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600字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600字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600字。

常言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书很重要,读一本好书更重要,而经典的书籍作品就是人们最适合读的书籍。一个人在读过每一本书之后都会有一些收获和体会,要真正地理解作品,其实需要以读书心得的方式去认真回味。怎么才能用文字的方式把读后感记录下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你带来的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600字,相信会对你有所帮助!

《少有人走的路》是2007年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M斯科特派克。该书讲述了作者如何灵活运用传统心理分析方法去解决人生的冲突和难题。以下是小编收集的关于这本书的优秀读后感,希望对同学们有帮助~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一)

最近有幸拜读了《少有人走的路》这本书,当第一次看到这个标题时,我便被他吸引住了,带着好奇心我,我走上了少有人走的路。

这是一本美国心理医生斯科特-派克写的关于心理学的书,里面讨论了我们心理现象中一些比较本质性的问题。书中提出,当我们能够自己做自己的心理医生,解决自己所有的心理问题时候,我们也许不再需要宗教,至少,能够比较正确的看待宗教,把它当做一种真正实际的生活方式而不仅仅是精神寄托或理论。

书中提到,在西方一些神学家的眼中,佛教不算真正的宗教因为佛教不承认永久的神的实在性,而缺少这种第一因的宗教不是真正的宗教。但作者却不这么看,并非所有的宗教都必须要有一个神存在,比如科学本身就是一种宗教,只是特殊的地方在于这种宗教不承认神的存在,或者说即使承认神的存在,也是必须通过实验来验证的。

从这个角度上来讲,佛教倒是真的相比于其他宗教来讲更接近于现代科学一些。

作者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宗教,只是也许自己不知道而已。当你坦然面对自身的问题而且每时每刻都在不断改善自己的时候,你就离神越来越近,甚至于,你可能会发现,自己是可能达到神的境界的。很感叹作为一名西方学者,能够提出这样的观点并且在长时间的行医生涯中能够去践行它。是的,离开了现实的土壤的学说是没有意义的,即使崇高如哲学或者宗教,也必须如此。现在这个社会,人们很多已没有明确的宗教信仰,人们转而信仰科学,这是社会的进步。心理学作为一门新兴科学,正在某种程度上代替传统宗教所起到的作用。

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自然科学,生命科学和心理学的发展,人们对宗教的认识会越来越清楚,宗教中的正面成分会越来越展现,而负面的东西自然而言得以消弭。但愿大自然能够给人以足够的时间,来完成这种提升。

所以看看吧,心智成熟有多么难,让心灵成长有多么难,我们如何才能勉力克服自身的种种局限?或许我们会排斥宗教,或许我们会认为科学深奥难懂,或许我们会认为艺术过于高雅我们无法涉及,再加上由于现在分工极细的因素,我们往往只局限于自己的行业中,似乎掌握更多的知识成为了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我们往往安居狭小的心灵一隅而自娱到很难进入须臾纳芥子的境界;事实上对于别人教给我们的一切,包括通常的文化观念以及一切陈规旧习,采取冷静和怀疑的态度,才是使心智成熟不可或缺的元素,而怀疑、自省、反思、进取、追求,的确是那么难。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二)

这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这条路。可以引导我们过上崭新、宁静、丰富而又不失快乐的生活。它帮助我们学习爱,也学习独立;它教诲我们成为更有理解心的人。归根到底,它告诉我们怎么样才能找掉一个,并做一个真正的自己。

它不仅仅是一本书、一条路、它更是一种发自于内心的慷慨的行动。

在成长的道路上,没有什么事情是一帆风顺的。很多事情,总是需要我们去面对、去克服、去解决。对待这些问题,我们或勇敢、或忐忑、或自信、或犹豫、或从容、或焦急、或谨慎、或突兀、或潇洒、或无奈,有太多的问题考验着我们的意志,促使我们成长,走向成熟。然而很多事情,往往虽然明白其中的道理,但却少有人能做到,也少有人去分析其中的原因。往往有的事情,多些沟通、多些勇气、多些自信、多些慎重就会变得迎刃而解。

成熟的人,应该是心态沉稳的人,做事理性的人,务实自律的人,知错而改的人。用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尊重事实、保持平衡这四条来约束自己,做到静卧常思已过,闲谈莫论人非。心胸坦荡,以诚待人。

我曾经看过一本意林,名字记不太清了,好像叫《成功在久不在速》来罢,上面有一篇文章,有一句话让我感触尤深:我不会把自己看做是最好的,但我会把自己看成是最努力的;我不会把对手看做是最差的,因为我们都是一起走过来的。即便是对手,也应该被尊重,对手也有自己的人格权利,我们特不能一而再再而三的去议论他们。闲谈莫论人非。

少有人走的路,在此希望,希望走的人会越来越多。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三)

