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七年知青岁月有感600字

七年知青岁月有感600字

人民警察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

一本好书,就像新的世界,让我们沉浸其中,废寝忘食,读书很重要,读一本好书更重要,而经典的书籍作品就是人们最适合读的书籍。在读过了作品,对于里面的情节非常感兴趣,要真正地理解作品,其实需要以读书心得的方式去认真回味。在读了作品后,您自己有什么感想呢?经过整理,小编为你呈上人民警察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欢迎你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助益!

人民警察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

人需要一份“执着”

八月底,党校老师推荐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生动真实的故事吸引了我。事实最有说服力,也最能打动人。一个生动真实的故事,胜过一打枯燥刻板的说教。人民领袖不会不食人间烟火,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爱的人。遂早晚捧读,手不释卷。青年习近平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坚强不屈的奋斗精神、至真至朴的为民情怀、无私无畏的历史担当,充满着大智大情大理,给人以深刻启发和宝贵教益。

读罢,最触动我内心的是,在七年知青岁月里,习近平总书记不断自觉形成树立人生理想、不断汲取知识、一心服务人民的那份“执着”。对于我而言,最大的读书感悟和收获也正在于此,使我在十多年警察生涯的反思中增添了一份自豪,更为我日后的职业道路增添了强劲动力和目标指引。

做好警察这份职业,需要对人生理想的执着。七年的知青岁月,是习近平人生道路上最重要的阶段,这个阶段对他整个成长、成熟、成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当时物质和精神极度匮乏的环境中,青年习近平闯过“五关”——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锤炼了他“敢于吃苦、乐于吃苦、善于吃苦、不忘吃苦”的精神、情怀和品质。仿佛让人看到了一位深深扎根于农村、扎根于农民的朴实青年,看到了一位胸怀理想、执着追求的壮志青年,看到了一位忧民之苦、感时之艰的大爱青年。正是这七年的努力拼搏、自强不息、刻苦锻炼,习近平逐渐建立起自己的人生理想,那就是要为老百姓办实事。时至今日,习近平总书记的“有追求”,正是体现在“为民族担当”、“为人民担当”、“为党担当”这三个方面,这也是他“为老百姓办实事”这一人生理想的内涵要义。结合到警察这份职业,入警誓词中有一段话:我愿献身于崇高的人民公安事业,为实现自己的誓言而努力奋斗。可以说,不管环境如何改变,时代如何发展,这就是我们的职业理想。这份理想是厚重的,是一代代公安人矢志不渝传承的。为了实现这一理想,我们始终坚守着忠诚。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长期以来,我们公安队伍始终不辱使命,无论是在反恐防暴的前线、对敌斗争的战线,还是维稳安保的一线,都能够坚决而出色地完成使命任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5月19日会见全国公安系统英雄模范立功集体时指出:广大公安英雄模范身上体现的忠诚信念、担当精神、英雄气概,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真是写照。为了实现这一理想,我们始终坚守着付出。付出在日常的执法办案中、巡逻防控中、社区走访中,虽然不显山、不露水,但在这些平凡的岗位上,我们“白加黑”、“5+2”,节假日难有全休,“群众过节,公安过关”就是真实的写照。

做好警察这份职业,需要对刻苦学习的执着。在“上山下乡”那个年代,整个社会文化生活匮乏,黄土高原闭塞而荒凉,青年习近平却“痴迷”读书,“一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在村民的记忆中,习近平当年是一位“能吃苦、干实事、好读书的好后生”。他在田间地头休息间隙抓紧读书,干了一天活再累,晚上也要看书到深夜。他读的书籍涉及了政治、历史、文学、哲学、军事等多个方面,他还注重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中国经典古籍。读政治能帮助他明确政治方向;读哲学能帮助他抓住事物的矛盾、本质、问题和重点;读历史能使他看到事物发展的来龙去脉,并从中汲取历史智慧;读文学能丰富他的精神世界,了解五彩缤纷的人生。习近平总书记后来回忆道:“我并不觉得农村7 年时光被荒废了,很多知识的基础是那时候打下来的。”做好新时期的公安工作,更加需要我们有着刻苦学习的这份执着。要在工作中不断求知。在科技飞速发展、知识日新月异的今天,犯罪的形态、领域、手段都与传统的认知有着千差万别,原有的知识储备在形势变化中已经不再适应发展的需求,不学习就会出现“知识透支”“能力恐慌”。要在工作中不断求真。养成辩证的思维、整体的思维和系统的思维,善于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阶段去思考问题。比如我们的群众工作,在新形势下发生了很大变化,群众的需求多元了、诉求多样了、表现形式也复杂了,我们出现了不会做群众工作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探究其中的原因,从公安内外两个角度去研究解决,只有问题本质搞清楚了才能够找到突破口。要在工作中不断求精。特别是在犯罪的职业化、智能化趋势下,如果做不到警务的科技化、信息化,做不到技术的高端、手段的创新、技艺的精湛,那我们就无法适应打击犯罪的形势要求。

