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命运读后感800字

命运读后感800字

《俄狄浦斯王》读后感:“与命运抗争”还是“逃避命运”?。

能够在读一本书时全身心地投放是一件非常令人快乐的事。人类的成长,都是和阅读联系在一起的,每个人对于作品,都会有自己独特的心得体会,这个时候就可以将我们感悟和体会用读后感的方式记录下来,您是否正在想怎么样才能写好作品的读后感呢?也许"《俄狄浦斯王》读后感:“与命运抗争”还是“逃避命运”?"就是你要找的,供你参考和使用,请收藏和分享。

【摘要】都说《俄狄浦斯王》中的主人公一生都在与自己的命运抗争,但是,俄狄浦斯王在听到预言之后却选择了离开,离开本身不就是一种逃避么?那么,俄狄浦斯王的一生,是在逃避自己的命运,还是与自己的命运勇敢抗争?本文从小说中,俄狄浦斯王听到预言的一段话,引出关于俄狄浦斯王的行为究竟是与命运抗争还是逃避命运的思考,希望对读者有所启发。

【关键词】俄狄浦斯王,命运,预言,抗争,逃避。

他说了另外一些预言,十分可怕,十分悲惨,他说我命中注定要玷污我母亲的床榻,生出一些使人不忍看的儿女,而且会成为杀死我的生身父亲的凶手。

我听了这些话,就逃到外地去,免得看见那个会实现神示所说的耻辱的地方,从此我就凭了天象测量科任托斯的土地。

俄狄浦斯王从一开始听说了关于自己的预言弑父娶母,随即选择了逃到外地去,对这个行动,可以有很多种解释和说法,可以说俄狄浦斯王果断忍痛离开生养自己的父母和土地,离开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勇敢地去闯荡风雨,是因为他不想在父母身边,让预言实现,让悲剧发生,只要预言不被实现,他俄狄浦斯王就挑战了预言的权威,打败了命运;也可以说,俄狄浦斯王畏惧命运的强大力量,害怕预言的发生,所以选择了逃避,不敢挑战预言的权威;等等。本文一开篇就搬出了文中这么一段话,用意是从中引出这么一个问题,也是题目所提出的问题俄狄浦斯王从一开始听说了关于自己的预言弑父娶母,随即选择了逃到外地去,那么,他这个逃,究竟是与命运抗争的表现,还是逃避命运的选择呢?下面我们分开来仔细探探其中究竟。

与命运抗争

首先我们来聊聊与命运抗争的看法。

假如命运胁迫了俄狄浦斯王,那么,为了不让悲剧发生,俄狄浦斯王只有离开。只要预言没有发生,那么,命运一贯以来强大的生命力就不成定论,人类的力量也就显得并不亚于命运。的确,俄狄浦斯王也如此做了,为了显示自己与命运的抗争,他离开了科任托斯的土地,离开了波吕玻斯和墨洛珀这两个俄狄浦斯王不知道并非预言中的父母,却一直以为是预言中父母的父母,最后,他也如了自己的愿,避免了杀害自己以为的父亲波吕珀斯,也避免了迎娶自己以为的母亲墨洛珀,俄狄浦斯王避免了自己所理解的预言,可以安心地过属于自己的辉煌的人生了,也可以自豪地藐视命运曾经的警示。但是,结果却出人意料地显示,俄狄浦斯王一直以为的父母并非自己的亲生父母,他一直认为的与预言发生联系的父母,并不是预言中真正所指的父母,接下来是大家所共知的事,俄狄浦斯王没有杀害养他的父亲波吕玻斯,没有迎娶养他的母亲墨洛珀,打败了他自己心中以为的命运,来到了忒拜城,意气风发地即将开始他新的辉煌人生。然而,就在这中间的过程中,命运的手已经伸到了他的脖子后背。俄狄浦斯王在旅途的过程中,误杀了一名不相识的但脾气暴躁的老人,而这位老人,竟是忒拜城的国王拉伊奥斯,他的亲生父亲。冥冥之中,俄狄浦斯王已经落入了命运的法网,命运之网恢恢,疏而不漏。再后来,俄狄浦斯王更是像上演命运排好的剧本一样,娶了忒拜城的王后伊奥卡斯特并生了儿女。在俄狄浦斯王自以为征服命运的豪情的反衬下,命运之神的出其不意更突显了命运那强大不容抗拒的力量,俄狄浦斯王的抗争却呈现出何其可笑可悲的情状!

