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四大名著读后感 · 三国演义人物读后感

三国演义人物读后感

三国演义人物读后感。

中国四大名著,已经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我们看四大名著的电视剧一种被动接受知识的方式,读名著的时候,读者更加有想象力,这是观看电视剧没有的效果。我们在读完名著书籍后,把读后感写下来,将会对自己更有益处。那么,写作品的读后感,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以下是由小编为你整理的《三国演义人物读后感》,或许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近日,我读完了罗贯中所写的《三国演义》。书中描写的英雄人物个个有声有色。故事始于东汉末年的黄黄巾大起义,终于三国归晋。这段历史中涌现出无数的英雄豪杰,其中,我最欣赏的是曹操、关羽、赵云、诸葛亮、典韦五人。

为什么我要把曹操放在第一位呢?虽然他被世人称为“奸雄”,但是他有勇有谋,在刺杀董卓时,不幸被董卓发现,这是吕布也正好回来,曹操为了保全性命,急中生智,称自己手中握着的是口宝刀,前来献给董卓的,从而躲过了一劫。并且他把关羽困在芒砀山上时,不像普通将士一样只知道杀敌,而是看出关羽是一个少有的人才,列出了“死有三罪,生有三便”,是关羽归降,从而得到了一名虎将。当然,曹操也能文能武,还是一名杰出的诗人呢!

至于关羽,我的第一个理由当然就是忠诚了,他为了找到刘备,过五关,斩六将,当然,他的武力也是不可小瞧的,再讨罚董卓时,众多将士都敌不过的华雄,关羽一会儿就将他给斩了,袁绍的两员虎将,颜良和文丑,关羽也很利索的将他们俩给杀了。当然,他还有一个很容易被忽视的特点,那就是他的机智,再归降曹操前,他还提出了“三约”,着三条约都是十分精练的,也是缺一不可的。由此可以看出关羽的机智。

对了,事实上,赵云和关羽是旗鼓相当、不分上下的。他是勇猛和忠诚集于一身的人,他的神勇,在《大战长坂坡》这一章中做了特写,赵云先为了找到刘备,与曹军拼杀了一夜,得知刘备已经脱险时,又转身去寻找刘备的两位夫人,并再杀曹并数十余人,由此战斗时间以及杀死人数足以看出赵云有多么地勇猛。同时,他也是为了刘备的安全而战,同时也可以看出赵云的赤胆忠心。

下面我说的就是大家都很熟悉的诸葛亮了,他总是以理服人,设下的圈套没有一个人能躲得过去,而且他对机械也很在行,他发明的“木牛”、“流马”不是很厉害的吗?

最后一位英雄就是典韦了。他的武艺十分地高强。在与郭汜的战斗中打败他,战功显赫。只可惜曹操在一段时间里只知道吃喝玩乐,张绣看见了,便想谋反,把典韦的武器也偷了,典韦为了保护曹操,抢了一把刀来拼杀,杀四了好多人,最后被别人从背后一枪刺死。

听了我的介绍,你心里痒了吧,快来看看《三国演义》吧!

HdH765.cOm更多精选四大名著读后感阅读

三国演义读书心得--人物分析


下面是由整理的三国演义读书心得:人物分析,欢迎阅读。

曹操:历史上的曹操性格非常复杂,陈寿认为曹操在三国历史上明略最优,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曹操御军三十余年,但手不释卷,登高必赋,长于诗文、草书、围棋。生活节俭,不好华服。与人议论,谈笑风生。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毫不与。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但是,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性格品德中这些好的方面被忽略了,而对他残忍、奸诈的一面又夸大了。因此,罗贯中笔下的曹操是奸诈多疑的人物典型。

诸葛亮:诸葛亮治国治军的才能,济世爱民、谦虚谨慎的品格为后世各种杰出的历史人物树立了榜样。历代君臣、知识分子、人民群众都从不同的角度称赞他,歌颂他,热爱他。可以说,诸葛亮在历史上的巨大影响已超过了他在三国历史上的政治军事实践。《三国演义》虽然突出了诸葛亮一生性格、品德、功业等的积极方面,但又把它无限夸大,把他描写成智慧的化身、忠贞的代表,并将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鲁迅评论说: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因此,《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不是真实的历史人物,而是历史小说人物。

