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读后感观后感600字

读后感观后感600字

湘江北去观后感600字。

能够在读一本书时全身心地投放是一件非常令人快乐的事。纵观世界上的伟大人物,他们无不是书籍的爱好者,假期时我们观看了作品,相信您对于作品在内心中会有独特的体验,我们也经常会从其他人的读后感中领略到作品的奥妙!如何在写作品的读后感时把自己的真实感悟写出来呢?下面由小编帮大家编辑的《湘江北去观后感600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1篇】

这是毛泽东在十三岁离家留书给父亲的诗。十三岁,在那个时代已是可以独自闯荡,求学报国的年纪了。再面对当今的时代时,我又不得不感慨了。总是搞不清时代在进步还 是倒退,也许时代是前进的,人却是倒退的。每当读到这首诗,我总会有些激一情澎湃,热血沸腾。再怎么,我也算个青年吧,热血青年。也许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除了勇气,便是坚持了。呵呵,这一点我就不细说什么了。

刚看完电一影《湘一江一北去》,不知从专业的角度该如何分析,我只说我喜欢这部片子。也许是与中国的历史有关,与五四运动有关,与青春有关,于是,即使只是简简单单的对话,我也会被感动,忍不住有流泪的冲动。不知道这部电一影与历史真实有多少抵触,我对毛泽东先生的历史不很清楚,只是讲讲这部片子的感受吧。

我不得不承认,是由于主角是保剑锋饰演的,于是,我才迫不及待看的。说实话,本来也没抱太大希望,我不知道对于那些我不知道的岁月,和那峥嵘岁月里奇伟人物该如何表演才算到位,才能惹来别人的赞同和赞美。我以为会有宏大的场面,磅礴的气势,动人心弦的故事,以及可以博取眼泪的故事,是我无知了。

《湘一江一北去》讲述了从毛泽东求学到走俄式道路之间的事情。年轻时的毛泽东打过铁、拉过黄包车、做过图书管理员……做这些短工,或是为了筹钱出国留学,或是为了与当时学者陈独秀、李大钊、一胡一适等见到面、一交一流思想。特别令我感动的是,陈独秀在讲述自己学说时,还 只是清洁工的毛泽东插了话、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他并没有生气,后来还 与他认真一交一流了。还 有,李大钊也会看毛泽东写的东西并且还 付了实践。那时候的毛泽东并未太出名,这些文曲星级的人物会这样对待他和他的言论,这又令我太感慨。呵呵,那个时候,有不同的观点便可大声说出,管你是天王老子还 是什么,而这“天王老子”也会认真对待来自底层的声音。至于现在如何,我不必说大家也可做到心中有数了吧。

再个让我印象深刻的便是萧子升,他从德国留学回来,得知毛泽东主张的是俄式武装革命的道路,与他们最初的信仰相抵触时,他选择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仰,说这种平和的方式即使得不到实现也要坚持。友情并不会改变一个人的立场,信仰的力量是无人能敌的。是的,无论谁坚持的道路是对还 是不对,这都是每个人的选择,也许你的是对的,但我还 是要坚持我最初的。我佩服这种信仰,和这种信仰下产生的勇气。

再者是杨开慧,周冬雨饰演的,镜头不多,这不多的镜头里却常出现那个在门外等候、守望的画面,无论晴天还 是雨天。这就是一个女人简单的等待吧。《虞美人 枕上》是一九二零年毛泽东写给杨开慧的词:

关于毛泽东先生的一爱一情,我了解的也不多,但却被影片中简单的画面,和写在书纸上的诗词感动了……

关于五四运动,也许受现代文学老师的影响,我也是特别推崇和崇拜。想来便常常觉得自己生不逢时,错过了那场浩大的运动,也许那个时候,我也是个真正的热血青年。“狂飙突进,浮躁凌厉”。而不像现在,在这萎一缩的时代,畏畏缩缩。

去青岛五四广场拍的“五月的风”,那阵感天动地、席卷全中国的狂风何时才能再来一场!

【第2篇】

与以往青春励志主旋律影片不同的是,《湘一江一北去》这部红色经典影片,将故事的主人翁锁定在青年时代的一毛一润之(毛泽东)身上,90年前那群风华正茂的湖南热血青年,激荡文字,指点一江一山,在百舸争流的苍茫大地上开天辟地,将水深火难的中国引向光明,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先进青年用火热的青春燃一烧着当时苦难混乱的中国,《湘一江一北去》这部红色经典影片,不仅仅是一段青春励志的旋律和一首红色激一情的一交一响曲;更是建一党一90周年的献礼,让我们后人重一温一那些鲜为人知的历史画面:一条一江一和一个国家的历史记忆。

由华夏电一影发行公司出品并发行的建一党一九十周年重点献礼片《湘一江一北去》是一部让年轻人热心沸腾的一爱一国影片,充满激一情,反映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批湖湘热血青年为中国共一产一党一的创立而做出重要的贡献,片中许多台词慷慨激昂都说到了观众心坎里。潇彧有幸提前参加了这次看片会,这部突出青春与励志的影片,有着与《建一党一大业》很大历史承载关系。

影片《湘一江一北去》虽然不是以纯一爱一情故事来讲述,更没有过于炽一热的情感戏,但是保剑锋、周冬雨在片中演绎含蓄恋情却贯穿始终,甚至在情感上有更为丰富的叙述和回味。故事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发生着:1918年,中华大地军阀割据,乱象丛生。毛泽东、肖子升、蔡和森等一帮湖南热血青年抱着救国救民的理想一同来到北京,筹备赴法勤工俭学之事。在老师杨昌济的介绍下,毛泽东在北大图书馆担任临时助理管理员,在这里他接识了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人物李大钊、陈独秀等人,第一次接触了马克思主义,很快,他的思想进入到一个广阔的新天地。在北国的寒冬里,他与杨昌济的女儿杨开慧心心相映,一段纯真美丽的一爱一情悄然萌发。

杨开慧早在14岁的时候就认识了毛泽东,在影片中她赋诗一首:“高谊薄云霞,一温一和德行嘉。所贻娇丽菊,今尚独开花。月夜幽思永,楼台入幕遮。明年秋色好,能否至吾家。”这首五律借菊花而委婉地表达了对毛泽东的一爱一慕之心以及对两人一爱一情未来的美好希冀。而最后两句被毛泽东修改成“今年飞雪时,能否至吾家”更能体现出两人之间的心有灵犀一点通之处。虽然影片中的革命恋情并不出位,但是一浪一漫又含蓄,周冬雨更是坦言片中的革命情感非常值得年轻人学一习一和尊敬。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保剑锋饰演“28画生”毛泽东很有味道,虽然湖南话学得有点雷人,但还 颇有几分味道。周冬雨戏份虽然不多,却很抢眼。她饰演“霞姑”杨开慧也值得称赞,甚至超过首次触电大荧屏的处一女作《山楂树之恋》,尤其杨开慧追赶着启动的火车将父亲杨昌济留给心一爱一的学生毛泽东的围脖传递到他手中,那一刻感染观众的画面……难怪导演陈力对周冬雨给予很高的评价:“她心静,充满真一性一情。”另外,香港老戏骨李子雄(饰演陈独秀)和内地表演艺术家奚美娟(饰演杨昌济的妻子)在剧中的出彩配角,给的确给该剧增色不少!

