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鲁迅所有的文章里面,我最喜欢的是《二十四孝图》。其实,《二十四孝图》中那些孝子们的故事,原本该是很感人的。只可惜,一代代人们给它披绫挂彩,涂脂抹粉,将感人的真实涂抹成了让人反感的矫情。就如同一个女子,任凭她再怎么美丽,若是脸上抹了过于厚重的脂粉,也唯有让人反胃而已。
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对《郭巨埋儿》的描写。这一段让我深刻的感受到封建社会的腐朽。鲁迅先生在《旧事重提》中说:“童年时代的我和我的伙伴实在没有什么好画册可看。我拥有的最早一本画图本子只是《二十四孝图》。其中最使我不解,甚至于发生反感的,是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件事。”鲁迅先生还不无讽刺地说道,不仅他自己打消了当孝子的念头,而且也害怕父亲做孝子特别是家境日衰、祖母又健在的情况下,若父亲真当了孝子,那么该埋的就是他了。不是 让谁照著学,而是一点,让大家明白, 父母给予我们生命, 我们应该去爱自己的的父母, 害自己的孩子是不对的,但要学习这种文化,而非是模仿 是通过故事告诉大家孝敬父母。
绅士赤条条的躺在冰上面”借用的是“卧冰求鲤”的故事。《晋书王祥传》说他后母“常欲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将剖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之而归”。“将军跳下汽车去负米”,借用的是“子路负米”的传说。子路,姓仲名由,孔丘的学生。他服侍父母时,自己只吃粗劣的饭菜,为父母到百里以外去背米。”鲁迅在前文已说过,学“子路负米”并不难,而“卧冰求鲤”则有点危险。这里讽刺国民党反动派统治时期的社会状况,“整饬伦纪的文电是常有的”,但却很少看见那些“绅士”、“将军”为老百姓做出类似“卧冰求鲤”、“子路负米”这样的善事来。
让我们的英雄走下神坛吧,还他们各自的本来面目,那些不见得多么完美、然而充满了人情味的面容,那些褪去了“神”的光环、然而闪耀着“人”的光辉的面容。
让我们唱起普通人的赞歌吧,歌唱那些软弱、怯懦、犹豫背后的高贵与坚强,赞美那些挺立于平凡身躯中的铮铮傲骨。
【第2篇】
这个故事发生在元朝,故事的主人公叫李忠。李忠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他和母亲相依为命。母亲用自己瘦弱的身躯担负起家庭的重担,不但外出耕田劳作还回家纺纱织衣、打理家务、教育子女。母亲的坚韧意志和勤劳的生活作风为李忠树立了一个模范榜样,让他从小就懂得理解母亲,并用幼小的身躯为母亲分担家事、照顾母亲。他时时处处都念着母亲的辛劳和需要,把家中最好的一切都奉献给母亲,还想尽办法替母亲分忧解愁。李忠的孝心感动了乡亲们,他们不但常常伸出援助之手, 还 纷纷以李忠为榜样来教育自己的子女。
自然灾害时刻存在着,公元1303年的一天,李忠家所在一带发生了猛烈的大地震,顷刻之间房屋倒塌,被压死的村民不计其数。突然被震飞的山头径直冲向李忠家,千钧一发之际,奇迹发生了:飞散的山头突然分做两支,从两侧绕过李忠家的房屋,一直到五十步以外才又合拢在一起。李忠的家就这样被保全了。
这真是“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孝子至诚的孝心行为是顺应天意的善行,连老天都照顾。孝爱是天地生灵万物和谐的根本,父母爱孕育儿女孝,儿女孝又彰显父母爱。
孝是中国的传统美德,是儿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从古至今,以孝感动邻里、感动天地的例子数不胜数。可是直到今天还有很多儿女结婚后对父母不管不问,或者说在经济如此发达的今天这种不孝的行为反而增多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物质得到了极大满足而孝行却缺失?究根结底就是大多数人认为孝就是让父母吃好喝好穿好,满足物质需求就可以了,殊不知父母的精神世界是很匮乏的。父母们用尽一生的心力和体力为儿女创造最好的条件,可以说让儿女生活好就是父母们不懈努力奋斗的目标。可是当儿女渐渐长大工作结婚生子后,父母们最大的目标也随之消失,突然的闲暇让父母无所适从,精神世界倍感空虚。所以这时儿女的一声问候、几句贴心的话、给父母做的一顿可口的饭菜都是慰藉父母的有效方法。记得有一首歌叫《常回家看看》,歌词中有这样两句话:常回家看看,哪怕给妈妈刷刷筷子洗洗碗,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团团圆圆;常回家看看,哪怕给爸爸锤锤后背揉揉肩,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一辈子总操心就问个平平安安。几句话道出天下父母内心中最真实的想法。
另一方面父母也要理解儿女不能常回家看看,繁忙的工作、多变的人际关系、推不掉的酒桌应酬、子女的课后辅导……每天好多忙也忙不完的事,有时要忙到半夜,拖着疲倦的身体终于可以睡觉了,还没睡醒闹表就在滴滴作响了。好不容易闲暇下来的周末又要送子女去辅导班,会朋友等……我觉得《常回家看看》是很多上班族儿女共同的心声,也相信这些上班族儿女会安排好自己的空闲时间常回家看看,尽一份儿女的孝心。
【第1篇】
鲁迅所有的文章里面,我最喜欢的是《二十四孝图》。其实,《二十四孝图》中那些孝子们的故事,原本该是很感人的。只可惜,一代代人们给它披绫挂彩,涂脂抹粉,将感人的真实涂抹成了让人反感的矫情。就如同一个女子,任凭她再怎么美丽,若是脸上抹了过于厚重的脂粉,也唯有让人反胃而已。
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对《郭巨埋儿》的描写。这一段让我深刻的感受到封建社会的腐朽。鲁迅先生在《旧事重提》中说:“童年时代的我和我的伙伴实在没有什么好画册可看。我拥有的最早一本画图本子只是《二十四孝图》。其中最使我不解,甚至于发生反感的,是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件事。”鲁迅先生还不无讽刺地说道,不仅他自己打消了当孝子的念头,而且也害怕父亲做孝子特别是家境日衰、祖母又健在的情况下,若父亲真当了孝子,那么该埋的就是他了。不是让谁照著学,而是一点,让大家明白,父母给予我们生命,我们应该去爱自己的的父母,害自己的孩子是不对的,但要学习这种文化,而非是模仿是通过故事告诉大家孝敬父母。
绅士赤条条的躺在冰上面”借用的是“卧冰求鲤”的故事。《晋书•王祥传》说他后母“常欲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将剖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之而归”。“将军跳下汽车去负米”,借用的是“子路负米”的传说。子路,姓仲名由,孔丘的学生。他服侍父母时,自己只吃粗劣的饭菜,为父母到百里以外去背米。”鲁迅在前文已说过,学“子路负米”并不难,而“卧冰求鲤”则有点危险。这里讽刺国民党反动派统治时期的社会状况,“整饬伦纪的文电是常有的”,但却很少看见那些“绅士”、“将军”为老百姓做出类似“卧冰求鲤”、“子路负米”这样的善事来。
让我们的英雄走下神坛吧,还他们各自的本来面目,那些不见得多么完美、然而充满了人情味的面容,那些褪去了“神”的光环、然而闪耀着“人”的光辉的面容。
让我们唱起普通人的赞歌吧,歌唱那些软弱、怯懦、犹豫背后的高贵与坚强,赞美那些挺立于平凡身躯中的铮铮傲骨。
【第2篇】
这个故事发生在元朝,故事的主人公叫李忠。李忠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他和母亲相依为命。母亲用自己瘦弱的身躯担负起家庭的重担,不但外出耕田劳作还回家纺纱织衣、打理家务、教育子女。母亲的坚韧意志和勤劳的生活作风为李忠树立了一个模范榜样,让他从小就懂得理解母亲,并用幼小的身躯为母亲分担家事、照顾母亲。他时时处处都念着母亲的辛劳和需要,把家中最好的一切都奉献给母亲,还想尽办法替母亲分忧解愁。李忠的孝心感动了乡亲们,他们不但常常伸出援助之手,还纷纷以李忠为榜样来教育自己的子女。
自然灾害时刻存在着,公元1303年的一天,李忠家所在一带发生了猛烈的大地震,顷刻之间房屋倒塌,被压死的村民不计其数。突然被震飞的山头径直冲向李忠家,千钧一发之际,奇迹发生了:飞散的山头突然分做两支,从两侧绕过李忠家的房屋,一直到五十步以外才又合拢在一起。李忠的家就这样被保全了。
这真是“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孝子至诚的孝心行为是顺应天意的善行,连老天都照顾。孝爱是天地生灵万物和谐的根本,父母爱孕育儿女孝,儿女孝又彰显父母爱。
孝是中国的传统美德,是儿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从古至今,以孝感动邻里、感动天地的例子数不胜数。可是直到今天还有很多儿女结婚后对父母不管不问,或者说在经济如此发达的今天这种不孝的行为反而增多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物质得到了极大满足而孝行却缺失?究根结底就是大多数人认为孝就是让父母吃好喝好穿好,满足物质需求就可以了,殊不知父母的精神世界是很匮乏的。父母们用尽一生的心力和体力为儿女创造最好的条件,可以说让儿女生活好就是父母们不懈努力奋斗的目标。可是当儿女渐渐长大工作结婚生子后,父母们最大的目标也随之消失,突然的闲暇让父母无所适从,精神世界倍感空虚。所以这时儿女的一声问候、几句贴心的话、给父母做的一顿可口的饭菜都是慰藉父母的有效方法。记得有一首歌叫《常回家看看》,歌词中有这样两句话:常回家看看,哪怕给妈妈刷刷筷子洗洗碗,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团团圆圆;常回家看看,哪怕给爸爸锤锤后背揉揉肩,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一辈子总操心就问个平平安安。几句话道出天下父母内心中最真实的想法。
另一方面父母也要理解儿女不能常回家看看,繁忙的工作、多变的人际关系、推不掉的酒桌应酬、子女的课后辅导……每天好多忙也忙不完的事,有时要忙到半夜,拖着疲倦的身体终于可以睡觉了,还没睡醒闹表就在滴滴作响了。好不容易闲暇下来的周末又要送子女去辅导班,会朋友等……我觉得《常回家看看》是很多上班族儿女共同的心声,也相信这些上班族儿女会安排好自己的空闲时间常回家看看,尽一份儿女的孝心。
[篇1:二十四孝读后感]
最近,我读了二十四孝,有戏彩娱亲的老莱子,有鹿乳奉亲的燕子,芦衣顺母的敏娟其中我最感动的是戏彩娱亲的老莱子。
他是春秋时期的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麗,他总是孝敬父母,每次有好吃的他总是给父母。他七十岁还不觉得自己老,还经常穿上五彩皮衣,逗父母开心。有一次,她出去挑水回来的时候不小心摔了一跤,水全都洒了,他不想让他的父母伤心,便灵机一动,扮成小孩子一样倒在地下玩拨浪鼓,二老看见了还以为他又向前此一样玩,所以二老大笑。
读完了这个故事,我不禁思绪万千,知道古代人都那麽孝顺,我们现代人就更应该孝顺父母了。这使我我想起了一个词百善孝当先。只有好好做人,努力学习,做力所能及的事,才是孝顺。此时我想到了,我有没有像老莱子一样孝顺父母?有没有让父母开心?
