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四大名著读后感 · 中国名著读后感800字

中国名著读后感800字

中国名著《红楼梦》的读后感。

中国四大名著经久不衰,已经圈粉了一大群人,四大名著影视剧和书籍,在一定程度上是优劣势互补的,读名著的时候,读者更加有想象力,这是观看电视剧没有的效果。就算没有完全明白名著的内容,哪怕有一丝感悟也是有所值的。那么作品的读后感怎么才能写好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国名著《红楼梦》的读后感,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很多人将《红楼梦》评价为一部含笑的悲剧,那时的我对于这句话并没有什么太深的感触,只是有些好奇,于是我便怀着这份想要探究真相的好奇,走进了《红楼梦》。

“含笑的悲剧”是两面的。在曹雪芹笔下,很多人似乎都是“两面派”,贾府也不例外。看似繁华高贵的府邸之下,却是复杂的人情世故、勾心斗角和封建社会中的黑暗。在这样一个大家族中,孕育着不同性格的人们,他们的一颦一笑都能够引人深思。

宝钗是在外人眼中端庄大方、为人和善、饱读诗书的大家小姐,她不像黛玉那般小家子气,也没有湘云、宝琴那样活泼开朗。她更像是一个将一切事物都看得透彻,宠辱不惊又很有主见的人,她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她从来不发脾气,不喜欢涉及是非,不喜欢争风出头更是懂得明哲保身的处事道理。或许也正是因为这样,她没有黛玉那么真实,没有个性,她会相信金玉良缘,会劝说宝玉走仕途经济,会在金钏儿死时让王夫人打发他家人些银子便可。这样圆滑、冷漠的她,真的像别人所说的那么好吗?

相比于宝钗,“斤斤计较”、“为人刻薄”、“嘴巴比刀子还快”应该是贾府中很多人对黛玉的看法。她会因为因为最后一个挑选珠花而不满,会因为湘云的一句玩笑话而置气。由于自小寄人篱下,她在贾府中步步留心,处处在意。但和贾府中的那些世故、冷峻的人相比,她有着难能可贵的真实。她有一颗对真善美的消失充满惋惜的心灵,会为零落的花瓣而哭泣。的确,黛玉是孤僻的,但我想,那应该是灵魂的孤独,她的天真、纯粹生错了时代,那个花柳繁华的大观园不会容许这么干净的人存在。在贾府中,恐怕只有宝玉与她是知音,他们看到了政治的黑暗,看到了勾心斗角的罪恶,看到了为富不仁,可他们却也要依靠这样的荣华富贵来生存,无可避免的矛盾。

与凤姐的精明泼辣不同,探春似乎更有政治家的风范,口齿伶俐、倔强自尊,是个有远见、有抱负、有作为的女子,她的言行举止无不飞扬着一股英爽刚毅之气。同样是庶出,探春并不像迎春那样老实懦弱、毫无原则、任人欺负。在书中众多女性人物中,只有探春满心想着离开这个腐朽没落的家庭,要到外面去立一番事业。“孰谓莲社之雄才,独需须眉?直以东山之雅会,让余脂粉!” 可见在探春心中认为男性可以做到的事情女性也可以做到,甚至做得更好。她的想法与迎春“多少男人都不行,何况我哉?”的消极想法大相径庭。

但就是这样一个心比天高的她,也都这一份敏感和自卑。由于庶出的身份,她在贾府的境地十分尴尬:一方面,她是贾府的姑娘,有富贵的生活;另一方面,她又是最让人看不起的姨娘所生,为世人所轻。她对于赵姨娘的种种行为气愤至极,在检抄大观园时打了王善保家的。她时时刻刻都在维护自己不容侵犯的自尊,与此同时,她内心的自卑感也恰好表露出来了。

