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小学生筑梦路上读后感

小学生筑梦路上读后感

两代人的回乡路——读《筑梦路上》有感。

一本好书,就像新的世界,让我们沉浸其中,废寝忘食,想要学到新的知识,这些经典作品就不可或缺。当一个人观看了一本书籍之后都会有所感悟,我们也经常会从其他人的读后感中领略到作品的奥妙!我们从哪些角度来写作品的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两代人的回乡路——读《筑梦路上》有感 ”,希望你能从中找到有用的内容!

国庆长假的时候,我看了一本书,叫《筑梦路上》。书里讲了《乡村环境变好了》、《美好生活“创新”来》等故事。这些故事讲的都是最近几年的生活中的新变化,我们的生活就像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看完书,我不禁想起了我们家的一件事。今年暑假,外公邀请我去他的老家——淳安玩。我愉快地答应了,但是心里却打起了鼓,眼前似乎出现了一妈一一妈一小时候去淳安的情景:前一天先赶到杭州住下,第二天呢,天还 没亮就要赶到车站买票,好不容易坐上了车,车子又破又旧。路上坑坑洼洼,车子开在路上就像跳舞一样,颠得人特别难受,头晕晕沉沉的。特别是在淳安境内,全是山路,有人开玩笑说,淳安的路有三百六十五个弯。边上一辆车开过,从窗外扬起一阵灰尘,坐在车里的人脸上、鼻子里全是白乎乎的灰,一妈一一妈一还 偷偷笑话他们,回到家一照镜子才知道原来自己也是衣服灰头土脸的样子。车子到了半路,因为通往对岸没有桥,连人带车还 要坐渡船。下了渡船车子继续绕啊绕,一直开到山脚下,结果下了车还 要继续爬一个小时的山。到了家,天都漆黑了,一妈一一妈一说她整个人又累又饿。那么我会不会也会有这样“一精一彩至极”的经历呢?

终于到我出发的那一天了,早上七点,怀着忐忑的心情,我坐上了爸爸的车。车子上了高速,一路前行,沿路绿的山,红的花,碧蓝的湖水,风景迷人。到了原来坐渡船的岸边,一座气派的大桥横跨在眼前,好像一道巨大的彩虹。车子从上面开过,两边是著名的千岛湖,坐在车上看出去别提多美了!到了山脚下,我准备下车爬山,爸爸笑呵呵地对我说:“不用爬山了,你看,已经修了盘山公路了”。我抬头一看,可不是嘛:只见一条近三米宽的柏油马路,像一条巨龙弯弯曲曲地卧在草木繁茂的山坡上,乌黑、发亮!爸爸小心地驾驶着汽车,不一会儿,我们就到了外公的老家。小山村里建起了好多的新房子,雪白的墙壁、锃亮的琉璃瓦,家家户户炊烟袅袅,与一妈一一妈一描述的完全不一样。

听一妈一一妈一说,临安和淳安马上都要建飞机场了。等到那时,我就可以开着飞机带外公回老家啦。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慢慢筑梦路——读《筑梦路上》有感


每个人都会有梦想。而在追逐梦想的路程中,要经历种种艰辛,最后,才能取得成功。

最近,我读了《筑梦路上》这本书此书,虽然没有长篇大论,只是一本小书,但让我更清楚地知道自己未来的梦想。书中说到中国人敢于创新的一精一神,让我深受启发。比如:我们的大飞机即将起航,中国走向了互联网时代,智能汽车越来越普遍。嫦娥三号探测器作为我国第一个无人探测器成功地在月球上软着陆。一代又一代的创新人,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坚持不懈的一精一神,超越自己。完成很多难以想象的成果。我们作为一名中国小学生,心中要有梦想,虽然筑梦路上可能会出现条条荆棘。但为了我们的祖国,我们要勇敢地走下去,向着自己梦想不断努力奋斗!

我的梦想是当一名科学家,能够发明出一个个高科技和智能机器人,造福人类。因为,我从小就喜欢研究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还 喜欢刨根问底。

我上一年级时,作业总是不想做,为了使我对学一习一更加感兴趣,为了使我及时完成作业,也为了我的未来,一妈一一妈一便督促我说:“不好好读书,将来肯定当不了科学家!”于是,我便养成了每天按时完成作业的一习一惯。

二年级时,我想报科技兴趣班,结果,我落选了。回家后,我失望极了,趴在一一床一一上,心里有说不出的难受。这时,一妈一一妈一注意到了,便问我怎么了。于是,我将实情告诉了一妈一一妈一。一妈一一妈一知道后,对我说:“一次失败算不了什么,大不了下次努力!”听了这句话,我顿时不伤心了,准备下学期再选科技班。本学期,通过我的努力,终于报上科技社一团一了!于是,我又向我的梦想迈进了一步。

有一次吃晚饭,爸爸问了我一个问题,我被考住了,于是,爸爸便说:“你还 自称小科学家,连这么简单的问题都回答不了!”当时,我便决定,我要多读书,长知识。过了一段时间,我问了爸爸一个问题,结果,他没回答出来,这时,我说:“这下我是小科学家了吧!”“好,好,好,我认输。”爸爸投降了。

筑梦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将百折不挠,不遗余力地去追求和探索,好好学一习一,努力实践,用行动向着梦想前进、努力!

