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创业史读后感600字小学

创业史读后感600字小学

《政治思想史》读后感600字。

“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说话”,人类的进步,都是与读书相伴而行的。每一个人在读过一本书之后都会有所感受,写作品的读后感可以增强我们的印象,加深我们的领悟。您从作品中有哪些领悟呢?小编特别从网络上整理了《政治思想史》读后感600字,请收藏并分享给你的朋友们吧!

在书中作者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要服从?或者,什么能免除我的服务义务?或者,统治者借什么样的权威实行统治?这是一种特殊的问题;它的逻辑是权利的逻辑,而不是事实的逻辑。一部法令,它的权威(即法官的执行义务和我的服从义务)并非来自它命令什么或禁止什么;就算我赞成它所命令的事,它的权威也不会更多一些,就算我不赞成,它的权威也不会少分毫。
它的权威来自于完全不同的东西,即来自于制定它的方式来自于下面这个事实:它是一部所谓正当的法令。任何政府的权力或者统治的权威,都应该来至一步正当的法令,而这个法令又能够约束政府的权力,政府统治国家的权利或权威是一个问题,但不是关于它的力量或它的活动的问题,而是关于它的构成的问题。为什么一个政府能够去统治国家,他凭借什么样的权力去统治国家,回答坑定不是根据他在做什么,已经做过什么火装备他可能做什么的角度给出,而只能根据人们所理解的他的构成方式,我自己理解就是政府的权利,权威来自政府的结构构成,不是我们通常所想的来源自人民大众,人民群众只是构成政府结构的一部分,人民群众给不了,那么多的权威给政府。
那么是不是所有关于政府构成的问题,都是关于他的权威的问题?作者已经在书中给出了明确的答案:重要的是要懂得,这并不意味着,关于政府的构成,我们所问的任何问题都是关于它的权威的问题。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小编推荐

中国思想史读后感


中国思想史读后感范文一

葛兆光的《中国思想史》是一本很有特色的关于中国思想史的论著,我花了近两个月的时间把它读完了。获益良多。

一、他这本书突出思想发展的史这个主线,所以,在这本书里,你很难找到具体某个人的思想,所以,看完这本书只能让你把中国思想史的发展过程基本缕清楚,进一步的学习要再看一本中国哲学史或者其他人写的中国思想史。

二、第二,这套书里加入了一个其他思想史没有的东西,那就是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这也是这套书的一个亮点同时也是有很大争议的地方,作为我们的话,读读无害,我个人认为他这种写法是非常有想法的。我认为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不但存在于中国历史中,而且是贯穿中国历史始终的,在知识、思想与信仰平庸的时代可以用它来表示那个时代的思想,在思想激荡的时代则被影响力巨大的思想所淹没。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可以写一部中国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史出来。

三、葛兆光的《中国思想史》必须要把导论读明白,导论没读懂的话,下面两卷读起来不是很顺畅,所以我读了两遍才开始正文的阅读。

四、葛的这套书有千页之多,所以必须要弄清楚他的写作思路。看目录会发现,他分两卷,把唐代前后作为一个思想史的分期,而在这之下又进行了分期,每一编就是一个思想史段,每一编都是围绕一个主题,比如百家争鸣,比如新儒学,比如佛学等等,所以在看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和主题结合起来理解,不然就可能看了后面忘了前面。

五、读的时候会发现,这本书的所有章节全是用总分的结构来写的,也包括每一段都是用总分结构来写的。它一章一节一段都有一个主旨,这个主旨就是它的开始段、开始句,后面的全是围绕这个主旨来写的,所以,当你明白他要表达的意思后,也就是看懂第一句话后,后面的那些围绕主旨的阐释性的话语就可以跳过去直接看后面的,这样,一段弄清楚了,一节的主干也就抓住了,一章的内容也就把握了。这本书每一节都至少有二十多页,完完整整地去看一节的话至少需要一个小时,这样算下来,要把整书看完是需要很长时间的。

六、思想史是一个承上启下而且不断创新的过程,在看的时候如果能够站在历史的角度来看它,也就是看到某一段的时间把它与它之前的思想联系起来作个比较,看它们之间的关系,这能促进你对思想史的理解。

七、这本书里通常是用年代而不是朝代来标记时间的,所以最好把各个朝代的起止时间写在书的首页或者尾页,作为一个工具。

《中国思想史》读后感范文二

1895年,既在中国政治史上是重大的历史转折,也是中国思想史的巨大分野,是中国思想史发展脉络陡然一变的开始之年。

曾几何时,日本在中国人的心目中都是作为岛国虾夷而存在的,它受到中华文明的浸润和辐射,尤其是在中国上层政治人物和知识分子记忆中,对日本始终是无端鄙夷和居高临下。即使中国遭到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的攻击,门户洞开,即使中国人已经注意到日本人效仿西法,大刀阔斧地推行改革,但中国人始终没有把对日本的警惕提高到对西方警惕的高度上。

直到1894年,一贯自居天朝上国的清王朝无论在陆上还是在海上,都被岛国虾夷彻底击败了,天朝上国的尊严洒了一地。中国不得不割地赔款,签订城下之盟,无端鄙夷突然变成了痛彻心扉的忧郁激愤和耻辱无奈,这深深地刺痛了所有中国人,时人发出了以中国之全力受困东隅,国将何以为国的叹息。从知识分子到政府官员,从保守人士到洋务官僚,人们痛心疾首。穷则变,直到此时,在惨烈却无奈的现实面前,中国人才彻底醒来,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则甲午一役始也。自强才真正成为朝野上下的一致观念,成为社会舆论的核心问题。

在自强成为社会共识的语境下,如何自强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理论问题。对待异质文明的冲击,当时人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是采取普遍主义态度,自动向西方靠拢,主动与西方的技术、文化和价值观并轨,寻求与西方相同的工业化发展方向和追求实力生存法则,简单说,就是全盘西化。一是采取民族主义态度,只有实现民族强大,才能在世界秩序内维护自身的独立主权和主流文化。在当时的国难之下,中国人一方面急速向西转,抛弃传统旧学,转向追求西洋新知,西方文化在中国空前扩散。另一方面民族危机也刺激起了中国人的民族忧患意识,颠覆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在这种思想背景下,近代中国人对西方和日本人怀有又爱又恨的矛盾态度。

关于救亡和启蒙的关系,学术界争论了数十年,迄今尚无定论,这是个难以达成共识的论题。其实对这个问题的体会和讨论从甲午以后就开始了,由于中国社会的复杂性,这个问题一直无解。当时的人只能边走边尝试,摸着石头过河,尽量在这二者之间寻求平衡。正当维新变法如火如荼地展开仅仅三年,一场政变打断了探索的过程。