曹雪芹用文字描绘出了她们两面的性格,也以此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她们的故事就此落幕,我缓缓的合上书,想要把万千思绪沉淀。含笑的悲剧?的确如此。

hdh765.Com更多四大名著读后感延伸阅读

中国名著红楼梦读后感范文


文学是比鸟飞得还远的梦想、比花开得还美的情感、比星闪得还亮的智慧、是我们到一百岁还忘不掉的信念。读名著,发感想。自古至今名著一直是一种文化的延续,不同时期的大家都对名著有所解读。然而我们写的读后感可能达不到那么高的境界,但是可以从名著中吸取到一些自己受用的东西就好了,这也是名著传递给我们的思想。 《伊豆的舞女》是日本川端康成的著作。初读《伊豆的舞女》感觉很朦胧,文中男女之间的那种情愫不浓不淡,不甜不腻,恰到好处。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

以前,看三重境界,似懂非懂,不能明白,近一年来重读《红楼梦》时,常掩卷反思,渐渐有所心得,试得解释一下。

第一境界:初看红楼,看〈红〉是〈红〉

初看红楼还是在初中,那时正当是青春无敌,情窦初开花季,宝黛的前身神话满足了一个小女子对缘定三生爱情的渴望,而宝黛现实中的爱情是那样的单纯,又是那样的凄美,宝玉那是翩翩贵公子,黛玉那是婷婷俏佳人,而宝钗呢,那是横刀夺爱的冷血虚伪的冷美人,可袭人则是为了自身的地位,专在背后打小报告害死晴雯的小人,还有许多人形像模糊,在脑海中只留下一个人名,而没有确实的关于爱憎是非的观念。比如晴雯,比说司棋,只是敏感地感觉到作者或许是偏爱和赞美她们的,但自己却无法对她们生出好感,所以姑且不去理论。

只是对探春和湘云的感情特殊些,最爱看探春掌煽王保善家的片面,每次都得热血沸腾,巴不得那是一巴掌是我拍的,但如果问为什么喜欢这一幕呢,那回答肯定是这样的:“喜欢就是喜欢呢,哪还有理由,我就是喜欢,你有意见啊?”也最爱看湘云烤鹿肉那一段说的话“是真名士自风流”,可怜这句话为我自己的馋嘴做了多少次的替罪羊。

黛玉葬花,芦雪庵联诗,怡红院夜宴,如梦如诗,身临其境,每次读这几段,都感觉自己也身在那种“沁梅香可嚼,淋竹醉堪调”的玉洁冰清的世界里游玩。若梦兮,若醉兮。

这红楼恍如一梦,梦自清清人自清,一梦做过了许多年。

第二境界:二看红楼,看〈红〉不是〈红〉

再看红楼,就在今年,经一个朋友的介绍来到了一个红楼群,凭借着自己看《红》多年经验,自以为对红楼已经熟烂于心,可到了红楼群才知道,自己以前不过是井底之蛙,别说〈曹公〉的身世考证,书中的索隐等这些都不知道,就是与〈红〉密切相关的脂批都不知道,而我自以为熟悉的文本也在别人对细节的推敲中变得陌生了起来。

所以我好像进入了〈红〉的海洋,贪婪地嗜读了与〈红〉有关的一切考证、索隐、版本等种种书籍。可是我越读越糊涂,越读越胆战心惊,我原本以为娇柔软弱的林妹妹越看越像个世故冷漠的自私女子,而原来冷漠自私的宝姐姐却是个心地善良,慷慨大方的活菩萨,直言直性的晴雯亦有心机变通的能力,而背后打小报告的袭人却是个负责任,顾大局可能被人冤枉的贤好人。唉,我最喜欢的探春的确像周汝昌评价的那样是个性凉薄的人,可心怀宽广的湘云原来亦有小家子气的,刹那间,似世外桃园的大观园被颠覆了。

原以为大观园是曹公自已精心营造的世外桃园,这里的世界是与世无争的,这里的世界是干干净净的,这里才是宝玉与姐妹们不受外界物质吞嗜的庇护所,精神上的伊殿(应为:甸——申志刚)园。可是现在看来,这里亦有纷争,亦有勾心斗角,亦是藏污纳垢的地方,人人力争上游,个个各怀心计,大观园亦是势利园而已。唉!

