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作文读后感观后感

作文读后感观后感

党员干部人民的名义观后感四篇。

人们把所有丰富的经历以及学习的知识都总结在了书里,等待我们去领悟。书中蕴含着许多人类的智慧及思想,尤其是那些经典书籍作品。我们在读作者写的作品时,不能马观花地读,需要仔细地领会,思维的火花一闪而过以至不再出现,所以写一篇读后感尤为必要!您从作品中有哪些领悟呢?以下由小编收集整理的《党员干部人民的名义观后感四篇》,在此提醒你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

党员干部人民的名义观后感四篇

小编寄语:《人民的名义》的横空出世,为国产正剧如何体现主旋律,如何昂扬正气树立了一个标杆。下面是我们的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党员干部人民的名义观后感四篇,请大家参阅!

(篇一)

《人民的名义》开篇的第一个大案,是由陆毅饰演的最高检反贪局侦查处处长侯亮平依法突击搜查侯勇扮演的国家部委某司项目处处长赵德汉家。在简陋的机关房改房的家中,一脸憨厚老实的赵德汉埋头吃着炸酱面,他每个月只给乡下老母亲汇300元生活费,外出时只骑自行车。最终,在赵处长的另一处隐蔽的豪宅里,办案人员找到了现金2亿多元。

虽然戏只有两集,但侯勇的演技已让观众叹服。“赵处长这个角色从最初淡定、后来暴怒再到崩溃,层次感特别强”,“尤其是在冰箱旁崩溃的那一段,眼角眉梢都是戏,绝了”,“什么叫教科书般的演技?看看侯勇就知道了!尤其那场哭戏,除了表情变化之外,还有发红的脸庞、颤抖的嘴唇,甚至额头上都有一层汗,建议年轻演员多多揣摩学习”。前日接受记者微信采访时,侯勇解读了他给角色设计的三个层次,“当他发现自己被调查的时候,第一反应肯定是掩盖,然后随着抽丝剥茧似的调查,这个人从拒不承认、刚开始似是而非,到面对铁证如山时崩溃,从这些心理上的变化来展开几个层次”。他透露,表演的时候拒绝“脸谱化”,“可能导演也是有意让我来演这个角色,因为之前大家想象不到。”

面对陆毅的步步紧逼,侯勇不紧不慢地吃着炸酱面,侯勇透露,观众看到的炸酱面,在片场拍摄中吃了五、六碗:“因为有各种景、各种角度,那碗面其实是白水面,啥味道都没有。”对于在《人民的名义》中的表演,侯勇表示:“一个演员,特别是一个职业演员,他不会去排斥正面或者反面角色。我这两年也试图尝试去演一些大家意料不到的角色。当然跟这两年很多影视剧创作低迷、类型单一、迎合观众、被网络所裹挟等现象都有关系,像我们这个年龄的演员觉得没有什么好戏可以演,这也是比较惆怅和无奈的。”

除了侯勇和陆毅的博弈外,《人民的名义》的另外一条线索中,吴刚、许亚军、张志坚、李建义等的群戏也因火花四溅被观众频频“点赞”。在他们的演绎下,一个会议玄机重重,难怪有网友感叹,“除了男主角,我看谁都像卧底”,“不看不知道,戏骨们聚集在一起,哪儿都是戏。那些面瘫小花小生真是完全没法比啊”,“几位老戏骨真是没得说!全是戏,台词有时候都是多余的,一个抬眼,一个挑眉全有了,可以说是谈笑风生间激流暗涌,一来一往中绵里藏针,佩服”。

(篇二)

一位国家部委的项目处长被人举报受贿千万,当最高人民检察院反贪总局侦查处处长侯亮平前来搜查时,看到的却是一位长相憨厚、衣着朴素的“老农民”在简陋破败的旧房里吃炸酱面。

当这位腐败分子的面具被最终撕开的同时,与之案件牵连甚紧的**省京州市副市长丁义珍,却在一位神秘人物的暗中相助下,以反侦察手段逃脱法网,流亡海外。案件线索终定位于由京州光明湖项目引发的一家**省国企大风服装厂的股权争夺,牵连其中的各派政治势力却盘根错节,扑朔迷离。

**省检察院反贪局长陈海在调查行动中遭遇离奇的车祸。为了完成当年同窗的未竟事业,精明干练的侯亮平临危受命,接任陈海未竟的事业。在**省政坛,以**省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高育良为代表的“政法系”,以**省委常委、京州市委书记李达康为代表的“秘书帮”相争多年,不分轩轾。新任省委书记沙瑞金的到来,注定将打破这种政治的平衡局面,为**省的改革大业带来新的气息。

这部剧展示的是贪官污吏他们是怎么走到这么一步的,也希望能够通过这种展示让更多人意识到,尤其是权力不愿受制约的官员们意识到,这种不受制约的权力对他们自己、家庭并不是什么好事,许多家庭可以用“集体滑落”来形容,让人扼腕叹息。

近期这部反腐剧《人民的名义》后深有感触。,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保持党的纯洁性,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实现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重要条件,也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化解各种风险、应对各种挑战、适应各种考验、不断夺取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胜利的基本要求。如何保持党的纯洁性呢?那就是“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检验纯洁性的试金石”。党员既是人民群众的领导者,也是人民群众的服务者。所以一切都要从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工作的出发点,真正做到一切为人民服务。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面对复杂激烈的腐蚀与反腐蚀斗争,反腐倡廉形势依然严峻,考验的是我们每个党员的党性修养意志和拒腐防变能力,而敬畏、感恩、知足是抵御腐败的内在因素。短片用事例阐述了从“敬畏、感恩、知足”三个方面加强自身内在修养的现实意义。启示党员干部修炼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心怀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对党极端负责,对人民极端负责,对法律极端负责。弘扬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加强从政道德和个人道德修养,锻炼意志品质,提升精神境界,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追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永葆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

另一方面,短片运用大量正面典型和反面警示案例,阐述了党员干部要做到“七个正确对待”,加强自我教育、自我约束,构筑抵御腐败侵蚀的思想道德防线和法纪防线。清正廉洁,秉公用权,为党和人民建功立业。这“七个正确对待”分别是:正确对待信仰、坚定理想信念;正确对待权力,牢记执政为民;正确对待利益,防止心态失衡;正确对待监督,切忌忘乎所以;正确对待家人,避免因爱生恨;正确对待社交,做到谨慎交友;正确对待生活,培养健康情趣。

此外,近几年来我国进一步加大了国内治贪防贪、全球防逃追逃力度。余振东被成功遣返,许超凡和许国俊在异国受到审判,逃往新加坡的胡星回国自首一张有国际国内共同编织的防贪防逃天网正在形成。所谓“贪了就跑,跑了就了”只不过是一些贪官的一厢情愿,而事实注定他们都将是无路可逃。

最后,短片还警示了我们一些公职人员职务犯罪认识的误区,例如:“这是经集体研究的,出了问题也不应是我个人承担责任”、“我帮了被人的忙,别人事后感谢,自己没有主动伸手要,不算受贿”、“贪了就跑,一跑,案子就了”等。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上,生活在人群中,公职人员也不例外。不同的是公职人员手里都有一定的权力资源,甚至还有自己的权力影响力。因此,他们对自己的要求应该有一个是非对错的底线,不能让人情左右自己行使权力的原则。

(篇三)

反腐从来都不仅仅是中纪委的事,如何扩大公众参与监督,通过广泛的社会监督夯实反腐基础,收拾世道人心,形成反腐合力,改变政治生态,本来就是反腐的重要路径。

正在热播的年度反腐大剧《人民的名义》,成了这个清明节社交媒体最热的话题之一,并引发年轻人纷纷“追剧”。这部被业界誉为“史上尺度最大反腐剧”,无论是人物设定、背景格局还是社会深度,较以往作品都有重要突破,反面角色的人物设定更是突破以往尺度直至副国级。

其实,与现实生活中波涛汹涌的贪腐案相比,剧中的“反角”级别、官场厮杀、利益输送等等,并不特别新鲜,似乎也很难拽得住观众。此剧编剧周梅森此前就曾说过,“公布出来的腐败案件的广度、深度远远超出了作家的想象,生活远远走到作家艺术想象的前面去了。”

既如此,《人民的名义》为何还能成功地成为话题中心并引领舆论?

这一方面与艺术产品的“公共性”有关。一部反腐剧一旦播出,评价、衡量它的尺度,就不再是单向的剧情展示、价值输出了,而是必须要经由观众的互动才能完成“共谋”。剧中的情境与观众的体验相遇、碰撞,会有触动、有衍生、有想象,进而共同完成对作品的形象塑造与价值诠释。能不能找到一个契合点,能不能让民众的心声与作品产生共鸣,本来就是检验作品成功与否的关键。

以往的案情披露固然触目惊心,但贪钱几何、房产几处、情妇若干,以及心路历程等等,往往只是结果的呈现,没有丰富的细节,缺乏过程的展现。而电视剧则不同,不只有血有肉、有内在逻辑,观众还可以结合自己的理解而参与其中。也因此,往往有着更大的教育、感化意义。而这,也是判决书或庭审实录区别于艺术作品的根源所在。

另一方面,也与社会公众对现实反腐的深刻期许有关。尽管《人民的名义》只是一部非写实的电视剧,但因为反映的是反腐这一公众高度关注的题材,其所承载的是人民长久以来的不平、不满,甚至还被人赋予“改变国家”的殷切期许,因此也就很容易让人产生某种现实“代入感”。毕竟,至少十多年来,如此贴近现实的反腐剧已经基本看不到了。

这也难怪,人们不只一一“还原”剧中角色,为其找“原型”,还“碎碎念”剧中台词,以为“尺度大”的佐证。比如,剧中贪官侯德汉被检察官侯亮平反驳:“你这种人,就是专门用来对不起人民的!”又如,剧中省委书记沙瑞金说某贪官:“科学家的名字一个都叫不出,再偏远的女干部的乳名都知道,每天晚上都跟女干部喝酒,总要喝倒几个。”还有,剧中省委副书记高育良说:“中国目前的政治生态,就是一把手,几乎拥有绝对的权力。”等等。

这些台词,尽管均有特定的情境,但却往往在让观众会心一笑的同时,一切尽在不言中。并不是反腐剧的言论尺度大,而是贪官的行为太出格、太戏剧化了。

事实上,反腐从来都不仅仅是中纪委的事,如何扩大公众参与监督,通过广泛的社会监督夯实反腐基础,收拾世道人心,形成反腐合力,改变政治生态,本来就是反腐的重要路径。从这个意义上讲,《人民的名义》就是这样一部收拾人心、凝聚共识、推进改革的上乘之作。

(篇四)

最近一部反腐题材的主旋律电视剧《人民的名义》意外走“红”了,不但收视率和好评度持续攀高,还赢得了一大帮“92中老年”网友铺天盖地的热评。这部剧之所以能“红”,除了剧情跌宕起伏、反腐题材劲爆、演员演技精湛以外,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官场百态的艺术化再现,传递出了一种立党为公、用权为民的正能量与价值观。从这部剧的走“红”,笔者得到了以下三点感悟。