迄今为止,在一定意义上说,我们还是在协调自强与启蒙的关系,还是在西方社会发展的轨道上迂回前行。既要追赶西方工业化的步伐,又要尽量保持传统文化的存续传承。所以,从这意义上说,中国发展道路的探索始于甲午战争。这条道路将走向何方?我们只能拭目以待。《中国思想史》不仅告诉你历史史实和历史困境,还引导读者对照历史,反思现实,为现实困境求索解决之道。这样就使书籍的生命力并不囿于过去,更在关照现实。

《中国思想史》读后感1500字


在《中国思想史》这本书中,作者认为我们应该从生活在那个时代背景下的人的角度来思考其思想变化的内在动力。对于19世纪末的学者们来说,儒家思想是一个巨大复杂、学派林立、彼此竞争的思想天地,所以对研究晚清思想的者来说,注意儒家传统的内部问题并探索其含义是十分重要的。努力设想自己处在儒家文学士的地位,弄清楚儒家思想作为富有活力的个人信仰在实践中向他们提出问题。以历史的观点看待这些问题及其发展来理解晚清儒家思想内在的变化动力。再根据传统固有的多样性和内在发展动力对西方的冲击作出回应,以理解中国对西方的回应。

作者认为在19世纪的最后十年里,受改良运动的影响,思想变化的速度急剧加快,而这场运动巨大的思想意义却常被人们所忽视了。

关于思想背景,作者主要是从儒学的内在变化上来分析的。在儒家思想的实践者眼里,儒家思想从来就不只是一种哲学体系,或一种知识研究。还有实用主义动机和作为一种人生信仰的本质。学术研究从内部对儒家思想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在对儒家思想中的内圣外王的理想的争议中,形成了各种流派的新儒学。而今文经学派中的一些成员试图将儒家赞同的经世致用和含义模糊的改制思想奉为真正汉学的核心内容,并因此企图否定汉学在经验主义研究学派的地位。最后,在通常被错误地认为是经世理想惟一的维护者的经世学派中,特别强调将行政上的革新作为儒家治国之术的一个必要成分。这些思想倾向以及它们与西方冲击的相互影响,经康有为的中间作用,成为19世纪90年代初梁启超思想发展的转折点。

康有为认为真正的汉学应该在西汉占支配地位的今文经学派中寻找。他为今文经学派辩护,反对古文经学派。试图摧毁那些作为经验主义研究学派依据古文经学的阵地,从而确立今文经学为孔子教义的真正宝库。揭示今文经学派的主要理想为经世致用,以及儒家思想实际上是倾向制度改良而非维护传统教义和制度。康有为认为孔子是一个圣明的政治家和制度革新者,宣称经世理想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经世理想的实现需要制度的改革。

与19世纪的许多具有改革思想的学者一样,康有为把富强理想作为中国目前历史阶段的首要政治目标。不同的是,康有为为实现这一共同目标而设计了全面和大胆的改革方案,梁启超指出为什么仁的概念成了康氏人生观的核心。认为新儒学氏康有为的仁有机思想的一个基本来源。康氏思想体系不仅对思想界有广泛的影响,而且成为政治改良运动的根源。梁启超亦受其极大的影响。

经过一系列的改良运动及维新变法的失败,使梁启超在改良和革命之间犹豫。他曾倾向于与孙中山的革命派合作,但最终因各种原因终告失败。梁启超在日本流亡期间吸收了大量的传统日本思想和西方思想,这在梁启超许多实际考虑的层面上发挥了作用。

文中作者认为从历史的观点来看,梁启超代表了中国民族主义的主流。而其民族主义思想包括了以下显著的特征:它是对组织松散和缺乏活力的社会的一种反动,在这个社会里,人们没有公民感和组成统一的公民团体所必需的团结一致的团体精神;它意指无条件地承认民族国家为最高的政治共同体;它意味着一个民族国家的民主化。

作者认为,当自治的政治出现了一系列重大问题时,中国的知识分子在1890年后的十年里开始求助于西方的意识形态。而在这一关键的过渡时期,梁启超的思想发展可以被看作是古老的儒家经世致用传统和当代寻求新的思想方向之间的一个重要纽带。就人格理想来说,梁启超的思想变形涉及从经世致用思想向国民理想的转变。而其国民理想对过去半个世纪来各个思想流派中的绝大部分中国知识分子都有着持久的吸引力,甚至在今天,它仍然是共产主义中国价值观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从这一角度来看,在从传统到现代中国文化的转变中,19世纪90年代最初十年里发生的思想变化应被看成是一个比五四时代更为重要的分水岭。在这一过渡时期,梁启超是一个关键的人物,他继承了晚清思想中儒家经世致用的传统,同时将这一传统固有的关切转变为以他著名的国民形象为标志的新的人格和社会理想,其思想成为20世纪中国意识形态运动的一个重要的和永久的组成部分。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读后感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读后感(一)

长河一烁

作者简介

陈寅恪是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得一见的人物,与吕思勉、陈垣、钱穆并称为“史学四大家”。在清华任教期间与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等被称为清华四大国学大师。从史学时期来看,他主要专注于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等,这方面主要代表作有《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等。

上篇 统治阶级之氏族及其升降

朱子语"唐源流出于夷狄,故闺门失礼之事不以为异",陈寅恪认为此简略之语句亦含有种族及文化二问题,而此二问题实是李唐一代史事关键之所在。先论李唐皇室的氏族问题,再论其他统治阶级的种族和文化问题。

关于李唐祖先来自于哪里,是胡人鲜卑,还是汉人,一直有纷争。据各类史书,如《旧唐书》、《新唐书》等,也应该是李唐自己的说法,来自于陇西李氏,十六国西凉创建者李暠的后代,李暠自称是陇西李广的后代。经陈寅恪考证,李唐更可能是赵郡李氏的后代,先世很可能是赵郡李氏的“破落户”或“假冒牌”,随宇文泰至西魏,取了胡人的名,根据宇文泰的"关中本位政策",认了陇西李氏。南北朝时期,胡人的汉化和汉人的胡化也是常有的事情,汉族本身也是一个大一统的民族。看李唐的祖上,李渊的上三四代祖上的母系张氏,贾氏都是汉人,到祖母的梁氏,胡汉都有可能,从李渊母亲开始的三代母系独孤氏,窦氏,长孙氏都应该是胡人鲜卑,所以从李渊开始都应该说是胡汉融合的。