这红楼梦醒,冷眼看〈红〉〈红〉如血,字字刺痛我的心!

第三境界:三看红楼,看〈红〉又是〈红〉

三看红楼,就在当下,看过了大师们的红著,看多了百样人的读红,千思万缕,千奇百怪,与人争过,与人辩过,朝朝暮暮,朝三暮四,时尔惋惜,时尔愤怒,时尔是非难辩,时尔恍然大悟,千万思绪涌过心头,万般情结汇集于心。是真是假?是虚是实?是好人是坏人?是知已是情敌?茫然不知所措,真正如那副对联所说一样:“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正是真假难辩,心乱如麻之际,有一天无意中翻到庄子文,庄子文博大精深,基本也是看不懂的,但朦朦胧胧的意界中骚动的心却静了下来,似乎一切又回到了读〈红〉的最初,我也依旧还是那个无知而快乐的读红者,依旧怀着天真浪漫的心态快乐着读着,把玩着我的红楼。

于是一切又从头开始了,黛玉还是那个心性高洁,灵气逼人的降珠仙子,只是她落入人间后沾了俗气,有了想保护自己的心机和小小的浅薄的人情世故,心疼中多了些恼怒。

宝玉呢,还是那个多情的,博情的世间罕见的惜花爱花之人,只是他转世后忘了前生修练的辛苦,多了纨绔子弟的娇贵和凌人之气,但他为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命运洒下的血泪却的确成就了千古第一意淫之人的地位。

宝钗呢,也还是那个“任是无情也动人”的世故而冷漠的冷美人,只是她天生带来的“胎毒”使她的心多了一丝的缝隙。一丝丝就够了,因为这一丝的缝隙,她柔情于宝玉,温情于黛玉,恩情于香菱,润泽了身边的人,只是幸福还是幸福,她还是她,爱情与她还是两不相干。那是她与宝玉志向不同而产生的悲剧!

那袭人呢,也还是那个看似忠厚老实的老好人,依旧打着她的小报告,依旧打着她的小算盘,可是她的小报告即显示了她的虚伪,亦显示了她奴性的忠诚,她依旧是宝玉最亲近最依赖的人,亦是宝玉最早看清真实面目的人,宝玉即错看了她,亦没错看了她,明白了她与宝玉双双的悲哀。那是观念不同所造成的悲!

至于那晴雯,那金钏,我还是抱着自己的不喜欢,不喜欢她们个性中流露出来的不宽容,对自己亦是对别人的不宽容。但我却明白了一点,不容于世的人往往有着容于天的清白和对自己情操的坚守,多了份敬仰。

探春还是那个可以出将入相,心怀大志的探春,正因为如此,她亦有着心怀大志人的大公无情,她身上即有“一将功成万古枯”的决心,亦有着“怀才不遇,出师未捷”的让人扼腕的偏运。

湘云还是那个心胸宽广,豪情爽朗的湘云,但亦明白了她的心直口决不是她心无城府,她的乐观浪漫亦不是天真无知,她的乐不为苦所埋,她不足与外人道的苦掩留不住她飞扬的个性,挡不住她万丈豪情。

大观园亦还是大观园,虽然里面亦有许多不为人知的心眼心计,但情无不载,悲无不复,那群女儿的欢乐和叹息溶入那清淡天和,我在其中畅游,聆听着她们的心声。

于是,《红》又是《红》了。

正如以前我竭力想在《红》中间分出个儒道释法思想,而《红》是亦僧亦道亦儒,儒道释早就溶于一体分不开一样,最终我也明白了,这些女儿们的喜怒哀乐,是是非非,生老病死不过是一种原始的回归,那是曹赏给我们的精神乐趣,如果我们一味着自寻烦恼,寻求最终答案的话,那是对曹的心意的一种违背,亦是对曹公惜花、爱花,叹花,赞花的最后的讽刺。

