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小团圆读后感1500字

小团圆读后感1500字

《小艾》读后感1500字。

人一生要过得有意义,就需要不断地阅读优秀的作品。一个人想要获得成功,书籍就是他/她最可靠的朋友,作品中的情节,读了以后让人不断地回味!对于阅读过程中的所思所感,需要用读后感记录下来。我们从哪些角度来写作品的读后感呢?小编花时间特意编辑了《小艾》读后感1500字,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喜欢!

小艾在席公馆的前半生是悲惨的,成亲后的人生虽然看似辛苦,夫妻聚少离多,但至少丈夫有情有意。

《小艾》是张爱玲小说中少有的温情结局:在归宿中逝去。

1

小艾不知道自己姓什么,六七岁时便被卖到席家做丫头,时值端午节,席家五太太便唤她小艾。

因为五老爷不喜五太太,席公馆的人便不把五太太的人和事放在心上,大伙一致地欺负着新来的小艾,五太太自己稍不顺心,也只拿小艾出气。

庆幸的是,无论席家人怎样虐待,小艾的身体非常结实:要不是受那些折磨的话,会长得怎样健壮,简直很难想像。

小艾十四五岁时,虽然长相不是很出众,但眼睛水汪汪的又大又黑,一脸喜相,皮肤白得像水磨年糕似的,身上晕开了一层层少女的美。

有一天,五老爷出去吃花酒,五太太和忆妃姨太太出去看戏,隔壁有人去世在做佛事,家里的佣人们便都去看热闹了,只剩了喜欢安静的小艾一人在家。

2

这一天是小艾的命运转折点,五老爷突然回来了,正和红颜知己置气的五老爷,在昏黄的灯光下,惊觉出少女别样的青涩美。他毫不犹豫地行使了男主人的权利,不过是个丫头而已,睡了她,也是她的福份。

少女小艾的青春期就此嘎然而止,她恨极了他,恨不得能够立刻吐出一口血来喷到他脸上去。更不幸的是,她有了身孕。她即刻成了五太太和姨太太的仇人。五太太将她的嘴和眼打得血流涓涓,姨太太更是用尽平生之力,一脚踢向小艾的肚子,小艾当即小产了,拖了几个月也不见好,自此,她的身体落下了病根。

不久,姨太太忆妃不知得了什么病,身上的毛发全掉光了,很快失了宠,五老爷抛弃了她。小艾的冤仇似海深,这样的报应她觉得远远不够,她想:总有一天我要给他们看看,我不见得在他们家待一辈子。我不见得穷一辈子。

3

二十三四岁时的小艾,遇得了意中人冯金槐,他在印刷厂打工,因住在小席家的对面,二人相识,他们有说不完的话,道不尽的情,他帮她起了名字:王玉珍,小艾告诉他,其实自己没有姓。

五老爷有天被人暗杀了,小艾觉得非常快意,又很惘然:仿佛天地间忽然空阔了许多。这一天她将年少遭遇的难以启齿之事,讲给了金槐听:她仿佛是告诉整个的世界,因为金槐就是她整个的世界。讲完后她便飞奔逃去,他因为过度的愤怒而忘记了安慰。

再次见面时,他送了她一个姓:印刷的铅字冯。他们就这样私定了终身。

五太太身边有个贴心的佣人陶妈,她的儿子有根很喜欢小艾,陶妈为了让儿子死心,假意要成全小艾,在五太太面前尽力斡旋,小艾因祸得福,很快与金槐成了亲。

4

婚后的小艾做了一家的主人,她由此活出了一个新的世界,这大概是她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常创意出新的菜式,虽然金槐吃不惯,但新婚燕尔,生活极为幸福,就像上天嫉妒小艾一样,幸福往往是短暂的。

不久金槐的印刷所要搬去香港,因为小艾旧病复发,没能一起跟去,战乱时期,谁也没有想到,一别就是许多年,中间有两年总没有书信,断了消息。

这些年,小艾给人帮佣,甚至背米,辛劳过度,直到晕倒。收入却全都贴了金愧的兄弟侄子侄女,她尽心地维持着全家人的生计,从前没有家的人,忽然有了一个家,总是特别珍惜,即便是被兄嫂鸠占鹊巢也在所不惜,就连当初的定情信物铅字也找不到了。她等得太久了,爱情的信仰在时间洪流的冲刷中摇摇欲坠。

人常常在孤苦无依时坚定自若,一旦爱人回到身边,就容易倒下。这么多年,她勇往直前,终于等到他回来了,她却一病不起,从前的病根,因为长期的劳累和拖延,终于走到了极限,医生说需要开刀,切除子宫。

她不肯,她还梦想着为他生儿育女,过隔壁人家那样普通的生活。他虽然说不在乎,她却时时惦记,终于领养了一个孩子,起名引弟。引弟还没有长大,她的身体就已是日幕西山了。

斜阳影里,她靠着他虚弱地道:引弟你让她学点本事,好让她大了自己靠自己。

她咬着牙轻声道:我真恨死了席家,我这病都是他们害的,这些年了,我这条命还送在他们手里。

她从童年起给人做丫头,婚后在富人家帮佣,后来跑单帮、背米,她一生都在自己靠自己,虽然苦累,终究尝过了幸福的滋味。

换来这毕生经验,她大概最想讲给女儿听,可惜她还不谙世事。

她终究没能走出席家的阴影,那里是她的出身,她的原生家庭,即便她恨透了。

HdH765.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蹇先艾的《水葬》读后感1500字


蹇先艾,著名的乡土文学作家。《水葬》是他描写人间疾苦作品中的代表作,也让我感触尤为深刻。那一时期有许多小说是通过描写落后农村的原始陋习来揭露深受旧习俗旧伦理道德毒害的乡民的凶残、愚昧和无知,如台静农的《拜堂》、柔石的《为奴隶的母亲》以及王鲁彦的《黄金》等,《水葬》同样是这样。主人公骆毛因为生活艰难所迫去偷窃,结果被村中的人发现活活处以水葬之酷刑,而耳聋的母亲却在家中等待着已被水葬的儿子。

