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激流三部曲读后感500字

激流三部曲读后感500字

黑暗中的一抹光明——读《激流三部曲》有感。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纵观世界上的伟大人物,他们无不是书籍的爱好者,阅读作者写的作品后,心中感触颇多,让人忍不住吐露出来,此时可以抽出一点点时间写写读后感,分享自己的想法。该怎么才能把自己对于作品心得更好的记录下来呢?为此,小编特意呈上“黑暗中的一抹光明——读《激流三部曲》有感”,相信会对你有所帮助!

这是一部讲述一个大家庭衰败的故事,也是旧的社会制度和新的社会制度一交一替冲突中,一群青年挣脱枷锁,奋起抗争的故事。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一些年轻人成为了这个斗争的牺牲品,但是另外一群年轻人和这种“吃人制度”抗争,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和幸福。文学是救国的,也是治病的。当我一口气连续读完《家》、《春》、《秋》以后,心中留下的无限的感慨!感叹故事中的悲欢离合;感叹当时不满30岁的巴金,为后世留下了一部文学巨作。

悲痛

“悲痛”似乎是这部作品的主旋律,大家都在黑暗中前行无法找到光明的彼岸,压抑的气氛让人窒息!故事在主人公们一个一个离世中展开,这种离世视乎又是这样的顺理成章!梅、惠、瑞钰的离世是源于封建婚姻制度和旧礼教,她们只能成为婚姻的牺牲品,她们无法抗争,他们的离世留给了人们更多同情的眼泪,而这种悲痛也只能成为亲人回忆中某种酸楚;鸣凤、倩儿的死,是因为阶级社会的歧视和压迫,她们曾竭力地抗争,但是这种抗争的力量在那个时代背景下显得非常苍白,而她们注定只是这个社会的小插曲,当曲终人散的时候,人们自然不再记起;海臣、枚表弟的离世一方面是因为生产力的落后,科技水平的不发达,但最终也是因为人们的愚昧和守旧。应该说他们的死都和当时的社会制度有关,所以小说从头到尾控诉着这个吃人的社会和制度。

抗争

“不在沉默中爆发,只有在沉默中死亡”,黑暗是因为黎明来临。对于命运的抗争是这部作品的另外一条主线。觉慧成为了这个家里第一个举起抗争大旗的人物,他放弃了“三少爷”养尊处优的生活,冲破了旧思想和制度的束缚,远走他乡,去追求自己的理想;接着淑英在哥哥姐姐们的激励和帮助下,通过抗争也挣脱了束缚,投奔了觉慧;觉民为了自己的一爱一情、自一由和旧家庭作出了顽强的斗争,最终和琴得到了自己幸福;而承担着家庭重任的觉新,一辈子被封建孝道束缚,逆来顺受,无抵抗主义……虽然他的命运注定是悲剧,但是最后也走上了和父辈抗争之路!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抗争这不合理的思想,不合理的社会,不合理的制度,最终迎来一温一暖的春天。

这部书让我深深震撼。在“五四”运动前后,我们的社会经历了社会的变革。而先哲曾说过变革总是会经历流血牺牲,觉新们用自己的“流血牺牲”为我们换来了文明、协和的社会,让我们无须再重复他们的悲痛!

每个时代赋予人们不同的责任,我们的责任也是追求自己的理想,通过我们不懈地努力,让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灿烂的痕迹。