关羽:历史上的关羽为万人之敌一虎将,傲上而不悔下,恩怨分明,以信义著称,但刚而自矜,马超投降刘备后,封为平西将军。时关羽督荆州,修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诸葛亮答信时,称马超虽为一世之杰,但不如关羽的绝伦逸群,关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但在《三国演义》中,因为他是刘备阵营中的人,又有讲信义的特点,所以,就被塑造成义的化身。他跟随刘备,不避艰险。下邳被俘,投降曹操,但心系刘备,只是有感于曹操待他甚厚,因而在离曹归刘前为曹操杀了袁绍的大将颜良,解白马之围,乃至今后华容道义释曹操。但是《三国演义》中写关羽下邳投降时相约三事、曹操以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的厚礼待他等却是子虚乌有。总之,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是不惜笔墨,把关羽刻画成义重如山之人,因而其形象也被严重的扭曲了。

刘备:陈寿对刘备的评价是: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白帝城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二,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但他折而不挠,终不为下。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把刘备描写成仁的代表,汉室皇权正统的继承者,因而对刘备的仁爱、宽厚和知人善任的性格特征着力描画,极尽夸张,但在突出其仁爱时却又落入了失败一面,给人以仁慈和重义的感觉。电视剧中的刘备常常以泪洗面,哭与泪虽然表现了刘备的仁,但又给人以刘备的天下是哭出来的印象,扭曲了刘备是英雄的真实形象。

周瑜:历史上的周瑜性度恢廓,谦让服人,有雅量高致。刘备称他文武筹略,万人之英。孙权则赞他有王佐之资。但在《三国演义》中,周瑜成了诸葛亮的垫底人物。写周瑜,是为了抬高诸葛亮。因此,《三国演义》中的周瑜气量狭小,智谋也总是逊诸葛亮一筹,根本不像苏轼所歌颂的周瑜雄姿英发,是千古风流人物。

鲁肃:如果说在《三国演义》中,曹操、刘备、诸葛亮、关羽等人的性格、形象虽被扭曲,但多少还有些根据的话,那么,鲁肃这个人在《三国演义》中除了名字2024外几乎就全是杜撰了。历史上的鲁肃虽在军阵,手不释卷,思度宏远,有过人之明。他初见孙权,就提出了建国方针:鼎足江东,北拒曹操,待机剿除黄祖,进发刘表,竟长江而有之,然后建号称帝以图天下。这与诸葛亮的《隆中对》有相似之处。曹操大军南征荆州时,孙权部属都主降,唯独鲁肃主张抗曹,劝孙权召回周瑜,共商战守大计。赤壁战后,他又力主扶刘抗曹。在东吴历史上,鲁肃实为诸葛亮式人物,孙权对他也极为欣赏。吴国的建立和发展基本上是按照鲁肃提出的政略、战略方针进行的。但在《三国演义》中,鲁肃成了诸葛亮与周瑜两人智斗的牺牲品,被愚弄、受欺侮的人物。

庞统:虽与诸葛齐名,境遇却十分凄凉,不是得不到刘备重视,而是得不到作者重视在诸葛亮的光辉下,庞统悲惨地沦为华丽的龙套

赵云:三国中一流的武将,长坂坡一战成名,汉水一战获得一身是胆的美誉,老了仍然力斩五将,武力勿庸置疑。至于品德,自追随刘备后一直肝脑涂地,出生入死,而且为人刚正耿直,刘备有这种人追随真是三生有幸

孙权:明主,在他治下的江东,人才济济,最后更是越来越强盛。曹操对这位后辈的评价是生子当如孙仲谋,个人认为十分对。

三国演义人物读后感600字


人们常说,心量狭小,则多烦恼,心量广大,智慧丰饶。近来看了《三国演义》这部电视剧,我才正真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吴国大都督周瑜,雄姿英发,才华横溢。在讨还荆州,取西川上,他的计谋屡屡被诸葛亮所识破,他想尽一切办法要除掉诸葛亮。不料性急的周瑜领兵去诸葛亮营寨前挑战,不幸被毒箭射中,医官说需修养百日,即可愈合,此病尤其不能生气。魏军抓住周瑜的弱点,曹洪领兵来战,在外大骂周瑜,周瑜因为生气,毒箭伤口迸发。而诸葛亮也知道周瑜的弱点三气周瑜,致死周瑜吐血身亡,当他还剩下最后一口气时,仰天长叹:既生瑜,何生亮!

我佩服周瑜的才华,但也感叹一代英才为何气量这么狭窄,竟活活被人气死,可怜!可惜!可叹!

