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读《大学》有感

读《大学》有感

读《大学》有感。

读书对于我们来讲,是一辈子不间断的事情。读书,热爱阅读,是一个人成功的不二法宝,阅读完作者写的作品后,心中犹如涨潮的潮水,久久不能平静下来,此时就可以写一篇读后感,把自己阅读完毕后的想法写下来。有关作品的读后感范文有哪些呢?下面由小编帮大家编辑的《读《大学》有感》,相信你能从本文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大学》总结了人一生实现远大理想抱负的模式,这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修身”放在第一位,作为人生的第一大学问。“修身”就是我们所讲的“做人”。一个人只有先学会了做人,然后才能管理好自己的家庭,进而才有能力去治理一个国家,达到天下太平,人民安居乐业。如果一个人没有学会做人,连自己的事、自己家庭的事都管不好,那么,他就没有资格去做官、去治理国家,否则,将会给他人、给社会造成损害。所以说,一个人如果不知道怎样做人,不管他学富五车,有亿万财富,他的人生最终都是失败的人生。正如古人所说的:“官品即人品,做官先做人”。反过来讲,那些懂得做人,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的人,则永远被怀念、被学习。所以,古人说:“才智,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师也”。

大雁南飞就是一个团队合作的过程,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互相协作、互相鼓励、直至实现共赢的过程。它们总是喜欢排成“人”字飞行,在这种结构中,每只大雁翅膀的扇动都会给紧随其后的同伴增添一股向上的力量,支持它们顺利完成长途旅行。

有人这样总结说:一个团队的生命力,不是技术,不是人才,不是资金,而是共同的信念和团结一致的步调。要做像白求恩一平的“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我们都是为着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这个集体中来的。这是一种缘分,更是一种机遇,一种在履行管理职责中实现个人价值的机遇。而集体是我们每个人施展才能和抱负的舞台,是走向成功的载体,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不断增强工作的自豪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就能自觉地把个人融入集体这个大家庭里,与之同喜同乐,无私奉献,贡献出自己全部的力量。

身体力行去实践。按照日常对自己的反思以及改正计划,要毫不迟疑地付诸于行动,把自己对做人的点滴领悟,迅速运用到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在运用中学习,在实践中体会,相信一定会有明显的收获。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人生最大的失败是自大;人生最大的无知是欺骗;人生最大的悲哀是嫉妒;人生最大的错误是自弃;人生最大的法宝是精进;人生最大的礼物是宽恕;人生最大的罪过是自欺欺人。

希望我们都能成为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对人民有益的人,团结携手建设我们的美好明天!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读《大学》后有感


从小学时我们就读了《大学》,它是儒家学派著名经典之一,是由孔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的。《大学》这一著作体现了古人思想的博大,谁又知道,一本薄薄不起眼的书,竟可以影响了中国两千余年。

等我上初中时,我才真正理解其中的意思。其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第一篇里面的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习之后经常去温习,不也是快乐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应该值得高兴么?别人不理解你,而你不生气这不也是君子么?

是啊,在生活中我们也要这样,学习要认真,再复习一遍加深印象,而且对学习的事要乐观积极,这样的学习才是有效的。而朋友从远方来做客,我们应该热情款待。有些人不理解你,你不应该生气,你要有耐心的告诉那些对你不了解的人,这样才是君子。如果你乐观,什么事都可以解决,所以呢,对待任何事物都要认真乐观,这样才会成就大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也是让我受益的,我觉作文得这句话是提倡学习的方法,意思是一味的读书,而不思考,只能受到书本表象的迷惑而不得其解。然而一味的埋头苦思,而不进行一定的书本知识的积累,进而对知识进行研究推敲,也只能是流于空想,问题仍然不会得到解决,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有用的知识。多么有道理啊,学习的同时思考,这样对知识就不会感到迷茫和疑惑,这种学习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还有一句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孔子认为,君子心胸开阔,神定气安。小人斤斤计较,患得患失。所以我们不能做小人,小人经常患得患失,忙于算计,又每每庸人自扰,疑心他人算计自己,所以经常陷于忧惧之中,心绪不宁。而君子光明磊落,不忧不惧,所以心胸宽广坦荡。那么,我们是要做小人还是君子呢?

《论语》这本国学经典对我们现代还是有很大的帮助的,他能提高我们的品德,在出入社会上也对我们很有益,看完之后,我非常尊敬孔子和他的弟子,他们这一著作体现了中国人的思想文化博大精深。这真的是中学生们值得一品的国学经典。

