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情商教育法读后感

情商教育法读后感

新义务教育法读后感。

能够在读一本书时全身心地投放是一件非常令人快乐的事。在我们上学时,语文老师也会要求我们多读一读书籍作品。阅读作者写的作品后,心中会有莫名的感触,有很多的想法,此时不妨可以写一篇属于自己的作品读后感,我们该如何去写作品的读后感呢?小编陆续为大家整理了新义务教育法读后感,供你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新义务教育法读后感


今天,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经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后表决通过。回想过去,1986年4月12日,六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以国家立法的形式正式确立我国实施9年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法颁布以来,我国义务教育发展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已经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义务教育经费投入逐年增长,政府为主的经费渠道趋于明确。20年来,义务教育所面临的情况本身就此文来源于家园发生了变化,义务教育在发展中面临一些新的问题和挑战。因为党和国家对教育的发展提出新的要求,成功的经验需要总结吸纳,有新出现的问题需要解决。所以新的义务教育法肩负历史的使命产生了。
我读了新义务教育法,感觉到新义务教育法更能促进义务教育的发展完善。首先新法更体现了公益性,就是明确规定“不收学费、杂费”。公益性和免费性是联系在一起的,对农村而言,从今年到明年要全部免除学费、杂费,就涉及到国家很大的财政问题,可见政府是下了决心的。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国家一些落后地区孩子上学的积极性和全面性。
新法规定让让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是学校、家长和社会的义务。谁违反这个义务,谁就要受到法律的规范。家长不送学生上学,家长要承担责任;学校不接受适龄儿童、少年上学,学校要承担责任;学校不提供相应的条件,也要受到法律的规范。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新法的强制性以及法律责任。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义务教育入学新政解读


根据2018年4月26日讯,昨日,北京市教委公布了2018年义务教育阶段入学政策。今年,本市户籍无房家庭新增入学渠道,满足一定条件子女可在租住地入学;今年初中特长生招生比例保持稳定,2019年本市将取消各类特长生招生。此外,本市将进一步规范公办学校寄宿招生。

我们会根据所得到的信息进行整合,也会针对大家比较在意的地方进行我们的解读和梳理。

变化1: 【本京市户籍无房家庭子女户有机会可在租住地入学】

提醒:各区政府据实际情况制定

市教委基础教育相关人员的介绍,今年本市首次在小学入学政策中规定,本市户籍无房家庭,长期在非户籍所在区工作、居住,符合在同一区连续单独承租并实际居住3年以上且在住房租赁监管平台登记备案、夫妻一方在该区合法稳定就业3年以上等条件的,其适龄子女可在该区接受义务教育。徐建姝表示,这相当于为本市户籍无房家庭的子女提供了新的便利。

该部分子女采用何种方式升学?

市教委相关人员解释,具体办法由各区政府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但总的来说,这一新的入学渠道将在保持原有政策平衡的基础上执行,比如在之前根据户籍、房产、居住年限等因素确定入学序列的区,租房家庭的派位序列将排在户籍有房家庭之后。

条件审核

北京市将各部门联动审核本市户籍无房家庭、合法稳定就业、实际居住等入学资格条件。依托北京市住房租赁监管平台核验本市户籍无房家庭住房租赁登记备案信息,租赁信息核验自5月7日与入学信息采集工作同步启动。从前期摸底来看,符合上述条件的家庭数不多,这一渠道可以为今年的招生政策提供有效的补充。

在入学流程上

符合条件的家庭需携带相关材料到区级现场审核并注册;

区级依据合法稳定就业、实际居住等内容确认入学资格;

之后将对具有入学资格的学生采集详细的入学信息,信息审核通过后方可打印入学登记表;

之后该部分子女需要进行入学登记,学校按照入学计划控制登记人数,不能进行跨区登记,区级进行审核确认;

之后,系统根据入学结果自动生成电子学籍信息。

变化2: 【城六区加大多校划片力度】

效应:遏制学区房炒作

今年继续坚持免试入学,凡年满6周岁(2012年8月31日以前出生)的本市户籍适龄儿童均须参加学龄人口信息采集,免试就近入学。根据学位供给情况和户籍、房产、居住年限等因素,稳妥推进单校划片和多校划片相结合入学方式,继续推行学区制和九年一贯制对口招生,形成更加公平完善的就近入学规则。

其中,对房产、户口具备条件且居住达到一定年限的老居民子女继续实行原有单校划片,不完全符合学校单校划片入学的将实施多校划片。由各区根据学位供给情况和户籍、房产、居住年限等因素制定相应办法。

相关人员表示,目前本市的多校划片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用相关条件进行限定,比如户籍、居住地址等;另一类则是采用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比如去年朝阳区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于2017年6月30日后取得的不动产权证书所对应的实际居住地址不再对应一所学校,适龄儿童少年依据该实际居住地址登记入学将参加所在片区的统筹分配。

今年将在城六区继续加大多校划片的力度,从而遏制学区房的炒作,降低房子的择校属性。

今年本市将继续强化部门联动审核,市教委要求区教委要联合相关部门共同审核入学资格。特别是对本市户籍无房家庭、合法稳定工作、实际居住等条件的审核,重点对过道房、车库房、空挂户等情况进行核查,凡不符合实际居住等条件的,均不得作为入学资格条件。未来还将把学校最终的录取结果与其划片结果进行比对,以实现政策的精准落地。

变化3: 【民办校与公办校同步招生】

提醒:优先保障残疾儿童就近入学

落实教育部要求,今年本市的入学文件明确规定,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同步招生,纳入属地区教委统一管理。据了解,今年本市将严格执行民办中小学招生简章、广告备案制度,公开公示招生计划、招生范围、招生方式、收费标准等,以招收其审批机关所在区域内学生为主。

对于报名人数超过招生人数的民办学校,各区在现有工作基础上,可以引导学校采取电脑随机派位方式招生。市教委要求,各区要加大民办学校学籍监管力度,不得招收不符合条件的学生在校就读。全市统一规定民办学校招生要在5月26日至6月10日之间组织完成。

市教委基教相关人员表示,确定民办校与公办校的同步招生,禁止民办校提前招生,并缩短了民办校的招生时间,可以有效规范民办校的招生渠道;将招生时间放在特长生招生之后、市级小升初派位之前,可以为那些未被民办校录取的学生提供兜底。

此外,今年首次在入学文件中规定,优先保障符合条件的残疾儿童少年就近入学。

变化4: 【2020寄宿招生实行登记派位】

效应:降低寄宿生招生的选拔

今年入学文件还进一步明确要求,城六区逐步降低公办学校寄宿招生数量和招生比例,公开公示寄宿招生的招生范围、招生名额、招生方式、录取名单等信息,到2020年寄宿招生将实行登记派位入学。

徐建姝表示,此举是为了减少寄宿生的招生规模,降低寄宿生招生的选拔性,从而释放出更多的学位。

变化5: 【2019年取消各类特长生招生】

效应:降低特长培养的功利性

小升初特长生方面,今年招生政策与去年相比保持稳定。除市教委批准的可招收体育、艺术和科技特长生的学校原则上面向本区招收特长生以外,其他学校一律不得以特长生的名义招收学生。特长生招生项目和数量要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方向倾斜。各区教委要向社会公布特长生招生计划并统一组织特长生入学。

按照要求,各区招收特长生比例仍要严格控制在本区初中招生计划4%以内。按照教育部2020年前取消各类特长生招生的要求,本市提出2019年取消各类特长生招生。

相关人员表示,取消特长生招生,为的是降低特长培养的功利性,回归培养兴趣爱好的初衷。

变化6: 【严查校外培训与招生入学挂钩】

提醒:发现一起查处一起

市教委表示,今年将严肃查处校外培训机构组织中小学生等级考试及竞赛、将培训结果与中小学校招生入学挂钩等行为。严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通过组织考试、校外培训班、各类竞赛等方式选拔学生。继续要求各区使用全市统一的义务教育入学服务平台,全程实时监控每一个学生入学流程。市教委、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将下发专项督查通知,采用统一部署、区级自查、市级抽查方式加强监管,对违规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曝光一起,绝不姑息。

相关人员表示,对此,市教委将进行拉网式排查,公布举报平台。非本市户籍 继续坚持五证联审

五证联审内容

持有区教委开具的《台胞子女就读批准书》、全国博士后管理部门开具的《博士后研究人员子女介绍信》及其父(或母)的《博士后研究人员进站批准函》(期限内)、部队师(旅)级政治部开具的随军家属证明及现役军人证件、区侨务部门开具的《华侨子女来京接受义务教育证明信》等证明的适龄儿童少年按本市户籍对待。

非本市户籍的适龄儿童少年

因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在本市工作或居住,需要在本市接受义务教育的,由其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持本人在京务工就业证明、在京实际住所居住证明、全家户口簿、北京市居住证(或有效期内居住登记卡)、户籍所在地街道办事处或乡镇人民政府出具的在当地没有监护条件的证明等相关材料,到居住地所在街道办事处或乡镇人民政府审核,通过审核后参加学龄人口信息采集,并到居住地所在区教委确定的学校联系就读;学校接收有困难的,可申请居住地所在区教委协调解决。

市教委表示,由各区政府结合实际制定五证审核实施细则,并建立五证联合审核机制。

严令禁止 任何形式的入学考试

入学文件指出,各区教委严格执行市教委统一规定的时间表和入学工作程序。

坚决治理乱收费;

坚决禁止任何学校及社会培训机构举办各类以选拔生源为目的的培训班;坚决禁止学校私自招生;

坚决禁止在义务教育阶段入学工作中组织任何形式的考试、测试和面试选拔学生,严禁将各种考试成绩、奖励证书作为入学依据;

坚决禁止初中校违规在小学非毕业年级提前招生。

市区教委和教育督导室将继续对义务教育阶段入学工作开展重点督导检查。

此外,按照文件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入学实行计划管理。各区要加强入学需求前瞻预测,按照学龄人口数量、小学毕业生数量和中小学校办学规模等制定小学、初中招生计划并报市教委备案,各学校未经批准不得擅自调整招生计划。

教育新政,专家解读《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


日前,教育部正式印发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管理标准》的出台对我国义务教育发展意味着什么?对2014年试行版有哪些修正?《管理标准》应从哪些方面把握精髓?如何确保《管理标准》落到实处?围绕这些问题,本报记者进行了采访。

对推动义务教育学校内涵发展意义重大

为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014年8月,教育部研究制定了《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试行)》,并遴选北京市海淀区、江苏省泰州市等8个地方开展了实验工作。

经过几年的实验探索和经验总结,《管理标准》对试行的标准作了进一步修改完善。主要表现在,进一步明确了管理的内涵定位为相对狭义的管理,主要指促进学校内涵发展、提升学校治理能力,与教育教学密切相关的管理工作。补充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德育指南》等一系列政策中有关学校内涵发展的核心内容和要求。认真落实党的十九大对基础教育的重要部署,更加突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更加体现素质教育要求。

《管理标准》为学校实现管理法治化、规范化、精细化和科学化提供了指南。江西省南昌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谢为民说,《管理标准》既是落实规划纲要、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管理育人、构建和谐校园的迫切要求,还是规范办学行为、推进科学治理的现实需要,更是转变政府职能、理顺政校关系的具体体现。对教育行政部门管什么、学校做什么、教师教什么等热点、难点问题树立了导向,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全面科学的参考和依据。

《管理标准》的实施,在我国义务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开创意义。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负责人指出,《管理标准》首次全面系统地梳理了我国义务教育学校管理的基本理念、基本内涵、基本框架、基本要求,是提升我国义务教育管理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水平的重要举措。颁布实施《管理标准》,是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之举,也是规范义务教育办学行为的有效抓手,对于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提升义务教育发展水平意义重大。该负责人表示。