HdH765.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芳魂芳华——读《激流三部曲》有感


张宁恬


翻开旧社会的古籍,历史的烟云又舒展在我的眼前,悲泣的芳魂已逝,悲瘁的芳华宛在,一曲曲悲歌在岁月的烈火中涅槃。
这,是一条路,一条浸淫着无数女性血和泪的路,一条满是冤屈的路。
《激流三部曲》中,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旧社会的摧残下消逝,她们有些就像一朵花苞,还未盛开在最美的芳华中就已凋零。淑贞,一个年仅十四岁的小女孩,在父母的打骂和制度的束缚下选择用一口深不见底的井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她那小小的身体里究竟藏着多少哀愁,在跳井的那一刹,那到底有几分愤怒,几分幻灭在她原本就摇摇欲坠的心,在瞬间轰然坍塌。古代的女子们让三寸金莲剥夺了自由的权利,让愚昧的思想成了限制思想的枷锁,更是被制度摧残了原本能生活在沃土雨露中的芳华。
一个个女子重蹈覆辙,一缕缕芳魂随风而逝。
愿天堂,是你们的一方净土。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随着五四运动的发展,青年们睁开了自己蒙蔽的双眼,尽一己之力推动历史的车轮,迎接早春的来临。书中梅的时代即将泯灭,取而代之的是琴的时代,是许倩如的时代。
惊鸿照影的窈窕身姿只是她的附属,而渊博的才学在她的身上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芒。那一颗早已埋下的种子,在她心灵的沃土上逐渐萌芽:不顾周围人的冷嘲热讽,选择和男学生们一起读书;加入周报社,与志同道合的伙伴们畅所欲言;与周围的人齐心协力,共同把即将面临泯灭的淑英于水深火热之中及时拉出,将她送入了光明的春天。在琴的身上,映入眼帘的是她敢于拼搏的奋斗精神,她的未来必然一片光明!
悲泣的芳魂在孤寂的乱葬岗哭诉着自己命运的不公;燃烧的芳华长久地炙烤着华夏儿女的心扉。如今,世界已走向平等,但制度的余烬还未彻底的毁灭,梅和蕙的经历给世人敲响了警钟,在新的时代,就让我们用智慧的泉源去浇灌梦想的种子,用奋发向上、自强不息的光芒,照亮世界上黑暗的角落吧!

读《激流三部曲》有感作文900字


抗争一直存在,不仅仅是那个年代。

1931年,是抗日的年代;21世纪以来,是抗命运的年代。生于长于父母之手的我们,需要与父母为我们铺好的路抗争;成长在激情与艰苦并存岁月中的长一辈,需要在而立之年还为着国事操一份心献一份力;而逃亡、呐喊于动荡年代的爷爷奶奶们啊,要与即将来临的死亡做斗争。所以在任何一个年代,看任何一本关于抗争的书恐怕都是振奋人心的。

在这三部曲当中,似乎没有我所喜欢的人。克安、克定我是绝不喜欢的,这也是作者所希望的。觉新是软弱的,觉慧是最初光说不练的,觉民是最初选择视而不见的,琴是始终只能安慰却无所作为的,淑贞是怯懦的,淑华是起初无知的,淑英自身是忧愁而不敢言的。但我不得不承认,我看到了他们的成长。觉新在最后进行了反抗,觉慧早已离家,觉民和琴挽救了淑英的悲剧,淑贞、淑英在那个年代以大户小姐的身份走出了家门,虽然淑贞最后难逃悲惨的结局。在我读来,这些成长可以归结为他们开始抗争,不再陷入对命运的自怨自艾,而是以无畏的姿态向旧社会旧制度说不,说:春天是我们的。。

我已到了淑英的年龄,却没有她的千般万种愁思,于是蓦然意识到上世纪初中国女性的生活空间封闭而狭隘。我曾听闻女人是物品的论调,我明白母系氏族早已变为父系氏族,也知道在千百年以来不知有多少名人持有这样的态度,但是我恨,我恨为什么女子定不如男,我也恨淑贞那样卑微胆小,我恨她丢不开自己的三寸金莲只顾低头自哀。

或许是我偏执了,她生在那样封建落后的家庭,相夫教子便是她的本分。不,应该还得加两条:公婆在世时,任着他们打骂;自己成了婆婆时,变着法子折磨儿媳。这是她可怜可泣的一生,这是中国数万万女性的一生。她们注定了幼时便要忍受缠足之痛只为将来嫁个好婆家,出嫁后还要忍受公婆丈夫精神与身体上的折磨,可是她们从未想过:这真的是必须且必要的吗?这是我唯一的出路吗?;可是她们从来只抱怨上天何其不公,到头来便百般刁难儿媳一舒心中不快。她们从未想过抗争,从未想过通过自己的力量从那死人堆里爬出来,可是琴做到了,淑英也做到了。

