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才读了《文摘周刊》上的一篇文章《老年人形象负面化之忧》,文章讲述的是最近议论比较大的扶起跌倒老人反被讹的一序列事件,陈述了中国老年人形象正在面临负面化,读完以后,我想到的不是这个,我在想为什么会这样,老年人为什么要讹呢?第一,中国现在的社会保障性太差,整个中国财政投入到社会保险福利的比例比起世界平均水平要低得多,导致老无所养,老无所依,毫无保障,这种事情才会一再出现。再次中国现在的教育,全民的价值取向已经歪曲,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薄如蝉纸,导致连这种问题都要形成法律,法规,很是呜呼悲哉!
不知十年后的中国社会会不会有所改善。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小编推荐
一句话介绍:该书完成于罗杰斯早期生涯,全书从7个篇章讨论了作者对心理治疗诸多方面的看法。关于这本书作业自己有个介绍这本书绝对不是一本为人提供建议的生活指南,也与所谓的自助手册之类毫无共同之处,但个人经历告诉我,很多读过这些文章的人发现自己的心灵收到了震动,生活得到了滋养。这些文章曾经多多少少帮助读者增加自信,有勇气选择并实施个人的生活计划,致力于实现自己向往的个人理想。
通读感受
整体上感觉,这本书有着通俗读物般易懂的文字,同时也具备着专业书籍的深度和广度,为了让自己更好的理解这本书,后续会通过逐个编的方式梳理一下自己的感受。这篇文章,先谈谈自己最大的几个感受吧。
治疗效果究竟如何发生的
在了解罗杰斯关于治疗效果如何发生的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先厘清一下,心理治疗中的动机和人成长的目标。
心理治疗的动机
个人发展或成长的动机并不是心理治疗提供的。这种动机似乎是有机体与生俱来的,如同我们已经发现的,作为动物的人身上有着类似的生理发展趋向,只要提供最低限度的条件,人体就会趋向于发展和成熟。
从罗杰斯对人的发展观来看,他似乎和马斯洛非常相近,他们都认为人的发展动力是基于内在,而不是外在的。这点或许会让我们感到疑惑,一方面消费主义的大行其道,人类已经越来越迷失在各种物质消费中,我们的喜好、习惯越来越多的收到媒体的影响。正如电影《盗梦空间》里一样,我们的某个念头可能只是他人有意的植入,又如同弗洛伊德古典精神派的看法,当童年渡过后,人就已经成型了。另一方面,当人生走到某个境地,不管是身处社会的何种阶层,物质保障水平发展到何种条件,我们似乎一直抱有这样的疑惑:什么是我的人生目标,什么是我的人生目的?这个问题伴随着每一个人,从内心深处激发我们去找寻答案。罗杰斯的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在他关于人成长的目标有具体的表述。
成长目标
关于罗杰斯对人的成长目标而言,真实和流动是两个关键的属性。真实意味着对自我经验的开放,包括对自身情绪、经验、个人构念、关系的开放;而流动意味着,成长不是一个静态的目标,不是某座有确定顶点的山峰,而是一个不断、持续的成长过程,直到生命的结束,才会成为某种静态。
成为真实的自我,意味着去发现存在于自身的实际情感与行动反应的统一和谐于融洽无间,而不是试图把个人的经验装进一个面具,使他成为一种不真实的形式或结构。成为真实的自我,意味着在个人的经验中寻找真实的自我,而不是寻找某种强加于经验的外在的东西。
据有些人看来,成为个人的真实自我,就是保持恒定不变的静止状态。他们把这样一种目的或价值看作是固定不动或无变化的同义词。这真是一个天大的误会。成为个人的真实自我,就是完全投身一个生存过程。
最后我想指出,这些当事人在努力发现自我、成为自我的时候,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变得越来越乐意变成一个过程,而不是成为一件产品。在一种自由的治疗关系中,他倾向于放弃这种确定的目标而接受一个更令人满意的认识,即他不是一个固定的实体,而是一个生成的过程。
我们有了动机作为起点,也有了最后的成为过程作为目标,那么这个中间如何发生呢?
