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读林徽因传有感800字

读林徽因传有感800字

林徽因-有感2000字。

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阅读是人数精神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阅读这程中,书中的故事情节激发了我们的浓浓兴趣,很多优秀的读后感,就来自于作者及时地将自己的阅读心得记录下来,在读了作品后,您自己有什么感想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精心整理了《林徽因-有感2000字》,欢迎你收藏本站,并关注网站更新!

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是挚友金岳霖写予林徽因的挽联,亦是对这位世间难得的才女恰如其分的赞誉。

最初知晓林徽因是因为徐志摩,知道她是徐志摩一见便倾心的女子,虽二人相隔八个春秋,但就是第一眼相见,林徽因便注定是徐志摩一生难以释怀的女子,即便林徽因不觉徐志摩对她的爱是真实的,只道徐志摩当时爱的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诗人的浪漫情绪想象出来的林徽因,可我其实并不是他心目中所想的那样一个人。但是,于情爱,世间能有几人真的能够参透,所以于世人于我还是相信她便是他一生心中的维纳斯。也许林徽因于徐志摩的感情未曾像他对她的感情,但是又有谁人能说她是不爱他的呢?不然如何写出《悼志摩》这如此令人心碎与悲怆的悼文,文中林徽因对徐志摩性格的洞悉,对他才华的赞许,对他人品的肯定这一切的一切均可证实,林徽因,亦是爱徐志摩的,只是倘许她于他的爱已然是大爱,已然超越了世俗的男女之爱而已。

少时读《徐志摩诗集》,整篇诗文中最爱的便是《偶然》,犹记得初读《偶然》便为它折服,若惊雷般响彻于夜空;若熟实的花朵哪怕只是轻轻地碰触花瓣便一散而落;若一缕晨光无意间便照进内心那柔软的角落,那种心灵的震撼难以用言语表达,只是那时还未曾知此诗便是徐志摩为林徽因所作。由此细琢,人与人之间的缘分不就如此,无论是亲情、友情、爱情,有多少缘分能够真正的走到最后,更多的只是彼此生命中的过客,只是相逢在黑夜的海上,各自有各自的方向,在相逢的那一刻我们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只需记住彼此互放的光芒便是幸运的了。而人生数十年,谁又能说与谁是真正的共度了一生呢?因为我们永不知在下一刻将会发生何事,所以珍惜现在便是对生命的负责。

林徽因的短篇小说中有一篇名为《钟绿》的文章,小说的主题讲述着一个名叫钟绿的绝世美人的红颜薄命。自古红颜多薄命,果真如此吗?在林徽因遇到钟绿惊叹于她的美时,在写此篇小说感叹于钟绿的红颜薄命时,她不知有否预感,多年后的自己亦是如此,也许她未有钟绿的绝世倾城,但谁人又能否认她的清丽脱俗,她的端庄优雅呢?也许她不至在年华璀璨之际便悄离尘世,但是她半生的疾病缠身,那夜夜不能眠的痛楚,也映证了红颜薄命。

林徽因,她让人憧憬难以忘怀的不仅是因为她拥有美丽的外貌,机智幽默的谈吐,优雅迷人的气质,更因为她是一个才情横溢的诗人,一个入木三分的评论家,一个卓有成就的建筑学家。她是一个让人神魂颠倒的情人,一个让人如沐春风的朋友,更是一个患难与共的妻子。诚然,于林徽因,最让我钦佩的是她坚毅的个性,哪怕是在战乱年代,哪怕是在道路崎岖的偏僻乡间,哪怕是拖着羸弱的身体,她,林徽因,一个瘦弱的女子凭着对建筑事业的热爱,为能完好保留下中国建筑古迹,做出了多少世人难以想象的努力。而如今,令今人感叹与扼惜的是她舍命所探寻的成果实际上却未能幸存几桩。就在不久前坐落在北京东城北总布胡同的太太的客厅亦被拆毁,多少人努力的阻止,结果却仍是令人痛惜的,想想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为国家建筑业作出的贡献,想想太太的客厅曾经聚集过多少文人墨客,仅只是如此它就有永久被保护的价值。

因为才华横溢,亦因为对建筑事业的钟爱,还有那折磨她半生的病痛,导致她即便文学造诣深厚,留于世间的佳作却不多,她的文学创作只是偶然为之,而就只是那几篇小诗,几篇散文,几篇小说,甚至只是几篇书信,却字字珠玑,淋漓地透射出她惊人的绝世才华,而不枉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

