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读理想国有感2000字

读理想国有感2000字

读理想信念的理论支撑有感。

一本好书就像一艘帆船,可以帮助我们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我们在平常要多读一些具有知识含量的经典书籍。当不同的人在看完作品后,相信也会有对于它的专属心得体会,对于阅读过程中的所思所感,需要用读后感记录下来。怎么写作品的读后感呢?以下内容是小编特地整理的“读理想信念的理论支撑有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理想信念的理论支撑有感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习近平总书记的一席话深刻地阐述了理想信念的重要意义。孙正聿先生的新著——《理想信念的理论支撑》一书论述了理想信念与人的精神家园、人的社会生活、人的成长方式、人的价值追求和“中国梦”的关系;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为基石,阐明当今中国人的理想信念需要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支撑。有幸拜读该书,受益匪浅。与此同时,有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我脑海——作为一名公务员,特别是一名共产党员,该如何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

记得小时候父辈们常问我们:你长大后的理想是什么?那时候我们总是回答:我长大后想当军人、老师、科学家……。因为军人威武、老师受人尊敬、科学家博学……,这是我们最初对理想的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实现可能性的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信念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移并身体力行的态度;理想和信念是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的,理想是信念的根据和前提,信念则是实现理想的重要保障。

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成长阶段和不同的社会背景下,人的理想信念是不同的。在革命时期,很多人的理想信念是赶走侵略者,打倒反动派,解放全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很多人的理想信念是建设祖国,振兴中华。随着我们的成长,知识和阅历的不断丰富,我们的理想信念也在不断变化、不断成熟。为什么呢?我认为人的理想信念与所处的历史时期、社会背景和人生阅历息息相关。因此,我们要认真夯实理论基础,分析时代环境,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

学习是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的基础。“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学习是一个人提高修养、完善自我的重要途经,没有学习就没有进步。共产党人的党性修养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学习的结果。如果没有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就会丢失思想灵魂,没有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就会失去崇高目标,没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就会没有现实追求。像焦裕禄、孔繁森等党员领导干部能够数十年如一日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成为共产党员的楷模,受到人民的爱戴,无一不是长期坚持刻苦学习,夯实先进理论基础的结果。因此每一位党员干部要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认识是坚定理想信念的动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少数党员干部放松党性修养、放松世界观改造,成为像陈希同、成克杰之流,走上腐化堕落的道路,最后为党和人民所唾弃。究其原因,是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缺乏足够的认识,在经济浪潮的洗礼中忘记了党员干部的宗旨,迷失了方向,犯了“软骨病”,最终遗失了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

作为一名新时期的公务员,特别是一名共产党员,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夯实理想信念的理论基础,增强防腐拒变能力。同时,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环境中,强化思想认识,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自觉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回归到“恪尽职守、公正廉洁、忠于国家、服务人民”的本质上来,牢固树立并坚定科学的理想信念,勇于担负起国家和社会交给我们的历史责任,共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读红色经典,树理想信念——读《红岩》有感


夜晚,独自踱步月下,看月光如水,映在脚下,照在头顶。夜,无人,如此寂静,没有杂音,只有自己的呼吸与心跳声,静得让人窒息。没有枪炮声,没有厮杀声,没有彻夜的炮火,没有遍地的鲜血,没有满地的尸体,没有这残酷的战争,这就是幸福啊!

又想起当年的一位位民族英雄,又想起那首《义勇军进行曲》,仿佛一幕幕又在我的眼前浮现。

我仿佛看见了《红岩》中的江姐,在狱中,面对敌人的严刑拷问,丝毫没向敌人示弱,用鲜血绘出共产党人的意志,奏出一篇不屈的乐章。这是共产党人的钢铁意志,是中华儿女作文的不屈精神。

《红岩》让我深深地感觉到了这一切,这是红色的经典助我树立理想的信念

我爱祖国、共产党,我知道今天的和平是祖辈们用鲜血换来的。为了和平与爱,我会用自己的学习,用自己的热血来维护这来之不易的和平。

如果说太阳是为了照亮世界而存在,那么共产党就是为了照亮中国而存在。她给中国带来了和平,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希望,这是发自内心的呼声,是从灵魂深处而说出的感谢。

我爱这片蓝天,爱这片土地,爱这红色的篇章,爱这红色的国家。在无人的夜晚,享受这没有硝烟的一切!