自高祖、太宗创业到高宗的前期,唐朝的将相文武大臣大多继承西魏、北周和隋以来的世业,也就是宇文泰“关中本位政策”下统治集团的后裔。武周开始改变“关中本位政策”,府兵制开始崩溃,科举上轻明经科,重进士科。武周之代李唐,不仅为政治的变迁,也为社会的革命。另外,关陇集团自西魏到武周也已历时一百五十年之久,其自身也已衰落腐朽。武周之后,恢复唐室,然而改变“关中本位政策”的趋势仍继续进行,到玄宗之时,可以说是破坏无遗。天宝年间的安史之乱后又产生了另一个世局,中央与部分藩镇的貌合神离一直延续至唐朝灭亡。玄宗开始,统治阶级也分成了两种人:一类为受高深文化的汉族,大多是武周之后提拔的新兴阶级;另一类为受汉化不深的蛮夷,或蛮夷化的汉人。唐代自玄宗以后,政柄以及君权渐渐转入到宦官手中。

中篇 政治革命及党派分野

唐代政治革命依其发源根据地之性质为区别,则有中央政治革命与地方政治革命二类。何以安史之乱以前地方政治革命均不能成功,却无多影响?而中央政治革命亦何以有成功与失败?又唐代皇位之继承常不固定,当新旧君主接续之交往往有宫廷革命,其原因为何?

隋唐继承了宇文泰“关中本位政策”,在武周玄宗以前,以当时三大势力:关陇集团、山东势力和江东集团。以关陇集团为主,辅以山东势力,形成了内重外轻的政治格局。皇位之继承常不固定,唐中期之前主要是内廷与政府的力量在左右,中期之后宦官基本已把持了皇位的废立。如太宗之玄武门之变,高宗也是在太子被废之后而立的,武周就不多言,中宗也是在铲除武周势力后,睿宗的上台也革命了韦后和安乐公主,玄宗凭着革命的资本并打击了太平公主,肃宗也是废太子后被立且凭着安史之乱而起,代宗即位也经历了斗争…… 唐中期之后的皇帝,从宪宗开始,都为宦官所废立。宦官之盛,起止武后,而极于玄宗,肃、代以后宦官浸横用事,及德宗时,宦官开始把握兵权。宦官既握兵权,又外结藩镇,帝王生死就把握在他们手上:宪宗被宦官杀后,穆宗开始的八个皇帝,有七个为宦官所立,除了敬宗,不过敬宗也为宦官所杀。

一直对唐中后期的牛李党争不甚了了,看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终有拨云见日的感觉。唐时牛李两党以科第而分,牛党重科举,李党重门第。唐代贡举名目虽多,大要可分为进士及明经两科,进士科主文词,高宗武后以后之心学也;明经科专经术,两晋北朝以来之旧学也。究其所学之殊,实有门第之异。唐代自高宗武后以后朝廷及民间重进士而轻明经之记载,则知代表此两科之不同社会阶级在此三百年间升沉转变之概况,李党以山东旧门第大家为主,主修经术;牛党以新兴阶层走进士之路为主,事实上也是社会新旧势力之争。

下篇 外族盛衰之连环性及外患与内政之关系

李唐一朝是我国历朝与外族接触繁多,而少有的光荣的时期。本篇主要论两点:一是外族盛衰的连环性;二是外患与内政的关系。

外族兴衰之连环性,当时与唐朝能抗衡的外族有四:突厥,吐蕃,回鹘,云南,各时的兴衰强盛需要统一来看。历朝之中,唐代武功可称为空前强大,究其根本,不仅是汉族的精神与物力,也由于外族本身的腐朽与衰落。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读后感(二)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木屑下的河流

从535年北魏分裂为东西两部分,到589年隋统一中国,这段历史,我们根据现有史料,完全可以勾勒和描述出来。但历史事实,就如同河流上漂着的木屑,我们指出这些木屑的漂流情形,并不意味着我们了解和认识了托着这些木屑漂流的河流的情形。对大部分的历史时段,历史学家都只是如数家珍地指出了这些木屑,却无法说出木屑下的河流。陈寅恪却勾勒出了木屑下的河流,即指出了这段历史的发展逻辑脉络。

在北周、北齐与南朝的对峙中,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还是军事,占据关中一隅的西魏-北周是实力最弱的。但就是这个蕞尔小邦,却前后灭掉北齐和陈,实现了对中国的武力统一。原因何在?或者说,西魏-北周凭什么做到了这一点呢?陈寅恪归纳或提炼出了密切相关的两个概念,即关陇集团和关中本位政策,来加以解释。

所谓“关中本位政策”的内涵,他在其《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职官》中作过明确界说:

宇文苟欲抗衡高氏及萧梁,除整军务农、力图富强等充实物质之政策外,必应别有精神上独立有自成一系统之文化政策,其作用既能文饰辅助其物质即整军务农之进行,更可以维系其关陇辖境以内之胡汉诸族之人心,使其融合成为一家,以关陇地域为本位之坚强团体。此种关陇文化本位之政策,范围颇广,包括甚众,要言之,即阳傅周礼经典制度之文,阴适关陇胡汉现状之实而已。

这一意见他曾在多处言及。“关中本位政策”就是自认关中为当时的文化中心。它远绍周公,系正统文化传承之所在,而不必与山东、江南争夺文化正统,即《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上篇》所谓:

宇文泰率领少数西迁之胡人及胡化汉族割据关陇一隅之地,欲与财富兵强之山东高氏及神州正朔所在之江左萧氏共成一鼎峙之局,而其物质及精神二者力量之凭藉,俱远不如其东南二敌,故必别觅一途径,融合其所割据关陇区域内之鲜卑六镇民族,及其他胡汉土著之人为一不可分离之集团,匪独物质上应处同一利害之环境,即精神上亦必具同出一渊源之信仰,同受一文化之薰习,始能内安反侧,外御强邻。而精神文化方面尤为融合复杂民族之要道。

在他看来,“关中本位政策”是西魏-北周为与山东、江南相抗衡而构建起来的一套文化传承的法统。与此相关的“关陇集团”,《述论稿·上篇》作了说明:

李唐皇室者唐代三百年统治之中心也,自高祖、太宗创业至高宗统御之前期,其将相文武大臣大抵承西魏、北周及隋以来之世业,即宇文泰“关中本位政策”下所结集团体之后裔也。

具体而言,这个集团就是“宇文泰当日融冶关陇胡汉民族之有武力才智者”。直到武则天控制政权,为消灭李唐势力,“遂开始施行破坏此传统集团之工作,如崇尚进士文词之科破格用人及渐毁府兵之制等皆是也”。