权力需要监督,失去监督的权力,犹脱缰之野马,必然滋生腐败。剧中开篇就是某省会城市分管项目招商的副市长,在某高级酒店参加企业招商活动时觥筹交错的场景,除了现场多个企业老板排队敬酒以外,一个有意思的细节就是这位副市长系着“LV”的皮带,不禁让人联想到了“表哥”和“房姐”,而这位副市长果然也是贪腐的“人设”,剧情发展没多久就“跑路”了。令人遗憾的是他因贪腐问题“跑路”后,当地党委和监督部门竟然没有事先察觉和控制。由此可见,党内监督无禁区、无例外,无论职务高低,从事什么工作,都必须无条件接受监督,同时还要从细微处发现干部贪腐的端倪,不能对领导干部平时的工作、生活表现没有洞察,尤其是让八小时以外的活动监管成为“南柯一梦”。诚然,当前党内监督确实还存在某些薄弱环节,但在从严治党的大背景和新常态下,我们的反腐制度会越来越健全,拒腐防变的“篱笆”也会越扎越紧,让贪腐分子无处遁形。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党员干部是不是真心干事,群众往往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同时表现在行动上。从《人民的名义》开头几集放出的剧情来看,里面的领导干部可谓个个深藏不漏,角色的好坏也并不是一开始就能定义。其中“达康书记”一角就迅速引发了广大网民的关注,笔者认为“达康书记”之所以能迅速圈粉,不光在于演员有演技,还在于这个角色有一定的人格魅力。除了一心盯着“GDp”让人觉得有些不妥以外,他雷厉风行、手段强硬,并且能办实事,尤其是在处理大风厂“血拆事件”过程中,给老干部陈岩石披衣服、让工人们先吃饭等情节,足以表明“达康书记”是一个实在人,这和剧中某些领导干部一心想着自己的升迁形成了鲜明对比。另外,大风厂之所以引发“血拆事件”,也和领导干部不关心民生、只想着政绩甚至一心想着贪腐有很大关系。由此可见,忽略了民生甚至**了民意,老百姓就会用另一种方式进行回应和惩罚,不管当多大的官,为人民服务才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为官一定要表里如一,两面派的人生,只会一面更比一面坏。《人民的名义》刻画了当前不少领导干部尤其是纪检监察部门领导干部的正面形象,但也反映了贪腐干部的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两面派作风。例如有的领导干部城府极深、滴水不漏;有的领导干部为了权力不择手段;甚至有的干部虽然平时骑自行车上班、住在老式公寓楼里吃着炸酱面,但在外却有隐秘别墅,且藏有大量贪腐得来的现金。前两年媒体披露的被查处的国家发改委煤炭司原副司长魏鹏远家中就藏有人民币2亿余元。这样的干部可谓台上台下不一样、人前人后“两张皮”,影视剧和媒体曝光这样的干部,能使我们睁大眼睛、辨明是非,时刻警醒自己不在思想上滑坡,不在行为上出轨。也只有摒弃丑恶、追求高尚,才能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才能正确对待自己手中的权力,时刻警惕糖衣炮弹的袭击,保持干净的心灵和清白的名声,在平凡的岗位上无愧于党和人民的信任。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原创人民的名义观后感四篇


原创最新人民的名义观后感四篇

小编寄语:《人民的名义》是一部反腐话剧,由国话、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北京嘉会本末文化艺术创作有限公司联合出品,作家周梅森编剧,导演王晓鹰执导。于2017年3月8日到11日在北京保利剧院首演。下面是我们的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原创最新人民的名义观后感四篇,请大家参阅!

(篇一)[本文/ ]

2004年,反腐题材电视剧因数量泛滥和过度开采被监管部门严令整顿,从此退出电视黄金档。经历十多年蛰伏,反腐剧在这个春天悄然复苏。3月28日,由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组织创作的反腐题材剧《人民的名义》将登陆湖南卫视黄金档。

《人民的名义》海报这部投资1.2亿元的电视剧,是十八大之后首部全方位深刻表现反腐的剧作。在人物和格局上,《人民的名义》有了重要突破,反面角色的最高级别直至副国级,也因此被称为“史上尺度最大的反腐剧”。创作了同名小说、同时担任该剧编剧的著名作家周梅森认同一个观点:当前反腐败斗争面临着更加严峻的任务和要求,让反腐题材作品上不封顶,天塌不下来!

“十八大后,竟没一部像样反腐剧”

在今年1月《人民的名义》出版前,曾以《人间正道》《绝对权力》《国家公诉》等政治小说闻名的周梅森已经有8年没有出版新作。《人民的名义》写写停停6年,始终难以完成。

转机出现在2015年。当时,最高检影视中心的相关工作人员三次找到周梅森,希望他能写一部新剧。周梅森记得,对方对他说:“十八大之后,对反腐这一举国关注的大事,竟然还没有一部像样的电视剧作品,希望能抓好这个事情。”在意识到对方是“玩真的了”的周梅森,在两年之内,写完了30万字的小说,并改写成60万字的电视剧本。

电视剧《人民的名义》拍完送广电总局审查时,周梅森曾跟导演李路打了招呼,要做好删掉5集、改1000次的准备。但审查仅仅十天就通过了,这大大出乎他的意料,他的前作《绝对权力》和《国家公诉》送审时,分别修改了八九百处。周梅森坦言,反腐剧的春天来了,“以前主管部门可能认为反腐剧是负能量的,但这样的思维现在改变了,腐败必须正视,不是闭上眼,腐败就不存在了。”

《人民的名义》编剧周梅森在周梅森一开始的写作计划里,落马官员并没有小说和电视剧中都出现的副国级高官赵立春,最高级别为省委副书记。但原中国作协党组书记翟泰丰的一句话令周梅森印象深刻:“十八大后倒掉这么多的贪官,反腐形势这么严峻,你能这么轻描淡写吗?”因此,剧本以陆毅饰演的检察官侯亮平办案为线索,写到H省新任书记沙瑞金与贪腐势力较量,更将范围扩大到已经升任“副国级”的老书记赵立春留下的重重积弊。

“官员从云端掉下来,心态会是怎样的”

创作《人民的名义》时,一直有个问题困扰着周梅森:那些道貌岸然的官员,一旦从云端掉下来,他们的心态会是怎样的?带着这样的疑问,周梅森在最高检影视中心相关工作人员的陪同下,来到南京的浦口监狱,与一些落马官员、检察院及驻监检查所的干部开了几个小型座谈会。他这样形容自己笔下的落马官员:“他们不是魔鬼,也有血有肉。”

《人民的名义》剧照周梅森在浦口监狱见到的基本是厅局级干部,在监狱里待了7到10年,他们都是在掌握实权的高危岗位上。极少的干部一上来就贪污,大多数都是因为一念之差,或者是因为身边人出事牵涉进去。剧中,H省委常委、省会城市市委书记的老婆收了别人三张卡的情节,就来自南京市浦口区反贪局的一个真实案例。周梅森介绍:“因为要买的衣服很贵,钱不够,这个官员拿了受贿的卡消费,检察机关的证据就这么坐实了。”

在《人民的名义》中,不少剧情会让观众看起来似曾相识。剧中,侯亮平为清点一位贪污处长家里的2.3亿元现金,用坏了12个验钞机。这个典型的小官巨贪角色,原型是国家能源局煤炭司原副司长魏鹏远。周梅森创作《人民的名义》期间,正是不少贪官触目惊心的贪腐案件见诸报端之时,他也因此感慨:“比作家们的描写精彩得多。”

贪腐背后有对政治生态的描写

事实上,《人民的名义》中破获贪腐案情节只占三分之一篇幅,曾在徐州市政府挂职担任过一年副秘书长的周梅森,充分了解政府的运作形式,他用了一半的篇幅讲各级官员在官场如何“活动”。剧中,H省帮派林立,形成许多利益团伙。

一位干部看完《人民的名义》,曾问周梅森,怎么能写这么多帮派,比如秘书帮、政法帮,这些词在过去都很忌讳。当时,周梅森这样回答:“你看看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1月13日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党内绝不允许搞团团伙伙、结党营私、拉帮结派,搞了就是违反政治纪律 。”这位干部听完后,不做声了。

《人民的名义》剧照在周梅森看来,《人民的名义》绝不仅限于贪官贪污的数字,而是要把腐败给老百姓带来的伤害说清楚。这样的安排,也源于周梅森自身的经历,他在2014年曾卷入民营企业倒闭潮,打了一场股权官司,在了解某些地方经济乱象的同时,也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人民的名义》中提及了一家破产工厂,在腐败的侵蚀下,工人们付出了血淋淋的代价。

(篇二)

骑自行车上班,在陈旧简陋的家中吃炸酱面,每个月给乡下老母亲汇300元生活费;然而在另一处隐秘的豪宅,壁柜里、床上、冰箱里,却塞满了一沓一沓的现金,总数超过2.3亿元……最近热播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一开篇,就为我们勾勒了这样一个腐败官员的“两面人生”。反腐决心之强、贪腐为害之烈,通过视听语言呈现,让人尤觉震撼。

“厉害了,我的‘人民’!”《人民的名义》甫一播出,便收获观众热情的点赞。除了跌宕的剧情、精彩的表演,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它反映着当前中国反腐败斗争的实践,回应着反腐败的民心所愿。文艺当与时代同行,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败成为中国政治舞台的重要内容,也成为牵动人心的时代命题。

电视剧中触目惊心的贪腐画面,是惊心动魄的反腐败斗争的艺术再现。在调查武长顺案件期间,举报人到中央纪委接受约谈,为避免被打击报复,一路竟换了三次车牌;白恩培放任妻子搞权钱交易,事发后,仅仅清理从白家查获的红木、翡翠、玉石等藏品,办案人员就花了十几天时间……少数人的腐败行为,甚至让编剧周梅森感叹,“远远超出了一个作家的想象”。立足于反腐实践的影视剧,可以让观众对反腐有更多了解,也有助于更好地营造反腐的社会氛围。

“我不干好事也就罢了,我还干这么多的坏事,就自己感觉到自己简直是不可饶恕”“钱财有什么用,钱财没有使我心安理得,反而让我罪孽深重”,这是落马官员朱明国、魏鹏远的忏悔。但到要承担后果时才幡然醒悟,一切已为时晚矣。女县委书记袁菱落马后,常常回忆昔日在大学工作时的生活。她始终记得,夏天的时候,一家三口省吃俭用买了个空调装在9平方米的书房,全家挤在空调前吃饭,其乐融融。可如今,这样的日子再也不会有了。“一人不廉,全家不圆”,滥用权力带不来幸福,不义之财给不了心安,很多人看不透这朴素的道理,最终只落得“树倒猢狲散”。

随着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持续推进,人们对反腐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老虎”“苍蝇”一起打,让反腐败只是一阵风、走过场等观点不攻自破;对侵蚀百姓利益之举坚决打击,让老百姓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越来越多的领导干部及其家人意识到,清廉是最好的“护身符”,经常扯袖子、咬耳朵、敲警钟才能“治未病”。朱明国承认,“这一步迈出去之后,你没有外力的强制和组织上的干预,靠个人不容易停下来”。从这样的意义上讲,反腐是紧箍,更是保护。雷霆的行动、强力的震慑,助推了政治生态好转,正如周梅森所说,“改善土壤,改变政治生态,理顺关系,让能干的人得以发挥,让正气得以张扬”。

反腐败永远在路上。当前,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但要真正实现“不能腐”和“不想腐”,还要依靠思想建设和制度建设继续推进。“得罪千百人,不负十三亿”,对于我们这个把“人民”二字铭刻于心的政党来说,反腐败永远没有剧终。以人民的名义,是反腐的动力,更是反腐的意义。

(篇三)

大约在2005年,反腐剧、涉案剧基本退出卫视黄金档,这一类型剧的创作趋于停滞。2015年,随着《刑警队长》、《后海不是海》等一批涉案剧回归黄金档,当年有极大群众基础的反腐剧创作也逐渐开始解冻。

