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读林清玄散文有感1000字

读林清玄散文有感1000字

读文章有感300字:林清玄散文读后感。

常言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我们经常需要读大量有深度的书籍,它们是人类知识的总结。在上学的时候,老师会经常要求我们会写读后感。此时就可以通过写一篇读后感把自己阅读其中所思所想写出来。那么该要如何写好作品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文章有感300字:林清玄散文读后感 ”,更多相关信息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看过林清玄的散文,就知道什么是朴素而大气。

每一次看一篇散文都会发现林清玄把自己的感想写的很深刻。我很喜欢这样的写法,一个人没有自己的想法那还得了?他在他写的海拔五百中说到:我们不必像爬山专家爬到五千或一万的地方,把名字刻在石头上,他们说那是征服。但是有了征服,就没有完全自由的心情。我深深认同这句话,一个人有时并不需爬的太高,五百米既能俯览山下的美景,又不失去自由,不会让人一会的向上爬,失去了乐趣,错过了五百米的美景。

我还喜欢林清玄中的《煮雪》这篇文章。读完之后,就是满脑子都是作者脑洞好大。这篇文章好科幻,挺好看。这篇文章我看了好几遍,越看越喜欢。要不我也来一段:我就写要是听别人埋怨的话,就把冰切细绕大火柴火,加一点点盐去烧,这样才能听出对方心里有多生气,心里有多急。

生活中我们往往认为站得高望得远,但是在站得高的过程中,你又错过了多少机会呢?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小编推荐

读林清玄散文有感


每每读到林清玄的散文,总觉得他恬淡自然的散文中蕴含着细腻的情感,并且透着几丝禅味。下面是读后感栏目小编精心整理的读林清玄散文有感,希望您喜欢!

读林清玄散文有感【一】

林清玄说:等我站在竹林前面时,整个人被天风海雨似的音乐震摄了,竹林像一片乐海,波涛汹涌,声威远大,那不是人间的音乐,竹林中也没有人家。竹子的本身就是乐器,风是指挥家,竹子和竹叶便是演奏者。

读了林清玄的随风吹笛,仿佛也身临其境,看到了满眼翠绿的狂风不止的竹林波涛,阴云密布的风雨交加,再加上竹子生机勃勃的摩擦生籁,这一切,真是竹林大自然的宏大交响乐。风雨中的笛声遥远、高扬、广阔、悠长。

真正聆听了一堂林清玄老师上的音乐大课。

自己不懂音乐,更不会任何一种乐曲,十足的音乐门外汉。正因为这样的无知才无畏,不自量力的一直想选择一种乐器来学习。想学会了一种乐器,就可以寄托心灵的希望。

因为竹笛携带的便宜。无论是在高高的山岗上,无论是随风荡漾的湖泊上,竹笛都可以迎风而立,尽兴优雅的演奏。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因为竹子的品格,而毫不犹疑的选择了竹笛的学习。

竹子是高洁、刚直、谦逊,不亢不卑,潇洒处世,常被看作不同流俗的高雅之士的象征。竹子清幽,默默无闻,不畏困难,不惧压力的强大生命力,更是我的喜爱。

虽然一直立志学习吹竹笛,但由于太忙,也由于不善安排日常计划,吹笛学习计划,多少年来一直被耽搁着。遗憾中的遗憾。人生不如意事常有七xxx,逃避现实时就这样安慰着自己。有时,真是痛恨自己的妥协主义。

还是说点阳光的话题吧。

大自然是美丽的,大自然是时刻变化的,大自然中的竹林宏大交响乐,更是震撼人心的。通过读随风竹笛,更要抛弃上面阿Q想法。用积极的人生态度好好去感悟自然,融入自然,过好生活的每一天,这样我们的人生才会具有竹子高洁、刚直、谦逊,不亢不卑,潇洒处世的高雅品格。

