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勇气的读后感50字

勇气的读后感50字

《不管教的勇气》读后感1500字。

读书使人充实,思考使人深邃,交谈使人清醒。我们经常需要读大量有深度的书籍,它们是人类知识的总结。在阅读作者写的作品时,脑中不停的有新的想法,对于这个作品,我们都需要写一篇读后感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该如何才能将一篇作品读后感写好呢?考虑到你的需求,小编特意整理了“《不管教的勇气》读后感1500字”,感谢您的参阅。

读了这本书,颠覆了很多以前对教育孩子的看法。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看到孩子不学习或者不听父母的话而肆意乱为的时候,就会忍不住狠狠地批评。对于这点自己也感同身受,自己就是被打大的。小时候不听话,偷偷溜出去玩游戏,经常会被父母拿着竹条追着满院子跑。虽然这样可以立见成效,制止孩子的不良行为,但是这并不是很好的办法。

怎么样的教育方式才合理呢?作者认为教育孩子既不能批评也不能表扬。不能一味地批评。批评见效快,孩子一旦被批评就会停止问题行为,因为孩子害怕父母。这样的孩子最终会变成为了逃避父母的批评而不去积极做事的懦弱消极的孩子。这样会使亲子关系变差,父母说什么孩子都会对着干。而且有的孩子会故意做一些被批评的事情,希望通过被批评来获得父母的关注。也不能一味地表扬。如果形成任何时候都必须得到表扬的想法,那么一旦得不到表扬,孩子就不好好做。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自立。自立的三个条件:第一是能够独立地做出选择。第二是能够独立判断自己的价值。第三是摆脱自我主义中心。

但这样的方式会让很多父母难以接受,特别是在学习上。如果对孩子不加干涉,孩子的成绩可能越来越差,考不上一个好学校,出来也找不到好工作。大人之所以想要干涉孩子的人生主要有几个原因:第一在大人眼里,孩子经验不足,总是令人不放心。第二是因为他们认为孩子无力承担失败的责任,是因为既不相信也不尊重孩子。

我父母同样如此,从小不听话或者不好好学习,就会受到批评。在面临很多选择时,他们总是把很多意愿强加于你,理由是他们经验比你丰富,你还小什么什么都不懂。特点是高考填志愿,找工作的时候。由于没有平等地对待自己,久而久之就使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变差,平时交流比较少。

作为父母应该怎么做呢?

第一,转变对孩子学习的观念。学习终究得由孩子来完成,即使父母也无法替代孩子学习。如果不学习的话,责任也只能由孩子来承担。孩子取得好成绩,不应该表扬,因为学习是孩子的事,孩子并不是为了父母而学习。学习也好不学习也好,其结果是作用于孩子的,最后的责任只能由孩子自己来承担。选择什么样的人生只能由孩子决定。孩子向父母求助的时候,父母应该在许可范围内尽可能给予帮助。

第二是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首先是要平等地对待孩子。这并不是说父母不能协助孩子,而是说父母的协助必须建立在孩子求助的基础上。为了恰当帮助孩子,父母平时就应该注意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这样孩子才能愉快地接受父母的建议。想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必须平等地对待孩子。孩子做事有孩子的理由,重要的是听听孩子怎么说,而不是一味地训斥。正是因为父母认为孩子的地位不如自己才能够进行批评。和大人一样,孩子不愿意在人际关系中处于劣势。表扬是一种有能力的人对没能力的人所做的自上而下的评价。以上下级关系为前提才可以进行表扬。亲子关系并非是上下级关系。正因为平等,父母才能够在必要的时候帮助孩子,孩子才能够冷静地接受父母的建议。即使孩子和父母在知识或经验方面存在一定差距,但作为人绝对平等。其次是要注意说话的方式。不要说伤害孩子人格的话。建议父母要礼貌地跟孩子说话。不用命令的口气,而是多用询问句或者假设句。

第三是赋予孩子面对人生的勇气。帮助孩子学会独立,帮助他们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人生的课题。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真正树立面对生活的自信,找到自我价值认同感。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不管教的勇气》读后感2000字


说实话,只是书名就已经吸引了我。我不知道不管教的勇气从何而来?我如何才能做到不管教?带着这个疑问我一遍遍听,一遍遍看。下一步我要把这本纸质书拆解了。

不管教的勇气这本书告诉我们一个不批评、不表扬的教养法。

一直以来,我知道我们做父母的,其实在重复使用我们父母错误的教育方法,教育着我们的下一代。最重要的原因是我们一直在浅层次的反思,认为我们的父母当年做的是对的,只是我们当时没有理解父母的想法而已。其实最重要的就是我们用成人的思维,对接到了孩子的世界,我们以为孩子能理解我们成人的想法。其实我们深入反思一下,当年我们为什么没有能成功。在这里其实老师提醒我们的是,孩子不可能比我们当年更懂事。

其实在教育过程中,不批评,我们做父母的还是可以理解,但是,不表扬,很多家长是无法接受的。因为在我问到几个家长的时候,他们都说如果不批评也不表扬,那不就是放养的方式吗?岸见一郎在书里面说的,只有与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我们做父母的才能实现,对孩子有效的指导。我们都知道批评,是没有办法改变一个人的,甚至有可能会将我们的孩子变成一个懦弱儿。作者说到表扬并不是平等的,因为表扬只发生在上级表扬下这样的一层关系。所以说表扬,有可能会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的关系是不平等的。作者说,父母跟孩子之间的表达最好是用感谢的方式。比如说,孩子某一天在家中没有嬉戏打闹,这个时候父母可以对孩子说,宝宝谢谢你,给我带来了一天的安静时间,让我在这一天可以安静的学习学到了很多的知识。这样孩子就会感受到自己的价值感,也知道自己做了什么事是正确的。