读《我的大学》有感



少年的高尔基在喀山的那段日子里,做过流浪汉,搬运工,面包工人和杂货店伙计。而在如此生活的艰难困苦之中,他依然能够不断地学习,忘我地看书,怎能不令人敬佩?
面对一个个好看的电视剧,一个个好耍的游戏,一部部好看的电影……魂都全给了这些琐事,怎么还有时间来博览群书呢?…
当时在沙俄统治的黑暗时代,如果没有知识,没有文化,就根本谈不上救国救民。知识文化是革命胜利的保障啊……不然,就像中国的太平天国运动,由一个个没有知识,没有文化的农民来主持,肯定会失败的!
高尔基生活于一个大杂院的那段日子里,就常常看到走狗警察们到这里来找东找西,监视人们的行动。有那么一位老警察还盘问高尔基看过哪些书,并警告他不要看禁书。但对于青年的高尔基来说,那些所谓的禁书却正是他的真正所求因为只有它们能真正让人民清醒,让人民明智,让人民有打倒推翻沙俄的信心。
若真有心读书,书是绝对可以看到的。高尔基的一位朋友就介绍他认识了一个开杂货铺的人,名字叫捷林柯夫。看到他那满密室的藏书,大多都是手抄的珍本和禁书,高尔基说不出的高兴。也因为经常在这里看书,他结识了不少形形色色的人物,让他了解了革命的重要,和自己现在应该做的事情。
在高尔基以后的艰苦岁月之中,他努力革命,有很大的成就。 “书”来直接或间接地帮助他获得了如此大的成就,让很多的人民有了好生活可以过……可见而知,书的力量是多么的强大啊!它的确让社会进步了,让人类进步了!
如今是“科学”第一的时代,书对每个人来说都变得更加的重要。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征战,也打的是“科技”战,而不是以前的人力战。而打仗的军费开支也要由各国的科学技术的高低来决定的,科技高的国家,挣的前一定是要比落后的国家多……
总而言之,现代的一切,都与“科技”密切相关,而要“科技”就得日积月累的慢慢学习,学习的内容都在一本一本的书里面……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话永远都会是真理!

读《大学之理念》有感


读《大学之理念》有感

高辉

暑期炎热,在家读书不失为让人心静的选择。于是,买来学校暑期读书目之中的《大学之理念》细细品读。

《大学之理念》的作者是金耀基,他是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对中国社会与文化、国内外大学、知识等方面均有深刻理解,在此方面的建树甚高。这本书中,对大学的性格、大学的世界精神、剑桥书院制、大学之功能与大学生的责任观、以及大学教育的定性这些方面阐述了大学的理念。有幸读到此书,也是感想颇多,使我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一、大学的本质

金教授在书中提到,“大学越变得重要,就越需要对大学之理念与功能作反思。不夸大地说,大学之发展方向关乎到一个国家的文明之性格。”在目前科技飞速发展,知识爆炸的时代,大学生在大学里学到什么也正是大学的本质所在。

“一个大学生应该对人类知识文化有相当程度的了解,对自己民族的学术文化有一基本的欣赏与把握,同时,他应该养成一种独立思考、判断的能力;一种对真理、对善、对美等价值执着的心态。”大学的本质,一直以来都被不断的讨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个人认为,大学应该是一处清净之地,帮助学生习得知识,储备能量,建立人生观、世界观的重要场所。

二、剑桥的书院制

书中提到剑桥的书院制,“书院是剑桥的灵魂,老少居其一堂,朝夕切磋,不仅有利于校园学术气氛的培养,也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感情培养。”剑桥给予学生的是时时刻刻都能实现师生相互切磋、交流、学习的场所。

在这一点上,暑期刚刚开始时,在华中师范大学举行的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培训中,谢守成教授介绍到华师大的“三个午餐会”,学生可以直接与校领导、教授、青年教师面对面交流,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形式活泼,倍受学生欢迎,为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建立一个自由的沟通平台。

我个人觉得这样的平台真的很有必要,不论是剑桥的书院制,还是华师大的午餐会,都是保持大学的本质,帮助大学增强办学质量的好办法。而且不是任由浮躁的社会风气横行于大学校园内。现在我们的老师,很多都是上完课就走了,一个学期下来,学生除了上课之外,很少有与老师交流沟通的机会,你讲、我听,效果真是令人堪忧。

加之,现在大学生的生理或者心理上都别具特点,遇到的问题更多,他们在学校里学到的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他们也更加希望老师能给予更多生活、学业、创业发展、人生价值实现等等方面的帮助。哪怕是引导学生读那些书、读这些书有什么收获等等都会显得有价值,也都是加强师生沟通的好方法。这也是我们学校在升本转型后着力考虑的地方,不进则退,故步自封,那如何做好转型,办好本科院校。

三、即产即用的知识工厂

金教授指出,大学已经不是象牙塔了,而是“即产即用的知识工厂”,像一个服务站一样。市场要什么,大学就给什么,这样社会化、市场化的大学,实在不利于大学保持独立的学术之地。同时,教学也像流水线一样,上课,下课,考试,毕业,而成品的质量呢?学生不是产品,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个体,有个性,有思想,有主见,在这样一个浮躁的氛围里学生实在无法潜心学习,也更不会感觉到自己是被精心培养的。

“大学应该紧守住她的大门,她应该有力地保护一个‘不真世界’的存在。只有在一个‘不真世界’里,青年才能有梦,学人才能有梦,大学是孕育伟大之梦的地方。”我认为,针对目前我校转型期的重要阶段,在学生求学的四年内,应该给学生创造纯粹、安静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习得知识,增长智慧。而不是过早的让学生走出教室、图书馆或者是实验室,为了那点眼前的所谓利益,而放弃遨游书海的机会。远离浮躁,踏实学习,建构自己强大的智慧宫殿。这对于学生一辈子漫长的人生来说定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一点拙见,与各位分享,共同学习。

作者简介:高辉,男,郑州工程技术学院化工食品学院学工办主任。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读《读大学,究竟读什么》有感


合上书的那一刻,我的心是平静的,静的犹如眼前的人工湖,碧波无痕。然而越是平静,越容易一石激起千层浪。抬眼远眺,天空中有苍白的阴影。呵!无雨也无晴的天气,连呼吸都带着窒息的味道。我不知道我所有关于大学的迷惘与疑惑是否在这本书里得到了答案。但无形之中,我似乎明白了很多,很多

其实,我是一个演员。细细摩挲着书中的内容,久久回荡在耳畔的竟是书中伊始提到的尹天仇的这句经典台词。这是一句维护自尊坚定他的立场的反驳,略显苍白却又让人心头一怔的反驳。在这个物以稀为贵,可大学生满地都是的社会里,我也想说一句:其实,我是一名大学生。然而我所要维护的自尊呢?我的立场呢?都在这片尘土飞扬的大地上隐遁了吗?