做好警察这份职业,需要对全心为民的执着。《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为我们全景式地展现了总书记当年“与群众坐在一条凳子上”“与群众一块过、一块苦、一块干”的经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决心与信念。无论是在当知青的时候,还是在当大队书记的时候,习近平的目标很明确,就是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习近平说:“我到梁家河毕竟好几年了,老乡对我不错,我不能就这么走了,得帮助老百姓做点事儿。”这七年,他在这片黄土地上同乡亲们打成一片,一起挑粪拉煤,一起拦河打坝,一起建沼气池,一起吃玉米“团子”。他后来深情地说:“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人民警察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党的要求,是国家性质的必然。从本质上讲,公安工作就是群众工作,群众路线是我们的传家宝。但与我们老一辈公安人相比,当前的公安群众工作有所弱化。这与社会观念的变化和公安工作模式的转型有着很大关系。但“融入群众雨得水,脱离群众树断根”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在新形势下,我们更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优良传统,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核心宗旨,想人民之所想,为人民之欲为,以体现公安工作的社会和历史价值。

学有所思,更需立知立行。最后,以习近平总书记对公安队伍的十六字总要求作为自勉: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

“近平老早就是一个爱学习、爱思考的人”,40多年前与习近平一同插队的北京知青如是说。“近平读书有‘书瘾’”,梁家河的村民亦如是说。事实上,青年习近平酷爱读书,这是《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受访者们的共识。

作为一部再现习近平总书记在黄土高原七年知青岁月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的书,《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披露了大量关于他在梁家河插队期间读书学习的经历。这些经历生动反映了青年习近平克服重重困难,热爱学习、善于思考、喜欢交流、注重实践的品质。受访者们共同的结论是,习近平思路宽广,思想活跃,分析问题能力很强,与他长期坚持刻苦读书学习分不开。

当读到去文安驿接知青的村民们对习近平的两个“死沉死沉”的书箱记忆犹新的时候;当读到他们的知青窑洞炕沿上、铺盖上、枕头边上全都是书的时候;当读到知青们想出去蹭饭,他不为所动,说“你们弄到吃的,给我带回点来”的时候;当读到他晚上凑近煤油灯看书,煤油烟经常熏得他脸上、鼻子上都是黑的时候,对青年习近平的读书生活,每一位读者不可能不留下深刻的印象。梁家河的老支书说:“他在梁家河待了七年时间,我就没见他离开过书本,没见他放弃过读书。”

青年习近平阅读的涉猎面非常广。他读了很多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比如《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等,还下功夫啃《资本论》,写了18本笔记;他对历史著作涉猎很多,特别对中国经典古籍有非常浓厚的兴趣;他读过的外国名著也非常多,在2015年10月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中,一口气列了那么多名师大家,这些人的作品他都是实实在在读过了的。另外,他还读了不少军事和国际政治著作。所以,他号召领导干部“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号召领导干部要重视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要读点历史,都是他的经验之谈,很大程度上源自他青年时代读书学习经历的深刻体悟。

读书是学习,实践也是学习,甚至是更重要的学习。青年习近平有一个鲜明特点,就是遇到新鲜事就要刨根问底,遇到不懂的事情就要仔细研究透彻。以办沼气为例,在担任梁家河村支书期间,他从《人民日报》上了解到沼气的重要价值,尽管兴建沼气是一项全新工程,技术难度很大。但他毅然赴四川学习办沼气的技术,回来之后结合延川当地的气候研究施工,推动梁家河兴建起陕西第一口沼气池。

实践表明,青年时期所养成的不倦学习精神和良好学习方法,以及通过学习所养成的思维能力,可以伴随人的一生,发挥长远影响。后来,习近平同志在各个领导层级和领导岗位上,都号召大家读书学习。兼任中央党校校长五年间,更是多次直接讲到读书,甚至为学员开列书单。他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上,专门就全党的学习发表了一篇重要讲话,他明确指出:“好学才能上进。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

今天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很多,不论是新出现的问题,还是改变了形式的老问题,要认识好、解决好,唯一的途径就是通过加强学习增强我们自己的本领。我们都应该响应和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读书学习的号召,既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又在实践中增长解决问题的新本领。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迅速变化的时代中赢得主动,在新的伟大斗争中赢得胜利。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

