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童年读书笔记读后感

童年读书笔记读后感

《活着》读书笔记与读后感心得体会。

苏轼曾说过:“好书不厌读百回,熟读课思子自知。”读书对于我们个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尤其读中外经典名著对我们思想也会有一定的影响。当我们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这个时候,我们只需要将自己的想法一笔一划的记录下来。那么,在你看完那些中外经典名著后有没有收获一些人生哲理?下面是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活着》读书笔记与读后感心得体会”,欢迎学习和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

《活着》读书笔记摘抄与读后感心得体会作文,欢迎阅读点评!

昨天收拾东西时无意间看到这本书,顺手就拿来读了,一口气读完。一杯茶、一本书、一盏台灯、一个下午。第一次拜读余华的作品,也是第一次在自己的公众号推读书笔记,希望可以不断进步。

写作背景:

作者听到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这个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被歌曲深深的打动,写下这篇小说。

活着简介:

《活着》,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一位老人向一位年轻的故事搜集者讲述了他生活中的一天和整个人生。讲述了农村人福贵悲惨的人生遭遇。福贵本是个阔少爷,可他嗜赌如命,终于赌光了家业(含百亩良田),一贫如洗。他的父亲被他活活气死,母亲则在穷困中患了重病,福贵前去求药,却在途中被国民党抓去当壮丁。经过几番波折在战场上捡回一条性命回到家里,才知道母亲早已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地养大两个儿女。

此后更加悲惨的命运一次又一次降临到福贵身上,他的妻子、儿女、姑爷和外孙相继死去,最后只剩福贵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但老人依旧活着,仿佛比往日更加洒脱与坚强。(主人公气死了爹,病死了娘,累死了老婆,儿子被抽血抽死了,聋哑女儿生孙子大出血死了,读书笔记女婿做工死了,剩下个小孙子,吃豆子撑死了,生命的怪诞与无常真是一个黑色幽默,苦难者的一生便是一个接一个的苦难,自己一次次侥幸活了下来却看着亲人一个个离去。他的一生走过,留给他的只有回忆和活着的勇气)

活着自序:

《活着》讲述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就像中国一句成语:千钧一发。让一根头发去承受三万斤的重压,它没有断。“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韩文版自序

生活是一个人对自己经历的感受,而幸存往往是旁观者对别人经历的看法

——日文版自序

活着读书笔记摘抄:

1.县长夫人需要血,有庆跑得快第一个到,被呵斥以为没有机会救县长夫人,结果就他血型符合,被活活抽血死了

2.有庆喜欢跑步,鞋子烂得快,被福贵骂了,上学就不穿鞋跑着去了,冬天里,福贵看到了很心疼,又骂他怎么不穿鞋呢,他当着福贵的面把鞋穿上了,跑远了又把鞋脱下来,继续跑。

活着语录:

1.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2.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

3.只要一家人天天在一起,也就不在乎什么福分了。

4.做人不能忘记四条,话不要说错,床不要睡错,门槛不要踏错,口袋不要摸错。

5.一个人命再大,要是自己想死,那就怎么也活不了。

6.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7.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时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她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

8.活着的意志,是福贵身上唯一不能被剥夺走的东西。

“氵舌”就说明它是需要流动的,需要不断的去品味人生的酸甜苦辣咸,如果为了眼前的苟且去接受一些牢笼似的东西,那么我们究竟是幸福的,还是不幸的,我们还是活着吗?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编辑推荐

《哈姆雷特》读书笔记与心得体会


《哈姆雷特》读书笔记与心得感悟

“脆弱啊,你的名字是女人。”第一次看到这句话,是在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大概是年少时代读莎士比亚不认真,所以并没有注意这句话其实最早是哈姆雷特说的。一直到最近重读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的父亲刚去世一个月,他的母亲就嫁给了他的叔父。

他悲愤的说:丧礼的烤肉才刚冷,就直接被端上了婚礼的桌子。”这是一件多么难以接受的事。

歌德曾经饰演过哈姆雷特这个角色,刚开始觉得这个人根本难以理解,后来决定从哈姆雷特的孩提时代去寻找他性格的本源。他发现,如果这个年轻的人没有遭遇这个变故,本可以是世界上最正直而又温柔甜蜜的人。但一个顺境中光芒万丈的人,并不一定能在逆境中临危受命。

哈姆雷特是一个被世界毁灭了的人,他一路在光明中成长,却被迫要用谋算和血腥区域讨回公道与正义。他必须要成为自己最讨厌的人,才能完成现阶段他义务要完成的事。

所以我觉得,他虽然是装疯,但是内心深处未尝没有产生一些疯狂的渴望。莎士比亚写哈姆雷特这个人,赋予了他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和知识分子的典型性格与特征:忧郁、迟疑、孤独。他看这个世界的眼光,大概正是那个时期很多知识分子看这个世界的眼光。