林徽因最让我崇拜的不只是她的文学才华,对建筑事业的贡献精神,而是她虽成长在旧家族,却没有旧时女性的愚昧与一味的妥协,也许就是如此,才是能让两个男子为之倾覆一生的原因。试问,世间有几个男子能为一女子终身未娶,为其逐林一生,只求能守候于她的身边?试问,世间又能有几个男子为了妻子能够更加幸福而愿意退出,只愿另一个男子能比自己更加地爱她?然而,林徽因便拥有两个如此难得的男子金岳霖与梁思成。与其说林徽因是幸运的,因为不仅拥有丈夫梁思成一生的宠爱,更拥有挚友金岳霖一生不弃的守护,不如说真正幸运的其实是梁思成与金岳霖,因为他们是何其的幸运,生命中因有林徽因的存在而能如花朵般绽放光彩。生命中能有此女子为之绽放,夫复何求?

林徽因就是有这样一种美丽,逾越漫长的时空,仍旧定格在回眸的瞬间。

林徽因就是有这样一种聪慧,绕过激荡的暗流,徜徉在安稳的岁月静思。

她走过北平的晨烟,穿过康桥的雾,遥望远方时,便落入徐志摩的诗篇。

她着一件青衫,在古雅的庙殿,虔诚晚祷时,便绘入梁思成的图纸。

她坐在太太的客厅,有学识,有见地,充满机智,对学者与文学进行犀利敏捷的批评时,便嵌入金岳霖充满哲学的思绪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读林徽因传有感


读林徽因传有感

在百无聊赖之际于图书馆拿起了那本名为《林徽因传》的书,原以为人物传记都挺无聊的,但我发现这本书却与众不同。更多的,是作者白落梅自己的感受。
看着那清新淡雅的文字,我不知不觉间就读到了最后,给我感触最深的不是她笔下美丽出众的林徽因,而是隐含在其中默默的心声。
记得她有过这样一句话,“多想喝一壶清淡的茶,不论暖凉,品味半世沧桑。多想写一封简洁的信,不留名和姓,寄去未知的天涯。多想爱一个平静的人,不问对错,携手乱世红尘。”
有人说她是当代才女,也有人说她是乱世隐者,而我只看出了一个字—“空”。那不是一般的空。世界上有两种空,一种为天生接受的空,不过红尘不蹋尘埃,那是最纯净的空。还有一种,却是物极必反的空,也唯有经世间大苦难,大悲痛者,在一番彻骨之痛过后,能于地狱而不失自我,方能为此“空”。
然而当今世界好像早已不存在第一种空。于和谐社会本不应该出现的第二种空,此刻却呈现在我眼中。不用细想,那奇怪的念头自然浮现于脑中,中国又在梦中。
可以说我喜欢现在的中国,它就像是一条如小猫一般贪睡的小龙,那么可爱,还会在梦中发出欢呼。它还是少年,不识愁滋味,依然还那么天真。但它在长大,可它却没有察觉,它还在做梦,梦见自己已经长成巨龙,所以它还“空”。
我们生活在这个越来越大,越来越冷的大都市里,听到满耳朵都是老人家倒地旁人不敢伸出援手的故事。每天又有多少人在义愤填膺地指责、批评、嘲讽着社会的不公,人性的卑劣,体制的欠缺,可是,往往就是同一批人,又总在现实生活中处心积虑地靠近那些黑暗,发扬着那些卑劣,利用着那些不公,并从中获利。我能感受到那种冷,如白落梅的空,只有借助已逝的名人才能大胆表达却深藏其中的不公。
我又想到了《老人与海》。倘若只看过程,不看结果,那么,受伤的老人、奋斗过的人、不虚度年华的人,都应该是成功。然而中国还在做梦,梦总是与现实有所不同。它梦见我们在这里挣扎、迷茫、欢笑、哭泣,为了太多也许并不需要的东西彼此厮杀,被挟裹着在生活,直到“官财”化为棺材,然后我们的一生算是圆满成功。醒悟的人又如何能不“空”?
也许白落梅是寒山的忠实粉丝,最喜欢的也一定是那样的对话—“世间谤我、欺我、薄我、笑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这也许就是处世的最佳之道,然为什么会少了点什么?帮他呢?救他呢?改变他呢?这又让我想起了林清玄的话“大海太苍茫,太广大,人生太复杂,太幽渺,放下吧!放空吧!”这是否都是因为,这只是一个梦?一个国梦?
我早已不做梦。记得有一个兄弟笑着跟我说:“长大我要当官,当一个贪官。”
也许现在的中国更应该是一条鱼,一条大海里的鱼,它这样问上天:“总听说人们说有大海,可大海在哪里呢?”回答是这样的:“你生于海,也将死于海,海在你里面,也在你外面。大海包容了你的存在,你也揭示了大海的存在。因为没有分别,所以你看不见它。”
所以我也要学习白落梅,我用杜甫的诗来说,“翻手作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