十八大以来,中央反腐力度之大,行动态度之果决,前所未有,引发国内国际舆论的强烈关注。为充分展现中央反腐工作的坚定决心,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的反腐精神,该剧应运而生。该剧以改革开放后GDp飞速增长下的腐败事件为创作背景和故事线索,响应党中央反腐主题,通过影视艺术手段,刻画和展示中央反腐过程中的曲折经历和感人故事;希望通过拍摄该剧使反腐精神成为反腐工作的活教材,为实现中国梦凝聚精神动力。

编剧周梅森则表示在十八大以后,他看到了党和国家反腐的大势,更看到了党中央反腐败的决心和效果,感觉到反腐倡廉就是中国的春秋大义,于是他挑战自己创作出一部反映时代特征、突出反腐特点、体现检察特色的正能量作品;同时,由于党中央鼓励舆论和文艺工作者对反腐败行动进行报道和反映,周梅森在该剧中首次涉及到副国级领导干部的贪腐问题,突破了这类题材以往“写到副省级为止”的红线。

(篇四)

最近,在实习和准备毕业论文的剩余时间,看了一部非常震撼的反腐剧《人民的名义》,虽然这部剧是在笔者并不看好的某水果电视台播出,但其中的内容仍然发人深省。这部剧集结了陆毅、张丰毅、张凯丽、侯勇等40多名实力派演员。俗话说:“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反腐,这次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攻占了各大媒体的收视榜。以人民名义进行的依法反腐,如约收获人民的认可与关注。

对人性的挖掘,是反腐剧需要思考的。剧中,某官员家属受贿150万元,破案过程就来源于南京市浦口区反腐部门的一个真实案件。当时,受贿的方式是卡,可以用来消费和提现,但写的不是受贿人的名字,而银行取款机的监控录像也因时间久远已经销毁,案子一度陷入僵局。但反腐部门的同志注意到,卡里还剩几千元“零头”。证据到手,犯罪嫌疑人立刻被捕。作者周梅森把这个案子写进了小说,也成为电视剧中的一个重要案件。

从年轻时候起,小说家巴尔扎克就是周梅森的偶像——巴尔扎克所处的是一个新旧交替、金钱至上的时代,和现在有很多相似之处。“巴尔扎克有一个观点讲得非常好,小说家必须面对现实生活,使自己成为当代社会的风俗史家;小说家的任务不仅在于描摹社会现象,还要解释这些现象的原因;小说家又必须同时是道德家和政治家。”周梅森说,“巴尔扎克的作品有一个特点,就是对社会思考的追求,这也是我这部作品所追求的东西。”

在《人民的名义》中,除了描写官场,周梅森还花了近一半篇幅写下岗工人等弱势群体。“我的几乎每一部小说都会有一定篇幅触及弱势群体,这个群体我非常熟悉。”周梅森自己曾是一个煤矿工人,十几岁就在煤矿半工半读,1979年离开煤矿后,仍有很多亲戚朋友在煤矿工作。

高楼背后有阴影,霓虹灯下有血泪。一方面,我们改革开放,物质极大丰富;另一方面,两极分化严重,这是非常可怕的。周梅森在《人民的名义》中写到:一个老工人郑西坡,工厂破产,工人下岗,他本来是帮助政府做说服工作的,但后来被贪腐官员欺压,打官司又被司法腐败压迫,为了保卫自己的工厂,他被逼无奈搞出一个群体性事件。

“这正是贪腐的可怕之处,侵害了老百姓的权益,败坏了世道人心,激起了人民的愤怒。”周梅森说,“有些无耻的腐败官员,连老百姓的救济款都贪,没有底线到这种程度。底层老百姓对腐败有切齿痛恨,我的作品就要写出老百姓的这种痛恨。”

反腐主题的文艺作品在过去十几年一度出现空白,反腐剧也在电视屏幕上消失,此次《人民的名义》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回归观众的视野。周梅森说:“文艺作品对腐败和反腐败问题的描写,也是一种监督。过去我们的文艺作品对这些群体性事件都是回避的,官僚们以为你不写,老百姓看不到,就能掩耳盗铃。”

在《人民的名义》中,一个大省的“半壁江山”都沦陷了,老书记、接班者、政法委书记、公安厅厅长、法院副院长、大型国企老总、省会城市副市长……全是腐败分子;小说中级别最高的贪腐分子更是官至“副国级”,在反腐剧领域,我们之前很少见到,反面角色的“尺度”能突破市级。而在格局和人设上,《人民的名义》有了重要突破,也因此被称为“史上尺度最大的反腐剧”。这也正应了小伙伴们耳熟能详的那句话——在反腐面前,没有潜规则、没有丹书铁券、没有铁帽子王。

周梅森说:“我们写出来,不是要让人民绝望,而是要给人民希望,引导人民正确地看待这场反腐斗争。要让人们知道,像侯亮平、沙瑞金这样的肩负着反腐职责的同志,面对多么大的风险,要让老百姓相信我们。”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视剧司司长毛羽公开表示:这段时间,我们在审看周梅森编剧、李路导演的《人民的名义》时,一直被这部现实主义大剧感染着……剧中腐败势力非常猖獗,形势非常严峻,但看的过程中,每一集都有正面的力量,光明hold住黑暗。从这部剧中,我们看到了人性的温暖,看到了正义的力量,看到了光明和希望。

要识破日益隐秘的腐败,揪出官场中的“两面人”,必须要有一面去伪存真的“照妖镜”。这个“照妖镜”,就是法治。身在官场,不管你是“一面人”、“两面人”还是“多面人”,毫无疑问,规矩与红线确实存在,但这是由法律而非权力,或是行政级别划定的。更准确地说,是由法律为权力划定的。权乃公器,法为国纲。法治的要义,就是一切治理难题都要依靠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化解。在立法日益公开、透明、民主的今天,法律除了人民意志与公共利益的凝结,再无其他身份。

法律,就是权力的界河。你恪守法律、秉公办事,道路才会远走越宽;你若背弃初心、“两面三刀”,在大众面前演得再好,等待你的是同样的结局——由法律编织的大网,平等地敞向每一个贪官,不管他官位有多高、戏有多足。

党员干部电影焦裕禄观后感三篇


党员干部电影焦裕禄观后感三篇

小编寄语:下面是我们的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党员干部电影焦裕禄观后感三篇,请大家参阅!

(篇一)

组织安排我们观看电影《焦裕禄》,以前针对电影《焦裕禄》的介绍也听了不少,但实实在的看还是第一次,看后感觉十分的沉重。

严重患病的焦裕禄凭着一个共产党员坚定的信念,一心为偏僻穷苦的兰考人民过上好日子,鞠躬尽瘁的工作。忘记了妻子、儿女更忘记了自己。他带头废除了干部生活补贴费,为补助一些一辈子任劳任愿的基层干部,顶着极大的风险去别的县买米。因此遭到了无所事事之人的诽谤和中伤。但困难并没有吓倒他,反到增强了改变兰考穷困面貌的决心。每当他的病痛发作,疼痛难忍时,他就用茶缸、抽屉或者桌角顶住腹部来减轻分散身体上的疼痛。在一次下乡视察中,一阵一阵的肝痛使豆大的汗珠不断的从额头冒出,承受着巨大病痛的却不哼一声。这是多么刚强的性格,多么顽强的意志,多么韧拔的气节。他那种吃苦在前的奉献精神。对于过去县领导心安理得享受着的特殊待遇,焦裕禄硬是带头给取消了。当女儿在向母亲埋怨自己的衣服破旧的时候,当孩子们欢天喜地要吃鱼的时候,当儿子一气之下扔掉手中的窝窝头的时候,我想焦裕禄的心肯定在滴血,哪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子女?哪个父母不想让自己的孩子们过上好日子?在这些私情面前,焦裕禄想到的却是如何维护党的形象。这是一种痛苦的抉择,也是一种崇高的抉择!他那种敢于承担责任的负责精神。当上级来调查处理问题,别人又乐于替他承担责任的时候,焦裕禄以坦白的襟怀和无畏的胆识,斩钉截铁地承认是自己做出了决定。这种大无畏的精神,展现出的是他对党的忠心,是他坦荡的胸襟和淡泊的姿态。

焦裕禄心里想着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因为他知道党的形象,需要在为人民服务中去维护。在他的事迹里,没有震耳欲聋的高谈阔论,没有故作高深的反复思考,他认准的只有一条:一切为了人民。人民群众当时那么拥戴他,人民群众现如今那么怀念他,就是因为“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的。我理解的对岗位的热爱就是要时刻把工作岗位当做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要以干好各项工作为最终目标,通过不断努力学习,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将学到知识,总结的经验、练就的本领,全部运用到实际工作当中,为各族百姓群众服务。影片中,焦裕禄同志的一句话时刻在我脑海中回响,“党是叫我们带领30万兰考人民战胜灾荒的,而不是来送人民群众逃难的……”。焦裕禄同志的这种精神让无数人为之动容,对我们广大领导干部来说是一种很好的教育。在工作中,作为领导干部的我们,有些时候干事怕担责,遇难绕道走,这都是一些违背党的原则的做法。焦裕禄同志在身患重病,却依然坚持工作,在病房里还在学习,这种爱岗敬业,无私无畏,艰苦奋斗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领导干部学习。在那样的艰苦环境下造就了象焦裕禄这样的人物,焦裕禄用行动、用实践获得了老百姓的爱戴和尊敬,在片中好几处体都现了。我从影片中确实感受到了时时在在存在的历史,焦裕禄正是用他平凡而有伟大的一生谱写了一曲生命的精彩华章。他的光辉形象就象太阳一样照耀着大地,经久不灭。在新时期的我们,应当做些什么?学些什么?我是一个普通干部,所要做得就是时刻牢记自己的职责,践行党的党的群众路线,出色完成本职工作,切实做到群众满意,那就是党满意。

焦裕禄同志将自己的全部余生交给了党和国家还有人民群众,他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检验工作的最高标准,他在人民群众内心深处树起了一座高大的精神丰碑,他所具有的艰苦奋斗的精神、关心群众疾苦、与人民群众患难与共、不怕牺牲、不搞特殊都是我们当代领导干部所应具有的基本素质。焦裕禄同志的精神是共产党人先进性的体现,我从焦裕禄同志的精神中受到深刻教育和启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理想信念,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始终坚持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按照“两学一做”的具体要求,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定不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为联三村经济发展和政治大局稳定贡献一份力量,向党和人民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篇二)

满含热泪看完《焦裕禄》这部影片后,我的心灵受到强烈的触动与震憾!

