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数学演义读后感1000字

数学演义读后感1000字

《小学数学与数学思想方法》读后感1000字。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人一生的进步都是和书籍的阅读相伴随的,每个人对于作品,都会有自己独特的心得体会,其实最好的阅读收获,是将心得写成读后感分享给周边的人,我们如何去领会作品的内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与数学思想方法》读后感1000字 ”,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这个学期,我读了王永春老师的《小学数学与数学思想方法》一书,感觉收获很多,对数学教学又有了一些新的见识。《小学数学与数学思想方法》这本书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小学常见的数学思想方法的详细阐述,第二部分是一些教材中数学思想方法案例解读。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使刚踏上数学工作岗位的新教师对教学中常见的思想方法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具有实践指导意义。我主要对归纳推理这部分内容与大家进行交流。

一、对归纳推理的认识

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方法,即依据一类事物中部分对象的相同性质推出该类事物都具有这种性质的一般性结论的推理方法。归纳法有助于发现并提出问题,进行大胆猜想,数学史上有很多著名的问题都是这样被提出来的,比如哥德巴赫猜想、费马猜想、地图的四色猜想等。

二、归纳推理的应用

归纳法作为数学发现的一种重要方法,在小学数学的探究学习和再创造学习中应用非常广泛。尤其是小学数学,一些公式、法则、性质、规律等的获得往往是通过几个特殊例子归纳的。比如找数列和图形的规律、四则计算法则的总结、运算定律、商不变的规律、小数的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等等。

三、归纳推理的教学

主要体现在(1)法则的归纳,整数的加减乘除的笔算,都是通过几个有限的由易到难的例子,让学生在理解算理和口算的基础上探索计算的方法,最后进行交流和总结,这种法则的得出就是运用了归纳法。如多位数乘一位数。

(2)性质的归纳,商不变的性质、小数的性质、分数的性质、比的性质、比例的性质等,都是通过几个例子,让学生进行探索、交流,最后归纳总结。这学期利用归纳推理学习了分数的性质。

(3)公式的归纳,这学期利用归纳推理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

(4)定律的归纳,引导学生通过计算几组算式来猜想并归纳规律。

(5)规律的归纳。

四、归纳推理的教学案例

以这学期《3的倍数特征》为例。3的倍数特征是在学习2.5的倍数特征之上进行的,在学习2.5的倍数特征时,我已经为学生归纳推理思想进行了渗透,但3的倍数特征相对复杂,因此我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不断给学生的思维织网爬高。

1、在百数表中圈出3的倍数。

2、把不是3的倍数的数去掉,将学生的视线拉进是3的倍数的数中,让学生初步感知。

3、选一组最能说明问题的数,也就是数量最多的一组数,学生的思维逐步被打开,发现个位上的数1-9都出现 过,十位上的数1-9也都出现过,所以和个位、十位自身没有直接的关系。再通过其他几组数的观察研究发现个位和十位上的和可以是3、6、9、12它们都是3的倍数。

4、百数表中还有其他的数,它们不是3的倍数是否有这样的特征?学生举例验证。

5、百数表之外的数呢?举出三位数,四位数甚至更大的数,进一步完善归纳,3的倍数特征是各个数位上的和是3的倍数。

6、深化理解3的倍数特征,设计了拨珠子组数的练习,为什么大家拼的数不同,但都是3的倍数?

这是我读这本书的收获体会,当然书中还有很多内容我还没有读透,需要继续挖掘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内涵,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数学思维方法》读后感1000字


周末在家打开书香中国的网页,看到了《数学思维方法》这本书,顿时被里面生动的案例吸引,如饥似渴的读起来。

如美国数学家哈尔莫斯所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要开展思维,必须由数学问题开始,而一个好的数学问题,可以引出一串数学问题,即形成所谓的问题链。其次,对于数学问题,人们在思考分析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合情合理的方法,会形成对于该问题结论的某种猜想。数学问题在数学思维中具有首要性,由此我们应该对数学问题有个详细的了解。合情推理虽然对于发现数学猜想具有重要作用,但由合情推理得到的数学猜想,毕竟是猜想。而猜想的正确性,则待于严密的数学证明。通过证明得到的数学结论,那就是数学定理。数学的结论性知识,基本上以定义、公里和定理的形式来表达。但这些定理、定义和公理都是数学中的一个个知识点,要把这些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一个知识系统,在数学中有一种特殊的方法,那就是公理化方法。这是数学特有的思维方法。数学建模是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方法,事实上,所谓数学建模就是建立起有关实际问题的相应数学模型,通过对数学模型的研究,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因而,数学建模实际上是一个运用数学思维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

分析法、综合法、抽象法和概括法是数学思维方法最基本的方法。数学语言的独特性表现为它是一种独一无二的语言,这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一门描写自然、社会和人类社会中数量关系、空间形式和抽象结构,表达科学思想的世界通用语言。不同母语的数学家,虽然他们的自然语言不同,在许多方面一时难以沟通,但一旦讨论起数学问题,他们就有共同的语言,可以毫无障碍的进行沟通,共同来思维同一个对象。数学思维往往表现为是一种系统的综合性思维,很少有用单一的思维形式来解决问题的。数学又是一门高度严谨的学科,所有的理论都必须经过严格的逻辑论证得到,作为数学活动结果,即数学结论是十分严谨的。从数学本身来看,数学活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数学的发现、论证和应用。于是,数学思维方法应包括数学发现的思维方法、数学论证的思维方法和数学应用的思维方法三的部分。事实上,抽象和概括、分析和综合,既贯穿于数学思维的始终,又是数学思维的实质。

欧几里得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对希腊丰富的数学成果进行了收集、整理,用命题的形式重新表述,对一些结论作了严格的证明。他最大的贡献就是选择了一系列具有重大意义的、原始的定义和公理,并将它们严格地按逻辑的顺序进行排列,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演绎和证明,形成了具有公理化结构的、严密逻辑体系的《几何原本》。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公理化系统。

哈尔莫斯在《数学的心脏》中,把数学问题分为平凡问题和深奥问题。所谓平凡的数学问题是指那些接近基本定义的,易懂、易证的数学问题。好数学问题的标准是具有启发性和可发展性。所谓启发性,主要是指数学问题能启发人步步深入,直至问题的解决;即使暂时不能解决,也能让人舍不得放弃;有较强的探究性,能让人有所思也有所得,但又不能立即就把问题彻底解决。而可发展性,实际上是说,由一个数学问题可以发展为多个数学问题,即发展为数学问题链或数学问题群,而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数学问题的五条基本性质是首要性、数学性、探究性、链锁性和相对性。数学性是数学问题的基本性质,不具有数学性的问题就不是数学问题。例如,七桥问题就是这样的数学问题,在一般人眼中,它只是一个游戏,可在欧拉眼中,它却是个非常好的数学问题。

《小学数学经典教学方法》读后感1000字


2019年1月25日我们在黄州东坡小学召开了余振兴名师工作室年终总结会,在聆听了几位优秀教师的发言后,我感受到自己的不足,在工作室的倡议下,我购买了《小学数学经典教学方法》(钟建林著)一书。可以说我度过了一个充实的寒假。这本书真的不愧经典二字。下面我就粗略的谈谈我的读后感。

钟会长在书中对16种小学数学经典教学方法进行了介绍。对每种教学方法都从方法溯源、关联理论、典型特征、实施策略(或基本模式)、常见变式、典型案例六个方面展开。这16种小学数学经典教学方法让我大开眼界,其中有我们耳熟能详的教学方法,也有我还没有运用过的教学方法,今年开学我准备尝试一番。让我印象最深的是项目教学法和无痕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让我想起了2015年去黄梅实验小学听课、学习的体验。当时还没听说过这个名字。黄梅实验小学不光是数学,所有科目都在尝试一种教学方法,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都由学生自己负责,学生通过该项目的进行,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个环节中的基本要求,解决问题,获得发展。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真的是充分的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个教学方法最大的挑战是,每个小组中有学习能力强的,也有学习不太积极的学生,如果一味放手,只会造成两极分化。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要靠老师对项目的精心的设计了,让所有学生都有适合自己的任务。项目教学法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把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巧妙地隐含在一个个任务之中,采用类似科学研究及实践的方法,即教学进程由任务驱动,而不是对教材内容的线性讲解,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发展。我们三里畈小学的三主四环教学模式,就有一部分教学理念在借鉴项目教学法。在实际教学中确实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总之,项目教学法最显著的特点是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的教学模式,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这是我个人最喜欢的教学方法。