以育人为本、均衡发展、充分发展为精髓

新颁布的《管理标准》,从保障学生平等权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引领教师专业进步、提升教育教学水平、营造和谐美丽环境、建设现代学校制度6个方面,明确了学校的主要管理职责,共涉及22项管理任务、88条具体内容,涵盖了义务教育学校管理的各个方面,既有总体性的原则要求,又有可操作的具体规定。

《管理标准》以管理为切入点,注重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和协同育人,其落脚点在育人为本,全面发展,特别强调要牢记初心,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立德树人工作,突出育人为本。公平是义务教育的应有之义,要依据《管理标准》,保障学生平等权益,做到入学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突出均衡发展。学校要加强治理能力现代化,变管学校为制定标准、顶层设计、甄别经验、培育典型、统筹推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突出充分发展。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负责人指出。

在谢为民看来,《管理标准》树立了一个根本理念,就是育人为本,全面发展,就是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合格接班人。

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是十九大对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不断提高义务教育办学水平,努力提升义务教育质量,是落实《管理标准》的一个重要立足点。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汪明说。

多方联动,确保《管理标准》落地生根

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推进效果如何,管理水平能否得到质的提升,关键看落实。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负责人指出,各地各校要将落实《管理标准》摆在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位置,作为义务教育学校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重要举措,切实抓出亮点、抓出成效。具体来看,各地要根据本地实际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细化标准要求,一校一案,完善培训等配套政策,并做好督导评价。

在汪明看来,落实《管理标准》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只有单一的学校视角,也不能只看作是学校的事情,而是需要政府、社会和学校的共同参与。

对此,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吴颖惠表示认同:要依据《管理标准》划清教育治理主体之间的权力界限,政府要做到不缺位、不越位、不错位,学校做到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社会参与管理引入社会评价机构鉴定教育。建立起政府、学校和社会既相互制约,又相互支持的现代教育治理体系。

谢为民认为,《管理标准》作为一项行政管理制度文本,各地需要做好结合和嫁接工作,研制更为具体、细化的操作要求,切实增强工作针对性、科学性和实效性,在对标审视、自我评价过程中,激活区域和学校内在发展动力。

作为农村学校管理者,湖北省宜都市枝城镇西湖初级中学校长易发红认为,要对照标准办学,逐一梳理学校管理工作的短板和不足。在他看来,农村学校要实现特色发展。《管理标准》每一条背后都暗含着一个办学特色的切入点,学校要因地制宜,调动乡村各种力量和资源,把学校建设成乡村的文化中心,实现农村发展格局的整体提升。

落实《管理标准》,要充分考虑到区域教育、学校发展的不平衡,避免一刀切。汪明说,如何在统一要求的基础上,注重分类指导、分层要求、分步实施,扎实稳步推进,真正促进学校实现科学治理,是在落实《管理标准》时需认真加以关注的问题。

《卡尔·威特教育法》读后感500字


【第1篇】

仔细读了卡尔的教育小孩的方法,真正的认为自己对小孩的教育方式还有很大的不足。本来已为我们只要保证小孩的衣食无忧,提供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就可以了,而没有真正站在小孩的角度考虑问题,设身处地理解小孩的想法。结合卡尔的教育法,对照自己的教育方法。总结了以下几点的不足。

首先:要培养小孩的各个方向的兴趣,不能只以成绩为唯一的考核标准,抓准小孩的感兴趣的东西,逐渐的培养其他一些相关的爱好,要放弃成绩至上的理论。以后不要老师唠叨今天考的怎么样。多少人考的比你好等等语言。而是要与小孩共同的对待考试的作用。他只是为了发现小孩平常掌握的情况,不是判断好坏的标准。

其次:对小孩平常向我们提的问题也不可以大而话之,不能因为他们岁数小就不重视他们的想法,也许他说的是经过他自己想了好久的决定。我们要肯定他们提出的一切想法,要鼓励他们勇于提问题,只要发现问题对于小孩来说就成功了一半,我们的作用只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分析他说的不足。在他们可以理解的范围里解释给他听,如果他们了解不了。我认为善意的慌言也是可以接受的。

再次:在小孩的教育上,我们要有万分的耐心,卡尔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小孩与常人不同。他就放弃对自己小孩的培养,而是耐着信子,付出其他人百被的努力陪伴小孩的成长。也许一个好的成功的家长并不是给小孩多少物质上的追求,而是风雨无阻的陪伴他们过日常的点点滴滴,陪他们看看电影,游游泳,打打篮球等等。甚至于陪他们看看动画片。也许我们静下心来,我们就发现小孩其他闪光的东西,那些也许就是我们平时忽略的。

最后:我认为小孩的教育就像万里长征一样,起步总是最困然的,我们只要找对方向,结合自己小孩的特点,发现适合小孩的学习路子。我们不需要像卡尔小孩那样会多国语言。我们要让他知道。他在我们父母心中是最棒的。

凭心而讲,我自己的教育是失败的。看了卡尔的种种做法,理解了一个合格的父母的伟大,也体会到小孩平常的坚辛。我们不能做小孩成长道路上的拌脚石,而应该做指明方向的明灯,也许他不是很亮,只有点点微光,只要方向对就可以了。

让我们共同努力把,不要让自己小孩的明天像今天的我一样,留下丝丝的遗憾。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

【第2篇】

卡尔·威特是19世纪德国的一个著名的天才。他8岁就掌握了德语、法语、意大利语等六国语言;通晓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学、化学,擅长数学;年纪轻轻便被授予哲学博士和法学博士学位;23岁时发表了《但丁的误解》一书,成为研究但丁的权威人士。卡尔出生时由于先天不足,很小的时候便被定位于智力低下的痴呆儿,可是为什么他能取得这么多惊人的成就呢?

卡尔的父亲从来不认为孩子的禀赋是天生的,他坚信通过家长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就算是智商一般的孩子也可以培养成才。在他的理念中,孩子的成功并不取决于天赋的大小,而是和孩子从出生到5岁的教育息息相关。

和宝贝一起看完整本书,我明白了后天教育对于孩子是多么的重要,书中围绕小卡尔的父亲对孩子的兴趣教育这一前提,着重展示了有效合理的教育与培养的重要性。结合自己孩子的情况,我大概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发现和激发孩子的兴趣爱好。许多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接触学习了各种乐器、书法、舞蹈、形体练习,甚至是跆拳道或者武术。家长们有的是为了让孩子强身健体,有的是为了培养孩子的艺术气息,可是很少有家长设身处地地考虑过自己的孩子喜欢和感兴趣的究竟是什么。文中的卡尔从来不想把孩子培养成天长,只是想让孩子能在充满情趣的幸福之中度过一生,这是一位父亲真正的梦想。天才与成长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无可厚非,遗传是基础不假,后天的教育和环境也是至关重要的,不可忽视。望子成龙是每一位做父母的良好愿望,在培养孩子的同时,不强迫孩子,不扼杀孩子的兴趣,尊重孩子,才是对孩子兴趣爱好正确的引导方式。

二,家庭教育无处不在。卡尔夫妇在和孩子相处的日常生活点滴中,捕捉、利用、发掘孩子的每一个细节,小卡尔的表情、手势、眼神、动作,都是他们关注的焦点,他们从这些无声却又充满智慧的细节上去满足孩子的需要,卡尔夫妇对孩子的教育贯穿在日常生活中的一切事物中,甚至连饭后的散步玩耍都成了孩子学习自然知识的好时光,这是一种非常阳光积极的教育方式,很值得我们学习。在这个信息发达的时代,电子产品已经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了我们的生活。家长们工作休息之余,更多的时间不再是和孩子沟通交流,而是将注意力转移到了手机和电脑上面。其实,家庭成员的用心陪伴可以让孩子们保持轻松愉悦的心情,并且拥有健康、积极向上的心态,在和谐的家庭环境和优质的教育方式下健康快乐地成长。

我深深地感受到,每一个孩子都有他自己独特的闪光点,每一个宝贝都是一张纯洁的白纸,孩子没有好与坏之分,天赋大小这一传统观念也完全可以被打破,作为家长的我们,只需要给予孩子充分的耐心、信心、关心,每一个孩子必定会拥有不一样的精彩人生。

致每一位中国式家庭教育的家长,共勉!

《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读后感


《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读后感 儿子已经快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便对幼儿教育格外的关注,尤其对近几年幼儿园兴起的蒙式教育方式更感到好奇。前年,身边一个朋友的孩子上幼儿园了,跟她一起交流时得知她的孩子上的幼儿园里的蒙式班,这是我第一次听说这个新式的教育名词,蒙式班是个什么样的班呢?蒙式班的教育方式和别的普通班的教育方式会有什么不同吗?我上网查找了很多关于蒙式教育的资料,才弄明白何为蒙式教育?原来,“蒙”指的就是蒙台梭利,她是世界著名的幼儿教育专家。近百年来,她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一直对世界幼儿教育产生着积极的影响。蒙台梭利教育法是对幼儿实施素质教育及潜能开发的一种优秀教育模式。随着对蒙式教育的了解,我对这种新产生的教育模式越来越感兴趣了,也逐渐明白了为什么蒙式班会这样受到家长们的青睐。一日,在书店闲逛,正好发现了一本关于蒙台梭利早教类的书籍,便不假思索地买下它,回到家中细细品读。

在书中的作者简介里得知,玛丽亚.蒙特梭利是意大利现代教育的先驱,她因蒙特梭利教学法而声名远播流传至今。她是第一个获得罗马大学医学位的女性。毕业后她开始从事心智障碍儿童的教育工作,并在那段期间研究出她的教学法。她的教学法在于让孩童透过感官教育来发展智力,并强调让孩童选择自己的学习工具。她相信儿童透过学习成就并获得自主学习的快乐后,便能产生学习兴趣。她的著作被译成了37种语言文字,许多国家设立了蒙台梭利协会或蒙台梭利培训机构,以她名字命名的蒙台梭利学校遍及110个国家。读完全书,有这样两点感受:

一、尊重孩子,给他们自由

蒙台梭利把她办的学校称之为“儿童之家”,她认为儿童有种与生俱来的“内在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是一种积极的、活动的、发展着的存在,它具有无穷无尽的力量。教育的任务就是激发和促进儿童“内在潜力”的发挥,按其自身规律获得自然的和自由的发展。她主张,不应该把儿童作为一种物体来对待,而应作为人来对待。儿童不是成人和教师进行灌注的容器;不是可以任意塑造的蜡或泥;不是可以任意刻划的木头;也不是父母和教师培植的花木或饲养的动物,而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能动的、发展着的活生生的人。自由是儿童不受任何人约束,不接受任何自上而下的命令或强制与压抑的情况,可以随心所欲的做自己喜爱的活动,生命力的自发受到压抑的孩子决不会展现他们原来的本性,就像被大头针钉住了翅膀的蝴蝶标本,已失去了生命的本质。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们总会再三强调学生们要守纪律,在课堂上不许随便乱动,或像哑巴一样不作声,也许孩子们会这样去做,但是这只是一种高压政策下的不容辩驳的“不许动”,此时的孩子们只是一个失去自我的人,而不是一个守纪律的人。那么作为老师的我们,为人父母的我们,究竟怎么样才能在给孩子自由的同时教会他们守纪律呢?蒙台梭利指出:只有当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并遵循一些生活规则时,他才能管住自己的行为,我们才认为他是一个守纪律的人。但这里所谓的给孩子自由,不同于放纵或无限制的自由。蒙台梭利说:“让孩子学会辨别是非,知道什么是不应当的行为。如任性、无理、暴力、不守秩序及妨碍团体的活动,都要受到严厉的禁止,逐渐加以根绝。必须耐心地辅导他们,这是维持纪律的基本原则。”在儿童之家的教室里,我们会看到所有的孩子在教室里自由地走来走去,但都在做一些有益的、充满智力的自觉活动,没有任何的粗鲁行为,这些孩子才是真正遵守纪律的。

