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读海底世界有感

读海底世界有感

读《世界古代史》有感。

静下心阅读一本书的时候,我们就好像进入到了另一个世界一般。书中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尤其读经典作品,它们都是作者智慧的结晶。阅读完作者写的作品后,心中犹如涨潮的潮水,久久不能平静下来,我们也经常会从其他人的读后感中领略到作品的奥妙!您抓住了作品的哪些精髓呢?经过收集并整理,小编为你呈上读《世界古代史》有感,希望能帮助到你,请收藏。

今天,我花了一天的时间看《世界古代史》,看完之后深有感触。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这段历史让我知道了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道理。

看了这本书,让我对历史有了新的认识。在我所知道的知识基础上增强了新的知识。

看了这本书,我看到了战争的灾难,我真渴望和平。但是,再仔细想一想,没有战争,没有统一,哪来的和平?

这些历史讲述了一个又一个故事,使我目不暇接,这本书实在深奥,不但增进了知识,又能让人明白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

我真喜欢这本书。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小编推荐

读《游牧民的世界史》有感


换个视角看游牧民族

——读《游牧民的世界史》有感

南春星

在历史上生活于亚欧大路上的游牧民群体,长期以来一直经受着东西方学者"野蛮、杀戮"等很多的负面评价。日本学者杉山正明所著《游牧民的世界史》一书,则向我们揭示了这一曾被人们所不齿的特殊群体,在不同地区、不同社会所起到的历史作用。书中独特的叙事主线,给了我们一个新颖的视角来看待整个文明的历史。杉山书中所采用的"欧亚世界史"的构想,对于我们正视游牧民这一对中国历史进程具有特殊意义的群体,换一个视角看待中国历史,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这个星球上的大陆布局和形状,决定了欧亚大陆及北非在长时间内作为对人类而言主要"世界"的地位。在欧亚大陆正中央的地区,气候的干燥则决定了景观、地势、生活形态等的较小差异,也决定了这片辽阔地带整体上很多相同的特点。而位于中华文明的北方,东边的兴安岭与西边的阿尔泰山之间,作为欧亚世界上最大又最佳的大草原的蒙古高原,在历史上一直是游牧民族或游牧国家的发源之地。匈奴、东胡、鲜卑、柔然、高车、突厥、回鹘、契丹、蒙古、准噶尔……一个个在汉族史料中出现的民族,正是这片广阔草原上不同时期的主人。若想建立大型的游牧国家,必先控制蒙古高原;因此,坐落在蒙古高原之南的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明,就不断地与蒙古高原的每一个主人发生着直接或间接的冲突。一欲"饮马长江",一欲"勒石燕然",双方的一代代英雄们和使者们,就这样走上了战和交错的道路。

蒙古高原上的游牧民族想要"饮马长江",其原因终究还是对城市的繁华和丰厚生产生活资料的渴望。都市和聚落是人们进行经济活动必要的联系场所,也一直是欧亚大陆各处从日常生活用品到农业生产工具和各式战斗工具都无法自给自足的游牧民们眼中集合了生产、交易、移动、信息及文化的重要地点。这也就决定了游牧民们对城市的刚性需求,从而逐步地导致了其与农耕民族之间发生的战争。而在近代战争形势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之前,游牧民一向是世界上最优良、强悍的机动部队,从而能够占领大片的土地,将其纳入版图。在阅读中国史书时,我们往往将每个民族的名字单独列出;而杉山指出,由游牧民族的征服所建立的"国家",往往都不是由单一游牧民族所形成;数个创建堪称"游牧民国家"的案例几乎没有纯粹仅由游牧民建立的国家,而是或多或少都有着混合的状态,具有着多元化的种族特征。同时,很多的部族聚居在一起,也增强了其整体的战斗力,使汉族军队能够占据的地区非常有限,难以打到他们所占据的水草丰饶的地区。

