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读生命生命读有感300字

读生命生命读有感300字

敬畏生命——读《沉思录》有感。

人们把所有丰富的经历以及学习的知识都总结在了书里,等待我们去领悟。书中蕴含着许多人类的智慧及思想,尤其是那些经典书籍作品。阅读完作者写的作品以后,相信心中有不少的心得,其实最好的阅读收获,是将心得写成读后感分享给周边的人,作品读后感究竟该如何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敬畏生命——读《沉思录》有感”,供你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当任何事物一旦被赋予生命这个词语之后,它的内涵就绝不仅限于一个鲜活的肉体,它包含了一种最高尚的灵魂,即生命。生命不仅是本能,更是一种馈赠。敬畏生命,它不仅仅是一种理念,更是生存方式。

当你面对人世间众多的个体,他们鲜活的精魂在你的双眸中翩翩起舞时,我们应当以一种崇高的姿态去欣赏他们,去领略他们心头的那一缕风景。每个人都是美丽的,每个富有独立思想的人都是值得敬畏与尊重的。生活中,我们需要的不是所谓的相互倾轧与彼此诋毁,而是一种容己容人的态度去悦纳对方,从平淡的生活中发现生命中最朴实而最可贵的美。敬畏生命当然不是只承认人类自我的价值就罢了。

它包括向大自然一切的生命致敬。从庞大的象狮虎豹,到微小的蝼蚁爬虫,它们的每一种存在都是大自然所赠予我们的美丽与精彩。我们并不因其渺小而忽略其存在,而正因其不可多得而珍惜其宝贵。自然也是有生命的,树木也是有生命的,就连空气也是有生命的。

我们无时不刻不在感受它们的呼吸,无时不刻不在倾听它们的心跳。我们所拥有的仅仅是自己,对于整个大自然,我们只是一个过客,无法独占其瑰丽,更不能永久的保有。对于与我们共同生活,甚至比我们更先占据这个空间的生命来说,最好的生存之道不是征服,而是妥协。一种同生命之神圣不可侵犯而做出的妥协。

他是我们发自内心的仰望。就像每一株花开了,谢了,我们都应该去欣赏它那富有生机的过程。就像欣赏我们自身的美丽一样。我们徜徉在鸟语花香的自然中,沐浴着清风,在朝阳的和煦下呼吸这个世界的清新。

我们从无尽的宇宙接受最珍贵的赐予。理所当然地,我们应当对我们所拥有的持有一种感恩与敬畏。就像爱自己一样,去爱他人;就像爱他人一样,去爱自然;就像爱自然一样,去爱一切的生命。即使是无生命的机械,我们同样将其视作生命的产物而去珍视它。

因为凡是大自然的赠予,那么这些都是值得敬畏的。就像所有的美都不可忽视一样。让我们放弃一时的尘嚣吧,在这绿色的自然中品味那独有的平淡。唯有这平淡而由又舒缓的生命之歌,才会给你饱受喧嚣所洞伤的心灵一份慰藉;让我们穿行在那一片蔚蓝的天空中吧,让疲惫的心灵去呼吸一下那浓绿的味道,去品尝一下泉水的甘甜,抚慰你心灵的急躁;让我们重新审视这魅力奔放的大自然吧,就像初生的婴儿吮吸这一切鲜美的乳汁。

用我们真挚的眼睛去穷尽那无边的秀丽;让我们敬畏生命吧,就像一切的快乐都是我们的快乐,一切的痛苦都是我们的痛苦,一切的生命都是我们的生命。让我们张开臂膀,拥抱生命。敬畏生命,因为生命是上帝最美丽的馈赠。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小编推荐

读《沉思录》有感


沉思录读后感

最近一段时间,断断续续读完了《沉思录》。从中受益良多,以下是我觉得比较喜欢的其中一些文字段落

人们互相鄙视,又互相奉承,人们各自希望自己高于别人,又各自匍匐在别人面前。

没有一个人会如此幸运,以致在他临死时身边没有对他的死会感到松快的人。假设他是个好人、一个智者,最后不也是会有人心里这样说吗:让我们最终摆脱这位老师而自由的呼吸吧,确实,他对我们任何人都不严厉,但我想他是默默地谴责我们。这就是对一个好人所说的。而在我们的情况中,有多少别的原因使许多人希望摆脱我们!!如果,在生活中甚至我如此努力地为之谋利、祈祷和关心的同伴也希望我离去,希望也许从中得到一点好处。那么一个人为什么要执着于一种较长的尘世间的逗留呢

享受那你认为最好的东西的快乐。

一个人退到任何一个地方都不如退入自己的心灵更为宁静和更少苦恼。

尊重那宇宙中最好的东西,同样,也要尊重你自身中最好的东西。

如果你同时有一后母和亲母,你要对后母尽责,但你还是不断地回到你的亲母身边。生活有时就象你的后母,哲学是你的亲母,在它那里你得到安宁。

热切地追求你认为最好的东西。

幸福在于做人的本性所要求的事情。

使你的生活井然有序是你的义务。

假如人们杀死你,把你切为碎片,诅咒你。那么这些事情怎么能阻止你的心灵保持纯净、明智、清醒和公正呢?例如,如果一个人站在一泓清澈纯净的泉边诅咒它,这清泉绝不会停止冒出可饮用的泉水,如果这个人竟然把泥土或垃圾投入其中,清泉也将迅速地冲散它们,洗涤它们,而不会招到污染。

与持有同样原则的人一起生活。

在来自外部事物的打扰中保持自由。

不同无知的人作无谓的交谈。

当什么人的无耻行为触犯你时,直接问自己,这世界上没有无耻的人存在是可能的吗?这是不可能的。那么别要求不可能的事吧。

无论什么事情对你发生,都是在整个万古永恒中就为你预备好的,因果的织机在万古永恒中织着你和与你相关联的事物的线。

想象一下所有悲叹或不满于一切事物的人,他们就像是一只做牺牲的猪那样挣扎和叫喊。

每个人爱自己都超过爱所有其他人,但他重视别人关于他自己的意见,却更甚于重视自己关于自己的意见。这是多么奇怪啊。

注:内容请关注栏目

读沉思录有感


【篇一:读《沉思录》有感】

奥勒留作为古罗马的皇帝,在公元162年40岁时继承王位,却遇内忧外患,没什么好日子过。他戎马倥偬一生。作为军人,他战功赫赫;作为皇帝,他关心百姓,普建慈善机构,甚至出售私人珠宝用于赈灾。但他真正的历史性成就,在于他醉心的哲学,在于这部《沉思录》。《沉思录》成为古罗马哲学斯多亚派的最后一部典籍,与古罗马人注重实践、崇尚理性的性格相契合。因为《沉思录》,奥勒留被称为偶像们的偶像。

这是一本用灵魂写成的书。人可以通过眼睛看世界,但是却难以看清自己,所以看清自己、与自己对话从来就不是用眼睛能够做到的,唯有用心灵去审视过去,去反省过往。而反省自己,与自己对话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真诚的心态,超凡的勇气。在《沉思录》里,作者似乎是一个异常严峻而又平和的人站在镜子前面,告诫镜子里头的自己,书中你的句式就是最好的明证。这不是简单的内心独白和情绪倾诉,这是自己与自己的交谈,这是对自己进行告诫,比如他在书中这样对自己说道:你错待了自己,你错待了自己,我的灵魂,而你将不再有机会来荣耀自身。每个人的生命都是足够的,但你的生命却已近尾声,你的灵魂却还不去关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幸福寄予别的灵魂。他总是这样在书中深深地拷问自己。

温家宝总理说:这本书天天放在我的床头,我可能读了有100遍,天天都在读。是的,这是一部黄金之书,它以庄严不屈的精神负起做人的重荷,直接去帮助人们过更好的生活。

文中的每一句话充满着人生的大哲理与学问,有许多我是不明白的,所以总要思考着。我也就带着思考读完了这一本书,读完后,还沉浸在其中,还在思考。我似乎渐渐明白了温家宝总理为什么把这本书放在床头,为什么每天都在读,读了100遍。《沉思录》让我初步地领悟了人生,让我思考人生。它其中蕴涵的哲理不是读一遍就能明白的,需要不断地读,不断地思考,才能真正领悟到真谛。《沉思录》带给了我精神上的成长。

【篇二:读《沉思录》有感】

这是一本写给自己的书,是让生命重生、涤荡心灵的书,尽管书中语言并不华丽,也尽管有些地方甚至是苦涩,但品读这本书,真的是让我们心灵得到洗礼,让生命得到重生。

他不是一个作家,但却比一般作家有着犀利的手笔,他不是诗人,但他的话语却有着诗意,确切的说,他是一位著名的帝王哲学家,是古罗马帝国的皇帝,在令人羡慕的帝王生活中,马可。奥勒留没有纸醉金迷的奢靡的生活,有的只是睿智的思考,这本书大部分是他在鞍马劳顿中写成的,正如英国哲学家罗素所说马可。奥勒留是一个悲怆的人,在一系列必须加以抗拒的欲望里,他感到其中最具吸引力的就是想要隐退去过一种宁静的乡村生活的那种愿望。但是实现这种冤枉的机会始终没有来临。

这是一本写给他自己的书,也是留给我们世人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的很多的哲学的思考,都足以警醒我们现代人,为什么活着,怎么样活着。一方面能足够强健的承受,另一方面又能保持清醒的品质,正是一个人拥有一颗完善的、不可战胜的灵魂的标志。,这是他在充满感恩的心里下写出来的警世名言,他感恩于他的祖父、他的父亲、他的母亲、他的曾祖父、他的老师以及他所认识的所有的人。唯一能从一个人那里夺走的只是现在。如果这是真的,即一个人只拥有现在,那么一个人就不可能丧失一件他并不拥有的东西,不要主意别人在心里想什么,一个人就很少会被看成是不幸福的,而那些不注意他们自己内心的活动的人却比如是不幸的,这些话是在告诉我们一个人应该好好的珍惜现在,正确的对待得与失,只要自己内心踏实,也就无所谓失去,关键的是把握好现在,把握好现在所拥有的东西,沉湎于过去取得的成就,那只能说明这个人是不成熟的,过去的永远过去了,任何人是无法夺走属于你的过去的东西,而将来还是可望不可即的,所以更谈不上获得或者失去。所谓的名利得失,其实都只是过眼烟云,随风而逝了。一个人退到任何一个地方都不如退入自己的心灵更为宁静和更少苦恼,特别是当他在心里有这种思想的时候,所谓的苦恼、高兴和悲伤、难过都只是个人的内心的感受和体验,生活是无法逃避的,只有当自己回归到真实的自我时,人才会达到心灵的宁静,正所谓保留一颗平常心,换的一片自留地,这样我们才能正视现实,才能过一种有滋有味的属于自己的自由人的生活。这是一个羞愧:当你的身体还没有衰退时,你的灵魂就先在生活中衰退,人无论遇到什么问题或者是困难,都必须要有自己的思想,没有思想的人,也就是说人云亦云者,还真的像是行尸走肉般的生活在世上。跟风与盲从,只能导致自我的丧失。尤其是在当今思想浮躁的今天,我们必须保持一份清晰的头脑,知道自己是谁,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该追求什么,不该追求什么。不要老想着你没有的和已有的东西,而要想这你认为最好的东西。道德品格的完善在于,把每一天都作为最后一天度过,既不对刺激物做出猛烈的反应,也不麻木不仁或者表现虚伪。这是人格修养的最高的境界,人不要因所拥有的或者所获得的而沾沾自喜,也不要因为没有的东西而穷奢极欲的去追求,而要踏踏实实的珍惜好最值得珍惜的人或事。正如痛苦不是忍受或永远持续的那样,没有永恒的成功,也没有永远的失败,关键的是你怎么来对待。

一个人是需要读点书的,读点那些让我们不断自我完善的书,读点那些值得我们品味的书。读好书能让我们发现生活的美,读有哲理的书,能让我们洗涤心灵,《沉思录》这本书值得我们认真的去读,用心的去感悟作者的思想,感受他那内心的超脱与自我的完善,不断的反躬自责,不断的警醒鞭策,努力追求自我的不断的完善,做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人。

【篇三:读《沉思录》有感作文】

一首短诗,一篇好文,一部书能像一面镜子一样照出你最为本质的灵魂。引你沉思,引你走上正路,安东尼的《沉思录》便是这样一本好书。

观照内心,善的源泉是在内心,如果你挖掘,它将汩汩地涌出。这一理念与我国传统教育不谋而合,正如老子认为永恒的善良不离身形,就会恢复到单纯婴儿时期时的感慨,与儒家认为人之初,性本善,这都是同一观点。在人类生活中再没有比善良更好的东西了,做人应当依照内心的驱使,凭天性生活而不做作,因为对任何有理性的动物来说,依据本性和依据理智压根是一回事。不是吗?

