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童年读书笔记读后感

童年读书笔记读后感

《史记》名著读书笔记400字。

我们在一生的阅读中,一些经典自然而然地在岁月中沉淀下来。读书对我们是有很大影响的,所以有很多人就很喜欢看各种的书籍,在上学的时候,老师会经常要求我们会写读后感。此时就可以通过写一篇读后感把自己阅读其中所思所想写出来。怎么才能防止将作品读后感写的千篇一律呢?下面是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史记》名著读书笔记400字”,可能你会喜欢,欢迎分享。

《史记》名著读书笔记400字

《史记》是我国历史学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是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著作,是司马迁对我国民族文化特别是历史学方面的极其宝贵的贡献。

全书包括本纪、表、书、世家和列传,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本纪除《秦本纪》外,叙述历代最高统治者帝王的政迹;表是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是全书叙事的联络和补充;书是个别事件的始末文献,它们分别叙述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发展和现状,与后世的专门科学史相近;世家主要叙述贵族侯王的历史;列传主要是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阶层人物的传记,少数列传则是叙述国外和国内少数民族君长统治的历史。

《史记》就是通过这样五种不同的体例和它们之间的相互配合和补充而构成了完整的体系。它的记事,上自黄帝,下至武帝太初(前104101)年间,全面地叙述了我国上古至汉初三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多方面的历史发展,是我国古代历史的伟大总结。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小编推荐

《史记》读书笔记400字


《史记》是我国历史学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是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著作,是司马迁对我国民族文化特别是历史学方面的极其宝贵的贡献。

全书包括本纪、表、书、世家和列传,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本纪除《秦本纪》外,叙述历代最高统治者帝王的政迹;表是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是全书叙事的联络和补充;书是个别事件的始末文献,它们分别叙述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发展和现状,与后世的专门科学史相近;世家主要叙述贵族侯王的历史;列传主要是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阶层人物的传记,少数列传则是叙述国外和国内少数民族君长统治的历史。

《史记》就是通过这样五种不同的体例和它们之间的相互配合和补充而构成了完整的体系。它的记事,上自黄帝,下至武帝太初(前104101)年间,全面地叙述了我国上古至汉初三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多方面的历史发展,是我国古代历史的伟大总结。

《史记》读书笔记_读书笔记300字


在假期的时间里,我读了《史记》这本书,对于司马迁在书中所表现的文字艺术让我很喜欢。从书中我可以看到司马迁对于文字运用自如,更喜欢用文字来表现自己的想法,观全书可以说司马迁是很喜欢写书很擅长写书的。书中所体现的社会阶层是很广泛的,大到国家政事,小到市井琐事都有涉及,是很全面的一本社会纪实的书籍。

《史记》当中所讲是当时的社会状况,当中也穿插了许多历史故事,也是很有趣味的。更难得的是作者司马迁也开创了文字艺术的先河,摆脱了当时繁杂的写作手法,以一种更为轻松写作手法加以表现。为当时本就枯燥的书籍增添了新鲜血液,也以此奠定了司马迁的历史地位。在书中司马迁笔下的史实,是很值得肯定的,是值得我们深入学习的。

史记读书笔记800字


这是一本能丰富头脑、补充知识的神奇的书,也是一本既生动有趣又能增长知识的值得一看的好书。

《史记》是我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这部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多字。此书也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形式,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同时,《史记》还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上有重要地位。

这本书无论在中国史学史还是中国文学史上,都堪称是一座伟大的丰碑。史学方面姑且不论,文学方面,它对古代的小说、戏剧、传记文学、散文,都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首先,从总体上来说,《史记》作为我国第一部以描写人物为中心的大规模作品,为后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基础和多种可能性。《史记》所写的虽然是历史上的实有人物,但是,通过互见即突出人物某种主要特征的方法,通过不同人物的对比,以及在细节方面的虚构,实际把人物加以类型化了。在各民族早期文学中,都有这样的现象,这是人类通过艺术手段认识自身的一种方法。只是中国文学最初的类型化人物出现在历史著作中,情况较为特别。由此,《史记》为中国文学建立了一批重要的人物原型。在后代的小说、戏剧中,所写的帝王、英雄、侠客、官吏等各种人物形象,有不少是从《史记》的人物形象演化出来的。