与命运抗争的是俄狄浦斯王的性格特质所致,因为他本性善良,不忍让所谓的命运伤害无辜的人,还因为他孝廉,不能做弑父娶母之事,除此之外,他还有一些常人所没有的勇猛果敢的气质。如此英雄,奋起与命运抗争是情理之中。所以,俄狄浦斯王的行为,无疑是与命运抗争的体现。

逃避命运

虽是与命运抗争,大善、大孝、大义、大勇,下场却是不得善终,命运向来不公,如此,更让我们义愤填膺。其实,倒也不必过于愤慨,命运虽然不公,却断不会是无缘无故,只爱会耍小性子的一方神灵。大自然在造就世间万物之时,本不会匀称,却能让一切井然有序,因为正是不匀,扯动着运动的齿轮,让世界按照一定的规律持之以恒地运转着。接下来,我们就来分析一下命运之神给俄狄浦斯王不得善终之下场的合理之处。

(一)心思不缜,处事粗糙。

命中注定要玷污我母亲的床榻,生出一些使人不忍看的儿女,而且会成为杀死我的生身父亲的凶手。方听到如此预言,俄狄浦斯王并没有认真仔细地研究一番,就草草地以离开来处理此事。如果俄狄浦斯王仔细一看,就会发现,成为杀死我生身父亲的凶手,这句话内有隐情。通常来说,朋友、亲戚、客人无论是谁,称呼别人的父亲的时候,并不会用生身父亲这个词,而一般都会直接称之为父亲。什么时候会特别注意用生身父亲这个词呢?按常理来说,只有当某个人拥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父亲的时候才会使用,如此,才不会显得突兀与无礼。但是,预言用了生身父亲这个词,预言作为第三者在陈述这个事情的时候,用了这个词,我们断可以怀疑俄狄浦斯王是否只有一个父亲,而这个现存的父亲是否是他的生身父亲?如果俄狄浦斯王并非只有一个父亲,现存的这个父亲是否是他生身父亲也不得而知,那么,离开这个不知是否为生身父亲的父亲,就会产生两种后果,一是此父亲为生身父亲,预言被避免,二是此父亲并非生身父亲,俄狄浦斯王的离开于预言没有任何联系,于躲避预言更是毫无瓜葛,于与命运抗争便拉不上半点牵扯。

(二)脾气过暴,缺乏对生命的敬畏之心。

虽说奸邪之辈,人人得而诛之,但是,作为一条生命,如果俄狄浦斯王生有以生命为最崇高无上的思想高悟面对那位老人的无礼之时,便能忍一时之意气,不会误杀之。再之,如果俄狄浦斯王能拥有超出是非的心态,而纯粹站在生命的角度去敬畏那位老人的灵魂,那么,他就会随时记住自己的罪行,事后随即追查自己所杀为何人,自己对这个人的杀害会对哪个家庭、哪些人造成怎样的伤害但是,俄狄浦斯王任何事情都没有做,他径直地离开了,心安理得地继续自己的生活,逃避责任,逃避担当,逃避内心的忏悔,逃避自责,所有的一切,都在逃避。

(三)懦弱。过于惧怕命运。

俄狄浦斯王是个勇猛的英雄,一切的英雄事迹都见证着,但是,他的英勇,只出现在不与预言发生联系的事件上面。在命运的预言来临的时候,他唯独低下了高傲的头颅。听了预言之后,为了预防预言的发生,应对的方法应该有多种,而俄狄浦斯王偏偏就选了离开这一条路。离开本就是一种逃避。在俄狄浦斯王心中,有着对预言莫大的畏惧,因为恐惧,认为不可抗争,不得不臣服于它,所以选择了离开。单从字面上看,逃避与抗争便最是对立的词语,这又如何让人将俄狄浦斯王的行为归入与命运抗争的行列当中呢?真正的抗争应该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明知该如此为偏反如此为之,所以,与命运抗争当是明知预言存而不当存之,明知预言如此而偏反如此为之。如果俄狄浦斯王当真是与命运抗争,那么,他的行为应是当预言不存在,留在父亲的身边,更甚者,预言说他弑父娶母,他偏离得父亲最近,却偏是这个世界上最不会做弑父娶母之事的人,以此来反驳命运的预言,来推翻预言的不惭。但是,俄狄浦斯王并没有这样做,因为他内心深处本就藏着对命运莫大的畏惧,他本身就没有自信能够与命运抗争,所以只能离开,逃避。读后感[.cn]或许,他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勇敢、聪慧;或许,这跟专家门所说无意识之流有关联;或许,抗争本就是宿命中的一个环节,抗与不抗,冥冥之中,早就各有结果安排。