除此之外,该片将颇多笔墨放在青年时期毛泽东的奋斗史上,如年青毛泽东主动给陈独秀搭讪、学拉黄包车,做图书馆管理员、教李大钊做甩步一操一、一胡一适演讲时候私下一交一头接耳即将被赶出之前那段慷慨陈词,以及领导大家革命的方式等等。虽然有一些让人发笑的台词和桥段,但把毛泽东年青时的细心、“粗细”、幽默、率真的革命激一情都凸显出来,尤其毛泽东说自己国语差,引起观影人哄笑,但这能表现出年轻人的轻松与活泼来,同时,也是展示一位未来伟人的胸怀与热情。

影片令人遗憾的是很多大场面并没有用镜头呈现出来,比如恩师杨昌济去世、毛泽东母亲去世、军阀混战场面、甚至连历史资料战争画面也不曾被引用出现,仅仅通过毛泽东或者别人的口述及字幕来完成,显得有些力不从心。《湘一江一北去》这部不足千万元小成本制作的电一影,几乎全靠保剑峰来压轴了,太凸显了保剑锋“毛泽东”个一性一还 是稍显单薄!周冬雨戏份虽不多,台词岁不多,但是这次表情、神色拿捏的还 算到位。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湘江北去观后感400字


【第1篇】

九十年前,有一群风华正茂的湖湘热血青年,激扬文字、指点一江一山,在百舸争流的苍茫大地之上践行救国救民的理想,谋求个人价值的实现。他们用青春的火焰燃一烧现实的寒冰,用艰难的探索寻找人生的坐标。面对挫折,他们发出谁主沉浮的呐喊;历经风雨,他们找寻到医治中国的良方。他们风华正茂,理想坚定,不断地探索真理,逐步成长,正如滚滚北去的湘一江一之水,汇入了浩瀚的历史洪流。

九十年后,又是一个七月,是流金的七月,是光辉的七月。在一党一的领导下,华夏儿女经几番云起一浪一涌,历几度血雨腥风,披荆斩棘,奋发进取,用实践的巨笔绘就了一幅壮美的画卷。因此在我的心中除了岁月如梭的感慨,更多的是对一党一的感激。

作为一个年轻人,一个新职工,一个共产党一员,更应该意气风发、踌躇满志,充满激一情与斗志,在一党一的领导下,触一摸时代脉搏,契合企业发展战略,积极投身于国家局 “卷烟上水平”和百万泰山的事业中去,因此我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政治修养。用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指导自己学一习一,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加深对一党一的方针政策的认识和理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明辨是非,甄别正邪。

其次,要不断加强自身的业务知识学一习一。“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作为一名年轻职工,更加应该立足本岗位,践行上变拼。刻苦钻研专业技术,肯干、巧干、实干,脚踏实地,锐意进取,无私奉献,最大限度的激发自己的工作积极一性一和创造一性一,做一个干一行,一爱一一行,钻一行的企业优秀员工。

再次,要不断把创新意识运用到工作中。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时代的环境中,作为一名企业员工,在工作中应该以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和思维方法为本,不断开拓进取,勇于冲破各种束缚,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

忆往昔峥嵘岁月,展未来任重道远。九十年的辉煌历程中,有多少光辉篇章值得我们去追忆,有多少优秀人物值得我们去怀想。作为一名企业员工,一名共产党一员,我将勤奋工作,忠于职守,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一党一,把实现自身的人生追求同一党一的事业、国家的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前进,胸怀祖国,扎实工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出全部才智。

【第2篇】

我对毛泽东等伟大人物有几分了解,利用空闲时间观看了电一影《湘一江一北去》,感想很多。

《湘一江一北去》带去我们重一温一了那个风雨飘摇、民不聊生的年代,有那么一群在黑暗里挣扎、迷茫、探索和斗争的热血青年,他们以改变国家命运为己任,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准备赴法勤工俭学的毛泽东,在老师杨昌济的介绍下,在北大图书馆当助理管理员,认识了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

后来,毛泽东放弃了赴法留学,准备回到长沙专心研究中国目前面临的问题。在五四一爱一国运动爆发其间,毛泽东创立了《湘一江一评论》,帮助学生运动,传播马克思主义。

在影片的最后,毛泽东、陶思咏和肖子升的革命道路不同,因而走上了不同的一爱一国道路,最后,毛泽东和何叔衡踏上了去上海参加中国共产党一一大的征一途。

看完影片,我最大的感受是:人首先要有一爱一国主义一精一神。毛泽东看到袁世凯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二十一“条,他非常气愤,向学生宣传奋发图强,抵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思想。为了找到挽救中国的方法,他请教陈独秀和李大钊,向中国各阶层人士了解当时情况,掌握了不少难得的材料,为以后中国革命工作的开展积累了宝贵的资料。

其次,要胸怀大志。毛泽东在中国军阀割据一片混乱的年代,立下了救国救民的宏图大志,并为此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他用马克思原理来思考当时中国的实际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主张。他创立《湘一江一评论》,传播马克思主义,一团一结一大批有志于救国救民的早期革命者,为共产党一的发展壮大创造了条件。

第三,人要有坚定的信念。在北京期间,毛泽东找到了马克思主义这个有利的武器,在此期间,毛泽东的母亲去世,然后毛泽东并没有因此被击倒,而是变得更加坚强。当时,改良主义、无政一府主义、马克思主义……各种思潮冲击着毛泽东和他的朋友们。但是,毛泽东和何叔衡则毅然踏上了赴上海参加中国共产党一”一大“的征一途。他们去得非常坚决,毫不犹豫!