汉民族派遣出的出使西域的使者和攻打相关地区的军队所能达到的地区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由汉民族所记录的与中原和西域交流有关的史料的主观性。其很有代表性的一点体现,就是在对天山和祁连山各自南北麓的历史记录。高耸的天山挡住了由西伯利亚吹来的微弱湿气,形成了广袤的森林和草原;而湿气无法跨越山脉,也就导致了南侧的干燥,只有星星点点的小绿洲。然而,北麓的水草丰美之地,在历史上长期为少数民族所占据;而中华帝国的向西扩张,只能沿着南麓的小规模绿洲都市国家行进。于是在汉族的史料中,南麓这些星星点点的绿洲成了"丝路"传说的载体和东西交往的主要途径,而北麓在记录中却几乎成了一块"黑暗之地".而名字同样为"天山"之意的祁连山,其南麓相对湿润,而北麓则只有基础小型的绿洲。由于南侧的土地长期被少数民族所占据,导致向西扩张的中华帝国只能在祁连山的北麓建立起了著名的"河西四郡",形成了作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的河西走廊;而气候更湿润的祁连山南麓,则和天山北麓一样,由于以少数民族为主体的史料的匮乏,而在历史的记载中相对少见了。

由于以游牧民族为叙事主体的历史材料非常之少,而记录下历史的农耕民族又往往以自身利益为原则来记录,因此,农耕民族强大时对游牧民族的漠视和弱小时对他们的仇恨,深刻地烙入了记录下来的史料之中。而对史籍及原典进行交叉比较之后还原史实,我们就会发现他们其实并不是人们遗忘想象中的那样。杉山正明说道,看似已经完全成为过去遗物,或是消失在远方记忆中的游牧民,不仅其后代至今仍生存在欧亚非广阔的大地上,而且那种骨子里的游牧民思维,也依然在今天的世界上广泛存在。他还希望,能够再写出一本《游牧民的世界史——近现代版》,来还原一种依然存在于当下,而源于游牧民的独特视角。

《古代埃及史》读后感2500字


《古代埃及史》读后感2500字

王洋MBA2005

我读古埃及史的目的有4个:一是了解埃赫那吞的一神教的起源(据汤因比在《人类大地母亲》中说这是世界上首个一神教),毕竟当今世界上,许多人都信仰源自犹太教的一神教;二是了解古埃及对古希腊的影响,乃至对西方文明的影响;三是对比摩尔根的《古代社会》,了解乃至抽提出,即除去个性外的,人类社会从野蛮走向文明的一般过程。四是也想着重对比一下中埃两个古代文明的发展异同。选取刘云鹏老师这本书是因为它是教材,观点会正统、严谨一些。

古埃及文明的酝酿和开国普遍比中国早1000-2000年,共经历了早、古、中、新4个王国、2个中间期和后埃及7个时期31个王朝,亡于古罗马三巨头。埃及的考古发掘比中国要充分,古埃及人留给后人石刻、绘画和草纸(一种竹简,不是真正的纸张,纸的发明公认属于中国)上的文字记录了丰富的内容,而中华文明详细精确的历史记载从商朝才开始的,寻求更早记录是夏商周断代工程需要解决的问题。

地理上,中埃这两个农业文明都是依一条大河而起,也因协力治河,开展灌溉而形成持续内聚力。黄河是东西走向,形成了同纬度地区大面积的耕作土地,而尼罗河南北流向,只有不长的一段流域和入海三角洲才适合耕种。此外,古埃及西部是利比亚沙漠,南部是热带草原,北面和东面是地中海和红海,只有东北一隅的西奈半岛与亚洲相连,内部回旋余地并不大,这也是最终文明灭亡的一个关键原因。其实,若不是尼罗河的巨大水量,地处热带沙漠气候,年蒸发量极大的埃及根本不适合农业。古埃及的地理环境和中国一样是封闭的,在海军不发达的情况下,易守难攻,然而地中海沿岸的波斯、希腊、马其顿的舰队挑战埃及的时间要比英国舰队挑战中国的时间早了近两千年,这真乃中国人的万幸。