所以我放弃了,我依旧把玩着红楼,依旧细品着爱情,但已不再深究了。

三看红楼,用心看〈红〉我如〈红〉

心雨:玄机多多啊!文章妙极!我喜欢这个 其余两篇我读薛和袭人的都太长 一般读者没耐心去读下去的。

立耑:那红楼几篇,看〈红〉的三种境界很有意思,妙,我支持这篇

马伊蕾:文章结构清晰,调理有序,但是感觉有一种不自然之感,又让我觉得有些作文模式在里面,认为这样的文章因为是自己的论断以及眼界,因此可以稍微松散一点,让人读起来也会惬意些。

陈忠国:本文看出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和谐的画面,相对于前两篇我不太喜欢这篇。

落落:佛学的三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依旧是山,看水依旧是水”,文者以佛学的角度阐述三看红楼,三次不同的感受与见解,逐步深入的了解红楼、走进红楼、看清红楼,文心思巧妙,步步设下读者继续往下看的欲望的陷进,至第三看时,大都也已明了何为自己心中的红楼。

卞秋露:这有点像以前看过的看山的三个境界一样,有异曲同工之妙!

中国名著《红楼梦》读后感500字


《红楼梦》,大家应该都非常熟悉这本书吧,是曹雪芹所著的,四大名著之一。

在图书馆一次偶然的邂逅,我翻开了这本书,认识了她——林黛玉,她最后可以说是患忧郁症死的,但他(她)给我留下了很深(深刻)的映像。她那张眉清目秀的面孔,天真的想法,还有和贾宝玉的那段悲惨(令人感伤)的爱情故事。

上个星期,回头望瞭望图书角,又发现了《红楼梦》这本书,又(一时)心血来潮,借接回家看看,回顾回顾这本中国的经典名著。我觉得,当时的社会很奢侈,贾府的贾母很有权势,说话很有分量,贾府上下全都听她的。

但她特别疼爱贾宝玉,把他当作心肝宝贝。也许因为是贾府上上下下都是姑娘,只有贾政(贾府的老爷)和贾宝玉两个男人吧。贾宝玉有一个表妹叫林黛玉,她很爱哭,但很有才华,很漂亮,也就是那个令我映像最深的人物。做诗、画画样样精通。

她和贾宝玉很谈得来,经常一起玩耍,但别人都说宝钗比林黛玉好,唉......不过,林黛玉不是很坚强,还有些疑心病。现代的孩子要坚强些,不要那么多愁善感。我觉得,林黛玉在我心里是《红楼梦》里最喜欢的人物,也是最让我感动的人物。最后他们贾府也是死的死,嫁的嫁。

最后,还是以悲剧(悲惨的结局)结束了这段故事,贾宝玉和林黛玉那绝后的爱情故事真是让人深思。想想红楼梦,真的想别人说的那样“红楼梦中梦难醒”,但林黛玉的知书达理还是我们女孩子要学习的哟。

读《红楼梦》有感_中国名著读后感800字


读《红楼梦》有感_中国名著读后感800字篇一

一袭红袄,素挽发髻。如兰似桂,知性温婉。

望尽红楼,寻遍大观园,我独偏爱。袭卿。

她有大家闺秀的大方得体,她有小家碧玉的娴熟懂礼数,但她是个苦命的孩子,没有做小姐的命。为了爹娘不饿死,卖身到贾府当丫头,忍气吞声,任人使唤。这是她,袭卿。

我偏爱,她的忍。因为忍,她在贾府的地位青云直上,成为首席大丫鬟;因为忍,她独得王夫人喜爱,宝玉信任。有人说她世故,城府极深,但即便如此,我依旧偏爱。忍的世故,忍的城府,这多具现实意义。杜拉拉能够从职场新手一步一步走到CEO的位置,全也是因为忍。袭人,不过是心地更善良一些,性格更温顺一些。忍是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的必备技能,是人与人和谐的缓冲剂和润滑油。忍一忍,便是海阔天空;忍一忍,就能拥有全世界。