最近我阅读了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的《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感受良多,我想就书中内容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去年11月28日至今年3月17日,中央党校《学习时报》连续刊发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系列采访实录。第一篇采访实录刊出后就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为了满足社会期待,中央党校把这一系列采访实录结集成书,于8月17日首次出版发行,当晚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放了消息,引发购书热潮,目前发行已超过200万册。

本书共19篇访谈,分为“知青说”、“村民说”、“各界说”,采访了29人,选用了76幅珍贵照片,用引人入胜的故事,图文并茂地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青少年时期在苦难中成长奋斗的经历,也展现了他如何坚定信仰、树立正确人生观、塑造崇高政治理念、培养坚毅顽强奋斗精神的内心历程。可以说,插队的七年,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经历之一,对其具有不可磨灭的影响。

第一,艰苦的农村生活让总书记真正走入百姓当中,深刻了解了当时中国的国情,体会到了社会最底层民众的辛酸,从此将自己的生命与广大群众紧密相连,产生了与老百姓深厚的感情。“待入尘寰,与众悲欢,始信丛中另有天”,这正是习近平总书记插队到农村后感受到农村落后、村民生活艰苦的真实写照。习近平总书记在《我是黄土地的儿子》里讲到几年中过了“四大关”:“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 “思想关”。知青身上被跳蚤咬的都是大肿块,抓出一身血;一到青黄不接的时候,村里的妇孺老幼就走到铜川、西安,沿路乞讨。人们每天吃野菜团子、黑米糊糊,因缺少柴火,连烧饭都有困难;为防麦穗散落,担子不能触地,“5里山路,挑着麦子,经常要走一个小时,那也算是快的了”;作为“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之一,在面临亲人离散、同伴相继返乡的一系列困难时,习近平总书记还承受了巨大的思想压力。在漫长的时光里,是老百姓手把手教会了他如何生存,照顾他,让他懂得无论何时“离开老乡,共产党员一天也活不了”。总书记曾说:“我们读了很多书,但书里有很多水分,只有和群众结合,才能把水分蒸发掉,得到真正的知识。”所以,他当时常称自己“是个普通的农民”,也常说“我们老陕”如何如何。在多年后他曾深情地说:“当年,我人走了,但是我把心留在了这里。”我认为“这里”不仅是指梁家河,也不仅是指陕北大地,而是指中华民族的每一寸土地、每一个龙的传人。总书记无论走到哪里,他的心永远和百姓在一起。

第二,时代赋予的苦难际遇锻造了总书记不怕吃苦的坚韧意志与拼搏向前的奋斗精神,从而创造了自己的机缘。习近平总书记不怕吃苦,从最初的6分、8.5分到挣了10分,那是一个壮劳力一天的工分。之后,他在担任村书记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带领村民挖水井、打坝、办沼气、种烤烟、办缝纫社、办夜校、开代销店、办铁业社、搞河桥治理等等。面对这些苦活、累活,他永远都冲在最前面。在最寒冷的天气里,他冒着被砸的危险跳进混杂着冰渣的土坑里挖井;为了改变农村没电的困境,他一遍遍给村里观念守旧的老人做思想工作,跑到四川去学习,站在漆黑的沼气池里挖水掏粪,终于成功办起了沼气,为百姓带来光明与温暖。现在中国的条件已经有了极大的改善,可是我们决不能因此而丢弃于困境中坚韧顽强的拼搏精神,这种精神使共产党人带领全国人民走出了屈辱艰难的昨天,也必将带领人民开辟更加繁荣昌盛的明天!

第三,陕北人民善良、淳朴、厚道、豁达的性格特质、家风的潜移默化与延安的红色历史文化让总书记产生了为老百姓做更多事的初心,塑造了崇高的政治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延安人民曾经无私地帮助过我,保护过我,特别是以他们淳厚朴实的品质影响着我,熏陶着我的心灵。大家都说:“别人是从零开始,习近平要从负数开始”。当初,习近平总书记因为家庭政治原因在北京深受排挤与歧视,可是善良淳朴的的陕北人民无私地接纳了他,认为肯努力干活的就是“好后生”,还推荐他入团、入党。因为他做事公道、有能力而委派他担任村支书。因政治原因,他是最后一个走的知青,而那个时候“他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就开始形成了,他主要想的就不是自己的前途,而是怎么能做好村里的工作,怎么能让群众的生活好起来”。后来他无论办大事小事都是以“为老百姓办实事”为初心,拥有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民本情怀和“解衣推食”的精神。总书记曾说过,陕北7年,最大的收获就是“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这个初心和政治理念是总书记于实践中得到的真理,是我们青年人生中必须要扣好的第一粒“扣子”,也是无数共产党人前赴后继的动力源泉和指明灯,永不过时。

