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小橘灯读后感1000字多字

小橘灯读后感1000字多字

陆绩怀橘有感。

读后感是写阅读作品后感受最深的一点,它不是书评。可想而知读书多么重要,相信很多人都读过一两本经典作品。在阅读了作品后,心中感慨万千,不禁为作品所深深折服,那么这个时候就有必要写一篇关于作品的读后感,我们从哪些角度来写作品的读后感呢?或许你正在查找类似"陆绩怀橘有感"这样的内容,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喜欢!

近日,我读了篇《陆绩怀橘》的故事,颇有感触。

故事中说陆基六岁是去拜见袁术,袁术让人招待他吃橘子。临走时当陆绩鞠躬告辞是,一不小心把藏在怀里的三个橘子掉了下来,袁术见三个掉下的橘子说:“你上别人家作客,为什么还 要藏橘子呢?”陆绩说是给母亲吃的,袁术听了连连称赞。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百善孝为先”。一个人只有十分尊重自己身边的长者,才能从走出家门的那一刻开始懂得最基本的人际礼仪。“礼”说的一个人的礼节,就像故事中陆绩在告辞袁术时弯腰双手抱拳打拱作揖,就是古代最常见的宾主之间,晚辈向长者见行的礼节仪式。通过这更深刻的体现了古代人的一种谦虚,谨慎及尊敬师长的美德。引用到现在我们除了要懂得一爱一国守法,尊老一爱一幼,更要多多的去学一习一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传统文化。想想也是,平日里偶尔看下咱们浙一江一电台的一档节目“钱塘老一娘一舅”里面有时候经常出现一个个不和谐的纠纷,一位位年逾古稀的老者住在天晴能见云,雨天能进雨的危房内。而老人的子女却住着洋气宽敞的小洋楼,楞是挤不出半间给自己的父母住以养天年,当热心的老一娘一舅出现时还 振振有词的抱怨什么父母对哪个兄弟好了,对自己委屈了然后就也不管了。哎,有时候我看着看着心里就突然莫名其妙的生气起来,你们这么小家子气的对待自己父母,等你们老了就能也保证同样能享受到孩子对你们的孝顺吗?父母是孩子一面身边永远的镜子,只有做父母的做到了尊老一爱一幼,孩子的心里才能正确的树立形象。

我觉得我应该向文中的陆绩学一习一,以他为榜样,当家里有好东西部是光顾自己吃,懂得一起分享。平日在家里多干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学会帮父母分担点家务,听话的好孩子。试试看我能行的!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陆绩怀橘遗母》读后感700字


孝敬父母是我们中华名族的传统文化,古今中外孝敬长辈的感人事迹数不胜数,寒假里我就阅读了《陆绩怀橘遗母》的故事。

《陆绩怀橘遗母》在中国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陆绩是三国时期的吴国人,有一天,陆绩的父亲陆康带着6岁的陆绩去袁术的家中作客。袁术提出的问题陆绩对答如流,袁术端了一盘橘子给陆绩吃,陆绩吃了这橘子特别甜美,就藏了三个在衣袖中。走的时候给袁术拜谢,藏在衣袖中的橘子便掉了出来。袁术问他为什么还要藏三个橘子在衣袖中?陆绩说橘子特别甜美,想带给母亲吃。袁术十分称奇,经常向人称赞陆绩的美德。后人赞曰:“陆绩6岁,作客归来,母性所爱,怀橘三枚。”

读完读完这篇故事,我肃然起敬。相比之下,自叹不如,羞愧不已。三字经里也讲到:“孝于亲,所当执”是啊,孝敬长辈是我们的责任。反省一下自己,却没有陆绩孝顺母亲的精神。

记得那是四年级时的一件事。那天是我生日,妈妈带着我和同学们去必胜客吃晚饭。我们欢呼雀跃地来到必胜客,七嘴八舌地点完餐,便赶紧找座位。那天是周末,店里人很多,位置有限,我们坐下后,已经没有了妈妈的座位。妈妈还站在点柜台旁结账,结完账,妈妈来到我们身边,见没有空位便站在我身旁。很快,我们点的美食一一上桌了,香喷喷的披萨让人垂涎欲滴。我们不由分说开动起来,而站在我身边的妈妈只是在喝着饮料。我不管不顾地吃了起来,根本没有想到要给妈妈拿点吃的,或是问问妈妈要不要和我挤一挤坐下来一块吃。晚饭吃完了,同学们都走了,我和妈妈也回家了。回家之后,妈妈去厨房悄悄煮了碗面条吃,我这才想起来妈妈刚才除了饮料什么也没吃。现在想起这件事,觉得自己真是太不懂事了。