以一种欢乐的心情等待死亡,把死看做不是别的,只是组成一切生物的本原的分解。以理性的态度对待无论如何都会来到的事。在生活中,时间瞬息而逝,万物又处在不停变化当中。老子曾说: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日静,静日复命。生老病死都包括在万物的循环之中,所以古今中外,得道的哲学家都不恐惧死亡,庄子所认为的身体是灵魂的枷锁,但安东尼的认为更为直接,他曾比喻灵魂是一涡流,命运之迷不可解。或许身体真的只是一道激流,而灵魂只是做了一场梦。对于世界,我们只不过是一个过客。真正的生活,只要求你过好剩下的每一天。

反思有助于消除对于虚名的欲望,即像一个哲学家一样度过你的一生。人生在世总有太多的诱惑,使人改变心智抛弃善良。面对诱惑而做错时,我们应当反思以明志,保持灵魂的纯洁。自逞己见的遇事物看不明,自以为是的逢是非断不清,自我夸耀的建立不起功勋,自己抬高的不能领导群众,所以我们应该像安东尼一样时刻反省自己,用理性的火洗濯心中的污垢。

哲学家的生活自然而质朴,这才是给自己最大的奖赏。不是吗?

【篇四:读《沉思录》有感】

古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写的《沉思录》,是通过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用自己的心灵感悟人生,对事物、对人类的独立思考和自我认识的一种心灵解读,是追求灵魂净化和内心和谐安宁的思维记录。对于一位科研工作者而言,该如何应对浮躁的世界、正确看待人生和科研工作颇有启发和收获。读完此书,主要有以下几点启发和思考:

1、发挥个体的力量,建设和谐社会

《沉思录》作者认为,所有的事物都是相互联结和合作的,人是宇宙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反复强调人的社会性,人不是孤独存在,因果的织机永恒地织着与你相关联的线。这种朴实的辩证唯物论思想,对于当前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人不能脱离社会、脱离整体而存在。使自己脱离他人,就好比是使自己变成脱离身体的一只手或一只脚。人是理性的,应该按照本性生活,做一个真正、高尚、有道德的人。人与宇宙世界的关系是个体和整体的关系,每一个个体的优劣关系着整体的和谐和稳固,每个人都向往和谐美好的生活,这就需要每个个体努力发挥自己最大的力量,不断完善自己,对待构成社会环境的人们彼此友爱、忍耐和包容,少些抱怨、多些关爱和理解,因为组成社会的每个人有着不同的个性和脾气,同时也会因生理和其它原因而有不同的心境和心情。维护和谐社会,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每一个人都不能忽视了自己对整体的作用和力量。如文明洁净的生活环境,需要大家共同维护,不乱扔垃圾或主动维护环境卫生,虽然事小,但作用和意义巨大。这不仅是个人行为,它会影响到他人和社会整体,甚至影响到下一代的世界观。如遇到不顺的事情,不要随意和一味地责怪他人,应首先要检查自己做得对不对,学会沟通和交流,凡事尽力做到以身示范、以身作则、以理服人,打造良好融洽的社会氛围与和谐的社会环境。以积极的心态认识社会,正是因为一个个多样的个体存在,才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世界,才使大家的生活丰富多彩,与人同行,不再孤单寂寞。

2、换位思考,增强组织凝聚力

《沉思录》强调热切地追求你认为最好的事情,遵从你自己的和共同的本性生活和行事,强调有原则、讲仁爱,学会原谅和理解。我们的党是坚守共产主义信仰的,我们的组织是有铁的纪律和严格原则的,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应该自律自爱自尊,坚持原则,做到最好。但我们的每位党员都是一个个有知性有情感的人,都有可能不自觉地做错事情,我们应该学会批评和自我批评,以人为本,不是生搬硬套地讲教条,而是应该体现鲜活的人的特点,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相互鼓励、相互帮助、相互促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不是生冷地讲原则,而是学会换位思考,做好思想工作,让每一位成员感受到组织的温暖,自发地产生回归感,自然而然地增强组织的凝聚力。

3、充分挖掘个人潜力,提高科研团队创新能力

《沉思录》强调的师法自然、个人和整体的关系,对我们的科研团队具有很好的启示作用。科研需要创新,需要突破。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科研工作提出了极大的挑战,一项具有先进性和突破性的科研工作,将涉及多学科、多领域、多方面的理论知识和科学技术,单靠一个人是很难较快地完成的,需要团队的协作和配合。一个具有生命力的创新团队,一定是一个由各种人才和具备多学科知识的专家组成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专长和特点,每个人都有思想闪光点,不要忽视任何一个人的力量,有时候很可能某一人忽然的思想灵感都将可能成为科研创新的核心和突破点。一个人的能力不是万能的,科研工作者应该遵循自然规律,师法自然,深入实际,激发每一位科研人员的创新能力,充分挖掘科研人力资源,依靠群体的力量才能开创实质性的突破和进展,也才能最大程度发挥科研创新的力量。

4、众生平等,修身养性,笑对人生

通读《沉思录》,个人的总体体会是,众生平等,要有一颗仁爱之心善待与你相处的每一个人;以善抑恶,修身养性,以平和宽容的心态学会接受,做到心灵的平静和安宁,遇事坦然面对,不受干扰,勇于承担。用自己一颗高贵、仁爱、真诚的心,去感化世界,去融化冰冷的心,去呼唤良知的回归。学会自律知足,知足常乐,就会驱赶走失落感,抹平不良的情绪和受伤的心灵,平和地处事,生活就会有较强的满足感,不抱怨,朝着正确的方向勇往直前,乐观生活,笑对人生。

5、避免消极接受,不无为而治。

读完《沉思录》,总有一种说不出的忧郁,总感到作者在高贵、沉静心灵背后的一种无奈,面对无能无力或不好的事情,被动地接受和承受,使人缺乏振奋感。全书贯穿着我做好自己即可,别人或身外的事我无能为力的一种思想,不要以恶报恶,而是要忍耐和宽容,要恶人不作恶,就像让无花果不结果一样不可能,我们只要完成自己的义务就够了,这是我不赞成的。需要包容不等于视而不见,放任自流。每个社会的人不仅有自律义务,也更有一份社会的责任。一个良好社会的秩序,是依靠惩恶扬善维持的,若当满大街都是小偷,却没有人去见义勇为,没有人阻止,社会就将陷入一片混乱,人们的生活就将极不稳定。对于社会的不良现象,我们应该发挥一切可以发挥的力量,积极地阻止和纠正,勇于与不良现象作斗争,维持社会正义,维持社会稳定,维持我们美好的生活环境。

【篇五:读《沉思录》有感】

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很高兴能够站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些我个人读书的感悟,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君子当三省吾身》,我要给大家介绍的是古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温家宝总理每天把它放在床头阅读,克林顿称之为除了《圣经》之外对其影响最为深刻的一本著作,每个人都有需要读到它的时候。

《荀子劝学》中有这样一句话: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意思是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那么他就会聪明机智,而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马可奥勒留作为一个古罗马的皇帝,让后世所铭记的并不是赫赫的战功又或者辉煌的帝国,而是他留下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后人称他为帝王哲学家。他在位的近二十年中战乱不断、灾难频繁,哪怕他是一个比他的帝国更为优秀的人,每日勤奋的工作也没有阻挡古罗马帝国的颓势。在舟马劳顿之中,他自己与自己对话,自己说服自己,把他对宇宙、个体、时间、灵魂、生死等事物的深刻思考纳入书中,为自己写了《沉思录》这样一本书。

《沉思录》与其说是一本哲学书籍,更像是一本内心独白,梁文道在《东方早报》上评论道:这(阅读《沉思录》)可以帮助他在处理天下忧的同时,保持自己心情的平和;在面对繁华的尘世时,不忘记对自身的把持。全书共十二卷,全部用一段一段的箴言体写就,读起来简明隽永,十分生动。虽然时空横跨了近两千年,这部黄金之书对于人们应该如何去过更加美好的生活仍具有指导意义。

既然身处动荡时代中的古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在处理繁杂的国务之余仍然能抽出时间来思考反省提高自己,那么,处在和平年代没有国务缠身的我们又有什么理由来拒绝在每天忙碌之余留给自己一些学习思考的时间呢?是的,我们需要向这位两千年前的贤明君王学习,每日留给自己的心灵一些时间,三省吾身,从而使自己聪明机智,不做错事。在这段留给自己的时间里,我们应该思考些什么呢?

首先,应该思考我们能从他人那里学习什么。《论语述而》中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可谓家喻户晓的名句。马可奥勒留也把类似的表述作为了《沉思录》的开篇:从我的祖父维勒斯,我学习到弘德和制怒。从我父亲的名声及对他的追忆,我懂得了谦虚和果敢。从我的母亲,我濡染了虔诚、仁爱和不仅戒除恶行,甚而戒除恶念的品质,以及远离奢侈的简朴生活方式他没有吝惜纸墨,在全书的开篇他列举了十五个人和他从他们身上学到的优秀品质,一位伟大的帝国皇帝把自己放在了最谦卑的位置,他用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从身边每个人身上寻找发光点并加以学习,为成为更优秀的人而不懈努力。而他又是如此感恩,他把这一切归结为我为我有好的祖辈、好的父母、好的姐妹、好的教师、好的同伴、好的亲朋和几乎好的一切而感谢神明。我也为此而感谢神明:我没有卷入对他们任何一个的冒犯。虽然我有这样一种气质,如果有机会是可能使我做出这种事情的,但是,由于他们的好意,还没有这种机缘凑巧使我经受这种考验。

其次,我们需要思考应该如何把握现在。在马可奥勒留看来:任何人失去的不是什么别的生活,而只是他现在所过的生活;任何人所过的也不是什么别的生活,而只是他现在失去的生活。惟一能从一个人那里夺走的只是现在。我们可以有很多种方法来表述时光的珍贵,比如像孔子那样站在河岸上高呼逝者如斯夫,又或者像歌手一样哼唱流水他带走光阴的故事,改变了我们,但更重要的是需要懂得最为珍贵的其实是我们所拥有的现在,此时此刻。哈佛大学便有这样一则校训:你所浪费的今天,是昨天死去的人奢望的明天;你所厌恶的现在,是未来的你回不去的曾经。因此,我们必须把握我们所拥有的现在,一方面努力学习工作创造美好的未来,另一方面学会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享受生活。简单来讲,就是活在当下。

最后,我们要学会在适当的时候放弃。寻求不可能的事情是一种发疯,马可奥勒留如是说。我们有的时候也许会沉迷到一件事情里面去,这件事情如果能够成功固然好,当它不能实现的时候我们便需要反思,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如果这个问题是无法实现或者现阶段无法解决的,我们就需要学会放弃。否则,便是对人力、物力或自身精力等等资源的极大浪费,比如秦始皇迷上了不死药,科学家迷上了永动机。坚持,固然是一种宝贵的品质,懂得放弃更加不易。舍得二字只有学会了舍,才能赢来新的得。

总之,《沉思录》是一本适合反复翻阅的好书,费迪曼在《一生的读书计划》中评价它甜美、忧郁和高贵,有一种不可思议的魅力,其中妙处难以在短时间内一一尽述,在此谈一点个人感想,仅作抛砖引玉之用。我想以书中的这样一句话来作为结尾:要使自己专注于这样的思想:即当你在思考时,别人问你想什么,你任何时候都能立即坦率地说出来。而且,不仅要思考善、思考光明磊落的事情,还要付诸行动,行动就是你存在的目的,全然不要再谈论一个高尚的人应当具有的品质,而是成为这样的人。

谢谢大家!