这使我想起了春节前的一件事;那天晚上,只有妈妈和我在家。突然,妈妈的肚子疼了起来,妈妈叫我拿药来,可是药竟没了,只能我亲自下去买药。这麽黑的天,身手不见五指,我最害怕了;但是为了妈妈,我一咬牙一跺脚豁出去了。出门便一路小跑到了药店,往家走的时候,我累得不行了。
这时,我脑子里浮现出一个身影,那是妈妈,他肯定为我买药的时候也一路小跑。现在,正好让我有一次表现的机会,所以我的步伐加快了,终于以最快的速度跑回了家。等我回到家,已经大汗淋漓了。吃完了药妈妈说:有儿子真好。我开心地说:还是有用的。
我相信,我以后会向二十四孝里的孝子好好学习,做一个孝顺的好孩子。
[篇2:二十四孝图读后感]
捧着鲁迅先生那本朝花夕拾,翻了好一会儿,半天没憋出一句话来。虽说作者是中国现代文坛当之无愧的巨匠,但我总觉得他的文笔太过深沉晦涩。也许是我的觉悟低了些吧,连思想也有些不同的,就像那篇二十四孝图。
百善孝为先是古人的基本道德思想,二十四孝图本是一本宣扬儒家孝的观念的儿童传统读物。而鲁迅先生这篇文章就写在于反对白话文的潮流争锋相对之时。作者以激奋起笔,贯穿了辛辣的讽刺,痛斥了封建孝道的虚伪,表达了他的爱憎之情。
并不是否定鲁迅的观点。的确,新中国是需要像他这样敢说敢做的人才,也的确很渴望一个去打击封建残酷的声音。然而,对于他所言的观点我却意见相左。
不得不承认的是,二十四孝的确有着一些像哭竹生笋卧冰求鲤等匪夷所思的接近神话的故事。也有一些极端一味的如老莱娱亲郭巨埋儿。你可以称之为荒诞,但它只是仅仅起到警示后人的作用,目的还是好的。试问难道真的有人去学着文中那般卧在冰上,求着鲤鱼的到来?有真的有白发老爷在故作小儿状吗?
古代不受孝道的极为少见,也算是屈指可数。倒是在如今的社会不孝儿女诸多。父母含辛茹苦的拉扯长大,成人后却对父母不屑一顾,冷嘲热讽的比比皆是。子不嫌母丑,子不嫌家贫,我想现代人也逐渐丧失了这种传统了吧!
孝并不像鲁迅所言的那番难到了几十几百倍。父母累了送上一杯热腾腾的暖茶,看见你把家里打扫的干干净净,看见成绩单上那喜人的成绩。我想知一切都足以让父母舒展眉头的了。可惜,有人连这一点小事也做不到,让双亲头上的白发添了一根又一根。
二十四孝没有错,它的最终母的只是希望后人更加孝顺,更为懂事。儒家思想的确在某一方面迫害了人,但我们不可以完全否定,只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发现它优秀的一面。因此原谅二十四孝吧!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吃的、穿的、用的都是父母含辛茹苦挣来的,衣服上的每一根丝线都包含着父母的血汗。就是父母这样默默无言、不求回报的爱,才让我们能健健康康、无忧无虑地成长。
前不久,我阅读了使我受益匪浅的书《二十四孝》。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孝感动天的故事。上古时期五帝之一的舜帝,是瞽瞍老汉的儿子。从小就懂得孝顺,他父亲脾气古怪,继母性情变化无常,同父异母的弟弟名字叫象,常对父亲傲慢不恭敬。只有舜始终如一,毫无怨言,对父母恭敬如常,对弟弟加倍照顾、关心。此超常之大孝心,感动上天。舜每天去历山耕田种地,干活时有神象跑来替他拉犁,神鸟飞来如他播种,尧帝听说舜的事迹后,让自己的九个儿子拜舜为师,把自己的二个心爱的女儿同时嫁给舜为妻子,最后把天下禅让给了舜。
读完了这个故事,我不禁思绪万千,知道古代人都那么孝顺,我们现代人就更应该孝顺父母了。这让我不由自主地联想到了自己的家庭,自己的父母。我生活在一个幸福的家庭,我的爸爸妈妈对爷爷奶奶都很孝顺,他们言传身教,给了我很多启发。
这又让我想到几天前的事情:那天晚上,只有妈妈和我在家。突然,妈妈的胃疼了起来,妈妈叫我拿药来,可是药竟没了,只能我亲自下去买药。这么黑的天,身手不见五指,我最害怕了,但看着妈妈强忍着痛苦,我一咬牙豁出去了。出门便一路小跑,可是,天空不作,下起了倾盆大雨,诶,真倒霉,我只好躲在屋檐慢慢地跑到药店。往家走的时候,我累得气喘吁吁。这时,我脑子里浮现出一个身影,那是妈妈,她肯定为我买药的时候也是一路小跑。现在,正是妈妈需要我的时候,所以我的步伐加快了,终于以最快的速度跑回了家。等我回到家,已经全身湿透了。妈妈看着我,笑了。
孝顺父母是必要的,那什么是孝呢?当然, 孝,无须甜言蜜语,无须惊天动地,多一些精神上的支持,微处见真情,爱在细微处,一杯水、一张相、一个电话、一句叮咛、便是生活里一点一滴爱的流淌。既然你孝了,就毫无怨言、真心实意地去孝吧!让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发扬下去!