掩卷沉思,我想用实际行动来告诉同龄人:孝亲敬老,让这一传统美德在我们身上延续传承。

读《橘颂》有感:品橘


品橘

——读《橘颂》有感

1502班罗瑾艺

我成长在美丽的水电之都----宜昌,这里物产丰富,风景优美,更有流传千古的爱国诗人屈原。翻开《经典诵读》,细细品味,让我感触颇深的就是屈原的《橘颂》。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美丽的江陵地带是橘树的故乡,这里出产的橘子汁儿甜个儿大,色泽鲜艳。每到秋天来临成片的橘子红灯笼似的挂满枝头,乐呵呵的向远方的客人打着招呼。偏偏这样可爱的橘子到了北面就变成又苦又涩的枳实了。这一点在深深热爱故国乡土的屈原看来,这种"受命不迁,生南国兮"的秉性,正可与自己矢志不渝的爱国情志相通。所以在他遭谗被疏、赋闲郢都期间,即以南国的橘树作为砥砺志节的榜样,深情地写下了这首咏物名作。"曾枝剡棘,圆果抟兮".它的层层枝叶间虽也长有"剡棘",但那只是为了防范外来的侵害, 它所奉献给世人的是无数甘甜的果实。

橘树这种坚贞不渝的品质正是屈原所推崇和赞美的, "深固难徙,廓其无求""苏世独立,横而不流",这使得它能坚定自己的操守,保持公正无私的品格。屈原一生历经坎坷,被人陷害流放不得志,但他始终不愿放弃自己的治国理想,极力同情劳苦大众,揭露统治集团的腐朽,追求法制社会,赞同选拔贤德人才治理国家。可是他的理想为他带来的只有灾难,即便如此他仍像一树坚挺的绿橘,立在广袤的天地之间,它深深扎根于"南国"之土,任凭什么力量也无法使之迁徙。那凌空而立的意气,"受命不迁"的坚毅神采,顿令读者升起无限敬意!橘树是可敬的,同时又是俊美可亲的。

橘树的果实滋养着人们, 在寒风霜雪中傲然挺立,它的高风亮节,冬日里的郁郁葱葱,决不肯向凛寒屈服的品德,就像诗人屈原在风刀霜剑时刻的风骨,他愿与橘树长相为友,面对严峻的岁月,这更使傲霜斗雪的橘树形象,与遭谗被废、不改操守的屈原自己叠印在了一起。

诗人用橘树歌颂着人世间的高尚品质,愿为劳苦大众战斗不息的决心和斗志,这都深深地感染着我。清晨,捧读经典,我仿佛就是一朵小而白的橘花,芬芳了青春,愿结出甜蜜的果实。愿我与经典同成长,愿我们都徜徉在国学精粹中,拥有一颗高尚的灵魂。

本文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情怀,小作者爱家乡,爱家乡的名人,爱爱国诗人的文章。怀着热情和思想品味《橘颂》,从橘树的自然属性到诗人的高洁品格娓娓道来,联系历史背景将橘树和屈原的精神联系起来,真正体会了《橘颂》托物言志的特点。可见其真心喜欢和精心阅读的痕迹。更可贵的是小作者在热情的赞颂中表达了自己的心志,愿拥有一颗高尚的灵魂,像橘花一样芬芳,开花结果,造福社会。读经典,正人心!

——指导老师:胡海君

剪橘有感


山,被橘树林分割为层层叠叠的青绿,那中间夹杂着的橘红色,被秋天的一陽一光与暖意映得光滑水亮,手挎篮子,跟在剪橘子队伍的身后,我要开始初次剪橘的尝试了。

沿着山路,顺着坡势,来到一棵有些矮小的橘树边。微微俯身,仰起头,手执剪,内心有些轻松,就是把连接橘子与枝条之间的树枝剪断嘛,并不难啊。虎口稍用力,双指控制刀片向内一收,饱满的果实带着凉意,稳稳地落在手心,手下的剪子开始不断寻觅着成熟的橘子,清脆利落将枝条剪断,放入篮子里。

看着篮子渐渐变满,心情不禁有些愉悦起来,想不到新手干活也不赖。将目光抬高,环顾四周,吃了一惊,爷爷一奶一一奶一早已熟练地剪好一箱,继续在远处的橘树下忙碌。手下的动作不禁加快,有些急促,想让大人夸奖夸奖,自己第一次剪橘子又快又好。匆匆地剪满一篮,提到箱子边,一奶一一奶一半蹲下来,拾起篮子里的几个橘子,看了看,边拿起剪刀修理橘子上方多出的枝节,一边笑吟吟地说:“哎呀,你剪的橘子枝有些长,买不出去的。”

自己原来剪得并不好呀,脸颊有些燥一热,有些不好意思。“没关系的,你也是第一次剪就当玩玩了,吃个橘子。”一奶一一奶一检查完后,塞给了我一个橘子。内疚的心稍平和,还 好自己剪了不少橘子,自己动手还 是开心的,撕一开橘皮,清凉甜蜜的果肉,咬出的汁水在嘴中弥漫,裹一着丝丝凉意的清甜与笼在身上暖暖的秋一陽一,意外地相合。