【篇六:读《沉思录》有感】

其实我是更喜欢读小说的,但偶尔也会附庸风雅地读点其他书籍,就象网络红人凤姐的搞笑名言我经常看的都是社会经济学和一些文学类的著作!比如说《知音》和《故事会》。

但《沉思录》除外,这是我自觉的想去看的一本书。

这是一本好书,好书可以让你读得越多,收获的越多,并获得强大的精神力量。这本书来自于一个罗马皇帝的人生思考。马可奥勒留,一位卓越的罗马帝王哲学家,他没能阻挡罗马帝国的轰然倒塌,但是却用自己一生的思考,为无数寻求生命更深层境界的人,铺设了灵魂的阶梯。用他的《沉思录》为我们净化心灵,洗去俗尘。

这是一本哲学书,崇高却不失质朴。它不如尼采的哲学思考深刻,也不同于《心灵鸡汤》《苏菲的世界》等速食类哲学著作琅琅上口,这是一本用灵魂写成的书。

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他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越来越历久弥新,一是我们头上浩瀚的星空,另一个就是我们心中的道德律。这是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的墓志铭。当n年前我读到这句话的时候,只觉得这话说得好,有大师风范,但并不了解它的深意。直到我读了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后,才忽然对道德和人性自身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对宇宙、个体、时间、灵魂、生死、痛苦、神、相处、德行、理性等事物的深刻思考,不乏睿语箴言,令人启发与品味。不要说这是XX年前的帝王思想,即使是现在,同样会令人景仰。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古训我们都知道,但是在现实工作和生活中,却不容易做到,所以马可说,不要不情愿地劳作,不要不尊重公共利益,不要不加以适当的考虑,不要分心,不要虚有学问的外表而丧失自己的思想,也不要成为喋喋不休或忙忙碌碌的人。我们应该做的,是多将思想放在自己的身上,每日三省,想想自己能为家人、为社会做些什么,注意别人的缺点和行为,将使我们忽略观察我们自己的缺点和行为。

在《沉思录》里,始终贯穿着了解剖灵魂和对自己的告诫。比如他在书中这样对自己说道:你错待了自己,你错待了自己,我的灵魂,而你将不再有机会来荣耀自身。每个人的生命都是足够的,但你的生命却已近尾声,你的灵魂却还不去关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幸福寄予别的灵魂。他总是这样在书中狠狠地拷问自己。也许我们的精神水平尚不能到达这样自我批评的高度,但至少,我们可以通过阅读,接受《沉思录》给我们灵魂的洗礼。

这是一本生活书,超脱却直面现实。宇宙是流变,生活是意见。我喜欢这句话。宇宙是变化的,时间是即逝的,人生及万物是短暂的,名利是易腐的因此,人首要也是唯一的选择,就是珍惜和把握现在的生活。马可奥勒留把生活视作是人对外物的一种体验。他说,如果你因什么外在的事物而感到痛苦,打扰你的不是这一事物,而是你自己对它的判断。这些观点,对我们这些行色匆匆、碌碌于打拼奋争的现代人来讲,未免有些超脱,但却是一句温暖的提醒,也是一方解脱心灵焦灼、困楚的良药。马可奥勒留认为:人应遵从自然而生活,按照本性而生活,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幸福。这样的生活,不正是我们所苦苦寻找的吗?

这也是一本晦涩难读的书。除了印刷精美,以及温家宝总理和克林顿点睛的评语吸引人之外,以猎奇的心情也许会令人失望,内容也谈不上引人入胜。有的,只是信手拈来的平铺直叙。宇宙、神、理性、道德等抽象的概念充盈其中,晦涩而略显拗口的语句,也许浸润着译者对原著的忠诚。但是,这丝毫不能阻碍它成为史上最伟大的哲学经典之一。正如译者、北大教授何怀宏先生所言,这不是一本时髦的书,而是一本经久的书,买来不一定马上读,但一定会有需要读它的时候。近两千年前有一个人写下了它,再过两千年一定也还会有人去读它。

《沉思录》是一些从灵魂深处流淌出来的文字,朴实却直抵人心。

【篇七:读沉思录有感】

对于理性的动物来说,依据本性和依据理智是一回事。观照内心。善的源泉是在内心,如果你挖掘,它将汩汩地涌出这是《沉思录》的精彩语录。

《沉思录》是古罗马唯一一位哲学家皇帝马可?奥勒留所著,对身羁宫廷的自身和自己所处混乱世界的感受,追求一种摆脱了激情和欲望、冷静而达观的生活。书中阐述了灵魂与死亡的关系,解析了个人的德行、个人的解脱以及个人对社会的责任,要求常常自省以达到内心的平静,要摈弃一切无用和琐屑的思想、正值地思考。而且,不仅要思考善、思考光明磊落的事情,还要付诸行动。

马可奥勒留把一切对他发生的事情都不看成是恶,认为痛苦和不安仅仅是来自内心的意见,并且是可以由心灵加以消除的。他对人生进行了深刻的思考,热诚地从其他人身上学习他们最优秀的品质,果敢、谦逊、仁爱他希望人们热爱劳作、了解生命的本质和生活的艺术、尊重公共利益并为之努力。《沉思录》是从灵魂深处流淌出来的文字,朴实却直抵人心。

读《沉思录》让我有了四点感悟。

一、适者生存。适者生存这一法则不仅仅只适用于动物界,对我们人类也同样适用,尤其是在当今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社会,稍不留神,可能就被社会遗弃了。这绝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活生生的,残酷的现实,如果你不想成为社会的弃婴,你就必须学会适应周围环境,适应整个社会。

二、挺住精神。人需要沉得住气。我们不再是天真无知的小学生,也不再是埋头苦读的中学生,我们再也不需要那种懵懵懂懂的莽撞,或者是那种锋芒毕露的冲动,我们需要的是不到最后决不言败的精神与毅力,还有在苦海中作乐的坦荡与大度。所以,当你在苦难中倍受煎熬时,你要对自己说:坚持吧,挺一挺就过去了。

三、寡欲多福。欲望,是人的本性。自我们出生的那一刻起,我们就被各种形形色色的欲望所包围。为了欲望,我们劳心劳力,可到头来除了累之外,似乎并没有得到什么。放下你心中过多的欲望吧,我们需要只是那适当的正确的追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活得轻松,活得精彩。

四、辩证思考。犹如硬币,任何事情都有两面。遇事,要辩证思考,既要看到好的一面,也要看到不足的地方。世界上,不存在绝对好与绝对坏的事情,所以,当我们失败时,要想想得到了什么;成功时,要想想失去了什么。这样我们的人生才能过得有滋有味。

《沉思录》有一种不可思议的魅力,甜美、忧郁,高贵,是一本能让人思考的书,读罢,还沉浸在其中,思考,思考,还在思考,让人心灵感到安宁和静谧,《沉思录》让我思考人生,思考自己,也思考周围的一切。

【篇八:读《沉思录》有感】

《沉思录》,书如其名,引人沉思。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心中充满了好奇,同时也有很多的期待,深深吸一口气,闻到了书中浓浓的书香味,就迫不及待地翻开了手中的书。我喜欢读书,书似一片宽广深遂的海洋,让我这艘无知的小船在里面闯荡;书似一架华美的古琴,给我带来沉淀下来的真谛之曲。而,《沉思录》显然是经典中的经典。

为了能更深刻的理解这本书的的意义,也翻阅了一些相关的资料:马可奥勒留是一位著名的帝王哲学家,古罗马帝国皇帝,在希腊文学和拉丁文学、修辞、哲学、法律、绘画方面受过很好的教育,晚期斯多葛学派代表人物之一。他自青年时代起即三度出任执政官,并在40岁(161年)时成为拥有全权的皇帝。但是,他坚持同养兄维勒斯一道继承皇帝之位,形成罗马帝国的历史上第一次由两位具有同等地位和权力的皇帝共执朝政。他为帝国夙兴夜寐地勤勉工作,作为体恤民情的法律实践者,他颁布大量法令,作出诸多司法决定并从民法当中删除不合理的条款,作为统帅,他为平定兵患动乱而风尘仆仆征战四方,并最终死于军中。利用辛劳当中的片暇,他不断写下与自己心灵的对话,从而著就了永悬后世的《沉思录》。他是一个比他的帝国更加完美的人,他的勤奋工作最终并没有能够挽救古罗马,但是他的《沉思录》却成为西方历史上最为感人的伟大名著。

《沉思录》是马可奥勒留与自己的十二卷对话,该书大部分是他在鞍马劳顿中所写,记载了作者对身羁宫廷的自身和自己所处混乱世界的感受,他追求一种摆脱了激情和欲望、冷静而达观的生活。马可?奥勒留在书中阐述了灵魂与死亡的关系,解析了个人的德行、个人的解脱以及个人对社会的责任,要求常常自省以达到内心的平静,要摈弃一切无用和琐屑的思想、正值地思考。而且,不仅要思考善、思考光明磊落的事情,还要付诸行动。他把一切对他发生的事情都不看成是恶,认为痛苦和不安仅仅是来自内心的意见,并且是可以由心灵加以消除的。他对人生进行了深刻的哲学思考,热诚地从其他人身上学习他们最优秀的品质,果敢、谦逊、仁爱他希望人们热爱劳作、了解生命的本质和生活的艺术、尊重公共利益并为之努力。《沉思录》是一些从灵魂深处流淌出来的文字,朴实却直抵人心。

美国著名报人兼专栏作家费迪曼教授在《一生的读书计划》一书中,力荐《沉思录》这本书,他写道:《沉思录》有一种不可思议的魅力,它甜美、忧郁和高贵。这部黄金之书以庄严不屈的精神负起做人的重荷,直接帮助人们去过更加美好的生活。

虽然你打算活三千年,活数万年,但还是要记住:任何人失去的不是什么别的生活,而只是他现在所过的生活;任何人所过的也不是什么别的生活,而只是他现在失去的生活。最长和最短的生命就如此成为同一。这是该书中我最喜欢的一句话。

过去的已经过去了,我们再怎么懊恼后悔也改变不了已成的事实;而将来是未知的,谁也不知道下一刻会发生什么。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活在当下,专心地享受现在。有一个信徒问佛祖释迦牟尼:您常常教我们活在当下,那究竟怎么做才算活在当下呢?佛祖说:吃饭就是吃饭,睡觉就是睡觉。如此而已。这看似简单,试问,真正能做到的人又有几个?就谈谈我身边,我们习惯于吃饭的时候交谈,全然淡化了饭菜的美味;我们有时在听课时发短信,结果既没听清讲课内容也没在短信上表达清楚自己的意思我并不是回忆过去或者展望未来有什么不好,而是说,过于沉醉过去或未来可能会妨碍一个人现在的努力与行动。只有当过去的经验值得借鉴才需要回忆,只有未来的梦想对现实有意义才值得展望。而活在当下是我们享受快乐人生的秘诀,抓住现在则是我们创造美好将来的途径。

另外,这本书也引发了我们许多的关于死亡的思考,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更多的是要去思考死亡的意义,以及如何让有限的人生活得更有价值、更精彩。要让人生活得更有意义,就得从个人的修养着手,无论是品德修养还是业务素质,都需要不断地自我提高。个人价值的实现要辩证地看。一是为了全局利益而牺牲局部利益或个人利益。这种顾全大局精神体现了一个人价值的社会性。二是受到一定条件的限制。个人价值的实现不是无条件的,而受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如恩格斯指出:人的欲望要求同外部世界打交道,要求有得到满足的手段。而这些手段并非每个人都能具备。这就是说,个人价值的实现是具体的,要受各种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三是有些个人期望值太高。如果把不可能的事作为自己的价值追求,缺乏了实现的前提,自然就难以实现。这就要求我们,在确立自己的价值追求时,也要从自身和社会的实际出发。

最后,当我合上《沉思录》时,突然想到:这本书应该算是马克奥勒留的反省笔记。我们为什么不学学马克皇帝,每天思考一下今日得失,记录一点心灵的体会,及时地改正自己的过错,把过失和错误消灭于萌芽状态。没有反省难有进步,只有每天反省并改进一点自己的工作,才有可如愿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篇九:读沉思录有感】

《沉思录》,书如其名,引人沉思。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心中充满了好奇,同时也有很多的期待,深深吸一口气,闻到了书中浓浓的书香味,就迫不及待地翻开了手中的书。我喜欢读书,书似一片宽广深遂的海洋,让我这艘无知的小船在里面闯荡;书似一架华美的古琴,给我带来沉淀下来的真谛之曲。而,《沉思录》显然是经典中的经典。

为了能更深刻的理解这本书的的意义,也翻阅了一些相关的资料:马可奥勒留是一位著名的帝王哲学家,古罗马帝国皇帝,在希腊文学和拉丁文学、修辞、哲学、法律、绘画方面受过很好的教育,晚期斯多葛学派代表人物之一。他自青年时代起即三度出任执政官,并在40岁(161年)时成为拥有全权的皇帝。但是,他坚持同养兄维勒斯一道继承皇帝之位,形成罗马帝国的历史上第一次由两位具有同等地位和权力的皇帝共执朝政。他为帝国夙兴夜寐地勤勉工作,作为体恤民情的法律实践者,他颁布大量法令,作出诸多司法决定并从民法当中删除不合理的条款,作为统帅,他为平定兵患动乱而风尘仆仆征战四方,并最终死于军中。利用辛劳当中的片暇,他不断写下与自己心灵的对话,从而著就了永悬后世的《沉思录》。他是一个比他的帝国更加完美的人,他的勤奋工作最终并没有能够挽救古罗马,但是他的《沉思录》却成为西方历史上最为感人的伟大名著。

