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痛并快乐着读后感3000字

痛并快乐着读后感3000字

痛并爱着。

常言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蕴含着许多人类的智慧及思想,尤其是那些经典书籍作品。在读了作者写的作品以后,不禁为作者精湛的笔法所触动,很多优秀的读后感,就来自于作者及时地将自己的阅读心得记录下来,写好一篇作品的读后感需要从哪些角度来写呢?经过小编精心整理,推出痛并爱着,请阅读后分享你的朋友!

青年作家郗晓波说过,卡夫卡的《变形记》把我们带往不熟悉的另一世界,而其实,那另一世界原本属于我们的人性之邦,只是卡夫卡试图用另一套叙述方式与技巧来展示我们人性内部的黑暗王国。

因为我们平时不朝它看上一眼,初见之下,才会感到它是如此的陌生、怪异和难以理解。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在《小说的艺术》中称小说家为存在的勘探者,而把小说的使命确定为通过想像的人物对存在进行深思,揭示存在不为人知的方面。卡夫卡的《变形记》就是探究存在之谜的,但他所关注的重点是不可视的内心生活--人的内心同样作为现实的一部分而存在。

夫卡的小说是梦与真实的绝妙混合,他冷峻的眼光聚焦的是真。在他看来,真若要体现,就必须借助于丑。于是《变形记》中出现了大量的丑陋的意象,卡夫卡毫不客气地放逐了文学的审美价值,似乎他觉得丑就是丑,甚至根本没必要用美作为小说结束之前的一点安慰。所以,一直到小说的结尾,卡夫卡也没有让这些丑陋的意象从背面发出一点美的光芒。

《变形记》创作于1912年,当时,批判现实主义仍然占据着文学创作的重要地位。格里高尔一夜之间变成了甲虫。这个原本含辛茹苦撑起一个家庭的男人突然变成了一家人的累赘,不仅父母对他极度厌恶,甚至平时岁疼爱的妹妹也逐渐对他产生了不满,进而抛弃了他。最后,这一家人竟因为格里高尔的死获得了解脱,重新开始了正常的生活。卡夫卡想用这个故事努力证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是完全建立在利用与被利用的基础之上的。一旦这个基础失去,或者二者之间对应关系发生变化,本来看似稳固的人际关系就会迅速瓦解。着也许令为数众多的理想主义者难以接受,但确是不可争辩的事实。这个事实被卡夫卡发现了,而整个故事正体现了表现论的实质--把描写对象陌生化,造成审美主体与客体的距离,从而引起惊异,迫使人从另一个角度探悉同一事物的本质,即离间。卡夫卡通过离间,希望所有的人都能同他一样,重新思考,发现这个被习俗观念掩盖的事实。在《变形记》中,卡夫卡对社会中人的放逐与被放逐同样进行了深刻的剖析。所有人都不能接受格里高尔甲虫的形象,听不懂他的语言,不理解他的行为。这就意味着格里高尔是被放逐的。而在变形后,格里高尔不吃人的食物,抛弃人的行为习惯,这是他对自己的放逐,或者说是他对其他正常人的放逐。在卡夫卡看来,一个人的思想、形骸不被他人所接受,其后果必然是这个人与其他人的相互离弃。卡夫卡明白:人与人是不相通的;但是,人的骨子里渴望别人的关怀和爱心。格里高尔虽然变成了甲虫,可是仍然赶忙爬到自己的房间门口,蹲在门前,好让父亲从客厅里一进来就可以看见自己的儿子乖得很,一心就想立即回自己的房间,根本不需要赶,要是门开着,他马上就会进去的。但是,所有的美好愿望以及善意的行为,只换来一只重创自己的苹果。对这件事的描述说明:人与自己,与别人相离异,但是同时仍在努力地、白费力气却令人感动地要维护自己人格的完整,要好歹指掇起灵魂的碎片,哪怕他是一只甲虫。往往能够正视卡夫卡个人的许多人却走上了另一个极端。

卡夫卡曾说:我在自己家里比陌生人还陌生。可以这样认为:这充分暗示了卡夫卡自己与小说主人公命运的相似之处。虽然这些相似远不能证明这是一篇自传,但是作者本人与格里高尔的对应从他生前的一些琐事中亦可见一斑。根据自己勒戒一番,卡夫卡的日记中这样写到19111228。工厂给我家带来的折磨。当他们要我每天下午到那里工作时,我为什么会容忍呢?其实没有人强迫我,可是父亲以他的责备,卡尔以他的沉默,再加上我的负疚意识给我造成压力。我对这家工厂一无所知,今天早晨受命巡视过程中我感到自己毫无用处,如同遭受鞭挞一般。我拒不接受深入工厂企业的琐碎事实中去的可能性。假如通过所有参与者没完没了的问题和纠缠使我终于这么去做,那又能达到什么目的呢?有了这么点认识,我知道能干点什么实际事情。我仅仅适于干一些虚事,我的头头以他正直的思维给我做的事情添油加醋,使之看上去真像是成绩卓着。通过这种为工厂做出的毫无意义的努力,我将在另一方面剥夺了自己将下午的几个小时为我所用的可能性,这必然彻底摧毁我的生存;即使没有这么回事,我的生存面业已在不断缩小了。而《变形记》开头对格里高尔的工作的描述正是卡夫卡当时工作状况写照。虽然在日常生活中,卡夫卡与身边的人总是相处得很好,给别人留下愉快阳光的印象;但是,从他的日记和与勃罗德等人的信以及部分文字中,我们才能看到他真实的内心世界。这个观点在《卡夫卡传》中就已提出来。在《变形记》的第三部分,卡夫卡运用大量篇幅描写格里高尔垂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动作。

格里高又向前爬了一段,将头和地板保持一个很近的距离,以便和房客们的眼光相遇。他想,他要是一个甲虫,音乐能如此感到他吗?他好像觉得再往前爬就是朝看见了的、但不认识的食物那儿爬去。他决定向他妹妹那儿爬去,在他妹妹的裙子上拉扯,暗示她应该回到他的房间里去,因为她不值得替他们演奏,这里没有一个人像他一样感谢这种演奏,他不会让她再走出他的房间,只要他活着,他就不会让她再走出他的房间。他的令人可怕的外形第一次发挥了作用,他要出现在他房间的各个门边并且向不满意小提琴演奏的房客们发出怒吼。妹妹不是被迫地,而是自愿地留在他格里高身边,她会坐在他旁边的沙发上倾听他的意见,他也愿意向她提供自己的看法,他就曾经毫不动摇地要送他妹妹上音乐学院深造。要不是发生这种倒霉的事,他肯定在圣诞节圣诞节已经过了吗?向大家宣布他的决定,而不考虑任何反对的意见。宣布以后,妹妹一定激动得泪流满面。我要站起来吻她的脖子,她自从到公司工作以来,脖子上既无衣领,也无饰带。

他又开始了!这时她甚至以一种使格里高莫名其妙的吓人动作离开了母亲,从沙发上走开了,好像宁愿让母亲去牺牲,也不愿意坐在格里高的旁边,她急匆匆地走到父亲后面,由于她的表现,父亲也激动起来,也站起来了,将手臂抬起了一半以示保护妹妹。格里高根本没有想去吓唬谁。他只是开始爬回自己的房间,而这些动作又很显眼。因为他很痛苦,拐弯的时候头部必须帮助进行。他好多次将头抬起来,又磕在地板上,他停下来扫视周围,大家似乎都很明白他要爬回自己的房间,那实在是一个可怜的时刻。大家沉默而伤心地看着他。