情不自禁地又拿起一个橘子,剥着皮,在这片山转悠开来,周围并不安静,橘农之间爽朗的一交一谈,布满汗水的脸时不时露出笑容,和那不会停止的剪枝声,橘子倒人箱内的碰撞声。忙碌地进行着工作,挤不出一丝休息时间。“过几天听说要下雨,得赶紧把橘子收了。”“哎呀,我就盼着这日头长一些呢。”耳边听到几句话语,我的心不禁触一动一下。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不知不觉脑海就出现了这句诗。漫山遍野的橘树都有橘农在劳作,他们不也是“力尽不知热,但惜秋日长”吗。他们挥洒自己的汗水,去劳动,去拥有快乐的生活。农月无闲人,他们在烈日下劳动着挥洒着汗水,因为劳动,山田才不会变得荒芜;因为劳动,世人才不会挨饿;因为劳动,世界才不会懒散。尝试去劳动吧,去踩一踩那泥土,去握一握那锄刀,去感受劳动带来的汗水与喜悦,尝试做一个一爱一劳动的人。

读《小橘灯》有感


“但是从那时起,每逢春节,我就想起那盏小橘灯。十二年过去了,那小姑娘的爸爸一定早回来了。他妈妈也一定好了吧?因为我们“大家”都“好”了!”

六十多年前,冰心奶奶写下了这段话,让我不禁时常想起那个小女孩,还有小女孩亲手制作的那盏小橘灯。它不仅照亮了作者上山的路,同时也点亮了人们心中的希望之灯。我多么希望我就是那盏小橘灯,承载着小女孩的希望伴随作者一起上山;我多么希望我就是那盏小橘灯,让更多人通过我看到这位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我多么希望我就是那盏小橘灯,让小女孩坚强的品质同时留在我的身上……

“我提着这灵巧的小橘灯,慢慢地在河岸潮湿的山路上走着。这朦胧的橘红的光,实在照不了多远,但是小姑娘的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鼓舞了我,我似乎觉得眼前有无限光明”。小橘灯是一盏平凡的灯,再没有比它更简单的了,几片橘瓣,一支蜡烛,就做成了一盏精美的小橘灯。它的确不漂亮,可在作者眼里它却很珍贵,因为它是用“心”做成的。它更是一盏不平凡的灯,微弱的橘红色灯光就像小姑娘心灵的光芒,纯洁而温暖。路因它而平坦,心因它而坚定。

小橘灯早已经熄灭了,但它一直在作者心里,在我心中。一本好书,就像小橘灯一样能够照亮一个人的心灵。我庆幸在人生的长途中能有那么多好书与我为伴,为我指路。我要和它们做永远的朋友。

读《旅夜书怀》有感


读《旅夜书怀》有感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读到了杜甫的《旅夜书怀》,立刻被震撼了。我朗读起那首诗来: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 天地一沙鸥。
虽然我还小,不理解这首诗的意思,也不知道它的创作背景,但是对于它的意境还是理解一些的。尤其是“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的豪迈壮阔和“飘飘何所似? 天地一沙鸥”的痛楚悲哀,我更能理解。
此刻我仿佛变成了诗中的杜甫,体验着一生漂泊的经历。
第二次读到这首诗是在看《中国诗词大会》的时候。这时我才理解了它的意思,也了解了它的创作背景。我明白了,当时杜甫居住在成都,而他的朋友——成都尹严武被调往外地,而杜甫也因为得罪权贵而遭到贬职。只好被迫离开成都。在夜里,他回忆起自己漂泊在外,艰难困苦的一生,有感而发,挥毫写下了著名的诗篇《旅夜书怀》。它和李白的“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不同,李白刚进入成都,是走向了盛唐;而杜甫要离开成都,意味着他即将走出盛唐(成都繁华冠绝当时,可以说是盛唐的代表)。这首诗借景抒情,成为了杜甫一生的真实写照。
第三次读这首诗,便有了自己的理解:
杜甫要离开居住多年的成都,更要离开好朋友严武,他的心情是十分不舍的。而他因为得罪权贵而遭到贬职,对于心忧天下的杜甫来说,正是自己的才华没有得到施展,他的心中是不平的。而他一生漂泊,他的心中是孤独的。正是在这三种心态的交织下,他写下了这首诗。这首诗前两句写景,第二句显得尤其豪迈壮阔,似乎与主题毫无关联。但第三句“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反跌一笔,这样更能衬托出他的不平。最后一句杜甫以沙鸥自比,写出了自己四处漂泊,孤苦伶仃的景象。
再往后,我每一次读都有不同的理解。我想,读诗与读书一样,每次读都会有新的理解,不管你看过多少遍。
(作者:梅瑞泽)