《沉思录》是马可?奥勒留与自己的十二卷对话,该书大部分是他在鞍马劳顿中所写,记载了作者对身羁宫廷的自身和自己所处混乱世界的感受,他追求一种摆脱了激情和欲望、冷静而达观的生活。马可?奥勒留在书中阐述了灵魂与死亡的关系,解析了个人的德行、个人的解脱以及个人对社会的责任,要求常常自省以达到内心的平静,要摈弃一切无用和琐屑的思想、正值地思考。而且,不仅要思考善、思考光明磊落的事情,还要付诸行动。他把一切对他发生的事情都不看成是恶,认为痛苦和不安仅仅是来自内心的意见,并且是可以由心灵加以消除的。他对人生进行了深刻的哲学思考,热诚地从其他人身上学习他们最优秀的品质,果敢、谦逊、仁爱他希望人们热爱劳作、了解生命的本质和生活的艺术、尊重公共利益并为之努力。《沉思录》是一些从灵魂深处流淌出来的文字,朴实却直抵人心。

美国著名报人兼专栏作家费迪曼教授在《一生的读书计划》一书中,力荐《沉思录》这本书,他写道:《沉思录》有一种不可思议的魅力,它甜美、忧郁和高贵。这部黄金之书以庄严不屈的精神负起做人的重荷,直接帮助人们去过更加美好的生活。

虽然你打算活三千年,活数万年,但还是要记住:任何人失去的不是什么别的生活,而只是他现在所过的生活;任何人所过的也不是什么别的生活,而只是他现在失去的生活。最长和最短的生命就如此成为同一。这是该书中我最喜欢的一句话。

过去的已经过去了,我们再怎么懊恼后悔也改变不了已成的事实;而将来是未知的,谁也不知道下一刻会发生什么。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活在当下,专心地享受现在。有一个信徒问佛祖释迦牟尼:您常常教我们活在当下,那究竟怎么做才算活在当下呢?佛祖说:吃饭就是吃饭,睡觉就是睡觉。如此而已。这看似简单,试问,真正能做到的人又有几个?就谈谈我身边,我们习惯于吃饭的时候交谈,全然淡化了饭菜的美味;我们有时在听课时发短信,结果既没听清讲课内容也没在短信上表达清楚自己的意思我并不是回忆过去或者展望未来有什么不好,而是说,过于沉醉过去或未来可能会妨碍一个人现在的努力与行动。只有当过去的经验值得借鉴才需要回忆,只有未来的梦想对现实有意义才值得展望。而活在当下是我们享受快乐人生的秘诀,抓住现在则是我们创造美好将来的途径。

另外,这本书也引发了我们许多的关于死亡的思考,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更多的是要去思考死亡的意义,以及如何让有限的人生活得更有价值、更精彩。要让人生活得更有意义,就得从个人的修养着手,无论是品德修养还是业务素质,都需要不断地自我提高。个人价值的实现要辩证地看。一是为了全局利益而牺牲局部利益或个人利益。这种顾全大局精神体现了一个人价值的社会性。二是受到一定条件的限制。个人价值的实现不是无条件的,而受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如恩格斯指出:人的欲望要求同外部世界打交道,要求有得到满足的手段。而这些手段并非每个人都能具备。这就是说,个人价值的实现是具体的,要受各种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三是有些个人期望值太高。如果把不可能的事作为自己的价值追求,缺乏了实现的前提,自然就难以实现。这就要求我们,在确立自己的价值追求时,也要从自身和社会的实际出发。

最后,当我合上《沉思录》时,突然想到:这本书应该算是马克奥勒留的反省笔记。我们为什么不学学马克皇帝,每天思考一下今日得失,记录一点心灵的体会,及时地改正自己的过错,把过失和错误消灭于萌芽状态。没有反省难有进步,只有每天反省并改进一点自己的工作,才有可如愿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篇十:读《沉思录》有感】

读完玛克斯奥勒留的《沉思录》,让我感到莫名的震撼,这种震撼一次又一次地冲击我的心灵。这是一本关于道德和人性自身探索的书,它强调了人心要遵循宇宙自然之道,要求人理性、节制地生活,并常常自省,对人对事都要持有宽容、谦逊、热诚之心,同时还解析了个人对社会的责任。《沉思录》是我净化心灵、对人生更深层次思考的指引明灯,它让我对工作对生活均有深刻的感悟。

感悟一:

热爱你所遭遇的一切,神用命运之线为你织造的一切,因为还有什么比这更适合你的呢?

对任何发生的事情抱怨,便是对于自然的违逆,因为一切的事物都不过是自然的某一部分而已。

是啊,不要去埋怨自己所遭遇的,更不要去无谓地痛苦。相信自己能够承受苦难,相信自己不是弱者,那么,我们将会从苦难的历练中浑然新生。联想到一些人,或富或贫,或长或幼,都有一颗赤子之心。他们用自己顽强的意志力,将这种与苦难对抗的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大至如汶川地震中的遇难者家属和其他生还者,他们用无比的勇气、乐观的态度、坚强的信念携手度过了这一灾难,重建了自己的家园,因为他们知道这是自然灾害,是任何人控制不了的,只有勇敢面对才能找到出路。小至我们的司法考试,有多少干警付出大量的时间、精力仍没成功,但他们没有放弃,也没有抱怨,因为他们相信现在的状态只是暂时的,只要好好把握机会,付出更多的努力,成功必然向其招手。

玛克斯在位期间一直处于战乱四起、内忧外患的困窘情况,他尚且能处之泰然,反观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不少人并不满足于现状,对自己、对生活充满困惑和烦恼,稍有不顺心首先发出的是抱怨的声音,为何我们不先反省自己,且常怀感恩之心看待事情呢?其实只要换种角度我们就可以看到不一样的风景,也可感受到这种遭遇是收获比失去的更多。

感悟二:

不要不情愿地劳作,不要不尊重公共利益,不要不加以适当的考虑,不要分心,不要虚有学问的外表而丧失自己的思想,也不要成为喋喋不休或忙忙碌碌的人。

我们每天都要准备碰到各种各样不好的人,但由于他们是我的同类,我仍然要善待他们。不要以恶报恶,而是要忍耐和宽容,人天生就要忍受一切,这就是人的义务。

促使他做这错事的乃是由于他对于善与恶自有一番见解。那见解究竟是怎样的见解,对这见解已经了解,你便会寄以同情,而不是惊讶愤怒。因为你自己对于善与恶的见解和他的正是相同,或是相差不多,所以你必须要原谅他。但是如果你对于善与恶的见解不是如此,那么你对陷于错误的更该宽恕。

作为一名公职人员,职业决定了我们必须以公共利益作为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必须要对社会有所贡献。我们只有由衷地热爱检察事业,才会认真地思考如何更好地利用法律打击犯罪,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的稳定,成为一名优秀的法律监督者。

玛可斯奥勒留把一切对他发生的事情都不看成是恶,他与邻人甚至是恶人相处,铭记同源之情,常怀一颗宽恕之心。我们在工作中亦应如此,对任何事情都不能掉以轻心,要多加考虑,最琐碎的事也应顾虑到其结果。我们的工作行为也许会间接决定一个人的将来,因此以小心谨慎的态度审理案件,凡事多想一点,从而正确适用法律是我们必须坚持的工作原则。而在面对嫌疑人时我们最需要的是要学会忍耐和宽容,细心听取其讲话,尽可能地深入他的内心,这不管是对于破案还是教育嫌疑人都是大有帮助的。我们要把他的错误指示给他,因为他们都是认错目标而误入歧途,法律制裁一个人的最终目的不是惩罚,而是教育,让他深刻认识自己的错误所在也是作为一名法律工作者的责任,因此宽恕之心就显得尤为重要。

感悟三:

只要我记着我自己是这样的整体之一部分,我对一切发生之事就会感觉愉快,只要我与同类的各部分保持密切的关系,我便不会做任何背叛人群的事。

从邻近枝上砍下来的一枝,必定也是从整棵树上砍下来的。同样的,从一个人分隔开的一个人,也必定是从整个人群中分隔开了。一个枝子是被人砍下来的,一个人与他的邻人隔离确是由于恨他、遗弃他而自动地与他隔离;并且不曾觉察他这样做乃是与整个人群隔离。我们有力量能和邻近的枝子长在一起,与整个再凝合无间,不过此种裂痕如连续发生则脱离的部分很难再黏合起来恢复原状。一般而论,起初即和树一起生长一同生活的枝子,和切下来再补偿上去的枝子,大不相同,这是园丁都会告诉你的。纵然同一躯体,却不再同一心。

最近发生的山西王家岭矿透水事故,正是所有救援人员的同心同力、被困井下工人的相互扶持相互鼓励才创造了这次救援的奇迹,它再一次用铁的事实说明了团结的重要性。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不也必须秉承中华民族的这种优良传统吗?想要成为一个团结优秀的集体,我们都需要用真诚去面对集体中的每一个人,让这个集体里的每一个人,都感觉到心灵的温暖。一个团结的集体能产生巨大的凝聚力,所遇到的任何困难都会迎刃而解,因为集体拥有个人无法比拟的无穷智慧。友爱产生动力,和谐铸就辉煌,这就是所谓的团结就是力量、人多力量大,柴多火焰高。因此,对那些把单位的事情乱传播、乱猜测,弄得满城风雨;视同志为对手,加以嫉视,专盯别人的缺点毛病;同志之间互不信任,工作协调不好,忽视思想感情的交流沟通等行为必须摈弃,对那些切下来再补偿上去的枝子必须加强教育,使他们回归到群体中来。

《沉思录》是一些从灵魂深处流淌出来的文字,朴实却直抵人心,它让我思考人生,思考自己,也思考周围的一切,它的好不是读一遍就可以领悟的,相信每读一遍都会有新的感悟和收获,真正的带给我成长。

【篇十一:读《沉思录》有感:一本心灵之书】

环顾历史,那些赫赫有名的人物都到哪里去了?他们像一股青烟一样消失了。这是温家宝总理2007年在新加坡访问时,会见中国驻新使馆人员和中资机构代表,道出的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这句话原出自古罗马著名的哲学家帝王马可?奥勒留撰写的《沉思录》。温家宝总理还说:这本书(《沉思录》)天天放在他的床头,可能读了有100遍,而且天天都在读。一时间在国内销售火爆,加上出版商的宣传和媒体的推波助澜,阅读温家宝总理的枕边书,成为近两年的一种流行。

我读这本书,是在今年省商务厅开展的三读活动中,由各党支部和处室组织的一项活动内容,好书交换活动。厅机关党委作为好书,相互交换一起阅读。自己反复读了两遍,因年代久远,又讲到很多抽象的东西,只是理解大意。

《沉思录》这本书,篇幅不长,共十二卷,可以说是一本心灵之书,处处流淌的是一些来自灵魂深处的文字,多数都是作者深刻的人生感悟,朴实却直抵人心。

本书一开篇,就用了将近9页的篇幅来表达作者学习和感恩的过程,他写道,从他的祖父那里,他学习到弘德和制怒;从他的父亲那里,他懂得了谦虚和果敢;从他的母亲那里,他濡染了虔诚和仁爱,以及远离奢侈的简朴生活方式;从他的老师那里,他学会了忍受劳作、清心寡欲,不干涉他人事物和不轻信流言诽谤等等,从不同人身上学到许多优秀的品质和人生的经验,更重要的是,他掌握了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正确方法。我认为,这与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孔子,所说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道理非常接近,身边的人是最好的老师,要时常发现他人的优点,善于吸收有益的经验,勤于思考,取长补短,是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的关键。

作者认为,宇宙是一个有序的、完善的整体,人不过是宇宙中的一粒元素,也是社会共同利益体中的一员,应当遵从自然而生活,按照理性(即本性)协调而动,与周围万物达到和谐统一。这与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所说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很接近,与我们现在所讲的尊重科学、尊重自然,尊重规律,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也是相近的。

书中写到,人生的最高理想是按照宇宙的自然之道去生活,这里的自然不是任性放肆之意,而是所谓的理性、本性、法等等,作者推崇一切美好的德性:善良、谦虚、真诚、理智、镇定、豁达。我认为,这类似于我国古代的礼,可理解为一种道德规范。这本书,第一部中文译本,是由翻译大师梁实秋先生翻译的,他在推荐这本书时说,人生的美德有四:一为智慧;二为公道;三为勇敢;四为节制。如果我们能固守它,能居于它们之中,就好像到了一个幸福之岛生活一样。

通过对《沉思录》的阅读与思考,给我的感悟和收获,就好像是精神旱地的一场及时雨,洗涤和净化了自已的内心世界,人只有经常用心灵去审视自己,反省过往,保持内心的宁静,才会快乐的工作,愉快的生活。