还有无痕教学法,这大概就是教书育人的最高境界吧。无痕教育追求在看似无意、无痕的教学情境和行为中,促进学生自然而然、顺其自然地发展。达到这个水平的老师,肯定是大神了。因为这需要你在深入研读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础上,准确把握学情,将需要落实的教育教学目标与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有效结合,营造自然而然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听你讲课很舒服。还要设计情节和意境自然流畅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感觉到好像在玩。最后还要以适切的教学方式方法,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提升能力、发展素养。本书中也说到,看似无痕的教学背后是教师的有心用心和尽心。

无痕教育可以说是在追寻一种最本真的教学境界,是一种教育的美学和哲学境界,是一种对教育本原的追寻。无痕教育法,就是要在尊重和理解孩子的基础上,遵从教育之序,营造自然愉说的学习之境。

书中还介绍了我们经常使用的讨论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分层教学法等。不过钟会长对这些教学方法的理解还是有很多经典的细节。除此之外还详细解读了颇有技巧的翻转数学法和反馈教学法。总之这本书很值得大家一看。

古今数学思想读后感


篇一:古今数学思想读后感

古今数学思想读后感

王平

学习数学,重要的是理解,而不是像别的科目一样死背下来.数学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闻一知十”.做会了一道标题,就可以总结这道标题所包含的方法和原理,再用总结的原理去办理这类题,董存瑞事迹读后感 见效就会更好我就是数学读后感.学习数学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从根本的动手,稳妥当当的去练,不求全部题都市做,只求做过的题不会忘,会用就行了.在做题的过程中,最忌讳的就是大意大意.每每一道标题会做,却因大意做错了,是很不值得的.所以在考数学的时候,肯定不要太急,要条理清楚的去计算,思索;这样速率可能会稍慢,但却可以使你不丢分.相比之下,我会接纳稍慢的计算方法来片面分析标题,尽量做到不漏.学习是终身的事情,不要过于着急,一步一个脚迹的来,就肯定会取得一想不到的效果.

课堂上努力营造一个明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关于学习气氛,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儿童的思维同他的情感分不开,这种情感是发展儿童智力和创造力极其重要的土壤,学生只有在情感愉悦的气氛里,思维才会活跃。因此,课堂上关注每一位学生,鼓励学生课堂上发表不同意见,即使说错了,对学生思维中合理的因素也加以肯定,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激发学生的自信力。鼓励学生课堂上提出问题,对教师的讲授、学生的发言,大家随时可以发问。对提问的学生给与表扬鼓励,这样就形成了课堂上生生、师生的互动交流。课堂上还经常开展学习竟赛“最佳问题奖、最佳发言人”的评比活动,激发了学生

的学习热情。

创设情境,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学生常常把自己当作是或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和发现者。因此,教学中提供一些富有挑战性和探索性的问题,就会推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例如书中举了这样的一例: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的知识时,教师请同学们事先准备好各种不同的三角形,并非别测量出每个内角的角度,标在图中。上课伊始的第一个教学活动就是“考考老师”。学生报出三角形两个内角的度数,请老师猜一猜第三个角是多少度。每次问题的抛出,教师都对答如流,准确无误。同学们都惊奇了,疑问由此产生,之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发现规律。这样为学生创设猜想的学习情景,让学生凭借直觉大胆猜想,把课本中现成的结论转变成为学生探索的对象,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研究。

总之,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教师在数学教学中积极的创造条件,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情景来帮助学生学习,鼓励学生善于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养成运用的态度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并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实际生活中尝试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篇二:古今数学思想读后感

《古今数学思想》读后感

23中 陈玲

莫里斯?克莱因(Morris Kline,1908—1992),纽约大学库朗数学研究所的教授,荣誉退休教授,他曾在那里主持一个电磁研究部门达20年之久。他的著作很多,包括《数学:确定性的丧失》和《数学与知识的探求》等。

数学的高度客观性和高度创造性,正是《古今数学思想》的主题思想。在《古今数学思想》这部经典著作中,美国著名的应用数学家、数学教育家莫里斯?克莱因重点关注数学家的思想,描述了数学家在高度抽象的数学世界里开疆拓土的冒险历程。

该书的中译本分为四册:第一册重点讲述古埃及、古巴比伦的原始数学乃至古希腊数学体系的初步建立,突出了欧几里得《几何原本》和阿基米德的工作,兼顾了中世纪和文艺复兴的代数学和数论。第二册可以看成数学中最重要的分支——微积分的发展史,包括解析几何、微分、积分、级数论和微分方程等,特别合乎高校数学教师和大学新生的胃口。第三册重点讲述了19世纪的数学(其中大多数分支也已走进大学一二年级的课堂),比如复变函数、行列式与矩阵、群论、数论、非欧几何、微分几何和代数几何等。第四册则是现代数学的一个概观,包括分析的严密化、实变函数、泛函分析、抽象代数、拓扑学和数理逻辑等。 数学是如何从蒙昧时代到古希腊的繁荣,又如何跨越漫长的中世纪,完成常量数学向变量数学的飞跃的呢?作者告诉我们,这一切都离不开人类经济贸易、自然科学尤其是天文学、物理学

等方面研究的需要,也离不开理性主义哲学的影响。但数学自有其发展的内在逻辑,19世纪的三大领域——数系、运算、空间维数——的推广,分别革新了函数论、代数学和几何学;而数理逻辑的发展,又重新使人们思考与数学有关的哲学问题,这是数学的内部矛盾所推动的。每门科学都有它最基本的矛盾,物理学的基本矛盾是唯象与实证的矛盾,生物学的基本矛盾是简单与复杂的矛盾,数学中的最基本矛盾,则是有限与无限的矛盾。 值得一提的是,克莱因在写这本书时,既没有偏袒纯数学,视应用数学为“二等公民”;也不是宣扬狭隘的实用主义,这一点难能可贵。

在这部巨著中,作者非常注意描述数学家特别是几十位大数学家(如阿基米德、牛顿、欧拉、拉格朗日、高斯等)的创新过程,通过对他们的书信、论文、专著的简要介绍,使读者既领略了数学家的个人魅力、超群智慧,又了解到这种创新活动的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极具可读性。 古代数学学技术的辉煌成就激发了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的情感。这种情感是一种潜在的驱动力,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志投身数学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篇三:古今数学思想读书笔记

古今数学思想读书笔记

M·克莱因(Morris·Kline,莫里斯·克莱因,1908.5.1-1992.5.10 ),美国数学史家、数学教育家与应用数学家,数学哲学家,应用物理学家。生于美国纽约市布鲁克林。1930年,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纽约大学,随之攻读学位,并于1932年获硕士学位,1936年获得博士学位。获博士学位后,他1936年至1938年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研究拓扑学,1938年回纽约大学任文理学院教授,并在著名数学家库朗指导下研究应用数学。二战期间,M·克莱因作为一个物理学家任职于位于美国新泽西州的Belmar的美国陆军通信部队,他所工作的工程实验室曾发明雷达。战争结束后,他继续在那里研究电磁学。由于他在应用数学的研究上取得重要成就,1946年起他担任库朗研究所电磁理论研究室主任达20年之久,并于1952年获得正教授职位。从1959年起,他还担任纽约布鲁克林大学文理学院数学系主任,直到1970年退休。他担任纽约大学研究生数学教学委员会主席11年。1976年他被纽约布鲁克林大学任命为荣誉教授。