但是,他着重用“关中本位政策”和“关陇集团”来解释这一段历史的发展,对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并没有展开进行讨论,这也是导致大家对他的解释产生不同理解和认识的一个重要原因。照我的理解,他这两个概念各有侧重,所发挥的效力也具有时间性。宇文氏想通过“关中本位政策”,加强关中地区的文化认同,融合不同的民族,增强向心力,以与山东、江南相抗衡。在分裂局面下,特别是在时人视南朝为文化精华所在,东魏-北齐为北朝政治法统所在的情况下,这一政策的作用和意义是显而易见的。但在隋朝统一全国之后,这一政策的文化意义似乎就会大打折扣;代之而起主要作用的,是其政治意义。这一政治意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府兵制,即大部分折冲府设置于关中,以收居重御轻之效;二是控制政权的主要人物仍是原来关中的人物,即“关陇集团”。因此,“关中本位政策”的解释效力,主要发挥于分裂时期;而“关陇集团”的解释效力,则主要发挥于统一之后。因为在分裂时期,在西魏-北周的政治舞台上唱主角者,只能是其辖区之内即关陇地区的人;武力统一天下之后,原属关陇一隅的地区性政权变成了全国政权,但控制政权者却仍旧主要是关陇地区之人。这就出现了一个矛盾,也就是《述论稿·上篇》引两唐书《张行成传》所要说明的“其统治阶级自不改其歧视山东人之观念”,以及日后撰《论隋末唐初所谓“山东豪杰”》(《岭南学报》12:1,1952)张大其说,详尽论述的关陇集团与山东集团的矛盾。因此,陈寅恪在论及“关陇集团”时,主要引用的是统一之后,特别是唐初的史料,而极少用分裂时期的史料。他对“关陇集团”所作的集中概括,正是以唐代为立足点。《述论稿·上篇》说:

有唐一代三百年间其统治阶级之变迁升降,即宇文泰“关中本位政策”所鸠合集团之兴衰及其分化。盖宇文泰当日融冶关陇胡汉民族之有武力才智者,以创霸业;而隋唐继其遗产,又扩充之。其皇室及佐命功臣大都西魏以来此关陇集团中人物,所谓八大柱国家即其代表也。……至于武曌,其氏族本不在西魏以来关陇集团之内,因欲消灭唐室之势力,遂开始施行破坏此传统集团之工作,如崇尚进士文词之科破格用人及渐毁府兵之制等皆是。

可见,他用“关中本位政策”来解说何以关中能统一天下,用“关陇集团”来解说统一初期的政治史,并进一步解说进士科的政治意义以及唐后期宦官专政的出现。这基本体现了他一贯的用种族、文化两端来对魏晋隋唐历史进行认识、理解和阐释的观念。

当然,这一解释并非十全十美,毫无破绽。比如,统一之后,折冲府泰半设于关中;陈先生认为这体现了内重外轻、居重驭轻的“关中本位政策”(《述论稿·中篇》)。但是,在统一之前,军队分布只能限于关中,而在统一之后,军队的分布范围势必会不断扩大,但一来这有一个过程,二来这又与各地的军事地位密切相关(没有战事的地区自不必设府)。比如,随着北方游牧部族南下压力的增强,唐政府开始逐渐在河北设置府兵(参孟宪实《略论唐前期河北地区的军事问题》,《中国史研究》2003:3)。毛汉光《西魏府兵史论》(《史语所集刊》58:3,1987)指出在隋统一之前的西魏,府兵分布已呈现出由内而外的辐射态势。所以,折冲府的分布并不能完全反映或证明所谓的“关中本位政策”。府兵制崩坏的主要原因,是国家在新的军事形势下对兵制进行调整的结果,而不是武则天对“关中本位政策”蓄意破坏的结果(参孟彦弘《唐前期的兵制与边防》,《唐研究》1,1995)。但无论是对他的解释进行批评,还是修正、补充和完善,其前提必须是对他所提出的核心概念的内涵以及具体的运用,有较为准确的理解和把握。如果用陈氏所提出的这些概念,来表达作者自己所认可或附加的新的内容,即所谓“旧瓶装新酒”,则要对自己所使用的这一概念作出明确界定,尤其要明确说明与陈寅恪在界定和使用上的区分,否则就失去了与陈寅恪所作解释进行对话和交流的前提和意义。比如,毛汉光《中国中古政治史论》(联经,1990)所收论文着重探讨了中古政治社会核心区和核心集团的变化;这一研究,诚如作者自言,是对“‘关陇’理论之拓展”。他认为,“关陇集团人物在东西政权交战之时,实已渐渐纳入河东人物”;“北周末平齐,关陇集团获得并州地区,……至少在唐初开始,关陇集团已扩及并州人物。”我们认为,关陇集团是一个政治概念,是泛指控制西魏-北周政权的主要人物;在日后统一全国的形势下,才暴露出他们的认同、他们对政权的垄断。如果这一集团随着北周政权势力的扩展可以不断吸纳关陇以外的人物参加,呈现出一种开放的态势,那么,这一概念在解释陈寅恪所要解释的隋及唐初的政治时,就失去了意义。

再如,陈寅恪所谓的“关陇集团”主要是解释统一之后的政治格局和武则天对这一格局的破坏,所以对组成的人员只是泛指“关陇胡汉民族之有武力才智者”;即相对于统一政权而言,控制政权的仍是关陇一地之人。他强调“关陇集团本融合胡汉文武为一体,故文武不殊途,而将相可兼任”,主要是为了解释唐后期边镇大帅由蕃将充任,而宰相则由翰林学士充任这一史事。如果将皇权和文人与政这两个因素引入,视关陇集团为关陇武将,并进而认为关陇集团在隋统一之前即已不复存在,那么,用这一概念所要解解的问题也就不复存在,其政治意义也就顿失泰半(参张伟国《关陇武将与周隋政权》,中山大学出版社,1993)。这实际上是削弱了它的解释力度和深度。至于对“关陇集团”维系时间的认定,学界也有不同看法(参岑仲勉《隋唐史》“唐史第十八节”,中华书局,1982;黄永年《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第二章,上海书店,2004),但如果将“关陇集团”的消失确定在隋统一之前,则“关陇集团”的概念就变得毫无意义了,因为在西魏-北周割据于关中之时,其统治者当然只能主要是关陇之人。

陈寅恪的解释,使这段历史不再是史事的编年,而成为一个有逻辑关系的有机整体。他的研究,不是简单地对史实的考证或所谓“恢复”历史,而是对史事的解释和认识,反映的是他对这段历史的认识和理解。它的意义,是对其他研究者的启发,而不是其结论本身的是非对错。因此,尽管有不少学者不同意他的解说,但迄今为止,对他的批评是破有馀而立不足。在没有更好的解说出现之前,他的解说仍将作为一家之言而启发我们认识和理解这段历史。我个人认为,到目前为止,对隋及唐初政治史的认识还没有从根本上突破这个解释框架。

