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读飘有感400字

读飘有感400字

读《梁上君子》有感400字。

“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说话”,可想而知读书多么重要,相信很多人都读过一两本经典作品。阅读作品后受益匪浅,心中有了更多的想法,懂得了更多道理,我们可以通过文字把心中感受写出来,写一篇读后感。如何在写作品的读后感时把自己的真实感悟写出来呢?以下“读《梁上君子》有感400字”由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相信会对你有所帮助!

这是一个以德感人的故事。虽然我已经把这个故事读了数遍,但是在闲暇之时,还会忍不住浏览一遍。

饥荒时期,百姓收成不足。一个小偷夜间进入陈寔家,躲在房梁上。陈寔暗中看见了,穿戴整齐后将儿子、孙子等人叫起来,严肃的教训他们:一个人不应该不努力学好。不善良的人本性不一定是坏的,长期习惯不学好就养成了坏的性格,于是到了这样的地步。躲在房梁上的人就是这样!小偷大吃一惊,跳下来跪在地上诚恳的认错。陈寔慢慢开导他:看你这个样子不像是坏人,应当克制自己的邪念,返还善良的本性。然而你这种行为应该是由于贫困而产生的。陈寔让家里人送给小偷两匹绢。从此全县再没一个人偷盗。

每次读完,我不禁为陈寔正直、厚道的品格所钦佩。陈寔用德行感化了小偷,让他改邪归正。也可看出,坏习惯数逐渐养成的,因此我们要防微杜渐。

我们应当从小养成积极向上的好习惯。其实人的本性并不坏,只是没有养成好的习惯,才会做出一些偷鸡摸狗的事情。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风格、个性,对于人生的价值观因该是正确的、有益的、伟大的。在生活中,我们要从小事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保持正直良好的习惯,拒绝恶习,反对恶事!

家长老师教导我们的期间又何尝不是一个以德感人的过程呢?他们含辛茹苦的教育只是希望我们能够成为一个有成就、品行好的人,长大后为家庭、社会、国家作贡献。他们不仅传授我们知识与技能,还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给予了我们一笔精神财富。仔细看看父母老师,额头上的皱纹、头上的根根白发都是为了我们日夜操劳!在这里,对你们说一声:辛苦了!

而对于那些做过坏事的人,我们不能一致给予否定、鄙视、唾弃,要加以劝说、引导、教育,使他走向一条光明大道!

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小学生梁上君子读后感400字


在很久以前,到处是饥荒兵贼,很多人都没饭吃。有的挨饿,有的出去抢,还有的去帮有钱的人打工,混口饭吃。一个小镇上,有一家富户,主人家是个心地善良的人,他经常拿出粮食和一些财物接济给那些穷人。

有一天晚上,主人在房里看书,突然听到屋顶上有声音。他知道是穷人来偷东西糊口。于是,他做了一个善良的举动,请屋顶这位先生下来,叫醒家人,吩咐下人拿食物给他。

这位穷人感动得当场哭了,说:“因为饥荒,家里没饭吃,才走了这条歪路。现在实在后悔。”富人说:“知错能改,以后就不要再犯这样的错误了。君子回头是岸。”

这篇文章启发我们要珍惜名声,积极上进,严格要求自己,不能做损害别人的事。人的天性都是好的,如果对自己放松了要求,染上了坏习惯,不能及时改正,慢慢地就真的变坏了。

读《既见君子》有感


读《既见君子》有感(一)

既见君子 云胡不喜

李宝健

在广袤的天地间行走,总会遇见让人驻足欣赏的美景;在繁复的音符中聆听,总会遇见让人洗耳恭听的乐章;在历史的风尘里徘徊,总会遇见让人尊崇备至的人物。他们,像大浪里不蚀的金沙,像迷雾中不灭的灯盏,永远牢牢的静置在那里,等待着有心人的寻觅与发现。一经遇见,那便是"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的心领神会,那便是"众里寻他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一见倾心。我想与"君子"相逢,我想与"贤达"为伍,在厚重的书册中摸索、翻找,直到遇见了《既见君子》。

初次看到《既见君子》一书,立即被书名深深地吸引了,它让我想起《诗经》里的"既见君子,云胡不喜".是啊,如果遇到了君子,又怎么可能不欢喜呢?《既见君子》这本近十万字的小书,让我与曹子建、阮嗣宗相遇,让我与李太白、谢宣城相逢,还有魏武扬鞭,渊明采菊……实实在在地收获了一腔欢喜!

