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顾城,(19561993),男,原籍上海,中国朦胧诗派的重要代表诗人,被称为当代的唯灵浪漫主义诗人。顾城在新诗、旧体诗和寓言故事诗上都有很高的造诣。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顾城短诗读后感,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篇一:顾城的诗读后感
早就知道顾城是当代的朦胧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但是由于忙于工作一直没有拜读过。这次趁着有时间仔细的品味了几首诗,确实如此,诗中表现出一种纯稚风格、梦幻情绪,用直觉和印象式的语句来咏唱童话般的少年生活,心中浮想联翩,特别是名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唤醒了我对童年的回忆,充分表达了我们那一代人的忧伤,觉醒后的忧伤,是觉醒的一代人看到眼前现实而产生的忧伤。
回想我们走过的路,孩童时期梦想着成为华罗庚式的科学家,成为黄继光和雷锋式的英雄,充满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正如我想在大地上画满窗子,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幻想而挣扎、奋进、努力拼搏,表达的正是龙的传人的精神血脉,表现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渴望。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愿意编织美好的画,画下未来,去寻找光明的前程。
但现实的路并不是想象中的美丽,所有的幻想就像肥皂泡一样,一个一个的破灭,我只有我,我的手指和创痛,只有撕碎那一张张,心爱的白纸。现实的生活需要自己付出十倍百倍的努力才能够实现,从来就没有嗟来之食,需要脚踏实地学习和工作,经历生活风雨的磨炼,最终才是美丽的彩虹。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不断地画,不断地努力,最终会寻找到我的归宿,虽然许多的梦想破灭,但实现了人生的价值,传承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我是一个被幻想妈妈宠坏的孩子,我任性,每当读到这一句时,我就想呼唤:祖国-我伟大的母亲。
联想到当代,社会进步非常大,生活条件优越,不能坐吃山空,依靠前人的成果,更应该大力倡导和弘扬我们民族的精神血脉,发扬中华龙的优秀传统,任性地坚持、任性地传承,为民族永远的屹立在东方添砖加瓦。我任性,一个被妈妈宠坏的孩子,这是一个伟大民族的脊梁。
篇二:顾城的诗《感觉》读后感
感觉是如此重要,对于诗的受者(即读者),如别林斯基所说的:诗歌是这样一种东西,要理解它,必须从感觉开始,而不是从反省开始;在正常发展的情况下,后者必须是前者的结果。对于诗的与者(即诗人),则如艾青所说的:诗是由诗人对外界所引起的感觉,注入了思想感情,而凝结为形象,终于被表现出来的一种完成的艺术。由此可见,没有诗的与者和受者的感觉的交流,就不能使诗最终实现完成阶段。
顾城的《感觉》,捕捉感觉入诗。要读懂这首诗,一定要破除一个习惯的成见,即每首诗都必须要有主题。事实上,诗可以有主题,也可无主题。一种意念,一种感受(包括感觉),一种情愫,一种趣味,都可以单。独。织就诗。正如朱自清所说的:一些颜色,一些声音,一些香气,一些味觉,一些触觉,也都可以有诗。为此他强调指出:发现这些未发现的诗,第一步得靠敏锐的感觉,诗人的触角得穿透熟悉的表面向未经人到的的底子里去。顾城童年时代被十年动乱的风雨赶出文化的伊甸园,放逐到农村,与白云、沙滩、野花为伴。大自然的云光水声,洗净了他的感觉能力,一旦发而为诗,往往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顾城的这首小诗,是将感觉语词化的结晶。
诗裁为两节,每节四行,格式齐整。首节驱灰色天地扑入读者眼帘:天、路、楼、雨是灰色的这是铺垫,在色彩上是欲扬先抑;第二节别见洞天,豁然开朗,在一片灰色的世界里,走过两个孩子:一个鲜红 一个淡绿诗人从调色盘里,仅撷取灰、红、绿三种颜色,却为我们绘制了一幅多么精彩的印象派画景!平淡质朴、朴曝无华的语言组织成的诗的画面,之所以能散发出诱人的芬芳,其奥秘诚如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所说的,诗人把客观事物的主要特征变成诗人的第一印象,使之在计中淹没一切,使其它特征处于被忽略的地位;并且把事物的特征给他一个刺激,使他得到一个强烈的印象,这正是诗人必须持有的独特的感觉.顾城成功地将这独特的感觉铭刻在了诗内。
世界是由颜色构成的。顾城却独独拈出三种(其间雨是灰色的更是诗人的主观印象),而弃其它于不顾;这些感觉是未经理性过滤的感觉,仅徘徊于感性认识的门口就被诗人敏锐地逮住,带有强烈的直观感。《感觉》有意回避对具象的栩栩如生的描摹,仅仅冻结感官摄取的直觉,如印象派音乐大师德彪西所说:我的愿望是再现我听到的东西,这是一个宁要感觉而放弃情节的课题,但作品却获得了成功。当读者步入诗人所描绘的灰色天地,又陡然领略鲜红和淡绿的明丽色调,突兀感、新鲜感、舒畅感不是象通电一样摇撼心湖吗?