读《林徽因传》有感


读《林徽因传》有感(一)

初春,乍暖还寒。窗外已经开始淅淅沥沥的下起了小雨。下午闲来无事便随手拿了本同事的《林徽因传》来看。本是想打发无聊的时间,但是刚看了几页我就被书中貌若天仙的才女林徽因的爱情深深的吸引住了。

书中描述了一代才女的浪漫而坎坷的心灵历程。徐志摩为她徜徉在康桥;梁思成与她携手走过千山万水;金岳霖为她终身不娶。她与三个男人的爱恨纠缠深深的吸引着我。勾起了我无限的好奇心。读书过半,作为女性来看林徽因,可能最羡慕的是林徽因遇上了那么好的丈夫,当林徽因坦诚爱上金岳霖,当林徽因同徐志摩走的非常的近,梁思成给与了极大的理解和信任,不离不弃。这在一般人是绝对做不到的,那是怎样一种豁达的情怀呢?

林徽因出了美貌与爱情,她最值得称道的是她的学术成就和艺术成就以及这种成就背后的孜孜不倦的创造精神。这其实与她小时候与父亲走南闯北,见多识广是分不开的。

从林徽因的身上更能看到女人也可以活的精彩,都说女人是一所大学。林徽因的一生让我羡慕又惊叹,不仅有温婉的浪漫爱情还有杰出女性的成就,放下书,细细的回味,其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是生活的主角,都有自己的故事,在羡慕别人的同时是不是也应该回首看看自己是不是幸福呢……

读《林徽因传》有感(二)

by 邓萍

读完张清平的《林徽因传》,才意识到之前对于林徽因的了解太少,太片面。我想作者张清平肯定也是一个很喜欢林徽因的人,而且文学素养很不错。在作者的笔下,林徽因从一个可爱的小女孩成长为亭亭玉立的少女,进而为人妻为人母。林徽因一生热爱文学艺术,对建筑学的热情也不亚于文学。她是一个才华横溢,综合素养很高的才女;是一个热情大方,举止优雅的美女;是一个学贯中西,融会贯通的建筑师;也是一个操持家务,体贴丈夫的贤妻;还是一个儿女双全,育儿用心的好母亲。

她不仅仅是一个才女。她的人生虽然在51岁画上了句号,却是有明亮绚丽的色彩也间或有沉郁的色调;有个性的张扬也有处事的内敛;与朋友相谈甚欢也与丈夫伉俪情深;有生活的得意也有失意;经历过生活的波折与坎坷,却依然痴迷于艺术建筑。即使处于病中,都没有放弃对事业理想的追求。她的一生是丰富多彩的。

少女时代的林徽因是幸运的,有父亲林长民的疼爱与精心培养,她不仅拥有清水出芙蓉的气质,而且有伴随父亲出游国外的机会,拓宽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为她出国留学选择学习建筑学奠定了基础。林母出身商人家庭,是旧式的家庭妇女,与喜欢舞文弄墨风雅的林父没有很多共同语言,母亲的怨妇情绪对幼时的林徽因有些影响,让她比较敏感。所幸林父并不因为林母的原因而疏忽女儿,反而对这个女儿疼爱有加。纵然诗人徐志摩对林徽因在特定的时期里一往情深,展开了热烈的追求,聪慧的林徽因还是选择了梁思成为终身伴侣。以前总觉得林徽因的选择,是基于现实功利的因素。读完这传记,才觉得林徽因梁思成是互相深爱的,她当初的选择也是基于爱情,并且梁林二人在事业上有共同的方向和追求。梁父梁启超与林父林长民本就交好,梁启超介绍梁思成认识了林徽因,两个人相识相爱相知相惜似乎都水到渠成,而后两人在生活和事业上都互相扶持,可谓同甘共苦。读这传记时,多次为他们之间真挚的情感所打动。他们是否是对方的灵魂伴侣估计要他们本人才知道,但是作为读者看来,即便他们不是灵魂伴侣,也非常接近了,真是让人羡慕的一对,诚如他们的朋友们所说的一样。