很少有书,我看了之后会写读后感的。偶然的机会看到这本书,读了之后感觉很有道理,有的地方写得很好,对将来会有所帮助,因此写下读后感,算是加深一下理解。

首先这是一本心理医生写的,教你如何使心智成熟的书,其中有详细的逻辑分析,也举了很多病例解释它

心智成熟即精神的成熟。

要想心智成熟,必须要有自律,遇到问题时能直面问题并解决它。我身边就有一个人,天天过得浑浑噩噩的,放纵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尽情享乐。她也知道这样不好,但是一直改不了,就是因为她缺少自律。而自律的原动力是爱,真正懂得爱的人,懂得爱自己和周围的人的人,必然懂得自我约束,以此促进周围的人的成长,促进他们心智的成熟。

随着自律的不断加强,爱和人生经验一并增长,我们会越来越了解自身成长的世界,以及我们在世界中的位置,形成我们自己的世界观。很多人从未有过大规模跳跃,也就无法实现真正意义的成长。这里要指出的是,生活中确实有很多人很不成熟,尤其是那些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他们将要承担很多的责任,但内心还是很幼稚,这对他们的下一代都会有很大的影响。或者一些上级领导,心智同样需要成熟,这对下级的发展是必需的。

要建立与现实相适应的世界观,我们必须不断学习,增进对世界的认识。

阻碍心智成熟的障碍是懒惰,即自律的反面。而懒惰的特殊形式邪恶则是指主动捍卫自己的懒惰,它们在人类进化过程中不可避免存在着。(这下知道邪恶的另一种定义和本质。)书中同时提出潜意识这个概念,及如何利用病人不经意流露出的潜意识解决病人遇到的问题因为心理疾病就是由于我们自己的意识抗拒潜意识而产生。这是一个独特的理念,对于很多人包括心理有问题的人都有帮助。我们要善于发现和倾听自己的潜意识,虽然很多时候它深深藏在你心底。

最后,心智成熟的最终意义何在?我们在心智逐渐成熟的旅程中,需要不断自我纠正和自我调整,最终我们了解人生的真谛,清楚我们在想什么、在做什么,我们将拥有驾驭人生的强大力量,我们就会感觉舒适而愉快。这种幸福快乐的感觉在其他方面是很难体会到的,而那些不了解这些真谛不清楚自己在做什么的人也是很难体会到的。当然,我们走了少有人走的路通向心智成熟的路,我们到达了顶峰,周围有很少人和我们在一起,前面也没人带路,我们不知道前面的路接着怎么走,这时我们可能会难以采取行动,同时我们会产生孤独感。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我们为什么不成功?每次听到有的人发出这样的疑问,我就感觉这个人文绉绉的,竟然喜欢这么严肃的问题,而且会很排斥这样的人,因为第一反应就是马上他就要长篇大论,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你。但是看完《少有人走的路》这本书之后,才发现原来自己也会想问这样的问题。这本书出自杰出的心理医生斯科特派克之手,前期没有做过任何的宣传,就达到了三千万的销量;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上一直排了二十年;这是一本心理学著作,看完了全书,可能每个认真拜读的人都会觉得自己也有一定的心理问题,只是程度上的差别罢了,全书的重点都在围绕一个词成熟,没错,斯科特派克医生用整本书来教我们成熟,其实就是在告诉我们如何成功。

自律是成熟的第一步。自我约束的能力几乎是每个成功人士所必备的,学习自律是一个持久战,这个过程是一个选择痛苦的过程,但通过自律我们可以知道在面对问题时,如何以坚毅、果敢的态度,从学习与成长中获得益处,也在教育我们如何忍受痛苦获得成长。这是我们成熟的基础。

爱是自律的原动力。我们很难解释爱是什么,可有每个人都需要它,父母慈爱的抚摸;爱人深情的拥抱;朋友坚实的臂膀;比起自律,爱似乎是一个轻松的词汇,但其实,爱是自律的原动力,很多人的成功和自律都是因为内心有爱的缘故,心中有爱的人,在面对困难和痛苦时,更能有宽广的心胸和笃定的态度去应对,而这,也是即将成为成功人士的关键步骤。

自律的目的是解决人生的问题;爱是为了促进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而具有的一种自我完善的意愿;宗教不是牛鬼蛇神,而是对事物特定的看法与信念;如果能有一点小运气那就更好了。斯科特派克医生对于心智成熟的定义并不严苛,每个成功的人如过读完《少有人走的路》这本书,相信一定以为是为自己写的自传。通读全书,你定会了解平凡人与成功人的不同之处在哪里。