信念的力量_《信念支撑生命》读书笔记300字


相信大家都听说过这样一则小故事,在甘肃张掖这场地震来临时,他们在羊圈旁的窑洞里守卫羊群,当时地动山摇,离门口最近的那个农民最先向外逃,然后是第二个,最后是第三个。在出去的时候,第二个农民被轰然的石块压倒了,第三个农民也没有逃出去。但是他靠稀薄的空气,和相信逃出去的两个农民回来就他的信念,最终他被救护人员就出来了,而前面的两个农民却不幸遇难了。

大家都认为这是一个奇迹。没错!医生说:这点空气只能活半个小时,而他却生存了十多个小时!信念的力量是那么的强大啊!让我十分惊讶。

是啊!有的时候自己并不确认自己真的已经没有希望了,那么你就默默地对自己说:有希望!有了这个信念,就有可能战胜困难,获得成功。

《红色家书》读后感:坚定理想信念 重拾革命情怀


坚定理想信念 重拾革命情怀

—读《红色家书》有感

刘刚

轻轻翻开《红色家书》,再次以悲恸、追思、崇敬的心情,细细捧读这一封封满含真挚情感的家书,尤其是在抗日和解放战争那段残酷的岁月里,那一封封家书就是一段段真实的历史,记录了以写信人为视角的艰辛革命历程和残酷革命斗争。谁说革命同志没有情感,只是,在驱赶黑暗、追求光明的革命道路上,他们隐藏了最柔弱的那部分,在解放全中国这个坚定的理想面前,他们"无情无奈"地"舍弃"了小家,而《红色家书》告诉我们,这一帮可爱可敬的革命者,他们内心有着对亲人最无比的思念及愧疚。正如信中写道:"谁无父母,谁无儿女,谁无情人,我们正是为了救助全中国人民的父母和妻儿,所以牺牲了自己的一切。"仔细想想,相较于他们的磨难,我们经历的挫折算得了什么,相较于他们的付出,我们做出的贡献又算得了什么。

五十余篇的家书,更像是对心灵的五十次洗礼,而最让我触动的,是陈觉写给妻子赵云霄和赵云霄写给女儿启明的遗书。已为丈夫和父亲的我,是多么能理解陈觉对妻儿的爱恋、不舍。当时赵云霄已有身孕,陈觉自知即日便要被处死,写下了给爱妻的最后一封家书。"以前我们都不相信有鬼,现在则惟愿有鬼。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并蒂莲,夫妻恩爱永,世世缔良缘".字里行间,透露的全是对妻子的切切之爱和恋恋不舍。两人在苏联求学从相识、相知到相爱,形影相随。然而,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党和国家需要他们回来进行反抗武装斗争。陈觉和赵云霄毅然决然回国,把革命理想摆在首位,甚至,"及去年返国后,你路过家门而不入,与我一路南下,共同工作",他们接受了去湖南醴陵(陈觉的家乡)的工作任务。直至被捕,他们都没有住在近在咫尺的家。是怎样的一种革命情怀,可以让自己抛却富裕生活而困苦,抛却家庭而不顾,我想,这就是崇高执着的共产主义信念,为了人民而忘却自我,为了国家而抛弃所有。

