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魔鬼经济学读后感
在我对经济学有所了解之前,我想象中的经济学应该是枯燥无味、堆砌数字和符号、对于现实生活没有意义的(至少对我来说是的)。正是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其实经济学与其说是一门具体的学科还不如说是一种哲学,这个学科的价值能普遍存在于现在的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对于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组织、每个经济实体、甚至于每个国家都有着非凡的意义和价值。经济学的价值对于我们这些非经济学家的普通人来讲有两个方面:
1. 我们可以直接应用现代经济学的成果来改善我们的生活,简单说就是帮我们获得更多的金钱,经济学最关键的领域是经济领域,比如:当铁矿石进口价格上升时,钢铁企业的股票走势是怎样的?钢铁的下游企业股票走势怎样?;当利率上升时,我们要知道为什么现在我们的国家要做出这样的决策?这样的决策影响是什么?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什么影响?我们应该怎样应对?;当出口市场受挫时,我们为什么要促进消费?为了促进消费国家有什么手段(画外音:高房价.)?具体发展什么行业?发展什么区域?怎样发展?对我们有什么影响?。
2.经济学的方法论:书中涉及到的经济学方法论分为三个方面:
第一个层次是经济学方法论的基石:以数据说话。书中分析问题都有数据和事实为基础,这也是经济学本身对经济学家最基本的要求。要养成凡事以数据作为分析问题和得出结论的基石。知易行难,比如现在生活中很多问题很难直接拿出数据分析,从而现在有些所谓的传统智慧(书中解释为:通常指哪些没有确凿的证据,但却因为人普遍使用,结果就为公众所接受为真理的说法)就非常值得质疑:金钱并不能帮助人赢得选举 (书中例子),每天喝8杯水不能对健康有帮助(书中例子),一根香烟折寿11分钟,要是现实中的例子就太多了:随便翻出一个电视台就会发现大把的白痴广告:论据和结论完全没有关系,逻辑似是而非,仔细分析这些广告完全可以当成是笑话集锦来看。(这也侧面说明为什么看电视多的人智商都不高)。
第二个层次是甄别数据:每天我们面对的数据都是海量的,这些数据都是真实的么,我们怎样使用。这就涉及到书中的另一个层次的观点:专家会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来为自己谋取利益。我们怎样甄别这些专家的数据和信息是真的还是假的?书中也提出了一种利器就是动机分析,书中认为:动机是现代社会的基石,理解动机或者是找出人们真正的动机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有些数据明显就是有问题的,比如前段时间的工资被增长的事件(那明显是统计局要和谐局面)。有些数据就不是那么容易发现,比如房地产中介提一供的房屋成交参考价格。书中认为现代社会的专家会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为自己谋利,那么他们提一供的数据和服务就难免带有利益的烙印,仔细进行动机分析,我们是能够甄别这些数据和信息。
第三个层次:基于正确的数据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这部分的内容是书中最为一精一彩的部分。书中提出了若干非主流命题:名字对孩子的未来有影响么?学校老师和相扑运动员有什么相似之处?父母怎样做才能帮助孩子成功?.作者从一个经济学家的角度对这些有趣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这其中使用的方法和智慧真是让人拍案叫绝。我的建议是看到每一章的讨论命题后想想:如果我来研究这些课题,我会需要什么样的数据?怎样获得这些数据?怎样甄别数据?从哪里着手分析数据。
篇二:魔鬼经济学读后感
周日花了一天时间把《魔鬼经济学》大概看了一遍,很就不看书了。没想到一天不到就能看完一本书,还是最近几个月来看完的唯一一本书,着实让自己意外。
看完后,首先说这本书还是挺不错的。列维特是个很有见地的经济学家。我觉着他才是一个牛一逼一的旁观者,有数学思维却不表面运用数学,能够洞察人一性一。
刚看完时,我还是挺有成就感的,可是我想着想着就觉得有点不对。我是学计算机,为什么我半年没看完一本计算机方面的书,却在一天之内兴致勃勃地看了一本经济学的书。难道我的兴趣不在计算机?再进一步想,我毕业这么久没有任何计算机方面的进修,也就是说我能保持我还行的技术能力靠的完全是大学里的基矗可怕了,我在吃老本,现在吃以前的,那以后吃什么呢?我该注意了,思考了。不过,目前还没有什么计划。不过,我好像是突然意识到了点什么。。。。。。
篇三:魔鬼经济学读后感
上大学以来,在一些如微观经济等跟经济有关的课堂上,总听到老师们推荐一本经济类的书,说是必读的它就是《魔鬼经济学》。这本书实在抢手啊,在图书馆是要预约才能借到的,我把它从图书馆拿回来的时候,心情那叫一个激动啊,于是我利用一个星期中午午睡前的空隙把它读完了。
说实话,当初我想要借这本书来看的目的是比较功利的,想着它既是畅销书,又是与我们专业有关的,里面一定会教我们很多经济学方面的知识。可是一整本书读下来,感觉作者史蒂芬列维特直接告诉我们的关于经济学方面的东西不多,但他在书中向我们展示的是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我发现作者善于推翻人们一贯的想法,然后用一系列的调查数据来向读者阐明自己的观点。虽然我感觉书中的一些大多数关于美国背景与我们日常接触的很不一样,导致我会对一些章节不太理解,但是我还是比较认同作者的做法,那就是用事实说话。
然而,我对书中作者关于孩子教育与父母一之间的关系的看法持保留态度,可能是因为国情不同吧,我始终认为孩子教育与父母一之间有极大的相关关系。书中史蒂芬列维特有这样一个观点:毫无疑问,在孩子一生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可是,大多数父母都是在孩子出生之后开始学习如何教育孩子的,这时已经为时过晚了。对此我不太认同,因为放到中国来说,父母的教育对孩子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
具体拿我最近在《读者》看到的一篇文章来说吧。文章题目是什么已经忘了,但里面的内容让我下定了一个决心,以后教育孩子也要像文章所说的那样去教。那篇文章主要说的是一个13岁男孩到国外生活一段时间的故事,因为他爸爸有事,所以要把他托给外国一个朋友看管,在机场,爸爸友人这样对小男孩说:听着,你爸爸不没有欠我人情,我也没有欠他人情,这样我们之间不存在什么人情利益关系,所以你在我那儿住的时候要自己照顾自己,不要指望我照顾你的起居饮食。早上要自己做早餐,自己想到哪儿玩可以按照旅游手册上写的路线去游玩,若是我有空我可以陪你去就这样,过了几个月国外生活回来,小男孩的变化让全家人吃惊,他成了具有极高自理能力的13岁小男孩。就我自己而言,父母给我的影响也是最大的,在他们身上我学到了要承担责任、努力前进,因为在家里,我们耳濡目染父母的言行举止,他们就是我们的榜样。当然,青春期的我们就很难说了。
由此我认为,家长给予孩子什么样的教育,对他的身心发展有极大的影响。如果父母不放手去让孩子自理,他就迟迟不能独立生活。当然,小伙伴跟环境也是重要因素,但我觉得父母的教育才是关键。而前一段日子有位老师在网上发布的帖子也跟这个话题有点关联,他认为如今寒门难出贵子,就是说富人家的子弟由于他们的父母肯花钱给他们最好的教学资源,这样他们的孩子在日后的各种竞争中可以脱颖而出。当然,这涉及的有教学资源分配不公的问题,但其中一个重要因素仍是父母。
读完这本书后,尽管我脑海中仍有许多问题,但也学会了分析问题要结合背景,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才能得出你想要的答案。
篇四:魔鬼经济学读后感
《魔鬼经济学》下面这些命题作者都用一些数据和方法进行了实证。(姑且不论这样的方式是否是有效的)
1、美国的一些教师为了让学生的成绩好看些,往往会在试卷评阅之前进行私自修改;日本的相扑运动里面的相扑运动员为了自己的排名在关键局一般会相互作一弊。这是作一弊的案例。
2、3K一党一的人和房地产经纪人一样利用信息不对称进行利益最大化。所谓专家经常滥用一些数据来恐吓大众以达到目的,其实我们大可以放心的对他们的研究数据进行怀疑。
3、毒贩的地位和收入都是极其低的,他们的危险也是很高的,但是因为在贫民窟里面贩一毒并不被当成是一件可耻的事,加之生活贫困,和很多有明星梦的人去好莱坞,所以他们也希望自己有一天做到贩一毒集一团一的高端,所以不愁没有人贩一毒,所以贩一毒的人待遇很差。
在这里作者举例说:为什么一个一妓一女的收入会比建筑家的高,因为想做一妓一女的人少,相对供给比建筑师的相对供给就少,而需求也可以这样说:一妓一女不需要建筑师,但是建筑师不一定不需要一妓一女。
4、美国的犯罪率为什么在前几十年一直呈现下降趋势,犯罪分子的减少作者把这个归于堕胎合法案的通过。因为想堕胎的母亲大都是来自贫穷没有受到很好教育的未婚群体,如果他们将孩子生下来,对孩子的教育肯定不是很足,这就增加了潜在犯罪的数目,但是堕胎合法就降低了潜在的犯罪人数,这个影响当然是由在法案通过后的几年、十几年的数据得到的。
5、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好的结论就是不要完全相信那些专家的话,因为当你读足够多的专家的话的时候,你会发现他们的大部分观点是完全相反的。父母对孩子确实有影响,这种影响直接决定于做父母本身的人品,至于父母对孩子做了什么则是次要的。
6、一个人的名字对他的一生有影响吗?多多少少是有一点的,这还是要通过他们的父母实现,当一个父母给他们的孩子取名字的时候,他们多半是寄予某种希望,当然他们也会为这种希望而努力,培养他们的孩子。
作者还分析了美国白人和黑人的取名,由于种族对立依然存在,所以在取名字时是收到影响的,黑人想在黑人区呆下去最好是取明显带有黑人特征的名字。底层的阶级取名一般倾向于想高层人士学习,所以当那些名字被底层人士普用之后高层人士一般会创造出新的名字。
总得来说这本书还是蛮好的,同类的书籍在市场上其实是很多的,就是研究一些比较切中实际的问题,尽量多的找数据和证据来证明,当然一切大都要回归到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人们的正常心里,基于此作出一系列的活动,从而符合我们的现象。
从这本书得到的启示:1、尽量保持自己的判断,不要急于相信那些所谓专家的话,用事实和数据说话,当然一定要是准备的数据。
2、做经济分析的时候,当分析和数据或者现实不一样的时候,就从心理学的角度换一种相反的解释,或许人们不是这样认为的,或许当人们遇到这样的情况时,人们会这样想,而不是那样想
篇五:魔鬼经济学读后感
这本《魔鬼经济学》是我在地铁口的书摊上买的,当时也是贪个小一便宜。回家打开书一看,原来是盗版书,满篇都是错别字,好在还没达到影响理解内容的程度。看来小一便宜不能占啊!