我觉得,作为新时代的学生,应该有一爱一国主义一精一神、远大的志向和坚定的信念。这就是我的感受。

【第3篇】

九十年前,有一群风华正茂的湖湘热血青年,激扬文字、指点一江一山,在百舸争流的苍茫大地之上践行救国救民的理想,谋求个人价值的实现。他们用青春的火焰燃一烧现实的寒冰,用艰难的探索寻找人生的坐标。面对挫折,他们发出谁主沉浮的呐喊;历经风雨,他们找寻到医治中国的良方。他们风华正茂,理想坚定,不断地探索真理,逐步成长,正如滚滚北去的湘一江一之水,汇入了浩瀚的历史洪流。

九十年后,又是一个七月,是流金的七月,是光辉的七月。在一党一的领导下,华夏儿女经几番云起一浪一涌,历几度血雨腥风,披荆斩棘,奋发进取,用实践的巨笔绘就了一幅壮美的画卷。因此在我的心中除了岁月如梭的感慨,更多的是对一党一的感激。

作为一个年轻人,一个新职工,一个共产党一员,更应该意气风发、踌躇满志,充满激一情与斗志,在一党一的领导下,触一摸时代脉搏,契合企业发展战略,积极投身于国家局 “卷烟上水平”和百万泰山的事业中去,因此我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政治修养。用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指导自己学一习一,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加深对一党一的方针政策的认识和理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明辨是非,甄别正邪。

其次,要不断加强自身的业务知识学一习一。“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作为一名年轻职工,更加应该立足本岗位,践行上变拼。刻苦钻研专业技术,肯干、巧干、实干,脚踏实地,锐意进取,无私奉献,最大限度的激发自己的工作积极一性一和创造一性一,做一个干一行,一爱一一行,钻一行的企业优秀员工。

再次,要不断把创新意识运用到工作中。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时代的环境中,作为一名企业员工,在工作中应该以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和思维方法为本,不断开拓进取,勇于冲破各种束缚,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

忆往昔峥嵘岁月,展未来任重道远。九十年的辉煌历程中,有多少光辉篇章值得我们去追忆,有多少优秀人物值得我们去怀想。作为一名企业员工,一名共产党一员,我将勤奋工作,忠于职守,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一党一,把实现自身的人生追求同一党一的事业、国家的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前进,胸怀祖国,扎实工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出全部才智。

湘江北去观后感300字


【第1篇】

文中的毛泽东身怀大众为国献身,他与他的好朋友……在张敬尧的“折磨”下,坚持不懈地寻找拯救国家的政策,努力地探讨通往中国的道路他们对真理和一爱一国的情谊一直都是坚持不懈的!这一点儿深深地令我感动看,有几个人能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勇进奋前。

他们拥有最最坚强的斗志,心里怀揣着最最伟大的梦想,带着最最正直的科学理论,他们……怎能不成功???

作为炎黄子孙的“我”,有时也是娇一小的,有时也是懒惰的,但我们的思想永远都是最端正、最具有思想的,我们吃苦耐劳也愿意一直为中国付出巨大的贡献,哪怕是一丝丝也可以!

论中国思想的深度,勇气,甚至是智慧我都远远不如先人以及伟大的祖先,要想走出日本人的嘲笑声,要想让中国傲然自立、变得更加强大起来,这都是要靠我们青年的力量。

他们一路走来并非都是一帆风顺的,当时的他既不算是小鸟也不算是霸气十足、展翅高飞的雄鹰,就是一个硬着头皮去救国的中国少年,一个有真正思想的人!

那时他那么的娇一小、微弱,怎能承受家中亲人的去世,那个小小的身板,怎能承受那么多、那么大的困难,原因就因为他处在那样一个时期?他坚信自己的老师,他的眼眸里有一丝丝希望和无畏的挣扎,我知道!那是新中国未来的红灯!永远不灭!

【第2篇】

小时候我就经常听爸爸讲一些近代历史,所以对毛泽东、周恩来等伟大的人物有几分了解,于是利用暑假空闲时间观看了一部有关近代历史的电一影《湘一江一北去》。

影片讲述了1918年中国军阀割据一片混乱的景象,毛泽东、肖子升、蔡和森等一群湖南热血青年怀着救国的理想来到北京,勤工俭学筹备资金准备赴法留学的事情。到北京后,毛泽东在老师杨昌济先生的介绍下,在北大图书馆担任助理管理员一职,在打工过程中认识了新文化运动的领一导一人物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第一次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并与他们达成了共识。在此期间毛泽东的母亲生病去世,然而毛泽东并没有因此被打垮,而是变得更加顽强。

后来毛泽东放弃了赴法留学,准备回到长沙专心研究中国目前面临的问题,在五四一爱一国运动爆发期间,毛泽东创立了《湘一江一评论》帮助学生运动,传播马克思主义。

在影片最后因为毛泽东、陶斯咏和肖子升的革命道路不同,因而走上了不同的一爱一国道路,我觉的陶斯咏有句话说的很好:“道不同不与为谋,但道不同不碍为友。”即使革命道路大不相同,但他们彼此的友谊不会因此而消失,他们依然是好朋友。最后毛泽东和何叔衡踏上了去上海参加中一共一大的征一途。

这部电一影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我们必须要有新思想,只有不向别人屈服,不软弱才能摆脱帝国主义的欺压。看完这部电一影后,我的心里就如同滚滚北去的湘一江一之水,久久不能平息。

【第3篇】

寒假里,我观看了《湘一江一北去》这部电一影,他带我们重一温一了那个风雨飘摇,民不聊生, 黑暗茫茫而又充满希望的战争年代。然而在观看电一影时,却不断有同学在偷偷的说笑,这不免让我有一丝丝伤感,难道这就是中国当代少年?

影片中,有一群以毛泽东为首的热血青年,勇敢的在黑暗中挣扎、探索、不屈的与反动势力做斗争。他们以改变旧中国的命运为己任,为中国的美好未来,为人民的自一由平等而奋斗。他们不惧挫折,不畏强一暴,不怕牺牲。他们用青春的火焰,燃一烧现实的寒冷,激扬文字,指点一江一山。渐渐的影响和改变着社会民众的命运。

现在,以毛泽东等为代表的革命先哲们所领导的中国革命早已成功,我们的社会主义新中国已经走过了辉煌的65年,广大中国人民已经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幸福、自一由,国家也异日强盛。同时,我们又有了新的更加宏伟的目标-----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这也正是我们当代中国少年应当努力奋斗的目标。能够为实现中国梦目标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们应当无比的的自豪。正如梁启超先生所说:“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少年。”作为新时代的中国少年应当以革命先驱们为榜样,以复兴中国为奋斗目标。

可是,现在面对过去民不聊生的旧中国的历史画面,面对革命先哲的英勇牺牲,竟有少数同学少年窃笑私语,无动于衷。如此少年,长此以往,如何能担负起圆我中国梦的重担呢?

