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童年读书笔记读后感

童年读书笔记读后感

《论语》小学读书笔记200字。

人一生要过得有意义,就需要不断地阅读优秀的作品。我们在平常要多读一些具有知识含量的经典书籍。当不同的人在看完作品后,相信也会有对于它的专属心得体会,面对作品里的情节、人物,我们需要从相关的角度去分析它。怎么写作品的读后感呢?考虑到你的需求,小编特意整理了“《论语》小学读书笔记200字”,希望你能从中找到有用的内容!

首先,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使用的恰当与否,会直接导致文学作品的成败。早于《论语》的《尚书》等著作,语言虽庄重浑厚,然其斧凿痕迹颇重,不适合大众阅读和传播。

《论语》因为基于了口头语,兼收了古文特点,把两者融二为一,使其虽与我们隔了上千年的时光,读起来仍然朗朗上口、隽永有味。

读《论语》,时间概念模糊了,我们仿佛有身临其境的感觉。那个老人的亲切睿智,那群学生的坦率可爱,统统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论语》读书笔记200字


《论语》子路篇第18,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注:偷盗)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於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说老实话,如果我的亲人做了错事或者犯了法,我也是会为其隐瞒包庇的,我相信绝大多数人也是会这么做的,人之常情嘛,不过我还能意识到我这么做是错误的,而且违法,如果没被抓住就算了,抓住了就认栽。

可孔子就能够厚颜无耻颠倒黑白地说直在其中矣,你要干坏事你就干嘛,你还硬要强词夺理把你干坏事说成是正义的,自此之后,就开创了中国人一种很恶劣的传统:即,到底什么是正义,真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将自己想要达到的目的解释成是正义真理。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第二)

这里讲的是如何调和学和思的矛盾。作为一个理科的学生,我觉得我对这个问题有相对深入的理解。只学而不思,不易发现别人的错误,也不容易有自己的思想。就像读《论语》,买一本书回来,刷刷几下读完,即使过目不忘,学到的也是别人的东西。思而不学,则会进展缓慢,而且容易钻进牛角尖出不来。这时如果能够参考一下以往人们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则很可能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荀子也说过吾常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所以,孔子告诉他的弟子,在学习中要把握好学和思这对矛盾。

初识孔子,是在初中。一篇《论语十则》在把我搞得晕头转向之余,又使我对孔子佩服得五体投地。孔子不仅精通音乐、礼节、书写、计算、射箭、驾车等各种技能,更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等佳话。于是,我下定决心,读完了整本《论语》。

孔子学识渊博。一本《论语》,就涉及哲学、美学、政治学、伦理学、教育学、诗学、史学、宗教学等多种领域。而过去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更是形象地说明了孔子的德才兼备。

《爱迪生》读书笔记_小学读书笔记200字


这是一个星期六的晚上,我一口气读完了《爱迪生》这本书。心里一直想着爱迪生可真是一个了不起的人呀,他发明了许许多多的东西,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方便。比如电灯,为了发明电灯,一个本来身强力壮的人,因劳累过度,两眼布满了血丝,显得疲惫不堪。为了研制灯丝,试验了1600多种材料。爱迪生百折不挠的精神终于使他找到了非常合适的灯丝,很成功地发明了电灯,给我们带来了光明和希望。

他的每项发明都是通过艰苦劳动赢得的,都是他心血和汗水的结晶。从此我心里总是想着他说的名言:在天才与勤奋之间,我选择勤奋。

《论语》读书笔记_关于论语读书笔记3000字


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思想由其弟子及再传弟子编订的《论语》中保存,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璀璨的宝石。现如今在全国上下掀起了再学国学经典的热潮,当然,《论语》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孔子的思想的影响力使我们不容忽视。虽经千年,但其中的教育思想、和谐思想、仁者爱人的思想以及君子等各方面的思想不仅对古代的中国还是现代社会,乃至是其他国家的思想文化都产生了极大地影响。

