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论美读后感2000字

论美读后感2000字

《论中国》读后感2000字。

书虽然是死物,但是可以帮助我们提升自我,丰富我们的生活,书中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尤其读经典作品,它们都是作者智慧的结晶。对于网络推荐阅读作品,相信您在阅读之后会有专属自己的收获,其实最好的阅读收获,是将心得写成读后感分享给周边的人,一篇属于自己的作品读后感该怎么写呢?小编特地为你收集整理“《论中国》读后感2000字”,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论中国》这本书是我在综合部看到的,听人说起过,正好看到顺便借来一读。关于基辛格应该说每个中国人都多少了解些,他是中国与美国建交的铺路石,而且和几代中国国家领导人都结下了深深友谊,为中美关系做出了突出的个人贡献,很多人对他的第一印象都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在一定程度上说他推动了毛泽东与尼克松握手,使中美两个大国结束了20多年相互对峙,终于走向和平。

基辛格在2011年自己88岁生日,其大作《论中国》正式推出面市,引起各界反响,他的基本想法是写给美国人看的,使对中国了解不多的美国人能够对中国有一个基本的印象,本书主要回顾了上世纪70年代至今的中美关系站在战略和文化的高度,来视审中美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更多是告知美国的下一代,曾经的历史,以及为什么要与中国共存,如何共存,其影响是深远的。

作者为了美国人能够真实的、深刻的了解中国,了解东方的思维,开篇就中国的独特性作为首篇,纵论中国文明源远流长,并且给出了很高的评价是虽欲穷共渊源而不可得。接着介绍儒家学说,这个是中国数干年的价值观的核心,把儒家学说放在与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教义的高度上,把记录孔子言行的《论语》比作是西方《圣经》和《宪法》的结合体。如此高度评价恐怕中国人也未必全部能体会,可见作者深意,要让美国的下一代熟悉中国,不可不从根源上介绍并了解之。

如果说后面篇章都回忆作者与中国交往的经历与片段,那么首篇绝对是中心,是了解中国的钥匙。基辛格并没有仅仅止于儒家学说,而是进一步探析,探析在儒家学说影响下形成的东方思绪和东方文化。最后浅谈《孙子兵法》以及通过中国围棋和国际象棋对比来谈,来讲东西方的不同。这也是我个人写这篇读后感的关键所在。希望身边的人要充分重视中国最本源的东西,而不是舍弃之。如果舍弃,那么中国将是无本之末。正是因为儒家学说所延续的东方思维影响了一代代国人,甚至东亚、南亚各国。

《孙子兵法》共介乎于诗歌体与散文体之间,虽问世已两千余年,然而这部含有对战略、外交和战争深刻认识的书到今天依然是一部军事的思想经典。多可叹的、可欣的中国传统著作,至今仍能被一个西方人奉作经典,我们怎可冷落。毛泽东出神入化的适用之,建国强国;胡志明和武元甲运用之,使越南战胜了入侵的法国、美国。作者这么评价《孙子兵法》:在今天读起来,依然没有丝毫过时之感,颇感孙子思想之深邃,为此孙子跻身世界最杰出的战略思想家行列。美国在亚洲的几场战争失利,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违背的孙子的告诫。

再说围棋,中国流传最久的棋,围者包也。棋盘上横竖各19条线,开始时棋盘上空无一子,双方各持180枚子,子与子之间没有区别,棋手轮流在棋盘任何一点上落子,占据有利地形,设法包围对方棋并吃掉。围棋强调的是战略包围艺术,引用包围迂回的策略,耐心累积相对优势。一场势均力敌的比赛结束时,棋盘上双方犬牙交错,一方常常占据微弱优势,对于一个外行人,甚至不能看出哪一方是赢家。

国际象棋,棋盘上双方实力一目了然,所有棋子均已摆在棋盘上,寻求通过一系列的正面交锋吃掉对手的棋子,目的是把对手将死,即把对方的王或后逼入绝境,令其走投无路,终极目标是全胜。下国际象棋,开局双方而在中盘展开争夺,而下围棋则是战略包围,通过在棋盘上占空,逐渐消磨对方的战略潜力;下国际象棋体现目标专一,下围棋则培养战略灵活性。所以西方传推崇决战决胜,强调英雄壮举,而中国的理念强调巧用计谋及迂回策略,耐心累积相对优势。

这么看来,作者基辛格已经非常了解中国文化,并且他用了势的概念。他把中美之间的差异通过中国围棋与国际象棋的比较说明之。中国人讲谋篇布局,不在乎一城一池的得失,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西方文化更多是靠数字和实力说话,一切都很清楚,而中国的策略往往很混沌,中国人喜欢把几件看似毫无关系的事情联系起来看,运用一种类似太极拳的手段,达成自己的目的。把世界看成一个大棋局,把上下千年看作大周期。如果能从这样高度看问题,有许多令西方匪夷所思的事情就迎刃而解了。这些正是美国人需要知道的,不明白这些,美国和西方就不会懂的,也不会尊重一种文明。也正因为此,《论中国》这本书在作者生日之时在美国各大书店正式上市之初,便引起各界普遍反响,并迅速荣登亚马逊排行榜前十。

基辛格写《论中国》的愿景是中美应当齐心协力建设世界,东西方两种文明,两种思绪应该相互尊重,共生共存、中美只是代表了人类成熟文明两个方向,让在根上不同的理念,在一定时空里,保持并行。美国人应该读、多读,才能更加从容了解中国,同时消除对中国崛起的恐惧。中国人也应该读,作者对中国的了解之深刻,应该给我们启示;对中国发展和中国领导人决策不吝赞扬,这是一个外国政治家对中国的客观评价。

我写本篇读后感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推荐这本书,更深刻用意是希望作为中国人应该多了解中国文化,尤其是古典文学,学习、传承中国的根本。特别是年轻一代一味追求西方,那是不对的,没有自己的根本,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只能是邯郸学步,被人嘲笑。更不能把自己变成一个香蕉, 黄色表皮是包裹的白人。希望有时间多看看中国传承千年的书籍,从里面汲取营养。

最后,我以曾在曲阜孔子坟家前看到的一段文字送给大家,作为本文结尾:这里,长睡着,一位老人,他是中华民族共同心理的构筑者,他是东方特有的思维方式的引路人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论中国》读后感


提到《论中国》此书,就不得不提提此书的作者亨利.基辛格。想必大家对此人都耳熟能详,美国前国务卿,20世纪美国最著名的外交家、国际问题专家,被称为“美国政坛常青树”、“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1971年7月,基辛格作为尼克松总统的秘密特使访华,为中美建交开启了大门,为中美关系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他与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中国领导人都有过深入的交往。在将近40年的时间里,他同时以高级官员、信使和学者的身份,先后访问中国达50多次。
本书部分依据与中国领导人的谈话,试图解释中国人对战争与和平、国际秩序等问题的理性思考,以及这种思考与美国人更为实用的、就事论事的思维方式的关系。两国由于在历史和文化上的差异,有时会得出迥异的结论。尽管两国的出发点迥异,八位美国总统和四位中国领导人在处理微妙的双边关系时却显示了惊人的连贯性。双方始终尽力维护这一实质性的合作关系,使之不受历史纠葛和各自国内考虑的干扰。
《论中国》亨利.基辛格的基本想法是写给美国人看的,使对中国了解不多的美国人能够对中国有一个基本的印象,本书主要回顾了上世纪70年代至今的中美关系站在战略和文化的高度,来审视中美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更多是告知美国的下一代,曾经的历史,以及为什么要与中国共存,如何共存,其影响是深远的。
《论中国》提供了国外政治家,特别是从美国政治家的角度对中国的历史、政治、文化、思维的认识,为我们认识自己提供了另一个视角,更有益于我们清醒地认识我们自己。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同时为我们在处理与各国关系有重要参考价值,也对在全球化新形势下中国的文化如何面对,那些保留发扬,那些扬弃引发深深思考在中国政府提出充满儒家文化色彩的“和谐世界”理念的时代,在中外学者热衷于探讨中国的特殊性、中国模式的特殊性的时代,也难以完全否认当代中国思维中传统因素。中国对主权不受干涉的高度重视,中国对在国家间关系中使用强制力的勉强态度,中国政府经常说的“不称霸”、“和谐世界”、“韬光养晦”以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表述,都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
中国和美国,地广人稠。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庞杂;一个发展迅猛,领先世界。中美两国遥远的地区性差异加上截然不同的意识形态,注定难以相互包容。因此,如何成功地发展两国的外交关系对所有领导人来说都是一大难题。中美应当齐心协力建设世界,这是基辛格的愿景。作为普通老百姓,和谐发展的中美关系是两国人民都希望看到的。
然而,一年以前,现任美国总统特朗普向我国挑衅,试图挑起“贸易战”来击垮中国。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中美之间打响。我外交部发言人霸气回应:“中方不想跟任何人打贸易战”,“但如果有人非逼迫我们打,我们一不会怕,二不会躲。”对于美方发起的贸易战,中国已做好全面应对的准备。
美国一百多年来,列强的霸道逻辑从未改变,恃强凌弱的阴暗人性也从未改变。所幸的是,在这个暗潮涌动的所谓的“和平时代”,我们生于一个不再受欺负的国家。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以及在政治,军事武器方面的成就,越来越体现出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姿态。而当中国在崛起的同时,我们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也获得了愈来愈多的话语权。话语权,意味着我们在从被动转变为主动,毫无疑问,现在中国正在逐渐获得主动权。
《论中国》这本书对中美关系提出了许多富有建设性的观点,美国人应该多读,因为它能消除人们对中国崛起的恐惧。中国人更应该多读,因为基辛格对中国的发展和中国领导人的决策不吝大加赞扬,这是一个外国政治家对中国的客观评价。中国人读此书,既能了解历史,又能看清中美关系的发展方向,对思想素养和政治觉悟的提高大有裨益。