读传记的前半部分,都很轻松愉悦,里面的文字读来也让人赏心悦目。而后涉及到抗日战争,国共内战以及解放后的群众运动,文革等特定历史时期,就不免也会与梁林夫妇感同身受战乱以及世界不太平带来的困苦与忧心。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日军轰炸,她们躲避住在李庄时,收到美国的朋友费正清费慰梅夫妇随信寄来的100美元,林徽因禁不住哭了,这是多么令人痛心的事情!和他们类似的一大批中国最优秀的知识分子,也因为战乱而为生计奔波,以致于林徽因那时期的诗作都没有了空灵飘逸的气息,反而有忧郁与愁苦,不过倒是丰富了她的生活阅历,不再只是注视着"窗外的人",而是自己也走到窗外去了。可是,如果没有战乱,她的疾病就能够得到及时的救治,也许就不会这么严重,也许就可以活得更久一些。但是,没有如果。在惋惜林徽因51岁病逝时,正如作者所说,如果林徽因不是在51岁离去,以她的性格和个性,让她如何承受之后的文革?!

梁林夫妇对于中国建筑史以及中国的文物保护都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们留学归国后就着手研究中国自己的建筑史,首创了建筑系,二人也曾在清华建筑系任教,培养了土生土长的中国第一批建筑学人才。他们不畏环境艰苦,实地考察测绘寺庙古建筑,为发现有建筑学价值的古建筑欣喜若狂,呼吁当局保护古建筑文物不遗余力。为解放后重建北京城而损毁老北京城的格局以及古代建筑而扼腕叹息。

张清平的《林徽因传》是一本好书,无论是语言文字,还是内容,都值得一读。读完这传记,除了对林徽因有了一个相对全面的了解,也对当时的一批知识分子多了一些了解。比如梁林夫妇的好友徐志摩,金岳霖,张奚若,胡适,沈从文以及费氏夫妇等。而林徽因与徐志摩,金岳霖的友谊,并不如世人想当然的那么俗气,他们的友谊持续终身。

用今天的话来说,林徽因不仅才华横溢,还是一个充满正能量的人。喜欢这本书,不仅因为林徽因的才情,还因为梁思成林徽因夫妇恩爱有加,同甘共苦,携手一生直至徽因离世,他们的爱情婚姻事业是让人羡慕的。

以上文章系2015年世界读书日

"阅读看世界"创作比赛

(成人组)三等奖作品

林徽因

1904.06.10-1955.04.01

女,汉族,福建闽县(今福州)人,出生于浙江杭州。原名林徽音,其名出自"《诗·大雅·思齐》: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后因常被人误认为当时一作家林微音,故改名徽因。中国著名建筑师、诗人、作家。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深化方案的设计者、建筑师梁思成的第一任妻子。三十年代初,同梁思成一起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后来在这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文学上,著有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代表作《你是人间四月天》,《莲灯》,《九十九度中》等。其中,《你是人间四月天》最为大众熟知,广为传诵。

《你是人间四月天》

林徽因 著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

林徽因的一本小说、诗歌、散文集。书名取自其代表诗作《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一句爱的赞颂》。一代才女林徽因在文学上著述不多,本书精选其诗歌、小说、散文佳作。其作品自有女性的温婉清丽,但并不为小格局所囿。她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娇弱女子,笔下流露出令人惊讶的对民间百态的深谙,实有创作天赋。书中选配相关图片近200幅,栩栩如生地反映林徽因及其家人、友人的风貌。这位秀外慧中的民国女子,早已化为一代传奇,于历史中定格为"人间的四月天".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一句爱的赞颂》

(中英对译版)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I say, you are the tender month of April

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

your laughters dance in Aeolus's call

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and sing buds of trees, or a swift swallow

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

whispering at my window, you are love, and mellow.