治疗的进程
在该书的第七章,罗杰斯把人的成长状态分成了7个阶段,这有点像是为人的心智成熟建立了某种尺度,通过对比这七个阶段,我们大体可以判断一个人其自身与其有机体的协调程度。关于阶段的划分,罗杰斯总结了几个维度。
情感的自由流动
体验方式的变化
不真诚和谐到真诚和谐的转变
交流方式的改变
对于经验的认知图式的松动
个人与自己的问题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
个人与他人形成关系的方式发生了变化
概而言之,变化过程开始于一个僵化的固着点,在这里,上面所说的各种要素和线索都是清晰可辨、可以拆开来理解的;而变化要达到目的地,是治疗时刻的高峰体验之流。在这种时刻出现的、带有直接性的崭新体验中,情感和认知相渗透,自我主观地呈现于体验之中,自由意志纯粹成为一种遵循有机体的和谐平衡的主观自觉。
治疗的条件
罗杰 斯总结了个人的治疗经验,总体而言,他认为导致当事人发生改变的不是具体某种指导,而是他在和当事人共同工作过程中建立的关系。
我可用一句话来陈述这个总体的假设:如果我能提供某种类型的人际关系,那么对方就会在他自己身上发现运用各种关系来促进成长的能力,同时也就会产生个人的变化和发展。
助益性的人际关系
真诚一致、无条件接纳、共情是罗杰斯对这种助益性人际关系的总结。
我发现,在人际关系中我越能够真诚透明,我就越有帮助作用。
我发现越是接纳和欣赏当事人,我就越有可能创造一种他可以利用的关系。
我还发现,我不断地渴望去理解当事人的当下感受,理解他的各种情感和表达的个人意义,即达到一种敏感的共情。
我认为,就我来说,助益性关系的特征是真诚透明,在这种关系中我的真实感受可以得到透明的表现;是接纳,即把对方作为具有不可替代的内在价值的、独一无二的独特当事人来接纳;是深入的共情理解,这种共情理解能使我透过他的眼睛看到他私人的世界。
似乎,个人的成长是完全基于内在的动力,彷佛人的成熟犹如植物的种子,只要提供足够的阳光、养料和水分,种子就会长成参天大树。尽管这个理论看上去特别积极和充满的人情味,我依然会好奇,这样的治疗对DSM病理性心理患者是否具有效果?这样充满对有机体信任的治疗方法,是否也只能针对部分的来访者?如果确实只能适用于部分来访者,那么这部分来访者又具备什么样的特征?
对于罗杰斯的理论,学界或多或少都有一些不一样的声音,尽管现有的心理学研究一致认可良好的关系是治疗发生的有效因子,但是就以人为中心的治疗效果来讲,依旧不能确定是这一方法自身的作用更大,还是罗杰色本人的特质影响因素更大。而关于这点的疑问,或许也会一直持续。
孔子之忧——《论语》读书笔记300字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译】孔子说:“(许多人)对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求,听到义不能去做,有了不善的事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所忧虑的事情。”
【笔记】夫子言此四端,乃学人之常理,人之常经,故夫子谆谆以教。修德,以日新;学以日进;闻义而行之;不善而改之。
7.4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译】孔子闲居在家里的时候,衣冠楚楚,仪态温和舒畅,悠闲自在。
【笔记】志怀天下不见用,也不影响夫子闲居之心情。能安住当下,同样需要心志笃定的,若多欲又如何能得申申夭夭之态呢?夫子之道,能退能进,进则以济天下,退亦足养乎身心。有大志,而不为大志所累,方是从心所欲不逾矩之功夫。作者:明强
一个人很委屈不开心的时候,只需要去拥抱她,我们却想让他去做改变,或者学习,他会有防御心理,可能会有攻击性,包括攻击性语言。
有一次,我本来就有点郁闷愤懑的情绪,不舒服,后背发冷有点发烧的感觉,头脑炫目,有点坐不住了。老师说了句,大家感受一下她的情绪。就感觉照本宣科,人家难受的要死,还站着说话不腰疼。回家赶紧吃了清热解毒颗粒睡了一觉。那时候才感觉什么是残酷。只需要一句是不是有点不舒服?
那一刻终于明白,为什么越看别人痛苦,越不能轻描淡写的说一句,你去参加父母课堂吧。
任何时候都是先感受到别人感受,不仅仅是共情俩字而已。照顾到对方感受方得始终。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译】孔子说:(许多人)对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求,听到义不能去做,有了不善的事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所忧虑的事情。
【笔记】夫子言此四端,乃学人之常理,人之常经,故夫子谆谆以教。修德,以日新;学以日进;闻义而行之;不善而改之。
7.4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译】孔子闲居在家里的时候,衣冠楚楚,仪态温和舒畅,悠闲自在。
【笔记】志怀天下不见用,也不影响夫子闲居之心情。能安住当下,同样需要心志笃定的,若多欲又如何能得申申夭夭之态呢?夫子之道,能退能进,进则以济天下,退亦足养乎身心。有大志,而不为大志所累,方是从心所欲不逾矩之功夫。
《阿q正传》中的阿q,是鲁迅创作极成功的典型形象.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里,阿q由于受剥削受压迫而要求革命,但又因为受愚弄受毒害而落后,不能真正觉悟,最后还是被迫害致死.
