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读有的人读后感300字

读有的人读后感300字

《教科书里没有的常识》读后感300字。

读后感就是读书笔记,它是阅读一个作品后的心得体会。我们在生活中可以多多去读一些经典书籍作品,我们将阅读后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叫做读后感。此时就可以写一篇读后感来记录下自己的收获和体会,写作品的读后感,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以下为小编为你收集整理的《教科书里没有的常识》读后感300字,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

你们知道吗?树懒是世界上最缓慢的。

它们一般生活在中南美热带雨林的树上。利用手指甲抓住树枝倒挂在树上,在树之间移动但移动的速度只有900米。 树懒会为了洗澡而下地一次,从树上下到地面也通常也需要一个小时。 下到地面的时候它们的速度比在树上还要慢,因为它们的爪子太长太锋利了。 都这么慢了但还是很懒,因为它每一天都要睡惊人的18个小时!!

你们知道吗?

足球最大最快速度是150千米小时比在高速上行使的汽车更快。这是1997年巴西选手罗伯特卡洛斯踢出的速度;棒球比足球快。棒球能超过160千米小时,虽然听说有170千米小时的但是没有公认;高尔夫球最快速度约270千米小时。

知识就是力量,读书可以改变命运;我们要多读书,读好书,善读书。从中可以学到书里没有的知识,我爱科学。

HdH765.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读《富有的穷人》有感 (300字)


《富有的穷人》听到这个名字,我感到很诧异,穷人不是很贫穷,为什么说穷人也很富有呢?

我带着好奇心看着这篇文章。故事讲的是:美国阿肯色州政府决定增加穷人的救济金。一位记者得知后立刻赶往后山采访,那里有很多穷人。他采访了一位老妇人。她的房子非常简陋,屋子里只有几样家具,还是用粗糙的木板拼钉而成。床上铺着床垫和几块薄毯子。桌上摆着咸菜和一些南瓜,这便是她冬季的全部食物。最后,记者问:“如果政府每月多给你200美元,你会用它做什么?”谁也没有料到,老妇人竟然毫不迟疑地回答:“我会把它送给穷人。”

这个老妇人非常善良,她没有拿那200美元大吃大喝,而是把它送给穷人,她知道有的人过的生活生不如死。在老妇人眼里她是富有的人,有的人还不如她。

编辑推荐:

走进书里去读后感


走进书里去读后感范文一

前一段日子,我读了《走进书里去》这篇文章,通过阅读,我知道了:我们要多阅读课外书籍,不能把大部分时间花在看电视上。

一些这样的孩子,外表看起来聪明伶俐,见闻广博,但缺乏深入思考的耐心,只是虽多但流于肤浅,反映随敏捷却未经思考,我深表就有一个这样的人,他是我的表弟。一次,他到我加来玩,他一道我加就坐到电视机前看动画片,一看就是一两个小时,我觉得无聊,就对表弟说:刘志,我问你一个问题,看你答得出不?好啊!弟弟拍手叫好。那我问你:含羞草有毒吗?当然没有啦!弟弟刚说完,我边答:错,含羞草有毒,你答错了。

弟弟看起来聪明伶俐,可是遇问题一向不经大脑思考,一天到晚就看电视。

电视虽然可以让人们开阔视野,但不能沉迷与电视。

我们要多读有依依的书籍。

走进书里去读后感范文二

在语文考试中,我读过《走进书房里去》这篇短文后,心潮起伏,为作者提出的两种接受知识的方式而思索。

《走进书房里去》主要写的是现代孩子一个主要问题:爱看电视和漫画书,而不爱看小说。到底是轻松愉快接受知识的前者好呢,还是辛苦、枯燥接受知识的后者好?作者就此展开议论,最后总结:既需要适当看一些轻松愉快的电视、漫画,更需要多看小说。