读者从《感觉》一诗中获得的决非仅仅是纯感官刺激。换言之,诗人仅捕捉瞬间感觉入诗,读者从中却可收获知性的认识。那从灰色天地的樊笼里挣脱出来的鲜红和嫩绿,不也是对亮色,抑或是对青春和力的赞美吗?即便是走过两个孩子这一细节,细细揣摸,亦有深意可究。它表现的不正是诗人对童心的酷爱吗!顾城是以童心为诗的生命的呵!诗的画面仿佛告诉人们,在一片灰蒙蒙的天地间,鲜红的孩子和淡绿的孩子给世界带来了希望。
[顾城短诗读后感]
泰戈尔是这片天地的明眸,是灵感之神的猎物。最重要的,泰戈尔也是诗歌的情人。所以,他即是诗歌的主人又是诗歌的奴隶。这片天空任何华美的光景与至上的真理皆可凭诗歌为引,供泰戈尔任意驱驰,从无拖沓之隙。而这一切的歌咏恰恰又如天注定的职责一般,仿佛泰戈尔的现世是专为咏叹世界而来。泰戈尔生存的世界并不完美,但那绝美的诗篇实是对大地的无尽修饰。让我们恍然发现,我们苦苦寻找的真世界其实一向都在我们的心里。
世上骄词造作者、无病呻吟者、邪言误理者皆有之,而这些小丑们在泰戈尔那真与诚的火热笔调下无不尽数遁走。诚然其作品来源于生活,但却起于一颗炙热的心。这一切看似却并不与悲苦的现实相矛盾,反而使其诗篇句句如浴火凤凰般的绝尘。
那是真诚,是职责,更是执着的态度。不要因为峭壁是高的,就让你的感情坐在峭壁上。爱人间更需要的是如溪水一样,无论到哪里都是柔情的安慰,而不仅仅仅是大地崩坏前那一刻的相拥。泰戈尔那柔和的笔调已经很好的阐释了其对感情的了悟。爱人间需有的,是灵魂间的切合,是永远的真挚与关怀,那种潺溪不竭的情感才会给予对方最完美最长久的爱。而如烟花般凄美短暂的激情已经注定了其激情燃烧后的幻灭,并不符其永恒之美。感情会失去乃是一个事实,但我却往往不把他当做是一个真理来看待。这种对爱超然的理解方式本身就是对人性的一种赞美。天际的流星尚且坠入深谷,何况感情呢!在泰戈尔眼中,诚然爱过后的心碎有一种孤独的杯具之美,但未免太过凄然。只有乐观的前进才能打破感情在心路历程中的暴君形象。这感情的火热之中所蕴藏的,不仅仅仅是燃烧后的幻灭,更是火海之中的涅槃。真爱如一朵永恒的灵魂之花,是我们久久的期盼与追寻,泰戈尔的诗如一双双明眸,向我们传递着人生的奥义。某一个清爽明媚的早晨,或许我们推开眼帘的刹那便会发现,我们找到了我们自我。灯火,灯火在哪里呢?用熊熊的渴望之火把它点上罢!雷声在响,狂风怒吼着穿过天空,夜像黑岩一般的黑,不要让时光在黑暗中度过罢。用你的生命把爱的灯点上罢。这是一首绝美的神之赋,带着对生命无比的信仰在为大地吟唱,内心充满了对人间的憧憬与期盼。其中,有对祖国的无尽祝福,也有对人生理想的探索。虽知时事不济,但理想上,泰戈尔并不期望人们仅仅是在重力的影响下活动而已,只有战胜了他,才有幸福可言。也正如此,他才会期盼那灯火的点燃,期望为那些去了错误途径,以迷路而求得生存的人带来光明,正如吉檀迦利所译的那样:这是一首献歌,献给庄严而美丽的大地,献给万千人心中的理想。有一次,我们梦见大家素不相识,我们醒来,却发现我们原先是相亲相爱的。泰戈尔著作之流行,很大程度上在于其思想中高超的理想主义,他的诗正如一个天真烂漫的天使的脸,仅仅看着他,就能感知和平,感知安慰,感知爱。