再来拜读下云霄同志在昏黑的油灯下写给女儿的泣泪之作。作为一个柔弱的女子,刚当上母亲,没有别人的幸福和喜悦,却要与尚在襁褓的骨肉永别,这对于一个母亲来说是何等的残忍。"小宝宝你是个不幸者,生来不知生父是什么样,更不知生母是如何人,你的母亲不能抚养你,不能不把你交于你的祖父母来养你,你不必恨我!",此刻,想到要与幼女永别,赵云霄只有无尽的愧疚与不舍,她多么想陪着小女长大,教她学问知识,让她在母亲的庇护下健康成长。可是"你是不幸者,你是世界上的不幸,更无父母的可怜者。血泪而书。"作为母亲护犊天性,即使是再不舍,即使是再愧疚,赵云霄依然没有叛党,出卖同志,毅力是多么的坚定。我想,在她与陈觉加入共产党那一天起,她就把自己的全部,奉献给了党和国家,对自己没有丝毫保留。

读到这,我眼间强忍的眼泪再也忍不住流下来,这不仅仅是感动,更多的是心灵强有力的震撼。在绝望的环境下依然对生死表现得从容淡定、对党的事业的坚定追求、对亲人的挚爱与不舍,这就是革命者人性的光辉。今天的我们,再读这些家书,要重拾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景仰革命时代先驱们的牺牲精神,永远不要忘记那些为我们今天幸福生活而付出鲜血和生命的先烈们。

作为新时代的公路人,我深知肩上的责任与重担,要建设富裕美丽幸福现代化的江西,就是要有强而有力的思想武装,要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结合起来与大力弘扬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结合起来,挖掘《红色家书》思想"宝藏",转化为思想动力,在实际工作中当先锋、带好头、表好率,重拾革命先辈崇高品质,让革命精神在新时代闪耀新的光芒。

英语组有感于《教育的理想与信念》


英语组有感于《教育的理想与信念》

最先吸引我去读肖川先生的书是偶然在杂志上看过他的六个学会,他说:广大教师,需要做到六个学会:学会等待、学会分享、学会宽容、学会选择、学会合作、学会创新。只有当我们的教师具备了这些素质,人类才能拥有更加美好的未来。肖川先生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一书,深深地吸引着我。我细细品味他的文章,里面无处不体现着一种对美的追求和趋从。肖川先生的随笔,让我感受到一个随字2024:随和,随意,随缘,没有居高临下的霸气,没有正襟危坐的俨然,没有煞有介事的虚假,没有耳提面命的烦闷,而是像朋友之间的促膝而谈。它表达一种情怀,一种趣味,一种心境,一种追求。下面是我自己读完全书后的一点体会:

一、他告诉了我们教育的灵魂

书中提到,教育的灵魂该是道德教育,很多时候,我们趋向的是一种无视主体性的教育。这种无视主体性的道德教育培养出来的人大多数表现为缺乏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缺乏自律能力,缺乏进取精神,表现出盲目从众和循规蹈矩,表现为逆来顺受。读到这里,我有种被提醒被激醒的感觉,而如何将书中理念运用于我们英语教学中,我觉得应该从关注学生的情感,尊重每个孩子,从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开始,让学生只有对自己、对英语及其文化、对英语学习有积极的情感,积极鼓励他们在学习中的尝试,创造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关注性格内向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尽可能建立融洽、民主的师生关系。

二、他告诉我们教育带给我们什么

读这段时,我心里有一阵揪心但又力不从心的感觉,中学阶段虽说是基础教育,但由于受客观环境影响,似乎狭隘成了应试教育的基础教育。有时,我们只看到让学生牢固掌握知识点,而不是让学生会灵活运用知识点。书里写到一个让人心疼却又觉得每天就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现象,制约教育改革的瓶颈在考试评价制度,应该来说,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可是,我们为了公平所付出的代价也是非常巨大的,那就是牺牲了整整一代人的自由和谐的发展。我不由地想,我在之前的学生生涯中,没有美好的回忆,没有深刻的兴趣与爱好,再回想起那段日子,我有种莫名的恐惧。书中提到,学习成了苦不堪言的差事,大考小考的排队分等,使学校成为造就失败者的场所。目前,一直都说,兴趣是最重要的,而我们目前所要做的,就是在学生学习生涯的起始阶段,不要扼杀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对美好知识的向往,要使我们的教学有吸引力,就要给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尊重每一位学生,给学生宽容、宽松、宽厚的生长环境。