短文中把阅读比作细嚼慢咽的宴席,把荧光屏前的观赏比喻成快餐、可口的零食。在我的印象中,细嚼慢咽的宴席虽不及快餐,零食可口,但营养却比快餐,零食多得多。由此可见,从小说阅读所得到的知识比从短暂的卡通片上得到的要多得多。阅读才是得到知识的主要方法。而看电视,看漫画得到的知识毕竟是片面性的,长期以此类方式去吸收知识是不可取的。我的认为和作者的认为一样:多阅读,少看电视。但枯燥的阅读对于我们来说是辛苦的,便可将一些卡通片、漫画书当做调和剂。

我以前也是不喜欢看小说的,很喜欢看卡通片。而有一次,我尝试着读了一本浓缩版的《西游记》,发现阅读没有想象中的那样枯燥,作者描述的生动文字也不亚于卡通片画面的生动。而再去看卡通片《西游记》时,就发现其中有过多的删节,从中得到的收获远没有阅读小说的多。看来还是应该多阅读啊!

走进书房里去,去静下心品读,你就会发现这一排排的字蕴藏的知识比电视短片要多得多。多阅读,少看电视才是最好的选择。

读《走进书里去》有感


前一段日子,我读了《走进书里去》这篇文章,通过阅读,我知道了:我们要多阅读课外书籍,不能把大部分时间花在看电视上。

“一些这样的孩子,外表看起来聪明伶俐,见闻广博,但缺乏深入思考的耐心,只是虽多但流于肤浅,反映随敏捷却未经思考,”我深表就有一个这样的人,他是我的表弟。一次,他到我加来玩,他一道我加就坐到电视机前看动画片,一看就是一两个小时,我觉得无聊,就对表弟说:“刘志,我问你一个问题,看你答得出不?”“好啊!”弟弟拍手叫好。“那我问你:含羞草有毒吗?”“当然没有啦!”弟弟刚说完,我边答:“错,含羞草有毒,你答错了。”

弟弟看起来聪明伶俐,可是遇问题一向不经大脑思考,一天到晚就看电视。

电视虽然可以让人们开阔视野,但不能沉迷与电视。

我们要多读有依依的书籍。

《常识》读后感500字


我们所定义的常识是指所那些众人皆知、无须解释或加以论证的知识,对于评论作者梁文道来说,写评论的过程就是不断重申常识的过程。《常识》这本书搜集的是梁文道先生在两地所发评论的集锦,每篇文章都像剑锋一样直入人心,深刻有力,这种独到的真知灼见、博学智慧实属少见。

对于一些问题,我们有些专家喜欢往深处专,硬要做到从整体把握本质,不解释出一大堆晦涩难懂的道理就不肯罢休,结果反而解决不了任何实际问题,这是何必呢?其实公众要求的也不高,只是大家都能明白的浅显道理罢了,所以我们要强调常识。

常识这种东西,从以前到现在,从不过时。不管怎么重申总觉得做得不够,因为要说的太多,要强调的也很多,而每个时代来负责重申常识的人十分有限,而面对的受众又太多,所以有些常识需要重申一遍又一遍。

梁文道先生在自序里面说到:如果时事评论的目的是为了改变现实,那么现实的屹立不变就是对它最大的讽刺。现在这种例子已经数不胜数,矿难、食品安全等等问题,各路评论家已经达到无语的状态,但事情还是在不断地发生。这不是常识重申不到位的问题,也不是评论家的问题,而是人性的问题。如果人们还是那样固执地为了各自的利益而活,那么就算常识被重申千次万次,也无济于事。

常识读后感


常识读后感(一)

梁文道的书名《常识》,这是来自美国立国时期的托马斯?佩恩(Thomaspaine)的同名书,这位给自己取名痛苦美国之父,难以社会对个人的不公,英国对美洲的欺凌,写出了这本不到50页的小册子《常识》,却卖出了50万册(当时北美不过200万),它唤起了北美民众独立的信念。在今天这本小册子依然被列为改变美国的20本书中第一本。

梁文道说过:常识是我很关心的一个概念。所谓常识,就是一个国家、社会的游戏规则,是大家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东西。他又说本书所集,卑之无甚高论,多为常识而已。若觉可怪,是因为此乃一个常识稀缺的时代。