据说,巴金本想写一个灰暗的结局,但却在读者们的乐观态度中将其改为了合家欢乐的结尾。撇开对读者的尊重不说,我认为这个结尾带给人们以新的希望,没有美好的幻想,何来为之奋斗的力量呢?

《激流三部曲》读后感


读《家》、《春》、《秋》让你的内心经历翻天覆地的变化,时尔倍受折磨,时儿又满怀信心,不过腐败的事物总归是要消失的。总会有更好的来代替。在困境中一定要坚信美好的事物会到来,一定要满怀信心奋斗到底。

读《家》真的让人感到特气愤,那么多年轻的生命受旧礼教的毒害就这样离我们而去,然而没有人加以阻止,反抗,只知道愚昧的顺从,只信命,认为人的命是上天安排好的,真让人气愤,梅表姐、瑞玉等人相机死后,属于新主义的觉慧终于气愤的离家出走,开始追寻社会主义,这也是整篇小说光明的开始。

《家》中好多人已经意识到旧礼教的腐败,开始明显的反抗。和觉民一起的那些学生们可是反抗的主力军,他们发表稿子,各类文章唤醒那些愚昧的人,总之还是有一定效果的,在她们的帮助下,淑英逃离了那条黑暗的道路,没有走旧礼教为他准备的路,三爸对她们也是毫无办法,说明他们是正确的,这也为新主义一定能打败旧礼教做了暗示。

在《秋》里面一味信奉“作揖主义”的觉新也在慢慢的改变,也有了走反抗意识的那条路,旧礼教中的大家庭是他非常失望,这些现象也是他不能改变的,那些人是非常自私的,他没有能力扭转这样的局面,是啊!制度该改变了。

这三本书的情节紧紧相扣,表达的思想也越来越高昂,从顺从到反抗,也让我们走了这么长的心理历程,让我们更加了解那时的生活现象,也告诉我们社会总是在不断变化的,如果一种制度越来越落后,那么一定会有新的更完善的制度来替代,不要愚昧的拥护已经跟不上时代的事物,要不断改变自己是自己永远都适应新的事物、观念。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满怀信心。相信正确的思想、观念一定会被别人认同的。

巴金《激流三部曲》读书笔记


《激流三部曲》读书笔记一

暑假,我从学校的图书馆借到了一套巴金的《激流三部曲》。我如饥似渴地读完了三本书,仿佛亲眼看到了那个旧时代 , 那吃人的礼教,同时,还有新时代的光明 。

读巴金的这三部小说,就完全没有读书的那种感觉,那种封建和新文化交替的斗争和矛盾,都有如亲身经历,我感觉自己就是他们中的一员,正与封建势力做斗争,为了争取人的自由!也许,只有巴金能把读者的心整个地拴住,忘了自己,忘了这个年代。

通过这个大家庭的没落与分化来描写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溃和革命潮流在青年一代中的激荡,这部作品奠定了巴金在中国文坛中的巨匠地位。

小说中的每一个突出的人物都是那个时代一类人的鲜明的典型。高家老太爷是封建势力的代表,高老太爷的儿子中的克定、克安代表了当时靠祖上家财而挥霍无度的公子类人物。而书中的梅、珏、蕙 、淑贞 和枚少爷代表了当时在封建礼教下的牺牲品。觉民、觉慧则是当时的革命人士代表,他们有的是新的思想;而琴这样的女子代表的是当时渴望革命的女革命先驱。对于那些旧势力的代表,有时真的会恨得咬牙切齿!觉慧和淑英的逃跑让他们觉得“丢脸”,淑华与觉民和他们的对抗,也每每使我觉得无比痛快!他们都是反抗恶势力的新人类。