1962年冬天,受党的委派,焦裕禄同志来到当时内涝、风沙、盐碱“三害”肆虐的兰考担任县委书记。条件十分艰苦,工作十分辛苦,但他带领全县人民战天斗地,栽泡桐、治盐碱,堵沙口,治风灾,奋力改变兰考的贫困面貌。1965年5月14日积劳成疾,因肝病不幸逝世,年仅42岁。

焦裕禄精神是党员领导干部“照镜子、正衣冠”的生动教材。他不愧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公认的好党员、人民的好公仆,县委书记和广大干部的好榜样。正如新华社记者周原同志所说“他在兰考这块多灾多难的土地上,像一阵旋风,突破出现,又突然消失,给兰考人留下的是思念的眼泪和奋斗不息的火焰。”

2019年4月1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同志曾专程到兰考视察工作,参加焦裕禄纪念馆,并把焦裕禄精神概括为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提出要“学习和弘扬焦裕禄同志的公仆精神、奋斗精神、求实精神、大无畏和奉献精神”,大兴服务群众之风、艰苦奋斗之风、求真务实之风,知难而进之风、敬业奉献之风。

习近平同志明确指出,现在,我们提出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等具体要求,突出了好干部标准的时代内涵。概括起来说,好干部要做到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焦裕禄同志是我们党的好干部,他在党性、思想性和德性上都给广大党员干部树立了一个很高很好的标杆,引领着广大党员干部向看齐,努力在为民务实清廉上做表率。这就要求我们要树立公仆精神,坚持终身学习,提倡务实重干,勇于开拓创新,带头廉洁奉公,推动科学发展。

焦裕禄同志离开我们已经94年了,但正如习近平同志指出的那样,“他的崇高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永远是亿万人心中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永远是鼓舞我们艰苦奋斗、执政为民的强大思想动力,永远是激励我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宝贵精神财富,永远不会过时。”

今天,在深入开展党的两学一做教育实践活动中,在我市打造赣西区域中心城市的过程中,我们要深入学习、大力弘扬焦裕禄精神,并结合新的实践把焦裕禄精神发扬光大,使渝钤大地涌现了一大批既有理想信念,又有领导才能,既有理论素养又有实践经验,既有现代知识又有传统美德的焦裕禄式的好干部。

(篇三)

3月25日晚,我在家中观看了电影《焦裕禄》,尽管这部电影我已经看过两次,但电影中焦裕禄那高大的形象始终萦绕在我的脑海中。

影片再现了一个不朽的共产党员形象,生动、亲切、真实可信地表现了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品德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所闪耀的精神的光芒,聚焦成同一个璀璨夺目的闪光点,那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全片以情动人。渗透、贯串、充盈着深沉、亲切、滚烫的感情;它把国情、灾情、民情、乡情、亲情、共产党干部与老百姓之情交融一体。几十年来,我们国家发生了翻天复地的变化,人们对生活的观念也变化很大,但我们却依然记着焦裕禄这样一位共产党人的名字,他的故事,已经深深地烙进了人们的心中,他俯首甘为孺子牛,鞠躬尽瘁为人民,无私奉献、情操高尚、人格伟大;他带领群众抗风沙、战盐碱、堵风口,栽下了泡桐几百里,造福兰考人民;他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所以他人虽死而神不朽,精神逾远而弥存。他的事迹感动了整整几代人!

42岁的共产党员焦裕禄,在1962年冬天的寒风中调任河南省兰考县县委书记,走进兰考这片贫瘠的土地,迎接他的不是簇拥着的鲜花,不是经久不息的掌声,而是衣衫褴褛满面尘垢的孩子、是饥寒交迫逃荒要饭的灾民,是大雪、是风沙、是饥荒、是荒芜的土地,身为县委书记,身上没有官气、阔气,一件旧大衣是他御寒的唯一之物,他吃的是窝窝头,小咸菜,他的儿女和老百姓一样挨饿受穷。

为了兰考人民能摆脱穷困,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焦裕禄心甘情愿地牺牲自己和幸福的家庭。

在下乡救灾治涝的数月艰苦奔波中,总是自备干粮,手拿雨伞,和群众一起战洪水,探流沙,查风口。在兰考一年多的时间里,他忍受着肝病的痛苦,日夜坚持工作,在狂风、大雨、沙窝、激流里奔波,走了兰考大地,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焦裕禄同志坚持生活在群众之中,和群众同甘共苦,哪里最艰苦,哪里就有他的身影。在那简陋而又潮湿的办公室里,他和同志一起规划着兰考县的宏伟蓝图;在北风呼啸,飞沙漫天的田间地头,他和群众一起挥锹劳动;在寒冬雪夜,他踏雪百里把救济粮食亲手送到孤寡老人的手中。在那破旧的写字台前,他忍受着肝癌的巨痛,起草着治理风沙盐碱的方案。他一心为公,一心为民,从没有考虑过个人的成败,从没有考虑过自己的得失,更没有为求什么政绩而去弄虚作假。在他身上体现出了一个共产党员的风采和不怕艰难困苦,不畏流血牺牲的,锐意进取,廉洁奉公的高贵品质!

焦裕禄同志的事迹给与我新的感受,新的启迪和新的振奋,使我再一次认真思索着人生的真谛,人当怎样活着?我们要做一个怎样的人? 作为一个基层工作人员,我生活的环境远比焦裕禄同志优越,但今天我感谢他为我指明了生活的航向,树立了前进的路标,让我明白了人生的意义和自己所追求的目标。为此,我将义无反顾的以焦裕禄同志为学习的榜样,勤奋学习,勤奋工作,以实际行动为乌兰浩特市城乡建设发展而尽心尽力,为共产主义的实现而添砖加瓦!

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学习什么、弘扬什么?习近平总书记在3月17日,视察兰考时进行了精准概括:要特别学习弘扬焦裕禄同志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情怀,要特别学习弘扬焦裕禄同志凡事探求就里、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的求实作风,要特别学习弘扬焦裕禄同志敢教日月换新天、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奋斗精神,要特别学习弘扬焦裕禄同志艰苦朴素、廉洁奉公、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的道德情操

虽然以前我曾经迷茫,有过私心,但我的本质是做好人,想帮助别人,想丹心报国,都想为中华民族的进步和腾飞努力奋斗。我将沿着这条路坚定地走下去, 不畏困难,艰苦奋斗、求真务实、实事求是,脚踏实地做好每一件事。以强烈的时代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发扬焦裕禄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向困难低头,不断开拓进取,在任何环境下,都要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用的人。

最后,让我们吟读习近平总书记担任福州市委书记时,于1990年7月15日填写的一词《念奴娇〃追思焦裕禄》来缅怀焦裕禄同志,抒写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为民情怀。

“中夜,读《人民呼唤焦裕禄》一文,是时霁月如银,文思萦系……

魂飞万里,盼归来, 此水此山此地。

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 父老生死系。暮雪朝霜, 毋改英雄意气!

依然月明如昔,思君夜夜, 肝胆长如洗。

路漫漫其修远矣,两袖清风来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遂了平生意。绿我涓滴,

会它千顷澄碧。”

党员观看人民的名义心得


党员观看人民的名义心得

最近,热播剧《人民的名义》红遍了朋友圈,剧中老干部陈岩石同志在省委常委会讲了一堂特殊的党课,尤其发人深省,值得每一名党员深刻学习,细细品味。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今天,老干部陈岩石同志身上的种种精神,更是需要我们普通党员共同去学习和践行,成为一名“向老干部看齐”的合格党员。

学习老干部刻入骨髓的奉献精神。无私奉献是共产党员不变的政治“特权”。陈岩石同志火线入党,只为背炸药包炸毁敌人碉堡的共产党人“特权”。无独有偶,战争年代负重受伤的党员坚持要三人分一个罐头,只因这是共产党员的特殊待遇。入党那一天的誓言决定了共产党员的精神坐标,决定了共产党员的先锋底色。如果说,身先士卒、勇于牺牲是战争时代中党员的政治追求,那么恪尽职守、甘于奉献应该是二十一世纪党员的座右铭。每一名普通党员都应该努力活跃在岗位奉献和志愿服务奉献的各项活动中。

学习老干部伴随一生的群众观念。不忘群众是共产党员永恒的工作“重心”。走多远,都不能远离群众;走多久,都不能忘记群众。剧中,陈老坚持骑着自行车来到大风厂做群众工作,虽不是岗位职责,但他依然牵挂群众。群众不散,陈老不走,可爱的老干部直到结束才发现自己五脏庙的不满。这是 “忠于群众”信念的坚定指引,也是老干部不忘宗旨的生动实践。如何让群众观点真正在思想上扎根,如何把心系群众作为自己的行动自觉,是普通党员需要思考和践行的重要课题。

学习老干部忠贞不二的纪律观念。“守纪律,讲规矩”是共产党员应有的基本素养。坚强的党性原则和崇高的价值追求,决定了陈老绝不给组织添麻烦。剧中,陈老的儿子陈海遭遇车祸,原因可疑,但陈老没有寻求“小金子”帮忙,没有选择公权私用。《关于新形势下党内生活的若干准则》中指出:党内决不允许存在不受纪律约束的特殊组织和特殊党员。一丝一毫的违规犯纪,都会让党员走向失去自律、陷入腐败的不归路。合格党员必须勿以恶小而为之,自觉、自愿地守纪律、讲规矩,真正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党员干部《长征》读后感


党员干部《长征》读后感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毛主席的诗句,高度概括出红军在长征中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党中央多次强调“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多次提到要发扬革命精神、实践精神、创造精神、献身精神,同时对“伟大长征精神”作出了全新的诠释和解读。

长征精神就是把中华民族和人民大众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胜的精神。长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是红军长征得以胜利的政治灵魂。党和红军将士始终把中华民族和人民大众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这就是他们几经挫折而不断奋起,历尽苦难而淬火成钢的力量源泉。

长征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我们党领导的红军能够一路走下来,就是因为他们要救中国于危难之时,救民众于水火之中。正因为他们有了高于天的革命理想,在长征路上,他们没有向极度的困难低头,没有向恶劣的环境屈服。他们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硬是在艰苦卓绝的长征中,血战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抢夺娄山关,激战嘉陵江、冲破乌江天险,击退了百万穷凶极恶的追兵阻敌,征服空气稀薄的冰山雪岭,穿越渺无人烟的沼泽草地,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战胜千难万险,付出了巨大的牺牲,胜利完成了震撼世界、彪炳史册的长征。

长征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当时红军和国民党军的力量悬殊很大,如果死打硬拼,我们党和红军就有覆没的危险。可是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指挥部队不顾敌强我弱的实际情况,加上王明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的领导,导致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革命根据地丧失。毛主席坚决反对不切实际的盲动做法,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缜密分析敌我双方的情况,从此使红军步入了正确的前进道路。

长征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长征途中,广大的红军将士顾全大局,严守纪律,始终保持着紧密团结良好作风。红四方面军的主要领导张国焘,在长征途中闹独立,企图分裂红军。但是多数领导人如朱德、陈昌浩、徐向前等,顾全大局,紧紧地站在党中央一边,对张国焘作了一系列的说服工作,最终使红四方面军继续北上,与各路红军胜利会师。

长征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是人民的子弟兵,他们始终根植于人民群众,联系群众、宣传群众、武装群众、团结群众、依靠群众,以自己的模范行动,赢得了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和支持。正如毛主席所讲,长征是宣言书,是宣传队,是播种机,使人民群众真正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谋利益的党,红军是人民的军队。中国共产党指引的道路,是人民群众翻身求解放的正确道路。

我们纪念长征,就是要继承和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走好新的长征路,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在我省第十四次党代会上,省委车俊书记提出,要坚定不移沿着“八八战略”指引的路子走下去,统筹推进富强浙江、法治浙江、文化浙江、平安浙江、美丽浙江、清廉浙江建设,推动各项事业发展和党的建设再上新台阶,高水平谱写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浙江篇章。

市委书记史济锡对贯彻落实省党代会精神,特别是“培育新引擎,建设大花园”作出了部署。丽水要实施“五大行动”:精准全力实施“生态保护行动”,打好最美生态牌;精准全力实施“绿色发展行动”,打好绿色发展牌;精准全力实施“美丽丽水行动”,打好全域统筹牌;精准全力实施“改革创新行动”,打好改革创新牌;精准全力实施 “民生改善行动”,打好富民惠民牌。

作为一名党员和一名环保工作人员,今后我要把党的精神贯彻落实到具体工作中,积极投身“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发扬长征精神,传承党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不断激励提高自己,不忘初心,继续前行,扎实做好环保工作。

