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老子的读后感800字

老子的读后感800字

老子的智慧读后感1200字。

“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说话”,我们在平常要多读一些具有知识含量的经典书籍。阅读作品后,我被作者描绘书写的情景吸引,印象深刻,很多思维的火花在阅读中不断地在脑海里闪现,不断地跳跃出来,这就是读后感的素材。作品读后感究竟该如何写呢?经过搜索整理,小编为你呈现“老子的智慧读后感1200字”,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第1篇】

读《老子》,在班主任工作上我不断得到应证的就是:班主任,要善于示弱。这于我自己是有深刻的体验的。当班主任半学年了,应该说现在还带得不错了,但是自己的评价迥异。我的班主任之路经历了两个清晰的阶段:严格甚而严酷的铁血政策阶段,宽松和平的无为而治阶段。比06年9月刚接手一年级班主任工作的时候,喜欢和学生较劲,钉是钉,锚是锚,对待学生非常严厉。在管理上以严格闻名。时间渐长,治班风格有了

很大的变化,比较崇尚微笑型的无为而治,以温柔恬静著称。

两种治班策略外人不一定看得出来,两种风格的好坏可以从自己的精神状态的变化来比较。

前段时间,我比较尖刻凌厉,经常处于一种焦灼的急躁状态,常常举轻若重。而后来,我很平和从容,淡定温柔,常常能够举重若轻。联系《老子》,觉得自己的变化是可喜的。作为班主任,能够示弱,善于示弱,其实也是智慧的表现。

第一、善于示弱,是忍一忍。

班主任成熟与否更多的是表现在对矛盾的态度上。年轻班主任比较容易“示强”,遇事沉不住气,往往习惯戴个“放大镜”,不知觉中就把小事看成了大事。我们常说教育无小事,这没有错,这是要求老师在战略上重视点滴的教育行为。但其实,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教育更无大事。班主任常常面对的鸡毛蒜皮的小事。哪怕是后果可能比较严重的,我们也不妨把它们化解为小事情来看。老子说“治大国如烹小鲜”,更何况治个小班。这样看问题,就能够让自己放松心态,“减轻”手上那点“特权”的意识,平等平和地和学生对话,平静平淡的来分析事情的因果。示弱,就是尽量多站在各个学生的立场上来看问题,尽可能得看得全面一点儿。只要避免了在第一时间勃然大怒拍案而起,班主任就能真正赢得处理问题的主动权。忍一忍,其实是一种宽容。

第二、善于示弱,是等一等。

没有永远奔泻而下的河流,总有回水的地方,总有停滞的地方。这些地方,对教育而言,就是宝贵的“迂回”之所。大刀阔斧在一般意义上是好的,但是在教育上,却往往坏事。因为人是这样的一种东西,他坚定而又动摇,他聪慧而又愚蠢,他理性而又迷乱。这个特点决定了人的很多问题完全可以自己解决,但要有一个前提——你要给他时间。时间才是真正的利刃,能够最彻底地斩断人心中的一些狂乱的想法和阻止人的可笑的行为。所以,班主任一定要以静制动,以低控高,制造“等待”的契机,把握“等待”的分寸。水势一直太急甘霖会变成洪水猛兽,教育也是一样。什么时候应该是和风细雨,什么时候应该是狂风暴雨,这全应该在班主任的运筹帷幄之中。等一等,其实是一种教育的信心,或者说是一种信念。

第三、善于示弱,是变一变。

刚开始班主任工作的时候比较容易犯自以为是的错误,习惯“一根筋走到底”,撞死南墙不回头还以为自己执着。其实,慢慢就会知道,世间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的道理。班主任工作的艰难在于:你工作的对象是人,而且是还不成熟的儿童,善变是他们最突出的特点。因此,你既要以不变对他们的善变,更要以变对他们的变。有了这个底,你就为自己的永远微笑找到了充足的理由。在教育信念上,班主任应该坚如磐石,但在具体策略上,班主任应该是条“变色龙”。你要有“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本事,要给学生创造瑰丽多彩的校园生活,要让学生感受到你就是一本未来生活的百科全书和绚丽画册,应接不暇精彩纷呈。你要让学生晓得你是一位战术多变的领导者,你会气势磅礴的降龙十八掌但是不屑用,你经常使的是捉摸不透的十六诀空明拳。变,以柔克刚,以弱胜强,以少对多,以曲绕直……灵活的教育变式会让你面对各种各样的孩子都能自信满满,进退有术。变一变,其实是一种教育战术。

善于示弱,不是委曲求全,不是逃避放弃。老子说得好:能承受全国的侮辱,才配做社稷之主;能承受全国的灾祸,才配做天下之王。同理,能承受学生误解的,能忍受等待煎熬的,能禁受变化磨砺的,才可能是成熟的,幸福的班主任。