究竟是与命运抗争,还是逃避命运?对俄狄浦斯王的行动的评说各有议论,说是与命运抗争也不无道理,毕竟他没有默默无闻,坐以待毙;但是,他选择的路径,却是以逃避作为开头,有意无意地,都似乎是没有勇气直面这个预言。无论如何,抗与不抗,现在看来,倒不应该成为争议的焦点,因为他俄狄浦斯王的命运,似乎就定在那儿,抗的选与否,只是一道路径的问题罢了。

参考文献

无。因为是读后感,所以,所写皆所思所想,情之所牵,心之所向。

HdH765.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读《与命运抗争的贝多芬》有感300字


今天,我读了一篇文章题目叫《与命运抗争的贝多芬》。

这个故事主要讲:贝多芬受了父亲的影响,小时候就表现出极强的音乐天赋,4岁的时候父亲就教他钢琴和小提琴,无论严寒还是酷暑,他从来都没有停过。

后来,贝多芬来到维也纳学习作曲。正当他准备在音乐的世界里一展拳脚的时候,他发现自己的听力出现了问题,慢慢的还更加严重了。这对于一个音乐家来说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啊!贝多芬也消沉过,但是对音乐的向往与追求,给了他与命运抗争的勇气。

1824年,他在维也纳进行了《合唱交响曲》的首演,到演出结束的时候他都还没有停下来,直到一位女歌唱家拉了拉他的衣角,他才知道演出结束了。

读了这篇文章,使我懂得了:贝多芬面对命运的捉弄,没有消沉,而是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与之抗争。这不像如今的我们,一遇到问题就只知道退缩。

我一定会改正这个缺点的!

读《敢于同命运抗争》有感


人在漫长的生命旅途中会遇到许许多多的挫折和困难。有的人会用坚强的意志去战胜困难;有的人则会向困难低头。自从读了《敢于同命运抗争》这篇文章后,我知道了,在挫折和困难面前我们不能低头,要勇往直前。

这篇文章讲的是一位坚强的女孩李欢的故事。小李欢在四岁那年不幸患上了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在世界上此症象癌症一样可怕。但小李欢没有被吓倒,她时时把自己当成正常人看待,在家里尽量不拖累父母。李欢还非常爱学习,老师考虑到她身体虚弱,作业总比别人少,但小李欢从不少写。这是一个多么乐观、坚强、自信的女孩呀!如果我们有着和她一样的经历,我们会和她一样坚强、自信、乐观吗作文?

以前的我遇到困难总是知难而退,自从读了这篇文章后,我再也不向困难低头了。有一次期末考试,我考得非常不好,再加上家长的唠叨,我非常失落,我恨我自己没考好,有时我甚至想过不再学习了,但最后我还是克服了它,因为我想到了那些身残志不残的人们,他们的困难比我的大多了,他们都没有放弃,我为什么要放弃呢?所以,我下定了决心要好好学习,不再让考不好成为我的困扰。

人的一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总会伴随着困难和挫折,而困难和挫折就像一块锋利无比的磨刀石,我们的生命只有经历了它的打磨,才能绽放出耀眼的光芒。因此,挫折面前我们要勇敢地抬头,做个敢于同命运抗争的人。

五年级作文读后感800字:与命运抗争的天鹅


五年级作文读后感800字 与命运抗争的天鹅

读《吹小号的天鹅》有感

暑期,我读了一本书,名叫《吹小号的天鹅》。

这本书主要讲一只生来就有发声缺陷的天鹅与命运抗争、克服种种困难取得成功的故事。这只天鹅叫路易斯,天生发不出声音。为了这个,它便找到老朋友萨姆,和萨姆进了同一所学校。可是,当他们学了读和写的本领后,新的问题出现了,路易斯爱着的天鹅小姐不会读。于是天鹅爸爸还是决定闯入一家店拿走一把小号,来弥补路易斯的缺陷。可是,小号未付钱,是抢来的。因此,路易斯开始找工作赚钱还债。它为了更好地工作,努力地练习吹小号,终于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小号手。用音乐为自己赢得名声和爱戴,并且俘获了它爱着的雌天鹅的心,最终和它一起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读完后,我惊叹不已:一只有缺陷的天鹅怎么会如此成功?他是怎样克服种种困难的?是什么力量支持着他?于是,我又看了一遍,发现:小天鹅路易斯遇到困难时,总是自己想办法解决所有的问题。它是一只快活的、乐观向上的、敢于与命运抗争的鸟,所以才会如此成功。