人种方面,古埃及人属于含米特人(书中没有区分闪米特与含米特),且由于地理封闭,早中期对外征战中又鲜有败绩,形成了民族单一,无多民族混居的局面。因此在社会结构上,没有出现印度种姓制度那样明显的基于民族、种族的歧视。古埃及人通过自我内部管理创造出了自我健全的文官制度,发展出了庞大的文官体系。只是到了后期,特别是托勒密王朝时期,希腊人占据了统治阶级,埃及人受到排挤社会才出现明显的民族矛盾,这个体系才被摧毁。这个文官制度也倡导"劳心治人",设有书吏之职,同时贬低体力劳动,比中国的"学而优则仕"早了近千年;再者,这是一个郡县制的体制,地方官由中央政府任命,这也比中国早了两千年;第三,这个制度比较开放,据圣经记载以色列人约瑟竟能在埃及做维西尔(宰相)。但与中国文官制度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并没有一个强大的纲常伦理道德体系做支撑,乱伦现象比比皆是,道德发育明显滞后。

政治上,古埃及法老是一手遮天,是立法、司法、行政等多种世俗权力的枢纽,但在神权上,要受制于强大的祭祀集团。和世界上其它古文明一样,强调君权神授。这个神就是拉、荷鲁斯、阿蒙以及短暂的阿吞,其实这四者都指太阳,表达各有不同罢了。祭祀集团政治权力极大,本国法老倒台后,外部征服者,如:亚历山大大帝等也祈求他们加冕法老,以求获得合法统治。此外,祭祀集团还在全国拥有大量优质耕地、拥有大批奴隶,乃至法律豁免权,是国家政治的不倒翁。古埃及文明总体上是属于多神教的宗教类型。各部落和各个诺姆(行政区)有各自的神,阿蒙、阿吞的崇拜不是与生俱来的,其废立来自于王国与祭祀集团的政治博弈。中国上古时代通过绝地天通的宗教改革运动,断绝了普通人与上天交流的权力,让最高世俗政权垄断了祭祀权,这使得中国历史上从来就没有出现过祭祀这一政治阶层,中国也因此未能形成宗教型文化。

西方学者有把埃赫那吞国王所立的阿吞崇拜看作是一神教崇拜是欠妥的——与阿吞并存的至少还有奥利西斯等冥界之神(古埃及人的生命观念中就存在了人世、冥界以及死后审判,但不同于中国、印度的生死轮回,冥界是人永恒的归宿)。此外,主神阿吞也是埃赫那吞从众多小神之中甄选而出的。国王凭一己之力不可能与其前数千年形成的多神崇拜体系相隔绝。出于政治博弈,同时也缺少神学论证和新兴政治力量支持,使得他的宗教改革只成为历史的一瞬,埃及在他下一任法老——图坦卡蒙那里又恢复了历史悠久的阿蒙崇拜。

古埃及是当时地中海地区文明的中心,是周围民族学习模仿的对象,其早中期的文治武功也引得四夷咸服。内部狭小的生存空间以及对外贸易权的争夺,特别是修建金字塔、神庙的石材、香料等奢侈品的不足,使得古埃及屡屡与周边民族发生战争,常胜的埃及军队常常为本国掠来充足的奴隶。此外,沿河的耕地并不广袤,可供分封的土地不多,寺庙占地比例大,且和国王土地混杂,使得土地分封制度迟迟无法形成。一般来说,土地分封是严格按照世俗贵族级别开展,寺庙本就是世俗政权的法外之地,土地政令更是"水泼不进",这些因素都令古埃及长期处于奴隶社会。反观古代中国,由于内部空间巨大,各民族融合速度快,很早就形成了统一的民族认同,而且世俗政权一家独大,分封制度很早就确立了。

古埃及和古代中国一样是人治社会,不像罗马帝国,其法治发展深刻地影响了世界。古埃及连十二铜表法、汉谟拉比法典等成型法典都没有,甚至不如古印度,其尚有摩奴法典。法治是民族冲突和宗教的双重产物——罗马需动用法律去处理其广袤领土内的各类民族冲突;婆罗门须立法隔离种姓以及处理其内部民族混居产生的矛盾;犹太人须通过与神立约的方式在异教徒的汪洋大海中去保持自身民族的独立完整性。而古埃及和古代中国都是较快速形成统一民族,文化形成期内与外族冲突并非社会的主要矛盾;前者形成的宗教尚处于"献祭-恩赐"的简单人神关系模式关系,远不像犹太教那样神明事无巨细地介入社会生活;后者古代中国则压根没有形成一个宗教文化类型。因此,中埃这两个文明古国都没有原创形成法治社会的基本条件。