发扬长征精神要有担当。要有强烈的责任意识,要把履职尽责作为基本要求,做到日常工作能尽责、难题面前敢负责、出现过失敢担责。面对改革发展深层次矛盾问题要迎难而上;面对急难险重任务要豁得出去;面对各种歪风邪气要敢于较真。

发扬长征精神要有钉子的“挤劲”。“操千曲然后晓声,观千剑然后识器”,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发扬钉子的“挤劲”,从日常工作生活中挤出时间,把学习当成一种态度、一种精神追求,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锤炼党性、改进作风、树立形象。要在“真学、真懂、真用”上下功夫,要使自己成为业务工作的“政策通”和工作的“多面手”。

发扬长征精神要知足长乐。追求什么要把握好“度”,在名利待遇上,要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精神不懈怠、学习不满足、工作不退后;要会“比较”,正确认识自我和他人,使平庸变为优秀,使自卑变为自强,使消沉变为进取,使自满变为谦逊;要会放弃,从容面对人生,排除杂念,平衡心态,从而取得更多更好的事业和生活上的收获。

作者:郑佳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

在我热衷于追剧《剃刀边缘》(此剧讲述了一位没有坚定信仰的伪满警察凭借机智出色的破案才能,在夹缝中存活下来,并一步步被共产主义信念所吸引的故事)的时候,身边的朋友们极力向我推荐了一部新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起初看到这个名字,觉得没什么特别,应该就是一部普通的政治剧。可当我开始看第1、2集的时候,才发现这部剧是一部接地气的反腐倡廉电视剧。[本文/ ]

这部剧一开始讲述了一个上班只骑自行车、住房是几十年的老楼、晚饭只吃炸酱面满嘴大道理满口服务人民的处级干部在一处藏有2亿多人民币现金的豪宅中现了原形,满满的一冰箱、卧室的床上、甚至满满一面墙都砌着金钱,这位官员还十分清楚的记得这里一共有多少钱,说道这些钱他一分都不敢花,他是农民的儿子穷怕了,当他瘫倒在豪宅中时极力悔不当初,前面各种清正廉洁的行为与豪宅钞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口口声声说着有权不可任性,却用权力为自己为自己筑建了金钱的牢笼,同时逃亡海外的官员也惶惶不可终日。一位退休的老检察长一句话让我深思,他说:“怎么现在清正廉洁反而成了异类了!”他用实际行动实践着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人民路线。为了让公平正义回归人民的心中,剧中一位伸张正义具有亮剑精神的的国家反贪局工作人员对这些贪污腐败人员展开了调查与抓捕。

此刻,我才理解了这部剧《人民的名义》这个剧名的真正含义,它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比较逼真形象的官场,揭露了有些贪污腐败官员打着为人民服务的名义收受贿赂、以权谋私等不耻行为,但与此同时也体现了党中央苍蝇老虎一起打的决心,让我们看到了党中央反腐倡廉的力度与决心,我们坚定的相信正义的光芒将重新笼罩大地、终将突破贪污腐败的阴霾,同时我们也向一直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人民谋实事的退休老干部以及还在岗为人民谋福利的好官致敬。

反腐剧人民的名义观后感想范文四篇


反腐剧人民的名义观后感想范文四篇

小编寄语:《人民的名义》是一部反腐话剧,由国话、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北京嘉会本末文化艺术创作有限公司联合出品,作家周梅森编剧,导演王晓鹰执导。于2017年3月8日到11日在北京保利剧院首演。下面是我们的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反腐剧人民的名义观后感想范文四篇,请大家参阅!

(篇一)

一位国家部委的项目处长被人举报受贿千万,当最高人民检察院反贪总局侦查处处长侯亮平前来搜查时,看到的却是一位长相憨厚、衣着朴素的“老农民”在简陋破败的旧房里吃炸酱面。

当这位腐败分子的面具被最终撕开的同时,与之案件牵连甚紧的H省京州市副市长丁义珍,却在一位神秘人物的暗中相助下,以反侦察手段逃脱法网,流亡海外。案件线索终定位于由京州光明湖项目引发的一家H省国企大风服装厂的股权争夺,牵连其中的各派政治势力却盘根错节,扑朔迷离。

**省检察院反贪局长陈海在调查行动中遭遇离奇的车祸。为了完成当年同窗的未竟事业,精明干练的侯亮平临危受命,接任陈海未竟的事业。在H省政坛,以H省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高育良为代表的“政法系”,以H省委常委、京州市委书记李达康为代表的“秘书帮”相争多年,不分轩轾。新任省委书记沙瑞金的到来,注定将打破这种政治的平衡局面,为H省的改革大业带来新的气息。

这部剧展示的是贪官污吏他们是怎么走到这么一步的,也希望能够通过这种展示让更多人意识到,尤其是权力不愿受制约的官员们意识到,这种不受制约的权力对他们自己、家庭并不是什么好事,许多家庭可以用“集体滑落”来形容,让人扼腕叹息。

近期这部反腐剧《人民的名义》后深有感触。,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保持党的纯洁性,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实现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重要条件,也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化解各种风险、应对各种挑战、适应各种考验、不断夺取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胜利的基本要求。如何保持党的纯洁性呢?那就是“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检验纯洁性的试金石”。党员既是人民群众的领导者,也是人民群众的服务者。所以一切都要从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工作的出发点,真正做到一切为人民服务。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面对复杂激烈的腐蚀与反腐蚀斗争,反腐倡廉形势依然严峻,考验的是我们每个党员的党性修养意志和拒腐防变能力,而敬畏、感恩、知足是抵御腐败的内在因素。短片用事例阐述了从“敬畏、感恩、知足”三个方面加强自身内在修养的现实意义。启示党员干部修炼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心怀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对党极端负责,对人民极端负责,对法律极端负责。弘扬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加强从政道德和个人道德修养,锻炼意志品质,提升精神境界,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追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永葆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

另一方面,短片运用大量正面典型和反面警示案例,阐述了党员干部要做到“七个正确对待”,加强自我教育、自我约束,构筑抵御腐败侵蚀的思想道德防线和法纪防线。清正廉洁,秉公用权,为党和人民建功立业。这“七个正确对待”分别是:正确对待信仰、坚定理想信念;正确对待权力,牢记执政为民;正确对待利益,防止心态失衡;正确对待监督,切忌忘乎所以;正确对待家人,避免因爱生恨;正确对待社交,做到谨慎交友;正确对待生活,培养健康情趣。

此外,近几年来我国进一步加大了国内治贪防贪、全球防逃追逃力度。余振东被成功遣返,许超凡和许国俊在异国受到审判,逃往新加坡的胡星回国自首一张有国际国内共同编织的防贪防逃天网正在形成。所谓“贪了就跑,跑了就了”只不过是一些贪官的一厢情愿,而事实注定他们都将是无路可逃。

最后,短片还警示了我们一些公职人员职务犯罪认识的误区,例如:“这是经集体研究的,出了问题也不应是我个人承担责任”、“我帮了被人的忙,别人事后感谢,自己没有主动伸手要,不算受贿”、“贪了就跑,一跑,案子就了”等。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上,生活在人群中,公职人员也不例外。不同的是公职人员手里都有一定的权力资源,甚至还有自己的权力影响力。因此,他们对自己的要求应该有一个是非对错的底线,不能让人情左右自己行使权力的原则。

(篇二)

大约在2005年,反腐剧、涉案剧基本退出卫视黄金档,这一类型剧的创作趋于停滞。2015年,随着《刑警队长》、《后海不是海》等一批涉案剧回归黄金档,当年有极大群众基础的反腐剧创作也逐渐开始解冻。

十八大以来,中央反腐力度之大,行动态度之果决,前所未有,引发国内国际舆论的强烈关注。为充分展现中央反腐工作的坚定决心,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的反腐精神,该剧应运而生。该剧以改革开放后GDp飞速增长下的腐败事件为创作背景和故事线索,响应党中央反腐主题,通过影视艺术手段,刻画和展示中央反腐过程中的曲折经历和感人故事;希望通过拍摄该剧使反腐精神成为反腐工作的活教材,为实现中国梦凝聚精神动力。

编剧周梅森则表示在十八大以后,他看到了党和国家反腐的大势,更看到了党中央反腐败的决心和效果,感觉到反腐倡廉就是中国的春秋大义,于是他挑战自己创作出一部反映时代特征、突出反腐特点、体现检察特色的正能量作品;同时,由于党中央鼓励舆论和文艺工作者对反腐败行动进行报道和反映,周梅森在该剧中首次涉及到副国级领导干部的贪腐问题,突破了这类题材以往“写到副省级为止”的红线。

(篇三)

一名官员被人举报受贿千万元,当最高人民检察院反贪总局侦查处处长侯亮平前来搜查时,看到的却是一位长相憨厚、衣着朴素的“老农民”在简陋破败的旧房里吃炸酱面。检察院反贪局长陈海在调查行动中遭遇离奇车祸,为了完成当年同窗的未竟事业,侯亮平临危受命,接任陈海未竟的事业……

3月28日,由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组织创作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定在湖南卫视金鹰独播剧场开播。时隔多年,反腐剧再次回归荧屏,而且“尺度”颇大——剧中级别最高的贪腐官员“官至副国级”,一个大省的“半壁江山”都陷入贪腐。

本剧导演、制片人李路说:“本剧的力度、布局之大,是前所未有的。电视剧能拍到这个尺度,是国家反腐力度使然。”

原著小说作者、编剧周梅森对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说:“作为一个作家,如果你不敢写,或者写得不痛不痒,你的作品就失去了读者和观众的信任。老百姓是真的关心反腐,对腐败的切齿痛恨不容置疑。”

没有人脸上写着“贪官”二字

江苏省作协副主席周梅森出生于1956年,代表作有《人间正道》《绝对权力》《国家公诉》《至高利益》等。他只在徐州市政府挂职过一年副秘书长,并没有从政经历,如何写好官场,“只能说我非常关注这个时代,关注这个时代的政治生态,看透了权力背后的面孔”。

李路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没有人天生是贪官,没有人脸上写着‘贪官’二字。从导演的角度,我更看重的是描绘官员内心世界和人格的演变过程。对人性的挖掘,是反腐剧需要思考的。”

小说中,某官员家属受贿150万元,破案过程就来源于南京市浦口区反腐部门的一个真实案件。“我曾经下到反腐第一线,和办案的同志们聊。我们以前觉得,反腐就是把犯罪嫌疑人抓过来,软硬兼施,其实不是,是斗智斗勇。像这个案件,完全是零口供办案”。

当时,受贿的方式是卡,可以用来消费和提现,但写的不是受贿人的名字,而银行取款机的监控录像也因时间久远已经销毁,案子一度陷入僵局。但反腐部门的同志注意到,卡里还剩几千元“零头”,“就看受贿者舍不舍得这几千块钱,如果他拿着这张卡再去取钱或者消费,证据就拿到了。最终,受贿者还是舍不得,拿着卡去买了贵重物品,还和自己的卡合并使用”。证据到手,犯罪嫌疑人立刻被捕。周梅森把这个案子写进了小说,也成为电视剧中的一个重要案件。

从年轻时候起,巴尔扎克就是周梅森的偶像——巴尔扎克所处的是一个新旧交替、金钱至上的时代,和现在有很多相似之处。“巴尔扎克有一个观点讲得非常好,小说家必须面对现实生活,使自己成为当代社会的风俗史家;小说家的任务不仅在于描摹社会现象,还要解释这些现象的原因;小说家又必须同时是道德家和政治家。”周梅森说,“巴尔扎克的作品有一个特点,就是对社会思考的追求,这也是我这部小说所追求的东西。”

