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红岩读后感1500字读后感

红岩读后感1500字读后感

《棚屋》读后感1500字。

读后感是写阅读作品后感受最深的一点,它不是书评。我们可以经常去读一些经典的书籍作品来丰富自己,一个人在读过每一本书之后都会有一些收获和体会,此时就可以写一篇读后感,把自己阅读完毕后的想法写下来。在读了作品后,您自己有什么感想呢?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棚屋》读后感1500字》,还请多多关注我们网站!

放下《棚屋》这本小说,整个人都觉得轻松了许多。感觉脑子里充满了东西,却又无法在一时半会里理清。

先简单说说这个故事吧。麦克本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美丽的妻子和三位儿女。但在一次露营中发生意外却让他失去了最小的女儿-梅西,这成为了他心中的巨恸,一直困扰着他。直到有一天他在信箱中看到一条让他既愤怒又恐惧的字条,一张来自老爹的邀请信,邀请他到梅西丧命的棚屋里去。而心怀对上帝的怀疑的麦克去到棚屋后却经历了神奇的遭遇,与圣父(老爹)、圣子(耶稣)和圣灵(萨拉玉)共度了一个周末。而就在这个周末中,通过与这三位圣人的共同生活和对话中,麦克不仅从巨恸中走了出来,更拥有了坚定的信仰。

这本小说从故事性上来说并无太大亮点,但麦克与上帝、耶稣和萨拉玉的对话和生活遭遇却充满了能量。看这本书时,速度很慢。但不是因为枯燥,而是每看完一篇都要有停下来整理思考。不可否认里面有些东西的宗教性很强,而且加之是译本,某些语句还是有些难懂。但却总是能让人深思,关于爱,关于善恶,关于关系,关于宽容

1)关于爱

这之前先要说下三位一体的上帝,既圣父、圣子和圣灵。这是基督教中的信仰基础,圣天父完全是上帝,圣子完全是上帝,圣灵完全是上帝;圣天父不是圣子,圣子不是圣灵,圣灵不是圣天父。这个教义我们很难用逻辑的思想去解释,但这里也没有必要去解释。

小说中圣父的形象是一个爱做饭的高大黑女人,而不是长白胡子的甘道夫;圣子是酷爱木工的中东男子;圣灵则是打点花园的亚洲女子。这就宣告着一种爱,上帝是爱着世间的每一个人的,即使人类早已背离了他。要我像上帝这样对待世界的每一个人是不可能的,但这种爱就像一种家庭的爱,父母对子女的爱。不管有多少子女,你都会爱着他们每一个人,而且对每一个人的爱都是有所不同的。这不是说爱得多爱得少的问题,而是因为每个孩子都有着不同的地方,这些不同的地方都是值得父母去爱的。而且这种爱是不会因为哪个孩子做了一件不好的事而消失的。

2)关于善恶

善恶如何分别,这看似一个十分简单的问题。但是否每个人的答案都会一样,还是因人而异呢?麦克也做出了回答,但却发现善恶从不是一个客观的问题,而是十分主观的存在。很多人都会认为有益于人或是自己的事情便是善,伤害的他人的或自己的事便是恶。可是真有那么一件事能有益于所有人而不让任何一个人感到不好过吗?或者说让大多数人受益的事情就是善的,但这样的话那一小部分人的善恶观又得受到考验了吧。事实上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是如此,我们总是习惯于从自己的眼中去看待世界并去评价它的好坏。然后再做出反应,愤怒或是喜悦。这时,我们就成了判定善恶的法官。但我们自己所认为的善恶就真的是善恶吗,还是只是符合自己标准的善恶?我也无法对善恶做出一个明确的定义,但当我们想要对一件事情做出反应时,先想想这个问题或许能让自己有更好地应对方式。

3)关于关系

想象一下圣父、圣子和圣灵之间存在着怎样一种关系呢?是否是圣父处于发号施令的地位,圣子则是服从命令行事,圣灵也处于圣父的管理之下?这便是麦克的想法。然而小说中他看到的却是三个共享纯真和美好情谊的人,丝毫没有权力的阴影。

但我们现在的社会就是建立在一条条自上而下的指挥连上的。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学校,我们随处都可以看见这种无形的链条。似乎离开了权力,我们便难以认识和体验关系了。就如文中萨拉玉所说的当你们选择从关系中独立出来,彼此就成了威胁。其他人就变成了为你自己的幸福而去操纵或管理的对象。就像你们通常认为的,权力只是强者用来使他人服从他们的借口。我们是否想过,如果每个人都能把互相关心看得与关心自己一样意义重大,等级制度还有没有存在的必要呢?不要说什么这是不可能的,那只是害怕失去权力而拒绝尝试的一种借口而已。