首先,我们来看《论语》中对于学习的看法。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篇)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为文也。(公冶长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中人之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之下,不可以语上也。(雍也篇)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篇)学而不及,有恐失也。(泰伯篇)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篇)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有教无类。(卫灵公篇)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阳货篇)日知其所无,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子张篇)孔子的学习思想分析要结合他所处时代背景来看。他之所以被成为伟大的教育家,一方面是他提出了有教无类的观点,同时他还认为学习要时习之、不耻下问,也就是说学习者对于学习的态度要端正。虽然有教无类的概念现在的人们都很熟悉,但是在孔子那个时代被提出则成了我国教育史上的一大突破。孔子对人十分谦逊,相传孔子曾拜比自己小的学者为师,而孔子的弟子颜渊的年纪也比孔子大许多,可见,孔子对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理解并没有局限于时代,这一点十分不易。孔子站在岸边感叹时间如流水般飞快逝去,告诫自己和弟子们要珍惜时间学习。同时,他认为学习应当处于一种乐知的状态才会是学习者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这一点犹如现代社会所提出的要培养学生们对学习的兴趣一样,很有先见之明。并非每个人都是生而知之,孔子总结自己可以取得成就的经验就在于敏而好学,借此来教育自己的弟子应当努力勤奋。孔子的弟子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其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足可见孔子对于学习者的严格要求。此外,孔子对不同的学生所教授的内容也不一样,即用因人而异的方法。比如说,子张和颜渊在问到孔子关于仁的问题时,孔子就做出了不同的回答。孔子还认为诗、乐对人有一定的教化作用,例如,《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弥之事父,远之事君;多事鱼鸟兽草木之名。等,在当代,我们又一次掀起了学习国学的热潮,同样是认识到它们是我国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其教化作用仍有一定的意义所在。

其次,再来看看孔子对于君子的看法。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篇)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为政篇)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生,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八佾篇)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君子欲讷言而敏于行。(里仁篇)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公冶长篇)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雍也篇)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述而篇)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颜渊篇)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子路篇)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宪问篇)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卫灵公篇)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季氏篇)在《论语》中,有很大篇幅叙述了孔子的君子思想。孔子认为,所谓君子,就应当有文、有义、有道、有思、有礼。有文,即有学问,要敏而好学,以礼为之,天资聪慧固然可贵,但后天的培养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君子要文质彬彬有义,即要以义为质,行之以礼,对待别人要诚信,友好;有道,即有自身的行为方式和方法,勇于追求真理,为了自身修养品德的提高而不断完善自己;有思,即有自己的独到思想,孔子认为君子当有九思:看了要考虑清楚、听后要考虑明白、神色要考虑是否温和、容貌要考虑是否恭敬、言谈要考虑是否忠诚、做事要考虑是否谨慎、怀疑要考虑是否询问、愤怒要考虑是否有后患、获取财力是要考虑是否符合义;有礼,即对待别人要有礼貌,行为要符合礼。做到以上几点,应该称得上是君子了吧!再看孔子的君子之道,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就应当是人们对于自己的行为要有一定得约束,懂得进退的尺度以及不断完善自身。敏和明是孔子君子思想的核心,当代社会亦是如此,虽然有健全的法制制度,但还是会有一些不遵守法制的人出现,可以说现代的社会就像是一个大染缸,有的人能够做到在庞杂的关系中保持着冷静的态度,可以分辨出正确和错误,即做到敏和明,那么这样的人还称不上是君子那谁是呢?

第三,简要分析一下孔子关于仁的思想。仁可以说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所在,因而在《论语》中有一定重要地位。例如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篇)唯仁者能好人,焉得知?(里仁篇)什么样的人才是仁者?孔子作出了明确的答案: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篇)同时,孔子又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泰伯篇)贤者要将仁作为己任,树立远大的目标,肩负着重大的责任,仁在这里成为了人们实现自己理想和愿望的催化剂。仲弓问孔子如何做到仁,孔子说: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在邦无怨,在家无怨。(颜渊篇)对待别人要小心谨慎如同宾客一般,心中没有怨恨,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此句可谓是经典的名句,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闪现光辉,至今为人们所熟知,它所体现的思想核心就是仁。仁者爱人的思想我们都很熟悉,短短四个字,我想其中至少包含了三层意思:其一,要做仁者,就应当学会关爱别人;其二,作为仁者,就要有相应的高尚品质,爱人就是最好的表现;其三,爱人,可以理解为友好的与周围的共处,这四个字无疑又是在教我们交友的方法。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季氏篇)益友如纯良的美酒,愈品愈浓,和这样的人交往,可以提高自身的修养品德,去除内心的杂念,良师益友这样的道理大家都明白,因此要多多结交这样的人。此外,孔子认为能做到恭敬、宽容、诚信、聪敏、慈惠这五种品德的人也就可以称得上是仁者了。