我的上帝,让我真实的活着吧!这样死亡对于我也就成为真实的了。泰戈尔对人生的看待是如此的彻底与全面。他将人生看得很大,大如整个宇宙,却让宇宙取下了他浩瀚的面具。他将人生看得很小,小如一个微99。不足道的小草,却让小草拥着它脚下的那块土地。他将人生看得如此绚烂多彩,却期望自我死的如秋叶之静美。他将人生看得如此之真实,却又将理想主义溢得漫天飞舞。泰戈尔给我们留下的,不仅仅仅是一篇篇绝美的诗句,更像是一种信仰,一种对观念世界的膜拜。但同时他又力求活的生动与真实。期望以自我闲暇的一生,看透这每一寸空间。因为文学家的先决条件便是先要洞悉人生和世界,由他们见解的深浅与否来决定作品的深度。所以泰戈尔每写下一字一句,都是对这生存空间里任一事物的深邃凝望。即使我们偶尔翻看,闲闲逡巡也会受益良多。并且你必将经受不住那文字之美的诱惑而深深迷恋。
麻雀看见孔雀担负着它的翎尾,暗地里为他担忧。泰戈尔的诗句中有完美的憧憬,当然也会有现实的格言。诗人的心灵是天真烂漫的,但诗人的眼却澄澈无比。他当然明白黄金羽翼的鸟儿是无法飞翔的,更了解云彩的千幻动人背后潜藏的是惊雷。而那名誉的高处更是不毛之地,不会有人为他真心歌唱,也没有星星来和他说话。除了孤单,空无一物。只有我们卸下身上华丽的桎梏,信步前进,才会体味生命之轻盈与潇洒。那是前进的目标,尚且定在天空垂下的地方吧!瀑布歌唱到:我得到自由时便有歌声了。绊脚的长袍能带给你的,并无幸福可言,只有当思想与行为没有了重力的法则之后,那时,我们才能去任性的倾听与歌唱,那时,任何的呢喃都是诗语。
读顾城的诗歌总是让人感到一种挑战想象力的快意,因为他笔下的世界是与我们所在的世界完全不一样的童话世界,是一泓透明的心之湖泊倒映出的天上的虹影,让你在五彩斑斓之间忘记了现实。他的诗里,所有的令人欲解不得又欲罢不能的奇幻活泼的想象,并非诗人刻意为之的技巧,事实上,真正的诗人是拒绝技巧的,诗人所描述的是用眼睛触摸本真的感觉,他只是在记录,而不是在创造。
换句话说,诗不是他灵感的产品,诗是对面飞来的精灵,她可能来自丛林,可能来自溪水,可能来自蝴蝶轻轻舞动的翅膀,可能来自神秘的时光深处。
《许多时光,像烟》这一首诗,也会就会唤醒我们的这种奇妙的感觉。时光,以及与时光相关的往事,当我们站在某一个地方蓦然回首的时候,常常能有烟波浩渺之感。秦观的《满庭芳》中有多少蓬莱往事,回首处,烟霭纷纷。斜阳外,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之句,不知令多少时光里的浪子为之唏嘘不已。
西沉的落日,万点的归鸦,无语东流的水,藏在大山里的小村,一切都被朦胧的烟霭中轻轻地裹着,仿佛是一幅以追忆逝水年华为主题的水墨,让人想来就有无涯的落寞。