时间煮成一壶茶 ------读《二十四孝故事》有感
我从来不曾对外祖母抱有任何好感,准确地说,我讨厌她。
不知为何,我可以对任何人做出容忍,但唯独她不行。
我知道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也看过不少书,“扇枕温食”的故事我也知道。但直到读了《二十四孝故事》,至今才懂得何为孝。
我爱我的母亲,但我讨厌我的外祖母。为此我和母亲发生过不少的争执。爱在父亲和母亲中间,或许过多地,我会选择母亲。因为儿时,或许母亲陪伴我的时间更多。
我曾在母亲面前大诉我对外祖母的痛恨之处,母亲并非不为所动,但也无可奈何。我也并非不知道,让她在外祖母和我中间做选择,是很难的。虽然母亲一次次地选择了外祖母。
又一次,我和外祖母闹翻了。又一次,我让母亲伤心了。
那一天,我在外祖母家,外祖母不知为何,从哪儿听来了我曾在她背后如何如何讨厌她的话。她又摆出了她那副仁义无辜的样子。我怒火中烧,破门而出,拿起电话,大声对母亲吼道:“妈妈,你快回来,我们马上返回城里!”外祖母也听到了,她默默地走了。
然而让我意外的是,母亲并没有生气,平静地说:“我知道你不喜欢外祖母,我是你的母亲,她,同时也是我的母亲,你爱你的母亲,我也爱我的母亲。”
我顿悟,“母亲”一词并非我的母亲一个人的责任,同样,我的外祖母也有。我孝顺母亲,那便要先孝顺母亲的母亲。我从来都不知道,我和外祖母的关系,不仅仅是一个称呼,而是血浓于水的亲情。
“孝”的意义何在,我想起了《二十四孝故事》里提起的,孝不仅仅是对于父母,而我们最先考虑的应是他们的父母。
因为,像我一样,母亲也曾在外祖母的怀抱里牙牙学语。
像我一样,母亲也曾依偎着外祖母。
像我一样,母亲也爱着外祖母。
我顿悟,我明白了,孝是尊重,孝是行动。母亲,我一定会把孝运用到外祖母身上,我会好好爱她,像爱你一样。
时间悄然煮成一壶沸腾似你的清茶,芬芳依旧,爱依旧,孝依旧。
导语:《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元代郭居敬辑录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后来的印本都配上图画,通称《二十四孝图》,成为宣扬孝道的通俗读物。“孝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精髓。小编为书迷们搜罗了精彩的读后感范文,欢迎浏览借鉴!
篇一:《二十四孝图》读后感
捧着鲁迅先生那本《朝花夕拾》,翻了好一会儿,半天没憋出一句话来。虽说作者是中国现代文坛当之无愧的巨匠,但我总觉得他的文笔太过深沉晦涩。也许是我的觉悟低了些吧,连思想也有些不同的,就像那篇《二十四孝图》。
“百善孝为先”是古人的基本道德思想,《二十四孝图》本是一本宣扬儒家“孝”的观念的儿童传统读物。而鲁迅先生这篇文章就写在于“反对白话文”的潮流争锋相对之时。作者以激奋起笔,贯穿了辛辣的讽刺,痛斥了封建孝道的虚伪,表达了他的爱憎之情。
并不是否定鲁迅的观点。的确,新中国是需要像他这样敢说敢做的人才,也的确很渴望一个去打击封建残酷的声音。然而,对于他所言的观点我却意见相左。
不得不承认的是,二十四孝的确有着一些像“哭竹生笋”“卧冰求鲤”等匪夷所思的接近神话的故事。也有一些极端一味的如“老莱娱亲”“郭巨埋儿”。你可以称之为荒诞,但它只是仅仅起到警示后人的作用,目的还是好的。试问难道真的有人去学着文中那般卧在冰上,求着鲤鱼的到来?有真的有白发老爷在故作小儿状吗?
古代不受孝道的极为少见,也算是屈指可数。倒是在如今的社会不孝儿女诸多。父母含辛茹苦的拉扯长大,成人后却对父母不屑一顾,冷嘲热讽的比比皆是。子不嫌母丑,子不嫌家贫,我想现代人也逐渐丧失了这种传统了吧!
孝并不像鲁迅所言的那番“难到了几十几百倍”。父母累了送上一杯热腾腾的暖茶,看见你把家里打扫的干干净净,看见成绩单上那喜人的成绩。我想知一切都足以让父母舒展眉头的了。可惜,有人连这一点小事也做不到,让双亲头上的白发添了一根又一根。
二十四孝没有错,它的最终母的只是希望后人更加孝顺,更为懂事。儒家思想的确在某一方面迫害了人,但我们不可以完全否定,只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发现它优秀的一面。因此原谅二十四孝吧!
篇二:《二十四孝图》读后感
最近看了一本介绍古代子女感恩行孝的书,叫《24孝图》。里面讲了很多子女对待父母的事,有几篇故事让我很感动。
虽然那些都是古代的事情,现在想来仍然有很大的意义,值得我们去学习。现在和大家分享一些小故事。百里负米: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看看我们现在的孩子呢?哪里能有这样的胸怀,总是先想着自己,不能先考虑到父母,这是教育的缺失,仲由得百里负米为父母的精神是现代孩子最应值得学习的。芦衣顺母: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
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这是多么宽大的胸怀啊,能向亲生母亲那样对待继母,并且能用自己的言行去改变继母的态度,真的是很了不起的事情啊。现在的我们呢?即使是自己的亲父母都不能原谅他们的小错误,都会不停的抱怨父母对待我们不好,这个不行,那个不行,试想我们有没有站在父母的角度思考,或者以自己的行动去影响改变他们呢?扇枕温衾:黄香,东汉江夏安陆人,九岁丧母,事父极孝。酷夏时为父亲扇凉枕席;寒冬时用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卧冰求鲤王祥,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这两个故事都是讲为了父母而不顾自己的安危,只要父母能够过的舒服,能够开心,自己做出点牺牲是没什么的。不管做什么事情都先为父母着想,用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回报父母。
希望每个孩子都有感恩的心,能时常为给了我们生命、为我们付出一切的父母想想,我们能为父母做些什么?我们能拿什么回报我们的父母呢?或者只是轻轻地一句“妈妈我爱你”就能使父母感动了。
篇三:《二十四孝图》读后感
美德是中国的一种伟大精神。最近我阅读了道德故事——二十四孝,情节感人,让人不禁被他们的孝道所感动,心中油然升腾起深深的敬佩。
《二十四孝》主要讲了中国古代的二十四个孝敬父母的故事。其中,最让我记忆深刻的就是《亲尝汤药》和《弃官寻母》。《亲尝汤药》主要讲述了汉文帝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怠慢。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以便母亲随时照用,母亲所服的汤药,他都亲口尝过后才让母亲服用。他在位二十四年,重德治,兴礼仪,人丁兴旺,使西汉十分发达。汉文帝作为一位皇帝如此孝顺,怎能不让人敬佩。他更让我明白了一个人无论都忙,无论自己的事业多么重要,我们都不能对父母不闻不问。不管工作多忙,不管路有多远,都要心系父母,都要常回家看看。其实父母要的并不多,一声嘘寒问暖,足以抚慰他们孤独寂寞的心灵。
更让我感动的是《弃官寻母》。朱寿昌七岁时,生母被嫡母嫉妒,不得不改嫁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朱寿昌做官后,行四方寻找母亲。找到线索之后,他便弃官寻母。历经千辛万苦,他终于在陕西和母亲相遇了。多么感人的孝子啊!
这时一个声音在脑海中不停地问:“孙天乐,你呢?你是一个孝子吗?”“当然,可是有的时候……”有的时候我会因为一些小事,冲着妈妈发脾气,让妈妈很生气。那一次,我用自己的压岁钱买了两包薯片,准备明天吃。可是第二天早上起来一看,妈妈竟然正在吃我的薯片。我很生气,对妈妈大吼道:“你为什么吃我的薯片,你赔我。”“儿子,薯片这种油炸食品,你不能多吃,我煮了又有营养又好吃的鸡蛋,你快起来吃吧。”“我不吃,我不吃,我就要你赔我的薯片。”就这样我闹得妈妈很头疼。现在想想真惭愧啊!妈妈为了我的身体发育,让我少吃不健康食品,我竟然冲她发脾气。就算是又有营养又好吃的东西,我也不能只想着自己啊!
我以后一定孝顺父母,一定不让父母操心,更不能让他们生气。
中华民族的美德是人们必须有的精神品质。而孝道是拥有美德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有人说“教”就是孝道的文化。曾经我们可能都犯过错,但我们只要好好学习孝道的文化,并践行于我们的日常行为中,我相信每一个人都是好人,都是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二十四孝图》图文并茂,非常感人。我发现,百事孝为先,小时候那些孝顺的人,长大都有了很大的成就。
二十四孝有:孝感动天、亲尝汤药、啮指痛心、百里负米、芦衣顺母、鹿乳奉亲、戏彩娱亲、卖身葬父、刻木事亲、行佣供母、怀橘遗亲、为母埋儿、扇枕温衾、拾萧异器、涌泉跃鲤、闻雷泣墓、乳姑不怠、卧冰求鲤、恣蚊饱血、扼虎救父、哭竹生笋、尝粪忧心、弃官寻母、涤亲溺器。其中,我最喜欢刻木事亲,意思是:丁兰,相传为东汉时期河南(今河南黄北)人。幼年父母双亡,他经常思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于是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议,每日三餐敬过双亲后自己方才食用,出门前一定禀告,回家后一定见面,从不懈怠。久之,其妻子对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针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居然有血流出。丁兰回家见木像眼中垂泪,问知实情,遂将妻子休弃。
虽然这篇文章里木头人的手指会流血不现实但古代人真的是孝顺。现在有很多人特别是我们这代人一天到晚都是在想自己该怎么样,自己吃的好不好,玩得好不好,向父母要这要那,达不到要求就发脾气,有时对父母和长辈说话、行为很不礼貌。和前人相比我真的对孝顺二字没有做好。读了这本书,我以后一定要孝顺父母,尊敬老人,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美德。让我们从点滴做起吧!