大学生的标准是顽强自取,不懈追求。所幸,覃彪喜在书中给出了答案。朴实无华却很实在的八个字:顽强自取,不懈追求。其实,或许道理谁都懂,只是有时候需要别人在你浑浑噩噩的时候提点一下。正如这八个字,于我而言,虽没有醍醐灌顶之意,却也能让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如水中月,如火中屑,如夜空中最亮的星星,闪着点点微光,照亮我远眺的风景。

不得不说,覃彪喜是一个思想很有追求的成功人士。最喜欢书中他说的这样的一句话:大学生,有理由让自己更有深度。而对于这个深度,一是多看有思想深度的书,其次是将自己的思想植根于现实的土壤里。这么一说,我突然觉得自己好似一个观看小丑表演的无知观众,只知道肤浅的看着小丑丑陋的外表以及滑稽的表演,然后捧腹大笑。反思自己都看过哪些有深度的书,除了中小学语文课本以及课内外要求读的名著,竟再无其他印象,不禁觉得从前那个一直以读了许多书为豪的自己是多么可悲。而另一方面,对社会现实的关注,我似乎也是单见浅闻,更别提将自己的思想深深植根于现实中了。推杯换盏一朝又一朝,茶凉酒醒方知一切都已付笑谈。所幸,人生漫漫长路,让自己变得更有深度,为时未晚。

海上月是天上月,灯下明是心上明。一名合格的大学生最起码做到的就是心明。要想走更远的路,既要马不停蹄的赶路,还要尽量不走弯路,即一开始就要明确目标,不断努力。如作者所说,大学生毕业以后避免不了从商、从政、从事学术三个方面。初入大学的我也曾迷茫过将来的自己准备从事哪个行业,而当看完作者对这三个行业的理解及剖析,对商业感兴趣的我似乎找到了一作文条需要我用独立的思考与能力的锻炼来铺垫的幽径。我亦知道自己该如何见微知著,如何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如何深入思考,从思考中得到快乐与满足,我又该看些什么样的书一切的一切,都在这本书的提点下,让我这艘漫无目的被狂风暴雨肆虐被迷雾笼住的小船看到了远处隐隐发亮的灯塔,找到了方向。

记得刚开学的时候,总有老师问我们所学的专业是否是自愿的,得到的答案却是千篇一律的被调剂过来的。秘书学这个专业,起码于我而言,是陌生的,是冷门的,以至于刚开学就摩拳擦掌带着转专业的雄心壮志。如今,不能说覃彪喜先生的这本书改变了我的看法,但是书里对专业的见解却让我深刻到偃息了转专业的念头。覃彪喜先生说:不怕专业冷门,只怕学艺不精。大学生毕业以后,能有多大的发展空间,并不取决于他的专业是否热门,而是取决于他在专业学习中是否已经掌握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我想,起初打着转专业的念头或许也只不过是我对自己能力的一种否定了吧。若论冷门,覃先生的专业不是比我更没有就业的机会了吗?可是偏偏别人就成了那支东南竹箭,难道我就不可以吗?可以!只不过需要我拥有人格的独立,深厚的学识,思辨精神的提升,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心态,谦逊大方的性格,还有勤奋以及人脉!

勤奋自不必说,书中也提到:天道未必酬一切勤,但是天道只酬勤。懒惰向来是恶疾,人人驱之,谁也不愿意进入那埋葬青春埋葬风华埋葬自己大学的坟墓。而关于人脉,却是大学四年必须要努力经营的,关乎着自己走上社会是否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是否在危难时刻,有人愿意伸出手来帮助你。人脉需要经营,更需要懂得利用。而人脉的最高境界便是互利。关乎到自己的利益方面,其重要性以及在自己以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了。

整本书读来,受益匪浅。然而在最后一部分关于大学恋爱的问题,却不敢苟同,未免觉得覃先生过于偏激。可能因为我涉世未深,可能因为我是女生,总还抱有关于爱情的美好幻想。我总觉得爱情当如周恩来与邓颖超那样志同道合;当如林徽因与梁思成那样惺惺相惜;当如沈从文与张兆和那样相濡以沫而非书中说到的那般现实,那般脆弱的不堪一击。但对于作者的诸些观点,依然认同。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抬眼远眺,天空中依然有苍白的阴影,然而空气却不在令人窒息,远处青山若隐若现。细思下,觉得青山处藏着自己美好的未来呢。

读《大学》有感1500字


读《大学》有感1500字

张薇薇

盖因近日天气多雨,窃以为正是读书的好时候,故把珍藏的《大学》拿出来又读了一遍。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古典诗文《大学》里的句子。所谓"大学",实质为大学问,人世间最重要的学问。

大学原为《礼记》中的一篇。相传为曾子作,近代许多学者认为是秦汉之际儒家作品。全面总结了先秦儒家关于道德修养、道德作用及其与治国平天下的关系。南宋朱熹把它与《论语》、《孟子》、《中庸》合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