二、让孩子学会独立

没有独立就没有自由,因此,我们必须指导孩子的个性得到自由、积极的表现,使之通过自己的活动达到独立。蒙台梭利指出:有效训练小孩的所有教育活动,都必须帮助孩子们在独立的道路上前进。我们必须帮助他们学会走路,学会跑,学会上下楼梯,学会捡起掉落的东西,学会自己穿衣服和脱衣服,自己洗澡和吃饭,清楚地表达自己所需要的东西。所有这些,都是独立教育的一部分。可往往在现实生活中,作父母的总是习惯性的侍候孩子。就像我吧,儿子已经二岁八个月了,好多他本应该自己做的事情却都是我帮助做的。实际上很多时候,儿子都特别想独立,好多事情都一直要求自己做,但是作母亲的我总是担心他这做不好,那样不安全,所以好多事情总是拒绝他独立完成。而这种做法是极端错误的,这不是在爱孩子,用蒙台梭利的话说就是在奴化他们,这样还很危险,因为这将抑制他们有益的、自发的活动。作为家长的我们都倾向于孩子就像木偶,为此我们像对待洋娃娃一样给他洗澡,喂他吃饭。我们从来不会停下来想一想这些什么都不知道的孩子的感受。孩子必须自己做这些事情。大自然赋予了他们进行各种活动的身体条件和学会如何去做的智力因素。作为家长的责任应该是,在任何时候帮助他们征服大自然所赋予他们的有益活动。

《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这本书,是蒙台梭利博士对自己亲手创立的“儿童之家”的经验总结,她独特的教育观念——让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自由地学习,让我有眼前一亮的感觉。无论是在儿子今后的成长道路上,还是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我要做到的是:要给予孩子们充分的尊重与理解,让他们自自由地发展,健康快乐的成长。我想这是我能做到的,也是我应该做到的。

《父母必懂的卡尔·威特教育法》读后感800字


只有身份,无需头衔,每一位父母,从孩子降生那一刻起,就是自学成才的“教育家”。

卡尔·威特本是德国一个小村庄的牧师,他第一个孩子出生几天就天折了,52岁时才得到第二个孩子,也就是小卡尔,可是由于早产,小卡尔在婴儿时期反应迟钝,显得有点痴呆。卡尔·威特很悲伤,但并没有绝望,他立志要用自己的方法将儿子培养成非凡的人。

一位寻常的父亲,为了自己天赋不高的儿子,用坚定的爱,自修成了一位出色的“教育家”。在卡尔·威特的精心教育下,小卡尔最终被培养成了闻名全欧洲的神童、历史上最有影响的少年大学生;更重要的是,他使原本注定拥有不幸人生的儿子过上了幸福的人生。

卡尔·威特断言:“天才儿子是我教育的结果;不管谁使用我的教育法,肯定都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因为卡尔·威特的这一断言,我翻开了《父母必懂的卡尔·威特教育法》这本书。这本书从性格、兴趣、生活细节、习惯、礼仪、社交等多方面、分57章讲述了卡尔·威特教育儿子的诸多方法。开篇第一章便是“把孩子教成为完美的人”,什么是完美?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更希望孩子能成为“更好的自己”,跟以前的自己比,能有各种各样见微知著的变化、进步和提高,不与他人论长短,只与自己争高下。

其实,卡尔·威特是主体性很强的人,他教育孩子不依赖他人,他甚至不信任学校,因为他觉得学校“只是给你知识的积累,而不能赋予你精神的活力和创造性”;卡尔·威特还告诉孩子不要与坏孩子交往,他认为“好孩子感染坏孩子是一个美好的愿望,但做到是没有可能的。”虽然这些想法和做法在我看来有些片面,但他以教育孩子为己任的责任感、勇气和自信真的是很可贵!

在《父母必懂的卡尔·威特教育法》中可以看出,卡尔·威特从婴幼儿时期就开始注重对孩子的培养,他尤其重视孩子的关键期,这种用心,是特别值得我学习的。比如,为了尽早开发儿子的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小到一个词汇的记忆,大到和大人一起交朋友,还有生活中琐碎的点点滴滴,他作为孩子成长的伴侣,陪伴孩子一起学习,一起成长。还有一点,让我印象特别深刻,这也是我一直以来的困扰,那就是孩子的吃饭问题。卡尔·威特认为孩子爱吃的食物才是最好的食物,而且吃饭的时候一定要保持孩子的健康心情,而愉快是健康的关键,甚至有助于消化。虽然我们普遍认为孩子应该饮食均匀避免挑食,但很显然我们应该偏向孩子爱吃的食物,尽量不用威逼的方式强迫孩子吃她不爱吃的东西。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饭,是最温馨和睦的时刻,但有时也会评论孩子的学习之类,不自觉就说了一些会让孩子不高兴的话,我想,长期如此,也许多少影响了孩子吃饭的心情,再加上孩子形成饮食习惯的关键期,没有重视对她的培养和引导,以至于她对一日三餐没有本能的兴趣和热情——这是我最后悔的事。

卡尔·威特是一名牧师,他有不少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把教育孩子当作一项课题来研究,为此制定了严密的教育方案,发明了很多具体的游戏式教育方法;而且他的教育是素质教育,在他的脑子里完全没有考试和分数,所以不会“重智育轻德育”,也不会忽视非智力因素。“孩子,你在学习中体会到了快乐与幸福,那就够了。”卡尔·威特的这句话让我内心一震,确实,学习本身并不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关键是她的求知欲和学习中体会到的幸福感。这一点,我也深有感触。每当孩子冥思苦想最终攻克下一道难题,她会欢呼雀跃,甚至喜形于色地要当小老师为我讲解;每当孩子了解一个我不知道的科学原理或是自然发现,她会兴致勃勃地为我解密,我恍然大悟的那一刻,她会笑得像花儿一样;每当她知识学得不好,但依然勇于承认谦卑求教,竟还能得到老师鼓励和表扬的时候,她的眼睛里会散发出喜悦的光芒……这些,都足以让她体会学习的快乐。

卡尔·威特的教育法里,有太多值得父母借鉴的经验,结合我与孩子的自身情况,我觉得有几点尤其值得我学习:

1、教孩子学会换位思考,让孩子做一个心地善良、富有同情心的人。

2、作为家长,不要三心二意。今天学钢琴,明天学画画,后天学围棋,结果最后孩子什么都没学会。和孩子一起慎重地做好决定,争取有长性地坚持下去。

3、愉快是健康的关键。愉快甚至能促进记忆。所以,尽量创造愉快的环境。

4、日本的木村久一曾说过:“如果孩子的兴趣和热情得以顺利发展,就会成为天才。”我觉得孩子的兴趣总是不能持久。新买的益智迷宫玩具,到手可以玩半天,但过后就束之高阁了。兴趣和热情不能持久,这是我要思考的问题。

5、小卡尔6岁时跟父母去另一个牧师家作客,吃早点时,孩子洒了点牛奶,按家里的规矩,洒了东西就要受罚,因此他只能吃面包。尽管主人百般劝阻,父母也不加干预,但小卡尔还是坚持只吃面包。孩子能约束自己并出于本心做出这样的选择,这一点让我很是佩服,说明孩子在父母的引导下有了自己的价值观,我希望孩子未来也能有这种教养和自律。

6、培养孩子正常的判断力。孩子的判断力水平对于孩子在某些特定场合中的行为具有重要的作用。判断力水平的提高,显示了孩子对社会的理解和适应能力的增强。有时候,我们会讨论一则新闻,听听孩子的意见,让她对社会上的人与事有一个基本的是非观。

7、在困难与挫折中学会坚忍不拔,培养孩子承受苦难、走出自我挫败的能力,这对现在养尊处优的独生子女来说很重要。有顽强的意志,坚毅的精神,以后才能独自面对不可能永远顺风顺水的人生。

8、尽量争取,懂得放弃。

……

卡尔·威特的教育法涉及了方方面面,作为一位母亲,正如他所说的,“对于孩子来讲,倘若家庭教育不好,就是有那些最优秀的教育家进行最认真的教育,也不会有好的效果。”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想,这也是我读这本书的目的,择善而从,做孩子专属的“教育家”。让我们一起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

《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读后感


钟秉林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做出顶层设计和系统部署。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第一个关于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重要文件,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是新时代义务教育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意见》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义务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对广大少年儿童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亲切关怀。
《意见》是朝着新时代教育发展总体目标迈进的战略决策。义务教育学段跨度长达9年,是在读规模最大、学龄最长的教育阶段,是与每个家庭、每个孩子的命运息息相关的教育阶段。在整个教育体系中,义务教育具有奠基性作用,被视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基石。《意见》的出台,旨在为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教育铺好基石,同时也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意见》是应对新时代义务教育主要矛盾转变的关键举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义务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义务教育入学率、巩固率已经达到世界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正由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迈进,人民群众教育需求由“有学上”向“上好学”转变,全面提升义务教育质量刻不容缓。《意见》的出台,正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思想的重要体现,是落实人民群众对美好教育期盼的必然要求,必将提升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和幸福感。
《意见》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全国教育大会重要讲话精神的重大部署。《意见》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贯彻始终,对“九个坚持”和“六个下功夫”的总要求作了细化落实。以发展素质教育为导向,从完善教育内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增强教师教育能力、加强课程教材建设、完善考试招生制度、健全质量评价体系等方面提出具体政策措施,积极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切实体现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意见》立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对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义务教育质量作了全面部署,体现出以下几个鲜明特点:
一是牢牢把握育人方向。《意见》提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是我们必须坚持的育人方向。《意见》提出“四个坚持”,即坚持德育为先,坚持全面发展,坚持面向全体,坚持知行合一,进一步统一了思想认识,推动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确保任何时候都不偏离育人的总方向。
二是紧紧抓住关键要素。《意见》着眼于“教和学什么”,提出要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强化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应有地位。着眼于“怎么教和学”,从优化教学方式、加强教学管理、完善作业考试辅导等方面提出具体措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着眼于“谁来教学生”,强调按照“四有好老师”标准,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同时对教育局长、校长、教研人员队伍建设提出意见。
三是有效突破教育发展瓶颈。着眼于办好和管好义务教育,《意见》提出要深化关键领域改革,为提高教育质量创造条件。加强课程教材建设,国家建立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课程标准修订和实施监测机制。完善招生考试制度,促进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的公平。健全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标准和监测评估体系,严禁下达升学指标或片面以升学率评价学校和教师。
四是大力营造良好教育生态。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意见》提出,要加强党对义务教育教学改革的全面领导,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格局,统筹全党全社会力量共同支持义务教育改革发展,开创新时代义务教育改革发展新局面。