【篇十二:读《沉思录》有感】

《沉思录》为我们净化心灵,洗去俗尘。这是一本用灵魂写成的书,通过阅读获得强大的精神力量。人可以通过双眼看世界,但是有个死角就是自己,所以看清自己、与自己对话从来就不是用眼睛能够做到的,唯有用心灵去审视过去,去反省过往。而反省自己,与自己对话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绝对真诚、平和的心态,需要超凡、决绝的勇气。

作者好像一个异常严峻而又平和的人站在镜子面前,告诫镜子中的自己。在书中,他这样对自己说到你错待了自己,你错待了自己,我的灵魂,而你将不再有机会来荣耀自身。每个人的生命都是足够的,但你的生命却已近尾声,你的灵魂却还不去关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幸福寄予别的灵魂。这不是历经沧桑之后绝望的结论,而更像是一段无奈和伤心的喟叹。这不是简单的内心独白和情绪倾诉,这是本我与自我的交谈,这是解剖灵魂,对自己进行告诫。他总是这样在书中狠狠地拷问自己。作者认为要常常自省以达到内心的平衡,要摒弃一切无用和琐屑的思想,正直地思考。如果我们的精神水平尚不能到达自我批评的高度,那至少,我们可以通过阅读,接受《沉思录》给我们灵魂的洗礼。

人这一生,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能战胜自己的人,便能战胜一切,而这也是我们最容易忽视的一点。待人宽,责己严的古训人人都知道,但是在工作和生活中,却不容易做到,我们应该做的,是多将思想放在自己的身上,每日三省,想想自己能为家人、为社会做些什么。老子在《道德经》中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聪明的人,应该既能正确认识别人,也能正确认识自己。注意别人的缺点和行为,将使我们审查自己的缺点和行为,不断完善自我,提升自我,实现自我价值。

自我实现的途径因人而异,对自我实现的需要的满足也各不相同,正如马斯洛所说:有人可以表现出体育、艺术或发明创造上的伟大成就,也有人却希望成为一个理想的母亲。然而,它们都可以成为一个成功者。

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的标志,并非总是那些令人难以企及的伟大事业或成就,并非总是某个巨大的、最终难以完成的具体目标。成功可以体现在梦想成真的结果之中,也可以体现在努力奋斗的过程中。假如在这个过程中真正发现了你真实的自我,或实现了自我的超越,假如你在这个过程中真正体会到了战胜各种困难和不利环境的喜悦,假如你在这个过程中为人类社会的和谐与发展做出了你应有的贡献,假如你在这个过程中,为后来人探明了道路,创造了更多的成功的机会,那么,谁还能否认你的成功呢?

你会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希望、幸福和快乐,因为归根到底,成功是一种人生的境界。

生命沉思录读后感


【篇一:生命沉思录读后感】

《季羡林生命沉思录》由数十篇千字随笔组成。非常朴实的话语谈论了人生绕不开的酸甜苦辣、进退荣辱,语言朴实无华,但从一个看惯了人生百态,明了了世间春秋的世纪老人笔下绘出,渐觉启迪之意非同寻常。

季老先生提出了不完满才是人生,这是他从另一种意义上对人生的诠释。尽管人人都希望有一个完美的人生,然而每个人不可能始终一帆风顺。在每个人的工作、生活、学习中都会或多或少的遗憾,我想没有几个人会喜欢它,但是它确确实实又是生命中的收获,可以入心且无声,象长了翅膀,在偌大的心灵世界里自由飞翔。它可以是美好的回忆,也可以是痛苦的煎熬,带给人的是对生命更多、更深刻的感悟。没有经历过遗憾的人生是不完整的,遗憾是一种感人的美,一种破碎的美,因为有它,人世间一切的真善美将更值得称颂;因为有它,生命将更值得去回味;因为有它,就有了远走天涯的念想。

人的一生很短暂,生命其实是人的一生中最脆弱的。在有生之年,要学会生气勃勃地生活,痛快淋漓地享受生命。在这个世上,我们不应当太多的在乎和顾岂别人怎么样评别自己,只要你认为做的对,你就坚持去做。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每个人都应当有一个自足的内心精神世界,每一个人都必须要有自己人格上的独立自主。你虽说不能脱离这个社会和他人生活,但你不能一味地攀援在社会建筑物和他人身上。你要在自己的生命土壤中扎根,要在人生的大海上抛下属于自己的锚,有了它们,你的心中就拥有了一个对你来说最安全的场所,就会珍藏住你心中最珍贵的宝物,任何灾祸都不能侵犯它。

【篇二:生命沉思录读后感】

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白岩松以前说过这样一件事。有一年北京大学开学,一位学子拖着沉重的行李来北大报到注册,当他看到一位村夫一样的老人,就连忙喊来,请他帮着扛行李,并许诺付费。老人微笑着帮他的行李带到了目的地就悄悄离开了。之后在开学典礼上,年轻的学子看到了那位老人竟坐在主席台上,事后一打听,原来还是位北大的副校长。更令他震惊的是他就是享誉中外的学者季羡林老先生。

老先生已将近百岁了,作为一位跨世纪的贤者,他历经了太多的沧桑,看惯了人生的荣辱,不用说其煌煌的著作,就说其自身,也是一本难得的人生教科书啊!

手头的这本《生命沉思录》辑取了老先生各个时期著作中的哲思小语,分人生卷和学问卷两辑,囊括为学与为人的多个方面,他是季老一生的足迹,像星星一样镶嵌在思想的天空上,闪烁着永恒的光亮。子曰:四十而不惑。照现代人的明白,认为人到了四十岁就会摆脱名利的干扰,人生变得智慧和通达起来。但翻阅老先生的生平,读他的人生论语,却感觉老先生的一生都是那么的乐观聪颖,超越洒脱。是什么使老先生始终那么自知豁达?是什么使老先生永远那么的清澈澄明?我在边读边思中明白了那句名言───人到无求品自高。

人怎能无求?老先生说:不管(人的)寿长寿短,都要尽力实现这仅有的一次生命的价值。老先生以其卓越的学术成就赢得了世人的尊敬。但他又是那么的谦逊淡泊,对待吃,他说:食足以果腹,不就够了吗?对待穿,他有老主意:以不变应万变。一身蓝色的卡其布中山装,春、夏、秋、冬,永不变化。对待官,他说:我最厌恶人摆官架子,然而偏偏有人爱摆。这是一种极端低极趣味的表现。老先生以前坦率地说:我决不是一个完全没有虚荣心的人,我也决不是一个完全淡泊名利的人。他把对学术和事业的追求放在了人生的首位,从少年到老年,不管风云如何变幻,一向孜孜以求,不知疲倦。他说:无为而有为。他一生面临的诱惑颇多,但一向淡然以对,他以学术涵养人品,以人品光照学术,他以炉火纯青的学术和人格,展现了中国知识分子历来永恒不变的精神品格。

先生以前说,自己说的都是真话。我从这本书里真切地听到了他心灵的脉动。谈世相、论佛道、说文学、怀亲友、侃天与地、聊东方与西方,先生娓娓道来,三言两语,风格委婉,见解深刻,耐人寻味。我想,这除了与先生漫长的人生经历和丰富的学术知识以外,更与先生通达的人生观念有关。先生学贯中西,对佛教颇有研究。先生说:我缺少慧根,毕生同佛教研究打交道,却不能成为真正的佛教徒。但是,我对佛教的最基本教义万有无常却异常信服。我认为,这真正抓住了宇宙万有的根本规律,是谁也否定不掉的。先生研究宗教,而不信宗教,但却从相关教义中汲取人生甘露,将佛教玄学大而化之,参见世事,洞明人生。先生于无欲无求之间从纷繁的世务中超脱,在繁杂的世相中看透了繁华与兴衰,因此先生心态是那么的平和、步履是那么的从容,他一路走来,满身的智慧,让人高山仰止。

我今年三十岁了,要像先生一样把所有的精力投入到对事业的追求中去,把烦杂的私念抛开,咬定青山不放松,用先生话讲,就是无为而有为,淡泊名利,执着于事业。低调地做人,高调地做事,去创造价值。

【篇三:季羡林生命沉思录读后感作文】

《季羡林生命沉思录》以自叙的口吻,至真至诚的文字记录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对自我的反思,对学术的追求。从中,我们不难看到一代国学大师季羡林老先生对信仰的坚守。

阅读作者关于文革经历的心灵独白,我不禁潸然泪下。十年浩劫中,季羡林被戴上反革命的帽子,身心遭到极度地摧残。当他不堪忍受批斗和羞辱时,一度决定自己结束生命、摆脱厄运。但最终,他还是坚强地活了下来。

如果说,季羡林留德十年后,谢绝剑桥邀请,毅然回国是出于报效祖国的爱国热忱。那么,当他挨批遭打、学术尊严荡然无存、内心充满矛盾和痛苦时,决意忍辱偷生,这不能不说是信仰的力量使然啊!

坚守信仰,他在黑暗的岁月里看到国家前景的光明;坚守信仰,他从内心拥有了把握自身命运的力量;坚守信仰,他思考不息,笔耕不辍,利用看楼门的时间,翻译了280万字的梵文作品《罗摩衍那》

如今,季羡林已是一位耄耋老人。就在他95岁生日时,他仍然坚定地说,我们这个大国能够和谐、团结,会影响世界和全人类。没有人能阻止中国的腾飞。可见,季羡林老先生终生都在坚守自己的信仰,愈久弥坚!

孔子曰: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死亡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人民对国家失去信仰以后的崩溃和涣散。在中国正在走向腾飞的今天,更需要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坚守信仰、凝心聚力。唯有如此,面对发展机遇,抑或是天灾人祸时,我们才会更团结,更坚强,更有为!

【篇四:生命沉思录读后感】

我去年读了《季羡林生命沉思录》,这本书是作者集大成,编辑的季老有关人生的名言名句。我各取所需地把其中的一些语句抄给同事欣赏,交流心得,颇有收获。我就来个串串烧,再学习一遍,再品味其中的哲理,把它变成自己的语言和行动。

季老说: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一个人都是孤独的旅客。生活在社会上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越好,道德水平越高。还说:家庭是一个真正的安身立命之处。在这里,人们主要祈求的就是温馨。对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属还是朋友,都应该有一个两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

季老的话普通中见真理,我是个任性的人,头上有两个发旋,更加强了我倔犟的脾气。这两字箴言,我只做到真字,而不会忍。所以,一生坎坷,幸福指数就偏低了。

季老认为:人真是一个奇妙的动物,人的一生也多半是奇妙的一生。你想走的路,有时无论如何也走不上。你不想走的路,不知不觉之中,不管有多少曲折,最终还是要走上。可不是吗,什么缘分啦,机会呀,环境啦,舆论咯,国情啊等等,都把你赶到这条路上。唯物主义不能解释,那就用唯心论解释吧。这里的忍字我是跑不掉的,俗话说的好哇,人到弯腰树,不得不弯腰哦!

任何人的一生都是一场搏斗,人世间,波诡云谲,因过错综。只有能做到尽人事而听天命,一个人才能永远保持心情的平衡。连季老都说我是一个没有出息的人,我的感情太多,总是供过于求。所有这一些偶然性都集中在一起,压到了我身上。我自己的性格制造成的这一个十字架。只有我自己来背了。奈何,奈何!我们普通人身上的十字架肯定比季老的又大又重吧,我这样想。

季老还论述到忘和怀旧,对我也有启迪作用。他说:人生下来,既能得到一点乐趣,又必须忍受大量的痛苦,后者所占的比重要多得多。而,人能忘渐渐地从剧烈到淡漠,再淡漠,再淡漠,终于只剩下一点残痕;有人,特别是诗人,甚至爱抚这一点残痕,写出了动人心魄的诗篇在中国古代,抒情的文或诗,都贵在含蓄,贵在言有尽而意无穷,-把读者的心带向悠远,带向缥缈,带向一个无法言传的意境。人不仅会忘,有时还要怀旧,怀旧是有人味的一种表现,怀旧能净化人的灵魂。季老生活的秘方就是如此吧,忘记痛苦,爱抚生命,感恩戴德!