三、他告诉我们要与经典为友

肖川先生说过:教育的道理,其实都是大道理、朴素的道理,都是些家常话。譬如说,要尊重学生,身教重于言教,成人应该优先于成材,因材施教、长善救失等等。教育的道理,之所以都是些大道理,就因为教育是关涉人心的工作,而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自古皆然。由此我想到,我们平时对学生日日提醒、教导的,正是经过了岁月的洗淘和一代又一代人社会历史实践的检验的道理,想到了孔子提出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恐怕在什么时候都不会过时的。笔者强调教育的智慧,大多是一些古老的智慧,在我们思考教育问题的时候,多一点历史的意识,少一点理智的虚妄,这样我们就会对教育的理解当会更细致、更深入。古老的智慧需要反复的咀嚼,需要不断的切已体察,不是简单的诵记就可以得其真传的。由此,想到我们对学生的日日提醒,也要自己先不断咀嚼其真意,并且联系到实际生活情境中,并且带着发展的眼光和辨正的态度去教导学生。

四、他告诉了我们教育的意蕴

肖川先生提到教育即解放,他也提到,教育意味着探索,意味着启蒙,而不是宣传和灌输;是平等对话和自由交流,而不是指示和命令;是丰富认识,而不是统一思想;是尊重和信任,而不是消极防范。读了这段话,我有被提醒的感觉,似乎我就徘徊在探索,启蒙,宣传和灌输间,徘徊在平等对话、自由交流和指示、命令之间;徘徊在丰富认识和统一思想,徘徊在尊重、信任和消极防范之间,似乎稍不留神,就会误入非教育的歧途。我们应该把人的解放、自由、超越、完善都带入自己教育的范畴内,引领学生用自己的眼镜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让学生永远都充满希望和自信。

五、他告诉我们教育的期待

书中提醒着我们,不能只习惯于树立榜样、宣传榜样、学习榜样,要学会观察我们身边每一个人的善端,我们该对别人多一份对人的信任和由衷的尊重,对待学生,特别是那些暂时还处于落后的学生,我们要给予他们更多的温暖,让他们多一份真诚的感动。肖川先生说:我相信有心的地方,就会有发现;有发现的地方,就会有美;有美的地方,就会有自由;有自由地方,就会有快乐!快乐应该成为我们追求的重要目标。

肖川先生的文章真是美文。喜也,怒也,哀也,乐也,无不体现着一种对美的追求和趋从。也许是平时所养成的一种职业习惯,我们已经看惯了也写惯了那类扳起脸来说教的文章。读完整本书,让我感受到,对待教育,我们必须怀着一种神圣的使命感和责任心的情怀,教学生去如何去发现生活中的真诚、善良和魅力,教学生们用一颗真诚的心去融入社会、理解他人、关爱生命,在这个当前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我该时刻提醒自己的,在自己的教育生活中始终保持一种率真的勇气和向善的本性,让学生感受真正的、良好的教育!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后有感900字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后有感900字

梁作武

这本书采用随笔的形式,随和,随意,随缘。对于教育中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现象,给予学理上的阐释,用诗意的语言来阐释说明。作者谈教育的理想与信念,倡导心灵教育,体现着对人性的终极关怀。

作者言由心生,以亲切的风格写作,对于教育的理想,作者说"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他用感性的文字表达理性的思考,用诗意的语言描绘多彩的教育世界。使读者在学习和掌握教育理论的同时,领略到文章的理趣、情趣和文趣。

全书分"与经典为友"、"教育的意蕴"、"教育给了我们什么"、"审视教育目标"、"教育的灵魂"、"教师的学习与成长"、"完美的教学"、"教育的期待"、"有所执着"、"真诚的言说"十个部分,用诗意和理性的文字、心底的言说来诠释教育。包括教育的真义、教育的价值、教育与社会、教育与生活、课程与教学、道德教育、师生关系、教师的学习和成长等等。