所以,我们一定要努力学一习一,提高自己的修养,不忘国耻,不忘革命烈士,要以英雄人物为榜样,不惧挫折,不畏困难,不畏艰险,用新时期的核心价值观武装自己,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国强,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作为新时代的中国少年,就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为复兴中华而奋斗吧!

湘江北去观后感(读后感参考)


【第1篇】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这是毛泽东在十三岁离家留书给父亲的诗。十三岁,在那个时代已是可以独自闯荡,求学报国的年纪了。再面对当今的时代时,我又不得不感慨了。总是搞不清时代在进步还是倒退,也许时代是前进的,人却是倒退的。每当读到这首诗,我总会有些激一情澎湃,热血沸腾。再怎么,我也算个青年吧,热血青年。也许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除了勇气,便是坚持了。呵呵,这一点我就不细说什么了。

刚看完电一影《湘一江一北去》,不知从专业的角度该如何分析,我只说我喜欢这部片子。也许是与中国的历史有关,与五四运动有关,与青春有关,于是,即使只是简简单单的对话,我也会被感动,忍不住有流泪的冲动。不知道这部电一影与历史真实有多少抵触,我对毛泽东先生的历史不很清楚,只是讲讲这部片子的感受吧。

我不得不承认,是由于主角是保剑锋饰演的,于是,我才迫不及待看的。说实话,本来也没抱太大希望,我不知道对于那些我不知道的岁月,和那峥嵘岁月里奇伟人物该如何表演才算到位,才能惹来别人的赞同和赞美。我以为会有宏大的场面,磅礴的气势,动人心弦的故事,以及可以博取眼泪的故事,是我无知了。

《湘一江一北去》讲述了从毛泽东求学到走俄式道路之间的事情。年轻时的毛泽东打过铁、拉过黄包车、做过图书管理员……做这些短工,或是为了筹钱,或是为了与当时学者陈独秀、李大钊、一胡一适等见到面、一交一流思想。特别令我感动的是,陈独秀在讲述自己学说时,还只是清洁工的毛泽东插了话、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他并没有生气,后来还与他认真一交一流了。还有,李大钊也会看毛泽东写的东西并且还付了实践。那时候的毛泽东并未太出名,这些文曲星级的人物会这样对待他和他的言论,这又令我太感慨。呵呵,那个时候,有不同的观点便可大声说出,管你是天王老子还是什么,而这“天王老子”也会认真对待来自底层的声音。至于现在如何,我不必说大家也可做到心中有数了吧。

再个让我印象深刻的便是萧子升,他从德国留学回来,得知毛泽东主张的是俄式武装革命的道路,与他们最初的信仰相抵触时,他选择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仰,说这种平和的方式即使得不到实现也要坚持。友情并不会改变一个人的立场,信仰的力量是无人能敌的。是的,无论谁坚持的道路是对还是不对,这都是每个人的选择,也许你的是对的,但我还是要坚持我最初的。我佩服这种信仰,和这种信仰下产生的勇气。

再者是杨开慧,周冬雨饰演的,镜头不多,这不多的镜头里却常出现那个在门外等候、守望的画面,无论晴天还是雨天。这就是一个女人简单的等待吧。《虞美人枕上》是一九二零年毛泽东写给杨开慧的词:

堆来枕上愁何状,一江一海翻波一浪一。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晓来百念皆灰烬,剩有离人影。一勾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关于毛泽东先生的一爱一情,我了解的也不多,但却被影片中简单的画面,和写在书纸上的诗词感动了……

关于五四运动,也许受现代文学老师的影响,我也是特别推崇和崇拜。想来便常常觉得自己生不逢时,错过了那场浩大的运动,也许那个时候,我也是个真正的热血青年。“狂飙突进,浮躁凌厉”。而不像现在,在这萎一缩的时代,畏畏缩缩。

去青岛五四广场拍的“五月的风”,那阵感天动地、席卷全中国的狂风何时才能再来一场!

【第2篇】

与以往青春励志主旋律影片不同的是,《湘一江一北去》这部红色经典影片,将故事的主人翁锁定在青年时代的一毛一润之(毛泽东)身上,90年前那群风华正茂的湖南热血青年,激荡文字,指点一江一山,在百舸争流的苍茫大地上开天辟地,将水深火难的中国引向光明,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先进青年用火热的青春燃一烧着当时苦难混乱的中国,《湘一江一北去》这部红色经典影片,不仅仅是一段青春励志的旋律和一首红色激一情的一交一响曲;更是建一党一90周年的献礼,让我们后人重一温一那些鲜为人知的历史画面:一条一江一和一个国家的历史记忆。

由华夏电一影发行公司出品并发行的建一党一九十周年重点献礼片《湘一江一北去》是一部让年轻人热心沸腾的一爱一国影片,充满激一情,反映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批湖湘热血青年为中国共产党一的创立而做出重要的贡献,片中许多台词慷慨激昂都说到了观众心坎里。潇彧有幸提前参加了这次看片会,这部突出青春与励志的影片,有着与《建一党一大业》很大历史承载关系。

影片《湘一江一北去》虽然不是以纯一爱一情故事来讲述,更没有过于炽一热的情感戏,但是保剑锋、周冬雨在片中演绎含蓄恋情却贯穿始终,甚至在情感上有更为丰富的叙述和回味。故事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发生着:1918年,中华大地军阀割据,乱象丛生。毛泽东、肖子升、蔡和森等一帮湖南热血青年抱着救国救民的理想一同来到北京,筹备赴法勤工俭学之事。在老师杨昌济的介绍下,毛泽东在北大图书馆担任临时助理管理员,在这里他接识了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人物李大钊、陈独秀等人,第一次接触了马克思主义,很快,他的思想进入到一个广阔的新天地。在北国的寒冬里,他与杨昌济的女儿杨开慧心心相映,一段纯真美丽的一爱一情悄然萌发。