论中国读后感900字2024 论中国读后感


作为一个中国人,在这块土地上活了十八年,对中国还是比较了解的。当读了《论中国》之后,从一个外国人的眼中,又发现了另外一个中国,与我以往的认知大相径庭。

基辛格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中国通,对于中国的了解和接触不必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少。1972年尼克松访华以及1979年的中美建交都有基辛格的功劳。多亏基辛格,让中美双方搭建了友谊交流之桥。

多亏基辛格,给了我一个不一样的中国。

在十多年间,我对中国的认识都是透过生活得来,却并没有深入探究自己的祖国。以前,我也好奇中国为什么是共产党执政,弄不清中国的社会主义到底是什么,不明白孔子如何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屹立千年不倒,想明白中国终将向何方发展。但是,这些突发奇想只是奇想,我并没有更进一步思考千奇百怪的表象背后潜藏着怎样的缘由。许多问题在历史课本上,在人们饭后闲谈中,在电视节目的讲授里略有解说,只是不够具体完备,且带有很多主观色彩。

基辛格的《论中国》则以一个外国人的视角,站在一个更加客观和宏观的角度重新解读了中国的历史和价值内核。

在史实方面,基辛格是很负责的,冷静客观陈述了中国的历史,有我们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还包括鲜为人知或者少有人提的历史真相。比如,看完这本书,我不再简单地把中国与苏联的关系看成盟友,而是更加清楚的理解了两国关系复杂多变相生相杀背后错综复杂的利益纠葛。再比如,对于美国出兵朝鲜,我也不再天真认为那是所谓的反社会主义反人民的帝国主义侵略战争,这实质上就是二战后全球两大正营的较量和角逐。

《论中国》的重点,自然在一个论字。透过漫溯上下几千年的历史,基辛格深入浅出讲述了中国的发展历程,勾勒出了中国的社会模型,呈现给读者一个全面清晰的中国面貌。在整本书的论证中,最触动我的就是对于中国建国后六十年建设进程的解读。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无疑让人难以看清,基辛格透过独到的视角用细腻的笔触由浅及深探讨了中国的转型过程,客观评价了中国的建设和改革,论证了中国在今后的世界中将成为一支独立的强大的力量。

当然,基辛格是令人佩服的。能够以宽阔的视野和严谨的方法研读一个人类历史中最复杂独特的国家,并能用宽广的胸怀辩证看待中国的当前与未来,实在难能可贵。

感谢基辛格,给了我一个不一样的中国。

读完整本书,对中国有了更加透彻的了解。虽然很多资料我都只能囫囵吞枣,但这番阅读确实带给了我耳目一新的感受,让我再一次走进了我的祖国。

读罢《论中国》,收获的不只是知识,还有情怀和眼界。

论中国读后感


论中国读后感(一)

中国和美国,地广人稠。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庞杂;一个发展迅猛,领先世界。中美两国遥远的地区性差异加上截然不同的意识形态,注定难以相互包容。因此,如何成功地发展两国的外交关系对所有领导人来说都是一大难题。

就我个人来说,我是始终将利益与意识形态明确区分的。作为一个党员,我坚决维护社会主义制度;但是作为一个21世纪的青年,我也喜欢美国的电影,喜欢超级英雄,甚至还翻译过美剧和动画。我认为,排除政治因素,这些都是全世界的财富。在政策方面,中国领导人主张独立自主,不干涉他国内政,不向国外传播意识形态。作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坚决拥护者,基辛格声称:美国坚持通过施压和激励来实现价值观的普适性,也就是干涉别国的内政。在外交上,中国含蓄而深刻,毛主席一句乍看之下令人摸不着头脑的话语往往包涵数层含义,往往令喜欢直来直去的美国人头痛不已。他们经常煞费苦心,热烈讨论,方能解出此中曲直。

美利坚与共产党领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如何从长期敌对转变为盟友的?答案是出于地缘政治考虑,共同反对苏修的霸权主义。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恢复,这是冷战时期改变世界格局的大胆举动,而在这之前,时为美国国家安全顾问基辛格秘密访问北京,为尼克松访华之行打前站。因此,基辛格身为亲历者,他的描述无疑具有准确性,他所披露的细节也是其它历史书上绝对看不到的。

基辛格是着名的外交家,诺贝尔和平奖的获得者。他多次访华,有幸与中国的三代领导人交流切磋,对他们的理解是不同寻常的:他称毛泽东为哲学王,周恩来儒雅、随和,他还特别欣赏邓小平的实用、江泽民的灵活,认为这两人都在审时度势,为把中国带出备受孤立的国际环境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奥巴马2008年竞选团队亚裔事务顾问薛海培认为:美国进入全民思考中国带来冲击的时刻。想跟中国干仗的人并不多,更多的是对中国崛起的焦虑,这对美国民众影响很大。世世代代生活在优越感之中的美国人第一次感到了威胁。

然而中国的崛起是必然的,美国无法忽视这个大国的存在。中国是爱好和平的国家,一个和平崛起的中国必然会对世界未来的格局和走向产生较大的影响,但这种影响是正面的、积极的,在总体上是有利于国际社会和人类发展的。美国需要一个强大的中国来共同维持世界的和平。

在今年的美国大选中,中国的崛起成为奥巴马和罗姆尼的独立辩题。相比之下,奥巴马对华态度比较温和,而罗姆尼正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十分激进。事实上,美国大选的候选人为了拉选票,通常会在竞选中对中国强硬,但是上任之后马上变脸,开始缓和对华关系。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1992年美国选举时,克林顿激烈谴责老布什的对华政策,他攻击老布什纵容中国,扬言要对中国的最惠国待遇与中国人权挂钩。可后来,克林顿对华的亲切有目共睹。只有过来人才懂得,与中国搞好外交关系才是硬道理,纵使美国总统为了国内的呼声而采取一些不利于中国的政策,也不会在深层次上影响中美的正常关系。

鉴往知来,本书的最终落脚点,仍是为今天的中美关系谏言献策。当前,中美两国以超乎寻常的速度成了互相依靠的经济大国,在基辛格看来,这样的态势也给双方出了个难题,因为两国都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当下各自所承担的角色,一时还找不到一个能够统领一切的战略伙伴关系框架。他在《论中国》的结尾部分提出了一个新词太平洋共同体。在他眼中,中美关系的恰当标签应是共同进化,而不是伙伴关系。这意味着任何一方都不完全赞同对方的目标,也不假定利益完全一致,但双方都努力寻找和发展相互补充的利益。