《父母必懂的卡尔#8226;威特教育法》读后感400字


在孩子学校老师的推荐下,我拜读了《父母必懂的卡尔·威特教育法》一书,细读之后受益匪浅,感觉对于我们在孩子教育理念方面有很大启示。

小卡尔是一位早产儿,因为先天不足被定位为智力低下的弱智儿,但是在老卡尔的精心教育之下,取得了惊人的成就。老卡尔不觉得孩子的禀赋就是天生就注定的,而是在于通过后天有效的教育和培养。教育孩子一定要有正确的方法,而且要注重孩子的早期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如果没有父母的正确引导,孩子就难以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因此,家庭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老卡尔在早期抓住了儿子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这个时期非常关键,它对人的一生的智力发展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老卡尔从几方面阐述了自己是怎样对待这个关键期的。比如保持孩子健康的心情,愉快是健康的关键,使孩子在我们的呵护下有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使孩子不仅有个愉快的心情,而且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也是健康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同时,老卡尔教育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不能成为死读书的机器。他教孩子感知世界,观察生活,在生活中培养兴趣;教会孩子用科学的方法,放手让孩子去理解世界,学会创新;他也会严格管教孩子,在孩子事情做到一半想放弃时,让他知道耐心和毅力的重要,教会他品尝坚持所带来的喜悦;他重视孩子思想品德的新城,始终要求孩子约束自己的行为,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好的性格,最终拥有美好的品质和高尚的情操;他也没有忽略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承认生活的现实性,教会孩子认识原本的世界和应有的人际策略,让孩子在未来的生活中适应现实生活。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孩子没有好坏之分,只要抓住正确的教育方法,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尊重孩子和他进行平等有效的沟通,给予孩子足够的爱心和耐心,必然会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

学习教育法规读书笔记


学习教育法规读书笔记(一)

为了增强教育法律意识,提高依法治教的能力,我研读了《教育法制基础》。以前模糊不清的一些问题得以明朗,以前不了解的一些法律知识得以理解,受益非浅。

依法治教是合法建立、健全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然后严格执行这些规章制度。依法治教的法律依据是由国家制定的教育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以及其他与教育有关的法律法规。学校制定的规章制度必须以此为依据,不能与之相违背,否则便不合法。

依法治教的目的是创造良好的学校管理秩序和教育教学秩序,为实现学校的宗旨提供保障,是做好学校工作的基础。依法治教是确保教育的战略地位的需要,是保障公民受教育权益的需要。依法治教是依法治国方略在教育系统的具体体现,是在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之上,以一定的教育法律体系为基础,依据法律来加强对教育事业的管理和规范,以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过程和手段。依法治教作为一种手段,是指它与行政手段、经济手段等一样,是加强教育行政、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及其他教育行为的有效手段,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基础。

依法治教必须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有法可依,作为基层领导应加强学校章程和校内规章制度的建设。有法必依,要增强人们的教育法律意识,要遵守教育法规的基本原则,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遵循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发展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要正确行使权利,严格履行义务,要坚决执行教育法中的禁止性规定。执法必严要求我们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任何条件下的执法活动都应坚持统一而一惯的执法尺度,要贯彻到日常的行政活动、学校管理活动中去。违法必究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在执法活动中的具体体现。

教育法是一种教育行为规范,就是用来约束、规定和保障人们在教育活动中或参与教育活动时实施社会公认和许可的行为的规则,表现为约定人们在教育活动中可以做哪些事情、必须做哪些事情和禁止做哪些事情。教育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教育法具有国家意志性,体现了国家的教育意志。我国的教育法是由有权的国家机关在其法定权限内,依据一定的立法程序制定出来的,属于制定法的范畴。教育法具有强制性,教育法的实施依靠国家强制力来实施。

我国教育法确认和保障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促进和保障教育平等,通过教育法的实施提高教育管理的效率。国家对教育的管理和调控主要是通过教育法来实现的,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是通过政府和教育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来实现的 。不存在独立的教育法部门。教育法属于行政法的一个分支,是行业法。教育法在其内容上和实施过程中对其他部门的法律具有很强的依赖性。

教师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主力军,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实施者。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仅需要教师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更新知识,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更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导师。教师队伍职业道德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直接关系到亿万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改革开放以来,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中小学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广大教师忠于职守,辛勤耕耘,为人师表,无私奉献,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赢得了党和人民的信赖。国际、国内的新形势和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任务,对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必须看到当前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有些教师的行为损害了人民教师形象,给教育事业带来不良影响,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在新的历史时期,认真贯彻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精神,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已成为一项不容忽视的重要任务。

教育工作是一种育人的工作,而育人质量的高低,决定于教师。在学校里,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道德水平,对于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和影响,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教师职业道德》一书紧密结合教师职业的特点,对师德问题展开了充分的讨论。其中有一个章节讲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师德——教师对学生的爱。

书中说,孔子爱学生,对学生真诚无私,传授知识毫无保留;荀子爱学生,留下“青出于蓝而胜与蓝”的名言,鼓励学生超过自己的老师;鲁迅先生爱学生,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呐喊,要把少年儿童从封建礼教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培养他们为革命的“新后代”;陶行知先生爱学生,在艰难之中创办育才学校,让穷人的孩子有受教育的机会……

“爱生”并不容易。有时,教师一个粗暴的动作,甚至一个责备的眼神,尽管不是十分刻意,却能在师生之间隔起一道心灵的屏障。中华民族优秀的师德传统有几千年的积淀,博大精深,灿烂辉煌。那么,在工作中,作为一名班主任,我们又该如何正确关爱每一个学生呢?读过《教师职业道德》后,我认为应该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尊重学生的人格

关爱学生,首行要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哲学家爱默生说过:教育成功的秘诀在于尊重学生。当班主任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才能从本质上热爱学生,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才能取得成功。

班主任要在学生心目中树立示范地位,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善待每一位学生,使师生关系平等,激发学生的自我肯定意识。民主、平等是现代师生关系的重要标志和特点。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既能发挥班主任的引导作用、教育作用,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师生关系融洽,能使班级气氛活跃,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讲究批评的艺术

批评也是一种关心、爱护的表现。作为班主任,经常要面对做错事的学生,劈头盖脸地对学生进行指责,未必能收到应有的效果。批评学生,要注意一事一批,学生犯了错,班主任要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批评,不要轻易地将学生以往的错误联系起来。批评学生,要对事不对人,无论是优秀的学生,还是经常出错的学生,班主任都要一视同仁,批评学生,评语要准确,恰如其分。准确、真诚的评语,会使学生心悦诚服、欣然接受。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学生把教育看成是自己的需要且乐于接受时,才能取得最佳教育效果。他曾处理过这样一件事:一个学生打死了一只麻雀,为教育学生,他责令学生找到鸟巢,见一个鸟巢里面几只雏雀嗷嗷待哺。苏霍姆林斯基不无忧伤地说:“它们失去了妈妈,现在谁也无法救活它们了。”这情景使这个学生非常懊悔。二十年后,他对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当年您严厉批评我,那么这么多年来我就不会自己惩罚自己。”自我教育是批评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艺术的批评是班主任奉献给学生的一份财富。

三、让每一位学生体验成功

班主任要创设条件,使每个学生都有体验成功的机会。如实行班干部竞聘上岗制或班干部轮流制。这样,越来越多的学生有机会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要让学生体验成功,班主任就要发挥学生的强项。我们班有个学生,他性格有些怪僻,对班里的事从来不闻不问,在一次“竞聘上岗”开始时,他表现得漠不关心,而当竞聘“班级图书管理员”时,他一下子把手举得老高。他在上岗后,由于缺少经验,工作开展不顺利,于是,他开始打退堂鼓了,这时,我及时地鼓励他,并提示班干部帮他想办法,渐渐地他的工作有了起色,获得了大家的好评。自此以后,这个同学其他方面也有了显著的进步。显而易见,成功的体验,能带动学生其他方面能力的发展,能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1、要拥护四项基本原则,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不得有违背四项基本原则和国家法律法规的

2、要宣传普及科学知识;不宣扬封建迷信和歪理邪说,不参与邪教活动。

3、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4、要为人师表,廉洁从教;不强制学生购买教学辅助材料,不向学生推销商品,不向学生和家长索要财物,不利用职务谋取私利。

5、要模范遵守社会公德,语言规范健康,行为举止文明礼貌;不赌博,不酗酒,言行不违反社会公德。

6、要努力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正确评价学生;不公开排列学生的考试名次,不单纯以学习成绩评价学生。

7、要密切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坚持进行家访;不指责、训斥学生家长。

8、要关心集体,尊重同事;不做有损集体荣誉和不利同志团结的事。

教育法的形式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育法由什么机关来创立。创立机关的地位不同,教育法的效力也不同。二是教育法表现为什么样的法律文件,是规范性文件还是非规范性文件。教育法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宪法中有关教育的条款、教育基本法律、教育单行法律、教育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性教育法规、地方教育规章等。教育法律广义上等同于教育法,狭义是指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创立的有关教育的规范性文件,包括教育基本法律和教育单行法律。教育法规广义上与教育法涵义相同,狭义上指国务院发布或经国务院批准、教育部发布的规范性文件。教育法的效力上分析,立法机关的地位看,上位法优于下位法;立法时间看,后定法的效力优于前定法;立法目的看,特别法优于一般法。

我国的教育法律体系呈纵横二维结构。纵向上以教育法的效力等级为主,表现为教育法的形式结构;横向上以教育法的具体内容为主,表现为教育法的内容结构。形式结构按照创制机关和效力等级可分为六个层级:宪法中有关教育的条款、教育基本法律、教育单行法律、教育行政法规、地方性教育法规、部门教育规章、地方政府教育规章。内容结构按照教育法的调整内容可分为:义务教育法、高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学位法、教师法、教育经费法等。

每部具体的教育法都是由若干个行为规则组成的有机整体,其中的每一个行为规则,就是一个具体的教育法律规范。教育法律规范不等于教育法律条文,只是教育法律文件的主体和核心内容。教育法律规范在结构上由法定条件、行为准则和法律后果三部分组成,三部分存在严格的逻辑联系。按照行为准则的性质,教育法律规范可分为禁止性教育法律规范、义务性教育法律规范和授权性教育法律规范。

受到法律承认和保护的社会关系叫做法律关系。法律关系是由法律规范所确认和调整的,人们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法律上的人与人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教育法律关系包括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客体和内容。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教育法律关系的参与者,是在教育法律关系中享受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享受权利的一方称为权利主体,承担义务的一方称为义务主体,统称为权义主体。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主要包括:个人主体、集体主体、国家主体。教育法律关系的客体,又称权义客体,是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所共同指向的对象。教育法律关系的客体是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形成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权利和义务就无从产生。教育法律关系的客体包括:物和物质财富,非物质财富,行为。教育法上的权利和义务是教育法律关系的核心。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是指教育法所规定的权利主体依法享有的某种利益,表现为权利主体可以作为的行为或可以不作为的行为。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义务是指教育法律关系主体依法应当承担的某种责任,表现为义务主体按照权利主体的要求必须作为一定的行为或禁止作为一定的行为。在教育法律关系中,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权利主体的权利依赖于义务主体是否履行了教育法上的义务。当然不能只强调自己一方的权利而忽视履行义务,也不能仅强调履行义务而忽视权利的行使。

教育法的形式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育法由什么机关来创立。创立机关的地位不同,教育法的效力也不同。二是教育法表现为什么样的法律文件,是规范性文件还是非规范性文件。教育法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宪法中有关教育的条款、教育基本法律、教育单行法律、教育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性教育法规、地方教育规章等。教育法律广义上等同于教育法,狭义是指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创立的有关教育的规范性文件,包括教育基本法律和教育单行法律。教育法规广义上与教育法涵义相同,狭义上指国务院发布或经国务院批准、教育部发布的规范性文件。教育法的效力上分析,立法机关的地位看,上位法优于下位法;立法时间看,后定法的效力优于前定法;立法目的看,特别法优于一般法。

我国的教育法律体系呈纵横二维结构。纵向上以教育法的效力等级为主,表现为教育法的形式结构;横向上以教育法的具体内容为主,表现为教育法的内容结构。形式结构按照创制机关和效力等级可分为六个层级:宪法中有关教育的条款、教育基本法律、教育单行法律、教育行政法规、地方性教育法规、部门教育规章、地方政府教育规章。内容结构按照教育法的调整内容可分为:义务教育法、高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学位法、教师法、教育经费法等。