最后,看看孔子的为政思想。首先,孔子认为统治者应当施行仁政,用之义以礼,从而赢得民心,国家取得长治久安。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八篇)即君以礼博得臣之忠。民无信不立。(颜渊篇)体现出了孔子民的思想,和唐太宗李世民所做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有异曲同工之妙。其次,孔子认为治国要先正礼: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法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子路篇)为政要遵礼、爱民、施仁义、教化民众。在孔子对子张的问话中回答能够做到五美、摒弃四恶的人就可以为政了。(五美:君子惠而不费、自身劳苦但没有怨言、有欲望但不贪求、胸怀宽广但不傲慢、威严但不凶狠;四恶:不先教导就处罚,是虐待、不告诫就要成就,是暴、初始慢待突然严格,是贼、出手吝啬,是小气。)

老猎狗读书笔记_小学读书笔记200字


一条老猎狗年轻力壮时从未向森林中任何野兽屈服过,年老后,在一次狩猎中,遇到一头野猪,他勇敢地扑上去咬住野猪的耳朵。由于他的牙齿老化无力,不能牢牢地咬住,野猪逃跑了。主人跑过来后大失所望,痛骂他一顿。年老的猎狗抬起头来说:主人啊!这不能怪我不行。我的勇敢精神和年轻时是一样的,但我不能抗拒自然规律。从前我的行为受到了你的称赞,现在也不应受到你的责备。

这是说,生老病死是不可抗拒的规律。

骆驼祥子读书笔记_小学读书笔记200字


今天,我自己在家收拾完屋子之后,看了一本书。名字叫《骆驼祥子》,这本书十一旧中国北平为背景,描写了人力车夫祥子由人堕落为兽的悲惨遭遇,表达了作者对挣扎在社会上最底层劳动者苦难命运的关怀和同情,同时也歌颂了祥子勤劳、朴实、善良、向上的优良品质。所以我把读书的心得和内容还有体会记录下来,看完这本书让我懂得了:明天会怎样?我不得而知。而现在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把握好今天。

朝花夕拾读书笔记_小学读书笔记200字


《朝花夕拾》,正同于它另类的名字一样,这本脍炙人口的巨作,是鲁迅先生在风烛残年的岁月里写下的。老了,累了,回味起童年时的点点滴滴,心中还是会有当初的味道,想必还别有一番滋味吧。清晨绽放的鲜花有了晨曦会显得更加娇嫩,到了夕阳西下时分去摘取,失去了刚刚盛开时的娇艳与芳菲,晚霞的照射却使它平添了一中风韵,那若有若无的清香在风的导送下,让人浮想联翩。像是在尝一道佳肴,细细咀嚼,幼年时童真的味道留在心头,慢慢漾开。

论语读书笔记


【篇一:《论语》读书笔记】

我读论语的时间不长,也没有通篇详细的读,但是却在字里行间已经被孔子深深的感动,为他的胸襟和智慧折服!大家尽管有这样那样的看法,但是请想一想:纵观世界历史,有哪一位思想家象孔子这样两千多年还被后人这样敬仰和传诵?孔子一生甚至都没有一部自己的著作,仅凭着学生们记录他言行的这部论语就能让我们如此受用终生。

汉初,大儒叔孙通向刘邦说夫儒者,难于变革,可与守成。斯言一出,遂使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成为两千多年来各朝代长治久安的守成之学。建国已五十多年,五十而知天命,和平岁月,弘扬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优秀传统文化,应该是守成期,顺理成章的天命。其实,儒学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不仅可与守成,亦可催人进取,儒家文化中蕴含的对现代生活有巨大作用的力量,不仅是为某个阶级服务的政治哲学,也是直指人心的人生哲学,儒学在历史发展中多少次沉浮坎坷,命运悬于一线之际却总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就是因为这其中蕴藏着巨大的潜能,那是超乎政治伦理之上,鲜活在平常日用之间,本于生命,积极进取,追求成功的永恒精神。

人生,就要有积极的心态,明确的目标,靠坚持不懈地努力行动来获取成功,这是天地自然社会赋予人类亘古不变的使命,也是儒家文化的根本精神,终极目标,整体主题。

而这些,却是孔子给我们的启示。

我们有责任将这种精神弘扬光大,昭示世人!