读《少有人走的路》有感


读《少有人走的路》有感

我们永远在成长的路上,不管现在年龄有多大,心理建设,学习爱,学习独立一直是每个人必修的课程。

偶然在一个公众号的推荐下买了这套心理学的丛书,开始读第一本已经被其中的内容深深吸引,没有生涩难懂的心理学术语,没有刻板僵化的做人道理。作者用一个个生动、真实存在的不同人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分析我们为什么会是现在的自己,告诉大家怎样去面对自己,怎样解开心结,怎样对待自己的生活,对自己的快乐负责。

"先苦后甜、承担责任、忠于事实、保持平衡"作者给我们讲了如何应用这4条规矩来承受痛苦和解决问题。看似很简单的几条规矩,我们也从小就懂的东西,但是真正在生活和学习中运用起来却不容易做到。

学会"先苦后甜"其实可以成为我们在工作中解决拖延症的办法,首先,面对问题并感受痛苦,然后,解决问题并享受快乐。如果总觉得一天的时间不够完成工作,也许就该尝试先把棘手的工作排在前面,先解决了困难的事儿,这样的结果就是前面比较痛苦,后面就是幸福,快乐的时间大大多于痛苦的时间,这样的一天工作效率会有所提升。

"承担责任"和"忠于事实"是每个人都要勇敢面对的,人是本能性的趋利避害的,有时候我们会为了减少痛苦回避责任,逃避事实,以得到暂时的安宁。可是问题不因为回避就能消失,只有当我们能忠于事实,承担责任我,才能真的去解决问题。我们的人生就是不断的在接受新的信息、新的事物,修订人生的地图,使我们的人生观、世界观更加完整。生活中、工作中总有这样那样的困难在我们面前,挑剔的领导,难写的报告,没完没了的琐事,但我们只要能调整自己,让自己认识到事实存在的必然性,然后承担起责任,不找借口,更加努力的去解决困难,所有的事情都没有我们想的那么难。

"保持平衡"是我们心理建设上最重要的环节。不寄望与别人来规划指导我们的人生轨迹,有舍有得,找到一个平衡点。唯有如此才能让我们能既能勇敢的承担责任又能拒绝不合理的要求,让我们能为了提高效率学会承受痛苦,又能让人生的快乐多于痛苦。学习保持平衡也就是逐渐心智成熟的过程。其中最重要的是我们能判断,什么是可以放弃的东西,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要不断地修正自己,完善自己,逐渐成为一个自律而快乐的人。

(建投财务公司 赵昆 供稿)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1600字2024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少有人走的路》是一本通俗的心理学著作,本书共分四个部份:自律、爱、成长与宗教、神奇的力量。其中以爱为中心,书中告诉我们什么是爱的本质,帮忙我们学习爱,也学习独立;告诉我们如何成为更称职的、更有理解心的父母。归根到底,它告诉我们怎样找到真正的自我,获得心智的成熟。

这本书的副标题就是:心智成熟的旅程。人生是一场艰辛之旅,心智成熟的旅程相当漫长。人能够拒绝任何东西,但绝对不能够拒绝成熟。拒绝成熟,实际上就是在规避问题、逃避痛苦。而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趋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人人都有逃避问题的倾向,因此大多数人的心理健康都存在缺陷,真正的健康者寥寥无几。因此作者斯科特.派克尖锐指出:几乎人人都有心理问题,只但是程度不同而已;几乎人人都有程度不同的心理疾病,只但是得病的时间不同而已。所有逃避者,都在阻碍自己心智的成熟;一切心智成熟者,他们的人生之旅都是从直面问题开始的。

本书开篇即说:人生苦难重重。人生是一连串的难题。而解决人生问题的首要方案,乃是自律。所谓自律,是以用心而主动的态度,去解决人生痛苦的重要原则,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推迟满足感、承担职责、尊重事实、持续平衡。

其中推迟满足感,意味着不贪图暂时的安逸重新设置人生快乐与痛苦的次序:首先,应对问题并感受痛苦;然后,解决问题并享受更大的快乐,这是唯一可行的生活方式。

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反映出人们不愿意推迟满足感的心理。直面问题,会让人感到痛苦。而问题不会自行消失,若不解决,就会永远存在,而且可能会衍生出更多的问题和更大的痛苦,持续的时间也会更长。例如:我此刻正在写这篇读后感,其实已经拖了很久,总觉得有个事没完,令我心神不安,但是不写永远不会有。当我应对现实,放下搞笑的游戏和小说,虽然这个过程中做了很多的心理建设,但是静下心来去写的时候,心理上却感到很简单下来。也许需要绞尽脑汁,没有了玩乐的简单,当我写完之后,感到情绪舒畅,好像放下了一个包袱。而类似的事情其实经常会出现,有时候会我们能够直面问题,以用心的态度去解决它,而有时则推三阻四,能拖就拖,得过且过。而且越是安逸的时候,越是不愿意用心应对,也就是不愿意推迟满足感,这也许就是古人所说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吧。