古希腊堪称西方文明的源头,但古埃及对古希腊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这主要是宗教方面。古希腊引进了古埃及的主要神祗,如:拉对应宙斯;荷鲁斯对应阿波罗;奥利西斯对应哈迪斯等。在希腊化时期,埃及亚历山大也是希腊哲学学派重要的聚集地之一。古埃及对犹太教也有重要影响,先知这个犹太教的重要教职是埃及人的首创。基督教继承了犹太教的基本形式,它和希腊哲学相结合才形成西方文化的主干,这个结合的重要地点之一就在埃及,菲洛这为当时最著名的哲学家就生活在埃及,因此,新约圣经的成书地点也有相当部分在埃及。

读史有感


读史有感

随着年岁的增长,发现自己越来越喜欢读历史,特别是在闲暇时,泡上一杯茶,翻开一本书,优哉游哉地读,以致于忘乎所以。

记得六年前,看了央视科教频道《百家讲坛》袁腾飞讲述的《两宋风云》,马上被激荡的情节所吸引,以致于后来喜欢读历史书,每当闲暇时,就喜欢打开书本,看看曾经的波澜壮阔,书中的历史人物也马上鲜活起来,那些尘封在历史中的故事,也在史书的讲述中如临眼前。岳飞狱中受辱,崖山宋臣殉国,于谦被诬冤杀,崇祯煤山自缢,读史读到伤心处,常使后人泪满襟,其中感触,无以言表。

现在的历史有一种说法叫"如果不是主义",如果不是唐玄宗李隆基一把年纪,还沉迷于贵妃杨玉环的温存之中,以致很少上朝过问正事,就不会有安禄山的起兵造反。如果不是少年康熙隐忍,战功显赫的第一权臣鳌拜就不会被擒。历史就是这样,往往在某个时刻发生逆转,权谋家往往就在某个不经意的细节中,功亏一篑。或许是"祸自微而成",但也有"道自微而生".这个决定历史的细节,后人无法解释,就把它称为气数,或是国运。

然而,历史之所以精彩,在于其出乎意料的结果和波浪式的演进,在于不断的变局和应对变局,在于时势的演变,朝代的更替和文化的交融。读了历史,你会慢慢发现,其实,历史之所以精彩,在于千万个人的评说,如同明朝灭亡的原因,军事家说是内防不力,政治家说东林党自毁长城,金融家则认为是资本主义萌芽下的"钱荒"所导致,气象历史学家则认为是当时的小冰河期的气候环境造成的,各有论述,莫衷一是。读了历史,你会明白,所谓历史皆有相似之处,很多的人和事的结局皆如此雷同,似乎只是换了主角而已。读了历史,你会谦卑,无论多大功绩,终究"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历史中诸多名家要人,不管如何显赫,最终皆"南北山头土一堆",何况普通芸芸众生。读了历史,你会被古人的"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士大夫情结所感染。读了历史,你会开识增智,中华国学博大精深,从孔子老子到王阳明,所著思想学说,至今影响甚深。

历史不仅是一门学科,它具有国学的高度和秉性,只要你翻开书本,它就开始上演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曾经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发生的故事。

文/鲁发光

读《希利尔讲世界史》有感600字


有什么能让我们了解历史、认识历史?就是这本《希利尔讲世界史》,希利尔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他毕业于哈佛大学,酷爱旅行和历史。他用细腻的文字,向我们展示了茫茫的历史长河和水里的每一块礁石、每一缕水草。

我一直以为历史书是很枯燥的,记年代、记名字、记事情经过,可这本书却不同。希利尔的写作方式很特别,他会把生活中的一些例子搬进书里,让我感到亲切好玩,又让我印象深刻。

从万物的起源到石器时代,再渐渐发展到青铜时代,铁器时代……一直到现代;从以前破碎的某年某月发生某事,慢慢拼凑出了一幅幅精妙绝伦的画卷。当我看到《坚硬如铁的斯巴达人》时,我深深的被这个故事震惊了:斯巴达人的强壮从婴儿开始抓起,如果生下来的婴儿不健康,就会被扔到山里,让其自生自灭。出生后,父母开始培养的他们坚韧的品格。到了七岁,就被编入团队,过集体严格的军事生活,一直到六十岁。虽然在莱克格斯的统治下,斯巴达人变得十分强壮,可是把不健康的婴儿扔掉,不免太残酷了。但是他们培养孩子不怕辛苦、不怕挫折的品质,还是值得赞美的。

书中好看故事还有很多,比如《世界的新霸主》、《战争狂》、《小巨人拿破伦》等等,每一个故事都写的精彩有趣,值得回味。

了解历史,就是这么简单,你们喜欢上这本书了吗?