而与这种落寞紧紧地绾结在一齐的,就是时光。时光是永恒的,但是与往事相关的时光又是飘忽不定的。而我们生活的每一分钟又都在变成往事,这就是我们的命运,每一刻都生活在烟云笼罩之中。
许多烟从花草中出发,小红眼睛们胜利地亮着这一句就让我们见到一幅诗人独对火堆的剪影。夜色降临,一堆火轻轻地燃起,那些温和的火苗里,袅袅的白烟静静地升腾。在诗人的眼中,那闪闪烁烁的火苗,就是烟的眼睛。诗人反复地叹惋有些晚了,因为那些美丽的火苗,都要变成美丽的图案,烛光中精致的水瓶,火将要熄灭了,我们也就应都有过这样的体会,在火将熄未熄的时候,那柴草上闪烁的火星有着另外的一种摄人心魄的美感。
这种美不是静止的镜像,但诗人却用精致的水瓶这一个比喻将其传神地描绘了出来。那将而那袅袅地升腾的白色的烟雾,如花一样覆盖下来,随之而来的是第二天的黎明。而昨日所发生的一切,已经成了为与烟有关的记忆。昨日是什么?有着子弹击中铜盘的响亮的声音,有明亮的火光,也有着与甜蜜有关的狂欢。
这些,在这天都只是留下了一些必将沉入港口的碎片。有点晚了,我们又一次听到了诗人的叹息,因为在时光里,很多的东西都已经成为无法拯救的旧事,那以前如此真实的一切,包括感情与理想,包括成功与失败,都已经变成时光里的尘埃。这天,悬浮在梦想之上的这天,必将是另外的情形。
与昨夜相关的时光,已经像随风漂走的烟的花朵一样消失了,带走的还有诗人无法挽留旧梦的叹息。但是,对于生命来说,光是一条永远流淌的溪流,已经走了千年之久,而且还将永远的行走下去。既然如此,拥有光的人们,还有必要为昨夜的逝去而叹息吗?青葱的岁月,金色的年华。
如烟的往事,清晰的今日。生命中有太多的色彩令我们不忍割舍。正如我们在童年的夏天里,赤脚行走在水里的清凉,或者在狂暴的风雨里骑着自行车疯狂地奔驰和放歌。正如年轻时候和心爱的姑娘所牵手走过的绿荫,共同拥有的月色,以及无数次的误会与眼泪,还有无言相对的身影。
这都是我们在昨夜燃起的火光,然而其实即使在火苗最美丽最温暖的时候,让人忘记时光的时候,我们也没有奢望过,它能一向伴我们走过如此富有诗意的长夜,我们只是看着空中绽放的烟的花朵,祈祷着,能在黎明后的某一个时候,拥有一个有你的梦。
我们已经成熟了。有时候想来,成熟真是一个让人感到苍凉的词语,当你说自我成熟的时候,就意味着你把自我完全交给了现实。我们能够用各种各样的美丽而又庄重的词语包装它,比如善良、职责、忠诚等,我们一任自我被现实的水磨平自我的棱角,一任自我逐渐地适应各式的面具,自如地扮演各样的主角。
生活里不再有看星星的情绪,我们只是在有的时候,看着镜子里不再年轻的面容,看着渐已萧疏的头发,心里悄悄地掠过一丝的凄凉。因为,那我们不曾在意的风,已经把我们送进了秋季。应对这个我们不喜欢的世界,逃离的冲动似乎也不复存在。
我们以前是那只小蝌蚪,想着终生都能够生活在水中,想着会像一条鱼那样活泼泼地活着,但是时光却让我们变成了青蛙,这个世界不是给蝌蚪准备的,它存在的唯一的命运就是,长大,就是,失去自我,变成另外的一副丑陋的身躯,以完全不一样的方式活下去。直到最后。在稻香里歌唱的时候,还会想起那个梦吗?