每部具体的教育法都是由若干个行为规则组成的有机整体,其中的每一个行为规则,就是一个具体的教育法律规范。教育法律规范不等于教育法律条文,只是教育法律文件的主体和核心内容。教育法律规范在结构上由法定条件、行为准则和法律后果三部分组成,三部分存在严格的逻辑联系。按照行为准则的性质,教育法律规范可分为禁止性教育法律规范、义务性教育法律规范和授权性教育法律规范。

受到法律承认和保护的社会关系叫做法律关系。法律关系是由法律规范所确认和调整的,人们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法律上的人与人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教育法律关系包括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客体和内容。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教育法律关系的参与者,是在教育法律关系中享受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享受权利的一方称为权利主体,承担义务的一方称为义务主体,统称为权义主体。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主要包括:个人主体、集体主体、国家主体。教育法律关系的客体,又称权义客体,是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所共同指向的对象。教育法律关系的客体是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形成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权利和义务就无从产生。教育法律关系的客体包括:物和物质财富,非物质财富,行为。教育法上的权利和义务是教育法律关系的核心。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是指教育法所规定的权利主体依法享有的某种利益,表现为权利主体可以作为的行为或可以不作为的行为。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义务是指教育法律关系主体依法应当承担的某种责任,表现为义务主体按照权利主体的要求必须作为一定的行为或禁止作为一定的行为。在教育法律关系中,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权利主体的权利依赖于义务主体是否履行了教育法上的义务。当然不能只强调自己一方的权利而忽视履行义务,也不能仅强调履行义务而忽视权利的行使。

学习教育法规读书笔记(二)

通过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使我懂得要时刻用《新义务教育法》来规范和鞭策自己,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还要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保障学生合法权益。

《新义务教育法》对教师提出了以下要求:教师应当热爱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文化、业务水平,爱护学生,忠于职守。明白了自己的职责所在,也深感肩上担子的沉重。虽然我是一名普通的教师,却肩负着为祖国的未来夯实基础的重任。身为教师必须要做到全身心去爱自己的学生,因为当你走进学校大门时,你的一切就已经不属于你自己了,而是属于孩子们。喜欢学生、爱护学生,应当是教师的天职,正所谓:师爱是师魂。可是在实际中真正做到这一点,尤其是做到喜欢每一个孩子,却是非常不易的。教师不应因为学生的家庭背景、人情的亲疏、智力水平的高低等因素而对学生另眼相看,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公正合理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教师只应在乎学生是否学会做人,是否学会求知,在教学中应本着求真、求善、求美,最后才是求知这样一个原则来教书育人,必须把德育放在首位,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一个教师,不在于他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书。”用心教、创新教与重复教的效果有天渊之别。因而,教师的人生,还应该有创新精神。年年春草绿,年年草不同。而我们的学生亦是如此,因为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所以教育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的目的是为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每一个学生主动地、活泼地发展。在组织教学中把整体教学、分组教学与个别教学结合起来;在教育过程中,贯彻个别对待的原则,讲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学生们像一朵朵稚嫩的小花苗儿,但每一颗都有与众不同的可人之处。因此便更需要我们用不同的方法用爱心去浇灌、呵护。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应该将新的思想意识和教育观念体现在教书育人的平凡事业之中;应该将改革和发展的思想观点体现在自身工作实践中;将开拓和创新的意识体现在培养学生成才之中。

新爱的教育读后感


新一爱一的教育读后感(一)

文/刘莉莉

曾经读过戴晨志先生写的【新一爱一的教育】,文章描述了倪美英老师教学二十余年来的教学经验。酸甜苦辣情形的点点滴滴透过戴晨志先生的妙笔生花,写成一篇篇一精一采感人的故事。

在我们的教学生活中,最令我们头痛的就是遇到一些顽劣和不守秩序的学生。为了让这些学生能得到健康的成长,我们绞尽脑汁、甚至心力交瘁。有时候,会被这些学生的行为气得快要发疯或恼羞成怒,对违规的学生给予实时的斥责或惩罚。甚至有时候,我们会因受到多次的挫折而逐渐放弃这些顽劣的学生。

这样的教学经历与倪美英老师的教育故事非常接近。文中分成五大主题加以介绍:

(一)用一爱一,点燃孩子心中的灯。

(二)打他,骂他,不如先了解他

(三)一爱一的温馨,是用脑也用心

(四)用今天,点亮孩子的明天

(五)让管教在创意里轻松化

这五大主题所陈述的故事中,每个故事充满着倪美英老师对学生一爱一的教育。除倪老师对每位个案教导给予我们不少启示外,在每一个故事之后,戴晨志老师以他专业的知识,为故事提一供许多学理和启示。

看了这本书,有了最大的感想就是:一个做老师的,或许不是教什么,讲什么,说什么,学生就会牢记在心里。相反的,如果老师在学生们最需要时,为学生们做点小小的事情,感动了学生们的心,相信了学生们的心,我想学生们会用最大的一爱一,来回馈老师。我觉得这本书真的很贴切的写出什么是一爱一的教育。

在此,摘录了书上的一些启示与大家一起分享:

教育是点一盏灯,不是补一个洞。

一爱一的教育,源自健康的师生对话。教师的一爱一,就是好好地给予和对待。

一爱一的教育,并不要求对方立即改变,一爱一是需要投资的,我们需要投资关心、耐心和信心,让学生看到自己的亮和能。

最后,也把这本书推荐给大家感动人心的【新一爱一的教育】。

新一爱一的教育读后感(二)

这个星期五的晚上,一妈一一妈一向我推荐一本好书,叫做【新一爱一的教育】,一听书名,我便有些奇怪,我以前读过【一爱一的教育】,是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写的一个小学生恩利科的成长经历,感动了千百万的读者。那这本【新一爱一的教育】又写的是什么呢?我将信将疑的打开书,一会儿就被书中的内容吸引住了,即是因为书中幽默风趣的语言,也是因为他曲折感人的故事,还是因为作者郭景瑞老师那全新的视角,一个老师的视角。写的是他这个快退休的老教师和初一六班学生相处一年的故事,因为我现在也是初一的学生,所以看到这些故事感到格外亲切。

在读书的过程中,我把自己当成了郭老师,一会为刘金龙上课不听讲而叹息,一会为韩伟萍即将辍学而惋惜,又为她得到了国家的扶贫政策高兴。但最让我感动的就是过老师暑假去家访。可能因为当时电话也不普及,郭老师有很负责任,他为了和家长沟通,在暑假里骑着他那又破又旧的自行车跑遍了整个小城。为每个同学都细心的讲题,关心每个同学的生活,这样的老师真好。很希望叫我的老师也能到我家来家访。也只有有一爱一心的教师才能教出有一爱一心的学生。他的学生原来抗拒他,后来拥护他,学习也很努力。

郭景瑞老师管理班级也很有一套,他带学生星期天去爬山,还在山上指导学生现场写作文,让我感到很新颖,也很羡慕。我想:如果我们班也能这样就好了,同学们一定会很有干劲的。书中我感觉郭老师的心态非常好,全家只有五分地,除去三间小一平房,只有三分菜园,物质条件并不好,但他总是乐呵呵的。这让我想起了退休的姥爷,它也是一个初中语文老师,郭老师和姥爷一样,是那样有一爱一心,有耐心。我喜欢姥爷,也喜欢郭老师。

郭老师的语言也很生动,用了许多的歇后语,像过河捋须子别牵须(谦虚)了,小米干饭常事,让我知道有时候用歇后语也能让文章增色不少。最近我和一妈一一妈一也在背歇后语,让我的文章更加生动,这也是一妈一一妈一向我推荐这本书的原因之一。

最后,我终于理解了这本书为什么叫【新一爱一的教育】了:最平凡的其实最感人,最容易被我们忽略的,往往最撼人心魄。

新一爱一的教育读后感(三)

这个暑假,我看完了【新一爱一的教育】这本书,这本书的前一段是作者的自家故事和作者的自身感受和体验。写了他们一家在20世纪80年代这段时间危险和清苦的日子,而他们一家却在这段时间,生下了一位名叫叶茂的孩子。而作者和这位孩子发生了许多有趣的故事。

后一段是作者推荐的一段励志故事,这些故事里有许多深刻的道理,对人十分有益。

童年一定要快乐,因为童年是人生的起步,儿童是祖国的花朵,童年不快乐,人的一生都不会快乐,所以,有一个一陽一光的童年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事情。

作者笔下的叶茂的童年就是一陽一光的,他的一奶一一奶一,也就是作者本人,经常和他玩,和他打成一片,玩得不亦乐乎。他有时问一奶一一奶一:为什么别的小朋友和一奶一一奶一都不怎么说话不怎么亲,而叶茂好象和一奶一一奶一特别亲,感觉好象一奶一一奶一是叶茂的一个特别好的玩伴一样,整天在一起玩那学习那特别开心。

我对叶茂十分有同感,我很小的时候外公外婆也是这么开心地陪我玩,陪我闹。他们抱着我陪我在乡下看麻雀,看兔子,看绵羊野牛,看鹿群在树林里奔跑跳跃。都是他们陪着我。直到外公生了病,躺在床上还要开刀做手术,等做完手术后,他就再也不能陪我看东看西的了。

我读了这本书,我的感悟很深,相信别的看过这本书的朋友。感悟一定也很深吧。希望大家看看这一本书,相信这会对你有好处的

新基础教育读后感


新基础教育读后感(一)

在空闲时间里,我每天都坚持读叶澜教授撰写的《新基础教育》,这本书的理论性很强,我觉得有的地方我还没有能力去真正地理解,但有的地方我觉得很与我们的教育教学切实际,比如叶澜教授倡导的新基础教育追求的学校效应概括为四句话: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班级留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把精神发展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这四句话,我觉得非常有针对性,形象生动地勾勒了转型前后学校日常实践的不同形态,呈现了新基础教育理念所追求的生命活力、教师智慧、学生成长和主动发展等主题词。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能够在工作之处就接触到叶澜教授的新基础理论,我觉得我很幸运,这本书我还需要一遍遍地拜读才能慢慢地透彻地领悟其精华和寓意,我的感受很深,其中,我对书中教师角色理想重建感悟较深。

书中指出,教师要主动从传统的角色定位中走出,形成新的角色理想,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实现自我更新。我认为,传统的教师角色就是传道,授业,解惑,这是自古就有的真理,然而,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还想再加上几个词:创新,与时代接轨。

今天的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完成传递人类文化、知识、技能上,停留在让学生只知学习与继承,不思也不会创造的水平上。把学生生命中探索的欲望点燃起来,创造的潜能开发出来,让他们拥有一个充满信心、勇于开拓发展的积极人生,树立起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高远志向,才是当代中国教育特有的历史使命和社会价值。与此同时,教师劳动的创造性和作为教育专业人员的教师,其自身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问题,也以从未有过的鲜明方式突显出来了。因为,一个墨守成规的教师对于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无疑是一种近乎灾难的障碍。

所以,我会不断进行自我的创新,以造福于我的学生们。


新基础教育读后感(二)

利用假期阅读了新基础教育这本书,书中给了我很多教育实践中曾经历过,却未细细揣摩的教学真谛,我久久的徜徉在这片书海中,深深的懂得教书育人的不易,我们得时时反省自己,时时反思自己,才能将工作落到实处。

新基础教育理论提出的三观十性,以及把课堂教学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老师,让教育充满智慧的挑战、把发展的主动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的四还目标等为教师们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育活动是动态生成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把学生看作对象、主体,还要看作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和生成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精力放在研究学生、倾听学生发展学生上,而不是把学生在课堂中的活动、回答看作是一种对教师的配合,而是看作对教学过程的积极参与和教学过程创生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叶澜教授在阐述新教育观念下的学生观时,认为新学生观就是注重学生发展的潜在性、主动性和差异性的学生观。这是教师在教育中努力探索的最大可能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逐渐成为自己发展的主人这一教育行为产生的观念性前提。

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最关注的是生命的整体性和人的发展的能动性。可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我很好地把每一个学生当作一个生命体了吗?回答是否定的。以前我们或多或少地存在把学生看作认知体,只要让他们认真学习,养成好习惯,在各式各样的考试中有一个好成绩,但并没有过多地考虑教育对于学生和教师生命成长的意义是什么。叶教授的文章让我真正开始认真思考:怎样的教育活动是最利于生命成长的?