我觉得路易斯虽然有缺陷,却过得很快乐,这一点是非常难得的。因为,世界上有缺陷的人很多,但对待生命像路易斯这样热情的人却不多,更何况路易斯只是一只鸟。当然,男孩萨姆和天鹅爸爸也帮了忙,尤其是天鹅爸爸,它为了儿子,不顾危险,抢来改变路易斯一生的小号,并且为了还钱受伤。这体现天鹅爸爸是多么爱它的儿子呀!

而路易斯最让我佩服的就是它的坚持!为了练习吹小号,他不惜割开了自己的右脚蹼,没日没夜地刻苦练习,最终成为了优秀的小号手。路易斯这样的经历让我联想到了自己。

我很喜欢画画,可是刚开始学的时候,我总是画不好,得不到老师的认可。但我没有气馁,凭着对画画的热爱,我坚持了下来。只要一有空,我就拿起画纸练习。课余时间,父母也会陪着我外出写生。在父母的鼓励下,我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终于有一天,我的作品也获奖了!那一刻,我很受鼓舞,比以前更热爱画画了。

正是因为有相似的经历,路易斯的坚强、执着的精神品质使我产生了共鸣。相信你看了这本书后,也会和我有同样的感受,一定会喜欢上这只与命运抗争的天鹅,能从他身上汲取力量和信心!

《生活与命运》读后感


《生活与命运》读后感

浩风

很少接触俄罗斯文学,但是花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断断续续看完《生活与命运》之后,能够感受到俄罗斯作家的坚毅、磅礴与细腻。虽然是一部大部头著作,但是读起来丝毫不觉得费力,这是好小说的魅力。看俄国著作最麻烦的就是人名、地名十分长,据说这本小说创作了一百六十多个人物,所以读完之后是需要再重读一次将一些不熟悉的地方串起来的。仅仅读一遍直接写读后感,只能说些最深的感触。人性,这是一部关于描写人性的著作。

人性首先是动物性,是动物就得面对生存和竞争,面对自然和灾难。需要食物、需要水、需要安全,甚至需要交配。战争、政治运动将人类的生存环境压缩至狭窄的空间,人性得以放大。从动物性的角度考虑,就有了争夺、有了出卖,灵魂是很难受动物性需求、欲望的煎熬的。可怜的人像猫一样蜷缩,像狗一样觅食,这就是人。人性,其次是超越动物性的灵性。对道德困境的束缚、对自由的追求、对善良发自本性的流露,保护弱小的本能,敢于自我牺牲的勇气。犹太人像牲畜一样被一列列火车运往集中营的时候,没人希望死,每个人都抱着生存的一线希望,挤着呼吸新鲜的空气,抢着沾尝从狭缝飘进来的雨水,甚至相互之间还防范着、计较着。当终于得知要面临死亡时,也是无可奈何的受着命运之神的鞭打,温顺的排着队,走进毒气室。没当过母亲的索菲亚放弃生存的机会,保护着小孩子,一起走进毒气室,她最后的感觉是——"我终于做妈妈了。"

国家意志与个人自由的矛盾。斯大林格勒战役改变了苏联千万人的命运,被奴役的人民开始站起来了。没有组织、国家、民族这些伟大力量的号召,人是一盘散沙,没有战斗力。可一旦强大的国家机器、个人威望超越了一切的时候,个人似乎处在了专制的笼罩之下难以呼吸到自由的气息。甚至你以为你呼吸到了自由,实际上这自由也是由专制提供的。维克托反对官僚、专制,崇尚科学、自由和平等,在个人受到组织挤压的时候,拒不检讨,可是一旦获得了权力之后,他也违背做人的原则和良心,向强大的组织低头。使他屈服的不是恐惧,而是蜜糖,这也是人性的自然反映。