阿德勒在他的自卑与超越书本中提到,孩子一生都在追求归属感与价值感。其实我们的爱可以让孩子感受到归属感,那么我们对他的感谢,他会感受到自己的价值感。

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是让孩子能够自立,不是让孩子能够按照我们的想法成长。如何能够体现孩子的自立?我们从三方面可以判断。第一,能够独立选择,并为此负责。(作者是想到了自己,在某一天,问自己的母亲说:妈妈,我今天可以参加同学的聚会吗?妈妈的回答是这种事你自己决定就可以了。因为当天同学的聚会是需要晚间不回家的,当作者听到妈妈让自己决定这么重要的事,突然之间感觉到自己真的长大了)。第二,能够独立判断自己的价值。也就是我生活在这个世界,能为这个社会所带来的价值,也就是能为他人带来的价值到底是什么?第三,摆脱自我中心主义。

我们一定要知道,唠叨会让孩子知道对,也不去做,失败其实是孩子学习最好的机会,我们一定要让孩子在整个人生过程中自己面对失败,并从失败中找到成功的路径,我们要知道,学习是孩子自己的课题,一定要让其自己面对,而不是我们一直在帮助孩子解决某些问题。

那么我们如何正确运用不管教的勇气?第一,我们要坦诚,愉快的接纳孩子的真实面。第二,构建良好亲子关系,表扬改为谢谢,能让孩子知道对,又能感受到价值感。第三,让孩子自己承担失败的结果。

我们一定要让孩子知道求知之乐,在这个过程中不随便插手孩子的事情。

其实父母对孩子的体罚只是报复这句话,我当时没能理解,在我写读后感的过程中,我真的能感受到,父母对孩子的体罚,为什么只是报复?因为父母在体罚孩子以前,是因为孩子没能听自己话,而惹到自己生气了,那么我就要用暴力打回到你的身体。在我们体罚孩子的过程中,孩子没有办法感觉到父母的爱,甚至我该如何去做也不清楚,我只知道自己做错了,但是我不知道正确的做事方式到底应该是什么?因为父母在体罚孩子的时候,头脑也可能不是清醒的,教育方式也会随着大脑袋不清醒而产生大量不理智的行为,从而将自己的教育方式,带到自己都不愿意去到的地方。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家长在体罚孩子以后,会产生后悔的想法。樊登老师在解读这本书的时候提到了一个例子,说如果你想体罚孩子的时候,你想一想,如果孩子现在是躺在儿童医院的病房里,你还想要求他做什么,是不是只有一个要求,他健康快乐就好了!所以说有时候不是孩子没有做好,只是我们的要求太高了。

怎样才是最好的学习?第一,学习是由孩子自己解决的课题,第二,教会孩子学习的喜悦,其中求知本身的乐趣很重要,在要让孩子知道奉献社会的价值,第三,不要认为孩子不如自己,小瞧孩子,那样是得不到孩子的心的,因为我们的细微变化,孩子都能感受得到,第四,不要开口,只谈学习,那样孩子会没有存在感,第五,不要讲学习是先苦后甜,因为学习是持续的一件事,我们终生可能都是在学习中。

我自己总结了这本书给到我的东西。

第一,就是试着找到孩子错误事件里面好的一面。比如说孩子做作业,经常东瞧瞧西看看,心不在焉。我们一般的解读是,这个孩子做作业不认真,不好好写作业,拖拖拉拉。其实我们可以看到,孩子可能是有发散性思维,可能会有链接性的思维。

第二,让孩子学会帮助他人奉献社群提升自己的价值感。要赋予孩子面对人生的勇气。

第三,任何人可以做到任何事,哪怕是外界因素有影响的时候。

第四,我们一定要让孩子知道,学习并不只是为了考上某个大学,就算是考上某个大学,我们可能得不到我们自己追求的幸福。我们一定要让孩子知道求知之乐,我们不是为了上某个大学而学习,我们只是为了学习而上某个大学。

《不管教的勇气》读后感300字


家长对孩子的不管教,不是不理睬,而是管教有方,让孩子养成自立的好习惯,让孩子明白自己的责任,知道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而不是被动的完成任务。

一,自立

自立的标准1,能够独立做出选择并为之负责。2,能够独立判断自己的价值,他人评价对自己的影响不大。孩子并不是我们大人的私有定制品或者虚荣背景墙,我们不应该强加兴趣给他们。更不应该私自替孩子做一些决定。

二,不批评不表扬

批评对孩子是没有用的,无助于孩子对错误行为的改善。过度表扬又会让孩子拥有一颗玻璃心,不能承受一丁半点的打击。

三,接受孩子的不完美,这样你就不会焦虑

父母的焦虑来自,别人家的孩子似乎都是在进步,怎么自己家的孩子为什么越来越差了?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缺点,甚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时间。孩子首先是一个独立的人,人无完人。接受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接受孩子也是一个平庸的人。

《不管教的勇气》读后感600字


今天听了3遍《不管教的勇气》收获很多,我最需要改变的就是和孩子相处的态度,用不批评、不表扬、不啰嗦的方式和孩子相处。

其实你批评孩子,或者是你表扬孩子,你的姿态都是高高在上的。但是如果和孩子平等的相处,更多的给孩子表达的是谢谢。比如孩子今天在高铁上非常安静,你可以选择表扬他--今天坐高铁你这么安静,真乖。但是坐高铁保持安静,是我们作为一个人应该具备的行为举止,是他应该做到的事情。如果你表扬他,他就这样做,那么以后没有人表扬他,他还会这么做吗?