读《怀李叔同先生》有感


读《怀李叔同先生》有感

翩翩公子、留学生、教师、道人、和尚,这五个看似毫无关系的名词,却构成了李叔同先生从富家子弟到弘一法师的全部历程。而且每做一种人,都做得十分像样,因为他认真去做了。
有人说,弘一法师的成功源自他天才的大脑,而并非是认真。笨人用功,即便是认真也没用!
也许吧!还记得爱迪生的名言吗?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这句话对他本人而言,可真是一句至理名言。爱迪生没上过几天学,在校时被当作低能儿。母亲在家教他,可他会做出孵小鸡的蠢事。应该算是个不折不扣的低智商儿童。可他诸事认真,痴迷于自己的研究发明。他永不言败、屡败屡战,终于叩响了成功的大门,成为举世闻名的发明大王。
又有人说,这与爱迪生强健的体魄分不开,一个残疾人的认真,想也换不回辉煌的胜利。
不,残疾人也有自己的一片天空。美国盲聋女作家海伦凯勒的事例,激励着古今中外的多少人;轮椅上的张海迪谱写了生命的绚丽;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奏响的是他那敢于扼住命运咽喉的勇气;霍金的几节手指仍在敲击着键盘,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认真可以弥补身体的残缺,认真可以弥补指挥的有限。认真使你迈向成功的大门,名噪一时;认真使你奏响生命的最强音,千古绝唱;认真使你弥补先天的不足和后天的缺憾,美玉无暇!
世间诚难得者,莫过于认真;若得认真,则无难事矣!

“回忆”过去——读《小橘灯》有感


“回忆”过去——读《小橘灯》有感

微雨徜徉

《小橘灯》这本书,我已经不记得是何时拥有的了,也许是7岁时,也许是8岁。那时的我还太幼稚,还沉浸在各种童话里的千篇一律的情节中。拿到这本书时,便嫌太无聊,没情节。不过对于当时“见少识窄”的我来说,这篇《小橘灯》的确是有些难理解。

也不知道过了多久,当我第一次听我爸在睡前给我念那本《小艾,爸爸特别特别地想你》时,我才知道,原来中国历史上还有文化大革命这个东西。

我曾经想象过文化大革命是什么样子,也曾经尝试过把自己塞进文化大革命之中。直到今天,我读了肖复兴先生的《偷读禁书的滋味》,才真正完完全全明白,文化大革命究竟有多么可怕。恰好最近的历史课教了秦始皇“焚书坑儒”,我想,肖复兴笔下的烧书,算不算是“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

与买到这本书相距了近5年光阴,我才真正认认真真地去品读了它,去感受在这些特殊的历史时期,读书人的艰辛与苦难。

《小橘灯》的主角是这样的——“只有八九岁光景,瘦瘦的苍白的脸,冻得发紫的嘴唇,头发很短,穿一身很破旧的衣裤,光脚穿一双草鞋”。在脑海中想象一下,这样一个小女孩,在冬天下大雪的时候,虽然你不是她,也不身临其境,但定会觉得心酸。

读到后面的“她说:‘现在没有什么人,我爸爸到外面去了……’她没有说下去”和“她又像安慰我似的说:‘不久,我爸爸一定会回来的。那时时候我妈妈就会好了。’她用小手在面前画了一个圆圈,最后按到我的手上:‘我们大家也都好!’”就可以明白,她爸爸因为在旧中国参加革命被抓走之后她和妈妈生活的艰难。虽然作者没有明说,但我们却能从字里行间读出作者和小女孩的处境以及小女孩乐观的品质。

不过呢,上面讲的那些都不是我真正感兴趣的。我喜欢这篇文章,其实是因为“小橘灯”。在我还没有读这篇文章前,是小橘灯这个名字令我对这篇文章产生了兴趣。要知道,现在的小孩玩的全是高科技,对于以前的人来说,这的确是很令人羡慕的。但是我们从小玩这些东西长大,反倒对那些老一代人的新奇的小手工感兴趣。

记得我很小的时候,有一回元宵。恰好元宵前爸爸回了一趟老家,给我带了一只纸糊的兔子。他说,那是他小时候元宵节玩的,是爷爷给他和叔叔糊的。当时的我还小,嫌弃那只纸兔灯笼太简陋,别人的灯笼都有音乐和彩灯,这个纸灯笼却中有蜡烛。元宵那天晚上拉出去,引了一堆人围观,也不懂为什么,心里却乐滋滋的。现在,那只纸兔子早已不见了踪影,也许是被叔叔拿去给小堂弟了,也许是被嫌占位置扔掉了,总之它已经不属于我了。现在想想,实在是可惜,自己没有好好留着。我想,这或许就是为什么我对这篇《小橘灯》情有独钟吧!

