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1000字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1000字

读后感1000字: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当我们通过努力终于做到了博览群书,心中的知识便会融汇贯通形成自己的认识,阅读的过程,就是人不断成长升华的过程。每一个人在读过一本书之后都会有所感受,趁着自己的感触 ,最适合写一篇作品的读书笔记了!作品中哪些情节让您印象最为深刻呢?以下是由小编为你整理的《读后感1000字: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重新拿出《少有人走的路》,我想推荐给朋友们,给那些渴望走向成熟、有自觉期望改变心理现状的人。其实这本书很浅显,很多道理甚至都是身边的一些小纠结的学术解读而已,你我都懂。刚开始看我也就睡前随便翻翻,但此刻看完整本书,却起了期望再认真看一遍的念头。回头想想,其实很诧异,原先这本书真有种魔力,让你不自觉在看的时候跟着内化了它所述的一些心理学知识,似乎真有那么点被治疗了一番的感觉。所以,与其说这是一本治愈心理的书籍,不如说它是一本能够引发你自己与自己对话的向导书。

书中的一个理论是,几乎每一个人都或多或少有些心理疾病。这是作者的观点,我保留看法,因为是否就应将常人所经历的七情六欲、内心痛苦挣扎看做是一种病,是我比较疑问的。但在看的过程中,我确实将自己的一些问题根据作者的理论进行了一番分析,也把自己当做一名心理疾病患者进行自我治愈,我觉得还是比较有意思的一个过程。若是你平日读以经验主义为基础的书,比如此刻市面上畅销的心灵鸡汤类的书籍,你能够在阅读的时候体验一种用心的指导情绪,但整个过程不会有一种体验类似望闻问切的治疗的感觉。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位心理学者,而且是一位从事一线医疗的心理治疗师。他透过超多的心理疾病患者的病理分析,给我们呈现出神经官能症、人格失调症患者的症状以及治理方法。我自认自己没有十分严重的心理疾病,至少我并未呈现出明显的消极对待偶尔自身存在的内疚、不信任或不负职责的问题。但仍然在这个看的过程中,我觉得自己在跟随着作者做了一次对自己心理的大体检,虽然没有X光、没有超声波,但这种自检的效果并不比医生检测得出的结果差,至少我自己是这么认为的。作者认为人都有病,而我们需要的是承认自己内心有某些方面的麻烦,应对这些纠结与痛苦,自觉地思考,经历痛苦的自律,去选取自由、选取尊重事实、选取重新学习爱的潜力

书的第二部分花了超多篇幅论述爱,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是我看的比较快的,也是觉得可能多多少少这部分与中国的大多数人需要思考的成长环境有所不同吧。但第二部分的爱这一章是值得再认真看的。大多数人不懂得什么是爱,那里的爱当然不是只男女情长的爱,而是自律的原动力,按作者的定义,是为了促进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而具有的一种自我完善的意愿。它包括自我成熟、也包括帮忙他人进步,它是完善自我和他人的持续的过程。

同时,作者也提到很多患有心理疾病的患者深究其患病原因,都是由小时候父母错误的爱或忽视的爱而导致的。家庭环境的成长对个人的心里影响极大,父母对子女正确的爱是保证其健康心理的关键。而父母如何学会爱以及它的重要性也是作者论述的重点。

总之,推荐给期望成熟、期望进步和提高的童鞋们~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导语:少有人走的路并不一定是所有成功人士的道路,而是一条充满幸福快乐充满爱的指引人心灵的道路。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少有人走的路》的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1】

这是一本美国心理医生斯科特-派克写的关于心理学的书,里面讨论了我们心理现象中一些比较本质性的问题。书中提出,当我们能够自己做自己的心理医生,解决自己所有的心理问题时候,我们也许不再需要宗教,至少,能够比较正确的看待宗教,把它当做一种真正实际的生活方式而不仅仅是精神寄托或理论。

书中提到,在西方一些神学家的眼中,佛教不算真正的宗教因为佛教不承认永久的神的实在性,而缺少这种第一因的宗教不是真正的宗教。但作者却不这么看,并非所有的宗教都必须要有一个神存在,比如科学本身就是一种宗教,只是特殊的地方在于这种宗教不承认神的存在,或者说即使承认神的存在,也是必须通过实验来验证的。

从这个角度上来讲,佛教倒是真的相比于其他宗教来讲更接近于现代科学一些。

作者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宗教,只是也许自己不知道而已。当你坦然面对自身的问题而且每时每刻都在不断改善自己的时候,你就离神越来越近,甚至于,你可能会发现,自己是可能达到神的境界的。很感叹作为一名西方学者,能够提出这样的观点并且在长时间的行医生涯中能够去践行它。是的,离开了现实的土壤的学说是没有意义的,即使崇高如哲学或者宗教,也必须如此。现在这个社会,人们很多已没有明确的宗教信仰,人们转而信仰科学,这是社会的进步。心理学作为一门新兴科学,正在某种程度上代替传统宗教所起到的作用。

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自然科学,生命科学和心理学的发展,人们对宗教的认识会越来越清楚,宗教中的正面成分会越来越展现,而负面的东西自然而言得以消弭。但愿大自然能够给人以足够的时间,来完成这种提升。

所以看看吧,心智成熟有多么难,让心灵成长有多么难,我们如何才能勉力克服自身的种种局限?或许我们会排斥宗教,或许我们会认为科学深奥难懂,或许我们会认为艺术过于高雅我们无法涉及,再加上由于现在分工极细的因素,我们往往只局限于自己的行业中,似乎掌握更多的知识成为了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我们往往安居狭小的心灵一隅而自娱到很难进入须臾纳芥子的境界;事实上对于别人教给我们的一切,包括通常的文化观念以及一切陈规旧习,采取冷静和怀疑的态度,才是使心智成熟不可或缺的元素,而怀疑、自省、反思、进取、追求,的确是那么难。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2】

一直都没有好好地看完这本书,总是觉得好像书里的文字认识我我却不认识他。但是看过之后有一种浅尝辄止的感觉。一本书文字不在于能看多少,在于你理解了认识了多少!其实它里面所谓的各种心理问题我不是很理解,但是我唯一看懂了就是面对和勇气。

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饿其体肤,行拂乱其所为。面对苦,面对饿,面对困境,巴尔扎克有句名言:困难,对于弱者来说是一个万丈深渊,对于强者来说却是一笔巨大的财富。面对这么一个巨大的财富,我们当然要捡起来,人生就是积累的过程嘛。期待成长就要面对所谓的生活烦恼,看过这本书,我突然明白了人生就三件事:微笑,面对,然后接受。

作者说过,放弃人生的某些东西,一定会给心灵带来痛苦,而其剧烈的程度甚至如同面对死亡。任何的放弃在一定高度上说都是放弃自我--放弃速度、放弃情感、放弃根深蒂固的行为模式甚至个人人生理念,这种痛苦可想而知;但若不经历这种痛苦,我们就无法超越自己、自己的灵魂。可为何要追求这种自我精神的发展呢?作者坦言,或许你可以找到答案,或许怎样努力,你都与最终的答案无缘。面对放弃,面对痛苦,其实人生重要的不是行为,重要的是态度。

我能理解的另一个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勇气,所谓勇者无敌,好多人都说年纪越大胆子越小啦。还是懵懂的小孩的时候,心怀大勇,好像上刀山下火海都不怕,都说青春期叛逆,但是只有在青春期我们才能看到最完整的自己,陽光青春然后无畏。

作者首先让我们认识到问题,面对问题,并研究问题的根源,慢慢地教会我们爱的方式,鼓励我们坚定信仰,真正的爱,不是一味的追求,不是执着于痛苦,而是微笑,面对然后接受,树立人生追求,努力克服困难,战胜自我。(观后感)生活就是这样一步一步的教会我们让心灵成长,让心智成熟。并且处处透露出沟通与理解的意味,它跨越时代限制,帮助我们探索爱的本质,引导我们过上崭新,宁静而丰富的生活。归根到底,它告诉我们怎样找到真正的自我。

从明天起做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个温 暖的名字,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前程,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个温 暖的名字,愿你有情人 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读《少有人走的路》不知不觉就想起这样的诗文,做一个幸福的人其实很简单,给我们的心涂上幸福的颜色,面对困境,把它融入海一样的胸怀,面对痛苦,把他留在春天一般温 暖的陽光下。

书中反复强调真正的爱,我们每个人对爱的定义不一样,有过爱才能了解爱,有过执着才能放下执着,有过面对,才可以真正无畏。

少有人走的路并不一定是所有成功人士的道路,而是一条充满幸福快乐充满爱的指引人心灵的道路。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3】

这本书的副标题就是:心智成熟的旅程。人生是一场艰辛之旅,心智成熟的旅程相当漫长。人可以拒绝任何东西,但绝对不可以拒绝成熟。拒绝成熟,实际上就是在规避问题、逃避痛苦。而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趋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人人都有逃避问题的倾向,因此大多数人的心理健康都存在缺陷,真正的健康者寥寥无几。因此作者斯科特。派克尖锐指出:几乎人人都有心理问题,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几乎人人都有程度不同的心理疾病,只不过得病的时间不同而已。所有逃避者,都在阻碍自己心智的成熟;一切心智成熟者,他们的人生之旅都是从直面问题开始的。

本书开篇即说:人生苦难重重。人生是一连串的难题。而解决人生问题的首要方案,乃是自律。所谓自律,是以积极而主动的态度,去解决人生痛苦的重要原则,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尊重事实、保持平衡。

其中推迟满足感,意味着不贪图暂时的安逸重新设置人生快乐与痛苦的次序:首先,面对问题并感受痛苦;然后,解决问题并享受更大的快乐,这是唯一可行的生活方式。

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反映出人们不愿意推迟满足感的心理。直面问题,会让人感到痛苦。而问题不会自行消失,若不解决,就会永远存在,而且可能会衍生出更多的问题和更大的痛苦,持续的时间也会更长。例如:我现在正在写这篇读后感,其实已经拖了很久,总觉得有个事没完,令我心神不安,但是不写永远不会有。当我面对现实,放下有趣的游戏和小说,虽然这个过程中做了很多的心理建设,但是静下心来去写的时候,心理上却感到很轻松下来。也许需要绞尽脑汁,没有了玩乐的轻松,当我写完之后,感到心情舒畅,好像放下了一个包袱。而类似的事情其实经常会出现,有时候会我们能够直面问题,以积极的态度去解决它,而有时则推三阻四,能拖就拖,得过且过。而且越是安逸的时候,越是不愿意积极面对,也就是不愿意推迟满足感,这也许就是古人所说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吧。

记得有过这样一个实验,实验人员给几个四五岁的孩子每人一块糖,然后告诉他们如果现在就吃也可以。但是如果能够等到明天早晨还没有吃,那么就可以再得到一块糖。然后观察这些孩子,有的孩子忍不住马上就吃了,但是也有的孩子忍住了,坚持到了第二天的早上,并得到了第二块糖。在这之后,实验人员跟踪观察这些孩子,发现那些坚持住的孩子在他们长大后都获得了成功,成为杰出人士。想想就会明白,一个四五岁的孩子就能够面对糖的诱惑,做到了推迟满足感,这种自律的精神和能力在今后的成长中会给他多大的助力啊。

自律是人类心灵进化的重要手段,自律的原动力则是爱。爱是为了促进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把爱和自律结合起来,才能拥有幸福的人生,才能体验快乐的极致。爱,就要不断的努力,促使自我和他人获得成长,从而促进心智的成熟。真正的爱不仅仅是付出,不仅仅是奉献,更重要的是你的爱是否令自己获得成长,同时使你爱的人也得到成长。就像我们爱自己的孩子,但绝不愿意将他们放在自己的羽翼下,而是要让他们去搏击风浪,在风雨中变得更坚强。而那种处处包办代替,时时嘘寒问暖绝不是真正的爱。因为在包办代替中,是责任心的缺失;在嘘寒问暖中是自理能力的退化。付出真爱的人,应该永远把爱的对象视为独立的个体,永远尊重对方的独立和成长。

作者是一位心理医生,所以在这本书中,作者用了许多心理治疗的例子来解释自己的观点,因此使人在看的时候一点都不觉得枯燥乏味,而且作品中不乏精辟的观点,凝练的语言,读后令人深思。

成熟的心灵必须保持中立,能够容纳各种各样的矛盾和悖论,特别不要轻易受到伦理观念的影响。

勇气,不意味着永不恐惧,而是面对恐惧也能坦然行动,克服畏缩心理,大步走向未知的未来。

对于别人教给我们的一切,包括通常的文化观念以及一切陈规旧习,采取冷静和怀疑的态度,才是使心智成熟不可或缺的元素。

你只能自行选择人生道路,忍受生活的艰辛与磨难,最终才能达到人生新的境界。

这是一本值得一读,而且值得精读的书。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1000字


人与人之间相处是极易受对方的影响,不管你愿不愿意承认,你的言谈方式或多或少都会受到同学、同事、朋友和家人的影响。如果你不承认,那么有可能只是你没有发现而已。

顶头上司很喜欢说“不不不”,久而久之,办公室的人在交谈时,尤其当他们急于在第一时间否定对方的时候就会说“不不不”。在Lynette和上司结束一次聊天后,我给Lynette说她刚才说了“不不不”,她整个人像一只炸了毛的喵,进入警戒状态,说服自己不要说那么多“不不不”。然而她不论和上司还是和同事说话,那“不不不”三个字依旧张口就来。我也好不到哪里去,“不不不”说的风生水起。可能我太过敏感,第一时间发现了这个现象,其他同事似乎还没有发现。所以听其他同事说“不不不”后我和Lynette总会会心一笑。