他拥有无线电工程方面的多项发明专利,是《数学杂志》、《精密科学史档案》两家刊物的编委。其代表作《西方文化中的数学》、《古今数学思想》不仅在科学界,在整个学术文化界都广泛、持久的影响。1992年5月10日病逝于纽约,终年84岁。

本书论述了从古代一直到20世纪头几十年中的重大数学创造和发展,目的是介绍中心思想,特别着重于那些在数学历史的主要时期中逐渐冒出来并成为最突出的、并且对于促进和形成尔后的数学活动有影响的主流工作。

本书所极度关心的还有:对数学本身的看法,不同时期中这种看法的改变,以及数学家对于他们自己的成就的理解。

本书的一些篇章只提出所涉及的领域中已经创造出来的数学的一些样本,可是我坚信这些样本最具有代表性。再者,为着把注意力始终集中于主要的思想,我引用定理或结果时,常常略去严格准确性所需要的次要条件。本书当然有它的局限性,作者相信它已给出整个历史的一种概貌。

本书的组织着重在居领导地位的数学课题,而不是数学家,数学的每一分支打上了它的奠基者的烙印,并且杰出的人物在确定数学的进程方面起决定作用。 什么才是数学思想权威性的历史??大概,这就是我们现有数学史的最全面描述。

--《星期六评论》

阅读了《古今数学思想》一书后,有很多体会和感想:将数学史渗透到数学教学中,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对于增强民族自信心,提高学生素质,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形成爱数学、学数学的良好风气有着重要作用。对此数学教学是有许多工作可做的。在日常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如何真正落实渗透,是很值得我们不断思考很探索的。 下面以讲授 “圆”为例,就如何将数学史融入课堂教学谈一点做法与体会:

一、结合教材内容,“见缝插针”,使数学史自然融入课堂教学。 “圆”是一个古老的课题,人类的生活与生产活动和它密切相关。有关圆的知识在战国时期的《墨经》、《考工记》等书中都有记载,授课中将有关史料穿插进去,作为课本知识的补充和延伸。例如讲解圆的定义与性质时,可向学生介绍,约在公元前二千五百年左右,我国已有了圆的概念,考古说明我国夏代奴隶社会以前的原始部落时期就有圆形的建筑。至

于圆的定义和性质在《墨经》中已有记载,其中,“圆,一中同长也”,即圆周上各点到中心的长度均相等;此外,还进一步说明“圆,规写交也”,即圆是用圆规画出来的终点与始点相交的线。这与欧几里得的定义相似,而《墨经》成书于公元前4~3世纪,是在欧几里德诞生时间问世的。再比如圆心角、弓形、圆环形、圆内接正六边形、直角三角形的内切圆、圆锥等一系列概念与性质,在《墨经》、《考工记》、《九章算术》等书中都有记载,在本章引入时,我便用多媒体课件向同学们作简要介绍。这样,随着这一章教材的不断展开,同学们对我国古代在相关领域的发展概貌有个初步的了解,明白我国古代就对这些内容有了比较全面、系统的认识。特别是早在战国时期就有了论证几何学的萌芽,几乎与古希腊的几何学同时产生。

二、根据教材特点,适当选择数学史资料,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圆周率π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常数,是圆的周长与其直径之比。为了回答这个比值等于多少,一代代中外数学家锲而不舍,不断探索,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其中我国的数学家作出过卓越贡献。该章的“读一读:关于圆周率π”对此作了简单的介绍,并提到祖冲之取得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成就”。为了让同学们了解这一成就的意义,从中得到启迪,可选配了有关的史料,作一次读后小结。先简单介绍发展过程:最初一些文明古国均取π=3,如我国《周髀算经》就说“径一周三”,后人称之为“古率”。人们通过实践逐步认识到用古率计算圆周长和圆面积时,所得到的值均小于实际值,于是不断利用经验数据修正π值,例如古埃及人和巴比伦人分别得到π=3.1605和π=3.125。后来古希腊数学家阿基米德(公元前287~212年)利用圆内接和外切正多边形来求圆周率的近似值,得到当时关于π的最好估值约为:3.1409〈π〈3.1429;此后古希腊的托勒玫约在公元150年左右又进一步求出π=3.141666。我国魏晋时代数学家刘微(约公元3~4世纪)用圆的内接正多边形的“弧矢割圆术”计算π值。当边数为192时,得到3.141024〈π〈3.142704。后来把边数增加到3072边时,进一步得到π=3.14159,这比托勒玫的结果又有了进步。待到南北朝时,祖冲之(公元429~500年)更上一层楼,计算出π的值在3.1415926与3.1415927之间。求出了准确到七位小数的π值。我国以这一精度,在长达一千年的时间中,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这一记录直到公元1429年左右才被中亚细亚的数学家阿尔.卡西打破,他准确地计算到小数点后第十六位。这样可使同学们明白,人类对圆周率认识的逐步深入,是中外一代代数学家不断努力的结果。我国不仅以古代的四大发明------火药、指南针、造纸、印刷术对世界文明的进步起了巨大的作用,而且在数学方面也曾在一些领域内取得过遥遥领先的地位,创造过多项“世界记录”,祖冲之计算出的圆周率就是其中一项。接着我再说明,我国的科学技术只是近几百年来,由于封建社会的日趋没落,才逐渐落伍。如今在向四个现代化进军的新长征中,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历史重任就责无旁贷地落在同学们的肩上。我们要下定决心,努力学习,奋发图强。

为了使同学们认识科学的艰辛以及人类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还可进一步介绍:同学们都知道π是无理数,可是在18世纪以前,“π是有理数还是无理数?”一直是许多数学家研究的课题之一。直到1767年兰伯脱才证明了π是无理数,圆满地回答了这个问题。然而人类对于π值的进一步计算并没有终止,例如1610年德国人路多夫根据古典方法,用262边形,计算π到小数点后第35位。他把自己一生的大部分时间花在这项工作上。后人为了纪念他,就把这个数刻在他的墓碑上,至今圆周率被德国人称为“路多夫数”。1873

年英国的向克斯计算π到707位小数。1944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弗格森分析了向克斯计算的结果后,产生了怀疑并决定重算一次。他从1944年5月到1945年5月用了一整年的时间来做此项工作,结果发现向克斯的707位小数只有前面527位是正确的。后来有了电子计算机,有人已经算到第十亿位。同学们要问计算如此高精度的π值究竟有什么意义?专家们认为,至少可以由此来研究π的小数出现的规律。更重要的是,对π认识的新突破进一步说明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无穷无尽的。几千年来,没有哪一个数比圆周率π更吸引人了。根据这一段教材的特点,适当选配数学史料,采用读后小结的方式,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人类对圆周率认识不断深入的过程也使学生受到感染,兴趣盎然,这对培养学生献身科学的探索精神有着积极的意义。

三、吃透教材精神,采取多种形式,增强教学效果。

把数学史融入日常教学,进行思想教育,教师不仅要吃透教材的知识内容,还要努力挖掘教材的思想性,并采取多种形式,形象生动地进行教学。初三几何教材第七章的7.3节的例题四,是通过计算赵州桥桥拱的半径,使学生掌据垂径定理及其推论的应用,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励学生努力学习科学知识的好材料。为了增强教学效果,上课前可请美术教师画好赵州桥的彩色图画,当它在课堂上展示时,同学们一定会被这造型奇特、气势雄伟的赵州桥画面吸引住,等待教师的讲解。教师可指着画面向同学们介绍道:“这是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又名安济桥,建于一千三百多年前的隋代大业年间(公元605~618年),是一座世界闻名的石拱桥。整个桥身是圆弧的一段,长50多米,宽9米多。这么长的桥,全部用石头砌成,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横跨在37米宽的河面上。这样巨型的跨度,在当时是首屈一指。而更显示其先进技术的,是大拱圈上的两肩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既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还增加了洪水季节桥下的过水面积,四个小孔可以辅助宣泄洪水,减轻了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不但坚固而且美观。这种设计是建桥史上的一个创举,创造了敞肩拱的新式桥型,使拱桥的建造技术达到了一个新水平。比欧洲19世纪建造的同类拱桥早一千二百多年。赵州桥经历了洪水、地震等自然界的袭击和一千多年使用的考验,依然巍然挺立,雄姿焕发,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它表现了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综合运用包括数学在内的多种科学知识的典范。下面我们就来算一算桥拱的半径??”这样引导,同学们情绪高涨,课堂气氛活跃。