读林清玄散文有感【二】

夜深人静,我却有些浮躁不安。

在台灯的指引下,我不耐烦地拿起枕边那本淡黄色的书一一《林清玄散文自选集》。

这封面就把我的心牵了过去一一潇洒的林清玄三个大字2024显赫地印在纷纷扬扬飘落的蒲公英上,颇有一种芳芬之感。林清玄大概是个温柔的女子吧!我想着,便翻开了书。天啊!她竟是一个修行过的男人!我惊叹着看了他的简介。

有一种无名的冲动使我迫不及待地想看一看他的文章。我随意地一翻,就翻到了一篇名叫《清欢》的文章。这有什么好写的?!我嘀咕着,开始看了。它是由苏轼的一阕词,引出了主题一一清欢。

读《林清玄散文》有感


读《林清玄散文精选》有感
题记:早晨的天空有着丰富的颜色,早晨的空气有着清爽的感觉,将那些潮湿的生活片段晾在最灿烂的阳光下,让那些不愉快的心情片片展开……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菩提是佛教当中的圣树,菩提的本意是一种领悟,一种生命的真谛。一颗柔软的心就是菩提,一片润土的落花就是菩提,一种真善美的感悟就是菩提。菩提树比我想像中的要坚强,纵然有着冬天萧条与空寂,但也未尝不是努力站立,长出干净的新绿,有着一种对新生无比追寻地力量,萌发的不只是绿芽的蓬勃生机,更有着芽儿那片片舒展的心情。从“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中觉晓到有一种奉献叫无私;从“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来秋,误入藕花深处”觉晓到有一种快乐叫洒脱;从“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中觉晓到有一种寂寞叫离愁;从“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中觉晓到有一种仕途叫艳羡;从“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中觉晓到有一种爱恋叫凄厉。
一片叶子中的领悟就是一棵菩提,一首诗中的意境,就是一棵菩提。玟瑰固然娇媚,文竹固然高雅,但都躲不过时光的摧残;木槿固然精致,紫薇固然温美,但都经不起命运的玩弄。只有菩提,因突破了红尘中的一切欲念,方成为一块永恒的净土。除去杂草,种满菩提,每个人的心都应如此——种下一片菩提林。


三生石圆三生梦·轮回
三生石——记录了前世,今生与来生的种种恩怨情愁。不管是否有着三生石,我们都可以把它当成自己对轮回的一种信念,一种对于生命永恒的诠释。
三生石,一个浪漫而又令人动容的传说,不管是否真实,许多朋友以三生石做为肝胆相照的依据,更多的情侣则在三生石上写下他们的誓言。佛教里认为有情欲就有轮回。而林清玄也认同这一观点,他说:“唯有放下一切才能超出轮回的束缚。”或许这才是真正的轮回。而我想轮回并不是一种堕落,而是一种新生的彼岸,轮回是一种新陈代谢,是一种念念相续循环往复,或许不只是人在轮回,世界也在轮回。我们看不见月亮,并不代表月亮没有了,而是它运行到背面去了;一片云从头顶掠过,不久逃出了我们的视线,这也不代表云儿消失了,而是它要向更远的目标航行,这都是轮回。
轮回并不可怕,只是人们习惯把它加上鬼怪的阴影,而蒙蔽了我们的心。
当我们站在自己的三生石上,是否忘了自己的旧精魂,是否只是无知地追寻欲望?
有时候,一首诗,一位古人,感觉上竟像相识很久的知已;甚至有时候偏爱一种颜色,一种花香,一种声音,却完全说不出理由……或许这就是轮回的最好解释。

读着林清玄的散文,心境似乎也同时受到洗礼,说这是《林清玄散文精选》还不如叫它“清醒记”,边读,边整理自己零乱的心情。整本书扬溢着佛学的色彩,似乎也走入了佛教这块不可逾越的圣地。
阳光下,历史的长河泛着金光,生命的绿树萌发新芽……