在读《少有人走的路》的时候,印象最深的五个字是:推迟满足感。那些急于在第一时间否定他人的人,是为了从否定他人中得到满足感吗?如果是这样,面对与自己意见相左的人,不妨慢下来等对方说完,再一针见血并加以缜密的逻辑将对方一枪毙命不是更爽吗?但是人人往往都不愿意推迟满足感,哪怕只是短短的几秒。因为“推迟满足感,意味着不贪图暂时的安逸,重新设置人生快乐与痛苦的次序:首先,面对问题并感受痛苦;然后,解决问题并享受更大的快乐,这是惟一可行的生活方式。”而这对于想要急切享受满足感的人来说先面对听完对方的错误言论实在太过痛苦,不如第一时间享受满足感来的爽快。毕竟“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趋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

我和Lynette认为对抗说“不不不”这个坏习惯的方式就是改变自己的心态,就算对方说的内容是错误的,也要耐心听完,然后再否定对方。改变自己的心态,才是解决这个坏习惯的根源。如今,我和Lynette说“不不不”的次数在逐渐减少,有时候甚至在说到第二个不字的时候就会自动停下来。看看之后能否彻底改掉这个坏习惯。

《少有人走的路》是答芬小姐姐推荐的,她推荐的次数多了,我自然想了解为何她不停推荐。这本书是我最近读书读的最慢的一次,总会思考一些内容投射到自己身上的情况,强迫自己去分析,有点痛苦,读到后面,心也乱了。读书于我而言是一个自我救赎的过程,这本书让我沉浸其中去思考分析自己的问题。计划再买一本纸质版的书来反复阅读。我和答芬小姐姐一样,倾情推荐这本——《少有人走的路》给可爱的你们,愿你们面对不断流逝的岁月、增长的年龄,可以宠辱不惊。

这本书值得分享的摘录实在是太多了,这里我简单分享两句。其他的,你们自己收集吧。

摘录:

所谓自律,是以积极而主动的态度,去解决人生痛苦的重要原则,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尊重事实、保持平衡。

真正意义上的爱,既是爱自己,也是爱他人。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我们为什么不成功?每次听到有的人发出这样的疑问,我就感觉这个人文绉绉的,竟然喜欢这么严肃的问题,而且会很排斥这样的人,因为第一反应就是马上他就要长篇大论,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你。但是看完《少有人走的路》这本书之后,才发现原来自己也会想问这样的问题。这本书出自杰出的心理医生斯科特派克之手,前期没有做过任何的宣传,就达到了三千万的销量;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上一直排了二十年;这是一本心理学著作,看完了全书,可能每个认真拜读的人都会觉得自己也有一定的心理问题,只是程度上的差别罢了,全书的重点都在围绕一个词成熟,没错,斯科特派克医生用整本书来教我们成熟,其实就是在告诉我们如何成功。

自律是成熟的第一步。自我约束的能力几乎是每个成功人士所必备的,学习自律是一个持久战,这个过程是一个选择痛苦的过程,但通过自律我们可以知道在面对问题时,如何以坚毅、果敢的态度,从学习与成长中获得益处,也在教育我们如何忍受痛苦获得成长。这是我们成熟的基础。

爱是自律的原动力。我们很难解释爱是什么,可有每个人都需要它,父母慈爱的抚摸;爱人深情的拥抱;朋友坚实的臂膀;比起自律,爱似乎是一个轻松的词汇,但其实,爱是自律的原动力,很多人的成功和自律都是因为内心有爱的缘故,心中有爱的人,在面对困难和痛苦时,更能有宽广的心胸和笃定的态度去应对,而这,也是即将成为成功人士的关键步骤。

自律的目的是解决人生的问题;爱是为了促进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而具有的一种自我完善的意愿;宗教不是牛鬼蛇神,而是对事物特定的看法与信念;如果能有一点小运气那就更好了。斯科特派克医生对于心智成熟的定义并不严苛,每个成功的人如过读完《少有人走的路》这本书,相信一定以为是为自己写的自传。通读全书,你定会了解平凡人与成功人的不同之处在哪里。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1600字2024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少有人走的路》是一本通俗的心理学著作,本书共分四个部份:自律、爱、成长与宗教、神奇的力量。其中以爱为中心,书中告诉我们什么是爱的本质,帮忙我们学习爱,也学习独立;告诉我们如何成为更称职的、更有理解心的父母。归根到底,它告诉我们怎样找到真正的自我,获得心智的成熟。

这本书的副标题就是:心智成熟的旅程。人生是一场艰辛之旅,心智成熟的旅程相当漫长。人能够拒绝任何东西,但绝对不能够拒绝成熟。拒绝成熟,实际上就是在规避问题、逃避痛苦。而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趋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人人都有逃避问题的倾向,因此大多数人的心理健康都存在缺陷,真正的健康者寥寥无几。因此作者斯科特.派克尖锐指出:几乎人人都有心理问题,只但是程度不同而已;几乎人人都有程度不同的心理疾病,只但是得病的时间不同而已。所有逃避者,都在阻碍自己心智的成熟;一切心智成熟者,他们的人生之旅都是从直面问题开始的。

本书开篇即说:人生苦难重重。人生是一连串的难题。而解决人生问题的首要方案,乃是自律。所谓自律,是以用心而主动的态度,去解决人生痛苦的重要原则,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推迟满足感、承担职责、尊重事实、持续平衡。

其中推迟满足感,意味着不贪图暂时的安逸重新设置人生快乐与痛苦的次序:首先,应对问题并感受痛苦;然后,解决问题并享受更大的快乐,这是唯一可行的生活方式。

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反映出人们不愿意推迟满足感的心理。直面问题,会让人感到痛苦。而问题不会自行消失,若不解决,就会永远存在,而且可能会衍生出更多的问题和更大的痛苦,持续的时间也会更长。例如:我此刻正在写这篇读后感,其实已经拖了很久,总觉得有个事没完,令我心神不安,但是不写永远不会有。当我应对现实,放下搞笑的游戏和小说,虽然这个过程中做了很多的心理建设,但是静下心来去写的时候,心理上却感到很简单下来。也许需要绞尽脑汁,没有了玩乐的简单,当我写完之后,感到情绪舒畅,好像放下了一个包袱。而类似的事情其实经常会出现,有时候会我们能够直面问题,以用心的态度去解决它,而有时则推三阻四,能拖就拖,得过且过。而且越是安逸的时候,越是不愿意用心应对,也就是不愿意推迟满足感,这也许就是古人所说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吧。

记得有过这样一个实验,实验人员给几个四五岁的孩子每人一块糖,然后告诉他们如果此刻就吃也能够。但是如果能够等到明天早晨还没有吃,那么就能够再得到一块糖。然后观察这些孩子,有的孩子忍不住立刻就吃了,但是也有的孩子忍住了,坚持到了第二天的早上,并得到了第二块糖。在这之后,实验人员跟踪观察这些孩子,发现那些坚持住的孩子在他们长大后都获得了成功,成为杰出人士。想想就会明白,一个四五岁的孩子就能够应对糖的诱一惑,做到了推迟满足感,这种自律的精神和潜力在今后的成长中会给他多大的助力啊。

自律是人类心灵进化的重要手段,自律的原动力则是爱。爱是为了促进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把爱和自律结合起来,才能拥有幸福的人生,才能体验快乐的极致。爱,就要不断的努力,促使自我和他人获得成长,从而促进心智的成熟。真正的爱不仅仅仅是付出,不仅仅仅是奉献,更重要的是你的爱是否令自己获得成长,同时使你爱的人也得到成长。就像我们爱自己的孩子,但绝不愿意将他们放在自己的羽翼下,而是要让他们去搏击风浪,在风雨中变得更坚强。而那种处处包办代替,时时嘘寒问暖绝不是真正的爱。因为在包办代替中,是职责心的缺失;在嘘寒问暖中是自理潜力的退化。付出真爱的人,就应永远把爱的对象视为独立的个体,永远尊重对方的独立和成长。

作者是一位心理医生,所以在这本书中,作者用了许多心理治疗的例子来解释自己的观点,因此使人在看的时候一点都不觉得枯燥乏味,而且作品中不乏一精一辟的观点,凝练的语言,读后令人深思。

成熟的心灵务必持续中立,能够容纳各种各样的矛盾和悖论,个性不要轻易受到伦理观念的影响。

勇气,不意味着永不恐惧,而是应对恐惧也能坦然行动,克服畏缩心理,大步走向未知的未来。

对于别人教给我们的一切,包括通常的文化观念以及一切陈规旧一习一,采取冷静和怀疑的态度,才是使心智成熟不可或缺的元素。

你只能自行选取人生道路,忍受生活的艰辛与磨难,最终才能到达人生新的境界。

这是一本值得一读,而且值得一精一读的书。

《少有人走的路3》读后感


少有人走的路是全书分为6本,1、人生苦难重重,2、谎言是邪恶的根源,3、人生错综复杂,4、在焦虑的年代获得精神的成长,5、不一样的鼓声,6、真诚,是生命的药;
我读了第三本:人生错综复杂,觉得以下2个篇章主人公写的特别好,与大家分享下:
1、感受神秘:心理健康的定义:为不惜任何代价,不间断地致力于面对真实。“不惜任何代价”意味着,不管事实让我们多么不舒服,多么痛苦,自己都要勇敢的面对。幻想破灭对我们是一件好事,我们越是让自己接近生活的真实,就会过得越好。然而,只有在我们懂得去感受神秘时,我们才能接近真实世界。
2、好奇与冷漠:心理上最不健康,最不成熟的特征之一,就是神秘感和好奇心的缺失。走访精神病院时,最让我困惑的,不是精神错乱,不是狂怒,恐惧或沮丧,而是冷漠,有时候,这是药物副作用的结果,但是这种可怕的冷漠,通常是心理疾病的外在表现。心理疾病的另一种形式,就是人们无法忍受事物的神秘性,因而编造出一些不着边际的解释,而这些事情是人类尚未释疑的。
每个人都必须走自己的路,生活中没有自助手册,没有公式,没有现成答案,某个人的正确之路,对另一个人却可能是错误的。这本书告诉我们,人生错综复杂,我们应为生活的神奇和丰富而欢喜,而不应为人生的变化而沮丧。
生活是什么?生活是在你已规划好的事情之外所发生的一切。所以,我们应该对变化充满感激!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集锦


以下由读后感大全的编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在读了作者写的作品以后,不禁为作者精湛的笔法所触动。 读后感是对我们所读文章的思考和探索,您抓住了作品哪些唯美的画面呢?希望能为你提供更多的参考!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篇1

段段送的书。想到中二怪在微博发过,说自己再翻看之前读过很喜欢的书,发现自己现在的选择和生活都是按照书里表达的意思在过。看这本书很多章节、片段的时候也有类似的感觉,能看到段段的“处事观”和做事态度的一些影子。可能是她读了这本书以后的takeaway,不知不觉中就这么去做了。The road less travelled,困难的路,成长的路一定是走的人更少的,心灵的成长难以看到,但又非常重要。

最近bym里王逅逅就讲到,觉得自己是20多岁后不再和爸妈一起住,独自一个人住到上海,独立生活以后,才发现心里的一些变化和成长。比如会思考一些以前认为理所当然的选择,即使很细小,但是开始有“怀疑”的精神。这点的确很inspiring,自己住公寓以后也有一点点的变化,虽然没有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完全地独自一人、“无依无靠”,但是心态上会有些变化,也对生活多了一些掌控感,总体上来说自己做主的感觉很不错。

二十多岁的“成年人”也是需要成长的,不是学校里坐在课桌前乖乖学习的方法,而是在不同的人际关系、工作环境,甚至就是日常的买菜、家装、审美、理财等等等等,技能上、心态上、“思想”上,都是有点“学无止境”的意味。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篇2

21世纪是心理学的世纪,但有许多人心智不成熟。如果说以前中国人最大的问题是温饱问题,那么今天中国人最大的问题就是心理问题。我认为任何人都该读一读《少有人走的路》,在M.斯科特。派克的淡淡叙说中感受这本畅销20余年的心理书的真正魅力。

“自律”被作者分为几大类,但其中令我感受最深的是由一个实例引发的思考。一个女财务分析师因经常拖延工作而去向心理医生求助,但他们始终找不到原因,直到作者无意当中的一个问题解开谜底“你喜欢吃蛋糕吗?”因为这位分析师喜欢将工作像吃蛋糕先吃奶油一样,先完成容易的再去完成困难的事,导致她整体速度极慢。这不得不引起我们注意,先苦后甜固然比先甜后苦更有利,但人们止不住先尝甜头的用功,往往事倍功半。这种习惯如果不在童年时养成,长大便无法改善。所以导致拖拉,中国的许多学生会产生这种行为,往往是因为贪图一时安逸而造成的。

父母的教育对孩子们至关重要,家是人们的第一所学习,也几乎决定了孩子未来生活的发展趋势。有许多父母习惯用严厉的体罚教训孩子,本质上不上教育,而是发泄怨气和不满。这样的家庭中出生的孩子往往会成为问题少年。所以,父母应当学会关爱孩子,善于倾听孩子的心声,能对症下药地解决孩子的疑惑。让孩子得以健康快乐地成长。当然忙于工作无心照顾孩子的家长也会使孩子不懂自律,无法无天。毋庸置疑,父母的爱,决定了家庭教育质量的优劣。充满爱的教育带来幸运,缺乏爱的教育只能导致不幸。只有孩子在童年时能得到父母的爱和照顾,长大后内心才会拥有安全感。

在我们六年级之前,常会拉着父母不断地说话,没完没了,滔滔不绝,往往父母会不理睬或假装倾听,实际忙自己的事以及有选择性第倾听。但面对青春期的孩子,这些方法明显不合适。因为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开始有个人思想便更加需要父母的关注和倾听。用心倾听,是一种爱的行为,能从孩子口齿不清,语句不通中品味更伟大的不同,从他们幼小的心灵中发掘不平凡之处,将个人想法放在一旁,尽可能低体会说话者的感受,使彼此得到自我完善、