《魔鬼经济学》也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他和其它教材型的经济书相比,知识方面介绍得并不广泛,但娱乐一性一更强一些。这本书没有一个统一的主题,而是讨论了几个独立的很有趣味的话题,比如:哪一类人的诚信度比较差、人在什么环境下倾向于撒谎、3K一党一是如何组织的、黑帮的经济活动、堕胎与犯罪率之间的关系等等。
虽然这本书没有一个统一的主题,但明显地可以看出作者所有的话题都在试图传递同一个思想:有些事件,看上去似乎是某个原因引起的,但实际上它却是另一个因素的结果而已:真正的更本质的原因往往是隐藏在其后的,也许是你从来未曾想到过的。
在这本书讨论的众多话题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关于黑帮成员是如何分赃的那一段。我是一个俗人,所以一看见和收入、分配相关的内容就格外兴奋,记忆力也仿佛好一些:)。下面,就以讨论影响某个人的工资水平的因素,来作为这本《魔鬼经济学》的读后感吧。当然我们讨论的将是在美国的情况,这比讨论中国现状来得安全。
一个人的工资收入首先与他从事的行业有关,不同行业间工资水平的差距远远大于行业内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所以才有男怕入错行这一说。
一个行业收入的高低从根本上讲,是由劳动力供求关系决定的:职位数量少,求职的人多,工资就低;否则就高,这是符合经济学原理的。深入一点分析,有四个因素(这四条是《魔鬼经济学》中给出的)会影响到某个行业劳动力的供求关系:有多少人愿意从事这项工作、工作所要求的专业技能水平、工作让人产生的不快一感、以及市场对这个行业所提一供的产品或服务的需求量。
用这四点可以很容易解释为什么一妓一女的平均收入比程序员还高(《魔鬼经济学》上给出的例子是建筑师,不过程序员更贴近我的生活啦):①基本上没有任何一个女孩子梦想着自己长大后去当一妓一女,愿意从事这个职业的人较少;②一妓一女的技能是要在非常具体的环境当中才能磨炼出来;③一妓一女所从事的工作让她们感到很不愉快,这份工作有潜在的威胁,并且她们很可能会因此失去获得幸福家庭的机会;④想找一妓一女的服务的人远远多于想找程序员服务的人。以上几点就导致了相对于程序员来说一妓一女可能是供不应求的,因而一妓一女这个行业的平均收入较高。(美国情况,其他国家情况可能不同)
影响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另一个重要的因素是:是否有垄断存在。在大多数发达国家,劳动力都被一个叫做工会组织所垄断。雇主必须同工会协商讨论工资的高低。而全国只有一家工会,是绝对的垄断机构,可以在谈判中占尽优势。因此,拥有一个真正为劳动者服务的工会,就能大大提高工资水平。
同一个行业内,个体之间也存在工资差距。原因是多方面的,原因之一是由于个人的业务水平不同,创造出的价值也不同,所以想要提高收入,必须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水平。
还有一个因素,是由于每个人对工资的期望不同引起的。这一点是我在读《经济学原理》中解释价格歧视一段时突然领悟的。
篇六:魔鬼经济学读后感
前些天王小岚发我一书:《魔鬼经济学》(Freakonomics),曾经大热,为一位年轻的芝加哥大学经济系教授与一位自一由撰稿人合著,非常轻松易懂,是我所阅读过的(虽然样本极少)最好读的经济学相关书籍之一。
既然如此轻松好看,便意味着信息量或者信息难度/深度的有限,作者自己也指出该书初版时的一些反对声音,有些我也同意如有人指出该书有着明显的模糊不清的风格;还有人说在关于犯罪率下降的章节作者显然太不谦虚。还有更多的反对集中在没有明确的统一的主题,对此我没有太多想说的,我不明白这个问题是否会对作者的研究价值产生本质影响,因为作者很清楚地意识到,他本质上,只是一个喜欢提出问题的人让人想到哲学家。至于连贯与否,对于一个喜欢不断尝试提出新鲜问题的好奇者来说,并不十分重要,除非这个好奇者碰巧是逻辑一爱一好者。
而对于先前提到的两种批评,我认为都有证据支持。
首先,虽然作者在课题研究时大量采取了统计学方法(主要有回归分析)这是经济学实证化的强大工具和支撑,但作者在下结论时常常显得有些急功近利,过于武断,有把问题简单化的倾向当然,客观地看,这也是在社会科学领域采取实证科学做法的一种不可避免的损失,可视为研究过程中的一种机会成本,可不幸的是,当这种机会成本以否定人们所熟悉的观念,即以否定传统智慧的形式向人们展现出来时,就会引起一些人的强烈不适(如作者证明了90年代中期美国社会犯罪率急剧下降是由于很多年前堕胎法的通过,势必引起了保守主义、基督徒的反感。)当这种不适感具有普遍一性一时,这种理论就有可能被视为武断、无理,甚至是谬论。话说回来,在这里,当然,作者并没有在价值判断上引起我个人的反感,尤其当我考虑到他经济学家的身份,但是,正是作为一名经济学家,一名科学家/学科的深入研究者,作者并没有展示出充分的客观一性一。回归分析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控制变量法,是将经典物理学/数学的方法引入对经济问题、社会问题的分析中,然而众所周知,作者更知,社会经济问题是无法做到完美的控制变量的,回归分析得出的结论,或变量间的相关程度,首先是建立在不完全和不确定一性一的基础上的,确定也是在有概率保证的情况下才能谈论;相关,由其定义可知,区别于确定的函数关系,变量间的相关虽可量化,但由于统计数据的不完全,其可靠程度也大相径庭,但总的来说,没有社会统计是真正完全的。统计学是一种不可放弃的强大工具,但如何把握太重要了,经济研究中应努力防止被统计牵着鼻子走。因此,经济研究,必然要求经济学家时刻保持客观一性一和谦虚不过考虑到此书面向大众读者,那么,牺牲一点客观一性一也可以容忍,但这又是机会成本,即以牺牲一点客观一性一的代价换取更多注意。
读书是过程,读后感是结果。阅读作品后,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许是当时的历史,也许是书中塑造的人物,经常写读后感,写作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就可以得到提高。怎样去借鉴优秀的读后感范文模板呢?经过收集,小编整理了魔鬼经济学读后感,更多相关信息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魔鬼经济学》作者为美国著名经济学者史蒂芬.列维特和史蒂芬.都伯纳合作编著的经济学理论书,本书主要通过一个个生活中常见的或典型的事件描述,试图揭示隐藏表象之下的真实世界。如众多读者感受该书确立了一个有悖于传统智慧的观点:如果说伦理道德代表了我们心目中理想的社会运行模式的话,那么经济学就是在向我们揭示这个社会到底是如何运行的。
感性容易误导决策,学会揭示客观事实。作者史蒂芬通过一系列看似独立的小故事,如3K党与房地产经纪人、毒贩为何还与母亲同住、堕胎与犯罪率的关系等看似与我们理解相去甚远的生活感性认知,以理性思考和数据演绎的形式证明其相关性。其基本的思路为在大数据的基础上,运用客观思维演绎推理,揭示隐藏在感性认知背后的生活真实运作的模式。经济学是人“经济生活”的学问,是动机学,世界太虚伪,在客观理性的思维模式下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式去认识这个表象世界,这是魔鬼经济学的入口。
敢于质疑传统智慧,学会独立思考。书中提到“人们经常会把那些拿手的,以及与我们的个人利差联系在一起的事物认定为真理,并努力气绝那些让我们感到不适或跟我们生活常识格格不入的东西。另一方面,我们又总是会接受那些有助于提升我们自尊的东西。”这是对“传统智慧”点睛名句,没有理性论证,对于权威宣扬成为社会共识后大家习以为常,但是往往“传统智慧”与现实相去甚远,就如古斯塔夫认为群体是盲目简单的一样,越简单越好理解,群体传播越顺畅,而无关是否正确。人都是社会人,群体属性是我们每个人的烙印,但是个体在自我发展中应保持相对独立性,最起码在认知思考中保持独立性。
利益决策影响行为,行为背后隐藏动机。在思考之前,必须清楚行为动机,问题不同,动机不同,结局大相径庭。从简单的动机中找到问题的根源,化繁为简,这是魔鬼经济学的关键所在。这本书就是试图教会我们理解问题、思考问题的魔鬼式技术,从纷繁复杂的经济社会中,揭示“隐藏在表象之下的真实世界”。
《魔鬼经济学》读后感1000字:
在经济学家眼中,生活即决策,即利益的权衡。这种线性视角直指繁荣与复杂背后简单而清晰的真相,帮助我们避开生活中的陷阱,做出更高明的决策。最近尤其想给自己专业充电,就搜索经济金融相关书籍拿来读,《魔鬼经济学》这本书具备科学与趣味交织,揭示了日常事件间奇妙的联系,让我产生浓烈兴趣,欲效仿经济学家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态度,收集到更多火花四溅的乐趣与神奇逻辑,于是利用一周的闲时读完这本书,感受颇多。
一整本书读下来,感觉作者史蒂芬·列维特展示的是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而非经济知识的简单论述,史蒂芬·列维特善于推翻人们一贯的想法,然后用一系列的调查数据来阐明自己的观点。经济学是研究经济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按照其研究方向可以分为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等,“魔鬼经济学”应该还无法单独作为一个研究方向,该书中所研究问题大都是个案,又和微观经济学所主要研究的“供给、需求、产品市场”等关联度不大,所以很难归入哪一个研究方向或者研究门类。
书中研究的“学校老师和相扑运动员共同之处”、“3K党和房地产经纪人的共同之处”等问题,将《西方经济学》中关于“经济人假设”的概念,作为研究前提,《魔鬼经济学》中这部分内容是当一个人在经济活动中面临若干不同的选择机会时,他总是倾向于选择能给自己带来更大经济利益的机会,即总是追求利益最大化。于是乎,魔鬼经济学是基于传统经济学理论的研究假设前提,所创新发展的一种研究问题的方式方法。
其中一些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非常适用于人力资源工作者开展工作,招聘、绩效考核、薪酬等职能都需要研究人性和心理。招聘时,面试或其他测试时按照招聘工具获取所需信息,其实就是在探究人性,以最快方式了解一个人;绩效考核方案的制订,结合书中的“老师”、“相扑运动员”、“房地产经纪人”等案例,他们都是基于“经济人”的前提在做自己的工作或处理问题,若其间出现问题,则归咎于制定的政策存在漏洞,为此做深入研究也是为修订更为完善的考核政策;读后感·薪酬制度的制订所遵循的原则也是探究人性,如工资公平,“公平”不等于“满意”,而是等同于“没有采取不满意的对抗行为”,这就是人性。魔鬼经济学是一种研究问题、思考问题的技术,它可以指导我们日常工作。
读完这本书后,尽管我脑海中仍有许多问题,但也学会了分析问题要结合背景,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才能得出想要的答案。我们日常生活面对大量所谓“官方数据、据统计、大量数据表明等”产生的千奇百怪的数据,我们应将其视为一种客观存在,就如同河里的水,真正要喝的话,最好还是先通过过滤与消毒!
上大学以来,在一些如微观经济等跟经济有关的课堂上,总听到老师们推荐一本经济类的书,说是必读的它就是《魔鬼经济学》。这本书实在抢手啊,在图书馆是要预约才能借到的,我把它从图书馆拿回来的时候,心情那叫一个激动啊,于是我利用一个星期中午午睡前的空隙把它读完了。
说实话,当初我想要借这本书来看的目的是比较功利的,想着它既是畅销书,又是与我们专业有关的,里面一定会教我们很多经济学方面的知识。可是一整本书读下来,感觉作者史蒂芬列维特直接告诉我们的关于经济学方面的东西不多,但他在书中向我们展示的是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我发现作者善于推翻人们一贯的想法,然后用一系列的调查数据来向读者阐明自己的观点。虽然我感觉书中的一些大多数关于美国背景与我们日常接触的很不一样,导致我会对一些章节不太理解,但是我还是比较认同作者的做法,那就是用事实说话。
然而,我对书中作者关于孩子教育与父母之间的关系的看法持保留态度,可能是因为国情不同吧,我始终认为孩子教育与父母之间有极大的相关关系。书中史蒂芬列维特有这样一个观点:毫无疑问,在孩子一生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可是,大多数父母都是在孩子出生之后开始学习如何教育孩子的,这时已经为时过晚了。对此我不太认同,因为放到中国来说,父母的教育对孩子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
具体拿我最近在《读者》看到的一篇文章来说吧。文章题目是什么已经忘了,但里面的内容让我下定了一个决心,以后教育孩子也要像文章所说的那样去教。那篇文章主要说的是一个13岁男孩到国外生活一段时间的故事,因为他爸爸有事,所以要把他托给外国一个朋友看管,在机场,爸爸友人这样对小男孩说:听着,你爸爸不没有欠我人情,我也没有欠他人情,这样我们之间不存在什么人情利益关系,所以你在我那儿住的时候要自己照顾自己,不要指望我照顾你的起居饮食。早上要自己做早餐,自己想到哪儿玩可以按照旅游手册上写的路线去游玩,若是我有空我可以陪你去就这样,过了几个月国外生活回来,小男孩的变化让全家人吃惊,他成了具有极高自理能力的13岁小男孩。就我自己而言,父母给我的影响也是最大的,在他们身上我学到了要承担责任、努力前进,因为在家里,我们耳濡目染父母的言行举止,他们就是我们的榜样。当然,青春期的我们就很难说了。
由此我认为,家长给予孩子什么样的教育,对他的身心发展有极大的影响。如果父母不放手去让孩子自理,他就迟迟不能独立生活。当然,小伙伴跟环境也是重要因素,但我觉得父母的教育才是关键。而前一段日子有位老师在网上发布的帖子也跟这个话题有点关联,他认为如今寒门难出贵子,就是说富人家的子弟由于他们的父母肯花钱给他们最好的教学资源,这样他们的孩子在日后的各种竞争中可以脱颖而出。当然,这涉及的有教学资源分配不公的问题,但其中一个重要因素仍是父母。
供也骂来需也烦,火腿贵来生猪贱。
麦贱面贵为哪般?市场之恶由来远。
商者有一引吾厌,恰恰如那美邮局。
价廉物美或可赞,胡作非为谁人管?
市场屡屡遭劫难,中人掮客惹人怨。
海德公园有计献,另有隐情勿贸然。
芝大布斯今人观,细细把那实情探。
因那莱氏与利氏,魔鬼经济人人谈。
无论弗氏有何言,且看数据如何算。
水果蔬菜价高低,市场优势使其然。
边际理论释疑诞,原理一如摇尾犬。
卖方买方交易员,交流互动生价钱。
奇异一只卖几钱,美分只要三十三。
全因农场纽约店,入市贩多无人管。
苹果价贵却相反,缘由马上来道完。
摘采苹果辱身份,招徕移民降成本。
香蕉情况则不然,入口无子种者欢。
收割运输成本贱,劳无所得谁来管?
粮食由来三大关,生产种植装车运。
关关应需价格廉,其他成本却翻番。
买方选择也有关,高档香波无稽谈。
无用之物却不贱,价值高低看价钱。
人性如此难改变,也有世事归因难。
人生玄妙难看穿,历史习惯或使然。
市场竞争定贵贱,加之政客关税拦。
奇异美味价高低,全看以上此两点。
妙哉。
好吧,看到这儿您已不由自主地哈哈大笑的话,此书您已阅毕。而我看完也没来得及哈哈大笑,因为居然没有第5本就开始鸣谢了。所以,只能在此怅然打卡。
《魔鬼经济学》作者为美国著名经济学者史蒂芬.列维特和史蒂芬.都伯纳合作编著的经济学理论书,本书主要通过一个个生活中常见的或典型的事件描述,试图揭示隐藏表象之下的真实世界。如众多读者感受该书确立了一个有悖于传统智慧的观点:如果说伦理道德代表了我们心目中理想的社会运行模式的话,那么经济学就是在向我们揭示这个社会到底是如何运行的。
读后感大全为您提供更多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您。https://www.dhb100.com/
感性容易误导决策,学会揭示客观事实。作者史蒂芬通过一系列看似独立的小故事,如3K党与房地产经纪人、毒贩为何还与母亲同住、堕胎与犯罪率的关系等看似与我们理解相去甚远的生活感性认知,以理性思考和数据演绎的形式证明其相关性。其基本的思路为在大数据的基础上,运用客观思维演绎推理,揭示隐藏在感性认知背后的生活真实运作的模式。经济学是人“经济生活”的学问,是动机学,世界太虚伪,在客观理性的思维模式下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式去认识这个表象世界,这是魔鬼经济学的入口。
敢于质疑传统智慧,学会独立思考。书中提到“人们经常会把那些拿手的,以及与我们的个人利差联系在一起的事物认定为真理,并努力气绝那些让我们感到不适或跟我们生活常识格格不入的东西。另一方面,我们又总是会接受那些有助于提升我们自尊的东西。”这是对“传统智慧”点睛名句,没有理性论证,对于权威宣扬成为社会共识后大家习以为常,但是往往“传统智慧”与现实相去甚远,就如古斯塔夫认为群体是盲目简单的一样,越简单越好理解,群体传播越顺畅,而无关是否正确。人都是社会人,群体属性是我们每个人的烙印,但是个体在自我发展中应保持相对独立性,最起码在认知思考中保持独立性。
利益决策影响行为,行为背后隐藏动机。在思考之前,必须清楚行为动机,问题不同,动机不同,结局大相径庭。从简单的动机中找到问题的根源,化繁为简,这是魔鬼经济学的关键所在。这本书就是试图教会我们理解问题、思考问题的魔鬼式技术,从纷繁复杂的经济社会中,揭示“隐藏在表象之下的真实世界”。
读后感大全能够帮助您创作出更优质的读后感,欢迎阅读和收藏!http://m.dhb100.com
《魔鬼经济学(套装4本)》读后感1300字
第一本:惊艳。把堕胎合法化和犯罪率联系到一起,这个脑洞真的绝了。也对我启发了一个关于研究大数据的思路——寻找同一时间区间内有趋势性变化的数据,定性上提出相关性假设,然后再用回归做定量上的显著性分析——以此来作证假设。虽然看了很多后续文献证明其实堕胎和犯罪率的相关性并没有那么(统计意义上)的显著,不过这个分析,相较于枪支管理啊什么的我认为才更有长期的影响意义。但是人口统计数据庞大且复杂,还要对多种因素做控制变量处理也很难取得精确的模型,所以只要有一定显著性其实就很能说明问题了。
然后关于作弊机读卡的序列分析也好惊艳——对不同选项进行赋值,然后组合成系列串,在丛中分析查找规律——不得不说能开这种脑洞作者肯定是学识相当渊博了。
毒贩和可卡因分析这一部分也有很好的启示——任何社会问题或是显示数据分析,脱离了真是环境的话就毫无意义——所以做调查一定要身体力行,深入研究地区,深入研究对象才行。
简言之,作者在很多普通人日常经常听说的事情里发现了最基本的经济学原理,并通俗的解释给大家,这样的经济学读物来10本!(感觉本书的目的不是纯教学性的,所以做这并没有给出回归模型,或是数据表或是正态分布查指标之类的,而只是对数据分析的逻辑给予讲解,我认为这样足够了,有兴趣深入了解的可以去搜作者的论文,不过港真,那些模型十分复杂。。。。一般人不想看的)
第二本:个人对环保毫无兴趣(对,就是这么诚实)所以前面看的有点昏昏欲睡,不过当话题开始和经济学扯上关系时,我又被惊艳到了。是啊,成本控制才是王道啊,不过政客当然不这么认为。
最喜欢的还是妓女经济学——其实就是把经济学十大原理(的大部分)放到了大家一般不放上台面讲的市场里——嗯,无论什么市场,果然原理都是可证的呢。
恐怖分子章节和第四本呼应了一下,个中脑洞也是让人佩服。虽然因话题敏感性作者也无法给出具体的寻找恐怖分子的参数,不过启发还是有的——寻找数据相似。
总数据的单位处理也很有意义——很多统计数据真的不能只看总量,不然就会觉得酒后走路无所谓了。
第三本:个人觉得特别有用。虽然大部分人都觉得从第三本开始狗尾续貂了,但作为刚走进社会的人来说我还是觉得很受用的。尤其是如何说服他人这一章——我个人不善言辞,也不喜欢争论,所以经常只能勉强同意——这样做其实很没有效率,有好点子的时候为什么不用呢——所以要开始学着改变了!