古代数学学技术的辉煌成就激发了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的情感。这种情感是一种潜在的驱动力,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志投身数学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数学思维与小学数学读后感(精选范文)


最近读《数学思维与小学数学》(郑毓信着),感触颇深。书中讲到:小学数学,特别是低年级数学教学的一个特殊之处,我们应以数学为素材,也即通过具体数学知识的教学帮助学生学会抽象、类比等一般的思维方法,同时又应当帮助学生超越一般思维走向数学思维,也即初步的领悟到数学思维的特殊性,从而就能在“学会数学的思维”这一方向上迈出坚实的第一步。

读后感大全为您提供更多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您。http://m.dhb100.com

平日的教学中,面对老师的提问,若是简单的问题,回应的学生比较多,一旦遇上思考性强、有深度的问题就只有个别同学试探性地举起自己的手,多数同学选择沉默,更有甚者,有时教室里鸦雀无声,真的,学生连大气都不敢出,这是我教四年级上课提问时的情景,每到这时,我的心就开始颤动,课间时还满脸兴奋的孩子怎么到课堂提问时就这幅摸样,我开始寻找答案,原因是他们缺乏思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们的思考能力几乎丧失了。学生的思考来源于何处?答案是老师的启迪和培养。我们做教师的往往都把主要力量用到让学生掌握现成的东西,死记硬背,久而久之,学生从不用思考,慢慢发展到不会思考,最后遇到问题也就不愿意思考了,这就会发生以上的情景。

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应做两件事:一,要教给学生一定范围的知识,二要使学生变得越来越聪明。而我们不少教师往往忽视了第二点,认为学生掌握了知识自然就聪明,其实不然,一个好奇的爱专研的和勤奋的学生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聪明学生。那么这种聪明在于教师的启迪和培养。现在的课堂重视小组合作学习,重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其实这些做法都是在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今年我带四年级数学,除了每周一节的数学思维训练课外,平时的教学中鼓励和适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并为他们的探究活动创设广阔的思维背景,力求做到:“学生能够独立思考的,教师绝不提示;学生能够独立操作的,教师绝不示范;学生能够独立解决的,教师绝不替代。”这样做我觉得对启发他们的思考有一点作用,有时候我也会泄气,因为学生的答案往往和题目一点关系都没有,我在努力的坚持着.......在我们忙着应付各种考试的时候,请留一点时间让孩子思考。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参与者,是学生数学智慧的启迪者。智慧的教师眼中,不能只关注学生是否掌握了某个知识,而更应该关注整个教学过程对学生成长的意义以及对学生人生的影响。做一名智慧型教师,着眼于未来,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智慧,让学生学会学习,促进终身发展。

读后感大全网专业提供免费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您。http://m.dhb100.com

我与小学数学读后感


我与小学数学读后感范文一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得到了吴正宪老师的《我与小学数学》一书,我欣喜若狂一口气通读了一遍。这本书犹如一盏指路明灯,照亮了我在数学教学中前进的道路,吴老师对教育事业的那份执着以及无私的奉献精神使我深深感动。在30年的风风雨雨中,吴老师真诚的牵着孩子们的手,和他们一道说着、笑着、思考着,她用四句话来概括自己教学经验和教训的最深体会:做一名好老师首先让学生喜欢我;让学生喜欢数学;在这基础上学生才能学会学习;最后千万不可忽视的是一定要让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想,如果我们每个老师都能这样去做,那么学生一定会喜爱数学,会学数学,课堂教学才会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下面结合吴老师的教学经验谈一谈自己感受最深的几点:一、把真诚的爱心献给学生。情和爱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谁不渴望着在充满温馨的世界里生活,谁不愿意和有人情味的人交朋友,让学生走进爱的世界去感受人间真情,让他们从小就感受到爱他人和被他人爱都是幸福和快乐的。学生渴望老师的爱,珍惜老师的爱,他们希望在老师爱的怀抱里成长。所以我们要用心去爱学生

《我与小学数学》读后感范文二

近日,拜读了吴正宪的《我与小学数学》,受益良多。

书中写道: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数学真奇妙的学习氛围。是呀!这正是我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一直深感头痛的事情。相对来说,数学是比较抽象的学科,小学生是6岁12岁的儿童群体,孩子们生性好动,喜欢多色彩,有趣味的素材。这就向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把抽象的严肃的数学概念形象化并富有情感色彩地展现在孩子们的面前,架起教材和孩子们中间的桥。许多教师教学水平高,受到同学们的喜爱和欢迎,原因之一就是他们十分关注孩子们的这颗好奇心,课堂上为孩子们提供具有奇妙感的数学素材,有效地刺激学生的好奇心,激发起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读了这本书后,感觉受益匪浅,我也尝试着在我的教学中进行了实践。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学习、实践谈几点体会:

1.让学生觉得数学真奇妙。要想建立民主和谐的氛围并不难,教师首先要放下架子,与学生多沟通,跟他们交朋友,在生活上、学习上多关心他们,从而激起他们对老师的爱,对数学的爱。尝到了成功的甜头,使我教好数学的信心倍增,是啊,好奇之心,人皆有之。爱迪生也曾说过:凡是新的不平常的东西都能在想象中引起一种乐趣,因为这种东西使心灵感到一种愉快的惊奇,满足他的好奇心,使之得到他原来不曾有过的一种观念。老师就是要把好奇心巧妙地运用于教学过程中,使之自然地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变成孩子们学习和探索的内动力。

2.让学生学会学习数学。如何让学生学会学习?我从书中找到了答案,并积极实践。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促学生自主探究学习。(1)采取活动的形式。小学生年龄小,自制力差,学习时明显受心理因素支配。只有遵循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把学科特点和年龄、心理特征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愿意学、主动学。如果教师用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动手练进行教学,学生会感到很乏味,越学越不爱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力求形式新颖,寓教于乐,减少机械化的程序,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促使其主动探究。

(2)采取把知识趣味化的形式。教师要善于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事物趣味化,如色彩鲜艳的教具;新颖的谜语、故事;有趣的教学游戏;关键处的设疑、恰当的悬念;变静为动的电化教学等等,尽可能使学生感到新颖、新奇,具有新鲜感和吸引力,为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提供物质内容和推动力。

3. 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把数学教育的重心转移到学生的发展上来是《我与小学数学》贯彻的精神,同时也正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终生追求的教育目标。只有在充满生命活力课堂上,师生才是全身心投入,因为这不只在教和学,而是感受课堂生命的涌动和成长。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

《我与小学数学》是一本好书,它教给了我们一种教学理念,教会了我们一种教学方法。读书更是一种好的学习手段,它将带领我们不断更新、与时俱进,成为一名学生喜欢的、有专业素养的好老师。