【第2篇】

也许现在读这些书的人很少是自愿的,包括我刚开始也是这样,我之所以会选择《智慧的老子》这本书,一个原因是我这个学期选修了《读老子》这门课,清风老师讲得非常好,所以我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再之,《读老子》这门课只能选修半个学期,所以老师也没办法把所以的内容传授给我们,由于读了一部分,我深知老子思想的重要性,所以我毅然而然的去图书馆找了这本书,迫切地想要把老子的思想了解。

先让我介绍一下本书的作者。《智慧的老子》一书的作者是湖北枝江张起钧,他1916年生于北平,毕业于北京大学政治系。曾前往美国华盛顿、夏威夷、南伊利诺各大学讲学,是国际驰名之老子哲学专家。

老子,原名李耳字伯阳,河南周口鹿邑人,是我国古代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道教的道祖,是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被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来自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的思想从古自今都一直存在,一直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对我们后代的影响实在深远,这是不可否认的。

老子《道德经》一书不过五千字,却涵盖了宇宙人生,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在作者的眼中,老子是智慧的,其用智慧二字足以彰显老子《道德经》之精妙绝伦。

我记忆最深的是《道德经》中老子思想的无中生有,老子说的非常的巧妙,“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天地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还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和“天下万物生育有,有生于无”老子认为,天下的万事万物原来都是没有名字的,正因为没有名字,所以才出现了名字,还有,一个房子正是因为是空的,才发挥了它是一个房子的作用,才可以住人,才可以存放东西,如果它是实心的,是结实的,那根本发挥不了它的用处……这一字一句都是那么的生动,一句一解都是那么的精辟!

第二个就是老子的以柔克刚,老子说在我们的身体上,牙齿最硬,可谓“刚”而舌头则是“柔”者。但是,等人的年纪大了,牙齿都脱落了,而舌头完好,这是为什么呢?大树比小草坚强得多,但是,但台风来时,大树经常被连根拔起,而小草全然无恙;风无形无体,却能拔屋倒树;水可方可圆,可谓至“柔”却能怀山襄陵。这不是说明了刚强的未必是强,柔弱的才是真正的强吗?

最后一个就是心中无岸,所到皆岸。这里的岸,本人理解为目的地。心中没有目的地,但所到的每一处地方都是目的地。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都提倡要有目标。包括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有目标就会有欲望。人在满足不了自己欲望的时候,就难免会失望,失落,给自己带来烦恼。而当人实现了自己的目标的时候,他的欲望就会得到满足吗?也许这会暂时地满足他目前的欲望。但在这之后,他会有更大的目标,更大的欲望。人的欲望是满足不了的。而《智慧的老子》所说的心中无岸,所到皆岸。在我看来,为人的目的性不要那么强,只要你带着平常心,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那样你获得的每一个成就,无论大小,都会给你带来快乐。这样的你在工作中也是在享受,你不必时时被目标压着。但是,生活总有那么多的无奈,以至于我们被压得喘不过气来,所以也就迫使我们走向了极端。这些都是值得我们运用作者在《智慧的老子》中的精辟见解来理解,都是值得我们静下心来思考的。

HdH765.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老子的智慧读后感


老子的智慧读后感范文一

最近学生课程在学习中国古代思想文化,我对老子的思想是比较向往与崇拜的,于是读了一本书,林语堂的《老子的智慧》,对老子的思想更加崇拜。老子的智慧是哲人的智慧,可以净化我们的思想和灵魂,提高我们的道德修养;老子的智慧可以开启我们的智能,教人如何处世;老子的智慧有助于我们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感悟一 万事定要顺其自然

人生在世,终止结果皆为一死,万事不能强求,要顺其自然发展才好。名与利皆为过眼云烟,追逐金钱,就会受金钱的束缚;追逐功名,就会受功名的束缚。只有抛开名利,才能超脱于种种名利之外。平平淡淡才是真。淡然的面对生活中的一切吧,你会从宁静的心境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妙的。

感悟二 万事要坚持中庸,到了就好,不要过

人生也就60年,万事到一定程度就好了,不要太过,太强求。为什么要把自己搞的那么累呢,现代人,压力太大,抑郁的很多。从懂事那天起,大部分人就要为了生存忙碌奔波,要不然一家人的生活就没有着落。当一家人因为自己的努力而得到全家人的生活改善时,你说这种奋斗的过程难道就没有幸福的感觉吗?在瑞典,就算是最坏的打算,一辈子什么也不干,他的收入也很可观,所以,他们有很多人都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到底上帝要他降临人间是来干什么的。其实生命中奋斗也是一种幸福。

我们往往要感叹事事的不如意,其实我们都是幸福的,家人的平安,孩子的健康,难道不是我们最大的幸福吗?做人要乐观,要容易满足才好,这样才会幸福!