文章看似没有加入作者任何主观的评价,全文都是在描写这一事情的经过,但是从字里行间,从词语的运用,我就已经感受到了作家强烈的情感。

我认为小说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押送骆毛去水葬直到水葬完成,二是骆毛母亲在家中等着骆毛的归来,这两部分的描写都很精彩。

第一部分中,一是神情描写,写押送骆毛的人脸上全是得意之色以及随行的人脸上的笑意和孩子们觉得有趣的神情。写出了乡民们的心灵在旧道德长久以来的束缚下已经变异扭曲,似乎认为完成这件事是多么的光荣与得意,也表达了作者深深的嘲讽之意。二是动作描写,后面较远的闲杂人等跟着就像海潮一样拼命的撞过来这就是人们听见骆毛再次开口后的反应。拼命二字也十分确切的写出了乡民看热闹的心理。这与鲁迅作品中众多的看客一样,他们冷漠、麻木,总是以一种看热闹的而不是同情与愤懑的心理来对待自己正在受难的同胞。三是语言描写,村中教书先生口中的丧德呀,丧德这句话是十分典型的反讽。自己不屑地说着别人丧德,却不知自己现在所做的和所认为理所应当的事是多么的丧德,这也写出了封建知识分子的虚伪与装腔作势。他们虽然算是所谓读过书的人,但却无知的做着封建旧道德的卫道士。还有便是骆毛那句是儿子打老子吗?,这是典型的精神胜利法,面对这种荒谬残忍的处罚,他反抗过但是没有用,于是转向了自我安慰。还有那句来世又是一个好汉这都是自我安慰,对现实无望转而寄希望与来世,投水前眼前浮现老母亲的面孔,这也让骆毛更觉凄凉与无望。

这些描写中有对鲁迅作品的学习与模仿,骆毛的话也让我想到了阿Q的那句儿子打老子吗?这都是对自我的麻木与安慰。村民们成群结队的去看水葬让我想到《阿Q正传》中写道阿Q处死前,那些赶来看砍头的人在阿Q看来就像是狼,他们看着阿Q就像是盯着食物的狼,而这些看热闹的村民不也是一群狼吗?他们依照古已有之的刑罚处死了骆毛,吃掉了骆毛。

这也更让我想到《狂人日记》中那几句话: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吃人!的确那些所谓的仁义道德就是披着羊皮的狼,看起来善良无辜,其实凶残食人,而这件 千年来人们都被这样一只狼迷惑着,不去反抗与改变。而作者将这活生生的水葬描写出来就是为了唤醒更多的人。

文章第二部分的描写是最触动我内心的,骆毛的母亲,已经耳聋的老母亲,已经老的身形枯槁的老母亲,却在这最需要人照顾的时候失去她的儿子,她唯一的亲人。最令人心伤的是儿子与她已经阴阳两隔的时候她却还在苦苦等待,一个老妇人等着已死的儿子回家,这是怎样一种让人绝望与窒息的感觉啊!

她定定的站在门边等着,焦急却又坚定,一手牢牢地扣住门边目不转睛地凝望连动也不动一下,嘴里还念叨着:毛儿,怎么你还不回来?。看到这里时,有种痛得想哭的感觉,我实在无法想象这样一个老妇人在未来的日子里要如何过活呢,处死她的儿子不就等于也夺去了她的命吗!心里揪揪的疼,但却是隐忍的,不知为何要强忍,是在和那些残忍的村民较劲吗,也许吧。风中老人凄凉的身影就这样刻在我心里,让我耿耿于怀

都说这篇文章写了乡间民俗的残酷,乡民的无知和人与人之情的冷漠,但是在我看来也非全是冷漠。文章快结尾处的招儿媳妇急忙把儿子的嘴用手捂住,不让他说出来与文末招儿媳妇偷偷地跑到那个老妇门前看一看都写出了招儿媳妇还是有些关心和心疼老妇人的,不希望她难过,这也表现出作者的一种希望吧。虽然现状残酷但还是在文末透出些许希望,或许很微小,但也让人在全文的凄绝的气氛的最后感受到点点暖意与希望。有希望总是好的。

小艾爸爸特别特别的想你读后感


小艾爸爸特别特别的想你读后感

有种“美丽”照亮黑暗

初次看《美丽人生》影片时的印象还很深刻,影片一开始只是让人感觉主人公的思维活跃,充满喜剧感,随着纳粹到来,进入集中营后,主人公编织了一个个“美丽”谎言,甚至在被枪杀前还在儿子面前“乐观”地表演,使儿子年少的心灵免受现实黑暗的伤害。让我们一边流泪一边还要笑。前段时间,看了丁午先生的《小艾,爸爸特别特别的想你》这本书,再次感受到了类似的心情。

《小艾,爸爸特别特别的想你》这本书由61封信构成,是丁午先生在1967――1972年文革“干校”期间写给家中的女儿“小艾”的,丁午先生是中国著名漫画家,写的信也是漫画为主,女儿当时只有8岁,还认不到多少字,而漫画却能很好地表达。其内容主要是父女之情的表达和对干校劳动生活的描述,真挚、生动,记载了特殊年代一段难忘的感情。