花气袭人知昼暖,鹊声穿树喜新晴。

在贾府众丫头小姐中,她不及黛玉的娇羞与才情,不比宝钗的知书达理,不似晴雯这般刁蛮,不像平儿那般精干。她只默默恪守本分。心地纯良,克尽职任,这是曹雪芹给袭人最初的评语。也的确如此。伺候王夫人时,一心只有一个夫人;与了宝玉后,便又一心只有一个宝玉。这或许是封建思想作祟,但也无法抹去袭人那一颗忠诚的心。

我偏爱,她独特的人格魅力。她的温柔和顺,最是符合古时那种妇道那种礼法。至少,孔老夫子应该会觉得她是个不错的女子。袭人常站在王夫人立场,对宝玉进行规劝,然宝玉吩咐的,也竭力做好。受嬷嬷欺负忍气吞声的是她,宝玉捅了篓子第一个挨骂的也是她。她承担的辛酸,化作无可复加的贤能,一点一滴的回报在了宝玉身上。这是她,袭卿。

只是袭人出嫁那会儿,真教人哭笑不得。王夫人要把袭人送出去,袭人知后便一心求死。但死在贾家便又对不起贾家,思量着回家再死;被哥嫂接回家后,又觉得死在哥哥家对不住哥哥嫂嫂;出了嫁了,见婆家对她如此之好,便又不忍心死在这儿。于是最终也没死成。这是软弱还是什么?连死都不行,袭人这一生也真是个悲剧了。

我感恩曹雪芹和高鹗允了袭人一个如此的结局。虽不遂袭人心愿,让她最后与宝玉渐行渐远,但她与琪官那好似神仙捉弄一般的汗巾姻缘,也终使她有个比较圆满的谢幕。

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

也许冥冥注定袭卿命该如此。但是袭卿,知足常乐,即便只是一簇鲜花,一床破席,也能够心甘情愿。这是我偏爱的。袭卿。

读《史记》有感_中国名著读后感1500字篇二

相信人人都听说过史记,他是汉武帝时期司马迁写的我来详细数一下吧:苏武出使匈奴的第二年,汉武帝派贰师将军李广利带兵三万,攻打匈奴,打了个大败仗,几乎全军覆没,李广利逃了回来。李广的孙子李陵当时担任骑都尉,带着五千名步兵跟匈奴作战。单于亲自率领三万骑兵把李陵的步兵团团围困住。尽管李陵的箭法十分好,兵士也十分勇敢,五千步兵杀了五六千名匈奴骑兵,但是匈奴兵越来越多,汉军寡不敌众,后面又没救兵,最后只剩了四百多汉兵突围出来。李陵被匈奴逮住,投降了。李陵投降匈奴的消息震动了朝廷。汉武帝把李陵的母亲和妻儿都下了监狱,并且召集大臣,要他们议一议李陵的罪行。大臣们都谴责李陵不该贪生怕死,向匈奴投降。汉武帝问太史令司马迁,听听他的意见。司马迁说:李陵带去的步兵不满五千,他深入到敌人的腹地,打击了几万敌人。他虽然打了败仗,可是杀了这么多的敌人,也可以向天下人交代了。李陵不肯马上去死,准有他的主意。他一定还想将功赎罪来报答皇上。