也许真的,有点晚了。但是,当整个世界的阳光都照在我的身上,我依然能够清晰地回忆起,那天晚上,烟的形状。
顾城,也算是个伟大诗人了,但是他却和很多伟人一样,自我拿着生命的花瓶,摔在了地上。
他的诗集第一篇,我最喜欢,孩子与母亲,母亲和孩子,孩子犯了错,母亲从不手软,孩子有困难,母亲从不袖手旁观,这首诗,那么轻盈、乐观。但是我完全想象不到,他却杀了自我的妻子,自我又自杀身亡。也许他事业受挫,也许是不受关注,更也许是没能摆脱阴影,但是,他为什么不能把他诗中乐观开朗的精神带到生活中,这样一颗文学明星也许就不会熄灭,继续放射明亮的光芒,照亮黑暗的人间。
再想想我们自我,我们也许也没有把自我写东西的情感,真用在生活中,伟大永远是口头禅,文章中写得惊天地、泣鬼神的感情生活却很难做到,何不从此刻开始,打开心扉,吸取自我所产生的精华,不再是纸上谈兵,而是实兵演练,所有人都做个伟大的人。
初次接触顾城的诗是因为他的那首《一代人》,当中的句子给我的印象十分深刻。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打那以后我便明白有这样一位朦胧诗人。浏览过顾城先生的许多照片时,我略感惊讶,他总是戴着一顶用裤脚改成的帽子。依照他的解释,是为了避免尘世污染了他的思想。因为他的灵魂告诉我们,他的诗歌告诉我们,他眼中的世界总会蒙上一层层薄薄的灰尘,而他的高洁却是与生俱来的。一顶帽子,让他远离了世界,也亲近了世界。
正是这样一位如荷花一般诗人,让我感到他就像一位纯粹的艺术家,有着自我非比寻常的灵魂。《顾城诗集》中当我阅读《顾城诗集》之时,我依旧十分钟爱《一代人》,并非因为我听到的最多,也并非因为它最有名,短短的两句诗将黑暗与光明对立统一在了一齐,十分潇洒地跨越了这之中棘手的樊篱,黑不是色彩,没有了光的反射便是黑,带有一种令人窒息的压抑感,而用黑色的眼睛去寻找光明,正是一种叛逆,一种反抗,是一代人渴求吸收一切光明的象征。从中我也看到了顾城澄澈的内心,这是他的自我阐释,经历了十年浩劫他用诗歌道出了一代青年人坚定的内心。我相信,能够写出如此诗句的诗人定会拥有一颗无比向往光明的心。我愈发认为,他的高洁,与生俱来,由内而外。
而当我读到《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的时候,便想到形容他的那句话:当代仅有的唯灵浪漫主义诗人,虽然很矫情,却又很妥帖。
诗中这句幻想妈妈宠坏的孩子/我任性描述了他的一生,正是任由自我的想法,固执地编制自我的梦,这是顾城的执着,也是顾城的魅力。在纷繁、肮脏的成人世界里,诗人情愿闭上眼,世界就与我无关了。他甘愿守住的是自我心中的世界,他要集合起星星、紫云英和蝈蝈的队伍,向着没有污染的远方出发。这让我想到年少的自我,也固执地这样想过。此刻也会偶尔想一想,但大多数,也只是偶尔。没有办法,生活在现实中的我们,至少此刻还没有办法去守住自我编织的小世界。
我能够从他诗中感受到他丰富而温柔的内心。很多时候,他的诗让我感到他就像是一个孤单而又笨拙的小孩,正是这样一颗心让他写出了不一样于别人的诗句。不论是《野草》中略带寂寞的无名小花,又或是《远和近》中因为感情而苍凉的心思,还是《结束》中悲壮的被上帝藏进浓雾的砍残的月亮,都看得到他如同晶石般在不断低吟,呐喊的心。
就算扣上手中书本,也扣不上和诗句一同律动着的我的心。
我以前写过篇名为《麻雀》的作文,老师在评语中写到颇有些顾城的味道,那是我第一次好奇顾城是谁。之后读到了《一代人》、《远和近》才算真的与顾城的诗有了接触。但大多都是朦胧诗。
透过查阅资料,我发现顾城并不单单创作朦胧诗。所以在那里我更想说说朦胧诗外的顾城与顾城本身。
在《走了一万一千里路》这本书中,我看到了一个存在于我记忆之外的顾城。
这是一本用来纪念的书。每首诗旁都影印着顾城手抄的诗稿,上方还会有些他随性画下的图案,许多诗后都附上了顾城姐姐的注解,或是校正词句,亦或是描述弟弟写作时的情绪、背景,这些都很好地勾勒出了记忆的味道。