第四,在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里,总书记坚持学习,博览群书,提高了文化素养,培养了发散思维,为以后的从政提供了知识储备,也提高了办事处理能力。村民梁玉明说:“社员抽烟有‘烟瘾’,近平读书有‘书瘾’。”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梁家河时,只带了两个旧箱子,里面装满了书,无论多么忙碌,多么疲惫,他都会抓紧时间阅读书籍,如政治、哲学、历史、中外文学类等等,阅读种类之多、范围之广,让人敬佩。这使得他在后来的政治决策中总有先见之明,有主见,不因当时的社会环境、多数人的看法而动摇。书中多人提到他晚上凑在煤油灯下看书,把脸都熏黑了,在当时蔑视知识分子的情况下,这种精神是多么可贵呀!现在的共产党员就更要发挥带头作用,多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对事物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多方面比对分析 ,提升自己的文化素质与思维能力,为群众谋福祉。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感动了我、激励了我,让我了解了习近平总书记是怎样由一名懵懂迷茫的少年成为能独当一面的百姓干部,并最终成为党的总书记。我认为,无论是共产党人、领导干部,还是人民群众、普通百姓,都可以从中汲取正能量,成为更好的自己,为社会、为中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添自己的一份力量。

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心得体会


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心得体会精选

我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土木工程学院 吴小静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访谈录,刚开始是在“河西学子”连载的时候看到的,当时我看了有六章。后来褚书记为我们共享了pDF版本的完整版,共360页,我断断续续看了有近三百页,当然有些章节是跳读的,对于整本书不同章节有个人偏好。其中,印象最深的是对曹谷溪老先生的访谈--“陕北七年是近平一生最宝贵的财富”,还有“近平在困境中实现了精神升华”等章节。综合起来,有以下几点感悟:

第一、当代青年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以及不向困难低头的顽强意志

曹谷溪老先生提到了习近平的“难”。他说习近平与其他知青一样都经历了一个从相对优越的城市到贫困农村,从无忧无虑的学生到辛苦劳作的农民这样一个巨大身份的转变,本来就很难,但与其他知青不同的在于他的身份,由于受到其父亲“问题”的牵连,习近平在许多事情上都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比如他的入党问题,比如他立志为改变陕北老百姓生存境遇和生活状态所做的一些实事和努力,在当时都不被认可,甚至还要面对不公的怀疑和打压。这对于一个不满16岁的年轻人来说,习近平承受的思想压力之大可想而知。我不禁回想了一下我的16岁,我的16岁在做些什么呢?在应付一次又一次的考试,还有,努力压抑自己因为一个帅哥的小纸条而小兔乱撞的心……为此我很汗颜也很惭愧。试想一下我如果遇到习近平这样恶劣的生存境遇和巨大的精神压力我会怎样?真的不敢想。然而,习近平没有消沉,而是“在困境中完成了从一个迷茫的中学生到一个胸怀为民谋福利的远大志向和抱负的热血青年的一次蜕变,实现了精神上的升华。”我想,这与习近平小小年纪就已经胸怀“为百姓办实事”的理想和抱负是分不开的。我当辅导员已经近五年时间,我在做学生工作的时候常常会有很多的困惑,其中最难的一点是在对学生开展思想教育过程中的无力感。因为不管是个别谈话谈心还是对学生干部的集体教育,我在大多数的同学眼中看不到那种渴求进步和积极向上的光芒,那种各方面都要求积极进步并且目标明确、干劲十足的学生是有,但是并不占大多数。而我们开展的这样那样的活动似乎激发不了他们很浓厚的兴趣。读了习近平的故事,我觉得究其原因还是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缺失的问题。许多同学在进入大学之前只有一个目标就是考大学,至于考上大学之后的努力方向是什么却模棱两可,甚至专业都是父母给选的,他们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想干什么,更加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和理想,所以他们没有动力,没有方向,得过且过。作为辅导员,我们要做的就是尽力地帮助和引导他们坚定理想信念,做好职业规划,不负韶华,努力奋斗。