中美应当齐心协力建设世界,这是基辛格的愿景。作为普通老百姓,和谐发展的中美关系是两国人民都希望看到的。《论中国》这本书对中美关系提出了许多富有建设性的观点,美国人应该多读,因为它能消除人们对中国崛起的恐惧。中国人更应该多读,因为基辛格对中国的发展和中国领导人的决策不吝大加赞扬,这是一个外国政治家对中国的客观评价。中国人读此书,既能了解历史,又能看清中美关系的发展方向,对思想素养和政治觉悟的提高大有裨益。

最后,仅以此文献给即将召开的十八大。

论中国读后感(二)

有一些书,你一旦拿起来,就不愿意放下,有些书,则需要收敛精神,屏气凝神地制定阅读计划,督促自己读下去。这本书无疑是前者。

用其他人的眼光来看周边熟悉的事物,是一种特别的体验。《论中国》作者基辛格全程参与了70年代两国关系改变以来几乎所有的重要历程,所以他对中国的认识,更是独到。

就其观点而言,中国的印象是:老大帝国,文化自尊,意识形态的狂热,战略的宏大与战术的灵活,对中国历任领导人的高度评价,对未来的期许,这些都不是新鲜事物,有两个观点,令我印象深刻:

一、中国在与俄罗斯比较中,是较为好斗的一个,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与印度的纷争、与俄罗斯在东北和西北的对抗,与南越在海上的战争、对越南的惩戒,与台湾的炮战,在其他人的眼中,中国是比较好斗的,其中包括与最为强大的两个国家:苏联和美国。而基辛格提出了一种解释:中国因为自身的经济原因,本质上并不求战争,但是战争隐患存在的时候,他并不畏惧战争,甚至通过精心设计地战术,事先挑起战争,然后主动熄火,最后实质性的目的,还是避免全面战争的发生。中国比较好斗与中国好斗的原因分析是我以前从来未曾接触和从未思考的东西,好斗是事实,原因分析更是道出了精髓(打得一拳开,赢得百拳来),这是基辛格厉害的地方。

二、美国的立场。在中国人的心目中,美国是我们头上的阴影,是巨无霸,是所有负面因素的集大成者。但是美国是吗?首先他没有这么大的能量能够笼罩天空,他有强的地方,实际上也有虚弱的地方。更重要的是,美国对中国没有恶意是基辛格一再强调的东西,朝鲜战争是被迫还击,就如同在欧洲的希腊一样,不能允许共产主义在亚洲的蔓延;越南战争同样如此,美国的目的是稳定战线。而中国认为美国在孤立之外,(.org)又展开了包围圈。基辛格意图是说明美中两次战争(如果越南也称为一次直接的对抗的话),在美国认为本质上是意识形态,而中国则误解为了有地缘政治的一面,导致中国做了错误的决定(让北越统一了南越,亲手打造了自己的竞争对手,给自己十多年后造成了很大的麻烦)。基辛格一再强调,美国没有这麽多的恶意,世界的未来,取决于美国和中国两个国家怎么认识自己,认识对方,找到双方的同,宽容对方的异。

上述是思想上的收获,其次是我个人通过这本书,以及傅高义所着的《邓小平》,学到了一种重要的思想,就是文字2020也好,语言也好,如果组织得当,一定能够将复杂的事务描述清晰。想一想,作为美国人,描述中国,描述邓小平先生,情感上一定是复杂的(几十万条生命的战争,加上意识形态几十年的对抗,几十年地缘政治的对抗与合作,可谓既有血海深仇,又有战友情谊,既有观念分歧,又有共同利益),但是两本书都阐述得非常客观,甚至可以说得体(客观阐述了差异,又说明了共同处),这是驾驭文字2020的能力,深层次是思想的能力。通过最近读的这两本书,让我体会到,无论自己有什么样的情感,都需要从另外一个角度看问题和思考问题,最后自己能够找出最为客观冷静的立场来处理事情(如像两位作者一样进行客观的描述和阐述),这是我读这两本书最大的收获。本质上是读书得知识,却更深入地体会到了一种方法论的威力,哈哈,果然是开卷有益啊。

论中国读后感(三)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中国闻名遐迩的亨利。基辛格写了一本书《论中国》,这本书有这样的观点,就是说中国的历史其实只是重复封建王朝的轮回,没有实质性的进步,并由此彻底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要我说这么说太片面了,中国古代在基辛格的书里被称为中华帝国,以下都以中华帝国代称中国。

中华帝国的历史在《论中国》的书中是从黄帝时期算起,那个传说的时代开始,中华帝国开始了盛衰有常的变化,在这一种独特的变化中,伴随着民族的融合、疆界的拓展、文化的繁荣,其中有的规律就好像人的一生一样,各种变化都有,最后一个时期的文化彻底死亡。但是它的精华会随着文明的流传在另一个部落中再次壮大。优秀的、有生命力的文化不会随着时间流逝而消散,它会改变自己的状态以适应环境的改变。

在中华帝国向今天演进的过程中,人们进行了许多的探索,并在发现和运用规律解决生存中的问题时,留下了许多的文化典籍,有的已经失传了,有的在今天仍然焕发着生命力。这些流传下来的文化典籍里包含了古代的思想,这些古代的思想是在当时看来最实用的,在今天可以有用,也可以没有。

有用和没用是谁说了算呢?当然是统治者了。人类社会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现代社会。今天就是现代社会,古代的奴隶社会时期,底层的奴隶的主要任务是充当劳动力,世代为奴的人几乎没有机会和时间来掌握知识和文化,是比封建社会的平民还愚昧。至于伊尹、姜尚什么的是因为人家祖上曾是贵族,即奴隶主阶层,家里面有书,有学习的传统和习惯,属于自学成才。

奴隶保持愚昧,奴隶主掌握文化知识,当然好管理和统治了,你想啊,好比你啥也不会,只能听人家明白人白话,人家说啥是啥,你只能说,是啊,是啊。根本没有知识储备来支撑你去反思和总结。所以奴隶社会时期,能上位成功的主要是凭借君权神授、跳大神忽悠人这种方法树立统治根基的。

你听我说跳大神你肯定说这是封建迷信,我可告诉你,封建社会了跳大神的和今天不一样,人家是有文化的人,这些人俗称先知、大祭司、国师等等。擅长领域比较多,比如部落里有人生病了整点草药给人治病,有矛盾了断案,选择部落的聚居地,总之,是生养死葬一条龙服务。和今天的那些骗子简直是云泥之别。那为啥就先知会,别人不会呢。还是从根上说,平均起来文化素质几乎都没有,没法教育和推广,人家不讲道理,就信跳大神的。这和今天某些偏远落后的农村的迷信活动猖獗的道理是一样的,人民愚昧,就只能信这个了。

后来周王朝建立,由敬祀鬼神(即跳大神文化)改为崇文重礼,团结宗亲。所以中国人从那时起开始有了家谱。那么周超树立统治根基的理论是,说这个鬼神啊,在实践的时候是时灵时不灵,那是因为鬼神是有天上的大神管理,这个大神叫圣人。说这个周文王姬昌就是圣人下凡,替大神教化你们这些人类的。

那些鬼神什么的,你给它供上它就保佑你,稍有怠慢就降下灾祸与你,不是好鬼,就是黑社会嘛。所以大神决定打黑了,改由圣人降世。为啥圣人就好呢,因为圣人研究出了规律,可以用规律知道人们的生活,以后不用给这些收保护费的黑社会面子,不用买它的帐了,要远离它们。

周朝时的政治理论课就是以周易为基础的思想的周易文化,所以那时想考国家公务员,必须学习周易。人们的思想意识由鬼神万能变到了人可以总结规律解决问题,就是以前有啥问题不会就得杀生祭祀,现在改为算一卦就解决。

《经济论》读后感2000字


经济一词最早出现在古希腊哲学家、经济学家色诺芬的著作《经济论》中。色诺芬(约公元前430年~约公元前355年)出生于雅典富人家庭,受过良好的贵族教育,是苏格拉底门下的得意弟子之一。

在古希腊时代,经济一词有两层含义,分别是家庭和法律,其本质核心是指家庭管理。当世之时,奴隶制仍然广泛存在,奴隶是奴隶主个人的私有财产,为主人家庭的生产生活服务,因此经济管理不仅是一种家庭奴隶管理,还是保障奴隶主获取生活资料的重要手段。现存的原始文献中,少有提及古典时代的经济面貌,《经济论》一书可谓先声夺人,为我们探究古希腊经济史提供了宝贵资料。