爱情与亲情。小说里细腻的描述了多组爱情。谢廖沙与话报员的朦胧、纯真之爱,在烈火炮弹的燃烧之下,在死神的逼迫之下,他们放下了羞涩,默契的不顾一切的走在了一起。维克托与玛利亚的婚外恋情,是不合适的确是自然的,是彼此都在刻意隐瞒、克制、斩断但最后不得不任由感情的发展而蔓延、燃烧。人是理智的,爱情是感性的,理智只能克制感性,感性一旦爆发,排山倒海。叶妮亚的三角之恋,坦克军长诺维斯基对她一往情深,无论是高兴的时候、紧迫的时候,取得胜利的时候,他的心里最深处都装着她,她也爱他。可是前夫克雷莫夫深陷囹圄,她不能为了自己幸福自私的把他抛弃,尽管他们的婚姻已经是过去时,但是她不能对不起自己的良心。亲情是最温暖的,尽管战争将这个家庭弄得四崩五裂,死的死了,活的活着,一家子人饱受生活的摧残,但是生活还得继续。亲情是维系的家庭,是无情战火、冷漠人情中的一丝慰藉和温暖。

官僚主义与政治。理解中国的官僚主义要从理解苏联、俄罗斯开始。小说中的词汇我们是的熟悉——上级组织、政委、秘密检查、监听、汇报、指示、命令、集体化、劳改营。有些情节或者历史甚至是相似的——1937年的政治运动、集体化造成的大饥荒等等。在官僚主义制度下人事关系背景、审批权力、社会等级决定了个人在社会中的活动能力。一旦成为组织信任的人,将获得各种好处特权。维克托的命运因为斯大林的一个电话而改变。之前,因为他与组织对抗,成天的担心害怕,感觉都有可能被逮捕。斯大林突然一个电话打来之后,他的命运彻底改变,他知道自己安全了,会受到重视了,以前排挤疏远他的同事会重新靠近他了,一切都改变了。他感到高兴,同时也为心里有这种高兴感到一丝可鄙。斯大林代表着国家意志,个人与国家意志对抗只会碾成齑粉,受到国家意志的眷顾将充满无上的光环和荣耀。正如他所领悟到了,重回实验室后,一切都照着他的意愿配合,想调回身边的人数天之类就办妥了人事手续,同事都对他恭恭敬敬亲近有加,工作比以前大有效率。这种效率的快和以前效率的慢都是官僚主义。有些时候再小的事情都会成为阻碍,有些时候再大的困难都不是问题,这就是官僚主义。

小说中还有很多非常细腻的描写,能充分感受到作者对语言精准的表达和对细节节奏充分的掌控。这些都需要我们去读原著才能体会到。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好小说,一部你读了就不愿意放手,读完还想再读一遍的好小说。

狄更斯《雾都孤儿》读后感——选择命运还是选择结局


狄更斯《雾都孤儿》读后感——选择命运还是选择结局

年华

当命运就像一把枷锁,牢牢困住一个人时,我们能否像奥利弗一样,守住内心最后的防线。面对极端的恐惧,诱惑,不公,当鸦片伸到面前时,究竟要不要伸出手?到底奥利弗的故事,是狄更斯的一厢情愿,还是上帝在安排着一切事情。这,都是我们需要思索和寻找的答案。

如果说,一位为国牺牲的烈士,他的精神寄托是国家;如果说,一位殉道的传教士,他的精神寄托是信仰。那么奥利弗,他的精神寄托,又是什么呢?

《雾都孤儿》是一本很有名的著作,其实整个故事线很简单,几乎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但是在狄更斯笔下,这个故事写成了一个令人深思,感动的故事。最终大圆满的结局,让人拍手称快,也仿佛一切命运的不公,都在最后一刻被洗刷了。

如果说那些情节复杂的人物是一部好小说的本质的话,那么狄更斯则是完全相反过来的。狄更斯在剧情设置上,用了大量的巧合。但是他对于好和坏的描写,异常的鲜明。在整本书中,好人从头到尾就是好人,坏人从头到尾就是坏人。虽然狄更斯试图用一些人物设置来突出人性的矛盾,在坏人群体中设置了诸如令人惋惜的南希小姐,比如最终改过自新的查理少爷;在好人群体中也有格林维格,凯尔司这些在某件小事上犯了错的人。但是狄更斯并没有表达出人是一个“利益”群体,意思是说,这部小说中的人物,不会因为某件事情对个人利益的的好与坏,来更改自己的行为,而是凭借着一贯的价值观来行动。

整本书我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是,如果,假如,我是奥利弗。假如我处在奥利弗那样的境地,我会犹豫吗?我会变坏吗?我会走向歧途吗?