第二、要多读书,勤思考

在整本访谈录中,习近平有一个可贵的品质被多次提到,就是爱读书。“习近平几乎视读书如吃饭、饮水一样必不可少,是每天重要的生活内容。”“习近平在梁家河从来没有放弃读书与思考,他碰到喜欢看的书,就要把书看完;遇到不懂的事情,就要仔细研究透彻。上山放羊,田间锄地,休息时间都在看书。”“为了找到歌德的《浮士德》,跑了三十几里路才借到手”“近平痴迷在阅读和学习之中,他碰到喜欢看的书,就要把书看完;遇到不懂的事情,就要仔细研究透彻。当时,我并不觉得什么,现在想起来,一个十五六岁的小伙子,同龄人都跑出去玩耍,他还能饿着肚子坐得住,能塌下心来看书、阅读、思考,这确实需要一定的定力,需要有很强的求知欲和上进心”……..习近平从年轻时候一直持续至今的这种积淀,造就了他的理论素质、道德素养和人生格局。再反观一下自己,工作时间疲于应付琐碎日常,别说是创新工作思路,就连常规工作都很少静下心来总结和反思;下班时间更是鲜有阅读的时间。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阅读与思考,更是少之又少。而我们面对的大学生群体,又是认识和接受新事物最快的一类群体,如果我们不能加强大到国家方针政策,小到互联网+、智能App等知识的学习,就无法跟上他们的步调,不能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更谈不上对他们进行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了。所以,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太多,我们没有理由懈怠。

第三、作为一名团的干部,一定要以身作则,发挥榜样示范和引领的作用

习近平在赵家河搞社会主义路线教育时,坚持以身作则,要求群众做到的事情自己首先做到。坚持与农民一起修梯田,打土坝,自己翻修建成了赵家河村有史以来第一个男女分开的厕所;到梁家河担任支部书记后,为了让村民利用沼气煮饭、照明,习近平克服困难带领村民修建沼气池,“在修建沼气池过程中,习近平既是指挥员又是技术员,遇到的困难都由他来解决”。他的这种实干精神影响和感染了许多人,同时也团结了群众,赢得了民心。我们做学生工作也当如此,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给学生定的制度自己首先要严格执行,努力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凝聚学生。就像我刚入职时我的第一任领导,她那种严谨的工作作风、解决问题的思路以及为人处世的态度,时常影响和感染者我,使我终生受用。在此我想借机对她说一声谢谢。

第四,要有德性,宽厚待人,真诚善良

记得于丹曾讲到一个人有“文化”的标志,其中一点就是要有“为他人着想的善良”。习近平就是这样一个善良又仁义的人。习近平到农村后,为人宽厚老实,待人诚恳。能够对一位素未谋面的农村过世的老人,一位老党员的母亲,恭敬地吊唁祭奠鞠躬;对智力稍有缺陷的“灵娃”的宽容;在担任梁家河支部书记后,为方便百姓的生活,办缝纫社、代销点、铁业社和磨坊;包括后来他一再强调的扶贫攻坚和精准扶贫,都是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努力为让百姓过上好日子而做实事,做好事的具体表现。这就是一种真正的心系群众,为民着想的民本情怀。我们没有习近平总书记那样的格局,但至少应该心存仁义之心,真诚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和每一位学生,用心关爱学生。

以上就是我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的几点感悟。我认为,这种访谈的形式,对于帮助我们更直观地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精神,也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总之,这本书值得我们细读,反复读。

品知青岁月 尝百味人生

教师教育学院 张晓娟

近日,大家都在品读中国共产党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的《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一字一句,一章一节都深刻描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时期的成长历程和学习精神。而处在新时代的我们更应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吃苦耐劳、勤奋上进、脚踏实地、自强不息的精神,体会习近平总书记立足实际、实事求是,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坚定信念。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勤于学习的精神,不断提高工作积极性。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度过了一段艰难的岁月,或许是他最难忘的经历,因为在那里,他体会到了以前没有体会过的生活方式,他在那里修过窑洞,建过大坝,为老汉拉过车,也为村民找过猪,但是他从来没觉得辛苦,也从来没有抱怨过,因为那样的时光和经历让他真正体会到了人生的味道,而且习近平总书记在那样困苦的环境和条件下依然坚持学习,这让我觉得震撼。现在的我们生活在幸福、和平的环境里,我们就没有理由放弃学习。作为教师教育学院的辅导员,我深刻体会到了学生工作的重要性,教师教育学院学生人数多,工作任务比较重,工作难度较大,但是在这个岗位上工作的四年多来,我从各位老师和学生的身上学到了很多,在与学院的各位老师接触的过程中,我渐渐明白了作为教师,我们的初衷就是为学生服务,这让我觉得工作是一件圣神的事;在与学生接触的过程中,我再一次体会到了学生时代的气息,学生的每一件事都是我的工作内容,他们的坚持与对梦想的执着让我感动和惊喜,这让我觉得工作是一个收获幸福的过程。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吃苦耐劳的生活态度,不断克服自己生活中的消极情绪。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生活的那段时光让他十分珍惜和怀念。他们在那里吃不习惯、睡不习惯、住不习惯,就连上厕所都不习惯,还被跳蚤骚扰,可是,不管生活条件多艰难、窘迫,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都没有放弃过,他比其他人更懂得生活,也比其他人更积极和乐观。他并没有觉得自己生活的多不如意,反而为梁家河的村民做了很多事。他深入群众生活,深刻了解和感受了人民生活的疾苦,同时也增进了他与当地人民的情感,这样吃苦耐劳、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和领悟。我们生活在没有战争,没有硝烟,没有疾苦的环境里,但是有时候也会抱怨节奏过快的生活,这是因为我们没有真正学会生活,静下心想想,生活其实很美好。在教师教育学院工作的这四年里,我经历了很多以前没有经历过的事情,比如,半夜送学生去医院,并在病房里守着;还有学生因为家庭情况休学,我耐心为他们分析实际情况,帮助他们走出困境;还有学生因为各种原因想转专业,我也会认真了解情况后,适当地给他们一点意见或建议……工作过程中,我遇到了很多难以解决的事情,遇到了很多喜欢闹事的学生,但是也遇到了很多有趣的事情,遇到了很多很优秀的学生,不管是怎样的学生,怎样的事情,都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这些生活经历给我的不只是工作经验,更多的是快乐。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勤于工作的奉献精神,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当村支书的那一年,为当地人民做了很多力所能及的事。短短的一年时间里,那个贫苦落后的小山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在不断地学习和工作中积累经验,沉淀自己,习近平总书记勤于工作,乐于奉献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我在教师教育学院工作的这几年,在负责学生日常管理的同时会为学生上就业指导和形式政策课。上课期间,我会发现学生基本不太注重自己的职业规划,有的学生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自己该做什么,这时候我就会引导他们发现自己的特长。我觉得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积极学习,热爱生活。我会引导他们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学习党的理论知识,并用充实的理论知识武装自己,用丰富的实践经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引导他们努力成为对这个社会有用的人才。他们是历史的接班人,而我是培养历史接班人的其中一员,我也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用自己的力量去引导学生,帮助他们成长成才。