杭州市长桥小学五年级 陈政

展示两代人观念冲撞的《亲爱的安德烈》阅读收获范例


书是我们的精神食粮,读书是我们的兴趣喜好,读好书则是我们做人的行动指南。阅读《亲爱的安德烈》后,我对作者的想法更加了解,心中感触颇多,我们也经常会从其他人的读后感中领略到《亲爱的安德烈》的奥妙!一篇优秀的《亲爱的安德烈》读书笔记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读后感大全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展示两代人观念冲撞的《亲爱的安德烈》阅读收获》,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展示两代人观念冲撞的《亲爱的安德烈》阅读收获【篇一】

二十一岁,读完《亲爱的安德烈》后我才意识到,今年我也是二十一岁。

大学生活已然两年,每天思虑的不再是中午吃什么晚上吃什么,虽然大部分时间还是花在了发呆、电影和看书上,但看着周围的同学开始埋首于实习和考研的事情,写大把的简历参加大把的面试,心里不免也有一点忐忑慌张。有时会整夜整夜的睁着眼睛,忧虑前方的路看不清方向。特别是当朋友问起以后的路怎么走,是工作还是考研时,我发现我还没有想的那么远,于是也就闪烁其词搪塞了过去。

二十一岁,是该看清未来方向的时候了吧。也确实已经过了塞上耳机就能逃避一切的年龄,不可以再任性耍赖,不可以再自以为是,不可以再觉得自己独一无二不可代替。连承认自己的局限和渺小,接受“我很平庸”这个事实也变得理所当然。诚然,天才常有,而偏偏我们不是,可是即使再不情愿,也要承认人是生而不平等的,天才只是少数人头上才有的光环。如若与其对比,只能让平庸的我们自惭形秽而毫无意义。但即便不求名垂千古流芳百世,也不甘心泯然众人。MM对安德烈说:“我也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我很赞同这个观点,却也让我想起电影《后悔无期》中的一句的话:在大城市,有关系有势力,就会比别人更公平。现实就是这么残酷的吧~

站在学校和社会十字路口上的二十一岁,免不了迷惘,前方亦是迷雾,只有靠自己的双脚才能踩出自己的天地。关于学业、感情、工作,现实中残酷的一切,该来的总会来的,与其到时候不知所措睁着惶恐的眼尖叫不出声,不如直面到底。朋友今天说,美好永远是建立在现实的残酷之上的。我不赞同,却从千万个例子中举不出一两个来反对。

安德烈问MM,当我们开始谈事业、结婚、家庭时,怎么有人已经身在其中了?二十一岁,无论从身体上还是心灵上来说,都是彻彻底底的成年人。朋友说,“成年人”这三个字的意义对他来讲就是能光明正大地看成年电影,玩笑之外,我看到的是更为成熟的、能承受压力的独立自主的态度。孩子会说大人总是忙忙碌碌的活着,干自己不喜欢却又不得不做的事情,然后埋怨每天按部就班的工作。我很心痛,人生不该是自己给自己画的一个“不得不做”的圈,然后乖乖的呆在里边对生活的妥协。其实没有什么是不得不做的,在被逼着做这样的妥协之前,我们应该为拥有“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的权利而努力。

最后,关于人生,MM的比喻很精彩,分享下:

“人生,其实像一条从宽阔的平原走进森林的路。在平原上同伴可以结伴而行,欢乐地前推后挤、相濡以沫;一旦进入森林,草丛和荆棘挡路,情形就变了,各人专心走各人的路,寻找各人的方向。那推推挤挤同唱同乐的群体情感,那无忧无虑无猜忌的同侪深情,在人的一生中也只有少年期有。离开这段纯洁而明亮的阶段,路其实可能愈走愈孤独。你将家庭羁绊,被责任捆绑,被自己的野心套牢,被人生的复杂和矛盾压抑,你从丛林深处走去,愈走愈深,不复再有阳光似的伙伴。到了熟透的年龄,即使在群众的怀抱中,你都可能觉得寂寞无比。”

展示两代人观念冲撞的《亲爱的安德烈》阅读收获【篇二】

 又过了一段日子,又读了一段时间,又多了一些思考。

我觉得《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给我的最大震撼是这本书中那些关于父母与子女的沟通的描述;那些和我一样的中国孩子看来新奇无比的教育且见解独到的方式,令我耳目一新,既睿智幽默;又不失天真烂漫的安德烈更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非常羡慕他们这种真诚的没有丝豪障碍的交流,希望我和自己的父母也能敞开心扉的交流,可以告诉他们我们的思想,告诉他们我想想要的是什么,然后听他们说说他们喜欢什么,他们希望什么,最后我们可以互相交流,明白各自的难处和各自的目的。

我觉得,其实用书信交流是一种非常棒的交流方式。书信中的交流没有当着正面交流的拘束感,在信中的言语都是自己心中最真实的感受,你可以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感受和烦恼,也可以向他们表达自己的不满。这样父母可以更加深思熟虑我们的感受,然后明向我们在这个时期的烦恼,懂得我们之间存在的代沟,他们会给我们回一封带着他们爱意的信,我们也就更能时白他们的期望,良好的沟通就此建立,这真是令人羡慕的一种方式。

这本书给了我许多的启示,这真的是一本很好的书,我要把这本书推荐给父母,让他们也认真读一读。

展示两代人观念冲撞的《亲爱的安德烈》阅读收获【篇三】

在图书馆兜了两年,每次瑟瑟去检索学校网站检索,永远都是“已借出”状态,没想到最后是微信读书让我圆梦了,感恩~

安德烈,习惯了德国自由的生活,真切体会了liberal,很欣赏他,完全独立的思想,还有自己的喜好,听歌消遣。而MM则是从历史从现实中走出来的时代智慧女性。很喜欢龙应台的文笔,每个对生活小细节的刻画都让人能真切体会到彼时彼景。

看完这本书,我最想说的反倒不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沟通交流,我庆幸我有一对善解人意的父母,而站在父母的角度想,可能我是一个可以让人放心的孩子。有时候也觉得放荡不羁也要有度吧,毕竟人生活在这世上不是一个完全独立的indivisual,而是别人生命中的一部分,或深刻或浅痕,都存在过。