你也可以选择用平等的沟通方式,对孩子表达感谢,谢谢你今天坐高铁这么安静,孩子也接受到了这样做是对的信息。以后没有人看见,没有人表扬他也会这么做。

我们要教会孩子学会独立。第一点,就是要学会独立的做出选择。有评判的标准,然后承担后果。第二点,独立式摆脱以自我为中心,别人没有义务帮你。别人也不会围绕着你来转,你不开心,别人都要让着你。第三点,你独立判断自己的价值价值,不因为别人给你反馈表扬你,你就这样去做。有自己独立的想法、价值观。

重要的让孩子学会学习。学会学习是孩子必须解决的课题。不是父母的事情,家里有考生,不能让孩子觉得学习就是他唯一的事儿,其他什么事情都不用做,这样孩子没有存在感。

让孩子去帮助更多的人,她会获得价值感。

我们帮助孩子解决所有的问题,给他们做出最好的选择和帮助,避免他们失败。但是,同样也错过了更多地让孩子独立面对困难,解决问题和成长的机会没有,没有努力获得的成功,是不长久的,转瞬既逝。父母不要替孩子做任何决定,因为人生是他们自己的。

现在最需要的就是不管教的勇气。让孩子自己选择,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不管教的勇气》读后感1000字


孩子是每一个家庭的希望和未来,孩子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父母的心。然而,一提到育儿问题,父母们更多的是困惑和烦恼。面对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诸如不好好学习、在学校捣乱等种种问题,很多父母常常不知所措。关于教育孩子究竟是该采用严厉的虎爸虎妈模式,还是温情的鼓励和表扬模式,教育专家们往往是各持己见、众说纷纭。而现实生活中,对于有些孩子来说,批评和表扬这两种模式似乎都不太奏效。对此,许多家长在育儿的道路上烦恼不已、苦不堪言。

对此,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给出了与传统教育理念完全不同的解说。本书作者岸见一郎长年致力于阿德勒心理学研究,对阿德勒思想有非常独到的见解,也曾出版过影响深远的相关著作。在本书中,作者依据阿德勒思想提出教育孩子既不能批评也不能表扬这一观点,并指出教育的最终目标应该是自立。

书中指出,为了孩子的幸福,父母最应该做的是赋予孩子勇敢面对人生中诸多课题的勇气。具体来讲就是帮助孩子学会自立教他们靠自己的力量来解决人生中的课题。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真正树立面对生活的自信,找到自我价值认同感。如此一来,孩子的学习等很多令父母头疼的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作者提出了自立需要的三大条件,并进行了详细论述。首先,对于必须由自己来决定的事情可以独立做出选择。其次,能够独立判断自己的价值。第三,能够摆脱自我中心主义。书中,作者还非常具体地讲述了父母应该如何帮助孩子实现自立。

同时,针对父母最关注的孩子学习问题,本书从阿德勒思想出发进行了详细分析,而且给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本书中的观点认为,学习是孩子自己的课题,父母不应该横加干涉。因为,父母过多的干涉反而会对孩子的学习产生不良影响,挫伤其学习积极性,甚至造成厌学情绪。父母应该做的是在平时的生活中努力构筑良好的亲子关系,获得孩子的信赖。如此一来,孩子在需要帮助的时候才会向父母求助,然后父母才能给予孩子真正有效的帮助。

本书最大的特色是避开空洞的说教,将深奥而难懂的心理学原理分解为生活中时常遇到的问题,并一一给出详细易懂的解析和切实可行的建议。译者作为一名四年级小学生的妈妈,也常常为孩子的教育问题烦恼。在本书的翻译过程中,许多平时疑惑不解的问题逐渐明朗起来,同时还反思了平日与孩子的相处方式,实在是受益匪浅。相信本书一定能够为整日因孩子的教育问题而烦恼不已的父母们带来一种全新的理念,提供一条切实可行的思路!

《正面管教》的读后感1500字


导语:《正面管教》由(美国)尼尔森编著,它是一本让数百万孩子,家长和老师受益终身的经典之作。小编整理了一篇《正面管教》的读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赢得孩子,赢得未来

《正面管教》有感

今后的社会最缺少的是什么?两个字,人才。人才是什么?简言之就是有用的人,这个有用的人包含了很多,比如:作为人的良好的道德品质,优秀的办事能力,或是一技之长的技术能力为了让自己的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从孩子一出生,我们这些做家长就在给他们做着不断的规划,为了让他们成为我们想要他们成为的人。在我们好心的规划化中,他们在一代代失去这个年纪该有的童真与幸福。现在的孩子们固然可以有着衣食无忧的物质生活,但是他们是否真的幸福?我们作为家长又是否真正的关心过孩子们的内心需求和精神世界呢?

何为养育?其实就是生养和教育。生养孩子,就是赋予他们生命力,让他们吃饱穿暖茁壮成长;而教育就是用最合适有效的方式让孩子们在成长的过程中绽放自己的生命力。所以作为家长,养育自己的子女是一种责任更是一个不断需要我们家长学习的课题。

《正面管教》,这一书,分享给家长们的就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教育方式。作为孩子父亲的我,在阅读了这书之后也浅谈一下自己的感悟和体会,与之共勉。

父母是子女们的第一任老师,并且是影响终身的人。家庭教育对于孩子最初的身心成长,特别是孩童时期的子女的影响特别的大,可以说那是孩子们唯一接触的社会关系。当自己的孩子再成长一些,步入了校园课堂生活之后,学校环境的影响对于孩子越来越大,甚至开始慢慢超越家庭环境在那期间的影响程度。最后当自己的孩子在全部的校园学习生活结束之后,有了属于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之后,他们会再次回归家庭关系。因为家庭环境的重要性不可小视,作为家长的言行举止会在每日的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的孩子,这个就是所谓的言传身教。我们要选择最适合我们自己家庭关系和环境的教育方式来教育自己的子女。