书中,最痛苦的是觉新。 我个人认为觉新是《三部曲》中塑造得最为成功的一个人物。 很多人都认为觉新是个懦弱的人,因为他的软弱他的逆来顺受,让身边的妻子儿子以及几个知己间接地死去。他也被称作“无抵抗主义者”、“作揖主义者”。但对于他的行为我们必须给予理解和同情。由于他受到封建的家族式的思想毒害太深,使他成为一个被封建思想和革命思想相互斗争的牺牲品。

但我们还看到了新时代的希望!觉慧和丫头鸣凤的爱情虽称不上轰轰烈烈,却也是对封建制度的挑战。即使他们没能拥有好的结果,但那也是值得我们尊重的爱情!觉民和琴,他们俩在旧势力面前毫无畏惧,共同走过的风风雨雨,更是值得现在的年轻人所学习的。但更可贵的,是他们的斗争精神!还有淑英、淑华这对姐妹,她们的大胆和奋斗让我不由自主地为她们拍手叫好!

由于我借到的书是57年出版的竖排繁体,读起来十分吃力。但这丝毫不影响我的热情。 他们的精神仍存在于今天的社会,教会我们要与社会的腐败做斗争!此时,我感到我正和那些青年站在一起,并肩作战 !

《激流三部曲》读书笔记二

今天下午看完了巴金的《激流三部曲》,这是一部能让我的情绪跟着起伏的作品,很喜欢这部书。

这部书揭露了封建制度的弊害,撕开了封建家族制度虚伪的面纱,显露它吃人的本质,是呼吁民主、自由、人性解放的一面伟大旗帜。

万恶的封建制度吞噬了鸣凤、李瑞珏、钱梅芬、蕙表姐、淑贞这些年轻女性如花的生命。对于一个个善良灵魂的逝去,我感到十分痛心。封建制度把这些年轻女性逼上了绝路,她们没有社会地位,她们是男人的附属品,她们没有自由,这对于女性来说是十分不公平的。处于这个时代的她们,处于封建制度的她们是不幸的。

封建家族的家长们是如此的愚昧,相信所谓的“血光之灾”,相信西医不会治疗内科,人已经病入膏肓了还不愿意请西医就诊,我彻底愤怒了。

当我看到蕙表姐已经病得不轻了,郑家坚持不请西医,就连蕙表姐的父亲也不同意,说一大堆冠冕堂皇的话,虚伪的面具下是一个个肮脏的灵魂,这群见死不救的混蛋,蕙表姐去世后连买块地安葬,郑家人都不愿意,任由蕙孤零零地在破庙里,而郑家却是忙着续弦,多么可悲。

淑贞,这个我同情的孩子。她寂寞地生,寂寞地死,在这十五岁的年纪,她像一朵未到开花时候就被打落的花苞。这个孤寂的孩子需要爱,然而没有人可以给她适当的爱,她只能一个人走向毁灭的道路。

什么封建礼教,这都是吃人的玩意。上代人的腐败,却要下一代人去承受。没有勇气去推翻旧制度,不愿承认旧制度的错误,最终只能走向灭亡。这些封建家长们,这些封建卫道士们,他们是被自己害死的,没有人可以拯救他们,他们的思想已经被深深荼毒了。

《激流三部曲》有结局吗?不,他们的故事还没有结束,那些丰满的生命形象还在继续他们的人生道路。

捕捉余感——读巴金激流三部曲


他(觉慧),有着向日葵追求阳光般至死不渝的执着,他在阳光的阴影下点燃青春的火炬,他跃过了封建礼教的鸿沟,逃离了囚禁着他的《家》,他是时代的叛逆者,也是旧时代的终结者!

她(淑英)的生命似乎从冬天开始,她的过去一片荒芜,她被时代压抑着,被风雪掩埋着。后来,她学会了反抗,扯断了牵引着她的线,向着自由飞去,她拥有的未来是美丽的《春》天!