他的背碰到了腐烂的苹果,苹果的霉烂点波及周围。他带着爱心和感动回忆家庭,并坚定地认为他必须从这个家里消失,这种看法的坚定性比起他妹妹来,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在这种情况下,他陷入了空洞而安静的沉思。教堂已第三次敲响了晨钟,黎明开始了,他正经历着窗外破晓的时光,他的头无意识地完全地低垂,他已经鼻息奄奄了。这样显得非常拖沓。但正是这样的拖沓描绘了当时的情形渲染了故事深灰色的感情基调。甚至,这对抒发作者的同情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一个猛士,卡夫卡在与自己的生活不断抗争后,却陷入了更残酷的生活境地。正如格里高尔变成甲虫一样,卡夫卡中年时的处境同样无可就药。卡夫卡自己也是不被别人理解的,所以他同情格里高尔。于是,他为格里高尔安排了死亡的结局。他清醒地发现,除非死亡,悲苦的命运才能得到改变和解脱,才能不用这样痛并爱着,不用面对人情的逐渐淡漠。

这也许是作为凡人的卡夫卡能够为自己安排的。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痛并快乐着读后感范文


窗外嫩绿的枝叶,盛开的桃花,生命以最耀眼的颜色将整个春天点缀到极致。一本追忆青春往事长达十年之久的书,正是人生最辉煌岁月烙下的印记:它在凝重与深思中曼延;在回顾与展望中铺陈,在痛并快乐中流淌。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已将自己归于新闻人,或许是因为专业使然吧,或许只是单纯的心理上的慰藉。虽说自己还不称职,但姑且就这样叫吧。于是手中就经常多了些有关新闻的东西,久久的也不乏几本着名新闻人物的自传。浏览着他们的过往,偶尔也开点小差畅想一下自己作为新闻人的未来,这又何乐而不为呢?

最近,头脑中总盘旋着“痛并快乐着”这5个有点矛盾的字,这是一本书的雅名,也称得上是一段不错的人生吧。作者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新闻人,干过4年的报纸,现如今在电视也混得蛮开。赶上了名人出书的热潮,也便出版了自己的自传,小小地总结了自己的前半生。与当下名人出的书相比,可以肯定的是,作者的文笔是很好的,平淡的描述也总能让人泛起感情的涟漪,这点在出书大军中是少而又少的,加之他特殊的身份,自己对他的偏爱也达到了一个史无前例的高度。

记得书中曾提到过这样的话,自己认为挺经典的也便记下了。想想等以后老了,也有机会在孙子面前谈谈自己年少时的“丰功伟绩”了。话是这样的:不管是怎样的日子,不管是不是你主动选择的日子,只要在你生命中留下痕迹,回忆时便总是夹杂着一种温情。这是作者回忆自己大学4年生活和刚走上社会那段艰酸日子时写下的感想,如今在我们的眼里看似平淡,细细地咀嚼也难免有那么一些道理。道理也便是有了,但怎样理解也便看每个人的造化了。至少那时我是这样想的:日子还是得过的,不管此时你是正和家人分享着幸福的喜悦,还是躲在阴冷的地下室里盯着发霉的面包发抖,日子是不管怎么样的,人活着也便活着,除非他真的想死,要不然他依旧还是活着,只是活着的方式不同而已,活着也便有了以后的希望,有了个畅想的余地,这也正是“好死不如赖活着”的道理,当你回首活着的路时,感慨也便夺眶而出。有朋友的日子也总是美好的,因为有了聊天的对象总比光吃饭的日子来的有劲,干什么也总有个人罩着,胆子也便大了些。在大学男生不谈恋爱是不行的,但谈了恋爱而无炫耀的对象又是万万不行的,于是温情一词也便摆上的餐桌,等着较感情化的人去宰割了。

话是多了,因为当时自己也便这样想着,话匣子一开也就关不住了,但这是在遇到有感触的话题下,没感触的也便是强逼着也开不了口的。书中还有过这样的一段话,自己也是有感触的。“如果说,被污染破坏的是我们的生存环境,那人心的被污染,破坏的则是我们生存的理由”浅看之下,这句话只是作者埋怨了中国的环境污染之后又对人性提出了质疑,但仔细考究还是能从中得到些什么的。得到的也正如那句老话“因人而异”吧。但读后没有一丝感触的灵魂可以想象已经空虚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地步,也便如作者所说的,改革开放这么多年来,天天守着几亩薄田的老百姓的日子是越过越火了,引用现在一句流行的话也便是家家户户都奔小康了,但富了的背后是给人警醒的。当平日里靠山吃山的穷乡亲们为了那几把票子,活生生地把一座大山的衣服给扒了,那靠水喝水的父老们正拎着几只金桶排队去等水接济时,这又是一件多么悲哀的事啊。想想一个偌大的中国,有那么一天,13亿人一同哀悼死掉腥臭的环境,那场面是多么的宏大啊,想必也能评个吉尼斯记录吧,也难怪作者发出这样的感慨。

扯也便扯到了这,还有很多废话也没得说,不过书中是有很多地方是值得人回味的,自己还依稀记得这样的几个情节。作者采访了一个贫穷的小女孩,女孩是被父母遗弃而被一对盲人夫妇收养的孩子,可怜的身世也便具备了,接下来要发生的也便如诸多电视剧里演的一样,女孩很用功,品学兼优,深受大家的喜爱,作者在一把鼻涕一把泪后就帮了女孩的忙,在电视机前为她呼吁了一把,剩下的便是大把大把的票子从那些所谓的慈善家的口袋里飞来,说到这故事也该完了,但故事的跌宕起伏也便体现在这,女孩在得到众人的帮助后性子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进而离家出走。作者为之发了很多感慨,譬如作者呼吁社会要加强对弱势群体的帮助,但帮助又必须是平均的,免得有人得了就得意忘形,没得的只有等死的份。其次,作者也对人性展开了一大串剖析,虽说数落了人性的诸多黑暗面,但总体上还是相信人性是光明的。作者还在书中提到了贫穷,或许贫穷这一问题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症结,过去有,现在也有,虽说该改的也改了,世贸也入了,那外汇也是大把大把地赚,但在这繁荣的背后,也总有那么几个衣衫褴褛的身影让我们记住现实的残酷。我们只是凭主观去意想一个完美的世界,或许有人会说“就连美国也可以大喊人权,为什么我们中国就不能构造富裕呢?”话是没错,现如今的中国算是平步青云,也便有了大国之势,但辉煌的背后总有没落,这便是为什么我们能在北京这样一个繁华的国际大都市看得到“贫民窟”的原因,这样一个改革开放的先驱阵地为什么有又那么多双渴望读书又走不进校门的眼睛。

这便是我读完这本书后的感慨,有句话也正如作者说的“痛并快乐着”,人生有很多事都是先经历了苦难,让你在万念具灰的情况下又给了你生的希望,很多事让你在痛中品味着胜利的喜悦,生活中的很多事又何尝不是这样。而微小的我们也只能去学会适应,因为这是现代社会的生存规则,更是我们必须面对的十字路口,走好了,剩下的也便一路风顺了,但走错了,开始的付出也会伴着喜悦转瞬即失,重新再来又有多少人能背负这么大的勇气,我们能做好的也只有现在了。痛,并快乐着,我们也走着。