看过1988的人可能会比较能理解做父母的不容易吧,德善排行老二,她不喜欢吃黑豆,她也想吃鸡蛋,但是每次都那么刚好只有两个煎蛋,她没有跟姐姐弟弟抢,因为她知道爸妈难做,但是有一天她还是忍不住了,总是被忽视肯定不好受,她爸爸过后跟她说“对不起,爸爸也是第一次做爸爸,有了你们也是第一次经历,所以希望你能包容”。

鼓起勇气,好好生活吧。你若不负生活,生活便温柔待你。

展示两代人观念冲撞的《亲爱的安德烈》阅读收获【篇四】

在这个暑假,我读了《亲爱的安德烈》一书,这本书以写信的形式写出了母亲(龙应台)与他的儿子安德烈的故事。

这本书对我的震撼很大,龙应台生下儿子安德烈后,把他送去德国接受德国式的教育,母亲由于事情多而回国。不久,龙应台开始给安德烈写信,并要求安德烈回信,去讲述自己一天所发生的事与感想,没想到安德烈竟然坚持了下来,完成了35封信,加上龙应台的信共70封著成此书。

母亲永远是母亲,不论自己的孩子长到多大,都只把他当作自己的孩子。我认为,母亲与孩子应该平时多沟通,让母亲去了解孩子的想法,避免产生代沟。

母亲是伟大的,当你要求母亲给自己买一包薯片或路边小贩卖的食品时,母亲也很想给你买,让你尝尝这些美味,但这些食品都对身体没有好处,有的甚至有添加剂,对你的身体不好,所以,你一定要体谅自己的母亲。只有她,才是世界上最爱你的人!

展示两代人观念冲撞的《亲爱的安德烈》阅读收获【篇五】

“妈妈,你和我说话的方式,还是把我当作……小孩看待,你完全无法理解我是个……成人,你给我足够的自由,是的,但你知道吗?你一边给,一边觉得那是你的‘授权’或‘施予’,你并不觉得那是我本来就有的天生的权利!对,这就是你的生态啊。也就是说,你到今天都没法明白:你的儿子不是你的儿子,他是一个完全独立于你的‘别人’!”拿起《亲爱的安德烈》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这样一段话,瞬间一种强烈的共鸣扑面而来。的确,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人,总是会有很多自己的思想,想着走自己的路,选择自己的品味,在搞自己的游戏,并总是在心底高呼:“妈,你能不能理解,我们要自己出去探索。”这便是我们心中的独立。

安德烈(Andreas Walther)龙应台的儿子,1985年12月生于台湾,八个月大移居瑞士及德国。儿子十五岁即走遍半个地球,对许多问题有着自己的独特见解。

相差三十年的两代人,母子俩同时也是代表着两个不同国家,中间横着东西两方文化。等龙应台回到小男孩安安身边的时候,却发现那个少年已经长大成人,并开始冷淡甚至排斥的看着自己的母亲,所以龙应台一定要认识这位成熟的大学生安德烈。于是,母子俩开始使用书信进行沟通,这一写就是用了三年时间。三年的结果是就像书里说的龙应台“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安德烈“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

从书信中我们可以看到,像大多数父母和自己青少年时期的孩子一样,龙应台和安德烈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代沟和阻隔,而横在他们之间的这堵无形的墙主要是由于价值观念和年龄的差异造成的,安德烈代言的是二十岁左右的青少年,而龙应台则代表着五十岁上下的父母辈,两代人之间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文化品味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甚至冲突。不过,可贵的是,龙应台和安德烈并没有让他们之间的代沟越拓越宽,而是以书信的方式坦诚交流,相互了解和包容,龙应台由此进入了一个二十岁少年内心的情感世界,而安德烈也第一次真正认识了自己的母亲。其实,就像龙应台和安德烈之间的故事一样,父母和青少年时期的孩子或多或少会有代沟、阻隔甚至情感冲突,但两代人之间其实完全可以像朋友一样心平气和地坐下来谈一谈,坦诚交流,互相了解包容。父母辈不要总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孩子身上,代替孩子去看世界评社会,孩子们也不应把自己内心的小宇宙隐藏起来,不要总以为自己的世界与父辈们格格不入。

我深刻体会到教育中最精彩的东西之一就是这教育的参与者进行灵魂精神的对接。我突然想到前几天学生问我有没有遭受过挫折,又是如何走出来的。我想了想,挫折这个东西我觉的不算什么,关键是人内心的绝望和不信任才是可怕的,怎么走出来,真的要靠自己把内心变的温暖起来吧。

我告诉学生人最先爱的一定要是自己,自己都不爱自己,那没人会爱你。女孩子一定要美丽,自信;男孩子一定要阳光,大度。同时要疼爱我们的父母,珍惜我们的朋友。

一番沉思之后,目光再一次回到手中的书上。书的封面,是英俊的安德烈沉思的样子。蓦然发现再叛逆的孩子,在母亲面前,其实仍然只是一个孤独成长的少年,一个面对学习、情感、生活常常困惑,却努力地去适应和排解的少年,一个拥有和自己一样血液的优秀、感性、率真、诚实、幽默……的可爱少年。

书的封底,是恬淡的龙应台微笑的样子。再优秀强悍的女人,在孩子面前,也只是一个焦虑地帮助他在迷途中寻找出口的平凡母亲,一个愿意放下自己所有的尊严,忍受孩子的嘲笑的母亲,一个做这一切,只是为了重新找回这个属于自己的孩子的可敬母亲。

展示两代人观念冲撞的《亲爱的安德烈》阅读收获【篇六】

合上书,我轻轻闭上了眼睛。这便是两代人的差距,两代人的代沟。

这是一本龙应台与儿子安德烈,通过三年的时间,所写的36封家书。在这其中母亲带着八分的认真与二分的知性怀疑,儿子存着二分黑色幽默,三分玩世不恭和五分真诚。时间总会让人改变,现在的安德烈已是一个成年人,不再是那个可爱的“安安”了,龙应台面对这件事有些不知所措。最终她选择了与儿子敞开心扉,试着去了解儿子,这个有些“陌生”的爱人。