1、《经济论》一书中涉及到的

主要问题

作为一本对话语录体著作,《经济论》中所呈现的问题数量多、范围广,但同时也有细碎庞杂之嫌,读者往往要在文段的细节处提炼作者的思想脉络。

著作开篇,色诺芬把财富确定为一种人能够从中获得利益的东西,极力强调了财富的实用性,利益面前要是有实惠,哪怕是仇敌也可以伸出援手;反之人若不具备使用财富的能力,黄金万两于其而言不过累赘。基于这样的观念,色诺芬在著作中借克里斯托布勒斯的口吻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概念,即在经济活动中要懂得财富增殖的方法,这样一个人收入虽少,只要省吃俭用,我认为他在收入多的情况下就能够很容易地得到大的盈余。显然,色诺芬在这里看到了财富的使用价值和管理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性,在近代科学管理思想尚未流布的时代,色诺芬的思想意识可谓开时代先河。

除了财富管理外,书中还牵涉了人员管理以及物资保存方面的内容。在庄园经济时代,劳动力对生产的影响最为深远,而奴隶又是劳动力的主要来源,因此奴隶的数量和质量几乎决定了经济活动的收益。色诺芬认为,主人必须想办法驯服自己的奴隶,要么采用责罚的方式要么采用褒扬的方式,同时这种方式既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因为有些人生性渴望褒扬,和另一些人渴望喝酒吃肉是一样的。另外,色诺芬强调秩序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给予财富最大关怀的人才能最大限度保存财富,因此在收集存放物资时,要做到分门别类、摆放整齐,提高管理效率。著作字里行间体现了后勤保障学思想的火花。

《经济论》中还体现了另外一个重要思想,即重农主义的思想。在色诺芬看来,农业是其他技艺的母亲和保姆,因为农业繁荣的时候,其他一切的技艺也都兴旺,由农业生产提供的物质资料是人赖以为生的食物,除此之外的剩余产品还有助于畜牧业发展,甚至可以作为祭品奉献给神灵,满足宗教需要。

2、《经济论》一书的价值

《经济论》成书于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潮兴盛的时期,而它的作者色诺芬作为苏格拉底的学生,显然受到了智者学派和其老师思想的影响,人文主义的观念渗入了其经济思想中。色诺芬认为劳动使人公平正直,从事农业亦可以使人身心俱健,同时集体耕种有利于劳动者形成集体意识。在这里,色诺芬没有片面强调农业生产的经济利益,他把劳动者的心理、情感因素纳入考察范围,关注劳动者人格的培养,这种重视个体经验的智慧至今仍闪烁着不朽光芒。

《经济论》一书的另外一个贡献在于率先论及劳动分工。他认为人不可能精通一切技艺,只要精通一种技艺就足以谋生,就如其另一本著作《居鲁士的教育》中阐述的,在小市镇上,一个工人要制造床、门、犁和桌子,甚至要造房子,即使这样,也还不易谋生。一个人做这样多的工作,要想做好,是不可能的。但在大城市中,一个人只要从事一种手工业,就可以维持生活了。这里色诺芬显然认为分工的精细程度受市场规模大小的影响,后世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分工思想当受此种观念启发。

3、值得探讨的问题

色诺芬在著作中花费大量篇幅讨论了男女经济地位的问题,在他看来,男女之所以在经济活动中相配合,是因为可以形成密切的合作关系,并且相互帮助。在劳动层面上讲,男女身体条件不同,前者适合室外工作,后者适合室内工作,两者相互配合可以促进家业的发展。在财务管理方面,似乎有一种学问,认为男性负责获取财富而女性负责掌管支出,经过研究学习可以增加家庭净收入。可以看到,色诺芬没有认为女性在家庭中必须是男性的附庸,相反还可以是很好的合作伙伴,地位是平等的。他甚至还设想了一种朴素的家庭理财方法,在论著中着重介绍。在古希腊崇尚男权中心论的社会风气中,色诺芬从经济角度重新审视了男女的关系问题,并没有走传统上一直歧视贬低妇女的老路,也没有像亚里士多德等人从道德层面对男女性人格贵贱进行先定的划分,而是显示出了理性思考的特征,有一定的进步色彩。但是色诺芬的男女观念是从何处继承发展而来的?这种思想是建立在功利性的追求利益上的还是超越性的道德认识上的?对此问题的进一步研究似乎可以加深我们对希腊古典时代女性地位和性别观念的认识。

《论自由》读后感2000字


约翰密尔的《论自由》探讨的是公民自由或者称社会自由。也就是探讨社会所能合法施用于个人的权力的性质和限度。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几乎从最远的年代以来就在划分着人类。我们可以这么理解,人类社会阶级的出现,正式公民自由与社会自由出现区分与差别的表现。而随着阶级划分的越来越细,越来越完善,到国家的出现,以及后来所发展的集权、专政与所谓的民主社会,都是公民自由或社会自由的变化而引起的。或者说是,都是由:社会所能合法施用于个人的权力的不同与变化所形成的产物。

自由与权威之间的斗争,似乎从有了人类文明起就已经存在了,特别是在国家出现之后,更加明显。而且,自由与权威之间的斗争也给古往今来众多的文人们提供了一个永恒的、永远都不过时的话题。追寻自由,成了各个时代文人们都竞相追寻的时髦。

在统治者与臣民之间的的相处中,人们所认为的统治与被统治,对于自由的限制与约束,以致于发展后期所必然出现的人们揭竿而起,推翻专政、暴政所得来的那些自由。那是所谓的自由。《论自由》中这样说的统治者会试图用以对付其臣民,正不亚于用以对付其外来的敌人。他们将权力看作是一种武器。

为什么人们的自由要受到限制?换言之,正如人类所常说的那样自由是相对的、世界上没有绝对的自由。为什么呢?

关于这一点,在约翰密尔的《论自由》中,作者有这样一段比喻在一个群体当中,为着保障较弱成员免遭无数鸷鹰的戕贼,就需要一个比余员都强的贼禽受任去压服它们。但这个鹰王之喜戕其群并不亚于那些较次的贪物,于是这个群体又不免经常处于须要防御鹰王爪牙的状态。因此,爱国者的目标就在于,对于统治者所施用于群体的权力要划定一些他所应当受到的限制。而这个限制就是他们所谓自由。

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因为他们少数一些人的利益所在,所以他们需要限制我们的自由,给人们相对的自由以维护统治。这就又涉及另一个根源性的问题了,即我们有绝对的自由吗?、我们的自由是别人给予的还是我们自己创造的?这两个问题,人们到今天一直还在争论。从历史上看,只要人类一天还满足于以另一个敌人去攻斗一个敌人,还满足于在多少有些有效保证足以对付主人的暴虐的条件之下便由一个主人来统治自己,他们就还没有使自己的渴望超越这点之外。

作者约翰密尔认为,在统治者与公民自由的博弈中,美国的宪政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它的出现标志着一个新的时代的到来,即自由党派竞争的时代。

在政治理论和哲学理论当中,正和在人当中一样,成功倒会把失败所会掩住的错误和弱点暴露出来。而在作者看来,这种自由党派竞争的情况,当它还只是一种在书籍中才可见的、听起来颇成一条自明的公理之时,政府只当它是另一场暴动而已。而当第一个民主共和国成立之后,于是这种选举制和责任制政府就成为观察和批评的对象。这时人们就觉察出来,原来所谓自治政府和所谓人民施用于自身的权力等类词句,并不表述事情的真实状况。运用权力的人民与权力所加的人民并不永是同一的。但作者还是发现,这种民主共和制是人民会要压迫其自己数目中的一部分,而此种妄用权力之需加防止正不亚于任何他种。换言之,在本质上还是没有解决。变成了作者所说的多数的暴虐。

约翰密尔的《论自由》中有一个很出名的观点,就是多数的暴虐的观点。他对于当今的国际政治来说有相当大的前瞻性。

书中这样说:当社会本身是暴君时,就是说,当社会作为集体而凌驾于构成它的各别个人时,它的肆虐手段并不限于通过其政治机构而做出的措施。社会能够并且确在执行它自己的诏令。而假如它所颁的诏令是错的而不是对的,或者其内容是它所不应干预的事,那么它就是实行一种社会暴虐;而这种社会暴虐比许多种类的政治压迫还可怕,因为它虽不常以极端性的刑罚为后盾,却使人们有更少的逃避办法,这是由于它透入生活细节更深得多,由于它奴役到灵魂本身。这种情况比以往有过之而无不及,更可怕!