[篇1:二十四孝图读后感]
鲁迅所有的文章里面,我最喜欢的是二十四孝图。其实,二十四孝图中那些孝子们的故事,原本该是很感人的。只可惜,一代代人们给它披绫挂彩,涂脂抹粉,将感人的真实涂抹成了让人反感的矫情。就如同一个女子,任凭她再怎么美丽,若是脸上抹了过于厚重的脂粉,也唯有让人反胃而已。
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对郭巨埋儿的描写。这一段让我深刻的感受到封建社会的腐朽。鲁迅先生在旧事重提中说:“童年时代的我和我的伙伴实在没有什么好画册可看。我拥有的最早一本画图本子只是二十四孝图。其中最使我不解,甚至于发生反感的,是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件事。”
鲁迅先生还不无讽刺地说道,不仅他自己打消了当孝子的念头,而且也害怕父亲做孝子特别是家境日衰、祖母又健在的情况下,若父亲真当了孝子,那么该埋的就是他了。不是让谁照著学,而是一点,让大家明白,父母给予我们生命,我们应该去爱自己的的父母,害自己的孩子是不对的,但要学习这种文化,而非是模仿是通过故事告诉大家孝敬父母。
绅士赤条条的躺在冰上面”借用的是“卧冰求鲤”的故事。晋书?王祥传说他后母“常欲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将剖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之而归”。
“将军跳下汽车去负米”,借用的是“子路负米”的传说。子路,姓仲名由,孔丘的学生 。他服侍父母时,自己只吃粗劣的饭菜,为父母到百里以外去背米。”鲁迅在前文已说过,学“子路负米”并不难,而“卧冰求鲤”则有点危险。
这里讽刺国民党反动派统治时期的社会状况,“整饬伦纪的文电是常有的”,但却很少看见那些“绅士”、“将军”为老百姓做出类似“卧冰求鲤”、“子路负米”这样的善事来。
让我们的英雄走下神坛吧,还他们各自的本来面目,那些不见得多么完美、然而充满了人情味的面容,那些褪去了“神”的光环、然而闪耀着“人”的光辉的面容。
让我们唱起普通人的赞歌吧,歌唱那些软弱、怯懦、犹豫背后的高贵与坚强,赞美那些挺立于平凡身躯中的铮铮傲骨。
[篇2:二十四孝读后感]
孝道,自古以来就是贯穿于国人伦理和美德的精髓。
闲暇的一个人去郑州城隍庙转了一圈,这是第三次来。第一次和同事,第二次和我弟。总觉得这个地方,有尘世难得的清净,总之,我喜欢这里。如果说前两次是看热闹的话,这一次应该是看到了门道。留心看了正殿两侧的垂直坡面上画的就是二十四孝彩图。想起了小时候,爸爸常常给我讲这样的故事。
常言道,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养儿不知父母恩。最近细细品味了儒家的经典著作,元代郭居敬的二十四孝,感触良多。
个中,印象最深的当属,“戏彩娱亲”、扼虎救父、嗜指痛心、鹿乳奉亲等等。
戏彩娱亲,讲的是春秋时楚国的隐士老莱子的故事。楚王曾派使者请他出仕,他却表示不屑。这人很有意思,已经七十岁了,还说自己不老。对自己的双亲十分孝顺。他穿上五彩斑斓的衣服学者婴儿的样子嬉戏哄二老开心。取水上堂的时候,故意假装跌倒在地,学着婴儿那样啼哭,父母看了哈哈大笑。
今天看来,老莱子总是让人觉得少不了做作之嫌。鲁迅先生,对这一点就很是反感。但我觉得,这又有何妨,其初衷是好的,就是一个劲的让年迈的父母永葆一颗不老的心态。
扼虎救父,是关于晋朝杨香勇敢把父亲从虎口中解救的故事。一个年仅16岁的小女孩,随父亲去田间割稻,歘然闯出一只白额虎,把杨父叼在口中。幼冲的小杨香,情急之下,完全忽视了自己与老虎力量的悬殊,竟然用小手卡主老虎的咽喉,直至老虎瘫软在地,父亲得救。虽然摆布不了夸张的色彩,小小的一个女孩子力气能有多大,但是我们不得不由衷赞赏这样一个勇敢和孝顺的女孩。
曾参,孔夫子的得意门生。嗜指痛心就是讲的他的事迹。说他少时家穷,常去山中砍柴。一日,宾客来访,曾母不知所错,急的狠咬自己的手指。曾参猛的觉得心口疼痛,就迅速赶回家中,跪问其母,母亲说,我咬指嗜希望你回来。是啊,这充分显示了母子俩具有极强的感知力。
关于鹿乳奉亲,讲的是春秋时郯子身披鹿皮去去山中,混入鹿群中取鹿乳侍奉双亲的故事。我看着不觉得不佩服他,有点滑稽,十分敬佩。为什么呢,你看,如果他了解鹿群的生活习性又怎么会混入鹿群呢。体现了他能和自然很好的融为一体。
当然二十四孝,远不止上面我所提到的这些。每一个,看后都会有莫名的感动。敢问,看了这样,你觉得你对自己的父母亲做的够吗,不说想这些人一样。起码,你不让父母担心,常常给予必要地问候了吗?都扪心自问一下吧!
做一个孝顺的人,因为你也会有老去的一天。常怀感恩之心,不让二老再为我们把心操碎。
二十四孝图是鲁迅的作品,下面小编整理了二十四孝图读后感600字,欢迎阅读!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600字(一)
鲁迅所有的文章里面,我最喜欢的是《二十四孝图》。其实,《二十四孝图》中那些孝子们的故事,原本该是很感人的。只可惜,一代代人们给它披绫挂彩,涂脂抹粉,将感人的真实涂抹成了让人反感的矫情。就如同一个女子,任凭她再怎么美丽,若是脸上抹了过于厚重的脂粉,也唯有让人反胃而已。
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对《郭巨埋儿》的描写。这一段让我深刻的感受到封建社会的腐朽。鲁迅先生在《旧事重提》中说:“童年时代的我和我的伙伴实在没有什么好画册可看。我拥有的最早一本画图本子只是《二十四孝图》。其中最使我不解,甚至于发生反感的,是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件事。”鲁迅先生还不无讽刺地说道,不仅他自己打消了当孝子的念头,而且也害怕父亲做孝子特别是家境日衰、祖母又健在的情况下,若父亲真当了孝子,那么该埋的就是他了。不是让谁照著学,而是一点,让大家明白,父母给予我们生命,我们应该去爱自己的的父母,害自己的孩子是不对的,但要学习这种文化,而非是模仿是通过故事告诉大家孝敬父母。
绅士赤条条的躺在冰上面”借用的是“卧冰求鲤”的故事。《晋书?王祥传》说他后母“常欲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将剖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之而归”。“将军跳下汽车去负米”,借用的是“子路负米”的传说。子路,姓仲名由,孔丘的学生。他服侍父母时,自己只吃粗劣的饭菜,为父母到百里以外去背米。”鲁迅在前文已说过,学“子路负米”并不难,而“卧冰求鲤”则有点危险。这里讽刺国(min)党反动派统治时期的社会状况,“整饬伦纪的文电是常有的”,但却很少看见那些“绅士”、“将军”为老百姓做出类似“卧冰求鲤”、“子路负米”这样的善事来。
让我们的英雄走下神坛吧,还他们各自的本来面目,那些不见得多么完美、然而充满了人情味的面容,那些褪去了“神”的光环、然而闪耀着“人”的光辉的面容。
让我们唱起普通人的赞歌吧,歌唱那些软弱、怯懦、犹豫背后的高贵与坚强,赞美那些挺立于平凡身躯中的铮铮傲骨。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600字(二)
《朝花夕拾》中有一篇叫《二十四孝图》的文章,给我印象十分深刻,颇有感受。
文章讲的是作者忆述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作品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作品对当时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了尖锐的抨击。
所谓《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但其中的“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尝粪忧心”令人发指。
先说说那个郭巨埋儿吧。说是晋代有个叫郭巨的,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为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养母亲,对母极孝。后来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就和妻子商量:“儿子可以再生,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粮食好供养母亲。”夫妻遂把儿子抱出,挖坑要埋。兴好挖出一坛金子来,才免了儿子一死。
郭巨虽有孝心,但杀儿之举,却有违人性,不合儒家“天地之性,人为贵”的人本观念。看似大孝,其实是残忍。古有为求神为父母治病舍身的,也有割股肉以解父母想吃肉之念的,今有为父母治病献五脏的,极少有为父母去杀人的。为了节约粮食,就想把自己的亲生儿子杀了,一则有违老母爱孙之心,二则陷老母于不仁。所以后来有人把这种孝举,称为“愚孝。
随便一翻《二十四孝图》,这样的字眼映入眼帘:“卖身葬父”、“埋儿奉母”、“哭竹生笋”。“刻木事亲”、“埋儿奉母”让人感到冷酷无情;“孝感动天”、“卧冰求鲤”、“哭竹生笋”迷信思想严重;“尝粪忧心”则让人恶心。
孝是应该的,迂腐是愚蠢的,盲从是可悲的,卫道是可恨的。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600字(三)
《二十四孝图》这篇文章记述的是鲁迅先生通过当时的儿童读物想起自己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揭示了封建孝道虚伪和残酷,并且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指责了这些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生命,将“肉麻当做有趣”,以“不情为伦理,污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