《我与小学数学》读后感


《我与小学数学》读后感

近日,我认真研读了《我与小学数学》一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书中写道: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数学真奇妙”的学习氛围。是呀!这正是我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一直深感头痛的事情。相对来说,数学是比较抽象的学科,小学生是6岁——12岁的儿童群体,孩子们生性好动,喜欢多色彩,有趣味的素材。这就向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把抽象的严肃的数学概念形象化并富有情感色彩地展现在孩子们的面前,架起教材和孩子们中间的桥。……许多教师教学水平高,受到同学们的喜爱和欢迎,原因之一就是他们十分关注孩子们的这颗好奇心,课堂上为孩子们提供具有奇妙感的数学素材,有效地刺激学生的好奇心,激发起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读了这本书后,感觉受益匪浅,我也尝试着在我的教学中进行了实践。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学习、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 让学生觉得数学真奇妙。
参考该书中的理论,数学课上我试着引发起学生对数学的神奇感,使学生能尽快地走进数学的迷宫。例如:在教学《高、矮》时,我是这样引入的:先请一个班上个子中等的学生到前面来,问大家他是高,还是矮?有的说高,有的说矮。我没说话,走到他的旁边。“他矮,老师高。”学生们异口同声。我又请了一个班中最矮的学生站到我们旁边。“后来的同学最矮,老师最高。”学生们高声说道。我一笑:“是吗?”我让个子最矮的学生站到了椅子上。“现在谁最高?”我笑着问。“还是老师最高。”“不,站在椅子上的同学高。”学生们的意见开始不一致了。“好了,那我们今天就来一起研究高、矮的问题吧。”板书课题。学生们就是在这种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要想建立民主和谐的氛围并不难,教师首先要放下架子,与学生多沟通,跟他们交朋友,在生活上、学习上多关心他们,从而激起他们对老师的爱,对数学的爱。尝到了成功的甜头,使我教好数学的信心倍增,是啊,好奇之心,人皆有之。爱迪生也曾说过:凡是新的不平常的东西都能在想象中引起一种乐趣,因为这种东西使心灵感到一种愉快的惊奇,满足他的好奇心,使之得到他原来不曾有过的一种观念。老师就是要把“好奇心”巧妙地运用于教学过程中,使之自然地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变成孩子们学习和探索的内动力。
二、让学生学会学习数学
如何让学生学会学习?我从书中找到了答案,并积极实践。——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促学生自主探究学习。1.采取活动的形式。低年级学生年龄小,自制力差,学习时明显受心理因素支配。只有遵循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把学科特点和年龄、心理特征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愿意学、主动学。如果教师用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动手练”进行教学,学生会感到很乏味,越学越不爱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力求形式新颖,寓教于乐,减少机械化的程序,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促使其主动探究。
2.采取把知识趣味化的形式。教师要善于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事物趣味化,如色彩鲜艳的教具;新颖的谜语、故事;有趣的教学游戏;关键处的设疑、恰当的悬念;变静为动的电化教学等等,尽可能使学生感到新颖、新奇,具有新鲜感和吸引力,为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提供物质内容和推动力。
三、 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把数学教育的重心转移到学生的发展上来”是《我与小学数学》贯彻的精神,同时也正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终生追求的教育目标。只有在充满生命活力课堂上,师生才是全身心投入,因为这不只在教和学,而是感受课堂生命的涌动和成长。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
《我与小学数学》是一本好书,它教给了我们一种教学理念,教会了我们一种教学方法。读书更是一种好的学习手段,它将带领我们不断更新、与时俱进,成为一名学生喜欢的、有专业素养的好老师。

读《数学思想树》有感600字


我曾因无法解答一道数学难题而挠头叹息,曾为数学课上回答不出老师的提问而羞愧苦恼,在叹息与苦恼中对数学产生了厌倦与恐惧,而与她渐行渐远。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我发现了《数学思维树》这本书。它是由韩博士朴京美用她充满趣味的数学故事与亲切讲述,精心编制的。让我重新发现数学的迷人、可爱之处。

书中,从“生活中的数学”、“艺术中的数学”、“生活中的几何学”、“东方历史中的数学”、“西方历史中的数学”、和“用数学看世界”这六个方面,全面而具体的讲述了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和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只要我们细心,就会发现其中的乐趣。就在书的开头“恐怖数字11的偶然”一文一下子勾起了我对这本书与数学的浓厚兴趣。

文章中的一段话写道:发生在美国的911恐怖事件与数字11有关说的说法一度增甚为流行,有趣的是,将这起恐怖事件发生月份和日期的数字9、1、1、相加,恰好与事件发生日期11相同。以为准,是第254天,其数字2、5、4之和也正好为11,而恐怖袭击目标——美国世界贸易中心双子塔有两栋110层建筑组成,若将110去掉个位数字0则又为11,且双子塔楼外型酷似11。怎么样,在“世界闻名”的9·11恐怖事件中出现了这么多得11,是不是很令人大跌眼镜啊!

这本书使我发现了生活中处处都充满了数学,懂得了去发现其中的乐趣。更为重要的是,它改变了我对数学的厌倦与恐惧的心态,不再在叹息与苦恼中面对数学,并与她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

最后,我想说:“拥抱数学吧,拥有属于你自己的数学思维树!

小学数学读后感


小学数学读后感范文一

《小学数学》这本书是由特级教师吴正宪、张丹两位老师主编的。本书从研究小学数学教学的角度,针对小学数学教师的公开研讨、常态教学,按不同教学内容的教学来编排。

本书共六章:第一章是新课程理念下运算教学的研讨;第二章是新课程理念下空间与图形教学的研讨;第三章是应用题教学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第四章是新课程理念下统计与概率的教学研讨;第五章是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第六章是课堂观察和如何评价一堂课。每章都分为几个步骤:简介让我们知道这一章的主要内容,从问题出发,吸引我们看的兴趣,因为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平时教学中的常见问题;引言,提出问题,引发我们的头脑风暴,启发我们思考;第一节通过案例研讨,引发深入的思考;第二节观点分享,给出一些专家、优秀一线教师的思考和建议,非常中肯地切中我们的难点,令我感到读一本好书,就是同时与很多个优秀的老师作交流,聆听他们的教诲,真的是对很多问题都恍然大悟;后面还附加了拓展资源,来自于报刊杂志的优秀文章,更加拓宽我们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视野;最后热点聚焦来自于多位一线教师的问题探讨交流,让我感到原来我们都有同样的困惑。教学研讨交流是很幸福的事,因为有那么多人都在做着同一件事,我并不是孤单无助的,我们可以共同讨论、共同进步,网络缩短了我们的距离。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也在反思着自己的教学,我是怎么处理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处理是否得当。我结合解决问题教学,重点阅读了《应用题教学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这一章,深受启发。以下记录自己从书中和教学中悟到的培养学生解决问题一般能力的策略思考:

1、从问题素材的选择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2、从数量关系的分析中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

3、从解题方法的辨析中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

4、从问题的创编中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

我还要继续读这本书,思考书中的理论,别人的教学实践,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不断提高自己课堂教学的能力和自我反思的能力。

小学数学读后感范文二

吴正宪编写的《我与小学数学》一书,使我受益匪浅。它使我深深知道了小学教师的工作看似简单且辛苦\普通而平凡。而当你真正走到学生的内心世界,当你用整个心灵去拥有她的时候,才领悟到教师工作博深而丰富的内涵。一切为了孩子是教育思想的核心;做孩子们喜欢的老师应该是教师多年来努力追求的目标;把小学数学教育的重心转移到促进学生的发展上来应成为教师平日工作中自觉的教学行为。

教师要如何去做呢?我认为教师要找准每一节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切合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是诱发学生学习解决现实问题的欲望,从条件、信息中选出需要的条件、信息,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体验问题成功的快乐。所以我们要经常提供给他们所熟悉的生活经验,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使学生能较好地感知和理解所学的内容。

而在《我与小学数学》一书中看到:应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主线。为此,我丛书中总结出了以下几点以便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自己尝试应用。

[1] 课堂上努力营造一个明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关于学习气氛,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儿童的思维同他的情感分不开,这种情感是发展儿童智力和创造力极其重要的土壤,学生只有在情感愉悦的气氛里,思维才会活跃。因此,课堂上关注每一位学生,鼓励学生课堂上发表不同意见,即使说错了,对学生思维中合理的因素也加以肯定,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激发学生的自信力。鼓励学生课堂上提出问题,对教师的讲授、学生的发言,大家随时可以发问。对提问的学生给与表扬鼓励,这样就形成了课堂上生生、师生的互动交流。课

堂上还经常开展学习竟赛最佳问题奖、最佳发言人的评比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2] 创设情境,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学生常常把自己当作是或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和发现者。因此,教学中提供一些富有挑战性和探索性的问题,就会推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例如书中举了这样的一例: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的知识时,教师请同学们事先准备好各种不同的三角形,并非别测量出每个内角的角度,标在图中。上课伊始的第一个教学活动就是考考老师。学生报出三角形两个内角的度数,请老师猜一猜第三个角是多少度。每次问题的抛出,教师都对答如流,准确无误。同学们都惊奇了,疑问由此产生,之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发现规律。这样为学生创设猜想