杨开慧早在14岁的时候就认识了毛泽东,在影片中她赋诗一首:“高谊薄云霞,一温一和德行嘉。所贻娇丽菊,今尚独开花。月夜幽思永,楼台入幕遮。明年秋色好,能否至吾家。”这首五律借菊花而委婉地表达了对毛泽东的一爱一慕之心以及对两人一爱一情未来的美好希冀。而最后两句被毛泽东修改成“今年飞雪时,能否至吾家”更能体现出两人之间的心有灵犀一点通之处。虽然影片中的革命恋情并不出位,但是一浪一漫又含蓄,周冬雨更是坦言片中的革命情感非常值得年轻人学一习一和尊敬。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保剑锋饰演“28画生”毛泽东很有味道,虽然湖南话学得有点雷人,但还颇有几分味道。周冬雨戏份虽然不多,却很抢眼。她饰演“霞姑”杨开慧也值得称赞,甚至超过首次触电大荧屏的处一女作《山楂树之恋》,尤其杨开慧追赶着启动的火车将父亲杨昌济留给心一爱一的学生毛泽东的围脖传递到他手中,那一刻感染观众的画面……难怪导演陈力对周冬雨给予很高的评价:“她心静,充满真一性一情。”另外,香港老戏骨李子雄(饰演陈独秀)和内地表演艺术家奚美娟(饰演杨昌济的妻子)在剧中的出彩配角,给的确给该剧增色不少!

除此之外,该片将颇多笔墨放在青年时期毛泽东的奋斗史上,如年青毛泽东主动给陈独秀搭讪、学拉黄包车,做图书馆管理员、教李大钊做甩步一操一、一胡一适演讲时候私下一交一头接耳即将被赶出之前那段慷慨陈词,以及领导大家革命的方式等等。虽然有一些让人发笑的台词和桥段,但把毛泽东年青时的细心、“粗细”、幽默、率真的革命激一情都凸显出来,尤其毛泽东说自己国语差,引起观影人哄笑,但这能表现出年轻人的轻松与活泼来,同时,也是展示一位未来伟人的胸怀与热情。

影片令人遗憾的是很多大场面并没有用镜头呈现出来,比如恩师杨昌济去世、毛泽东母亲去世、军阀混战场面、甚至连历史资料战争画面也不曾被引用出现,仅仅通过毛泽东或者别人的口述及字幕来完成,显得有些力不从心。《湘一江一北去》这部不足千万元小成本制作的电一影,几乎全靠保剑峰来压轴了,太凸显了保剑锋“毛泽东”个一性一还是稍显单薄!周冬雨戏份虽不多,台词岁不多,但是这次表情、神色拿捏的还算到位。

电一影《湘一江一北去》不仅仅是一段青春励志的旋律和一首红色激一情的一交一响曲,更让我们重一温一一条一江一和一个国家的历史记忆。影片结尾很有鲜明的中国红色政权特色、喻意深刻。杨开慧一身红色旗袍守护在降生的新生儿旁边,摇晃着手中的木摇篮,从特定对象和地域上折射一出中国共产党一诞生了!影片在毛泽东与何叔衡毅然决然地踏上赴上海中一共“一大”的征一途而结束,仿佛犹如滚滚北上的湘一江一之水,汇入了浩瀚的历史洪流之中……

教师读书心得:读散文集《湘江北去》心得体会


教师读书心得:读散文集《湘江北去》心得体会

大多数人都是从读一本书开始去认识这本书的作者,而我读《湘江北去》竟是先认识作者再拜读到他的作品。

《湘江北去》的作者杨汇泉是我先生的外公,曾经是湖南省的副省长。实话说,像我这样一个八零后,对于湖南省xxx十年代的省级官员是不会有太多了解的。后来得知我先生口中喊的爷爷原来竟是这么大的一个官儿,以至于在去省政府探望他的时候,我心里还挺打鼓的。初次见到杨汇泉老先生,正如丈夫之前的描述一样:寡语,酷爱读书。一位耄耋老人和我们这些八零后应该是无太多共同话题可以交流的,(后来我才知道其中的原因),最多是些家庭成员间的寒暄。最初我确实不能更多地了解爷爷,只能从他书房里一堵墙那么高大的书柜里满满当当的书籍中看出他是个酷爱读书的人。2011年《湘江北去》整理再版,我有幸得到了这本书,并开始阅读,从字2024里行间我慢慢发现这位在平常老百姓眼中似乎遥不可及的省长其实是一个勤学善思,谦虚正直,朴实无华,热爱文学的老人。

《湘江北去》是一本散文集,里面收集了作者八十余篇作品,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游记,有传真情,发自然,带有自传性质的回忆母亲的文章,还有自生活中点滴小事引出的感想。单从第一辑的文章来看,无论是爷爷旧地重游的《重游桃花源》、《澧阳平原情思》,还是新地新游的《黄山云雾行》、《盛世如花》,虽然都是以山川风貌为题材,却又并非一般的探幽访旧的山水游记。在他的笔下,山川风物,名花异卉,实是借景抒情,别具意味。更何况第三辑文章,可称之为旅外游记,足迹远涉欧、亚、非,特别是那一组旅美散记,遍及美国名城。其绘景状物,含意悠远,不只给没有去过美国的人增加了知识和憧憬,还在人们的心灵的感受上,辉映着理想之光。

我很喜欢这本书里的《母亲坟前的忏悔》,尽管这是一片朴实无华的文字2024,并带有自传的性质,但它少雕琢,不造作,娓娓道来,直抒胸臆,不禁使我想起了朱自清的《背影》,它们虽然内涵和风格是很不相同的但那动人心弦的真挚情意却并无二致。爷爷写的不只是自己的母亲,那隐喻中的灾难祖国的命运,更是它深层的意蕴。

在我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不单单感到:文,既有思想含量,又有文学气味;诗,既有形象美,又有抒情美。更让我惊讶和想不明白的是一个老人的记忆力是多么惊人,竟能在许多文章中信手拈来各种与之所写内容相关史料掌故,诗词摘录,名人名言等,就连外出游访,对于当地的历史,文化,地理概况也能了解得那么清楚。当我再次来到爷爷家,我提出了自己的疑问:这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得到的答复是:多读书,勤记录。只要在书里看到令人欣赏的文字2024,段落,便拿个笔记本把它们摘录下来,记下时间,并经常翻看,因此在日后写文章时能随手拈来。我看到的满满一书架的书只是爷爷阅读过的书籍中的冰山一角,从经史子集到哲学建筑,从康熙字2024典到源氏物语,从黑格尔到陀思妥耶夫斯基,什么经济理论、人物传记、文史和小说,要人回忆录,还有无数我从未读过听过的书,都是爷爷要读,爱读的书。