从第一次仔细读到今天的第n次阅读,每一次都有比以往更深的体验。从第一次对小橘灯的兴趣到这一次新的体会,确乎是有一种“温故而知新”的感觉。文中的“这朦胧的橘红的光,实在照不了多远,但这小姑娘的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鼓舞了我,我似乎觉得眼前有无限光明。”表示出了小橘灯在文中是在暗示读者一个道理。那条歪斜不平的没有任何光明的石板路,就是旧中国迈向新中国的那条黑暗、漫长的征程,也是人生中的一段段低沉、失落的时光。而那一盏小橘灯,可能是你的目标,你的梦想,但哪怕它再渺茫,它都能为你指点前进的方向。

老师评语

有过相似的体验,也就有更深的体会。

读《小橘灯》有感400字


【第1篇】

最近,我读了冰心奶奶写的《小橘灯》,心里感慨万分。《小橘灯》反映了1945年抗战期间,革命者在国民党反动派统治下的艰难处境和对光明的渴望,赞扬了他们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

文中描写的中心人物是一个地下党的女儿。这位小姑娘的父亲是位地下党员,因党组织遭到破坏而离开了家,母亲也因受到追踪特务的殴打而吐了血,然而,面对如此大的灾难,这位小姑娘没有像其他孩子那样惊慌失措,哭鼻子,而是坚强地照顾母亲。这对一个八、九岁的孩子来说是多么不容易啊!她的勇敢、镇定都深深地震撼着我,我很是钦佩。

年夜,对我们来说,是多么诱人啊!在那一夜,我们都吃着美味可口的饭菜,放着五颜六色的烟花,可这位小女孩的年夜饭只是一碗红薯稀饭,我心里感到一阵酸楚。这位小女孩却没有感到任何失落,她始终都在笑,笑得那么灿烂,笑得那么自然。她对革命充满信心,她相信“不久,我爸爸一定会回来,到那时,我妈妈也好了”,读到这里,我被她乐观的精神所折服。

文章结尾细致地描写了小姑娘给母亲剥桔子,并给作者做了一盏小橘灯,这盏小橘灯发出朦胧的橘红光,虽不明亮,但它却照亮了作者以及人们的心灵,让大家透过这桔红色的小橘灯的微光看到小女孩那颗善良的、坚强的心!

读了这本书后,我的心有所触动。我暗自下决心,我要向小女孩学习,学习她那种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

【第2篇】

我最近读了一篇文章,是冰心奶奶写的《小橘灯》,上面的小姑娘让我非常感动。

那个小姑娘家很困难,冬天还光着脚穿草鞋。她妈妈生病了,爸爸也不在家,她就自己照顾妈妈、做饭、撑起家。妈妈吐了很多血,她还自己出去打电话找医生看病。冰心奶奶去她家的时候买了几个大红橘子,小姑娘掏出最大的橘子来,用小刀6上面的一层皮,掏出一瓣一瓣的橘子来,放在她妈妈的枕头边,让妈妈吃,用剩下的部分做了一个小橘灯给冰心奶奶,让她好照着路回家。她的心灵真美,手也真巧!

读了这篇文章,我很感动,也很羞愧。我仅仅比小姑娘小一岁多,但很多事没做好。我们现在的生活条件好了,我的东西很多,但我有时却很不珍惜,甚至还浪费。有时我过分依赖爸爸妈妈,我的东西很乱,自己常常不好好收,妈妈还帮我洗衣服。我要向这个小姑娘学习,学会自己做好自己的事,还要好好学习,珍惜今天的生活和条件。

我很感谢冰心奶奶写的《小橘灯》,让我懂得了一个道理: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帮人就等于帮自己!

【第3篇】

冰心一生中创作了许多儿童文学作品,《小橘灯》就是代表作之一。今年放暑假期间,我认真阅读了这篇作品,内容不长而简洁,但它耐人寻味,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小橘灯》描写的是在1945年春节前一天的下午,“我”在重庆郊外的朋友家,替小姑娘打通了医院的电话,找到了帮她妈妈看病的大夫。晚上,“我”又买了几个大红橘子去看望她和她妈妈。小姑娘家十分贫苦,妈妈生病了,爸爸到外面去了,她和妈妈相依为命。临走时,小姑娘敏捷地做了个小橘灯送给我,照亮“我”回去的路。小姑娘年纪不大,在这样艰苦的情况下,她依然镇定、勇敢、乐观,还安慰鼓励了“我”,说“我们大家都会好起来的”……

作者的仁爱,小姑娘的勇敢乐观,以及她们之间的相互关心深深感触了我。我从小姑娘的“敏捷”能看出她平时做家务活的熟练,小小的年纪已经“当家”了,她做的那盏小橘灯,虽然照不了多远,但是它却照亮作者回去的路,让作者眼前有着无限光明。

在生活或学习过程中,当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不能退缩,我们要像“小姑娘”一样镇定、勇敢、乐观地去面对,去克服解决。我们心里要永远装着“小橘灯”,让它照亮人生的道路——为实现理想而奋斗。

【第4篇】

今天,我读了冰心奶奶写的散文《小橘灯》,感受颇深。故事发生在解放前期,在一个春节前一天的下午,作者遇到了一个勇敢、乐观的小姑娘,她送了作者一盏小橘灯的故事。

文章的中心人物是那个小姑娘,她的爸爸是个木匠,也是一位地下党员,因受敌人的迫害,被迫离开了家,她妈妈也生病在床,但她没有哭,反而帮妈妈做事,可她才8、9岁。这是多么不容易呀!