当然,就“关陇集团”的政治地位和政治作用来说,这个集团不仅具有明显的地区烙印,而且还具有浓厚的开国功臣的色彩。它的演变,体现着经过长期的分裂,刚刚实现统一的隋及唐朝,如何由一个地区政权变成为中央政权;同时,它的崩溃和瓦解,又成为魏晋以来“官僚贵族化”进程终结的标志。

研究历史,只能是充分依据已有史料,在尽可能复原历史的基础上,理解和认识历史。当然,这既可以是解释,也可以是构建。解释与构建略有不同。解释,常常是“事外求理”,“构建”则常常是“理在事中”——通过勾勒历史发展的逻辑脉络,来具体解释这一演变。无论是解释还是构建,你可以不同意,如果没有新的解释和新的构建,则原有的解释和构建就不易被打破。比如,关于陈寅恪用关陇集团、关中本位政策对南北朝到隋及唐前期的历史演变的构建,岑仲勉、黄永年驳之甚力,所驳也多有合理之处,但是,只破不立,没有用新的概念、新的线索来构建,我们就只能仍旧沿用陈氏的构建。严耕望曾说陈氏的论著是“充实而有光辉”;对历史演变的构建是其思想,思想的光辉是不灭的。

史学家对历史的研究和理解,与其所处的时代也不无关系。他用种族文化或政治的解说,固然有他留学海外,广泛涉猎社会科学的影响,但也有他所处的时代的影响。我总疑心,所谓关陇集团、关中本位政策,以及他解释安史之乱及乱后河北的割据所指称的“河北的胡化”——形成了一个区别于长安的新的文化等,都多少有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影子,比如在国民政府之外存在共产党领导的政权。这个政权的组织、运作以及奉行的主义,都与国民党所控制的国民政府不同。史家与其所处时代的关系,也许值得研究史学史或学术史同仁更多的重视。

我们研究历史时,已经知道了结果;反观历史,“发生的都是必然的”。即使强调偶然,对这个结果而言,也常常是必然导致这一已知结果的偶然。我们无法将偶然的变量加入或抽出,再推演其结果。严耕望曾著文,解释唐朝六部与诸寺监之间的关系,用了现代行政学中政令与政务的区分来作解释,认为六部负责政令、寺监负责政务。官僚制度的演变有很大的沉淀性。宋以后的中央政府,还存在泾渭分明的政令与政务的区分吗?如果不存在,那是严先生对唐朝的解释不妥当,还是宋以后的政治体制倒退了呢?在我看来,陈寅恪先生归纳出关中本位政策、关陇集团两个概念来解说南北统一到唐朝初年政治史的演变,是“理在事中”,是对历史发展的一个具体说明;而严耕望先生对唐朝六部与寺监关系的解释,是“事外求理”。用外在的理论来解释具体的历史问题时,就须使这一理论所能涵盖的史实均能得到疏通方可。

陈寅恪先生1927年游学返国。余英时先生称陈氏一生的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1940年撰成《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1941年完成《唐代政治史述论稿》,是他第二个阶段的代表作。陈氏对其“二稿”极为重视。据人回忆,抗战时期,陈氏以二稿完成为其使命。今天看来,“二稿”不仅是陈寅恪先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中古研究史的丰碑。它所勾勒的历史发展框架,至今仍未能被取代。“充实而有光辉”,当之无愧。

2014.9.24

偶读《思想政治教育学》有感2000字


偶读《思想政治教育学》有感2000字

Slay

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是立足生活,在生活中寻找契机,以人为主体、以生活为中心、以教育为导向的教育模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 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趋势,也是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不仅有着丰富的理论意义,更有着深远的现实影响。

一、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有利于个体的发展

1.有利于个体的生存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个体生存功能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在引导人类个体遵循客观规律、服从生存原则以便求得更好的生存状态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马克思认为“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判断一个种的存在方式就是看其生命活动形式。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方式就是以“生活化”的方式存在。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人”,其内在的尺度首先表现为人的需要,而现实的人需要是多种多样的,大致可分为生理需要(属于基本需要)和心理需要(属于更高层次需要)两大类。一般来说,人的基本需要是人的更高需要的基础。因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就要牢牢以生活化为重心,把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为了生活,就必须要有具体的生活准则来指导”。就个体而言,自身的生存需要,决定了对生活的追求。思想政治教育应尊重和理解人的这种追求,改变传统的理论灌输,加强生活实践的能力,最大限度的为大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适应生活服务。

大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不是先天就会的,而是通过教育实现的。生活化的实现,更离不开教育的作用。真正的教育应是一种既教人以生存手段和技能,使人更好的把握现实世界,又教人以生活的意义和价值,使人能自主建构自己的精神世界的活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有利于大学生更好的适应现实生活、适应现实世界,从而生存的更好。

2.有利于个体的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个体发展功能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对塑造人的品德、促进人的发展起的积极作用。

人是有追求的动物。即一个人活在现实生活中,就要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奋斗,去追求一些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条件和机会。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通过让大学生知道自己在现实生活中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以此作为参照和标准,从而实现自身的发展。首先,人的本质是所有社会关系的总和。由此,思想政治教育要始终把人的本质放在第一位,把社会生活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也是回归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本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马克思主义人本理论的回归。马克思主义理论强调人是“历史进步的第一推动力”,不仅强调人的物质需求的满足,也关注精神的解放,更要重视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就是要融入生活之中,回归生活世界,更加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更加明确地把关心人、尊重人、发展人、开发人的潜能作为学科的宗旨”。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可以更好地引导大学生认识自己作为物质世界和社会历史创造者的主体地位,认识自己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从而唤起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可以更好帮助大学生树立远大的目标和崇高的理想,正确认识社会,认识人生,认识生活,认识自己,提高大学生适应现实生活的能力;可以更好地帮助大学生摆脱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依附性、保守性、被动性的束缚,保持一种积极改善生活的精神,进而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3.有利于个体的享用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个体享用功能,是指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能使每个个体实现其某种需要和愿望,并从中体验满足、快乐和幸福,从而实现自身的价值。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通过把大学生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知道社会的现实状况,并与自身素质和生活的能力相协调。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所学习的理论知识,要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因为“打铁还需自身硬”。所以,要把自身所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大学生的实际相结合,这样,有利于大学生对生活的适应,更好的促进自身的发展。

二、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有利于社会的发展

1.有利于培养积极进取的开拓精神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可以有效培养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在工作岗位上积极进取。21世纪,是创新的世纪。当代大学生有着开放、创新的良好精神,他们在工作中改变思维方式和创新工作方法,进而创新出更多的产品,为人类服务,为大学生自身发展所利用。

2.有利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是可以有效帮助大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生活现实中的问题,而且还可以通过在生活中所出现的问题,及时总结经验、向资历深的前辈请教学习和不断学习科学理论知识,这样就会提高大学生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有利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通过对大学生的教育和培养,可以有效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素养、文化素养,进而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只有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才能使储存形态的政治伦理文化转变为现实活跃形态的政治伦理文化,更好的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发展。

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的功能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两个方面进行论证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在理论上讲是完全必要的。但在实际上,这两方面的功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个体功能的实现不能脱离社会功能去空谈,社会功能也需要个体功能为其实现。我们应该使二者相结合,发挥其最大作用。

综上所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回归生活、回归现实,走出课堂、走向实践,做到以人为主体、以生活为中心、以教育为导向。这样才能真正的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

《思想的天鹅》读后感600字


这个暑假,我读了林清玄先生的菩提系列散文《心的菩提》、《情的菩提》,颇有感触。其中,《思想的天鹅》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

思想,到底像什么呢?