为什么人人都爱逃避问题?是因为我们心智还未成熟,本书作者点明了一个人们从来不敢说的,也不愿承认的话:几乎人们都有心理疾病,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几乎人人都有程度不同的心理疾病,只是得病的时间不同而已。但我们不能逃避它们,而应该勇敢滴面对自己的问题,踏上心智成熟的旅程。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篇3

深入心灵,是一段艰难的旅程,也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打开这本书前几页看到一些名人名家对此书的评论,整整占据了两页半,每个人都用一小段话或者三言两语道出了自己对此书的看法,因为经历不同所以视角不一样,关注点不一样,感悟也不一样,但是大家都一致肯定了这本书对自己心灵成长的帮助,让自己的思维更睿智思想更成熟。

这本书的作者是一名心理医生,他在多年对病人的心理治疗接触中,以及自己生活中所得出的一些看法、直觉、感悟。就像他自己说的,读者之所以会为这本书感动,是因为他说出了别人长期的思考和感受,但缺乏勇气,不敢说出来的东西,就像是“我们长期以来的想法和感受,有一天会被某个陌生人一语道破。”这是一本心理学范畴的书籍,以我现有的水平看这本书其实是感到了一点困难的,一些专业的心理学甚至一些物理范畴的名词,我看不太明白的时候需要去百度一下,这让我想起了我很小的时候,喜欢看故事书,但是经常在书中看到不认识或者不理解的字词常常会去翻字典,后来这让我翻字典的速度比别人快很多倍,上小学有一次查字典比赛得了第一。这就是因果关系,有什么因就会结什么果。不管是好事坏事其实追根到底都是有原因的,就像书中所说,来接受治疗的一些病人,很多人患上了这样那样的心理疾病,但却不敢诚实面对,当医生让他们说出生病原因时,一些人闪烁其词或者避重就轻,其实已经到了很严重的地步了,却被自己说成只有这一点点焦虑而已,因为不敢坦诚自我剖析,追踪真正的原因,所以常常会耽误病情而导致长期治疗无效,或者病情反反复复,而医生有时候需要在病人的潜意识里面去发现挖掘真正的原因,一个人的潜意识可能是某天说的一句话,一个不经意的动作眼神等等,所以心理医生就需要仔细观察聆听病人所说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从而去发现病人潜意识中的真实想法。

本书开篇说到了自律,自律是解决人生问题最主要的工具,也是消除人生痛苦的最重要地方法。自律就是推迟满足感,比如我们知道的棉花糖效应,一群两三岁的孩子给他们每人一块棉花糖,然后大人离开前,告诉他们如果坚持三十分钟不吃的话将会得到更多的棉花糖,几分钟之后就有的孩子吃了,有几个孩子也忍不住要吃,但他们有的用唱歌来忍住糖果的诱惑,半小时后大人回来,寥寥无几的几个孩子得到了理所当然的奖励,后来人们还跟踪发现这些忍耐力强的孩子,在成年后事业更成功生活更幸福。而我们现在作为成年人,推迟满足感也是很有必要的一种能力,比如我自己,当很多工作上的事情堆积如山,我却不想去做的时候,总是在想等吃完东西再去弄,等看完电影再去弄,等……反正就是假装自己还有很多其他很忙的事情,每每要到临交工作任务的时候不得不去做,而且在做的时候觉得极度痛苦,心情非常不好,这种拖延症,其实就是不自律的表现,推迟满足感的原则就是,学会先苦后甜,拥有足够的自制力,比如把困难的事情做完再去吃东西看电影,这样做自己喜欢的事,心情会更放松更愉快。

书中提到的恩典,一个人对于恩典意识和接纳的态度,就是一个人走向心智成熟的旅程。仔细回顾自己的生活很多“千钧一发”的时刻,带给人神奇的体验,记得在单位,有一次我的工作伙伴来接我班的时候,比以往早了一会儿,等我下班离开没多久,电线突然短路一阵火光乱窜,后来听说当时情况非常混乱,而我是个特别胆小的.人,当时还在想,幸好当时不是我当班的时间啊,觉得好幸运,其实现在想起来就是恩典的降临啊!再比如网上报道有人因为临时取消航班而幸免于一次空难,还有比如在天灾人祸中幸存的人,书中提到的交通事故中原本可能成为牺牲品的人,竟然从破破烂烂的汽车里爬了出来,而且伤的并不重。生活中我们也见到过有人从高楼坠落下来,却毫发无伤的事情,这种近乎奇迹的好运,神奇到我们人类无法用现有的理论来解释的事情,其实就是一种恩典的存在。但是这样的事情并不是常常都有的,因为大部分的人没有意识到恩典的来临而拒绝了恩典,不相信奇迹会发生在自己的身上,心智的不够成熟的人,是不会意识到恩典的来临。

潜意识也是恩典的一种形式,比如心理医生有时要对病人做催眠的治疗手段,让病人在潜意识中说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人的梦境其实也是一种潜意识,这点我深有体会,记得读书时有一次重要的考试,我梦到了自己的分数,也梦到了另一位同学的分数都合格了,还有一位与我关系比较好的同学我却没有梦到她得分数,后来那次她考试不合格,而我和那位我梦到的同学的分数居然和梦境中一模一样,当时在想,这真是一件神奇的事情。甚至有的时候我第一次去一个陌生的地方旅游的时候,有些建筑物风景区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当时我真的觉得是件不可思议,而且很神奇的事情,现在才明白这就是人的潜意识。本书作者描写第一次去新加坡旅游看到一个建筑,他的妻子问他这是什么地方,他可以马上说出“新加坡板球俱乐部”,而一说出口自己也被吓到了,因为他从未来过新加坡,也没有见到过任何一家板球俱乐部,后来他们朝前走,走到了建筑物的正门看到“新加坡板球俱乐部”。这让他无比惊奇,“我是如何知道自己本不该知道的事情?”因为我们的思维常常不承认奇迹的存在,但是思维本身就是个奇迹。恩典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但确实存在的一种力量。在心理学类的书籍中,字里行间感觉是在宣扬一种东西,但这东西中蕴含的力量又是人们不可抗拒的,你甚至可以感受到它的存在,如何把这种力量转化成让人幸运的奇迹,这就需要我们意识的觉醒。

书中说,心智成熟之旅艰苦卓绝,无论思考还是行动,你都离不开勇敢、进取和独立的精神。这几点都是需要我长期好好学习的品质。做一个自律而勇敢的人,让心灵的力量不断汇集,慢慢的融入自己的血液里,成为身体的一部分,就像有句歌词“门外惊心动魄,门里我泰然自若”。一个心智成熟的人,无论遇到什么事,都能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安宁,冷静分析,积极思考,妥善处理,这就是一种睿智。

读完此书,在心灵成长的道路上我感觉自己迈出了一小步,收获了一点点内心的充实感。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篇4

我在看的书籍--“少有人走的路”中有提到到:解决人生问题的首要方案是“自律”。

自律包括四个方面,昨天提到了第一个方面:推迟满足感。今天来讲讲第二个方面:承担责任。每个人都会遇到问题,或大或小罢了。遇到问题时,不同的人的态度却可能截然相反。有的人会勇敢的站出来:这是我的问题,这还是得我来解决!

而相当多的人只想逃避问题、趋利避害,他们宁可自我安慰:出现这个问题是因为别人的原因导致的,是别人拖累了我。我无法控制周围环境或者社会因素,这绝不是我个人的问题。就比如有的人经常早上上班迟到一样,他们总会找一堆的借口:我也不想迟到,谁知道今天路上遇到大堵车,没办法。说这话,好像其它同事没遇到堵车似的。事实上,经常迟到的人就是因为起的晚。如果早点出门,哪怕遇到堵车也影响不大。文中还提到了两个重要的概念:神经官能症与人格失调症。而且从心理学角度看,几乎人人都患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官能症与人格失调症。

这两个概念究竟讲的是什么?有什么不好的影响?我们如何解决?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篇5

21世纪是心理学的世纪,但有许多人心智不成熟。如果说以前中国人最大的问题是温饱问题,那么今天中国人最大的问题就是心理问题。我认为任何人都该读一读《少有人走的路》,在M.斯科特。派克的淡淡叙说中感受这本畅销20余年的心理书的真正魅力。

“自律”被作者分为几大类,但其中令我感受最深的是由一个实例引发的思考。一个女财务分析师因经常拖延工作而去向心理医生求助,但他们始终找不到原因,直到作者无意当中的一个问题解开谜底“你喜欢吃蛋糕吗?”因为这位分析师喜欢将工作像吃蛋糕先吃奶油一样,先完成容易的再去完成困难的事,导致她整体速度极慢。这不得不引起我们注意,先苦后甜固然比先甜后苦更有利,但人们止不住先尝甜头的用功,往往事倍功半。这种习惯如果不在童年时养成,长大便无法改善。所以导致拖拉,中国的许多学生会产生这种行为,往往是因为贪图一时安逸而造成的。

父母的教育对孩子们至关重要,家是人们的第一所学习,也几乎决定了孩子未来生活的发展趋势。有许多父母习惯用严厉的体罚教训孩子,本质上不上教育,而是发泄怨气和不满。这样的家庭中出生的孩子往往会成为问题少年。所以,父母应当学会关爱孩子,善于倾听孩子的心声,能对症下药地解决孩子的疑惑。让孩子得以健康快乐地成长。当然忙于工作无心照顾孩子的家长也会使孩子不懂自律,无法无天。毋庸置疑,父母的爱,决定了家庭教育质量的优劣。充满爱的教育带来幸运,缺乏爱的教育只能导致不幸。只有孩子在童年时能得到父母的爱和照顾,长大后内心才会拥有安全感。

在我们六年级之前,常会拉着父母不断地说话,没完没了,滔滔不绝,往往父母会不理睬或假装倾听,实际忙自己的事以及有选择性第倾听。但面对青春期的孩子,这些方法明显不合适。因为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开始有个人思想便更加需要父母的关注和倾听。用心倾听,是一种爱的行为,能从孩子口齿不清,语句不通中品味更伟大的不同,从他们幼小的`心灵中发掘不平凡之处,将个人想法放在一旁,尽可能低体会说话者的感受,使彼此得到自我完善、

为什么人人都爱逃避问题?是因为我们心智还未成熟,本书作者点明了一个人们从来不敢说的,也不愿承认的话:几乎人们都有心理疾病,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几乎人人都有程度不同的心理疾病,只是得病的时间不同而已。但我们不能逃避它们,而应该勇敢滴面对自己的问题,踏上心智成熟的旅程。

读《少有人走的路》有感


读《少有人走的路》有感

我们永远在成长的路上,不管现在年龄有多大,心理建设,学习爱,学习独立一直是每个人必修的课程。

偶然在一个公众号的推荐下买了这套心理学的丛书,开始读第一本已经被其中的内容深深吸引,没有生涩难懂的心理学术语,没有刻板僵化的做人道理。作者用一个个生动、真实存在的不同人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分析我们为什么会是现在的自己,告诉大家怎样去面对自己,怎样解开心结,怎样对待自己的生活,对自己的快乐负责。

"先苦后甜、承担责任、忠于事实、保持平衡"作者给我们讲了如何应用这4条规矩来承受痛苦和解决问题。看似很简单的几条规矩,我们也从小就懂的东西,但是真正在生活和学习中运用起来却不容易做到。

学会"先苦后甜"其实可以成为我们在工作中解决拖延症的办法,首先,面对问题并感受痛苦,然后,解决问题并享受快乐。如果总觉得一天的时间不够完成工作,也许就该尝试先把棘手的工作排在前面,先解决了困难的事儿,这样的结果就是前面比较痛苦,后面就是幸福,快乐的时间大大多于痛苦的时间,这样的一天工作效率会有所提升。

"承担责任"和"忠于事实"是每个人都要勇敢面对的,人是本能性的趋利避害的,有时候我们会为了减少痛苦回避责任,逃避事实,以得到暂时的安宁。可是问题不因为回避就能消失,只有当我们能忠于事实,承担责任我,才能真的去解决问题。我们的人生就是不断的在接受新的信息、新的事物,修订人生的地图,使我们的人生观、世界观更加完整。生活中、工作中总有这样那样的困难在我们面前,挑剔的领导,难写的报告,没完没了的琐事,但我们只要能调整自己,让自己认识到事实存在的必然性,然后承担起责任,不找借口,更加努力的去解决困难,所有的事情都没有我们想的那么难。

"保持平衡"是我们心理建设上最重要的环节。不寄望与别人来规划指导我们的人生轨迹,有舍有得,找到一个平衡点。唯有如此才能让我们能既能勇敢的承担责任又能拒绝不合理的要求,让我们能为了提高效率学会承受痛苦,又能让人生的快乐多于痛苦。学习保持平衡也就是逐渐心智成熟的过程。其中最重要的是我们能判断,什么是可以放弃的东西,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要不断地修正自己,完善自己,逐渐成为一个自律而快乐的人。

(建投财务公司 赵昆 供稿)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范文


导语:《少有人走的路》是一本美国心理医生斯科特-派克写的关于心理学的书,里面讨论了我们心理现象中一些比较本质性的问题。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1】

重新拿出《少有人走的路》,我想推荐给朋友们,给那些渴望走向成熟、有自觉希望改变心理现状的人。其实这本书很浅显,很多道理甚至都是身边的一些小纠结的学术解读而已,你我都懂。刚开始看我也就睡前随便翻翻,但现在看完整本书,却起了希望再认真看一遍的念头。回头想想,其实很诧异,原来这本书真有种魔力,让你不自觉在看的时候跟着内化了它所述的一些心理学知识,似乎真有那么点被治疗了一番的感觉。所以,与其说这是一本治愈心理的书籍,不如说它是一本能够引发你自己与自己对话的向导书。