母亲一直深爱着儿子,儿子也同样爱着她,但方式不一样,在每个父母心中,子女是永远都长不大的,永远都要被呵护的。安德烈面对唠叨的母亲也曾经说过:“我不是你可爱的安安了,我是我。”读到此处时,我心中莫名的一处酸楚,第一次那么强烈的感觉到,一个人的成长带给父母的喜悦,其实是夹杂着伤痛的。

在有一封信中,我很清楚的记得,有这样一个片段。安德烈问龙应台想要孩子怎样记住她时,龙应台只是淡淡的把自己比作一只火柴。她对安德烈说:“你带着走的、永远不破灭的,是心中的热度和光,去面对前头的冰霜路。谁需要记得柴火呢?柴火本身,又何尝在乎你们怎么记得它呢?”在茫茫的人生道路上,火柴不会永远陪伴在谁的身边。只是来温暖寒冷的人,只是来点燃希望的人。

安德烈面对母亲“受伤”的心,表示了歉意,但龙应台先生清楚:她不再是儿子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父母亲,对于一个二十岁的人而言,恐怕就像一栋旧房子,你住在它里面,它会为你遮风挡雨,给你温暖和安全,但房子就是房子,你不会和房子去说话,去沟通,去体贴它,讨好它。搬家时碰破了一个墙角,你也不会去说“对不起”。父母啊,只是你完全视若无睹的住习惯了的旧房子吧。”时间依然前进着,我们在成长。长大了的我们,不再需要父母的过多关心,有太多太多的事情,已变得不能停留在一个角度上对待。

而安德烈,他也像我们,有着少年们一样的爱好,有着我们这个季节同样拥有的有别于“轻狂”的清狂。但中德混血的他与我们又太不同了,德国式的教育和生活、思考方式让他和我们之间有着巨大的“隔阂”。书中可以处处看到中西文化的冲突。

在国外,老师对14岁以上的同学称呼要用“您”,人人平等,同样有看待问题或提出观点的资格。而在中国,这简直可以说是登天之难。我觉得安德烈对MM的语气不像总统也像首相了,竟然这样和自己的母亲说话,而龙应台只是倾听,只是思考,与自己的孩子如朋友一般交流,他们这种火星与地球的交流我再一次地感到震撼。

《亲爱的安德烈》正如书名,贯穿书本的始终是为人父母对孩子的爱。这本书,渐渐溶开了两代人,两国的代沟。也让我认识到了,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教育,会给我们不同的震撼力。

展示两代人观念冲撞的《亲爱的安德烈》阅读收获【篇七】

好久没有更新文章了,但是学习没有间断。读完龙应台的《亲爱的安德烈》有几天了,尽管读的时候很有感觉,但是写的时候却感觉无从下笔。今天又细细回想了一下,不由地询问自己:

1、如果自己的孩子到了青春期,还会和我好好沟通吗,如果想要那时我们继续好好沟通,我从现在该做些什么呢?

2、龙应台的格局很大,知识也很渊博,从书信中可以看出,安德烈的生活和见地也很棒,有自己的思想和个性,这里面家庭氛围和父母的影响作用肯定非常大,相比之下,自己是不是该更加努力呢,一方面给孩子个好的影响,另一方面跟上时代的步伐,和孩子之间的差距小一些;

3、该死死盯着孩子还是给她更大的自由度,或许都这样都太绝对了,应该两者好好结合,希望培养的孩子是个有思想的人,必须有她的自由,但是还要关注不能太走弯路?

4、龙应台对孩子也有诸多的不满,比如抽烟,可是她能够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跳出安德烈是自己的孩子的局限,站在“如果是别的成熟的个体自己会干涉吗”的角度看问题。

自己也该明白:虽然是自己的孩子,但不是自己精神和肉体的一部分,即使自己的身体一部分也会有不受控的时候,何况已经脱离了母体的孩子呢,所以自己该明白和孩子的界限,控制自己的情绪,跳出自己的局限。作者:花生了米

展示两代人观念冲撞的《亲爱的安德烈》阅读收获【篇八】

在读完《孩子,你慢慢来》后,对龙应台教育孩子的方法感到很有意思,所以就决定读一读她的另一本书--《亲爱的安德烈》。

读完这本书后,我对龙应台母子之间的交流感到很吃惊。他们讨论的话题涉及面很广,比如:族群问题和身份认同、政治运动和政治人物、民主自由和个体权利、价值取向和职业规划、流行文化和艺术鉴赏、生活习惯、个性发展、衰老、死亡以及恋爱问题等等。他们讨论的很多话题我认为不是一个18岁的男孩会考虑的,更别说和父母一起讨论了。我认为18岁的孩子和父母谈论的一般都是很自己相关的一些事情,而龙应台母子谈论的大多数是民族、文化、国家等等很严肃的问题。这也许就是家庭和文化之间的差异吧。

虽然我不太喜欢他们谈论的话题,但是通过他们的交流,我看到了一种平等的交流方式:理解和包容。在交流中,我们常常会受到自己身份的影响,比如我们经常会以长辈、上司的口吻去和别人交谈,这其实是不平等的交流,而这导致的结果也往往不如我们所愿。但在龙应台母子身上,我看到了平等。安德烈喜欢hi-pop,所以龙应台就试着去听这些音乐,然后再和他交流。同样,安德烈也会问他妈妈18岁时的爱好、想法。在彼此了解之后,他们就会试着理解和包容对方的一些做法。

“小哭鼻”的筑梦路——读《筑梦路上》有感


我叫小鱼,今年10岁了。我的梦想地球人都知道,就是想成为一个表演艺术家。可我的苦恼谁也不知道。

唉!虽然我大大小小得过许多奖,但是真实的小鱼,一点都不大方,一点都不勇敢,每次遇到比赛我都哭,我很想对小伙伴们说:Sorry,其实,我是地地道道的一个“小哭鼻”。