这本新的诗集带给我的是另一个顾城,一个写着古体诗和寓言叙事诗的顾城。他的不少古体诗会让人惊讶,才高凌天庭,狂歌万世行。自嫌天地小,却到山海空。词若清泉酒,命如黄花消。尘世葬千回,诗魂总轻飘。。字里行间透着一股子同李白一般的飘逸与洒脱。仔细看来,发现写作时光大多在他少年时,开始超多写朦胧诗后,古体诗变得少了,也依然断断续续地写着,味道却和他晚期的现代诗一样,有一种澄清的悟性。
书后半部的寓言诗,诗写得十分生动,想象丰富又鞭辟入里。在手抄诗集的扉页上有这样一段话,讽刺多有点荒诞,于一时一事,及至真荒诞,便成大讽刺,已不是对某些不存在的事,而是对存在本身了。有人说这话说得很透彻,用在他自我的寓言诗上是再恰当但是了。而我到此刻依旧是似懂非懂。
顾城认为诗是理想之树上,闪耀的雨滴,他要用心中的纯银,铸一把钥匙,去开启天国的门,去表现纯净的美。这种诗观,建立在这样的信念之上:现实世界的不可弥合的分裂,不和谐的痛苦将在诗观中得到解决,以实现人的心灵的绝对自由。他在用稚气的理想拯救天地,他要在大地上画满窗子/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光明。悲凉又崇高,崇高又圣洁。一语洞悉了大世界的斑驳,用孩子般的梦想诉说这一切大概比成人的呐喊更具震撼。北岛呼喊着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时,顾城却在执著的画着笨拙的自由,他让小河快乐,让长满淡淡的茸毛的丘陵相爱。他没有诅咒黑暗,而是把自由和光明搬进诗中,就像一场暴风雨后,一切都十分平静,世间甚至没有一星半点的尘埃飘动,受了洗礼般变得干净,心也不染风尘。在物欲横流的人寰世界里,会出现一个十分无辜的小孩,便是顾城。
我很长一段时光无法理解顾城最终杀妻后又自尽的行为,我父亲说正是顾城到末了也没有看透人情与世故,才没有舒婷一样的超然与恬淡。此刻想来顾城大概是看透了的,但最终也无法理解,妥协。正是看透了,所以黑暗更加黑暗,正是因为与生俱来的高洁才更加憎恶丑恶吧,终究是无法容忍了,于是有了精神分裂的结局。这样的顾城变,脆弱的内心一触即发,而做出了最后令人诧异的行为,意料之外却又情理之中。
对于顾城最后的做法,虽然我不明白自我的理解对不对,但无论如何我都不能认同。这样的高洁过于极端,过于偏执,而导致最后精神上的分裂。虽然是因为心中所向往的,编织的世界过于干净纯洁,而应对世俗的心里落差也就越大。顾城的结局就像海子的卧轨自杀一样,让人万分遗憾。
顾城作品读后感(一)
顾城,也算是个伟大诗人了,但是他却和很多伟人一样,自我拿着生命的花瓶,摔在了地上。
他的诗集第一篇,我最喜欢,孩子与母亲,母亲和孩子,孩子犯了错,母亲从不手软,孩子有困难,母亲从不袖手旁观,这首诗,那么轻盈、乐观。但是我完全想象不到,他却杀了自我的妻子,自我又自杀身亡。也许他事业受挫,也许是不受关注,更也许是没能摆脱阴影,但是,他为什么不能把他诗中乐观开
朗的精神带到生活中,这样一颗文学明星也许就不会熄灭,继续放射明亮的光芒,照亮黑暗的人间。
再想想我们自我,我们也许也没有把自我写东西的情感,真用在生活中,伟大永远是口头禅,文章中写得惊天地、泣鬼神的感情生活却很难做到,何不从此刻开始,打开心扉,吸取自我所产生的精华,不再是纸上谈兵,而是实兵演练,所有人都做个伟大的人。
顾城作品读后感(二)
很早就买过顾城的诗集,印象里的是人应该是执着于黑暗的夜给了我黑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的朦胧诗人。他就像一个纯粹的艺术家,将心中那些倏忽而至的意象与色彩转化为飘忽、绚丽的诗句,童话般明媚,还带着些许忧伤。我始终记着形容他的那句话:当代仅有的唯灵浪漫主义诗人,说的很矫情,却又很妥帖。