读《林清玄散文》有感_小学读后感300字


林清玄先生可是台湾最著名的作家,他一生创作无数,还有不少文章入选了小学语文教科书教材,我很喜欢这一位高产作家。今天,我又读了他的散文集《林清玄散文精选》。

《林清玄散文精选》是林清玄老先生花费了毕生的心血以及一生的精力写出来的,可以说是林清玄文学思想的一个结晶,他将教会人们学会以清净心看世界,以欢喜心过生活,以平常心生情味,以柔心软心除障碍,将自己的人生活得更精彩。这本书分别以智慧、自在、清净、慈悲为主题,以不辩、不看、不闻、不争作为作者林清玄的答案,像一道自问自答的应用题,令人受益无穷。

作者在文中序言中讲道:今天比昨天慈悲,今天比昨天智慧,今天比昨天快乐。这就是成功了。是的,倘若我们能够做到每天努力一点点,一天进步一丝丝,哪怕只有游丝般的进步,那也是一种成功啊!人们为什么不这么做呢?不是很惬意的人生吗?人的一生中,可以有雄心壮志,但不可以毫无志气,无志气的人,不论是少年、青年、中年、老年,都会表现出一副行尸走肉般的模样。

每天都要有进步这就是《林清玄散文精选》这本书带给我的启示。

林清玄散文读后感300字


在被造谣时,我不着急,因为我有自知之明。在被误解时,我不着急,因为我有自觉之道。在被毁谤时,我不着急,因为我有自一爱一之方。在被打击时,我不着急,我有自愉之法。从造谣、误解、毁谤和打击中知道了林清玄先生在写作生涯中遇到了许许多多的困难与挫折,但是他以良好的心态和方法克服了。

林清玄先生写的《枯萎的桃花一心木》中,有一段让我万分感动。种树的人知道如果树苗养成依赖的心,一旦遇到特殊情况,就会立刻枯萎。这让我明白了:在不确定的生活环境中,比较经得起生命的考验,不会依赖而独立自主时,我们学会在艰难困境中努力成长。

作者的散文集中每个小故事都衬托着一个个十分深刻的理念。这本书又是林清玄先生愿望寄托之作。他希望学校应该重视孩子们的特质,只要把每个人发展到极致,使得每个人都珍惜自我,发挥所长。这才是理想社会的追求,不然人们就像植物一样,柠檬不够酸,甘蔗不够甜,苦瓜不够苦,辣椒不够辣。

我也和林先生一样希望孩子们长大以后能在浑浊的世界保持清明,在悲伤的人间拥有快乐!

读林清玄散文有感650


小编整理了关于林清玄散文集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读林清玄散文有感

最近读了林清玄先生的菩提系列作品,深深地被林先生清新淡雅的文风,深厚的文学底蕴,以及他对人生和世界的参悟所吸引。我庆幸我能在茫茫天地间与林清玄先生的文字邂逅。林先生的文章,犹如一道道山泉,带着它的淙淙流水声缓缓地走到我们心中,让我们去慢慢品味生活的甘辛。林清玄的散文总有一种哲学的意味和一点禅的味道。读他的散文犹如一次心灵的洗礼,总能给人深深的启迪。

喜欢在安静的夜晚,借着柔和的灯光,手捧一杯香茗,静静地品味林先生的文字。这种感觉是那样的美妙,与心灵对话,与大师对话,获益匪浅。读林先生的文字,真的是对心灵的洗礼。在这个喧嚣浮躁的现代社会中,这些文字把读者的心灯点燃,使命途多舛、意志消沉、心浮气躁的人们重新充满希望和信心,如拨云见日把读者的心底照亮。

林先生的文章总是远离庸俗于污秽,更没有咄咄逼人的气势,而是清丽悠远,沁人心脾。这些文字里,有花的鲜美、月的皎洁、风的温柔、自然的博大,更有人性的芬芳。它如同生长在人心中的一株树,虽然孤独,但忠实地为我们守住了天上皎洁的月,让生活在纷繁世界中的我们看到,在世界上的某些地方,还存有一些纯净。他的散文是唯美的,淡淡地道来,慢慢地述说,绝少雕饰,犹如清水出芙蓉而他的故事也是很平民的,就发生在我们身边,他写的就是我,就是你,就是他。这些是文章,初读自是清新异常,再品更是心开意解。他的文字每每读后都会让我们的内心充满宁静与关爱。