这个世界冰冷,二知识分子的血是热的,他们跳动的心脏在这个冰冷的世界里是一种痛楚的存在。

而其实,这种感受,今天的很多人也心有戚戚焉。这些人多半是些阅读爱好者,从小在书本里接受了身边的人仅仅通过柴米油盐所接触不到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拥有了细腻却孱弱的情感。一方面震惊于世界的冷酷与庸俗,一方面为自己不能随波逐流而自卑自伤。

理论上,他们知道如何讨这个世界的喜欢,但事实上却近乎本能的做不到。

他们为此感到疑惑和多愁善感。

其实他们不了解这个世界,就像基督山伯爵不了解梅瑟苔丝,哈姆雷特不了解自己的母亲乔特鲁德,方鸿渐不了解孙柔嘉。

他们以为真挚和深情,是这个世界上最值得追寻和守护的东西,为此把自己变得外强中干和心有不甘也毫不在意,因为他们总能找到一些聊以自慰的精神食粮。他们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并以为那就是一切。但这个世界上还有另一种人。他们活着就只为了活着,岁月静好现世安稳地活着,当恋人或亲人离开或去世的时候,他们也会痛哭,但与其说他们是为了失去挚爱而哭,不如说是为生活发生了改变而哭,所以生活一旦再次回到正轨,他们的悲伤也会很快停止。

哈姆雷特们的世界是由具体的人和具体的情感组成的,二乔特鲁伊们的世界,就是由生活本身组成的。

悲哀的是,哈姆雷特们所热爱和向往的人,往往就是乔特鲁德们。而乔特鲁德们,即使没有哈姆雷特,也能彼此依偎取暖。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所以这个世界乔特鲁德很多,哈姆雷特很少。

很多人因为那句台词:“脆弱啊,你的名字是女人。”觉得乔特鲁德最大的特点是脆弱,我觉得这是一种误解。

谋杀老哈姆雷特的是克劳迪斯,和乔特鲁德没有关系,她并不知情。而按照当时的文化环境,她的选择其实并没有特别肮脏或者卑下。她只是一种和哈姆雷特完全不同的存在而已。

这个世界,因为有了哈姆雷特们,才变得深情和美好;这个世界因为有了乔特鲁德们,才变得生动和热闹。

在你的灵魂里,住着的是哈姆雷特,还是乔特鲁德?作者:LibrarySpace

《活着》读书笔记与读后感心得体会1000字左右


《活着》读书笔记与读后感心得体会1000字左右范文,欢迎阅读点评!

这月共读的书籍《活着》,各位书友的最多的感觉就是揪心,有书友说活着就是对生命的最大肯定。第二遍再读时,有不一样的感受。从一个人的一生,看到了那个时代的影子。在时代的大背景下,个人是没有太多选择的权利。

富贵被拉去做壮丁的大背景是三大战役,在人民战争的洪流中,不知道有多少人被拉去做了壮丁,马革裹尸,无字无书,一堆白骨,无影无踪。

有庆的死是在社会崇尚权利的大潮,特权阶级的问题是重要的,在出现问题时,大家的一致做法是宁摔瓦碎,不忍玉损。

家珍的死是在人民公社运动之后,部分痛失爱女,大部分营养不良,在一个时代吃饭成问题时,那还考虑生病医疗。一家开了火,大家上来找粮食,人为了损失的一把米而流泪。自然规律,食者为大。

苦根的死是一个笑话!在大饥荒中被撑死,他或许是幸福的,至少在归途中是腹中有物,在一颗颗豆子中,他感到的是幸福和满足。

很多时候,我们羡慕风筝的自由,可以在天空飞翔,仔细想想它拖着一根长长的线。在争论过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后,发现大多人只是在时政中摇摆,如水波中的水草,偶尔挣扎一下你或许可以改变一下方向,但永远不能挣脱出水波。

国家决策是长远的,通常是为大多数人谋福利,但这样的决策对少数人,或许就是灾难。少数人相对多数人概率是低的,但这样的概率发生在人身上,对于当事人概率就是100%。

前几天看了朋友再说计划生育的段子。1985年,‘计划生育好,政府来养老’;1995年,“计划生育好,政府帮养老”;2005年,“养老不能靠政府!”2015年时,大家猜一下会喊什么呢?网友回答:再老也得养政府!当年为了多一个孩子,读书笔记多少人东躲西藏,为了“孩子”战争胜利,充分发扬我党游击战的特点,敌进我退,敌驻我扰。一位做计划生育的工作人员说:‘处于对国家的信任,我是不怀疑这个政策的,我那时候也鼓励自己,坚决执行党的政策。但是出于道德的角度,我不愿意看到人家辛辛苦苦怀上的孩子,就这么被打掉,所以有时候我也很矛盾。’时隔多年,现在政府鼓励‘二孩’,时间不同了,政策不同了。没有对错,只是时间变了。