4)关于法规

这是我们的等级制度所催生的产物,法规似乎是能够帮助控制住这个世界以免过于混乱。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律法是授予人们评判他人的权利,感觉自己位于它们之上。人们相信与自己评判的人相比,自己依照更高的标准生活。法规的存在强加了很多责任与义务在人们的关系之中,即使是亲子与朋友之中也是。那些本来是美好的关系因为有了法规而显得没了生命力,就如亲子之间的赡养关系。这个世界上本没有权力与义务,有的只是主观的期许,当我们的期许被他人达成的时候我们便会感到喜悦。但是当我们的期许变成了被法规所强定的权力或者说他人的义务时,那种本应存在的喜悦感便不复存在了,而成了一种理所当然的事情。

5)关于宽容

面对杀害自己女儿的凶手,你能说出我原谅你吗?我想任何人都无法轻易原谅这么一个人。对麦克来说,这同样是一个残酷的决定。他完全的相信着老爹,但心中的愤怒让他逃不过想要报复凶手让凶手偿命的念头。

然而原谅不等于忘却,而是等于放开掐住别人喉咙的手。对罪行感到愤怒是正常反应,但这种愤怒、痛苦和损失并不妨碍我们去原谅那犯下罪行的人。原谅可以把人从吞噬生命的情绪中解放出来;而那情绪会毁掉一个人的快乐和充分、公开地去爱的能力。纪伯伦在读完这部小说后说道:一个伟大的人有两颗心,一颗心流血,一颗心宽容。原谅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却充满了温暖的气息。只要迈出了原谅的步伐,便能融话很多坚冰。

小说中最后麦克虽无法确定这个周末是否真实的存在,但他却已变了个人,他在自己的关系圈中建立起了充满友爱和宽容的世界,并不断的影响着周围的人。

我想很多人都会怀疑一个人是否能真的像关系自己一样去关心他人,并且还能原谅一个杀害自己女儿的人。我也有着一样的疑问,因为那看起来太不可思议,似乎对自己太残酷。但回想起来,小说中的一切都是基于一样东西信仰。麦克把自己交给了上帝,让上帝的生活在自己心中,于是他看事物的中心便不是自己了。而我们很多人都是没有这样一种信仰的,就算有也无法做到像麦克一样彻底。现在的我也同样无法理解那些有信仰的人的思想,但我想信仰这东西的确能够给人提供强大的能量。无论是基督教、佛教还是伊斯兰教都是如此,给人一种依靠的感觉,让人不会轻易迷失。而那些没有坚定信仰的人则很容易迷失在金钱和权力之中。

也许,对于非宗教信仰者来说《棚屋》里的一些东西是让人难以理解或者接受的,但却能给人一种新的视角去看待这个世界。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棚屋(读后感参考)


开学初学校组织南下杭城买教学参考书,拥挤在书店里买了一本《棚屋》,吸引我的仍然是它的悬疑。

故事简介:三年前,小女儿梅西在山间那个鄙陋不堪的棚屋遇害,她那被撕成碎片、血迹斑斑的红裙子如影随形时常在麦克眼前浮现……就在一个邮差无法送信的风雪天里,麦克意外收到一封署名“老爹”的来信,邀他去棚屋见面。“老爹”是妻子南和孩子们对上帝的称呼。这是杀害梅西的凶手精心设计的阴谋?是一场不怀好意的邪恶玩笑?还是真的来自上帝的邀请……

原本以为故事的情节会很刺激,结果有些失望。里面只是频频出现对话,根本没有任何悬疑。

上帝邀请麦克到棚屋相会,棚屋也就是麦克的小女儿梅西遇害的地方,对麦克来说这是他的“巨恸”。再次到达棚屋的麦克内心是痛苦的。麦克极度地恨,极度地想找出凶手进行报复。

《潘多拉的救赎》中苏菲梅耶失去女儿选择了报复,最后导致所有的人痛苦;《棚屋》中麦克选择宽容,他相信远方的女儿生活得很开心,于是他以后快乐地生活着。

生活在纷繁的现实世界,我们每天都在忙忙碌碌,或者确切地说我们一直在争斗。很多人为了生活,为了金钱,为了权力,精疲力尽。一点小事,斤斤计较。确实,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在这个社会中,很多东西需要我们自己的去争取,但是很多人在争取的过程中是不是丢失了什么呢。