除了人物类型,它的体裁和叙事方式也受到《史记》显著影响。中国传统小说多以传为名,以人物传记式的形式展开,具有人物传记式的开头和结尾,以人物生平始终为脉络,严格按时间顺序展开情节,并往往有作者的直接评论,这一切重要特征,主要是渊源于《史记》。

《史记》仿佛让我做一次足不出户的历史旅行,领略了那个时代的一切,回顾了各种另人难以忘怀的历史事件。体会了当时人们的思想感情。

《史记》仿佛是一本有趣的故事书。生动形象的历史人物有声有色的为你讲述他们身上发生的有趣的饿故事,带领你进入他们的世界。

《史记》仿佛让我和一个历史学家面对面的谈话。深深的被他那准确到位的语言所打动。在不知不觉中也增长了必要的历史知识,丰富了头脑。

《史记》读书笔记2000字


《史记》是中国纪传体通史的开山之作,鲁迅曾对《史记》感叹不已,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是司马迁一生的创作结晶。集中着述,花了15年左右,如果把资料的准备工作算在内,全部时间要超过20年。《史记》记录的历史,是从传说中的皇帝开始,到汉武大帝太初年间为止,大约3000年。其体例为纪传体,多以人物或家族为单位展开,故事性很强,文笔出众,是后代传记文学的先驱和样板,影响至深至远。

这样优秀的史学着作、文学作品,其孕育和创作的过程也非同一般。据史学记载,司马迁从小聪颖过人,年十岁则诵古文。父亲是汉武帝的史官,因此,司马迁很早就受到了扎实的史学训练。长大之后,遵从父亲遗志,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走遍了大江南北,获益良多。

38岁的时候,司马迁成了汉武帝的史官。官阶虽然低,但司马迁仍然感到非常荣幸,于是谢绝了宾朋交往,抛开了自己的家业,全身心投入到史学专着上,以求建功立业,为君主和国家造福。几年后一件大事深深影响了司马迁。当时匈奴经常侵略汉朝,汉朝大将李陵进军匈奴,寡不敌众而且没有后援,兵尽粮绝投降了匈奴。汉武帝大怒想重罚李陵的族人,群臣争相附和,大说李陵的罪过。只有司马迁为李陵辩护,说李陵为人正直,其叛逃事出有因,希望皇上能够宽恕。但汉武帝不为所动而且迁怒于司马迁,司马迁为此受牵连被处以腐刑。司马迁悲愤至极,曾经想自杀雪耻。但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之后,他还是决定坚强的活下去,决心要弃小义,雪大耻,名垂于后世。于是他历经艰辛完成了《史记》一书,希望能够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读完《史记》,合卷之后觉得收益良多。主要体会有以下三点。

一是钦佩司马迁敢于说真话。在当其他同僚为迎合汉武帝的情绪大加贬损李陵时,身为一个小小的史官,位微人轻,面对因李陵的叛逃而愤恨不已的汉武帝敢于直面呈理,这需要巨大的勇气。敢于坚持自己的想法,不受其他人的影响,没有一丝为己的私心,冒着触怒掌握生杀大权的皇帝为别人争取合理的判处。以现在很多人的眼光看,司马迁的确很傻、情商太低,在不适当的场合做了最不适当的事。但是,我认为一个人一生能坚持自己的想法是难能可贵的。说真话、干实事、做真人九个字说起来简单,扪心自问,是不是每个人能够真的做到呢?说真话,干实事,做真人,是做人的起码要求,更是我们这个时代当前所迫切需要的,也是实现胡锦涛总书记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但往往有些人抱着事不关己、明哲保身的处世原则,做违心的事,结果损人不利己。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需要伪装,不需要戴着假面具,不需要做伪君子。做一个真真正正、实实在在的好人,才是人之本。

