军相关的例子)以及拿破仑。除了这些耳熟能详的例子之外还有关于马萨罗尼的故事,布瑞维利尔夫人等等。读后感这使你即便不认同他的观点,却还是不得不说他的观点是那么的令人信服,但是既然是研究大众心理的书,举例子的话是不是不光要举西方国家的例子,更应该有亚洲,拉丁美洲等世界各地的例子呢。

勒庞的用词也大多带有完全肯定的色彩。“必须”“一定”之类的词语在他的书中经常出现,相反“可能”“也许”之类的词却很少出现,甚至可以说是几乎没有。这样大胆的用词也是我对这本书十分痴迷的原因之一。

我十分喜欢心理学,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而选择了学习新闻。我认为新闻学可以帮助我认清大众的心理,他们是怎样思考的,他们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心理,又为什么会像勒庞说的那样出现“群众是盲目的”类似这样的观点,又是否因为群众是盲目的,是狂热的,又是容易受到暗示的,所以才会出现法西斯时期那样疯狂的状态。我对人们的思想着迷,但是我更对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着迷。

《乌合之众》这本书让我们接触到了群众这种行为、心理产生的原因。我认为也许你无法认同勒庞的观点,但你一定会被他字里行间中所体现出的魅力折服。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延伸阅读

《乌合之众》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600字


乌合之众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600字

更像是一张应该被钉在床头的便签,让我们尽量保持清醒。

一、群体心理

心理群体的特质是人性的特质决定的,人性的特质在不同环境下呈现出不同的状态,所以群体心理是无意识的,同时,群体也是冲动的奴隶,强烈的情感暗示能带来巨大的能量,也能带来巨大的破坏。

当个人融入群体时,智商不如独立时来得高。三人市虎,以讹传讹,当某一件事得到数千名目击者的证实,真想很可能渐行渐远。

二、影响群体的意见和信念的因素

1.种族

2.传统观念

3.时间

4.教育(教育既不能让人更道德,也不能让人更幸福,受教育的目的是不断获取谋生的技能,同时促进经济的发展。)

5.简短、模糊、重复的口号式语言,经过不断地传播,更具有力量感。凡事民众接受的观点,最终都会顽强地扎根于社会最上层,不管观点多么荒诞。

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种族不断形成各种必要的特质,让这种理想变得崇高而富有生命力。当一种文明的强盛和复杂性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便停止发展,然后迅速走向衰弱。

伴随着理想不断消亡,种族不断丧失越来越多的使之团结、和谐、强盛的特质。个人的个性和水平可能会得到提升,但与此同时,种族的集体自我意识会被过度发展的个人自我意识所取代,随之而来的是种族特征的弱化和行动能力的降低,最终成为一盘散沙。恰恰在这个阶段,当这些拥有不同利益和愿望的群体不能自我管理的时候,国家开始接管。

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从野蛮到文明,在理想破灭之后走向衰败和死亡,这就是一个民族生命的循环过程。作者:晓周

《乌合之众》读书笔记心得感悟1500字


《乌合之众》读书笔记心得感悟1500字

这本书的作者是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群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他写下了很多心理学著作,以《乌合之众》最为出名,完成于1895年。

《乌合之众》由四部分组成,包括导言、群体的心理、群体的主张和信念以及不同群体的分类和特点。它对群体行为进行了大量的阐述,精致的描述了集体心态,深刻的剖析了群体的特点。从群体的组成,特征,分类,观念和信仰,到影响群体的一些直接和间接因素并通过群体领袖这个角色来说明领袖是通过什么方式去领导其群体,最后通过犯罪,陪审团,选民和议会这四种群体来说明其特点。层层深入,描述人一旦处于群体中,人的个性会被淹没,群体的无意识会占据主导地位,并影响着人们的判断能力。

书中的关键词——群体其实指的是许多人凑在一起,每个人的个性消失,感情和思想都在关注同一件事情,这许多人就形成了一个群体。从心理学角度这个定义中可以看出并不是一群人凑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群体。凑在一起的人必须在感情和思想上都关注同一件事情,每个人的个性消失,这群人才形成了一个群体。

大多数人一旦处于群体中,就会变得懒惰起来,不太愿意去自我思考了,因为人们都有一种从众的思想,跟着大众走,犹如抱着“大腿”,觉得应该跟大多数人保持的立场一样,这样才是安全的、正确的,哪怕最后被证明是错的,个体会觉得法不责众,可能觉得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他们会想:你看,那么多人都错了,我错了也是挺正常的。在这过程中,一旦你身处群体中,你的那种自我独立思考的意识顿时就变弱了,以至于说压根就消失了,个体变得懒惰了,本来好逸恶劳就是人的本性,而这刚好迎合了你的需要。