这又让我产生了另一个疑问,这么多书,哪里有时间都读、都学呢?爷爷的学养都是自学而来,是利用别人喝咖啡、入歌厅、走方城的时间里累积起来的。在离休之后,他的心愿就是要把过去想读无暇读的书,读它一遍;再把过去匆匆浏览,无暇细读,心留遗憾的书,重读一遍;把新出版的感兴趣的书,不再错过时机,及时读一遍。再加每天有七八种报纸,每月十多种杂志要翻,这样天天除早晚散步外,余时都关在书房里读书看报,一天紧紧张张,有时还感到时间不够用的,夜里仍要翻几页书,至睡眼朦胧方才入睡。

读完这本散文集,加上和老人的交流,留给我的最大感受是:一位耄耋老人如此地热爱书籍,把绝大多数时间都花在读书上,而我这样一个年纪轻轻正在学习好时光里的青年教师却还不及他十分之一(这就是我不知道该跟爷爷讨论什么话题的原因),我真的非常惭愧。就像序言中所写的那样:我终于相信,生活对于作者是无私的,纷繁的人世,浩瀚的卷跌,像黄河长江一样,源远流长,深邃广厚,取之不竭,用之不尽,只靠有心人付出汗水辛勤地耕耘,日积月累,自会开花结果。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何况我们这一辈青年乎?

《血战湘江》观后感500字


今天,我观看了一场影片《血战湘江》,“哪怕经历人间湘江!”这是红军战士们铿锵有力,以生命写下的誓言。经炼狱,也要坚决服从命令,保卫党中央,保卫毛主席,渡过军战士们那勇敢而不怕牺牲的精神,深深感动了我。

这部影片是讲述了82年前的11月27日至12月1日红军战士在兴安县、灌阳县与国民党军苦战5昼夜,最终从全州渡过湘江。但是红军战士们也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由长征出发时的8万多人锐减至3万余人。这么惨重的代价真令我们悲哀。

这部影片最令我印象深刻的镜头是:乡亲们去送东西给红军战士们吃,还说等他们回来过大年。但是却牺牲了这么多人。这一个镜头是令人感动,也是令我流泪了。

我非常敬佩那些红军战士们,他们不怕牺牲的与日本鬼子拼命,他们吃的是干粮,而且睡也没睡好,就只能休息几小时就又要与日本鬼子打起来,我们的红军战士就算敌人开着坦克来攻击红军战士们,但他们都不会怕死而半途而废,而是把命都搭上去了。

看着他们战争的场面,看着他们一个个被敌人攻击的场面,那鲜血……如果没有他们就没有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有美食吃,有衣服穿,还有漂亮的房子住,而红军们呢,整天为了战争而奋斗。所以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好好学习,长大后要报答祖国,报答父母。

观看完《血战湘江》后,我感到那伟大的战士们的精神是中华民族无坚不摧,艰苦卓绝的集中体现,增强了我们对唯心的高度自信。

上甘岭观后感600字,电影上甘岭观后感600字


【第1篇】

昨天晚自一习一,班主任老师让我们集体观看了一部老电一影:《上甘岭》,刚开始我们还 都反对,嚷着让老师换别的,可是等我们看完整部影片之后,却被深深震撼了,我们深切地体会到革命先辈那种为了祖国的安危、不畏强敌、不怕牺牲、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战胜敌人的那种一精一神。该片讲的是在朝鲜战场上中国人民志愿军抗击美帝侵略者的一次著名战役。在这场战役中,我军八连已经在山上坑道里坚持战斗了一个月,人员损失很大,由于敌人的封锁,部队严重缺水,战士们的嘴唇都干裂了。上级领导派来送水的小分队,队员们一个个牺牲。为了保存实力,八连战士们又得下山去抢水。但是,战士们刚装好水,就被敌人的流弹打中了。后来,师长派人历尽千辛万苦才送上一些萝卜,并特意送给连长两个苹果。虽然连长自己是那样干渴,却把两个苹果分成许多片,分别送到全连每个战士的手上……

看完这场惊心动魄的电一影,我的心里却久久不能平静,想起在社会上、学校里、家庭里,常常有人不关紧水龙头,造成“常流水”的一浪一费现象,食堂里有人将一口都没咬的馒头丢进垃圾桶,我就气从心头起。今后,我一定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当年的志愿军叔叔学一习一,要珍惜每一滴水、每一粒粮食,因为我们之所以能这么安详地享用它,都是那些革命先一烈用鲜血换来的。

一朵朵鲜花绽放着,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着。在这和谐美好的世界里的你觉得幸福吗?你知道这和谐美好是谁给的吗?是他,是他们,是那些无数勇敢顽强的先一烈,用鲜血换来的,用他们的智慧与胆识换来的。他们不畏强一暴、不怕牺牲,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英雄,是新中国最可一爱一的人。

我们祖国能有这样日益强大,与这些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是分不开的。我们要记住这些为国捐躯的烈士,记住这些最可一爱一的人,明白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作为革命接班人要多为祖国争光,将来努力建设一个强大的祖国!

【第2篇】

每当我闲暇就会放一些喜一爱一听的歌曲,其中一首便是《我的祖国》。这是一首刘炽作曲乔羽作词郭兰英演唱的电一影《上甘岭》的主题歌。脍炙人口,曲调优美,意境优美。百听不厌,每每听着他便陶醉其中,脑子里满是祖国的大好河山和在劳作的勤劳勇敢的人们,思绪随歌声而飘荡。然而今天,在清明节的这个假日里,我却想到了上甘岭上那残酷的炮火,那些为国捐躯的先一烈们,于是我便找到记忆中已经模糊的电一影《上甘岭》,和孩子一起看了一遍。

影片讲述了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某部八连,在连长张忠发的率领下,坚守阵地,与敌人浴血奋战,最终取得胜利的故事。

看完电一影后久久不能平静。

查阅百度百科:是朝鲜战争后期僵持阶段的一次主要战役,英文称为Battle of Triangle Hill。战役由美国第9军发动,以争夺朝鲜中部金化郡五圣山南麓村庄上甘岭及其附近地区的控制权为主,属于“联合国军”金化攻势(Operation Showdown)的一部分。此役前后历时43天,在3.7平方公里的地区,共发射炮弹超过230万发,双方伤亡约3万人。

上甘岭战役的胜利彻底消除了中朝方面关于能否在美军绝对优势火力下坚守阵地的忧虑,使得战线更加稳定。上甘岭战役从根本上扭转了朝鲜战争的形势,使美国侵略者不得不在板门店重新坐下来,无可奈何地在停战协定上签了字。

战争之残酷,使很多人在经历忍受极寒、饥饿、干渴、流血伤痛而后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我们要时刻也不能忘记那些为了祖国的和平和我们安定生活而捐躯的英勇先一烈们,我们要牢记他们的事迹,传承他们对一精一神!