【篇二:论语读书笔记作文】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现在有一些人办事,无论事大事小,总是要把前因后果,种种可能都考虑清楚。反反复复,举棋不定。用当今主流的眼光看来,这种人都是可以统领大事的,因为他们是那么的谨慎,精打细算。由此看来,三思而后行是夸赞人谨言慎行的。

但是,在孔子的这段话里,却并不赞成以季文子为例的三思而后行。三在古文中多作虚词,当多次讲。季文子是鲁国大夫,非常计较个人得失。这人考虑事情反复不定,办事过于谨慎。孔子说:考虑两次就可以了。为什么是两次而不是多次考虑呢?我想,这就牵扯到前面孔子所云:敏于事而讷于言。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思想,提倡君子之道。何谓君子?君子也是血肉之躯,但是办事讲究迅速敏捷,说话谨小慎微。这就是季文子的谨慎之所以不为孔子所称赞的缘故。

孔子所说的敏于行,并不是说毫不考虑后果地草草了事。孔子是要人们斟酌计划两次。因为有敏于行作为基础,所以第一次思考便应该定下了大致脉络,第二次思考只不过是锦上添花,查漏补缺罢了。由此看来,第三、第四次的的思量便纯数多余了。这种情况和我在考场上的境况大致相同。第一遍填完答卷,整个试卷就明白了打半。这时候的胜负其实几乎成了定局,只不过还应该检查一遍,以防有小节有亏。但是别说时间无多,就算有时间一遍又一遍地检查下去,我也不会做。为什么?因为这时候第三次视察考卷,虽然更加细致谨慎,但是不免患得患失,特别是在一些改动过的大题目上,往往疑心大盛,先前的果断全都抛诸九霄云外了,当真是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反倒坏了事。

谨慎是人沉稳的表现,但是过于谨慎了,却是小器,拘泥于琐屑之中了。所谓物极必反,如此三思而后行,就只有坐失良机,自己吃自己种下的苦果了。

【篇三:论语读书笔记】

孔子作为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一生从事教育工作,教出了许多有才干的学生,在教育实践中取得了丰富经验,《论语》一书对此有较多的概括。

其一,关于教育指导思想。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卫灵公》),即受教育者不应分贵贱、贤愚,应该机会均等。这一思想打破了教育的等级界限,扩大了教育对象,使教育扩及于广大平民,这在当时无疑具有重大的进步意义。

其二,关于教育的基本方法。孔子主张因材施教,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也就是说对于中等才智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道理;以于中等才智以下的人,不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道理。为贯彻这一思想,孔子很注意对自己学生的观察了解,诸如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雍也》),在此基础上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比如冉求办事畏怯,所以要鼓励他;子路胆大过人,自以为是,所以要故意抑制他。即: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先进》)孔子还重视诱导式的启发教育,不要求学生死读书,而贵在触类旁通,即所谓:告诸往而知来者(《学而》)。子夏谈诗巧笑倩分,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从而体会到礼应该以忠信仁义为本的道理,因此孔子称赞他道:起予者商也!始可与信《诗》已矣。(《八佾》)能启发我的人是子夏啊!现在我可以与你谈论《诗经》了。颜渊听老师讲学后亦足以发(《为政》),子贡也说他闻一以知十(《公冶长》),所以孔子特别称赞颜渊的聪明好学。这正是启发诱导式教育的必然结果。孔子特别强调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即:不到他苦苦思索而想不通时,我不去启发他,不到他想讲而讲不明白时,我不去开导他。例举一个道理而他不能类推出三个道理,我就不再教诲他了。孔子还强调在实行启发诱导的基础上,必须注意循序渐进,即: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子罕》)这种使学生竭力钻研,欲罢不能的情状,正是对循循善诱启发教育的写照,在我国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其三,关于教育的基本内容。孔子长期从事教育工作,教育的内容十分广泛,但他所用的教材多是沿用周代贵族学校所用的六艺,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子所雅言,《诗》《书》执礼。(《述而》)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季氏》)由此可见,孔子是以诗、书、礼、乐为普通教材教育学生的。至于易、春秋只是在孔子的晚年才进行研究并付诸教学的内容,所以孔子说:五十以学《易》(《述而》)。也可能因为《易》、《春秋》是比较精深的学科,只有少数高材生才能学习,所以说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孔子世家》)。那么,在这些教学内容中孔子最为重视的是什么呢?从《论语》的许多思想中可以看出,《诗》《礼》是孔子教学的主要课程。子曰:不学《诗》,无以言。(《季氏》)诵《诗》三百,授之以政。(《子路》)《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为政》)又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八佾》)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为政》)这些思想说明,孔子不仅重视《诗》《礼》的教育,而且重视这些内容的总结挖掘与研究,它对中国古代教育内容的丰富和完善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其四,关于教育的培养目标。在孔子看来,进行教育的目的除了用仁义礼净化人们的灵魂,协调人们的社会行为之外,其重要目的在于培养具有仁义之心的仕、君子,以为当时的社会服务,这就是他著名的学而优则仕思想(《子张》)。正因如此,当季康子问他的弟子仲由、子贡、冉求能否从政的时候,孔子满口答应可以从政(《雍也》)。事实上,在孔子七十有二的得意门生中,从政者为数不少,孔子自身也不反对参政。这说明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培养目标与当时的社会需要是相统一的,体现了教育的社会价值。当然,孔子的教育思想不可避免地体现着阶级属性,但作为社会的人,孔子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所倡导的许多思想,本身具有符合人类共性的成分,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应予以辩证地分析和扬弃。