肖川在书中谈到要"与经典为友",教师要有明确的教育理想和教育追求,用思想陶冶学子的心灵,给学子创造一个自由言说的空间,让学生乐于分享和沟通,在思想的碰撞中深化思想、修正错误、达成共识。

我们倡导读经典,多学一些历史,就多一份智慧的薪传,以从容的态度打磨经典,达到货真价实的创新。 (这正是我们课程要达到的目标)。

作者说, "作为人文学的教育学",我认为,教育作为公益事业,不能像自然科学一样过分去追求最佳的研究范式,很多东西也是不能进行定量研究的,教育是培养人的工作,人的精神世界具有不可言说性。(对教育者提出要求: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这正是教育中的人道主义。)

"尊严来自实力"这句话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学科来说都是真理。"教育要研究哲学,哲学是不屑于研究教育的"就足以充分说明。我认为,非博学无以广才,教育学要赢得尊严,需从多学科、多角度、整体的把握,更多的关注现实,依托教育实践,进行理论探索,实现从思想向学术的提升。

读了这本书,我思想上有了很大转变,在生活中,要多观察和思考,注重点点滴滴的生活积累。正如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生活即教育";要懂得自我肯定、自我欣赏,同时海纳百川,为他人的成功喝彩;避免责人太严,责己太宽。责人之前要先学会反躬自省;把我们所取得的成就、所拥有的一切美好的东西,都当成意外的惊喜,这样的话,我们就会对生活怀有感激;质朴、真诚和宽广的胸怀比名利更重要。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后感


再读《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一书,源于自己对工作的倦怠,感觉自己每天在做着重复的事情,似乎进入了工作的倦怠期,热情淡去,烦恼倍增。感觉像是撑船,沿着同一条水道,从这个渡口到那个渡口,只是所载的人不同而已。而《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这本写给“教育者”的书,它从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现象入手,然后分析其弊端,并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即作者理想中教育。他道出了教育成功的前提,也点明了许多人失败的根源。如一剂良药,为我的教育导航,给予我工作的动力。

该书的作者为肖川博士,作为教育学领域的青年学者,肖川博士在他的研究领域内建树颇多,他的文章朴实、优美、新锐、独到。这本书收入了他近十年所写的教育随笔50余篇。

“与经典为友”、“教育的意蕴”、“教育给了我们什么”、“审视教育目标”、“教育的灵魂”、“教师的学习与成长”、“完美的教学”、“教育的期待”、“有所执著”……那一个个直抵人心的话题,说出了我们的心理话。书中许多经典的表述,让人感到思想力量的强大。

此书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对教育世界中那些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现象,给予学理上的解释,并发掘出其中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底蕴,从而得到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效果,使读者在学习和掌握教育理论的同时,领略到文章的理趣、情趣、与文趣,既有助于丰富教师的文化底蕴,又有助于教师们确立对于教育的理想与信念,帮助教师生成教育的智慧和提升对生活的热爱。

读书的过程是与读者对话的过程。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无时无刻感受到肖川博士那质朴与豪放、灵性与率真、睿智与宽厚集与一身的学者风范,还有他那颗对教育事业无限无限热爱的赤子之心。在这里,我真正体会到什么是诗意教育,也渴望着自己去发现、去体味教育中那如诗如画的意境。

我相信,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如果能够依据书中的教育理念,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进行反思,会发现,其实现实中的很多问题会随着阅读、交流与沟通迎刃而解,进而树立起自己的教育理想与信念。虽然梦和理想,理想和现实之间还有距离。但读了这些文字,你会憧憬着幸福的教育生活,心灵沐浴在思想圣洁的光辉中,自由地舞蹈。

读《大树理论》有感


谈新民警成长"五"要

——读《大树理论》有感

供稿:福建省福清监狱办公室 戴德仙

随着近几年,监狱系统连年招录新公务员,录用了大量的"80后、90后"年轻民警,使得新民警的比例在不断提高。而监狱工作一直与高要求、高强度、高风险相伴,这对新民警提出了不小的挑战。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作为在监狱这一特殊环境下工作的新兵,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头几年,是决定自己命运的黄金时期,也许会面临众多的选择,必然会经历不少的磨炼,肯定会产生种种的迷惑。特别是司法体制改革的新形势下面对执法标准的日益严格,新民警如何在社会改革大转型、大变革的复杂环境下辩明方向、提升自我能力,是广大新民警迫切需要看清、辩明、弄懂的一个重要课题。我认为:"大树"理论可以为广大新民警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这对促进新民警个人全面发展、推动监狱事业科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新民警成长需要"时间".