生活在这个社会中有千千万万的家庭,现在与我相同在思考一个问题,就是子女的教育。其实不论用什么方法,教育的方式可以简单的分为两大类:积极有效的和消极无为的。1、积极有效的教育方式就是这本书中向我们推荐的正面管教这样的方式。2、消极无为的教育方式就是那种相对极端的方式,例如:骄纵式的教育方式,过度的无原则的宠溺自己的女子;严厉式的教育方式,过度的控制,严厉的管教,似乎将子女视为自己的私有财产。身为家长的我们选择何种方式教育自己的子女是会深深的影响孩子未来的学习和生活的。

为人父母,总希望给孩子最好的教育,自然是希望自己在教育中有自己独到的方法,但是方法再多也多不过生活中发生的各种问题。因为方法是死的,人是活的,在学习方法之前,我更倾向于先了解,为什么别的家长用这种方法教育孩子就能成功?为什么我的孩子身上会存在一些不良的行为?又是什么因素导致的呢?等等。只有追根溯源找到问题存在的本根,我们才能有效的对症下药,了解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之后我们才能真正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首先要改变我是家长听我的权威思维误区。

我们作为家长要改变一个思维误区,孩子是我们的骨肉,不是我们的私有财产。我们生养了他们,但是我们没有权利,盲目的、没有原则的让他们成为我们想要他成为的人。这个是多么自私的父母才会做的事情啊。设想一下,我们年轻的时候学习成绩不是很好,拿不到班级的前一名,我们被我们的父母打骂的时候是何种感觉?而现在我们为人父母却反过来要求我们的孩子成为班级第一,年级第一,甚至是全校第一。看看这个是多么苛刻的要求。他们仅仅是个涉世未深的孩子。这个是真的为孩子们好么?还是冠名了为孩子好来实现我们年轻是未曾做到和实现的人?孩子不是我们拿来实现我们愿望的对象,而是造就未来更多不可能的事情的梦想家。我们不应该做折断孩子梦想的侩子手,而是应该做孩子梦想的灯塔、指南针,帮助他们找寻方向,为他们插上翅膀,向着他们梦想的方向起飞。

于此同时,要给予孩子更多的是尊重和理解,这个我觉得是开启与孩子沟通的第一步,只有赢得了孩子对我们的信任,他才愿意真正打开心扉与我沟通他内心的想法。当然我们表达的态度和气氛首先是要给孩子营造一种友善的气氛,这样他才愿意听我说或是跟我说。

其次,孩子的成长总会遇到各种问题,了解问题,才能解决问题。

我觉得更需要了解的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有各种各样好的坏的行为产生,但是产生各种行为的最终导向是一样的,就是孩子在追求归属感和价值感。以前我们总是会抱怨我们的孩子不听话,让他不要做什么他就是会反其道而行之,越是让他不要做的时候,他越是要做,让他往西越是往东。然后我们会将这样的行为归结为孩子的叛逆。现在我们换个角度看看这个问题,他为什么不停话?是不是他在用这种叛逆的方式表达他的不满,表达他对于家长对他的忽视的反抗,或是简单的说,他就是有一种不安全感,害怕失去父母亲的爱。然后他通过跟我们反着干的事实来引起我们的关注。其实身为家长的我们会因为工作的忙碌而忽略孩子很多的感受,往往正是这种忽略让他慢慢养成这样的行为态度。然而一旦养成这种不良的习惯,我们可能要花上2倍、3倍甚至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想更多的办法来改变孩子的不良习惯。了解了这些,现在会试着花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我们可以采取和孩子约定一个只属于我们彼此的特殊时间,在这个时间里暂时丢开一切,仅仅和孩子共同相处玩乐学习,一同成长。赢得孩子对我们的尊重。

最后,我们生活的环境是怎么样?我们是怎样的人?会直接或间接在孩子身上显现,成就或是影响一个孩子。

对于孩子而言的环境其实是可以分为两类的: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

学校的环境不仅仅是一种学习氛围的营造,师生之间的尊重沟通,同学之间的友善相处,俗话说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些均能改变孩子,但这个问题是作为家长无能为力改变的。

对于家庭环境,我们要了解我们自己的原生家庭环境和氛围是如何?是遇事积极合作的、还是相互抱怨的,这个首先会给我们的家庭定下一个家庭环境的基调。而日后我们的育儿行动中也会慢慢改变这个氛围,会趋于更好,亦或是更糟。我们与孩子共同营造的家庭环境的好坏会直接间接的影响孩子的各方面的身心成长。一个好的家庭环境它一定是拥有一种和善的、坚定的、富有爱的力量的环境。当然,在育儿行为中,家庭成员越多,参与的对子女教育问题上的意见和分歧也就越多,所以要建立好的家庭氛围首先就是要建立统一的家庭成员战线。在这个战线中,我们家长之间要相互约定,不可以用消极的抱怨的方式对待家人。这个行为其实是另一种的骄纵孩子,因为孩子很会看颜色,他会在家人之间对教育产生分歧时找那些最容易心软的家人,然后哭闹着,让他们站在自己的一边,这样慢慢就衍生出众多的骄纵的教育模式的家庭。良好的环境是要让孩子学会彼此坦诚交流,然后用爱和包容来影响和改变家人。让孩子懂得争执、讨论是为了更好的找寻问题的答案,然后找出解决方案,最终趋向统一。