一直哭一直哭

因为我从小学曲艺,所以刚上一年级,我就入选了学校的“耳朵剧一团一”。上学的第一个月,我就遇上了萧山区中小学生艺术节的比赛。老师们都很喜欢我,说我特别有天赋,还 让我一个人表演了两个节目。一个是和哥哥姐姐们一起表演课本剧《滥竽充数》,一个是我一个人讲故事《斗牛》。

可我一点也不喜欢讲故事。因为每次只要我一开口讲故事,哥哥姐姐们就会笑。他们一笑,我就想哭。老师问我为什么会哭,我说我觉得他们在嘲笑我。尽管老师一直向我保证,哥哥姐姐们是因为喜欢我,觉得我故事讲得有趣才笑的。可我还 是觉得那是嘲笑。因此,只要小朋友在身边,我就不想讲故事,如果老师一定要我讲,我就哭,一直哭一直哭。

后来,老师也懊恼了说:“你这么喜欢哭,我就让你哭个够。”他把我带到六年级的教室里,对我说:“你可以选择开开心心把故事讲一遍,高高兴兴回自己的教室。也可以选择继续哭,一直哭哭到放学为止,让哥哥姐姐笑话个够。

你相信吗?那天,哥哥姐姐们一个都没笑。我也很想把故事开开心心地讲完,可眼泪一个劲地往外冒,根本堵不住。我一直哭一直哭,哭了整整三节课。最后,老师当然还 是让我回家了。可从他的眼神里,我知道我很让他失望。

回到家,一妈一一妈一问我,怎样才能不哭呢?我对她说,我知道哥哥姐姐们不是嘲笑我,可我一个人站在那里,就是很想哭。

比赛场上还 在哭

很快比赛的日子到了。

那天的事,我记得特别清楚。我们先表演了课本剧《滥竽充数》,我们的表演大受欢迎,得了很高的分数。每一个路过的大人都向我们表示祝贺,很多别的学校的老师都跑过来抱我亲我,说我太可一爱一了。

我们表演的《滥竽充数》 我饰演的南郭儿子

我突然不害怕了,我对老师说:等下讲故事比赛,我不会哭。

讲故事比赛开始了,我真的没哭,很勇敢的开始讲。可因为音响故障,我刚讲了几句,就被工作人员叫到后台,修好话筒之后,他们把我带到台上,要我重新再讲一遍。这时候,突然,我的眼泪就冒出来了。

但我不敢大声的哭,用力地把眼泪咽回去之后,我开始了第一次一个人的比赛。比赛结束之后,老师告诉我,我得了萧山区讲故事比赛第一名,还 要代表萧山参加杭州市艺术节的比赛。哥哥姐姐们都向我表示祝贺,老师还 给我买了大蛋糕奖励我。我对一妈一一妈一说,以后的比赛我都不会哭了。

很快,杭州市的艺术节比赛开始了。老师和爸爸一妈一一妈一都认为那个第一名已经帮助我战胜利了自己,一定不会哭鼻子了。当然,我也是这么认为的。

可比赛的时候我还 是哭了。那天的比赛,我也记得特别的清楚。因为那个比赛很特别,侯场的时候不准大人陪同。要一个人提前去后台候场。我那天一一抽一一到的参赛号是9号,7号同学上场的时候,我就已经忍不住想哭了。开始是悄悄地抹眼泪,后来眼泪越来越多,就掩藏不住了。一个工作人员阿姨问我怎么了。我不敢说实话,就骗她说:我肚子疼。阿姨说;“要轮到你了,你要坚持一下。”她还 找了张纸巾给我。很快纸巾就被我擦烂了,8号同学也讲完了,就要轮到我了。我用力地擤了擤鼻涕,走上台去,红着眼开始了我的第二场个人比赛。

下场的时候,我的老师在另一侧等我,他对我说,他觉得原本我是所有小朋友中讲得最好的一个。但是因为哭鼻子,所以估计煮熟的鸭子要飞走了。

当时的我只想赶快回学校去,才不管什么鸭子不鸭子呢!不过,幸运的是,后来老师告诉我,那次比赛我又得了最高分!得了第一名。但这次老师没有再给我蛋糕奖励我,他说:真的不能再哭鼻子了!

偶尔还 是会哭

真的不能再哭了!我也对自己说。

时间飞快,转眼三年级了。我迎来自己的第二个艺术节。排练的时候,我每天都哭。不过,每次哭老师都会夸我,因为是角色需要。

这次艺术节,我也参加了讲故事比赛。虽然,上场之前,我也很害怕很紧张。但我还 是很勇敢地一个人去后场,稳定地完成了比赛。这次比赛,我得了杭州市的第3名。和上一次比赛相比,成绩后退了2名。可老师还 是买了蛋糕奖励我,他说,勇敢比第一名更重要。

故事讲到这儿,你一定认为,通过这两年艺术节的比赛,我小鱼已经战胜利了当众的孤独感、内心的恐惧,再也不会因为比赛哭鼻子了。那么,你错了!

偶尔的时候,我还 是会哭。

比如排练的时候,老师很不满意的时候,我的眼圈会红。

比如竞选班长落选的 ,我的眼泪又会止不住地往外跑。

比如班级里故事赛,因为忘词卡壳的时候,我的喉头会哽住

……

……

所以,我必须承认,我小鱼确实是一个小哭鼻。

但是,《筑梦路上》的那些个追梦人:告诉我们,其实每个人追梦的路途中,都会遇到困难,遇到挫折。但是只要坚持下去,总有一天梦想都会实现的。

所以,我想对那些和我一样,在许多人面前说话表演,会觉得难为情,会害羞、会掉眼泪的小伙伴们说:没事儿的。哭完了,说声Sorry,咱们再来一遍。总有一天,我们的梦想都会实现的。加油哦!