书中的一个理论是,几乎每一个人都或多或少有些心理疾病。这是作者的观点,我保留看法,因为是否应该将常人所经历的七情六欲、内心痛苦挣扎看做是一种病,是我比较疑问的。但在看的过程中,我确实将自己的一些问题根据作者的理论进行了一番分析,也把自己当做一名心理疾病患者进行自我治愈,我觉得还是比较有意思的一个过程。若是你平日读以经验主义为基础的书,比如现在市面上畅销的心灵鸡汤类的书籍,你可以在阅读的时候体验一种积极的指导情绪,但整个过程不会有一种体验类似望闻问切的治疗的感觉。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位心理学者,而且是一位从事一线医疗的心理治疗师。他通过大量的心理疾病患者的病理分析,给我们呈现出神经官能症、人格失调症患者的症状以及治理方法。我自认自己没有非常严重的心理疾病,至少我并未呈现出明显的消极对待偶尔自身存在的内疚、不信任或不负责任的问题。但仍然在这个看的过程中,我觉得自己在跟随着作者做了一次对自己心理的大体检,虽然没有X光、没有超声波,但这种自检的效果并不比医生检测得出的结果差,至少我自己是这么认为的。作者认为人都有病,而我们需要的是承认自己内心有某些方面的麻烦,面对这些纠结与痛苦,自觉地思考,经历痛苦的自律,去选择自由、选择尊重事实、选择重新学习爱的能力

书的第二部分花了大量篇幅论述爱,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是我看的比较快的,也是觉得可能多多少少这部分与中国的大多数人需要考虑的成长环境有所不同吧。但第二部分的爱这一章是值得再认真看的。大多数人不懂得什么是爱,这里的爱当然不是只男女情长的爱,而是自律的原动力,按作者的定义,是为了促进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而具有的一种自我完善的意愿。它包括自我成熟、也包括帮助他人进步,它是完善自我和他人的持续的过程。

同时,作者也提到很多患有心理疾病的患者深究其患病原因,都是由小时候父母错误的爱或忽视的爱而导致的。家庭环境的成长对个人的心里影响极大,父母对子女正确的爱是保证其健康心理的关键。而父母如何学会爱以及它的重要性也是作者论述的重点。

总之,推荐给希望成熟、希望进步和提高的童鞋们~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2】

《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是美国杰出心理医生斯科特.派克写的。1978年首次出版,五年之后才出现在畅销图书榜单上,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上,连续上榜近20年。这本书创造了空前的销售记录,至今长盛不衰。

《少有人走的路》是一本通俗的心理学著作,本书共分四个部份:自律、爱、成长与宗教、神奇的力量。其中以爱为中心,书中告诉我们什么是爱的本质,帮助我们学习爱,也学习独立;告诉我们如何成为更称职的、更有理解心的父母。归根到底,它告诉我们怎样找到真正的自我,获得心智的成熟。

这本书的副标题就是:心智成熟的旅程。人生是一场艰辛之旅,心智成熟的旅程相当漫长。人可以拒绝任何东西,但绝对不可以拒绝成熟。拒绝成熟,实际上就是在规避问题、逃避痛苦。而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趋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人人都有逃避问题的倾向,因此大多数人的心理健康都存在缺陷,真正的健康者寥寥无几。因此作者斯科特.派克尖锐指出:几乎人人都有心理问题,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几乎人人都有程度不同的心理疾病,只不过得病的时间不同而已。所有逃避者,都在阻碍自己心智的成熟;一切心智成熟者,他们的人生之旅都是从直面问题开始的。

本书开篇即说:人生苦难重重。人生是一连串的难题。而解决人生问题的首要方案,乃是自律。所谓自律,是以积极而主动的态度,去解决人生痛苦的重要原则,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尊重事实、保持平衡。

其中推迟满足感,意味着不贪图暂时的安逸重新设置人生快乐与痛苦的次序:首先,面对问题并感受痛苦;然后,解决问题并享受更大的快乐,这是唯一可行的生活方式。

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反映出人们不愿意推迟满足感的心理。直面问题,会让人感到痛苦。而问题不会自行消失,若不解决,就会永远存在,而且可能会衍生出更多的问题和更大的痛苦,持续的时间也会更长。例如:我现在正在写这篇读后感,其实已经拖了很久,总觉得有个事没完,令我心神不安,但是不写永远不会有。当我面对现实,放下有趣的游戏和小说,虽然这个过程中做了很多的心理建设,但是静下心来去写的时候,心理上却感到很轻松下来。也许需要绞尽脑汁,没有了玩乐的轻松,当我写完之后,感到心情舒畅,好像放下了一个包袱。而类似的事情其实经常会出现,有时候会我们能够直面问题,以积极的态度去解决它,而有时则推三阻四,能拖就拖,得过且过。而且越是安逸的时候,越是不愿意积极面对,也就是不愿意推迟满足感,这也许就是古人所说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吧。

记得有过这样一个实验,实验人员给几个四五岁的孩子每人一块糖,然后告诉他们如果现在就吃也可以。但是如果能够等到明天早晨还没有吃,那么就可以再得到一块糖。然后观察这些孩子,有的孩子忍不住马上就吃了,但是也有的孩子忍住了,坚持到了第二天的早上,并得到了第二块糖。在这之后,实验人员跟踪观察这些孩子,发现那些坚持住的孩子在他们长大后都获得了成功,成为杰出人士。想想就会明白,一个四五岁的孩子就能够面对糖的诱-惑,做到了推迟满足感,这种自律的精神和能力在今后的成长中会给他多大的助力埃

自律是人类心灵进化的重要手段,自律的原动力则是爱。爱是为了促进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把爱和自律结合起来,才能拥有幸福的人生,才能体验快乐的极致。爱,就要不断的努力,促使自我和他人获得成长,从而促进心智的成熟。真正的爱不仅仅是付出,不仅仅是奉献,更重要的是你的爱是否令自己获得成长,同时使你爱的人也得到成长。就像我们爱自己的孩子,但绝不愿意将他们放在自己的羽翼下,而是要让他们去搏击风浪,在风雨中变得更坚强。而那种处处包办代替,时时嘘寒问暖绝不是真正的爱。因为在包办代替中,是责任心的缺失;在嘘寒问暖中是自理能力的退化。付出真爱的人,应该永远把爱的对象视为独立的个体,永远尊重对方的独立和成长。

作者是一位心理医生,所以在这本书中,作者用了许多心理治疗的例子来解释自己的观点,因此使人在看的时候一点都不觉得枯燥乏味,而且作品中不乏精辟的观点,凝练的语言,读后令人深思。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3】

这是一本美国心理医生斯科特-派克写的关于心理学的书,里面讨论了我们心理现象中一些比较本质性的问题。书中提出,当我们能够自己做自己的心理医生,解决自己所有的心理问题时候,我们也许不再需要宗教,至少,能够比较正确的看待宗教,把它当做一种真正实际的生活方式而不仅仅是精神寄托或者理论。

书中提到,在西方一些神学家的眼中,佛教不算真正的宗教因为佛教不承认永久的神的实在性,而缺少这种第一因的宗教不是真正的宗教。但作者却不这么看,并非所有的宗教都必须要有一个神存在,比如科学本身就是一种宗教,只是特殊的地方在于这种宗教不承认神的存在,或者说即使承认神的存在,也是必须通过实验来验证的。

从这个角度上来讲,佛教倒是真的相比于其他宗教来讲更接近于现代科学一些。

作者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宗教,只是也许自己不知道而已。当你坦然面对自身的问题而且每时每刻都在不断改善自己的时候,你就离神越来越近,甚至于,你可能会发现,自己是可能达到神的境界的。

很感叹作为一名西方学者,能够提出这样的观点并且在长时间的行医生涯中能够去践行它。

是的,离开了现实的土壤的学说是没有意义的,即使崇高如哲学或者宗教,也必须如此。现在这个社会,人们很多已没有明确的宗教信仰,人们转而信仰科学,这是社会的进步。心理学作为一门新兴科学,正在某种程度上代替传统宗教所起到的作用。

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自然科学,生命科学和心理学的发展,人们对宗教的认识会越来越清楚,宗教中的正面成分会越来越展现,而负面的东西自然而言得以消弭。但愿大自然能够给人以足够的时间,来完成这种提升。

有物,有很多例子可以做为推论的依据; 写作和总结能力也很強,篇章虽多,最后将问题就归结为几个字: 自律和 愛; 提出的观点比较有体系,而且很实用. 比如: 自律,包含具有积极意义的四種人生原則

這四種原則包括:推遲滿足感、承担責任、尊重事实、保持平衡有了观点还有具体的实施方法, 下面是书中的一些精华語句和感悟:

1.解決人生问题的首要方案,乃是自律,缺少了這一环,妳不可能解決任何麻煩和困難。局部的自律只能解決局部的問題,完整的自律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

自律和隨心所欲之间是以對矛盾,隨心所欲的結果常常是苦果,后悔过后又忘記,再次品尝苦果,直到懂得自律,承担起責任,然后才获得相对的自由.

2. 产生于童年時期,並似乎一直适用的对于现实的观念和反应(它們通常具有特殊的意义,甚至具有挽救生命的重要性),不恰当地转移到成年人的世界里,這就是心理学上的移情。 移情指的是小時候還不具备抵抗和分辨能力時被大人植入腦中的观念,當時是有用的,多数出于保护的目的,比如說 远离火堆, 不要和陌生人說話,成年之後,其实已经具备了能力,那時的观念却因根深蒂固而一直产生負面的影响.

3. 一個人越是誠实,保持誠实就越是容易,正如谎言說得越多,就越是要編造更多的謊言自圓其說。敢于面对事实的人,能夠心胸坦荡地生活在天地間,也可借此摆脫良心的折磨和恐吓的威胁。

誠实在很多情形下未必是看上去最好的选择,比如保全對方的面子.然而長期來看,誠實可以贏得尊重和長久的信任.需要关注的是誠实的表达方式.

4.真正的爱,是自我完善的特殊体验,跟自我界限有著密切关联。陶醉在愛的情感里,我們感觉灵魂无限延伸,奔向心爱的对象。我们渴望給对方滋养,我們希望方成長。被自我界限之外的对象吸引,迫使我们产生沖動,想把激情乃至生命献給對方,心理学家把這樣的激情狀态,称为精神貫注。我們貫注的对象象,正是所爱的人或所爱的事物。傾心于自我界限以外的某個对想象,就會使之占据我們的心灵。例如,有的人喜爱园艺事业,他爱他的花园,他从嗜好中得到无穷的滿足感,园艺是他的一切。为了照顾好花园,他周末早晨也不肯多休息,很早就起床去花園松土和施肥。他甚至宁愿放弃外出旅行,宁可忽視他的妻子。为花园付出的精力之多,使他很快成为這方面的专家:他了解土壤、肥料、根系、嫁接的知识,清楚花园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他能够說出每株花草的特性、花园所处的地形、花园的优点和缺点等。他部分的人格、经验和智慧,也兴园艺事业融爲一体。对于事业的愛和关注,极大地扩充了他的自我界限。

這样的 真正的爱 是我所见过的对馬斯洛提出的 自我实現的最好的诠釋, 那個時刻 真我 完全苏醒, 展現天生的能力与周围事物合而为一.对于修炼瑜伽和冥想的修真人士來說,這就是天人合一的時刻.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大全)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少有人走的路》是一本关于心智成熟的心理书,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人走向心智成熟的方法,而看了本书我确实有很多的收获。人生苦难重重,而只有真正理解并接受了人生苦难重重的事实,我们才会释然,也不会再对人生的苦难耿耿于怀。苦难,是可以开启人的智慧,激发我们的勇气的。有许多家长,学生,甚至我自己,也曾经埋怨过,小学阶段学生学的东西是不是太难了,我认为小学应该是培养孩子读书兴趣的地方,不应该让学生过早的接触太难的问题。但是看了这本书,我有了不一样的认知,其实小学阶段的问题与难易是没有关系的,我们会发现:一个很简单的问题,照样有学生不会,所以,学生与学生之间之所以会出现差异,在于学生有没有主动的去面对学校为孩子们设计的各种问题,学生有没有动脑筋,没有想办法解决问题。正常情况下,正如富兰克林说的:唯有痛苦才能给人带来教益。其实,如果深入到学生中去,我们就会发现,所谓的后进生,只不过是面对问题不停的拖延时间,或者视而不见,希望问题自己消失。为什么现在的孩子大都喜欢玩游戏,甚至沉迷于游戏?也许就是为了躲避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本书的作者告诉我们自律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自律就是主动要求自己以积极的态度去承担痛苦,解决问题。而自律则源于爱,后进生更需要父母以及老师的关爱。富有爱心的爸爸妈妈或者老师,要给学生一种意识或者提示:“爸爸妈妈,老师都愿意陪我忍受困难,困难也没有那么可怕。”当然父母的爱必须是表里如一持之以恒的。对爱的理解其实有很多,但是有时候我们都不太懂什么是爱,作为老师,我时常反思自己,质问我自己,是不是真的爱我的学生。我们学校有爱心义卖,学生们都积极参与,其实在我的意识层面我深刻的知道,应该把爱心义卖交给学生全权负责,我只需要从旁协助就可以,但是,出于某种担忧,我几乎包办了爱心义卖的许多事情,在班级义卖上是获得了成功,但是对于学生而言,我的做法是爱他们,帮助他们吗?他们需要的是这样的老师吗?这个活动对学生有什么帮助呢?他们体会到爱心义卖的意义了吗?这本书,给了我一个答案,爱,应该是倾听学生的需求,该放手时就放手。我们应该时刻记住纪伯伦的诗句: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有自己的想法……这首诗对老师也适用,我们应该时刻警惕。其实读了这本书收获很多,可以说是这本书是开启人心灵的实操书,能够点亮我们内心的黑暗,正视自己的问题。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心得


导语: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像他们一样,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1】