《老子的智慧》读后感范文二

光阴荏苒,年复一年。繁忙的工作,匆匆的心情难免使人疲惫和麻木。而读书可以明志可以明理可以医治慵懒的思想。今得《老子的智慧》一书,每每读来总会感受到国学经典的魅力,而每有会意,便会欣然一爽。

《道德经》比《易经》好读,若没有注解我根本读不了《易经》,而老子的话则都是通俗又形象的表述。《道德经》九九八十一章,《易经》八八六十四卦,我认为,从总体上讲,《易经》是一个大系统,严谨周密,无所不容,充满相生相克和辩证,探讨天地人的客观规律,不绝对什么,在无形中提高了我们的认识及预测未来的能力。《道德经》也构建了一个大系统,那就是关于道和德,即天之道、圣人之道、上德、玄德,老子通过大量的辩证、对比、反复、比喻,提出利而不害的天之道、为而不争的圣人之道,提出负阴抱阳、以柔胜刚、清静无为的处事之德,老子是在为世人解答社会生活中诸多的疑惑,进而快乐又自信地为道为德、为圣为人。至于《论语》,从小到大读过的片段也不少,给人的感觉都是些仁义礼的论述,像某某人说的,都是些吃人带血的文字,于我的吸引不大,不过我没有系统地读过《论语》,言多必失。

老子教给我们充分认识客观世界的辩证,包括事物本身和事物之间的辩证,不仅如此,他还说得格外地形象。他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世界有很多美好,当然也有很多丑陋。真善美是我们都喜欢和追求的,那么假丑恶呢?所谓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知道这一点,一个人就会对凡事有包容。我们总想世上没有坏人,这可能吗?要知道坏人灭不了,也要相信好人会不断涌现。我们总想消灭贫穷和两极分化,可是没有贫穷,哪来所谓的富足?你口袋也是十万块钱,我口袋也是十万块钱,穿一样的衣服,这有意思吗?世界之可爱,在于其多样性,在于其差异性,在于其变化中。

即是如此,老子提出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这有点像愚民之冶,但说的句句是客观事物的辩证。一个单位喜欢评先进,职工当然就要争斗了;我们在故宫或是博物馆存放了奇世珍宝,当然就会有小偷瞄上了;我们的改革开放大潮,给大家创造了大量的赚钱的机会,欲望横流,民心就乱了。老子从诸方面对此进行了反复认证,既然凡事都有两端,得此必失彼,过于追求则必有所失,他提出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的观点,提出了圣人应该有的状态,是为腹不为目,是要去甚、去奢、去泰,这就是我们熟悉的《道德经》。

世界的辩证也不是静止的,而是存在发展之中。老子说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天地尚不能久,而况於人乎,意思是说老天爷刮大风下大雨都不会长久,总会有雨后彩虹,何况人呢?你想持而盈之、揣而锐多、金玉满堂,能够守得住吗?物壮则老,极强终衰,老子从来都是反对以一种刚强、圆满的状态,他认为这必定不是长久的状态。一个装满水的杯子,它还能装多少水呢?你若想再攀高一层,那你必定不应该在最顶层,所以在很多时候以退为进是有其中的道理的,我们也可以此辩证地看待发展中的事物。美国很强大,他能一直强大吗;一个人现在很得志洋洋,会不会有落魄的时候呢;表面上你与人无争,但到头来别人能争得过你吗?反之亦然。这就是老子的不争哲学,不争,则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说不敢为天下先,而实际上呢,他开启了人们的视野,开创了道家学说,是为一代先师。

上善若水,《道德经》不少章节都是说水之善,都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我们又该学习水的哪些品性呢?老子说水善得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是说水滋养了万物,如人体就有大半水,但水却从不争上,生而不有,它从来不说人是她的孩子,草木是她的孩子,她是万物的主宰,相反,所有脏的它都清洗掉,包容掉,净化了,就是符合道的。水至柔,但水滴能穿石;什么都能改变水的形状,但抽刀断水水更流,一切改变都是徒劳的;积少能成多,水汇集江海成为百谷王,是其善为下的结果。这样看来,柔弱是胜于刚强的,老子说刚强是死的特征,柔弱则是生的特征,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生的时候人的肌肉是柔的有弹性的,草木也是柔的,风吹即动,但死了就硬了、枯了,这就是柔以胜刚的道理。

老子阐述的观点也有不少令很多人惊讶。老子说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是呀,为什么我们说要树立荣辱观,因为社会主义大道正在废弃;为什么出现五花八门的骗术,因为人类太聪明,有很多智慧和高科技;为什么我们评选十大孝子,因为社会出现了不少六亲不认的现象;为什么抗日时期有所谓的忠与奸,因为国家昏乱,而国家一帆风顺,一切遵循道在运行的时候,是用不着忠不忠的。关于民,老子说了两句话也让我记忆深刻,他说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是呀,国家和政治虽为阶级统治的工具,但统治者能不能少拿出这些来威胁人,动不动就关人抓人以死来吓唬人,这点在如今的拆迁、计生、严打等问题上是要尤其注意的,所谓国之利器不可示人也。