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a chapter of poetry, and tender april of mondialito.

林徽因传读后感2024范文2000字


篇一

她叫林徽因,是许多人梦中的白莲,徐志摩为她徜徉在康桥,深情的等待一场旧梦可以归来;梁思成与她携手走过千山万水,为完成使命而相约白头;金岳霖为她终身不娶,痴心不改地守候一世。世人因为爱情的缠绵悱恻而记住了这个浪漫迤逦的女子,却也因这无端的浪漫遐想而忽略了她治学严谨,艰苦探索,傲骨博学的大家风范。再一次重温她的一生,似乎她教会我更多的是女人的一生应这样走过。

童年的林徽因是我羡慕的,随父母迁居至一座老宅,在这个诗意含蓄的古城中,小徽因第一次在姑母的引导下接触到文学的奇妙,从此以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古典文学的诗情画意、锦词丽句加深了她的文学修养,为她将来成为一代才女种下美好的前因,后来随父迁移北京、上海、天津以及雾都伦敦的人土风俗,异国风情增加了她的人生阅历,再次谱写的诗词歌赋除了辞藻的淡雅娴静更多了些人情冷暖,就像徐志摩评价的:徽因的诗,佳句天成,妙手得之,是自然与心灵的契合,又能让人读出人生的况味。

回首自己儿时,不禁憾然一惊,似乎躲在家中一隅偶得娴静是我少有的与心对话的时光,总是安慰自己,哪个少年不莽撞,为赋新词强说愁才显得假惺惺,却忘却了心灵感受的温床是生活,即使漫无目的游逛你也能感受到路边青草的芬芳。

所以,生活的丰富不丰富不在于生活经历的多少,而在于你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是否敏锐,在于能否多方面体味所见、所听、所遇的种种不同情景,能否体会到人在生活中互相的关系和牵连,生活的必然与偶然之中所起的戏剧性的变化。当然,更得有自己对生活的看法及思想,信仰及哲学。所以勿要感叹自己的胸中无词,心中无语,以心聆听,用手触摸生活,生活才会回赠你真正的意义。

花季的林徽因是我欣赏的,在那个对爱情充满各种幻想的季节,能够如此坚定自己的爱情信仰,维护爱情尊严。初始,我以为这是需要一个很成熟的爱情观才能驾驭花季年龄的冲动,但后来我明白是因为她在任何时候都深知自己所要是怎样的生活,每当走至人生岔路口,她可以很清楚分辨出自己要走的路,或转弯,或前行,都那样从容不迫。一直告诉自己,一定要做个内心坚定的女子,不为任何,只为对得起陪自己流逝的时光,回首过往能做到满心的坦然。爸爸曾经对我和姐姐说过,有你们是我的幸福,如果能够看到你们能尊重周围的人和事,且依然从容坚定便是我莫大的幸福。小时候不理解,渐渐长大却了解了那是一个做父亲的殷切希望,希望我们能被这个社会接纳,却也不迷失了自己。

现在,这份坚定我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随遇而安也许生活中的你会遇到种种的不安,但却可以驾驭自己的情感,把握自己的心情,你可以贪恋岸上的烟火璀璨,却不会让自己逆水行舟,倘若不慎弱水,也会用最美的姿态自我救赎。

婚后的林徽因是我敬佩的,二十四岁的林徽因和梁思成在温哥华姐姐家结婚。婚前,梁思成问过林徽因:有一句话,我只问一次,以后都不会问,为什么是我?林徽因答:答案很长,我得用一生去回答,准备好听我了吗?这是一个多么有韵味又特别的女人。婚后他们按照梁启超的安排,赴欧洲参观古建筑,我一直以为这才是适合林徽因的人生道路,她将满身的书卷清香融合在建筑事业中,让我们领略到建筑对东西方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绘画、雕刻等带来的深远意义。那些年,林徽因一直肺部不好,但他却从未因此而耽搁她热爱的事业,修养期间还和梁思成去考察大量的古建筑,并多次发表《建筑杂录》等具有历史价值的文献资料。

林徽因事业的最成功点莫过于参与设计国徽与挽救景泰蓝传统工艺,如果不是领略她一路走来的艰辛与付出的努力,我真的不会相信一个写下人间四月天的柔弱女子会拥有这等至高无上的荣耀,这个好强的女子,为了心爱的事业可以废寝忘食,极度消耗体力,以她的性格,即便预支将来的年光,亦在所不惜。