干校生活是苦、累的,但在信中,他将干校生活画得妙趣横生,这些画和话在幼小的女儿心里,应该是能产生很美的联想的,但在我们看来,这种对女儿的强烈思念和苦中作乐的姿态,也反映出特殊岁月的苦闷忧伤。与《美丽人生》影片不同在于,《小艾,爸爸特别特别的想你》中,没有强烈的情节冲突,却也同《美丽人生》一样表达了一种爱护的信念,让幼小的心灵可以笑着面对特殊的时代。

书信中主要是关于丁午先生在干校的工作生活的琐事,如在信上画了一把镰刀,然后镰刀上面还写着,“现在已经开始割麦子了,(让妈妈告诉你什么叫割麦子),爸爸最喜欢割麦子,累是累,可是挺好玩。有时割着割着,前面飞起一只野鸡,那在跟着走,就会找到七八个野鸡蛋。我昨天,爸爸已经吃了一只野鸡蛋,和鸡蛋一样的好吃。”“有时野鸡妈妈飞走了,留下几只小野鸡,就更有意思了,它们跑得特快,人都捉不着”然后画了几个小野鸡跑的漫画,让人看了就不禁莞尔。在书中,他讲述了许多做的事情:抓蛇、捉田鸡、游泳、耕地、放猪、追牛、盖房子…在每封信中,他都对小女儿强调自己很快乐,漫画中的父亲几乎都是笑着的,甚至生病时都是这样。唯一的流泪画是收到女儿的照片,他把照片看了许多次,“放到信封里,又拿了出来,又收到信封里,又再拿了出来…后来灯灭了,(我们这里每天十一点灭灯,和北京不一样),爸爸还想看,就划了一根火柴看小艾,一根火柴灭了,就又划了一根…”丁午先生配了一幅漫画:父亲在床上一根根的划火柴看女儿照片,火柴的亮光被夸张放大成很大一团,父亲一边笑着看,一边流着泪。

丁午先生恨不得把所有有趣的瞬间都画给女儿看,在文革背景下越发显得温馨。本书责任编辑汪家明说:“没有什么文字和图像能比这些写画给年幼女儿的信件更能让今天的人们身临其境般地感知那个难以理解的年代了,因为这不是为任何别人的写画,而是以一颗慈父之心,极力想让八岁女儿看懂的写画,下笔之时,绝没有出版流布的念头,唯此,它才真实,才生动易懂,才有了独一无二的品格。”

这样一个没有“大事”的漫画书信类书籍,被新京报评为2013年度生活类好书,众多品书网、杂志都作了推荐。无论为人子女或已为人父母,在阅读本书时,都能体会到浓浓的父爱。本书书信的“美丽”不是谎言组成,却同样让人看不到“黑暗”。

《小艾爸爸特别特别地想你》读后感


在我八岁生日时,爸爸送我一本书,《小艾,爸爸特别特别地想你》。如今,它是我的最爱。

这是一本十分很特别的书。是漫画家丁午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干校劳动期间写给八岁女儿小艾的信。因为小艾只有八岁,认不了多少字,聪明的丁午就把信的内容画出来。书中六十一封信半是文字半是画,就像今天的绘本。这样的书不仅我没见过,就连爸爸也没见过。

爸爸送书给我时,我也认不了多少字,加上书里的字都是手写体,我根本看不懂。于是爸爸就一页一页念给我听,边念边解释。

书中的内容十分有趣,放牛、喂猪、钓鱼、捉青蛙、演节目、做木匠。爸爸来自农村,所有这些事他都经历过,因此讲得绘声绘色,我听得入了迷。

我之所以珍爱这本书,最主要是因为爸爸带给我的那种特别的读书感受。

爸爸总在他心情很好的周末或夜晚,半躺在沙发上给我念这本书。我呢,像小猫一样钻进他的怀里。他一手拿书,一手搂着我,用他厚重的声音慢慢地念起来。有时候,爸爸会插一段他小时候亲历的小笑话,听得我手舞足蹈,哈哈大笑。有时我们会完全沉浸到丁午和小艾的情感中去。爸爸的声音会哽咽住,我会情不自禁地流下泪来。

爸爸念书时,我的脸上时不时会拂过一阵热热的鼻息,耳朵也作文会听到从爸爸胸腔里发出的嗡嗡声。每当念到小艾,爸爸特别特别地想你时,爸爸搂着我的手会微微用一点力。这时的我,心是暖暖的,整个人仿佛融化在爸爸的身体里。

这是一种特别奇妙的感觉。

现在,我已经熟悉书中的所有细节,也认得书中的每一个字。可是,我仍然喜欢依偎在爸爸的怀里,听他一遍遍地念,一遍遍地讲。

自从有了这本书,我和爸爸就多了一些默契。每天放学后,我会在回家的路上接到爸爸的电话,听我报告当天发生的新鲜事。如果爸爸工作太忙,没能及时给我电话,我就会在下班前打他电话,问他回不回家吃晚饭。

记得去年暑假和妈妈一起回老家看外婆,爸爸有工作不能同行。临行前,我将这本《小艾,爸爸特别特别地想你》放在爸爸的案头,让它陪伴爸爸。爸爸呢,总在日暮时分打来电话,而且开头一定是那句安安,爸爸特别特别地想你!我听了,心里特别的温暖。