习近平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让我看到了一个心系百姓、勤奋上进、吃苦耐劳的国家领袖的成长历史。习近平总书记的青春,是在不断学习和不断成长中度过的,他在黄土高原上品味知青岁月汗水,在梁家河体味人生百态。而我们更应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不怕吃苦、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立足实际、克服困难、脚踏实地,用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每一天的生活。

“近平在困境中精神得到升华”

——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教师教育学院 邓行行

这一段“七年成长”之路,不仅向我们展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党性修炼之路”,同时,也真实地记录了一位大国领袖的成长历程。书中有他忠于理想、忠于信念、忠于人民的责任担当;有他不畏困苦、不惧艰难、不怕吃苦的傲人精神。虽先后十次递交入党申请书遭拒,但他仍然坚持要“以身许党、玉汝于成”;虽肩挑两百斤的担子,但他从来都不换肩,一路直上;虽身处陕北农村,但他从未放弃读书与思考。

七年的知青岁月,他从同去陕北知青中“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在农村待的时间最长”,成长为如今党和人民心中,最有威信、最有影响、最有经验的一国领袖。他扎根黄土地,于实处用力,用自己的脚步,去亲自丈量黄土高原的宽广与厚度。最终,从梁家河这一“学校”荣耀毕业。用自己的青春书写了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华彩篇章。

从伟人的奋斗历程中,回望自己的成长,同样也可以获得砥砺前行的不竭动力。我是河西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应用心理学的大三在校生邓行行,来自天水市武山县的一个小村庄。在我尚且年幼的时候,母亲就因为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导致脑癌晚期,最终失去了陪伴我成长的机会。在她生命的最后,将我托付给了外公外婆。从母亲逝世到我成长的二十二个光景里,我便从未与父亲谋过面,他与我断绝了关系往来,并再次成立和组建了属于自己的家庭。直到我十九岁的那年,村里给我发了孤儿证,我便成了名副其实的孤儿。

从初进学校接受启蒙到二十岁进入大学,这些年外公外婆抚养我成长的路,并不平坦。曾因为家庭经济的局限,外公亲手将锄头交到了同样年幼的小姨手中,而将崭新的课本交给了我。因为他觉得我已经失去的太多,不能再让我失去与同龄人可以赛跑的那条线;2013年,我高考失利。面对高额的补习费用,我走向了外出打工的道路,在外打工一年后,用自己挣来的钱进入补习班。通过补习班这个跳板完成了漂亮的一跃,纵身一跳,跳进了河西学院美丽的校园里。这个大学,我虽然迟到了两年,但值得庆幸的是,我来了。