也许,像鱼?像鸢?像海洋?像蝴蝶?还是像天鹅呢?或许是像——花朵?还是什么呢?

林先生说,他的思想像天鹅一样,吉祥,不过分执著,合群,温和,优雅。它有着对故乡的忠诚,永远不会忘记自己的根。

我想,我们的思想也都是一只只展翅欲飞的天鹅。尽管它们随时有可能凌空而去,但还是会回来的。让它们尽情地展翅翱翔吧!它充满了对将来的热望,心里有对生命的无限热诚。它用敏锐的眼睛观察世界,明察秋毫,明辨善恶,绝不黑白颠倒,好坏混淆,就像天鹅的色泽,非白即黑,绝对没有其它的什么颜色。也许有人说他听说过灰天鹅,——其实,那只是大雁的雅称而已。而天鹅无论是黑或是白,都是绝对无暇的,就是有一个黄色或橙色的嘴壳从一堆白雪或是一幅泼墨画中伸出来。

天鹅,是那么优雅、高贵、不屈。我们的思想也是一样。我们要自珍、自爱、自信、自强,在困境中也要不屈向上。思想的天鹅,脖子总是昂着,从不低下头。

至于一个人心中的天鹅是什么颜色,那么就要取决于那个人是什么人。每个人出生时,心里总有一只雪白的天鹅,在心湖上空盘旋。然后,就以一种极其优雅的姿势,在湖中降落——于是它就在这儿定居了。而当一个人走上了邪门歪道以后,白天鹅的羽毛就会一片片飘落,被风吹散,至再次长出来时,已经变成黑色了,只有嘴壳的颜色不会变,因为它不可能让良心完全泯灭。如果还真的有人这样,那么天鹅就会飞走,取而代之的,便是一只鸢了。

在我们少年的心里,天鹅是展翅欲飞的,因为它们终将拥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广阔天空。而一但拥有这片“地盘”,它就将展翅飞舞,快乐地闯出自己的精彩。当然,这片地盘并不是平白无故就会给你的,你要去拼搏,去奋斗,去争取,即使你的能力并不强,但多少也会拥有一小块地方。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朋友们,快去开启属于你自己的那片广阔蓝天吧!每个人和自己的天鹅,都拥有自己不平凡的故事,都能活出不一样的精彩。

不管是心中的天鹅还是真正的天鹅,都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品质。天鹅的翅膀坚实有力,能飞到9000米的高空,它对伴侣绝对忠诚,如果其中一只死去,还有一只也会在其上空盘旋,不吃不喝至死……

从古到今,天鹅都是一种吉祥的鸟。它展翅有六尺长,古名为“鸿鹄”,古时去京城赶考的书生都穿着“鹄袍”,纯洁,青春,能主宰自己的命运,肃然起敬。他们当中,是会有许多人走上仕途,留名千古的。

我们,要学习天鹅的品质,要努力成为一只完美的天鹅!

《思想的力量》读后感600字


我有一个习惯,喜欢看的书,常常会对于感到正对胃口的书,看完一遍之后,总会再接着看一遍,然后将之成为我的书桌前常常翻阅的书,比如说这本《思想的力量》。

《思想的力量》是19世纪美国新思想运动的代表人物、作家、心理学创始人、人类灵性的指引者---普林提斯.马尔福德所著。1865年马尔福德将其思想写成了此书。

一个人如果没有力量,便不可能在这世上取得成功。我们往往会认为一个人能否果断勇敢,富有毅力,主要是有先天条件决定的。然而,我想要说的是,只有你由衷地招呼力量,不停地吸取力量,你才会得到力量。诚如作者所言,我们所思所想所做,其实都是有自己的内心决定的。

我不是成功学的推崇者,但是,从真本书中确实感受到思想的力量,吸引力法则作用的推动。其实,这本书自买下数月,我是一直束之高阁的。直到去年秋季,在经历了一个夏季的郁闷、恐惧、稍作淡定后,我从书架上拿起这本书开始阅读。读着读着,渐渐感受到一股力量,一种温和的积极的能量在向自己靠近,向自己走来,于是在我的眼前,在我的梦中,找回了白云下蔚蓝的大海,阳光下姹紫嫣红的郁金香,山林中清澈流淌的山涧。我从书中走进生活,我的注意力开始转至健康、强健、活力四射的东西,内心渐渐有了力量,心灵有了存放之处。

其实,我们在很多时候只是沉迷于心中的枷锁,我们因此会被感到疲倦,茫然中无力对付,代之的是不安、恐惧、焦虑,而这些源自于内心缺少淡定、沉着和勇气,缺少积极乐观的面对现实的勇气和力量。我们处在一个开放美好的时代,我们需要思想的力量思考践行人生;我们需要去见识更加广阔的天地;我们需要去体验行走的力量. 于是,我们的思想会更加健康,会自觉地接纳新的事物,会赋予思想充足的营养和活力。