这个季节,既不灰暗,也不明媚,落叶一片片脱落,这是衰老,树却依然坚梃,等待着春天的重生。没有人知道这个结局应该为收获而高兴,还是为凋零而悲伤,只能让《秋》去体会

巴金激流三部曲读后感


巴金激流三部曲读后感(一)

终于忙里偷闲读完了巴金激流三部曲《家》和《春》、《秋》。所受感触颇多。

文章中没有太多优美奢华的词句,我却像像是身临其境地目睹了这个封建大家庭的衰亡一般。睡里梦里都是书中人物的命运。

虽说只是读书,却像是看了一部长篇巨制的电影。里面人物所说的话,所行的事,就连那眉宇间的神情,甚至是他们的衣着装扮在我脑海里都?a href="="_blank">邢钢碌墓椿?/p>

书中太多的人太多的话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这里我只先说一人。

这人便是高家的长房长子,觉民、觉慧的大哥,梅表姐和蕙的大表哥,瑞珏的丈夫,海儿的爹觉新。

我曾在网上看到一个关于《家》中觉新、觉民、觉慧的人气的调查,数据显示觉慧占43.4%,觉民32.1%,而觉新仅有24.5%大多数人同情他、可怜他、甚至厌恶他。

上世纪五十年代,巴金因不满于电影的改编,在文章中写道:我习惯于通过人物来批评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在我的所有作品里面我认为有罪的事制度。真正的原因是制度毒害了他(觉新),而不是他应该被旧社会摧毁。

高觉新是个沉重的人物,他沉默的性格造就了他沉默的命运,而他沉默的性格来自于腐朽的社会礼教。

小说中有这样一句话形容觉新,继续读着新思想的报刊,继续过着旧式的生活很是恰当。他有理想、有幻梦,他信服新思想,渴望做个新青年,尽管环境使他忘记了自己的青春,但是他的心里究竟还燃烧着青春的火。

可作为高家的长子玄孙,他担负着已故父亲和年迈的祖父的期望。他只得用自己的牺牲换取全家的和睦(在他看来所谓的和睦)。

他不是没有反抗,只是他的反抗换来的是父亲的死不瞑目祖父的失望,因此他不得不放弃反抗。他不能像觉慧那样置一切于不顾地逃出家、逃往上海追求新的自由,因为他是高家的长孙。

他恨自己的懦弱,他惯常的懦弱和作揖主义使他伤害许多自己珍爱的人,最后只有自己在寂寞中品尝自己酝酿的苦水,还被人否定。

觉新就是这样在多情与健忘中浑浑噩噩地打发着自己飘渺无奈的人生。

可我们应该认识到,他的懦弱是社会所赋予他的,是长子这个特殊地位赋予他的。我们说批判的应该是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和旧社会那些吃人的礼教,而非觉新沉默的命运。

诚然我不赞同高觉新是封建礼教的傀儡这一说法,但也并不认为他是怎样一个高大的悲壮的英雄。只是不满于某些对觉新过激的批判。

在没有真正走进另一个人的世界前,请不要乱碰他的人生。人不是个人,而是一个社会人。

巴金激流三部曲读后感(二)

高中时忙里偷闲读过了巴金的《家》和《春》,书中的人物时常浮现在脑海中。最近,偶尔翻到了《秋》,忍不住一口气读完了,对其中的人物有许多感慨。

书中描绘了一个封建大家庭的衰亡,将那吃人的礼教血淋淋的展现在读者面前,看着那些被摧残的生命,让人惋惜,更让人心痛!