我们每个人都会有“巨恸”,每个人经常面对着“杯具”。

笑着是一天,哭着也是一天;开心是一天,郁闷也是一天。何不以一颗宽容的心,开阔的视野看看这个世界。

作家纪伯伦说,一个伟大的人有两颗心,一颗心流血,一颗心宽容。

有时候我们不能改变什么,也没有什么能改变自己,关键是自己的心态。

学会调整心态,学会宽容,再大的“巨恸”也会融化。

棚屋读后感800字


开学初学校组织南下杭城买教学参考书,拥挤在书店里买了一本《棚屋》,吸引我的仍然是它的悬疑。

故事简介:三年前,小女儿梅西在山间那个鄙陋不堪的棚屋遇害,她那被撕成碎片、血迹斑斑的红裙子如影随形时常在麦克眼前浮现……就在一个邮差无法送信的风雪天里,麦克意外收到一封署名“老爹”的来信,邀他去棚屋见面。“老爹”是妻子南和孩子们对上帝的称呼。这是杀害梅西的凶手精心设计的阴谋?是一场不怀好意的邪恶玩笑?还是真的来自上帝的邀请……

原本以为故事的情节会很刺激,结果有些失望。里面只是频频出现对话,根本没有任何悬疑。

上帝邀请麦克到棚屋相会,棚屋也就是麦克的小女儿梅西遇害的地方,对麦克来说这是他的“巨恸”。再次到达棚屋的麦克内心是痛苦的。麦克极度地恨,极度地想找出凶手进行报复。

在棚屋,他和上帝、耶稣生活了一段时间,在此期间,上帝与他过着人间生活,通过呈现各种美好的事物,向麦克解释梅西的死。曾经充满仇恨的麦克在上帝的感染下 竟 放下了恨,学会了宽容。因为他懂得,只有宽容,自己才能面对以后的生活,才能像跟上帝一起生活一样快乐。

《潘多拉的救赎》中苏菲梅耶失去女儿选择了报复,最后导致所有的人痛苦;《棚屋》中麦克选择宽容,他相信远方的女儿生活得很开心,于是他以后快乐地生活着。

生活在纷繁的现实世界,我们每天都在忙忙碌碌,或者确切地说我们一直在争斗。很多人为了生活,为了金钱,为了权力,精疲力尽。一点小事,斤斤计较。确实,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在这个社会中,很多东西需要我们自己的去争取,但是很多人在争取的过程中是不是丢失了什么呢。

我们每个人都会有“巨恸”,每个人经常面对着“杯具”。

笑着是一天,哭着也是一天;开心是一天,郁闷也是一天。何不以一颗宽容的心,开阔的视野看看这个世界。

作家纪伯伦说,一个伟大的人有两颗心,一颗心流血,一颗心宽容。

有时候我们不能改变什么,也没有什么能改变自己,关键是自己的心态。

棚屋读后感3000字


关于《棚屋》这本小说,似乎宣传了爱和宽容的关系(包含上帝与人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然而,作者所描述的对信仰层面的认识是偏离纯正信仰的,有偏向新纪元思潮的闲疑。作为读者,我是可以理解作者在经历家庭中的变故在他心中留下的无法抹去的烙印,无论是儿时父亲暴虐的伤害,还是面临失去女儿的伤痛之情,以及对谋杀者的切肤之恨。但是,这本小说对基督教信仰中最重要的基本教义都有错误的描述和引导,是每一个基督徒都应当好好思想和分辨的。

1、关于“三位一体”的教义认识。作者对“三位一体”上帝的认识是错误的,他把独一的真神上帝的三个位格理解为三个人,并且更让人无法认同的是:他所描述的上帝“老爹”竟是一个高个子黑人女子,实在让人觉得有亵渎上帝之嫌。

其实,圣经清楚地讲明“ 神是 灵”(约4:24),是那不能朽坏、不能看见、永世的君王,独一的 神(提前1:17),是独一不死、住在人不能靠近的光里,是人未曾看见,也是不能看见的 神(提前6:16)。圣灵也是灵,是真理的灵,是圣善的灵,是赐生命与智慧的灵,只有圣子耶稣基督具有人的样式,祂的独特位格是 神人二性,是 神荣耀所发的光辉,是 神本体的真像(来1:3),祂道成了肉身,将没有人看见的 神表明出来(约1:18),并且在十字架上成全了救赎大功,成为使人与 神和好惟一的中保(提前2:5)。

但在《棚屋》作者描述中的耶稣,完全不是上帝借着圣经启示我们的圣子;并且荒谬的是:作者还描述那代表上帝的“老爹”——高个子黑人女子手上也有钉痕的洞,实在是让人无法认同。