总之我觉得作者给出的建议和想法都是他们作为有为人士活了这么多年的经验总结,吸收一下总是好的。
第四本:好吧我承认这本里有些部分我觉得很无聊了。。。不过可能仅仅因为我对某些话题不感兴趣而已。作者的很多博文还是很有意思的,虽然没给出结论,但也能启发一点思考。当故事看吧。
不过四本连读确实很容易产生审美疲劳,第四本看得有点太快了,以后再回来回味一下吧。
总之的总之。这套书很好看,因为金融背景出身,所以很多学过的东西能被放倒生活中再次巩固一下也很受益匪浅。(突然就爱上统计了)
《牛奶可乐经济学》算是比较出名的一本经济学大众读物了,虽然你不一定看过,但很有可能听说过。在谈读后感之前,先稍微说一点闲话吧。经济学最初的中文命名,也许是取自经事济世的意思吧。同时,经济,在中文中还有一个形容词的意思,指比较高效和快捷的意思。我一直对经济学比较感兴趣,也许是觉得经济学是一种很宏大的科学,涉及面很广,对社会的意义比较大。尤其是读了《激荡三十年》之后,对经济学更加感兴趣了。后来看了曼昆的《经济学原理》的一部分,没有坚持看完。此外,我还得感谢云强曾经对我说过的一句话:其实经济学是一种思想和习惯,即面临一个问题的时候,总会思考怎么处理最高效,最经济,最划算。至今,我仍旧觉得云强的观点很有价值。尤其是看了《牛奶可乐经济学》之后。这本交给我一个新名字:博物经济学。何为博物经济学呢?简言之,就是和很多事物有关的经济学,由于其涉及面很广,因此又不是那种艰深的经济学概念,更多的像是在讲一些通俗的道理。或者说,是一种被通俗化了,庸俗化了的经济学,但是很有趣。正如我很难去读《左传》和《春秋》等严肃的历史,但是通俗化的《东周列国志》我却很容易接受。
全书基本上全是在讨论日常生活中的经济学现象,或者是用经济学的思维去审视现实生活,下面我简单介绍几个书中的例子吧。
为什么商家要搞限时打折活动?马上双11就要来了,各大商场和网站都在搞促销活动,其实我一直搞不懂为什么要这样子,既然打折他们仍旧赚钱,为什么不直接把价降下来?看了这本书,原来是这样子的:同样一件商品,不同的消费者给出的预期价是不同的,简单地说是收入高的给出的预期价会高于中低收入的消费者,商家当然是想按照不同的价格卖给不同的消费者,只要高于成本价他们都是划算的,但是一件商品只能有一个定价,区别定价是不可能的。但是,限时促销活动是一个很好的区别定价的手段,为什么呢?逻辑是,愿意花高价购物的人通常是不会关注限时促销活动的,但是那些中低收入的消费者为了节省开支,他们会关注限时促销信息,并且会花精力进行比较。简言之,限时促销是一种商家区分消费者的手段,成功地使那些平时因为觉得价格太高而不愿意购买某件商品的消费者去购物,只要高于成本价,商家还是有利可图的,而且还可以在其他时间以高价卖给高收入的消费者。这个道理有点绕,慢慢消化吧。
为什么公海里的野生鲸鱼需要保护,而没有人去保护鸡呢?按理说被人吃掉的鸡更多,为什么人们害怕鲸鱼灭绝,却不害怕鸡灭绝呢?这个问题比较好解释,根源在于产权。公海里的鲸鱼没有归属,大家捕捞的时候没有约束,反正日本不捕,朝鲜也会去捕,因此大家就不加限制的去捕捞。但是养鸡场里的鸡归老板个人所有,每当他卖出一百只鸡,他总会尽快地补充100只小鸡,甚至更多。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为什么公园里的樱桃还不等成熟就被摘没了
为什么NBA每年的新秀往往在第二年都表现的不如选秀的时候呢?原因也很简单,因为选秀时候球员的表现往往是优于平时的基础水平的(可以理解为超常发挥),正是因此他才能被选上,但是这种优于基础水平的表现不能被重复,也不可持续,因此很多运动员第二年的表现往往没有第一年那么好。
这本书中还有很多有趣的解释,比如:为什么超市里的牛奶是方盒子,而可乐是圆瓶子;为什么租一件女士的礼服的租金几乎相当于购买一件新的礼服;等等很多有意思的现象。
2015年11月9日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1000字,经济是国之命脉,下面是小编带来的经济学原理读后感,欢迎阅读!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1】
此书内容详细,并系统介绍了经济学各项知识,是研究经济的理论基础,也是经济学科学习的基础.
各章节:
一.经济学十大原理:
1.人们面临权衡取舍:人们面对问题处理时都需要考虑取舍,了解了面临的选择,才能做出良好的决策.
2.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
3.考虑边际成本和边际利益(额外成本和额外利益)做出最优决策
4.激励可以改变人们的行为.
5.贸易能使每个人状况更好
6.市场是组织经济最好的方法(市场经济优于计划经济).
7.政府可以改善市场结果,比如制作合理规则和政策.
8.国家的生活水平取决于生产效率.
9.货币量过于充裕会导致物价上升.
10.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二.供给与需求是市场的基础,也是经济学所有问题的基础.供给与需求都有弹性属性,它们的平衡点称为均衡(均衡量,均衡价格).很多因素会破坏均衡(如税收政策的变化,自然灾害等)
三.经济学中的公共属性:外部性,经济活动对外部环境有影响,如破坏外部世界环境称之为负的外部性,如提供教育称之为正的外部性.针对外部性的公共政策,包括管制,税收,补贴.另外对公有资源和公共物品的管理也需要制定公 共政策.市场并不是万能的.
四.企业是为了创造利润,成本有显性成本(会计表格上记录的成本),隐性成本(经济学成本:包括显性成本,以及为了生产放弃的其他东西);边际成本是指为了增加一定产量所需的成本(经济学原理三).市场分为:竞争市场和垄断市场,参于其中的企业有相同点是都以追求最大利润为目的.区别在于不能自由进入企业是否拥有价格制定权.寡头是指市场只有少数卖家,市场存在不足分竞争.
五.影响消费的因素:预算约束,消费偏好,收入,价格
六.不对称信息经济学,拥有信息的差别影响人们决策和交易.政府可以改善市场结果,但政府本身也有问题,因此存在偏向问题;行为经济学有如下观点:A.人在从事经济活动时并不都是理性,B.人们观注社会公正性,C.人在处理事物时情况并不总是一致的.
七.宏观经济数据:GDp(国民生产总值)=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净出口;GDp分为实际GDp和名义GDp,区别在于实际GDp根基年进行计算,考虑物价指数变化.CpI(消费物价指数)是以民品购买物品和劳务为衡量标准反映其变化情况;计算CpI步骤是:A.固定篮子(确定物品类型);B.找出价格;C.计算整个篮子的费用;D.选择基年并计算指数;E.计算通货膨胀率.
八.国家生活水平取决于于生产效率(经济学原理8),生产率取决于劳动者所得到的物质资本量,人力资本量,自然资源量,技术知识;同时受政府政策影响.跟随资本量增加得到收益增长减缓.
九.金融体系是指经济中促使一个人的储蓄与另一个人投资相匹配的一组机构.金融机构包括:A.金融市场包话债券市场,股票市场等,;B.金融中介包括银行,共同基金等
十.金融决策二个重要因素:时间和风险.现值是衡量货币的时间价值.
十一.货币是经济中人们经常向其他人购买物品与劳务的一组资产.控制货币的工具有:A.公开市场活动(如国家购买国债控制货币量);B.法定准备金,C.贴现率.物价总水平的上升称为通货膨胀
十二.名义利率是指一个人可以用一国通货交换另一国通货的比率,实际汇率是指一个人可以用一国的物品与劳务交换另一国物品与劳务的比率.实际汇率=(名义利率*国内CpI)/国外CpI
十三.经济波动是无规律和无法预测的;大多数宏观经济数据是同时波动的;生产量减少,失业将增加;经济波动的基本模型:总供给和总需求模型.通货膨胀与失业存在短期权衡取舍
其他说明:
一.费雪效应.名义利率根据通货膨胀的调整
二.菲利普斯曲线:描述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关系是通货膨胀下降伴随失业率增加.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2】
曼昆的经济学原理是我所读过的最大众化的经济学专著。称之为大众化,是因为这本书是为大学生编写的教材,作者意图使读者通过本书学习能掌握经济学词汇,理解现实经济现象;称之为专著,是因为自高中以来,所接受的经济学教育简直对理解现在的经济生活一无所用。在此先回顾一下子高中以来所学的政治经济学,那是一本小册子,先从商品讲起,再就是交换,货币,再就是价值和剩余价值,然后是资本,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再就是竞争和垄断,资本的全球化,通货膨胀,无产阶级绝对贫困化,资本主义经济的固有矛盾,经济危机。社会主义经济以及共产主义经济的特点及优越性。这些概念,用于激发劳资矛盾,加深社会主义必定战胜资本主义的信心,鼓舞无产阶级埋葬资产阶级的热情,无疑是对的。
经济学不仅仅是学者坐在书斋里写写的学问,更重要的是要指导社会生活,并在社会生活中接受检验以其真理性。正如物理学要学习欧姆定律,牛顿定律等一样,曼昆的经济学原理也介绍了十条最基本的原理,并从这些原理出发,进行了演绎和发挥。
原理一,经济资源是有限的,人们面临权衡取舍。这一条还需要证明吗?谁都能理解。那么按需分配几乎就是不可能的了。正是因为资源是稀缺的,我们才会在生活中面临着一次又一次的选择。曼昆说:也许一个人一生中没有一种取舍比工作和闲暇之间的权衡取舍更明显和更重要。。尤其对于个人来说,时间是最大的稀缺性资源。人的一生是很短暂的,要是把时间都用在怨天尤人上,你就放弃了学会改变境遇的奋斗和追求。更多的把时间用在投机取巧上,就缺少 了踏实工作的时间。
人在生活中,会面临抉择,因为资源是有限的,而欲望却是无穷的。如何抉择,就得按照理性人的思维模式必须在公平与效率间作出合理的选择,所以就有了我们经常见到的我国提出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实际上就是选择了效率,当然会在必要的时候会采取一些措施来缩小差距,但不管怎样,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势力是绝对超过中西部地区的。这种选择是非常科学的。第四条原理将会给一个充分的理由。
原理二,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我们想工作多挣钱,必然放弃闲暇时间。要想人前显贵,必须背后流泪;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听院士讲座的时候王选曾说过,开发激光照排系统时没有周末节假日,一律工作,当然回报也是巨大的。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3】
这本书的英文名是:principles of Economics,作者:N. Gregory Mankiething is ic activity. 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
7. Governments can sometimes improve market outes. 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8. A Countrys standard of living depends on its ability to produce goods and services. 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
9. prices rise y faces a short-run tradeoff between inflation and unemployment. 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经济学读后感范文一
在我对经济学有所了解之前,我想象中的经济学应该是枯燥无味、堆砌数字和符号、对于现实生活没有意义的(至少对我来说是的)。正是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其实经济学与其说是一门具体的学科还不如说是一种哲学,这个学科的价值能普遍存在于现在的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对于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组织、每个经济实体、甚至于每个国家都有着非凡的意义和价值。经济学的价值对于我们这些非经济学家的普通人来讲有两个方面:
1. 我们可以直接应用现代经济学的成果来改善我们的生活,简单说就是帮我们获得更多的金钱,经济学最关键的领域是经济领域,比如:当铁矿石进口价格上升时,钢铁企业的股票走势是怎样的?钢铁的下游企业股票走势怎样?;当利率上升时,我们要知道为什么现在我们的国家要做出这样的决策?这样的决策影响是什么?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什么影响?我们应该怎样应对?;当出口市场受挫时,我们为什么要促进消费?为了促进消费国家有什么手段(画外音:高房价)?具体发展什么行业?发展什么区域?怎样发展?对我们有什么影响?