《老子》为世人倡导的清静无为、为而不争之道并不为众人特别是主流社会认同,这或是老子本身负阴抱阳的定位,也正是它的生命所在。老子在七十章中更是指出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他说知我者希,则我者贵,圣人有时也是孤独的。是呀!道理再明白不过了,但人们能抵制社会的纷繁诱惑吗?还是叶落的时候才归根,人老的时候才还乡,年轻的时候总是要到外面闯一闯的,读到最后终是可以在《易经》中寻得答案,万物由弱而强再到弱,由柔而刚再至柔。上班的时候读《论语》,闲暇的时候读《老子》;得意的时候读《论语》,失意的时候读《老子》;年轻力壮的时候读《论语》,年老力衰的时候读《老子》;在城市读《论语》,在乡下读《老子》;反之亦然也。

老子的智慧读后感800字


在假期中,我读了《老子》一书,谈不上什么理解,只能说是一些感想、体悟。《老子》虽然并不是专门论述教育的文章,但是里面仍然有很多关于教育的思想。它意蕴深远,让人思考,常读常新。

将老子的思想转换到教育中来,就是自然教育的思想。老子主张清静无为,顺其自然,这与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异曲同工。按照老子的理解,教育应该顺其自然,而不过过分强调主观意愿。教师的权威应该不被儿童感知到,这才是最好的师生关系。师生双方都要处于谦虚的地位,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发展规律。尊重自然之道。这些思想,在我们这个年代应该进行批判性继承。

在我们的教学上,如果孩子在课堂上走神,当然可以直接批评:“某某,注意听讲!”老实胆小的可能吓一跳,赶快坐好,但过一阵可能又故态复萌;有逆反心理的可能就会脸色不善,甚至嘴里咕噜咕噜地嘟囔,虽然老师是好意,但传递到学生心里却成了恶念,课堂的气氛就有了火药味。有时课堂上学生竟然和老师顶嘴,僵持起来大家都下不了台。学生肯定是不对的,但如果老师“曲则全”,表扬旁边的同学来提醒走神的人,或者请走神者回答一个问题,旁敲侧击地暗示一下,同样是批评提醒,转一个弯,大家心平气和,彼此相安无事,这样岂不是更好?

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所以看问题要辩证地看待。正所谓福祸相依,生活中的许多事情都应该抱着一种平常心,顺其自然。更进一步来讲,要将生活中的每一次遭遇都看成生命成长的历程,将遭遇中的精神、能量转化为自身生命的体验中来。对待生活,要有好的心态,不要过分关注荣辱得失。这样的话,才能做到通过无为达到有为,通过不争而没有人与之争。

低头静想,学生要照我的思路去回答,依我的指挥棒去质疑解难。他们还会体会到求知的快乐吗?

教育,是要遵循规律的,就像道德经里所讲:“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万事万物,都各有其根本,安静平和地遵循它,等待它,顺应它。放在教育上,我想,是不急不躁,是尽力而为,顺其自然。

成长是个缓慢的过程,教育也是个缓慢的过程,就像老子所说:“道冲而用之或不盈”。在书中,有许多地方都是从自然现象引到社会道理。在论述君主要居于百姓之下就是因为大海居百川之下而容纳百川。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我们逐渐丢失了这种敏感。我们缺少了从细微处看道理的能力。这是一种洞察力,也是一种理解力,更是一种阐释力,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加以锻炼。

老子的智慧读后感600字


【第1篇】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语译: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能驾驭天下最坚强的东西。道是无微不入的,这一无形的力量,能穿透没有间隙的东西。因此我才知道无为的益处。但是像这样的道理——不言的教导,无为的益处,天下很少人懂得,也很少人能做到。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语译:善于做将帅的,不会显出凶猛的样子;善于作战的人,不轻易发怒;善于克制的人,不用和敌人交锋;善用人的人,反处于众人之下。这些是不和人争的德,就是利用别人能力的处下。能做到不争和处下这二者就是合“道”的极致了。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谓天下王。”正言若反。

语译:天下没有一样东西比水还柔弱,但任何能够攻克坚强的东西,却都不能胜过水,世上再也没有别的东西可以替换它,也再也没有比它力量更大的东西。世人皆知弱胜强,柔胜刚的道理,却无法付诸实行,主要的原因,乃是因为人们爱逞一时的刚强,而忽略了永久的平和。所以圣人才说:“能承受全国的侮辱,才配做社稷之主;能承受全国的灾祸,才配做天下之王。”这就是“正言若反”——合于真理的话,表面上多与俗情相反——的道理。

【第2篇】

老子《道德经》,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千百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无不从这部人类文明史上的智慧宝典中汲取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髓。

既然我们个体十分渺小,力量十分微弱,人生十分短暂,我们何不端正心态呢?静心、净心、尽心就是人们的三个不同心态层面。静心:静安人生坐标;净心:净处人生方向;尽心:尽展人生作为。

静心,静安人生坐标。

老子以“清静为天下正”,“清静无为”为修道之本。《道德经》十六章云:“致虚极,守静笃。”强调了致虚守静的修养。“致虚”就是要消除心灵的蔽障和理清混乱的心智活动,而后才能“守静”,通过“静”的工夫,深蓄厚养洞察力,才会“知常”,逢凶化吉。