读史有感骈文


孙膑善守,白起善攻;太白能诗,韩愈懂文。晏婴三尺而相齐,周昌口吃而辅汉。武安君白起,坑赵卒四十万;望诸君乐毅,陷齐城七十余。诸葛未出茅庐而三分天下,甘罗年幼未仕而锋芒初露。孙膑示弱而擒庞涓,韩信示愚而取三秦。项王挺戟战百万,孔明鼓舌驳群儒。

胸藏百万兵,挥师抵黄龙;腹有千书谋,定计取幽燕。子云白袍,兵至而敌溃;诸葛羽扇,挥动而贼逃。昔者项籍,举义江东,军马八千,九战章邯。当年黄巢,题诗反唐,饿民百万,十年乱唐,

韩信受胯下之辱,终为元戎之位;子房有拾履之嫌,而得王师之尊。昔者关公单刀匹马,于万军之中,取颜良首级,献曹公军前;当日子龙长枪白马,于矢石之间,夺阿斗孺子,交刘备帐前。

中国古代文化史读后感


中国古代文化史读后感

手捧沉甸甸的《中国古代文化史》,心中的沉重却无法用重量来计算。因为书中的绝大多数内容在今天的中国已然成为了文化化石,它们除了成为铅字2020之外,已无任何的实际价值,这一点虽为历史进步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大势所趋,但也着实可悲。事隔两个月,当我举笔写下这篇读后感的时候,我才发现,中国瑰丽的古代文化,只是偶然的闪进我的视线里,跟着又消失了。只是略有一个身影留在我的记忆里。就那么一瞬间,我看见她在铁锈般的残骸中仍留有俊美的痕迹。

面对着残缺的书皮,泛黄僵硬的书页,我扪心自问,如果没有外部压力的作用,我会否主动接近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着述,答案是否定的。面对璀璨绚丽的古文化遗产,我早就没有了夜郎自大的傲慢情绪,反倒是感到两道可怕的寒气在胸中交错,像两把利剑互撞,像骷髅底下交叉的骨头原本埋藏于心底的悲哀和自责,霎时间笼罩了我整个身体,脑海里一片死寂,让人窒息。

看看如今的中国传统文化,好像到了人人哀其不兴的地步。然而,近几年发生的另一种现象却好像与之不符,那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国外的走红。

读《古代英雄的石像》有感


读《古代英雄的石像》有感

——纪念叶圣陶诞辰120周年

叶圣陶爷爷一生写了很多童话故事,我最喜欢他的《古代英雄的石像》。小时候读它,是觉得故事特别有意思。长大了,再读,才发觉,这个故事不仅有丰富的联想、精彩的对话,更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故事讲的是:一块大石头,被雕刻家刻成了一位古代英雄的形象,备受人们尊敬。于是它骄傲起来,看不起它脚下的小石块,双方发生了争执。最后,石像在一天夜里突然倒塌,摔成了一堆碎石。人们用这些碎石铺成了一条道路。

读完这个故事,我陷入了沉思:我该为这座石像的倒塌感到惋惜,还是该为它感到欣慰?看一看文中的这段话:

晴和的阳光照在新路上,块块石头都露出笑脸。他们都赞美自己说:“咱们真平等!”“咱们一点儿也不空虚!”“咱们集合在一块儿,铺成真实的路,让人们在上面高高兴兴地走!”

我心中有了答案——我该为它感到欣慰的。石像倒下了高高在上的躯壳和狂妄自大、骄傲空虚的思想,却拥有了脚踏实地、默默无闻为人们做好事的喜悦。这种甘做铺路石的生活才是最有意义的人生!