记得有过这样一个实验,实验人员给几个四五岁的孩子每人一块糖,然后告诉他们如果此刻就吃也能够。但是如果能够等到明天早晨还没有吃,那么就能够再得到一块糖。然后观察这些孩子,有的孩子忍不住立刻就吃了,但是也有的孩子忍住了,坚持到了第二天的早上,并得到了第二块糖。在这之后,实验人员跟踪观察这些孩子,发现那些坚持住的孩子在他们长大后都获得了成功,成为杰出人士。想想就会明白,一个四五岁的孩子就能够应对糖的诱一惑,做到了推迟满足感,这种自律的精神和潜力在今后的成长中会给他多大的助力啊。

自律是人类心灵进化的重要手段,自律的原动力则是爱。爱是为了促进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把爱和自律结合起来,才能拥有幸福的人生,才能体验快乐的极致。爱,就要不断的努力,促使自我和他人获得成长,从而促进心智的成熟。真正的爱不仅仅仅是付出,不仅仅仅是奉献,更重要的是你的爱是否令自己获得成长,同时使你爱的人也得到成长。就像我们爱自己的孩子,但绝不愿意将他们放在自己的羽翼下,而是要让他们去搏击风浪,在风雨中变得更坚强。而那种处处包办代替,时时嘘寒问暖绝不是真正的爱。因为在包办代替中,是职责心的缺失;在嘘寒问暖中是自理潜力的退化。付出真爱的人,就应永远把爱的对象视为独立的个体,永远尊重对方的独立和成长。

作者是一位心理医生,所以在这本书中,作者用了许多心理治疗的例子来解释自己的观点,因此使人在看的时候一点都不觉得枯燥乏味,而且作品中不乏一精一辟的观点,凝练的语言,读后令人深思。

成熟的心灵务必持续中立,能够容纳各种各样的矛盾和悖论,个性不要轻易受到伦理观念的影响。

勇气,不意味着永不恐惧,而是应对恐惧也能坦然行动,克服畏缩心理,大步走向未知的未来。

对于别人教给我们的一切,包括通常的文化观念以及一切陈规旧一习一,采取冷静和怀疑的态度,才是使心智成熟不可或缺的元素。

你只能自行选取人生道路,忍受生活的艰辛与磨难,最终才能到达人生新的境界。

这是一本值得一读,而且值得一精一读的书。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1000字


你一定不会想象我正在听一堂关于财务战略的培训课,而此刻却是左手一本书,右手一个本,一支笔。昨天卫老师带领大家的讨论太热烈了,我迫切地希望把读书会的一些心得加以整理。

哈哈,这本书你一定知道。

是的,《少有人走的路》。

这条路,我们一起走,走的艰难,走的不知所措,却也逐渐走出了自己的脚步。

《少有人走的路》开篇直接点题,人生苦难重重,而解决问题的关键不是回避问题,逃避痛苦,要勇于承担责任,敢于面对困难,通过自律,解决人生问题,消除人生痛苦。

所谓自律,其原意是常人理解的自己要求自己,约束自己。

而在本书中所理解的自律是升华的,不受外界约束和情感支配,根据自己的善良意志,按自己颁布的道德法律而行事的道德原则。

看似简单的概念却引发了书友们的不同理解,而昨日读书会的一个词打开了我的一些思考地图。

我们对现实的观念就是一张地图,每个人都有一张自己的地图。

我们希望这张地图抑或完美,抑或有缺撼,都是属于自己的地图,都由自己来完成绘画。

但现实中,由于原生家庭的影响,或成长环境的不同,工作性质的需要,尤其还会受到时代的变革、各种文化理念的演变和社会不断进步的冲击,地图本身又需要不停修改。

当我们用已形成的地图,已形成的处事模式,已形成的潜意识理念对待世界、对待身边人和事的时候,就会面临一些痛苦,而自律自然就成为个人成长的一项重要课题。我们一旦用适合自己的自律规则去面对世界,面对生活,我们就拥有了一张属于自己的地图,这张地图会发生移动和变化,最终变得丰满而又充满力量。

让我们值得关注的是,现实中几乎没有一张地图是完美无缺的,通过自律不停地去修复属于自己的这张地图成为每个人的必修课。

所以这里我们再次回到参加该书会的初衷,大多数妈妈都是带着问题、带着希望改变和孩子的相处模式,甚至是如何能改变、改正孩子目前的不足和问题前来的。

我们和孩子是独立的个体,妈妈和孩子各自拥有自己的地图,各自描绘和修改自己的地图,不能越界。在需要的时候,我们也可以用自己相对成熟的颜料色彩引导孩子去绘制他的地图。彼此的努力加在一起绘成一张更加美丽的地图,这样的自律使我们的内心不再焦燥,也让孩子充满自信的同时获得真正的自由。

老师正在敲黑板,关于企业的本质,传统意义是以获得利润、企业最大化为目标,而现代管理中企业的本质是员工生存和发展的组织,为社会创造消费者需要的产品和服务,以客户和员工为中心。

哈哈,是不是听起来有些道理?