《痛并快乐着》读后感


这次阅读,我倒是不想采用摘录谈感受的形式,因为在读的过程中,就有了触动心灵的力量。

当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栏目成为家庭生活的一角,其中的主持人,让我感受到其内涵的时候,他们主持过程中流露出的气质,让我从中受益。不得不感慨:媒体的力量还是很强的。

语言魅力是大多数主持人都需要有的,而随着语言流露出的思想和正气,渐渐让我感受到。

前一段时间到书店中,买了《痛并快乐着》这本书。读得过程,渐渐感受到语文课提及的“共鸣”之意。众人读书,反思各有不同。然而,读书过程中,有些共同的,在不同年龄段的读着与作者之间,有一些共同的感悟。在读过作者的书后,将心中的想法清晰化,对生活的意义又深刻了一层。

白岩松感受到三十岁后的阅读,是让人快乐的。随着读书的积累,我也感受到了阅读的快乐。上学的时候,是带有功利的阅读。如今,有工作,有家庭,有孩子,励志篇目,教育书目,英文原著,杂志......在一种自然的节奏中,去感悟,去摘录,确实快乐。

白岩松提到一位名家为晚辈记录日志的时候,我想想自己在灵灵出生之后的育儿日志,感慨做出的是一个多么正确的决定。他们的思想,也恰恰是我所思考的。以前想想渺小的自己,思想比较幼稚。可是渺小的人也会有大思想。呵呵......

当提及到ab血型的人的话题,也不禁让我感受到我关注自己血型的时刻,其中的话语出奇地相似。乐于思考的人,可能都会经历一条感悟生活点滴的路,只不过,有的人先经过,有的人后经历。

乐于经历的人,才会感受到思考路上不同的风景。

《痛并快乐着》读后感1200字


白岩松痛并快乐着读后感


白岩松痛并快乐着读后感

回望中的道路总是惊心动魄的。

——题记

已经好久没有在看完一本书后有想写读后感的冲动,在这春暖花开的季节,读完“央视名嘴”白岩松写的《痛并快乐着》这本书后,一种抑制不住的想要宣泄的情绪便笔端流淌。

这本书主要记载了他从1990大学毕业后十年间的工作和成长经历,真实的还原了其“三十而立”的所思所想,以及从他身上折射出来的时代变迁和个人独特人格魅力的日渐成熟。那是一个动荡的时代,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充满了他的大学生活。“那时候,很多青年都感觉自己好比一朵浮萍”,不知该如何开启自己的美好人生,但他最终抓住了机遇的尾巴。但世事变化无常,造化弄人。曾因一份匿名信他又重新返回了校园,他宽广的胸襟和独具深度的话语,令我对他肃然起敬,深深被他的人格魅力吸引了。

电视屏幕上的他是一个正义、睿智、犀利的人,又不乏平易近人,他用他独特的方式,诠释着一个个真实的故事,还原着一个个不为人知的实事,讲述着异样的人生百态。完美的彰显了一个新闻人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这是一种魅力。曾经的他也彻夜失眠,也在无聊时可以一下午坐在麻将桌旁,也和同学们做一些看似荒诞的事儿。但终究他是为人们所铭记,这和他的勤奋刻苦是分不开的。

从北京第一次申奥失败而归,到重新加入)国民素质降低了,人与人之间变冷了。书中一个又一个不同的小故事,不同层面的体现了人性中的阴暗、善良、宽容的一面,以及大众对于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

痛并快乐着,痛也许是我们在这个大跨步社会中,被这样那样的洪流磨平了棱角而遍体鳞伤,痛是我们该有的一种觉悟,一种思考,一种总结。快乐亦该是一种权利,一种义务,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至此,希望诸君在以后的生活中,不管正经历着怎样的挣扎与挑战,都要相信自己,相信明天。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念过去,不畏将来。

《痛并快乐着》读后感_900字


《痛并快乐着》读后感900字

白岩松真不愧是央视招牌节目的打造者,有着超乎常人的思想,睿智,口才,思考的角度…,让人佩服的不要不要的…。
透过他的人生经历,真的很受触动,所以我们的眼光不能总停留在眼前,暂时的错位也许正是辉煌的开始,关键是能否有在错位时期的良好心境。
这是一种,成长中的痛苦;这是一番,成熟着的咀嚼。 当我们终于脱离了父母的臂弯,开始蹒跚学步的时候,跌倒的痛苦,其实已经在候着我们了;当我们终于别却了家庭的呵护,开始风雨人生的时候,跋涉的磨难,其实已经在候着我们了;当我们终于迎来了成长的快乐,开始花前月下的时候,爱情的煎熬,其实已经在候着我们了。一生中,我们还将遭逢多少痛苦,多少磨难,没人说的清,但能够说清的,就是我们正一天天地成熟,经历了无数痛苦磨难之后的,健康与成熟。要成长,就会有痛苦。不必试图去拒绝它,也拒绝不了。坦然地去面对、去咀嚼,应是我们理性的选择。在咀嚼中感悟,在咀嚼中吸收,吸收我们成熟所需要的营养。 作者是在舔舐伤痛、顾影自怜么?不是。她的作品告诉了我们,那是在咀嚼,在思索。咀嚼虽依然痛苦,但我们看到了她咀嚼的努力,和她面对的坦然。作品中,黑色背景、白色文字,以及夜空中的孤鸟,很恰当地表述了痛苦带来的压抑。但结尾那束白菊,已告诉了我们,过去的正被埋葬。而穿插在文字中的,那两朵由绿色线条所捧着的太阳花,还有森林浓绿中的青藤、绿叶、晨露,以及因此而营造出来的一番盎然生气,更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她正在结束那苦涩的咀嚼,或者说,她已经走出了那苦痛的压抑。正如作者最后的结束语,“一切都释然了”,那是一种,成熟了的释然。透过背景乐那缓若飘絮的节奏、叮叮咚咚如露滴幽潭的弦乐声,我们似乎已经看到了,一个正凭窗远眺、默默思索着的,坦然而又执著的九月。 这些,是我冒失的臆测么?不是,因为她已清楚地告诉了我们,《痛并快乐着》!她是在强做欢颜么?不是,因为我很难想象,一个痛苦中的沉溺者,还能够分心做出这样精致的作品。因而我相信,那是她痛苦之后的成熟,那是她成熟着的快乐。

读痛并快乐着有感
查看原网页
转码声明
站长认领
原网站已由百度转码,以便在移动设备上查看

2023痛并快乐着读后感15篇


读后感就是读书笔记,它是阅读一个作品后的心得体会。书中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尤其读经典作品,它们都是作者智慧的结晶。每个人对于作品,都会有自己独特的心得体会,我们就可以通过文字的方式把那些心得体会记录下来,写好一篇作品的读后感需要从哪些角度来写呢?小编特意收集和整理了2023痛并快乐着读后感15篇,供你参考和使用,请收藏和分享。

痛并快乐着读后感 篇1

人格是最好的作品。白岩松的青春时代,有每一个时代的青年人共有的迷惘和开拓。

他喜欢音乐。清晰地记住了他推荐的巴赫的《平均律》,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响曲》,还有经历了那么多苦难,作品永远如孩子般纯洁的莫扎特。他描述了自己从喜欢流行音乐到古典音乐的转变的时候,感慨地说当一个人需要独自面对他自己的时候,当一个人所经历的一切在几句短短的流行音乐中,已经找不到完全的共鸣的时候,一个人就会开始走进古典音乐的世界。