周瑜呀周瑜,你这么聪明的人怎么会不明白宰相肚里,将军额上能跑马呢?生气,就是拿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呀!

再来看魏国司马懿。一代老臣,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孔明伐魏,司马懿虽屡战屡败,但从不气馁。诸葛亮由于粮草不足,不敢久战,为了让司马懿出军,尽快夺取祁山,诸葛亮派人送给司马懿一套女装,并修书一封,极尽羞辱,以诱他出战,可司马懿不进圈套,笑呵呵的在文官百将面前穿上了女袍,告诉从蜀国前来的使者:你告诉你们的诸葛丞相,他的礼物我收了,代我谢谢他。

魏延为了挑战,把司马懿的金盔扔在地上,许多兵士围上去一会踢到这,一会踢到那,可司马懿却一点也不生气,笑眯眯的看着这一场好戏,打了一个哈欠,从容的上床睡觉了。诸葛亮诱敌计划屡屡落空。司马懿的心胸也真让人佩服。

司马懿和周瑜同样身为大都督,一个有着如针尖般的心胸,年纪轻轻,活活气死。一个却有着能容得下山川大河的心胸,活到了七十多岁。

不一样的心胸,真是不同的命运呀!假如周瑜像曹操,司马懿那样的气度,何至于英年早逝,也许吴国的命运会改写。

心胸狭隘的人往往会吃大亏,而那些心胸宽阔的人往往能成就大事。

看来,原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读后感大全:浅析《三国演义》的人物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谈笑中。

在这个假期中,我读了《三国演义》一书。《三国演义》是一部断代体古典名着小说,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说起《三国演义》的剧情,只要是中国人恐怕都知道一些,哪怕不全知道,桃园结义、三顾茅庐、赤壁之战的典故也是妇孺皆知。作者罗贯中,别号湖海散人,杭州人,祖籍太原,生卒年不详。罗贯中一生奔走,有政治抱负和军事才能,但与人寡合。相传他写了许多着作,但他用力最大,影响最广,艺术上最为成功的要数《三国演义》了。

由于时间关系,不能仔细拜读罗先生的大作,但在匆匆的浏览再加上以前电视剧的影响之下,我已能知晓《三国演义》的总体思想是拥刘反曹,其实质是尊崇仁德、贬乏残暴、尊崇忠义、贬斥奸诈。小说有意识的将刘备的宽仁和曹操的残忍作对比,褒刘贬曹的倾向十分明显,因此其情节线索和人物塑造大都以蜀汉为中心。

小说中描绘了上百个人物,有庸主献帝、刘禅,无能之辈吕布、袁术、袁绍、刘表、刘璋,足智多谋的孔明,气量狭隘的周瑜,长厚的鲁肃,勇者张飞、许楮、典韦,无不个性鲜明。其中令我感受最深的还是以下几个英雄人物。

先说诸葛亮。自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后,孔明就为了蜀国的基业奉献了自己的一生,至死方休。他上知天文,下通地理,神机妙算,足智多谋,足不出户便知天下大事;更兼能呼风唤雨,会六丁六甲之术。他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空城计、七星灯、七擒孟获、六出祁山、锦囊杀魏延诸葛亮真的是无所不能。尽管是出师未捷身先死,但能长使英雄泪满襟。

但是,人无完人,我认为诸葛亮也存在失误

正如许多人想的那样,关于处理荆州问题,诸葛亮要承担一定的责任。荆州具有十分重要的军事战略地位,所以,诸葛亮在隆中对刘备说: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诚如是,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先取荆州为家,后即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赤壁之战曹操大败后,刘备乘机借得荆州,遂建立了家业。但在根基未稳,人心未定之时,正是由于诸葛亮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的战争策略,刘备令关羽取樊城、襄阳。这让老谋深算的曹操、孙权有机可乘,短短的几个月时间,荆州沦陷。我想孔明是难辞其咎。

除此之外,诸葛亮还在用人、育人等方面有所欠缺。但是诸葛亮毕竟是三国时期最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他的高尚品德、恪守诺言、忠于职守,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称赞。