当我们的目光不再紧盯着孩子的成绩,不再敏感地发现孩子的各种问题,而是聚焦自己的成长,甚至学着去帮助、影响他人的时候,共赢的效应自然而生。

《少有人走的路3》读后感


少有人走的路是全书分为6本,1、人生苦难重重,2、谎言是邪恶的根源,3、人生错综复杂,4、在焦虑的年代获得精神的成长,5、不一样的鼓声,6、真诚,是生命的药;
我读了第三本:人生错综复杂,觉得以下2个篇章主人公写的特别好,与大家分享下:
1、感受神秘:心理健康的定义:为不惜任何代价,不间断地致力于面对真实。“不惜任何代价”意味着,不管事实让我们多么不舒服,多么痛苦,自己都要勇敢的面对。幻想破灭对我们是一件好事,我们越是让自己接近生活的真实,就会过得越好。然而,只有在我们懂得去感受神秘时,我们才能接近真实世界。
2、好奇与冷漠:心理上最不健康,最不成熟的特征之一,就是神秘感和好奇心的缺失。走访精神病院时,最让我困惑的,不是精神错乱,不是狂怒,恐惧或沮丧,而是冷漠,有时候,这是药物副作用的结果,但是这种可怕的冷漠,通常是心理疾病的外在表现。心理疾病的另一种形式,就是人们无法忍受事物的神秘性,因而编造出一些不着边际的解释,而这些事情是人类尚未释疑的。
每个人都必须走自己的路,生活中没有自助手册,没有公式,没有现成答案,某个人的正确之路,对另一个人却可能是错误的。这本书告诉我们,人生错综复杂,我们应为生活的神奇和丰富而欢喜,而不应为人生的变化而沮丧。
生活是什么?生活是在你已规划好的事情之外所发生的一切。所以,我们应该对变化充满感激!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集锦


以下由读后感大全的编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在读了作者写的作品以后,不禁为作者精湛的笔法所触动。 读后感是对我们所读文章的思考和探索,您抓住了作品哪些唯美的画面呢?希望能为你提供更多的参考!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篇1

段段送的书。想到中二怪在微博发过,说自己再翻看之前读过很喜欢的书,发现自己现在的选择和生活都是按照书里表达的意思在过。看这本书很多章节、片段的时候也有类似的感觉,能看到段段的“处事观”和做事态度的一些影子。可能是她读了这本书以后的takeaway,不知不觉中就这么去做了。The road less travelled,困难的路,成长的路一定是走的人更少的,心灵的成长难以看到,但又非常重要。

最近bym里王逅逅就讲到,觉得自己是20多岁后不再和爸妈一起住,独自一个人住到上海,独立生活以后,才发现心里的一些变化和成长。比如会思考一些以前认为理所当然的选择,即使很细小,但是开始有“怀疑”的精神。这点的确很inspiring,自己住公寓以后也有一点点的变化,虽然没有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完全地独自一人、“无依无靠”,但是心态上会有些变化,也对生活多了一些掌控感,总体上来说自己做主的感觉很不错。

二十多岁的“成年人”也是需要成长的,不是学校里坐在课桌前乖乖学习的方法,而是在不同的人际关系、工作环境,甚至就是日常的买菜、家装、审美、理财等等等等,技能上、心态上、“思想”上,都是有点“学无止境”的意味。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篇2

21世纪是心理学的世纪,但有许多人心智不成熟。如果说以前中国人最大的问题是温饱问题,那么今天中国人最大的问题就是心理问题。我认为任何人都该读一读《少有人走的路》,在M.斯科特。派克的淡淡叙说中感受这本畅销20余年的心理书的真正魅力。

“自律”被作者分为几大类,但其中令我感受最深的是由一个实例引发的思考。一个女财务分析师因经常拖延工作而去向心理医生求助,但他们始终找不到原因,直到作者无意当中的一个问题解开谜底“你喜欢吃蛋糕吗?”因为这位分析师喜欢将工作像吃蛋糕先吃奶油一样,先完成容易的再去完成困难的事,导致她整体速度极慢。这不得不引起我们注意,先苦后甜固然比先甜后苦更有利,但人们止不住先尝甜头的用功,往往事倍功半。这种习惯如果不在童年时养成,长大便无法改善。所以导致拖拉,中国的许多学生会产生这种行为,往往是因为贪图一时安逸而造成的。

