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马嵬读后感600字

马嵬读后感600字

马拉拉自传读后感600字。

“活到老学到老”,可见读书是我们一辈子的事。阅读的过程,就是人不断成长升华的过程。作品是作者写的,读后让人很受感动,令人感慨良多,作品中那些触发思考和情绪的地方,让人不得不一吐为快!在读了作品后,您自己有什么感想呢?或许你需要"马拉拉自传读后感600字"这样的内容,供您参考,并请收藏本页!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名叫马拉拉的巴基斯坦女孩,2012年10月9日,她15岁的平常的一天。在放学回家的路上,马拉拉遭到塔利班恐怖组织的枪击。在全世界的帮助下,她活了下来。2014年,马拉拉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成为史上最年轻的诺贝尔奖获得者。

故事让我很感动,感动的原因有很多:她和我一样是一名女学生,可是因为生在巴基斯坦这样的国家,女孩读书是不允许的,她偷偷去学校上课,并在父亲的影响下从10岁起就展开了提倡少女教育的活动,她善用每一个公开发表的机会宣扬和平理念,为每个孩子受教育权利呼吁。她在英国广播公司的网站发表在塔利班统治下的生活点滴。正因为这些她成为恐怖分子的攻击目标。

联想到我自己,我也即将满10岁了,每天有父母送去学校上学,吃的好穿的好,学校的环境也好,我永远也不用担心有人会不让我念书,还会因此受到恐怖分子的袭击。可是马拉拉在那样的环境下学习却总是全班第一,让我有些脸红,我问自己,在这样的和平与爱包围的环境下学习,我尽力了吗?我是不是应该学得更加努力更加勤奋呢?想到为了多看一部动画片和妈妈生气,做作业不专心让爸爸发火,作业完成的质量不高让老师批评....有那么多不应该,唉!真后悔啊!

马拉拉在17岁那年去联合国发表了演讲,她谦虚的称自己只是茫茫人海中的一个女孩。可是这个女孩的梦想却是如此伟大高尚:让和平降临在每个家庭、每条街道、每座村庄、每个国家。让世界上的每一个男孩和每一个女孩都能获得教育,和同学们一起坐下来读一本书,是每个孩子的权利。

我在如此祥和的环境下学习是件多么幸运的事。要加倍勤奋才能对得起那些世界上还在为争取上学的机会努力的孩子们。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我是马拉拉》读后感_1100字


《我是马拉拉》读后感1100字

2018年伊始,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就是利用空闲的时间读书。很快在手机上安装了读书软件,手机阅读方便快捷,当然少了纸质书特有的韵味。
2018年1月26日开始了第一天的阅读,先后读完东野圭吾的《湖畔》,罗伯特清崎的《穷爸爸富爸爸》,丁墨的《你和我的倾城时光》,艾力的《你一年的8760小时》,马拉拉的《我是马拉拉》。
在此之前读完这些书一直都没有写书评或者是读后感,就好像吃了螃蟹不沾醋一样,总觉得少了些什么。于是趁着今天刚刚好把《我是马拉拉》看完写一篇书评,后续补上前面几本书的书评,也算是养成一个好的习惯。
马拉拉是谁?她是至今为止最年轻的诺贝尔和平获奖者,2014年获得该奖项才15岁,自传《我是马拉拉》是一个关于勇气与梦想的故事。马拉拉出生在巴基斯坦斯瓦特河谷地区一个普通的家庭,国家军队与塔利班的对立使得巴基斯坦民不聊生,塔利班统治期间,摧毁了国家历史雕像、建筑,女孩禁止上学,妇女不能单独出现在街上,必须由丈夫或者男子陪同,必须穿着罩袍,蒙上面部。
在这样一个国度,女性的地位及其低下,但也有不一样的父母,比如马拉拉的父亲,他是一位校长,同事也说一位有远见博爱的父亲,在战乱时期,一直致力于宣传教育事业,即使是被塔利班威胁,但从未退缩,这样也铸就了马拉拉在困境中依然坚持上学,坚持争取获得教育权利,头部遭受三枪后依然顽强生存下来的。
她只有15岁,国内15岁还是一个懵懵懂懂的初中生,因为战乱,让她早早地成熟起来捍卫自己的权利,当她远赴英国治疗的时候,醒来第一件事情就是看书,听说父母要从巴基斯坦飞过来的时候,原文讲到:
“帮我把书包带过来。”我恳亲父亲,“如果没有办法回斯瓦特拿,请帮我买一些新书,因为三月份我就要参加学级考试了。”
她说:我的人生是自己决定的,我有权追求教育的权利,当她被塔利班袭击之后,她不希望别人把她看作”被塔利班袭击的女孩“,而是”为受教育权而奋斗的女孩“。这是马拉拉为之投入一切的终身事业。
世界上有5700万名孩子没有上小学,其中3200万是女孩。可悲的是,巴基斯坦是世界上情况最严重的地方之一;510万儿童没有上过小学。但他们的宪法里却文明规定每个孩子都被赋予这项权利。巴基斯坦还要奖金5000万名成人是文盲,其中三分之二是女性。
透过《我是马拉拉》这本书,你可以看到女性地位到底有多低下,如果两个部落之间有争斗,输的那方要把他们当地最美的女人送给对方,并且嫁给当地毫无作为的男人,如果一个女性被强奸,必须要三个在场男性证人,家庭里面,兄弟姐妹有争执,甚至会杀掉女性。
无知带来的不仅仅是落后,不断的战乱,更是心灵的饱受摧残。