闪光的荆棘路——读《筑梦路上》有感


小时候,一妈一一妈一曾经给我讲过一个关于一毛一毛一虫的故事:

“一只小一毛一毛一虫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在大山顶上看到了整个山谷。它喜欢梦中看到的景色,就决定将它变成现实。蝗虫、鼹鼠、青蛙和花儿都以同样的口吻劝小一毛一虫放弃这个打算,但小一毛一虫始终坚持着向前爬行……最终小一毛一虫变成蝴蝶飞到了大山顶上。重生的小一毛一虫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我深深感动于小一毛一虫为理想而不懈努力的一精一神,因为对它来说,一块石头就是高山,一个水坑就是海洋,一根树干就是无法逾越的障碍。但它无所畏惧,历经艰辛,一路披荆斩棘,为的只是化为蝶的梦想——翩然展翅的美丽。

我的理想是什么呢?我的理想是做一名画家!画画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我要用用自己的画笔画出青青的山、绿绿的水、蓝蓝的天,画出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每天,我都用自己的画笔画呀,画呀。一妈一一妈一为了帮助我实现理想,给我报了国画兴趣班,接受正规的画画训练。一开始,我在绘画班学一习一得可认真了,回到家里,我也会挤时间画一幅画。可是,渐渐的,我感受到了单调和枯燥,每天的绘画作业让我很不耐烦。有时,学校里有很多作业,作业做完时,我真想休息,可画画作业不得不让我重新拿起画笔。我的手很酸很酸,我越来越累,我真想放弃。我好像坚持不下去了。

暑假里,我看了《筑梦路上》,32个重大事件,通过一个又一个的故事,形象生动地展示出中国共产一党一领一导一人民在风雨兼程的筑梦路上付出的努力。在跨度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无数共产一党一人怀揣着同一个梦想,在艰难地道路上不断努力,为我们创造了井冈山一精一神、长征一精一神、延安一精一神、西柏坡一精一神、抗美援朝一精一神……并在这些一精一神的引领下,中国共产一党一人完成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并带领人民创造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我终于恍然大悟,理想不是梦想,它需要我们去付诸于行动,需要我们去不懈地追求。 “不经一番风霜苦,哪得腊梅吐清香”。我既然选择了这个理想,我就得为之付出努力。于是我又鼓足勇气学了起来,利用暑假时间,坚持画画。渐渐的,我在学画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国画的神秘。简单的水、墨、笔和宣纸,既能画花鸟、山水,又能画动物和人物。一支软一软的一毛一笔,配上墨的浓淡就可以把万千世界表现出来。它的画法也是多种多样,变化多端。在一毛一笔尖上蘸上两种深浅不同的颜色,通过控制笔的角度和力度,就可以画出不同意境的画,画中的人物、花鸟、山水,给人一种栩栩如生,妙不可言的感觉……可以说,国画带给我的是惊奇和神秘,它真不愧是我国的瑰宝。我愿意尽我最大的努力去掌握国画的一精一髓。现在我的画得到了老师的肯定,也在学校的书画展中展出,但我深深知道,这只是“千里之行”的第一步,未来还 等着我去努力。

让梦想点亮我们人生的灯塔,指引我们扬起智慧的风帆,乘风破一浪一,驶向成功的彼岸,谱写人生的辉煌。

天路随想——读《筑梦路上》有感


十一假期,爸一妈一和我乘火车沿青藏铁路去往西藏。一妈一一妈一说,唐代文成公主就是沿这条路远嫁西藏,促进了西藏发展和民族和谐。如今青藏铁路就像一条腾飞的巨龙翻山越岭,为青藏高原送去繁荣富足,又像一条洁白的哈达翩翩起舞,为藏族人民送去吉祥安康。

清晨醒来,火车蜿蜒盘旋在巍巍昆仑山中,高一耸入云的玉珠峰披着朝霞近在眼前,不禁为她的巍峨神圣感到震撼和敬畏。

旭日东升,霞光灿灿,映在数道错综盘绕的溪流经过的河一一床一一上,分不清天与地,霞与溪,让人联想起“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诗句。

列车飞驰,沿途风光壮美,广袤无际的草甸,涓一涓不壅的河流,波澜壮阔的群山,湛蓝如洗的天空,还 有悠然自在的藏羚羊和藏野驴,或者独自一只,或者三三两两,或者三五成群,使高寒荒原上顿时有了生机。这里就是可可西里。

可可西里海拔四五千米,干旱寒冷,空气稀薄,被称为生命禁区。我们的列车一路供氧,但经过这里还 是会感到胸闷、气喘甚至头痛。爸爸说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建造难度最大的铁路。这让我想到了刚刚阅读的《筑梦路上》,这本书里写到了人们为了实现梦想,努力追求的故事。他们不忘初心,即使经历困难、挫折和失败,却毫不气馁,勇往直前,始终走在筑梦路上。就像脚下的青藏铁路,为了能实现让藏区人民物资充裕,生活幸福的梦想,筑路工人们冒严寒,顶风雪,战缺氧,斗冻土,以惊人的毅力和勇气,挑战极限,战胜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攻克了“高寒缺氧、千年冻土、生态脆弱”三大难题,用青春和心血,筑起这条神奇的天路!

有了美好的梦想,走在筑梦路上,不管多难多苦多累,都会觉得充实幸福。我们小学生努力学一习一知识、刻苦锻炼身一体、积极完善自身就是走在筑梦路上,为我们以后实现更伟大更美好的梦想,铺筑扎实的路!