首先我认为要改变我们教师自己与学生的关系,关注学生的表现,倾听学生的意见,开放课堂,给学生创造一个敢于发表自己意见的氛围,改变学生的发言方式,用我有个建议、我还想补充,真正还课堂于学生;其次做好自我反思,就是针对课堂中出现的种种弊端进行思考,然后确定在以后的教学中该如何改进。出了问题,我不能只是一味的寻找学生的问题,也要反思自己。以前我认为只要上课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发言踊跃,看起来热热闹闹,这堂课基本上就算成功了,就可以说把课堂还给学生了,实际上这是错误的想法。真正意义上的好课,不仅要看这种表面的活,更重要的是学生从思维深处真正活起来,学生表面的活是基于他们经过理解而来的,而不是为了纯粹的表现。以学生发展为本,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不是一句简单的话。

作为一名班主任,我特别仔细地去研读了其中第十章班级建设改革,给我极大的触动。首先,叶老师对班级建设这一概念进行重新的界定。新基础教育是将班级建设作为一个完整的词来理解,用是指称学校中相对独立的实践领域,放在学校教育实践的总框架中来认识和研究。新基础教育把班级看作因学校行政划分而处于同一个班的学生组成的同伴群体。而建设是不断创造着班级内涵与个性的过程。班级与建设所构成的班级建设一词,不只是两个词的简单组合,而是作为有着内在关联、相互限定的复合概念来理解。班级建设主要由两大部分构成,一部分是有关学生在班级中日常的社会生活质量提升型的建设;另一部分是有关班级集中进行的有主题、有设计的,具有专题性的班级活动系列的建设。只有真正理解了班级建设这一概念,才能明确班级建设是师生合作进行的教育实践,老师和学生是班级建设实践的共同主体。它和课堂教学相通,同样需要师生、生生之间的积极、双向的互动。由此也进一步提出了对班主任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去探究学生的社会性和个性的发展需求;研究、关注学生相关的成长;思考如何让学生提升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意识与能力,如何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等一系列的核心问题。

其次,叶老师又从独生子女人格的健康发展问题、当代中国社会的未来公民养成问题及学生自我意识与成长需要的发展问题,分析了当前形势下班级建设的意义。的确,如今我们接触的绝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是家中的小太阳,一家人都围着他转。父母的经济收入都很高,生活条件相当优越,在这么优越的环境中长大,他们更多的感受是他人为自己服务,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特点强。父母长辈一方面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另一方面又无形中去溺爱孩子。这样的状态,如何培养孩子心中有他人?如何培养面向二十一世纪高素质人才?新基础教育向实验班主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那就是改革现有班级管理状况,把班级还给学生!在新基础教育推广性研究过程中,又提出了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的气息的重建班级的口号。要让这一口号实实在在地融入平时的教育工作中并非一件易事。

总之,通过对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论》的学习,对我的教育理念有了更大的提高。作为一名教师,一名班主任,平时要多进行理论的学习和提升,这样才能学到更先进的教育方法,才能更充分挖掘学生中的能源,积极鼓励每个学生参与班级管理,提高每位学生的服务、管理意识,使学校、班级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乐园。


新基础教育读后感(三)

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尤其是一名新教师,我能够在工作之处就接触到叶澜教授的新基础理论,我觉得我很幸运,这篇文章我还需要一遍遍地拜读才能慢慢地透彻地领悟其精华和寓意,已经读过两遍,我的感受很深,其中,我对文章中教师角色理想重建感悟较深。

文章中指出,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一些基本的要求。就我们新基础教育而言,我认为一堂好课要达到的基本要求是:1.有意义。在这节课中,学生的学习是有意义的。初步的意义是他学到了新的知识;再进一步是锻炼了他的能力;再往前发展是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他产生更进一步学习的强烈的要求;再发展一步,在这个过程中他越来越会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这样学习学生会学到新东西,学生上课,进来以前和出去的时候是不是有了变化,没有变化就没有意义。一切都很顺,教师讲的东西学生都知道了,那你何必再上这个课呢?所以第一点是有意义的课,也就是说,它是一节扎实的课。

2.有效率。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面上而言,这堂课下来,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是有效的,包括好的、中间的、困难的,他们有多少效率;二是效率的高低,有的高一些,有的低一些,但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那么这节课都不能算是比较好的课。从这个意义上,这节课应该是充实的课。整个过程中,大家都有事情干,通过你的教学,学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整个课堂是充实的,能量是大的。

3.有生成性。这节课不完全是预设的,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的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维的、能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氛相当活跃。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这样的课可称为丰实的课。

4.常态性。我们受公开课的影响太深,当有人听课的时候,容易出的毛病是准备过度。教师课前很辛苦、学生很兴奋,到了课堂上成了准备好的东西来表演。大量的准备,课堂上没有新的东西生成出来,是准备好的东西的再现。当然,课前的准备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但课堂有它独特的价值,这个价值就在于它是公共的空间,这个空间需要有思维的碰撞、相应的讨论,最后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相互地生成许多新的东西。新基础教育反对借班上课,为了让大家淡化公开课的概念,至少不去说公开课,只有研讨课。不管谁坐在你的教室里,哪怕是部长,你都要旁若无人,你是为孩子、为学生上课,不是给听课的人听的,要无他人,所以我把这样的课称为平实的课(平平常常,实实在在的课)。这种课是平时都能上的课,而不是很多人帮你准备,然后才能上的课。

5.有待完善的课。课不可能十全十美,十全十美的课作假的可能性很大。只要是真实的就是有缺憾的,有缺憾是真实的一个指标。公开课要上成是没有一点点问题的课,那么这个预设的目标本身就是错误的,这样的预设给教师增加了很多的心理压力,然后作大量的准备,最后的效果是出不了彩。生活中的课本来就是有缺憾的、有待完善的,这样的课称为真实的课。

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说起来好象很容易,真正做到却很难,但正是在这样一个追求的过程中,我们教师的专业水平才能得到提高,他的心胸也变得博大起来。同时他也才能够真正享受到教学作为一个创造过程的全部欢乐和智慧的体验。

新基础教育追求的学校效应概括为四句话: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班级留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把精神发展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

今天的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完成传递人类文化、知识、技能上,停留在让学生只知学习与继承,不思也不会创造的水平上。把学生生命中探索的欲望点燃起来,创造的潜能开发出来,让他们拥有一个充满信心、勇于开拓发展的积极人生,树立起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高远志向,才是当代中国教育特有的历史使命和社会价值。与此同时,教师劳动的创造性和作为教育专业人员的教师,其自身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问题,也以从未有过的鲜明方式突显出来了。因为,一个墨守成规的教师对于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无疑是一种近乎灾难的障碍。

所以,我会不断进行自我的创新,以造福于我的学生们。

新入职幼师教育随笔爱的教育读后感【荐】


书虽然是死物,但是可以帮助我们提升自我,丰富我们的生活,在读了埃迪蒙托·德·亚米契斯写的爱的教育以后,不禁为作者精湛的笔法所触动,我们也经常会从其他人的读后感中领略到作品的奥妙!怎么才能用文字的方式把读后感记录下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读后感大全小编整理的“新入职幼师教育随笔爱的教育读后感”,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新入职幼师教育随笔爱的教育读后感【篇一】

《爱的教育》这本书是一本已经传遍世界的名著。是用日记的方式写的。每本书都很短,但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这本书表达了作者对家庭、学校、父母、兄弟姐妹、教师和学生之间关系的看法。

看完这本书,有几本是我的最爱。比如《髙尚的行为》,内容如下:作者上课的时候看到三四个同学在逗红头发的克洛斯。他是一个胳膊残疾的孩子,他的母亲以卖蔬菜为生。有的同学用尺子捅他,有的同学用栗子壳扔他,还有的同学学着把他的手挂在脖子上。克洛斯坐在座位上,脸色苍白,看着他们求饶。那些戏弄他的同学看到他这个样子越来越激动。无赖弗兰迪跳上凳子,扮成克洛斯的妈妈在摘蔬菜。当学生们看到他时,他们大笑起来。这时克罗极其西方,从桌子上抓起墨水瓶朝弗兰的努力扔去,但弗兰的努力闪到了一边,无声的水瓶恰好打在了正在进教室的老师身上。大家看到了,都逃回了座位。老师变了脸色,厉声问道:“这是谁干的?”没人回答,老师就提高声音,又问了一遍。这时卡隆突然站起来承认是他干的,但老师说不是他干的。过了一段时间,老师说他绝对不会惩罚那些扔墨水瓶的人。Clowest站起来哭着跟老师说了事情的经过。老师叫四个调皮的学生站起来,给他们上了一课,然后去卡隆那里赞美他高尚的心灵。卡隆还恳求老师原谅那些淘气的孩子。

我觉得克洛斯是残疾人,但他也是人。每个人都应该尊重他,帮助他,这样他就不会因为残疾而难过。但是四个调皮的同学嘲笑他是个怪物。他们欺负侮辱了一个不幸的人,他们的所作所为是可耻的。

人类不应该互相仇恨,不应该侮辱别人,不应该让别人难堪。如果我恨你,你也恨我,世界上就会有战争。我们应该尊重别人,不要瞧不起别人,这样世界才会和平,人类才会过上幸福的生活。

新入职幼师教育随笔爱的教育读后感【篇二】

《爱的教育》,教会我们把爱比作成很多东西。确实不仅仅是这些。我想,“爱是什么”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已经成了对于爱的思考。爱是什么,爱到底在哪里?我们的生活中有爱吗?读了《爱的教育》我开始明白了这些。

《爱的教育》讲述了一个叫安利柯的男孩,他一年里在学校,家庭,社会的所见所闻。文中洋溢着对祖国、师长、朋友的真挚的爱。文中所表达更多的是比明珠还闪亮的道德。一直是这本书引导着我们走向爱的王国,拥有着一颗勇敢进取而又真诚的心。最令我难忘的是“医院的天使”。

一个叫齐启禄的男孩,由于他的爸爸生病了,繁忙的妻子,由于有个二儿子在生病,还有正在哺乳的小儿子,不能分身,不得不叫大儿子去看望父亲了。可是孩子到医院后遇见了一个独居的人生了没人照顾,结果他一直照顾着一个外人,连自己的父亲都没办法照顾。看到这里我不禁感叹:爱自己的亲人是应该的,也是容易的,爱一个与自己毫不相干的人又谈何容易?看着这个故事,我想起了那一件事,在5。12大地震期间,老师要我们献出自己的一点爱心,我听了,很为难,想:我一个月只有50元零花钱,早已打算好去买3本书了。后来我想起了“医院的天使”。我看了看电视机里的小孩子,个个衣衫破烂,没吃没穿,一对对布鞋破烂,顿时想:我“牺牲”一下自己的零用钱吧!看!他们没吃没穿,这个时候应该要我们相助啊!我把我仅有的50元零用钱捐给了四川灾区,仿佛我的“爱心”已经飞到了灾区了……我微微地笑了一下。

生活就是这样,社会上有许多需要我们去爱的人,但在社会上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去爱别人,去感受那种比珍宝还贵重的爱呢?《爱的教育》让我懂得了爱是伟大的、无穷的、博大的力量……它使我一生受用不尽!