老子之后,庄子强调少私寡欲,以静养神,这是道教静中养生的思想理念。

净心,净处人生方向。

“净者,不污也”,天地万物之间,洁净不染,就是“不染”。“不染”的含义很广泛,老子《道德经》十二章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意思是说五彩缤纷的世界使人眼花缭乱,各种各样的声音使人震耳欲聋,美味佳肴使人馋涎欲滴,纵横驰骋的心灵使人心态若狂,拥有贵重难得的货物使人心惊胆寒。就从视、听、味、嗅、触、物六方面形象勾划了人们因贪婪而染色、染音、染味、染心、染身所导致的严重后果。故后人云:六根清净、一尘不染。意在教人约束,收敛人们的贪欲之心。

老子的智慧(读后感大全)


在假期中,我读了《老子》一书,谈不上什么理解,只能说是一些感想、体悟。《老子》虽然并不是专门论述教育的文章,但是里面仍然有很多关于教育的思想。它意蕴深远,让人思考,常读常新。

将老子的思想转换到教育中来,就是自然教育的思想。老子主张清静无为,顺其自然,这与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异曲同工。按照老子的理解,教育应该顺其自然,而不过过分强调主观意愿。教师的权威应该不被儿童感知到,这才是最好的师生关系。师生双方都要处于谦虚的地位,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发展规律。尊重自然之道。这些思想,在我们这个年代应该进行批判性继承。

在我们的教学上,如果孩子在课堂上走神,当然可以直接批评:“某某,注意听讲!”老实胆小的可能吓一跳,赶快坐好,但过一阵可能又故态复萌;有逆反心理的可能就会脸色不善,甚至嘴里咕噜咕噜地嘟囔,虽然老师是好意,但传递到学生心里却成了恶念,课堂的气氛就有了火药味。有时课堂上学生竟然和老师顶嘴,僵持起来大家都下不了台。学生肯定是不对的,但如果老师“曲则全”,表扬旁边的同学来提醒走神的人,或者请走神者回答一个问题,旁敲侧击地暗示一下,同样是批评提醒,转一个弯,大家心平气和,彼此相安无事,这样岂不是更好?

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所以看问题要辩证地看待。正所谓福祸相依,生活中的许多事情都应该抱着一种平常心,顺其自然。更进一步来讲,要将生活中的每一次遭遇都看成生命成长的历程,将遭遇中的精神、能量转化为自身生命的体验中来。对待生活,要有好的心态,不要过分关注荣辱得失。这样的话,才能做到通过无为达到有为,通过不争而没有人与之争。

低头静想,学生要照我的思路去回答,依我的指挥棒去质疑解难。他们还会体会到求知的快乐吗?

教育,是要遵循规律的,就像道德经里所讲:“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万事万物,都各有其根本,安静平和地遵循它,等待它,顺应它。放在教育上,我想,是不急不躁,是尽力而为,顺其自然。

成长是个缓慢的过程,教育也是个缓慢的过程,就像老子所说:“道冲而用之或不盈”。在书中,有许多地方都是从自然现象引到社会道理。在论述君主要居于百姓之下就是因为大海居百川之下而容纳百川。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我们逐渐丢失了这种敏感。我们缺少了从细微处看道理的能力。这是一种洞察力,也是一种理解力,更是一种阐释力,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加以锻炼。

老子的智慧读后感1500字


光阴荏苒,年复一年。繁忙的工作,匆匆的心情难免使人疲惫和麻木。而读书可以明志可以明理可以医治慵懒的思想。今得《老子的智慧》一书,每每读来总会感受到国学经典的魅力,而每有会意,便会欣然一爽。

《道德经》比《易经》好读,若没有注解我根本读不了《易经》,而老子的话则都是通俗又形象的表述。《道德经》九九八十一章,《易经》八八六十四卦,我认为,从总体上讲,《易经》是一个大系统,严谨周密,无所不容,充满相生相克和辩证,探讨天地人的客观规律,不绝对什么,在无形中提高了我们的认识及预测未来的能力。《道德经》也构建了一个大系统,那就是关于道和德,即天之道、圣人之道、上德、玄德,老子通过大量的辩证、对比、反复、比喻,提出利而不害的天之道、为而不争的圣人之道,提出负阴抱阳、以柔胜刚、清静无为的处事之德,老子是在为世人解答社会生活中诸多的疑惑,进而快乐又自信地为道为德、为圣为人。至于《论语》,从小到大读过的片段也不少,给人的感觉都是些仁义礼的论述,像某某人说的,都是些吃人带血的文字,于我的吸引不大,不过我没有系统地读过《论语》,言多必失。