他喜欢足球,足球教会了他合作。他说一个人最好的活法就是成为11个足球运动员中不可替代的一位,一起合作,为了整个球队的胜利而奋斗。

他喜欢阅读,他把阅读当做平生最重要和欢愉的事情之一。他推荐了,《鲁迅全集》,唐浩明的《曾国藩》,余华的《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还有诗歌散文传记等等作品。

而作为一个主持人,他在叙述别人的故事中成长,也在和别人的交流中进步。他回忆了自己和那个年代的大家,如启功,季羡林,傅聪等人的采访的经历,那一个时代的大家们的渊博学识与谦卑旷达的人格,成为了那一个时代精神文化的中流砥柱。他也回忆了他们的节目通过舆论监督所带来的正面和反面的教育意义。他反思新闻媒体作为舆论监督的一方,其实是有一定的弊端的,并不能完全依靠舆论的监督,来实现整个社会的公平与正义。舆论的监督,有时候不仅影响甚至左右了被报道者的生命进程,这并不是报道的初衷。新闻的意义在于扬善贬恶,新闻的意义也在于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但是并不能完全依赖于新闻来完成对社会的认知和改进。最理想的新闻应该成为一根引线,让一切事物能够在更好的更先进的体制内,更公平地运行,以惠及所有人。

在任何一个时代,一个成功的叙述者,一定是一个对生命有着丰富的体验的人。每个人的生命经历也都在丰富着整个世界。愿每一个丰富而沉静的灵魂都能更好地做自己,在自己的岗位上,坚守原则、各尽其职、借事炼心。我们需要一个风清气正的舆论环境,也需要一个风清气正的社会。

痛并快乐着读后感 篇2

应该叫白老师了吧,因为距离上次在政委办公室看到白岩松的书但现在看了两本后越发受一个蒙古汉子的感染,世事蹉跎,没有一个人是快乐并快乐着的。就像书的最后,白老师说想一想挺好笑,再想一想也挺可怕的,我们的每次选择和判断何尝不是。真的很难说,恋爱,结婚,工作,兴趣,爱好……但至少有一点在那个时间点肯定做了当时那个条件下最准确最合乎常理的选择。也就回归到白老师的那句话,我们痛着可总感觉日子会一天好过一天,这也是母亲在我小时候在家里说的最多的话,那时候父母收完稻谷,蹲在家门口的石阶上,妈妈会给父亲倒一杯凉白开。是呀,生活一天会比一天好,不然我们今天的努力将会变得毫无意义!

断断续续读完这本书,对我这样表面很乐观,还被领导赞誉为那种不需要调解情绪天天可以加班的三十岁青壮年,是会越来越乐观,因为我始终觉得自己是在做有意义的事,哪怕自己是个看客。

今天看到朋友微博一句话,人有时候要学会认怂,可爱的,会说这样的话的人多半是那种倔性格,什么事都爱争强好胜,可自己又何尝不是呢!

路会越走越长,路过的景物留意了总归是美好的。

痛并快乐着读后感 篇3

他说到"我不想去谴责写信的人,其实我们中间没有任何个人交往中的恩怨,甚至彼此间的距离还很远,但特殊时期里强大的生存压力,有这样的举动也算是一种挣扎,而我不过成了他挣扎中的一个目标而已。事情过去很久了,我依然衷心地希望,那只是他一次青春的失误,因为生命的路太长了,而只有青春时的错误才有机会弥补。"

这种话我想只有有着成熟思想的、经历了世间百态的人才能说出来。

痛并快乐着,痛也许就是我们在适应这个大跨步社会下所碰的遍体鳞伤,痛是我们该有的一种感觉,要忍住痛,记住痛才是我们用痛换来的最好价值,痛的疤痕可以消除,只是烙下的印记是不是还残留在我们心里?快乐也是我们应有的权利,是我们心理表现的一种心态,快乐的真谛是我们用什么换来的,今天你真的快乐吗?有几个人真正问过自己?快乐的源头是不是也藏着一颗让你颤动的心?如此多的快乐,哪一个才是属于自己的快乐?

痛并快乐着读后感 篇4

一群二十来岁的小伙子,懵懵懂懂的在一个网里面挣扎,那些在家庭影响下(或者说苦其心志者),多读书、喜欢思考,总能活出一片天。总体赶脚,或者说痛并快乐着的解释。

读书也好,工作生活也吧,不是在舞台上演自己的故事,就是欣赏别人家的故事。科技再发达,人的本性确改变进步不大,故事既有相通的,也有不同,构成了五彩斑斓的世界。

讽刺、愤怒、偏激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那么骂人就是好职业。谁还没年轻过,年轻气盛,很多事情落实不到位,理想不能很快变成现实,心里就急,就气愤,但慢慢终于明白,很多事情都有个曲折反复的过程,非得锲而不舍非得有耐心才成。所谓不作急,就是不再梦想着一夜之间世界马上改变。

作者书中提到的直播,九十年代是新鲜事物,现在已经平常。很多大家,现在已经驾鹤西去。贫富差距、自然与人心的环保和自然灾害,后来没消退,反而变本加厉,幸运的又一个十年,虽然还是的挑战,已经开始改变。

关于中国人的信仰、道德规范一直藏在诸子百家、四书五经、史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和神话故事中,然而解放后的几代人割裂了这个历史的连线,这也许是近几代人缺乏尊老爱幼、互帮互助的根本原因之一。

科技进步,人们足不出户遍观世界。每个人都可以在电视里和阿姆斯特朗一起登上过月球,和探险家一起到过南极北极,甚至在炮火连天的战场上,和危险同在。但电视得来终觉浅,欲知世事要躬亲。

走到生命的哪一个阶段,就喜欢那一段时光,完成那一阶段该完成的职责,顺生而行,不沉迷于过去,不狂热地期待着未来。

强烈推荐下,所谓入宝山不空回,总有一款适合你。

痛并快乐着读后感 篇5

闲暇之余,我读了白岩松的自传《痛并快乐着》这本书,深有感触,我喜欢他能用心地体会人生,喜欢他的执着,喜欢他对自己事业无怨无悔地付出,觉得他的话总能给我一种恍然大悟的触动和全然释放压力的感觉。

静思中,似乎有些动念,痛并快乐着,痛也许就是我们在适应这个大跨步社会下所碰的遍体鳞伤,痛是我们该有的一种感觉,工作之痛、生活之痛有时会让你感到烦心、感到前景黯然,甚至会产生一种远离尘世的想法,痛的疤痕无法消除,烙下的印记永远残留在心里。快乐也是我们应有的权利,是我们心理表现的一种心态,可快乐的真谛是我们用什么换来的,今天你真的快乐吗?有几个人真正问过自己?快乐的源头是不是也藏着一颗让你颤动的心?如此多的快乐,哪一个才是属于自己的快乐?