《大学》的版本主要有两个体系:一是经朱熹编排整理,划分为经、传的《大学章句》本;一是按原有次序排列的古本,即《礼记》中的《大学》原文。以朱熹《大学章句》本,流传最广、影响最大,近日所读的就是常见的《大学章句》本。

"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讲"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而是讲治国安邦的"大学"."大学"是大人之学。

《大学》的的宗旨,在于彰明人类天赋的光明纯莹的心灵,光明正大的德行;在于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再通过礼乐教化,以启迪人们的自觉,去除物欲,不断更新自己的德行,而达到至善至美的最高境界。对大学的纲领有所体会,自然便会立定人生志向,以此为生命的理想方向。确定了心中志向,便不会轻易为外物所干扰,就会至死不渝的去追求。不论面对何事何物,都能认真思考,由此得到至善之理,明白明明德和亲民的关系如同根本和末梢的关系。"知止"是开端,"能得"是结果,对大学纲领有深切的认识和体会,自然距离大学之道的实现不远。

人们常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又常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古时读书人追求的"修齐治平"了。横渠先生曾言读书人就是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两者一样,都被人用来表达自己所理解的君子之道。这种君子之道,道出了儒家对理想的追求和实践,代表了传统中国人的担当与责任。

孟子云"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儒家治国思想是为政以德,以礼治国,以民为本。在上位者,要重视民众的力量,把人民做为立国之本,因为民众的向背,决定着国家的存亡。有仁德的君主,应顺应民心,以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原则,宽以待民,善待民众,关心民众疾苦,让民众安居乐业。获得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自然保有天下。这种治国思想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

大学为立志作君子的千古士人立下了道德、为人处事的标杆,影响了中国千百年来的读书人。"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告诫读书人,要做有才有德的君子,必须时时反省、分秒不可懈怠,努力学习,谨守品行。之所谓"玉不琢,不成器"也。

"君子必慎乎其独",尊重自我,尊重天地良心,则应当人前人后一个样。独处时最能反应一个人的德行,自古至今,有多少道貌岸然,人前人样、人后鬼样,披着羊皮的狼,祸害世间。

"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是非黑白一眼洞穿,既需要广博的知识、深厚的阅历,更需要有一颗正直无私的心。心正才能摒弃个人好恶、世俗偏见,正确的去判断。

"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子其口出。"胸怀如大海,纳万物而波澜不惊;如宇宙,日月星辰运行其间,而静默不语。人有才,惜之、爱之、举荐之、助之。社会有此伯乐,则中华幸甚。

大学短短的二千来字,深刻阐明了人生和社会的大学问,以及做学问的最高境界。学问不在于某一具体的技术,不拘泥于世俗的琐事。学问在于明辨世间的大是大非,在于促进社会进步,为天下人树立榜样。

每每想到那个波澜壮阔的大时代,我心中总会有难抑的向往与膜拜。每读一遍,总会有新的收获。作为手中握有人民赋予的公权力的公职人员,心中更应该时刻警醒,"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时刻记住自己的权力来自何处,又要用之于何处。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难道我们尚且不如2000多年前的古人吗?

谨以此文自警自勉。

读吴军《大学之路》有感


读吴军《大学之路》有感

网络微信上,其实有好几篇很不错的《大学之路》总结了。我只是从一个普通妈妈的角度说点读后感。

吴军博士的这本书的确担当得起– 内容详实,文笔流畅,角度独特。

他重点在介绍北美和英国的大名校起源思想,背景,培养人才的宗旨,本科硕士和博士间的求学和招生区别,华人如何突破招生歧视,以及几大名校各自的特点。

我个人印象最深的在三个方面。

第一:吴军博士本人一波三折的受教育过程。

他在清华本科毕业,因为成绩不在top 2, 没有直接进计算机的硕士,"只能"先工作了两年,然后去了和本科关系不是那么大的电子工程读硕士,却无心插柳地找到了真正的爱好自然语言处理。在清华工作几年,坚定了要在语音识别系统当顶尖人物的想法,于是去美国读博士,并且从一而终,没有像很多人是为了生计而读,到景气的年头马上不读。

读博期间有了不小的研究成果,得意之际却遭遇第一次答辩未过,同时也错过了IT的黄金时代,工作从随找找变成要等等,却也因此沉下心来,奋发钻研,找到了搜寻界的一个超级算法,提高效率千倍,也成就了非常出色的博士论文。最终答辩通过的同时,突破Google面试的千人斩(千人申请中被录取)。

和许多IT界的老大相比,他的求学经历是比较长的,算是很耐得住寂寞。就像他自己说的,跑马拉松,一开头总是人山人海,到中途的时候少很多,到终点没多少,所以关键不在你开头跑多快,而是能否一直跑。

我很同意这个观点。但是觉得还需要指出的是,马拉松也有不同的举办地点,如果说大学只是一个开始(而不是很多学生眼中的结束),那么清华就是一个高端的出发点。不管你后面怎么折腾吧,至少比从一个山旮旯里出发要便利很多。

能够去一个质量高的大学读本科,开阔眼界,培养素质,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对将来你能跑多久,是有重大影响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是种很正常的社会常态。

第二:怎么能从根本上改变一点华裔在名校录取上遭遇的歧视。

吴军博士认为,华裔孩子,想要去上名校的,基本都有很过硬的成绩,而且是全面开花。但是,有没有必要大家都去上竞赛提高班呢?到最后,如果要在国家级的竞赛中取得好成绩,需要花大量海量的时间做题,在mon core成绩已经很好的前提下,剩下的时间,到底如何分配更加有特色对社会更有帮助?