季老饱受文革之苦,曾说:好多年来,我曾有过一个良好的愿望:我对每个人都好,也希望每个人都对我好。指望有誉,不能有毁。最近我恍然大悟,那是根本不可能的。这是季老的感慨,也是我们大家的感慨吧。

【篇五:生命沉思录读后感】

这是一本用灵魂写成的书。人能够透过双眼看世界,但是有个死角就是自己,因此看清自己、与自己对话从来就不是用眼睛能够做到的,唯有用心灵去审视过去,去反省过往。而反省自己与自己对话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绝对真诚、平和的心态,需要超凡、决绝的勇气。

翻阅了《生命沉思录》之后,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话是阅读,能够让我永不媚俗。这是我一向肯定并坚信的真理。

命是先天,是上天的口令;运是后天,是道路。奔驰车走山路,有命无运;拖拉机走山路,命得其运。这句话准确并形象的阐述了人的命运,命是上天安排,而运是能够自我掌控的。因此,一个人生下来,要活出自己的精彩。

风水:就是那风、那水就是你无论生还是死,都有山如龙,水如龙,那么盘绕着你,还有阳光

那佛像真高大啊,当我在一个高高的昏暗的阁楼触摸到他众多的、有裂痕的手臂的时候,我因受到震动而流泪。

哪只手臂是接引我的啊那一瞬间,既想逃离,又想被他环抱而沉睡

医药只能部分地解决人肉体层面的问题,而更大的问题在于养心和养神。要想?离苦得乐?,还要内心的觉悟。读完全书,这是一次心灵的洗涤。心灵得到了净化。

人的差异性源于灵魂的差异;源于生命能量的差异;源于诗性和艺术性。我们的灵魂需要反思。一颗孤独的心,一张莫测的脸,摒弃一切世俗,甘愿自我放逐。我们要在反思中前行!

书中写到,幸福,就是甘于平庸的感受。甘于,就是在平庸中也能咂巴出甜蜜和幸福来。能随时随地享受当下的人,就幸福。

对于我来说,幸福就是懂得感恩,感谢生命中所有陪伴你的人和事;幸福就是求真务实,不为虚荣而放下自己真正喜爱的东西;幸福就是坚持理想,勇于担当属于自己的职责生活本就就应是幸福的,唯有懂得惜福的人才最幸福!

读曲黎敏的《生命沉思录》,正是2012年12月,转眼就迎来了光明的2013年,感觉像是新生,所谓这个世界末日,也许是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追求戛然而止,我们应走向觉悟的生活。物质的极大化没有使得我们更快乐,是时候该渐渐消除肉身的躁动,而等待精神的小鸟飞抵我们的精神乐园。漫步人生路,因我们自己的选取让自己的生命有好处。人要活出生命的价值,人要活出生活的质量。活着,是一种职责!是为了追求精神的满足。人生苦短,不管这一生成功或失败,你必须都曾做过什么事,活得虽然平凡但是要精彩,给生命以时刻,给时刻以生命。生命主要是为了经历,以此构成一个个真实的精彩的人生。这是生命最弥足珍重的状态,每一个安于途中的生命都将尽享人生。

【篇六:《生命沉思录》读后感】

最近,读到曲黎敏的《生命沉思录》,关于感悟生命的一书,感触颇深。可以说该书是一本充满大智慧和富有哲理之作。作者从养生到养心,实现华丽转身。面对当下文化焦虑、社会变革,精神颓废,价值失衡的现实。作者走笔春秋,扬汤止沸,对衣食、男女、婚姻、*、人性、生死、灵魂、宗教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全书诗情洋溢、哲思通透、禅意悠远,行文流畅。

中国当代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周国平先生对此评价很高。他说:灵魂进入肉体,于是有了人的生命。生命,灵魂是道,肉体是器。养生,不是调养肉体,而是调养灵魂,使之阳光明媚,照亮肉体。真正善养生者,必善采人类智慧之精华以养心,且听曲黎敏说。

是啊!曲黎敏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就是养生不如养心。她说:医药只能部分地解决人肉体层面的问题,而更大的问题在于养心和养神。要想'离苦得乐',还要内心的觉悟。

由此可见,时下流行的养生诗话: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神补,真的还是有些道理的。我们认为,补是针对虚症而言的。药补的理由就是有病治病,无病也可强身。食补也是历来医家都极为推崇的。唐代药王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说:凡欲治疗,先以食疗。既食疗不愈,后乃用药尔。那么,神补就是我国中医的一大贡献。中医注重得神者昌,失神者亡,注意清静养神,适度用神。动静结合,节欲守神,怡情畅神。

因此,扫除种种烦恼,自我摆脱悲愁的情绪,都应属于神补的范围,严格地讲还包括精神心理调养、情趣爱好调养和道德品质调养等方面。融合了传统医文化、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等内容,都是有益身心健康的。

归结起来一句话;生命诚可贵,养生在养心。

【篇七:生命沉思录读后感】

对于生命,我们需要的是思考,需要的是细细品味。我一般选取寂静的夜晚来聆听季羡林先生的教诲,只有这样,我才能从他的沉思中引发我对生命的反思。

用什么词语来形容这本书呢?震撼力?一个年过九旬的老者用词就应是平和淡定的,但在这看似必然的规律中往往爆发出惊人的思想火花。这是一个智者长年累月的积累。

我目视先生的书,书的题目告诉了我答案。这是一位年过九旬的老者倾其一生的思考凝聚成的智慧结晶,我们思考了一个问题,一点问题,一些问题,他却思考了一辈子问题,他不断的思考,思想也就给了论题以源源不断的生命力。正是这种生命力缩短了我渐悟人生命题的时刻。

人类能永存,能到达大同的境界。在向大同之域前进的途中,每一代人都有务必完成的使命。人生的好处也就在完成使命中得到实现。

先生思考人生的见解是独到的。但他并不特立独行,只是从不人云亦云。人生的契合就应在线上而不在点上,或许一样平淡无味的连成直线,或许一样跌宕起伏的连成曲线。先生对于世事的剖析是充满睿智的,同时又有一种无奈感:我没有对任何人打击报复,并不是由于我度量个性大,能容天下难容之事,而是由于我洞明世事,又反求诸躬。先生是孤独的思考者。虽然他深知: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一个人都是孤独的旅客。但是,在他内心,却渴望与知己举杯邀明月,共谱人生曲:我不谬托自己是锡予先生的知己,我只能说锡予先生是我的知己。我们并没有读到舍我其谁,鹤立鸡群。但却读到了相得益彰,另辟蹊径。

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部电视剧,自己是主角,但一个人是不可能演下去的。因此人生不是孤独的。

做人是中国人一向很重视的问题,在励志书,人脉关联书泛滥的这天,做人的话题更打上了这个时代的烙印,多了惶恐与艰难。太想取悦于这个世界,而不知道这个世界的完美源于你颓唐的、忘却一切的、甚至忘我的

现代人的焦虑,不自在,往往不是正因把自己看的太重,就是正因太想取悦他人。

我觉得,一个作家最重要的品质是爱祖国,爱人民,爱人类,在这三爱的基础上,那些皇皇巨著才能有意于人,无愧于己。先生对于文学的论断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一如他自己的文风:沉稳、大气、厚重、凝练。

我们能感受到先生学术观点的凝聚力,是正因中华文化之花早已在我们每个中国人的骨子里生根发芽。先生的学术观点不拘泥于小处,而是着眼于大处:我缺少慧根,毕生同佛教研究打交道,却不能成为真正的佛教信徒。但是,我对佛教的最基本教义万有无常却异常信服。我认为,这真正抓住了宇宙万有的根本规律,是谁也否定不掉的。

生命在于户外,身体的户外强健了我们的体格,而头脑的户外则增加了我们的智慧。生命需要沉思,外部环境是喧哗的,处世是艰难的,我们更需要一颗平静祥和的内心,以我们的智慧去迎接漫漫人生路。

【篇八:《生命沉思录》读后感】

《季羡林生命沉思录》由数十篇千字随笔组成。非常朴实的话语谈论了人生绕不开的酸甜苦辣、进退荣辱,语言朴实无华,但从一个看惯了人生百态,明了了世间春秋的世纪老人笔下绘出,渐觉启迪之意非同寻常。

季老先生提出了不完满才是人生,这是他从另一种意义上对人生的诠释。尽管人人都希望有一个完美的人生,然而每个人不可能始终一帆风顺。在每个人的工作、生活、学习中都会或多或少的遗憾,我想没有几个人会喜欢它,但是它确确实实又是生命中的收获,可以入心且无声,象长了翅膀,在偌大的心灵世界里自由飞翔。它可以是美好的回忆,也可以是痛苦的煎熬,带给人的是对生命更多、更深刻的感悟。没有经历过遗憾的人生是不完整的,遗憾是一种感人的美,一种破碎的美,因为有它,人世间一切的真善美将更值得称颂;因为有它,生命将更值得去回味;因为有它,就有了远走天涯的念想。

人的一生很短暂,生命其实是人的一生中最脆弱的。在有生之年,要学会生气勃勃地生活,痛快淋漓地享受生命。在这个世上,我们不应当太多的在乎和顾岂别人怎么样评别自己,只要你认为做的对,你就坚持去做。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每个人都应当有一个自足的内心精神世界,每一个人都必须要有自己人格上的独立自主。你虽说不能脱离这个社会和他人生活,但你不能一味地攀援在社会建筑物和他人身上。你要在自己的生命土壤中扎根,要在人生的大海上抛下属于自己的锚,有了它们,你的心中就拥有了一个对你来说最安全的场所,就会珍藏住你心中最珍贵的宝物,任何灾祸都不能侵犯它。

【篇九:《生命沉思录》读后感】

我去年读了《季羡林生命沉思录》,这本书是作者集大成,编辑的季老有关人生的名言名句。我各取所需地把其中的一些语句抄给同事欣赏,交流心得,颇有收获。我就来个串串烧,再学习一遍,再品味其中的哲理,把它变成自己的语言和行动。

季老说: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一个人都是孤独的旅客。生活在社会上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越好,道德水平越高。还说:家庭是一个真正的安身立命之处。在这里,人们主要祈求的就是温馨。对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属还是朋友,都应该有一个两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

季老的话普通中见真理,我是个任性的人,头上有两个发旋,更加强了我倔犟的脾气。这两字箴言,我只做到真字,而不会忍。所以,一生坎坷,幸福指数就偏低了。

季老认为:人真是一个奇妙的动物,人的一生也多半是奇妙的一生。你想走的路,有时无论如何也走不上。你不想走的路,不知不觉之中,不管有多少曲折,最终还是要走上。可不是吗,什么缘分啦,机会呀,环境啦,舆论咯,国情啊等等,都把你赶到这条路上。唯物主义不能解释,那就用唯心论解释吧。这里的忍字我是跑不掉的,俗话说的好哇,人到弯腰树,不得不弯腰哦!

任何人的一生都是一场搏斗,人世间,波诡云谲,因过错综。只有能做到尽人事而听天命,一个人才能永远保持心情的平衡。连季老都说我是一个没有出息的人,我的感情太多,总是供过于求。所有这一些偶然性都集中在一起,压到了我身上。我自己的性格制造成的这一个十字架。只有我自己来背了。奈何,奈何!我们普通人身上的十字架肯定比季老的又大又重吧,我这样想。

季老还论述到忘和怀旧,对我也有启迪作用。他说:人生下来,既能得到一点乐趣,又必须忍受大量的痛苦,后者所占的比重要多得多。而,人能忘渐渐地从剧烈到淡漠,再淡漠,再淡漠,终于只剩下一点残痕;有人,特别是诗人,甚至爱抚这一点残痕,写出了动人心魄的诗篇在中国古代,抒情的文或诗,都贵在含蓄,贵在言有尽而意无穷,-把读者的心带向悠远,带向缥缈,带向一个无法言传的意境。人不仅会忘,有时还要怀旧,怀旧是有人味的一种表现,怀旧能净化人的灵魂。季老生活的秘方就是如此吧,忘记痛苦,爱抚生命,感恩戴德!