在素质班的要求下,我翻开了一本以前从未听说的一本书。《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是美国杰出心理医生斯科特。派克写的。1978年首次出版,五年之后才出现在畅销图书榜单上,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上,连续上榜近20年。这本书创造了空前的销售记录,至今长盛不衰。

《少有人走的路》是一本通俗的心理学著作,共分为四个部分:自律、爱、承载与宗教、神奇的力量。其中以爱为中心,书中告诉我们什么是爱的本质,帮助我们学习爱,也学习独立;告诉我们如何成为更称职的、更有理解性的父母。归根到底,它告诉我们,它告诉我们怎样找到真正的自我,获得心智的成熟。

作者第一次说出了人们从来不敢说的话,提醒了人们从来不敢提醒的事,这就是人人都有心理问题,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几乎人人都有程度不同的心理疾病,只不过得病时间不同而已。规避问题和逃避问题的趋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一切心智成熟者,他们的人生之旅都是从直视问题开始。但是心智成熟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艰难的旅程。

解决问题的首要方法就是自律。所谓自律,是以积极而主动的态度,去解决人生痛苦的重要原则,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尊重事实、保持平衡。时间这些原则,关键在于你的态度,你要勇敢面对痛苦而非逃避。

人生是一个面对问题病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能启发我们的智慧,激发我们的勇气;问题是我们成功与失败的分水岭。为解决问题而付出努力,能使思想和心智不断成熟。推迟满足感,意味着不贪图暂时的安逸,重新设置人生快乐与痛苦的次序;首先,面对困难并感受痛苦;然后,解决并享受更大的快乐,这是唯一可行的生活方式。突然想起我的一个习惯,比如说在吃一碗鸡蛋面的时候,最期待的往往是我最爱的鸡蛋,可是面我也得吃完。每次的选择都是把蛋留到最后,即使吃面的时候有点勉强,但是有蛋在后面等着我,所以最终的感觉大多还是满足。这不也是一个推迟满足感的过程吗?呵呵

很幸运有机会了解这本书,否则将会是我心智走向成熟的一个遗憾。我会慢慢学会自律,学会爱,学会独立,找到真正的自我,做自己的主宰,用积极平和的心态迎接生活!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2】

看完三本《少有人走的路》,感觉作者派克先生还真是很了不起啊,这个系列写得很深刻透彻,也很有趣,竟然可以让人在觉得释怀的同时又感觉到压力。就好像派克所说的,精神的追求大家知道是相似的,可是个人却可能以为自己的心灵旅程是独一无二的,而派克告诉我们,其实这依然是雷同的,自我所感受到的,其实他人亦然;没有绝对幸福的童年,把一切归咎于童年受到的伤害其实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所谓人性,并不是指一成不变的某种特质,其实是在不断的调整和变化的;人们会觉得始终保持思考太累人,因此往往更容易追求精神而忽视心灵;而当心灵被忽视压抑得太久,就会通过别的症候表现出来。呵呵,这篇读后感其实几乎还是抄录的派克先生的话,我不过是按我的需要把它们串联了一下。

人生苦难重重,人生错综复杂,几乎所有人的心理都会出现问题,或者说我们的心灵总会面对天性中的弱点,比如只顾当下,比如懒惰。让我觉得释怀的是,知道人类都是如此,都面对着如此的命运,这让我知道自己的问题是不足为奇的了。这也解释了我之前的迷惑,就是看到某些众人所谓的优秀成功人士,为何我却总觉得他们有所欠缺。之前我以为这是和人格的高尚是否有关,现在我觉得说人格这样的格调太高了,事实上绝大多数人未必能追求高尚的人格(当然包括我),就好像当年金大侠对人类寄予厚望的结果多半是失望。其实我们未必需要拥有那样高尚的人格,就好像孙未说英雄和暴君一样,都是把自己看得太重要的人,我们所应该做的,其实是追求我们心灵的开阔和富足。然而,少有人走的路,从书名可以看出思考、反思、追求心灵的健全的人是很少的,我当然没权利做出这样的结论,不过派克就比我有资格多了吧,呵呵。因为这条路很难,需要克服自身的惰性,需要不断地学习,如此种种也让我感觉到压力,而且因为多数人都不走,所以走的人就会感觉到寂寞。

我觉得派克很了不起的原因之一,是觉得他非常睿智豁达,也非常平和包容, 他说过其实人未必一定要去找心理医生,某些心理医生其实只是把你改造成社会所接受的模式,而让你彻底失去了自己这个例子在亦舒的一部小说中已经表现过了现代心理治疗目标是让患者恢复正常,用统一标准规范人们的生活,结果只能令个性萎缩,变得浅薄而苍白。而且心理健康也并非总是阳光活泼,毫无阴影。事实上,抑郁造成的空虚,乃是思绪和情感的温床;年龄的增长和衰老,可以促使我们关注心灵;死亡让人更强烈的了解到生命的意义;深刻体会眼前生活的空虚,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让我们失去一部分的纯真,这对心灵也是有好处的。

哈哈,说起来他的太多话我都觉得凝炼得很好,很有道理。比如信仰并不仅仅来源于高远的精神境界,也来源于心灵的深渊每个人心底最私密的地方。就如同《上海的金枝玉叶》中的戴西原来一个人没有信仰,也可以非常坚韧。一个人不是为了大众而吃苦,也可以保持顽强的尊严。关键还是在于,你究竟想成为一个怎样的人。然而,放弃对外界的依附,而回到自己的心灵,是相当困难的。就好像佛教说,佛不在外界,佛只在自己心里,可是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要发掘出自己心中的佛性实在也是太难了。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3】

坠入情网,意味着自我界限的一部分突然崩溃,使我们的自我和他人的自我合而为一,我们突然冲出了自我界限,寂寞消失了,代之难以言喻的狂喜之感,仿佛体会到幼年时无所不能的快感,我们又变得强大有力。正因为爱情如此狂热激动,所以很长时期我们会以为爱情无所不能,可以帮我们排除万难,对方就是我们仅需的一切(当然,现在患有爱无能的患者除外。),然而,这种因为机遇和缘分,不请自来,让我们暂时失去自我,无法做出理智选择的爱情,只是真爱伟大而神奇的布局的一部分,它让我们提前品尝到爱的滋味。因为它并非真爱,所以它最终可能因为种种原因而消褪崩塌,事实上我们想要获得持续的狂喜,达到涅磐和永生的境界,获得神性的启发,我们就必须体验到真爱是什么,爱的感觉是什么,并且要为此付出艰苦的努力。这里派克提到了很多次的神性,不接受宗教的朋友或许会觉得反感,但是其实派克其并不是那种狭隘排他的教徒,他称自己为离经叛道的天主教徒,却一直担负着关怀他人心灵的心灵牧师的工作。他所指的神性是我们心灵中的神性,绝不局限于宗教。看起来要想获得真爱也是让人倍感压力的一件事,男女间直接的相吸,缘分的牵引,爱恋的错觉及无法自拔,迷失自我也许痛苦,付出的代价也许高昂,却都只是顺着自己的性子,所心所欲,而要想获得真爱,则必须让双方的心灵得到成长和完善,帮助彼此心智成熟,即使在爱的激情过后,仍能醉心于那种美好的感觉,要两个人都付出艰苦的努力啊,想起来,的确非常困难。

成熟的心灵必须保持中立,能够容纳各种各样的矛盾和悖论,特别不要轻易受到伦理观念的影响。关于孩童的说法就存在一定的矛盾性,比如我们可能会刻意追求成熟而摈弃幼稚在我们最脆弱的时候,内心中的小孩一方面孤苦无依,另一方面却又跃跃欲试。要关怀心中的孩童,我们就必须面对自己较为低极的本性无法控制的情感,愚蠢癫狂的愿望,以及各种形式的软弱无助。我们必须接纳这种流浪、迷失和无助。有些时候我们需要停止生长,甚至必须后退,因为小孩本来就意味着没有长大。童心是心灵的一个侧面,而心灵的任何层面遭到漠视,都会成为痛苦的根源。

有观点认为婴儿是无罪的,是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是神性的,但是同时他们也是不能独立生存的。我们不是要变成牺牲自我,最后只剩下潜意识的婴儿;也并非要变成高高在上,远远超越日常生活,自以为所向无敌,对凡俗生活的弱点和缺陷也丝毫不感兴趣的少年;我们最终要找到自己的内涵和分量,落回地面,培养出成熟、自觉的自我,承担痛苦和责任,进而发展成神性的自我。伟大的哲人也会让自己时而像小孩一样的放松和玩耍,事实上孩童的无知才蕴涵着无数可能,我们必须时而设法忘记那些阻碍我们领悟真理的知识,这也就是禅宗所说的空的境界。我们追求理想,但是我们同时也要面对现实,我们有时要追求超脱,但是也必须控制自己的虐待倾向。

我们不应该把人体视为机器,把思想视为一系列生化反应的结合,把人类世界视为人类智力与科技创造的奇迹,事实上,人的身体是心灵的外在体现,我们应该体会身体所表现出来的诗情画意,内心中的意象与大自然和文化意象同样重要。我们需要聆听身体与心灵的节奏、音调、和声与不和谐的音符,医生在治疗疾病时,也需要这种聆听,我们应该将身体从行尸走肉的状态中解脱出来,重新与心灵融为一体。看到这种观点,其实让我感觉很焦虑,现在的医生都已经演变成直接把患者的症状输入电脑,从数据库中搜寻可能的疾病,然后用排除法,排除不可能的病情,最终得出可能的结论。如果让病人花钱买药更加有赚头,更加有效率,那就不太可能鼓励病人靠自身的免疫力去获得更自然的康复,这种状态与关怀心灵差得太远了。

探求真理是科学家的天职,但科学家也是凡人,和普通人一样,在潜意识里,他们也希望为最复杂的问题找到最简单、最明确的答案。科学本身就是一种宗教,因此科学家容易把婴儿和洗澡水一道泼掉。科学家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能够意识到,和其它宗教一样,科学也可能流于教条主义。科学本身也容易成为文化偶像,我们应该保持怀疑的态度。分清科学的领域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它带来了一系列可喜的变化,但是,应时代需求做出的一个无意识反应则是,将政府、科学和宗教的势力范围按不成文的社会契约划分,正是这个划分,在确定科学和宗教的本质上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问题是,这项不成为的社会契约在今天已经毫无意义了,相反它成为了一种可怕的分裂工具,将我们的社会拆得七零八落。人类天生具有一种非常杰出的能力,他们能够把相互关联的事物分割在各个密闭的空间里,使它们彼此无法接近,结果导致巨大的麻烦。而联合,就是要求我们勇敢面对各种相互冲突的力量、思想以及生活压力。所以,当我们综合考虑问题,并愿意承受随之而来的痛苦时,我们就应该经常问自己:我忽视了什么?或早或晚,我们会发现,在一定程度上,每个人都要对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负责。最后这句话,我到一直都很赞同。

所以看看吧,心智成熟有多么难,让心灵成长有多么难,我们如何才能勉力克服自身的种种局限?或许我们会排斥宗教,或许我们会认为科学深奥难懂,或许我们会认为艺术过于高雅我们无法涉及,再加上由于现在分工极细的因素,我们往往只局限于自己的行业中,似乎掌握更多的知识成为了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我们往往安居狭小的心灵一隅而自娱到很难进入须臾纳芥子的境界;事实上对于别人教给我们的一切,包括通常的文化观念以及一切陈规旧习,采取冷静和怀疑的态度,才是使心智成熟不可或缺的元素,而怀疑、自省、反思、进取、追求,的确是那么难。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2000字


这本《少有人走的路 心智成熟的旅程》是自己内心感觉彷徨无助的时候看的,我想这本书,它给予我最多的是勇气,它告诉我人生苦难重重,人生错综复杂,人生悲喜参半,它告诉我应以勇气,以责任感,直面属于自己的责任,自己的人生问题,而不是逃避他。只有直面自己的问题,才有可能解决问题,才能超越自己,自己的心智才有可能慢慢的变得越来越成熟。

这是一本通俗的心理学著作,也是一本伟大的心理学著作,在这本书里心理医生斯科特。派克他第一次说出了人们从来不敢说的话,提醒了人们从来不敢提醒的事,这就是:几乎人人都有心理问题,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几乎人人都有程度不同的心理疾病,只不过得病的时间不同而已。

在现今社会,很多人一遇到难题,就双手一摊:这不是我的问题。是他们果真技不如人,还是不敢面对自己的问题?人可以拒绝任何东西,但绝对不可以拒绝成熟。拒绝成熟,实际上就是在规避问题、逃避痛苦。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趋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不及时处理,你就会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承受更大的痛苦。

故步自封,逃避挑战,可说是人性的基本特征之一。不管现在如何变化,我们都有自我调节的能力。逃避挑战是人类的本能,但不意味着它是恰当的态度,不意味着我们无法作出改变。我们必须超越自然。和原始人相比,现代人已经发生诸多的变化,这说明我们完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与生俱来的本性,发展第二天性。人之为人,或许就在于我们可以超越本性,乃至改变本性,尝试去做不合本性的事情吧?