【篇四:《论语》读书笔记】

读论语,感到收获颇多,让我汲取思想的火花、感悟智慧的光芒。

其一:学,然后知不足。

学,然后知不足,由此,我要进一步端正态度,持之以恒,在通读的基础上再加以精读,并学会结合实际进行研读,提升自我。

其二:思,然后明目标。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有了知识,没有思想,就是不切实际的罔。懂得了学习的重要性。通过学习获得知识,不是最终目标。我们还必须学会思考人生,人应当成为怎样的人?

一部《论语》,清晰地表明了孔子的教育思想:人,应当成为君子。君子,作为理想人格,孔子把它界定为内圣外王,如: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等等,强调了作为君子既要有学问学识,还要有气魄修养,学问加修养所谓内圣才是君子。用今天的语言来表达,我把它理解为德才兼备。

又如:天行渐,君子当自强不息,禹,吾无间然矣!这里可以看到孔子极为推崇大禹,挑不出他任何缺点,禹把黄河长江水利治好,把土地开发出来。中华民族奠定了农业社会的基础,发展成就了后来几千年农业国的民族精神,是从禹开始的。禹之所以在孔子的心目中是真君子,就在于他做到了外王,即君子要不断努力开拓,去建功立业,个人的存在要对社会有所贡献。

思,然后明目标,对于我们青少年来说,今天我们重温《论语》,应思考立身和处世的原则。内圣外王的君子,是我们做人做事的目标和准则,也许也是需要用毕生努力不断去接近的一个目标。

【篇五:《论语》读书笔记】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后人记述孔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写成于战国初期(公元前475年前后)。《论语》记述了孔子的社会政治思想、哲学思想、伦理思想、教育思想等各方面,甚至记载了他的生活习惯和细节。《论语》成书时间大约在春秋、战国之际,最后的编定者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汉代以后,被奉为儒家经典,后来成为历代文人必读的教科书。全书大体是孔子弟子及其后人所记,是研究孔子的基本资料。

历代研究《论语》的书籍很多,现存的主要有三国何晏的《论语集解》,南宋朱熹的《论语集注》是儒家学派对《论语》的代表作。

《论语》在西汉时有三种不同的本子,即《鲁论语》、《齐论语》和《古论语》。今本《论语》,系东汉郑玄混合各本而成,共二十篇。全书记录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相互谈论,多方面表现了孔子的思想和学说,故《论语》成为后人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他对我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巨大和深远的影响。

中国最古的散文小品,应可远溯自《论语》。普通把《论语》作经书看,认为是圣人之言,不以文学论。但以文学眼光看来,《论语》一书的文学价值很高。

【篇六:论语读书笔记】

《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

《论语》以记言为主,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话语,经典语句,箴言,论语即是论纂(先师孔子的)语言。《论语》成于众手,记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传弟子,也有孔门以外的人,但以孔门弟子为主。《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

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

《论语》又善于通过神情语态的描写,展示人物形象。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圣》);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表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据《颜渊》载,同是弟子问仁,孔子有不同的回答,答颜渊克己复礼为仁,答仲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甚施与人,答司马中仁者其言也讱。颜渊学养高深,故答以仁学纲领,对仲弓和司马中则答以细目。又如,同是问闻斯行诸?孔子答子路:又父母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因为由也兼人,故退之。答冉有:闻斯行之。因为求也退,故进之。这不仅是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问题,其中还饱含孔子对弟子的高度的责任心。