阿q是是旧中国未庄的一个贫苦农民.这未庄是赵太爷,钱太爷的天下,阿q连姓赵的权利都没有,所以被人叫着阿q.他勤劳,专做短工,但穷得只有一条"万不可脱"的裤子.他是弱者,受了欺负却又欺负比他更弱小的小d;他挨了打,常用"儿子打老子"的话来安慰自己,在精神上求得胜利.他常为生计发愁,而关于妇女和婚姻,他还要"合乎圣贤经传".野蛮的压迫剥削使他贫穷无奈,深重的愚弄毒害更使他愚昧麻木.革命了,"但他有一种不知从哪里来的意见,以为革命党便是造反,造反便是与他为难,所以一向是'深恶而痛绝之'的,殊不料这却使百里闻名的举人老爷有这样怕,于是他未免也有些'神往'了况且未庄的一群鸟男女的慌张的神情,也使得阿q更快意."革命造反的对象是举人,老爷,造反只能使劳动者失去枷锁,不可能与一无所有的人为难,这"意见"显然是赵太爷之流愚弄阿q的.但阿q毕竟不堪凌辱,他想改变处境,于是"神往"革命.可是他的"土谷祠"革命理想却是:"……第一个该死的是小d和赵太爷,还有秀才,有假洋鬼子,……王胡……也不要了.直走进去打开箱子来:元宝,洋钱,洋纱衫,……秀才娘子的一张宁式床先搬到土谷祠,此外便摆了钱家的桌椅,——或者也就用赵家的罢,……"这表现他对革命对象,革命目的等的认识都是极其模糊的,是小农经济的闭塞短浅的心态.他的革命行动是去静修庵里胡闹.当假洋鬼子不准他革命时,他恨假洋鬼子,却又恨起造反来了,这些都是阿q想革命却又愚昧不觉悟的表现.
阿q形象的意义,在于画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国民性,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为革命者研究国情制订革命策略提供了极好的依据.
生命化教育读后感(一)
今年来,中心小学开展以生命教育为主题德育活动,看到生命教育这个词,我想到了以前看到过的一个报告: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冯建军教授作的《教育,为了生命的事业生命化教育的理念》报告。
生命教育的提出及推行: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于1968年首次提出生命教育的思想,并在加州创立了阿南达学校,实践生命教育思想。我国的台湾、香港开设生命教育的课程,辽宁、上海2004年由教育厅启动中小学生命教育工作。
生命教育的目标:认识生命之可贵;珍惜生命之存在;欣赏生命之美好;提升生命之意义;实现生命之价值。
生命教育中的教师,不仅仅是一种职业,教书已不再是谋生的手段,而应成为生命存在的一种方式,一种使人类和自己都变得更加美好的生命存在的形式。为此教师应努力成为自觉创造自身职业生命的主体,成为充满生命活力的自我主体,唤醒自我生命意识的觉醒,成为具有自主选择、自主反思、自主建构、可持续发展的自主成长型教师。
教师只有在不断的自我生命成长的体察、反思中,才能善于从师生共度的生命历程中获得一种生命体验与满足,一种生命的创造和成长,感受与学生共同成长的快乐,得到生命的一份满足和升华。教师自身生命价值和意义也要在其中得以体现和延伸。教师才能感受到在奉献中的快乐。
生命化教育读后感(二)《生命教育》不是一般意义上用手写出来的文字2020,而是一本用身体实践出来的好书。这些文字2020,没有一句灰色的理论,在字2020里行间,流淌着的是真挚的教育情怀与理性思考,因为,没有对教育的一种悲悯之爱,便无法让教育成为自己的宗教,没有一种对师生的慈父般的情怀,便不可能有那种跨越时空的漫步和建设性的思考与策略。
我们怀着对生命的敬畏和尊崇,以热切而理性的思索努力追寻教育的本真,引导教育的实践:将生命融于教育,将教育融于生活,让教育成为生命的诗意存在,凸现生命的灵动、自由和独特,并以此渐臻生命的完满与幸福。
生命:教育的原点。教育的起点是人的生命。生命的特征是有限性、无限发展的可能性、独特性及超越性。教育应依据生命的特征,遵循生命发展的原则,促进生命的成长,引导生命走向更加完整、和谐与无限的境界,引导生命从生存走向存在。在这里,原点,即为源点,是出发点。但又不仅仅如此。它同时是核心,是过程,是方法,更是目的。那么,教育的原点是什么呢?以人的方式来认识人、引领人。教育,是生命存在的基本方式。(.org)这种存在,并不单纯在于活着,更在于如何实现生命的价值,回归生命的本真,实现生命的灵动。因此,教育的一切都应为了人为了人的生命的唤醒、激扬、涵养和完善,为了人的生命的强化、净化、优化和美化。当然,教育不能拒绝适当的灌输、训练和惩罚,但绝不能野蛮,甚至失去理性与人性。
从生命意义上说,教育更应该像阳光,温暖心怀;像金色的河流,澄澈而明净。因为孩子的生命美丽如花,教育的作用就是让这些花朵绽放得更加绚烂,细细地倾听每朵花慢慢开放的声音!
雨果曾说过:花的事业是尊贵的,果实的事业是甜美的,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的事业是平凡而谦逊的。我想,教师所从事的就是这种叶的事业平凡而伟大,教育的生命将会因爱而动听!
读后感《老年人形象负面化之忧读后感150字》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摆渡人读后感150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