我也深有同感,哈佛真的需要那么多进入到奥数奥物奥化啥等级的人吗?未必的。如果人家不觉得有这个需求,干嘛要录取你。

这些大学,除了那些乌糟糟的裙带子弟,最终主要培养的是有社会责任感有奉献精神的领军人物,以及,要爱,就请深爱– 你真正的热情在哪里,不需要开那么多花,能十几年坚持做一件,做到最好,当然也不一定行,但感觉比一窝蜂去到处参加培训班考试比赛要实城点。(超级牛娃及其爹妈请自动忽略。)

还有一个被华裔超级忽视的地方– 捐款!管你喜欢不喜欢,这就是一个文化风气,私立小学中学大学靠啥过日子?不就是要大家伙爽快点掏钱嘛!光指望去享受教育,不想财力支持,学校怎么开课?土豪们有的是钱买酒庄,买品牌,如果真要为下一代着想,捐款给那些个大名校才是正理。

不要以为这是势利是铜臭,其实也是很正常的社会常态,双向的支持而已。

其实北美的小孩子从小就接受这样的教育,学校经常有各种捐助活动,捐钱捐物,帮助less fortunate people, 所以有时候会觉得这些孩子有点"傻气",我已经不止听到一个孩子说,如果中了彩票,首先要捐钱给慈善机构去帮助人。

将来华裔在各方面少受歧视,多收尊敬,估计还真就要靠这些有些"傻气"的孩子呢。

第三:第一流大学办学宗旨到底是啥

这个当然是每个大学都有特色的。但是用哈佛最光辉的校长/教育家艾略特的话来高度总结一下,是很有代表性的。他说– "我们要培养实干家和能做出成就的人,他们成功的事业生涯可以大大增进公共福祉。我们不要世界的旁观者,生活的观众或对他人的劳动十分挑剔的批评家。"

为社会服务,为人类造福,不要旁观冷漠,要积极投入参与,Serve the bigger purpose, 这是最好几所大学都追求的境界。

比方说,花了那么多努力,去了哈佛,将来孩子就是去做个历史老师,估计会有很多亚裔家长觉得不值得。但是人家要的也的确是各个行业的领袖和影响者,不是单单几个热门专业去赚大钱。

而且不管你学啥,有批判性思维的能力(criticalthinking),严密的逻辑头脑,都是基础。

所以前面说的有些"傻气"的孩子,当然不是真傻,而是的确有颗大心,能够自主建立目标,不是为了爹妈钱光环读书,最终是希望能给人类生活带去正面的影响。同时他们又必须是头脑刷刷清,能够读好书的学生。要达到这些标准,是够艰难的。

咱家小宝还小,还处在常常似懂非懂稀里糊涂的阶段。当妈的当然希望她最终是在通才(wellrounded)的基础上再有特别出色的地方,那是最理想的。但是不管能否实现,有一点是从小就灌输,那就是将来,你的人生不要局限在个人的一点点喜怒哀乐里面,聪明才智是要为了大众服务的,给世界带去积极的改变。而改变世界,永远从改变自己开始。

能带着这样的想法成长,完善自己,最好的大学也不过是人生路上的一个车站,无限的未来还在将来。

套用跆拳道学校教头的话做个比方结束,拿到黑带,那才是刚刚开始。

读《大学》有感400字


《大学》作为一篇千古名文,其作者曾子写出了儒家“美德”的特点。

我们先讲一讲作者曾子,姓曾,名参,曾参,字子舆,十六岁师从孔子,颇得孔子真传。

《大学》分为经文和传文。经文是总结传文的,传文则细讲经文的重点,并在讲的过程中引经据典。

现在我们来说说经文。经文主要讲了治国的方法。原文是这样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意思是:古代那一些想要在天下弘扬光明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德;要想端正自己的思想,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

而传文就是细讲这个治国方法的。

传文一共有十传。传一讲的是“弘扬光明的品德“,传二讲“澡身浴德,日新月异“;传三讲“知其所止,止于至善”;传四讲“”凡事抓住根本“;传五讲“获得知识的途径”;传六讲“不要自欺欺人”;传七讲“修身先正其心”;传八讲“齐家先修其身”;传九讲“治国先齐其家”;传十讲“平天下先治国”。可以看出修养品德是治国的根本。

我认为修养品德就是让自己变得更文明,比如不打人,不说脏话、不随地吐痰等。在别人问你问题时不回答,这种行为也是需要修养品德的。

读我的大学有感


读我的大学有感

以前自己就有高尔基《我的大学》这本书,那时候小,没有读懂什么意思,也不能理解其中所想要表达的含义,现在自己静下心来慢慢的读这本书的时候,发现里面的含义是很启发人的。

《我的大学》是高尔基一九二三年在国外疗养期间完成的自传体三部曲的最后一部,也是他在十月革命之后写的第一部重要作品。小说叙述十六岁的主人公满怀着上大学的愿望,告别了年迈的外祖母,从下诺夫哥罗德来到了伏尔加河岸的喀山市。到了喀山,主人公就清楚的看到,严酷的现实生活使他上大学的美好愿望顿时化为泡影,因为他必须直面人生,必须首先为生存而受雇去干活。于是喀山的贫民窟、穷街陋巷和轮船码头变成了他踏上人生之路的头一所社会大学。

高尔基在年少的时候在喀山做过流浪汉,搬运工,面包工人和杂货店伙计。而在如此生活的艰难困苦之中,他依然能够不断地学习,忘我地看书,令人敬佩。

当时在沙俄统治的黑暗时代,如果没有知识,没有文化,就根本谈不上救国救民。知识文化是革命胜利的保障啊不然,就像中国的太平天国运动,由一个个没有知识,没有文化的农民来主持,肯定会失败的!