幸福也许是对比出来的。我常想,小艾那个年代,没有手机也没有互联网,半个多月才能收到一次信,一年难得有一次机会团聚。而我每天有爸爸妈妈陪伴,偶尔分开,也可以打电话、聊微信、发照片。那怕没有零食、没有玩具、没有图书,没有朋友,我也是幸福的。因为,毕竟还有爸爸搂着我讲故事。

小团圆 (1500字)


一直很喜欢看张爱玲的书。很深沉。总会触动心灵某一处地方。

这几天读了张爱玲的《小团圆》,张展示她一贯高超的文字功力,以女性特有的,庶几小心眼的细腻手法和灵敏的视角,通过琐碎细节,把人物之间相互猜疑,相互揭发隐私,以及勾心斗角情节刻画得淋漓尽致。但无论内心如何激荡,场面如何不堪,在她笔下永远是平和的轻轻带过,还不时带着微笑。

在本书中,对她家人包括父母,最亲密的姑姑,以及其他亲戚的很多前不为人知的隐私都被无情的被一一揭露,更令人惊讶的,她对自己的剖白,赤裸裸程度几乎到了自虐的地步,令人心痛不已。不管书的前言里面怎样引证仅仅是小说,我却看到了张爱玲的真心,她絮絮叨叨地回忆,她的欢喜与哀愁,自省,再平常不过的真心。因为作家对小说的构思总是会留下过于完美的痕迹,而写自己的经历,却不会去费尽心力想象推理,只是让那些人物铺叙在纸上,所以结构会不符合常理,所以叙事顺序会颠倒反复,所以感情会时而鲜明时而矛盾。

在张爱玲写的文章里,那种冷眼旁观的态度,在《小团圆》里亦冷眼旁观了自己。有些不忍看下去,那种压抑后习惯性的平静不是人人能体会理解,能拿出来当笑话说给他人听的。张爱玲的人生没有过团圆,她的心里亦不渴望团圆,因为出生以来碰到的人和事都是破碎的。破碎的父母亲、破碎的亲戚家族,破碎的亲情友情,破碎的爱恋,甚至谈不上有过一个完整的家庭。父亲,她一直在乎着却从来不在乎她,母亲,在她不再在乎的时候在乎她起来,没有团圆过。亲戚姑母一直住在一起,却形同外面的租约关系,经济上AA制,感情上也AA制互不吐露心声。终于懂得了爱情,在一个视感情为儿戏,时时把其他女人挂在嘴边的汉奸那里,收得一根灰盘烟蒂,单张随意写成的婚约,失去纯真少女全部的梦想和她不屑世人皆替她在意的声名。

张爱玲有过一刻的幸福,那句这个人是真爱我的出现在《色戒》中,亦写在《小团圆》里。虽然没有找见那个真爱我的人,却再次被这句话打动了。女人的爱往往是一种感觉,并非爱一个人,而是爱被人真诚爱着、真正重视的那种感觉。不曾被重视过的女人是悲哀的。张爱玲幼年及至长成,都是大家族里的边角料,她内心深处一直以为自己是个累赘,所以不曾对任何人依赖,总是算计着是自己欠别人多一些,还是别人欠自己多一些。生活在被奉为小公主小王子的现代独生子女是无法体会的吧。从小就觉得自己多余,保护自己还来不及,学会谨慎生存还来不及,又有什么样的闲情逸致去爱其他的什么人呢?她冷眼旁观家族来来往往的过客,致使笔下的男女亦冷静算计彼此的身价。直到胡兰成的出现,她纵然想放开地去爱,又怎么学得会放开呢?所以她收藏自己爱的感觉,很久之后才表达出来,她亦收藏妒忌的感觉,在胡兰成告知与其他女人的故事时,她还要在心里替他辩解,认为他们身体上还是清白的。这个人是真爱我的?张爱玲渐渐知道不是的,或者,只有当时当景是的。所以后来也逐渐鄙夷完全不管我的死活,就知道保存他所有的胡兰成,即使后来有暂时相聚的男人,也没有真正去爱,因此所有人的离开,她都脱胎换骨似地看得很淡。

小团圆,或许是张爱玲心里将一生所遇见的人和事都记录在纸上,让这些逝去的人再次和她团圆了吧。我没有把它看成是小说,亦没有看成完全的自传,只是一个人在时过境迁之后,对往事点点滴滴的回忆吧。没有太多的震动、悲哀,人的一生不是都要经历许多的吗,谁又能说自己没有故事,张爱玲的故事最为曲折?前面还有很长很长的路,我们一生所经历的,又会在哪里团圆?

还有一句颇为感动的话。只有白纸上的黑字是真实的。所感相同,所恨亦同。

五年级:猪小萌

寄小读者读后感1500字


《寄小读者》曾经让我十分感动,而我现在也深切地感受到,爱,就是生活中坚定的信念。同时也深刻地体会到了冰心奶奶的这一句名言:“心是冷的,泪是热的;心,凝固了世界,泪,温柔了世界。当我看完了冰心的《寄小读者》,那第二篇通讯始终使我难忘。

……一只小鼠,悄悄地从桌子底下出来,慢慢地吃着地上的饼屑。这鼠小得很,它无猜的,坦然的,一边吃着,一边抬头看看我——我惊悦地唤起来,母亲和父亲都向下注视了。四面眼光中,它仍是怡然不走,灯影下照见它很小很小,浅灰色的嫩毛,灵便的小身体,一双闪烁的明亮的小眼睛。”