社会是这样认为,即使它错了也没人发现,在一个国家,人人都同一种颜色,同一个思想,同一种文化,仔细想想这是一件相当恐怖的事。当一个社会都是一个思想了,那本身就是一种畸形,与人类的自我发展是相违背的。古人讲兼容并包、海纳百川,是注重各个不同的文化都发展,并且各自繁荣,这样这个世界才会更加繁荣、精彩,才会不让一些稀有的、独特的文明的足迹被淹没。

《论中国》读后感500字


我的祖国——中国,我的名字——中国人!

2001年 7月13日22点02分,北京申奥成功的欢呼声十万台大炮也抵不过;奥运鸟巢和人民心中的奥运圣火,铁扇公主的芭蕉扇也扇不灭;上海峰会的召开让上海人激动地泪流满面:申博的成功让上海的名字响彻世界。往日的失败已成过去,我们已从东亚病夫,变为了东亚强者。现在我们可以向世界呐喊——我们是中国人。

春秋万代,已成画卷。历史的滚滚尘埃,掩饰不了中国的豪迈:三国的走马飞沙,震撼。唐朝的绫罗绸缎,华贵。隋朝运河的流淌,雄伟。明朝战船上的“郑”字大旗,正气。抗日战争时的机枪大炮,英勇……朱自清要与太阳赛跑,中国科技的发展已在太阳的前头,我们正飞速奔跑着,跑向小康社会。如今飞速发展的社会,胡主席,温家宝总理,正带领着我们飞奔,中国正是国富民强之际。面对清朝的腐败,我们可以忘却。面对往日的侮辱,我们一定要洗清。面对商店里的洋玩意儿,我们可以不屑一顾,我们可以扬眉吐气的喊一声:“我是中国人!”

作为华夏大地的子孙,我们敢为天下先,管你是刀山和火海,管你是陷阱还是险滩,我们没有被刻骨地扎痛过,没有被沧桑与世故蹂躏过,没有品尝过绝望的滋味。更没有穷途末路的悲哀,于是,我们不懂得退缩。也许,初生牛犊有一天会撞的头破血流,但我们敢拼,赢得起,就算拿生命来拼搏又何妨?地震,我们挺住了,雪灾,我们也挺住了。这世界上我们还怕什么?如今我们将不愧对“中国人”这一光荣的名字。

革命先辈用鲜血染红了五星红旗,我们将用生命来回报祖国。生活在华夏大地上,我们骄傲,我们自豪,因为我们是中国人。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数千万个历史名人,这就是中国,我们就是中国人。抗日战争我们胜利了,北京申奥我们成功了……数以万计的成功,数以万计的胜利,这就是中国,我们是中国人!中国,这条长龙,在世界腾飞!

父辈曾说:“中国人站起来了。”我说:“怎么只能站起来?我们要走,要跑,要飞驰!”

以2009年为轴心,以世纪为半径,让我们飞奔起来。居中的一群人引天长啸,听那,他们在喊:“我们是中国人!”

《论中国》读后感_1600字


《论中国》读后感1600字

断断续续读完,还是很有收获,毕竟是一个外国人对中国的认知,视角较为客观公正,更因为中间夹杂着美国利益和世界形势分析,也更深刻复杂。总之是讲述中国外交史大事的一本书,中间可以窥探出中国历代领导人的性格以及美国采取对华政策的一些原因。

一。本书前几个章节,作者在分析中国国家性格的成因,这里的国家性格,我指的是国际上对于一个国家人民概略性格的感知。中国力求自给自足,就缺少扩张性和侵略性,因为低调谦逊,和善而追求中庸,而日本和英国就受制于资源匮乏而形成了穷兵黩武的乖戾,好斗粗莽,非洲则资源丰富,阳光和水分的充足让该区域人种做僧则敲钟,不思进取,不图变革。这为后面屡次提到的中国的泱泱大国心态,不在乎价值输出等观点进行铺垫。一方水养一方人,地形决定发展论有十足生存空间。这样的切入点简单而又深入。

二。随后试图通过中华文化归纳其外交动作和策略特点。中国人喜欢阅读《孙子兵法》,讲求谋略至上,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一世者,不足谋一时。谋定而后动。围棋,中国人受围棋思想影响严重,这与朝鲜战争,对越战争有直接关联,分别是抗美和抗苏,牵一发而动全身,棋局中相互制约思想,下一步想三步的思想让中国人的做法能够找到合理解释,虽然我觉得有些强行,说理不够充分。

三。分析重现中国近代屈辱历史,某种程度上与中国的进步形成对比,更突出了作者论中国的客观视角,即腐朽无能我讲,腾飞发展我也讲。

四。我认为地缘政治超越意识形态,同苏联博弈即如此。第二次台海危机,毛邀请赫鲁晓夫来北京会谈,实际上是拒绝苏联妄图于中国东北建潜艇基地,以国家利益为重,随后对台湾展开强硬态度,使美国认为苏联访华是为了支持中国的对台态度,同样是从地缘政治角度捍卫国家利益。这之中基辛格看问题很清晰,明白毛泽东在利用赫鲁晓夫。

五。对邓小平的评价。邓小平在文革中几经波折,却务实冷静,不喜欢客套啰嗦,喜欢直奔主题,介绍了改革开放,南巡讲话等,这段是读起来最通透的一部分,可以看到小平得到了基辛格相当高的评价,仅次于周总理。

六。基辛格在谈判中一直保持谦恭有理的姿态,这也是谈判者必须具备的素质,即不论谈的成或者谈不成,我要一直保持良好的心态,即便国家形不成合作关系,我们谈判者可以成为朋友。

七。越南问题。实质上是中美联手扼制苏联的一招,某种意义上苏联的解体有来自中国的背后一刀,对越自卫反击战后,为帮助越南对峙中国拖垮了苏联。过往于中国边境陈兵百万,妄图威慑中国就范成为彻头彻尾的小弟,却没想到中国人可以隐忍,可以坚持,用慢性毒药要你的命。人与人之间也如此,忍一时不会弱一世。

八。不信克劳备忘录,历史作为参考,坚信合作共赢,中美之间这样的大国文明对抗不同于德国挑战英国,中国人同德国人的追求也不同,因而不一定触发战争。

九。道义是普世的,但实现它的政治途经并不一样。西方国家就是打着道义的旗子,卖民主的药,最后产生民粹的毒。所以面对美国输出全世界的普世价值观,我们完全可以嗤之以鼻,只要人生有方向,有较为公平的平台,有成功的可能,另一个只是看似民主的制度又有何优越性呢?

十。中国崛起不会顺利,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下的国际政治要求各国之间平等对待,谈判解决问题,主体之间要力量平衡,过度强大即是威胁。统一的德国随后的崛起即为例证。中国即便把“和平崛起”改为“和平发展”,也一定会被众多国家觊觎而前进之路困难重重。

十一。美国的民权主义,核心在于国内舆论相信集权主义就有导致战争的可能,变更制度为民权主义至上就让这种可能降到最低,因此致力于推行和平演变,颜色革命。中国经历过没有散,以后就更不会了。这样的思潮也将一直会激发鹰牌代表的强硬,国内风评改变,对于美国的友好态度也终将消散。

写的很乱,感谢这一段的精神之旅,读过的书终将化作思维的一部分,你可能不会找到它的存在,但它影响于无形。共勉。

《论中国》读后感800字


《论中国》读后感1500字


终于到它了,又是一本拖拖拉拉看了很久的书。第一时间就买到手,但在书柜里放了好几年,直到最近才开动。原因有很多,其中之一就是突然想反思一下对中美关系的认识。基辛格博士是学我们这个专业必须了解的人物,他的著作《大外交》是专业基础和启蒙读物,冲着他的大名就能保证这本书的质量,意外的还有中文翻译的水平,很多作者要表达的潜在意思也准确地表达了出来,像基辛格博士这种老狐狸,很多话怎么可能说得那么直白,这才是翻译的难点。