季老饱受文革之苦,曾说:好多年来,我曾有过一个良好的愿望:我对每个人都好,也希望每个人都对我好。指望有誉,不能有毁。最近我恍然大悟,那是根本不可能的。这是季老的感慨,也是我们大家的感慨吧。

【篇十:《生命沉思录》读后感】

这本书就摆在我的床头。放在床头,是因为我不想让它沉睡。每当看到先生在封面的慈祥面容后,一股敬意油然而生。我并没有迫不及待拿起书来的急切心情,正如书的标题《季羡林生命沉思录》蕴含的深意一样,对于生命,我们需要的是思考,需要的是细细品味。我一般选择寂静的夜晚来聆听先生的教诲,只有这样,我才能从他的沉思中引发我对生命的反思。

用什么词语来形容这本书呢?震撼力?一个年过九旬的老者用词应该是平和淡定的,但在这看似必然的规律中往往爆发出惊人的思想火花。这是一个智者长年累月的积累,其中积蓄的力量天然浑厚;侠骨丹心?这当然不是仗剑天涯的侠客在高山流水的古乐中书写英雄孤胆红粉倾慕的浪漫主义故事。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责任感?没有人天生下来就肩负使命,为文学,为语言,为学生,为国家,甚至是为世界,为自然,但是一个有完美人格力量的人,一个对自己有严格要求的人,他对己和对人的责任感是作品的风骨,虽不显现其外,但却内蕴其中,和风却傲骨,气质超然。对我而言,似乎有一种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使我对生命的意义有种顿悟的启迪。我一直反思,这是一种什么力量呢?一个耄耋老者怎么会具有这种力量呢?我目视先生的书,书的题目告诉了我答案。这是一位年过九旬的老者倾其一生的思考凝聚成的智慧结晶,我们思考了一个问题,一点问题,一些问题,他却思考了一辈子问题,他不断的思考,思想也就给了论题以源源不断的生命力。正是这种生命力缩短了我渐悟人生命题的时间。

先生思考人生的见解是独到的。但他并不特立独行,只是从不人云亦云。在人生的旅途上,上天给了每个人不同的天时、地利、人和,如果个人的经历是一个个句点,把点连成线便成了走过的人生。人生的契合应该在线上而不在点上,或许一样平淡无味的连成直线,或许一样跌宕起伏的连成曲线。先生走过的人生道路无疑是曲折的,这无数条曲线迂回蜿蜒,爬满了老人往昔光泽红润的脸。饱经沧桑的他告诉我们:不完满才是人生。先生对世人的洞察又是透彻而一针见血的:根据我个人观察,对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来说,人生一无意义,二无价值。先生对人性的考量是批判性的,往往具有颠覆意义:我现在利用鲁迅的话来给坏人作一个界定:干损人利己的事是坏人,而干损人又不利己的事,则是坏人之尤者。先生对于世事的剖析是充满睿智的,同时又有一种无奈感:我没有对任何人打击报复,并不是由于我度量特别大,能容天下难容之事,而是由于我洞明世事,又反求诸躬。世事就是如此,人生充满滑稽,如果我是你,又将如何,又能如何?先生是孤独的思考者。虽然他深知: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一个人都是孤独的旅客。但是,在他内心,却渴望与知己举杯邀明月,共谱人生曲:我不谬托自己是锡予先生的知己,我只能说锡予先生是我的知己。由此,我们并没有读到舍我其谁,鹤立鸡群。但却读到了相得益彰,另辟蹊径。

先生对于文学的论断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一如他自己的文风:沉稳、大气、厚重、凝练。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许多文学作品常常以丰乳肥臀来作为噱头,令人心生厌恶。但它们的作者一定不是大师级的文坛巨匠。大师并不是不能有所突破,思想前卫,但却绝非油滑、轻浮、标新立异和哗众取宠。他的思想必然成熟,他的观点必然深刻。先生的文学观点几经雕琢,虽然不熠熠生辉,璀璨夺目,但是却难得的温婉大气、圆融平和。我觉得,一个作家最重要的品质是爱祖国,爱人民,爱人类,在这三爱的基础上,那些皇皇巨著才能有意于人,无愧于己。

先生的学术观点是有凝聚力的,这是因为它撷取了中国古老智慧的精华。一位运动员在奥运会上获得了金牌,你却在比赛时和他共同使劲,夺冠后和他一起高歌,这是一个国家的凝聚力的表现。同样,我们能感受到先生学术观点的凝聚力,是因为中华文化之花早已在我们每个中国人的骨子里生根发芽。我们有一种天人合一的思想,自先秦起就有,而且不限于一家,其后绵延未断。先生对于学术观点的阐述是细致而生动的:中国美术家不应当囿于眼睛和耳朵,而应当延伸到五官,其中最主要的是舌头而在西方,与舌头有关的美食,却不能译为beautifulfood。先生的学术观点不拘泥于小处,而是着眼于大处:我缺少慧根,毕生同佛教研究打交道,却不能成为真正的佛教信徒。但是,我对佛教的最基本教义万有无常却异常信服。我认为,这真正抓住了宇宙万有的根本规律,是谁也否定不掉的。先生的学术观点意义是深远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与和谐社会的理念不谋而合。在国学衰败的今天,老先生提出东方的思维模式是综合的,西方的思维模式是分析的并想方设法实行送去主义大力弘扬中华文化精髓,精神难能可贵。

我们夸奖一个人聪明,表示我们对他赞赏甚至羡慕;我们褒扬一个人智慧,却表达我们对他尊敬乃至折服。聪明先天而成,而智慧却可以后天培养。多观察,练就一双洞察世事的火眼金睛;勤思考,成就一付包容万象的宽广胸襟。在时间的历炼中能够形成自己的思想,这无疑就是智慧的。生命在于运动,身体的运动强健了我们的体格,而头脑的运动则增加了我们的智慧。生命需要沉思,外部环境是喧哗的,处世是艰难的,我们更需要一颗平静祥和的内心,以我们的智慧去迎接漫漫人生路。

读《沉思录》有感1000字


读《沉思录》有感1000字

陈永强

《沉思录》是一本语录体作品,极似中国的《论语》,思想之光闪烁着人类智慧的火花,充满浩然正气和深远大气,读起来令人冷静,发人深思。《沉思录》并非一本“快餐式”的心灵鸡汤,而是初读可能会令你大失所望且略感索然无味,但细读之后却直达你心灵深处的书。

读《沉思录》,犹如与一位智者或禅者的对话,让人灵魂高贵,精神净化。

“人总是想退隐乡间、海滨或者山林,你必定也对这种退隐生活十分渴望。可这种想法只是多见于最庸碌的常人,而你则有能力决定何时隐退到自己的内心。只有隐居到人的内心,一个人才能收获最多的平静和最少的烦忧,尤其是如果他内心思绪万千,只需凝神内视,即可立刻回复平静。我确信宁静正是心灵深处井然有序的表现。不断地隐退到自己的心灵深处吧,这样你就可不断获得新生。”每次读到这段话,我就更加明白陶渊明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的意境。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在以金钱和名利为代表的诸多欲望无法满足而感到烦躁不安的滚滚红尘中,只要我们能“退隐到自己的心灵深处”,守护心灵的净土,历练内心的从容,收获内心的平静,解除自己内心的焦灼,就能找到自己的“世外桃源”。

“有多少人在享受赫赫威名之后被人遗忘了,又有多少人在称贺别人的威名之后亦与世长辞。”是呀,不管你官多大,不管你多富有,也不过是“日食三餐,夜宿一隅”,我们不能被“名利”遮望眼,而忘却身边更美好的东西;不能被“名利”所羁绊,而失去真正自我的自由。我们不必纠结于过去的种种伤疤和痛苦,桎梏于历史的层层包袱,亦不必迷茫于未来的种种未知,恐惧于将来的袅袅迷雾,不争名夺利,不沽名钓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为利所动,不为名所惑。抓住“现在”,珍惜当下,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去快乐迎接崭新精彩的每一天!

“你错待了自己,我的灵魂,你将是不再有机会来荣耀自身。每个人的生命都是足够的,但你的生命却已近尾声,你的灵魂却还不去关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幸福寄予别的灵魂。”《论语》中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正是对该段话的穿越时空的遥相呼应。我们要心存敬畏,手握戒尺,头悬利剑,如临深渊,慎独慎微,勤于自省,常修为政之德,常思报国之举,常励奋进之志,常怀律己之心,做到自身正、自身硬、自身净,培养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始终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

“那操纵你的是隐蔽在内部的信念。”“要像屹立于不断拍打的巨浪之前的礁石,它岿然不动,驯服着它周围海浪的狂暴。”人必须有信仰。人生有了信仰才会拥有前进的动力,才会拥有奋斗的目标,才会拥有更美好的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只有坚守信仰,坚定信念,我们的人生才能绽放耀眼的光芒,人生才能更加美丽辉煌!

读沉思录有感1000字


【第1篇】

这是一本富有哲学思想的书。作者受斯多葛学派的影响,书中充满哲学的思辩。他认为“死亡与生殖一样是自然的一个秘密,是同一些元素的组合与分解,而全然不是人应当羞愧的事情,因为它并不违反一个理性动物的本性,不违反我们的结构之理。”至少那时的马可·奥勒留对生命有一种理性的认识,而不依附于神学思想,这是难能可贵的。此外,他还认为事物总是不断地运动变化的,而且相互联系着,他说“正如一切存在的事物都被和谐地安排在一起,新出现的事物不仅表现出继续,并且表现出某种奇妙的联系。”“我是由形式和质料组成的,它们都不会消逝为非存在,正像它们都不可能由非存在变为存在一样。那么我的每一部分就都被变化带回到宇宙的某一问好分,并将再变为宇宙的另一部分,如此永远生生不息。”由此作者发出要关爱人周边的人。

这是一本有关道德教育的书。作为帝王,他热爱学习,但学的不是用人御人之术,也不沉迷于权力情欲之中,他重视对自我更深层次的探索,也充满对人类道德的思考。这对现代人有很大的启发意义。我们不得不承认,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文明日益丰富的同时,现实社会的精神文明却在悄悄退化,而《沉思录》正是让我们重新找回“逝去的文明”的钥匙。在本书首卷中,我们便能读到这样的话,“从我的祖父维勒斯,我学习到弘德和制怒”。“从我父亲的名声及对他的追忆,我懂得了谦虚和果敢。”“从马克西默斯,我学会了自制,不为任何东西所左右。”他极力宏扬人性的真善美,认为这才是人的本性所在。 “待人宽,责己严”的古训人人都知道,但是在工作和生活中,却不容易做到,所以马可说,“不要不情愿地劳作,不要不尊重公共利益,不要不加以适当的考虑,不要分心,不要虚有学问的外表而丧失自己的思想,也不要成为喋喋不休或忙忙碌碌的人。”我们应该做的,是多将思想放在自己的身上,每日三省,想想自己能为家人、为社会做些什么,“当你不把你的思想指向公共利益的某个目标时,不要把你剩下的生命浪费在思考别人上”,因为,注意别人的缺点和行为,将使我们忽略观察我们自己的缺点和行为。在当今,以自我为中心,自我不断膨胀的世代,这是一曲清凉剂,让我们清醒,少埋怨社会,多想想自己为社会做了什么。

这是一本对人生充满思量的书。在马可的时代,还是由神权所统治。但作者有勇气挑战自己内心,这是悟性的开启,是人认识自己和神灵的最关键一步。他想到这世界如果无法改变,那么只能选择改变自己。他试着借助自己的创造力,用那些哲学、伦理和逻辑来摆脱内心困境。他对善与恶的思考,痛苦与快乐的选择,正直与阴谋,权力与义务等,其核心思想其实就是人类的道德。在人类几千年历史中,真正扮演救赎角色的其实便是我们人类自身的道德。如此说来,人的一生,原也是同内心欲望战斗的一生,而战斗的终极目标,不过是道德。如果我们能战胜自我,由一个高尚的道德所引导,那么这个社会的丑陋面也会随之淡去。

这是一本用灵魂写成的书。马可·奥勒留他告诫人们在轻看世俗的荣誉、名声,他说“多少人在享受赫赫威名之后被人遗忘了”“不要老想着你没有的和已有的东西,而要想着人认为最好的东西,然后思考如果你还未拥有它们,要多委热切地追求它们。”

书中也充满了心理学的知识,马可·奥勒留认为引起我们情绪变化是不是事物本身,而是我们对事物的看法,这与ABC理论是完全一致的。

本书的最后一章节还特别论述了死亡,提出“死亡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他说:“希波克拉底在治愈许多病人之后自己病死了。占星家们预告了很多人的死亡,然后命运也把他们攫走。亚历山大、庞培、凯撒在粉碎数以万计的骑兵和步兵、频繁地把整个城市夷为平地之后,他们最后也告别了人世。”作者再三向人们展现,死亡是自然规律,是每个人的必然归宿,是天命。圣贤也好,皇帝也好,平民也好,谁都无法逃脱。必然面对的事情,恐惧是没有意义的。这就引发了我们对于死亡的思考:如何让有限的人生活得更有价值、更精彩。要让人生活得更有意义,就得从个人的修养着手,无论是品德修养还是业务素质,都需要不断地自我提高。一个人只有奉献于社会,有益于社会,才是有价值的。所以政府官员多读此书很有必要。

在本书中,作者好似一个异常严峻而又平和的人站在镜子前面,告诫镜子里头的自己,书中“你……”的句式就是最好的明证。这不是简单的内心独白和情绪倾诉,这是本我与自我的交谈,这是解剖灵魂,对自己进行告诫。比如他在书中这样对自己说道:“你错待了自己,你错待了自己,我的灵魂,而你将不再有机会来荣耀自身。每个人的生命都是足够的,但你的生命却已近尾声,你的灵魂却还不去关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幸福寄予别的灵魂。”他总是这样在书中狠狠地拷问自己。如果我们的精神水平尚不能到达自我批评的高度,那至少,我们可以通过阅读,接受《沉思录》给我们灵魂的洗礼。