从冰心写的字里行间中,我们不难看出,这是一只很可爱的小鼠,仿佛要忍不住想去静静地将它捧在手心,细细地去观赏。若在平时,我们看到老鼠的时候,绝对不会起一丝的怜悯之心。但是那只老鼠是多么地小。我想象着:在面对这一只小鼠的时候,我的心跳加速了,老鼠在我的概念中是不好的,但它有那么小,这还只是一个刚到世界不久的小生命。读着冰心的文章,我感受到了生命的美好。我仿佛看见了生命在字里行间欢快地跳动着。

“小朋友们,请容我忏悔!一刹那我神经错乱地俯将下去,拿着手里的书,轻轻地将它盖上。——上帝!他它竟然不走。隔着书页,我觉得他柔软的小身体,无抵抗地蜷伏在地上。”

那只小鼠的生命,就像是一颗流星陨落到地上一样,是那样地短暂,但是它却那样地从容,仿佛就是目睹了自身死去的一个全过程,我想这应该是一次痛苦的经历。每天在我们的脚下,有无数小生命也正进行着它们有滋有味的幸福生活,但是它们太渺小了,以至于我们看不见。于是每天就有许多的小生命在我们的脚边,静静地躺了下来。我记得,曾经发现过一只粉绿色的蝴蝶,它大概是受伤了,用力煽动着健全的翅膀,想努力飞起来,但是它始终没有成功,只在我的脚边像画圈似地动着。我蹲下身子,看着这只挣扎着的。我伸出了手,拎起它的一个翅膀。我感觉到它更加用力的扑腾,它想要从我的指间逃走。我感觉到它的翅膀如丝绸一般的滑,但仿佛比一张最薄的纸还要薄,好像我稍一用力,那蝴蝶的翅膀就会断似的。那只蝴蝶在拼命挣扎着,仿佛我的手是魔爪一般。在阳光下,我看见它的翅膀上飞泻下来的粉沫,随风飘走。我感觉到那种生命在我的指间跳动,在挣扎。它仍然用着那不经打的翅膀抵抗我手指的巨大的力量,仿佛就像一只白兔要推开沉重的门一般。而此时,我已感觉到,那只顽强的蝴蝶已飞进了我的心中,在我的心中挣扎。我的心仿佛隐隐作痛,那生命里仿佛让我变地那么得渺小。我仿佛再也经受不住它的生命力了,我跑到门外,将它放在了草丛里,它仍在草丛里翻腾,发出“唦唦”的响声。让我为之惊叹不已:生命是多么伟大。我想着:要是我当时没有将它抓起来,它也许就飞起来了,它那翅膀细小的鳞片就不会掉落了。我看了看指上那滑滑的粉绿色的粉沫,此时它们仿佛已经层层包围住了我的心。微风吹来,我仿佛闻见有阵阵的清香穿来,也许这就是蝴蝶独有的香气吧。我原本想着:蝴蝶就像是骄傲的王后,总是拒人于千里之外,只让人们看到它妩媚的掠影,只让人匆匆看一眼它华丽的服装。但那只粉绿色的蝴蝶让我对此大大改观了。也许在经历了许多的磨难之后,它们才登上这至高的宝座。而那只小鼠,它被压在了书本之下,它瘦弱的生命经不起一点儿风吹雨打。这也就是生命吧。

“一声喜悦的微吼,虎儿已扑着它,不容我唤住,已衔着它从空隙里有钻了出去。出到门外,只听得它在虎儿口里微弱凄苦的啾啾地叫了几声,此后便没了声息。——前后不到一分钟,这温柔的小动物,使我心上飕地着了一箭!……安息的时候到了,我回卧室里去。勉强地笑,增加了我的罪孽,我徘徊了半天,心里不知怎样才好——我没有换衣服,只倚着床沿,伏在枕上,在这种状态之下,静默了有十五分钟——我至终流下泪来。”

如何去像别人道歉,这我们都会。但惟独面对那小鼠,我们静默了,仿佛已无话可说,我们该如何去面对那小生命?那小鼠只有那么小,小得如水做的一般嫩。那生命如一颗被烧毁的小陨石,消逝在了地球上。让我不禁想去待在暗黑的房间中,默默地流泪。生命是多么得脆弱。这是冰心奶奶在书中所讲的他用书杀了一只老鼠至今惭愧不已。现如今还会有人想这样吗。

我觉得我们应该珍惜生命,哪怕是一只蚂蚁。我们也要爱护他们!