尽量麻醉人生旅途中承受的所有痛, 储存旅途中人们所给予的所有快乐,珍惜人生中仅有的短暂的时光,至少我是这样想的。

痛并快乐着读后感 篇6

已经好久没有在看完一本书后有想写读后感的冲动,但在这春光烂漫的季节,读完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白岩松写的《痛并快乐着》这本书后,一种抑制不住的想要宣泄的激情油然而生。

窗外嫩绿的枝叶,盛开的桃花,生命以最耀眼的颜色将整个春天点缀到极致。一本追忆青春往事长达十年之久的书,正是人生最辉煌岁月烙下的印记:它在凝重与深思中曼延;在回顾与展望中铺陈,在痛并快乐中流淌。

作者采访东方之子的过程中,每当听到一段发人深省的人生经历,就对自己进行一次灵魂的洗礼。他们的事迹既丰富了作者主持生涯中的人生阅历,又感悟着所有的读者。

经历了百年风霜的知识分子,北大副校长季羡林,在夫人、女儿相继去世之后,依然没有将忧伤写在脸上,但他常常在校园内未名湖畔几小时的静坐,不知是平静中对87年往事的追溯还是对生命超越的沉思。也许,只有经历了风雨人生,历经了磨难,饱受了艰辛才能体验其中的酸甜苦辣。

一代书法家启功,虽已驾鹤西去,但其风趣的人生,却久久让人回味。人家问他最近怎样,他回答:不好,鸟呼了。众人不解,启老解释,:一场大病,差一点呜呼了,鸟字不是乌字差一点吗?喜剧人生的背后,往往是生命的严肃,笑看人生则是每一位活着的人都需掌握的生存法则。正如大地中绚丽的油菜花,虽然终将枯萎,但他们依然争相开放。

一位在1968年写下《相信未来》这首经典诗歌的作者食指却在现实中无法相信未来,而最终被收容在了精神病患者的福利院中。但一代人却在《相信未来》中顽强地走了下去。照亮别人心中的阿拉丁神灯却未能照亮自己,劝诫与人和言传身教未能合二为一,但理想的信念依然是生活中永恒的追求。面对逆境,我们或许能走出泥沼,或许会身陷泥泞,但奋斗是必需追求的过程,期望将是生存下去的动力。

还有一个又一个的小故事,不仅一一体现了人性的善良、宽容,还体现了人生的追求、奋斗的艰辛。在并不漫长的十年中,作者即经营着自我成长的坎坷与追求,又目睹着别人的演绎人生。个中滋味,用痛并快乐着概括并不失偏颇。但愿,此书能为自己、大家在今后痛并快乐着的人生岁月带来一些启迪。

从教二十年,感觉教师真是让人痛并快乐着的工作。其他行业的人最喜欢问:和小孩子打交道很好玩吧小孩子都很可爱啊!老师们的回答往往是:不上课时每个孩子都很可爱,可上起课来呀是啊,我想每个老师都有力不从心的时候,为人师的辛苦是不足向外人道的;然而,为人师的快乐与欣慰外人也是不足知的。正是因为在与孩子们相处中他们给我的点点滴滴的感动,让我越来越热爱我的工作,喜欢我的学生。有一句话充分说明了老师对学生的巨大影响:老师不经意的一句话,可能会创造一个奇迹;老师不经意的一个眼神,也许会扼杀一个人才。每当我面对心灵纯洁也脆弱的孩子们,我时刻提醒着自己:为人师者,要珍惜,更要努力让每一个孩子的心中充满阳光,让每一个孩子在爱的抚慰下快乐成长!

让我们继续在平凡的岁月长河里认真谱写生命的乐章吧!

痛并快乐着读后感 篇7

独自一个人听老白讲述了20多小时的人生经历和感悟,难得。还是乱加评论一下吧,权当自私行为。

《痛并快乐着》感觉有很多心灵相碰的地方,什么是好书,自认为,有更多能和自己心有感应地方。

面对名利,与生命相比,那么不堪一提。当健康成为生命中头等目标的时候,名与利,这些往日看来最最重要的东西会忽然在你心中贬值。自己有过一段功名退其次健康放第一的日子,至少学会:面对怎样的诱惑都不能以博身体为代价。身体健康的时候,清风明月、粗茶淡饭一样会给你带来快乐,而一旦健康不在,怎样的高位、多大的产业都和快乐无关。这种感触怕是每一个现代人都应该在心里储备一下的准备。

生命是重要的,有了生命才有了一切,怎么爱惜自己身体,是种智慧也是一种能力吧!当面临名利与生命选择的时候,现在我不会再犹豫,这就是10个月读书的馈赠吧!

面对忙(盲)碌,很快忘记自己为什么出发?

“曾有一次晚餐和一张床

在什么时间地点和那个对象

我已经遗忘我已经遗忘

生活是肥皂香水眼影唇膏

许多的电话在响

许多的事要备忘

许多的门与抽屉

开了又关关了又开如此的慌张

我来来往往我匆匆忙忙

从一个方向到另一个方向

忙忙忙忙忙忙

忙是为了自己的理想

还是为了不让别人失望

盲盲盲盲盲盲

盲的已经没有主张

盲的已经失去方向

忙忙忙盲盲盲

忙的分不清欢喜还是忧伤

忙的没有时间痛哭整一场。”这段歌词就是最透彻最真实的写照吧!

老白,你对争第一有自己独特的解释,喜欢的不得了。人生不是竞技,不必把撞线当成最大的荣光。

当了第一的人也许是脆弱的,众人之上的滋味尝尽,如再有下落,感受的可能就是寒凉,这样一来,就将永远向前,可在生命的每个阶段,第一的诱惑总在眼前,于是,生命变成苦役。

站在第一位置的人不一定是胜者,每一次第一总是‪一时‬的风光,却赌不来一世的顺畅。时代的风向总在转变,那些被风吹走的名字,总是站在队伍的前列。争第一的人们,眼睛总是盯着对手,为了得到第一,也许很多不善良的手段都会派上用场,也许每一个战役,你都赢了,但夜深人静,一个又一个的伤口,会让自己触目惊心。

何必把争来的第一当成生命的奖状,我们每一个人,只不过是和自己赛跑的人,在那长长的人生路上,追求更好强过追求最好。

老白,还要感谢你给了唐浩明的《曾国潘》,和你一样的感受,走进去,不想出来,人出来了,心在里面。

20xx.9.26天津至青县途中

痛并快乐着读后感 篇8

《痛并快乐着》虽是一本文艺评论,但它的前几页可以说是对央视名嘴白岩松走上电视主持人坎坷道路的心酸纪实。我看这本书的时候,那种心酸、怅惘而又欣喜的情愫交织在一起,心里面真的有点不好受。为什么一个人在成就事业之前都要走一段如此艰辛的道路呢?可生活却真实地告说我们一个道理:苦难造就了人才,逆境出人才。

此时我不禁的想起了孟子的一句话:“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简直就是对白岩松为何成就事业作了最好的诠释。

白岩松的老家是在美丽的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他能来到北京念书,已经是个奇迹,当他走出大学校园时,没想到原以为充满希望的前途却不容乐观----他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实习时,住所离单位足足有三十公里,寒冷的冬天,凌晨5点就要爬出温暖的被窝赶路,有时在公共汽车上,困得实在受不了,就提心吊胆的在车上补上一觉。却因此常常错过了站,又不得不苦忍着泪水往单位跑去,这么努力工作,却因为单位修改招收计划,老白被无情裁了下来。正当他不知所措时,老天似乎和他又开了个玩笑,他被央广录取了。正当他下大决心好好大干一番时,却因一封诬陷自己德行的匿名信而被央广炒了鱿鱼,老白自然心不甘情不愿,好说歹说,最终和一名新来的大学生分到郊区实习,当了一名《中国广播报》的编辑,多年后,因偶然之机走进了央视的大门。

叙述这些故事,有点劳心。是啊,白岩松正是经历了一次又一次常人没有的苦难,才最终叩开了成功的大门,他之所以取得成功,绝不是上苍的眷顾,而是靠自己坚定信念、永不放弃、持之以恒的奋斗,在逆境中走出一条成功的道路。其实我们每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有的人选择了沉沦,有的人选择了迎难而上,奋勇前进。奋勇前进的人是生活的强者,他能克服不足,拔出泥潭,走出困境,迎来阳光灿烂的日子。

所以,我们有时不要认为老天对自己不公,而整天怨天尤人,其实命运对每个人是公平的,我们不妨这样想:“上帝早在我们出世之前,就给我们注定了金身,剩下的全靠我们自己努力了!”所以在我们遇到挫折困苦时,就要带着镣铐也要狂舞,被掐住咽喉也要高歌,白岩松的坎坷经历难道不就是最好的一个佐证吗?