书中一些语言和剧情,都非常吸引人。狄更斯采用了多线并发,同时描写,结局汇聚的手法来写这部小说。刚开始看可能会对部分内容有所不解,但是越往后读越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哦!原来是这样。

主人公奥利弗真的是一个很善良的孩子,如果放在现实世界中,我相信没有人不想和他成为朋友。书中几乎每一个人物都有一个对应的形容词:教区执事邦布尔的虚伪和贪财,赛克斯的残忍,老犹太的阴毒,孟可司的邪恶,露丝的善良,还有一众大人的热心。

不得不佩服老犹太费金。在书中,描述老犹太费金试图污染奥利弗内心时,有这样几段话。“从这天起,奥利弗很少单独留下。诡计多端的老犹太已经使这孩子落入圈套,他用孤独与忧郁去熏陶奥利弗的心,让他感到这样一个阴森凄凉的地方,与随便什么人为伍都比独自沉浸在忧愁苦恼中好受一些,他现在正将毒汁缓慢地注入奥利弗的灵魂,企图将那颗心变黑,永远改变它的颜色”。

这段文字的背景,是奥利弗被老犹太重新抓回贼窟里,并把他关起来,限制他的自由。读到这里时,我真地为奥利弗捏了一把汗,并且特别紧张,我好怕好怕,奥利弗真的变坏了。毕竟一个十几岁还没怎么踏入社会的青年,怎么和老犹太这个在贼窝里摸打滚爬了多年的恶狼相敌呢?“孤独”是这段文字中,最令我害怕的一个词汇。也许,是在读到这个词汇的那一刻,我联想到了一些过往的经历,我感受到了那种由纸张迸发而出的恐惧。当一个人陷入了孤独,他的信仰,他的品格,都将承受极大的考验,这也是在很多时候minority承压最大的地方。希望以后当我如果再遇到“孤独”时,我能想起奥利弗的经历,告诉自己,我也可以撑过来的。

书中有很多文字,读着真的很让人揪心。比如“一个苦命的孤儿,从没有体验过朋友之爱或骨肉亲情,现在他孤苦伶仃,走投无路,处于邪恶与罪孽包围之中,如果有什么援助是为了这样的孩子发起的,这种援助也该到了。”

读到这里时,我内心中特别愤愤不平。为什么上帝会允许这么多事情发生在这个可怜的孩子身上,允许贼凌辱欺负他,允许他同父异母的哥哥设计陷害他等等等等。

当我读到奥利弗的内心独白:“哪怕叫他立刻倒地身死,也别让他活着去干这些令人发指的弥天大罪。”这句话的背景,是奥利弗已经承受了无数的孤独,费金和赛克斯准备让他去行窃的时候。奥利弗内心的纯洁,我相信百年来不知道为多少读者守住了最后一道防线。我自己也在想如果奥利弗真的妥协了,可能我也会绷不住的。

书中,还有一段描写南希小姐行为的一段话:“忽然,她站起身来,朝着与赛克斯正在等候她返回的那个地方完全相反的方向匆匆而去,她不断加快步伐,最后逐渐变成了拼命奔跑。她一直跑得耗尽了浑身气力,才停下来喘喘气。这时她好像突然醒悟过来,意识到自己是在做一件想做而又做不到的事情,她深感痛惜,绞扭着双手,泪如泉涌,又走回了原路。”

这段话的背景,是南希小姐偷听到了赛克斯和孟可司那不可告人的勾当,内心无比挣扎,不知道该怎么做的时候。正如书里的序言所说,赛克斯和南希的名字一个是S开头一个是N开头,这是狄更斯故意如此设置的,象征他们两其实不是一路人,但又彼此不可分离。

南希最终的选择,是将这件事情揭露出来。正如这段文字中所说的“想做而又做不到的事”。我相信南希应该已经知道,如果她揭露出来的后果将会如何。轻则她的爱人赛克斯将被送入监狱,重则丢掉性命。而最终,南希小姐也非常不幸,在自己爱人赛克斯手中,丢掉了性命。

“这是一个希望动辄破灭的世界,对于我们来说是极为珍视的希望,可以给我们的天性带来最高荣誉的希望,有可能转瞬之间就会化成泡影。”

“如果没有强烈的爱,没有仁爱之心,如果对以慈悲为信条、以博爱一切生灵为最高标准的上帝不知感恩,是绝对得不到幸福的。”

上面这段话,是书中的结尾。我多么,这,也是我的结尾。

相信《《俄狄浦斯王》读后感:“与命运抗争”还是“逃避命运”?》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命运读后感8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