父母的教育对孩子们至关重要,家是人们的第一所学习,也几乎决定了孩子未来生活的发展趋势。有许多父母习惯用严厉的体罚教训孩子,本质上不上教育,而是发泄怨气和不满。这样的家庭中出生的孩子往往会成为问题少年。所以,父母应当学会关爱孩子,善于倾听孩子的心声,能对症下药地解决孩子的疑惑。让孩子得以健康快乐地成长。当然忙于工作无心照顾孩子的家长也会使孩子不懂自律,无法无天。毋庸置疑,父母的爱,决定了家庭教育质量的优劣。充满爱的教育带来幸运,缺乏爱的教育只能导致不幸。只有孩子在童年时能得到父母的爱和照顾,长大后内心才会拥有安全感。

在我们六年级之前,常会拉着父母不断地说话,没完没了,滔滔不绝,往往父母会不理睬或假装倾听,实际忙自己的事以及有选择性第倾听。但面对青春期的孩子,这些方法明显不合适。因为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开始有个人思想便更加需要父母的关注和倾听。用心倾听,是一种爱的行为,能从孩子口齿不清,语句不通中品味更伟大的不同,从他们幼小的心灵中发掘不平凡之处,将个人想法放在一旁,尽可能低体会说话者的感受,使彼此得到自我完善、

为什么人人都爱逃避问题?是因为我们心智还未成熟,本书作者点明了一个人们从来不敢说的,也不愿承认的话:几乎人们都有心理疾病,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几乎人人都有程度不同的心理疾病,只是得病的时间不同而已。但我们不能逃避它们,而应该勇敢滴面对自己的问题,踏上心智成熟的旅程。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篇3

深入心灵,是一段艰难的旅程,也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打开这本书前几页看到一些名人名家对此书的评论,整整占据了两页半,每个人都用一小段话或者三言两语道出了自己对此书的看法,因为经历不同所以视角不一样,关注点不一样,感悟也不一样,但是大家都一致肯定了这本书对自己心灵成长的帮助,让自己的思维更睿智思想更成熟。

这本书的作者是一名心理医生,他在多年对病人的心理治疗接触中,以及自己生活中所得出的一些看法、直觉、感悟。就像他自己说的,读者之所以会为这本书感动,是因为他说出了别人长期的思考和感受,但缺乏勇气,不敢说出来的东西,就像是“我们长期以来的想法和感受,有一天会被某个陌生人一语道破。”这是一本心理学范畴的书籍,以我现有的水平看这本书其实是感到了一点困难的,一些专业的心理学甚至一些物理范畴的名词,我看不太明白的时候需要去百度一下,这让我想起了我很小的时候,喜欢看故事书,但是经常在书中看到不认识或者不理解的字词常常会去翻字典,后来这让我翻字典的速度比别人快很多倍,上小学有一次查字典比赛得了第一。这就是因果关系,有什么因就会结什么果。不管是好事坏事其实追根到底都是有原因的,就像书中所说,来接受治疗的一些病人,很多人患上了这样那样的心理疾病,但却不敢诚实面对,当医生让他们说出生病原因时,一些人闪烁其词或者避重就轻,其实已经到了很严重的地步了,却被自己说成只有这一点点焦虑而已,因为不敢坦诚自我剖析,追踪真正的原因,所以常常会耽误病情而导致长期治疗无效,或者病情反反复复,而医生有时候需要在病人的潜意识里面去发现挖掘真正的原因,一个人的潜意识可能是某天说的一句话,一个不经意的动作眼神等等,所以心理医生就需要仔细观察聆听病人所说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从而去发现病人潜意识中的真实想法。

本书开篇说到了自律,自律是解决人生问题最主要的工具,也是消除人生痛苦的最重要地方法。自律就是推迟满足感,比如我们知道的棉花糖效应,一群两三岁的孩子给他们每人一块棉花糖,然后大人离开前,告诉他们如果坚持三十分钟不吃的话将会得到更多的棉花糖,几分钟之后就有的孩子吃了,有几个孩子也忍不住要吃,但他们有的用唱歌来忍住糖果的诱惑,半小时后大人回来,寥寥无几的几个孩子得到了理所当然的奖励,后来人们还跟踪发现这些忍耐力强的孩子,在成年后事业更成功生活更幸福。而我们现在作为成年人,推迟满足感也是很有必要的一种能力,比如我自己,当很多工作上的事情堆积如山,我却不想去做的时候,总是在想等吃完东西再去弄,等看完电影再去弄,等……反正就是假装自己还有很多其他很忙的事情,每每要到临交工作任务的时候不得不去做,而且在做的时候觉得极度痛苦,心情非常不好,这种拖延症,其实就是不自律的表现,推迟满足感的原则就是,学会先苦后甜,拥有足够的自制力,比如把困难的事情做完再去吃东西看电影,这样做自己喜欢的事,心情会更放松更愉快。