时间在流逝,时代在进步,战争离我们远去,我们能做的,我们来传承与发扬光大烈士们的一精一神。涓一涓细流可以汇成大海,一位小姑一娘一用戒指换来一座教学楼,让我们怀着感恩先一烈回报社会的心情,真诚的付出每一份的努力,踏踏实实地做好一件一件的小事情,让我们祖国的每一个人生活在一个安定幸福的环境里,让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富强!

《董存瑞》观后感600字,电影《董存瑞》观后感600字


【第1篇】

“隆化战场莫疲惫,满身开花视如归。遥望故乡山水美,舍己英雄千古垂。”在河北省隆化县北郊,长眠着模范共产党一员、全国着名战斗英雄——董存瑞的英灵。苍松翠柏中,矗一立着一座雄伟的纪念碑,碑上铭刻着朱德总司令的题词:“舍身为国,永垂不朽!”

“连长,您当再大的官,可您怎么能一眼就看透我当不了八路军呢?啊?别笑啊,连长!咱们说真格的,您觉着我们个头小是不是?可我给您当小鬼总行吧?……”带着一口河北口音,软磨硬泡地追着张连长,请求加入八路军的队伍,虽然他红光满面的脸上夸张的表情看上去颇有喜感,却遮不住他斗志轩昂的年轻的心。这就是董存瑞,满脸稚气的16岁的少年。“再等两年?再等两年日本鬼子就完了!……干什么!?用不用拉倒!用不着磕碜人!告诉你们吧,八路军多的是,你们这个连呐,就是拉八抬大轿来请我,我都不来了!……”见软磨不成,于是大发了一通脾气,让人忍俊不禁他身上小孩子般的真一性一情。这就是董存瑞,感一性一而实在的16岁少年。“为了新中国,前进——!”……这就是董存瑞,冲动却又勇敢的青年。

曾经听说过董存瑞的事迹,但对他的了解仅仅只有“19岁舍身炸碉堡为国献身”这些而已。直到真正开始接触并认识他,起初也只是纯粹因为“作业之命不可违”。刚开始去网上搜集了一些红色经典电一影,粗略看了看简介,发现大部分讲的都是八路军或一娘一子军甚至到普通老百姓等等对抗日本侵略者的故事。还 因为选择太多而有些乱了阵脚,不知道该看哪部,最后才选择了《董存瑞》这部电一影。为了更深刻、更近距离地认识他,先是去查阅了他的资料,知道他的老家在河北,这部电一影说的就是当年年仅16岁的他想要参军遭拒,但是就是因为他身上那股不服输的“倔劲儿”和热情满满的一爱一国心,打动了张连长,破例让他加入了八路军的队伍。在一次与敌军的一交一战之中,正在两方激战之时,队伍发现了敌人的暗堡。为了炸毁碉堡,又找不到炸药支架的情况之下,冲动勇敢的董存瑞毅然用自己的身一体作支撑,点燃了炸药,炸毁了碉堡,也……虽然看电一影之前知道了是这样的结局,但是真正亲眼看到这一幕,我还 是惊愕了。

正处于美好青春的他,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年少情怀而畏畏缩缩,却勇敢地站了出来,默默地做了一个炸药包的支架。那时的他不再是一个16岁的,嘿嘿傻笑的少年了,他经历了各种磨难和挑战,成了一个19岁的血气方刚的青年。他并没有像大部分的孩子一样,轻松而又愉快地过完自己一生只有一次的、木门最美好的、稍纵即逝的年少青春。而是,因为心中拥有的一点年轻的冲动,一点热血的斗志,和对日军的愤恨,誓为国捐躯矢石间。在搜集资料的同时,我也发现了许多人对董存瑞当年是否真的死于炸碉堡而质疑,因为当时根本没有人看到他跑去炸碉堡,也有人说在当时的废墟下曾经找到了他的袜子……信则有不信则无。若是真的,还 有人对此质疑,那董存瑞牺牲的岂不是悲催?若是假的,可我们都相信了,还 拍了电一影,纪念并赞颂了这位英雄,似乎显得有些可笑。可是,不管流言是否,放在现在,也许也不会有人像他当年一样愿意只是当个支架吧。英雄并不好当,不是所有像蜡笔小新一样做个姿势哈哈笑就是超人的。英雄也并不都是非同反响,有着特异功能的。英雄就在我们身边,也像我们一样呼吸着,生活着,微笑着,做着他们认为理所当然而我们觉得不可思议的事情。

【第2篇】

在1946-1949年这段战争岁月里,国民一党一反动派仗着先进的武器横行霸道,老百姓苦不堪言。共产党一为了人民能当家作主,打响了解放战争。在这期间出现了许多悲壮的故事。电一影《董存瑞》便记录了一位舍身炸碉堡的英雄的故事。

隆化是敌人苦心经营多年的防御重点,四周修满了坑道,堑壕和美式碉堡群。在这样严酷的环境下,董存瑞担当起最艰巨也是最光荣的爆破开路任务。

这个任务极为危险,第一,炸药包如果被打中,不仅会炸的自己粉身碎骨,还 会殃及掩护自己的战友。第二,爆破开路任务必须冒着槍林弹雨,第一个冲上去,虽然有人掩护,但子弹满天飞,无论在哪都有可能被打中,董存瑞不顾危险,把最艰巨的任务接过来。他明知自己接下来这个任务最有可能一去不归,但还 是舍生忘死,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别人,冲进了茫茫弹雨。

平光光的桥板在上 ,两边是光滑的墙壁。周围找不到任何支撑。董存瑞听到了总攻的号声,不再犹豫。他把自己的身一子当作支架,拉响了导火索。

他看到堡上又掉下了几块砖头,战士们如潮水一样冲上来,他知道,只有这个办法才能挽救更多人的生命。那一声“同志们,为了新中国,冲啊!”的石破天惊的呐喊,在天崩地裂中渐渐消失。但他的舍身炸碉堡的英勇事迹却永不消逝。舍己为人,他坦然面对死亡;浓烟冲天,他英魂永垂不朽!董存瑞虽然牺牲了,但他的一精一神永存。“舍身救国,永垂不朽!”朱总司令的题词永远让我们铭记:董存瑞这个年轻的战士,用生命擎起了人民解放的红日!