既见曹植,在委屈中看到了深情

曹植,在我的印象中,是那个豪壮咏出"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的俊俏少年,是那个七步吟出"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多才王子,是那个委屈唱出"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的寂寞臣下,他的一生因了王子的尊贵地位而璀璨夺目,他的一生也因了王子的继位身份而惶恐度日。兄弟、子侄之间的无情猜忌与戕害,让敏感而多情的曹子建深深悲切、深深受伤。他在凉薄的骨肉亲情里踽踽独行,战战兢兢。在黄初、太行年间,他曾多次上表奏言:"以罪弃生,则违古贤夕改之劝;忍垢苟全,则犯诗人胡颜之讥",这些字里行间满是他惶恐和谦卑。朋友妻子、佳人知己统统殁于父亲和兄长的手中,这种别离和逝去的创痛对于"功名不可为,忠义我所安"的曹子建而言,恐怕更加难以接受!他有浓的化不开的一腔哀愁,有密的吹不散的满腹委屈,在这样的隐忍和伤痛中,我们看到了一篇篇饱含深情的文字与诗篇,我们听到了一声声尽是泣血的呼唤与呐喊。这些苦难的经历、这些夹缝的处境,扼杀了政治上渴望作为的王子,却也成就诗坛上独树一帜的新星。他是陈思王,更是曹子建!他在委屈中深情起舞,那哀而不伤的乐观,那怨而不怒的平和,让他成为中国古代文人的一座丰碑,永远闪亮!

既见李白,在狂放中看到了傲岸

李白,这是一个听到就会让人莫名振奋的名字!他就像是一个符号一般镌刻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生命之中。"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既是我们的记忆,也是我们的童年!李白,他永远年轻着,英姿勃发、朝气蓬勃,存在于每一个孩子纯洁的心底,活在每一个国人生活的周围!他的名字在中国诗坛上无出其右,他的风采在历代才子中熠熠生辉。他是天才,有天才的聪慧,亦有天才的狂放!谁能吟出"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的壮阔诗篇,谁能够呼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狂傲豪言。他狂、他傲,他任性使才,却终不改报国之志。大唐盛世的繁华孕育了他,安史之乱的风霜磨砺了他,在朝代由盛转衰的节点上,他始终是"待吾尽节报明主,然后相携卧白云",他始终是"功成拂衣去,摇曳沧州旁",他只愿出仕一朝,功成名就,而后藏之于名山大川之中,多么朴实的心愿,多么虔诚的愿景。可惜,时代和君王有负于他!他虽功成,却不在朝野;他虽名就,却不在庙堂,不知他是否会遗憾,会感伤,还是会安慰,去庆幸,我们无从知晓,只是在千年不断的诗歌长廊中,在万年不息的文化传承里,我们看到了他的万古流放,是狂放的姿态,是傲岸的身影。

既见屈原,在谗言里看到了高洁

初识屈原,是幼时听到的一则投江自沉的传说,是端午节时赛龙舟、吃粽子时的一丝神圣。他是"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于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的俊雅贵子,既有光耀的门楣、纯贵的血统,又有卓越的才华、清雅的品行,受楚王信任,得百姓拥戴,可谓天之骄子;他又是"天问复招魂,无因彻帝昏。岂知千丽句,不敌一谗言"的忧愤悲士,既被君王猜忌、冷落,又受谗臣诽谤、污蔑,被贬斥排挤,被流放他乡,真是无所容焉。流放,是一位忧国忧民的臣子最深的伤痛,至此,他的政治生命已然完结,终生的抱负付诸流水,治国理想再也无人关注;流放,是一位满腹诗书的才子最佳的奇迹,至此,他的才气情思霍然激发,毕生才名由此奠定,浪漫诗文早已成为标杆。"诗人不幸国家幸"!他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浪漫主义诗人。文学,给了屈原巨大的厚爱。历史呢?这样的千古一人,历史当然也不会亏待他,给了他更为恒久的表彰。国破家亡之日,受谗流放之时,在汨罗江边,那一缕纵身而跳的身影,那一份自沉自溺的坚定,让他的形象就此定格,从此,他成为忠君爱国的象征,他成为正直高洁的典范!