2、关于“圣经”的权威性。作者认为“圣经”一套的规矩,是人所自我限制的老旧传统,认为上帝真实的带领更超越了《圣经》本身,似乎上帝也不满意人的这种理解和作法。

从作者的描述中可以得到这样的理解:上帝似乎并不认同自己借着先知和使徒们透过近一千六百年来所默示下来的圣经,似乎圣经不是祂向人类完整启示的话语,还需要上帝真实地与某人再透过奇异的方式见面说话才行。这种观点完全否定了圣经的完备性、可信性和永恒性。因此,作者在小说中所流露出的个人奇异的经历中所领受的所谓“真理”就取代了圣经在信仰上对上帝认识的权威。

如果每一个人都照着自己不同的经历、不同的领受来理解或认识上帝,而不是照着上帝自己所默示的圣经来认识祂。可想而知,那样照着人有限的观念中想象出来的上帝会是怎样的?

3、对律法的理解也是不合圣经的。作者认为律法已经废除了。然而主耶稣说过:“莫想我来要废掉律法和先知;我来不是要废掉,乃是要成全。我实在告诉你们:就是到天地都废去了,律法的一点一画也不能废去,都要成全。所以,无论何人废掉这诫命中最小的一条,又教训人这样做,他在天国要称为最小的;但无论何人遵行这诫命,又教训人遵行,他在天国要称为大的。我告诉你们:你们的义若不胜于文士和法利赛人的义,断不能进天国。”(太5:17-21)在圣经中我们看到:无论是主耶稣或者是保罗都从未批评律法本身的不好,而是批评曲解律法的法利赛人和律法师。

若没有律法,罪就不称为罪了,人也不知何为罪。因此也不需要认罪、悔罪及耶稣基督宝血的救赎之恩了。人并不是因着行律法称义或得救,但律法是训蒙的师傅,使人承认自己无法自救,而使人来到耶稣基督面前领受救恩。蒙恩的罪人靠着圣灵的内住、光照、指教和感化,而甘心效法主耶稣,行律法上的义,遵行上帝赐下的诫命(爱 神爱人)。

4、小说中还有一些地方把“上帝”降低为人了。其实,上帝永远是上帝,人永远只是人。即使人在基督里与上帝亲近,但作为受造物的人类是为荣耀上帝而被造的,并不能在爱的关系中而成为了上帝。另一方面,上帝是自有永有,自含丰富,自满自足的,不需要人的爱才满足。其实,人爱上帝是理所应当,也是上帝所配得的,并不像书中所描述的那样,上帝渴望或渴求人来爱祂。

5、小说中也含有部分普救论的观点(参见《棚屋》第十二章末后几段p207-208页)。书中这样说到:耶稣停住脚步。“那些爱我的人来自现存的各种制度。他们中有佛教徒、摩门教徒、浸礼会教徒、穆斯林、民主党人、共和党人、以及许多不投票的人或礼拜日早晨不去做礼拜、不参加宗教组织的人。我的信徒中还有杀人凶手,以及不少自以为是的人。有的是银行家和赌场业者,还有美国人、伊拉克人,也有犹太人和巴勒斯坦人。我没有想把他们都变成基督徒的欲望,但我确实想参与他们的转变,使他们成为‘老爹’的儿女,成为我的兄弟姐妹。”

这里让我们看到:作者认为这些不同宗教、种族,并且有些还在作恶的人,只需要让这位作者想像中的“耶稣”参与他们的转变,就可以成为‘老爹’上帝的儿女,他们不需要成为基督徒(即:基督的门徒),这些观念完全与圣经相悖离的。

我们知道:主耶稣被接升天前,祂这样吩咐门徒的。“天上地下所有的权柄都赐给我了。所以,你们要去,使万民作我的门徒,奉父、子、圣灵的名给他们施洗。凡我所吩咐你们的,都教训他们遵守,我就常与你们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太28:17-20)显然,作者的观点是明显违背耶稣亲自的教导。如果作者所经历的这位耶稣就是圣经中启示的耶稣,那么,就不可能会出现这样的矛盾了。

6、小说中作者认同“上帝是动词”的观念也是荒诞的说法——p224前页及235页)。作者曲解了上帝的位格及圣灵的位格。

7、小说中作者也对教会组织有诸多批评和否决。不可否认的是:教会中的确存在诸多不尽人意之处,更有诸多假冒伪善之人把持教会。然而,这也是圣经已提醒我们:就是在有形的教会中有麦子和稗子,虽然许可这一切暂时存在,但有上帝的美意和主权的管理(太13:24:1-30)。上帝在地上设立了有形教会,有其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教会是基督的身体,阴间的权柄不能胜过她(太16:18),并且上帝也在其中掌管和鉴察(启1:9-3:22)。然而,小说的观点似乎有倡导人离开教会的闲疑。