合上书卷,望向窗外湛蓝的天空,我再次陷入沉思。这不只是一个童话故事,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不就有很多像古代英雄的石像一样的人吗?他们就是所谓的“成功人士”。他们中有政治家、有企业家,甚至有一些是江湖术士。他们往往拥有显赫的地位,巨额的财富,频频在新闻中抛头露面,被戴上各种令人羡慕的头衔,成为各种先进人物评选的宠儿。最终,他们被打造成为我们学习的楷模,成为我们心中的“英雄”。可是,在国家严厉打击贪污受贿、严厉打击邪教的形势面前,他们被纷纷扒下了华丽的外衣,丢掉了头顶上令众人仰视的光环,露出了他们肮脏的灵魂。他们为了满足自己日益膨胀的私欲,目无法规法纪,肆意地玩弄权术,大肆敛财,成长为一只只吞噬国家利益的硕鼠、蛀虫。可是,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他们最终落得个锒铛入狱的下场。随着真相的揭开,他们在人们心中的“英雄形象”也随之轰然倒塌。对这些人的下场,没有人为他们感到扼腕叹息,而是鼓掌欢迎。因为,这些“英雄”的倒下,不仅为国家铲除了蛀虫、毒瘤,更还给了老百姓一个清明的社会环境。这些“英雄”的倒下,也警醒我们每一个人,做人做事要遵纪守法、脚踏实地、谦虚谨慎、克己奉公,这样的生活才是最平凡而又最充实的人生!


《世界史》(精选范文)


我特别喜欢历史,所以我阅读的书籍很多都跟历史有关,有《中国历史地图》、《话说五千年》、《世界史》……其中我对《世界史》这部书是情有独钟,全书共有6卷,计204篇历史故事。“世界史”是指有人类以来地球上历史的总和。从史前人类的进化到古代文明的萌芽;从帝国的兴起与覆灭到封建社会的发展与鼎盛;从中世纪思想文化的闪耀到资本主义社会科技的跃进;从世界大战的硝烟弥漫到“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盛世欢歌……我认真阅读每一篇历史故事,细细体会其中的渊源,这部书包含了:政治史、生活史、学科史、民族史、人物史等等。无论是中国历史,还是外国历史,都描述的淋漓尽致。

当我读到《孔子与儒家思想》时,知道了孔子当时传播的儒家思想对历史长河有着悠久深远的影响。当然,这只是“百家争鸣”中的一部分,其中主要有:墨家、法家、道家、纵横家等等。同时我还了解到了西方国家的文艺复兴以及历史人物介绍。

我特别喜欢其中介绍中国的康乾盛世时期那一段,从康熙到乾隆年间,清朝政府达到了鼎盛,这130多年是清朝统治的高峰。功绩为收复疆域,平定三藩,遏制俄国,管理西藏,统一台湾,开府设县。康熙在位六十一年,逐步恢复经济,清帝国成为当时世界上幅员最为辽阔、经济最富庶的帝国。随着晚清政府的腐败和软弱无能,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从1839年到1842年,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英国政府向我国走私鸦片,获取暴利。爱国忠臣的反抗遭到了清政府的陷害,如林则徐被道光皇帝革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1860年)后又发生了中日甲午战争(1894年-1895年),这次的割地赔款最多,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大大加深,签署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中国因此而丧失了东北及西北共15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瓦解、最后的希望也消失了,最后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完全瓦解了中国长达5千多年的封建社会。

中华民族的发展史是一部血泪铸就的辛酸史,今天,让我们正视历史的斑斑血迹,警醒国人,永远记住那些耻辱的历史瞬间。这是我们民族的污点,这些污点需要我们国人的共同努力,用国家的强大,用自强不息,甚至用鲜血和生命来洗刷!

读《镜子小史》有感


人是爱美的动物,照镜子当然是爱美的表现。所以人们每天都要和镜子打交道。每天清晨,我刷了牙,洗了脸,总是习惯地走到镜子前面,整整衣服,结好领带。出门前照照镜子更已成为我的老习惯了。可是,有关镜子的履历,我却一无所知,直到一次偶然机会,我看到一本名叫《镜子小史》的书,一下子就被镜子漫长而有趣的历史吸引住了。

人类制造的镜子,最早的要数铜镜,在我们中国,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了。以后,人们又制造了结实的铜镜,时髦的水晶玻璃镜