最后以这本书的开头一句作结吧:“生命原本脆弱,我们只能坚强的活着,并寻找欢乐,就是这样”。----所以痛并快乐着。

痛并快乐着读后感 篇9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已将自己归于新闻人,或许是因为专业使然吧,或许只是单纯的心理上的慰藉。虽说自己还不称职,但姑且就这样叫吧。于是手中就经常多了些有关新闻的东西,久久的也不乏几本着名新闻人物的自传。浏览着他们的过往,偶尔也开点小差畅想一下自己作为新闻人的未来,这又何乐而不为呢?

最近,头脑中总盘旋着痛并快乐着这5个有点矛盾的字,这是一本书的雅名,也称得上是一段不错的人生吧。作者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新闻人,干过4年的报纸,现如今在电视也混得蛮开。赶上了名人出书的热潮,也便出版了自己的自传,小小地总结了自己的前半生。与当下名人出的书相比,可以肯定的是,作者的文笔是很好的,平淡的描述也总能让人泛起感情的涟漪,这点在出书大军中是少而又少的,加之他特殊的身份,自己对他的偏爱也达到了一个史无前例的高度。

记得书中曾提到过这样的话,自己认为挺经典的也便记下了。想想等以后老了,也有机会在孙子面前谈谈自己年少时的丰功伟绩了。话是这样的:不管是怎样的日子,不管是不是你主动选择的日子,只要在你生命中留下痕迹,回忆时便总是夹杂着一种温情。这是作者回忆自己大学4年生活和刚走上社会那段艰酸日子时写下的感想,如今在我们的眼里看似平淡,细细地咀嚼也难免有那么一些道理。道理也便是有了,但怎样理解也便看每个人的造化了。至少那时我是这样想的:日子还是得过的,不管此时你是正和家人分享着幸福的喜悦,还是躲在阴冷的地下室里盯着发霉的面包发抖,日子是不管怎么样的,人活着也便活着,除非他真的想死,要不然他依旧还是活着,只是活着的方式不同而已,活着也便有了以后的希望,有了个畅想的余地,这也正是好死不如赖活着的道理,当你回首活着的路时,感慨也便夺眶而出。有朋友的日子也总是美好的,因为有了聊天的对象总比光吃饭的日子来的有劲,干什么也总有个人罩着,胆子也便大了些。在大学男生不谈恋爱是不行的,但谈了恋爱而无炫耀的对象又是万万不行的,于是温情一词也便摆上的餐桌,等着较感情化的人去宰割了。

话是多了,因为当时自己也便这样想着,话匣子一开也就关不住了,但这是在遇到有感触的话题下,没感触的也便是强逼着也开不了口的。书中还有过这样的一段话,自己也是有感触的。如果说,被污染破坏的是我们的生存环境,那人心的被污染,破坏的则是我们生存的理由浅看之下,这句话只是作者埋怨了中国的环境污染之后又对人性提出了质疑,但仔细考究还是能从中得到些什么的。得到的也正如那句老话因人而异吧。但读后没有一丝感触的灵魂可以想象已经空虚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地步,也便如作者所说的,改革开放这么多年来,天天守着几亩薄田的老百姓的日子是越过越火了,引用现在一句流行的话也便是家家户户都奔小康了,但富了的背后是给人警醒的。当平日里靠山吃山的穷乡亲们为了那几把票子,活生生地把一座大山的衣服给扒了,那靠水喝水的父老们正拎着几只金桶排队去等水接济时,这又是一件多么悲哀的事啊。想想一个偌大的中国,有那么一天,13亿人一同哀悼死掉腥臭的环境,那场面是多么的宏大啊,想必也能评个吉尼斯记录吧,也难怪作者发出这样的感慨。

扯也便扯到了这,还有很多废话也没得说,不过书中是有很多地方是值得人回味的,自己还依稀记得这样的几个情节。作者采访了一个贫穷的小女孩,女孩是被父母遗弃而被一对盲人夫妇收养的孩子,可怜的身世也便具备了,接下来要发生的也便如诸多电视剧里演的一样,女孩很用功,品学兼优,深受大家的喜爱,作者在一把鼻涕一把泪后就帮了女孩的忙,在电视机前为她呼吁了一把,剩下的便是大把大把的票子从那些所谓的慈善家的口袋里飞来,说到这故事也该完了,但故事的跌宕起伏也便体现在这,女孩在得到众人的帮助后性子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进而离家出走。作者为之发了很多感慨,譬如作者呼吁社会要加强对弱势群体的帮助,但帮助又必须是平均的,免得有人得了就得意忘形,没得的只有等死的份。其次,作者也对人性展开了一大串剖析,虽说数落了人性的诸多黑暗面,但总体上还是相信人性是光明的。作者还在书中提到了贫穷,或许贫穷这一问题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症结,过去有,现在也有,虽说该改的也改了,世贸也入了,那外汇也是大把大把地赚,但在这繁荣的背后,也总有那么几个衣衫褴褛的身影让我们记住现实的残酷。我们只是凭主观去意想一个完美的世界,或许有人会说就连美国也可以大喊人权,为什么我们中国就不能构造富裕呢?话是没错,现如今的中国算是平步青云,也便有了大国之势,但辉煌的背后总有没落,这便是为什么我们能在北京这样一个繁华的国际大都市看得到贫民窟的原因,这样一个改革开放的先驱阵地为什么有又那么多双渴望读书又走不进校门的眼睛。

这便是我读完这本书后的感慨,有句话也正如作者说的痛并快乐着,人生有很多事都是先经历了苦难,让你在万念具灰的情况下又给了你生的希望,很多事让你在痛中品味着胜利的喜悦,生活中的很多事又何尝不是这样。而微小的我们也只能去学会适应,因为这是现代社会的生存规则,更是我们必须面对的十字路口,走好了,剩下的也便一路风顺了,但走错了,开始的付出也会伴着喜悦转瞬即失,重新再来又有多少人能背负这么大的勇气,我们能做好的也只有现在了。痛,并快乐着,我们也走着。

痛并快乐着读后感 篇10

这是一种,成长中的痛苦;这是一番,成熟着的咀嚼。

当我们终于脱离了父母的臂弯,开始蹒跚学步的时候,跌倒的痛苦,其实已经在候着我们了;当我们终于别却了家庭的呵护,开始风雨人生的时候,跋涉的磨难,其实已经在候着我们了;当我们终于迎来了成长的快乐,开始花前月下的时候,爱情的煎熬,其实已经在候着我们了。一生中,我们还将遭逢多少痛苦,多少磨难,没人说的清,但能够说清的,就是我们正一天天地成熟,经历了无数痛苦磨难之后的,健康与成熟。