弱势群体对贪腐有切齿痛恨

在《人民的名义》中,除了描写官场,周梅森还花了近一半篇幅写下岗工人等弱势群体。“我的几乎每一部小说都会有一定篇幅触及弱势群体,这个群体我非常熟悉。”周梅森自己曾是一个煤矿工人,十几岁就在煤矿半工半读,1979年离开煤矿后,仍有很多亲戚朋友在煤矿工作。

“高楼背后有阴影,霓虹灯下有血泪。一方面,我们改革开放,物质极大丰富;另一方面,两极分化严重,这是非常可怕的。”周梅森在《人民的名义》中写到一个老工人郑西坡,工厂破产,工人下岗,他本来是帮助政府做说服工作的,但后来被贪腐官员欺压,打官司又被司法腐败压迫,为了保卫自己的工厂,他被逼无奈搞出一个群体性事件。

“这正是贪腐的可怕之处,侵害了老百姓的权益,败坏了世道人心,激起了人民的愤怒。”周梅森说,“有些无耻的腐败官员,连老百姓的救济款都贪,没有底线到这种程度。底层老百姓对腐败有切齿痛恨,我的作品就要写出老百姓的这种痛恨。”

反腐主题的文艺作品在过去十几年一度出现空白,反腐剧也在电视屏幕上消失,此次《人民的名义》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回归观众的视野。周梅森说:“文艺作品对腐败和反腐败问题的描写,也是一种监督。过去我们的文艺作品对这些群体性事件都是回避的,官僚们以为你不写,老百姓看不到,就能掩耳盗铃。”

在《人民的名义》中,一个大省的“半壁江山”都沦陷了,老书记、接班者、政法委书记、公安厅厅长、法院副院长、大型国企老总、省会城市副市长……全是腐败分子;小说中级别最高的贪腐分子更是官至“副国级”。

周梅森说:“我们写出来,不是要让人民绝望,而是要给人民希望,引导人民正确地看待这场反腐斗争。要让人们知道,像侯亮平、沙瑞金这样的肩负着反腐职责的同志,面对多么大的风险,要让老百姓相信我们。”

95后剪完片子称“重塑三观”

当周梅森刚写完3集剧本的时候,制片人兼导演李路就与他签约;为了筹拍这部“很有风险”的电视剧,李路差点抵押了自己的房子贷款,最终,投资方是5家民营企业“个体户”,而且从不干涉拍摄。

周梅森告诉李路,之前他的《绝对权力》和《国家公诉》两部反腐剧,审查修改意见有八九百处,这次也要做好心理准备。“结果,这次我们给最高检影视中心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都呈送了剧本,审查过程比较顺利。当下的国家形势和反腐力度,需要这种重拳出击的剧。”李路说。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视剧司司长毛羽还公开表示:这段时间,我们在审看周梅森编剧、李路导演的《人民的名义》时,一直被这部现实主义大剧感染着……剧中腐败势力非常猖獗,形势非常严峻,但看的过程中,每一集都有正面的力量,光明hold住黑暗。从这部剧中,我们看到了人性的温暖,看到了正义的力量,看到了光明和希望。

曾有不少人建议李路给电视剧改个更抓人眼球的名字,但他坚决不同意。“先立正,再观剧。主旋律不是喊口号,也可以拍得很好看。好莱坞电影也是弘扬美国精神、正义战胜邪恶,商业和娱乐元素并不代表不是正剧”。

《人民的名义》集结了陆毅、张丰毅、张凯丽、侯勇等40多名实力派演员。相比之前传出的“抠图演戏”等新闻,李路用“敬业得不得了”来形容这些演员。因为夜戏太多,演员们熬夜是家常便饭,晚饭都常常顾不上。

在《人民的名义》后期制作中,剪片子的工作人员有不少是95后,剪完后对李路说了4个字,“重塑三观”。“他们跟我说,原来官员是这样的,生活是这样的。本来以为是年轻人的父母才爱看的剧,结果发现年轻人这么感动,观众是全年龄段的。”

(篇四)

最近朋友圈已被湖南卫视热播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刷屏,这部投资了1.2亿的电视连续剧,主要讲诉最高人民检察院反贪总局侦查处长侯亮平临危受命,率领检察官抽丝剥茧、层层突破,依法查办一桩股权案背后的职务犯罪,最终将腐败犯罪份子绳之以法。

剧中赵德汉住在一栋破旧的居民楼里,水龙头滴着水,下面还得用盆接着。每天骑自行车上下班,每月还得瞒着老婆给乡下母亲寄出300元生活费。谁能想到这样一位如“老农民”般的处长,竟是位“亿万富翁”。当我们的检察官走进他的隐秘豪宅,拉去盖布,一面用百元大钞堆成的钱墙,赫然出现……这位小官巨贪的原型就是国家能源局煤炭司原副司长魏鹏远。2014年4月,魏鹏远被检察机关带走调查时,办案人员在其家中发现2.3亿现金,清点金额时,当场烧坏4台验钞机。随着案情深入,我们也看到了形形色色的贪官,从中掺杂着小市民、知识分子、商人,关系错综复杂,宛如就发生在我们身边。

作为掌管一个部门、一个市甚至是一个省的民生生计大脉的他们,没有发挥好一个共产党员的基本作用,不仅没有给老百姓带来福音,甚至还危害了整个社会。他们中不乏是贫苦农民出身,凭着自身的坚持努力才一步步走上高位,他们应该更能体会到底层老百姓的苦,也清楚的知道老百姓真正需要的是一个怎样的官——可是他们没有。他们选择了钱财,选择了美色,选择了深不见底的“黑洞”。极少干部是一上来就贪污,大多数都是因为一念之差。由此我想到了自己,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建行员工,如何避免犯他们同样的错误,唯有切实解决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首先必须强化理论学习,坚定自身理想信念。主动学习新形势下党的文件内容与会议精神,保持思想的纯洁性,做有坚强党性和政治责任的先进分子,做有坚定意志和高尚情操的合格党员;然后结合工作实际要立足现有产品,创新业务营销,提升服务能力,做到我知我会我营销,树立专业的服务形象;其次要坚持以“双基”管理为导向,配合网点管理实现“三无”的目标。最重要的是保持积极心态,紧跟行里的转型发展部署,始终牢记自己的工作责任和使命。培养一颗平常心,强化一颗责任心,永葆一颗进取心,做好岗位服务工作。

党员干部要讲规矩读后感


党员干部要讲规矩读后感

自古以来,规矩,就是一种约束、一种准则,就是一种标准、一种尺度,更是一种责任、一种境界。
当今,规矩可谓越来越多,守规矩的人好像越来越少。这是应该引起广泛关注的社会问题,这也是执政党应该引起高度警觉的社会现象。我们不缺少规矩,而是缺乏对不守规矩行为的惩戒。我们不缺乏对不守规矩现象的认识,而是缺乏一种良性的保障机制。往往是不守规矩的人得好处,守规矩的人吃亏。长此以往,规矩就显得可有可无,形同虚设。长此以往,公信力将丧失殆尽。所幸,在恩施面临前所未有大发展机遇的关键时刻,市委高屋建瓴,洞察民意,已经有了这样的关注和警觉,已经有了深刻的认识和广泛的认同。这是恩施跨越式发展可靠的制度保障和人文基础。结合本职工作,谈谈党员干部尤其是政法综治干部,如何讲规矩,保稳定?在其位,谋其政,尽其责,这本来就是规矩之要义。讲规矩,要有大局意识。要把维护好当前的社会稳定当作第一责任,作为促进跨越发展的根本前提和保障。没有稳定的社会局面,就没有心思和精力抓发展,机遇再好也只能眼睁睁看着它流逝。维护稳定人人有责,属地有属地的责任,行业有行业的责任,部门有部门的责任。只有齐抓共管,九牛爬坡,这付重担才能扛得下担得起。这种第一责任,不能仅仅停留在意识层面,更要体现到确保稳定的各项措施中去。要勤于了解民情,乐于倾听民意。要敢于直面问题,善于化解矛盾。这是维护稳定的基本要求。讲规矩,要有服务意识。党员干部的根本宗旨就是为人民服务。要把群众的事当自己的事办,要把群众满意作为工作的基本标准。不仅要态度好,还要效率高;不仅要有服务意识,还要有服好务的能力和素质;不仅要把服务当做一种责任表达,还要把服务当做对人民群众的真情关爱。用满意的服务,换取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构建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这才是维护稳定的根本所在。讲规矩,就要率先垂范。一是要公道正派,不徇私枉法。始终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始终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用高度负责的态度对待每一个案子和矛盾,以敬业奉献的精神追求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二是要廉洁自律,树立良好的形象。政法机关,执法者的形象严重关乎党和政府的形象,执法者的守法意识和守法自觉是对国家法律法规权威最强有力的捍卫。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维护好社会治安秩序,确保整个社会面可控。三是要结合工作,结合实际,积极深入地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当前,社会稳定的压力,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法制意识的低下,有法不信法,有法不守法,信访不信法,不讲诚信,不讲道德等等。依法治国的有效推进,有赖于全民法制意识的普遍提高,这也是维护社会稳定的治本之策。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原创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原创

近日,由最高人民检察院组织创作的当代检查题材反腐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在湖南卫视播出。反腐剧沉寂多时,一朝归来,“燃爆”荧屏。这部现象级电视剧直击心灵,给了观众更多的震撼与思考,笔者作为众多观众的一员,深有感触。

腐败如“瘟疫”,必须下大力气斩草除根。该剧以检察官侯亮平的调查行动为主线,讲述了在由工厂拆迁、企业经济纠纷而暴露的一桩特大贪污腐败案件,其中牵涉的官员涉及到多个层面,最终在正义力量的坚定斗争下“利益”集团土崩瓦解。观剧的同时带给我们深刻反思,其实腐败最严重的并不仅仅是贪了多少钱,更是官员的堕落、信念的泯灭与立场的丧失。腐败对党的事业、人民的利益具有巨大的危害性、腐蚀性,如若听之任之,最后一定会像瘟疫一样迅速扩散。从这个意义上讲,反腐斗争更像是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攻坚战”。

反腐还需持续发力,久久为功。“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要想遏制这种情况,关键要改善土壤,改变政治生态,理顺关系,让能干的人得以发挥,让正气得以张扬。近些年,我们国家下大力气政治腐败现象,对腐败问题查处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虽然卓有成效,但还没有取得压倒性胜利;虽然反腐体制已经建立,但还需在长期斗争中不断完善;虽然进行了广泛而深刻的思想教育,但是思想防线还需更加“牢固”。因此,反腐问题决不能掉以轻心,重构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还需持续发力,久久为功。

反腐斗争是一场必须胜利的战争,我们党及政府必须要有猛药去疴、刮骨疗毒的决心,以人民的名义,还人民一片风清气正的政治天空。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范文五篇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范文五篇

小编寄语:《人民的名义》是一部反腐话剧,由国话、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北京嘉会本末文化艺术创作有限公司联合出品,作家周梅森编剧,导演王晓鹰执导。于2017年3月8日到11日在北京保利剧院首演。下面是我们的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民的名义观后感范文五篇,请大家参阅!