在《镜子小史》这篇文章中,我感受最深的还是那段话:镜子永远是那样忠实,毫不隐瞒地告诉你,你的脸上有没有污斑。在生活中,人们不能没有镜子。在社会里,我们要有法律、道德这面镜子,没有这面镜子,我们的一言一行就没有衡量的标准,在学校,我们要有校规这面镜子,没有这面镜子,我们一举一动就没有规范的准则。正如唐太宗李世民所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一切品德高尚、礼仪具备的名人智士都是我们的镜子。我们经常照一照这些忠实的镜子,就能懂得做人应有的态度和规矩。

生活中也有不忠实的镜子。你看,镜面不平的哈哈镜。,你对着它一照,脸就歪歪扭扭的,一副怪模样。正如俄国文学家契诃夫的讽刺小说《不平的镜子》说的是,有位五官不正的夫人,偶然得到一面不平的镜子。这面镜子照着英俊的人,却把脸相往四方八面扯歪;而照着这丑陋的夫人,反而使得她变得妖媚迷人。于是,这位夫人认为人们对她的容貌的如实评价是谎话。她哪里知道,是这面不平的镜子调整了她不端正的五官,她将这面欺骗了她的镜子视为忠实的朋友,如醉如痴地抱着不放,是多么的可悲!

平日交朋友也是一样,那些直接指出你的不是,即使逆耳也是忠言,即使苦口也是良药。这样的朋友才是真正的知心好友,也是一面忠实的镜子。那些只懂得阿谀奉承,恭维你的朋友,只是共富贵的酒内朋友,欺骗我们的镜子,绝非可交之友。人们在生活中,是多么需要一面能忠实反映我们真实面貌的镜啊!

世界史读后感


世界史读后感

世界史是最宏大的史学着作,它与其它一切历史政治史、生活史、学科史、民族史、人物史等等它是全面的。也就是说在极小的篇幅里面(当然几十万字2020是必要的)囊括历史的全部经历。也正因为它的野心宏大,所以必须是大线条的挥毫,以一字2020千钧的笔力凝练出最重要的脉络。

因此世界史有着它独特的特性和构思。首先,他必须关注全部时间。历史是对过去的重构。打个比方,我们回忆小时候的一件事,会有独特的逻辑和体会;如果我们的同龄人回忆起同样的一件事,也会有着他自己的逻辑和体会。如果刚好两人相遇,聊起同样一件事,可能会相互弥补,也可能相互冲突,也很可能幸运的完全一样。但即使是我们能够完整清晰的回忆起一件事,也不能说我们的回忆就是历史存在本身。我们的回忆只是对过去的重构和再发现。而从这方面历史就可以理解成是人类,或者某一国家、民族或者一群人、一个企业的对过去的共同回忆。考古发现以及失传文本的出现就像我们某一天收拾房间的时候找到以前的日记或者是某个有特殊意义的信物,会唤起早已消失的某种回忆。当然,历史学的工作是一个高度智识的过程,需要严格的推理和考据支持。

时间能冲淡一切似乎是我们共有的经验,越久以前的事情我们的记忆会越模糊,而靠近当前,记忆就会越丰富越细腻也越庞杂。当历史学的眼光碰触到了上古时代,会发现那时的历史只剩下神话传说,而到了今天,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体每一个小时都能产生耗尽人的一生都无法读完的历史原始资料。几乎所有的东西的从无到有都出现在这个跨度里面。如何用一本书将这两个极端之间的内容全部囊括起来,这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事业。

麦克尼尔的《世界史》依然采用了大时段的划分。全书包括四个部分:

part I Emergence and Definition of the Major Old inance of the West

part IV The Onset of Global Cosmopolitanism

前两部分明确表明了时间的截点,而后两部分讲的是公元1500年后的内容,考虑到当时世界交流中错综复杂的线索已经是划一的区分变得困难或者意义不大,(.org)因而题目里面没有出现明确的时间符号。这简单的四个标题已经体现了作者对整个世界史的考察眼光以及写史意志。

时间分段的方法体现在全书的各个章节里面,由于每一章节关注的是某个具体的族群,这一工具的运用显得方便很多。节点往往是大的历史事件,例如穆罕默德领导的伊斯兰崛起,又如法国大革命。而节点之间的容量则留给历史主体的演变人们的政治、生活、经济等等方面的发展和变化。这样,整部世界史就被分成一段一段放在不同的盒子里,我们翻开其中一个盒子,就能找到想要的东西。