从黑压压的乌云中,闪出一丝光亮(巴金总是给出希望,尽管还有些渺茫),那就是热血青年的激情和反抗。他们为了理想,为了光明,甘愿奉献出自己的全部,带着坚定的目光向腐朽的封建制度发出挑战。

觉慧,觉民和琴就是这样青年的代表。他们的言行,也就是旧礼教中的叛逆,往往给人巨大的感召力,让读者的心与他们的一同跳动,特别是青年。在家庭束缚下,他们毫无惧色,并且相信那不过是一层纸老虎罢了。他们怀着崇高的信仰,从事着高尚的事业。对他们,我只有敬佩。觉慧到上海去追求自己的生活,绝不受家族中任何人的摆布;觉民留在家中,(.org)他从不向旧势力低头,也不惧怕任何人,牢牢把握住属于自己的幸福与梦想;琴和觉民还有一些志同道合的人共同经营着报社,宣传新思想。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青年应有的叛逆,胆识和激情,也看到了觉民和琴之间那纯洁的爱情。

在这里不得不提到另外一个青年觉新。觉新是个老好人,他总是一味的谦让,一味的向礼教低头,幻想着通过个人的牺牲能换来大家的和睦,看着至爱的人一个一个的离他而去,只有在寂寞中品尝着由作揖主义酿造的苦水。本应该充满活力的青春,内心却一片干涸。他那悲惨的遭遇让人怜悯,但他的软弱又让人气愤!

有时候联想到自己,联想到自己的大学生活,总感觉少了点什么似的。心里压着一股劲不知道怎样释放,看着书中同样是青年的觉民和觉慧挥洒青春,真是羡慕。读到觉慧和觉民的慷慨激昂的言论时,经常为自己的碌碌无为而羞愧。步入大学已经将近一年了,回想一下自己大一的生活,真是太平淡了,与开始预期的大相径庭。

从小学到高中一路走来,为了分数而努力,我们浪费了多少美好的时光,现在终于换来了相对宽松的大学环境,正是为我们的将来真正积蓄力量的时候,我们应该充满激情的度过每一天!

拒绝堕落,过一个充实的大学生活!

巴金激流三部曲读后感(三)

读完巴金的激流三步曲《家》、《春》、《秋》,我感受最深的是封建旧体制对人们的毒害是那么深重,但另一方面让我庆幸的是,仍然有拥有挚着的新思想的人,如小说中的觉慧、觉明等。

旧的封建礼教就像一把无形的利刀,它杀人于无声无形中,死在它下面的人不计其数,小说中的鸣凤就是这样的。她为了维护自己的那份真爱,在求救无援的情况下跳湖自杀,为的只是不愿嫁到冯家做姨太太。一条年轻的生命就这样没有了,可是她的死根本就动摇不了那庞大的、腐朽的封建礼教的根基,它仍然昂着它那颗吞食过成千上万的生命的头。

爱情在任何小说中都不会缺席,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在旧的封建社会中,自由恋爱根本想都不能想,可是它还是在觉明和琴那里存在了。在小说中,他们都是拥有新思想的人,他们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拒绝接受封建家庭那种愚蠢的包办婚姻的制度,勇敢的寻找自己的真爱。其实,在我看来,觉明和琴的结合,更甚至他们成为拥有新思想的人,都得益于觉慧,为什么这么说呢?我想从以下四点阐述一下自己不成熟的见解。

第一点,觉慧学的是英文,我们都知道,那个时候学英文的人在别人眼中都是另类,可觉慧不管,他和觉明一起都学。高老太爷根本就不赞成他们学英文,不过也没有明确地反对过。当然,这一点不足以说明觉慧要比觉明新,因为觉明也学英文,但至少可以说明觉慧是个拥有新思想的人。

第二点,觉慧对下人很尊重,他很不看好那些对下人呼来唤去的人。如他听到他的妹妹训斥丫鬟鸣凤,他就十分不满。这并不是因为他对鸣凤有爱慕之情,因为那是在这之前发生的。而对于这一点,觉明并没有任何察觉,他似乎已经习惯了。

