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冬天的太阳暖洋洋的,它伸出漫暖的大手,摩挲得人浑身舒坦。刚吃完中午饭的我,便坐在椅子上,看起了《边城》。
这部小说是沈从文先生写的,初读之下,会觉得语言很平淡,情节甚至算得上是平凡的,但细读之下,又会被小镇的悠闲适意,爷爷的朴讷,翠翠的可爱以及字里行间的自然、优美、诗意所吸引。读着读着,似乎自己也融入了这个很多年前的故事中。
小说开头向我们展现了在青山绿水间有一个淳朴的白发老船夫,一个穿着碎花布衣的天真少女和一条忠心的黄狗,没有喧嚣,没有张扬,生活简单而宁静,在我们看来或许有些枯燥乏味,但对于一直生活在青山绿水间的他们仍然把这日子过得滋味十足。
本该一直这么悠然度日,但却在一个热闹的端午节,翠翠走上了爱情这条路
那次盛会上翠翠与相貌英俊的青年水手傩送不期而遇,傩送在翠翠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更巧的是,傩送的兄长也喜欢上了翠翠。兄弟俩没有按照当地风俗以决斗论胜负,而是采用公平而浪漫的唱山歌的方式表达感情,让翠翠从中选择。傩送是唱歌的一把好手,天保自知比不过弟弟,心灰意冷,断然驾船远行去做生意,但不幸溺死于湍急的涡流之中。由于天保之死,傩送十分责怪自己,很内疚,便自己下桃源去了。
而悲剧还未停止
夜里下了大雨,夹杂着吓人的雷声。爷爷说,翠翠莫怕,翠翠说不怕。两人便默默地躺在床上听那雨声雷声。第二天翠翠起来却发现船已被冲走,屋后的白塔也冲塌了,翠翠吓得去找爷爷,却发现老人已在雷声将息时死去了。虽然两兄弟的父亲在老船夫去世后解开了心中失子的疙瘩,答应只要傩送愿意就娶翠翠做儿媳。于是翠翠开始了漫长的等待,还记得原句是这样的------到了冬天,那个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青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要有多悲哀才会如此
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边城
静美边城
—读《边城》有感
申雪琴
这星期,我拜读了沈从文先生的《边城》。第一次知道《边城》,是上高中时,语文课本里选编了《边城》的片段。那个片段是对翠翠和天保二佬之间纯美而又悲情的爱情描写,令我深深沉醉、感慨。茶峒的淳朴的民风、如诗如画的美景,再加上老船夫翠翠的爷爷那份慈祥和蔼,无一不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读沈从文先生的文字,心中时刻有一种感觉,那就是"美".他作品中的美无处不在,景美、人美、民风美。作者的行文如潺潺流水,细细地流淌,没有扣人心弦的铺垫,也没有惊心动魄的时刻,更没有曲折跌宕的情节,但就在这平平淡淡、从从容容之中,却在读者的心中,产生万千的涟漪和百般的触动。
最感慨于沈从文先生对于水的感情,他曾在写于一九三一年的《自传》中说:"我情感流动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给予我的影响实在不小。我幼小时较美丽的生活,大都不能和水分离。我受业的学校,可以说永远设在水边。我学会思索,认识美,理解人生,水对我有极大关系。"翻看《边城》的每一页,或多或少都出现了对水的描写或与水有关的文字,在沈从文的笔下,这些水仿佛是有灵性的,它已不再只是自然界的一种物质,而是湘西人民生活的一部分,是书中所有美的故事产生的起点和根基。
在这美的映衬下,我喜欢那个多情而又憨厚的水手,谋生虽苦,却抵挡不住他对生活火热的感情,抵挡不住他对美好生活的执着地向往。当沈从文先生执意要给他一些钱作为对他慷慨赠送的回报的时候,那位水手立刻要把核桃要回去,因为他说自己不做买卖,不要钱,这是何等的朴实,何等的率真!我喜欢那个眸子里满是青山绿水的纯真的翠翠,多么美丽的一位姑娘,被边城的山和水滋养着。她活泼而真挚,当祖父不在时,她机灵地撑起船摆渡;当她听到有人说自己只是一个船夫家的孩子配不上船总二佬时,她丝毫不掩饰,选择立刻离开。我喜欢那位年轻的船总二佬,他正直而富有情感,他深爱着翠翠,但当他得知哥哥也喜欢翠翠时,没有气馁,而是选择公平竞争。我还喜欢故事中的忠厚的老船夫,正直的天保大佬还有那些水手和乡亲们。
是湘西的水,赋予了他们美好的性情,淳朴的民风,同样,也正是因为他们,湘西的水变得更美,更为灵动。我想:这也是沈从文先生写《边城》的一个原因吧。
《边城》是中国乡土文学的典范,沈从文小说的代表作,荣登20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第二名。
《边城》包含了很多爱,夫妻之爱,兄弟之爱,祖孙之爱,邻里之爱。这些爱,无一不让人感动,无一不让人落泪。
夫妻之爱:翠翠的父母相爱了,却不能结婚。经过一番考虑后,翠翠的父亲就心想一同去生即无法聚首,一同死去应当无人可阻拦,首先服了毒翠翠的母亲等待腹中小孩生下后,到溪边故意吃下许多冷水失去了。
兄弟之爱:大老和二老同时喜欢上翠翠,便决定公平竞争。后来,大老退让,想把翠翠让给二老,于是出走,意外溺水。二老受到哥哥死去的阴影,也离家出走了。
祖孙之爱:祖父把翠翠抚养大,又想翠翠幸福,便到处找人,却不想得罪了二老和顺顺。祖父在临死前还说:翠翠,打雷不要怕!