汉武帝听了,认为司马迁这样为李陵辩护,是有意贬低李广利(李广利是汉武帝宠妃的哥哥),勃然大怒,说:你这样替投降敌人的人强辩,不是存心反对朝廷吗?他吆喝一声,就把司马迁下了监狱,交给廷尉审问。审问下来,把司马迁定了罪,应该受腐刑(一种肉刑)。司马迁拿不出钱赎罪,只好受了刑罚,关在监狱里。司马迁认为受腐刑是一件很丢脸的事,他几乎想自杀。但他想到自己有一件极重要的工作没有完成,不应该死。因为当时他正在用全部精力写一部书,这就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历史著作《史记》。原来,司马迁的祖上好几辈都担任史官,父亲司马谈也是汉朝的太史令。司马迁十岁的时候,就跟随父亲到了长安,从小就读了不少书籍。为了搜集史料,开阔眼界,司马迁从二十岁开始,就游历祖国各地。他到过浙江会稽,看了传说中大禹召集部落首领开会的地方;到过长沙,在汨罗江边凭吊爱国诗人屈原;他到过曲阜,考察孔子讲学的遗址;他到过汉高祖的故乡,听取沛县父老讲述刘邦起兵的情况这种游览和考察,使司马迁获得了大量的知识,又从民间语言中汲取了丰富的养料,给司马迁的写作打下了重要的基础。以后,司马迁当了汉武帝的侍从官,又跟随皇帝巡行各地,还奉命到巴、蜀、昆明一带视察。司马谈死后,司马迁继承父亲的职务,做了太史令,他阅读和搜集的史料就更多了。在他正准备着手写作的时候,就为了替李陵辩护得罪武帝,下了监狱,受了刑。他痛苦地想:这是我自己的过错呀。现在受了刑,身子毁了,没有用了。但是他又想:从前周文王被关在羑里,写了一部《周易》;孔子周游列国的路上被困在陈蔡,后来编了一部《春秋》;屈原遭到放逐,写了《离骚》;左丘明眼睛瞎了,写了《国语》;孙膑被剜掉膝盖骨,写了《兵法》。还有《诗经》三百篇,大都是古人在心情忧愤的情况下写的。这些著名的著作,都是作者心里有郁闷,或者理想行不通的时候,才写出来的。我为什么不利用这个时候把这部史书写好呢?于是,他把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开始,一直到汉武帝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为止的这段时期的历史,编写成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字的巨大著作《史记》。司马迁在他的《史记》中,对古代一些著名人物的事迹都作了详细的叙述。他对于农民起义的领袖陈胜、吴广,给予高度的评价;对被压迫的下层人物往往表示同情的态度。他还把古代文献中过于艰深的文字改写成当时比较浅近的文字。人物描写和情节描述,形象鲜明,语言生动活泼。因此,《史记》既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又是一部杰出的文学著作。司马迁出了监狱以后,担任中书令。后来,终于郁郁不乐地死去。但他和他的著作《史记》在我国的史学史、文学史上都享有很高的地位。这里面有许多故事,你们自己去发现吧。

名著红楼梦读后感


《红楼梦》以上层社会中的四大家族为中心图画,真实、生动地描写了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全部生活,是这段历史生活的一面镜子和缩影,是中国古老封建社会已经无可挽回地走向崩溃的真实写照。

《红楼梦》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塑造了许许多多的人物形象,人物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一张一弛无不张显出人物的特点,可以说那种语言的叙述找不出一斯破绽。而从中又可以看出一个民族发展的问题,具体的症结,具体的民生国计,无不与此相关联。这不只是一部文学作品,又是一部柬书。

贾宝玉的主要性格特征是叛逆。他的行为偏僻而乖张,他鄙视功名利禄,不愿走学而优则仕的仕途;林黛玉是一个才华横溢而性格孤傲的女子,由于清高自尊的个性,,她多愁善感,常常为别人不注意的小事而悲伤流泪;薛宝钗人缘很好,能够了解别人的心中所想,为人比较圆滑,小心谨慎,受到了封建的束缚《红楼梦》一书,以生动的外貌、语言、神态、动作等展现了不同的人物性格,将出现在小说中的人物变得有血有肉,活灵活现。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刘姥姥,她的一句老牛,老牛,食量大如牛便将她的直爽变现的淋漓尽致,当鸽子蛋滚到了地上,她也赶忙去拣,表现了她的艰苦、勤俭,与贾家的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了封建时代不同等级的人的生活差距之大。

读完了全书,我领略到了清朝末期的社会状况,透过曹雪芹栩栩如生的描写,我也感受到了那一段感人的情感。也终于体会到,当血泪撒尽的曹公转身面对不堪回首的历史为什么发出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感叹!

名著:《红楼梦》读后感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如果学生的智力生活仅局限于教科书,如果他做完了功课就觉得任务已经完成,那么他是不可能有自己特别爱好的。”每一个学生要在书籍的世界里,有自己的生活。把读书,应视为自己的乐趣。小编为您提供!更多精彩,尽在小编,欢迎您的关注阅读!