读《古代中国王朝盛世》有感


读《古代中国王朝盛世》有感

滁州二小五(4)班 段智宇

我怀着激动的心情,一口气读完了《古代中国王朝盛世》这本书。

它生动再现了中华民族近五千年灿烂的历史文化和强盛的军事力量。最初,文景之治,休养生息,经济繁荣,从而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盛世。汉武帝继位后,北征匈奴西讨大宛,使中华民族的军事武装力量,达到空前绝后的鼎盛时期。唐太宗李世民,求贤若渴,知人善任,他在位期间的文治武功,让唐帝国走在了世界的最前列。明成祖朱棣一手缔造了明王朝辽阔的版图,并定都北京,其影响深远,又派郑和下西洋,促进了各国文化交往。

《老子》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唐朝经过贞观之治的治,迎来了开元盛世,由此进入了全盛时期。但唐玄宗晚年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政治昏庸,不思进取,沉迷女色。不久,“安史之乱”爆发,神州大地陷入了一片混乱和血泊之中,唐朝很快由极盛转向衰落。

唐朝如此,清朝亦然。

清军入关后,经过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的励精图治,清王朝迅速崛起于乱世,但乾隆皇帝连年征战,并且多次巡游及大兴土木,晚年还重用奸佞,使阶级矛盾日益尖锐,不仅如此,清政府在外交上以天朝自居,闭关锁国,中国难以跟上西方列强发展的脚步,被英国人形容为“一艘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舰”,乾隆皇帝去世41年后,爆发了“鸦片战争”,中华民族陷入了重大危机!

有人说,治世过度盛世,再转为乱世,是历朝历代必然的一个发展趋势。而我却不这么认为,例如汉武帝一生开疆扩土,还巡行、求仙、封禅,给老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压力,导致各地起义军风起云涌,太子被逼谋反。可以说,这时已经进入了乱世。但满腔热血的汉武帝清醒了,立即认错,颁布了著名的“轮台罪己诏”,开始实行“富民”政策,并取得了巨大成果,乱世又成为了盛世。这正照应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是的,只要统治者知错就改,乱世将转为盛世,我们知错就改,缺点会转化为优点。对于昏庸者来说,“盛世”的背后是无法逃避的灾难;对于明智者而言,“盛世”的背后是前进的动力,鞭策他们“更上一层楼”,一步一个脚印,向更远的目标进发!

指导教师:徐海静

读《希利尔讲世界史》有感(精选优质读后感)


有什么能让我们了解历史、认识历史?就是这本《希利尔讲世界史》,希利尔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他毕业于哈佛大学,酷爱旅行和历史。他用细腻的文字,向我们展示了茫茫的历史长河和水里的每一块礁石、每一缕水草。

我一直以为历史书是很枯燥的,记年代、记名字、记事情经过,可这本书却不同。希利尔的写作方式很特别,他会把生活中的一些例子搬进书里,让我感到亲切好玩,又让我印象深刻。

从万物的起源到石器时代,再渐渐发展到青铜时代,铁器时代……一直到现代;从以前破碎的某年某月发生某事,慢慢拼凑出了一幅幅精妙绝伦的画卷。当我看到《坚硬如铁的斯巴达人》时,我深深的被这个故事震惊了:斯巴达人的强壮从婴儿开始抓起,如果生下来的婴儿不健康,就会被扔到山里,让其自生自灭。出生后,父母开始培养的他们坚韧的品格。到了七岁,就被编入团队,过集体严格的军事生活,一直到六十岁。虽然在莱克格斯的统治下,斯巴达人变得十分强壮,可是把不健康的婴儿扔掉,不免太残酷了。但是他们培养孩子不怕辛苦、不怕挫折的品质,还是值得赞美的。

书中好看故事还有很多,比如《世界的新霸主》、《战争狂》、《小巨人拿破伦》等等,每一个故事都写的精彩有趣,值得回味。

了解历史,就是这么简单,你们喜欢上这本书了吗?

读后感《读《世界古代史》有感》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海底世界有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