生活中,有数不尽的崭新的思想正等着我们去接受,只要我们走出枷锁,面向阳光,毫无畏惧的接受便足矣。

《犹太史》读后感--600字


有一个民族,它以智慧著称。然而就是这个为世界贡献了《圣经》、《十诫》,贡献了马克思、爱因斯坦、斯诺、毕加索等伟大人物,当代更是涌现出一大批商业巨头的优秀民族为什么曾经惨遭灭绝,并一直受到世界的排挤?零落分散在世界各处的子民为什么依然能够团结如初,卓尔不凡的屹立于世?神奇的犹太民族勾起了我无穷的探索欲望。
向书寻找答案无疑是最明智的选择,就象一位睿智的朋友,他纵横天下、融汇古今,将犹太民族的历史向我们娓娓道来。
从巴比伦之囚算起,到五百年之后的罗马人大屠城,再到两千年之后的以希特勒为首的世界性大屠杀,犹太人为回归故土付出了极为惨痛的代价。战后发现的一名犹太被囚者的日记中这样写道:人类历史上还不曾有过这样的悲剧,一个对德国人怀有刻骨仇恨的民族,只有为敌人的胜利效劳才能使自己免于灭亡,而这种胜利正意味着在欧洲甚至全世界灭绝了这个民族。事实正是这样,以色列彻底的亡国了,但这样一次亡国的经历不但没有击垮这个民族,恰恰相反,这反倒成了它浴火重生的一次奇迹般的契机:他们以前所未有的热情阅读历史和文学书籍,秘密开展纳粹禁止的教学活动,最终用辉煌的科学、艺术成就向世界证明了自己的价值!
犹太人对主权深切的渴望、对上帝忠贞的信仰、以及对故土深深的眷恋是其他任何民族所不能够理解的,而这早已化为了他们心灵最深处的呐喊!
每一个犹太人,无论身在何处,当他向上帝祷告的时候,都一定会面朝耶路撒冷!因为之前所有的苦难与复活都已化成了经久不衰的朝圣的理由!
感谢这部《犹太史》,让我对犹太民族的精髓、对人类要怎样才能更加坚定繁荣的走下去有了更深的领悟。是的,每一本好书都闪耀着思想与 智慧的光芒,都能够给你你想要的最完美的答案。
与书结友,受益无穷。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600字


大体看来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制度有着关键的几处转折。

秦以前的中国,基本上为封建诸侯统治,没有形成体系。

秦汉才开始施行统一政府管理,中央设政府,地方设郡县。

皇帝世袭担任,政府里的官职则或推荐或考取不一定能世袭担任。

中国有着读书人治天下的悠久历史。

皇帝身边,来来去去的有门第贵族、军事集团、宦官团体,但一直有着读书人的身影。

后来,朝代更迭,皇帝无数次易主,但政府这一形式已经确立,后续大多是在此基础上的更变。

汉代为宰相治理全国;唐代三省六部制;明代则废除宰相由皇帝全权负责。

这些治理方法有好的一方面也存在弊端。

汉代宰相治理全国权利相对统一,有利于集中统治。宰相就有可能篡夺年幼皇帝的权利,形成外戚夺权,发展家族势力。

唐代三省六部制一方面把权利分给部门,决策时进行民主讨论,另一方面权利分散,容易造成互相推诿扯皮,不利于政务执行。

明代废除宰相由皇帝负责,权利也相对集中,但是有的皇帝几十年没有上过朝,在内阁办理事务,于是大臣和皇帝隔绝,给了太监可乘之机。

上面说的还只是各个朝代的政府组织,书中还讲述了各个朝代选拔任用人才的方式、对人民进行户籍管理及税收的方式、兵役及军队的运行模式等等,我就不一一细说了。

这本书,让我对政治制度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制度是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一定是适应了当时历史发展时期所产生的,肯定是有利也有弊的。

我们不能仅仅用现在的标准去完全推翻当时的制度,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中吸取好的经验,防范有可能产生的弊端。

这本书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世界史》读后感600字


我特别喜欢历史,所以我阅读的书籍很多都跟历史有关,有《中国历史地图》、《话说五千年》、《世界史》……其中我对《世界史》这部书是情有独钟,全书共有6卷,计204篇历史故事。“世界史”是指有人类以来地球上历史的总和。从史前人类的进化到古代文明的萌芽;从帝国的兴起与覆灭到封建社会的发展与鼎盛;从中世纪思想文化的闪耀到资本主义社会科技的跃进;从世界大战的硝烟弥漫到“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盛世欢歌……我认真阅读每一篇历史故事,细细体会其中的渊源,这部书包含了:政治史、生活史、学科史、民族史、人物史等等。无论是中国历史,还是外国历史,都描述的淋漓尽致。

当我读到《孔子与儒家思想》时,知道了孔子当时传播的儒家思想对历史长河有着悠久深远的影响。当然,这只是“百家争鸣”中的一部分,其中主要有:墨家、法家、道家、纵横家等等。同时我还了解到了西方国家的文艺复兴以及历史人物介绍。

我特别喜欢其中介绍中国的康乾盛世时期那一段,从康熙到乾隆年间,清朝政府达到了鼎盛,这130多年是清朝统治的高峰。功绩为收复疆域,平定三藩,遏制俄国,管理西藏,统一台湾,开府设县。康熙在位六十一年,逐步恢复经济,清帝国成为当时世界上幅员最为辽阔、经济最富庶的帝国。随着晚清政府的腐败和软弱无能,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从1839年到1842年,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英国政府向我国走私鸦片,获取暴利。爱国忠臣的反抗遭到了清政府的陷害,如林则徐被道光皇帝革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1860年)后又发生了中日甲午战争(1894年-1895年),这次的割地赔款最多,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大大加深,签署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中国因此而丧失了东北及西北共15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瓦解、最后的希望也消失了,最后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完全瓦解了中国长达5千多年的封建社会。

中华民族的发展史是一部血泪铸就的辛酸史,今天,让我们正视历史的斑斑血迹,警醒国人,永远记住那些耻辱的历史瞬间。这是我们民族的污点,这些污点需要我们国人的共同努力,用国家的强大,用自强不息,甚至用鲜血和生命来洗刷!

政治书籍读后感


政治书籍读后感范文一

今天,我读完了《高层讲坛---十六大以来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的重大课题》(上)这本计380页的政治类书,历时近两个月。

选择购买并学习这本书的原因同时有几个:一是因高层、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和重大课题等字眼的强烈吸引;二是多年从事党建和组织工作,需要组织抓好党员干部学习教育的职责驱动,试图用中央最高领导集体的行为表率和理论权威的尚方宝剑来推动工作;三是个人早已养成了读书学习的习惯,一直想探究一下中央最高层领导学习些什么、怎样学习?以图为我所用!

《高层讲坛》由崔常发、徐明善主编,2007年3月由红旗出版社出版。一套两本,分上下册,汇编了十六大以来中央政治局38次集体学习的重大课题。上册讲了19章,下册还有19章。十七大前还有6次学习没有列入。

因为是政治类书籍,以专题分章论述,又多是宏观的、理论的东西。具体的似乎一时说不太明了。总体上感觉,我的收获还是很多的:对一些理论的理解更深刻清晰了;新学习掌握了较多知识;内化了许多理论、观点、知识等;尤其是拓宽了视野,能够进一步用世界眼光看问题,进一步培养了战咯思维能力------。能意会却难以言传,也许这就是学习政治类书籍的特点。多年从事行政党务基层领导工作,渐渐养成了学习政治理论的习惯。

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需要认真学习掌握基本的政治理论。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成熟的标志,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要真正讲并做到讲政治,就必须学习掌握基本的政治理论,用正确的政治理论指导实践。不学习政治理论,不了解宏观或全局,仅局限在具体的事务之中,局限在本地区本单位、本职工作中,必然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自觉、不主动、不超前。对世情、党情、国情、民情没有基本的了解,就会对很多事情搞不明白!就连与人聊天也会搭不上腔!