老子教给我们充分认识客观世界的辩证,包括事物本身和事物之间的辩证,不仅如此,他还说得格外地形象。他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世界有很多美好,当然也有很多丑陋。真善美是我们都喜欢和追求的,那么假丑恶呢?所谓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知道这一点,一个人就会对凡事有包容。我们总想世上没有坏人,这可能吗?要知道坏人灭不了,也要相信好人会不断涌现。我们总想消灭贫穷和两极分化,可是没有贫穷,哪来所谓的富足?你口袋也是十万块钱,我口袋也是十万块钱,穿一样的衣服,这有意思吗?世界之可爱,在于其多样性,在于其差异性,在于其变化中。

即是如此,老子提出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这有点像愚民之冶,但说的句句是客观事物的辩证。一个单位喜欢评先进,职工当然就要争斗了;我们在故宫或是博物馆存放了奇世珍宝,当然就会有小偷瞄上了;我们的改革开放大潮,给大家创造了大量的赚钱的机会,欲望横流,民心就乱了。老子从诸方面对此进行了反复认证,既然凡事都有两端,得此必失彼,过于追求则必有所失,他提出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的观点,提出了圣人应该有的状态,是为腹不为目,是要去甚、去奢、去泰,这就是我们熟悉的《道德经》。

世界的辩证也不是静止的,而是存在发展之中。老子说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天地尚不能久,而况於人乎,意思是说老天爷刮大风下大雨都不会长久,总会有雨后彩虹,何况人呢?你想持而盈之、揣而锐多、金玉满堂,能够守得住吗?物壮则老,极强终衰,老子从来都是反对以一种刚强、圆满的状态,他认为这必定不是长久的状态。一个装满水的杯子,它还能装多少水呢?你若想再攀高一层,那你必定不应该在最顶层,所以在很多时候以退为进是有其中的道理的,我们也可以此辩证地看待发展中的事物。美国很强大,他能一直强大吗;一个人现在很得志洋洋,会不会有落魄的时候呢;表面上你与人无争,但到头来别人能争得过你吗?反之亦然。这就是老子的不争哲学,不争,则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说不敢为天下先,而实际上呢,他开启了人们的视野,开创了道家学说,是为一代先师。

上善若水,《道德经》不少章节都是说水之善,都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我们又该学习水的哪些品性呢?老子说水善得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是说水滋养了万物,如人体就有大半水,但水却从不争上,生而不有,它从来不说人是她的孩子,草木是她的孩子,她是万物的主宰,相反,所有脏的它都清洗掉,包容掉,净化了,就是符合道的。水至柔,但水滴能穿石;什么都能改变水的形状,但抽刀断水水更流,一切改变都是徒劳的;积少能成多,水汇集江海成为百谷王,是其善为下的结果。这样看来,柔弱是胜于刚强的,老子说刚强是死的特征,柔弱则是生的特征,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生的时候人的肌肉是柔的有弹性的,草木也是柔的,风吹即动,但死了就硬了、枯了,这就是柔以胜刚的道理。

老子阐述的观点也有不少令很多人惊讶。老子说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是呀,为什么我们说要树立荣辱观,因为社会主义大道正在废弃;为什么出现五花八门的骗术,因为人类太聪明,有很多智慧和高科技;为什么我们评选十大孝子,因为社会出现了不少六亲不认的现象;为什么抗日时期有所谓的忠与奸,因为国家昏乱,而国家一帆风顺,一切遵循道在运行的时候,是用不着忠不忠的。关于民,老子说了两句话也让我记忆深刻,他说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是呀,国家和政治虽为阶级统治的工具,但统治者能不能少拿出这些来威胁人,动不动就关人抓人以死来吓唬人,这点在如今的拆迁、计生、严打等问题上是要尤其注意的,所谓国之利器不可示人也。

《老子》为世人倡导的清静无为、为而不争之道并不为众人特别是主流社会认同,这或是老子本身负阴抱阳的定位,也正是它的生命所在。老子在七十章中更是指出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他说知我者希,则我者贵,圣人有时也是孤独的。是呀!道理再明白不过了,但人们能抵制社会的纷繁诱惑吗?还是叶落的时候才归根,人老的时候才还乡,年轻的时候总是要到外面闯一闯的,读到最后终是可以在《易经》中寻得答案,万物由弱而强再到弱,由柔而刚再至柔。上班的时候读《论语》,闲暇的时候读《老子》;得意的时候读《论语》,失意的时候读《老子》;年轻力壮的时候读《论语》,年老力衰的时候读《老子》;在城市读《论语》,在乡下读《老子》;反之亦然也。

最近学生课程在学习中国古代思想文化,我对老子的思想是比较向往与崇拜的,于是读了一本书,林语堂的《老子的智慧》,对老子的思想更加崇拜。老子的智慧是哲人的智慧,可以净化我们的思想和灵魂,提高我们的道德修养;老子的智慧可以开启我们的智能,教人如何处世;老子的智慧有助于我们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感悟一 万事定要顺其自然

人生在世,终止结果皆为一死,万事不能强求,要顺其自然发展才好。名与利皆为过眼云烟,追逐金钱,就会受金钱的束缚;追逐功名,就会受功名的束缚。只有抛开名利,才能超脱于种种名利之外。平平淡淡才是真。淡然的面对生活中的一切吧,你会从宁静的心境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妙的。