《论语》作为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许多篇章谈到做人的问题,这对当代人具有借鉴意义。

其一,做人要正直磊落。孔子认为: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雍也》)在孔子看来,一个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然而我们的生活中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只是靠侥幸而避免了灾祸。按事物发展的逻辑推理,这种靠侥幸避免灾祸的人迟早要跌跟斗。

其二,做人要重视仁德。这是孔子在做人问题上强调最多的问题之一。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又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这说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孔子还认为,只有仁德的人才能无私地对待别人,才能得到人们的称颂。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季氏》)充分说明仁德的价值和力量。

那么怎样才能算仁呢?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也就是说,只有克制自己,让言行符合礼就是仁德了。一旦做到言行符合礼,天下的人就会赞许你为仁人了。可见仁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修身、克己的结果。当然孔子还提出仁德的外在标准,这就是刚、毅、木、讷近仁。(《子路》)即刚强、果断、质朴、语言谦虚的人接近于仁德。同时他还提出实践仁德的五项标准,即:恭、宽、信、敏、惠(《阳货》)。即恭谨、宽厚、信实、勤敏、慈惠。他说,对人恭谨就不会招致侮辱,待人宽厚就会得到大家拥护,交往信实别人就会信任,做事勤敏就会取得成功,给人慈惠就能够很好使唤民众。孔子说能实行这五种美德者,就可算是仁了。

当然,在孔子看来要想完全达到仁是极不容易的。所以他教人追求仁德的方法,那就是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颜渊》)即广泛地学习文化典籍,用礼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样就可以不背离正道了。同时也要重视向仁德的人学习,用仁德的人来帮助培养仁德。而仁德的人应该是自己站得住,也使别人站得住,自己希望达到也帮助别人达到,凡事能推己及人的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

其三,做人要重视修养的全面发展。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即:我每天都要再三反省自己:帮助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是否讲信用了?强调从自身出发修养品德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孔子强调做人还要重视全面发展。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即:志向在于道,根据在于德,凭籍在于仁,活动在于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做人。那么孔子为什么强调做人要全面发展呢?这里体现了孔子对人的社会性的认识,以及个人修养的相互制约作用,他说:举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即:诗歌可以振奋人的精神,礼节可以坚定人的情操,音乐可以促进人们事业的成功。所以,对于个人修养来说,全面发展显得极为重要。

《论语.里仁篇》读书笔记_论语读书笔记3000字


第十五章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本章旨在讨论孔夫子的一贯之道。参是曾参,即曾子,论语中曾 皙(点)的儿子。按照本章语言情境理解,在场的有孔子、曾子以及门人,后人在解释门人时有两种主张,一种认为门人是孔子的门人,另一种主张则认为门人是曾子的学生。笔者认为前一种说法较合情理,因为曾子16岁初为孔子弟子时,孔子已经62岁了,曾子从学于孔子总共也就11年。《韩非子显学》篇说孔子死,儒分为八。孔子死时,曾子才27岁,按照此说,在孔子去世前曾子还没有开门立教,如果那时他已经开门立教,则与韩非子所言相矛盾。因此,吾道一以贯之章所言之门人应该是孔子的门人。如果按照师傅传道于首座弟子或者先进门弟子,先进门弟子再传于后进门弟子教习模式,先进门弟子与后进门弟子为师兄关系,最多也就是代师授业而已,曾子的父亲曾点就是孔子的学生,可见,曾子不是孔子的首座弟子或者先进弟子。那曾点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时,相对于后进门的弟子而言,他的身份就可能是先进门的弟子,他可以向后进门者解释夫子之道,这是一种可能,还有一种可能是曾子刚进孔门不久,夫子对他说夫子有自己的一贯准则,其他的师兄弟问曾子是否懂得夫子的意思呢?曾子说懂得,这个一贯之道就是忠恕吧。

通过以上分析,本章核心意思有两层,一是孔子告诉曾参孔子之道是一贯的;另一层是曾子认为孔子之道就是忠恕之道;由此可以推断孔子之道不一定就是曾子之道,曾子所理解的忠恕之道只是对孔子之道的一种解释,不能完全代表孔子的本意。