没有一棵大树是树苗种下去,马上就变成了大树,一定是岁月刻画着年轮,一圈圈往外长。新民警没有时间的沉淀、岁月的积淀、各个岗位的历练、经验的积累,是干不好监狱工作的。所以,新民警成长并最终走向成熟,一定要多给自己学习、锻炼的时间,克服"急于求成"的急躁心里,争取得到不同岗位的历练,方能成为监狱工作的行家里手。

其次,新民警成长需要"定位".

众所周知,栽下一棵小树苗,就无需移动,定下心在一个地方生长壮大,方能成为一棵苍天大树。没有一棵大树,是第一年种在这里,第二年又移种在那里的,每一棵大树的壮大成长一定都是千百年来经风霜,历风雨,屹立不动,脚踏实地而成的。正是无数次的经风霜、历雨露最终才成就了大树!所以,新民警成长过程中必须要有一个准确的自我定位,经得起"风吹雨打",安下心扎根一个地方认真学,踏实干,克服"这山望着那山高"的盲目攀比心理,唯有笃定坚持,才能成为所属单位或部门的中流砥柱。

第三,新民警成长需要"根基".

正所谓:根深才能叶茂。树有千百万条根,粗根、细根、微根,深入地底,忙碌而不停的吸收营养,才能成长自己。绝对没有一棵大树是没有根的!所以,对于新民警成长来讲,自我根基一定要广阔而又扎实的。应当像小树苗一样,不断吸收养分,不断学习,广泛涉猎各种知识文化,充实自己的业务素质技能,不断提升自我,见多识广,脚下扎好根,枝头才结出累累硕果,繁花似锦,事业才会有坚固的基石,人生之树方能常青!

第四,新民警成长需要"向上看".

小树苗每天都是要向上长,一天一天越来越高。没有一棵大树是向旁边长,长胖而不长高的;而且必定是先长主干、再长细枝,一直向上的!所以,新民警成长过程中应该时刻掂量一下自己是否真是金子。是真金,手中要有绝活,要么能写,要么业务素质过硬,总之要有过人之处才行。真金是要靠实力来证明的,只有先把自己的本领修炼好了,才有资格考虑伯乐的事情。想要卓尔不群,就要有出类拔萃的本领。年轻人要想让自己得到重用,取得成功,就要忍受暂时的忽视和平淡、打击和挫折。既要有"脚下根儿",又要有"凌云志",努力把自己从一粒普普通通的沙子变成一颗价值连城的珍珠。

第五,新民警成长需要"向阳光".

阳光是生命之源,万物生长靠太阳。没有一棵大树生长是向着黑洞和黑暗的。积极地追逐阳光生长,是大树的希望所在。向着阳光就是为了争取更多的光明!大树心中的目标就是一定要积极地寻找阳光!阳光,就是大树的希望,大树向着阳光,倔强地生长就会枝繁叶茂、繁花似锦。所以,新民警成长就如同大树成长一样,保持一颗积极的心态,积极向上,追随阳光,特别是新民警在监狱这一特殊的工作环境中,面对犯罪恶习深、行为习惯恶劣、暴力倾向严重又善于伪装的罪犯,更要保持积极阳光的心态,跟对人,做对事,就一定会得到对的结果。

人生如树,树如人生。每一棵细细的、嫩嫩的小树苗经过几十年的成长过后,最终变成了一棵棵高大茂盛的大树。它们的成长,离不开时间的积淀、准确的定位、扎实的根基、坚持向上长的倔强、坚持向阳光的笃定。我始终认为;树的这些"特质",可以为广大新民警的自我成长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和参照。

与君共勉!