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凭借直觉大胆猜想,把课本中现成的结论转变成为学生探索的对象,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研究。

[3] 课堂上变教师讲授为学生讨论、合作学习,还学生学习的主动权。在教学应用题时,通过让学生读题,提问学生了解到了什么信息?还能想到什么问题,学生提出问题后,又分组讨论解决的方法,然后让学生交流。这样通过说题,学生对应用题的结构、解题思路理解得比较透彻。在教学计算题时,针对学生易出错的问题,课堂上先让学生动口说说错题的原因,再讨论解决的方法,然后再动手计算,这样减少了计算的错误。

[4] 多直观教学。根据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课堂上多采用版图、版画、

教具、学具等进行直观教学。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算法时,让学生操作,摆小棒,说算法。教学平面图形的特征时,课堂上引导学生自制学具,通过折、剪、拼等活动,让学生去探索和发现规律。

[5] 制做数学手抄报,让学生做数学。现在的学生见识广,获得知识的途径多,新课内容一看就会,老调重弹的复习课不愿意听。针对这种情况,让

学生把学过的知识整理成手抄报,帮助学生复习。有的学生将知识重难点、容易错的题整理出来,有的将自己学习的经验写出来,有的学生还将课外知识编辑进来等等,五花八门。学生在画、写、找、编辑等活动中,既复习和拓展了知识,又锻炼提高了动手能力。

[6] 鼓励学生留意生活中的数学,做好数学日记。 生活本身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生活中客观存在着大量有价值的数学现象。指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写日记,能促使学生主动地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去思考生活问题,让生活问题数学化。如, 学完乘除法的意义后,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生活中哪些问题可以用乘除法的知识来解决。阅读学生的日记,发现了学生的视野遍及生活

的各个方面。星期天,妈妈买了一箱梨,我数了数,一共 12个。我想,每天吃2个,可以吃6天。、今天,老师布置写生字2页,每10行,每行10个字,一共要写200个生字。、爸爸下班回家,叫我去帮他买2瓶啤酒,每瓶3元,两瓶酒用了6元 ,数学日记使学生更广泛地接触到现实生活,更细致地观察了现实生活。数学日记也拓宽了学生的眼界,培 养了他们运用数学的意识,增强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由此可见,数学并不是靠老师教会的,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靠学生自己学会的。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创造情景、提供机会,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主动探究新知,在探究中发现规律、归纳规律。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多留些时间给学生,让他们动手操作;多留些时间给学生,让他们讨

论发表自己的意见;多留些时间给学生,让他们质疑问难。保证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再课内交流、讨论、质疑。

总之,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教师在数学教学中积极的创造条件,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情景来帮助学生学习,鼓励学生善于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养成运用的态度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

并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实际生活中尝试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中的联系,即数学来自生活实际,数学又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最后,我也想引用李镇西老师在《爱心与教育》中的一段话作为结尾: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一个真诚的教育工作者必须是一位真诚的人道主义者。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富有人情味的人。

《小学数学》读后感


《小学数学》读后感

《小学数学》这本书是由特级教师吴正宪、张丹两位老师主编的。本书从研究小学数学教学的角度,针对小学数学教师的公开研讨、常态教学,按不同教学内容的教学来编排。

本书共六章:第一章是新课程理念下运算教学的研讨;第二章是新课程理念下空间与图形教学的研讨;第三章是应用题教学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第四章是新课程理念下统计与概率的教学研讨;第五章是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第六章是课堂观察和如何评价一堂课。

每章都分为几个步骤:简介让我们知道这一章的主要内容,从问题出发,吸引我们看的兴趣,因为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平时教学中的常见问题;引言,提出问题,引发我们的头脑风暴,启发我们思考;第一节通过案例研讨,引发深入的思考;第二节观点分享,给出一些专家、优秀一线教师的思考和建议,非常中肯地切中我们的难点,令我感到读一本好书,就是同时与很多个优秀的老师作交流,聆听他们的教诲,真的是对很多问题都恍然大悟;后面还附加了拓展资源,来自于报刊杂志的优秀文章,更加拓宽我们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视野;最后热点聚焦来自于多位一线教师的问题探讨交流,让我感到原来我们都有同样的困惑。教学研讨交流是很幸福的事,因为有那么多人都在做着同一件事,我并不是孤单无助的,我们可以共同讨论、共同进步,网络缩短了我们的距离。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也在反思着自己的教学,我是怎么处理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处理是否得当。我结合解决问题教学,重点阅读了《应用题教学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这一章,深受启发。以下记录自己从书中和教学中悟到的培养学生解决问题一般能力的策略思考:

1、从问题素材的选择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2、从数量关系的分析中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

3、从解题方法的辨析中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

4、从问题的创编中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

我还要继续读这本书,思考书中的理论,别人的教学实践,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不断提高自己课堂教学的能力和自我反思的能力。

《吴正宪与小学数学》读后感


《吴正宪与小学数学》读后感

在我还是一名师范生的时候,我就已经多次听闻全国小学数学名师吴正宪老师了,并对她钦佩不已。这一次,新教师培训,结合我们小组的研读活动,我利用业余时间认真研读了《吴正宪与小学数学》这本书。这不仅是一本记录吴老师教育教学成长历程的记录,还是关于数学教学精彩例题集锦。读起来那样亲切,又感觉那样实用。让我惊叹的是吴正宪的教学艺术,吴正宪老师在课堂上,不仅是用数学的真谛来拨亮孩子们的心灵,更是用自己的爱心真情来感染孩子,用自己人格的魅力来塑造孩子。她坚持教书育人,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健全人格的发展,使传授知识、启迪智慧、完善人格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了孩子们喜欢的数学课堂。现将自己的点滴读书体会叙述如下:

首先,使我感受颇深的是吴老师对自己约法三章:要敢于吃别人不愿吃的苦,要乐于花别人不愿花的时间,要敢于下别人不愿下的苦工。在较短的时间内就攻下了第一关——教材关,并建立了完整的数学知识结构,整合成六大知识体系:面积教学一条龙;体积教学一条龙;分数四则计算一条龙;分数百分数应用题一条龙;数的整除一条龙;正反比例一条龙。教学改革试验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使得学生的思维能力有了明显提高。然后她开始有计划地学习教育科学理论。白天听讲座,晚上记心得。还学习了各种教育理论,写下了几十万字的学习笔记。不论工作多忙,吴老师年年有目标,月月有计划,周周有安排。吴老师的成长历程也告诉我们,要成为一个优秀教师,不能只满足课堂教学技能技巧的提高,不能只做一辈子教书匠,善于学习,才能成为学者型、专家型的教师。

其次,是吴老师积极拜访名师,探索教育的真谛。她虚心向马芯兰学习,为了学到马老师的“真经”,她一头扎进了马老师的课堂。每天晚上静下心来反思,记下学习的收获体会,最终慢慢的形成自己的改革之路。而且,她也向一些年轻教师学习,甚至还向自己的教育对象学习。相信“三人行,必有我师”的道理,我觉得这也是我非常需要学习的一点。

拜读完这本书,让我深深的体会到,一个成功的优秀教师真是要有“人格做背景”,要有高尚的师德、锐意改革的敬业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严谨治学的工作作风、 广博深厚的教学功底。掩卷而思,我想对自己说,:请为学习的脚步搭台,请利用环境、把握机遇,向专家学习、向同行学习、向学生学习、向书本学习,因为是它让你战胜自我,超越别人。

心灵震撼之余,我又上网研读了关于吴正宪的教学实录、教学案例,还把它整理到自己的博客中。并暗自告诫自己,从现在做起,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从教素质,依托自己的专业,学习相关技能。

吴正宪与小学数学读后感


吴正宪与小学数学读后感(一)

五一放假归来的时候,学生的期中学力检测成绩也出来了,接学校通知,5月3日晚上要开家长会,内容主要围绕提高教学质量展开,那个时候我非常苦恼。检测平均分虽然上了90分,但整体上的水平较上学期差了很多,其中有个女孩子更让我惊讶,原本能考八十多甚至第一单元考出96分好成绩的她,那次检测只考了62分。成绩出来后我和她进行了交流,并且耐心给她辅导,但是第二个星期,她跟我提出要辞掉数学小组长的职务,也不说明原因,此后我听说,她现在特别讨厌数学,觉得数学很难,甚至有点讨厌我了,说实话,我心里有些难过。上个学期我就知道,她学数学学得很吃力,每次考试都在八十分左右徘徊,我也经常和她家长交流,可是成绩和兴趣互相影响,导致她最终失去了兴趣,成绩也一蹶不振。怎么样才能提高她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呢?