再论周瑜。一提起周瑜,人们总会认为他是心胸狭隘之辈,这都要拜罗先生的大作所赐。小说中为了塑造诸葛亮形象把周瑜当作了主要陪衬人物,未免有使他在大众心里的形象受到歪曲之嫌。小说中周瑜给人的印象是这样的。赤壁一役,周公瑾一战成名,达到了他人生光辉的最高点。与东吴霸主孙权成为连襟后,地位、名利、美人这些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他全都拥有了,的确算得上是上帝的宠儿。但天妒英才,虽然上天给了他世人想要的一切,却没有给他宽大的容人气量。出身显贵的他是不会体会到贫贱的滋味的,在他的头脑中,将相之才应该是历代相续的,就是这种愚蠢的思想意识让他无法接受布衣出身却又有雄才大略的诸葛亮。而他在东吴的地位和自身所具备的才能,又对诸葛孔明帮助刘备完成一统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必将对方除之而后快。

但翻开正史,周瑜并非像小说所描述的那样,倒反还是个完美之人。难怪有人会这样评论:一个刚柔相济的人物又有无可挑剔的优秀品格和令人赞叹的文武宏才,加之上天又特别偏爱给了他俊美的外貌,内外皆秀又风度翩翩,他称不上完美又有谁能称得上呢?用一句话形容周瑜实在是再合适不过了,他可谓人如其名:周瑜就像他的名字一般如瑾似瑜,是一块完美无瑕的美玉啊!

最后谈关羽。关羽这个人物深入人心的程度大大超过了诸葛亮与周瑜。提起他,就会想起温酒斩华雄的故事;会想起许都护嫂、夜读《春秋》的佳话;会想起霸陵桥挑袍的典故;会想起千里走单骑的豪迈;会想起三国第一猛将败走麦城的辛酸和无奈;会想起

他虽然有勇少谋,但最重义气,所以,就被塑造成义的化身。他在后世的影响很大。武侯祠就在成都,而关帝庙则遍布大江南北,甚至海外。关羽在平民百姓心中成为正义的化身,世代相传,香火不断,这完全归功于《三国演义》的精彩刻画。关羽的道德模范比孔子、孟子更加普及、有效和重要。香港的警察以及黑社会人物都要设神坛拜关公,决不拜孔子,也不拜耶稣、不拜如来佛。小说人物成为大众宗教式崇拜的对象,这是全世界任何文学作品都做不到的。

总的来说,读过这本书之后我才感觉到中国文学的博大精深,也感受到作者的写作能力,罗贯中把所有人物都描述得栩栩如生。这部小说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成功的人物形象刻画,尤其是对于诸葛亮、周瑜、关羽等人物形象的刻画。而以上几人也给了我很深的感受,他们很值得我借鉴学习。全书艺术上的造诣可谓登峰造极,历来评价很高。

三国演义


滚滚长江水,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三国演义》是中国四大名着之一,作者罗贯中。该书艺术地为人们描绘了三国时期的历史画卷。从东汉末年宦官之祸到黄巾军起义失败,直到魏蜀吴三国鼎立,终于西晋灭吴,统一中国,共约90年的烽火岁月,大体上分为军阀混战、封建兼并、三国鼎立、西晋统一四个阶段。

《三国演义》之所以流芳百世,千古传诵,主要有赖于精彩惨烈的战争场面描写和对主要历史人物的个性刻画和他们之间纷繁复杂的关系分析。例如:官渡之战,此战发生在东汉末年三国鼎立局势之前,曹操不仅兵力少,且南面有荆州刘表,江东孙策与他为敌处于不利位置。但曹操客观地分析了局势(公曰:吾知绍之为人,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忌克而威少,兵多而化分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土地虽广,粮食虽丰,适足以为吾奉也。)决定以自己所能集中的近万兵力抗击袁绍的进攻。元200年,袁、曹两军在官渡作战。在这场战斗中,曹操善于捕捉战机,能够跟据战场姿态的发展灵活地变换战术,以正兵抵挡袁军的进攻,以奇兵袭击袁军的屯粮库(乌巢),烧毁了袁军的全部粮草,使袁军军心动摇,内部分裂,最后击败了袁军,创造了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着名战役。其间各人性格展现的淋淋尽致,战场画面的描述也可圈可点,不失为精典。

《三国演义》毕竟是小说其中有不少不属实的记载,什么诸葛亮火烧博望、新野;关羽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美人计。。。还有许多历史冤案:周瑜,性度恢阔、曲有误、周郎顾,与《三国演义》中周瑜完全相反;鲁肃本是一代英雄,结果被说成胆小怕事,唯唯诺诺。曹操

在我还未看《三国志》前,常为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沉吟良久,并为关公华容放曹、败走麦城而捶胸顿足,还对在彝陵火烧连营大败刘备的陆逊恨之入骨。先在回想,儿时美好的回忆被真实打碎,失望、后悔、伤心最后脸红。