坚信不移的信念——读《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有感


坚信不移的信念——读《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有感

五(4)班 华雨真

2013年12月3日,今天,我学习了20课——《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一课!我深有感触。

出自蒋光宇的《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主要讲了主人公谈迁确立一个信念:“要编写详实可信的《国榷》的经过。当时的谈迁,已是体弱多病的老人了!曾经,我敬佩善于思考的爱因斯坦;曾经,我敬佩敢于大胆推测的富兰克林;曾经,我敬佩不畏艰难的诺贝尔……现在,我又有了新的目标:敬佩不向困苦低头的谈迁!他面对厄运他坦然面对;面对困苦,他不轻言放弃;面对失踪的《国榷》原稿,他决心重新撰写!

“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难免有崎岖和坎坷,但只要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希望之光就会驱散绝望之云。”是呀!面对迎面而来的厄运,我们不该节节败退,而应该昂首挺胸,坦然面对。谈迁自幼刻苦好学,博览群书,尤其喜爱历史,立志要编写一部详实可信的明史。谈迁的信念,就是编写一部详实可信的明史。他坚持不懈,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修改,才完成了他的梦想——《国榷》。可想而知,《国榷》是来之不易的。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书笔记1000字


阅读完肖川教授撰写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这本书后,使我对教育就是服务的观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书中写到:《学记》有云:能为师然后能为才,能为长然后能为君。由于这种文化逻辑,教育只不过是师之恩惠、师之恩荫,学生只有对教师崇拜,敬仰的份,根本不可能奢望教师为其服务。今天,人们提出了名曰教育消费的概念。显然,消费者就是那些有教育需求的民众。作者认为,教育成为第三产业的一员,并非教育尊严的失落,而不过是培养、造就能够建国君民的君子士大夫接班人的教育真正成为使每一个人成为他自己的教育。因此,我认识到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不应该摆出居高临下师道尊严之态,而要牢固树立教育就是服务的观念,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孩子,向他们提供最恰切的教育,使具有不同天赋,不同气质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都能得到他们相应的位置,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捧读《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没有误尽苍生的负罪感,没有走进死胡同的沉重感,也没有被驳得一无是处无所适从的惶惑。肖川博士是一个可敬的建设者,而不只是一个睿智的批评家。游历他教育思想的家园,在深刻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的同时,常能得到原来可以这样做的启迪。凭着对国内外教育的广泛研究,凭着对教育使命的深刻认识,凭着对教育规律的准确把握,肖川博士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幅教育的美好蓝图:从这里,我们可以读到对教育传统的尊重和扬弃,可以读到对教育现状的剖析和反思,可以读到对域外教育的研究和借鉴。因为这是从教育现实的土壤上开出的理想之花,读她的感觉才能这样的亲切。

在肖川博士的教育辞典里,没有强制只有引导,没有说教只有熏陶,没有抱怨只有欣赏,这本书使我体会到在教育上我们不能忽视学生的情感教育。书中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精神萎靡,麻木不仁,得过且过,心如死灰,这都是教育的大敌,而情感充沛,精神饱满,潜心投入,心无旁骛,信心十足,追求卓越,则是学生获得更充分发展的心理基础和人格品质。作为教师的我们,培养学生敏感的心灵、丰富的体验、细腻的感受是完整人的教育所需要的。因此,在学校教育中,让学生有更多的活动,更多的参与,更多的平等交往与对话,更多的美感熏陶,更多的与自然界交融,更多的感受到被人欣赏,被人关爱的温暖与幸福,这都是情感教育的现实途径。

畅游肖川博士教育理想的世界,感悟到的实在很多。我愿成为一个执着的追梦人,一个快乐的追梦人,做一个人性化的,能够走进学生心灵的教育工作者。

读后感《读理想信念的理论支撑有感》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理想国有感20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