两代人心灵碰撞的书籍《亲爱的安德烈》阅后心得范例


一本好书就像沙漠中的一捧清泉,滋润我们的心灵,网络上有很多关于《亲爱的安德烈》的阅读分析,想信您在阅读后也有所得,最好的心得其实是自己“产出”一篇属于自己的读后感!那么该要如何写好《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呢?经过搜索和整理,读后感大全小编为大家呈现“两代人心灵碰撞的书籍《亲爱的安德烈》阅后心得”,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两代人心灵碰撞的书籍《亲爱的安德烈》阅后心得【篇一】

认识一个十八岁的人,你得从头学起,你得放空自己。三年时间,母亲与孩子书信交流,构成了这本书。

问我,瞭我,但是不要判我。“问、瞭”,是孩子喜欢、能接受的交流方式,但父母擅长的往往是“判”。交流变成说教,孩子选择闭嘴。父母与孩子间,交流戛然而止。

由于时代、文化、品味不同,父母与孩子的代沟不可避免,如何减少因代沟产生的冲突,需要学习,需要抱着理解、沟通的心态,相互尊重。我可以不喜欢你的爱好和选择,但我尊重、理解你的爱好和选择。对父母,这样做很难,但有效。

父母,特别是母亲,应该早早明白,“孩子”是一个个人、一个“别人”,早已不是你的“孩子”,可是,要让抱着、奶着、护着孩子长大的母亲学会“放手”,把孩子当某个程度的“别人”,不容易啊!

孩子最初面对这个世界,需要母亲。随着孩子渐渐长大,母亲需要做的,就是站在原地,看着孩子离开。对母亲来说,这个过程是痛苦的,充满不舍。但是母亲退出,孩子才能成长、独立。

雏鹰离开巢穴,方能学会振翅高飞。父母子女一场,终究是渐行渐远的旅途。正如泰戈尔所言:“让我的爱像阳光一样包围着你,而又给你光辉灿烂的自由。”

两代人心灵碰撞的书籍《亲爱的安德烈》阅后心得【篇二】

漫长的寒假中,我细细品读了龙应台经典之作——《亲爱的安德烈》。

我有为之颤动和发自内心的心灵共鸣。书中那些关于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的描写,我觉得无比新奇、见解独到。既有偏激、天真烂漫,又睿智幽默的安德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安德烈的生活丰富多彩,喝酒、聊天、听歌、开Party、旅行?我们现在的生活:早早地起床、匆匆忙忙地上学?这种两点一线的生活比起安德烈的自由和惬意差得何止十万八千里。安德烈成功时,妈妈、弟弟和朋友会为他送去衷心的祝贺,但我们取得的成功却永远是理所当然,不足为奇,甚至在老师和家长眼睛里永远是那样微不足道,与他们的期望相距甚远。这也许就是东西方教育理念的不同吧。在书中,只要满十四岁了,就要用“您”来称呼。但是,中国的家长却往往忽略孩子的年龄,不管孩子是不是已经长大了,只要站在爸爸、妈妈或是老师身边,他的身份就永远只能是“孩子”。

中国的父母在夸赞孩子时总是对他的父母说:“你的儿子真厉害!”,“你的女儿真棒!”?在书中,龙应台会叫这样的家长去对安德烈说,而不是对自己说,这对安德烈,无疑是一种尊重和鼓舞。中国的家长们也应当向龙应台这样的妈妈多多借鉴和学习。如果所有人都能静下心来好好地读一读这本《亲爱的安德烈》,看看安德烈的懂事和一点点的叛逆,龙应台那样贴心的母亲,新式独特的教育方法。学习书中的好方法,给孩子们一点应有的尊重,和自由。这样能使像安德烈这样处于叛逆期的孩子们,少走弯路。也能告诉家长,在面对如此棘手的叛逆期时,该如何正确地面对和引导。

两代人心灵碰撞的书籍《亲爱的安德烈》阅后心得【篇三】

再次打开龙应台女士的人生三书之二——《亲爱的安德烈》,突然多了些许滋味,这不同于以往的感受。我不知道这是我年龄增大的原因呢?还是家有小升初孩子的关系?

这些天疲于奔波在孩子小升初的途中,想尽设法地想为她争取尽可能适合她的又相对师资比较好的学校。可是谈何容易,一次次的失败与纠结之中,突然读到龙女士给安德烈的信中“给河马刷牙”的章节,有种释然的感觉。

文中,安德烈告诉妈妈,他说:“妈,你要清楚接受一个事实,就是,你有一个极其平庸的儿子。”安德烈认为自己平庸,是较之于自己的父母。他觉得自己很难有父母的成就,又担心平庸的自己让父母失望。他的内心应该是无奈的,甚至是有些沮丧的。可以说,没有一对父母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平庸的,包括我,也是!至少,我觉得我的孩子在某一方面,是优秀于别的孩子的。但是,升学是个严峻的现实,孩子某一方面的特长并不是衡量优秀的唯一标准,升学需要权衡综合,在现实面前,我们不得不妥协,不得不接受事实。所以,我们要积极地去调整自己的心态,让孩子在既定的环境中接受平庸,但又不甘于平庸,人最怕的是给自己框框子,我们要勇于去突破。

“青年成长是件不容易的事,大家都知道;但是,要抱着你、奶着你、护着你长大的母亲学会‘放手’,把你当某个程度的‘别人’,可也不容易啊。”这是龙应台女士的原话,我读着却觉得是那样的酸爽,这也确实是身为人母的我的内心写照。孩子在慢慢地长大,在慢慢地转身,在慢慢地离我们远去,学会放手,幽雅地转身。他们有他们的世界,两代人之间,隔着近三十年的距离,这差距或许不亚于隔着牛郎织女的银河吧!