作品开篇对当时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现象给予严重批评,通过这件事可以体现作者鲁迅是下了很大决心提倡白话文的。而对于提倡复古的人是极其痛恨的,痛恨到什么程度呢!“只要对于白话来加以谋害者,都应该灭亡!”两次在开篇部分出现足以体现作者鲁迅对提倡白话文的渴望和对复古的痛恨。并且用“麻叔谋蒸食小儿”的例子来比喻这件事,足以体现作者对于此事的努力有多大。
《二十四孝图》是元代郭居敬编,内容是集录了古代所传的二十四个孝子的故事,是旧时宣扬孝道的通俗读物,其中“老莱娱亲”是讲他七十多岁时穿五色彩衣诈跌“娱亲”的故事,”、“郭巨埋儿”是讲郭巨由于家里贫穷母亲吃不饱饭便要挖坑埋掉自己亲生儿子的事。这里面几乎全是记录愚孝的故事,鲁迅通过表达自己对愚孝的不认同,同时也讽刺了当时的旧社会、旧制度、旧思想,表现了他强烈提倡新文化的欲望。
鲁迅先生对愚孝的看法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孝是必要的,愚孝是万万不可的,这不是今天的我们正要学习的吗?希望天下多几个孝子,少几个愚孝之人……(于美恒)
最近,我看了《二十四孝故事》,这里面叙述了二十四个感人的孝心故事,其中,我喜欢《孝感动天》这则小故事。
这篇故事主要讲述的是,古代的五帝之一,舜。他从小家境贫穷,却生来就孝顺。他的父亲脾气古怪,继母又性情变化无常,同你异母的弟弟象也很不懂事。他们多次去陷害舜,可舜却毫无嫉恨,总是以德报怨。
舜的孝心感动了上天,于是舜耕田种地时,大象跑来替他耕犁,小鸟也飞来为他播种。尧舜听说了舜的事迹后不仅让自己的九个儿子拜舜为师,还把自己的二个心爱的女儿嫁给了他,最后又把天下禅让给了舜。
看完后,我被舜的孝心深深地感动了,也暗下决心,一定要向舜学习,在家中做一个孝顺的好孩子,在学校里做一个尊敬师长,团结友爱的好学生。
记得在我小时候,脾气太坏,经常肆无忌惮的与爷爷奶奶顶嘴,时常不尊敬他们、孝顺他们,又谈何而来是个乖孩子呢。有一次,姐姐在帮我晒被子,而我却因为找不到心爱的凉鞋,而对奶奶发起火来,心想,肯定又是奶奶当宝贝一样“藏”起来了,每次都这样,不经过我的同意就私自拿走我的东西,讨厌死了。过一会儿后,奶奶放下手中的活,帮我找到了凉鞋,我穿上了,可嘴里却还在不情愿的嘟囔着,烦人。我对奶奶向来都是这么的不尊敬,也不孝顺,直到我长大后,才真正懂得了什么叫亲情;什么叫敬;什么叫孝顺;什么叫奶奶对我的爱。
孝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妈妈曾经与我讲过,百善孝为先,所以,作为一个中华民族的子孙,《二十四孝》是我们必定要看的。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一个孝顺的人,向《二十四孝》中的人物学习,从每一件小事做起。
篇一:二十四孝图读后感3篇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一)
鲁迅的文章中,我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二十四孝图》。这样一篇文章,虽然叫《二十四孝图》但其实并没有写出如何孝顺父母,没有起到教孝的目的。
所谓《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但其中的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尝粪忧心令人发指。
其中郭巨埋儿是说晋代有个叫郭巨的,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为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养母亲,对母极孝。后来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就和妻子商量:儿子可以再生,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粮食好供养母亲。夫妻遂把儿子抱出,挖坑要埋。兴好挖出一坛金子来,才免了儿子一死。
郭巨虽有孝心,但杀儿之举,欲有违人道。所以后来有人把这种孝举,称为愚孝。二十四孝图读后感(二)
鲁迅所有的文章里面,我最喜欢的是《二十四孝图》。其实,《二十四孝图》中那些孝子们的故事,原本该是很感人的。只可惜,一代代人们给它披绫挂彩,涂脂抹粉,将感人的真实涂抹成了让人反感的矫情。就如同一个女子,任凭她再怎么美丽,若是脸上抹了过于厚重的脂粉,也唯有让人反胃而已。
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对《郭巨埋儿》的描写。这一段让我深刻的感受到封建社会的腐朽。鲁迅先生在《旧事重提》中说:童年时代的我和我的伙伴实在没有什么好画册可看。我拥有的最早一本画图本子只是《二十四孝图》。
其中最使我不解,甚至于发生反感的,是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件事。鲁迅先生还不无讽刺地说道,不仅他自己打消了当孝子的念头,而且也害怕父亲做孝子特别是家境日衰、祖母又健在的情况下,若父亲真当了孝子,那么该埋的就是他了。不是 让谁照著学,而是一点,让大家明白, 父母给予我们生命, 我们应该去爱自己的的父母, 害自己的孩子是不对的,但要学习这种文化,而非是模仿 是通过故事告诉大家孝敬父母。
绅士赤条条的躺在冰上面借用的是卧冰求鲤的故事。《晋书?王祥传》说他后母常欲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将剖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之而归.将军跳下汽车去负米,借用的是子路负米的传说。子路,姓仲名由,孔丘的学生。他服侍父母时,自己只吃粗劣的饭菜,为父母到百里以外去背米。鲁迅在前文已说过,学子路负米并不难,而卧冰求鲤则有点危险。这里讽刺国民党反动派统治时期的社会状况,整饬伦纪的文电是常有的,但却很少看见那些绅士、将军为老百姓做出类似卧冰求鲤、子路负米这样的善事来。
让我们的英雄走下神坛吧,还他们各自的本来面目,那些不见得多么完美、然而充满了人情味的面容,那些褪去了神的光环、然而闪耀着人的光辉的面容。
让我们唱起普通人的赞歌吧,歌唱那些软弱、怯懦、犹豫背后的高贵与坚强,赞美那些挺立于平凡身躯中的铮铮傲骨。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三)
《朝花夕拾》中有一篇叫《二十四孝图》的文章,给我印象十分深刻,颇有感受。 文章讲的是作者忆述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作品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作品对当时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了尖锐的抨击。 所谓《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但其中的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尝粪忧心令人发指。
先说说那个郭巨埋儿吧。说是晋代有个叫郭巨的,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为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养母亲,对母极孝。后来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就和妻子商量:儿子可以再生,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粮食好供养母亲。夫妻遂把儿子抱出,挖坑要埋。兴好挖出一坛金子来,才免了儿子一死。
郭巨虽有孝心,但杀儿之举,却有违人性,不合儒家天地之性,人为贵的人本观念。看似大孝,其实是残忍。古有为求神为父母治病舍身的,也有割股肉以解父母想吃肉之念的,今有为父母治病献五脏的,极少有为父母去杀人的。为了节约粮食,就想把自己的亲生儿子杀了,一则有违老母爱孙之心,二则陷老母于不仁。所以后来有人把这种孝举,称为愚孝。
篇二:24孝观后感
《二十四孝》读后感 二十四孝》正如作者所言,当今,知道“二十四孝”的人已经不多了。
可是 重温《二十四孝》 ,虽然这是十分久远的故事,但这种感动却好像就 在眼前。 “孝”
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几千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 系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
美德,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 标志。俗话说“百善孝为先” ,只有对父母孝敬的人才
能移孝作忠。 二十四孝故事中的二十四位孝子, 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都 深知孝悌之
道。故事涉及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涵盖了我们生活中可 能会遇到的社会关系、社会利益调