综上所述,孔子对曾参说他的道是一贯的、前后一致的,是没有矛盾的。曾子说是的,孔子走出后,同门师兄问曾参老师说的是什么意思,曾子说孔子的道就是忠恕两个字。忠是中心,中在心上,不偏不倚心怀正义就是忠;恕是如心,德者得也,得其本心,一心一意就是恕,也就是不苛求于人,而在于主体自身内在的道德需要,从自己的德行出发宽恕他者即是恕。忠恕合起来说就是心怀正义,宽恕他者。曾子的理解可以解读为此,实际上,心怀正义、宽恕他者也就是仁吧。这可以说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价值所在。看看古代儒者的解读,是否可以印证我们的认识呢?

唐代韩愈、李翱之《论语笔解》曰:韩曰:说者谓忠与恕一贯、无偏执也;李曰:参也鲁,是其忠焉。参至孝,是其恕也。仲尼尝言忠必恕,恕必忠,阙一不可。故曾子闻道一以贯之,便晓忠恕而已。

宋代钱时《融堂四书管见卷二》曰:参乎者,呼曾子名而语之也。贯,通也。唯者,黙喻而深领之辞。门人者,曾子之门人也。又谓:这个不是事事物物上斗合得来。会得后,自然光明洞彻,无所不通,本一贯也。非贯之而后一也。夫子以一贯语曾子,直是指得清切。曾子以忠恕答门人,直是断得清切。不清切,后一唯字如何撰得出?后学不悟本一之旨,直向事物上逐项寻讨,安得曾子者而论忠恕哉?。他在卷十三又云:忠恕即道也。于此用力则去道不远,指初学者求道之方而言也。非谓别是一物也。苟忠恕矣,何违之可言哉?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即所以用力于忠恕者。

宋代朱熹与周公谨的一段对话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孔夫子的一贯之道。周公谨问:在内为忠,在外为恕,忠即体,恕即用。曰:忠恕是如此。夫子曰吾道一以贯之。何故曾子曰忠恕而已矣?曰:是曾子晓得一贯之道,故以忠恕名之。先生曰:且去一贯上看忠恕,公是以忠恕解一贯。曰:一贯只是一理,其体在心。事父即为孝,事君即为敬,交朋友即为信此。只是一贯。曰:大概亦是,公更去子细玩味,治国、平天下有许多条目。夫子何故只说吾道一以贯之?公谨次日复问:吾道一以贯之,圣人之道见于日用之间,精粗小大,千条万目,未始能同,然其通贯则一。如一气之周乎天地之间,万物散殊虽或不同,而未始离乎气之一。曰:别又看得甚意思出。曰:夫子之告曾子,直是见他晓得,所以告他。曰:是也。所以告曾子时无他,只缘他晓得千条万目。他人连个千条万目尚自晓不得,如何识得一贯?如穿钱,一条索穿得,方可谓之一贯。如君之于仁,臣之于忠,父之于慈,子之于孝,朋友之于信,皆不离于此。问:门人是夫子之门人否?曰:是也。夫子说一贯时未有忠恕,及曾子说忠恕时未有体用,是后人推出来。忠恕是大本,达道所以为一贯。公谨复问:莫是曾子守约,故能如此?曰:不然,却是曾子件件曾做来,所以知。若不曾躬行践履,如何识得?公谨复问:是他用心于内,所以如此?曰:只是朴实头去做了。夫子告人不是见他不曾识,所以告他。曾子只是曾经历得多,所以告他;子贡是识得多,所以告他。忠如瓶中之水,恕如瓶中泻在盏中之水。忠是洞然明白,无有不尽。恕是知得,为君推其仁以待下,为臣推其敬以事君(泳)。