要成长,就会有痛苦。不必试图去拒绝它,也拒绝不了。坦然地去面对、去咀嚼,应是我们理性的选择。在咀嚼中感悟,在咀嚼中吸收,吸收我们成熟所需要的营养。

作者是在舔舐伤痛、顾影自怜么?不是。她的作品告诉了我们,那是在咀嚼,在思索。咀嚼虽依然痛苦,但我们看到了她咀嚼的努力,和她面对的坦然。作品中,黑色背景、白色文字,以及夜空中的孤鸟,很恰当地表述了痛苦带来的压抑。但结尾那束白菊,已告诉了我们,过去的正被埋葬。而穿插在文字中的,那两朵由绿色线条所捧着的太阳花,还有森林浓绿中的青藤、绿叶、晨露,以及因此而营造出来的一番盎然生气,更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她正在结束那苦涩的咀嚼,或者说,她已经走出了那苦痛的压抑。正如作者最后的结束语,"一切都释然了",那是一种,成熟了的释然。

透过背景乐那缓若飘絮的节奏、叮叮咚咚如露滴幽潭的弦乐声,我们似乎已经看到了,一个正凭窗远眺、默默思索着的,坦然而又执着的九月。

这些,是我冒失的臆测么?不是,因为她已清楚地告诉了我们,《痛并快乐着》!她是在强做欢颜么?不是,因为我很难想象,一个痛苦中的沉溺者,还能够分心做出这样精致的作品。因而我相信,那是她痛苦之后的成熟,那是她成熟着的快乐。

痛并快乐着读后感 篇11

我思故我在,我苦故我思——读白岩松《痛并快乐着》有感1000字:

读完白岩松的《痛并快乐着》一书,让我想到两句话:我思故我在,我苦故我思。痛,并快乐着!多么深的领悟!谁的人生是一帆风顺的?

白岩松虽然头顶着着名主持人的光环,但是一样经历了风风雨雨的坎坷。他8岁丧父,由母亲独自一人养大;他大学毕业后,面临找工作的问题,身在北京无关系无人脉,凭本事考取的职位,却被人背后做了手脚,一系列的痛苦经历,折磨着白岩松,也在考验着他的意志力。

名人之所以能成功,或许正应了那句: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当白岩松面对磨难时,也彷徨过,无奈过,而后却是顶住压力继续前行。当他回首过去,忆起那个拆他台的小人时,宽容地说“理解他当时的想法”,善良使人成长,也会帮助人收获更多的幸福。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白岩松在报社当了几年的编辑,看似是远离最初的梦想,实则却是给后来铺平了道路。文字编辑的功底深厚,决定了他后来去着名的《东方时空》栏目任职。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白岩松从编辑改行当主持人,面对的挑战也很多,首先是普通话过关,别人是科班出身,他却要从头学起,也曾经历过诸如罚款的事。

人在高处不胜寒。身为央视主持人,不能在工作上出现任何错误,因此这份别人看着光鲜的工作,背后却有着不为人知的辛酸。白岩松曾有过几天几夜不合眼的经历,风餐露宿更是常事,为了采访跑新闻还面临过人身安全等问题,面对种种压力他患上了失眠症。没有过患病经历的人无法体验其中的滋味。一夜无眠,想睡睡不着,从黑夜熬到天明,熬的是人的心血和精神。失眠和心病有关,心病只有心药医。

身体的痛苦,催发了白岩松的思考。如何从痛苦,压力中走出来,获得属于自己的幸福和快乐?于是,他开始默默探索,寄情阅读,沉醉音乐,爱好足球……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虽然业余时间寥寥,但是正如鲁迅先生说的“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还是有的”,白岩松喜欢读书,读后感.好书能启智,能解忧答疑。白岩松爱音乐,他说“就算全世界背叛了你,美好的音乐也不会背叛你”,他用古典音乐为自己疗伤,泄压,在音乐中抚平自己纷乱的心。了解白岩松的观众知道他是一个足球爱好者,他挥洒着汗水,驰骋在绿茵场上,他是阿根廷队的粉丝,他喜欢马拉多纳……足球让白岩松找到真实的自我,挥汗如雨,奋力拼抢,最后的输赢已不重要,中间的过程才是令人难忘的。

白岩松成功摆脱疾病的困扰,开始在事业上有所突破。采访一个个的成功人士,从他们的身上找到闪光点,分享给广大观众学习和思考。每一期的《东方时空》,我会如约守候在电视机前,听白岩松侃侃而谈,时光虽然已经流逝,但是美好的记忆依然浮现在眼前。

如今,在书店播放的视频中再次见到白岩松,人依旧那么儒雅,言谈中依然那么激情澎湃。告诉自己,这就是当初喜爱的主持人,他用痛并快乐着的一些事,证明了人生离不开勤思苦学,有梦想有良知的人是不会走空的。

痛并快乐着读后感 篇12

已经好久没有在看完一本书后有想写读后感的冲动,但在这油菜花盛开的季节,读完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白岩松写的《痛并快乐着》这本书后,一种抑制不住的想要宣泄的激-情油然而生。

窗外金黄的油菜花将大地片片分割,生命以最耀眼的颜色将整个春天点缀到极致。一本追忆青春往事长达十年之久的书,正是人生最辉煌岁月烙下的印记:它在凝重与深思中曼延;在回顾与展望中铺陈,在痛并快乐中流淌。

十年人生旅途的所见所闻,仿佛窗外鲜艳的繁华世界,而作者正如穿梭在花丛中碌碌的蜜蜂,汲取着糖分和养料,辛勤地耕耘着心中的一份辛田。真的,一年比一年更想赞叹油菜花的魅力,没有什么再比油菜花更能如此肆意地绽放。用将近半个月的时间以无与伦比的张扬将大地涂抹成金黄,虽然短暂,但却留下了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即便最终走向凋零也已不算憾事了。

东方之子,浓缩人生精华:经历了百年风霜的知识分子,北大副校长季羡林,在夫人、女儿相继去世之后,依然没有将忧伤写在脸上,但他常常在校园内未名湖畔几小时的静坐,不知是平静中对87年往事的追溯还是对生命超越的沉思。也许,只有经历了风雨人生,历经了磨难,饱受了艰辛才能体验其中的酸甜苦辣。

一代书法家启功,虽已驾鹤西去,但其风趣的人生,却久久让人回味。人家问他最近怎样,他回答:不好,鸟呼了。众人不解,启老解释:一场大病,差一点呜呼了,鸟字不是乌字差一点吗?喜剧人生的背后,往往是生命的严肃,笑看人生则是每一位活着的人都需掌握的生存法则。正如大地中绚丽的油菜花,虽然终将枯萎,但他们依然争相开放。

一位在1968年写下《相信未来》这首经典诗歌的作者食指却在现实中无法相信未来,而最终被收容在了精神病患者的福利院中。但一代人却在《相信未来》中顽强地走了下去。照亮别人心中的阿拉丁神灯却未能照亮自己,劝诫与人和言传身教未能合二为一,但理想的信念依然是生活中永恒的追求。面对逆境,我们或许能走出泥沼,或许会身陷泥泞,但奋斗是必需追求的过程,期望将是生存下去的动力。

由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引申出的我国两弹功勋邓稼先,两条迥异的人生道路,却殊途同归,不管是否得到过鲜花、掌声还是默默无闻,他们最终都得到了人们共同的尊敬。一份坚持不懈的追求或许轰轰烈烈,或许深埋尘事,但最终都能喝彩人生。