时代的潮流中,英雄也无法超越。王石和褚时健提及人生经历,褚时健说到自己的牢狱几年,云淡风轻地说了句:“改革嘛,总要有人付出代价。”人生有时总会有失公平,你改变不了,那就坦然接受,是非曲直,后人评说。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进步的标志是什么?进步是由一种不能转换可以,政令由限制变为鼓励(不准生二胎,到允许)。

《活着》读书笔记与读后感心得体会800字1000字


《活着》读书笔记与读后感心得体会800字1000字范文,欢迎阅读点评!

《活着》是大作家余华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在大时代背景下,随着内战、三反五反,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社会变革,徐福贵的人生和家庭不断经受着苦难,到了最后所有亲人都先后离他而去,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的故事。

小说不长,十几万字。主人公刘福贵原先是地主阔少,家里有着上好的房子,还有一百多亩地,就连上私塾时都不用自己走路,有人背着。整日地吃喝嫖赌,最终将家产输的一干二净,还气死了自己老爹。现实生活的残酷使他想要改变,却在这时被抓了壮丁,战场上成堆的死人告诉他一定要活下去,好不容易盼来解放,被放回家中,却发现老娘已经病死了,女儿凤霞因为生病发烧成了哑巴,家珍辛苦地拖着孩子长大,起早贪黑。生活即使残酷,可是一家人在一起就是幸福的。中国迎来了解放,分了田地,不久人民公社成立,大跃进开始,人们交出自家的锅,全民大炼钢铁。田地归公,吃大锅饭,顿顿有肉吃,可是好景不长,公社散伙,又迎来了自然灾害,人们颗粒无收。老婆家珍得了软骨病,不能干活,为了有庆上学,福贵一度想将凤霞送给别人,有庆却因为校长的老婆生孩子大出血,在献血的时候抽了太多血而死亡。文革开始了,由队长介绍,凤霞嫁给了城里的偏头工人万二喜。就在凤霞怀孕,生活看着又要变好的时候,凤霞却因为生孩子大出血死亡。老婆家珍在凤霞死去后三个月她的生命也拖到了终点。二喜拼命的干活想要养活孩子苦根,却在工地上被掉下的水泥板压死。福贵埋了二喜,带着苦根过活,苦根却因为生病时吃了福贵煮的半锅豆子被撑死。最后的亲人也去了,福贵只剩下了“福贵”,一头叫“福贵”的老牛……

读罢,心情久久不能平复,人的一生怎么可以遭受那么的打击,生活如此的沉重悲惨,能怎么办,也许大多人是很跟那个叫春生的县长一样会自尽了事吧。至少不会好好生活了。主人公福贵失去了太多了太多了,再当他跟一个陌生人讲起他一生悲剧的时候,读书笔记他或许是看的太清了。个人觉得,这篇小说并不是在讨论“生与死”这样一个过于哲学的问题,作者也没有告诉我们人应该怎样地去活着,活着应该去做些什么,怎么样才能活得更好。

作者只是围绕着福贵和他的家人,讲述着他们的故事,题目虽然是《活着》,书中却从头到尾都在穿插着死亡。每一次的死亡,每一次生命的流逝都是对活着的生命有力的冲击。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福贵是不幸的,因为那么多的亲人都去世了,可是福贵又是幸运的,因为在那个充满灾难的时代,福贵几次活了下来。若你说这是上天的眷顾,或许并不是,他们只是中国发展的大潮里留下的小人物,无足轻重,但是他们每一个人却是那么的努力,努力的去活着,努力地想要传承着生命的延续。

《人类简史》读书笔记与心得体会


之前一直有听说这本书,但一直没时间拜读,直到去年年底罗胖在新年演讲中宣传此书的作者即将出版姊妹篇《未来简史》时,我终于意识到应该去看看这本奇书了。

花了一周时间看完,真的改变了我太多的认知,让我对世界、对人类的起源及发展有了全新的认识。作者学识渊博,从历史学、人类学、生物学、物理学、化学、伦理学、心理学、文化学等多个方面,用言简意赅、故事性极强的文笔,思维缜密且有条理地叙述了人类从250万年开始出现,历经认知革命、农业革命,以及科学革命,一直到现在的物种和文明演变过程,视角之广阔,想象之丰富,论证之详尽都让我耳目一新,受益良多。