当我读到:我问:“她吃过东西吗?这锅里是什么?”她笑说:“红薯稀饭——我们的年夜饭。”时,我的心里酸溜溜的,想起刚刚过完春节,大年三十的晚上,我们一家人围坐在桌前,一边吃着丰盛的菜肴,一边听着优美的音乐,心里别提多开心了。可是这样的生活小姑娘有没有享受过呢?没有,但她却很乐观,还笑着回答作者的问题,我觉得她真了不起。

文章还细致地描写了她制作小橘灯的过程,我感受到她很心灵手巧,也很善良,因为她做的灯是送给作者,帮助她照亮上山的路,虽然这盏灯实在照不了多远,但我感受到作者是想告诉我们:新中国将要来到!这盏灯就象征着光明。

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想到了我们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我要像小姑娘一样,不怕困难,勇往直前,长大后作一个对祖国有用的人。

读《陆犯焉识》有感


中国式的幸福

---读《陆犯焉识》有感

前天好友推荐了严歌苓的小说《陆犯焉识》,推荐理由是她今年看过的众多小说中形象最为深刻的两部之一,读完之后感觉很心酸,为人性和人的命运唏嘘不已。

我已经很久不能静下心来读一本书了,对于自己的”堕落”我毫无办法,只能放任自流不去触碰到内心的烦躁,不强迫自己看书。这一次我仍然心情忐忑,怕自己不能安静的读完,怕辜负好友的一番心意。

网上看了才知道这部小说是最近很火的张艺谋的大片《归来》的原著。前一段偶然看见电视里一段宣传片,是《归来》中男主人公和女主人公在车站隔着人群分别的情景。自己不追星,不追片,但陈道明和巩俐是我喜欢的两位大师,他们精湛的演技让那副画面直透我心底,触动心里某一个柔软的角落,久久不能忘怀。

当天早早的吃完晚饭,洗了澡,一个人关上卧室的门静静的捧着手机看起来。

开篇嗅到的是张爱玲式的旧上海气息,因为喜欢张爱玲的文字那样的充满苍老感的繁华对自己十分有吸引力。于是一开始自己就被陆焉识、恩娘、冯婉喻给吸引住了。

夜以继日,终于花了一天两夜的时间几乎是一口气把小说看完了。这就是自己曾经的看书风格,碰到一本对自己口味的书不眠不休也要把它看完,否则犹如百爪挠心样难受。当然这样的过度消耗,让自己像中毒一样深陷小说中。甚至短暂的睡眠中还做了于小说相关的梦,梦到了冯婉喻安静的眼神和笑容。

很奇怪,触动我最深的除了西北荒漠劳改犯的饥饿描写外,不是陆焉识突然醒悟的爱和归来之后默默的陪伴,而是两位女性角色恩娘和冯婉喻的命运。

恩娘无疑是封建家长的代表,为了巩固在陆家的地位把自己的侄女冯婉喻硬塞给陆焉识为妻。她也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结婚八个月就丧夫,差点被送回娘家,凭借“超凡的哭功”感动陆家未来的当家人留了下来。二十四岁就开始的寡居生活扭曲了她的性格,事事都与自己的侄女、儿媳争风头,甚至还争继子的宠爱。在这里我们似乎看到了张爱玲《金锁记》中曹七巧的影子,尖酸刻薄看不得儿子儿媳恩爱。她的人格遭到了扭曲,也让人心生厌恶。然而她对人对世事有着非常敏锐的洞察力,她说陆焉识是“没有用场的人”“老早呢,觉得你没用场好,心底里不龌龊,人做得清爽。太有用场的人都是有点下作的。现在看看,没用场就是没用场。中国是个啥地方?做学问做三分,做人做七分。外国的人要紧的是发明这种机器发明那种机器,中国人呢,要紧的就是你跟我搞,我跟你斗。你不懂这个学问,你在中国就是个没用场的人。”一个女人把人和世事看得这么透彻,是无奈的叹息。同时,她也是一个会精打细算,有超凡持家本事的女人。她凭借这个本事在陆焉识去重庆的战乱日子让一家五口人都平安生存了下来。在陆焉识从重庆回到上海为了找到工作不得不想法宴请凌博士的时候,靠着在黑市上挨冻多日的置换凑齐了四冷六热的一桌拿的出手的家宴。而在凌博士没有赴约之后,她又用那一桌经过加工的菜宴请了接收日产的大员,并且拿房子抵押换来金条贿赂他们,保全了陆家的房产。可是这样的一个精明能干的女人在那样的社会注定是得不到幸福的,她的结局就是在陆家房产无法保全的时候因为想不开突发“心脏病和其他一切不清不楚的大小毛病”离开人世。