(篇一)

《人民的名义》不仅是普通观众的期待,也是党员干部学习反腐倡廉的生动教材。

“腐败分子太有‘创造力’了,远远超出了一个作家的想象。” 编剧周梅森说。剧中一位国家部委项目处的处长,住在家具装修土的掉渣的旧屋中,吃着炸酱面,口口声声“人民”“党和政府”,每个月只给乡下老母亲汇300块的生活费。而最终,在他另一处隐蔽的豪宅里,办案人员找到了现金2亿3955万4千6百块。这是电视剧开篇还原小官巨腐魏鹏远的情节。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有贪必肃,真反腐败,坚持铁腕反腐,“打虎拍蝇”,尤其是坚决查处周永康、薄熙来、徐才厚、郭伯雄、令计划等腐败案件,体现了捍卫国家政治制度和根除腐败顽疾的决心意志,在党内起到了很大的震慑作用。壮士断腕,刮骨疗毒,党中央向全党表明,在贪腐问题上,没有特殊党员,没有人能当“铁帽子王”。惩治腐败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强化不敢、知止的氛围。

《人民的名义》,既有平民百姓一碗炸酱面的“底层”写照,又有一杯高档酒的“阶层”腐朽,既有三百块孝顺金的初心残留,又有两亿元贪腐金的人心异变,这样的故事,在大刀阔斧反腐、正大光明倡廉的今时今日,催人深思,发人深省,引发共鸣。

《人民的名义》,以惩治腐败的许多典型案例为原型,在何谓“名”又何谓“义”的深究中?剧中那些以人民之名行苟且之实的“执权者”,那些满嘴人民正义而又满身铜臭气味,满脸风光得意而又满心纸醉金迷的“老虎”“苍蝇”,究竟会给荧屏幕观众多少深思,又将唤起多少党员干部对人民“名”与“义”的考量?剧情仍在继续,“老虎”“苍蝇”最终会被绳之以法。

(篇二)

时隔多年,反腐剧荧屏破冰。昨晚,《人民的名义》在湖南卫视黄金档开播,由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组织创作,周梅森编剧,李路执导,陆毅、张丰毅、吴刚、许亚军、张志坚、张凯丽、高亚麟、赵子琪等40位老中青演员实力出演。

在古装玄幻、偶像剧当道的电视剧市场,反腐题材的厚重并不是那么“市场”。江苏省作协副主席周梅森是《人民的名义》的灵魂人物,此前有代表作《人间正道》《绝对权力》《国家公诉》《至高利益》等多部反腐剧。时隔多年反腐剧回归荧屏,剧中涉及贪腐官员官至高层,一个大省的“半壁江山”都陷入贪腐。导演李路说:“电视剧能拍到这个尺度,是国家反腐力度使然。”

一名官员被人举报受贿千万元,当最高人民检察院反贪总局侦查处处长侯亮平前来搜查时,看到的却是一位长相憨厚、衣着朴素的“老农民”在简陋破败的旧房里吃炸酱面。检察院反贪局长陈海在调查行动中遭遇离奇车祸,为了完成当年同窗的未竟事业,侯亮平临危受命……剧中饰演侯亮平的陆毅说,他熬了两个通宵把剧本看完,当即就决定必须接拍:“这部戏是有价值的,它是一个特定时代的产物,周梅森老师也已经十几年没写过这样的戏了。我们平时从新闻报道中看到的那些贪官落马的消息,跟我们这部戏比起来真是凤毛麟角。我在拍摄时有时候会想,周老师写到这么深入、这么高层次的贪污行为,这个剧能播吗?我有时候真的会有这种想法。”

周梅森在创作中六易其稿,小说和剧本几乎同步诞生,剧中的情节体现了最新的反腐成果,拍苍蝇、打老虎、海外猎狐等,不但突破了以往涉猎的层级和尺度,更在政治生态的剖析和经济犯罪的成因上有了新的思索。周梅森说:“我们写出来,不是要让人民绝望,而是要给人民希望,引导人民正确地看待这场反腐斗争。要让人们知道,像侯亮平、沙瑞金这样肩负着反腐职责的同志面对多么大的风险,要让老百姓相信我们。”

(篇三)

日前,由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牵头创作的《人民的名义》电视剧,正式在湖南卫视黄金档开播。该剧真实震撼地演绎了荧屏“打虎”,开播以来引起强烈反响,不但收视告捷,在社交媒体上也引发热议。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正义是最强的力量。反腐电视剧的热播,生动展现了反腐败斗争的真实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着力解决管党治党失之于宽、失之于松、失之于软的问题,一大批腐败分子受到法律应有的惩处,不敢腐的震慑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不能腐、不想腐的效应初步显现,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正在形成。

反腐败增强了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和支持,人民群众给予高度评价。反腐作品是反腐斗争在精神文明领域的投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近年来,从中央纪委纪录片《永远在路上》和《打铁还需自身硬》,到反腐剧《人民的名义》,再到探究贪官心路历程的《追问》等等,与反腐有关的作品不断升温,深度契合中央反腐败斗争取得的成果。

打铁还需自身硬。《人民的名义》剧中不少内容取决于真实题材,一些腐败分子的案情离奇到连作家都难以想象。剧中涉及贪腐官员官至高层,一个大省“半壁江山”都陷入贪腐,有演员甚至担心剧本会过审不了。导演说:“电视剧能拍到这个尺度,是国家反腐力度使然。”敢于曝光问题、敢于正视问题,充分证明了我们党在反腐斗争中的坚定决心和高度自信。

正因为有“得罪千百人,不负十三亿”的担当,有“老虎苍蝇一起打”的气魄,反腐败斗争实现有腐必惩、有贪必肃,做到除恶务尽、不留死角,使党风政风为之一新、社风民风为之一振。相信反腐题材的升温、更多反腐作品的涌现,必将激励广大党员干部不忘初心,不断提振民众的信心和信任。

反腐倡廉的理念根植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民意基础。广大人民群众痛恨腐败,必然会力挺反腐,而反腐作品道出了民众心声。《人民的名义》首集就取得了全国网收视率位居同时段第一的好成绩,说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顺党心、合民意,有着广泛和坚实的政治基础和群众基础。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人民的名义》源于反腐败斗争的伟大实践,源于创作者敏锐地捕捉到时代的脉搏和人民心声,尤为重要的是,“人民的名义”彰显了正义的力量,必将助力清明政治生态建设,为社会传播更多的正能量。

(篇四)

著名作家周梅森的著作《人民的名义》改编的同名电视剧,将于3月28日登陆湖南卫视金鹰独播剧场。国家一级导演李路任总导演,周梅森任编剧,陆毅、张丰毅、吴刚、许亚军、胡静、柯蓝、张志坚、高亚麟、张凯丽等数十位演技派老中青演员实力加盟。

在收视率造假愈演愈烈之时,《人民的名义》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抵制购买收视率造假行为,维持电视剧行业的健康发展,所以联合中华志愿者协会对这部反腐大剧进行了问卷调查。据中华志愿者协会遍布全国各地的志愿者统计,《人民的名义》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关注,这部反腐题材良心大剧预计影响全国3亿人次,之后收视率会有大幅度提升,将反腐理念深入人心。此次调查中让人惊讶的是,一些90后甚至95后的年轻人对这部剧也十分期待,不少年轻人表示,他们接触的电视剧很少有切切实实表现当下生活的,年轻人希望有一部剧能看到我们所生活的真实的世界。

李路导演认为,与年轻一代观众的交流非常重要,“无论是反腐意识的加强还是整体的政治引导,都要从年轻人做起。我们希望能传达给他们一些观念:你有天大的本事,对社会有再大的贡献,都不能触犯法律,一旦触及,就要绳之以法。”

据悉,《人民的名义》发布会将于3月27日在北京召开,导演李路、编剧周梅森将携众演员出席发布会。发布会将公布《人民的名义》“嘉会天娱杯”观后感有奖征文及微信圈转发大赛活动基本程序,希望更多的人参与反腐话题。

反腐题材作品淡出荧幕多年之后终于复苏,《人民的名义》被称为“中国顶级政治剧标杆”,《人民的名义》在同类题材中堪称“尺度最大”,这部现实主义题材作品在满屏玄幻剧、偶像剧、家庭剧中脱颖而出,反腐高压下中国政治和官场生态的长幅画卷像一声春雷,必将引得举国关注,成为民心所向的“爆款”良心好剧。

(篇五)

今天观看了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联合出品的反腐题材电视连续剧《人民的名义》,让我从中看到了两个词:欲望和失控。

《人民的名义》主要讲述了由工厂拆迁、企业经济纠纷而暴露的一桩特大贪污腐败案件,以检察官侯亮平(陆毅饰)的调查行动为主线,以错综复杂的官场关系和贯穿始终的“一一六”事件为辅线,抽丝剥茧、层层递进最终一网打尽一连串的利益集团。

检察官侯亮平,深入各阶层展开抽丝剥茧的调查工作,还以身涉险与位高权重的贪官“老虎”斗智斗勇,不遗余力消除一切危害党和人民利益的苍蝇老鼠。

记得那里面侯亮平说:“欲望用到正常的方面就是理想,用到这方面就是毁了,就下地狱了!”其实地狱离我们多么近啊。现在的社会,压力大,矛盾多,社会分配不均,贫富差距加大,总有些人看到别人日子过的红火,看到别人买车买房,享受奢华的物质生活,心里就不平衡了,就眼红了,想要得到自己本不应当得到的东西,想用自己手中的那么一点点权力去换取物质上的享受。

还记得抗日英雄吉鸿昌的一则故事——他把“做官即不许发财”7个字写在细瓷茶碗上,交给陶瓷厂仿照烧制。瓷碗烧好后,他用卡车拉到部队,集合全体官兵,举行了严肃的发碗仪式。他说:“我吉鸿昌虽为长官,但我绝不欺压民众,掠取民财,我要牢记家父的教诲,做官不为发财,要为天下穷人办好事,请诸位兄弟监督。”接着,他亲手把碗发给全体官兵,勉励大家廉洁奉公。自此,吉鸿昌就将那只写有“做官即不许发财”的细瓷茶碗带在身边,用它作为一面镜子,时刻提醒自己应如何为人做事。身为人民公仆,就应当努力学习,努力培养自己的廉洁意识,努力提高自己的个人修养。片中的齐斌也一直在讲,他自己的教训就是学习不足,法律法规的这些学习高度没有拔上去。只有个人的思想境界到了一定的高度,才能免于那些社会流毒的侵蚀。

人,无欲则刚。不去渴求那些看上去华美,其实烫手的东西,才能保持自身的刚直,行得正走得端;才能“不怒而威”,成为别人的表率。“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古人诚不欺我。

“一些别有用心之人,之所以会盯上领导干部,是因为,他们嗅到了某些臭味儿。有第一次就有第二次。”

人应当是自我约束的,但是在这里我看到了“失控”。就像片子里张琨的那句话:“脑子里的那根弦就绷得松了。”于是自己就开始失控了。

贪腐者的失控其实很简单,我们中国本来就有着请客送礼的传统,逢年过节,亲戚朋友坐一起喝喝酒,聊聊天,联络一下感情,再正常不过了。但是,身为一名人民公仆,就意味着我们需要比常人更加的自我约束。齐斌讲了他的第二个教训,就是交朋友。“权钱交易的朋友不可用。”那些人总是从一点儿小恩小惠开始,渐渐的将你拉入堕落的深渊,到后来就成了明目张胆的好处费,甚至自己收钱成了习惯,竟然完全不再把这当成犯罪。片子里张乾德就将自己讲的很清楚,从05年开始的吃喝、烟酒、衣服,到后来按比例收取好处费,一个拥有大好前程的农机技术人员就这样成了国家的蛀虫。

从收礼到贪污,他们仅仅只是走错了一步,却不得不用自己的自由与家庭来弥补。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这些现身说法的罪犯,用他们声泪俱下的忏悔,用他们对自由和家庭的渴望,给我们实实在在的敲响了警钟。一旦私欲膨胀,利欲熏心,权力就会成为埋葬自己的坟墓。一旦放松警惕,心存侥幸,罪恶就会如洪流一般将自己吞噬。