既见陶潜,在隐逸里看到了刚直

提起陶渊明,我的眼前不禁浮现出了这样一位老者,他身着宽大的袍子,在夕阳西下,荷锄而归,没有疲惫,没有忧虑,有的只是一份质朴纯真,只是一份率性洒脱!他,是谁?是《五柳先生传》中那个"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的真性文人;他是《归去来兮辞》里那个"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潇洒散人!他吟咏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吟咏着"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吟咏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行走在田亩之上,徘徊在青山之间,在酒与菊的晕染下,赫然成为了中国"隐逸诗人之宗".他以其辞官不做、亲耕垄亩的人生抉择,为后世的文人雅士提供了一方"退而求其次"的安宁!他隐,他退,并不是因为软弱。相反的,他既是一位隐者、高士,更是一位勇者、斗士!他的《咏荆轲》"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是何等的视死如归、豪气干云;他的"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是何等的铮铮傲骨,卓尔不群!他有一份隐者的飘逸与洒脱,也有一份仕子的风骨与刚强!

《既见君子》,让我与众多的君子高士相遇相逢,她是一扇窗,让我看到了窗外美好的世界!曹植、李白、屈原、陶渊明……他们一一向我走来,在他们那独有的委屈、戕害、隐逸与放达中,我看到了知识分子宁折不玩的脊梁,九死未悔的夙愿!

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读《既见君子》有感(二)

人生如诗:《既见君子》的启示

《既见君子》是今年新出的一本谈诗小书,但我看了20余天,感觉也没有怎么读懂,所以我今天读完此书后,在底页写上了几句话:

用自己的生命体验来读诗

喜欢这种方式

这是一本意蕴深长的书

折期再阅

之所以要"折期再阅",倒不是因为没有读懂,而是喜欢作者这种读诗的方式,将自己对生命的感悟,融入到对诗歌的解读中,而这解读的本身,又成了别样的诗。对于这样一首别样的诗,在读的过程中,我似乎走进了,但是又感到很陌生;似乎领略了,但是又感到很陌生。厌倦之际,稍作回想,已经记不清这一路走来的风景了。不过还是有一些杂碎,在脑海中不时跳跃着,正如作者所言:

能浮现在一代人的心里的,不是一首完整的诗,只是其中一些最好的句子,最精美的碎片和残骸,此起彼伏,来自深海沉船。

当我读过此书,不知道这艘船我是从来就没有登上过,还是沉到了我记忆的深处。其实我记忆力不好,读过的书,很快就忘记了。我曾为此而苦恼,某日看到一篇谈论"看书记不住怎么办"的文章,满怀期待的点开,却发现只有寥寥数语,至多也就一条微博的长度,其大意在告诉我们,读书犹如开车,不需要纠结于脚下的路,重要的是要记住方向。

这本《既见君子》,便是给我提供了一个自己喜欢的方向——用自己的生命来解读艺术。作者在后记中谈到写作此书的初衷:

确切来讲,它并不是一项有计划的学术研究或创作,而只是人生迈入中途之际某种感情危机的产物,或者,是一个以写诗为志的人突然发觉不会写诗之后的产物,表现的形式均是通过努力去触碰和谈论一些最优秀的古典诗人,来丰富和安定自己的生命,因此,其中必然带有自己值得珍视的生命痕迹。

对于这样一份值得珍视的生命痕迹,我读来却有一份雾里看花的感觉。这好像是作者在提醒我:"小弟,你读的书还太少哦……"是啊!我又何止读书不够,更是行路太短,阅世尚浅,所以读诗,还只是沉浸在语言的表面,未能直触诗的内心。不是诗中没有,而是我的内心太单薄,缺少与诗人对话的可能。不论写诗,还是读诗,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们都需要生命的沉淀和历练,然后再从生命中获得滋养与启示。