感受很多,一时半会儿还需要消化,简单地列列初步看法吧:1、可以作为现代中国外交史的基础读物,比国内大部分教材编得好得多,思路也清晰地多;2、前面对中国历史的描写其实是为了向西方人介绍一个大的哲学背景,有助于他们理解中国在这个方面的思路渊源,了解历史是研究现实的必要基础;3、从我自己知道的一些情况看,作者对中国很多外交事件背后动因的分析即使不中,也不远矣,充分体现了他作为中国人民老朋友的历史地位和水平,不知道当年乔治凯南写八千字电报时候的身份是不是苏联人民的老朋友,希望我们也能多一些美国人民的老朋友和俄罗斯人民的老朋友;4、1972年中美建交以后的关系史竟然可以神奇地和国际关系理论的几个流派对应上,从开始双方基于共同利益走到一起(传统现实主义),再到冷战后美国希望通过全方位接触实现引导中国(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再到后来双方都有可能把自己推入自我实现的预言(511页,建构主义),也许从理论演进的角度不仅仅是巧合;5、作者在2011年完成这本著作,并于12年底前译出中文版,不知道时间上是不是一种巧合还是刻意安排,总觉得书里的基调是讲话给两边听;6、作者在最后大有深意地以克劳备忘录结尾,似乎是有什么预感,给本书埋下了悲观主义的研判色彩,相对于大家比较熟悉的修昔底德陷阱,克劳备忘录的预言更加具有主观成分,比如一国针对邻国的野心一般不公开宣示,因此不宣示自己的野心,甚至向所有国家表示无限的政治善意,都证明不了该国是否存在不可告人的目的,一针见血。

中美关系是个大课题,我连一鳞半爪都不敢说了解,想说几句题外话:根据这么多年做国际组织的工作经验,在一个机制中,最难实现同时也是最具有价值的就是形成互信,积累善意。这种互信和善意并不代表双方没有分歧,其内涵在于对彼此的立场特别是红线心知肚明,所以也就对一个事情发生以后对方的反应有所预期,如果在预期之内,那么我方应对的反应也基本上也是对方可以猜到的,这应该是一种默契。而这种默契的形成对于双方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仍然可以开展一些合作至关重要,这是一种基于长期磨合形成的脆弱但重要的平衡。某种程度上这应该是国际合作的潜规则,即通过不停地沟通(试探)与摩擦(斗争),摸清彼此的底线,并形成心照不宣的政策思路,有点像一战时的堑壕战,双方挖好战壕,等着一轮一轮的你来我往,可以牺牲巨大,但总体上战线变动缓慢,形成对峙,而这种枪林弹雨的对峙,可能才是现有国际关系更真实的状态。这里的战壕,其实就是国际合作中的各种规则或者潜规则,不仅仅用来约束彼此,更能够使对方预判你的进攻和防守基线。所以,这样的战争最害怕的就是坦克这种打破战壕的惊喜,一旦惊喜出现,只能等待双方再次通过血拼,形成新的平衡。而是否需要主动打破这种平衡,取决于几个因素,一是你有没有坦克;二是有没有像装甲战这类配套的战术指导;三是能不能比对手更加能够承受打破平衡所造成的的损失;四是有多大把握在新的平衡形成后居于更有利的地位。

只能言尽于此了。

《论中国》读后感400字


一说起基辛格,我的脑海里就会忍不住冒出一个声音:中国人民的老朋友!还得是抑扬顿挫那种语调。

基辛格显然是懂得中国文化的,他在全书中都表达了对中国人出事精妙的敬意。前一半书像是局外人,后一半融入感更强一些。

为什么要读这样的书呢?为了更多的了解什么是真实的历史。比如对于朝鲜战争,基辛格提到一个史实:毛告知苏联不得到它的援助就不准备出兵。同时,在出兵的问题上,领导阶层内部意见不和,这些都说明了中国的犹豫。而美国此时正受到杜鲁门、铁托主义和麦克.阿瑟三方相争的困扰,并没有借朝鲜侵犯中国的意图。这样多维地呈现一个勾心斗角和博弈局面,让人们更能接近事实的真相。基辛格最后把战争的走势归结为中美之间的理解失误,算是他给事件定的性。

同样的,对待台海问题,他也会更多的理解为两个大国之间的理解失误,而非利益相争。

《论中国》的结尾用德国崛起,一战爆发的情势来概括中国崛起于世界的担忧。作者的回答依旧是否定的,他像一个饱读史书的老者,告诉大家这是一个值得亲近的国家。

很好看,但不咋好读,读之前一定要做好准备因为实在是太厚了,本人这种阅读速度都整整读了三个月!

《论中国》读后感300字


如果说你不懂中国,特别是不懂中国在世界中是如何给自己定位和制定战略方针的,你可以读一读这本书。

老师说过一句话,美国人研究中国研究的持续,透彻,看《论中国》就明白了,而我们研究美国的却没有人,国外的学者能够五十年如一日的研究一个国家,一个方向,而我们恰恰缺乏这样的精神。

这本书很客观,将中国的一切研究的非常透彻,比我们自己很多人写的都透彻,并且事例非常详尽,作者又是经历者,在中美这个特殊时刻,这本书更应该读一下。

作者对中国是友好的,很多语言难免偏袒我们,但是我们要看到另一面,他是把我们真的看透了。

他也有错误的地方,就是低估了金正恩。当然,谁也没有想到。

书中很多的摘引很是严谨,也很具有价值。值得你认真一读。

《矛盾论》读后感2000字


事物普遍联系着,矛盾普遍存在于任何联系当中。《矛盾论》告诉人们,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矛盾的世界里,小至日常生活,大至国家大事、社会发展等等,矛盾可谓无处不在,对个体生命而言,没有了矛盾,生命就会化为尘埃,没有了矛盾,社会生活就会死水一潭,濒于衰竭。把矛盾的这些特性掌握了,我们也就掌握了理性思考的钥匙,才正确对待个人工作和生活上的种种问题和矛盾,做一个清醒的、理性的人。

一是要正确对待工作上的矛盾。

作为公安民警我们每天都面临各种各样的治安问题和工作任务,每一项任务都是一项矛盾或一项系统综合矛盾。处理治安问题,想方设法完成工作任务,也就是在处理矛盾。

正确对待工作上的矛盾,首先就是要用矛盾的观点来看待工作。应该对在工作中可能遇着困难和问题早做思想准备,在工作任务面前也就是在矛盾面前尽量做到冷静、从容,站在相对较高角度分析问题。如果不能用矛盾的观点来看待工作,就可能出现一些错误。比如,在治安形势严峻、工作任务艰巨繁重时,产生急躁情绪,认为问题太多、任务太重,感到无从下手,抓不住主要矛盾和工作重点;比如,面对成堆的治安问题、人民内部矛盾和繁重的工作任务,想在短期内解决所有的困难、问题和矛盾,把各项工作相互割裂开来,孤立的看问题,从而在不断涌现的矛盾和永远也做不完的工作面前感到疑惑,以至被动应付,身心感到疲惫;有时遇着重大问题或困难,感到绝望,以为不可能解决了,不懂得矛盾运动变化的绝对性,不知道任何矛盾肯定会向前发展变化的这一规律,更不能抓住有效的时机、作出有效的反应和行动。因此,用辩证统一的观点来看待工作上的矛盾是做好工作的前提。

其次,必须学会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有主要和次要之分,矛盾中的两个对立面也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分。因此,必须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对所从事的工作任务进行认真分析。找出一段时期的主要矛盾,即找出当前工作中的重点;明确矛盾的主要方面,即明确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比如抓基层基础建设,当前有许多矛盾和问题,局党委以抓基层装备设施建设,打牢人口管理、治安防控、情报信息、科技强警等工作基础,苦练转变思想观念、增强法律知识等基本功为主要矛盾,大力推进基层基础建设。

当然,矛盾是不断涌现的,旧的矛盾得到调和、问题得到解决,新的更高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又必然产生了,我们应该未雨绸缪、早做规划,不断的加以解决,推动工作向更高更新层次发展。

有时,在工作中我们会处在矛盾的焦点上,本身就处于矛盾的一个方面,不允许置身事外,以第三方的位置和角度来处理和解决矛盾。这时,就要求我们认真分析,准确把握矛盾的发展方向,对正确的东西要敢于、善于坚持,争取矛盾的另一面向已方转化;对错误的东西必须果断放弃,顺应发展方向与潮流,使自己的观点和行为向正确的方面转化,推动工作向前进步。