2.经济学的方法论:书中涉及到的经济学方法论分为三个方面:
第一个层次是经济学方法论的基石:以数据说话。书中分析问题都有数据和事实为基础,这也是经济学本身对经济学家最基本的要求。要养成凡事以数据作为分析问题和得出结论的基石。知易行难,比如现在生活中很多问题很难直接拿出数据分析,从而现在有些所谓的传统智慧(书中解释为:通常指哪些没有确凿的证据,但却因为人普遍使用,结果就为公众所接受为真理的说法)就非常值得质疑:金钱并不能帮助人赢得选举 (书中例子),每天喝8杯水不能对健康有帮助(书中例子),一根香烟折寿11分钟,要是现实中的例子就太多了:随便翻出一个电视台就会发现大把的白痴广告:论据和结论完全没有关系,逻辑似是而非,仔细分析这些广告完全可以当成是笑话集锦来看。(这也侧面说明为什么看电视多的人智商都不高)。
第二个层次是甄别数据:每天我们面对的数据都是海量的,这些数据都是真实的么,我们怎样使用。这就涉及到书中的另一个层次的观点:专家会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来为自己谋取利益。我们怎样甄别这些专家的数据和信息是真的还是假的?书中也提出了一种利器就是动机分析,书中认为:动机是现代社会的基石,理解动机或者是找出人们真正的动机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有些数据明显就是有问题的,比如前段时间的工资被增长的事件(那明显是统计局要和谐局面)。有些数据就不是那么容易发现,比如房地产中介提供的房屋成交参考价格。书中认为现代社会的专家会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为自己谋利,那么他们提供的数据和服务就难免带有利益的烙印,仔细进行动机分析,我们是能够甄别这些数据和信息。
第三个层次:基于正确的数据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这部分的内容是书中最为精彩的部分。书中提出了若干非主流命题:名字对孩子的未来有影响么?学校老师和相扑运动员有什么相似之处?父母怎样做才能帮助孩子成功?作者从一个经济学家的角度对这些有趣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这其中使用的方法和智慧真是让人拍案叫绝。我的建议是看到每一章的讨论命题后想想:如果我来研究这些课题,我会需要什么样的数据?怎样获得这些数据?怎样甄别数据?从哪里着手分析数据
经济学读后感范文二
《生活中的经济学》的内容分为三部分,分别是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经济体制。
《生活中的经济学》作者茅于轼,国内知名经济学家,曾在哈佛大学以访问身份工作一年。他从美国日常生活的各方面入手,深入浅出地写出了美国经济如此发达的原因。他的写作风格平易近人,虽有严肃认真的经济理论说明,但又不会长篇大论,让你看得头昏脑胀,不知所云。书中写的都是日常琐事,却往往折射出惊人的启示,可以说这是本大众化的书籍。
记得一位教授讲第一节经济学原理的时候说过:经济学与管理学最大的不同,是它们的学习方法不同。管理学主要从各种各样的案例入手,分析其中的要素和关键,从而提取管理方法的要点;而经济学需要很多的理论支持,一般说来,经济学家阐述的理论都是越简单越好。诚然,学习经济学,都要从理论学起。不过对于刚涉足这一领域的我来说,不来点具体实际的情况扩展说明理论,总是有点抓不着边的感觉。理论总要跟实际相结合嘛。抱着这样的心态,我阅读了这本书。要通读一遍并不难,难的是全部读懂。这是本需要咀嚼的书。老实说,我看了大半,真正理解透的也只有微经的大部分内容。对于宏经,可能我还没有学到有关知识,所以权当了解大概。尽管这样,我已经学到了很多东西。例如从邮政的垄断与民航的竞争谈开去里就从美国的私人办邮政业务谈到垄断的危害和自由竞争对资源优化配置的好处。在中国,邮政都是由国家开办的,但在美国,惜时如金的美国人不能容忍大多数邮局的排队等候,于是私人办邮政应运而生。事实说明,此举迫使美国邮政参与市场竞争,迫使它们改变策略提高效率,从而提高了社会的经济效益。这个现实说明,竞争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社会效益。用茅于轼的话来说:一个竞争者比十个物价监督员的力量还要大。如何健康地开展竞争,这是我国政府需要深思的问题。
由于篇幅有限,在这里就不一一举例了。不过这本书对于加深对经济学的理解,的确有着不错的效果。我想在以后的学习里,这本通俗而又深刻经济学读物将对我经济学知识的加深巩固将有着重要的帮助。我同时也希望,在不久后的将来,市场上将会出现专门阐述中国经济理论和现象的类似书籍(而不是全部是美国的)相信那时中国的经济体制,将得到极大的完善。
读后感大全主题栏目精选:“《经济学》读后感”,敬请访问。
读书是我们人生的美好,当我们通过作者写的作品,获得了一些心得感悟之后,在读完一本书后写下读后感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吸收书中的哲理。在写完作品读后感后你学习到了什么?读后感大全特别整理来自网络的《经济学》读后感,还请多多关注我们网站!
这个课程主要面向大一、大二的经济学专业和经济学双学位的大学学生,以及具有初级经济学基础的社会公众,课程主要就生活中的物价问题(通货膨胀)、房产问题、经济周期和生活中的投资等问题进行展开,旨在学生传播蕴含在生活中的经济学原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经济现象。
在上这门课之前,我对经济学的理解是,“金钱、财物”或者“节约,节省”的意思。《生活中的经济学》是厦门大学郭晔老师上的一系列经济学的课程,它以美国大量生活中常见的经济学案例来解释说明其中的经济性原理,让我深受感染。郭晔老师的巧妙安排这系列课的课程结构,让我很轻松地进行了经济学入门教育。
家庭是微观经济活动的综合体,既有消费的职能,又有储蓄、投资和获取收人的职能。作为消费者,家庭行为的基本目的是咖的最大化,用最少的花费获取最大数量的享乐与满足作为劳动者,家庭又追求收人最大化,是最少的时间获取最大的报酬作为投资者,家庭必须考虑如何将扣除消费后的收人剩余用在能生更多钱的地方。
家庭可增值收人又是由前期收人水平决定的。除了劳动报酬、资产收人外,家庭总收人的形成,还有一个来源,这就是转移收人,它包括亲友的赠金,父母留下的遗产。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一部份收人占家庭总收人的份额也在逐渐提高。家庭收入最大化的主要行为有两个一是充分利用家庭劳动的时间资源,用劳动换取收人,劳动支出越多,家庭收人越大。二是将消费后的剩余进行投资,实现家底资产增值。这是指工薪家庭,如果家庭同时又是一个企业,如城市个体工商户或承包经营土地的农民,那么家庭收人还有一个重要来源利润。但这时的家庭已经是集生产与消费于一身了。如果成了家庭企业,就有了一个经济学中利润最大化的问题了。人们为了家庭生活水平的更加美好,总是千方百计挣钱,争取更多的收人,这就是经济学中收人最大化原理的自觉应用。
对于家庭的正常运行而言,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一家几口,衣食住行,样样离不开钱。你要买辆漂亮的小轿车,你要培养孩子上大学,你要交朋结友,你要游山玩水,没有钱是不可想象的。家庭收人最大化的第一个措施是夫妻双方都能找到一份薪水比较高的工作,也就是说首先要力争劳动报酬最大化。在目前情况下,不同所有制部门之间、行业之间、企业之间劳动报酬的差异是很大的,同样辛勤工作一年,其收人大不一样,进行岗位收人比较与选择对于家庭收人的多少有着十分重要意义。
影响家庭收人的最大化的另一个重要来源是资产收人。它包括房屋的租金、银行的存款利息,购买证券所得到的分红等。资产收人的多少取决于资产规模,而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几乎每天都在应用经济学原理,包括衣食住行、学习工作、教儿育女,交朋结友、游山玩水方方面面,如果运用得当,人们的幸福指数将大幅提升。人们在购物时常常货比三家,比质量,比价格,这就是经济学中价值规律的自觉应用。人们在比较中看哪一件物品更为适合,更为合算。
家庭主妇每天到菜市场上去买菜,除了注意品种搭配,营养结构多样化以外,首先问的是多少钱一斤,并讨价还价,尽盆降到最低,再就是仔细看秤,看是否短斤少两,当然对于质量问题是绝不会放过的,有问题的食品是肯定不买的,禽流感发生,不买鸡鸭鹅,聪明的主妇,往往是等到下午去买菜,等到季节变换时去购买衣服,因为这时价格总是较便宜一些。如果是购买比较昂贵的物品,比如小轿车、电视机、电脑甚至商品房之类,人们会更加慎重,往往要请专家内行参谋,进行成本核算,更加注重质,把风险降到最低限度。人们在进行投资时,总是要考虑投资回报和安全系数,这就是经济学中投人产出原理的自觉应用。
在经济学中,没有固定的模式,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要发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特色,又要与国际接轨,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创新,将传统与现代融会贯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造属于自己的特有经济,国家的经济实力才会不断发展。以上就是我上完这一系列课的个人观点。
另一方面,我尤其佩服郭晔老师数学、经济与哲学的综合素养,以及敏锐独特的视角,而且可以用平易近人的语句将经济学解释得如此生动,这才是我们所需要的,会令我们广大学生对经济学产生更深的兴趣。
内容简介:为什么古代婚姻一夫一妻多妾,现代婚姻却一夫一妻?为什么美容院小姐拿分成工资,家庭保姆却拿计时工资?为什么畅销图书打折销售,火爆影片却加价放映?为什么KFC先付钱后用餐,一般饭店却先用餐后付钱?为什么美女更爱打扮,而剩女却越来越多?为什么易中天能成为“学术超男”,凤姐能一夜走红网络?为什么站票与坐票享受不同,价格却相同?为什么年夜饭价格大涨特涨,春节票价却纹丝不动?诸多出乎意料的事件,其实皆与规则有关。现象当中存在非常规则,规则之下产生异常现象。经济学从利害角度理解人们的选择行为,利害不同,选择不同。规则影响并决定着利害,规则变化,利害变化,人们的选择行为也随之变化。本书通过经济学这面显微镜,透视规则与行为的相互关系,并运用几个最基本的经济学概念与原理,通过环环紧扣、抽丝剥茧般的推敲与分析,一点点破解日常生活中各个领域的规则密码,把隐藏在日常生活现象背后的经济学谜底揭开,让您豁然开朗,满足您的好奇之心,启发您的经济思维,从而使您更好地理解和享受现实生活。
麻辣经济学读后感,来自当当网上书店的网友:思想如鱼,生活如水,一切好奇别样生活与背后奥秘的读者朋友,不管你从事什么职业,处于何种职务,不妨读一读这本真实世界的经济学。
麻辣经济学读后感,来自卓越网上书店的网友:经济学是经验科学,日常生活是经济学的实验室,好的经济思想要不断以街头巷尾的现象进行印证。学问是我们观察日常生活的向导,日常生活是寻求学问的真正场所,只有不断地在学问与现实之间来来回回,我们才能学到些什么。
内容简介:本书作者基于经济学理论、社会实践和人文知识,讲解了企业管理、人事管理、个人理财、理家、个人婚姻利害关系处理等与人们生活有关的经济知识,其中有关股票、基金、国际贸易等方面的知识讲解得尤其清晰明了,是一部很好的理财做人的启蒙读物和指导书。
堵车经济学的读后感,来自淘宝网的网友:如何应对堵车,这是如今的有车族不能不考虑的问题,“”也应运而生。其实在国外,就有这方面的专家,他们关注并研究堵车现象,提出了“幽灵堵塞”、“跷跷板效应”、“团体最优化”等理论。不过,我很怀疑这些理论搁在中国是否能行得通,比如长期难以纾解的京藏高速进京车辆拥堵问题,似乎就不是某种单一理论能够解决了的。倒是拥堵地段周边的农民把“堵车经济学”原理运用得非常自如,利用这个机会卖给司机们食物和水,小小发了一点“堵车财”。
堵车经济学的读后感,来自卓越网的网友:“在政府对城市交通缺乏有效管理的情况下,新建的道路设施会引发新的道路需求,而交通需求总是超过道路供给。即不管政府投入多大的人力财力,可能最后的结果依然是交通拥堵。”这被称为“当斯定律”。北京交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郭继孚认为,唯一可行的,是“在大城市的发展过程中,让小汽车在科学、合理的范围内发展”。否则没有出路。“这将是中国今后城市化的一个重要方向”。
在这本书的第三篇章里讲到了我比较感兴趣的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的知识和对公平与效率这个永恒话题的讨论。大量的数据和图表很直观地让我了解到世界各个角落的国民收入分配现状。收入分配问题的严峻性在这些年来我国大刀阔斧摧枯拉朽式的经济发展中渐渐浮出了水面,收入分配是否和谐是整个社会是否和谐的一个非常关键的构成,我们看到,十七大报告中有关收入分配的论述深深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其中提到的“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的论述,体现了中央对这个收入分配问题非常重视。
__报告中关于收入分配方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亮点:“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这非常权威、非常正式地回答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问题——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其中暗含的一个意思就是,初次分配还是要以效率为先。新一轮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在去年七月拉开了大幕,于是才有了之后纷至沓来的有关工资变更尤其是公务员工资变动的吸引人的各种新闻。
由于上面提到了新闻,而现如今人们很大一部份是通过网络来获取各方面的信息,这让我想到萨缪尔森的《经济学》中提到了在我用过的教科书里不怎么提及的信息经济学。实际上它并不陌生与遥远,相反,它恰恰与我们的生活惺惺相惜密切联系着。当然,我知道,信息经济学并不是我们经常接触到的互联网和全球信息化这么单纯,它主要反映经济活动中信息及其交流的特征,并积极为提高生产率和竞争力、节约和开发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发挥组织机构的作用服务。
在信息经济学发展的同时,通信、计算机、软件、网络、科技等将会更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为人类的经济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国际金融和国际贸易已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以上提及的先进技术,也正是由于以上的各种技术,国际金融才会打破传统模式不断发展寻求最美好的前途。
纵观全书,萨缪尔森的《经济学》在让我领略了大师风采的同时更让我通过对经济学的学习以及和实际相联系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责任感,我想这也是老人家坚持不懈所想达到的目的吧。
我阅读了《经济学的另类解读》一书,这本书也具有跳出经济定式看经济的气质,从一个平民的视角,审视着这众说纷纭、高深莫测的“经济”,摆脱了传统经济学和经济理论假设、约束条件、数学公式、推理逻辑等条条框框,在一个平淡而理性的经济世界里,带我们看清经济的真面目。
书中,作者另类解读经济的方法主要有五种:
一是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
一直以来经济学家对经济理论改革和创新的呼声经常见诸于报刊、杂志、网络,并提出多种有创意的思路。但总体而言,仍然显得比较凌乱,迈不开脚步。许多人曾试图突破已有的'框框,但同时又给自己划上更多的道道,捆住了自己的手脚。所以需要以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态度去重新诠释经济概念。
二是跨越历史空间研究经济。
我们人类从远古走来,向未来奔去。任何事物都有来龙去脉,都有前因后果,研究经济也应该遵循“观今须鉴古,无古不成今”的道理,跨越人类整个历史去研究。以史为鉴研究经济,应当是我们研究经济的重要的唯物主义方式。
三是从人类社会的整体研究经济。
有人曾说过“迄今为止,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都是经济活动”。如果仔细推敲,从人类社会大的方面和主流来讲,这个社会非经济的活动有吗?有多少?其实不多。这说明经济学的领地远没有开发完整。这一论断仍应该成为研究经济的最基本思路,我们确实应该打开思路,从社会整体角度去研究经济。
四是从以人为核心的角度研究经济。
“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人类经济从人开始,人需要消费,是为经济从无极生太极;消费需要进行生产,是为经济从太极生两仪;为了消费和生产的实现,于是产生交换、分配、市场、货币等机制,由是演化出人类经济活动的万象。
五是抓住本质的基本矛盾研究经济。
通常来说,任何事物内部都存在一组本质、最基本的矛盾,而这一组矛盾则统领该事物的全局。该事物的所有其他的矛盾和矛盾的各方面均与基本矛盾相联系,根据基本矛盾的变化而变化,受基本矛盾规律的制约。因此,抓基本矛盾就是抓事物的关键,抓基本矛盾就是抓事物的“牛鼻子”,抓基本矛盾就是抓事物的统一性基础。通过阅读,或许书中这些方法和视角,我们可以借用,对财会本身有进一步的理解,帮助我们进一步走好未来财会之路。