刘宗周在《论语学案》卷二说一贯之道即天地之道,非圣人所得而私也。圣人自任以为吾道者,圣人从自己心上看出此道,满盘流露,一实万分。盈天地间万事万物,各有条理。而其血脉贯通处,浑无内外,人已感应之迹,亦无精粗大小之殊,所谓一以贯之也。一本无体,就至不一中会得无二无杂之体。从此手提线索,一一贯通,才有壅于便与消融。才有偏枯便与圆满。时时澄彻,处处流行,直将天地万物之理打合一处,亦更无以我合彼之劳,方是圣学分量,此孔门求仁之旨也。求仁之旨,忠恕之说也。假令曾子未唯,更作何谓之问,则夫子必以忠恕答之,而谓曾子浅言之,以解门人之惑者,谬也。何也?天下无心外之道,圣人无心外之学也。此心本一实万分,无有内外。人已感应之迹,亦无精粗大小之殊。所谓忠恕也,故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恕是一贯,真头面又以忠为一,恕为贯者,亦谬也。盖曾子于圣人之道,以身体之而实有得焉。一唯之下,得心应手,将圣人无限幽深、宏胜、不可思议妙道,只作布帛、菽粟承当。在所谓善?师门之藴也。一贯之宗,本之大《易》。其曰: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因而为六十四卦,六十四卦千变万化无穷而复于太极。周子《太极图说》更?其藴,此天地人至妙之理。然不必作一贯解,说是一贯反属安排,此盖圣人就自己心上言。心无死地则曰贯,无所不贯则曰一以贯之,非以一贯万也。一以贯之便还他天地自然本色,故曰天地无心而成化,圣人有心而无为。曾子平日只在忠恕上做工夫,未有冥心合道之妙,故夫子就忠恕上指出道体。所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器者,忠恕是也。曾子一闻此言,如寐者得呼而醒,见得平日所用忠恕之功只在有思、有为上凑泊,一旦显在无尽藏如此渊渊浩浩,不觉心力俱堕,一切语言无可承当,直曰唯而已。一唯之下正好用工夫,便不必改头换面。要之,唯后之忠恕,不是唯前之忠恕矣。必以忠恕解一贯者,自门人分上,固下学之津梁,自圣人分上,亦上达之照影也。曾子质鲁,其为学也守约,一心一路一力作进步,便得水穷山尽,别有天地非人间,依旧是自家里住。曾子以忠恕解一贯,若未达则有《大学》一书在,可为深切着,明矣。

由唐至明,韩愈、李翱有开启宋学之功,《论语笔解》是耶。韩、李稍加发挥,以由忠而恕、缺一不可解一贯之道。至宋代时,陆氏心学传人钱时发挥做人为学先立其大的学术立场,发挥微言大义不同意朱熹的观点,认为门人即曾子之门人,而且强调主体自身的价值,忠恕即是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个体内在的贯通才是道,非外在一件一件地求理贯通后才能明白一贯之道。比陆九渊年长的朱熹却主张以一理万殊的理一分殊的道学思想解释一贯之道,认为曾子在知道一条条、一目目具体事物的道理才豁然贯通,以忠恕为做人之大本,通达事事物物本然存在的道理,即知一贯之道。而明代刘宗周继承前贤理论,发挥陆王心学之旨,认为一贯之道就是天地之道,就是良知,就是仁道,在忠恕上做功夫即可体悟天地万物一贯之道仁道。可见,无论儒家内部如何争论,儒学一贯之道就是人希贤、贤希圣、圣希天的成人之道,所以儒学也就是人学,也就是做人的学问。无论是追求外在物质需要,还是追求内在的精神需要,前提仍然是做一个表里如一,人生立场坚定,价值鲜明的仁人,这才够得上人之为人的最基本的条件的。因此,无论是用仁、还是用忠恕或者理来解释孔子的一贯之道,其核心还是在于人之为人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同时我们也可以看见后世儒家对孔子思想的崇敬以及升华。今天如果我们回归到历史的本来性来解释孔子的思想,破去孔子思想的神圣性的遮蔽时,孔子的思想便获得了新的生命,其对我们今天如何做一个符合社会发展的现代公民仍然有指导意义。没有那一种文化的传承是一成不变的,也没有那一种文化的传承是没有生命的延续性的,把孔子的思想格式化、僵死地定义化了都是不科学的,也是不理智的,更非历史的、哲学的实事求是地对待自己文化的合适态度。

西游记读书笔记_小学读书笔记200字


这本书真是把想象力发挥到了极致,其中的故事小的时候在一些电视剧里已经了解了一些,现在一看,才突然觉得古人真是了不起,居然有这么丰富的想象力。

这本书的前言里说西游记的故事情节是根据以前人们的不断丰富完成的,由各个时期人们的想象,由此我看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丰富智慧。孙悟空这个人物简直是写活了,有的时候我甚至觉得他不像是一个神仙,而是一个真实的生活在我们周围的人。猪八戒的种种毛病好像也变得可爱了许多。这本书真能吸引人。

喜欢《《论语》小学读书笔记200字》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童年读书笔记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