只要树立了正确的矛盾观,就不会出现一味回避矛盾和问题的错误做法。因为,矛盾是无处不在的,任何人不可能回避。事实上,回避了这个矛盾,马上就必然会陷入另一个矛盾或几个矛盾当中。因此,应该认识到矛盾是回避不了的,我们只能选择解决矛盾的时机,不能真正回避矛盾,置身于矛盾之外。

二是要正确对待同事之间的矛盾。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本身就是一个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在一起工作的同事,相互之间出现这样那样的矛盾,是必然的。

与其它事物的矛盾一样,同事之间的矛盾也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工作中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多数是因解决工作矛盾而引起的。出现矛盾时应取包容的态度。比如,不同的观点、方法之间会碰撞出火花,不同的性格和习惯会产生矛盾,有时利益上的分配也可能造成一些不必要的冲突和意见,这些矛盾的出现都是正常的和必然的。因此,对待同事之间的矛盾,应以包容的态度,切忌走极端,搞激化。要坚持用化解和调和的方法解决同事之间的矛盾,和其它矛盾一样,没有解决不了的矛盾,只要坚持正确的观点,互相体谅,同事之间的矛盾会得到有效的化解和调和,大家最终都统一到工作上来,友好共事。对工作上出现的分歧,还应该特别注意多考虑各方的观点,从中汲取营养与精髓。

三是要正确对待生活中的矛盾。

我们每个人都处在瞬息万变的物质世界当中。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就是生活在矛盾当中,生活本身也是一个矛盾发展变化的过程。人的一生,从小到大、从幼稚到老成,成功与失败、贫穷与富有、得意与失意、健康与病痛这些都逃脱不了矛盾观、发展观所揭示的必然规律。因此,我们在生活中,遇到顺心或不顺心的事,或者身处顺境或逆境,都应该正确对待。在个人修养上,特别是在对待财富、名利上,要努力做到宠辱不惊,去留随意。懂得人生矛盾运动发展规律,并不表示我们应该在人生矛盾运动中无所作为,消极对待。在对待事业、工作和人生的价值上,我们应在矛盾斗争中,时刻注意保持昂扬的斗志,积极把握主动权,使自己成为命运的主人。从各方面不断丰富提高自己,努力工作,使自己的人生矛盾运动向高层次发展,为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矛盾论》读后感2000字

我在这篇读后感中无意于对有关矛盾的哲学命题作一点讨论,也没有这个水平,只是想对这篇论文的写作特点作一点归纳,以便对日后自己作论文有一些指导意义。

特点之一,全文构思严谨,有一个缜密的逻辑结构。

文章第一部分介绍两种宇宙观即形而上学的见解和辩证法的见解,这是论述矛盾的世界观基础。这个辩证法的宇宙观,主要地就是教导人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的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

第二部分论述矛盾的普遍性。这一部分作者写得比较简略,因为作者对党内绝大多数同志的认识水平已经作了客观的分析,认为矛盾的普遍性已经被很多人所承认,因此,关于这个问题只需要很少的话就可以说明白;而关于矛盾的特殊性的问题,则还有很多的同志,特别是教条主义者,弄不清楚。为了这个缘故,当着我们分析事物矛盾的法则的时候,我们就先来分析矛盾的普遍性的问题,然后再着重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的问题,最后仍归到普遍性的问题。作者对于客观情况有一个正确的分析,对全局有一个得心应手的把握。

第三部分讲矛盾的特殊性。作者分了几种情形。首先是各种物质运动形式中的矛盾。任何运动形式,其内部都包含着本身特殊的矛盾。这种特殊的矛盾,就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进而,不但要研究每一个大系统的物质运动形式的特殊的矛盾性及其所规定的本质,而且要研究每一个物质运动形式在其发展长途中的每一个过程的特殊的矛盾及其本质。进而,不但事物发展的全过程中的矛盾运动,在其相互联结上,在其各情况上,我们必须注意其特点,而且在过程发展的各个阶段中,也有其特点,也必须注意。进而,研究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特殊性,不但必须在其联结上、在其总体上去看,而且必须从各个阶段中矛盾的各个方面去看。这就是在部分的逻辑结构:各个物质运动形式的矛盾各个运动形式在各个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各个发展过程的矛盾的各方面各个发展过程在其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各方面,层层明晰,浑然一体。第四部分讲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作者在这一部分开头指出在矛盾特殊性的问题中,还有两种情形必须特别地提出来加以分析,这就是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可见,

第四部分是对第三部分的细化。作者在这一部分的最后一段说明了研究主要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跟研究矛盾特殊性的关系。在研究矛盾特殊性的问题中,如果不研究过程中主要的矛盾和非主要的矛盾以及矛盾之主要的方面和非主要的方面这两种情形,也就是说不研究这两种矛盾情况的差别性,那就将陷入抽象的研究,不能具体地懂得矛盾的情况,因而也就不能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的方法。这样就将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巧妙地联结到了一起。

第五部分讲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这是对前面内容的深化。

第六部分讲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这又是对第五部分矛盾斗争性的细化,作者明确了我们回答道:对抗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形式,而不是矛盾斗争的一切形式。最后,

第七部分,作者进行了总结。这七个部分层次关系清楚,逻辑结构明晰;部分与部分之间、论点与论点之间衔接过渡自然。这充分表现了作者高屋建瓴的思想和统领全局的能力。

特点之二,例证丰富。作者是一位马克思主义者,他对马克思、列宁等革命导师和先行者的著作阅读广泛、理解深刻,可以熟练地援引马列主义的经典著作;同时,作者的国学根基也非常深厚,对古籍中的典故可以信手拈来,对《汉书》、《资治通鉴》、《水浒传》、《山海经》、《淮南此文来源于公务员测试网--文秘频道》等典籍都有引用。作者所列举的例此文来源于公务员测试网--文秘频道中,主要关于革命的例此文来源于公务员测试网--文秘频道(因为当时所处的历史条件和写作针对的对象),但不局限于关于革命的例此文来源于公务员测试网--文秘频道,还有关于自然科学等等的例此文来源于公务员测试网--文秘频道。这些足以见出作者知识的渊博。可见渊博的知识是进行创作的前提条件。

特点之三,语言准确而生动。这是一篇哲学论文,对于论文而言,语言的准确性是第一位的。这篇论文语言的准确、精炼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作者通篇用的都是常见的词汇,但却十分精确地表达出了作者的思想内涵。比如说,作者论述运动的相对地静止的状态和显著地变动的状态时有这样一段。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看见的统一、团结、联合、调和、均势、相持、僵局、静止、有常、平衡、凝聚、吸引等等,都是事物处在量变状态中所显现的面貌。而统一物的分解,团结、联合、调和、均势、相持、僵局、静止、有常、平衡、凝聚、吸引等等状态的破坏,变到相反的状态,便都是事物在质变状态中、在一种过程过渡到他种过程的变化中所显现的面貌。作者像连珠炮似地一下此文来源于公务员测试网--文秘频道罗列了十数个词汇来说明矛盾的统一的状态,个个不同,但个个精当,个个准确,让读者很清楚地明白了哪些是矛盾的统一状态,是相对地静止的状态。同时,作者驾驭语言的能力还体现在生动性上,作者能够用很通俗幽默的语言阐明深刻而严肃的哲学命题。如在讲矛盾的同一性要在一定的必要的条件之下这个道理时,有这样一段。为什么鸡蛋能够转化为鸡此文来源于公务员测试网--文秘频道,而石头不能够转化为鸡此文来源于公务员测试网--文秘频道呢?为什么战争与和平有同一性,而战争与石头却没有同一性呢?为什么人能生人不能生出其他的东西呢?没有别的,就是因为矛盾的同一性要在一定的必要的条件之下。缺乏一定的必要的条件,就没有任何的同一性。这些语言是老百姓都能看懂听懂的话,离人们的日常生活非常之近,作者用这么活灵活现的语言诠释了深奥的道理足以见出作者用语之生动。