内容简介:社交网站、微博、博客、电子邮件、媒体的门户网站……数字化背景下,读者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方式正在发生怎样的变化?报纸、杂志、电视、广播……在电子书、网络阅读、手机报等大行其道的时候,传统媒体正在发生着怎样的革命?他们应该如何变危机为机遇,从容应对?数字媒体为我们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在这样的大趋势下,美国媒体行业分析师、资深媒体人肯.多科特先生深刻分析:作为普通读者.你的阅读习惯应该如何跟上时代的发展?作为传媒业工作者,你应该掌握哪些新技能,从而不会在变革中被淘汰?作为传媒企业的管理者,你应该有哪些战略上的转移?作为广告主,你们的广告投放策略应该有何变化?作者为我们指出了传媒业发展的12种新趋势,以及在新的条件下,传媒业的创新条件及赢利模式。
传媒经济学的读后感,来自淘宝网的网友:这是一个快速变化的世界。在数字时代,网络为我们带来便捷和高效率的同时,也为许多传统行业带来危机和灾难,比如,新闻出版业!是的,在电子书、网络阅读、社交网站大行其道的时候,传统媒体,如报纸、电视、广播,该何去何从?《新闻经济学》正是这样一本书,她回答了我们这些问题。作为读者,你的阅读习惯有哪些变化,你跟上时代的发展了吗?作为新闻出版业工作者,你应该掌握哪些新技能,从而不会在变革中被淘汰?作为新闻出版机构的管理者,你应该有哪些战略上的转移?而企业作为广告主,你们的广告投放策略有何变化?作为美国一位资深媒体人、美国第二大报业集团莱德骑士报业的副总裁,作者肯多科特先生为我们阐述了这些变化,为全世界的新闻出版业勾画了一幅未来发展的美好蓝图。他从自己多年的新闻出版业工作经历,以及与多位媒体行业名人的访谈出发,告诉我们美国新闻出版业正在经历怎样的变化;美国的新闻媒体人在经历变革时,他们的体会,这些都是非常宝贵的经验。
传媒经济学的读后感,来自卓越网的网友:我们正处在一个包含着新生和消亡的混沌年代。传统媒体已经不能满足一些人的需要,他们热烈拥抱即将到来的网络2.0时代所提供的新闻及其他。我称之为“火和雨”的一群人,正如詹姆斯泰勒的一首赞美诗中所说“我看过火焰,我也看过雨……甜蜜的梦和飞翔的机器在地上摔成了碎片”。也有人认为传统媒体的衰落意味着西方文明的终结。真相往往是折中的结果。我们无疑失去了许多,但我们也将会收获许多。
在读完21世纪经济报后,不仅增长自己的见识,而且使自己受益颇深,现在让我谈一谈读完报纸的感受。 2001年,随着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发,一场由教育部主导的自上而下的课程改革拉开帷幕。 这场改革的目的,就是要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把课堂还给学生,重燃孩子们对于知识的要求。
2010年,新课程改革十周年。在总结反思过往十年的改革历程时,我们发现结果有成功也有失败,为什莫在那些比较偏僻地区能成功,而那些比较发达教学设备比较好的地方不能做好呢,?总结其原因,那是因为他们的教育成本不同,他们的成本不仅仅是升学率,而且还有学校的声誉等等。所以他们要选择课改的成本是不同的,由于在不知道课改的成果的好坏,所以风险的大小未知的情况下,他们的选择是不同的,从这个事例里我们可以知道在做一件事的时候不仅要考虑成本,还要考虑做一件事的风险。
随着科技的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在不停的提升,节能减排成为我国的一项发展战略,在照明行业,我国是世界上白炽灯最大生产国,也是使用量的最大的国家,随着时代的发展LED照明灯正在取代白炽灯,而且政府正在采取措施禁止销售白炽灯,逐步使白炽灯推出市场。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子孙后代就不会自导白炽灯是什么。政府的这一措施并不是不对,为了我们国家的发展,是必经之路,在这件事的背后,我们可以看到,白炽灯和LED照明灯是互为替代产品,当人们增加对对LED照明灯的使用时,就会减少对白炽灯的使用,对于两家厂商来说他们之间的竞争是完全竞争,所以对于他们来说不管是进入一个市场还是退出一个市场是很方便的,当他们的商品销售量减少的时候,在长期处于亏本的情况下,他们就会退出市场。
所以,政府要减少对白炽灯的应用,仅仅是出台政策是不行的,在出台政策的同时,要把环保的理念深入民心,提高人民的环保意识,从而引导人们减少对白炽灯的使用,从而去大量使用LED照明灯,同时还要对生产厂商给出一定的建议,让他们减少对白炽灯的生产,转向其他代替品的生产,综各方面的措施,这就达到啦预期的目的。达到政府干预经济的最终的结果。
我们在去我国的钢铁行业去看看,沙钢集团董事局主席沈文荣这句企业如果不能做强、做精 就暂时不要做大和他带领沙钢走过的风雨岁月以及他对选举下一位CEO的看法,我们可以了解,一个民营企业做到如此的强大,不仅要有优秀的技术骨干,还要有自己的优势,在竞争市场里,才能独占鳌头,对于一个企业它不仅有短期的利益最大化,还有长期的利益最大化,所以一个企业要有自己的发展目标,在不同的时期,对自己的企业要有不同的规划,以达到自己企业的收益最大化或者损失最小化。
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我们要努力学习,关注国家的经济发展,了解国家的发展趋势,为国家的强大做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做一位热爱国家的好公民。
《生活中的经济学》是一本经济学普及读本,茅于轼先生用“家常式”的随笔形式,运用简单易懂的经济学知识,巧妙地解释了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经济现象。他从美国日常生活的各方面入手,深入浅出地写出了美国经济如此发达的原因。他的写作风格平易近人,虽有严肃认真的经济理论说明,但又不会长篇大论,让你看得头昏脑胀,不知所云。书中写的都是日常琐事,却往往折射出惊人的启示。
这是本需要咀嚼的书。我已经学到了很多东西。然后甚至能够说收获颇丰。
我们所教的教材必修一是《经济与生活》,但是我们对教材的把握只停留在教学大纲,考试说明中涉及考试的资料,有些问题并不真正理解,甚至模棱两何,因为考试无要求,我们也不去深究,但是透过读这本书,我对很多经济学的理论和术语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如,在微观经济学中,例举了美国一向以来的一些现象。根据美国政府发表的统计,全美国每年有17%左右的人搬了家。搬家的人中有约60%是就地迁居,其余的是搬往外地。这个比率从70年代以来没有什么大的变化。比较之下,中国人跨市镇流动比车远远低于美国人。这其中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是作者发现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工作变动。新能源的开发,工业重心的改变,经济实力的增强,这都促使了人们就业的改变,而选取职业的灵活性使美国的经济富于适应性,而这一切往往伴随以居住地点的迁徙。因此凡是经济繁荣的地方,招聘的广告比较多,从外地迁入的人口也较多,因而住房的需求也比较活跃。并且,在美国搬家没有任何限制,没有户口限制,无需向任何人或机构报告。在政府政策的鼓励下,居民们更喜欢买房而不是租房。由此证明,就业的灵活性使经济结构易于调整,但这必将引起人口的流动,如果没有住房市场,人口的流动将受阻。谈了租房和买房的区别,强调
了市场分配住房与计划分配的重大差别。城乡二元制结构是我们在新农村建设的教学中常用的一个知识点或者说术语,一向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透过读《生活中的经济学》,就是这个事例让我对我国的城乡二元制结构的弊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甚至对其改革的方向和出路也有了一些自己的思考。
人们一般都认为经济学是一门十分深奥的学问,与国家的大政方针有关,茅先生将经济学中的大理论渗透到生活中的每个角落展现给读者,其中所讨论的道理既普通又深刻。读完该书后我们会发现我们生活中的许多现象都能够用经济学中所学到的原理来解释。
颇有感触的是第一篇中的一个话题--环境保护的经济学。
以洗衣粉为例,过去的洗衣粉多半是含磷的化合物,然后这种洗衣粉透过下水道最终排向河道或海域,使水变得混浊。磷是植物生长的肥料,水草和藻类因获得此种营养而超多繁殖。这些水生植物死亡后吸收水中的氧分而腐烂变质,其后果是水果氧分减少使鱼类死亡,变质的水发出恶臭。改善后的洗衣粉不含磷,避免了对体的污染。
对于洗衣粉或肥皂是否含磷真没什么体会,也所谓有无,更没什么研究了,只觉得那是商家为了抢眼球的又一穴头罢了。老在抱怨那些一味追求利益的工厂排放不达标的污水,看完这段才明白,里面有这么大的学问,原先我们也在往下水道里放“慢性毒药”。
茅先生说:“发展中国家环境政策所走的路线往往是先污染后治理。发达国家批评说,先污染后治理在财务成本上不如预先就采取预防措施,不让污染发生。这样的说法简单从财务上看无疑是对的,但是从经济学来看并不必须正确,因为人穷时的一块钱比富有时的一块钱有更大的价值。人在穷的时候先要顾吃饱饭,顾不上环境的好坏。只有吃饱了饭才有可能去治理环境。”他一针见血的道出了症节的所在,所以在感慨发达国家的环境多么好的同时,然后也明白了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制约。我们的国家暂时还不够富裕,短时间内我们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环境,也许要到我们的下一代,或者需要更长时间和更多人的努力才能赶上发达国家。而对于选取无磷洗衣粉或肥皂是举手之劳。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然后告诉我们身边的人,为保护我们的环境大家都行动起来吧!
除了茅先生在那里告诉我们的道理我自己还有所感悟,一个这样大而复杂的的问题,透过这样一个简洁明了的小例子就说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也是茅先生的高明所在。我们的教学也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让学生有所体验,有所感受,使他们学习理论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感受理论在生活中的应用,就应能让学生更感兴趣,更贴合我们教改的新思路。
最后我要说的就是这本书的最后一个部分――经济体制。然后人类或许有些许共同的是非观,例如杀人偷盗是坏事,乐善好施是好事。但是集中到某些细节上,例如在经济体制中的是非观,各个民族就有各自的特点了。书中给我深刻印象的区别就是对于“拾金不昧”的看法。作者去休斯顿开会,因天气炎热,来到一家小杂货铺买饮料,忽然见到地上有一张5美元的钞票。按照中国人的习惯,作者很自然地拾起来交给掌柜的。但是掌柜的拒绝理解,他回答作者:谁拾到归谁所有。再有一次在哈佛大学的一间教室里,作者见到课桌上留有一支精致的钢笔,肯定是前一堂课的同学遗忘的。新进来坐在这个座位上的同学随手就将这支笔插进了衬衫口袋,继而他忽然想起什么,又将这支笔拿出来欣赏了一番,并用它往笔记本上做记录。其神态之自若,绝不像做了什么不就应做而需要隐瞒他人的事。而与此同时,一个售货员因为少找了顾客30元钱,而花了80元钱登报纸寻找顾客,这种在中国会受到大加赞赏的行为却受到了美国人的批评。在他们的观念中,道德的原则是牺牲自己的利益去照顾他人的利益,然后如果到头来社会并未得益,那么这种行为就会变成了损己不利人。这正是道德上也不值得称颂的事。市场经济的道德标准与传统观点,有一些细微的,然而又是极
重要的不同。然后这种不同主要是突出全社会的利益。诚实与守信能给市场经济带来整体利益。看到那里我想每个人都会问一句?“什么才是真正有价值和有好处的?”我的答案是“为社会创造和增加价值才是最有好处的。”这是我读茅先生的《生活中的经济学》告诉我的一种道德。
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翻开《生活中的经济学》,只需片刻闲暇,就能够读上一两篇短文,使人在简单的不经意中,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观察体悟身边的生活。当然,然后读完此书,收获的不仅仅是短暂的惬意和经济学的知识,而是一种对待生活、研究学问应有的态度和方法。做学问应当学以致用,再深奥的原理,只有在透彻理解的基础上融会贯通,并能应用于分析研究日常现象,然后才真正实现了知识的价值。可见,茅先生普及的不仅仅仅是经济学知识我们更就应学习茅先生做学问的方法和对待生活的态度,力争学以致用,不断做好本职工作。
首先,马克思批判政治经济学,并不是批判政治经济学本身,而是批判古典经济学家亚当 斯密,大卫 李嘉图的观点,马克思在批判之前,首先阐释了古典经济学派的'理解;如下:
1、生产:
指社会生产关系下的生产;
2、肤浅的表象:
萨伊法则: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形成一个正规的三段论法:生产是一般、分配和交换是特殊,消费是个别,全体由此结合在一起。马克思批判这是一种肤浅的联系。
萨伊是根据亚当斯密的观点进行学习和进步的阐释:资本----利润、劳动----工资、土地----地租;但是这些观点不没有讲剩余价值考虑进去,工资中含有剩余价值,而剩余价值是扩充资本,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来源;
接下来,是马克思自己对生产和消费的理解:
1、生产直接也是消费。双重的消费,主义和客体的;
如何理解:
主体的消费----个人在生产过程中发展自己的能力,也在生产行为中支出,消耗这种能力;
客体的消费----指生产资料的消费;
2、生产和消费的同一性,归结为斯宾诺莎的命题:“规定即否定”;
3、消费直接也是生产;
如何理解:
从生产与消费同一的关系上来看,生产就等于是消费,即消耗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同理,消费也就等于是生 产,即生产劳动力和物质财富。马克思在这里所说的生产和消费都是广义的。因此,马克思把社会生产当作 一个包含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环节在内的总过程。其中,消费是居于社会生产总过程的终端,显示了 社会生产的目的与实现。此外,消费还是一种社会关系,它是人们的生产关系在消费领域的一种延续与具体 表现。
解读:马克思的这句话阐明了生产和消费的辩证关系:
1、生产和消费是直接同一性。即生产是消费,物质生产过程是人力和物力的消费;消费是生产,是人自身 的再生产。
2、生产和消费是两个对立的概念,但它们是互相依赖的,每一方都以对方为媒介、为手段。消费使产品价 值得以实现,并引发社会生产的再循环。生产为消费提供材料、对象,决定着消费方式、性质,引起新的消 费需要。
3、生产和消费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消费由于把产品消灭致使产品最终实现为产品,而使生产行为得以完 成。生产为消费提供对象,从而使消费得以完成。但两者不能完全等同,它们是社会生产过程的两个因素, 生产是这一过程的起点,起着决定性作用,而消费是包含在生产过程中的一个内在因素。
最近虽然还在为别人推荐一些管理类书,但是自己对于那些忽悠成分很浓的管理类书已有了很大程度的厌倦。如果说还有一本商业畅销书值得一读的话应该算是《维基经济学》。我已经读了大半,虽然不如《货币战争》那类书纯为了阅读的快感(且不论其是否有很深的理论造诣),但其带来的启示却几乎可以说超越《世界是平的》那类仅仅是对于趋势的阐述,这本书可以说不仅让你感知我们时代正在经历的巨变,更多是想让你理解这样的变化并能从中获益。如果仅仅如《世界是平的》那样罗列我们时代种种现象的观察其实还不难,在这方面托马斯弗里德曼已经把一个记者的直觉与丰富的阅历发挥到了极限,也确实为我们勾画出了21世纪的个个片段。但是要把这种种现象用经济学、商业模式等等各种学科进行解释最终完成一幅完整的图景,让我们完全理解所处的变化那就绝非易事。还好《维基经济学》基本做到了。可能也应和《维基经济学》的主要观点协作,这本书也是一个协作项目的产物。维基经济学的整个观点来自于一个900万美元的研究项目,是由很多学者共同协作完成。讲一些题外话大多优秀的经得起时间考研的著作多为研究项目的产物,最典型的要数杰姆柯林斯带领的斯坦福研究团队写作的《基业长青》和《从优秀到卓越》。足能验证一句话The Wisdom of Crowds。
维基经济学中有太多开启我们思维的地方,现截取两个来探讨一下。
首先作者将科斯的产权理论引入到对于大众协作模式的探讨,从而解释为什么Blog、Linux社区的蓬勃发展。如果对于现在的网络世界的观察可以发现传统的门户网站已经开始没落,这种单方面提供资讯而缺乏互动的模式正在淘汰。不知道有没有人比较过新浪博客的某篇浏览量最高的文章与新浪首页浏览量最大的新闻到底谁的浏览量更大,也许这样的比较并没太大意义,传统媒体仍然可以用优质的编辑与权威性来占据我们信息接受的中心,但是不可否认个人的力量正以史无前例的方式崛起。对于这样的趋势仅以科斯的产权理论来解释可能即不合规则也有用错地方之嫌。但是也能从一个独特角度阐释这样的现象。博客、播客、个人新闻网站等等这些网站不再将产权集中在网站管理者的手中(因为传统网站你只能浏览编辑权掌握在网络管理员手上)而将产权给了所有的网站参与者。那样所有拥有产权的网络参与者便会有动力有激励去提供更多优质的资源在自己的博客上而不是在网上涂鸦。随着越来越多人利用博客出名获是切实赚到了钱这样的正激励就愈发明显。正因为有了明确的产权你在网络上创造的东西的利益被准确的归到了你的头上。你在Linux社区编写的一段创意程序也会得到众人的仰慕,正是这种归属感和成就感和同时产生的正向激励很大程度上成就了web2.0现象。人们不是不能协作但建立在产权制度上的协作就更完美了。科斯理论:任何交易都要以产权为基础在网络领域竟然也大有用武之地。
《维基经济学》这样的书名会产生一些误解让人们觉得这是一本严肃的经济学著作其实用《维基模式》更贴合书的内容。作者其实是想阐述维基模式在各种领域的应用而产生的一些突破常规的东西。而很多是非常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的!