【篇一】红楼梦的读后感

全国红楼选秀声势波澜壮阔,明年新版红楼梦一定即将出品。心中忽信,读一读红楼梦,可以先温一下故事情节,现在即能悠闲休闲解寂寞,到时候就可以看电视时轻车熟路。倒也省心省事省脑筋。于是到书摊一看,好厚的一本,120回、浩浩800页、瀚瀚百万字,好不喜欢,钱到书回。从此立志读它数次,融会贯通。

初读红楼梦,新鲜又新鲜,好一个――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好一部写尽人间繁华、荣辱悲喜、沧海桑田的惊世奇文,不愧中国古典名著,洋洋大作,写作细腻、语句优美。真是多一句不好,少一句不能。读过一篇,犹如一幅优美的画卷展现眼前,好一处荣宁二府,一个繁荣昌盛的大家族,犹如天上人间,恰如仙境般的生活美景,真是―――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繁华胜景,美不胜收。

但是,读了一段时间后,逐渐发现,书虽厚,笔且好,故事内容却是一般,文细腻,词丰富,却没有惊天动地的高 潮起伏,都是一些芝麻綠豆的小事,不厌其煩的一一詳述,就是一些繁琐杂务一一堆积起来的一叠厚纸。尤其文字浩瀚,犹如长江之水,没完没了,越读越多。逐渐使我似乎望而生畏,恨不能一目十行,快些知道结果方能如释负重。

如今,总算读完了,谈到感想,《红楼梦》只能算是有可取之处的小说而已。它迟缓,不干脆,笔墨浪费良多,有大量随手之处。篇幅浩繁,场景却狭小,又过分注目无关紧要的雅趣。更致命的是,它完全是一部生活流的作品,专注于写实又失之于写实,大量质量不错的细节堆砌起来,却演变成无修无止的唠叨。虽有精到的笔力,但大部分章节却像中国古代那平淡的生活一样,既缺乏情节上的、也缺乏文字上的应有的激越的魅力。倒有一句感慨,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

人生处处是黄梁,美梦醒来腹更空。质本洁来还洁去,留下白茫茫大地一片真干净。古人有句话――万里长城今尤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联系到我们自己,也是――广厦千间,居之不过七尺;山珍海味,食之无非一饱。到头来都不觉曲终人散还寂寞。

【篇二】红楼梦读后感

曹雪芹被称为东方的莎士比亚,莎士比亚以他所写的四大悲剧中鲜明的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而,而曹雪芹的一部经典之作中就有七百二十一个人物,曹雪芹历时20多年才完成这部巨作,在一部作品中,721个人物,各个都有鲜明的性格与典型事例,这使我不得不钦佩曹雪芹,但是事情没有十全十美的,这部缺憾美的作品虽然结局仍待考察,但是曹雪芹的文学功底是无可厚非的。

曹雪芹人物刻画入木三分,例如:林黛玉入贾府一回,刻画的凤辣子王熙凤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泼辣豪爽的性格十分鲜明,这也为后文与贾琏吵架埋下伏笔;宝钗为逃难进贾府,充分体现了温柔贤惠,能说会道的性格特点。

在本书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是性格刚烈,宁死不辱,忠贞不渝,因未婚夫误解而以死明志的尤三姐,书中刻画她则更多运用了语言描写的方法。虽是书中的一个小人物,但与她的姐姐尤二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虽是一母所生,但尤二姐攀附权贵,爱慕虚荣,贪婪,致使最后吞金自 杀。

红楼梦中形形色色的人物无时无刻而不再进行着鲜明的对比,其中不乏德高望重,掌权的贾母,又不乏泼辣直率,为权势不择手段的王熙凤,乃至伶牙俐齿,同样心狠手辣的萍儿。这些都是《红楼梦》中有血有肉的角色。

喜欢《中国名著《红楼梦》的读后感》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中国名著读后感8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