同样的良好的家庭环境的建立首先在与家庭中的每位成员本身。从我这个父亲开始自省和改变。

我是积极向上、热情、真实、真诚的人,那作为家长,我就要用这些人格魅力影响孩子,不是让孩子屈服在自己的威严下,而是要孩子仰望着说:看,我拥有一个多么高大的爸爸,我要成为他这样的很棒很棒的男人!这个就是让孩子在影响中找寻真正的自我,让他了解他是社会人,是社会人就有社会责任感,就有在社会生活的行为导向。我们身为家长其实很多时候小看我们自己孩子的大脑,虽然他们是孩子,但是他们会用自己的眼睛记录看到的,用耳朵记录听到的,很多生活的道理他们就会这样似懂非懂的吸收,在幼小的脑海中落下根,慢慢成长发芽。有时候我们是不是会发现从我们孩子口中会不经意间吐露出那些经典而又老成的话语,开始跟你凯凯而谈人生真理了。我们甚至不知道孩子是什么时候学会的,忘记了什么时候,什么人教过孩子这个人生道理。这就是社会生活和我们不经意间的生活相处中对孩子深深浅浅的影响,作为家长的我们与其花时间想办法让孩子去参加各种补习班、钢琴班,不如让孩子用最真实的心拥抱大自然,在自然中自然而然学会更多的道理,懂得为人的基本,学会自我思考和发现自然。而这个时候的我们,其实才是最需要学习的人,学习让自己如何成为拥有正向能量的人,这样我们才能教予孩子更多的爱与信念,在这种教予中孩子会体悟到更多的关心和责任。言传身教总比呆板的说理强的多,这个可以更加真实的让孩子体会到,了解到一切的成功都源于做人,做一个怎样的人。这个是最原生最初的也是最真实的自己。

希望通过家庭教育,让我成长,更让孩子成长,我愿赢得一个先学会做人的孩子,赢得一个拥有正面力量的孩子,赢得孩子一个光明的未来。而不是赢了孩子对我的顺从和依赖,那其实是在孩子身上输了自己,输了一个父亲的职责。

最终祝愿天下的父母都能在不断地努力摸索中造就更多美好的未来星和梦想家,相信未来一定更美好。

《正面管教》读后感1500字


这个假期学校让读一本书----《正面管教》,说实在的,看了这本书的目录,让我感觉这是一本讲大道理的书。临近开学了,为了完成任务,强制自己静下心来看这本书,我却发现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

书的作者简尼尔森,是杰出的心理学家,教育家,加里福尼亚婚姻和家庭执业心理治疗师,美国正面管教协会的创始人。她是七个孩子的母亲,22个孩子的奶奶或外祖母,还有两个孩子的曾祖母。她曾经担任过十年的有关儿童发展的小学、大学心理咨询教师,她是18本著作的作者或合著者,是众多著名育儿及养育杂志的顾问。

正面管教是一种不同的教育方式,是让学生们参与专注的解决问题,而不是成为惩罚和奖励的被动接受者。让孩子在一种和善而坚定的氛围中,培养出自律、责任感、合作以及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使他受益终身的社会技能和生活技能。正面管教倡导既不惩罚也不娇纵,弃二者之短而采其所长,既有骄纵的和善,亦有惩罚的坚定,而剔除了骄纵的无规矩和惩罚的过分严厉。

整体来说,正面管教就是一种鼓励模式。以往教师在针对犯错误的学生时,往往采取严厉的训斥,孩子表面上服从了,但实际上不服气,长此以往就会形成不良的师生关系。而惩罚虽然能暂时制止不良行为,但不能永久性的解决问题,只有通过鼓励,帮助孩子体验到归属感和价值感,才能获得长期的积极效果。读完这本书,让我对鼓励和赞扬的区别有了深刻的认识:赞扬针对的是做事的人,而鼓励针对的是行为,赞扬是评价式的,鼓励是自我指向的,赞扬长期的效果是让孩子依赖于他人,而鼓励能让孩子自信。举个例子,我的孩子从上一年级开始,有一段很长的时间里写作业都磨磨蹭蹭的,我采取了各种的方式,比如说按照我要求的时间写完作业的,给予金钱上的奖励,或语言上的表扬,但是效果甚微。以往我认为坐在孩子旁边看孩子写作业,陪伴孩子,不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实际上,坐在孩子身边,陪伴孩子写作业,是在精神上给予孩子的一种鼓励和支持。就比如练电子琴,在最初刚开始的时候,我都一般坐在她旁边,鼓励她,帮助她想办法一起解决问题,克服困难。随着孩子弹琴技能的增长,现在她有信心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我就放手让她自己练习。鼓励的方式有很多种,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老师要动脑筋、想办法采取不同的鼓励方式,来增强孩子的自信。

读了《正面管教》这本书,我还有一个感受,要想改变孩子,首先要改变自己。现在的孩子,无论是小学生,中学生还是大学生,被家长包办代替的太多了,大人们事无巨细的替孩子们打算,抹煞了孩子办事能力,判断能力,决策能力的提高的机会,也让他们失去了对生活、对社会、对事情的热情。就比如说,这个假期我的孩子参加了一个军事拓展夏令营,她从来没有离开过我,我很担心她能不能适应这个夏令营生活,但孩子快乐自信、顽强的笑容告诉我孩子的潜力是巨大的。通过这件事,我深刻的认同了这本书里告诉我们的,寻找机会帮助孩子从自己的经历中学习,学会放弃对孩子的控制,转而以一种合作的方式与孩子们共同努力,正面管教才会有效,或者说老师家长的管教才会有效。

这本书还告诉了我们一些沟通的技巧,其中有几个我非常的赞同,比如说探询,要用好奇心增进情感连接并改善沟通。和孩子一起探询问题,既增加了孩子的好奇心,在共同解决问题中增进了与孩子的情感,这是一种很好的沟通方式。还有一点就是尊重,当你尊重孩子时,你会认可孩子的一些不同观点,尊重会创造一种接纳的氛围,并鼓励成长和有效沟通。在尊重这点上,我还需要改善,有的时候在与孩子或者学生沟通时语气过于强硬。

我相信,读了这本书,我会通过自己的改变,来改变孩子,改变他人。

《正面管教》读后感1500


正面管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下面小编整理了《正面管教》读后感1500,欢迎阅读!