二是敬仰司马迁的执着。在汉代,腐刑是羞辱之刑,受腐刑之人通常会受到社会的鄙视和嘲笑,是可耻的。司马迁自己也以刑余之废人自称。但是司马迁并没有因此而颓废,没有因为受到腐刑而被彻底击倒。尽管刚开始时委屈、愤懑、耻辱,甚至一度想自杀,但是最终还是痛定思痛,将自己的一生投入到自己终生热爱的事业当中去。没有把受过腐刑当成甩不掉的思想包袱,反而激励了自己舍小义,雪大耻的决心,最终通过《史记》这部巨作执着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甚至汉武帝在看了《史记》之后也为司马迁所感动,特别是在汉武帝晚年,经过巫蛊之乱之后,他对以前的所作所为进行了长时间的反思,最终向司马迁委婉表示了李陵当年之事确实有可恕之处,实际上是对司马迁间接地道歉。从某种程度来讲,司马迁最终取得了胜利。当今社会,执着实际上也是做事的根本。从小方面讲,我们从事的水利事业需要执着才能完成各项艰巨的科研任务,才能真正做出成绩;从大方面讲,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奋力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更需要数代人的执着和坚持不懈的努力。

三是《史记》中以人为本思想。在思想上,司马迁因为自身的经历,对人的思考要超过当时那个年代,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思考问题,这在当时是很罕见的。《史记》突出了以人为中心的史学模式。它选取人物的原则是以人体现的价值为本,不以成败论英雄,不随世俗论是非,充分肯定人物的历史作用,表彰个人奋发有为的精神。这充分体现了司马迁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弘扬了中华民族积极进取的民族精神。当前我们社会也提倡以人为本,但是正如胡锦涛同志所说,我们坚持以人为本,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因此《史记》的以人为本是以单个人为本,是小为本,而胡总书记提的以人为本是以广大的人民群众为本,是大为本。

《史记》读书笔记300字


我读《史记》这本书后,觉得自己的知识又增长了一些;人也感觉轻松多了。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故事是《武王伐纣》。

我曾经看过《封神榜之武王伐纣》这部电视剧,我觉得特别好看,里面还有妲己、申公豹等各种妖魔鬼怪,这些都是妲己请过来抵抗武王伐纣的。但是我的《史记》这本书上却没有。当然,因为那些都是神话传说,并非真理,实际上是治理无方的纣王,他只知道吃喝玩乐,不理朝政,不仅他不理朝政,而且大搞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后来武王带着军队来伐纣了,纣王也派七十万大军来抵抗,但那七十万人里面,没有一个人不恨纣王的。后来,武王杀进来的时候,七十万大军有的投降,有的自杀,还有的为武王叫开城门。最后,武王的军队如潮水般扑向商纣。纣王见大势已去,便身着宝玉衣投鹿台而死

《史记》我最爱的书。

《史记》读书笔记5000字


大观天下助吾气,吐而为书著史章——《史记》读书笔记5000字:

文:王一桐;十余载,百杆笔,千里路,一部史书。

墨汁浓淡,于竹简之上勾勒历史百态。或是于巍巍青崖之上,聆听三皇五帝的《咸池》《承云》,俯瞰脚下云海浩荡;或是于林泽原野间,谛听虞夏殷商的《夏迭》《晨露》,仰观星穹并荒。大荒之上的春秋战国之士,浪一般地出现与消失,无论荣辱终是交付于黄土。汉渭两河,秦砖不复,汉瓦不存,但一观史书,仿若依稀可见飞檐丹碧交相辉映,琵琶急响,击剑高唱。书、史,是将我们带回千年前的力量。