书中提到的恩典,一个人对于恩典意识和接纳的态度,就是一个人走向心智成熟的旅程。仔细回顾自己的生活很多“千钧一发”的时刻,带给人神奇的体验,记得在单位,有一次我的工作伙伴来接我班的时候,比以往早了一会儿,等我下班离开没多久,电线突然短路一阵火光乱窜,后来听说当时情况非常混乱,而我是个特别胆小的.人,当时还在想,幸好当时不是我当班的时间啊,觉得好幸运,其实现在想起来就是恩典的降临啊!再比如网上报道有人因为临时取消航班而幸免于一次空难,还有比如在天灾人祸中幸存的人,书中提到的交通事故中原本可能成为牺牲品的人,竟然从破破烂烂的汽车里爬了出来,而且伤的并不重。生活中我们也见到过有人从高楼坠落下来,却毫发无伤的事情,这种近乎奇迹的好运,神奇到我们人类无法用现有的理论来解释的事情,其实就是一种恩典的存在。但是这样的事情并不是常常都有的,因为大部分的人没有意识到恩典的来临而拒绝了恩典,不相信奇迹会发生在自己的身上,心智的不够成熟的人,是不会意识到恩典的来临。

潜意识也是恩典的一种形式,比如心理医生有时要对病人做催眠的治疗手段,让病人在潜意识中说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人的梦境其实也是一种潜意识,这点我深有体会,记得读书时有一次重要的考试,我梦到了自己的分数,也梦到了另一位同学的分数都合格了,还有一位与我关系比较好的同学我却没有梦到她得分数,后来那次她考试不合格,而我和那位我梦到的同学的分数居然和梦境中一模一样,当时在想,这真是一件神奇的事情。甚至有的时候我第一次去一个陌生的地方旅游的时候,有些建筑物风景区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当时我真的觉得是件不可思议,而且很神奇的事情,现在才明白这就是人的潜意识。本书作者描写第一次去新加坡旅游看到一个建筑,他的妻子问他这是什么地方,他可以马上说出“新加坡板球俱乐部”,而一说出口自己也被吓到了,因为他从未来过新加坡,也没有见到过任何一家板球俱乐部,后来他们朝前走,走到了建筑物的正门看到“新加坡板球俱乐部”。这让他无比惊奇,“我是如何知道自己本不该知道的事情?”因为我们的思维常常不承认奇迹的存在,但是思维本身就是个奇迹。恩典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但确实存在的一种力量。在心理学类的书籍中,字里行间感觉是在宣扬一种东西,但这东西中蕴含的力量又是人们不可抗拒的,你甚至可以感受到它的存在,如何把这种力量转化成让人幸运的奇迹,这就需要我们意识的觉醒。

书中说,心智成熟之旅艰苦卓绝,无论思考还是行动,你都离不开勇敢、进取和独立的精神。这几点都是需要我长期好好学习的品质。做一个自律而勇敢的人,让心灵的力量不断汇集,慢慢的融入自己的血液里,成为身体的一部分,就像有句歌词“门外惊心动魄,门里我泰然自若”。一个心智成熟的人,无论遇到什么事,都能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安宁,冷静分析,积极思考,妥善处理,这就是一种睿智。

读完此书,在心灵成长的道路上我感觉自己迈出了一小步,收获了一点点内心的充实感。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篇4

我在看的书籍--“少有人走的路”中有提到到:解决人生问题的首要方案是“自律”。

自律包括四个方面,昨天提到了第一个方面:推迟满足感。今天来讲讲第二个方面:承担责任。每个人都会遇到问题,或大或小罢了。遇到问题时,不同的人的态度却可能截然相反。有的人会勇敢的站出来:这是我的问题,这还是得我来解决!

而相当多的人只想逃避问题、趋利避害,他们宁可自我安慰:出现这个问题是因为别人的原因导致的,是别人拖累了我。我无法控制周围环境或者社会因素,这绝不是我个人的问题。就比如有的人经常早上上班迟到一样,他们总会找一堆的借口:我也不想迟到,谁知道今天路上遇到大堵车,没办法。说这话,好像其它同事没遇到堵车似的。事实上,经常迟到的人就是因为起的晚。如果早点出门,哪怕遇到堵车也影响不大。文中还提到了两个重要的概念:神经官能症与人格失调症。而且从心理学角度看,几乎人人都患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官能症与人格失调症。

这两个概念究竟讲的是什么?有什么不好的影响?我们如何解决?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篇5

21世纪是心理学的世纪,但有许多人心智不成熟。如果说以前中国人最大的问题是温饱问题,那么今天中国人最大的问题就是心理问题。我认为任何人都该读一读《少有人走的路》,在M.斯科特。派克的淡淡叙说中感受这本畅销20余年的心理书的真正魅力。