《正面管教》读后感1500

终于把《正面管教》这本书好好通读了一遍,真的受益匪浅,《正面管教》读后感。不管是对自己孩子的培养还是对学生的教育,我都从中学到了不少可操作性的,而且非常有效的方法。但正面管教的方法是否能运用的恰当或有效,还有一个关键就是,我们能不能真正领悟到作者字里行间的意图。通过我的切身体会,我觉得值得我在以后的工作中借鉴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正面管教是一种既不惩罚也不娇纵的管教孩子的方法.....孩子只有在一种和善而坚定的气氛中,才能培养出自律,责任感,合作以及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学会使他们受益终身的社会技能和生活技能,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业成绩。我想这是这本书的一个大前提,也是一个宗旨,如果我们能带着这个前提走在我们教学的道路上,相信,我们在对待学生的问题上,出现在大的问题,我们都能通过正面管教的方法得到解决或真正的改善,而不是越来越糟。

其二,理解以下四种错误目的:1.寻求过度关注错误观念:只有在得到老师的关注时,学生才有归属感。2.寻求权利错误观念:只有当学生自己说了算或至少不能由老师对我发号施令时,我才有归属感。3.报复错误观念:学生得不到归属,但他至少能让老师同样受到伤害。4.自暴自弃错误观念:不可能有所归属。我放弃。这几种发生在学生中的错误目的其实是他们行为不当的真正的内在原因,也是他们出现问题的内在驱动力。但作为老师,我们往往只能看到学生们的负面表象,而看不到表象的实质,很多问题也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其实,这或许就是我们的很多学生一而再,再而三的犯错误的原因。如果我们老师能真正解读了孩子行为背后的东西,也许许多问题我们处理起来就会容易的多,也会更有效。

其三:自尊,一个容易造成错误的概念,。读了这本书,使我对我们以前常常挂在嘴边的自尊有了新的认识。我相信,如果我们认为自己能够给予学生自尊,实际上就是对孩子的一种伤害。一场给孩子自尊的运动延续至今,内容包括我们课堂内外经常运用的赞扬、快乐小贴纸、笑脸以及让孩子做今天最重要的人。这些都可以是好玩儿而无害的,只要孩子不认为自己的自尊取决于外在的他人的评价之中。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孩子可能就会变成讨好者或 总是寻求别人的认可。他们就学会了观察别人的反应来判断自己行为的对错,而不是学会自我评价与内省。他们培养出来的是她尊,而不是自尊。我们能为孩子做的最有益的事情,就是教孩子学会自我评价,而不是让他们依赖于别人的赞扬或观点。这一观点我要好好的琢磨,并在我以后的工作中能不断的通过改进而实行。

其四,孩子们需要感觉到自己被人需要,我们怎样来赢得孩子。当孩子们觉得你理解他们的观点时,他们就会受到鼓励。一旦他们觉得被理解了,就会更愿意听取你的观点,并努力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记住,在孩子们感到你的倾听之后,他们才更可能听你的。

其五,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一个丧失信心的孩子。 如果我们能够牢记,在不良行为的背后,是一个仅仅想要有所归属并且不知道该怎样以一种恰当、有效的方式来达到这一目标的孩子,我们对不良行为就会有不同的感觉。而且,仔细审视一下是否是老师的行为招致了孩子相信自己无所归属或没有价值,也会有帮助。如果我们能正确认识到孩子的行为是以目的为导向,并意识到孩子行为背后的目的首先是寻求归属感和价值感,我们对待孩子不良行为的态度就会不同了,我们就不会以为孩子总是在故意捣乱,总是喜欢跟我们对着干,而且也该反省自己的言行,是否忽略了孩子的感受,或者伤害了孩子的感情,才招致孩子缺乏归属感和价值感的。

其六,犯错误是学习的好时机。我们自己要学会、而且也要教孩子学会把错误看做一个让人兴奋的学习机会当我们把错误看作一个学习机会而不是什么坏事时,为自己的错误承担责任就变得容易多了。 正像大多数成年人和孩子一样,即使我很明白应该怎么做,可有时却不一定能照着去做。

其七,要确保把爱的讯息传递给孩子。当老师记住了要确保把爱的信息传递给孩子时,我们就不但能够取得积极的效果,而且还会体验到更多的快乐。我深有同感,多少次我和学生们都是在爱的信息传递中消除隔阂,增进感情。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正面管教》正面管教这本书,是一本真正的好书,以后在工作中,我会经常拿出来拜读,相信它能引领我的教学之路越走越宽广。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1500字


亲爱的朋友们,大家晚上好,我是徐欢,一个爱学习,爱分享的妈妈,今天很高兴,我能够在这跟大家分享我喜欢的一本书!我觉得人的一生能遇到一本好书实属不易,因为一本好书像是一盏明灯,它会在我们迷茫的时候,为我们指引前进的方向!

2019年我有幸遇到了《被讨厌的勇气》,我的生命不可逆转的改变了!这本书的是日本作家岸见一郎、古贺史健合著的书,书里有非常多的观点,充满着阿德勒式的智慧,哲学的含义。很多内容都颠覆了我以往的认知,我今天就分享3点对我最有触动的洞见。

第一点:心理创伤并不存在。一直以来我都被弗洛伊德的创伤学所影响。我从小有多次寄养的经历,有一年端午节,我跟寄养家的奶奶说,我要回自己家去。但是到了自家小区门口,我却不敢踏进家门,我害怕被责备。后来我走到了离家不远的一条小河边坐了很久很久。我还记得当时那种没有人疼爱的痛苦,对生活很迷茫的感觉。长大后的我听了很多大道理,也做过很多次心理咨询都无济于事,理智上我是明白的,但是身体上不接受。

直到我遇到了这本书,作者想让我们超越的第一道坎儿叫过去,他抛出重磅的一个观点: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我们认为的经历,而是我们赋予经历的意义!人生不是别人赋予的,是自己选择如何去生活!看到这句话,我像被选中穿越到过去的那个幸运儿,我重新审视自己的童年,把过去的成长看成是一段里程碑式的经历,我有主动权去赋予它新的意义!