林清玄的文字是平易近人的,这也许与他深谙佛理不无关系,林清玄用他清雅真挚的文字普宁众生的心灵。他说不动的山,也说流动的云,他说不变的芒草,也说无常的芒花,他说欢愉的短暂,也说忧伤的恒久,无论是在山顶,还是在红尘,林清玄总让自己灵光闪动,笔耕不辍,做一个徜徉于文字海洋的修行者。

读了林先生心的菩提中生命的化妆一文后,感触颇深。是啊,最好的化妆是生命的化妆。我们不需要用语言、行动来伪装自己、粉饰自己,最美的自己就是真实的自己露出一个真实的自我。虽然生的化妆是最重要的,但也是最容易被人们忽视的,我们要从内在里改革。是的一个人就算是再美丽,却没有气质和内在美,那不是真正的美;一个人用太多的语言、行动来粉饰自己,会适得其反,让人觉得虚伪。

现在也不再是那个以貌取人的年代了,如果你有才华、气质和内在美,无论你是美丽还是丑陋,都会有人赏识你,不会怀才不遇的。生命就是表里如一,诚实无欺、心智纯正、灵魂纯净。不必花时间去思考别人眼中的自己,别人心中的自己。我要我的自我,无须粉饰,更不需要华丽的伪装。生命是一方待琢的玉,圣洁的雕刀,会把一切瑕疵雕落。生命是一块冲浪的帆板,奋力拼搏,才不会被海水吞没。

美丽,无所不在。

丑陋,也无所不在。

爱,无所不在。

恨,也无所不在。

因为,心念无所不在。

合拢心中的菩提,望着高楼外的月朗星稀。让他幻化流萤,成为夜间的风景,变做风,穿透我思想的愚懵。化成水,滋润我心壤中一片碧翠。

林清玄,感悟他,感悟的是无比纯净的生活。

读林清玄散文有感

林清玄的散文中的奥秘不比的之前的两位作家的散文显而易见,但细腻的程度却与之前的两位作家不相上下。

父亲给我买的是少年版的,是林清玄专门写给孩子们的。他说:我并不期许我的孩子在课业上得第一,但我期许他们有天真的心、纯善的心、美好的心、庄严的心。能在这浑浊的世界,能保持清明;能在这悲伤的世界,拥有快乐。

这本自选集是他对少年的期许,不止是写给他自己的孩子的,还是写给世界上所以的孩子的。他希望世上所以的孩子可以永远拥有这四颗心。

我在这本自选集中最喜欢的散文是软枝杨桃,是选自天真的心。散文大概的意思是:作者在乡下看见了两棵野生的软枝杨桃树。杨桃树的盛产使作者吃惊,因为不使用肥料,杨桃树竟然可以如此高大、结如此多的果实。更让作者吃惊的是,这么好的杨桃却没有人采收、也没有人愿意吃,任其凋落一地,作者十分困惑。当作者站在杨桃树下一看,就明白了。这两颗杨桃树由于没有使用过农药,所以杨桃比一般的小,而且表面多少有虫鸟咬过的痕迹。所以没有人会吃这样的杨桃。这就让作者想起他的一位明堂表哥曾对作者说:我们人自以为聪明,其实比虫鸟还笨。那些没有喷农药的水果外表虽丑,虫鸟都喜欢吃;而那些喷了农药的水果,外表虽美,虫鸟的不会吃,知道吃了有害降。人只注意外表的美丑,虫鸟却看见了更深的内在啊!