龙应台还写道“我也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的确,孩子的成就与否,并不是作为父母追求的最终目标。身为父母,我们希望我们的孩子是快乐的,是幸福感满满的。在若干年以后,她有能力从事自己喜欢的职业,能游刃有余地解决碰到的问题,我想,这就是我们最大的幸福了。

真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一样,世界上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孩子。我们在敢于接受孩子平庸的同时,也不忘继续发展她的优势,扬长而避短,让她不断地去历练。成长的道路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只要肯努力,总会有进步。

孩子的路还很长,我只愿是那个幸福的守望者,静等花开。孩子,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两代人心灵碰撞的书籍《亲爱的安德烈》阅后心得【篇四】

昨天,在繁忙的工作中,我做了今年最有意义的一件事,那就是读了一本书,一天里除了繁忙的工作,我读了15万多字的书连我自己都感到惊讶,虽然我现在还坚持持着两周至少看一本书的计划,也确实没想到自己还能有这种毅力这种兴趣去读这本书--《亲爱的安德烈》。

这是一部可以跟《傅雷家书》媲美的书,傅雷通过家书培养了一名钢琴家,值得所有的前父母学习。而龙应台通过家书首先是认识了儿子,然后也是教育了儿子,同时也被儿子教育,所以值得所有的父母、孩子,甚至教师们学习。

我不想赘述这部书的好!对于我来说,每一部书的好,写出来的或是说出来的,都是表象的,真正的好,那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或文传的。那是一种心灵的享受,这种享受经常的含有痛苦的思索、默默的反思和灵魂的亢奋!

其实,边读,我也在搜索我身边是否也有类似她们母子那样的母子,或是父子,搜索的结果是几乎为零。如果我们的所有母子,或是父子,或是母女或是父女,都如龙应台母子一样的,能够彼此进行心灵的交流,那我们的孩子才是真正幸福的孩子,我们的父母才是真正幸福的父母。我们的社会才是真正和谐的社会。世上可以没有成批的科学家,但不能没有成批的心灵健康的社会人。反过来说,有了成批的数也数不尽的心灵健康的社会人,就会有真正的于社会于人民有用的成批的科学家。

买本《亲爱的安德烈》吧!把她放在你的身边,比如你的随身的兜子里,比如你的书房的书桌上,比如你的办公室的办公桌上,比如说你的床头柜上,比如说你的私家车里。尽管你可能曾经认认真真的读过一两遍了,你还是可以在闲来无事时,把她当做一种心灵的消遣,继续读一读她,再接受一次心灵的教育!

两代人心灵碰撞的书籍《亲爱的安德烈》阅后心得【篇五】

在读完《孩子,你慢慢来》后,对龙应台教育孩子的方法感到很有意思,所以就决定读一读她的另一本书--《亲爱的安德烈》。

读完这本书后,我对龙应台母子之间的交流感到很吃惊。他们讨论的话题涉及面很广,比如:族群问题和身份认同、政治运动和政治人物、民主自由和个体权利、价值取向和职业规划、流行文化和艺术鉴赏、生活习惯、个性发展、衰老、死亡以及恋爱问题等等。他们讨论的很多话题我认为不是一个18岁的男孩会考虑的,更别说和父母一起讨论了。我认为18岁的孩子和父母谈论的一般都是很自己相关的一些事情,而龙应台母子谈论的大多数是民族、文化、国家等等很严肃的问题。这也许就是家庭和文化之间的差异吧。

虽然我不太喜欢他们谈论的话题,但是通过他们的交流,我看到了一种平等的交流方式:理解和包容。在交流中,我们常常会受到自己身份的影响,比如我们经常会以长辈、上司的口吻去和别人交谈,这其实是不平等的交流,而这导致的结果也往往不如我们所愿。但在龙应台母子身上,我看到了平等。安德烈喜欢hi-pop,所以龙应台就试着去听这些音乐,然后再和他交流。同样,安德烈也会问他妈妈18岁时的爱好、想法。在彼此了解之后,他们就会试着理解和包容对方的一些做法。

《向孩子学习》读后感:向孩子学习,两代人共同成长


向孩子学习,两代人共同成长

——《向孩子学习》读后感

□杨捷

读一本好书,犹如同一位智者相交。近日,我读了《向孩子学习》这本书,书中提出的“向孩子学习,两代人共同成长”口号让我无比震撼,受益匪浅;书中的每个小故事,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向孩子学习》由六十一个平凡的小故事组成,都是生活中家人、教师互动与成长的故事。仔细读完,静心思考,发现每个小故事都真实存在于我们的身边,只是我们都用心体会,都被我们忽视了。

老舍先生曾说,孩子的世界是未曾发现的美洲,孩子就是哥伦布,带人到新大陆。是啊!每个孩子身上有着许多优点值得我们大人好好学习。只要我们静心观察,你会惊讶地发现每个孩子都是那么的个性十足,就像那树上的叶子一样独一无二!

比如快乐,孩子很容易得到满足,所以很容易快乐,而大人为了更多地赚钱、更高地升职等等永无止境而烦恼;比如情感,孩子最渴望得到父母的爱抚,总是主动投入母亲的怀抱,主动邀请父亲玩闹,而大人各种应酬除了忙还是忙,有多少时间真正地与家人交流;又比如,在知识的快速掌握应用和创新方面我们大人真的自愧弗如……扪心自问,我们真切地感觉到,孩子的身上有着太多我们正在失去的东西,令我们惊讶、感慨和反思!

“向孩子学习”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应是每一位家长和教师应该思考的一个问题。孩子的世界里蕴藏着无限的创造潜能,有着惊人的信息来源,甚至超过了大人。虽然老师是教育者,学生是受教育者,但学习永远是双向的过程,孩子是大人最好的镜子,大人的不良习惯会悄无声息地传染给孩子,孩子的纯真美好也会无声地熏染着我们。“向孩子学习”,不仅是成就了大人的发展,更是成就了孩子的成长;大人和孩子是平等的主题,两者在生活、学习中互相教育、互相感染、共同提高。

“向孩子学习”,学习些什么,如何去学……这种种问题值得每位家长、教师深思。

喜欢《两代人的回乡路——读《筑梦路上》有感》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小学生筑梦路上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