不过我们来日方长,人生的画卷还有足够的空间任由我们去挥洒,只是远离了诗人的时代,我们内心难免不安。如何来消解这份不安,作者也也和我们分享了自己的感受:

原来诗并非新奇的创作,也无关古老的神意,它只是一个人走向安宁的过程。

因此我也有感,无论人生如戏,还是人生如棋,这些与我又有多少关系呢?我对自己生命的期许是,人生如诗。

读《君子之道》有感


读《君子之道》有感

--浅谈传统道德修养与党性修养之间的异同

马强

多读书、读好书,这既是对所有党员干部的客观要求,也是提升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党员干部通过对书本的阅读,来了解社情民意,熟悉政策,开阔眼界,提升境界,才有可能尽量避免因眼界狭窄、思维禁锢而犯下经验主义的错误,才能借“他山之石”,打磨、雕琢自身这块璞玉,终至闪闪发光。有了充足的知识、能力、才干储备,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人民,才能更好更快地推动两个百年目标和“中国梦”的实现。市委市直机关工委今年目里有余秋雨先生的《君子之道》,我特地买来一读,补上中华传统文化这关键一课,并在阅读过程中比对党性修养,产生出一些想法。由于自身理论水平的局限,难免浅陋、莽撞,仅做抛砖引玉之用。

余秋雨先生认为,中华文化的终极成果,是中国人的集体人格。“君子”作为一种集体人格的雏形古已有之,却又经过儒家的选择、阐释、提升,结果就成了一种人格理想。中国文化没有沦丧的最终原因,是君子未死,人格未溃。

余先生的研究表明,君子人格是中国人的集体人格。

再来说下党性修养。

习近平总书记讲:“党性的核心和实质就是共产党员想问题、办事情都必须要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党性修养是指共产党员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和知识技能等方面,按照党性原则进行的自我教育、自我改造和自我完善。

“君子的品行简缩成一个字,那个字应该是德。君子怀德是君子之道的起点。德是什么,主要是指利人、利他、利天下的社会责任感。”共同点已经找到了,都非是为己,只为他为民为国。

孔子从所推崇、传承和精选的中华人格,经过历朝历代的阐释、推广、发扬,已经传承到了今天,传承到了二十一世纪。假如你不去深究,就不会觉察这种人格已经追随你多年,并将陪伴一生。它就像是空气,由于易得和平常而做了选择性地忽略;但若失去,将走向劫难。党性修养则对我们提出了更高要求,提出了不同于一般性人格修养,甚至必要时要做出自我牺牲的更高要求。假如说君子之道是每个中国人的底色,党性修养则要求在这层底色之上,描绘出更加绚丽多姿的图画。

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

儒家所说的自省,是修养的自省,人格的自省,是对照传统道德,来进行自我的约束、自我的规范和自我的净化。而“自省”对于共产党员来说,就有了更高要求,是对传统道德规范的进一步深化,是在传统道德基础上的进一步拔高。

我们不应该把自己看成是“不变的、完美的、神圣的,不需要改造的、不可能改造的。”党性修养高于传统文化修养的一个地方还在于,我们对自己的思想改造不能片面夸大主观作用,纸上谈兵、形式抽象地去提高修养。而是要用党章党规的标准要求自己,用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在各自工作、学习、生活之中,积极投身到社会实践之中去提高自己,改造自己。并且通过身体力行,“从里到外”的指导,又“从外到里”的反馈,来不断加固精神,提升人格,加强党性修养。

“君子有礼”。

精神和人格需要赋形。“君子的种种思想品德,需要形之于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这便是礼。”“君子有了礼,才会有风度,才会有魅力,才会美。正是谦恭辞让之礼,让君子神采无限。”