斯科特激励我们要勇敢地面对自己的问题,不要逃避。直面问题,我们的心智就会逐渐成熟;逃避问题,心灵就会永远停滞不前。所有逃避者,都是阻碍自己心智的成熟;一切心智成熟者,他们的人生之旅都是从直面问题开始的。

接受挑战,才可以爱来真正的安慰我们只要勇敢地面对自己的问题,我们就踏上了心智成熟的旅程。

引用书中的一句话,人可以拒绝任何东西,但绝不可以拒绝成熟,拒绝成熟实际上就是在规避问题,逃避痛苦。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趋向,是人类心里疾病的根源。

几乎人人都会出现心理问题,或者说我们的心灵总会面对天性的弱点。比如只顾当下,比如懒惰。然而让人觉得释怀的是,趋利避害是人类的天性,大部分人都是如此,都面对着如此的命运。

然而想要成长为一个心灵健全的人,就绝对不可以去选择逃避,但是懒惰,抱怨,借口,却总是与我们如影随形。我们时不时的还要面对来自外界的各种诱惑。所以我们总是在和我们的弱点抗争,并且时有输赢。

人生的问题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没有勇气去面对它,如果能以坚毅果敢的勇气面对它,百折不挠的精神去解决它,那么问题这个东西,对我们来说将不在是一个问题,而是一笔非常难得的精神财富。是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所学校能教给你的。你的问题只有你自己能解决,除了你自己谁也帮不了你。

人生是一个面对问题而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能启发我们的智慧,激发我们的勇气;问题是我们成功与失败的分水岭,但是要做到战胜恐惧,克服懒惰,就必须要学会自律,缺少了自律人生不可能会解决任何问题。

每天都规划好自己要干什么,每天把自己要学的东西,要完成的进度都记在本子上,每天都按照自己安排好的计划来进行学习,生活,工作,运动。我想这就是自律,通过自律,培养出自我的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在面对麻烦时,能够以坚毅果敢的态度去选择,去面对。

自律的原动力是爱,觉得派克很了不起的原因之一,是觉得他非常睿智豁达,也非常平和包容。他所说的爱,并不是过去自己认为的狭义的男女之恋情。而是一种大爱。一种即包容自己,也包容他人的爱。自己越是爱自己,便越是爱他人。

内心没有爱的人,心灵里是一定没有能量的。

派克医生给爱下的定义是:爱是一种为了促进自我和他人心智的成熟,而具有的一种自我完善的意愿,爱能帮助他人进步,也能帮助自己更加成熟。

爱是什么呢?我觉得他使人有了信念,催发人生理想,甘愿面对困难承担责任。

一个懂爱的人,一个有爱的人,他一定是一个自爱,自律,自立,自信,自强的人。

因为心里有爱,《老人与海》中的老人,一次又一次的和鲨鱼展开殊死的搏斗。

因为心里有爱,《黑客帝国》中的尼奥,明知有死无生,面对着强大无法战胜的史密斯,说出那句My choice。

因为心里有爱,《肖申克的救赎》中的安迪,能够忍受长达两年被姐妹帮殴打,而不屈意志,保持尊严,历经将近20年,在长度约有3个足球场那么长的臭气熏天的下水管道中,逃出升天。

因为心里有爱,红军长征二万五,等等,这样子的例子不胜枚举。

然而这条心智成熟的道路又是多么艰难,我们如何才能勉力克服自身的种种局限?

我想如何做到,也只有靠我们自己去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书上也说了,没有任何一位先哲会拉着你的手向前走。一切或许只能靠自己。每个人都有自己应该经历的人生历程,都有自己应该面对的人生选择。

少有人走的路,希望越来越多的人会来走!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600字


《少有人走的路》是2007年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M斯科特派克。该书讲述了作者如何灵活运用传统心理分析方法去解决人生的冲突和难题。以下是小编收集的关于这本书的优秀读后感,希望对同学们有帮助~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一)

最近有幸拜读了《少有人走的路》这本书,当第一次看到这个标题时,我便被他吸引住了,带着好奇心我,我走上了少有人走的路。

这是一本美国心理医生斯科特-派克写的关于心理学的书,里面讨论了我们心理现象中一些比较本质性的问题。书中提出,当我们能够自己做自己的心理医生,解决自己所有的心理问题时候,我们也许不再需要宗教,至少,能够比较正确的看待宗教,把它当做一种真正实际的生活方式而不仅仅是精神寄托或理论。

书中提到,在西方一些神学家的眼中,佛教不算真正的宗教因为佛教不承认永久的神的实在性,而缺少这种第一因的宗教不是真正的宗教。但作者却不这么看,并非所有的宗教都必须要有一个神存在,比如科学本身就是一种宗教,只是特殊的地方在于这种宗教不承认神的存在,或者说即使承认神的存在,也是必须通过实验来验证的。

从这个角度上来讲,佛教倒是真的相比于其他宗教来讲更接近于现代科学一些。

作者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宗教,只是也许自己不知道而已。当你坦然面对自身的问题而且每时每刻都在不断改善自己的时候,你就离神越来越近,甚至于,你可能会发现,自己是可能达到神的境界的。很感叹作为一名西方学者,能够提出这样的观点并且在长时间的行医生涯中能够去践行它。是的,离开了现实的土壤的学说是没有意义的,即使崇高如哲学或者宗教,也必须如此。现在这个社会,人们很多已没有明确的宗教信仰,人们转而信仰科学,这是社会的进步。心理学作为一门新兴科学,正在某种程度上代替传统宗教所起到的作用。

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自然科学,生命科学和心理学的发展,人们对宗教的认识会越来越清楚,宗教中的正面成分会越来越展现,而负面的东西自然而言得以消弭。但愿大自然能够给人以足够的时间,来完成这种提升。

所以看看吧,心智成熟有多么难,让心灵成长有多么难,我们如何才能勉力克服自身的种种局限?或许我们会排斥宗教,或许我们会认为科学深奥难懂,或许我们会认为艺术过于高雅我们无法涉及,再加上由于现在分工极细的因素,我们往往只局限于自己的行业中,似乎掌握更多的知识成为了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我们往往安居狭小的心灵一隅而自娱到很难进入须臾纳芥子的境界;事实上对于别人教给我们的一切,包括通常的文化观念以及一切陈规旧习,采取冷静和怀疑的态度,才是使心智成熟不可或缺的元素,而怀疑、自省、反思、进取、追求,的确是那么难。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二)

这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这条路。可以引导我们过上崭新、宁静、丰富而又不失快乐的生活。它帮助我们学习爱,也学习独立;它教诲我们成为更有理解心的人。归根到底,它告诉我们怎么样才能找掉一个,并做一个真正的自己。

它不仅仅是一本书、一条路、它更是一种发自于内心的慷慨的行动。

在成长的道路上,没有什么事情是一帆风顺的。很多事情,总是需要我们去面对、去克服、去解决。对待这些问题,我们或勇敢、或忐忑、或自信、或犹豫、或从容、或焦急、或谨慎、或突兀、或潇洒、或无奈,有太多的问题考验着我们的意志,促使我们成长,走向成熟。然而很多事情,往往虽然明白其中的道理,但却少有人能做到,也少有人去分析其中的原因。往往有的事情,多些沟通、多些勇气、多些自信、多些慎重就会变得迎刃而解。

成熟的人,应该是心态沉稳的人,做事理性的人,务实自律的人,知错而改的人。用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尊重事实、保持平衡这四条来约束自己,做到静卧常思已过,闲谈莫论人非。心胸坦荡,以诚待人。

我曾经看过一本意林,名字记不太清了,好像叫《成功在久不在速》来罢,上面有一篇文章,有一句话让我感触尤深:我不会把自己看做是最好的,但我会把自己看成是最努力的;我不会把对手看做是最差的,因为我们都是一起走过来的。即便是对手,也应该被尊重,对手也有自己的人格权利,我们特不能一而再再而三的去议论他们。闲谈莫论人非。

少有人走的路,在此希望,希望走的人会越来越多。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三)

很少有书,我看了之后会写读后感的。偶然的机会看到这本书,读了之后感觉很有道理,有的地方写得很好,对将来会有所帮助,因此写下读后感,算是加深一下理解。

首先这是一本心理医生写的,教你如何使心智成熟的书,其中有详细的逻辑分析,也举了很多病例解释它

心智成熟即精神的成熟。

要想心智成熟,必须要有自律,遇到问题时能直面问题并解决它。我身边就有一个人,天天过得浑浑噩噩的,放纵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尽情享乐。她也知道这样不好,但是一直改不了,就是因为她缺少自律。而自律的原动力是爱,真正懂得爱的人,懂得爱自己和周围的人的人,必然懂得自我约束,以此促进周围的人的成长,促进他们心智的成熟。

随着自律的不断加强,爱和人生经验一并增长,我们会越来越了解自身成长的世界,以及我们在世界中的位置,形成我们自己的世界观。很多人从未有过大规模跳跃,也就无法实现真正意义的成长。这里要指出的是,生活中确实有很多人很不成熟,尤其是那些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他们将要承担很多的责任,但内心还是很幼稚,这对他们的下一代都会有很大的影响。或者一些上级领导,心智同样需要成熟,这对下级的发展是必需的。

要建立与现实相适应的世界观,我们必须不断学习,增进对世界的认识。

阻碍心智成熟的障碍是懒惰,即自律的反面。而懒惰的特殊形式邪恶则是指主动捍卫自己的懒惰,它们在人类进化过程中不可避免存在着。(这下知道邪恶的另一种定义和本质。)书中同时提出潜意识这个概念,及如何利用病人不经意流露出的潜意识解决病人遇到的问题因为心理疾病就是由于我们自己的意识抗拒潜意识而产生。这是一个独特的理念,对于很多人包括心理有问题的人都有帮助。我们要善于发现和倾听自己的潜意识,虽然很多时候它深深藏在你心底。

最后,心智成熟的最终意义何在?我们在心智逐渐成熟的旅程中,需要不断自我纠正和自我调整,最终我们了解人生的真谛,清楚我们在想什么、在做什么,我们将拥有驾驭人生的强大力量,我们就会感觉舒适而愉快。这种幸福快乐的感觉在其他方面是很难体会到的,而那些不了解这些真谛不清楚自己在做什么的人也是很难体会到的。当然,我们走了少有人走的路通向心智成熟的路,我们到达了顶峰,周围有很少人和我们在一起,前面也没人带路,我们不知道前面的路接着怎么走,这时我们可能会难以采取行动,同时我们会产生孤独感。

少有人走的路的读后感1000字集锦


书籍可以带给我们更丰富的思维模式,推荐各位去阅读作者写的作品,里面的故事一定会震撼到你,把这些感悟写成一篇读后感就能让我们的思想得以具象化。我们如何去领会作品的内函呢?以下由编辑收集整理的《少有人走的路的读后感》,相信你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少有人走的路的读后感(篇1)

在素质班的要求下,我翻开了一本以前从未听说的一本书。《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是美国杰出心理医生斯科特。派克写的。1978年首次出版,五年之后才出现在畅销图书榜单上,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上,连续上榜近20年。这本书创造了空前的销售记录,至今长盛不衰。

《少有人走的路》是一本通俗的心理学著作,共分为四个部分:自律、爱、承载与宗教、神奇的力量。其中以“爱”为中心,书中告诉我们什么是爱的本质,帮助我们学习爱,也学习独立;告诉我们如何成为更称职的、更有理解性的父母。归根到底,它告诉我们,它告诉我们怎样找到真正的自我,获得心智的成熟。

作者第一次说出了人们从来不敢说的话,提醒了人们从来不敢提醒的事,这就是人人都有心理问题,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几乎人人都有程度不同的心理疾病,只不过得病时间不同而已。规避问题和逃避问题的趋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一切心智成熟者,他们的人生之旅都是从直视问题开始。但是心智成熟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艰难的旅程。

解决问题的首要方法就是自律。所谓自律,是以积极而主动的态度,去解决人生痛苦的重要原则,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尊重事实、保持平衡。时间这些原则,关键在于你的态度,你要勇敢面对痛苦而非逃避。

人生是一个面对问题病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能启发我们的智慧,激发我们的勇气;问题是我们成功与失败的分水岭。为解决问题而付出努力,能使思想和心智不断成熟。推迟满足感,意味着不贪图暂时的安逸,重新设置人生快乐与痛苦的次序;首先,面对困难并感受痛苦;然后,解决并享受更大的快乐,这是唯一可行的生活方式。突然想起我的一个习惯,比如说在吃一碗鸡蛋面的时候,最期待的往往是我最爱的鸡蛋,可是面我也得吃完。每次的选择都是把蛋留到最后,即使吃面的时候有点勉强,但是有蛋在后面等着我,所以最终的感觉大多还是满足。这不也是一个推迟满足感的过程吗?呵呵……

很幸运有机会了解这本书,否则将会是我心智走向成熟的一个遗憾。我会慢慢学会自律,学会爱,学会独立,找到真正的自我,做自己的主宰,用积极平和的心态迎接生活!