第三点,觉慧是帮助觉明成功逃婚的人。要做到这一步是多么的不容易,因为这不仅需要勇气和胆量,还需要周密的策划,而觉慧做到了。他叫觉明不要忍气吞声的接受长辈们的安排,不要再做第二个向他们的大哥觉新那样的牺牲者,当然,觉明自己也是不愿意的,可是他并没有想过要逃婚,是觉慧鼓励着他,使他付出了实际行动。我认为这一点足以说明觉慧要比觉明新。

第四点,觉慧是第一个离开家,脱离封建大家庭到外面寻求新时代的人。他虽然身在远方,但却不望把外面的世界用信的方式告诉给家里的那几个兄弟姐妹们,他在无形中向他们传播新思想,使他们开始在封建大家庭中站起来。

觉慧在《家》中走后,在后来的《春》和《秋》中就很少提到了。觉明开始代替觉慧,成为了高家大宅院的新思想的游说者。的确,他功不可没。他让他的妹妹淑英、淑华在旧的封建大家庭中站了起来。淑英和淑华本来只能在大宅院里跟着一个老教书先生学那一套成旧的伦理道德,可是她们在觉明、琴和觉慧的影响和鼓励下,开始学英文,开始去学堂,后来淑英还去了觉慧那里。更值得高兴的是,他们对长辈的不满开始用嘴说出来了,不再只是埋在心里或在背后发牢骚。如觉明和淑华配合默契地对陈姨太和四太太进行教训,把她们骂地真是太痛快了,让我十分欣赏。我真是感谢巴金,因为他要小说中出现了一个伶牙利齿、豪气冲天、不中规中矩的淑华!

琴是小说中唯一幸运、幸福的女子。因为她不仅拥有自己的爱情,而且也有体谅自己的母亲,不像淑真那么命苦,淑真就是不能再忍受母亲的打骂挑井自尽的。她也不像淑英和惠那样,不用忍受家庭带来的压力,也不用忍受那一套套成旧的发霉了的旧礼节。她可以大大方方地去学堂上课,虽然是女子学堂,但她毕竟迈出了封建礼教约束女子的大门。在觉明的鼓励下,她又担任了报社的工作,她和觉明相互帮助,相互鼓励。他们还一同努力帮淑英度过了难关等等。

而小说中悲苦的女子也不少,像惠、梅、大嫂瑞玉等等。可恶的封建礼教!愚蠢的那些满口伦理道德的人!

觉新是小说中让我又恨又怜悯的人,恨他是因为他做封建礼教的奴隶,怜悯他是因为他是个被封建礼教毒害的人。作为一个堂堂正正的大男人,作为一个拥有高学识的年轻人,他竟然毫无怨言地放弃自己的大好前途,接受祖父安排的婚姻娶了一个自己根本不认识的女人,过着毫无生气的日子。但老天也并不变本加厉,他娶的那个女人心肠十分好,是个很好的女人,可是她最后还是死在封建礼教的刀下。而觉新并不幸运,他的两个儿子都夭折了,这也许是对他屈从于礼教束缚的惩罚。作为一个有高学识的人,他应当有反抗的细胞,应当有追求自己人生的渴望,可是,他老是说自己这一辈子完了,整天过着颓废的生活像在为他人而活。梅是他喜欢的第一个女人,可是他并没有保护到她,她死了;他的妻子瑞玉是他喜欢的第二个女人,他也没有保护到她,她也死了;惠是他喜欢的第三个女人,他仍然没有保护到她,她同样死了。翠环是他喜欢的最后一个女人,翠环是幸运的,因为小说结尾的时候,他们成了亲,觉新并发誓要为自己而活了。我想他们应该是幸福的。

高家大宅院最后被卖掉了,又是一个庞大的封建大家庭分崩离析的典例。这不是悲剧,我认为是这样的,因为它的分散,不正预示着封建社会也要瓦解,新时代的曙光将要到来吗?

小说的结尾是很圆满的,虽然有人喜有人忧,但该喜的人还是喜了,该忧的人就要他们去忧吧。

相信《黑暗中的一抹光明——读《激流三部曲》有感》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激流三部曲读后感5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