在《吴正宪与小学数学》一书里,我了解到:兴趣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动力,如何调动学生对学习小学数学的兴趣,是我们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

书中提到,假如学生能体验到数学挺有趣、发现数学真神奇、感受数学有价值、享受数学美极了这样的种种过程,就一定会喜欢上数学,而其中触动我内心的有两件事。

其一,吴老师接手一个新班,原班老师用一个字概括了对该班学生的印象——懒。而吴老师在开学第一天就设置了这样的场景:黑板上排列着许多不同形状的几何图形,还有许多有趣的问题,"认识我吗---伟大的0"、"别小看它---小数点"、"你知道阿基米德检验金冠的故事吗?"、"数学家索菲愿意做你的朋友",讲台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立体模型,教室的四周挂满了红红绿绿的纸条:"数字迷宫"、"车轮为什么做成圆的?"、"你能把字母变成数字吗?",这一切紧紧地吸引了学生的视线,也像磁石般吸住了学生的心。也就是从那一刻起,学生跃入了数学的乐园,开始了艰辛而有趣的探索,竟连曾经对数学毫无兴趣,不完成作业的学生在毕业考试时都能以95分的优秀成绩升入中学。

其二,学习分数应用题的时候,吴老师向大家介绍了"丢番图墓碑之谜——神奇的碑文".古希腊伟大数学家丢番图去世后,他的墓碑上刻着一首一起世人瞩目的诗文。碑文的大意是:过路的人啊,这儿埋葬着丢番图,请计算下列数目便可知道他的一生经历了多少个寒暑。他的一生的1/6是幸福的童年,1/12是无忧无虑的少年。再过1/7,他建立幸福的家庭。5年后儿子出生,不料儿子先其父4年而终,年龄不过父亲享年的一半,晚年丧子人可怜,悲痛之中度过风烛残年。请你算一算,丢番图活到多少岁,才和死神见面?

吴老师充分利用古今中外名人趣事,给数学蒙上神秘面纱,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试问有哪位学生不喜欢这样的课堂呢?

另外,我了解到:

一、让学生喜欢数学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先听懂数学、学会数学,只有听懂数学,学会数学,才可能喜欢学数学。其中很重要的三点是:

1、老师要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发展,要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抬起头来走路,不能任何一个孩子扮演"失败的角色".尤其是对学习困难的孩子更应付出加倍的爱,帮助他们扬起自信的风帆,使他们感受成功。

2、为学习困难的学生制造成功的机会,让他们在同学们面前找回面子。每个人都在集体中极力寻找自己的坐标,盼望有朝一日发挥自己的潜能,在舞台上露露面,施展一番。教师应深知学困生的这种心理要求,降低标准,提供机会。

3、教师要坐下来和学习有困难的孩子一起寻找分析"听不懂、学不会"的原因,有的放矢地补上知识漏洞。让他们在听懂了、学会了的感受中萌发对数学知识的喜爱。

二、除了让学生听懂数学、学会数学以外,老师应当把数学变得容易些。有些孩子不喜欢数学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觉得数学太难了,加之课堂上教师过高的要求,使孩子望而生畏。有的孩子对数学学习的投入比对其他学科都大,但成绩最差的仍是数学,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兴趣。我们应当认识到:

1、我们的数学教育应该是数学适应孩子的学习,而不应该强求孩子去适应数学。

2、我们的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要求,不应整齐划一、千篇一律,不能脱离学生认知实际的过分"拔高".课堂上要少一些抽象、枯燥的说理,多一些自由、生动的讨论。

虽然《吴正宪与小学数学》这本书我还没看完,但是单单阅读"让学生喜欢数学"这一小章节,我便深深被吴正宪老师的魅力所吸引,也学习到了一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喜欢数学的方法。我想,我明白我班那个女孩存在的问题是由什么导致的了,我也知道应该怎样尝试着去解决她的问题,期待着她爱上数学的那一天。

《吴正宪与小学数学》读后感(二)

洛新区寒鸦小学 党利利

一位国家领导人曾在教师节接见优秀教师代表时指出:"要办一流的学校,就要有一流的教师队伍,有一批出色的教育家。要像宣传劳动模范,宣传科学家那样宣传教育家".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中国教育界名师辈出,名家荟萃。而其中,我最为崇拜的莫过于吴正宪老师,作为一位特级教师,她从女性教师的角度生动细腻的讲解了自己的教育理念。寒假,在百度了吴正宪老师的《吴正宪与小学数学》后,我更是受益匪浅。

一、在育人的过程中——没有什么比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更重要。

吴老师的课堂充满智慧,并且具有浓浓的人情味,用她的话来说便是:"课堂教学源于情!"她能够真正做到从心底欣赏学生、赞扬学生,使每一个学生获得尊重、获得自信。在吴老师的课堂上,最令我羡慕、向往和努力要做的,便是那些充满了真诚的赞赏和那些热情的鼓励。如:用眼神表达、扶扶肩膀、摸摸头、甚至蹲下来与学生交流,这一系列自然的行为,细腻地向学生传递着老师对孩子们的尊重,同时也体现了她对学生的那种深深的爱。相信,老师如此的身体语言定会震撼每个学生的心灵,这种身体力行的做法将比任何干瘪的说教更有说服力。

二、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什么比激发学习兴趣、保护好奇心更重要。

吴老师的课堂上自始至终充满了浓浓的学习氛围,这样的氛围慢慢萦绕着的是学习数学的趣味和无尽可能的创造性,"以学生为主体"在她的课堂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课堂上,她不是一位谆谆教导的长者,而是一位处处撒播火种使人泛起思想涟漪的老朋友,学生拥有着学习的主动权,这种主动权才是最珍贵的。

三、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什么比养成良好的习惯更重要。

成功的人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基于良好的习惯构造的日常行为规律,他们并不比别人更聪明,而是好习惯让他们变得更有教养、更有知识、更有能力。他们并不比普通人更有天赋,但好习惯却让他们训练有素、技巧纯熟、准备充分。吴老师深深明白这一点,她在教学中最为注重的便是帮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习惯。我不禁为这位睿智的老师拍手叫绝,书本上的知识并不是最重要的,对于那些孩子们来说,习惯是一生的财富。

吴老师身体力行的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以自己锐意进取的改革精神,先进的教育思想,科学的教学方法,在素质教育的实践中,引领着教育改革发展方向。我定会紧紧跟随吴老师的脚步,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数学老师。

吴正宪与小学数学读后感(三)

最早认识吴正宪老师是在十年前,在淮海堂聆听她的一节展示课《平均数》,吴老师将拍球比赛引入课堂,引导孩子自拟队名,自创比赛规则,又在一次次矛盾冲突中激发起学生对平均数知识学习的需要。当时觉得这个吴老师太厉害了!居然能带着孩子们玩一节课,数学课竟然还能这样上?不愧是特级!以后又陆续听了她执教的《找规律——搭配》、《认识方程》……越发折服于她高超的教学艺术,被她和孩子们之间的情感交流所打动。最近拜读了吴老师的著作《吴正宪与小学数学》,我才算更近距离地走近她,了解她在数学教学改革之路上艰辛的探索与收获,感受她和孩子们一起走进数学乐园的幸福与快乐,体会她令课堂教学充满活力的智慧与用心。