刚出场的冯婉喻被称为年轻版的恩娘。她在姑姑的安排下第一次见到陆焉识,听说他十六岁就读完高中,十八岁只用了两年时间就读完了大学“脑子就是一部印刷机器,读进去就给他印下来了”的时候就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因而一见钟情。由此猜测她对于恩娘的安排一定是满心欢喜的,虽然被她视作神的丈夫因为她是被硬塞给他的对她十分冷淡甚至抗拒。让她洞房花烛夜独守空帐,新婚五天即出国留学,在美国与除了与望达相恋之外还有一个红粉预备队,在重庆与韩念痕同居。所有的种种不公和背叛冯婉喻不可能完全没有察觉,可是她心甘情愿的把自己圈在爱的牢笼里,并没有感觉到对她的不公,也没有因为不公而心怀怨恨,变成一个怨妇。这样的结果除了她对陆焉识深入骨髓般的爱,大概要感谢她的安静、隐忍和韧性。这些特质大多是中国传统女性的共同特征,不同的是冯婉喻多了一份安静。正因为这份安静让她获得了比其他同时代中国女性更纯粹的幸福。她用一生去爱着那个人,不管他对她做过什么,不管他是否履行了一个丈夫一个父亲的责任,在那样的一个时代她没有成为依附的藤,也没有被困难击倒,靠自食其力将三个孩子抚养长大。更可贵的是,自始至终她都心怀有爱。一个女人能够一生都相信爱情,都爱着一个人,那是多么幸福的事情。

在中国一个女人要想获得婚姻的幸福,隐忍、韧性恐怕是必不可少的。男女平等喊了若干年,可是从来没有真正的平等过。当婚姻出现问题,女人由于心软,不想伤害到孩子,以及来自社会的种种无形的压力,往往选择的是打碎牙往肚里咽,以此来获得中国式的婚姻幸福。

而冯婉喻的幸福其实来自她内心的安静,爱一个人从来都是自己的事情与别人无关。不管是曾经陆焉识的“微笑着在场”,还是后来幡然醒悟的爱,她只活在自己爱的世界里,一个人苦,一个人累,一个人寂静的幸福。

陆焉识的创作原型是作者的祖父,也就不难理解陆焉识从不爱到爱的突兀转变了。他归来了,很难想象若冯婉喻没有得老年痴呆故事该如何继续。在某种程度上说后来什么都不记得了的冯婉喻才是真正的冯婉喻。她可以破口大骂,掀翻桌子,随心所欲的脱掉所有的束缚,当然这些都是在“什么都不记得”的掩护下,否则恐怕归来的陆焉识也无法忍受,表面的幸福也没有了。中国有很多表面幸福的家庭到了老年都是女人越来越固执,越来越不可理喻恐怕也是一样的道理,因为这种中国式的幸福曾经是靠着女人几十年如一日的忍让换来的,怪只怪男人老年的退让包容来得太晚一些了。

读后感范文:读《怀石逾沙》有感


——躲在某一个时间,想念一段时光的掌纹

这是郭敬明十年心路历程投影三卷散文集之第三卷。收录了郭敬明作品集《左手倒影,右手年华》的部分文章,以及他于《最小说》前期的专栏。

他的文字文字时而轻盈,时而沉重,营造出一种令人伤感的狂放和凄美、让人心痛的诗意和孤独感以及引人深思的哲学情怀。而在文学的创作上,他不仅让文字变的越来越成熟他自己也亦是如此。

书名中“逾沙”二字,取自成语“逾沙轶漠”,形容跋涉了长远路途,经历了很多事情。而“怀石”,则是指虽然这段岁月的跋涉尤其沉重,负担着心中的壁垒,但依然艰难地前行。书名充满励志,让还是青少年的我们似乎充满了兴趣去看一段艰辛的路程也可以身临其境的去体验。

“在一种仰望和低头的姿势里,想着不可接近可是又格外真切的未来,我在想那个夏天里看不到整片阳光的大学。”“带着受伤的表情,我像个倔强的动物一样一路砍杀,一路逃避。”“如果真有我所想象的那种鸟,我想叫它们在看见我的那些朋友的时候,告诉他们,我很想念他们。”郭敬明的文字让我看了很喜欢很朴实的文字却又能写出深切的感情和含义我似乎很享受文字的洗礼。我也想试着去写那样的文字可惜我没有承重的负担没有如电影般的那些经历所以几乎没有能力写出那种从希望然后变得绝望、破裂的清澈的文字。

“携带流火和寒雾的诗人,他把岁月的声音编织成鬓角的阴影。时间的叹息汇聚成茫茫大漠,残酷的风雪将之圈养,你心有巨石,但脚步带风带雨,带着雷电的边缘和蔷薇的碎片。你前往的沼泽此前无人涉足,此后也没有来者。血腥气味沉淀久了就化作花香,它让行囊饱满却又惆怅,辉煌并且感伤。你把恐惧装点在额角,像一顶拥有裂痕的冠冕。你擦拭它,守护它。”