新入职幼师教育随笔爱的教育读后感【篇三】

这个暑假我读了亚米契斯写的爱的教育,书中记述的是许多动人的故事。有师生邻里,有父母家人,有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有对故土﹑对祖国的深深眷恋。我走进了恩里科的生活,目睹他们是怎样学习生活,怎样爱在感动中,我发现爱中包含对于生活的追求。特别是每月故事让我感动,《寻母记》一个才11岁的孩子就孤身一人从xx出发去xx。这需要多少爱来支持他啊!到了那里母亲又随着房租到了其他地方。

书中还有一个这样感人肺腑的事情。二年级学生洛佩谛为了救一个站在当街的一年级学生,而赶在孩子的面前,救出了他而自己却被车子压断了一条腿。同学﹑老师﹑校长﹑都纷纷称赞他牺牲自己﹑救出那个学生的事迹。

书中每个小故事都讲出了不同的一种爱,让我觉得生活处处见真情。其实每个人都有爱,只是没有更多的表现出来,只要每人献出一点爱,整个世界就会有庞大的爱。

新入职幼师教育随笔爱的教育读后感【篇四】

我在暑假里读到了一本很好看的书,这本书就是《爱的教育》。为什么说它好看呢?别急,先听我说说书里面的人物吧!

这本书讲的是安利柯和他的好朋友之间发生的故事。这些朋友们在彼此的身上发现问题和需要互相学习的地方,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大家努力改正错误,使自己变得更加优秀。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卡隆,他总是保护弱小,帮助同学,而且,他是个孝敬父母的好孩子。还有班长德罗西,他总是考第一,因为他勤奋好学。最后来讲讲虚荣的华梯尼,他虽然很傲慢,有时候甚至会令人讨厌,但是,他有一颗善良的心。所以看别人不能光看他的缺点,也要看到对方的闪光点。

这本书里有许多精彩的小故事。最让我感动的就是《西西里的勇敢少年》这篇了。知道为什么吗?因为里面的少年马里奥很勇敢,他把唯一的逃生位置让给了小姑娘,自己却沉进海中,牺牲了最最宝贵的生命。他是一位真正的英雄。

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浓浓的爱,亲人之间,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爱让我们的生活更幸福。最重要的是爱是可以传递的,让我们一起来传递爱吧!

新入职幼师教育随笔爱的教育读后感【篇五】

爱,像空气,每天在我们身边;爱,是开启心灵的金钥匙;爱,是一本教育我终生的书!看了这本风行全世界的书,那如春风般的故事,我的心被震撼了,仿拂受了一次又一次的洗礼。

这是其中的一个故事:安利柯的朋友一不小心把一位老人打伤了,那位朋友在老师和同学的支持和鼓励下去向老人道歉,并把自己最心爱的邮票册送给了他,过了几天老人的病好了后,他不仅亲自去学校看砸伤自己的人,还把邮册还给了他。

这就是爱,是爱使他勇敢承认错误,是爱使老师同学给予他鼓励,是爱使老人原谅了他。没有爱就没有这一切。这一霎那,我忽然觉得爱深不可测,高尚无比,似乎“爱”这个字的每一笔划都是一个爱的哲理,她们也像一个拉环把每一个人的距离拉近,让他们相互爱护;爱让世界更精彩。

新入职幼师教育随笔爱的教育读后感【篇六】

今天x老师让我们写关于爱的故事,我想来想去,写爱的教育吧。这本书中有许多动人的故事,让我给讲两个故事吧!

每个故事都有爱。接下来给你讲两个故事——父子情深和陪护“爸爸”。

父子情深讲的是一个小学中年级的学生——朱里奥。朱里奥的爸爸非常辛苦,他的爸爸要养活全家人,很不容易。他的爸爸不仅干正常的公事,还联系公文来抄写,经常抄到深夜12点。朱里奥的父亲写字大大方方,可是500张公文才有3里拉。“好辛苦啊”我自言自语地说。朱里奥看见爸爸很辛苦,就请求帮爸爸抄写,却被爸爸拒绝了。

朱里奥知道爸爸抄到12点才睡。父亲入睡后,朱里奥悄悄下床,来到父亲的书房,模仿父亲的笔记抄写,字条已有160条了,可以换1里拉了,他高兴极了。回到了房间里。他一连写了好几夜,父亲都没发现。有一天,朱里奥心烦意乱,碰掉了一本书,他非常害怕,直到没有声音,一颗悬着的心才放下来。可这是父亲已经站在他背后了,他的父亲看了一下朱里奥,突然恍然大悟。他的父亲把朱里奥带到他母亲面前,父亲把经过对他的母亲说了,母亲的眼泪夺眶而出。朱里奥一连熟睡了几个小时,当他睁开眼时,看见爸爸在他旁边睡着。这是朱里奥这几个月来第一次睡的这样安稳、香甜。

有一个少年他叫——西西洛,西西洛每天都给“爸爸”整理枕头或被子,倒水给“爸爸”喂药,西西洛把杯子送到“爸爸”的口边时,“爸爸”脸上似乎掠过一丝微笑。

有一天,西西洛看见有一个人提着包袱走了进来,这个人是西西洛的父亲,父亲看了看床上的病人,对西西洛说:“走吧!今晚赶到家还来得及!”西西洛望了望病人,说:“爸爸,我已经守他5天了,我们明天再走好吗?”“你留下来,我先回家,给你妈妈报个平安,”父亲说。

爱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爱,使人间充满温暖,我们身边有许多爱,让我们去感受。

新入职幼师教育随笔爱的教育读后感【篇七】

《爱的教育》是一部日记体小说,篇篇都倍感温暖,扣人心弦,钩起我的内心深处,让我一次次敞开心靡,投入到书本中。《爱的教育》是献给我们孩子的。故事的主人公带领着我们与情节一起起伏。父母亲写给安利柯的信,让我明白了做人的道理与处理事情的方法。他和同学们的情谊,让我明白:珍惜与同学相处的时间,团结友爱,不再为鸡毛蒜皮的小事而消除友谊,朋友之间没有憎恨、嫉妒,将心比心,一起聊心。

这本书改变了我许多,我不再为了一点琐事而与父母吵架、顶嘴,每次看到父母疲惫的身影,忍不住鼻子一酸,泪水滑落。我也不再乱花钱,把零钱捐给没有钱上学的孩子,圆他们一个上学梦。与他们相比我幸福多了,想到这,便一脸羞愧。

这本书像磁铁一样吸引着我。翻开它,它会改变你。

《寻找教育的新支点》听后感


在千课万人的舞台,听到潮水般的掌声响起来,这一刻心潮澎湃,这一刻无限感慨。我有幸成为靖江市小学品德名师工作室的成员,和大家一起来到杭州参加“千课万人”核心素养下的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育专题研讨活动。研讨会上,我有幸聆听了浙江省特级教师徐锦生的《寻找教育的新支点》专题讲座。

徐校长用二十多年的不断思考和改革实践,走出了一条比分数更重要的非智力教育实践的道路。报告中的精彩典型案例、深入细致的分析和对教育的执着,让人们对如何打造一所好学校,成为一名好老师,有了一个简明而深刻的印象。也让作为思品老师和班主任的我重新思考定位我的角色,更让我明白学校的教育应该是服务于学生的,应当让学生快乐地成长,而后才是快乐地学习。

徐锦生校长提出“五个比分数更重要”理论,即“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分数更重要、习惯的养成比分数更重要、方法的习得比分数更重要、能力的形成比分数更重要、个性的张扬比分数更重要”。他认为:“人与人之间智力差别不是很大,学习的动力在于意志品质和情感等非智力因素。”

对呀,只有五育并举才能培养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接班人呀,我们细细回味一下这句话,这里强调的是更重要,并不是说分数不重要,徐校长指出分数是考查学生学习成绩的一项指标;是考核教师教学水平的一个坐标;是评价学校办学质量的标准之一,所以说,分数重要但是并不能决定人的一生。

就拿兴趣和个性来说吧,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我们做任何事情,如果只是一味的为了完成任务而去做,那么时间一久就会产生厌倦的心理,然而,如果我是怀着浓厚的兴趣去做,那么不管时间多长都不会产生厌倦的心理,甚至会像红酒越放越香一样变得越来越感兴趣,这点很重要,特别是对我们低年级的孩子来说,在心理学上我们都知道,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注意力很难集中,就算集中了时间也不会长久,最多坚持十五至二十分钟,但是他们如果对一件事情感兴趣了,那么这个时间的持久性就很难估计了。

我曾经观察过,一个孩子在自顾自的玩耍,他的玩具很简单就是一支铅笔一块橡皮,对我们大人来说这些东西没有办法玩的起来,可是他就“坚持”了很久,远远超过了理论上的时间,我想这就是兴趣的力量,感兴趣了他才会去做,所以说兴趣的激发更重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决定一件事情的成败.

再说说个性,我们教师培养的不是统一规格的“零部件”,我们培养的是有感情有思想有个性的祖国花朵,我们不能要求他们都变成“乖乖儿”。我们要使他们在共性中体现出个性,很多事实证明,个性张扬怪异的人并不一定就是蠢材,他们也可能是天才,在鸡窝里孵蛋的爱迪生、满脑子不切实际的幻想的爱因斯坦等等,他们只是在看待问题的视角上和其他孩子有所不同,所以碰到这类孩子的时候,我们一定要耐心一定要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他们弄不好就是未来的爱迪生亦或是爱因斯坦。总的来说,我们在评价和看待一个孩子的时候不能陷入“唯分数论”当中,我们要全面客观的看待,“术业有专攻”仅此而已。

徐校长他坚信每一个孩子都能成功,他认为教育是爱的事业,其核心是爱学生。反观自己平常的教育教学,似乎太缺乏耐心与倾听,对于学生的过错,太过于严厉,我想在工作中应该热爱学生。“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灵魂。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正确对待、宽容学生所犯的错误,才能耐心的去雕塑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对待班上的后进生,更要给他们多一些的爱。要经常找他们谈心,多发现他们的优点,及时地给予表扬,督促他们不断前进。

同时还要给学生以尊重。尊重比热爱更为重要。因为给学生以尊重学生才能感受师生的平等,才能感受自尊的存在。一旦他们认为失去自尊他们就会失去向上的动力,精神的支柱,由此导致消沉。反之,他们就会获得向上的动力源泉。为此,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意愿、隐私权等等,尽可能地肯定学生,赏识学生,帮他们建立起自信。

而做学生的朋友,走进孩子内心则能让我们真正地了解学生。真诚关心和爱护学生,不仅在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等给予关心,而且要具体体现在实际行动上,我曾让学生写过想对老师说的话,把平时不敢当面跟老师说的话通过写的形式告诉老师,在纸上倾诉了他们平常不敢当面倾诉的话语。看着他们字数不多但质朴简单的话语让我深深了解到我在孩子们心目当中的形象,那就是严厉,很凶。我想我应该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学习、生活和想法,使得学生更能感受到教师的亲切与平易近人。

小学生尽管年龄小,但他们也是感觉敏锐、有独立想法的个体。教师的为人、责任心和爱心、学识和教学能力水平、对学生的态度等,都会在平日的言行举止中传达给学生。教师付出的爱心和奉献,会得到学生的真情回报。

我会在以后的教育工作中我会不断地提醒自己,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给学生更多的关爱。让他们能够快乐地学习,快乐地成长。憧憬着:孩子们每天背着书包迎着朝霞赶到学校,去寻找他们所渴求的知识。当他们放学回家时,仿佛又增添了许多智慧和才干。我们不是把他们的知识储存在教案里,而是在教学相长的活动中,与他们共同碰撞思维的火花。

新纲要新师德读后感


新纲要新师德读后感范文一

奉献----这是我在寒假中学习了《新纲要新师德》中体会最深的一点。是的,作为阳光低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我最应该做的就是无私地奉献!