整的各个方面,涵盖了我们生活中 所可能遇到的各种矛盾。比如说“孝”与自身的矛盾、“ 孝”
与夫妻 关系的矛盾、 “孝”与事业的矛盾、 “孝”与别人看法之间的矛盾、乃 至较为极
端的情况中“孝”与继父母之间的矛盾,充分说明了,不管 遇到什么样的情况, “孝”永
远都是第一位的。只要我们为人子、有孝 心,就可以做到。 子女对父母尽孝要生时尽力,
不要留下“子欲养而亲不在”的遗 憾。向父母尽孝不用非要做些轰轰烈烈的事情,尽孝不在
于行,而更 在于心,最重要的是知道父母真正想要的是什么。父母想要的可能只 是一个电
话、一个问候、一次与子女共享家宴的机会?? 古人的孝心值得我们学习,但《二十四孝》
中有些孝行可能让现 在的人无法理解,甚至会认为是受封建社会思想毒害的结果。像郭巨
的埋儿奉母,是常人所无法理解的。不过故事的本意是好的,都是要 劝人行孝的,有个劝善
的意思在里面。这种行孝的思想精神是很值得 我们学习的。 “岂无远道思亲泪,不及高堂
念子心”。子女思念家乡,思念父母 的心,永远都比不上父母思念子女的心。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篇二:24孝读后感读二十四孝有感
谁用虬劲的手臂,为我撑起一片无邪的天空,没有风也没有雨,谁赠我傲翔的双翅搏击
长空。而我, 始终飞不出那一双牵挂的眼神。没有回头我在飞翔飞翔,是我的愿望,回想吧,
来自深夜的一声咳嗽,叩醒我们沉睡的心灵时,我听到筋络退化的声音,我听到皱纹肆意绽
放的声音,我听到黑发脱落的哀怨这一刻我为你们哭了。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孝为我国传统文化之主要美德,为齐家治国之良箴。我国以孝为 本的教育力量,可以感化冥顽,减少罪恶。孝,并非只对父母敬养而言,对自己德性、
智能的修养,对国家社会的尽责,也都是孝的表现。孝的原理有普通性,孝的应用有连续性,
人类上有祖宗,下有子孙,我们是联系祖宗与后代间的一环,我们应有的职责是:将历代祖
宗所辛苦缔造的文化好好保存,而加以发扬光大,传之子孙,亿万斯年,代代如此。不幸,
近百年来,欧风东渐,国人咸知追逐物质文明,轻视固有道德,民德日簿,孝德益晦,实属
可痛。殊不知,我中华民族固有伦理道德及思想之准则,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大经大
本,得之则兴,失之则亡。
学了“二十四孝”我决心好好孝敬父母,如“百里负米”“怀橘遗亲”“涤亲溺器”等故事中的人物一样尊敬爱戴我的爸爸妈妈。 “二十四孝”固然为古人所推崇,但在当今社会仍不可照搬照抄。其中很多东西是当今
社会所不容的。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家族繁衍是儒家孝道的最重要内容,而 孝道是如何一步步被扭曲为礼教的?“埋儿奉母”的故事被选入“二十四孝”,其实是在
当时社会条件下的神道设教,寓意对母亲的孝心足够诚挚能够感动天地,出现奇迹。孝心诚
挚,合乎人情,孝行的表达方式却未必合理,以违背常理的做法行孝道是不可能感动天地的。
中国的家庭传统对晚辈着实有些不够尊重,个中的“理”与“礼”之辩,尤其值得传统复兴
者思考。但不论如何,脱离了人情的礼,就不再是道德,而是政治控制人心的手段。所以我
们对于“二十四孝”不能盲目的模仿,应根据实际情况做出最正确的继承。从古到今中华民
族始终不缺乏孝子。
? 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同志十分孝敬他的母亲。有一次在他回家看望母亲的
时候,他的母亲由于行动不便,年老多病,把裤子拉脏了。当她看见陈毅进来,忙把脏裤子
藏到褥子底下。当陈毅发现褥子下的脏裤子之后,埋怨母亲为什么把裤子藏起来,自己的儿
子有什么顾忌的。她母亲说:“这粗活还是让别人去干吧。”陈毅却说:“我是您的儿子呀?别
人怎能代替呢!”说罢,三下五除二就把裤子洗好了。 这就是伟大的革命前辈对孝的演绎,
当今社会同样不乏孝子。
? 2005年2月17日晚,中央电视台2004“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晚会上,来自山东
枣庄的田世国,因为“捐肾救母”的事迹和刘翔、徐本禹、袁隆平、任长霞等一并荣膺2004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是一个被追问了千年的问题。
一
个儿子在2004年用身体做出了自己的回答,他把生命的一部分回馈 给病危的母亲。在温暖的谎话里,母亲的生命也许依然脆弱,但是孝子的真诚已经坚如
磐石。田世国,让天下所有的母亲收获慰藉。”——在颁奖典礼上,这样一段颁奖词让田世国
一夜成名。
田世国之所以入选“感动中国”候选人,该活动组委会认为,亲人间通过捐肾延续病人
生命,在中国屡见不鲜,但绝大部分是父亲或母亲捐肾给年幼的子女,或是兄弟、姐妹间捐
献身体器官。田世国捐肾时38岁,其母已经68岁,像他这样晚辈捐肾给年迈的长辈,非常
罕见,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孝敬长辈的优良传统。他用自己的故事解读了人与人之间美好的
情感,带给人们感人至深的心灵冲击。篇三:读《新二十四孝》有感(暑假读后感) 读《新二十四孝》有感(暑假读后感)孔子曰:“孝,德之本也。”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是传统的中国文化;孝是奠定
和谐社会的基础之一。从古至今,五千年的中国长史上,留下了多少孝子的身影,他们感天
动地的故事流传后代,万古长青!暑假里,漫游在社区图书馆的我被一本《新二十四孝》吸引了。翻开书,一个个耳熟能
详的故事映入眼帘,一句句发人深省的话语在耳畔响起,顿时令我百感交集!其中,一个名
为《感激》的故事更是令我难以忘怀?? 在柏林交响乐团的访华告别演出上,有这样一位中国姑娘,名叫张姗姗。她已是这个着
名大乐团的小提琴副首席。每当她谈起今天的成就时,总忘不了一个人,那就是她的母亲。
从6岁开始,在母亲的督促下,姗姗唯一的游戏就是拉小提琴;每逢周日,不管刮风下雨,
妈妈总带着小姗姗从郊区到几十里远的市区辅导老师家学练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当张
妈妈将女儿培养成才时,自己却突然被病魔击倒了。但作为女儿的姗姗始终没有放弃,时时
陪伴在母亲身边,与母亲一起坚强地与病魔作斗争。 张姗姗,一个孝顺的姑娘。她不正是我们当代学生尊敬长辈、孝敬父母的楷模吗?父母
给了我们生命,养育了我们,更教会了我们许多做人的道理。父母是我们的第一任启蒙老师。
他们像一棵参天大树,无私的为我们奉献着他们的光辉!明朝大学问家陶宗仪说:“孝为百姓
宗。”唯有懂得孝敬父母的人,才会是个知恩图报的人,是个富有责任心的人,一个有望成为
道德高尚的人。爱,是一缕阳光;爱,是一丝雨露;爱,是一份珍贵的礼物。人类为爱而
生,生来被父母爱着,那我们这些孩子,就不能向关爱着我们的人付出我们的一片爱吗? 曾有这样一则故事:有一位老人,老伴已亡,临终前,让他给女儿一百个幸福。但家中
女儿女婿却冷眼对他,希望他早死。为了完成老伴的遗愿,他为女儿做了九十八件事,在为
女儿买香蕉的途中,被车撞死了,临终前说:‘我的死是给我女儿的第一百个幸福!’当前的社会上,有多少人是故事中的那个女儿,她们过惯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
却从未想过父母的劳累与辛苦;从未帮父母做过一件小事;从未怀着一颗感恩之心去孝顺父
母。真希望他们能看看《新二十四孝》这本书,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改过自新,做一个常怀
一颗感恩之心的好孩子。
孝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美德之一。自古“以孝治天下。”孝究竟是什么呢? 父母对我们的付出从来不求回报,不要求我们长大后报答他们,只希望我们能健康茁壮
地成长,长大后做一个正直的人,这就是他们最大的心愿!同学们,为了源远流长的中华
美德能世代传承,为了构建和谐美好的文明社会,让我们一起呼吁吧:让我们一起弘扬民族孝道精神,做一个有孝心,懂孝道的人,让中华孝道精神世代传承!上海市市西初级中学初一:吴嘉祯篇四:读《二十四孝》有感 读《二十四孝》有感
暑假我阅读一本《二十四孝》 ,这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妈妈告诉
我这本书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但其中有些地方是不值得学习的。比如说那个郭巨埋
儿吧。说是晋代有个叫郭巨的,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为两份,给了两个弟
弟,自己独养母亲,对母极孝。后来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
必然影响供养母亲,就和妻子商量:“儿子可以再生,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
省粮食好供养母亲。”夫妻遂把儿子抱出,挖坑要埋。兴好挖出一坛金子来,才免了儿子一死。
郭巨虽有孝心,但杀儿之举,却有违人性,不合儒家“天地之性,人为贵”的人本观念。看
似大孝,其实是残忍。妈妈说古时候有求神为父母治病舍身的,也有割股肉以解父母想吃肉
之念的,今有为父母治病献五脏的,极少有为父母去杀人的。为了节约粮食,就想把自己的
亲生儿子杀了,一则有违老母爱孙之心,二则陷老母于不仁。所以后来有人把这种孝举,称
为“愚孝。” 听完妈妈的话我对“孝”字有了新的认识.。篇五:读《二十四孝》有感 读《二十四孝》有感
实验小学六年级(2)班马青云 暑假我阅读一本《二十四孝》 ,这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妈妈告诉