一直觉得自己是难得的幸运儿,但我知道,那些所谓的岁月静好,是有人在为我负重前行。是一直默默支持和鼓励我的人、是不断进步的社会和安定的祖国,将我生活中的很多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前些日子,老师问我:有没有勇气,将自己的成长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说实话,当时的我是没有的。一个无独有偶的日子,机缘让我看到了七年知青生活中的习近平、让我遇见了困境中永不放弃的习近平总书记。是他的故事给了我砥砺前行,直面困难的勇气。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习近平总书记用七年的时间,给了我们关于青春的答案;而此刻的我想用自己的力量,给在座的每一位直面挫折的勇气。

在我们成长和奋斗的过程中,有缓流也有险滩、有喜悦也会有悲伤,我们虽处优但决不能养尊,虽受挫但决不能志短。我们要永远记住习近平总书记的话:“干在实处、学在前列、用在前列、走在前列。”,这也许就是我党,为什么能从强大走向强大、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答案;这也许就是我国,为什么能从繁荣走向昌盛,从羸弱走向富强的原因。

我相信, 一个用善心去行走世间的人,会流传千年,永世安;一个用善行经营的国家,会昌盛万年,永不衰。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土木工程学院 芦阳

“无论何时各地,坚持学习和思考”是读完全书后对我触动最深的一句话。在物质条件极其艰苦的陕西梁家河,在呢个“上山下乡”的年代,社会文化生活匮乏,青年时期的习近平却痴迷读书。上山放羊,揣书,把羊栓到山坡上,就开始看书。田间锄地,休息室,拿出新华字典记一个字的多种含义,一点一滴积累,不放过每一个学习的机会。习近平总书记后来回忆道“我并没有觉得农村的那七年时光荒废了,很多知识基础是那是打下的”。

反观自己,作为一名大学生、一名学生干部,在学习方面,深感惭愧,自以为不如。学生干部,首先是学生其次是“干部”,是帮助老师为广大同学服务的。而作为一名学生,当以学业为重,但自己确实没有做到。上课不认真听讲,考前不积极复习,即使挂科了也安慰自己还有补考。现在想来,着实悲哀。是的,我们不同于其他同学我们把大部分时间花在了工作上,处理着各种各样的事,有时甚至没有属于自己的周末。于是我们心安理得的把成绩不好、挂科怪于这些工作,殊不知在这种心安理得中我们沦陷,失去了一个学生的本心。

现在的我已经大四了,一路走来,实属不易,且不说工作做了多少、做得如何。但学习成绩确实是自己的短板,提及心痛。自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后惭愧不已,深感自己不是一名合格的学生干部,虽然留给我的时间已经不多了。但是我还是改过自新,改变之前的学习状态,多读书多思考坚持学习。古人云“朝闻道,夕可死矣”无论何时各地坚持学习和思考让我受益匪浅。可能毕业后自己就不再是学生了,但是学习永不停止,以后的路还长,在未来的路上要向习近平总书记学习要坚持学习和思考。发扬“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的精神。