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需要认真选择学习掌握具体的政治理论。在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基本政治理论掌握(但不必都精通)的基础上,要结合自己从事工作的特点,选择学习掌握相关的政治理论。比如,从事党建工作的,要选择党建理论;从事经济工作的,要选择经济理论等。而对其它领域的理论作一般的了解就行了。

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需要学习掌握运用政治理论指导实践。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在从事具体的工作中,要注意从理论上找依据;具体工作完成后,要注意总结完善,提升到理论层次。

我个人认为,大家需要学习掌握一定的基本政治理论知识!

政治书籍读后感范文二

本书我于2013年5月29日下午于图书馆翻阅了一遍,当天晚上就听邓大才老师讲了。有一些感受,现在写下来。

本书由王亚南写成,他曾是中华大学的学生,我校的校友。后任厦门大学校长,精通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方法,曾翻译《资本论》等。

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方法,分析中国传统的官僚政治的定义、特征、思想来源、稳定的基础,论述了如何消灭中国官僚政治并指出其将来的替代品。

依邓大才老师的说法,这里有十问。只是当时邓老师没回答我全。

一、本书的问题意识是什么?主要是要回答中国的官僚政治为什么持续这么久?一问题,还兼顾回答中国官僚政治的前途在哪里?这一问题。

二、本书的主题是什么?是中国传统官僚政治。

三、本书的主线是什么?中国传统官僚政治的定义经济基础思想基础稳定的基础官僚和农民在其下的生活状况转型前途。

四、本书论证逻辑上的缺陷是什么?在论及农民时,只考虑到了佃农,没有考虑到自耕农。但事实上,自耕农耕种的土地占中国所有土地的一半左右,它不能被忽略,忽略它就会在逻辑上有大的不顺。(有待进一步研究)

五、本书的终极对话理论有哪些?(这些都需要看书第二遍时完善)

1、政治经济学理论

2、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

3、社会分层理论

4、官僚科层制理论:家庭制氏族国家

5、超稳定结构理论

6、与钱穆的对话:钱穆认为,传统的中国社会不全是专制的,而且皇权也不是无限制的,认为官员和制度们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权。而王亚南认为,官僚全是腐朽的落后的阻碍政治经济发展的,它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7.中国为什么没有产生资本主义经济?钱穆和王亚南都认为,中国之所以没有产生资本主义经济,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科举制使精英集中于政治或倾向于政治,一个是没有形成以盈利为目的的资本。

六、研究的方法:历史研究法,比较研究法,阶级分析法,政治经济学分析法。

七、研究方法的不足:

1.价值性太明显:这是邓老师的答案。认为作者在选取材料时有偏爱,适合自己结论的材料就选取,有悖于自己结论的材料就不选取。

2.政治经济学研究方法局限:(待补)

七、结论:中国的官僚政治,必得在作为其社会基础的封建体制(买办的或穴居的经济组织,最后仍是储存于封建的剥削关系)清除了,必得在作为其它与民对立的社会身份关系洗脱了,从而必得让人民,让一般工农大众,普遍地自觉自动起来,参加并主导着政治革新运动了,那才是它(官僚政治)真正寿终正的时候。这个结论是很革命的,很马克思主义的。我还挺认可这个结论。这一定程度上也说明,马克思主义的确有其意义和价值的。

八、结论的现实意义:温家宝同志曾说,只有人民的真正觉醒,中国的改革才有出路。这与王亚南的观点不谋而合。觉醒,只有人民的觉醒,才能中国官僚政治消失,使中国社会变得公平正义。不过这看起来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知何时才能到达,目前所能做的,让教育更公平,让社会保障更完善,知识分子要发出独立的声音,NGO要发挥力量

另外,既然官僚政治的基础是小农经济,那么小农经济的消失,是否会结束中国的官僚政治呢?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我认为,纯粹小农经济的消失,不会直接导致中国官僚政治的消失,这还需要一个从农民向公民转变的过程。

九、本书值得学习的地方:

1.浓厚的问题意识。全书贯穿着一个问题,一条主线。中国官僚政治为什么持续这么久?全书都是在回答这个问题。

2.本土的问题,全球的视野。书中并不只是就中国问题而谈中国问题,还谈了英国法国美国的官僚政治现状,以及外国学者对官僚政治的认识。

3.在共性中发现个性。在全球都有的官僚政治现象中,发现中国官僚政治的不同点。外国的都是贵族转化为官僚,而中国的却是官僚转化为贵族。

读《数学思想树》有感600字


我曾因无法解答一道数学难题而挠头叹息,曾为数学课上回答不出老师的提问而羞愧苦恼,在叹息与苦恼中对数学产生了厌倦与恐惧,而与她渐行渐远。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我发现了《数学思维树》这本书。它是由韩博士朴京美用她充满趣味的数学故事与亲切讲述,精心编制的。让我重新发现数学的迷人、可爱之处。

书中,从“生活中的数学”、“艺术中的数学”、“生活中的几何学”、“东方历史中的数学”、“西方历史中的数学”、和“用数学看世界”这六个方面,全面而具体的讲述了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和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只要我们细心,就会发现其中的乐趣。就在书的开头“恐怖数字11的偶然”一文一下子勾起了我对这本书与数学的浓厚兴趣。

文章中的一段话写道:发生在美国的911恐怖事件与数字11有关说的说法一度增甚为流行,有趣的是,将这起恐怖事件发生月份和日期的数字9、1、1、相加,恰好与事件发生日期11相同。以为准,是第254天,其数字2、5、4之和也正好为11,而恐怖袭击目标——美国世界贸易中心双子塔有两栋110层建筑组成,若将110去掉个位数字0则又为11,且双子塔楼外型酷似11。怎么样,在“世界闻名”的9·11恐怖事件中出现了这么多得11,是不是很令人大跌眼镜啊!

这本书使我发现了生活中处处都充满了数学,懂得了去发现其中的乐趣。更为重要的是,它改变了我对数学的厌倦与恐惧的心态,不再在叹息与苦恼中面对数学,并与她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

最后,我想说:“拥抱数学吧,拥有属于你自己的数学思维树!

读后感《《政治思想史》读后感600字》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创业史读后感600字小学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