一直以为事业是女人自信最大的来源,不管这份事业是放逐在工作,还是家庭,抑或是某种追求,只要全神贯注的投入,总是能给人一种优雅的张弛感,那种认真忙碌的姿态给旁人一种紧迫感与佩服之情,品尝果实的自在却流露出为谁辛苦为谁甜的满足。几分认真加上几分执着,是爱自己,爱生活,更是对身边人的一种尊重。

晚年的林徽因是我最陌生的,因为史料对于这一部分的记载总是一带而过,但我想,暮年的林徽因是最幸福安然的,因为一生低调的奢华足够弥补他年老的空虚,或许她也会拥有遗憾,但我肯定她绝对没有后悔,每一个或对或错的选择铸就了这传奇韵味的一生,怎舍得挣扎在无谓的后悔之中?我想作者的这句你若安好,便是晴天是对林徽因最好的赞美或者说是欣慰,欣慰的看到一段令人艳羡的人生,更欣慰如此的人生能牵动着更多的人重新思考自己的余生,你的安好,放晴了谁的天空。

一直喜欢一句话,女人的一生应该这样走过,10岁而乖,15岁而聪,20岁而甜,25岁而美,30岁而媚,35岁而庄,40岁而强,45岁而贤,50岁而润,55岁而醇,60岁而慈。试着爱上自己,做到随遇而安,笑响会点亮整个人生,你就是人间四月天。

篇二

林徽因,相信大家对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她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家和作家,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在上世纪曾经掀起极大的轰动,被许多男子当做那朵梦中期盼的白莲。而她更是让徐志摩怀想了一生,让梁思成宠爱了一生,也让金岳霖默默记挂了一生。而我们在惊叹的同时,也不禁发问:林徽因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女子,能让徐志摩等这些才子被深深折服呢?

《林徽因传》这本书生动的描述了林徽因传奇的一生,从她的出生,到与生命中最重要的三个男子的邂逅及去世,让我们自由地穿梭在历史之间,与那些历史人物倾心交流,互诉心声。而作者优美的文字也让我们感受到了语言的魅力。

综观林徽因的一生,虽然传奇,却也平淡,这个风华绝代的女子并没有在历史的长河中掀起太大的风浪,她始终是大海中的一朵美丽的浪花,无需雄伟的气势,也无需宽广的胸怀,只愿做那一朵小小的浪花,只要可以禁得起风浪,安详的飘荡在大海中,便足矣。我有时会想:如果林徽因并没有随父离开那个江南小镇,也许她的人生将会从此改写,没有徐志摩,没有梁思成,亦没有金岳霖,也许她会生活在一栋古宅里,守着一树一树的花开,与凡夫一起平淡的日子,也许他并不是她的最爱,但他会在她冷时给她一个温暖的怀抱,会在她伤心时给她一个坚实的肩膀,她会与他一起在夏日的树荫下乘凉,在夜空下数着满天的繁星,而他的目光则一直追随着她,不离不弃。可是上天注定不会给林徽因一个单调的人生,不会让她绝美的容颜淹没在尘埃里,所以林徽因注定不会是一个平凡的女子,她必定会有一个波折的人生,她必将在历史上留下辉煌的一笔。

林徽因一生中爱了三个男子,爱得深沉,也爱得平静。徐志摩为了她多次在康桥上徘徊,只为能见她一面;梁思成与她携手走过风雨人生;金岳霖为了她终生不娶。这足已说明林徽因的魅力之大。其实当时在许多人看来,徐志摩与林徽因才是最配的一对,印度大文学家泰戈尔当年到访中国最欣赏的就是徐志摩与林徽因,他曾多次想为徐志摩与林徽因牵线,但都被林徽因婉拒,其实林徽因又何尝不知道自己最爱的是徐志摩,可徐志摩却给不起她想要的生活。选择徐志摩,意味着过诗情画意的日子;选择梁思成,意味着过细水流长的日子。林徽因要的终是安稳的日子,所以她注定与徐志摩擦肩。琴棋书画诗酒花再美好,也比不上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安稳,林徽因是个现实的女子,所以她明白梁思成虽然不是她最爱的,却是最适合她的。对于徐志摩,她只能默默的祝福他能找到更适合他的女子。林徽因没有错,她并没有义务,也没有责任对徐志摩负责,她只是想让自己过得美满,幸福,这并没有错。