读完这篇散文,通篇没有华丽的语言却有深层的含义。

这片散文使我顿悟:我们不论看人或者事,都不能只看表面,而应该注重内在。虫鸟爱吃的杨桃由于相貌不扬被我们拒之门外;虫鸟不爱吃的杨桃由于相貌美丽是我们敞开大门。这是我们的短时近利所造成的。当整个社会的人都只重视表面的好看,而忽视内在的毒素时,真正清净的生活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我们应该多注意实而不华的事物而不是华而不实的。

林清玄的散文就是如此,一件小事对于林清玄而讲都有不同的道理,在他神奇的笔下,每一个道理都需要你慢慢发掘

林清玄散文的风格是细腻、温暖、深入人心的。与他那粗犷的相貌是截然不同的。如果你未看他的资料就阅读他的散文,那么你定会认为林清玄是位秀气的女作者。

他的散文的道理是你发现却不知道应该如何去描述的,这个只能慢慢的研究,琢磨了。可当你回过头品味时,你可能就会领悟到人生了。

《林清玄散文》读后感300字


这个学期,我读了《林清玄散文精选》,它,犹如一股涓涓细流淌过我的心间,心旷神怡;它,犹如一阵徐徐清风拂过我的心间,淡雅至极;它,又犹如一朵纯纯白花飘进我的心间,沁人心脾。

林清玄的散文文笔流畅清新,表现了醇厚、浪漫的情感,在平易中有着感人的力量。我在这本书中最喜欢的散文是《一杯蜜是炼过几只蜂的》,它写了一杯蜜茶中小蜜蜂们的所做,让我看到了蜜蜂的许多优点。

我从小就怕昆虫,对蜜蜂也是没什么好感,顶多也就知道它们比较勤劳而已。读了这篇文章后,我看到了它除了勤劳以外的很多优点:它们很专情,除了蜂王以外不听任何人的话,养蜂人抓到了蜂王就是抓住了整巢蜜蜂;它们不怕死,当外敌侵犯时,奋不顾身,总是冲在最前面,用唯一的螯刺攻击敌人,从而结束生命,明知会死,却不带丝毫犹豫;它们还很无私,为了酿蜜甚至减少了寿命,却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好处。

其实,人和蜜蜂也是一样的。一项伟业中,怎么可能没有像蜜蜂一样的几个人在付出?就像一杯蜜一样,是炼过几只蜂。

此后,我买蜜茶时心甘情愿,也喜欢喝蜜茶了呢,那时,总会想起那为此牺牲的几只蜂。

读《林清玄散文》有感800字


题记:早晨的天空有着丰富的颜色,早晨的空气有着清爽的感觉,将那些潮湿的生活片段晾在最灿烂的阳光下,让那些不愉快的心情片片展开……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菩提是佛教当中的圣树,菩提的本意是一种领悟,一种生命的真谛。一颗柔软的心就是菩提,一片润土的落花就是菩提,一种真善美的感悟就是菩提。菩提树比我想像中的要坚强,纵然有着冬天萧条与空寂,但也未尝不是努力站立,长出干净的新绿,有着一种对新生无比追寻地力量,萌发的不只是绿芽的蓬勃生机,更有着芽儿那片片舒展的心情。从“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中觉晓到有一种奉献叫无私;从“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来秋,误入藕花深处”觉晓到有一种快乐叫洒脱;从“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中觉晓到有一种寂寞叫离愁;从“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中觉晓到有一种仕途叫艳羡;从“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中觉晓到有一种爱恋叫凄厉。
一片叶子中的领悟就是一棵菩提,一首诗中的意境,就是一棵菩提。玟瑰固然娇媚,文竹固然高雅,但都躲不过时光的摧残;木槿固然精致,紫薇固然温美,但都经不起命运的玩弄。只有菩提,因突破了红尘中的一切欲念,方成为一块永恒的净土。除去杂草,种满菩提,每个人的心都应如此——种下一片菩提林。