史记·太史公自序

“故读史记,必首先读太史公自序。”

若知其文,则先知其人。

太史公自序的开头,向我们介绍了太史令的工作,早在颛顼时期,司马家族就已经开始从事太史令的工作。中国古代,尤其注重家承。上古时期的事情我们早已无法考证,但是每当司马迁在叙写《史记》时,或许胸中怀着一份来自家族的责任感和自豪感,这无疑是支撑他写完力量之一。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两代人——一代设想勾勒,一代耗尽毕生去完成这巨大的文学工程。一句“还报命”,最终成就一部史章。左史记言,右史记事,司马迁二者皆非,他凭借自己的力量,“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请讲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读万里书,行万里路,大抵如此。

“孔子之时,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故作在春秋”这是孔子作《春秋》的原因。

“臣下百官力颂圣德,犹不能宣尽其意。”这是司马迁作《史记》的原因。

即便是有武帝的“怒而削之”,但是,我们仍旧能看到,那用毛笔勾勒出的盛世画卷。

《史记》一书,其吸引人的地方莫过于他的真实,但是细细想来,却又有很多值得我们疑辨和深思的地方,例如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景帝本纪》和《武帝本纪》是否是司马迁的手笔,《史记》的目录是否是司马迁所撰,《孔子世家》中那些从《论语》中所征引出的孔子的话,是否真的符合当时孔子所经历的场景?哪些是司马迁所写,哪些又是司马谈所言?有多少内容是后人再加上去的,又有多少是历代传抄下来的讹误?史记导读,不仅仅是带领我们去读《史记》,更是让我们培养一种思辨性,在看似毫无悬疑的史书中,寻找出一个个问题,再去一个个探讨、解决。

纵然身经苦难,却也没有使他停下脚步。他一生写过多少圣贤君子,恐怕是记不清了,然而待到书成,恐怕他自己便首先是那贤杰。

史记?高祖本纪

在高祖本纪中,我们看到了一个烽火四起却又奇才辈出的时代。无论是在高祖本纪还是项羽本纪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彼此的身影。“先写《项羽》一纪,”所谓英雄惜英雄,正是刘邦成就了项羽,也是项羽成就了刘邦。

老师所讲,司马迁在最后对于刘邦的评价不置可否——碍于他是高祖而无法批评,但是其自身却又着实没有什么让人值得称颂。并且,于我们平常人的眼中,刘邦总是以一种流氓的形象展现于眼前。甚至曾有一段时间,我认为项羽乃是大丈夫而刘邦不过是小人。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证明了我观点的错误。刘邦纵然自身才能有限,但是他在不断的吸纳和接收人才,他“好酒及色”,但却能“与父老约,法三章耳”,并且在“汉王伤匈,乃扪足”时曰:“虏中吾指”。刘邦为帝,并非是什么幸运或是偶然。“三代以下,以匹夫而有天下者,自汉高祖始。”恰如“大风起兮云飞扬”的磅礴气势,他也有为君为主的磅礴气度。

并且有趣的是,我们不难发现在《高祖本纪》中,多次写出了天之异象和多种祥瑞。后人不同的评价中都写到了祥瑞。徐经《雅歌堂文集》中有言:“自古帝王受命而兴,必征引福瑞以表其灵异”。中国人自古以来便相信君权天授,《尚书》、《国语》中也不乏此类记载。甚至于《诗经》中都有“天命玄鸟,降而生商。”但是我们反观于孟子的话“尧舜与人同尔,又和借怪奇以表其异,而帝王之所以异于人者,固自有在也。”帝王的确不同于其他人,但这种不同并不是从各种我们今日看上去的那些超自然现象表现出来,而是从他个人体现出来——或是言语、或是行为、或是眼光、或是气度。