小读后感1500字《塑造教师》


做教育教学工作近10年来的我看完这本书,我觉得教师的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功与失败,表扬学生还是批评学生,促进学生进步还是抑制学生发展,是我们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想想自己也许在不经意间我的言语伤害了孩子,我却不知道。这本书中介绍的知识能让我恢复平静,保持心理平衡。
教育是事业,而教师是职业。我们从事的是教师这一职业,担负的却是教育的责任。师与生之间,维系在一起的是爱,因而爱也就成为了教育永恒的主题。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不留痕迹的爱,我希望自己能够达到这个境界。多么朴实的一句话。正是这样朴实的一句话,道出了张思明对教育的理解,表明了他对教育工作的态度用心去做。
用心做教育,就要拥有一份童心。
教师与学生构成了教育的主体,教师是施教者,学生是受教者,而两者并不是对立的,教师与学生间的和谐成为了教育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保障。在教育活动中,由于学生的年龄因素决定了学生的思想,他们有自己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视角,作为与学生有一定年龄差距的老师,则必须要拥有一颗学生一样的童心才能与学生走得更近,才能走进学生内心深处,使教育活动以最小成本取得最大效益。
用心做教育,就要奉献一片爱心。
爱孩子是连母鸡都会做的事。学生在老师的眼中就是孩子。既然是孩子,我们就得用我们的爱来教育他们。我们每天最主要的工作是什么,上课、批改作业?不是,那只是我们工作中很小的一部分,我们主要的工作是把我们的爱给学生,并且,要把我们[ 此文转贴于我的学习网 http://www。gzu521。com] 的爱给每一个学生,不要有所遗漏,因为,如果你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原来每个孩子都是那么可爱。
用心做教育,就要竖立一颗恒心。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不是朝夕之功,而是一个周期性较长的工作,也许作为我们来说,体会到的只是重复:上课、作业、辅导,然而,正是在这单调的重复中,学生却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变化:年龄在渐渐长大,知识在逐步增多,思想越来越成熟,与人交往的能力越来越强当然,这些不会展现在我们面前,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学生的一言一行体会得到。这是我们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教育的结果。我们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经过多次思想工作,顽固不化的调皮学生爱上了学习;经过耐心辅导,成绩落后的学生迎头赶上这些都是我们长期教育的结果。
我们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从事着教育这一事业,我们应该用童心、爱心、恒心去撑起这一工作,我们应该用心地去做好我们的工作
用心做教育,就要奉献一片爱心。
爱孩子是连母鸡都会做的事。学生在老师的眼中就是孩子。既然是孩子,我们就得用我们的爱来教育他们。我们每天最主要的工作是什么,上课、批改作业?不是,那只是我们工作中很小的一部分,我们主要的工作是把我们的爱给学生,并且,要把我们的爱给每一个学生,不要有所遗漏,因为,如果你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原来每个孩子都是那么可爱。
用心做教育,就要竖立一颗恒心。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不是朝夕之功,而是一个周期性较长的工作,也许作为我们来说,体会到的只是重复:上课、作业、辅导,然而,正是在这单调的重复中,学生却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变化:年龄在渐渐长大,知识在逐步增多,思想越来越成熟,与人交往的能力越来越强当然,这些不会展现在我们面前,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学生的一言一行体会得到。这是我们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教育的结果。我们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经过多次思想工作,顽固不化的调皮学生爱上了学习;经过耐心辅导,成绩落后的学生迎头赶上这些都是我们长期教育的结果。
我们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从事着教育这一事业,我们应该用童心、爱心、恒心去撑起这一工作,我们应该用心地去做好我们的工作

《萤窗小语》读后感1500字


不知道从哪年哪月起,喜欢上刘墉先生的文章。书中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痛彻心扉的故事,亦没有华丽绚烂的辞藻闲暇的日子里,静静地坐着,摩挲着温软的扉页,远离喧嚣,远离尘埃,远离繁华,思绪被带入到一个个情境当中,或是皎月下的一株柔柳,或是深巷中的一片落叶,或是瀚海上的一只海燕,或是峭壁上的一朵雪莲就这样,让书陶醉自己,留下那一段段淡淡的惆怅或激动。

如同书名一般,整本书都透露着温馨与淡雅,小小的语言,折射出小小的生活。繁华世界,灯红酒绿,激情奢靡都只是南柯一梦,稍纵即逝,唯有简单的生活,才能真正让一个人的心灵得到洗涤与净化,寥寥数字,却是当头一棒直击你的心脏,一个个字眼敲击着你的灵魂,使之产生强烈共鸣,似汩汩清泉,又如厚重磬音,震撼之余,是无限的遐想与沉思。

自诩不是一个聪明的人,很多书中话语都不能够完全参透,其中一小篇,印象深刻,叫打拳与绘画万变的道理不过是个零字;大动的终结不过是个静字;最广的境界不过是个心字。晚生有幸,总算参悟了!反复阅读,都不能发现其中的奥妙,只浅显地知道无论是打拳,绘画还是其他,都是需要用心去做,然而这零与静隐藏的深意就不得而知了,大概是我天生愚昧吧。可能这箴言,还得让我用时间去领悟。

刘墉先生在我看来就是一位有大智慧的思想家,他用细腻的文笔,睿智的眼光,去记录繁琐的生活点滴,往往通过一件小事,引申出人生哲理,以小见大,耐人寻味。一万个人看就有一万种理解方式,整本书并不是一味的讲述肤浅道理,而是通过生活,通过平常我们每个人都会遇见的事物,去勾勒,去描述,朴实无华,却又真切动人。他是真正用心去观察生活的人,亦或者说,大多数人在世上,只是为了生存,而刘墉先生却是生活!通过他的文字,可以看出,他是一位不受束缚,却又不脱离尘世的自由人。

可能很多人都不欣赏人生就这一辈子这篇小语,他们的理由是:人生在世,的确是要积极面对,但做到这点又谈何容易,如果一个人的性格和思想是可以轻易改变的话,那世间岂不是有了许许多多一摸一样的人了?这样的生活多么无趣,多么单一!况且,这样的后果是什么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我们不要刻意去强求某个人要改变什么,做自己就好,被他人怜悯又何妨,何必让剪不断理还乱的思绪扰乱自我。其实不然,当然,比起积极面对,我更欣赏刘墉先生所说的淡然的面对它一切皆是浮华,金钱权利,到头来还是一场空,所以说,淡然面对是最成功的做法,这样才能活的洒脱豪迈。

说起淡然,我又不禁想起了有声的宁静,上面说到:真正的宁静是一种泰然、闲适、完满、愉悦的情怀与蝉蜕尘埃之中,浮浮万物之表的超脱境界。而一切能帮助我们澄澈、反省以达到此种境界的音响,像是音音的钟声、卿卿的虫鸣、潺潺的流水、瑟瑟的金风,以及夜来的砧杵、五更的鼓角,都是一种宁静。