读好书能使人进步,这是永恒不变的真理。阅读了作者写的作品,我们的灵魂仿佛得到了升华,在我们想要对作品抒发的感情进行记录时,可以通过书写读后感的方式。写读后感对于我们自身有什么好处呢?你可以读一下读后感大全编辑整理的经济学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当拿到萨缪尔森的《经济学》一书时,心里没有底,手捧着这样一本凝聚着大师无数心血与人类智慧结晶的厚重的书,我想,一定是内容错综复杂而让我这个初出茅庐且非经济学专业的学生绞尽脑汁才能看懂其冰山一角的书,担心自己无法认真地从头到尾看完这本巨着而对心中的偶像有所不恭。从第一章绪论开始我就感觉到这本书并不像我先前所想象的那样语言晦涩难懂,而是以自然明了的辞藻将本应繁杂的理论娓娓道来,甚至在描述上更简单,越是大师,就越能用浅显易懂的文字表达原本复杂的经济学原理。此书的一大特点是萨缪尔森和诺德豪斯根据世界范围内的形势发展以及随着人类科技不断进步而使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持续着天翻地覆的改变,把各种涉及到经济学的新元素都加入 到最新版《经济学》里,使读者能够足不出户就可将当今社会上影响人类生活包括经济现象、环境变化、世界经济和整个社会的变动趋势与经济学基础识知相结合进行初步的了解。
这本书的编排基本上能满足各个层次读者的需求,较高深的内容在附录或特别标明的小节里单独安排。第一编是基本概念,主要介绍了一下学习经济学的一些必备基础知识。第二编是微观经济学:供给、需求和产品市场,第三编是要素市场:劳动、土地和资本,以上两篇也是我们在任一本微观经济学的书本中都能看到的主题。第四篇从微观的角度主要讨论了下国际贸易、政府以及环境,第五篇至第七篇全面讲述了宏观经济学的相关知识。
读此书没有特别明显的吃力而泛味地看普通教科书的感觉,简单的文字,甚至有时略带幽默的语言,仿佛是在阅读剧情引人入胜的小说一样让人有一发不可收拾地看下去的冲动,对理论的讲述间或会结合实际加入些许评价,更是让人浮想联翩。
“经济学王国之所以生生不息,原因之一就是有趣的想法吸引了有趣的人才”。 “经济学不需要借助任何花哨的技巧,其本身已经足以娱人心智,令我们乐而忘返。”
——题记
或许对于大多数人来讲,经济学就是遍布数学公式,一幅幅难以看懂的复杂不堪的`分析图,看到生活中发生的触及到经济的火热时事都难以联想到书上的内容的一门学科。即使是对于上学期刚刚学完西方经济学的微观部分的我们来讲,经济学仍是一个难以捉摸的学科。不过,《弗里德曼的生活经济学》这本书改变了我们的看法,它是一本教你如何从经济学的角度来思考生活的书,教会你如何在生活中作出正确的选择,如何让你理智地处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让你更加从容快乐地驾驭自己的生活,在经营自己的生活的同时,享受生活。让你认识到经济学不仅仅是经济学家研究的深奥课题,其实“从生活的角度来说,我们每个人都是经济学家”。
我们接触这本书是源于这样一段来自于《Byte》杂志的一段话:“没有人会想到,论述经济学的书可以写得如此轻松自如,读起来令人赏心悦目,弗里德曼做到了这一点。如果你对经济学感兴趣,你会发现本书既具有可读性又令人着迷。我保证你可以从中受益。”
的确,这是一本很棒的书。
它通俗易懂。书中对经济学的各方面的知识进行了阐述,作者巧妙地避开了深奥难懂的专业的经济学用语,这让经济学初学者更容易理解。同时,他能站在读者的角度,以一种睿智而有趣的视角察看日常生活,通过多个贴近我们生活中的例子并予以具体的分析,将经济学常识娓娓道来,将专业的知识简单化的同时,更从生活的角度来渗透出经济学,更加能激发出读者对经济学的兴趣。
将复杂多样的生活例子中背后的本质揭示开来,证明了他所说的那一句:“经济学不需要借助于任何花哨的技巧,其本身足以娱人心智,令我们乐而忘返。”那些埋藏在处理生活小事背后的睿智,是如此的令人钦佩,不仅会勾起人们对经济的兴趣,是学习经济类学科同学的入学必修课。
例如第20章:《理性犯罪和蓄意事故:法律经济学和违法经济学》,作者先以自己晚上牵着一条狗外出散步为开头,借朋友的一句:这样很危险!引出了作者个人对犯罪经济学的看法,紧接着,作者以一个老太太晚上外出散步为例子,从而进一步分析,最后得到结论:“劫犯与老太太之间的对抗往往以抢劫犯的胜利而告终。但是由于获得胜利当然成本太高,抢劫犯宁愿放弃抢劫老太太的打算。在其他类似的情况中,可能的受害者面对的问题不是如何打败侵犯者,而是如何使侵犯者感到无利可图而放弃实施侵犯的企图。”这就能让你从例子中学会如何对付侵犯者。
作者能对生活细微观察,从自己的身边发现事例,分析事例,这一切的一手资料,更加体现出这本书的价值所在。更从另一方面提醒读者,要学会观察生活,生活中其实处处存在着经济学。
还有,这本书内容丰富。从生产、战争、爱情、婚姻、善与恶等等多方面的来阐述生活中的经济学。弗里德曼从抢劫犯的抢劫对象的选择到出口收税,夫妻间的一夫一妻制等中推导出令人信服的经济学解释。
理论紧扣实际,这又是这本书的一大特点。阅读该书,你会发现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就能明白许多经济学原理,而通过其他方式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比如,作者在第三章讲述了史密斯太太购物的例子,通过这个例子,读者很轻松地就可弄清预算线、无差异曲线、商品组合、边际价值递减、消费者偏好等概念的基本含义。这比一大串的定义来得更实际。
虽然这本书通俗易懂,但并不代表你读一遍就能清晰明了地将其精华完全吸收,这毕竟是一本经济类的读物。要想把它读透,先得静下心来,多读几遍。你会发现:那层潜藏的文字底下的生活理性,是多么的值得你去探讨!
生活中其实处处埋藏着经济学,学习经济学的确有很大的意义,让我们伴随着弗里德曼,共同开启经济学的大门吧!
首先,马克思批判政治经济学,并不是批判政治经济学本身,而是批判古典经济学家亚当 斯密,大卫 李嘉图的观点,马克思在批判之前,首先阐释了古典经济学派的'理解;如下:
1、生产:
指社会生产关系下的生产;
2、肤浅的表象:
萨伊法则: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形成一个正规的三段论法:生产是一般、分配和交换是特殊,消费是个别,全体由此结合在一起。马克思批判这是一种肤浅的联系。
萨伊是根据亚当斯密的观点进行学习和进步的阐释:资本----利润、劳动----工资、土地----地租;但是这些观点不没有讲剩余价值考虑进去,工资中含有剩余价值,而剩余价值是扩充资本,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来源;
接下来,是马克思自己对生产和消费的理解:
1、生产直接也是消费。双重的消费,主义和客体的;
如何理解:
主体的消费----个人在生产过程中发展自己的能力,也在生产行为中支出,消耗这种能力;
客体的消费----指生产资料的消费;
2、生产和消费的同一性,归结为斯宾诺莎的命题:“规定即否定”;
3、消费直接也是生产;
如何理解:
从生产与消费同一的关系上来看,生产就等于是消费,即消耗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同理,消费也就等于是生 产,即生产劳动力和物质财富。马克思在这里所说的生产和消费都是广义的。因此,马克思把社会生产当作 一个包含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环节在内的总过程。其中,消费是居于社会生产总过程的终端,显示了 社会生产的目的与实现。此外,消费还是一种社会关系,它是人们的生产关系在消费领域的一种延续与具体 表现。
解读:马克思的这句话阐明了生产和消费的辩证关系:
1、生产和消费是直接同一性。即生产是消费,物质生产过程是人力和物力的消费;消费是生产,是人自身 的再生产。
2、生产和消费是两个对立的概念,但它们是互相依赖的,每一方都以对方为媒介、为手段。消费使产品价 值得以实现,并引发社会生产的再循环。生产为消费提供材料、对象,决定着消费方式、性质,引起新的消 费需要。
3、生产和消费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消费由于把产品消灭致使产品最终实现为产品,而使生产行为得以完 成。生产为消费提供对象,从而使消费得以完成。但两者不能完全等同,它们是社会生产过程的两个因素, 生产是这一过程的起点,起着决定性作用,而消费是包含在生产过程中的一个内在因素。
在我对经济学有所了解之前,我想象中的经济学应该是枯燥无味、堆砌数字和符号、对于现实生活没有意义的(至少对我来说是的)。正是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其实经济学与其说是一门具体的学科还不如说是一种哲学,这个学科的价值能普遍存在于现在的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对于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组织、每个经济实体、甚至于每个国家都有着非凡的意义和价值。经济学的价值对于我们这些非经济学家的普通人来讲有两个方面:
1. 我们可以直接应用现代经济学的成果来改善我们的生活,简单说就是帮我们获得更多的金钱,经济学最关键的领域是经济领域,比如:当铁矿石进口价格上升时,钢铁企业的股票走势是怎样的?钢铁的下游企业股票走势怎样?;当利率上升时,我们要知道为什么现在我们的国家要做出这样的决策?这样的决策影响是什么?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什么影响?我们应该怎样应对?;当出口市场受挫时,我们为什么要促进消费?为了促进消费国家有什么手段(画外音:高房价…)?具体发展什么行业?发展什么区域?怎样发展?对我们有什么影响?……
2.经济学的方法论:书中涉及到的经济学方法论分为三个方面:
第一个层次是经济学方法论的基石:以数据说话。书中分析问题都有数据和事实为基础,这也是经济学本身对经济学家最基本的要求。要养成凡事以数据作为分析问题和得出结论的基石。知易行难,比如现在生活中很多问题很难直接拿出数据分析,从而现在有些所谓的“传统智慧”(书中解释为:通常指哪些没有确凿的证据,但却因为人普遍使用,结果就为公众所接受为真理的说法)就非常值得质疑:“金钱并不能帮助人赢得选举” (书中例子),“每天喝8杯水不能对健康有帮助”(书中例子),“一根香烟折寿11分钟”,要是现实中的例子就太多了:随便翻出一个电视台就会发现大把的白痴广告:论据和结论完全没有关系,逻辑似是而非,仔细分析这些广告完全可以当成是笑话集锦来看。(这也侧面说明为什么看电视多的人智商都不高)。
第二个层次是甄别数据:每天我们面对的数据都是海量的,这些数据都是真实的么,我们怎样使用。这就涉及到书中的另一个层次的观点:专家会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来为自己谋取利益。我们怎样甄别这些专家的数据和信息是真的还是假的?书中也提出了一种利器就是“动机分析”,书中认为:动机是现代社会的基石,理解动机或者是找出人们真正的动机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有些数据明显就是有问题的,比如前段时间的工资被增长的事件(那明显是统计局要和谐局面)。有些数据就不是那么容易发现,比如房地产中介提供的房屋成交参考价格。书中认为现代社会的专家会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为自己谋利,那么他们提供的数据和服务就难免带有利益的烙印,仔细进行动机分析,我们是能够甄别这些数据和信息。
第三个层次:基于正确的数据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这部分的内容是书中最为精彩的部分。书中提出了若干“非主流”命题:名字对孩子的未来有影响么?学校老师和相扑运动员有什么相似之处?父母怎样做才能帮助孩子成功?…作者从一个经济学家的角度对这些有趣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这其中使用的方法和智慧真是让人拍案叫绝。我的建议是看到每一章的讨论命题后想想:如果我来研究这些课题,我会需要什么样的数据?怎样获得这些数据?怎样甄别数据?从哪里着手分析数据…
内容简介:这是一本揭示海盗行为背后隐藏的有意思的经济学原理的书。本书将读者带入了17世纪末到18世纪早期的海盗世界。作者彼得?里森告诉我们原来海盗虚张声势的张牙舞爪与恶魔式的狡诈都只是表象,他为我们揭秘了隐藏在海盗那臭名昭著的、有趣的有时又赤裸裸的行为背后的经济学内涵。我们所知道的海盗行为和海盗们表现出来的宽容与博爱原来都是在追逐利益的过程中,对于普遍经济状况的理性反应。
海盗经济学的读后感,来自淘宝网的网友:“里森将经济学家们常用的工具带到了西班牙大陆。海盗故事并非只是迪士尼电影的精彩主题,它还是一种重要的经济现象。里森这本出色的著作有助于我们搞清楚海盗是些什么人,他们为什么要投身这样一个为人唾弃的行业。他运用经济学原理解释了让俘虏跳船这种行为背后的原因,也解释了为什么会有‘快乐罗杰’旗帜。这是一本很有意思的书,但同时也是一本富有洞见和分析的书。”
海盗经济学的读后感,来自卓越网的网友:“这是对海盗黄金年代的一次全新而诱人的探索。彼得?里森行文思维清晰,他的研究深度也令人印象深刻。”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通过品读作者的作品我产生了自己的思考和想法。我们需要抓住当时的感悟,写出一篇优质的读后感。写好一篇作品的读后感需要从哪些角度来写呢?考虑到你的需要,读后感大全特地编辑了“经济学书籍的读后感”,还请你收藏本页以便后续阅读。
张先生把《经济解释》的第一章便定为了"科学的方法".在这一章中张先生则更像一位哲学家,向读者传授着他的经济哲学。而这种经济哲学正体现了张先生科学的精神,这种科学的精神与态度则正是我们在学习和研究经济学问题时所必不可少的。这一章一开始,便介绍了两种极端理论,一为特殊理论;一为套套逻辑。所谓特殊理论,即是特殊到只能解释一个现象的理论,这种理论是不具一般解释力。所谓套套逻辑,是指一些言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能是错的,例如说"四足动物有四只脚"便是一个套套逻辑。这两种理论实际是无用的,我们应尽量避免走入这两种极端。但有时对特殊理论而言总要比完全没有理论好。