我这本书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但其中有些地方是不值得学习的。比如说那个郭巨埋
儿吧。说是晋代有个叫郭巨的,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为两份,给了两个弟
弟,自己独养母亲,对母极孝。后来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
必然影响供养母亲,就和妻子商量:“儿子可以再生,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
省粮食好供养母亲。”夫妻遂把儿子抱出,挖坑要埋。兴好挖出一坛金子来,才免了儿子一死。
郭巨虽有孝心,但杀儿之举,却有违人性,不合儒家“天地之性,人为贵”的人本观念。看
似大孝,其实是残忍。妈妈说古时候有求神为父母治病舍身的,也有割股肉以解父母想吃肉
之念的,今有为父母治病献五脏的,极少有为父母去杀人的。为了节约粮食,就想把自己的
亲生儿子杀了,一则有违老母爱孙之心,二则陷老母于不仁。所以后来有人把这种孝举,称
为“愚孝。” 听完妈妈的话我对“孝”字有了新的认识.。
篇三:二一班二十四孝心得体会
读《二十四孝图》有感
张铭洋妈妈胡丽娜
孝感动天 亲尝汤药 啮指心痛 单衣顺母 为亲负米 鹿乳奉亲 戏彩娱亲 卖身葬父 为母弃儿 涌泉跃鲤 拾椹供亲 刻木事亲 怀橘遗亲 行佣供母 扇枕温衾 闻雷泣墓 恣蚊饱
血 卧冰求鲤 扼虎救父 哭竹生笱 尝粪忧心 乳姑不怠 弃官寻母
生命是盛开的花朵,它绽放得美丽,舒展,绚丽多资;生命是精美的小诗,清新流畅,意蕴悠长;生命是优美的乐曲,音律和谐,宛转悠扬;生命是流淌的江河,奔流不息,滚滚向前。”
“生活如花,姹紫嫣红;生活如歌,美妙动听;生活如酒,芳香清醇;生活如诗,意境深远,绚丽多彩。”
“生活是一位睿智的长者,生活是一位博学的老师,它常常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为我们指点迷津,给我们人生的启迪”
“ 人生是美好的,又是短暂的。有的人生寂寞,有的人生多彩,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人生追求;人生是一条没有回程的单行线,每个人都用自己的所有时光前行。”
“ 生活,就是面对现实微笑,就是越过障碍注视未来;生活,就是用心灵之剪,在人生之路上裁出叶绿的枝头;生活,就是面对困惑或黑暗时,灵魂深处燃起豆大却明亮且微笑的灯展。”
“人生的路漫长而多彩,就像在天边的大海上航行,有时会风平浪静,行驶顺利;而有时却会是惊涛骇浪,行驶艰难。但只要我们心
中的灯塔不熄灭,就能沿着自己的航线继续航行。人生的路漫长而多彩:在阳光中我学会欢笑,在阴云中我学会坚强;在狂风中我抓紧希望,在暴雨中我抓紧理想;当我站在中点回望,我走出了一条属于我的生之路。”
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揭示了旧中国儿童的可
怜,同时也启发着我们要孝敬长辈,尽到做子女的职责,比起旧中国的儿童,我们幸福多了。
然而,今天的我们对父母的孝敬做的并不好。老而无养的现象时有发生,看着可怜,听着心痛。乌鸦还有反哺之恩,更何况我们还是人呢?虽然,我们现在不必如旧社会对父母惟命是从,但我们做儿女对父母的孝敬也是必不可少的。不孝,是道德的沦丧,是可耻的。是我们坚决反对的。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
夏玉洁妈妈
和孩子一起学习了《二十四孝图》的文章,给我印象十分深刻,颇有感受。
揭示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
所谓《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但其中的“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尝粪忧心”令人发指。
先说说那个郭巨埋儿吧。说是晋代有个叫郭巨的,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为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养母亲,对母极孝。后来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就和妻子商量:“儿子可以再生,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粮食好供养母亲。”夫妻遂把儿子抱出,挖坑要埋。兴好挖出一坛金子来,才免了儿子一死。
郭巨虽有孝心,但杀儿之举,却有违人性,不合儒家“天地之性,人为贵”的人本观念。看似大孝,其实是残忍。让我
们唱起普通人的赞歌吧,歌唱那些软弱、怯懦、犹豫背后的高贵与坚强,赞美那些挺立于平凡身躯中的铮铮傲骨。
《二十四孝》读后感
张铭洋 二一班 今天学校的书法剪纸班开班了,政协主席王妈妈给我们上了一节很生动的课,课堂上发了一份报纸,有一篇文章叫一篇叫《二十四孝》的文章,给我的印象十分深刻,让我深受感动。其中,有一则是“卧冰求鲤”,这则小故事令我感动的同时也让我受益匪浅。
这则小故事讲的是古代一位叫王祥的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但是,当父母生病时,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马上融化。跃出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王祥的母亲使他失去父爱,王祥都能在父母生病时,衣不解带地侍候,还在冬天用自己的体温来把冰融化,捉鲤鱼给继母吃。真是令我感动极了。
古代的人们如此孝顺。正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在构造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孝敬父母,更何况孝道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悠久文化和传统美德,但是,事实好像有点不尽人意,历史宝贵财富并没有得到部分现代人的认同,甚至有的人还要父母来“孝敬”他们,在他们心中,父母是天经地义要养他们,要为他们做牛做马的观念。他们认为只有自己逍遥快活就够了,却不体谅,不理解父母对自己所付出的辛劳,更不用提要他们孝敬父母了。他
《朝花夕拾》中有一篇叫《二十四孝图》的文章,给我印象十分深刻,颇有感受。
文章讲的是作者忆述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作品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作品对当时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了尖锐的抨击。所谓《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但其中的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尝粪忧心令人发指。先说说那个郭巨埋儿吧。
说是晋代有个叫郭巨的,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为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养母亲,对母极孝。后来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就和妻子商量:儿子可以再生,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粮食好供养母亲。夫妻遂把儿子抱出,挖坑要埋。兴好挖出一坛金子来,才免了儿子一死。郭巨虽有孝心,但杀儿之举,却有违人性,不合儒家天地之性,人为贵的人本观念。看似大孝,其实是残忍。古有为求神为父母治病舍身的,也有割股肉以解父母想吃肉之念的,今有为父母治病献五脏的,极少有为父母去杀人的。为了节约粮食,就想把自己的亲生儿子杀了,一则有违老母爱孙之心,二则陷老母于不仁。所以后来有人把这种孝举,称为愚孝。随便一翻《二十四孝图》,这样的字眼映入眼帘:卖身葬父、埋儿奉母、哭竹生笋。刻木事亲、埋儿奉母让人感到冷酷无情;孝感动天、卧冰求鲤、哭竹生笋迷信思想严重;尝粪忧心则让人恶心。
孝是应该的,迂腐是愚蠢的,盲从是可悲的,卫道是可恨的。
刚放暑假,在读鲁迅的《朝花夕拾》前,我和好朋友去北京的孔庙参观,在众多的展品中,我不知为何一眼看见了墙角极小,连字都看不清的二十四孝图,而且一眼看见了其中的郭巨埋儿。正如鲁迅所说,图的确很清楚,可我还是不愿意承认我理解的意思。图上还有批注,字非常小,我又一眼看清了,而且后来发现也只能看清其中的一列字,子可再有,母不复得,不过我并不知道他为什么埋儿。直到八月,看了《朝花夕拾》,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是他们家穷,实在养不起那么多人,只好先养活老人,把儿子活埋。
这二十四孝图太恐怖了,为了一个孝字,竟要那么多讲究,甚至把自己、子女等全部抛弃。更何况,有时还是为了孝顺并未养育过自己的后母!难怪过去人见父母都是跪下说不孝儿来见爹娘,求爹娘就这二十四孝图,我与小时侯的鲁迅先生真是有同感,自己不要做孝子,并且希望父母也不要做孝子!画中的那个孩子还在她母亲的怀抱中笑着玩呢,旁边的他父亲却要。那小孩的母亲似乎有些不舍呢,我记不清了,若是,这婆媳关系将来好不了,若不是,那这个小孩也是孝子了!一点也不反抗他父母!