三生石圆三生梦·轮回
三生石——记录了前世,今生与来生的种种恩怨情愁。不管是否有着三生石,我们都可以把它当成自己对轮回的一种信念,一种对于生命永恒的诠释。
三生石,一个浪漫而又令人动容的传说,不管是否真实,许多朋友以三生石做为肝胆相照的依据,更多的情侣则在三生石上写下他们的誓言。佛教里认为有情欲就有轮回。而林清玄也认同这一观点,他说:“唯有放下一切才能超出轮回的束缚。”或许这才是真正的轮回。而我想轮回并不是一种堕落,而是一种新生的彼岸,轮回是一种新陈代谢,是一种念念相续循环往复,或许不只是人在轮回,世界也在轮回。我们看不见月亮,并不代表月亮没有了,而是它运行到背面去了;一片云从头顶掠过,不久逃出了我们的视线,这也不代表云儿消失了,而是它要向更远的目标航行,这都是轮回。
轮回并不可怕,只是人们习惯把它加上鬼怪的阴影,而蒙蔽了我们的心。
当我们站在自己的三生石上,是否忘了自己的旧精魂,是否只是无知地追寻欲望?
有时候,一首诗,一位古人,感觉上竟像相识很久的知已;甚至有时候偏爱一种颜色,一种花香,一种声音,却完全说不出理由……或许这就是轮回的最好解释。

读着林清玄的散文,心境似乎也同时受到洗礼,说这是《林清玄散文精选》还不如叫它“清醒记”,边读,边整理自己零乱的心情。整本书扬溢着佛学的色彩,似乎也走入了佛教这块不可逾越的圣地。
阳光下,历史的长河泛着金光,生命的绿树萌发新芽……

读《林清玄散文》有感500字


今年寒假,我读了林清玄散文草草一翻就被他清丽的文字所打动。喜欢他的文字所特有的淡淡的香——如一缕莲花般的馨香。每每走进他的文字,心也会跟着起起落落,然后慢慢静下。暖暖的回味时,内心总会充满宁静与关爱。几句平淡的话语,足以让人一遍遍地反复回味,这就是林清玄散文的魅力。我喜欢在床头放着一本林清玄的书,睡觉前细细地阅读几篇,来一次心灵的洗涤方可安静地睡去,一切禅理在梦中参透。

他的笔下尽是平凡的人,平凡的事。在他的笔下卖花是有修行有善缘的职业,卖花的大嫂连笑容都是温婉的,如花的;卖大碗茶的阿婆是寺庙里不可或缺的一景;种出特大芒果的老农是神奇的;海边卖贝壳的老人都是令人敬仰的。

林先生的文章总是远离庸俗于污秽,更没有咄咄逼人的气势,而是清丽悠远,沁人心脾。这些文字里,有花的鲜美、月的皎洁、风的温柔、自然的博大,更有人性的芬芳。它如同生长在人心中的一株树,虽然孤独,但忠实地为我们守住了天上皎洁的月。品他的书,在闲暇的时刻,一杯咖啡或者热茶,一张摇椅,一点阳光和几朵白云,捧着它,便是一生一世的永恒。它们不似柜台上的畅销书,声名浮躁间,街头巷尾皆是议论。它们默默,默默地如白云,似流水,不会有成为焦点的时刻,却是常在不衰。

在寒冷的冬天,你不妨泡上一杯热茶,翻一翻林先生的书,让一缕暖风吹进你的心房。

读林清玄散文集有感


2019年1月23日,知名作家林清玄先生逝世。林清玄先生的微博更新也停留在了前一天,于是我便找来先生的作品拜读。
翻看许久,其中,先生在散文集《人生最美是清欢》中写道:“没有完美的人生,才是人生的真情实景;人生永远不变的,就是每天都在改变。”这句话让我感触很深。是啊,不经历风雨,哪能见得彩虹?人的一生不经历一些坎坷,我们又怎么能不断完善自己呢?我们都是不断试错从而找到属于我们自己的蓝天。人生永不变的是每天都在改变。今天一定要比昨天更加努力,这样我们才能不断进步。要让生活充满新鲜感,这样才能更有活力地对待新的一天。明白了这一点,无论今后在生活中或者学习中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我都会从容面对,因为我知道只有跨过这道坎,我才能变得更强大。有了这份信心,我便前行无阻。
——《人间最美是清欢》读后感