纲要中明确提出: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老师才有好的教育。加强师建设。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就意味着教育事业尽可能奉献自己,应成为教师工作的主旋律。

回想自己,踏上讲台身为人师已经有25年了,一路走来,有泪水,也有欢笑;有迷茫,也有收获。刚刚踏上讲台之时,战战兢兢,教书育人,事关国计,马虎不得。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于是乎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学习,学习他们教书之法,秉承他们的育人之德。但一直以来自己的都比较注重自己教学水平的提高,对于自己工作的各个方面却没有做到无私的奉献,直到看了《新纲要新师德》,才又一次点亮了心中的明灯,曾经的困惑再次释然。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的培养工程是最为艰巨的。因为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而教育教学就是一种与生命的沟通,与生命的沟通就需要时时刻刻的恭谨,就需要老师的奉献精神。但奉献也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行动。只有把这种精神落实到行动上,而且也只有通过亲身实践,才能做出有益于社会和他人的奉献来。没有行动的奉献是不存在的,也是没有意义的。把奉献精神落实到具体行动上的最有效途径,就是自觉、主动地在本职岗位上恪尽职守,尽职尽责,有一份光,就发一份热。

书的前言中有一句话最好地概括了我的感想,也以这句话作为我以后工作的指明灯:

对于人民老师而言,他们的师德,像太阳一样光灿夺目;他们的行为,如春风细雨,可以滋润学生的心田;他们的一言一行,都是学生的楷模,都将深深印在学生的脑海中,影响他们的一生。

感谢学校推荐了这么一本好书,让我的假期变得充实,让我以后的工作方向更清楚,目标更明确!

新纲要新师德读后感范文二

反思自己以往的学习经历,有很多的时间我是为了应付眼前的工作而去有选择地查找有关的信息资料。学习时只能走马看花,攫取时则是蜻蜓点水,一次次的获得只能是一些很零星的观点、不够完整的理论体系。于是在撰写专题文章、设计活动方案、记录分析孩子行为时,我常常会陷入迷茫:我到底能用什么理论依据来解释自己的行为和思想呢?我在冥思苦想中意识到了自己的浅薄,于是我决定改变自己的学习方式来寻求理论的支撑。

我要求自己从最基本的内容学起,对《纲要》、《指南》的解读,我不再为自己能应对自如而沾沾自喜,更多的是透过文字表面,结合幼儿园的发展实际,各年龄段孩子的发展特点、目前主题活动的开展情况来剖析和理解。我会更多地去思考和分析:《纲要》《指南》中提出的哪些内容和要求我们已经在做了,目前到了什么程度,孩子的发展实际体现了哪些理念?我们还可以从哪些领域和途径来拓展?

此外我还认为一个人的学习与提高贵在日常的积累。在我的日常工作中手头所有的专业杂志、教育网站、外出听课学习等所有与教育相关的内容我都能及时阅读和学习,并用最短的时间进行筛选和梳理,将自己的所学所悟及时运用到实践中去。

激励幼儿主动、自信地参与活动 :以音乐活动为例在以往的音乐活动中,总有一部分幼儿老当演员,一部分幼儿老当观众。那些天赋好的幼儿经常有机会表现,而那些条件较差的幼儿却因自卑而不敢表现。如果我们任其自然,这部分幼儿不仅失却了学习音乐知识技能的机会,还可能导致一定的心理缺损。我们应将音乐活动作为手段,让每个幼儿都能积极、主动、自信地参与到活动之中,满足幼儿自我表现的需要。基于这一思考,结合我在音乐教研组学习的相关知识,我设计了小步递进的阶梯,提出合适的要求,尽可能使教育个别化,使每个幼儿都能按各自的步调发展。如我设计了起步较低、由易到难的系列节奏游戏:听着小铃和拍拍手(即模仿小铃节奏拍手)。大鼓和小铃(即以跺脚方式模仿大鼓节奏,以拍手方式模仿小铃节奏)。机器人(即听辨钢琴的低音区和高音区,并分别用跺脚和拍手表示)。小手小脚(即根据图谱上的小手、小脚标志,随音乐用小手、小脚表现相应的节奏)。这组游戏的技能要求并不高,目的是让幼儿轻松自然地走进音乐活动,在难度不高的艺术表现中体验成功。

另外,在音乐活动中,我尽可能给每个幼儿当领头人的机会,如让幼儿担任指挥、领唱、领奏等,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都能满足自我表现的需要,树立自信心。

许多音乐活动是需要合作才能完成的,如合唱集体舞,小乐队、游戏等,因此我们应把个体质创造和群体的合作紧密地连成一个整体。既要尊重个体发展,又要注重群体的交往合作。如为了在合唱时获得和谐和的声音,幼儿需要听着琴声和同伴的歌声不断调节自己的音高。又如我抓住时机启发幼儿根据去公园找春天这一活动创作乐曲《春游之声》,请他们共同确定主题、选择乐器、创编节奏,最后合作表现。在这一过程中幼儿人人有任务,个个有责任,每个幼儿都是团体中的重要角色,他们在坚守自己岗位的同时,逐渐摆脱自我中心,分享合作的喜悦。

我深信厚积才能薄发的道理,为此我也将会用加倍的努力和热情去关注每一个孩子,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有思想、有责任、有爱心的新型教师。

新纲要的实施对我们大家来说都是一种全新的挑战和考验,我们曾经有过的迷茫和困惑,曾经经历的艰辛和曲折,都将敦促着我们不断地去学习、深入地去思考、坦然地去面对、相信我们中的每一个人定会在执着和坚毅中脱胎换骨,大有作为!

《西窗法雨》读后感


《南方周末》曾以专栏刊载了一系列短小精悍的小文,文章精彩,意蕴丰富,且语言幽默风趣,其中不乏古今中外的小事,末尾寥寥几笔,浅谈方圆规矩,点到即止。编辑谭庭浩先生以《西窗法雨》为名,中山大学程文超教授以小文论方圆为序,经作者刘一正教授整理,删增三版,刊印成书。

作者刘星先生,早年毕业于中山大学法学院,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于美国法学院做过访问学者。现为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出版多部法学著作,并在《南方周末》《法制日报》等报刊辟有法学随笔专栏。

本书以《西窗法雨》为名,蕴作者之意,开西窗,下法雨,窗甚小,雨也小,数篇小文,仅千余字,点到即止,似乎有意使之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然千字小文,却能连缀文学和律法,使之相融一体,随性漫谈西方法律文化,信手拈来古今中外小事,却涉笔成趣,着眼于中国法治现状,末尾寥寥数语,蕴意深长,却点睛辄止。

篇一《苏格拉底的慎重》公元前399年,智者苏格拉底以不敬神和蛊惑青年的罪名饮毒芹草而死。这本是无可厚非的一件事,却因为其誓死不越狱而引发自然法学和分析法学数千年的争辩。避免当权法律的死亡制裁,他有两种选择:一是缴纳赎金买赎其罪;二是借学生克里同的帮助逃狱。于苏格拉底而言,显然他是一位物质贫瘠,思想富裕的哲学家,赎金他是万万没有的,那么合法的救济行不通,只剩下逃狱了罢。然而苏格拉底以一段话剖析其誓死不越狱的态度,当我对一个制度不满时,我有两条路:或者离开这个国家,或者循合法的途径去改变它。但是唯独我没有权利以反抗的方式去破坏它。时间到了,我们各走各的路,是活在这个世上好还是死了好,只有神知道答案。于是,一个伟人惨死于当时最民主制度的制裁下。于正统中国人而言,既然法律不公正,为什么还要服从呢?实在应该堂而皇之越狱而去。这个故事大致揭示了西方法律文化一种深层次的意识,从古至今,西方人似乎就不像中国人这么坚决。他们对待认为不公的法律,态度要慎重。一方面,就法律作为权威秩序而言,西方人是这样的态度,也许法律会一时矫枉过正,但在世俗之城里,只有一个人人必须遵守的法律。苏格拉底必须死,因为雅典城邦的法律需要生存。如果公民因为一己之私而将法律随意戏弄,那么律法权威扫地,社会秩序崩塌,城邦存亡堪忧。另一方面,作为民主制度下的法律,对苏格拉底和弟子来说是不公正的,而在更多雅典公民看来,当时的民主制度和法律再正当不过了。把苏格拉底的标准强加给大众,显然是难以接受的。而我们又如何能找到一个标准去衡量当时的法律是否公正。如果不能证明雅典法律不公,作为公民,更没有资格不去遵循而是破坏它。由此看来,在个人与制度的冲突中,任何公民都不能理所当然地随意破坏和诋毁法律,而应该学着智者的慎重。

篇二【恶法非法】名噪一时的英国功利主义大师边沁曾大言炎炎地说过,一种规则只要是经过官方的制定或认可,就算是法律了。若以此为据,官方制定或认可就成为衡量法学现象与非法学现象界限的尺子,而这把尺子又不包含人们喜欢或厌恶的价值判断。所以他的学生奥斯丁就毫不犹豫地说恶法亦法。然而除此之外,西方另有一种声音针锋相对地说,法律是正义的化身,邪恶的法律不当为法。颇具时代意义的是,二战结束后,西方一些法院在审理与纳粹德国法律有关的案件时,就真的采用后一种观点,以善恶价值为新尺子,将纳粹德国的法律划在法律家族之外。〈案件简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将尽,盖世太保分子们还在穷凶极恶地追杀犹太人以及保护犹太人的德国人。一天,经他人告密,一名盖世太保分子获悉一对德国夫妇在家中藏匿一名犹太人,便带领数名手下直补其家,试图将这对夫妇和那名犹太人全部拿捕。当他赶到时,犹太人正准备转移他处,那对夫妇也准备迁居乡下。但这时,他们的住处前门已被围堵得水泄不通。丈夫见状从后门逃出,盖世太保举枪射击,丈夫倒在了血泊之中。妻子和犹太人则被关押到了集中营。没几天,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妻子获得了自由,但丈夫的死使她悲痛欲绝。1951年,德国联邦最高法院开始审理各类与战犯有关的案件,妻子在政府的帮助下走进了法院,状告那名盖世太保分子犯有故意杀人罪。在法庭上,盖世太保分子说,他当时杀人是执行公务,执行法律。他理直气壮地搬出了1945年德国国会通过的紧急法令。法令中规定:每位德国武装人员,对各类逃犯,负有不经审判即射杀之义务。他当庭向死者的妻子表示歉意,但否认犯有杀人罪。显然,如果此时按照恶法亦法的观念,就不得不承认纳粹德国的法令是正当的法律,那么案件审判就失去了意义。于是,德国联邦法院首先从法律的名分入手,否认纳粹时期德国的法令是法律。法院宣告称,纳粹德国的法令与人类最基本的正义相悖,根本不能成为任何行为的理由,而任何有良知的人都不会执行这样的法令。最终,根据这一论定,盖世太保分子的辩护理由被驳回,受到了应有的惩处。在西方,不少西方人是将正义作为法律资格的尺子,这种观念表达了一种深层的文化心态:法律和正义完全就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当然,这只是西方法律思想中的某一个观点,更多的价值标准不一而足。聚讼纷纭中,西方人一方面希望法律是神圣的,恶法非法;另一方面又希望法律可以摆脱某种价值判断的干扰。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新义务教育法读后感》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情商教育法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