共产党人在形体仪表、行为方式上很少做具体要求,但是假若长期坚持党性修养,加强党性锻炼,从人民角度出发,把党的利益摆在前面,用共产主义的世界观想问题,看问题,解决问题。我想,长此以往,一定会在个人身上形成不一样的气质,会从别人眼中看到不一样的风范。比如党的好干部焦裕禄同志,在兰考担任县委书记时所表现出来的"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精神,是共产主义道德的集中体现,是高尚党性修养的楷模。正是他身上所散发出来的共产主义气质,感染和指引着一大批当地群众,自觉自愿自发地参与到治理兰考的“内涝、风沙、盐碱”行动中来,感染和指引着当代人群尤其是党员干部,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用党员的最高道德标准要求自己,处事为人,干事创业。如果说君子之礼强调的是个人之礼,修身之礼,那么党性修养更多的是把党员干部放在了共产主义事业的大环境下来做要求,是波澜壮阔、大气磅礴的,是大公无私的,是利国利民的。

“人皆可以为尧舜。”

孟子这句话讲出了人人修君子之行的普遍性,修为达到较高层次的可能性。而我党也并未指出要哪些党员去修养党性,而另一部分人不用去修养党性。不论你身居何位,身担何职,都要通过学习、实践加强修养,都要去脚踏实地,努力锻炼,认真修养。不可能说我修养到了极致,不能再前进一步了,那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也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既然人皆可以为尧舜,那么就不应该认为先辈先烈那样伟大的革命家的思想和品质是高不可攀的,而要以此为动力,为目标,采取正确的学习态度,在工作实践中检查自己处事处人是否合于马克思主义精神,是否符合党章党规要求,以自己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社会实践中去,投入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各项部署安排中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穿越古今,历经千年,汲取了无数先贤圣哲的智慧。而我党正在开创引领十三亿中华儿女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事业,在奔向成功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不断吸收、汲取根脉中的优秀文化,补充到我们自身的头脑中、认识中,进而为伟大理想的实现贡献更大的力量。

也谈君子之风——读《爱莲说》有感


陈葭颐


古往今来,莲花一直有“花中君子”的美名,追其缘由,向来是出自背诵哲学家周敦颐的《爱莲说》。这篇爱莲、赞莲的美文,历经千年,多少文人墨客说诵吟咏。由此,莲花也不再是亭亭玉立的出水芙蓉,人们赋予了它心的生命意义。读完这篇千古美文,心中存有些许疑惑。

周敦颐爱莲、赞莲,因为它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贵品质。同时“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也是他认为莲花所具有的可贵之处。而我对此却有着不同的理解。“中通外直”的释义是“中间是空的,外身挺直”。而中间是空的不正是“腹中空空无点墨”吗?如此华而不实的花又怎能称之为“花中君子”呢?


周敦颐还认为,莲花的君子之风还体现在它的“不蔓不枝”。“不蔓不枝”的释义是“不生枝蔓,不长枝节”。周敦颐认为这正体现了君子不爱慕名利,不攀权附贵的高贵品质。而我认为,不生枝蔓,不长枝节是莲花的一个缺憾。因为它决定了莲花不能向更高处攀爬,如此不思进取的花,还能称得上是“花中君子”吗?孟子曰:“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鲁迅先生曾经说:“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由此可见,君子不该安于现状。

同时,“亭亭玉立”的莲花十分清高,它是不愿与人亲近的,甚至有一点儿桀骜不驯。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告诫刘禅:“诚意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可见,清高实际上就是在堵塞忠谏之路。所以,作为君子,应该放下清高的姿态,广泛去听取别人的意见。

君子之风,并不只是停留在表面,而是应该从内而外散发的气节。

读国学小人与君子感悟 (500字)