【第2篇】

一本充满平静的书,一本凝结智慧的书,一本拷问心灵的书,这就是两千年前的古罗马帝王马克·奥勒留从灵魂深处流淌出来的文字——《沉思录》。“《沉思录》有一种不可思议的魅力,它甜美,忧郁而高贵。这部黄金之书以庄严不屈的精神负起做人的重荷,直接帮助人们去过更加美好的生活。”美国的费迪曼如是评价。的确如此,在时隔两千年的今天,我们仍能跨越时空,看到作者低头沉思,与作者内心对话。

用灵魂去思考

现在,快节奏的生活工作让人渐渐忽略思考的重要性,在忙碌的生活中,往往疲于应付,没有时间安静下来细细思考。作为古罗马的帝王,奥勒留在他执政的近20年间,遭遇水灾、地震、瘟疫、饥荒、蛮族入侵、军事反叛等天灾人祸不断,公共职责的沉重负担和个人际遇的沉痛经历使他陷入了极大的悲观中,而使他能忍受下来的是思考,他以“哲学的沉思”来避开人世的纷扰,追求内心的安宁。他就像一个异常严峻而又平和的人站在镜子面前,时常自省,对镜子中的自己作出告诫与提醒。因此,贯穿在书中最为明显的是一种隐忍的恬淡,和对人的命运的深刻洞察。有人说,这是一个浮躁的社会,人们渐渐疏远,信仰渐渐缺失,一切都流于世俗。我认为,一味的否定是逃避,而思考将是一剂良药。这种思考不是无用和琐屑的思想,而是一种深层的思考,是对自己心灵的拷问,是与自己灵魂的对话。如同长途跋涉需要小憩,我们在行进的过程,身体的劳累可以通过睡眠缓解,然而心灵的劳累更不能忽略,也需要思考作为驿站。哪怕几分钟的沉思,也能让源自灵魂的潺潺溪水洗涤浮世尘埃。

用灵魂去生活

奥勒留认为,事物不能拂乱灵魂,“外部事物使你烦躁不安,那么请你注意,使你心情烦乱的并非事物,而是你对事物的看法,而只要你愿意,你是很可以将它打发掉的”。在生活中,我们容易被外界影响,让我们躁乱不安。很多外界的事物,似乎都“来者不善”。我认为,“不善”的并非事物,而是内心无法抑制的“不善”。人通过双眼看世界,但是有个死角就是自己,看清自己,与自己对话不是眼睛能够做到,唯有用心灵。当繁琐的事物压来,你是否消极低落?当生活的不公袭来,你是否怨天尤人?奥勒留会告诉你,当你低落,当你埋怨,你只是在逃避生活。古往今来,有很多人所谓“看破红尘”,便要退隐,寻找山林,寻找海滨。他们放弃了作为一个“社会人”应肩负的责任。奥勒留教给我们,怎样用恬静、自然、美好的态度去对待一切。其实要相信,我们的心就是一个宁静去处,我们可以挖掘灵魂的力量,既获得平静,又担负责任,并且让这种平静更好地为担负责任而服务。所谓“大隐隐于市”,当俗世的烦嚣和肩负的重任都不能让我们烦恼退缩,我们便懂得了用灵魂去适应生活,改善生活,我们便懂得善用灵魂的力量,去加重生活的分量。

用灵魂去创造

【第3篇】

《沉思录》,是一本很好的人生哲学书,它以简易的笔调、优美的语言、生动的哲理故事,帮助你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调适身心,领悟生命的美好与工作的真谛,确保在最和谐的状态下愉快地、聪明地和高效地工作。工作之余,边读边思考之后,我对工作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大家都知道,每个人作为社会的一分子,都在通过各自的工作,为社会创造价值积累财富,为他人提供所需,推动社会的进步、促进文明的发展。同时通过工作可以满足我们生存的需要、安全需要、情感归属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工作的不仅满足了人们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而且其最大意义与价值在于体现生命存在的价值,发挥自己的才华,不断地使自己提升到更高的平台,而不是单纯为了薪酬。如果我们认知到了工作的重要性和意义,那么,还有什么理由不热爱自已的工作呢?热爱工作的本质就是热爱自已的生命,辛勤工作的意义就是为了让自已的生命不要虚度、让自己的人生更有价值。尤其在高度分工的现代社会,在效率、业绩至上的今天,工作压力无时不在,有时令人浮躁不安,那么作为一名企业员工,我们又该怎样对待工作呢?

一、首先要热爱工作,正确看待工作,工作是权利也是义务,要以一种积极的、良好的和感恩的心态对待自已的工作,不要将工作视为累赘、看作负担。思想决定行动,积极培养对事业的激情、对工作的热情,对工作有了积极的看法,才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并从中享受到乐趣。

二、无论何时,认清自己的岗位使命。既要制定工作目标,又要注重培养自身修养;既要真诚坦率为人,又要勤恳踏实干事。“在其位,谋其政”,如果不能很好地履行工作的任务,一天两天也许感到轻松舒适,但长此以往,必定陷入空虚,觉得活着失去了意义。我们每个人要具有与企业同命运的职业感,都以积极主动、自觉自愿的心态来工作,我们的企业不但会得到更大的发展,同时我们自身的能力不仅会得到提升,而且能从工作中得到乐趣,获得成就感。

三、学习是人生永恒的主题。当今社会,知识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不努力学习,就会被淘汰。因此,我们要做一个善于学习的人,逐步充实自我、完善自我,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才能不断超越自我,适应企业的发展。善感恩的人都会感谢企业提供一切让他学习成长的机会,除从书本上获得知识外,更要像大海结纳百川一样,怀着感恩的心对待领导和同事,虚心地向所有人学习,以积极的目光看到他人的优点,这样才能增强自身的知识与技能,才能确保优质、高效地完成各项工作。

四、必须勤于思考,勤于谋事,多观察、多思考、多总结,不断提高自己谋事的水平。当在工作中遇到困难的时候要多开动脑筋想办法,要学会有效率的工作。同时对工作要有火热的激情,多做事、做实事、办成事,一旦用心去做了,就一定能从中寻找到快乐和价值感。

在这个日趋物欲时代,如果我们每个员工都能常读像《沉思录》一样的好书,相信大家一定能将工作视为神圣之事,以虔诚的态度去对待,并坚韧而乐观、豁达而愉快的工作着。

英语组读《沉思录》有感


英语组读《沉思录》有感

《沉思录》的作者是古罗马皇帝马克奥勒留安东尼,这本斯多亚派哲学的典型代表作,常被人们束之高阁,因为温家宝总理的一句话这本书天天放在我的床头,我可能读了有100遍,天天都在读,一时间在国内销售火爆,加上媒体的推波助澜,阅读总理的枕边书,已经成为一种流行。最近,我也拜读了这本留存千年的着作,虽然

原书是用希腊文写的,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但初品《沉思录》,已经被它那忧郁而高贵的气质所打动。

本书作者把宇宙论和伦理学融为一体,并侧重伦理学的探讨,可大体分为两个层次:

一是整体的世界观。奥勒留认为,宇宙是一个有序的、完善的整体,世界万物有其运动和发展的自然规律,同时在物质的宇宙之中存在一种精神力量(或称神灵)主宰一切。人不过是宇宙中的一粒元素,也是社会共同利益体中的一员,应当遵从自然而生活,按照理性(即本性)协调而动,与周围万物达到和谐统一,这与中国古代老子天人合一的思想很接近。

二是个体的人生观。作者认为,人生的最高理想是按照宇宙的自然之道去生活,这里的自然不是任性放肆之意,而是所谓的理性、本性、法等等,类似于中国古代的礼,可理解为一种道德规范。梁实秋先生在推荐这本书的时候说,人生的美德有四:一为智慧,所以辨善恶;二为公道,以便应付一切分离;三为勇敢,藉以终止痛苦;四为节制,不为物所役。我觉得,这段话比较精炼的概括了《沉思录》所追求的人的本性。

阅读这本书,仿若漫步时空,聆听大师的孜孜教诲,掩卷沉思,收获了不少人生哲学:

1.勤于思考,培养辩证思维。

康德的墓志铭上有句话世上有两样东西,我愈是经常持久的思索,愈使心灵充满不断增长的敬仰和敬畏,那就是头顶灿烂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则,《沉思录》同样有这样一种博大的胸襟,它把人放在宇宙苍穹之下,万物循环之中,死亡不过是自然的一种运转,生命不过是一个过客的旅居,多少赫赫有名的人最终被忘却。阅读这本书,时常静下心来思考人生,培养一种纵横交错的哲学思维,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尽可能客观的评价事物,会帮助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沉思录》告诉我们,从纵向来看,时间就是一条长河,生命一去不复返,我们要藐视死亡,更要珍惜今天。一个人活一百年还是两千年并无本质的区别,人能拥有的只是现在,我们必须抓紧时间,不仅仅是因为我们一天天地接近死亡,而且我们对事物的观照和理解力会先行消失。昨天已成为历史,明天只是一个传说,惟有今天,才是生活最美好的礼物。经济学家于光远老人在91岁的时候,把自己的人生分解成80万个小时,他的人生哲学就是善于处理忙闲之道。生命在于运动,要努力让自己忙起来,学会不以忙为苦,而以忙为乐;同时也要高度重视闲,多一些冷静思考的空间,在忙中保持一点闲的心情,让自己每一天都过得充实、快乐。

从横向来看,人类社会普遍存在三种联系,即人与周围物体的联系、人与事物产生的原因的联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共同体之中,思想和活动必须符合公共利益。虽然没有启蒙思想家直接而激进的阐述,但《沉思录》关于万物平等、共同法则的思想,对现代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什么温家宝总理在三鹿奶粉事件中再次提到《沉思录》,就是要唤起人们对道德法则的敬畏。市场经济以来,我们在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精神世界的空白来不及填补,从三聚氰胺到地沟油,从苏丹红到毒饭盒,最会吃的中国人也没能守住吃得放心的底线。

另一方面,随着贫富差距增大,社会矛盾不断凸显,类似校园伤人案的个人恐怖主义的事件屡屡发生。为什么一向倡导仁义礼智信的文明古国,会出现如此严重的社会道德缺失,为什么一直秉持中庸之道的中国人,也开始走起了极端?我想,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信仰危机,中国百姓缺少一种普世的社会认同感,几千年来对封建帝王的崇拜,造成了奴性与依附心态,突然一天释放了,反倒迷失方向,无所畏惧。老百姓的权利意识正在觉醒,但权利的保障、社会矛盾的疏导却跟不上节拍,中国社会关系依然以人情为纽带,以地域为界限,尚未形成一种以公共利益为基础的规范有序的公民与国家的社会关系。新一轮支援新疆的热潮已经开始,在谈及治疆之策时,贺卫方教授强调国家身份认同的重要性,他倾向于打破一味的依据血缘的族群身份辨别系统,建立一种以不同利益为基础的重新组合的多元化社会结构,达到先分裂后融合的效果,不失为我们提供了另外一种视角。

《沉思录》中有一句话:作恶者也是对自己行恶,如果我们每一个人,特别是当权者,在作出任何重大决策的时候,都能够坚持用联系的、辩证的观点看问题,多批判、多从反面论证,就能够跳出自身利益的狭小圈子,做出更为符合社会公共利益的行动。

2.善于学习,不断取长补短。

本书一开篇就用了9页的篇幅表达自己学习和感恩的过程,从我的祖父那里,我学习到弘德和制怒;从我的父亲那里,我懂得了谦虚和果敢;从我的母亲那里,我濡染了虔诚和仁爱,以及远离奢侈的简朴生活方式;从我的老师那里,我学会了忍受劳作、清心寡欲、事必躬亲,不干涉他人事物和不轻信流言诽谤等等,奥勒留从不同人身上学到许多优秀的品质和人生的经验,更重要的是,

他掌握了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正确方法。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身边的人是最好的老师,时常发现他人的优点,善于吸收有益的经验,是一个人能够快速成长进步的关键。我初到机关处工作的时候,面对大量繁琐、业务性强的工作,有点摸不着头脑,但处里的每一位同志都是我的良师益友,对我的帮助非常大。马处,知识广博,思维开阔,工作中不断带来新的理念;罗处,思维敏锐,考虑问题周到全面,处事胸有成竹;李处,热情直率,思路清晰,办事雷厉风行;吴处,温文尔雅,严谨细致,待人真诚,对我总是毫无保留地帮助指导。每一个人都有闪光点,关键看我们是否有一双慧眼,有宽广的胸怀,善于发现,善于学习,像海绵一般,拼命吸收,使自己能力更全面,人格更健全。正如书中所说,想想那些和你生活在一起的人的德性,例如某个人的积极,另一个人的谦虚,第三个人的慷慨,德性的榜样在与我们一起生活的人身上展示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敬畏生命——读《沉思录》有感”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读生命生命读有感300字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