关于《高祖列传》,司马迁所用的笔法也值得人去探讨。“故太公作纪多用特笔,与其他本纪不同”“高祖开创之时,事物极多,多则便难抟捥矣。看他东穿西插,纵横不乱,如绣错,如花分;突起过往,络绎不绝,如马迹,如蛛丝,或一齐乱起,如野火,如骤雨;如一段独下,如澄波,如皓月,万余字组成一片,非有神力,安能辨此。”“先写《项羽》一纪,接受又写《高祖》一纪,一节事分两处写,安得不同。”“《高纪》则将诸事,纷纷抖碎,组织而成,整中见乱,乱中见整,绝无痕迹,更为难事。”读《高祖本纪》,除了内容之外,我们更能看出司马迁的笔法,他在面临错综复杂的事件时是如何梳理并且写下的。更有趣的是,《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二章,单个成篇,然而我们只是限知视角,当两纪合读时,我们则可以用全知视角来观看事件的发展。这应该就是司马迁的笔力所在了。

史记·孔子世家

纵观《孔子世家》,我们可以看到孔子传奇的一生。

文章开篇就描述了孔子的样貌“生而首上圩顶”,而“圩顶”的解释为“顶上窳也,故孔子顶如反字。反宇者,若屋宇之反,中低而四傍高也。”这与我们常人的长相不甚相同,但是反观史书,“奇特”的长相却并不罕见。重瞳、胼肋、长臂、大耳、赤线穿眉等。也许这些人本不长成这个样子,但是由于他们是与众不同的,所以相貌上也不要与常人相似。孔子的“圩顶”恐怕与刘邦的“七十二黑子”为异曲同工。

关于《孔子世家》的记述手法,也值得我们去思考。孔子并非诸侯,所以本篇中的编年就是一个问题。虽然孔子周游列国,并未一直留在鲁国,但是司马迁却使用了鲁公的记年来记孔子。这与《左传》中的记年相似。

并且我们常说孔子门下弟子三千,但是也都知道真实的人数并不是三千。老师所讲,说孔子弟子三千的原因与战国时期的养士有关。我们都知道的战国四君子,每人门下都有千余门客。包括孔门七十二贤是否真实都有待我们考虑,因为我们现在也无法准确的说出这七十二人的名字。但是,三千或许只是一个虚数,中国人素来喜欢以三、六、九作为虚数,说孔子弟子三千只不过是想表达孔子弟子众多而已。

“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孔子和屈原,是司马迁只想见的两个人。在《孔子世家》中,司马迁《论语》中的话引入到历史中,将这些话配上了相应的背景。我们可以看出,孔子的一生都在为为恢复那个理想的礼乐社会而奋斗,纵然当时理想未实现,但是孔子却在一直影响着后世。“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沒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诸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这就是孔子的力量,亦是思想的力量。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在这篇传中,便可深深的体会何为怀才不遇。

屈原与贾谊,本不是一个时代的人,却被司马迁串接在一起。虽然此传中只写了两个人,但是我们不难发现司马迁的影子。两人的形象,却勾勒出三个人的无奈。

屈原是楚国重臣,“为楚怀王左徒”,他是可以力挽狂澜、扶大厦之将倾的人,但是他既无明君相识,也无贤友相伴,正所谓“世人皆浊我独清,世人皆醉我独醒”。“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一个国家走向末路,必定先是自身开始腐朽,再由外力击之摧之。如《宋书》中的狂泉之国一样,若不“共狂”,则“于是聚众,共执国君”。唯有“其狂若一”,才能“众乃欢然”。既无法共狂,又无法离开楚国,在这巨大的矛盾中,或许身归汨罗未尝不识一种好的结局。这是乱世,是一个充满风险与机遇的时代,然而屈原依旧怀才不遇,报国无门。

屈原不仅仅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家,更是一位优秀的诗人。他所做的《离骚》开创了骚体,被司马迁评价为“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这篇《离骚》,也正是发自屈原的忧心,“故忧愁幽思而做离骚。”不仅仅是文辞值得人赞赏,更值得赞赏的是屈原的心。