长长的一段话却描述了路途的艰难可却还要一直前行,不畏惧茫茫天地间的孤独不害怕凛冽的风雪将人围困,心中的信念像一块巨石深深地稳稳地伫立着,尽管脚下是泥泞远处是彷徨,尽管会被困难绊倒耳边却会有一个声音呼唤尽管一身泥土还是会继续向远方前行。

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是坚持不懈的,遇到困难也会退缩。

我也会彷徨也会手足无措也会不断频频回头停下脚步很像奔跑回原来的地方,想放弃因为前面的路好长好长长到让我害怕没有尽头。

在学业中有过低谷,整个人像泡在醋里一样软弱无力找不到动力找不到继续坚持的信念,甚至有那么一秒绝望过,可这毕竟是人生。地球不会因为你的停下而不转动,那么这样我为什么又要停下呢?我要继续一个人带着背包与水杯一直往下走,走向远方!

我希望多年后我也能回头看看,看看某一个时间的我和某一段故事。

读陆犯焉识有感


读陆犯焉识有感

昨天读完最后一章的最后一句话,“他把他的衣服带走了,还带走了我祖母冯婉喻的骨灰”。终于让自己跟随书中的陆焉识,走完了他坎坷多舛、悲情沉重的一生。

其实读到小说的后半程,我感觉颇不顺利,少了刚开始的热情激进、念念不忘,因为心疼难过、觉得沉重而不忍看下去,遂跑去看了三俗女作家咪蒙的《守脑如玉》,跟着她天马行空地意淫了多部偶像剧里的男神,鞭挞了二奶小三种种恶劣行径,释放了压力之后,接着回来目送陆焉识佝偻老迈的身影,踏上漫漫回归之路。

阅读的疼痛有好多种。

有伤口撕裂般锐利的疼痛,比如看辛夷坞《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郑微和陈孝正最后在阮莞的墓前重逢,昔日爱与恨都化作无奈与释怀,一起祭奠他们的好友,祭奠他们永逝的青春时,我心如刀割,泪雨滂沱,在深夜四点的床铺上一个人用枕巾拭泪。我和朋友争论,他们明明深爱,就算有误会,也可以重新开始,毕竟他们在大学四年里有那么多共同的美好的回忆,应该在一起的啊。

而看《陆》,我是觉得好像千斤重的石头压在心头,喘不过气,却总想叹气。想为历经磨难的老陆掬一捧热泪,可作家总在最激烈的节点轻描淡写,让泪腺肿胀却不能释放。

陆焉识的后半生历尽磨难与屈辱。有年轻的狱友生命骤然消失的惨烈,也有被自己满身病痛长期折磨的不堪;经历了毫无法治、随意改动犯人刑期的荒诞年代,也领教了被权比天大的小干事挟私报复、双腿险些坏死的人性泯灭

但,他都活下来了,因为他想回到他认为他曾经不爱,却越发现是挚爱的妻子的身边。

其实陆焉识的心理是晚熟的。

他家世优渥、天资聪颖,从小倍受呵护关爱,心思都在做学问和吟风弄月上面,不为柴米油盐操心,不懂心机攻讦,不屑尔虞我诈,像个单纯的大男孩,哪怕他已经娶妻生子、成家立业。他把母亲包办的媳妇婉喻当做男孩子青春期叛逆的牺牲品,在心底拒绝她、藐视她。

直到后来,命运沉沦、世事变迁,他的单纯使他遭受排挤和陷害,付出二十年牢狱之灾的成长代价,这也是他躲不掉的宿命(除非他当时不回国)。漫长的折磨压抑,使他渐渐看清自己的内心,他终于明白,他一直都爱着婉喻。

我深深佩服严歌苓的写作功力,因为她把男女之间说不清道不明的感情,抽丝剥茧,一丝一扣,完完整整地呈现在我们眼前,对陆焉识心理活动的描写已臻化境。

而且在陆焉识与冯婉喻这两条相距遥远却又无时无刻不交缠在一起的主线以外,还塑造了一个个形象鲜明,令人印象深刻的副线人物。

年少无知却性情残暴,把陆当成父亲一样信赖的人,却在临刑前为了保命而检举揭发老陆的梁葫芦;外表粗粝内心仔细,疼爱老婆,却疑心重重地嘱咐老陆监视老婆的邓指导员;受父亲连累失去初恋爱人,市侩庸俗政治敏感,却也孝心残存的大儿子子烨他们在陆焉识的故事里或长或短的出现过,真实地仿佛可以听见他们的呼吸心跳,看见他们或狡黠或憨厚或轻蔑的笑容。

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的这段历史,在教科书里没有着墨太多。但,我认为,读小说比上大学修历史专业,对了解这段历史来的更加全面和生动。透过窥见人性的善恶美丑,间接了解这段历史对个人命运造成的起伏转折,应该胜过教科书里冷冰冰又语焉不详的解读吧。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陆绩怀橘有感》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小橘灯读后感1000字多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