古往今来,追求宁静的文人墨客不在少数,有平中蕴奇、枯木茂秀之感,写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在山水诗中加入玄言成分,写出亭亭晓月映,泠泠朝露滴。的谢灵运;笔法鲜活精炼,写出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的王维但是,他们追寻宁静,追寻自由的想法,却是当时社会的压迫下,所无奈做出的选择,这不是发自内心的愉悦的感受,伴随他们的,或许还是有一丝的孤寂与落寞吧。但《萤窗小语》中所说的有声的宁静,却是真正看淡浮华,看透尘世,做到无忧无虑,无骄无躁,在世如莲,清雅一世,简简单单,平平淡淡。去感受生活的每一刻,倾听自然的声音,超脱自我,放空一切,让自己安静下来,让万物的细微震动去敲打你的鼓膜,灌入耳中,清洗出杂念与污秽,洗礼出一个可以否极泰来,淡然处事的人。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几乎每一则小语,都是刘墉先生生活的精华沉淀,我愿继续走向这条阅读之路,去吸取其中的学问,沉醉于青山绿水,流连于人世百态,听那细如丝的萧瑟雨声,看那轻似梦的落花纷飞,感受夏花绚烂,秋叶静美,体验沧海桑田,世事变迁!

《霍小玉》读后感1500字


窗外又是淅淅沥沥的雨声不断,滴尽长夜,延至天明。一派湿漉漉,潮生生。天地如同水墨之笔,江南这个宁静无比的城市在雨声之中愈加宁静。
隔窗听雨,每逢这样的天气。我总会想起那段经典的唱词:
叹红颜薄命前生就,美满姻缘付东流。薄信冤家音信无有,啼花泣月在暗里添愁。枕边泪啊共那阶前雨,隔着窗儿点滴不休。山外复有山,何日里大刀环,那欲化望夫石一片,要寄回文织字难
大一的那个深秋里,伴着西下的斜阳我第一次阅读苏童的《妻妾成群》时,就被梅珊这段咿呀的唱词所吸引。梅珊曾经在无数个清晨披上戏装在紫藤架下舞动水袖,咿咿呀呀,在凉彻的晨风之中如同一个俏丽的鬼魅之影。初来乍到的颂莲总是莫名的惊悸。彼时,她总唱那段《杜十娘》。而这段临死前的《霍小玉》没了戏装的打扮,只在深夜里一段沉痛之声,成了留给颂莲最后的遗言。相比颂莲的小心翼翼,梅珊有那么一份张狂不羁。只是,在这段唱词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她异样的沉痛无奈。
这是荀派《霍小玉》唱段的经典之作。为此,我曾特意搜了来,去听那段荡气回肠、幽咽难止的幽怨。
《霍小玉》,唐传奇的经典代表作。故事的主角确实为诗人李益。救市那个写出了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的李益,那个写出了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的李益。这是我花了很久时间才将两个形象重叠到一起的一个诗人。相比元稹与《会真记》的主角的相叠相比难了很多。
相比《会真记》中的莺莺,我更喜欢霍小玉。虽然崔莺莺是大家闺秀,吟诗作对,知书达礼。无论是从身份地位还是个人素养,都似高出霍小玉一筹。霍小玉是一个风尘女子,但却多了一份明智,多了一份豪气。心中主意拿定,只为一段情缘,心甘情愿。待得看到绝望的结局,便以化为厉鬼相喝,以死付之。
其实这段故事,在中国传统故事中无甚稀奇,简直可以说是俗不可耐。多情女子薄情郎,负心汉的形象在中国历史上一直都是经典。千篇一律的女子以生死相付,到头来却不过是男子一时的消遣。最为世人熟知的莫不过《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然而,霍小玉的故事依然让我唏嘘不止。因为,相比那些女子,霍小玉更加坦诚,也没有心存妄念。她心知彼此的差距,不求一生一世,不求对方能以同等的情意对待自己。她只求八年的不离不弃:一生欢爱,愿毕此期。然后选高门,以谐秦晋,亦未为晚。妾便舍弃人事,剪发披缁,夙昔之愿,于此足矣此时李益的反应是拍着胸脯响当当地说道:皎日之誓,死生以之。与卿偕老,犹恐未惬素志,岂敢辄有二三。此时的美好是那样的理所当然,那样顺水般自然,便和写出《江南词》的李益一样善解人意、多情动人。
我尝自纳闷书中的那些男子为何总是轻易地就会指日月而自誓。当李益不久后看到名门望族的卢氏时,便往事如烟随水而逝,便是心中有份隐隐的愧疚也很快就就消逝在朱粉佳人、官运亨通之中了。此时,霍小玉正在望穿秋水郎不见,多愁多怨病一身。她感动得了尊贵的公主,感动得了长安城中的侠士,却感动不了那个曾经亲口对她山盟海誓的李益。
作者终是看不过,于是就拈来以黄衫豪客(我觉得青衫似乎更好一些,会很有黄药师酷酷的味道,不过黄衫却是唐代豪侠的普遍装束),拎了李益来与霍小玉一见。霍小玉的痛骂实是不得已的恨,如同杜十娘的葬身鱼腹一样无奈,只得感叹:我为女子,薄命如斯!君是丈夫,负心若此!便是化为厉鬼也唤不回曾经那份对幸福的张望,所以唯有一死了之。#p#分页标题#e#
李益以后就得了严重的精神怀疑症,毕竟曾经也是少年的真爱,毕竟曾经是对日月而了的。伊人已逝,其咒在耳,于是之后的娇妻美妾也都只能衬托李益的精神病。
这仍是作者的不平,非要给个快慰人心的结局。现实中的李益们多半会如元稹一样,还向其他人炫耀自己曾有这样一个忠心的爱人,成为自己骄傲的资本。遇上包拯的陈世美只是概率极小的倒霉鬼,只是民间一厢情愿的传说。传说长安城中传来霍小玉的死讯后就有人写出了这样的诗句:一代名花付落茵,痴心枉自恋诗人;何如嫁与黄衫客,白马芳郊共踏春。其实,谁说不是呢?痴情烈女,多情豪客,更般配吧。作者又何尝不知?何不当初换了男主角,来一段夫妻闯荡江湖快意恩仇的无悔人生?只是这个黄山豪客本是作者拈来,又怎能入了这段霍小玉以死而付的爱情?
所以,相比之下,我还是喜欢在春光明媚之时闲读白居易的另一个十分俗套的故事的前几句:妾弄青梅凭短墙,郎骑白马傍垂杨。墙头马上遥相望,墙头马上,舍了后面的悲剧结局,很俗套,却多情而温暖。