读《我是马拉拉》有感


以生命抗争,于绝处逢生

——读《我是马拉拉》有感

第二中学高一(14)班 葛桐彤

她,是谁?她原是一个平凡的巴基斯坦女孩;她,是谁?她是诺贝奖史上最年轻的得主;她是谁?她是马拉拉·优素福扎伊,一个拥有普通的名字,却拥有不凡人生的女孩;一个不保持沉默的女孩,一个以生命抗争,于绝处逢生的女孩;一个只想拿起笔写字,接受教育的女孩!一个用爱、坚定与宽容,为全球六千一百万无法受教育的儿童呐喊的女孩!

翻开书,静静地品读《我是马拉拉》这本书,感悟这个传奇的女孩……

这是一个关于坚持的故事。一个十一岁的巴基斯坦少女在BBC网站上坚持讲述在塔利班统治下的生活,坚持为女孩的平等权利勇敢发声;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她在放学回家所搭乘的校车上被突来的枪手开枪击中,子弹从左眼穿过左肩,性命危在旦夕;这也是一个幸运的故事。从斯瓦特到白沙瓦,从拉瓦尔品第到伯明翰,四次性命攸关的转院,一次次地与死神赛跑,终与死亡擦肩而过,在浴火中重生;这更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故事。无数次的手术和康复治疗,终让她重新站起,优雅而自信地站在联合国的舞台上讲述这惊心动魄的经历,和与命运抗争永不停止的努力……

读这本书时,我的心情异常的沉重与悲哀。书中数次提及了因自杀式袭击、暴乱等疯狂行为所致数位平民惨死的事件。他们中的大多数,往往很善良、无辜,大多数是手无缚鸡之力的妇女与儿童。他们就这样悲哀地成为疯狂与愚昧的陪葬着。

"我不能说那是最黑暗的一天。在她被谋杀的那段时间里,每天都很黑暗,每一分每一秒都很难熬。"这么悲哀的话语不禁令我很心痛。相比于同龄人,马拉拉经历了也许她们一生都难以经历的事情,而这原本并不应该是一个十八岁,刚刚成年的女孩应该拥有的经历。读到这,我也仿佛明白,马拉拉的坚持:有许许多多与自己一般正处在花样年华,却在水深火热中苦苦挣扎的女孩,她们也不应沦为人性沦丧的陪葬者,她们也应该拥有自由,享受平等的对待。所以,善良、勇敢、勇于担当的马拉拉站了起来,选择积极、勇敢地追求男女平等与和平!选择了以生命抗争,于绝处逢生!

我非常喜欢,马拉拉说的一句话:一个孩子,一名教师,一本书和一支笔,就可以改变这个世界。马拉拉的话很真实,没有过多的文采藻饰,有的只是一个善良的女孩最朴实的心声,有的只是对教育的无穷渴望。正如马拉拉所认为,教育能化愚昧为科学,能改变、拯救这个世界。教育无需轰动,即名师、名校、昂贵的学习用品,或许只单纯的需要一支笔、一本书、一个最普通的教师和一名受教的学生即可。只要有一颗受教的心,无论什么,这颗心最终会因教育"开出一朵朵绚丽的花来",芬芳他人。

"恐怖分子以为他们能够改变我的目标,组阻止我的理想。但是我的生活没有任何改变,除了已逝去的懦弱、恐惧、与无助。坚定、力量与勇气诞生了。我还是同一个马拉拉。我的理想依旧。我的希望亦如故。"马拉拉的众多名言中,唯这句,极深地打动了我。这竟是一个十八岁的女孩所拥有的胆魄、坚定与坚强!我钦佩她,这个从十一岁开始就敢于争取平等的权利,敢于同不公平抗争的女孩;我钦佩她,这个诺贝奖史上最年轻的得主;我钦佩她,这个遭枪击,严重受伤后仍没有停止抗争、追求平等、自由、和平的女孩;我钦佩她,这个以生命抗争,于绝处逢生的女孩;我钦佩她,这个十八岁就如此伟大的女孩!我没有这个与我年纪相仿的女孩所有的坚强、勇敢、自信,我为自己的胆小而倍感愚蠢,我更为自己在中考失利后的泪流满面儿自叹不如,感到惭愧。马拉拉成了我的榜样,她的形象在不断告诉我要坚强、勇敢,不服输,不放弃,要勇于追求自己的理想!我钦佩她、赞扬她、尊敬她、喜欢她,这个伟大的女孩!这颗朴实的心,这颗可贵的心!