最后,敬告自己,坚持学习坚持阅读坚持思考。相信会让自己受益终身的。

审计干部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


细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以知青说、村民说、各界说生动地再现了青年习近平在梁家河七年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七年里,他带领群众艰苦创业,改变山村的落后面貌,干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他把自己看作黄土地的一部分,同老乡甘苦与共,用脚丈量黄土高原的宽广与厚度,系好了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也为广大青年干部树立了思想上和人格上的榜样。通过这本书的学习,我在以下四个方面感受深刻:
一、锤炼党性,坚定信念
七年知青岁月,习近平笃定理想信念,为人民做实事。七年里,他扎根黄土高坡,把老百姓搁在心里,将青春燃烧在这片土地上。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讲过,“七年的知青岁月让我时刻牢记自己是人民的公仆,要将人民群众的衣食冷暖放在心上,使我拥有了脚踏实地、自强不息的品格。脚踏在大地上,身置于群众中,会使我感到非常踏实,非常有力量”正是这七年知青岁月的艰辛、砥砺,培养了青年习近平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自强不息的意志品质、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青年习近平与群众一起放羊、铡草、挑粪、垃煤、拦河、大坝,什么活都干、什么苦都吃。这些都是坚定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事业必胜信心的集中体现。
通过学习,自己进一步了解了习近平总书记追寻真理、脚踏大地、植根人民的成长历程,进一步深化了对习近平总书记这一新时期党的领袖、人民领袖发自内心的崇敬与爱戴,进一步忠诚核心、拥戴核心、维护核心、紧跟核心融入血脉、植入灵魂,化为坚定的理想信念和自觉行动,更加坚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胜的信心。
二、为民情怀,以民为本
习近平在梁家河的七年,是与民同奋进、为民谋实事的七年,集中展现了青年习近平“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过程。习近平总书记曾说“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在这七年岁月里,在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刻,知青习近平始终与群众生活在一起,一块吃、一块苦、一块干,村民接纳了习近平,帮助了习近平,村民的质朴和善良感动了习近平总书记完成了自己人生的一次蜕变,不仅赢得了乡亲们的信任,也确立了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同样,从不会做饭、不会干农活,到成为乡亲们眼中能挑一二百斤麦子走10里山路不换肩、“有知识,点子多”“吃苦耐劳的好后生”,习近平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恩着乡亲们,用自己的奉献回馈着老百姓,梁家河的乡亲们至今还感念着支书习近平,“我们选近平当村支书,最主要的是他做事公道、敢于担当,能和老百姓打成一片,群众需要什么,他就干什么。他的每一个行动和决策都很务实,都是为老百姓的利益考虑。”人民是我们的力量源泉,“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追寻,作为审计干部,更要深刻感悟习近平总书记的为民情怀,牢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这一主线,用好手中的权力,在工作中践行为民意识。
三、善学善思,勤于修身
七年知青岁月,习近平善学善思,笃学不倦勤修身。“我到农村插队后,给自己定了一个座右铭,先从修身开始……我并不觉得农村7年时光被荒废了,很多知识的基础是那时候打下来的。”从梁家河窑洞到清华大学课堂,从基层工作到治国理政,习近平始终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翻阅整本书,发现受访者提到最多的字眼之一就是“读书”。“他带的两个沉甸甸的箱子里装的全都是书,有个针缝的时间都要读书、晚上在煤油灯下看砖头一样厚的书。”
审计人员要自觉养成读书的习惯,学习“凿壁偷光,囊萤映雪”的精神,真正使读书学习成为工作、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使一切有益的知识和文化入脑入心,沉淀在血液里,融汇在行为中,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审计工作涉及的领域广泛,需要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相比上山下乡那个年代,我们现在正处于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读书更应成为我们坚持的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审计改革、计算机审计等对我们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审计干部必须时常反思检讨,看看学习上是否太过放松、思想上是否太过安逸,时刻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学习新理论,掌握新方法,锻造勤奋好学的进取精神。
四、干在实处,走在前列
七年知青岁月,习近平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当好人民的“好后生”。他立志改变梁家河的旧面貌,当了村支书后,带领群众办沼气、打水井、办铁业社、办磨坊、打淤地坝等,用每一滴汗水和每一份付出,实实在在诠释了“干在实处,走在前列。”“那时候,我和乡亲们都住在土窑里,睡在土炕上,乡亲们生活十分贫困,经常是几个月吃不到一块肉。我了解乡亲们最需要什么!后来,我当上了这个村子的党支部书记,带领乡亲们发展生产。我了解老百姓需要什么。”
审计干部作为时代的一份子,也应该找准位置,立足本职,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用青春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美好乐章。
陕北的七年知青岁月,习近平真正把自己的思想情感融入了这片黄土地,融入了中国最基层的农民群众中间,完成了自己人生的一次蜕变,也建立了与人民群众难舍难分的感情。他始终坚持以百姓为中心,时刻牵挂群众,不止在一个场合讲到“我最牵挂的还是困难群众”。正是这种源自内心深处的人民情怀,使得他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发展思想,贯彻到国家的各项重大部署发展之中。
作为审计干部,我们要怀愚公之志,尽担当之责,励志勤学、刻苦磨炼,在激情奋斗中绽放光芒。立足岗位,踏实作为,始终保持蓬勃朝气和昂扬斗志,敢于创新、勇于尝试、勤于实践,做改革的促进派和全面从严治党的推动者。在党和人民需要的时候,顶得上去,豁得出去,以出色的审计业绩让党组织放心,让人民群众满意。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书心得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书心得

近日,在***学习以及团支部带领青年团员的学习中,深入学习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书中被访者细致地描述了当年生活的场景以及其中蕴含的精神力量,让我深受教育和感染。

从“过四关”到建沼气,我们能看到习近平总书记在七年的知青岁月中从一个学生娃到成熟的青年干部的成长历程。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近平在梁家河从来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这一段。我们知道,知青岁月,那是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有苦有泪,也有成长和历练。作为一个新时代的青年干部,我们尽管未曾经历过那段特殊的时期,相反的我们这一代青年人生活在改革开放的美好时代。良好的外部环境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展示平台和成长空间,但同时我们也面临着社会矛盾的激增所带来的各种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成为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是可以带领我们走出困境的指路明灯。这本书非常深刻地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即使在最艰苦,最简陋的环境中,也从来没有放弃过学习与思考。对理想的追寻,对信仰的笃定都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作为基层青年干部,我们要从实际出发,更好地适应工作需要,立足岗位、主动作为,要敢于吃苦,勇挑重担,时刻不忘学习和思考。

喜欢《人民警察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七年知青岁月有感6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