有人说,她是个理智的女子,不管面临怎样的诱惑,最后都可以全身而退;也有人说,她是个冰洁的女子,所以无论人世如何变迁,她都有着美丽的容颜。

几场梅雨,几阵荷风,江南又在烟雨中变得迷离。撑一把油纸伞,穿一袭白衣,行走在青石小巷,江南还是当年的江南,可当年那个白莲一般的女子却不知去向。她去了哪儿呢?我也不知道,但我知道: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读《林徽因传》有感600字


她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和作家,她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设计的参与者,也是传统景泰蓝工艺的拯救者。她,就是林徽因。

有人说,想起林徽因,总是在人间四月,春水煮茗,桃柳抽芽,有一种鲜妍的美。也有人说林徽因被季节尘封在四月天,窗外的柳絮做了萍客,梁间的燕子做了邻伴,梦中的白莲做了知己。

杭州,这座被世人赞誉为天堂的千年古城,是许多人魂梦所系之地。这里有闻名天下的西湖,有恍如梦境的烟雨小巷,有月上柳梢的深深庭院,更有难以言说的梦里情怀。 林徽因有幸地,在一百多年前,在那个莲开的季节,降生生于杭州。

一九二零年,十六岁的林徽因跟随其父去伦敦读书。在康桥,徐志摩认识了林徽因。多年后,徐志摩写下“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一九五五年四月一日,五十一岁过的林徽病逝。她死在了挚爱了一生的人间四月天,就在某个春风沉醉的夜晚,静静地停止了呼吸。林徽因的一生可以说是“生如夏花一样绚烂,死若秋叶一样静美”。

林徽因是温和的。她没有张爱玲的凌厉,也没有陆小曼的决绝,亦没有三毛的放逐。 金岳霖为林徽因送去了挽联“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贴切的挽联表达了林徽因诗意美丽的一生。

读《林徽因传》有感800字


第一次听说林徽因是在学习《金岳霖先生》时,老师向我们介绍了这个让金岳霖默默地记挂了一生的女子,虽然只是简单一述,但我也从老师的字里行间听出了这个女子的睿智与才情。

某天无意间在同学那里看到一本《林徽因传》,只是随手翻了几页,却被那恬静优美的文字吸引了。从那时起,林徽因便成了我心中一道独特的风景,让我疯狂地用无数优美的词句来诠释这个神一样的中国第一才女。

她是那般纯净。

读完这本书,我才真正理解纯洁的含义。林徽因就是这样的女子,她美的令人难以靠近,只能远远地、静静地去走进她的心灵。品味他的思想,她用他的理智维系着爱情,她太冷静、太清醒,即使她深爱着徐志摩,即使他们两情相悦,她也能决绝地转身,因为徐志摩有默默为他付出的妻子。林徽因不会沉迷于情爱中,是的,她就是这样的女子,掠尽了人间所有的美,令世间形色男子仰慕了一生,却还是一如既往地、如莲花般的纯洁。

她是那般优雅。

一首《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展示了她独一无二的才情。他的文字永远是清新美好的,与她本人一样,令春风失色,令百花换颜。她的柔美、优雅、淡薄平和倾倒了无数座城,天堂杭州为她倾倒,皇城上海为她倾倒,雾都伦敦为她倾倒她是一个柔美并孤傲的人,她没有陆小曼的执着疯狂,也不会像张爱玲那样为爱默默耕耘,她要的是安稳,是一生的清白。

她是那般淡然。

她说,那个手捧诗书静弹箜篌的女子才是真正的自己。世间又有几人能像他一样抛开一切喧嚣、放弃所有的荣华?她不需要富贵荣华,只要一本书、一支笔、一杯茶、一盏灯足矣。她要平淡的幸福,要安稳的生活。所以,她离开了浪漫多情的徐志摩,与梁思成相守一生。殊不知,她选择托付一生的男子在她死后会另娶他人。而金岳霖这个从未拥有过她的人,却守护了她一生。林徽因太过清醒,清醒到几乎可以看淡一切,但,这才是她,如一首平仄而唯美的诗,永远没有疼痛,永远是那样的平和静美。