伴随着最后一页纸的轻轻从指间落下,我看完了整本书。翻回到书的封面,马拉拉那温柔的笑容在没有头巾的遮掩下显得格外动人、好看。马拉拉,这个史上最年轻的诺贝奖获得者,这个有着九死一生传奇经历的女孩,这个绝不屈服于命运安排的巴基斯坦少女,倔强而坚韧地为儿童、女孩受教育权而呐喊,一次次地蜕变,涅槃终迎来阳光。马拉拉用自己的故事真实、细腻地想我诠释了别样的坚强、勇敢、执着、好学。有些人注定是伟大的,而她注定会是其中一个!她的故事将深深地影响全世界!

她,是谁?她,是马拉拉·优素福扎伊,一个以生命抗争,于绝处逢生的传奇、伟大的女孩!

【何雅宁老师评语】一个孩子,一名教师,一本书和一支笔,就可以改变这个世界。马拉拉以自己的实践践行着自己的誓言,成为当之为愧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作者笔下的马拉拉形象丰满,传奇而伟大。本文内容充实,结构合理,较多地方使用修辞,文章读起来生动而自然,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好文。

优秀读后感:马拉拉让我们知道


马拉拉的精彩演讲让我们知道:全世界的儿童都应该享有平等的教育权,平等的教育应该跨越宗教、种族、性别、贫富等因素。必须保护女性与儿童的权益。我们不可忘记数以百万计的人在贫困、不公与无知中遭受苦难。我们不可忘记数以百万计的失学儿童。

马拉拉的精彩演讲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什么是以德报怨和宽恕。法国作家雨果说:最高贵的复仇是宽容。孔子也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马拉拉则说:我希望塔利班、所有恐怖分子和极端分子的儿女都能受教育。我甚至不怨恨射杀我的塔利班成员。即使我手上有支枪而他站在我面前,我不会射杀他。这是我的灵魂告诉我的:爱好和平,爱每一个人。

马拉拉的精彩演讲让我们知道:笔比剑锋。和平是教育之必要。

马拉拉说:一个孩子、一位教师、一本书和一支笔可以改变世界。教育是唯一的答案。教育为先。

我庆幸我们生长在和平环境中的中国,我们国家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适龄儿童、少年,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家庭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并履行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

九年义务教育,重在培养人才。我们国家正前进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未来的建设需要各行各界的专业人才。同学们,让我们为中华民族的腾飞,而努力学习吧!

《我是马拉拉》读后感_读后感1000字


一个孩子,一名教师,一本书和一支笔,就可以改变这世界。马拉拉曾这么说。常被豢养在过度安逸生活的我们常视受教育之权利为稀松平常,甚至对它感到厌倦抑或疲惫。殊不知同一片天空下,却有着极渴望受教和被平等对待的孩子们正为着这份奢侈的幸福奋斗着。他们可能碍于猛水、荒漠或是战火,也或许困于疾病、残疾或是贫穷,因而无法将自己的声音让全世界听到。不过不可否认的是,他们都企盼一个璀璨的未来,马拉拉正是其中之一。于是她选择无惧地站出来,不畏强权压制和武力胁迫,作世界各地渴望受教孩子的发声筒。

从书中,透过马拉拉的双眸去看这世界,发现和过去自己的诠释大为不同,也从中挖掘出自己和普遍青少年缺少了三样珍贵的特质。

第一件是勇气无论身处的环境多么恶劣,无论不晓得死亡或明天哪个会先到来,都别踌躇步伐。因为当面向真理之光时,我们没有退缩的理由。阅读此书时,马拉拉也用行动证明和强调勇气之重要性。虽然在追求自由与平等的道路上,她也曾迷惘和无奈,但值得祝福的是,她身后总有一对爱她、支持她的父母,使她勇敢且有余力去追逐理想,甚至是面对死亡。我相信,能赋予这位少女一个在枪口下不畏说出正义之词的灵魂之物,正是勇气。她深知自己正在执行一件艰难却正确的任务,但她相信谎言必遭逢失败,而真理必得着胜利故她不退缩。深切期盼自己和同侪们在面临磨难和挑战时,也能有着同马拉拉般的无惧,将勇气化作利刃,斩断迷途。