每个党员干部都应当正确的看待个人的荣辱得失,努力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端正态度,认真学习,时刻将党的宗旨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放在心头,才能保证自己成为对国家、对人民有用的人;成为对家庭、对儿女负责的人。

党员干部要守规矩读后感


党员干部要守规矩读后感

自古以来,规矩,就是一种约束、一种准则,就是一种标准、一种尺度,更是一种责任、一种境界。

反腐剧人民的名义观后感


反腐剧人民的名义观后感

日前,号称史上尺度最大的反腐剧《人民的名义》以摧古拉朽之势在各大电视台和网络媒体热播,引起了广泛关注和热议。剧中敏感的话题和露骨的台词,也让我们看到了党和国家对反腐倡廉工作的重视和决心。

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勇气反腐败。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可以欣喜的看到反腐败问题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滋生腐败的土壤依然存在,反腐败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一些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影响恶劣、亟待解决。正如剧中台词:现在百姓对官员的看法是无官不贪,如再不刮骨疗毒,政府的公信力将势必受到挑战。我们要深刻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坚决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还人民群众一个有威信的政府形象。

开弓没有回头箭,反腐没有休止符。我们党和国家必须保持政治定力,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深沉的使命忧思感、顽强的意志品质,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劲头持续抓下去。要加强反腐倡廉法规制度建设,把法规制度建设贯穿到反腐倡廉各个领域、落实到制约和监督权力各个方面,发挥法规制度的激励约束作用,推动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长效机制。

党的根基在于人民,血脉系于人民,力量源于人民。“打铁还需自身硬”才能“继续前进”。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人民群众满意和支持,就是因为我们党反腐败不是看人下菜的“势利店”,不是争权夺利的“纸牌屋”,也不是有头无尾的“烂尾楼”。而是真正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和自我提高。让群众看到我们对“初心”的践行。全面从严治党把自己摆进去,加强自身建设、完善内控机制,坚决清理门户,“再锋利的刀刃,也砍不了自己的刀把儿。”通过民众的监督包括媒体监督等体系外的监督,从同体监督变成异体监督,彻底根除灯下黑。努力打造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纪检监察队伍,体现“打铁自身硬、永远在路上”的清醒和韧劲,回应党内关切和人民群众期盼。

习近平总书记常说,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反复强调“理想信念坚定,骨头就硬,没有理想信念,或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就可能导致政治上变质、经济上贪婪、道德上堕落、生活上腐化”。反腐倡廉需要坚定的理想信念。要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把为党和人民事业无私奉献作为人生的最高追求。

党员干部活学活用的国学经典读后感


篇一:《党员干部活学活用的国学经典》读后感

毛泽东曾说过: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主席习近平也曾多次语重心长的指出要通过研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吸收前人在修身处事、治国理政等方面的智慧和经验,养浩然之气,塑高尚人格,不断提高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

而国学作为传统文化,是我们的祖先世代积累的精神财富,通过阅读我了解到这本书选择了《易经》、《论语》、《尚书》、《孙子兵法》等十一种国学经典,逐一简要介绍,撷取其中对党员干部有参考借鉴意义的箴言,通过具体事例详细解读,既激发读者对国学经典的兴趣,也为读者通达学识、开阔胸襟、提升品位提供积极的参考和借鉴。具体分为十一章,对于每一章我都认真的阅读,并有许多的体会,尤其是第六章中关于领导者要以身作则的阐述更是深有感触,身为一校之长,更应在日常的教育教学管理中更应以身作则,身当士卒。

校长是学校的灵魂人物,学校又是实施教育的主要场所,因此,校长的思想就代表了学校的发展方向,并体现着教育的发展方向。做为校长,我想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提升自己:

一、要有前瞻性,要善于突破政策瓶颈,为学校发展积蓄长远力量;二、要注重学校的特色建设,这种办学特色应有自主的教育思想作支撑,同时还应有坚持不懈的、迎难而上的坚守;三、要注重内涵发展,学校的内涵发展最核心的无外乎干部队伍建设与教师队伍管理,首当其冲的依然是干部要带头。只要校领导班子成员认真工作、以身作则,就不怕中层干部不尽责,也不用担心老师不敬业。总之,校长要不断提升人格魅力,才能有效推进学校的各项管理。

在今后的学校管理中,国学经典这本著作中的精髓会成为一根无形的指挥棒,助推我们的工作,伴随我们的成长!

篇二:《党员干部活学活用的国学经典》读后感

最近读了《党员干部活学活用的国学经典》一书,真是受益匪浅,在修身养性方面上了一课,感触颇深。作为一名基层领导干部,虽然官职不大,但也应该具备高尚的为官之道,从自身做起。

做事要大气。做事大气的人眼界开阔,目标明确,不会只顾眼前小利而计较小事。做事大气的人会欣赏别人,会虚心向别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做事大气的人会宽容别人或对手,给别人机会。

胸怀要大度。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领导者要有宽大的胸怀,要从大局出发,不要为一点小错误就紧抓住别人不放,得容人处且容人。天下之事成于大度之君子,而败于私智之小人。法国著名诗人雨果说: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大度的人,会笑纳百川,笑傲人生,会赢得别人的亲赖。

做人要大方。在这里所说的大方不是指对财物出手大方,是指待人接物,穿着打扮。和人交往时要落落大方,不做作,不拘谨,以诚相待。穿着打扮得体,不花哨,不拖沓,注重细节。

《党员干部的20个正能量》读后感


信仰的力量

——《党员干部的20个正能量》读后感

黔石

"信仰是心灵的产物,不是宗教或政党的产物,宗教或政党只起了催化剂的作用,没有宗教和政党,人同样可以拥有信仰。"《党员干部的20个正能量》这本书让我开卷受益。

该书以"正能量"为主线,以"信仰真的不是传说"开篇,旁征博引,纵横捭阖,将党员干部应具备20个正能量娓娓道来,情理交融,诲人于无声之中;文思泉涌,文笔细腻,值得一读。

梁启超曾说过:信仰是神圣的,信仰在于一个人为一个人的元气,在一个社会为一个社会的元气。那信仰到底是什么?本书给出信仰的答案就是:方向、旗帜、灯塔、灵魂和力量。我很赞同这样的说法。人与动物的区别不仅仅在于会使用语言和工具,更重要的是有思想有信仰,也正因此人类社会才得以不断发展。

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在分析国民党在大陆失败的原因时说:"共产党之所以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成员对它的事业抱有无私的献身精神。"1948年1月,蒋介石在一次讲演中声色俱厉地说:"老实说,在古今中外任何革命党都没有像我们今天这样颓唐腐败;也没有像我们今天这样的没有精神,没有纪律,更没有是非标准,这样的党早就应该被消灭、被淘汰了。"史实无声地印证着这样的结论:拥有美式装备800万的国民党正规军,与其说是被穿草鞋、小米加步枪的共产党打败,不如说是被自身的腐败与昏庸所击垮。

马克思主义自从踏上华夏大地那天起,就一直引领着人们进步思想的潮流,推动着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催生出中国共产党人一个接一个的伟大实践与胜利。中国共产党之所以从胜利走向胜利,其力量之源来自于正确的信仰——马克思主义,并由此所孕育的理想信念与伟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称"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在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中国梦而努力的当下,每一个共产党员都应该进一步坚定信仰,及时学习补充思想之"钙",在中国梦伟大实践中真正起到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说实在的,在当今网络时代提及信仰是不是有一种莫明的穿越感!在普通群众看来,的确如此。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我们的眼睛无限地被金钱所遮蔽,政治理论学习弱化,理想信念淡化,精神追求虚无化……一言蔽之,"金钱至上,没有金钱万万不能"之尘嚣充斥着人们的头脑,同时不加以及时除尘(学习),致使思想上"沙化"、精神上"颓化"、意志上"退化".一个人绝望直至走向死亡(跳水、触电),在很大程度上是因思想的迷惑而不是因物质上的短缺。所以说,作为社会一分子,尤其是共产党员学习很重要,理想信念之"钙"要常补并成为习惯,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个人也好,一个团队也罢,不能缺失的是信仰。2016年是国家"十三五"的开局之年,也是集团公司改革发展的关键之年。冲出经营困境,走出迷茫沼泽,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只要信仰信念在,就没有征服不了的高山,没有过不去的大河,也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观人民的名义有感


观人民的名义有感

《人民的名义》大火,微信,微博,朋友圈每日话题不断。一众老戏骨更是圈粉无数,屡屡获赞。为什么此剧一播出就好评如潮,深受追捧。最根本的原因是《人民的名义》揭露了社会的痛点,向大众展示了党中央打虎拍蝇反腐斗争的决心。近年来,我们党坚持以零容忍的态度重拳反击,下大力气拔“烂树”,治“病树”,正“歪树”,做到有腐必反、除恶务尽。剧中,侯亮平、沙瑞金、李达康、陈岩石等角色深受观众喜爱,一方面是他们的演技确实过硬,更重要的是他们所代表的共产党员形象值得我们每一个党员干部学习,更要时刻警记,我们共产党员的根本是“为了谁”,更不能错乱了“为了谁”。

热血反腐检察官侯亮平。剧中,侯亮平满腔热血,屡出妙招,一心抓贪官,反腐败。虽然我们不是每个人都是检察官,但是我们都要从自身做起,兢兢业业,扎扎实实开展工作,认真对待人民群众的诉求,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问题。面对熟人求助,要讲原则,有底线。不能为了一己之私或者金钱诱惑就触碰了红色高压线,走向了人民的反面,做出对不起国家和人民的事情。

深入调研省委书记沙瑞金。这是一位接地气的党员干部,自打上任以来,深入基层,走进群众,短短几十天走遍各个地方。这就是把人民放在心上,明明白白知道“为了谁”。面对腐败滋长的汉东省,面对问题不断的各阶层党员领导干部,这位沙书记痛心疾首,坚持敢管敢严,只要有腐败就绝不姑息,坚决猛药去疴、刮骨疗伤,还人民群众一个干净的汉东。如果每一个党员领导干部都能心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利益着想,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那么我们就是真正代表了人民的名义。

正义无私市委书记李达康。自此剧开播以来,有关达康书记的各种段子和表情包被疯狂转载传播,可谓是深得民义,刨根问底,更多的还是喜爱这个满满正义感的共产党员。在得知自己身为银行行长的妻子欧阳菁利用职权之便贪赃枉法时,面对亲情和公义,他做出了艰难的抉择。在大是大非面前,他摆正了立场,做到了一名共产党员该有的原则和态度。这也是我们每一个党员干部都应该具备的品质。

退休不褪色老党员陈岩石。陈老的一句“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道出了一名共产党员的本质。虽是退休但不褪色,依然心系群众,竭尽全力为工人们争取合法权益,展现了一位在战争年代蜕变和成长的老党员的高贵品质。陈老因为获得共产党员这一特权成为他一生的骄傲。然而,看看我们当下这个社会,有多少人是共产党员的身份却做出了对不起党和人民的事情,为了个人的私利,终究走向了腐败的深渊。这就是忘记了共产党员本色,错乱了“为了谁”。

何为人民的名义?不是嘴上说说,更重要的是落实行动。大喊口号没有用,打着人民的名义的旗帜以权谋私更是决不能允许的。我们每一个党员干部都要深刻明白究竟是为了谁,我们该如何践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样才能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环境,才能对得起国家和人民,才算得上是人民的名义。

读后感《党员干部人民的名义观后感四篇》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作文读后感观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