少有人走的路的读后感(篇2)

最近在读美国的心理医生斯科特派克的《少有人走的路》。书中处处透露出沟通和理解,帮助人们找到爱是什么,亲情是什么,引导我们学会长大,走向成熟。总而言之,这本书帮助我们找到真正的自我,教导我们独立。

正如书中一开始就提到,人生苦难重重。斯科特派克让我们更加清楚,人生就是一场艰辛的旅程,一个人成长、心智的成熟过程往往都是漫长而苦痛的。但是,作者并不是一味的让我们品尝痛苦和恐惧,而是带着我们去经历这一系列艰难而痛苦的转变,最终认识自己,走向成熟。

在文中,作者多次提到两种心理上的问题人格失调症和神经官能症。人格失调症,为自己的过错找一切可以找的理由推卸责任。神经官能症则是相反,所有的不好都是自己造成的,过度的责怪自己。这两个心理的症结是我们每一个人都会经历的天人交战,比如说,这一次考试没考好,都是我的错,是我自己没有好好地复习,明明会解答的问题却因为粗心总是出错,这就是一种过度的责怪自己。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很多这样的情况,过度的责怪自己和逃避责任。在文中诸多的篇幅都是举例说明这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最终归结人格的自律。

过度的自责和过度的推卸责任都是自身不自律,无法自我约束的体现。回想起我自己的一些事情,体会非常深刻。在上学的时候,每一个孩子最盼望的就是寒暑假,最痛苦的莫过于寒假、暑假作业了。每一次寒假暑假的作业对我来说都是非常痛苦的,记得在我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我每天只顾着玩,剩下三四天左右才去写作业,最后写不完作业,我情愿去苦求着父母帮忙写,也不愿意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完成它。其实现在回想起来,作业也不是很多,每天十道数学题,练习二十个字,每周一篇周记。如果每天都写一点,只需要安安静静认真半小时就能完成的任务,却最终无法完成。我在无法完成的情况下不仅不去反思,努力弥补,还去依赖父母,在父母不帮助之后,责怪父母。这其实就是由于我的不自律,缺乏对自己的约束,因为我没有承担起自己应该负有的责任。

看过这一本书之后,我明白了自己不自律的一大表现就是无法做到推迟满足感,明明可以先写完作业再去玩却挡不住玩乐的诱惑;明明打算工作之余学习一门外语却迟迟不曾开始背单词,练习口语;明明应该完成的工作却总是要拖到最后交差之前加班完成俗话说,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改变不自律从现在开始,为自己制定一些培养推迟满足感的练习计划,来帮助自己养成推迟满足感的习惯。学会长大,学会推迟满足感,让自己以更加成熟的姿态迎接美好的未来。

少有人走的路的读后感(篇3)

《少有人走的路8寻找石头》是心理学大师斯科特·派克的《少有人走的路》系列的收官之作,书中在家庭、婚姻、金钱、死亡等方面,进行了深刻的思考。作者在外面旅行,在走一条人们很少走的路,那就是走一条发现之旅。

作者是一位心理学大师,他用深刻的思维,解密史前的巨石之谜。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灵过程有三个:身体过程、情绪过程与思维过程,身体过程就是身体对事物的感知;情绪过程可以理解为我这个存在对感知到的事物的接受或抵触;思维过程则是用文字思考的过程。

书中探讨了如何进行积极、正向的思考。因为每一种思想都会带来相应的结果。人们做一件事情的动机品格往往决定了这件事情的结果。所以,如何进行思维方式非常重要,它将深刻地影响我们做事的动机和成效。

提出了正向思维训练的三个层面,如何去进行思考;如何停止对某一特定事件的思考;以及如何将原先的思想替换为另外一种思想。从而帮助人们消除错误、不和谐的思考方式,进行自我提升,从而在生活中获得更多成就感与幸福感。

心灵的三个层次:思维、身体、情感,情感隔离,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是将情绪从认知中剥离开来应对焦虑痛苦的方式。宇宙是万物没有关于好坏的评判,好坏是你的喜恶选择定义出来的,大部分人想着钱时候都是负面的一端出发,因为同宇宙万物没有好坏一样,对于潜意识而言是没有正负能量之分的。

我们需要明白,所有由金钱引发的麻烦,很大程度上是自找的。常言道,知足者常乐。当你对自己现实生活不满,有喜欢和他人比较,任何的商品信息都能刺激你购买的欲望。营销也是很善于激起人们消费的冲动,现代的很多文章包括鸡汤、干货都努力地扇起你对金钱的渴望。

如果真心满足自己所拥有的以及自己所做的,内心的富足就是最大的财富了。它让你远离抑郁、焦虑等可能消耗你心理资本的负面情绪,让你远离三高带来严重后果的巨额医疗费,让你拥有高质量高满意度的人际关系。

我用了两天时间,读完这本书,我钦佩作者精彩的论证和实在的真情,有自己深彻的领悟,也有大量的实证事实来支持他的观点。看完之后,我觉得还是那句中国老话来做美好人生的向导,还比较实在一些:“有人可爱,有事可做,有梦可追。”

少有人走的路的读后感(篇4)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800字:

文 | 毛利群。报名的时候,看题目以为是散文集。收到书的时候发现,这是一本心灵读物。

很喜欢“The road less traveled ”,一直对traveled的理解的意思是trip。但是读完后发现,这里的traveled并非仅仅是旅行,更多的在于行走的修行。修行的目的是心智的成熟。换在5年前读这本书,我可能会说这本书是心灵的颂歌,很积极,正能量。会不亦乐乎地走马观花的“赏”读。现在30岁了,读这本书,其实是无声的反思。

书中的任何一个部分深入思考,都会牵引出一系列问题。于自己而言,最新鲜的莫过于“自律”这份“自律”源于自己,却牵一发而动全身,影响到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家庭关系。回顾往昔,自己成长的家庭环境自己已不能改变,但是自己深受的许多不良影响,我现在知道了问题的存在,那一切就只能靠自己的“自律”

很喜欢书中的“浅水喧闹,深潭无波”真正掌握和控制情感的人,不仅不会缺少激情和活力,而且能使情感更为深刻和成熟。这是深切体会,一个人再强大,不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如同猛兽被困在笼子里。自己在情绪控制方面,相对一些优秀的企业家来说,还是欠佳的。这是需要改善的。

另外很有兴趣的是“爱”,如何正确的爱孩子。新晋妈妈,刚闯过生育的大关,剩下的教育关。如今是一个教育泛滥,却又无教育的时代。如何教育好孩子成为当家长的难题。但是对本书的几个观点还是很赞赏。真正的爱不是单纯的给予,还包括适当的拒绝,及时的赞美,得体的批评,恰当的争论,必要的鼓励,温柔的安慰和有效的敦促。父母应该成为值得尊敬的领导者与指挥官,告诉孩子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要进行理性地判断,而不能仅凭直觉,必须认真思考和周密计划,甚至是做出让人痛苦的决定。个人觉得,未来在孩子的成长的路上,我能切实做到以上几个方面,就已经满意。

最后,供大家一起勉励:人生唯一的安全感,来自于充分体验人生的不安全感。因为在路上,所以不要贪图安逸,让自己撸起袖子加油干,不断地学习,理解,迎接,挑战人生每一个阶段遇到的各种困难和迷茫。

少有人走的路的读后感(篇5)

少有人走的路是我一直以来想读的一本书,今年给孩子在卓越网买书的时候,买了这本书。这是一本讨论关于人的心智与心灵成长的书,书大约写作于70 年代,他和现在流行的一些励志类书籍和他一脉相承,想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潜意识的力量等。都和他有相同之处。

这本书主要论点,一是人的心智成熟需要自律,自律的基本方法有四种, 处理人生中各种问题的四项基本纪律:延迟享受、承担责任、直面真实和保持平衡;二是 自律背后的基本动力是爱,爱的实质 不是单纯一种情感,也不是依赖,而是一种促成自我和他人的精神和人格不断成长的意志;三是个人的信仰的力量,(这里作者将世界观定义为个人的宗教);潜意识的力量,带来好运,通过承担责任、诚恳和坦率,使潜意识和意识统一起来,你就可以做一切事情。

另外作者将精神的成长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完全自我的阶段,典型是两三岁之前的小孩,而有些人则终生没有超出这个阶段;第二阶段是盲目信仰权威,将世界简单地划分为善与恶的阶段,典型者如稍为大一些,以父母为最高权威的孩子,以及生活中常见的盲目信仰权威的好公民,还有对上帝坚信不移,对信仰从不质疑的虔诚者;第三阶段是科学怀疑主义阶段,这一阶段的人不会不加质疑地相信,而只是在被合乎逻辑地说服之时才相信,但是对精神性和超自然性的力量持怀疑态度;第四阶段是开始享受自然与存在的神秘与美的阶段。这些人虽然非常理性,却能够领略自然与存在中更大的意象,对于善与恶,仁慈与宽恕,热情和爱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力。他认为第四阶段是人所能达到的最高精神境界。

总体来讲,这本书是一本励志的书,以自己的心理医疗经验为基础解决人生的困扰,分析人心理疾病存在的原因,并给出一定的治疗方法,就是自律、爱、尊重你的潜意识。作者对人生的态度是人生基本处于开放和未完成的阶段,致死未休。

少有人走的路的读后感(篇6)

21世纪,人们的生活节奏日益变快,伴随而来的是人们心理问题增多。可能是学习压力,也可能是工作压力,总之许多人都有自己的压力,有的人内心强大就会自己解决而不至于做出极端的事,有的人并不能,就选择各种逃避的方式,例如自杀。 《少有人走的路》是一本通俗的心理学著作,作者第一次说出了人们从来不敢说的话,提醒了人们从来不敢提醒的事,这就是:几乎人人都有心理问题,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几乎人人都有程度不同的心理疾病,只不过得病的时间不同而已。 这本书激励我们要勇敢地面对自己的问题,不要逃避。直面问题,我们的心智就会逐渐成熟;逃避问题,心灵就会永远停滞不前。一切心智成熟者,他们的人生之旅都是从直面问题开始的。心智成熟有多么难,让心灵成长有多么难,我们要努力克服自身的种种局限。虽然怀疑、自省、反思、进取、追求,的确是那么难,但是我们的却是需要这些帮助我们是自己成熟起来。 因此接受挑战,才可以爱来真正的安慰我们只要勇敢地面对自己的问题,我们就踏上了心智成熟的旅程。

少有人走的路的读后感(篇7)

这本《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全书透露出沟通与理解的意味,它给予我最多的是勇气,它告诉我人生苦难重重,人生悲喜参半,它告诉我应以勇气,以职责感,直面属于自我的职责,自我的人生问题,而不是选择逃避。仅有直面自我的问题,才有可能解决问题,才能自我释放,承受苦难的心智才有可能逐渐变得越发成熟。

这是一本通俗的心理学著作是心理医生派克根据多年从业经验,在目睹各式各样人生困苦、历经心灵创伤后写出来的一本书。派克他第一次说出了人们从来不敢说的话,提醒了人们从来不敢提醒的事,这就是:几乎人人都有心理问题,只可是程度不一样而已;几乎人人都有程度不一样的心理疾病,只可是得病的时间不一样而已。这种正面直视问题并袒露真言的魄力是有力量、有震撼力的。

开篇第一句话:人生苦难重重,正如俗语“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这些不是用来安慰人接受痛苦现实的话,而是世界本身就是如此,甚至可以说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真理之一。在现今社会,很多人一遇到难题,就甩锅他人:“这不是我的问题。”是他们果真技不如人,还是不敢应对自我的问题……我们是否评估过自己的责任?是否把他们的问题包揽在自己身上?或者是把问题推给他人,让别人处于痛苦之中?窃喜于免责的侥幸中?人能够拒绝任何东西,但绝对不能够拒绝成熟。拒绝成熟,实际上就是在规避问题、逃避痛苦。不是问题不存在,是我们怀揣着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小心思,但问题不及时处理,终归会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承受更大的痛苦。

斯科特在书中激励我们要勇敢地应对自我的问题,不要逃避。直面问题,我们的心智就会逐渐成熟;逃避问题,心灵就会永远停滞不前。所有逃避者,都是阻碍自我心智的成熟;一切心智成熟者,他们的人生之旅都是从直面问题开始的。

在解决问题、承担责任中找到平衡,在忠于事实的情况下不断对固有的思维进行觉察、质疑、修正。并深刻体会到只有理解挑战,才能够带来真正的安慰……我们只要勇敢地应对自我的问题,我们就踏上了心智成熟的旅程。

引用书中的一句话,“人能够拒绝任何东西,但绝不能够拒绝成熟,拒绝成熟实际上就是在规避问题,逃避痛苦。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趋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

几乎人人都会出现心理问题,或者说我们的心灵总会应对天性的弱点。比如只顾当下,比如懒惰。然而让人觉得释怀的是,趋利避害是人类的天性,大部分人都是如此,都应对着如此的命运。

然而想要成长为一个心灵健全的人,就绝对不能够去选择逃避,可是懒惰,抱怨,借口,却总是与我们如影随形。我们时不时的还要应对来自外界的各种诱惑。所以我们总是在和我们的弱点抗争,并且时有输赢。

人生的问题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我没有勇气去应对它,如果能以坚毅果敢的勇气应对它,百折不挠的精神去解决它,那么问题这个东西,对我们来说将不在是一个问题,而是一笔十分难得的精神财富。是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所学校能教给你的。你的问题仅有你自我能解决,除了你自我谁也帮不了你。

人生是一个应对问题而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能启发我们的智慧,激发我们的勇气;问题是我们成功与失败的分水岭,可是要做到战胜恐惧,克服懒惰,就必须要学会自律,自律是我们面对人生痛苦和问题的一种途径,我们可以每一天都规划好自我要干什么,每一天把自我要学的东西,及时更新完成进度都记在本子上,每一天都按照自我安排好的计划来进行生活。这也是一种既定的生活态度吧。

但面对人性中的懒惰和童年已形成的策略,要做到自律是需要勇气和毅力的。作者认为自律的原动力是爱,我觉得派克很了不起的原因之一,作文是觉得他十分睿智豁达,也十分平和包容。他所说的爱,并不是过去自我认为的狭义的男女之恋情。而是一种大爱。只有从爱的根源出发,我们才愿意去关注自己、关注对方、愿意不断地更新自己的心灵地图,找到自己的频率,再帮助我们的伴侣、孩子找到他们各自的频率,然后像不同的琴弦共同奏出和谐乐章。

内心没有爱的人,心灵里是必须没有能量的。

派克医生给爱下的定义是:爱是一种为了促进自我和他人心智的成熟,而具有的一种自我完善的意愿,爱能帮忙他人提高,也能帮忙自我更加成熟。

爱是什么呢我觉得他使人有了信念,催发人生梦想,甘愿应对困难承担职责。

一个懂爱的人,一个有爱的人,他必须是一个自爱,自律,自立,自信,自强的人。

因为心里有爱,《老人与海》中的老人,一次又一次的和鲨鱼展开殊死的搏斗。

因为心里有爱,《黑客帝国》中的尼奥,明知有死无生,应对着强大无法战胜的史密斯,说出那句“我的选择”。

因为心里有爱,《肖申克的救赎》中的安迪,能够忍受长达两年被“姐妹帮”殴打,而不屈意志,坚持尊严,历经将近xx,在长度约有3个足球场那么长的臭气熏天的下水管道中,逃出升天。

因为心里有爱,红军长征二万五,等等,这样貌的例子不胜枚举。

然而这条心智成熟的道路又是多么艰难,我们如何才能勉力克服自身的种种局限

我想如何做到,也仅有靠我们自我去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书上也说了,每个人都必须走自己的路。生活中没有自助手册,没有公式,没有现成的答案,没有任何一位先哲会拉着你的手向前走。一切或许只能靠自我。每个人都有自我应当经历的人生历程,都有自我应当应对的人生选择。

少有人走的路,期望越来越多的人会来走!