而贾谊却在文帝时期,虽说天下已无战事,但也是一个百废待兴的时期,也存在很多机会。他并非未遇明主,汉文帝是一位优秀的君王,但是他是被众臣从代地接到中央的,手里并非有太多实权。这些朝中重臣,我们不能说他们不是贤臣,这些臣子也都是为大汉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的,但是当家国利益冲突时,他们往往选择自身的利益。而贾谊正是触及到了他们的利益,所以才被排挤出朝廷。

并且我们不难看出,贾谊是一个很悲观的人。“贾生既以居长沙,长沙卑湿,自以为寿不得长。”“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这种悲观的态度应该是贾谊英年早逝的主要原因。郁郁不得志,则郁气结于胸。他、与屈原不同,屈原虽然被流放,但是态度依旧积极,依旧想回到郢都;而贾谊则不同,在梁怀王死后,他恐怕也是无心于政治了。

屈原贾生,两个极具才华却不得施展的人,他们的人生可哀可叹。而司马迁,不单单在感叹他们,更是在感叹自己。

史记·李将军列传

若是上一篇列传所讲述的是怀才不遇,这一篇则讲述的是生不逢时。

作为“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的大汉飞将军李广,他能征善战,善骑善射,但是终生没能获得获得爵位。这位将军打仗勇猛,但却也常常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而汉朝的军功制度却又十分苛刻,首级、土地、人口等综合因素是主要标准,而李广仅仅能做到自身杀敌。并且,李广所在的时代,边关战事甚少,只有部分的摩擦而没有大规模的战争爆发;并且,“和亲”依旧是汉对匈的基本政策,他没有机会去施展。正如景帝所说:“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载!”其次,李广所带的兵以骑兵为主,而骑兵真正的黄金时期则是在卫青、霍去病时期,李广时期应该仍是以步兵为主。晁错《言事兵书》中说:“其一,上山下阪,,出入溪涧,中国之马弗与也;其二,险道倾厌,且驰且射,中国之骑弗与也;其三,风雨罢劳,饥渴不困,中国之人弗与也。”不合适的时间,遇见了不合适的制度和带领不合适的军队,最终使“李广难封”。

并且李广自身的能力是否真如我们想象那般高超,是有待讨论的。李广射箭,“非在数十步之内,度不中不发”“其射猛兽亦为所伤云”,而在看历史上那些射箭的人,“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百步”与“十步之内”并不是一个小的差距。并且,即便是李广善于骑射,然而他却不会带兵。他可能是一个好士兵,但却不是一个好将军。“广行无部伍行陈,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刀斗以自卫,莫府省约文书籍事。”这证明李广治军灵活,同时也说明了李广部队的军纪松散。而松散的军纪,却使十分致命的。

司马迁将李广塑造成一个末路的英雄,而英雄末路却也是人们所欣赏的。屈原贾谊的身上有司马迁的影子,而李广身上亦有。司马迁在慨叹他们的同时,亦是慨叹自己。

史记·刺客列传

《刺客列传》中的刺客,无论事成事败,其个人的结局都是十分壮烈的。司马迁不以成败论英雄,所以这些任侠壮士能被史书所记住。

刺客对于历史有着重大的影响,然而其本身作为一种职业来说,却并不被人们所重视。刺客本身的目的很简单——有为钱的,有为名的而司马迁所写的这五位刺客,却是为了义气,他们身上多少都沾有墨家的侠气。“士为知己者死”在这些刺客身上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本篇列传共写了五位刺客,他们的生活年代不尽相同,但是他们的故事能够被串联在一起,这种手法与前面的《屈原贾生列传》一致。而这五人中,荆轲部分算得上是篇幅最长也是最为精彩的。对于荆轲的描述“好读书击剑”“然其为人沈深好读”,这恐怕与我们想象的刺客形象是不一致的,在荆轲的身上,还沾染了些许文雅的意味。