第二是一双洞察世事的眼:阅读此书前,我从未去想过失去资讯的感受为何。虽被埋没在这资讯爆炸的时代,日夜被资讯洪流逼着前进,却像是在走马看花,不曾伫足了解这世界发生了哪些事。和无法得知国际情势而焦急的马拉拉相比,深感羞愧与不足。我也惊讶于和自己年龄相仿的她不仅见识广阔且思想超龄,谈起政治和社会议题时是如此乐此不疲。她那双清澈的眼仰望的世界是多么有温度且令人深刻,有别于大多青少年,她眼中的世界又深又广。曾经我认为有感于世事实属浪费光阴,因为它们的变化速度超乎想象且没完没了,如今我愿为马拉拉带给我的感动与冲击改变,擦亮双眼,正视这世界。

最后,是不看轻自己的信心。我总是将自己还小,现在能做的事只有读书的想法驻在心中,因而使我面对不公不义时,只能两手一摊,冷眼旁观。虽然心中对此有怒言或遗憾,但最后终究被心魔打败,将渴望完成的事寄放在遥不可及的未来,让自己好过些。直到马拉拉一句改变世界永远不嫌晚,也永远不会嫌太年轻。对我而言,就同一道救赎的光,照进我的心里,赶走心魔并壮大我心中那位因否定自己而怯弱的小女孩。我认为,马拉拉不仅帮助了那些权利受损的孩童和妇女,在另一层面更是鼓舞我们这些养尊处优却内心贫乏的孩子们。她踏的每一步都是呼吁我们这些心灵羸弱的青少年起身为自己的梦想奋战。

阖起书,闭上眼,内心涌入无限力量,我暗自许诺不再轻视自己,因为我将昂首,并让自己的声音与这世界产生共鸣。

我是马拉拉读后感 读书赏析(3)篇


我是马拉拉读后感 读书赏析 第(1)篇

觉得生活艰难的朋友们不妨看看这个传记,互相比较一下,也许会让你珍惜现在的生活。马拉拉生活在阿富汗与巴基斯坦的边界处,那里战火纷飞,民智未开,女人缺乏基本的教育权利,就连男孩子们从小的教育也是为了打仗,比如学数学,教科书里会这么举例如果10 个苏联异教徒, 有5 个被穆斯林杀死了, 就会剩下5 个。        这是21世纪,很难想象世界上还有这样的地方,也许咱们国家有些偏远山区也比较贫穷,但也不至于坏到每天见得到枭首,每天听得到枪响吧!按照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来讲,现在的时代绝对是盛世中的盛世。生活中那些个芝麻绿豆的小事,还有什么可抱怨的呢?n        这本书是马拉拉和一名英国记者的合著,我总是犯这样的毛病,认为本国的事情只有本国人才能叙述明白,外国人有他们固有的偏见。这也是我的偏见!大部分时候,外国人可以更客观的也更真实的还原历史,特别是国外的学者,更严谨。       对阿富汗,巴基斯坦,塔利班这些有想了解的同志们,可以看看本书

我是马拉拉读后感 读书赏析 第(2)篇

马拉拉,一个出生在巴基斯坦边界的19岁女孩。她倡导女权主义,呼吁人们去平等地享受教育,却不料在她15岁那年,遭到了塔利班的枪击。从那以后,她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背井离乡,来到英国。

这本《我是马拉拉》,是她的个人自传。但在我看来,更像是一个关于勇气和梦想的故事,真实中带有几分幽默。当她独自面对塔利班武装分子时,毫不退缩,挺身而出;她拒绝沉默,为教育而战。

常言道,有些人注定是伟大的,马拉拉就是其中之一。总的来说,书中有几个篇章描写的还是比较细腻,推荐三星。

我是马拉拉读后感 读书赏析 第(3)篇

一本记录马拉拉在艰难的处境下如何坚持上学,坚持抗争,用自己的努力以及文字发声的书,一个关于勇气和梦想的故事。很难想象跟我们同处一个年代的女孩,看着暮光之城,喜欢朱莉,在那样的国家,在极端分子的威胁下,在恐惧中战战兢兢的抗争。受教育是当地很多人的奢望,但对于和平年代的我们,不应该更好的珍惜么!塔利班的一颗子弹没有结束她的生命,把她送上了国际舞台,也给了她第二次生命。马拉拉这样描述她差点为之丧命的梦想:“每一个家庭,每一条街道,每一条村庄,每一个国家都能和平——这是我的梦想。我希望世界上每个男孩与每个女孩都能接受教育。”只要一个孩子,一个老师,一本书和一支笔,就可以改变世界。在那样糟糕的国家,却有这样勇敢的女孩,youre amazing!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马拉拉自传读后感600字”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马嵬读后感600字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