无数革命先一烈舍生忘死,都是为了更多人更好的活下去。虽然那段硝烟弥漫的历史已逐渐远去,但舍己为人的可贵一精一神不能离我们远去!炸弹将要爆炸,王杰义无反顾的扑了上去,非典爆发,无数白衣天使染病去世……

今天虽然不用我们舍生忘死,但在必要时舍弃自己的利益,保护集体利益是我们应该做的。现在大多数少年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五六个大人围着一个小孩转,差不多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小孩养成了强烈的唯我独尊意识,自己的利益第一。难道我们天天只喊“舍己为人”之类的口号有用吗?我们要付诸实际行动。多牺牲个人利益,尽量为集体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是我们应该做的。

舍己为人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我们不仅要把它完整的传承下去,还 要把它发扬光大。如果人人都能为社会牺牲自己的利益,那么社会将越来越好!

信念的力量——观《血战湘江》有感


信念的力量观《血战湘江》有感

文/赵文景

中考终于在夏天的闷热来临前结束,我的中学也告一段落,迫不及待想要到电影院避暑,爸爸却给了我一份院线没有拍片的电影单。《闪闪的红星》、《飞天》、《战狼》、《血战湘江》看着这份影单本来很无感的我,却鬼使神差的被《血战湘江》吸引了。

在枪林弹雨、战鼓雷鸣中拉开的,便是长征途中关系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湘江战役。每一分每一秒,数万万青年都在战火中度过,在与国民党军苦战五昼夜,最终从全州、兴安之间强渡湘江,突破了国民党军的第四道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的黄粱美梦,为中农红军创造了奇迹,燃起了全中国的希望之火。但是,这一役中央红军也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部队由长征出发时的8万多人锐减至3万余人,而损失的正是最有战斗力的那部分,这就是共产党与国民党之间打的最惨烈的一战湘江战役。

哪怕经历人间炼狱,也要坚决服从命令,保卫党中央,保卫毛主席,渡过湘江!红军战士们铿锵有力,以鲜血铺路染山河,以生命完成了他们的誓言,而苦于累更与何人说?在电影中多次出现的坚决执行命令!,短短几个字,将中国红军誓死护卫党中央的吃苦霸蛮,又与敌周旋极其耐烦之毅力刻画得淋漓尽致,就算没有可能,也要为全军上下创造可能。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而父亲告诉我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看着激烈的战斗场面,看着自己最亲密的战友倒在自己的脚边,枪炮声、爆炸声、喊杀声、声声震耳不绝,阵地战、遭遇战、白刃战、战战惊心动魄。在一次一次的反围剿中,山林中硝烟弥漫,横尸遍野,而湘江的水也红了穷途末路的情况下,红一师上下完成了他们光荣的使命!

看过电影后,我深感今天的中国如此来之不易,我也要放下这么多年对红色电影、国产电影的误解,他们每一分都是刻画的自己国家最真切的历史,或许和历史比起来,这可能是九牛一毛。试问,如果当今的我们,同样十五六岁的孩子,也要拿枪杀敌保卫祖国,我们能像当年那些青年战士做得一样好吗?作为当代青年人,我不仅要把历史铭记,我们更应该传承这份吃得苦、霸得蛮、耐得烦的湖南精神,传承我们的希望之火、生命之光,同时向先烈致敬。

《周总理》观后感600字,电影《周总理》观后感600字


今天作为一名共产党一员我有幸观看了《周恩来》这部电一影,它是迄今为止我所看到的最感人的影片之一。

这部影片反映的是周恩来总理在生命旅程的最后十年的不平凡经历,展现了他日理万机抱病工作的生动画面。一场场、一幕幕,感人肺腑,令人泣下。过去我看影片很少流泪,但这次很难控制自己。整场影片我是以一种激一情难抑的心情看完的。不知不觉地,随着剧情发展,我的泪水就流下来了。

这部影片采用纪实一性一的手法,特别容易打动普通中国人心里最沉挚的情感。影片的内容非常真实,有些片段几乎让人怀疑这是记录片。摄制组能调动全国各省市的优秀演职员,进入中南海、钓鱼台等处实地拍摄,更说明周恩来一精一神的非凡凝聚力和巨大感召力。

影片的每一个细节都会令人想起很多。如果说原来我对周恩来只是从书报上、从文字中了解的话,那么通过这部影片,一个有血有肉的周恩来形象就赫然站在我的眼前。

我一定要做到:走上三尺讲台,教书育人;走下三尺讲台,为人师表。

春晚观后感600字


吃过晚饭,我和妈妈就坐在电视机前准备看春晚。春晚准时拉开了帷幕。开场就是家庭拜年让别人感到温馨了许多,这一点比以前新颖了许多,回归到家常。接着,李玟、张靓颖、沙宝亮、林志炫唱起了《想你的365天》。

YIF表演的魔术,千变万化令人炫目,一会儿是张车票,一眨眼就变成了飞机票,我还没看仔细呢,就又变成了钱,从美元到欧元,最后到人民币,真是眼花缭乱,最后还变出了一碗热腾腾、香喷喷的白米饭,呼唤着游子回家团圆,让人心动。

小品比以前改变了许多,广告也没了,最大变化是赵本山没有参加。不过舞台布置挺好看的,今年演了整三十九个节目。草根歌手也很多。

在小品《面试》中又看到了郭冬临的身影,亮亮的大光头,他还是以往的幽默,总是摆着乐观的态度对待时,小品中,一句:“我也有做人的底线与尊严,说的太好了。

回忆老歌里王珞丹与蔡国庆搭档唱了一首《常回家看看》,王珞丹稚嫩的童音和蔡国庆稳重的声音。毕竟不是专业歌手没法比啊!

不过晚会最大的焦点是农民的草根歌手别人都叫他“大衣哥”,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唱的还真不错,雄浑的声音。他自己都说:“都没想到能上春晚。”真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真是卧虎藏龙啊。

十二点,鞭炮真是让人震耳欲聋,千家万户都在亮着灯火,肯定每个人都在开心,一年就这一刻,终于盼来了。在《难忘今宵》的歌声中,2014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落幕。我和妈妈互道晚安,迎接新的一年。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湘江北去观后感600字”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读后感观后感600字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