少有人走的路的读后感(篇8)

暑假期间,经老师推荐,阅读了这本心理学方面的书——《少有人走的路》。书的作者是美国作家M·斯科特·派克,一名杰出的心理医生。读毕,便觉着要是不为它写一篇读后感,心里总是痒痒的,像是欠了什么似的。

全书分为“自律、爱、成长与信仰、恩典”四个部分。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一部分中的“过时的地图”。这一章主要写了一个男性电脑技术员,三十多岁,因妻子带着两个孩子离去而向作者求助。男子坦白:失去妻子并未让他痛苦,但失去孩子却让他无法接受。在他的心里,孩子的意义远远大于妻子。作者在书中提到,他读书时曾因为打架、斗殴等罪名三度入狱,他却毫不在意:“那些老师都是伪君子,和警察没什么区别。”他头脑灵活,却频频更换工作,他总说:“你不能相信任何人。”这个男子的心病就是心灵地图过了时。

原来,他的父母在他很小的时候,总是违背对他的承诺,甚至忘了他生日,却不认为有多严重。父母的漠不关心,让他的童年充满阴影,开始认为父母是不可信任的。于是,一切的根源便从这里开始。“不相信任何人”,这是他的心灵地图。即使妻子温柔贤惠,可那样的心灵地图始终充斥他的每一根神经,他不愿敞开心扉,再一次信任他人,因为他胆怯与修订自己的心灵地图,害怕再一次受到伤害。

不止书中,我们身边就有不少这样的例子。父母过时的心灵地图:要给孩子最好的,捧在手心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晚上为孩子收拾书包,吃饭靠喂、吃菜靠夹,早晨还背着书包一直送到校门口。这样的父母表现看来不放心,实际是没有勇气修订过时的教育心灵地图。这样不仅对孩子的成长没有任何帮助,反而让他成为了一个社会的“巨婴”,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过着寄生虫一样的生活,成为一个离不开爸爸妈妈的“妈宝男”、“妈宝女”。最近一档很火的综艺节目《变形记》里的一个女孩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十六岁的大姑娘了,吃饭还要靠姑姑来喂,整天游手好闲,无所事事,花父母的钱也觉得理所当然,不懂得感恩。

同样,一些我们常说的“直男癌”也是这个这样。这一类男性保持着封建的传统的观念,只忠于自己过了时的心灵地图。“女人不就应该呆在家里好好带孩子吗?要那么高的工资、那么好的工作干什么?”“女人要什么化妆品,素颜才最美。”“什么?发烧?多喝热水。胃痛?多喝热水。扭到脚了?多喝热水就好了啊!”这些经典语录便是他们所信仰的心灵地图。即使他们找不到女朋友,也从不会从自己的身上找问题,只会抱怨现在的社会风气败坏,没有他们心目中所谓的“好女人”了。殊不知,这些过实的观念组成的过时的心灵地图,才是他们人生道路上真正的绊脚石。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首先,正视自己,忠于事实。逃避现实的痛苦是人类的天性,要想修订自己的心灵地图,就要有勇气面对充满无限可能性的未来。学会自律吧!只有通过自律,完全地牢牢地控制住自己,才能克服现实的痛苦,产生修订心灵地图的勇气,逐步成长。

然后,是最重要的坚持。尽管会带来暂时的痛苦,但是请别灰心,阳光总在风雨后,相信自己终有一天会破茧成蝶。正如老师常常说给我们听的一样:放弃不难,但坚持一定很酷。

最后,“什么?还有一步?”也许你会这么想。别紧张,一生还长,做一次自由的深呼吸,然后好好调整继续前进的姿态,忙碌的蜕变过程中千万别忘了身边重要的人。邂逅更好的自己的同时,牵紧他们的手,回忆起从前的点点滴滴,又何尝不是一种美妙的幸福呢?

勇于修订自己的心灵地图吧!趁着咱们正年轻,一生还有很长的路需要我们自己走。生,就要如夏花之绚烂。

少有人走的路的读后感(篇9)

阅读《少有人走的路》缘起于某日偶然收看的节目——“总裁读书会”,当期节目中国投创新董事总经理徐海瑛女士向大家推荐了她多年珍藏案头、时看时新、不断汲取养分、开导心灵的心理学读物——《少有人走的路》。

光是“总裁推荐”这样的光环,就让我对这样一本人人可读的心理学著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单上停驻了20年的时间这样的销售业绩和畅销程度更是书本内涵品质的保证。

书本开篇“人生苦难重重”,一句话道出了生而为人各个年龄阶段都可能会遇到的成长难题。人生就是由一连串的难题而组成,为解决问题而努力,我们的思想和心灵就会不断成长,心智就会不断成熟。

整本书通过四个章节,为我们提供了自律、爱、信仰以及恩典等战胜难题、治愈心灵的钥匙。这些打开成长之门的钥匙,每一把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用心揣摩。由于作者是一位心理治疗医生,他认为每个人或多或少都面临着一些心理问题,因而整本书所普及的心理治疗案例有很大一部分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理所当然”“司空见惯”的行为,只有跟随作者慢慢揭开面纱后隐藏的心理问题,才让我们更清醒的`认知自己的行为,从而找到改善习惯、感受幸福的正确道路。

感恩偶然之中发现的这样一本耐人寻味的治愈系读本,让我在审视自身的同时,也将目光放到孩子的身上,我想有了心理学知识的支撑,我能更好的教会他们理解、感受自律、爱与尊重。

感谢作者让我能够更加清醒的看到自己走向成熟的过程,这是一本神奇的读本,大概需要一辈子去慢慢领悟和感受。

少有人走的路的读后感(篇10)

很多书籍热销排行里靠前的都是心灵鸡汤、心理著作、名人传记。今天我给大家推荐的这本书《少有人走的路:真诚是生命的药》就是一碗美国知名心理学家(斯科特派克)的心理学鸡汤。

所谓心灵鸡汤在我看来分两部分说。首先如果你不相信有什么励志的事会发生在平凡的自己身上,那么这一生再好喝的“鸡汤”对于你都是毒药;另外一方面,如果你是一个经历过生活的一切还满脸微笑去迎接新生活的人,那么这份“鸡汤”我推荐给你。

看完这本书的第一印象让我想起了那首《夜空中最亮的星》“夜空中最亮的星,能否听清。那仰望的人,心底的孤独和叹息。夜空中最亮的星,能否记起曾与我同行,消失在风里的身影。我祈祷拥有一颗透明的心灵和会流泪的眼睛,给我再去相信的勇气”

在这样一个纷繁复杂的社会,很多人一直在强调你要去适应社会,不要让社会来适应你;你做任何事要讲情商,智商只是决定了这个事对不对,情商才决定这个事情做的成不成功。确实很久很久没有人说过真诚这个说法了,也不知道什么时候灰色地带变成了上台面的秘密。

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礼仪必不可少,但如果滥用,反而会钳制住良知,成为捆绑生命的绞索,让人们之间充满了虚伪和情商。因此,人与人之间交往最重要的不是礼仪而是真诚。

现代社会中无论工作、生活、爱情、婚姻、社交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当然,问题总会给人带来烦恼和痛苦,也正因如此,很多人选择无视问题的存在。这样的做法可以让人暂时逃避,但最终却会造成更严重的后果,引发更强力的痛苦。著名哲学家尼采曾经说过:凡不能摧毁我的,必将使我更加强大。逃避痛苦,就犹如麻木的人感觉不到疼痛一样,会使心灵变得不堪一击,最终走向畸形。保持真诚,就意味着我们必须勇敢地去面对,必须经历痛苦,承担责任,而不是对问题视而不见,或者用虚假的东西加以掩盖。

还记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刚刚提出来的时候,每天反复的学习始终感觉体会不到这个精神的真正意义。通过阅读这本书突然大彻大悟,这不就是在提醒每个中国人要直面问题,拒绝逃避,敢于解决,勇于担当。

真诚必然会带来诚实的痛苦,而这样的痛苦必将得到回报,那就是能让我们的心智成熟,内心更加的坚韧不屈。是的,真诚,你就像夜空中最亮的那颗星笑着在黑夜里飞奔。(涂泉)

少有人走的路的读后感(篇11)

这本《少有人走的路 心智成熟的旅程》是自己内心感觉彷徨无助的时候看的,我想这本书,它给予我最多的是勇气,它告诉我人生苦难重重,人生错综复杂,人生悲喜参半,它告诉我应以勇气,以责任感,直面属于自己的责任,自己的人生问题,而不是逃避他。只有直面自己的问题,才有可能解决问题,才能超越自己,自己的心智才有可能慢慢的变得越来越成熟。

这是一本通俗的心理学著作,也是一本伟大的心理学著作,在这本书里心理医生斯科特。派克他第一次说出了人们从来不敢说的话,提醒了人们从来不敢提醒的事,这就是:几乎人人都有心理问题,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几乎人人都有程度不同的心理疾病,只不过得病的时间不同而已。

在现今社会,很多人一遇到难题,就双手一摊:这不是我的问题。是他们果真技不如人,还是不敢面对自己的问题?人可以拒绝任何东西,但绝对不可以拒绝成熟。拒绝成熟,实际上就是在规避问题、逃避痛苦。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趋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不及时处理,你就会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承受更大的痛苦。

故步自封,逃避挑战,可说是人性的基本特征之一。不管现在如何变化,我们都有自我调节的能力。逃避挑战是人类的本能,但不意味着它是恰当的态度,不意味着我们无法作出改变。我们必须超越自然。和原始人相比,现代人已经发生诸多的变化,这说明我们完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与生俱来的本性,发展第二天性。人之为人,或许就在于我们可以超越本性,乃至改变本性,尝试去做不合本性的事情吧?

斯科特激励我们要勇敢地面对自己的问题,不要逃避。直面问题,我们的心智就会逐渐成熟;逃避问题,心灵就会永远停滞不前。所有逃避者,都是阻碍自己心智的成熟;一切心智成熟者,他们的人生之旅都是从直面问题开始的。

接受挑战,才可以爱来真正的安慰我们只要勇敢地面对自己的问题,我们就踏上了心智成熟的旅程。

引用书中的一句话,人可以拒绝任何东西,但绝不可以拒绝成熟,拒绝成熟实际上就是在规避问题,逃避痛苦。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趋向,是人类心里疾病的根源。

几乎人人都会出现心理问题,或者说我们的心灵总会面对天性的弱点。比如只顾当下,比如懒惰。然而让人觉得释怀的是,趋利避害是人类的天性,大部分人都是如此,都面对着如此的命运。

然而想要成长为一个心灵健全的人,就绝对不可以去选择逃避,但是懒惰,抱怨,借口,却总是与我们如影随形。我们时不时的还要面对来自外界的各种诱惑。所以我们总是在和我们的弱点抗争,并且时有输赢。

人生的问题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没有勇气去面对它,如果能以坚毅果敢的勇气面对它,百折不挠的精神去解决它,那么问题这个东西,对我们来说将不在是一个问题,而是一笔非常难得的精神财富。是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所学校能教给你的。你的问题只有你自己能解决,除了你自己谁也帮不了你。

人生是一个面对问题而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能启发我们的智慧,激发我们的勇气;问题是我们成功与失败的分水岭,但是要做到战胜恐惧,克服懒惰,就必须要学会自律,缺少了自律人生不可能会解决任何问题。

每天都规划好自己要干什么,每天把自己要学的东西,要完成的进度都记在本子上,每天都按照自己安排好的计划来进行学习,生活,工作,运动。我想这就是自律,通过自律,培养出自我的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在面对麻烦时,能够以坚毅果敢的态度去选择,去面对。

自律的原动力是爱,觉得派克很了不起的原因之一,是觉得他非常睿智豁达,也非常平和包容。他所说的爱,并不是过去自己认为的狭义的男女之恋情。而是一种大爱。一种即包容自己,也包容他人的爱。自己越是爱自己,便越是爱他人。

内心没有爱的人,心灵里是一定没有能量的。

派克医生给爱下的定义是:爱是一种为了促进自我和他人心智的成熟,而具有的一种自我完善的意愿,爱能帮助他人进步,也能帮助自己更加成熟。

爱是什么呢?我觉得他使人有了信念,催发人生理想,甘愿面对困难承担责任。

一个懂爱的人,一个有爱的人,他一定是一个自爱,自律,自立,自信,自强的人。

因为心里有爱,《老人与海》中的老人,一次又一次的和鲨鱼展开殊死的搏斗。

因为心里有爱,《黑客帝国》中的尼奥,明知有死无生,面对着强大无法战胜的史密斯,说出那句My choice。

因为心里有爱,《肖申克的救赎》中的安迪,能够忍受长达两年被姐妹帮殴打,而不屈意志,保持尊严,历经将近20年,在长度约有3个足球场那么长的臭气熏天的下水管道中,逃出升天。

因为心里有爱,红军长征二万五,等等,这样子的例子不胜枚举。

然而这条心智成熟的道路又是多么艰难,我们如何才能勉力克服自身的种种局限?

我想如何做到,也只有靠我们自己去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书上也说了,没有任何一位先哲会拉着你的手向前走。一切或许只能靠自己。每个人都有自己应该经历的人生历程,都有自己应该面对的人生选择。

少有人走的路,希望越来越多的人会来走!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读后感1000字: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10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