痛并快乐着读后感 篇13

《痛并快乐着》一书,是白岩松写于2000年,于2010年修订。这本书记录了央视名嘴白岩松1990年大学毕业后到2000年,21世纪来临这10年间的工作、成长历程。新版的《痛并快乐着》真实地还原了"三十而立"的白岩松所思所想,让读者看到他进入社会最初十年的深入思考与勤奋实践,以及从他身上折射出来的日渐成熟的人格魅力与时代的变迁。

《痛并快乐着》对于国家、社会、民生的关注令人回味和赏识,说到了国,让我们想到家,而我们也是家的一份子,不由得联想到自己,在改革开放几十年后,国家领导人用他们过人的领导能力,带领人民走向幸福生活的道路,农村实现了奔小康的生活,在建设特色社会主义的同时,给人民带来了很多的益处,人民也借着这股风,去实现自己的梦想。作为80后的我们,也是借着这股风在社会中拼搏和奋斗,我们也有过"奋斗"的心态,对于"蜗居",也使我们不得不加快脚步,这也是我们用另一种方式生活生存吧!为了能够在这个大跨步的社会中生存,我们不得不去尽快去适应这个社会,也许在适应的途中,我们被碰的遍体鳞伤,可是我们不能轻易地就这样放弃了,只有在逆境中生活,我们才会成长,才能实现我们自身的价值,而这也将是我们最好价值的体现。

他说到"我不想去谴责写信的人,其实我们中间没有任何个人交往中的恩怨,甚至彼此间的距离还很远,但特殊时期里强大的生存压力,有这样的举动也算是一种挣扎,而我不过成了他挣扎中的一个目标而已。事情过去很久了,我依然衷心地希望,那只是他一次青春的失误,因为生命的路太长了,而只有青春时的错误才有机会弥补。"

这种话我想只有有着成熟思想的、经历了世间百态的人才能说出来。

痛并快乐着,痛也许就是我们在适应这个大跨步社会下所碰的遍体鳞伤,痛是我们该有的一种感觉,要忍住痛,记住痛才是我们用痛换来的最好价值,痛的疤痕可以消除,只是烙下的印记是不是还残留在我们心里?快乐也是我们应有的权利,是我们心理表现的一种心态,快乐的真谛是我们用什么换来的,今天你真的快乐吗?有几个人真正问过自己?快乐的源头是不是也藏着一颗让你颤动的心?如此多的快乐,哪一个才是属于自己的快乐?

痛并快乐着读后感 篇14

走到生命的哪一个阶段,都该喜欢那一段时光,完成那一阶段该完成的职责,顺生而行,不沉迷过去,不狂热地期待着未来,生命这样就好。不管正经历着怎样的挣扎与挑战,或许我们都只有一个选择:虽然痛苦,却依然要快乐,并相信未来。

方向是比速度更重要的追求。

绝望到了尽头往往就是希望。

一切都要从我们今日脚下的地平线开始,在此之前的二十多年里,我们已用痛苦与快乐铸就的坚强为今天搭起了最好的起跑线,新世纪的黎明,雾气依然很重,前方还是一如既往的模糊,但是,让我们出发吧!走,就有希望。

心一旦静下来,接着就该明白:没有什么比身体的健康和生命的质量更重要。人们平日健康的时候为名忙为利忙,太多的人们拿着青春赌明天,于是有顺口溜说:年轻的时候拿身体换钱,年老的时候拿钱换身体。当健康成为生命中头等目标的时候,名与利,这些往日看来最最重要的东西会忽然在你心中贬值。

原本以为这山顶是一个可以休息的地方,上来了才发现:这不过是一个新的地平线,前方还有一个又一个山顶,中间雾气迷蒙,路是怎样的,我们无从知晓,而且我们也都悲观地知道,下一个山顶,我们这些地平线上的人大都看不到了,不管那山顶是怎样的美丽或凄凉,都是后人眼中的风景。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会停下脚步,地平线从来只用作出发,于是我们只能简单回头看看,然后掸掸灰尘,又该上路了。

我们每一个人,只不过是和自己赛跑的人,在那长长的人生路上,追求更好强过追求最好。

把一手培养大的孩子放到更大的世界中去,欣慰与悲凉千缠百转地交织着,笑容与眼泪也就自然地交替着。

______白岩松

痛并快乐着读后感 篇15

初读书名,不解。“痛”与“快乐”一对意义截然相反的词,当他们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竟产生了恰如知音的化学反应。

在作者刻画的氛围中,让我清晰地浮现出作者那个时代的大学生所经历的迷茫与惆怅,青涩的脸庞在莫名的城市来回奔波,却不知道自己所要追求什么。而命运的起伏跌宕,让作者“不得不感叹造物主的翻手为云和覆手为雨”:原本想进入新闻广播界的他,却在一波三折的命运捉弄下,最终一个意外的电话将他送到聚光灯下。

作者在乡居一年的历练中,从他并不华丽的词藻中可以看出,原本这枯燥无味的锻炼生活,却因为与相同境遇的几个锻炼之人一场未曾谋面的欢声笑语的生活,为平淡的日子增添了色彩。让这段日子成为了作者难忘的回忆。

“因为那一年的日子毕竟是在我们的青春中,是我们八个人一起走过的,是我们一大群人一起走过的。”

虽说生活无味,但年轻对生活与生俱来的热情、渴望与投入是无法抵挡的,任何有意的调味都将使生活这杯苦咖啡变得别有韵味。只要你有心将它视为一段意外的旅途,那这必将是一段珍贵的回忆。珍视每段有意义的时光,这绝对是件有意义的事。

突如其来的疾病,让作者措不及防。若说这是“病”,多数人显得有些不屑甚至是不解——失眠,看似无碍,但在一个又一个不眠之夜,却能让人深刻地体会到那种恨自己的怒,怜自己的怨,畏惧着长夜,畏惧着自己的失眠。

但其实失眠正是白天的喧嚣在夜晚的上演,心静不下来,夜晚来临的时候,躺下又如何安眠?真正最好的良药,也就是在沉淀中才有的对人生的淡泊与释然。在孤灯一人时,仍能在隔窗的鼾声中翻开书页,秉烛夜读,读到扣人心扉时偷偷地抹下眼泪。明天一早则又是新的一天,仿若昨晚在月下失眠的不是他。这亦是一种难得的`释。

“命运的改变与机遇的获得,是从一件又一件小事开始的。”

看到白岩松的处境,他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原本不愿来的地方,“既来之,则安之”,是命运的安排,是不请自来的抉择。他并没有因此选择堕落,相反他用他的能力证明了金子在哪里都能发光。他也从未想到这个出乎意料的安排,竟使他当初的报纸情结竟奇迹般的在自己生命中上演。他开始享受设计版面、伏案写作的乐趣,甚至庆幸能欣赏到当初选择另一条路所没有的风景。

也许作者本人从未想到几经辗转,自己最终竟然走上了一条从未意想的道路,踏上一辆不知开往何方的列车,正如作者所言:

“但愿以后好多事,自己也能平静地“无心”去做,最后能否成功其实并不重要,上路时的轻装才最珍贵。”

生活本就读来痛苦,并快乐着是种极高的释然境界。若要做到从内心发自快乐,则就更难。痛苦与快乐一念之差,任何事都被冠以褒贬,定夺却在人的内心。从另一个视角顿悟,则又是另一种心态,或许还是另一条路。作为一个尚未经历过人生的人,如何真正通悟痛中之快,也不知如何说起。毕竟:有些路,走过才知道。

《痛并快乐着》读后感800字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痛并爱着》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痛并快乐着读后感30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