如果大部分人都是持着如上态度的话,那么称所在群体是乌合之众的话,那就一点不奇怪了,群体的智力是远远低于个人智力平均值的,因为他们压根看问题就不靠理性,而是靠感情,或者当时的情绪决定的,而这个情绪是很容易受环境影响的,人一旦抓住这个心理现象,就可以很容易操纵全场,达到自己的目的的。

这本书的背景是19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时代,与我们今天的环境还是有所区别的。我们可以联想到文革的大范围的批斗现象,通过无理闹的群体行为批评、打倒他们讨厌的社会人士,造成了一大堆冤假错案,诸如刘少奇等等,前阵子看《周恩来传》时,在里面也有一定的阐述,当时周恩来也受到一定的影响,但毕竟国家总理,也不能乱搞啊。但这过程中,它就是点燃了群众民主之火,却缺少大量合适的各级指挥人员,从而使群众力量走向歧途,变成了不可控的历史灾难。

回到当今时代,它是一个高度网络化的时代,群体的范围又有了进一步的扩展,刚刚发生的社会事件一经发表马上就可以引起一大堆素未谋面的人聚集在一起,看评论,发评论,点赞,转发,马上表明自己的立场,然而,又有多少人在转发之前有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的,还是仅仅根据所谓的点赞数、转发量,亦或是向朋友圈刷一下存在感,表明自己是知道这件事的,生怕别人不知道你知道一样。于是,这过程中,随着社交链的传播,马上会形成一种强大的网络舆论,影响是巨大的。(对当事人、对后来的读者造成影响)

谣言止于智者,这个智者或许仅仅是比其他人多了一份独立思考和自我判断而已,从而阻止了谣言进一步扩散,防止造成更大的危害。

所以回到我们现实生活中,应该避免让自己成为乌合之众中的一员,不要陷入群体的这种陷阱中,遇到事情多问自己为什么,不盲目从众,多保持一点独立、自由精神,维持一个清晰的头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出准确判断,也许能避免悲剧。我们应该突破了所谓“乌合之众”的思维,避免自己成长一名“乌合之众”。作者:阿灿

《乌合之众》读书笔记200字


《乌合之众》读书笔记200字:

这本书很短,是一百年前的书,应该属于启蒙运动的读物,西方的文艺复兴运动和启蒙运动都是伴随着两次技术革命而起的,正因为西方的现代化比中国起步早几百年,中国改革开放后才逐步赶上,但是2个世界的差距还是很大的,尤其是理念上。

乌合之众多引用法国大革命的时间,当然提到了拿破仑和巴士底狱事件。乌合之众说的是集体无意识,民众是盲从的,野蛮的,不理性的。当然人有时候就是这样,有社会认同的倾向,会迷失自我。

虽然我看这本书一知半解,但是也看完了。

《乌合之众》读书笔记2500字


《乌合之众》读书笔记2500字:

本人所阅读的《乌合之众:群体心理研究》(【法】古斯塔夫·勒庞著)为人民邮电出版社版本。这本书初读是令我有一种恍然大悟之感,因为勒庞的观点是那样的犀利又“邪”,充满了魔力。然而阅读到一半时,有了读《人类动物园》时那种怀疑——那些欠缺严格科学论证和逻辑思辨基础之下的结论,是否是一种强行猎奇,是否会对传播学小白产生一定的误导。也许我浅薄的社会阅历尚且无法全然领会书中观点,但不论怎样书中一些与传播学相关的理论和观点是具有启发性的。

首先先理清乌合之众的概念,乌合之众区别于公众和大众,它指的是群集。群集指集合状态下的人群,具有匿名性、情绪性、暗示性和感染性,能够从事一定的集合行为。群集一般是由临时参加或卷入事件、活动的人们组成的,并不具备成为稳定社会构成体的条件。而“融入群体的个体其大脑活动因为被催眠而处于瘫痪状态,完全丧失了自我意识,成为一个甘愿听命于催眠师的奴隶。”(p17)

绝大多数群体在群体中感情和道德观会产生迥异于个人的变化。冲动、易变和急躁,易受暗示和轻信,夸张性和单纯性,偏执、专横和保守种种感情将蔓延在群体之中。

书中p26引用了贝勒·波拉号护航舰搜寻在风暴中失联的巡洋舰的例子,让我印象很深刻。这是一种集体幻觉,“值勤兵收到遇难船只发来的求救信号,船员们顺着信号望去,所有人员都清楚看到遇难船只后面拖着一个载满人的木法。船上的官兵看到‘有一大群人在朝他们挥手,并发出阵阵哀嚎。’然后营救船只接近目标时,官员们才发现原来是海上漂浮的几根长满树叶的树枝。”