读《林徽因传》有感_记有感1500字


读《林徽因传》有感_记有感1500字

生命里有多少的无奈和惋惜,又有多少的愁苦和伤感。华灯初上,时光流转,他与她的曾经留下不可抹灭的痕迹。那些无处安放的曾经,破碎的让人心疼,他推开了所有的人,唯一把她放在心上。他想应该守候,继续这么守候着。

有人曾说如果一百个人来问我完美女子的标准,那么我一百次都会回答说是林徽因,是的,她已经是个传奇,是只能仰望的女子。她早已隔着如许烟波岁月,隔着那些男子的深情,美成书页中的一个剪影。所有人都知道她和徐志摩的故事。他为她写下那样的美的诗,可是最后她还是没有选择他。可是,比起徐志摩那样激烈的爱,金岳霖的脉脉深情更令人动情。

若不是情到深处难自禁,又怎会百转柔肠冷如霜。爱有很多种方式和理由,这里无意责怪谁,可是金岳霖的故事听起来更加撼天泣地。真正的爱情不是利己,而应该是利她的,他为了她终生未娶,因在他心中,世界上已无人可取代她。对他来说,春风再美也比不上她的笑。是否女人,永远不必多问,她最好永远天真,为他所爱的人。

把人生看做是自己独一无二的创作,便不会频频回首,你会不会忽然地出现,在旧时光的风景里,成为珍藏一生的美丽。也许会看到别的风景,可是回头看,仍然觉得还是她最好。即使多年后,当他已是八十岁高龄,年少时的旖旎岁月已经过去近半个世纪。可当有人拿来一张他从未见过的林徽因的照片来请他辨别拍照的时间地点的时候,他仍还会凝视良久嘴角渐渐往下弯,像是要哭的样子,喉头微微动着,像有千言万语哽在那里。最后还是一言未发,紧紧捏着照片,生怕影中人飞走似的。对他来说,花开了,他就画花。花谢了,他就画自己。你来了,他当然画你。你走了,他就画一画回忆。。

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四月的早天,八月的忧愁。她在他心中,始终是最美的人间四月天。仿佛一本书,慢慢翻到最后一页。

若无缘,六道之间三千大千世界,百万菩提众生,为何与我笑颜独展,唯独于汝相见?若有缘,待到灯花百结之后,三尺之雪,一夜发白,至此无语,却只有灰烬,没有复燃。他从来没对她说过要爱她一辈子,也没说过要等她。他只是沉默地,无言地用自己的行动证明着这一切。爱她却不舍得让她痛苦选择,因此只得这样沉默。因为,能够说出来,大约都不是真的。

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忘不了新愁与旧愁。他会想起你年少时候的容颜,在他心中,你永远都是十七岁的那个穿白衣裳的小仙子,他会想到嘴边不自觉地轻轻地微笑起来,叹息地说,她啊之后便是沉默,沉默之下,原本是有千言万语的,可是已经不必说了,那样的林徽因,在那样的他的心中,便是独一无二的万古人间四月天了。

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金岳霖为林徽因终身未娶,长期比邻而居,而他去世后,也和林徽因葬在同一处公墓,像生前一样做近邻。

终于明白,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那些邀约好同行的人,一起相伴雨季,走过年华,但有一天终究会在某个渡口离散。红尘陌上,独自行走,绿萝拂过衣襟,青云打湿诺言。山和水可以两两相忘,日与月可以毫无瓜葛。那时候,只一个人的浮世清欢,一个人的细水长流。林徽因这样写道

他如此深刻地爱着她,终身不娶似乎有了更确切的理由:纵使有再出色的女子,与她相比,也黯然失色,新娘若不是她,娶妻何用?金岳霖去世后,骨灰也安放于八宝山革命公墓,与林徽因墓仅仅一箭之遥。终于明白,世间有这样一种情感,叫做至死不渝。

一生走过许多地方,一辈子只陪在一个人身边。你在的时候,你是一切。你不在的时候,一切是你。终究一别千年。我努力地去想,想你的模样。一直到许多许多年后的今天,许多许多年后的我,才明白许多许多年前的你,为什么有那么许多许多的沉默、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原谅匆匆的时光,记住生命,记住爱,记住温暖。

相信《林徽因-有感2000字》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林徽因传有感8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