高尔基生活在一个大杂院的那段日子里,就常常看到走狗警察们到这里来找东找西,监视人们的行动。有那么一位老警察还盘问高尔基看过哪些书,并警告他不要看禁书。但对于青年的高尔基来说,那些所谓的禁书却正是他的真正所求因为只有它们能真正让人民清醒,让人民明智,让人民有打倒推翻沙俄的信心。

若真有心读书,书是绝对可以看到的。高尔基的一位朋友就介绍他认识了一个开杂货铺的人,名字叫捷林柯夫。看到他那满密室的藏书,大多都是手抄的珍本和禁书,高尔基说不出的高兴。也因为经常在这里看书,他结识了不少形形色色的人物,让他了解了革命的重要,和自己现在应该做的事情。

在高尔基以后的艰苦岁月之中,他努力革命,有很大的成就。书来直接或间接地帮助他获得了如此大的成就,让很多的人民有了好生活可以过可见而知,书的力量是多么的强大啊!它的确让社会进步了,让人类进步了!

如今是科学第一的时代,书对每个人来说都变得更加的重要。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征战,也打的是科技战,而不是以前的人力战。而打仗的军费开支也要由各国的科学技术的高低来决定的,科技高的国家,挣的前一定是要比落后的国家多

总而言之,现代的一切,都与科技密切相关,而要科技就得日积月累的慢慢学习,学习的内容都在一本一本的书里面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话永远都会是真理!

读大学古本序有感


读大学古本序有感

《大学古本序》是阳明先生在治理南赣后写下的一篇文章。阳明先生秉承孔子"述而不作",一生没有太多著述,但对于五经之一、《礼记》中的《大学》,却是多次进行阐述和讲解,并特意写了《大学古本序》、《大学问》和《大学古本旁释》。而《大学》也是弟子入王门前的必读。

《大学》讲的是"大人"的学问,那什么才是"大人"呢?大人是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人。大人之学,就是告诉我们如何找到通达"大人"的路径。《大学》中有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阳明先生在这篇序中只谈到了诚意,他认为"《大学》之要,诚意而已矣".整篇《大学》三纲八目,最重要的就是两个字:"诚意".这是《大学》中最根本的地方,格物、致知、正心,都是用诚意的功夫。

如何诚意?诚意的功夫在哪里?答案是格物,真正踏踏实实地去为善去恶,最终达至我们的良知。

心之本体原本是无善无恶的,我们要找到一条路径回归这种状态。这个路径就是"意",有善有恶意之动,意动的时候我们就要为善去恶,把诚意之功做到极致。当我们把为善去恶做到极致时,便能够像《大学》所讲的三纲要那样——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将自己本是光明、至善的心逐渐呈现出来。

阳明先生认为,大学之道在"亲民"而非"新民"."亲民"是天地万物本为一体,我就是他,他就是我,彼此如同亲兄弟、左右手。

阳明先生讲《大学》,是要我们明白一个更大的道理:为什么会有大人和小人之别?我们每个人原本都是大人,都有一颗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心,是我们将自己与万物的联系一点点切割开,越来越小,成为了小人。今天,我们要回归那种圆满的状态,获得全新的境界和格局,找到全新的人生目标和方向。

政商关系,一个"亲"字,一个"清"字。"亲"是儒家的核心,"清"是道家的核心。我们学习《大学》离不开这个"亲"字。现今,我们国家提倡的"一带一路"就是亲天下、通天下、利天下。虽然它只是一个倡议,没有强制性,各国却纷纷愿意参加,为什么呢?它与其他方案有什么不同?答案就是共赢共享,这就是我们所讲的天地万物一体的精神。

《大学》中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诚意",一个是"亲民".抓住这两个要点,我们不仅可以修炼自己的心灵,更重要的是可以亲天下、利天下。如此,才能真正在未来成就更大的事业。

郁万进

有感于《大学》古本序

开篇"大学之要,诚意而已矣;诚意之功,格物而已矣。诚意之极,止至善而已矣。止至善之则,致知而已矣。"已经点明了全文主旨。不难看出,"大学"的重点在于"诚意",在于"格物",从而最后推导出了全文的重点"致知而已矣(良知而已)"!

"不以致良知为本而专注于格物诚意就是妄想"的理念在全文中有了非常好的论证。致良知是诚意之本体。去人欲,就是致良知。人欲去则良知致、意诚,从而可以恢复其本体,这就是衡量至善的原则。

在企业中我们作为这大军中的一员,我们所要做的不仅是"诚意"、"格物",我们最重要的是"良知"!没有良知就没有本心,没有本心(基本态度和正意)又何从谈后面的种种,更不论信誓旦旦的风雨同舟。

但是古人的良知跟现在的良知肯定是有出入的。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良知是肤浅的,而古人一向把严于律己加己身,他们对自己的要求更加的严苛。所以我们在理解古人的话语或者告诫的时候,需要设身处地的考虑他们的环境氛围。他们的出于本心未必就是我们今天所谓的单纯的遵循自己的意愿。

许多的大家都对《大学》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唯独王阳明的看法独到且更有说服力。王阳明的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先生留下的心学为后世诸多学子受教,更是流传甚广。他处处真性情的作风是最让我觉得可爱的地方,他的很多做法别人觉得不可以理解,但却是最真实的存在。

最后也是最大的感受,不可摒弃圣人的初心,心存良知方为根本!