旧社会真是万恶,人们说的没错。而且我想,郭巨的母亲会不会是故意的?她不会想不到郭巨会埋儿吧。因为郭巨一定一直很孝顺。
后来,我与我的朋友一同去首都博物馆玩儿,,又看到了二十四孝图,这次的图很大,我把这个故事讲给他听,她也深感恐怖。看来鲁迅先生认为的不错,小孩子们都是可爱的,且心意相通的。
随便一翻《二十四孝图》,这样的字眼映入眼帘:卖身葬父、埋儿奉母、哭竹生笋。刻木事亲、埋儿奉母让人感到冷酷无情;孝感动天、卧冰求鲤、哭竹生笋迷信思想严重;尝粪忧心则让人恶心。
孝是应该的,迂腐是愚蠢的,盲从是可悲的,卫道是可恨的
所谓《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但其中的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尝粪忧心令人发指。先说说那个郭巨埋儿吧。说是晋代有个叫郭巨的,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为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养母亲,对母极孝。后来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就和妻子商量:儿子可以再生,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粮食好供养母亲。夫妻遂把儿子抱出,挖坑要埋。兴好挖出一坛金子来,才免了儿子一死。
郭巨虽有孝心,但杀儿之举,却有违人性,不合儒家天地之性,人为贵的人本观念。看似大孝,其实是残忍。古有为求神为父母治病舍身的,也有割股肉以解父母想吃肉之念的,今有为父母治病献五脏的,极少有为父母去杀人的。为了节约粮食,就想把自己的亲生儿子杀了,一则有违老母爱孙之心,二则陷老母于不仁。所以后来有人把这种孝举,称为愚孝
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神州大地,最源远流长的中华美德,我们应该懂得理解长辈的心,懂得感恩、懂得孝敬长辈。只有孝敬父母的人,才是一个有责任心的、高尚的人。
最后,我愿中华美德孝道世代传承!
所谓《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但其中的“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尝粪忧心”令人发指。下面由小编为大家精心收集的《二十四孝图》读后感4篇,欢迎大家阅读与借鉴!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600范文一】
这个寒假,我看到鲁迅的《朝花夕拾》上提到了《24孝图》,于是,我便上网查了个究竟。我非常赞扬孝敬父母,但是,也不能只孝敬父母而不顾及其他的,比如说《埋儿奉母》和《卧冰求鲤》这两个故事。
《埋儿奉母》讲的是从前有一个叫郭巨的人,他父亲死后,郭巨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单独供养母亲,对母亲十分孝顺。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了一个男孩,郭巨担心养活这个孩子,就无法供养母亲,便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书“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虽然孩子并没有被埋掉,但这种想法本身就是不对的,万一被埋,母亲也会伤心呀。更何况要“尊老爱幼”,光“尊老”不行,还得“爱幼”,再怎么贫穷也不能把亲生孩子活生生的埋掉啊!
《卧冰求鲤》讲的是有一个人叫王祥,生母很早就去世了,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父亲也不喜欢他。后来,父母患病,他不计前嫌,衣不解带的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可那时正是冬天,天寒地冻,他便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就好了。钓鱼的方法有很多,不会可以请教渔民们嘛,为什么一定要用这种又笨又毁身体方法呢?!要是没掉着鱼,自己也被冻住了,那可怎么办?!
“孝”是中华的传统美德,我们不能违背咱们的美德,但也不能像郭巨、王祥那样盲目孝顺,从而有悖其他理论呀!希望大家不要向他们学哦!嘻嘻……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600范文二】
寒假通过老师的推荐,我看了《孝经·二十四孝》这一本书,并从中学到了许多道理。孝,自古以来是我们华夏民族的优良传统,它一代又一代得传承着,迄今为止,依旧被人们所重视。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一个都没有孝心的人,是没有道德的。孝,是一切品质中最为基本的一个,但是却又是最为重要,很多人也并没有做好的。孝,是一个人一生的作业,无论你是万人之上的富豪,还是流浪街头的乞丐,你都要孝敬父母,感谢父母。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从出生到长大成人,都是父母辛辛苦苦将我们养育长大、教育我们,所以,孝敬父母是我们天经地义的。一个孝顺的皇帝,对百姓也能施仁政;一个不孝顺的皇帝,再兴旺的国家也会灭亡。一个人是否能够成功,最基本的就是从是否孝敬父母看出。
现在的年轻人变得越来越“繁忙”,经常早出晚归、游荡他乡,哪怕好不容易有时间陪父母,也总是厌烦地辞掉,宁愿去陪朋友一起发呆,也不宁愿回家看看愈发憔悴的父母。
近日有一档十分火热的综艺节目《旋风孝子》几位明星和他们的父亲或者母亲度过六天五夜,用自己的行动弥补失去的孝行,其中所有的家长都表示:自己的孩子太忙,并没有时间。这也引发了各大网络的关注:孝,是否被我们说得太过于轰轰烈烈,而忘记了自己的本质?父母并不在乎你的官衔职位,而是想要让你多陪陪她,就像你小时候他们陪你一样。尽孝并不是一两天就可以了,而是要每天都坚持,为父母做好每件点滴小事,让他们感受你那颗最诚挚的心就足以。
从现在开始尽孝吧!我想我们都不希望有后悔的那一天。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600范文三】
孝敬父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百善孝为先”,这句话对于我们这些生活地无忧无虑的学生来说,早已陌生了。这个寒假,我读了一本叫《二十四孝》的书,让我知道了古人是如何尽孝的,也让我明白了为什么要孝敬长辈。
在书里的那二十四个故事中,让我感受最为深刻的是:卧冰求鲤。东汉末期,晋人王祥,他父亲娶了个后母朱氏。后母不喜欢王祥,偏爱亲生儿子,经常让他干重活,吃粗饭。有一次,王祥为了给母亲用鲤鱼治病来到湖边,自己脱下衣服用体温来融化冰块之后,抓住了两条鲤鱼,回家给母亲炖鱼汤喝。当父母知道这鱼怎么得来时,感动落泪。
看完时,我的心好像被什么抓住了一样,感到心痛,被王祥那孝敬之心所感动。虽然后母对王祥非常冷酷,但他始终忘不了自己是家中的顶梁柱,要孝敬父母,照顾弟弟,这种责任感令所有人为之感动。现在我想到王祥自己的身体被冻得通红,还装做若无其事时的样子时,心中为这个大孝子感到由衷的赞赏。母亲受了十月怀胎之苦,有些为了生下孩子,自己离开了世界,那么伟大的他们,我们息能对他们不敬?这令我想到了我和妈妈,在平常,我和她有不少小误会,有时,我说话的语气有点过了,妈妈的脸色一下子变了,理也不理我下,她的样子让我又恨又怕,以为自己只不过就说了几句话而已,有必要生气吗?真小气!但我不知道的是,这在我看来是个小小的一句话,已经伤了她的心。我读完《二十四孝》时,我才发现,自己犯了多大的错误。
我不会对父母不敬,做一个孝顺的孩子,认真学习古人怎样孝顺长辈的。那正是因为:“百善孝为先”。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600范文四】
随便一翻《二十四孝图》,这样的字眼映入眼帘:“卖身葬父”、“埋儿奉母”、“哭竹生笋”。“刻木事亲”、“埋儿奉母”让人感到冷酷无情;“孝感动天”、“卧冰求鲤”、“哭竹生笋”迷信思想严重;“尝粪忧心”则让人恶心。
孝是应该的,迂腐是愚蠢的,盲从是可悲的,卫道是可恨的
所谓《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但其中的“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尝粪忧心”令人发指。先说说那个郭巨埋儿吧。说是晋代有个叫郭巨的,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为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养母亲,对母极孝。后来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就和妻子商量:“儿子可以再生,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粮食好供养母亲。”夫妻遂把儿子抱出,挖坑要埋。兴好挖出一坛金子来,才免了儿子一死。
郭巨虽有孝心,但杀儿之举,却有违人性,不合儒家“天地之性,人为贵”的人本观念。看似大孝,其实是残忍。古有为求神为父母治病舍身的,也有割股肉以解父母想吃肉之念的,今有为父母治病献五脏的,极少有为父母去杀人的。为了节约粮食,就想把自己的亲生儿子杀了,一则有违老母爱孙之心,二则陷老母于不仁。所以后来有人把这种孝举,称为愚孝
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神州大地,最源远流长的中华美德,我们应该懂得理解长辈的心,懂得感恩、懂得孝敬长辈。只有孝敬父母的人,才是一个有责任心的、高尚的人。
最后,我愿中华美德——“孝”道世代传承!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二十四孝》读后感600字》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图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