大众印象里的顾城总是戴着一顶用裤腿改造成的帽子,为什么呢?按照他的解释,是为了避免尘世污染了他的思想。因为他的灵魂告诉我们,他的诗歌告诉我们,他眼中的世界总会蒙上一层层薄薄的灰尘,而他的高洁却是与生俱来的。拿顶帽子,让他远离了世界,也亲近了世界。
顾城作品读后感(三)
在我的印象里诗人的情感是非常丰富的,并且也是多愁善感的。有一种罗纱轻遮伊人面,眼目含情似无情。樱唇欲语又还羞,婷婷袅袅似烟飞。的神秘气质。
顾城也不例外,可能有很多人都会问:他为什么走到哪儿都会带着一顶帽子?顾城的帽子是用他的一条牛仔裤的裤腿做的, 在访谈录中张穗子也曾问过顾城:为什么你无论在什么地方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永远戴着这顶帽子? 顾城说:当我完全不在意这个世界对我的看法时,我就戴着这顶帽子,也就是说,我做我自己想做的事情。不过这顶帽子确实是我和外界世界的一个边界,戴着它给我一种安全感。它像我的家。戴着帽子我就可以在我的家里走遍天下。这是为了避免尘世污染的思想,也是想保持自己有一颗纯洁,干净的心。
一首《远和近》最触动我的心灵。虽然只有短短的两段,简简单单的两个表示距离的用词,却能确切地表达出,人心与人心之间的距离,和社会的现状。就如作者所说:这首诗很像摄影中的推拉镜头在实际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要比人与云之间的距离要近很多,但却是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可见人心与人心之间的戒备,信任已经消失的无影无踪。现在的人们都是为了利益拼搏,自私得甚至不惜伤害身边的人,原本一颗单纯,懂得信任的心,在镜头的推拉中,渐渐地,越来越模糊,越来越扭曲,甚至失去了当初的模样。信任已无存,何来单纯?就像一块纯洁无暇的碧玉,在战
火纷飞的战场,被摔得支离破碎,又被烟熏得乌黑,变得一文不值。戒备心也是如此恐怖:它带走了人性的美,带来了人性的恶;它带走了纯洁的友谊,带来了笑里藏刀;它也代替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人生苦短,每天如此勾心斗角,不如快快乐乐的过,多去为别人着想着想,收获心灵的快乐,这也不尝是给自己最大的回报。
人心与人心之间的距离遥远,但你看云时很近。这云代表的是大自然,可见人们对大自然的喜爱,对大自然的热恋,对大自然的崇敬。大自然的鸟语花香,可以使人抛开一切凡尘俗世的杂念,来净化心灵的圣地,它可以让你敞开心扉,大声倾诉自己的心声与难以说出口的苦衷。站在原地,让鸟儿的歌声来安抚你的心灵,把疲惫的双脚伸进凉爽的清泉,抚平浮躁的心,微风带来一阵阵花朵的清香,时刻围绕着周围,就像一片片柔软的花瓣,轻轻地落在身上,尽情的把自己融入大自然,放松心情,这世界就与你无关了。
《一代人》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这是一种对黑暗的抗衡,对光明的渴望。黑暗想要吞噬光明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但这黑暗反而激起眼睛要寻找光明的渴望这是一种叛逆,这是一种反抗,对光明的向往。黑暗与光明的对立,可见顾城的清澈,纯净的心,是一种与生俱来,也是对心灵上的光明的憧憬,就像泥土对水分的憧憬;就像花朵对阳光的憧憬;就像大人们对童真的憧憬。
尘世纷杂,便多给自己留一席清净之地吧。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顾城诗集读后感》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艾青诗集礁石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