一、积累与升华

在书的前半部分,吴老师详细讲述了自己在小学数学教学改革之路上艰辛的探索、用心的积累和走上教科研所带来的升华。她拜师学习、发奋读书、勤于笔耕、科研兴教,获取了自身成长过程中的成功与快乐,实现了个人生命价值与教师职业生命价值的和谐统一。她说:"多年的教改实践我有一个十分深刻的体会,在教学工作中人人都会产生点点滴滴的体会,或深刻,或肤浅。如果放松,则稍纵即逝;如果稍稍留心,把它记下来,哪怕是肤浅的感悟或缺乏理性的直觉思维,都会带来日后冷静的思考。点点滴滴,积少成多,厚积薄发,拿起手中的笔,善于思考,勤于笔耕,做教学的有心人。"我觉得这段话说得特别好,就像是对我说的,比照一下,我需要进行深刻的反省。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经常会有一些体会和思考,我们组在早自习的时段常常进行课前的研讨,有时候上完课,我也会把课上发生的趣事、孩子们精彩的发言和出现的问题、产生的困惑与组内老师分享,但这些体会或感悟往往稍纵即逝,因为我没有养成及时记录、勤于动笔的习惯,可以说我是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因为懒于动笔,有些当时很清晰的想法,日后需要作为素材记下来的时候却模糊一片了。其实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遇到的大多是一些小现象、小问题、小故事,如果我们能多关注小现象、多研究小策略、多积累小故事,做教学的有心人,那么我们的思想和教学行为终有一天会得到升华。

二、理解与尊重

吴老师的数学课很精彩,除了她精湛的教学艺术外,更打动我的是她对孩子们的理解与尊重。在她的课上,看不到对学生的否定,更没有批评,她总是以热情的鼓励、耐心的等待和巧妙的疏导与孩子们同喜同忧;她总是那么善于引导学生争论,让孩子们在相互争论中体会数学知识的科学性和严密性;她总是善于为学生的心灵碰撞搭桥,与学生思维共振,情感共鸣;她总是把学生放在第一位,给孩子更多自由和发展的机会。书中说道:"作为教师应该尊重每一位学生,课堂上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意见,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态度对待每一个新出现的数学概念,允许学生用不同的速度探索和接受数学知识,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数学。"而且吴老师还将"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名言进行了修改,她认为:"成功亦是成功之母。"的确,教师对学生充分的尊重,会带给孩子成功的体验,当学生获得成功后,因成功而酿造的自信心对其新成绩的取得又会产生进一步的推动作用,这一点对于学生特别是后进生的学习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我要在平时的工作中时刻提醒自己,做一名宽容的、有爱心的老师,尊重和理解孩子们之间的个体差异,特别是最近复习期间,难免有焦躁的不良情绪,我要努力调整心态,真诚地和孩子们手牵手迎接挑战,度过难关。

三、简单与适合

数学学科抽象、严谨、枯燥的特点加上课堂上教师过高的要求使得很多孩子对数学望而生畏,要让孩子们喜欢数学,就要把数学变得容易一些。吴老师在书中说:"我们的数学教育应该是数学适应孩子的学习,而不应强求孩子去适应数学。"要适合孩子,就要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具体、熟悉,就要把数学知识和孩子们的生活进行联系,让孩子们从身边的生活中去具体感受数学、体验数学、经历数学。我觉得这一点我做得还比较好。在备课时,我总是会先分析学情:在学习这节课的知识点以前,孩子们已有哪些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设计怎样的情境和数学活动才能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认知水平?教材中所提供的素材是否易于学生理解?为了使数学变得更容易、更有趣,我会创造性地使用文本,加入我自己的一些想法和新的元素。比如:执教《平移和旋转》一课,我借助课件带领孩子们到游乐园参观,请学生跟随画面用自己的动作把看到的表演出来,屏幕上呈现出各种游乐项目,有观缆车、旋转木马、激流勇进、弹射塔……孩子们大多去过游乐场,都熟悉这些游乐项目,一个个小脸上露出兴奋的表情,表演完毕,我请孩子们按这些游乐项目不同的运动方式分分类,从而直观感受了游乐园里的平移和旋转现象,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以上是我读《吴正宪与小学数学》 这本书粗浅的几点体会,当然这本书所带给我的感受远不止这些,吴老师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高尚的人格魅力会一直激励着我,"积好在心,久而化之",我也会越来越好的!

《我与小学数学》读后感范文1400字


《我与小学数学》读后感范文1400字

近日,我认真研读了《我与小学数学》一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书中写道: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数学真奇妙”的学习氛围。是呀!这正是我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一直深感头痛的事情。相对来说,数学是比较抽象的学科,小学生是6岁——12岁的儿童群体,孩子们生性好动,喜欢多色彩,有趣味的素材。这就向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把抽象的严肃的数学概念形象化并富有情感色彩地展现在孩子们的面前,架起教材和孩子们中间的桥。……许多教师教学水平高,受到同学们的喜爱和欢迎,原因之一就是他们十分关注孩子们的这颗好奇心,课堂上为孩子们提供具有奇妙感的数学素材,有效地刺激学生的好奇心,激发起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读了这本书后,感觉受益匪浅,我也尝试着在我的教学中进行了实践。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学习、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让学生觉得数学真奇妙。

参考该书中的理论,数学课上我试着引发起学生对数学的神奇感,使学生能尽快地走进数学的迷宫。例如:在教学《高、矮》时,我是这样引入的:先请一个班上个子中等的学生到前面来,问大家他是高,还是矮?有的说高,有的说矮。我没说话,走到他的旁边。“他矮,老师高。”学生们异口同声。我又请了一个班中最矮的学生站到我们旁边。“后来的同学最矮,老师最高。”学生们高声说道。我一笑:“是吗?”我让个子最矮的学生站到了椅子上。“现在谁最高?”我笑着问。“还是老师最高。”“不,站在椅子上的同学高。”学生们的意见开始不一致了。“好了,那我们今天就来一起研究高、矮的问题吧。”板书课题。学生们就是在这种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要想建立民主和谐的氛围并不难,教师首先要放下架子,与学生多沟通,跟他们交朋友,在生活上、学习上多关心他们,从而激起他们对老师的爱,对数学的爱。尝到了成功的甜头,使我教好数学的信心倍增,是啊,好奇之心,人皆有之。爱迪生也曾说过:凡是新的不平常的东西都能在想象中引起一种乐趣,因为这种东西使心灵感到一种愉快的惊奇,满足他的好奇心,使之得到他原来不曾有过的一种观念。老师就是要把“好奇心”巧妙地运用于教学过程中,使之自然地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变成孩子们学习和探索的内动力。

二、让学生学会学习数学

如何让学生学会学习?我从书中找到了答案,并积极实践。——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促学生自主探究学习。1.采取活动的形式。低年级学生年龄小,自制力差,学习时明显受心理因素支配。只有遵循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把学科特点和年龄、心理特征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愿意学、主动学。如果教师用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动手练”进行教学,学生会感到很乏味,越学越不爱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力求形式新颖,寓教于乐,减少机械化的程序,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促使其主动探究。

2.采取把知识趣味化的形式。教师要善于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事物趣味化,如色彩鲜艳的教具;新颖的谜语、故事;有趣的教学游戏;关键处的设疑、恰当的悬念;变静为动的电化教学等等,尽可能使学生感到新颖、新奇,具有新鲜感和吸引力,为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提供物质内容和推动力。

三、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把数学教育的重心转移到学生的发展上来”是《我与小学数学》贯彻的精神,同时也正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终生追求的教育目标。只有在充满生命活力课堂上,师生才是全身心投入,因为这不只在教和学,而是感受课堂生命的涌动和成长。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

《我与小学数学》是一本好书,它教给了我们一种教学理念,教会了我们一种教学方法。读书更是一种好的学习手段,它将带领我们不断更新、与时俱进,成为一名学生喜欢的、有专业素养的好老师。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小学数学与数学思想方法》读后感1000字》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数学演义读后感10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