在群体感染之下,某种观念、情绪或行为在暗示机制的作用下以异常的速度在人群中蔓延开来。紧张使某一集体的成员非常容易相信稀奇古怪的传说和谣言;感染或行动在那些具有共同信念、态度和价值观的人中间迅速蔓延。而且这样的感染在朋友之间蔓延比在陌生人之间快得多。

群体压力,即群体中的多数意见对成员中的个人意见或少数意见所产生的压力使沉默的螺旋产生。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就会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有时会有群起而攻之的遭遇),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

除此以外,群体之中信息压力也无处不在,一般人在通常情况下会认为多数人提供的信息,其正确性概率要大于少数人。另外,个体还无法避免趋同心理,个人希望与群体中多数意见保持一致,避免因孤立而遭受群体制裁的心理。因此勒庞才说,“如果说‘全世界的人’组成了一个群体,这个群体的智商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全世界的人’会比伏尔泰聪明;结果恰恰相反,是伏尔泰比‘全世界的人’聪明。”(p15)

利用群体的心理,那些领袖和政客们也建立了自己领导的艺术。为了照顾那些群体难以理解消化的观念,“一些观念必须经过一番改造或修饰,使之变得更加通俗易懂。”勒庞说出了一些公众并不愿意承认的事实:“中世纪的基督教观念、18世纪的民主观念,读书笔记事实上都不算高明。以哲学家的观念,它们充其量只是对民众的误导。然而,这些观念却产生了十分巨大的社会影响。乃至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它们依然是影响各国行动的最基本因素。”(p41)如果勒庞生活的时代能看到中国近当代所发生的事件,估计他是要被中国一部分政客的群体心理运用能力所惊讶。

勒庞还总结出了一些群体领袖所具备的共同特质和说服手法。他们擅长断言和重复,并且具有强大的耐心,进而开始传染。此时一种神奇的被成为威望的力量也形成了。拿破仑的下属旺达姆将军就这样评价他所效忠的这位伟人:“那个像魔鬼一样的人对我施加了一种我自己也说不明白的魔力,我不怕鬼神,可是一见到他,就像小孩一样发抖,他简直能使我穿过针孔、投身火海。”(p92)

有趣的是勒庞在撰写此书时也运用了大量的断言和重复,我们能看到他的论证往往是先抛出结论,再从历史选取例子来证明其观点合理性,始终在坚定地重复自己的论点,宛若一本鼓吹和宣传的手册。也许正是他深谙群体心理并想嘲笑群体一把,才将此书撰写地如此简洁明了、愤世嫉俗又透着一股子邪气。本书的传阅广度超越了他以往任何一本著作,并在学界引起了轩然大波。有一种猜测是千百年来群体的弱智表现让勒庞实在看不过,他也想利用这样的手段去打动群体。如若这样的写作手法真是勒庞有意而为之,那他真算是个反群体斗士了。

有人说《乌合之众》最大的不足之处在于其提出了大量论证不足的群体心理观点却没有提出解决方案。本书让每一位阅读之人对自身劣根性更加深信不疑,人类社会似乎是被阴云密布的气氛笼罩着,我们了解历史必将还会产生悲剧,却无法避免和改正。

在《乌合之众》第三卷第三章是有关犯罪陪审团的,勒庞罗列了大量“不懂群体心理的人作出了错误的群体决策”的例子。如1848年,法国政府颁布决议,从不同阶层中挑选陪审员。专家们遗憾地发现,不论陪审团由哪些人组成,其决策结果都是完全一样,因为在审判长面前,个体的专业、职业和意见都变得微不足道,陪审员都满怀初学者热情和虚心求教的态度,他们的精神从未改变,他们的裁决也依然如故。”(p120)

在勒庞过世后,现在心理学建立了一种打破群体迷幻的机制。实验证明,在决策群体中加入一个傻瓜,这个傻瓜只会一个动作,即说“不”,大家事先都知道他是傻瓜,可即使如此,75%的人还是因之而更愿意提出反对意见,此前他们总是100%同意。

1957年上映的美国电影《十二怒汉》便是对这种机制一个影视化的说明。陪审团的12个人要于案件结案前在陪审团休息室里讨论案情,而讨论结果必须要一致通过才能正式结案。在这12人中,只有戴维坚持无罪。随着对三个关键证据的科学推测,赞成无罪的氛围开始在其他十一个陪审员之间扩散。对男孩是否有罪的表决也开始出现戏剧性的改变:11对1、9对3、8对4、6对6、3对9、1对11。终于,12个陪审员都达成了一致意见:无罪!

群体心理桎梏可以突破吗?《十二怒汉》给了我们一种可能。作者:鲤沉溪

喜欢《读《乌合之众》有感心得体会500字600字》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乌合之众有感10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