我记得爱迪生在找到最合适做灯丝的材料之前,尝试过一千六百种材料,而他仅仅轻描淡写地说了句:我只是知道了这一千六百种材料不能做灯丝而已。这是爱迪生赋予失败的意义!若我们把对生活中的不如意感受赋予别样的意义,我们也将更加的坚强地面对我们的人生!

第二点:人生不是与他人的比赛!一直以来我都是一个特别自卑的人,内心脆弱,自我评价很低,学生时代是学渣,工作时效率低下,做销售是业绩不理想的末等生,又没有经历过办公室宫斗的洗礼和面对问题到解决问题的磨砺,一遇到什么事情,我就被打回原形。我一直都害怕出现在人群中。

我记得这本书有一句话:没法达成理想的自己会产生一种自卑感。我对这句话赋予另一个意义就是:我自己其实挺有上进心的,最起码,不想就此聊度余生。虽然现在我不够好,可以奋发图强!根据每个人的基础不同,我没有必要去跟别人比,我只要跟自己比就可以了,只要我的今天比昨天有进步这就是值得祝贺的!我接纳当下的自己,更向理想中的自己去努力。我逐渐明晰并细化了自己的每年每月每周的目标与计划,用笨鸟先飞的行动去奋起直追!我也相信,3年后的自己一定会感谢现在如此认真又执着的付出!

第三点:人际关系中要做到课题分离。课题分离的意思是:我们每个人在人际关系中所产生的感受,是谁的感受,谁需要承担,就是谁的课题。说起来比较拗口,

比如:别人如何评价你,是别人的课题,你根本无法左右。自己有情绪是自己的课题,若你把这些都揽过来,就是课题混淆,这也是人际关系中痛苦的根源。

所以,课题分离是很好的一种方式,让自己即独立又连接于他人关系中,有自主选择的自由!它不是以自我为中心,干涉别人课题才是以自我为中心。就像衣架和衣服一样,彼此独立又可以连接在一起形成更紧密的关系。

好书一起共度,你我共同成长,《被讨厌的勇气》是我在2019年读的一本好书,隆重推荐给你!书中还有很多观点,比如:愤怒是捏造出来的;我们没有必要去满足别人的期待;对孩子,既不要表扬又不要批评;被人讨厌是需要勇气的;共同体等等。如果你用心去翻阅,书中的某句话可能会对你有醍醐灌顶的影响!

读后感1500字《教学勇气》


刚刚拿到《教学勇气》这本书时,我先翻开《教学勇气》的目录,努力寻找具有亲和力的章节,最终把目光落到了第二章的有问题背景的学生这一节中,翻到那里,努力地细细品读,居然能从自认为晦涩的语言中获取同感,振聋发聩,醍醐灌顶。

摘录其中几节:

当问及让老师说出优秀教学最大的障碍是什么时,经常听到的答案是我的学生。当问到为什么会是这样的时候,听到的又是一连串的抱怨:我的学生沉默寡言、郁闷孤僻;他们没有社交会话能力;他们注意力持续的时间太短;他们不能很好地理解、交流观点;他们死抱着狭义的重要和有用的观念不放,而无视思想领域。当追问这些所谓过错的因由时,听见了又一连串的常规抱怨抱怨社会弊病。双亲缺失,家庭破碎,公共教育不到位,电视和大众文化平庸之极,毒品合计究竟造成的危害,所有这些都是使得我们学生精神和生活处于低迷状态的罪因。

他们只顾一个劲儿地责怪学生,他们的话听上去像医院的医生在说:不要再把有病的病人往我们这送我们不知道拿他们怎么办。给我健康的病人,以便使我们看上去像好医生。

来自地狱的学生即有问题背景的学生不是天生就是那种样子的,而是被他或她所不能控制的环境造成的。

读到这里的时候,我顿感惭愧,自己何尝不是抱怨过学生?那么自己岂不就成了那个所谓的要给健康的病人治病的庸医?是啊,每当和同学、同事谈起学生,没有一个人不是抱怨满腹、数落连连的?最终在一片声讨中做一声无奈的叹息。然后又继续重复着、数落着、抱怨着。但是,至少从现在开始我要学着不去抱怨,毕竟好医生是要手到病除、救死扶伤的,既然我们的孩子或多或少都抱病在身,那么我们惟有会诊、治疗,使我们的孩子慢慢康复,而抱怨只是徒劳,只会增加烦恼的砝码,那么,看开了,何必去做一个喋喋不休的怨师呢?

谈到来自地狱的学生,其实他们都有可怜之处,至少我这么认为。或者是亲情的缺失,或者是感情的扭曲等等被他或她所不能控制的环境造成的,其实他们是受害者,同时也是伤害的承担者。由此,我想到了我曾教过的一个孩子,他的独断专行、他的飞扬跋扈、他的极端暴戾,都在表示自己和周围的人格格不入,但是我相信他的内心总有一处最柔软的地方,但是我很惭愧,一直没有探寻摸索到,所以面对他,我觉得自己很痛,为他,为自己。

在反复阅读《教学勇气》这本书后,感觉是帕尔默先生带领我进行一次了心灵之旅。这是一次重新把教师职业和学生结合起来的旅程,它重新激发了我从事这份异常艰苦和重要的工作的热情。这本书建立在一个简单的前提之上:良好的教学不在于教学技巧的纯熟,真正好的教学源于教师正直、诚实的优秀品质。

我深深体会到,教育其实是带领孩子们进行一次心灵之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学会用更真实的方式来看世界,在这个世界中生存。教师的核心任务是要为这个主体提供一种声音,一种能力独立的把真理说出来,让学生听到、理解,而不需借助教师的声音。