感悟二 万事要坚持中庸,到了就好,不要过

人生也就60年,万事到一定程度就好了,不要太过,太强求。为什么要把自己搞的那么累呢,现代人,压力太大,抑郁的很多。从懂事那天起,大部分人就要为了生存忙碌奔波,要不然一家人的生活就没有着落。当一家人因为自己的努力而得到全家人的生活改善时,你说这种奋斗的过程难道就没有幸福的感觉吗?在瑞典,就算是最坏的打算,一辈子什么也不干,他的收入也很可观,所以,他们有很多人都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到底上帝要他降临人间是来干什么的。其实生命中奋斗也是一种幸福。

我们往往要感叹事事的不如意,其实我们都是幸福的,家人的平安,孩子的健康,难道不是我们最大的幸福吗?做人要乐观,要容易满足才好,这样才会幸福!

《老子》读后感1200字


生命的大智慧——读《老子》有感


生命的大智慧——读《老子》有感

生命的大智慧——读《老子》有感第2页

老子的智慧_道德经读后感1000字


老子的智慧_道德经读后感1000字:

【物或恶之】物,指“余食赘行”这样的事物。或,有人,有的_泛指人或事物。物或恶之,指“余食赘行”这样的事物,会让人厌恶。

【有欲者】

有目的人,这里指以“章,明,成功,长”为目的人。比如,有人做官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就是无欲者。有人做官是为了得到更高的权力,这就是有欲者。有人做慈善是为了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这就是无欲者。

有人做慈善是为了获得慈善家名声,这就是有欲者。有人著书是为了薪火相传,这就是无欲者。有人著书是为了出名赚钱,这就是有欲者。

炊者不立。自视不章;自见者不明;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曰:馀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欲者弗居。古人有言,“炊者不粒”。意思是说,“炊者”是一个懂得奉献的人,因为她做饭不是只给自己吃,而是给更多的人吃。

即使一个家庭,炊者都是奉献者,不懂得奉献的人也成不了“炊者”。同样的道理。一个以获得显赫名声为目的而奋斗的人,就像做饭只给自己吃的人,成不了“炊者”。也就是,成不了真正“名传千古”的人。

真正“名传千古”的人,获得的名声只是他们在为国家、民族、人类做出巨大贡献后的副产品。一个只为自己能够得到明悟而修行的人,成不了著名的“思想家”。只有自己觉悟了,又能指引更多的人一起觉悟,才是公认的著名“思想家”。

一个只为自己享受炫耀而建功立业的人,成不了大功于社会、国家、民族和人类的人。只有他的功劳深远地影响了很多人,能够被很多人长久称颂,才是真正有功之人。

一个只为个人荣誉而修炼技能的人,成不了绝世高手。只有用自己的才能做出更多贡献,让人折服,才是绝世高手。

上面五句话都包含着“道”,它们共同的道理,可以归结为:“做多余的饭,做多余的工作,是只有奉献,没有直接回报的事情,这些事情会让人厌恶,所以一个只为名利而奋斗的有欲者,不会去做这些多余的事情”。

远古人类学会用火,从此结束了茹毛饮血的野蛮生活,这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时刻。而伴随“火的使用”,就有了“炊者”,炊者在族群中必然是地位非常崇高的存在。

简单从百度中搜索的资料看,古人类有崇拜“炊者”的历史。那时候还是母系氏族时代,女性在族群中的地位很高。“炊者”自然就是“炊母”。炊母神,

就是在古代氏族部落中为族人们作饭的女性,是她使大家有可口的饭菜食用,人们因以为“炊母之神”,倍受族人崇敬和景仰。受到大家爱戴的炊母,必然是在食物分配上比较公正的人。“炊者不粒”,应该就是在歌颂“炊者”对大家的奉献。一个受到爱戴的炊者,不会自己独占食物,而是把食物公正地分配给每一位家族成员。

随着社会的发展,“炊者”的社会地位逐渐下降,最后甚至沦为了奴隶主的奴隶。这个古谚语也就慢慢失传了。作者:郭宗林

老子的智慧读后感600字2024


【第1篇】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语译: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能驾驭天下最坚强的东西。道是无微不入的,这一无形的力量,能穿透没有间隙的东西。因此我才知道无为的益处。但是像这样的道理——不言的教导,无为的益处,天下很少人懂得,也很少人能做到。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语译:善于做将帅的,不会显出凶猛的样子;善于作战的人,不轻易发怒;善于克制的人,不用和敌人交锋;善用人的人,反处于众人之下。这些是不和人争的德,就是利用别人能力的处下。能做到不争和处下这二者就是合“道”的极致了。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谓天下王。”正言若反。