红楼小讲读后感1500字


周末在家,课还来不及备,先看上了周汝昌先生所著的《红楼小讲》。从记事起,便闻说四本名著中红楼梦位居榜首,是集文史哲于一身的伟大作家曹雪芹作的文化小说,初中课本中似乎还收录了一篇《刘姥姥进大观园》,忘记是几进了。而真正接触此书(可惜是程高修改本)是在初二暑假,因身体不适在家休养,阅读便成了打发时间的好方式。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爱上了阅读,养成了静思的习惯。阅读是能改变人的习性的,或者说能够唤醒人内心深处的真善美。

后来从报纸上读到了刘心武先生品析红楼,印象非常深刻,是讲秦可卿身世一章,才知道自己即使看过几遍红楼,心智却是如此愚钝,那时候也只是把红楼当成一般小说来看,感觉写的章节很多,很乱,但里面的诗词歌赋是最令人钦佩的,故有模有样的运用到了写作当中,当时拿作文高分其实也简单,就是要多用排比、拟人,更好是引经据典。想想确实挺好玩的,凡是到正式考试,李白杜甫是忙坏了,来那么一位曹雪芹,那分数还不飙升。

现在想想,什么文字才是好的文字,我觉得刘震云老师说的对,好的文字应该是真实的,朴实的,知心的,不同的。而文字的朴实,必须人要先朴实起来。

谈着有些远了,还是回来说说周汝昌先生吧。在红楼界里有三位大师,胡适,俞平伯和周汝昌。早闻胡适先生目光如炬,见解独到,陈丹青在一次访谈中说到自己07年看过的最好的书,便是胡颂平先生所著的《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说到这里,不免感觉遗憾。在当当网潜伏数月,这本书竟然一直处于缺货状态,好书真是洛阳纸贵。书中谈到胡适之先生见识渊博,小到一个字的发音(河南卫视新近播出的成语英雄不就是这种谈话形式吗),一首诗词的字句,大到国际形势的演变,社会背景的探索,莫不娓娓道来,妙语连珠。周汝昌先生跟红楼结缘,也是胡适之先生所致。只因为几封信(内容不祥),周先生便走上了六十余载的红学之路。

读《红楼小讲》,可以想象周先生久伏书案细细考证,小心成文的影子。周先生受红楼影响甚大,对书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作了考证,从古文小说,从历史背景,从国内外图书馆所藏珍本,里里外外被他挖了个遍。前文已讲,莫泊桑的一字说,全世界的文学家都记在了心里面。曹雪芹这部泣血巨著更是惜墨如金,草蛇灰线,伏脉千里。曹老先生真是对笔墨处处吝啬,文章经历增删五次,批阅十载,处处点情,字字珠玑,相比之下,现在是个人名都能出书,陈词滥调泛泛而谈,这些人,岂是真正懂文字之人?

曹老先生成书十载,其后人周老先生更毕其一生钻研红学。我喜欢红学痴儒这个称号,但是周老先生却不喜欢人家称他为红学家,他说,在这部巨著面前,我只是寻得皮毛,我能懂雪芹其人其书到什么程度?。可叹其才,可叹其痴呀!写到这儿,忽然想起跟学生的一次对话,问,怎样才是谦虚?我讲,认识自我。懂得越多,越觉得自己无知,不懂的人,才会处处张扬。但谦虚二字又哪儿是这两句话所能说尽,每每读前辈的文字,读得越多,愈发觉得自己可怜,愈发珍惜起时间来。所以每次我都会鼓励学生课余时间去阅读,养成终身阅读的好习惯,没有运算能力不打紧,但是没有阅读能力就危险了!有了学习的意识,你就学会抉择,学会放下与拾起。

文章的题目为一辈子只做一件事,实在是周边的人想做的事太多,而做成的事太少。曾问过一名老教师,怎样才能把书教好,他告诉我,一辈子只干教育这一行。我跟学生讲,我们都不聪明,当然也不笨,既不聪明也不笨的人怎么生活于世,一辈子只做一件事就好。而读老先生的文字,学到的不止这些,有一句话此时愈发清晰起来,咬文嚼字,是中国文化的最高境界。我们此刻赋予咬文嚼字新的含义,教育工作,也需要这样咬文嚼字的痴气儿,因为教育无小事,细节比大局更关键。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小艾》读后感1500字”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小团圆读后感1500字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