而今吾已长大,理智少许,当我爱上是非成败,转头空后不再为得失而叹息。分久必和,和久必分。我开始钻研每一场战役的天时、地利、人和与人物间复杂的关系。于是我了解到了让国家强大不应只靠武力。在政治上,应联和其它势力,互相帮助。而对内在经济上应跟据民情收税,兴立屯田,发展农业生产。正所谓修内而安外。待时机成熟,再一鼓作气,完成霸业。这说起来很轻松,但要实施并完成,需要大家的不懈努力,并非易事。

其实每个人也是如此,故有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行,增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还46天就开学了,这个班里个个都是高手,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可不学,当效吴下阿蒙。

三国演义读后感:读《三国演义》论英雄


三国演义读后感:读《三国演义》论英雄

前几天,我刚读完《三国演义》。我最佩服的一个人就是号称乱世袅雄的曹操。

曹操和刘备是大家公认的英雄,但不知刘备有什么本事能与曹操相提并论?就说当皇帝这件事来说吧,刘备称帝是蓄谋已久了的,曹操呢?如果当时没有他,不知天下会有多少个皇帝。称帝的袁术,被他灭了。之后无人敢称帝,曹操一直以丞相自居,并未称帝。

曹操既是实干家,又是大军事家。他破黄巾,灭袁绍,平袁术,诛吕布,败张鲁,收刘表,狭天子以令诸侯。这一切无不表现出曹操杰出的军事才能和高超的政治手腕。而刘备除了找几个能人帮忙,自己什么都不会赶,更不用说什么军事才能了。最后,他败给了自己,在陆逊火烧联营八百里时被消灭了。

曹操有豁达大度的胸怀。在《煮酒论英雄》一篇中,曹操说他刘备是并世英雄,说得刘备连筷子都吓掉了。这是刘备已是曹操的瓮中之鳖,但曹操觉得既然都是英雄,就该惺惺惜惺惺,就该共同驰骋沙场,决胜与刀光剑影之中。

曹操也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大诗人,他吟诵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副,天下归心。等作品,更能表现出他非凡的文才和浪漫的情怀。

曹操不仅是一个英雄,更是一个强人。他既有巧取豪夺的能力,横冲直闯的勇气,还有运筹帷幄的智慧。当然,曹操也有很多缺点,但与他的英明相比,已经微不足道了。

以前,我们从电视剧中认识了曹操,刘备,诸葛亮等,现在我从书中深刻地认识了这些名人。看电视不能取代读书,我更爱读书了。

人物众生相——读《三国演义》有感


在家里的书柜上,陈列着不少好书,有中国四大名著《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还有《中华上下五千年》,国外名著《安徒生童话》、《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等,这堆书中,我最喜欢看,且看的最多遍的就是《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讲述了东汉末年,蜀、魏、吴三个政治集团之间的斗争。书中成功刻画了数百个人物形象,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上演了一幕幕波澜起伏、气势磅礡的战争场面,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三国战乱纷飞,英豪迭起,无数英雄叱咤风云,文有诸葛亮、司马懿、郭嘉、贾诩等,武有吕布、关羽、赵云、典韦等。这些人物中给我印象最深的非司马懿、孙权、刘备莫属。

司马懿,他集诸葛亮的经天纬地之才、曹操的雄霸天下之志、周瑜的不死不休、王朗的厚颜无耻、鲁肃的大智若愚等等于一身,真正的王霸之术集大成者。从文末〝三国终归晋〞可以得知,司马懿是三国中最成功的人物。

孙权,他少年大志,十五岁临危受命,稳固江东,东图霸业,纵横捭阖大战,又智取飞羽,谋夺荆州,力挽狂澜。一个文弱少年,凭一隅江东,能三分天下,岂不睿智?

刘备,在三国末定时,最没实力,最没背景,就凭着一顶〝汉室宗亲〞的破帽子,和关羽、张飞、诸葛亮,一路跌跌撞撞,到处寄人篱下,忍辱负重。但是,刘备爱惜人才,重情重义,爱护属下,深得人心,最终成功崛起,不得不让人佩服。

三国中的人物个个生龙活虎,故事情节环环相扣,跌宕起伏,使人回味无穷。不愧被列入中国四大名著。书中给我最大的启发就是:小不忍,则乱大谋;成大事者,必有远志。

《三国演义人物读后感》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三国演义人物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