语译:天下没有一样东西比水还柔弱,但任何能够攻克坚强的东西,却都不能胜过水,世上再也没有别的东西可以替换它,也再也没有比它力量更大的东西。世人皆知弱胜强,柔胜刚的道理,却无法付诸实行,主要的原因,乃是因为人们爱逞一时的刚强,而忽略了永久的平和。所以圣人才说:“能承受全国的侮辱,才配做社稷之主;能承受全国的灾祸,才配做天下之王。”这就是“正言若反”——合于真理的话,表面上多与俗情相反——的道理。

【第2篇】

老子《道德经》,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千百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无不从这部人类文明史上的智慧宝典中汲取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髓。

当今社会科学发达,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财富越来越殷实,而精神财富却越来越贫乏,道德沦丧的现象日益严重。“堂堂正正做人,踏踏踏实实工作”的呼声日益强烈。物欲横流的现实生活中,如何去面对金钱、地位、美色的诱惑呢? 我们同样可以在《道德经》这部圣典中找出答案,那就是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家庭中注重守静处世,清静自省,尽心本职!

既然我们个体十分渺小,力量十分微弱,人生十分短暂,我们何不端正心态呢?静心、净心、尽心就是人们的三个不同心态层面。静心:静安人生坐标;净心:净处人生方向;尽心:尽展人生作为。

静心,静安人生坐标。

老子以“清静为天下正”,“清静无为”为修道之本。《道德经》十六章云:“致虚极,守静笃。”强调了致虚守静的修养。“致虚”就是要消除心灵的蔽障和理清混乱的心智活动,而后才能“守静”,通过“静”的工夫,深蓄厚养洞察力,才会“知常”,逢凶化吉。

老子之后,庄子强调少私寡欲,以静养神,这是道教静中养生的思想理念。

“静心”,才能“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静心,才不受名利得失困扰,不因进退去留而影响;静心,才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

总之,静心是安心工作之本。人们的心境达到虚静的状态,才会时刻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才会在社会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

净心,净处人生方向。

“净者,不污也”,天地万物之间,洁净不染,就是“不染”。“不染”的含义很广泛,老子《道德经》十二章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意思是说五彩缤纷的世界使人眼花缭乱,各种各样的声音使人震耳欲聋,美味佳肴使人馋涎欲滴,纵横驰骋的心灵使人心态若狂,拥有贵重难得的货物使人心惊胆寒。就从视、听、味、嗅、触、物六方面形象勾划了人们因贪婪而染色、染音、染味、染心、染身所导致的严重后果。故后人云:六根清净、一尘不染。意在教人约束,收敛人们的贪欲之心。

老子的智慧读后感800字2024


在假期中,我读了《老子》一书,谈不上什么理解,只能说是一些感想、体悟。《老子》虽然并不是专门论述教育的文章,但是里面仍然有很多关于教育的思想。它意蕴深远,让人思考,常读常新。

将老子的思想转换到教育中来,就是自然教育的思想。老子主张清静无为,顺其自然,这与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异曲同工。按照老子的理解,教育应该顺其自然,而不过过分强调主观意愿。教师的权威应该不被儿童感知到,这才是最好的师生关系。师生双方都要处于谦虚的地位,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发展规律。尊重自然之道。这些思想,在我们这个年代应该进行批判性继承。

在我们的教学上,如果孩子在课堂上走神,当然可以直接批评:“某某,注意听讲!”老实胆小的可能吓一跳,赶快坐好,但过一阵可能又故态复萌;有逆反心理的可能就会脸色不善,甚至嘴里咕噜咕噜地嘟囔,虽然老师是好意,但传递到学生心里却成了恶念,课堂的气氛就有了火药味。有时课堂上学生竟然和老师顶嘴,僵持起来大家都下不了台。学生肯定是不对的,但如果老师“曲则全”,表扬旁边的同学来提醒走神的人,或者请走神者回答一个问题,旁敲侧击地暗示一下,同样是批评提醒,转一个弯,大家心平气和,彼此相安无事,这样岂不是更好?

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所以看问题要辩证地看待。正所谓福祸相依,生活中的许多事情都应该抱着一种平常心,顺其自然。更进一步来讲,要将生活中的每一次遭遇都看成生命成长的历程,将遭遇中的精神、能量转化为自身生命的体验中来。对待生活,要有好的心态,不要过分关注荣辱得失。这样的话,才能做到通过无为达到有为,通过不争而没有人与之争。

低头静想,学生要照我的思路去回答,依我的指挥棒去质疑解难。他们还会体会到求知的快乐吗?

教育,是要遵循规律的,就像道德经里所讲:“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万事万物,都各有其根本,安静平和地遵循它,等待它,顺应它。放在教育上,我想,是不急不躁,是尽力而为,顺其自然。

成长是个缓慢的过程,教育也是个缓慢的过程,就像老子所说:“道冲而用之或不盈”。在书中,有许多地方都是从自然现象引到社会道理。在论述君主要居于百姓之下就是因为大海居百川之下而容纳百川。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我们逐渐丢失了这种敏感。我们缺少了从细微处看道理的能力。这是一种洞察力,也是一种理解力,更是一种阐释力,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加以锻炼。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老子的智慧读后感1200字”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老子的读后感800字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