司马迁不仅仅是在写刺客,更是在写精神。这些人,有的是为了对抗强权,在国家受道危机时毅然站出,如荆轲刺秦;有的人是为报知遇之恩,如专诸之所以刺吴王僚,正是因为公子光的“善客待之”“光之身,子之身也。”他们舍生取义,执着而不退步,聂政在行刺后“自皮面决眼,自屠出肠”,荆轲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还有豫让行刺失败后的“漆身为厉,吞碳为哑,使形状不可知,行乞于世。”他们在以他们的方式,最为壮烈地报答着别人的恩情。

这些刺客虽然都经历了极大的痛苦——要么身死、要么自残。但是,他们幸而能有一个“知己者”,有一个真正的朋友,一个值得为之付出生命的人。而司马迁在帮李陵开脱因此身受宫刑时,甚至没有一个人站出来帮助司马迁。或许,比起司马迁,被迫留在匈奴并且被抄家的李陵可能要幸运一些,因为李陵有“知己者”司马迁,而司马迁又有谁呢?

一笔平书千万事,中品自是百态凉。司马迁之手笔,“不,使观史者可以于不同立场不同角度临境体验,立场相对却皆执理,正非善恶早虚美,不隐恶”已模糊不清。皇家自是风光无限,然一方宝座下却累积亲族枯骨。文者定国武者安疆,功勋卓著却又能安得几世?名冠京城的美人,在醮着时间的笔墨上,也只能描画出日渐衰老的容颜。无感无情地写尽权贵显赫,倾动京都;也写尽多少英雄末路,美人迟暮。

大观天下助吾气,吐而为书著史章。行走于大汉的山水间,收集于来自民间的不同资料进行汇集,胸中言无限,一吐成文章。春秋笔法与铮铮铁骨,保证《史记》的内容真实的铺现。司马迁让我们记住了历史。而历史也让我们记住了司马迁。纵然身受宫刑,纵然“帝怒而削之”,但这些都无法阻止司马迁,无法阻止他著言《史记》。

梦起于天地玄黄,笔止于泱泱汉堂。窗外疏影暗香,花落石径羊肠。古时书卷几多不得认,几多泥销骨。烈酒清茶一并置于几案,幸抚卷上斑斑墨迹,入梦史书、诸君见,此生不枉。

《史记》读书笔记1200字


《史记》读书笔记1200字及读后感:

鼎鼎大名的《史记》,居然没有通读过,实在惭愧。所以,决心读一读,再忙,也要通读一遍,哪怕只是粗粗浏览,也要通读一遍。

近日,读了《五帝本纪第一》中的开篇部分,也就是讲黄帝的这一小章节。我读的是中华书局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史记》,2014年8月第1版,2016年2月第2次印刷。这个版本很好,好就好在注释丰富,将汉司马迁著、宋裴駰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集成在一起。司马迁的原文很简约,有了集解、索隐、正义等注释,内容更加充实,可读性更强。

我读书,也是不求甚解的,喜欢囫囵吞枣看故事。越是逸闻野史,越是兴致盎然。比如说,《史记》开篇描写黄帝这一段,生僻字较多,不常见的地名较多,读起来有些晦涩,故事虽也精彩却略嫌简单。但看到相关注释里的内容,有些就非常吸引人了。

比如《史记》描写蚩尤的这一段:

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徵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

这段故事本身已很精彩,但再引张守节“正义”之“龙鱼河图书”中一段文字作注脚,就更加大气磅礴,令人心驰神往了:

黄帝摄政,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造立兵仗刀戟大弩,威振天下,诛杀无道,不慈仁。万民欲令黄帝行天子事,黄帝以仁义不能禁止蚩尤,乃仰天而叹。天遣玄女下授黄帝兵信神符,制伏蚩尤,帝因使之主兵,以制八方。蚩尤没后,天下复扰乱,黄帝遂令画蚩尤像以威天下,天下谓蚩尤不死,八方万邦皆为弭服。