张先生对待学问是十分严谨,极具科学精神。但书中的有些观点我不能完全认同。张先生在对马克思的评价时带有极强的个人偏见,特别在谈到意识形态方面的作用时,我觉得偏离了他一贯所坚持的科学的立场。例如张先生认为"最有名的模糊不清的理论,是马克思的《资本论》".因为"马克思的理论从来没有人试用事实加以验证。"对此我并不认同。另外,在谈到剩余价值时,书中说道:"剩余价值究竟是什么?一些学者说是租值,一些说是利息,一些说是利润,另有一些说是完全没有这样的一回事。""说来说去都不清楚。"在我看来,这就好比在冬天我们穿棉袄,夏天穿汗衫,无论穿什么都不会改变我们是同一个人的本质。
不过,如果我们避开书中所谓的"个人偏见","科学的方法"这一章对指导我们的学习和研究是十分有益的。正如张先生在文中指出的一样,"本书是为中国人而写的,我认为,科学方法论对中国人比对其他好些民族更为重要。"因为中国人始终是一个感性重于理性的民族,他们似乎更容易成为艺术家而不是科学家。科学的精神对我们这样一个更注重感性的民族而言又是何等的重要。
张五常先生虽名为"五常",但他似乎从不会被传统的东西所束缚。《经济解释》成功地避开了枯燥无味的教科书模式,它举例甚多且始终围绕着生活,因为张先生更强调的是经济理论的解释作用。张五常无所畏惧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也抛下了一连串的争议给他的读者。
我想《经济解释》这本书至少向我们说明了两个问题,即经济理论的解释性问题和争议性问题。也许张五常正是想藉此激发我们对经济学的兴趣,也正因争议,才让我们有了对权威指手划脚的勇气。读完此书并体会到这两点,我更加认为这是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今天终于把英文版的《国际经济学》读完了,用了我9个多月的时间。这是我读完的第一本英文教材,可喜可贺。
第一次回国休假的时候买了两本经济学基础的书,《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用了我几个月的时间读完,这些书解答了我在看新闻时遇到的很多疑问,开始对经济学产生兴趣,之后,在mlimanicity的书店买了本英文版的国际经济学教材。
读英文比中文费劲多了,总要查字典,顺便记住了一些单词,可谓一举两得。读这种书是学习英语的好方法,文法比较规范,比看电影或者读小说有用。
国外的生活比较单调,所以有很多空余的时间,无聊的时候把麻将捡起来了,但打完麻将觉得恐慌,所以睡前找本书来读。我现在比以前有耐心多了,以前读本小说都很难,一般都是有始无终的,国外的环境倒是能让人静下心来读书。
经济学的书有助于增长智慧,但对业务用处不大,以后多读些跟专业相关的书。
这几天,到图书馆查找有关经济类的书籍,发现了张五常先生的《经济解释》。读完之后顿觉受益匪浅,同时也发现原来经济学的文章还可以这样写,这的确是本很有意思的书。
张五常是一位天赋极高的华裔经济学家,他在产权理论方面造诣很深。拜读完《经济解释》后,却发现张五常竟把经济学的文章用散文的体裁写出来,而且写得是如此生动有趣,一下子让原本枯燥无味的经济理论变得栩栩如生起来,这让我的精神为之一振,让我深深地敬佩起张先生渊博的学识和敏锐的洞察力了。
在幽默诙谐且充满睿智的文字的感召下,我一口气通读了一遍,仍觉意犹未尽,便十分想推荐给更多的同学,所谓"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但又不免犹豫,因为《经济解释》这本书就如同张五常先生本人一样充满了争议。正如张先生自己在文中写到的一样:"《经济解释》这本书不是课本,选修经济的学生可以读,也应该读,但因为我往往不依常规,学生考试时用上我的答案,不免凶多吉少。"也许,张先生在这里是高估了他的读者,认为他们应该已掌握了传统的经济理论,现在已不需要他像经济学课堂上一样灌输所谓的经典理论,而他所要做的就是要从一个全新角度去阐释最为简单的经济学道理。
《经济解释》这本书确实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学课本。它兼有散文的基本特征与经济学的灵魂主线,即所谓的"形散而神不散"."形散"只是"散"在其形式上,而"神不散"是不散在其经济学的脉络上,是不散经济学的灵魂思想上,即我们所谓的"理性经济人"假定、稀缺、竞争、效用(在《经济解释》中张先生使用了"功用"这一翻译)以及需求定律和交易理论等。实际上张先生也正是按照这样的脉络来为读者讲授他所理解的经济学。当然我不敢苟同他所有的观点,也许这也正合乎张先生的处事原则,因为在他的《经济解释》之中也同样充满了对权威观点的怀疑。这正如他在"经济解释之三"中所明确指出那样,"世上没有不可替代的理论".但我对张先生的学识之渊博,行文之流畅,观点之新颖确是十分钦佩的。
张先生把《经济解释》的第一章便定为了"科学的方法".在这一章中张先生则更像一位哲学家,向读者传授着他的经济哲学。而这种经济哲学正体现了张先生科学的精神,这种科学的精神与态度则正是我们在学习和研究经济学问题时所必不可少的。这一章一开始,便介绍了两种极端理论,一为特殊理论;一为套套逻辑。所谓特殊理论,即是特殊到只能解释一个现象的理论,这种理论是不具一般解释力。所谓套套逻辑,是指一些言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能是错的,例如说"四足动物有四只脚"便是一个套套逻辑。这两种理论实际是无用的,我们应尽量避免走入这两种极端。但有时对特殊理论而言总要比完全没有理论好。
张先生对待学问是十分严谨,极具科学精神。但书中的有些观点我不能完全认同。张先生在对马克思的评价时带有极强的个人偏见,特别在谈到意识形态方面的作用时,我觉得偏离了他一贯所坚持的科学的立场。例如张先生认为"最有名的模糊不清的理论,是马克思的《资本论》".因为"马克思的理论从来没有人试用事实加以验证。"对此我并不认同。另外,在谈到剩余价值时,书中说道:"剩余价值究竟是什么?一些学者说是租值,一些说是利息,一些说是利润,另有一些说是完全没有这样的一回事。""说来说去都不清楚。"在我看来,这就好比在冬天我们穿棉袄,夏天穿汗衫,无论穿什么都不会改变我们是同一个人的本质。
不过,如果我们避开书中所谓的"个人偏见","科学的方法"这一章对指导我们的学习和研究是十分有益的。正如张先生在文中指出的一样,"本书是为中国人而写的,我认为,科学方法论对中国人比对其他好些民族更为重要。"因为中国人始终是一个感性重于理性的民族,他们似乎更容易成为艺术家而不是科学家。科学的精神对我们这样一个更注重感性的民族而言又是何等的重要。
张五常先生虽名为"五常",但他似乎从不会被传统的东西所束缚。《经济解释》成功地避开了枯燥无味的教科书模式,它举例甚多且始终围绕着生活,因为张先生更强调的是经济理论的解释作用。张五常无所畏惧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也抛下了一连串的争议给他的读者。
我想《经济解释》这本书至少向我们说明了两个问题,即经济理论的解释性问题和争议性问题。也许张五常正是想藉此激发我们对经济学的兴趣,也正因争议,才让我们有了对权威指手划脚的勇气。读完此书并体会到这两点,我更加认为这是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这几天,到图书馆查找有关经济类的书籍,发现了张五常先生的《经济解释》。读完之后顿觉受益匪浅,同时也发现原来经济学的文章还可以这样写,这的确是本很有意思的书。
张五常是一位天赋极高的华裔经济学家,他在产权理论方面造诣很深。拜读完《经济解释》后,却发现张五常竟把经济学的文章用散文的体裁写出来,而且写得是如此生动有趣,一下子让原本枯燥无味的经济理论变得栩栩如生起来,这让我的精神为之一振,让我深深地敬佩起张先生渊博的学识和敏锐的洞察力了。
在幽默诙谐且充满睿智的文字的感召下,我一口气通读了一遍,仍觉意犹未尽,便十分想推荐给更多的同学,所谓"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但又不免犹豫,因为《经济解释》这本书就如同张五常先生本人一样充满了争议。正如张先生自己在文中写到的一样:"《经济解释》这本书不是课本,选修经济的学生可以读,也应该读,但因为我往往不依常规,学生考试时用上我的答案,不免凶多吉少。"也许,张先生在这里是高估了他的读者,认为他们应该已掌握了传统的经济理论,现在已不需要他像经济学课堂上一样灌输所谓的经典理论,而他所要做的就是要从一个全新角度去阐释最为简单的经济学道理。
通过本次学习,加之平时的思考,我终于明白了:作为一名合格的基层领导干部,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有现代的观念
有道是:改变了思想就改变了一切。参加学习就是改变观念,寻求路径。党的领导和国家的现代化首先就是观念的现代化。我认为主要包括以下12个方面:现代人文意识、世界公民意识、国家民族意识、竞争择优意识、民主法治意识、人权平等意识、改革开放意识、开拓创新意识、市场经济意识、效率效益意识、质量信誉意识及环境与持续发展意识。首先应了解人之为人的本质含义,追寻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努力建设一个公民社会。
(二)要有民本的思想
必须具备民本思想,关注社会底层,关注弱势群体,作决策、想问题、出政策、办事情都要考虑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能仅从本地区、本部门、本行业的利益出发,要有孙中山先生天下为公的情怀和毛泽东同志为人民服务的理念 。
(三)要有改革的勇气
对于当今之中国来说,我认为最为紧迫的改革主要是:以建立民主、法治社会为目标的政治体制改革;以实现起点平等、机会均等、能人辈出为目标的人事用工制度改革;以真正市场经济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以小政府,大社会为价值取向的行政体制改革,大幅度取消行政审批;以培养人的独立人格、科学精神、人文思想和自由创造能力为宗旨的科教体制改革,鼓励创新,宽容失败;人人享有最低生活保障和基本社会福利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四)要有法治的精神
一要有科学、完善、公正、理性的法律制度;二要有足够数量的、高质量的法律文本;三是要努力实现法律统治,特别是宪法至上,自觉维护法律的公正性、公开性和稳定性。逐步取消信访制度,一切回归司法解决。
(五)要有道德的操守
就整个社会来讲,各行各业都要有道德的操守。从政者要讲政治道德,要有民本思想,不滥用权力;从文者(泛指一切知识分子)要讲学术道德,要有社会责任和良知,不做御用文人;经商者要讲商业道德,决不商业欺诈;一切劳动者要有职业道德,因为:人生的信仰就是职业本身。就是要以道德做人,凭能力做事。
(六)要有专业的素养
要具备胜任自己本职工作所需要的理论素养和专业技能。作为一名基层领导干部,必须不断加强政治理论和业务理论的学习,掌握和运用领导科学,做到政治正确,决策果断,执行有力,身体力行,群众拥护。作一名知识型甚至学者型领导干部是我不懈的追求和梦想。
以上六方面光有还不行,更重要的是要身体力行,使之成为一种行为习惯,一种生活方式和一种价值追求。
三、学以致用大交通
巴中要构建大交通,必须做到以下四大:
(一)大交委领导。先行省里一步,实行大交通管理体制,统管市行政辖区内铁路、公路、水运、机场、邮政及城市公交等交通运输事务,形成强有力的领导、组织、指挥、协调机制,整合现有各机构的领导力量和技术力量。整合泰来公司、茂源公司及交通发展公司、公路有限公司等国有企业,构建大交通投融资平台。
(二)大手笔规划。规划先行,加强项目储备。全力争取把高速公路、铁路等重大交通项目纳入国家、西部和四川省重要路网规划,争取国家更多投入;加强周边地区路网规划衔接,完善市内交通路网规划。大的目标是构建川东北区域交通枢纽,即:建设双十骨架,改造城际干道,完善交通网络,着力构建公路、铁路、机场相互配套、优势互补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三)大政策支撑。目前应对危机,扩充内需是交通大发展的新一轮重大历史机遇。我市境内的所有交通项目只能是以国家投资为主,发达地区流行的BOT、BT建设方式均不符合我市市情。因此一是要抓住党和国家领导人关心、重视巴中的机遇,尽力争取国家和省上的投入,减轻我市的财政负担,像巴南高速这样的地方投入力度对我市来讲是不可持续的;二要争取金融大政策,地方资本金投入,也要争取商业银行贷款,否则,地方财政无力承担;三要充分利用灾后重建和新一轮国省干线公路全面改造的机会,完成唐巴路改造和省道202线局部整治。
(四)大环境保障。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诚信的金融信贷环境和顺畅的工程施工环境。
西方经济学很强调需求和供给的关系。许多经济学家研究的方向不同,所用的方法也不一样。但是他们总是能找到需求和供给关系的规律。笔者也想用自己的眼光,用容易理解的语言总结一下需求和供给的关系。
首先,对于生活必须品研究需求和供给的关系。由于生活必须品有这样的特点:人们对生活必须品的需求在任何情况下都难以改变。举例说明,粮食。不管粮食的产量(供给)有多少,人们对粮食的依赖不会改变,即使某年丰收,粮食产量大增,人们对粮食的需求也不会改变,并不会因为粮多而吃的量大。当然如果人们对生活必须品的需求增加,会使得生活必须品的供给也随之增加,但这种情况一般很少出现。这种需求与供给的关系是由生活必须品的边际效益递减规律决定的。举一个形象的例子,需求好像一堵墙,供给好像是一个人,在用一根绳子与墙拔河。供给这是如论用的力气是大是小,都不会使得墙有丝毫动遥
其次,对于奢侈品研究需求和供给的关系。奢侈品也有特点:收入多了,人们对奢侈品的购买就增加了。需求多了,厂商对奢侈品的供给也就多了。于是形成一个循环:需求->供给->利润->工资(收入)->需求。具体解释,需求增加,供给增加,企业利润增加,给工人的工资增加,也就是国民收入增加,反过来刺激需求,这是一种良性循环。反之就是恶性循环。还是形象做一个比喻,这回是供给和需求两个人在拔河,供给的力量大了,需求的力量也加大;需求的力量大了,供给的力量也加大。理想状态下,绳子是保持静止的,经济也将稳步上升。但这里有问题值得探讨:如果说在这种情况下,供给和需求是互相决定的,那么应该让谁先用力呢?显然,首先刺激需求很容易。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不少刺激需求的政策,原因也在此。而增加供给,理论上也可以实现,但前提是要假定大部分厂商都愿意冒风险大量生产,增加供给。现实状态下,这点不太容易实现。