邻里之爱:老船夫死去了,邻居都来帮忙,有几个甚至陪着翠翠守灵,杨马兵甚至跟着翠翠,在碧溪岨生活。
读了《边城》,不知是喜还是悲。故事似乎还要延续下去,但若加个结尾,又似乎是狗尾续貂,毫无意义。
人生在沈从文先生的笔下俨然成了悲剧,这大概是带了时代性和地域性的。翠翠一出生便是悲剧,她是畸形恋情的产物。不久,翠翠的父母便相继死去,这成了翠翠人生悲剧的基础。悲剧之所以成为悲剧,不是悲剧的产生,而是悲剧的永恒。翠翠平安地度过了人生开端的十几年,然而一连串的人和事触动了翠翠敏感的心,一个情窦初开的小姑娘的心。一个简单而又复杂的三角恋结成一个结捆住了翠翠。但这个结实际上又拉住了翠翠,前面就是悬崖,让她在甜蜜和矛盾中享受人生最大的快乐。不久,这个三角形的一条边折断了,翠翠的命运已无法稳定。她像坠入深渊,天保遇险丧命,外祖父的离世,傩送的出走,点动成线,悲剧似乎具有了延续性。沈从文先生也许心里也不好受,给了故事一个幻想。虽然是这样,悲剧的惯性仍然冲击着我的心,使我不得不猜想着傩送再也没有回来。然而看惯喜剧的我又不忍而想着有情人终成眷属。这样让人同时产生两种情感,这大概就是《边城》的魅力。
我喜欢《边城》,但我更喜欢书中的边陲小城。人若是能在一个淳朴的世界里生活,何尝不是一件乐事。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也飞速发展,边陲小城无法容纳那样淳朴的民风,再也无法成为边城了。我无法再接受一个只在空间上是边陲小城的地方,只能躲进象牙塔里,躲进《边城》,享受人生难得的安静。可是为了生存,我又无法逃避现实中的世界,我只想认同在某一空间某一时间,有一个边城,能容纳人的多余情感。只有在书中,只有在心中。
读《边城》,让我放弃一切复杂的人际关系、一切繁杂的考虑推理,享受那份独特的淳朴。
“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只一里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蒿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计数。”
边城里的文字是鲜活的,处处都是湿润透明的湘楚景色,处处都是淳朴赤诚的人情风味,可每每读起来便会不由自主的忧伤,像是触及到什么,是童年某个太阳温暖的下午,还是有些把握不透的世界。
“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家人只有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直黄狗。”
这就是沈先生带给我们的他的边城,一座沉默的城。从开始到结束似乎都在隐忍着什么,翠翠就是这座城的化身。从恋上那个可以让她连做梦都能被他的歌带的很远的人开始,她就选择了沉默。虽然内心起伏不定,表面却始终如一。祖父在雷雨夜里去世,天保淹死,白塔坍塌,翠翠依旧无法摆脱母亲的命运,唯有等待。“那人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也许明天就会回来。”
我一直在想是什么让先生将这么善良的童话描画的这么悲伤。先生出生在19世纪初,在当时,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刚在西方列强虎视眈眈下结束了长达1000多年的封建奴役统治,又正处于军阀混战的最黑暗时期,一方面受长达千年的封建思想影响,一方面是西方文化的大举入侵,让本来就饱受战火的中华民族雪上加霜,在那动乱的年代里,中华大地烽火连天,人民陷入一片水深火热之中,在经历了新文化运动的洗礼后,先生毅然选择了湘西这片纯朴美丽的土地,这些温良率直的人们,用诗一般的语言一片一片的轻声述说着整个民族的悲哀,召唤我们炎黄子孙本性的良知,正是因为爱得深沉才孕育了这些带着哀思的文字。
我总在想,取名为边城,在先生心里就这么“遥远”吗?还是在先生心灵深处正守护着什么?其实我们每个人心灵深处不都有一座“边城”吗?也许先生那座悲天悯人的城已随历史的洪流沉入那厚重的底色中,而留给我们的是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
寻我的边城,寻我心灵的那份宁静,我想我会有一座边城的。
读后感《名著读后感800字:读《边城》有感》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边城有感30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