最开始看到这篇文章,我还不禁有些好奇,为何说平凡最难?这世界上的大多数人不都是平凡的吗?成为一个安稳度日的普通人对我们来说,应该是很简单的吧。
但他说:“平凡者,就是平顺、安常、知足,平凡人的一生就是平安知足的一生。一个社会格局的开创固然需要很多不凡任务的创造,但一个社会能否持久安定并维持文化的尊严和品格,则需要许多平凡人的默默奉献与牺牲。”
平凡难在,纵使你真的不平凡,也能保持一颗平凡之心;平凡难在,没有才能的你也能拥有坚定的信念和决心;平凡难在,不求名也不求利,只求为这个国家,为这个社会做出一份贡献。
——《平凡最难》读后感

初读林清玄先生的散文,便只觉先生的文笔好得很,并且文字中也似乎蕴含着一些哲理,之后我便迷上了先生的散文,一发不可收拾。读了许多篇先生的散文后,便不再只关注文笔了,而更加关注先生文字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和一些其他的思维闪光。
从我读过先生的散文来看,先生的散文主要是以父母的爱和人生哲理为主。就像《打开心内的门窗》中,母亲无微不至地呵护着因第一次坐车而害怕的弱智儿子;父亲为了不让孩子怨恨自我,而避居大陆;林清玄先生的母亲往他的行李箱中塞得满满的爱,和那句“提得起来,就是我们的”;还有林清玄先生离开故乡拾的一瓶乡土……这便是先生笔下父母的爱,可能我概括的太笼统,但至少在我看来这些用来代表足矣。
先生的文字中所蕴含着的不仅仅是父母之爱,更是他对人间的爱,对人间真情的爱。当然先生不仅仅描述了这些爱,他还通过文字将爱洒向人间。

先生说过:“山谷的最低点正是山的起点,许多走进山谷的人之所以走不出来,正是他们停住双脚,蹲在山谷烦恼哭泣的缘故。”这是先生对那些迷失在挫折的人的爱。人生中有无数的低谷,而山的明媚就在山的顶点,重新攀登,努力追求,人生又是一片春光灿烂。
先生说过:“安静无言并不是陷入空白,而是有一个更深广、更澄明的所在;最好的表达是沉默,而不是语言。”是啊,面对误解,沉默并用行动去证明;面对挫折,沉默并吸取教训;面对辱骂,沉默并淡然处之。有时候,沉默才是最有力量的语言。
先生的散文中的闪光点枚不胜举,由于时间和篇幅有限便也不再举例了,而我也自觉理解先生的散文还不深刻,可能等过些时日又是不同的感受。
——《打开心内的门窗》读后感

我读过许多林先生的文章,每一篇田园文章无不散发出令人置身其中的清新感,而在生机勃然之后,每每又能折射出令人深省的道理。林先生这篇《发芽的心情》也不例外。
先生在文章中描述了自己在武陵农场打工的经历,文章开头便描绘了一幅山水画风景,万物欣欣向荣,镜头一转却是农夫在枯败的果园中不断裁剪。先生向农夫问其原因,农夫解释道:如果不裁剪多余的枝叶,来年就会像山上的芭乐一样,枝叶十分茂密,却结不出果子来。先生大悟,便天天勤加修剪果树。

春天来了,先生却发现还是有部分果树无故枯死,农夫也说道:每年都会有这样的情况,明明今年好好的,来年修剪后就枯死了。先生十分疑惑,回到家中久久无法忘却。
“是不是有的果树不是不能复活,而是不肯活下去呢?就像有一些人失去了生的意志而自杀了?”先生恍然大悟。
是啊,人又何尝不是呢,人世间的波折其实也和果树一样。有时候我们面临了冬天的肃杀,却还要被减去枝桠。有些懦弱的人,他们就不能等到春天。只有永远保持如在春天中一般的心情,等待发芽,才能度过“寒冬”,才能在流血之后还能枝繁叶茂,然后结出比剪枝前更好的果。
——《发芽的心情》读后感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读文章有感300字:林清玄散文读后感”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读林清玄散文有感1000字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