虽然我们从初中开始都在学习历史,但对真正的人类和世界历史却只是管中窥豹,略知一二而已。现代人起源于东非,被称为智人,但实际上却只是人属中的一个物种,与我们同属的还有其他人种,例如生活在欧洲和西亚的尼安德特人,生活在东亚的直立人、还有生活的东南亚和太平洋岛上的很多人种,可以说现代人在几百万年前并不只是地球上唯一的人类,只是后来逐渐由东非向外迁移才逐渐取代了其他人种,开始独霸地球。

但为何智人可以猎取大型动物,甚至取代其他人种,而导致每到一个地方就造成史前巨兽和其他人种的灭亡呢?究其原因是因为智人内部产生了认知革命,这种革命使智人掌握了一种全新的语言。这种语言的特别之处在于不仅能传达自然环境的信息,还能传达关于一些根本不存在的事物的信息。讨论虚构事物让智人学会了如何协作,如何交流,以及建立自己部族的图腾等特征,由此逐渐孵化了宗教、秩序、文明……

可以说人类目前的社会文明全部都建立在虚构的想象框架中,大家约定俗成地生活在地球上,社会更有序也更和平,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人类天性。因为人的基因里还有动物的遗传因子,渴望自由和奔跑是动物的天性,但现在大家都像是被一种巨大的惯性裹挟着生存,一旦偏离既定的生存路径,便会认为是异类。这种看法从古至今摧残了无数的自由灵魂。

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农业革命让人类开始学会定居,逐渐形成了村落、城市、国家,但是同时这种看似稳定的生活却让人口剧增,农民的收入不再仅仅只为了养活自己的一家人,还养活着中上层所谓精英,由此这些精英脱离了繁重的工作,有了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去创建更多的道德准则、法律规定、哲学体系、绘画音乐艺术,人类的思想得到了解放和提升,但告别采集狩猎的生活方式,便宣告着人类从此将自己禁锢,不再自由。

金钱概念造就了经济秩序,帝国的产生造就了政治秩序,而宗教的活跃则造就了思想秩序,可以说人类发展的进程就是在不断完善整个社会机器稳定运转的秩序规则。随之而来的科学革命,不断改变着整个地球秩序,地球中心开始由亚洲转移到欧洲,地球上越来越多的未知区域开始被带入不属于他们的文化洪流中,欧洲人发现了美洲,摧毁了玛雅等南美洲文明;读书笔记发现了大洋洲,摧毁了地球仅剩的独立生态圈;也逐渐发现了遗落在文明之外的各个岛屿,摧毁了所谓的异类文明,从此,地球开始进入一个大文明时代,所有人类开始生活在一套秩序规则下,只因各自的民族而异。但随着经济和文化的紧密联系,未来极有可能实现地球一体化。从探索、征服、奴役、到最后的融合,这个过程起源于所谓的丛林法则,一个丛林的生物在知道存在另一个丛林后,便会产生好奇、恐惧、敌对各种心理,由此带来的要么是毁灭,要么是征服。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人类还会遇见各种问题。

自然选择的法则开始被打破,智慧设计可以让人类参与甚至是决定未来生物体的特征组合。无论是生命体,还是非生命的智能机器体,由此所带来的道德和秩序又该如何界定和补充?

人类追求的无非是快乐幸福,真正影响人类快乐的是物质生活的丰裕,还是达到期望的满足,亦或是本身追求快乐这个行为?由此带来的生存及生活方式的转变,想必这也足够让我们去思索了。

真正的和平不是现在没有战争,而是不可能发生战争,那么对于依然民族林立、国家众多、文化分歧的如今,我们该如何处理那些可能带来毁灭的矛盾?

在7万年前人类还只是一种微不足道的动物,经历了短短5000年的文明发展,时至今日,人类已经主宰地球,甚至开始进军宇宙,似乎拥有创造和毁灭一切的神力。固然人类的生存条件有了飞跃进步,但与之而来的代价是除人类以外的地球生物的生存条件却是前所未有的恶劣,我们拥有了看似无与伦比的力量,却不知道如何控制和使用,似乎除了物理法则外,我们不再臣服于任何法则?如果在未来,这种不负责任的自我主义主宰者姿态不加以改变,长此以往,带来的估计只有自我毁灭了。

或许,我们该问自己的不是“我们究竟想要变成什么”,而是“我们究竟想要什么”。

这的确是一本值得去看的书,看后你就会发现自己原来是多么的浅薄和无知。固然我们无法去左右或者决定什么,但至少我们可以自己活得很明白。

喜欢《《活着》读书笔记与读后感心得体会》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童年读书笔记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