相比之下,时下一些所谓的论文给自己披上了一层艰深晦涩的外衣,自以为这样就能够显出自己的学识和水平。这些作者忘记了论文的宗旨。我们作研究写论文的目的在于解决问题,向人们展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过程和结论因而促进理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这些作者弄了一条厚厚的面纱把自己乔装打扮起来,自己以为很美,殊不知已经隔绝与别人进行目光对视和交流的机会,结果是于人于己都没有任何好处。

总之,这篇论文值得我学的东西太多了,应该好好品味和领悟。

《矛盾论》读后感2000字

记得自己在读高中时就已经读过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矛盾,后来又读了毛主席的《矛盾论》。初学时,以为那矛盾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以子之矛,攻子之短的自相矛盾。后来才渐渐发现矛盾内容更加丰富,更具有教育意义。

哲学中讲到: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矛盾。换句话说,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其中,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趋势,又叫斗争性。统一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趋势,又叫同一性。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具有普遍性与客观性,它是一切事物所固有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然而,在我们的生活中却有许多人回避矛盾,否认矛盾,找不到认识矛盾和解决矛盾的科学方法。从老子小国寡民的构想,到陶渊明对世外桃源的向往,都在期望发现或建设一个没有任何矛盾的理想世界。其实,这样的世界是根本不存在的。古往今来,人们所处的世界都是充满矛盾的世界。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因而我们应该承认矛盾的客观存在性,不能回避矛盾,否认矛盾。

矛盾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可以说是时时可以见到,处处可以用到,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辨证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原理等,对于我们的生活都有很大的帮助与启发。

首先从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来说,矛盾的普遍性是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而其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特点。正如毛主席所说:如果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就无从确定一事物不同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质,就无从发现事物运动发展的特殊原因,或特殊的根据,也就无从辨别事物,无从区分科学研究的领域。对症下药、量体裁衣、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等成语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就是要具体地分析事物的特点。并根据事物的特点去办事情。用哲学语言来说,就是要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国历代文学宝库中歌颂祖国壮丽山河的作品可谓浩如烟海,但后人却可以从其各不同的描述中,区分出特定的环境来。天仓仓,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讴歌的是辽阔雄浑的北国草原;日出江化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描绘的则是风景迤俪的江南风景。即使同样写江南水乡,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秋江晚景,则又是另一番风貌了。鸿篇巨制《红楼梦》中写了四百多个有名有姓的人物,其中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典型人物不下数十个。这些人物一个个有血有肉,栩栩如生,读者完全可以凭借人物各自的特殊性,把他们区分开来,决不因千人一面而相互混淆。试想,如果作者们离开对山河风光和各种人物矛盾的特殊性的具体分析和深刻把握,能够创作出这些千秋传诵,光耀后世的文学瑰宝吗?

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做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做次要矛盾。学习主次矛盾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又要学习统筹兼顾。党的十一界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我国的GDp取得了长远的进步,但我们并没有因此忽视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存在的种种矛盾、困难和问题,我们扎扎实实的加以解决,坚持经济与社会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正所谓:弹钢琴要十个指头都动作,不能有的动,有的不动。但是,十个指头同时按下去,那也不成调子。要产生好的音乐,十个指头的动作要有节奏,要相互配合。

然而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他们会随着时间、地点、场合的变化而变化。我们应该注意他们的转变,不然就会给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问题和困难。就像2003年的非典一样。自从十一界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一场非典突如其来,让全国人民不知所措,陷入一种恐慌之中全国人民谈典色变。这时党中央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适时做出调整,将全国的重心放到抗击非典上。在党中央的正确指导下,在全国人民万众一心的抗击下,我们取得了抗击非典的胜利。

从矛盾的主次方面来说,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分清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分清事物的主流与支流,对于我们认清形势,正确估计工作中的成绩与缺点,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对同学不应求全责备。只要一个同学的优点是主要的,就要肯定他,向他学习。一个同学即使有比较严重的缺点,也要团结他,帮助他。只有这样,才能团结好我们的同学,才能建设好我们的班集体。

毛泽东的矛盾论给予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让我们有了正确的理论指导,让我们从中受益匪浅。但我们并不能搞教条注意,经验主义,本本主义,照搬照抄,而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决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也一样,要在矛盾论的指导下,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把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得更好;与此同时,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要活用矛盾论中所学的知识,让它为我们的生活增添光彩,为我们的日常生活提供好的解决方法。

矛盾论读后感2000字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矛盾论读后感2000字,欢迎大家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记得自己在读高中时就已经读过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矛盾,后来又读了毛主席的《矛盾论》。初学时,以为那矛盾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以子之矛,攻子之短”的自相矛盾。后来才渐渐发现矛盾内容更加丰富,更具有教育意义。

哲学中讲到: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矛盾。换句话说,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其中,“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趋势,又叫“斗争性”。“统一”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趋势,又叫“同一性”。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具有普遍性与客观性,它是一切事物所固有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然而,在我们的生活中却有许多人回避矛盾,否认矛盾,找不到认识矛盾和解决矛盾的科学方法。从老子“小国寡民”的构想,到陶渊明对“世外桃源”的向往,都在期望发现或建设一个没有任何矛盾的“理想世界”。其实,这样的世界是根本不存在的。古往今来,人们所处的世界都是充满矛盾的世界。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因而我们应该承认矛盾的客观存在性,不能回避矛盾,否认矛盾。

矛盾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可以说是时时可以见到,处处可以用到,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辨证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原理等,对于我们的生活都有很大的帮助与启发。

首先从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来说,矛盾的普遍性是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而其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特点。正如毛主席所说:“如果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就无从确定一事物不同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质,就无从发现事物运动发展的特殊原因,或特殊的根据,也就无从辨别事物,无从区分科学研究的领域。”“对症下药”、“量体裁衣”、“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等成语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就是要具体地分析事物的特点。并根据事物的特点去办事情。用哲学语言来说,就是要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国历代文学宝库中歌颂祖国壮丽山河的作品可谓浩如烟海,但后人却可以从其各不同的描述中,区分出特定的环境来。“天仓仓,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讴歌的是辽阔雄浑的北国草原;“日出江化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描绘的则是风景迤俪的江南风景。即使同样写江南水乡,“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秋江晚景,则又是另一番风貌了。鸿篇巨制《红楼梦》中写了四百多个有名有姓的人物,其中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典型人物不下数十个。这些人物一个个有血有肉,栩栩如生,读者完全可以凭借人物各自的特殊性,把他们区分开来,决不因千人一面而相互混淆。试想,如果作者们离开对山河风光和各种人物矛盾的特殊性的具体分析和深刻把握,能够创作出这些千秋传诵,光耀后世的文学瑰宝吗?

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做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做次要矛盾。学习主次矛盾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又要学习统筹兼顾。党的十一界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我国的GDp取得了长远的进步,但我们并没有因此忽视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存在的种种矛盾、困难和问题,我们扎扎实实的加以解决,坚持经济与社会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正所谓:“弹钢琴要十个指头都动作,不能有的动,有的不动。但是,十个指头同时按下去,那也不成调子。要产生好的音乐,十个指头的动作要有节奏,要相互配合。”

然而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他们会随着时间、地点、场合的变化而变化。我们应该注意他们的转变,不然就会给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问题和困难。就像2003年的非典一样。自从十一界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一场非典突如其来,让全国人民不知所措,陷入一种恐慌之中全国人民谈“典”色变。这时党中央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适时做出调整,将全国的重心放到抗击非典上。在党中央的正确指导下,在全国人民万众一心的抗击下,我们取得了抗击非典的胜利。

从矛盾的主次方面来说,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分清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分清事物的主流与支流,对于我们认清形势,正确估计工作中的成绩与缺点,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对同学不应求全责备。只要一个同学的优点是主要的,就要肯定他,向他学习。一个同学即使有比较严重的缺点,也要团结他,帮助他。只有这样,才能团结好我们的同学,才能建设好我们的班集体。

[***被屏蔽词语]的矛盾论给予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让我们有了正确的理论指导,让我们从中受益匪浅。但我们并不能搞教条注意,经验主义,本本主义,照搬照抄,而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决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也一样,要在矛盾论的指导下,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把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得更好;与此同时,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要活用矛盾论中所学的知识,让它为我们的生活增添光彩,为我们的日常生活提供好的解决方法。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论中国》读后感2000字》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论美读后感20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