吴加华

《大学古本序》读后感

《大学》之要领,诚意而已,诚意之工夫,格物(去人欲,为善去恶)而已,诚意之极,则至善而已。衡量(止的意思)至善的规则或标准,良知而已。正心,恢复人之本体而已;修身,体现本体之用而已。对于自己来说,是要光明大德,对于大众而说,那就是关爱子民。对于天地来说,则世界一切都是完善,完美的。因此,至善,心之本体也,规劝后还有不善举动,那么本体未尝不知。

意念,动也;物,事也。达到本体之知,则动而无不善。然而,如果不对具体事务而去人欲,则也就不能致良知。故致良知是诚意之本体。去人欲,就是致良知。人欲去则良知致、意诚,从而可以恢复其本体,这就是衡量至善的原则。圣人惧怕人从外求本体,所以反复教导。

古人对大学旧本的解析,抛弃了成为圣人的基本态度和正意。因此,不务实于诚意而转重心于格物,这就是舍本求支;不侧重于格物而转重于诚意,这就是舍实求虚;不以致良知为本而专注于格物诚意,那是妄想。支、虚合妄离至善远那。古人用一个"""敬"将诚意、格物、致知穿合在一起,那是多此一举,对大学的补著(朱子对大学格物一段的追加)传于后世则更加偏离大学本意。

我怕人们对大学的学习离至善之道越来越远,所以去掉追加的以恢复旧本。以一作十,以引其意,这样,大概圣人之心明世又有希望了,求圣之人也有要领去领会了。啊,如果能致良知,则只是存心,能悟出致良知的真理,我也满足了。

赵春贵

读大学古本序后感

整篇《大学》三纲八目,最重要的就是两个字:"诚意".这是《大学》中最根本的地方,格物、致知、正心,都是用诚意的功夫。

如何诚意?诚意的功夫在哪里?答案是格物,真正踏踏实实地去为善去恶,最终达至我们的良知。

心之本体原本是无善无恶的,我们要找到一条路径回归这种状态。这个路径就是"意",有善有恶意之动,意动的时候我们就要为善去恶,把诚意之功做到极致。当我们把为善去恶做到极致时,便能够像《大学》所讲的三纲要那样——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将自己本是光明、至善的心逐渐呈现出来。

阳明先生认为,大学之道在"亲民"而非"新民"."亲民"是天地万物本为一体,我就是他,他就是我,彼此如同亲兄弟、左右手。

阳明先生讲《大学》,是要我们明白一个更大的道理:为什么会有大人和小人之别?我们每个人原本都是大人,都有一颗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心,是我们将自己与万物的联系一点点切割开,越来越小,成为了小人。今天,我们要回归那种圆满的状态,获得全新的境界和格局,找到全新的人生目标和方向。

闫传宝

读大学古本序有感

诚意之极,止至善而已矣。至善就是要善良,要生善心,而善有很多种,对长辈的孝为善、对晚辈的爱为善、对社会和公司的感恩也为善。而止至善之则,致知而已矣。达到善的标准就是达致良知,所以面对目前复杂多变的市场形势和社会环境,想要成就自己达至圣人之道就需要我们去除我们自己的私欲,对心实实拷问,对事样样自省,让心灵纯净,私欲全无,重拾良知,孝敬长辈、爱护晚辈、感恩公司,只有如此才能让自己的生活更纯粹、让自己的工作的目的更直接,减少抱怨和不满,全身心的投入到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所以自现在开始回归本心,达致良知,努力学习。通过格物、诚意自己。

李士学

读大学古本序有感

《大学》,是君子之学、圣人之学,它的奥秘到底在哪里呢?学习了阳明心学之后,我对《大学》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从字面上来理解,《大学》就是关于大人的学问,或者说如何成为大人的学问。什么是大人呢?"大人"就是天地万物为一体的人。其实不单是大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我们一般人同样也是与天地万物为一体。我们这颗心,因为自私自利就把自己和别人隔开了,所以我们把自己活"小"了。但我们并不是天然的"小",从本体上来讲,"大人"也好,"小人"也好,那颗真心是一样的,只是我们把自己活成了"小人"而已。

我们的心和圣贤一样本来是清澈的,只是我们把它污染掉了。今天通过学习《大学》和阳明心学,我们可以去除我们的杂质和污染,恢复到本来的状态,这就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当我们真正达到至善的时候,那一刻我们就是大人,就是圣人,就是天地万物一体之人。

当我们支持别人的同时,也是在支持自己;当我们去爱消费者的时候,当我们捧出自己的心给员工的时候,其实就在成就你自己。如果今天来学习致良知,学习《大学》,我们只是抱着"让自己进步,别人好不好与我没有关系"这样的想法,再怎样学习,都是没有用的。致良知就是让我们知道大是大非,《大学》就是让我们的人生从此开始广阔起来,让我们的心胸能容纳下国家和人民,这才是真正的《大学》。