再如,有关黄帝“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万民”,注释引“集解”中“帝王世纪”之注曰:

黄帝梦大风吹天下之尘垢皆去,又梦人执千钧之弩,驱羊万群。帝寤而叹曰:“风,为号令执政者也;垢,去土‘后’在也。天下岂有姓风名后者哉?夫千钧之弩,异力者也。驱羊数万群,能牧民为善者也。天下岂有姓力名牧者哉?”于是依二占而求之,得风后于海隅,登以为相。得力牧于大泽,进以为将。黄帝因著占梦经十一卷。

是不是很有意思?《周公解梦》中对“大风”的解释仍然是“忽大风,国有号令”,可谓与黄帝占梦一脉相承。世人总是对占卜等各类神秘文化充满兴趣。这样的注释,便使得此版《史记》益引人入胜。

还有一些引申类的注释,也颇堪玩味:

大戴礼云:

宰我问于孔子曰:“予闻荣伊曰黄帝三百年。请问黄帝者人耶?何以至三百年?”孔子曰:“劳动心力耳目,节用水火材物,生而民得其利百年,死而民畏其神百年,亡而民用其教百年,故曰三百年也。”

炎黄子孙,炎黄子孙!一个伟大人物的影响,何其深远!令人不禁想起关于胡杨木的传说:生而三千年不死,死而三千年不倒,倒而三千年不朽!作者:四朝小卒

《史记》读书笔记900字


星夜,我拿出《史记》,翻到屈原贾生列传,用心细读。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于是怀石,逐自投汨较以死。读史至此,我不禁闭目沉思,心中隐隐感到屈原那股照耀千古的浩然正气,但更加同情屈原万般悲愤,怀石投江的无奈。

司马迁评屈原之志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在过去的封建社会,特别是在统治者以过分的孝悌忠信来钳制人的思想,以达到巩固其统治地位的社会中,这种忠诚无疑是极受推崇的。但屈原之志在现今社会中还是否适合呢?还是否有其现实之价值呢?在我看来,值得商榷。

首先,虽说哀莫大于心死。屈原忠而被谤,信而见疑,满腔悲愤成了他自寻短见的动力,但他死了,楚国能免亡国之祸吗?显然不能。但我觉得,屈原既然有寻死的勇气,为何没有化悲愤为力量,重新面对人生的勇气呢?其实,只要屈原能开阔一点,大可放开怀抱,别投他国,觅得贤君,以展抱负。即使此生长留楚地,亦大可隐逸山林着书立说。一来不用爱物之汶汶,二来使自己的才华得以保存。何乐而不为?须知道,即使当世没有明君,难道以后就没有明君吗?即使自己有生之年不能振兴楚国,但只要他的精神与才华能流传后世,那么楚国还有一丝中兴之望。可见,投江自尽实属不智之举!

屈原之所以不智,究其原因,全是愚忠作崇故。俗话说: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就是这样的道理。我觉得愚忠二字不但害已,还会误人。正如当年忠孝两全的岳飞,他明知自己遭十二道金牌调回京师定是凶多吉少,而且又知道自己一死,金国铁蹄势必重踏中原,蹂躏苍生。若他不是执着于忠之一字,我想历史也会改写,南宋百姓也能享得太平之乐了。

虽然说忠于国家是每一个公民的天职,但忠于的是国,而不是那施政不善、导致人民生活不稳定的当权者。所以我们可说,屈原的忠诚无疑皓如日月之辉,但他并不算是忠于国家而是忠于那个易受小人之间的昏君楚怀王,由此可知愚忠是不智的,在当今社会就更不合时宜。理智的忠诚是愚忠的蜕变与升华,这才是人们值得仿效与推崇的美德,这才是为国家民族谋福祉的刚贞品格!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史记》名著读书笔记400字”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童年读书笔记读后感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