经济危机之中,中国政府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扩大了投资的规模,扩大了市场供给。从供给和需求的关系上看,供给的扩大影响需求的扩大,同时又反作用于供给,使得经济不断向好,工厂的机器开始运转,需要大量劳动力,就业率下降,人们收入增加,从而更加刺激了需求。近半年来中国经济的复苏就源于此。然而,这样的经济膨胀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供不应求,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如果通货膨胀率大于人们手中收入增长率,需求就会下降,整个经济运转就会重新回到平衡。然而这个过程是十分漫长而痛苦的,许多人将会失业,或是收入减少,社会动荡,这也是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产生的过程。但在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依靠政府有力的经济政策,这个过程会平稳顺利地完成,实现长期的经济平衡。
补充一点,社会上经济体和个人对未来经济的预测也会起到很大的作用。经济数据显示经济回复,许多企业会预期将来的经济会进一步向好,于是抓紧生产。中小投资者也会预期资本市场的反弹,加大投资的力度,于是经济的增长会成倍增长。这是现今的状况。但反过来,如果社会对经济的预期持悲观态度,则经济萎缩的速度也是十分惊人的。因此,如何引导全社会正确地理解国家一系列宏观政策,正确预测经济的未来走势,对于经济的发展十分重要。
导语:《牛奶可乐经济学》书中提出了100多个问题,全部来自于日常生活经验,涉及产品设计、供求分析、人际关系、职场风云等等各个方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牛奶可乐经济学的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1】
读过《牛奶可乐经济学》这本书以后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这本书是我曾经对经济学误解的救赎。对于刚刚开始接触经济学的我来说,每天面对一些令人头疼的公式,一些学术的名词,让我对自己的专业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不过,通过这本书让我认识到了生活中到处存在着经济学,经济学正生动地编织着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身边的大事小情都可以用经济学原理一一破解,这让我对经济学又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以下是我读过本书以后的一点小小的感受。
一、生活中多问几个为什么也许我能收益很多
全书以发问的方式来引起读者的兴趣,我是一个好奇心很重的人,所以自然对这本书有着浓厚的兴趣让我把它吃透。作者会在开篇发问,为什么牛奶装在方盒子里卖,可乐却装在圆瓶子里卖? 为什么打开冰箱时,冷藏柜会亮,冷冻柜却不会亮? 为什么女装的扣子在左边,男装的扣子却总是在右边?这一系列的设计方式问题,其实都是蕴含着经济学的道理。产品的设计既要包含最符合消费者心意的功能,又要满足卖方保持低价、便于竞争的需求,这也就是说,产品设计必须在两者之间保持平衡。产品设计的功能要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并且细节上的设计还与几何学原理有一定的关系。就拿牛奶可乐的例子来说,一是因为消费的习惯,可乐大多是直接就着容器喝的,所以圆柱形拿在手里更方便,而牛奶却不是这样,虽然有的配了吸管。二是产品的不同特性,牛奶需要专门装在冰柜里,运营成本高,用方盒子装无非就是能节省点贮存空间,我们在超市看到可乐大多放在开放式货架上,运营成本低。冰柜里的存储空间相当宝贵,从而提高了用方形容器装牛奶的收益。因此,多问几个为什么,可以减少我们的成本,提高收益。
二、经济没有多么的复杂,它来源于生活,我们也要将它运用到生活
这本《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没有沉闷感觉,至少给我们一是它讲了个朴素的道理:经济学也没什么了不起。现在经济学被经济学的精英们越挖越深、越整越难了,没有研究出几十个看不懂的公式,没有成堆的术语创新,那就成不了好专家。所以大家都怕了,不敢琢磨。其实,就拿最低成本、最大产出这个原理来说,无非就是牛奶用方盒子装能节省点冰箱空间,可乐用圆瓶子拿在手里方便的道理而已,就是没有读过书的人都知道装箱子的时候放方的东西能归置得整齐一些。想起了理论来自于生活这句简单的道理。为什么在酒吧喝水要钱,却又提供免费的花生米呢?在生活中我们会认为自己占了多大的便宜,而因此津津乐道的时候,却不知道自己的钱已经悄悄被商家赚取。酒和花生米是互补的,酒客花生吃的越多,要点的酒自然也就越多,而酒精饮料的利润又是相当可观的,所以花生是免费的。而没有人愿意一边喝酒一边喝水的,所以食客如果选择水那酒的量自然也会下降,因此水的价格也是不菲的。这也因此提醒了大家一个道理: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所以这也提醒了我要在生活中时时都擦亮我的双眼,减少自己的利益损失。
三、每个人其实都是自己生活中的经济学家
庄子曾今说过: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从古至今,我们都受到利的困扰,也因此这么多人都选择经济学,因为每个人都想争取到自己最大的利益,当然我也不例外。但是这本书告诉我,抛开那些烦人的公式,其实生活中我就是自己的经济学家。从这本书的名字上就不难看出,牛奶、可乐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饮品,而牛奶对于我这种身体差的人来说更是已经成为生活中的必需品。但是我却从来没有对这里面所蕴含的经济常识有丝毫的察觉,这一问题给我也敲响了警钟。在前不久的国家公务员考试中,据报道常识题中最后一道选择题,让许多考生傻了眼:在超市常看到牛奶装在方形的容器中出售,而碳酸饮料则常装在圆形容器中出售。下列关于此现象的原因解释不合理的是?
A、视觉上圆形比方形更柔和舒缓,吸引更多的顾客购买;
B、圆柱形易拉罐下底可做成半球形凹槽以承受更大的压力;
C、牛奶通常需要存放在冷藏柜中,立方体容器更节约空间;
D、碳酸饮料通常直接用包装罐饮用,圆柱形拿在手里更舒服。
对于读过这本书以后的人来说答案无疑选A。我想这就是读书的好处,它不仅让我对自己的生活实践多了许多思考,更是增长了我的见识,让我对自己生活有了不同角度的认识,更加合理的安排我的资金。让我在生活中成为一名正真的经济学家,做到学以致用。
生活中许多的小例子都可以用机会成本和成本效益原理解释清楚。同样的道理,我们在工作中要处理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的技巧也不尽相同,要想全面的自如应付,就必须对本行业的一些原理有深刻的理解和透彻的领悟,因为不同的表象归结起来都是不变的道理,这样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学习领悟原理的过程,就是将书本知识内化成自身能力的过程。悟出了原理同时也就提升了思想水平和行为能力。我们追求速成更要追求功力。
以上就是我对《牛奶可乐经济学》的一些小小见解。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2】
为什么牛奶装在方盒子里卖,可乐却装在圆瓶子里卖?为什么很多酒吧喝水要钱,却又提供免费花生米?为什么女装的扣子在左边,男装的扣子却总是在右边?。在支部开展的三个一读书活动中,我读到了《牛奶可乐经济学》这本书,有些在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事例被其巧妙的引用来阐明那些乏味、枯燥的经济学原理,使我不由的对该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牛奶可乐经济学》原名叫做《经济博物学家:破解日常生活的密码》,书中提出了100多个问题,全部来自于日常生活经验,涉及产品设计、供求分析、人际关系、职场风云等等各个方面。书中提出的问题千奇百怪,分析工具却相当简单,全书阐述了作者认为最基础、最重要的两个经济学概念:机会成本和成本效益原则。机会成本是指为从事某活动而放弃其他事情的价值;成本效益原则意为唯有当行动所带来的额外收益大于额外成本时,才值得这么做,它是所有经济学概念的源头。作者罗伯特弗兰克教授说:这些生活中的问题不是公式和概念,它们并没有标准确切的答案,每个人都有可能给出更多更合理的解释。这也许正是此书的魅力所在。
所有的事物,如果你从理论层面去解读,就会让事情变得复杂化,而你运用人们熟知的事例去理解说明,就会让人一目了然。就如同与人沟通时,要让对方理解我们所表达意思的最有效的途径就是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使用对方熟悉的事物来举例。比如在统计工作交流中,如果单纯的给企业人员解释报表中指标含义,由于每个单位具体情况不同,个人理解也有差异,很难让企业人员正确掌握。假如我们针对每个单位的特殊性做出解释,或是利用常见的情况举例,对方理解起来就会容易许多,我们的工作就会事半功倍。
生活中多问几个为什么,能增强我们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生活中许多的小例子都可以用机会成本和成本效益原理解释清楚。同样的道理,我们在工作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处理的技巧方式也不尽相同,要想全面的自如应付,就必须对本行业的原理有深刻的理解和透彻的领悟。
学习领悟原理的过程,就是将书本知识转化成自身能力的过程。悟出了原理的同时也就提升了自我的水平和能力。当我们在处理复杂问题的时候,可能往往会被问题的表象所蒙蔽,其实抽丝剥茧,拨开云雾看本质,情况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复杂。让我们随时都处于思考与收获之中,不仅对我们的工作有帮助,更能优化我们的生活!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3】
一直对经济学感到困惑很多人被它的火热搅得晕头转向,却无法参透个中内涵。这反而引起了我对它的兴趣经济学到底是什么?经济学会如同无数的高深学说一般,令人深感迷惑与不解吗?
于是我选择推荐这本名字极具诱惑力的书,《牛奶可乐经济学》。似乎这与晦涩的大部头理论不搭边,事实上作者也并没有阐述什么高深的学问,而是在解释生活中一些有趣的,让人不解的,或是没有人思考过的现象。他把这些现象中潜藏的利益关系告诉我们,用经济学原理来一一破解生活中的大事小事这就是博物经济学。诚然,对于整天潜心研究经济学、分析数据搞研究的人来说,这本书或许会是他们很不屑的小儿科,如同小点心;但对于喜欢寻根问十万零一个为什么的人来说,这确实是个appetizer(开胃菜),虽然没有大快朵颐的酣畅淋漓,但是却能满足对博物经济学管中窥豹的胃口。
我很喜欢里面生活化的例子。书中大多数例子都是学生的作业,但是有一些例子是放诸四海而皆准的,例如为什么鲸鱼濒临灭绝,鸡却没有繁衍之忧?为什么DVD格式各地区不同,而CD格式却到处都一样?等等。当然,看到最后还有一个压轴的经典问题:为什么通常外表富有吸引力的人也比其他人更聪明?学生十分巧妙地搬出了心理学家Satoshi Kanazawa和Jody Kovar提供的具有说服力的证据:(1)聪明人更容易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和较高的收入;(2)男性大多把外表迷人的女性视作更合意的婚姻伴侣;(3)女性一般把有着较高收入和较高社会地位的男性看作更合意的婚姻伴侣;(4)智力和外表吸引力都是重要的可遗传特征。这看似与经济学有所距离,却体现着一种规律与分析的经济学思维方式。这也是这本书的馈赠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
在谈到这些各色各样的博物经济学问题时,作者罗伯特弗兰克教授的观点显然不同于传统经济学课堂的要求。请不要急于去书中找寻答案。这些生活中的问题不是公式和概念,它们并没有标准确切的答案,每个人都有可能给出更多更合理的解释。虽说,不是每一个人都是经济学家,但至少,我们可以更积极地去思考,并把思考用于生活。这样,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一名博物经济学家。 正如同弗兰克教授的话,其实经济学的基础并不那么高深晦涩,每个人都可以理解并将这种思维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之中。我虽然不是什么学术研究者,不过我一直在努力让自己学习更多知识,明白更多道理。
通过这本妙趣横生的书,我惊喜地看到了生活更深的层面,一个经济学视角中的社会,仿佛灰色高墙后面是一片烂漫的春野。无论是饕餮盛宴还是可爱的小点心,只要能够人们引发更深的思考,指导人们更好地认识、改造世界,那么这便是研究与前进的目的。是的,经济学也可以是优雅的、睿智的、快乐的,相信越来越多的人会认识到这一点,越来越多的人会重视这一点。在追求所没有的东西之前,应该先认清已经拥有的是什么,我们的购买力和竞争力更多的来自于自我认知而不是他人的煽动,这是经济学中最宝贵的冷静。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魔鬼经济学》读后感1000字》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魔鬼经济学读后感8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