所以,不论阳明先生也好,曾子也好、孟子也好、孔子也好,所有的古圣先贤说的都是一件事——就是把"小我"放下,为国家、为民族去考虑。

赵欣

大学古本序读后感

王阳明心学思想突出了个人在道德实践中的主体能动精神,客观上提高了人的价值和作用;阳明学敢于挑战传统权威,也是一种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体现,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科学务实的思维方法和精神动力;在现实生活中也是一样,不管是工作还是日常,敢于挑战,追求实事求是,不畏惧困难险阻,勇于体现自己的价值所在。

阳明心学确立了以道德良知为核心的道德理想主义,对于救治当今社会道德滑坡、唯利是图的弊端是一剂对症良药;阳明学提倡"亲民"、重视民生的思想主张,对于我们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引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引领,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引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引领"有借鉴作用。

张晓涛

大学古本序读后感

大学之道为圣人之道、大人之道,而大学之道,诚意而已矣,而诚意就是回归本心,找回初心,从"人之初,性本善"看,做人的初心就是善心,要有达济天下的胸怀,同样的做事要思路清晰、目的明确,所以要出于本心、目的明确的生活工作才能不走弯路,勇往直前。而出于本心则需要我们心怀善心和感恩,用善心对待家人和同事、用感恩对待父母和公司。

诚意之功,格物而已矣,要想做到回归本心,就必须做到格物致知,格掉自己的私欲,格掉一切恶的东西,回归自己的良知。立了圣人之志、学了圣人之道后,每日自省,自省所有的行为符不符合公司的利益,利不利于员工的成长,只有利公司、利员工的事情才是符合道的事情。

支与虚与妄,其于至善也远矣,所以需要去支去虚去妄,回归本心,去除人欲,达至良知。

王学龙

读《大学古本序》有感

阳明先生讲《大学》,是要我们明白一个更大的道理:为什么会有大人和小人之别?我们每个人原本都是大人,都有一颗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心,是我们将自己与万物的联系一点点切割开,越来越小,成为了小人。今天,我们要回归那种圆满的状态,获得全新的境界和格局,找到全新的人生目标和方向。

在成长的过程中形形色色的人、事、物在我们身边路过,我们身在其中潜移默化,心中有了善恶之分,也有了为善为恶的意图。而阳明先生的句句箴言无不是教我们为善去恶,去人欲,心存良知。

很多人不理解为何现在如此推崇阳明学,为了天天去学习阳明学,个人理解这不是推崇不是学习,是回归人之本性,人之最初。剔除惰性,剔除侥幸,剔除恶之意图,格物诚意以致良知为本,从而可以恢复其本体,这就是衡量至善的原则。

结合我们的工作,如果人人能做到以上的种种,人人积极向上,做大人所做之事,行大人所行之善,去人欲致良知,公司何愁不能健康有序发展。

刘龙

《大学古本序》有感

"是故不务于诚意而徒以格物者,谓之支;不事于格物而徒以诚意者,谓之虚;不本于致知而徒以格物诚意者,谓之妄。"

古人对大学旧本的解析,抛弃了成为圣人的基本态度和正意。因此,不务实于诚意而转重心于格物,这就是舍本求支;不侧重于格物而转重于诚意,这就是舍实求虚;不以致良知为本而专注于格物诚意,那是妄想。故致良知是诚意之本体。去人欲,就是致良知。人欲去则良知致、意诚,从而可以恢复其本体,这就是衡量至善的原则。

读《大学古本序》对这段话颇有感触,结合现在集团上下一直在进行的行为管理,都是以去人欲为最终目的,达到规范的流程及健康的管理。

通过近期的不断学习,对致良知有了新的理解,知行合一的知,是指良知,是每一个人内心与生俱来的道德感和判断力。良知有的时候就是我们自己的行为准则,我们意念所到之处,或许有的时候错误的我们不重视了,认为是正确的,那就不是存善,不是致良知,就违反了我们内心的道德感和判断力。再一再二,进而习惯酿成大错!

所以致良知是诚意之本体,去人欲就是致良知,就可恢复其本来的善意,是衡量至善的原则。

梁春月

《大学古本序》读后感

《大学》讲的是"大人"的学问,那什么才是"大人"呢?大人是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人。大人之学,就是告诉我们如何找到通达"大人"的路径。《大学》中有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阳明先生在这篇序中只谈到了诚意,他认为整篇《大学》三纲八目,最重要的就是两个字:"诚意",格物、致知、正心,都是用诚意的功夫。

如何诚意?诚意的功夫在哪里?答案是格物,真正踏踏实实地去为善去恶,最终达至我们的良知。

心之本体原本是无善无恶的,我们要找到一条路径回归这种状态。这个路径就是"意",有善有恶意之动,意动的时候我们就要为善去恶,把诚意之功做到极致。当我们把为善去恶做到极致时,便能够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将自己本是光明、至善的心逐渐呈现出来。

阳明先生认为,大学之道在"亲民"而非"新民"."亲民"是天地万物本为一体,我就是他,他就是我,彼此如同亲兄弟、左右手。

阳明先生讲《大学》,是要我们明白一个更大的道理:为什么会有大人和小人之别?我们每个人原本都是大人,都有一颗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心,是我们将自己与万物的联系一点点切割开,越来越小,成为了小人。今天,我们要回归那种圆满的状态,获得全新的境界和格局,找到全新的人生目标和方向。

陈克伟

相信《读《大学》有感》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大学》有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