以上只是本人在小说中看到的关于信仰方面的部分错误,还有许多未详之处。

愿更多在基督教信仰有清楚认知的弟兄姐妹加以分辨分享,使纯正的基督信仰不至被人误解或曲解。

棚屋读后感400字


《棚屋》讲述一个残忍但又美丽的故事。三年前,在一次露营旅行中,麦克的小女儿梅西在山间一个鄙陋不堪的棚屋遇害,她那被撕成碎片、血迹斑斑的红裙子时常在麦克眼前浮现,然而就在一个邮差无法送信的风雪天里,麦克意外收到一封署名“老爹”的来信,邀他去棚屋见面。“老爹”是妻子南和孩子们对上帝的称呼。这是杀害梅西的凶手精心设计的阴谋?是一场不怀好意的邪恶玩笑?还是真的来自上帝的邀请……虽然对来信感到不知所措,但麦克“相信是上帝是因为关心我才给我送字条”,于是他只身赴约。当他到达棚屋的时候还在埋怨,但是当他走出棚屋后一切又变了,于是,他看到了“老爹”、耶稣和萨拉玉。于是他们带着麦克开始了一段心灵与思想的旅行……

《棚屋》让我领会到了宽恕,让我学着用宽恕的眼睛看世界。当我们陷入自己的悲伤,就会看不到别人的痛苦,而当我们只看到自己的痛苦时,上帝就从我们的视线中消失了。所以要想时刻与上帝在一起,就要放下自己的痛苦和悲伤,而要放下痛苦悲伤,便要放下自己对事物的善恶判断。譬如一颗毒草,它的本质就是一颗毒草,与善恶无关。我们只需要小心与它相处甚至远离它以保护自己。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学会去原谅和包容。而学会了饶恕,便远离了悲伤,与其说解放了他人,其实首先解放的是自己。

棚屋读后感800字2024


开学初学校组织南下杭城买教学参考书,拥挤在书店里买了一本《棚屋》,吸引我的仍然是它的悬疑。

故事简介:三年前,小女儿梅西在山间那个鄙陋不堪的棚屋遇害,她那被撕成碎片、血迹斑斑的红裙子如影随形时常在麦克眼前浮现……就在一个邮差无法送信的风雪天里,麦克意外收到一封署名“老爹”的来信,邀他去棚屋见面。“老爹”是妻子南和孩子们对上帝的称呼。这是杀害梅西的凶手精心设计的阴谋?是一场不怀好意的邪恶玩笑?还是真的来自上帝的邀请……

原本以为故事的情节会很刺激,结果有些失望。里面只是频频出现对话,根本没有任何悬疑。

上帝邀请麦克到棚屋相会,棚屋也就是麦克的小女儿梅西遇害的地方,对麦克来说这是他的“巨恸”。再次到达棚屋的麦克内心是痛苦的。麦克极度地恨,极度地想找出凶手进行报复。

在棚屋,他和上帝、耶稣生活了一段时间,在此期间,上帝与他过着人间生活,通过呈现各种美好的事物,向麦克解释梅西的死。曾经充满仇恨的麦克在上帝的感染下 竟 放下了恨,学会了宽容。因为他懂得,只有宽容,自己才能面对以后的生活,才能像跟上帝一起生活一样快乐。

《潘多拉的救赎》中苏菲梅耶失去女儿选择了报复,最后导致所有的人痛苦;《棚屋》中麦克选择宽容,他相信远方的女儿生活得很开心,于是他以后快乐地生活着。

生活在纷繁的现实世界,我们每天都在忙忙碌碌,或者确切地说我们一直在争斗。很多人为了生活,为了金钱,为了权力,精疲力尽。一点小事,斤斤计较。确实,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在这个社会中,很多东西需要我们自己的去争取,但是很多人在争取的过程中是不是丢失了什么呢。

我们每个人都会有“巨恸”,每个人经常面对着“杯具”。

笑着是一天,哭着也是一天;开心是一天,郁闷也是一天。何不以一颗宽容的心,开阔的视野看看这个世界。

作家纪伯伦说,一个伟大的人有两颗心,一颗心流血,一颗心宽容。

有时候我们不能改变什么,也没有什么能改变自己,关键是自己的心态。

学会调整心态,学会宽容,再大的“巨恸”也会融化。

喜欢《《棚屋》读后感1500字》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红岩读后感1500字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