每当读国学的时候,思想就被孔子说的这样一句话给牵住了。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我每每看到这话,都禁不住读了起来,是啊,这话描写出君子是怎样的,小人又是怎样的。给了我无限感悟。
这句话的大意是: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故乡;君子想的是法制,小人想的是恩惠。
以往大家都不知君子是个怎样的人,在这句话里,我们明白了君子是个为大家,为社会,为国家,怀有抱负的正直君子。而小人,却是只顾个人利益,心胸狭窄,有谁愿意去理这种人呢?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身边也会有君子和小人。那些曾为别人默默贡献,而别人却不知道。遵守规则,有着理想抱负,等等,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去尊敬的君子啊,小人之所以不受人尊敬,是应为他只为自己,只会关心那些小恩小惠,哪里有抱负?谦谦君子是我们要学习的,心,不歪,人,正直。
君子是白纸上的一副水墨画,淡淡的墨汁熏染开来,给人无限美感。小人是天上的雾霾,给人带来不便,危害。君子和小人是有很大的区别的。
淑人君子,翩翩有礼;下流小人,狡猾奸诈。
nbsp;~!同学感悟

《君子有九思》读书笔记心得感悟400字


《君子有九思》读书笔记心得感悟

作者:东奔西顾

男主,大家族的私生子,从只身进入陈家就开始了险中求生存的艰辛生活。这其中的危险、陷阱让人很难相信别人。

女主,本来是赌王选中的继承人,结果赌王落魄潦倒,女主的手筋也被债主挑断,被迫帮着陈老做事。本来应该干干净净一往无前拼事业的年纪,结果却是各种无奈,各种心思。

这样两个人,很相像,因为都是同样环境里面长大的,心思都很深。但是一旦有了想要好好对待的人,真的是生死相依啊,心思都用在怎么对对方好上面了。比如最后女主悄悄的替男主受罪。男主偷偷安排女主出国休养。谁都见不得对方受委屈,比如男主看到女主从前被追债时候的经历,就很后悔没有再对女主更好点,很心疼。

故事中的各种曲折就各位自己去看吧!还是很值得读的一本!推荐!

“礼”在我心中——读《朝读经典·君子之表》有感


子言曰:归乎!君子隐而显,不矜而庄,不厉而威,不言而信。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是故君子貌足畏也,色足惮也,言足信也。读了《朝读经典。君子之表》一文后,我对孔子说的这两句话感触很深,也懂得了其意思:

孔子说:还是回去吧!君子隐逸不出但德行昭显,不自我夸耀而受人尊敬,不疾言厉色而有威严,不必说话就能取信于人。君子不在人面前失去进退的节度,不失去庄严的表情,不丧失说话的分寸。所以君子的外貌足以让人敬服,神色足以令人敬畏,言语足以使人信任。

君子的容貌举止,言行风度,其实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一个人外在的仪容举止需要符合一定的礼;其二,一个人的仪容千姿百态,也有凸显个性、呈现美感的一面。

这使我想起了孔融让梨的故事:东汉鲁国,有个名叫孔融的孩子,十分聪明,也非常懂事。孔融还有五个哥哥,一个小弟弟,兄弟七人相处得十分融洽。有一天,孔融的妈妈买来许多梨,一盘梨子放在桌子上,哥哥们让孔融和最小的弟弟先拿。孔融看了看盘子中的梨,发现梨子有大有小。他不挑好的,不拣大的,只拿了一个最小的梨子,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爸爸看见孔融的行为,心里很作文高兴,心想:别看这孩子刚刚四岁,却懂得应该把好的东西留给别人的道理呢。于是他故意问孔融:盘子里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应该留给哥哥吃。爸爸接着问道:你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照你这么说,他应该拿最小的一个才对呀?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小弟弟吃。

一个四岁的孩童是如此地懂礼貌,言行举止又是如此地恭敬?这一流传千古的故事,不是给我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吗?礼貌谦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可以让我们的生活和谐。古代的孔融,堪称君子,小小年纪就已经知道且懂得了礼数,知道谦让,知道尊重,他为我们做出了表率。

中华上下五千年,礼一词,让我们明白了懂礼貌、有涵养的重要性。礼在我心中,礼伴我成长。世界有了礼,世人才会有良好甚至优秀的言行举止,世人才称得上君子,礼才会流传。

一个人,为人处世,得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我们要做一个内心温和、举止庄重、严于律己,外表威仪却并不咄咄逼人的好学生好公民,时刻保持谦恭有礼、安详自适的品质与精神状态。

喜欢《读《梁上君子》有感400字》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飘有感4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