“自律”被作者分为几大类,但其中令我感受最深的是由一个实例引发的思考。一个女财务分析师因经常拖延工作而去向心理医生求助,但他们始终找不到原因,直到作者无意当中的一个问题解开谜底“你喜欢吃蛋糕吗?”因为这位分析师喜欢将工作像吃蛋糕先吃奶油一样,先完成容易的再去完成困难的事,导致她整体速度极慢。这不得不引起我们注意,先苦后甜固然比先甜后苦更有利,但人们止不住先尝甜头的用功,往往事倍功半。这种习惯如果不在童年时养成,长大便无法改善。所以导致拖拉,中国的许多学生会产生这种行为,往往是因为贪图一时安逸而造成的。

父母的教育对孩子们至关重要,家是人们的第一所学习,也几乎决定了孩子未来生活的发展趋势。有许多父母习惯用严厉的体罚教训孩子,本质上不上教育,而是发泄怨气和不满。这样的家庭中出生的孩子往往会成为问题少年。所以,父母应当学会关爱孩子,善于倾听孩子的心声,能对症下药地解决孩子的疑惑。让孩子得以健康快乐地成长。当然忙于工作无心照顾孩子的家长也会使孩子不懂自律,无法无天。毋庸置疑,父母的爱,决定了家庭教育质量的优劣。充满爱的教育带来幸运,缺乏爱的教育只能导致不幸。只有孩子在童年时能得到父母的爱和照顾,长大后内心才会拥有安全感。

在我们六年级之前,常会拉着父母不断地说话,没完没了,滔滔不绝,往往父母会不理睬或假装倾听,实际忙自己的事以及有选择性第倾听。但面对青春期的孩子,这些方法明显不合适。因为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开始有个人思想便更加需要父母的关注和倾听。用心倾听,是一种爱的行为,能从孩子口齿不清,语句不通中品味更伟大的不同,从他们幼小的`心灵中发掘不平凡之处,将个人想法放在一旁,尽可能低体会说话者的感受,使彼此得到自我完善、

为什么人人都爱逃避问题?是因为我们心智还未成熟,本书作者点明了一个人们从来不敢说的,也不愿承认的话:几乎人们都有心理疾病,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几乎人人都有程度不同的心理疾病,只是得病的时间不同而已。但我们不能逃避它们,而应该勇敢滴面对自己的问题,踏上心智成熟的旅程。

《少有人走的路》有感800字


《少有人走的路》是系列丛书,一共有四本。目前我只反复读过第一部,忆往昔考研岁月,这本书是我的枕边书,有时候不想看考研书籍就会拿着这本书到一个没人的角落大声朗读,这本大众心理学读物确实治愈了我的心理问题。

人生苦难重重。书本里面说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真理之一。我想作者肯定也认为存在即合理也是一个真理。那么既然苦难重重,我们是不是应该放宽心态去解决一个又一个的困难,而不应该有这件事情解决了就万事大吉了的心态。这还属于愿意解决问题的心态,很多时候我们会对问题置之不理,期望它能够自己消失,多么可笑。举个栗子:在罗泾当村官确实很让人心烦气躁,但努力成为正式公务员之后确定就没有新的困难了?不!房租高、工作不清闲和上班时间弹性度低等问题会让我想念罗泾的临时工作,所以我们的人生确实苦难重重呀,我们要活在当下,志存高远!

自律是解决人生问题最主要的工具。作者确实是好人呀,除了指出我们大部分人的问题所在,还给出了自律的四个原则: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忠于事实、保持平衡。

推迟满足感:生活中的小事情就可以看出你是否属于能够推迟满足感的人。就拿吃饭来说吧,假如餐桌上有鱼、虾、鸡、生菜和青菜,你下的第一筷是什么呢?我看到很多人都是先吃荤的,我在观察他们处理问题的时候都有拖延症。他们不愿意先苦后甜,总是把容易的事情先做好,然后开始着手困难的事情,这样的先后次序会让他们拥有短暂的快乐和长久的痛苦,不划算呀!

原因剖析:之所以会出现无法推迟满足感的行为,书本介绍说家庭教育起着相当大的作用。这和家庭教育严或者松没有多大联系,孩子只会全力的模仿父母的行为。若父母自身无法做到推迟满足感,靠对小孩进行语言上的恐吓甚至身体上的惩罚去要求小孩是不会起到任何积极作用的,反而会引起小孩的叛逆心理。举个栗子:关于小孩玩手机的问题,大多数父母都非常担忧会影响小孩的学习成绩和身心健康(注意先后顺序),他们唯一会做的事情就是严厉禁止小孩玩手机,然而总是事与愿违,小孩一方面没有玩到手机另一方面也没有好好用心学习,反而只要一逮到机会就会玩起手机来。根源在于父母在禁止小孩玩手机的同时自己却没有放下这个坏东西,是谁都会心中不平,何况是正在成长的小孩。

喜欢《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600字》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6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