在这本书的背后,渗透的是一种迥然不同的思维方式,即在一个日益陷入分离的世界中重建关系,重建教师的职业尊严。因为教育的最高理念是从心灵内部引出智慧内核,用真理启迪生命,引发出学生的鲜活生命潜能。这需要教师能够成为唤醒学生内心真谛的心灵导师,而且,只有当教师自己能够清醒地与他的自我意识深层对话,倾听到自己内心深处的真实声音,才能够注意、尊重和默契地回应学生内心深处的声音,才能够进入学生的内心深处,成为学生的心灵导师。这就是帕尔默先生先生所带给我们的。

《教学勇气》读后感范文1500字


春花秋月总能引发诗人的感怀,而寒来暑往却能激起老师的惆怅,在你我的教学生涯里,这样的疲惫,迷茫偶尔会悄悄浮上心头,我们不知道“明天”是否还有继续的勇气。

面对教师这种心灵的迷失,帕克,帕尔默在他的《教学勇气》一书里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从生物学、心理学、甚至物理学、化学、宗教等领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的很多观点都给我震撼的感觉,加之字里行间自然流露的对教师人性的充分理解和尊重,让我更加愿意用心去聆听,去体会。帕尔默认为教学的困惑主要来源于教师的教学行为与自我认同的分离,而当分离产生后,面对源自内心的恐惧,教师只能在面具后隐藏,与内心隔离、与学生隔离、与学科隔离、与同伴隔离……此刻,教师深感疏离的痛苦,深切渴望“不分离”。所以,帕尔默呼唤让我们重新认识自我,坦然面对恐惧,积极重建联系,在“共同体”中实现真正的教学,也重新找到自我的价值和教学的勇气。

毫无疑问,《教学勇气》正是冥冥中我们所要追寻的答案,更是对我们内心呼唤的回应。读书的过程中,我常常会掩卷沉思,会不自觉地把帕尔默的描述和我的心灵状态或教学状态进行比照,在比照中感慨、顿悟!

1、“当我们把某种认定的方法技术捧上天的时候,就使得采用不同教法的老师感到被贬低,被迫屈从于不属于他们的标准。这时,他们必然会感受到痛苦。”

的确,在现实的教改实践中,时不时会有某种“教学方法”的流行,在流行的季节里,正如大家对“名牌服饰”的追随,不论内心是否真正认同,不论是否真的契合自身特质,大家都会自愿或不自愿的去使用,惟恐自己被排除在潮流之外。这样的使用,效果可想而知。做为一个普通教师,我不敢惶论这种流行的是与非,但我真的感受到“理性消费”的必要。当我们要选择某种“流行”的时候,我们应该先深入的去了解它,也深入的追问自己“这种方法所体现的价值是我所推崇的吗?我有推行这种方法的个性特质和优势吗?”。帕尔默认为“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的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这与我们中国的说法“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对于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当我初遇“尝试教学法”的时候,那种相见恨晚的感觉,让我深深体会到教学的乐趣。而当年的激励纳粹“棒、棒、你真棒!”每次在别人的课堂听到就不自在,在自己的课堂使用也觉得羞愧,那时,我也会责备自己的落伍,而今,帕尔默终于令我释然,与其违心地痛苦地“时尚”,不如真实地坦然地放弃!

2、“也许课堂既不应以教师为中心,也不应以学生为中心,而应以主体为中心”(117)

我们的教学经历了“学科中心说”“教师中心说”,而今已步入“学生中心说”,学生和学习过程比教师和教学过程更重要,教师的角色在促进者、学习同伴和必要的监控机制间转换。而帕尔默认为这几种方式均有启发性和优点,但又未能完全解决问题,要么教师成为权威,要么学生永远不会犯错。他提出应该以“第三事物”成为课堂的主体,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共同专注这一“伟大事物”,构建复杂互动的真正学习“共同体”。在“共同体”中,没有单方面的教学者,也没有单方面的接受者,更没有单方面的成长者,它就是一个五行相生相克的“相互影响”的系统。在这样的系统里,真正的教学和教师的自我完善也就产生了。读到这里,帕尔默为我们描绘的美好愿景宛如就在眼前,只是,要实现它,真的还有很远的路要走,不过,我们已经上路了,不是吗?

3、“除了问一个诚实而开放的问题外,‘明确委员会’成员禁止以其他任何方式与焦点人物对话”(153)

帕尔默认为“要想在实践中成长,一个是达成优质教学的内心世界,一个是由教师同行所组成的共同体。”对于后者,我们现行的教育体制非常重视,我们通常称其为“同伴互助”,在“同伴互助”中许多老师走出孤独和封闭,在互帮互助中迅速成长起来。但帕尔默的“明确委员会”与我们的“同伴互助”相比,却是别有一番洞天。需要帮助的人被称之为“焦点人物”,“明确委员会”以一种匪夷所思的方式帮助他——“没有忠告、没有过量确认、不会把问题转移给他人,不用提建议。共同体的成员只会提焦点人物诚实而开放的问题(如,这样的事情以前发生过吗?你有什么感觉?)……”读到这里,我的好奇心被极大的激发——这样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吗?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终于陷入了另一种沉思。帕尔默认为,如果“明确委员会”成员不能走进另一个人的心灵,其实根本无从知道另一个人所问问题的答案。而且除非这个人发自内心的领悟,否则任何的建议也会收效甚微。所以,只问问题好了,需要做的其实只是帮助焦点人物发现内在的智慧。从这一点上,我们不难看出帕尔默不浅的心理学造诣。他的观点甚至对于我们“帮助学生”也有同样的借鉴意义,我们应该真心地充分地聆听学生的声音,在那开放的空间里,接受学生也接受自己。

《教学勇气》如同一位深刻的挚友,让自己在思考与追问中款款掸去满身的浮躁和疲乏!

相信《《不管教的勇气》读后感1500字》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勇气的读后感5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