通读全文,不可否认,梁文道有很高文学素养以及独特的见解和深刻的认识,措词用得好,讲得也很客观,在文章中,他并没有回避时下热点的问题,文章中他冷静而富有理性的观点,对于我们而言,是一剂清热解毒的凉茶。

在民间:政府的好帮手主题下,梁文道列举了在面对天灾时,日本政府迟钝的官僚系统与高质的公民,民间组织的捐献活动进行强烈的对比。同时他又指出在08年次百年不遇的超级大雪灾中,政府的缺陷与民间社会的的缺席。作者认为在天灾面前,不应该只让有关部门去垄断救助,应该充分发挥民间组织的强大力量。在文章中,梁文道直接指出了政府架构条条块块间的不协,、机制的缺陷,、危机管理的不足与基础建设的脆弱的缺点,这是很多作者都无法做到的。

可以说梁文道是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他是个斯文不失风趣的读书人,他讲的事情其实并高深,只是常识,至少是现代文明的常识。常识的作用在于解惑。不过,也并非大家经常谈论的东西就可以称为常识。比如现在很多年轻人津津乐道的明星的八卦,绯闻。

与常识相对立的,应该就是潜规则。曾经勇敢揭露非典真相的钟南山院士又在两会上放炮,抨击领导不在讲真话,领导一来颂功德的会议作风,赢得热烈掌声。这就是大家都熟悉的潜规则,人人都知道是病态的,但人人都要按着这个规则来进行,否则就只有离开这个圈子,而现实又常常逼着许多人不能不参与这个潜规则,这就是反常识。缺乏常识的我们,就生活在这样野蛮而荒谬的反常识中,

当然文学就是作者的看法,也是一家之谈:

在国耻:向百年国耻说再见这个主题下,梁文道举了鲁迅笔下的典型人物代表阿Q,阿Q确实存在国民的劣根性,这一点无可厚非。但是作者又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有些中国人把某些国家的旅游景点特意以中文书写的禁止吐痰警告牌单纯地解读为歧视中国人,梁文道认为以这是一种稍经刺激就立刻动怒的敏感反应,认为这是一种自我贬损的冲动。对于这一点,我非常不赞同。在外国旅游景点中,它赫然用中文写着禁止吐痰这四个字2020的警告牌,若是有其他文字2020的警告牌还好,但它独独用中文写,这是代表什么,这种场景屡见不鲜,如在外国的厕所中,独独用中文写着请冲水,这明显是对中国人的素质看不过去,用中文写着告示,诚然写告示的人可能只是出于一种提示作用,但在背后,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对这种行为的不屑和鄙视,但只是用中文写着,这意义不明而喻。这显然是对中国人赤裸裸的挑衅。有爱国心的中国人都能意识到。但是梁文道却认为这不过是一种自我贬损的冲动,那么当他看到这些字2020牌,他又有什么想法,就是一笑置之?

梁文道在文中提过,他要以本地人的眼光去看待事情,但实际上他并不是以我们大陆的角度去写,他更多的还是从一个港台同胞的角度去看大陆。他不能理解的是为什么大陆人看起来是常识的东西,对于在他们另外一种生长环境里成长里来的人却很难懂。可能也有略带反讽的意味吧。

《常识》是梁文道在大陆出的第一本书,除了真话,还是真话。不过毕竟一本书写的只是作者的观点,没有人能保证作者自己的观点绝对正确,但是总体来说,有这样的书很好,希望将来有更多这样的书籍,让现代思想的活水来浇灌荒芜的马勒戈壁。


常识读后感(二)

一本厚厚的《常识》,读了一个月,挑挑拣拣的也就读了三分之一,一方面因为这是一本时评集,很多话题已经没有新鲜感了,就没有去读,另一方面老梁的风格有点闷,不是我喜欢读的那种喜怒笑骂风格的杂文,实在没有一口气读完的欲望,连续读多了会犯困。这样说并非《常识》写的不好,恰恰相反,梁文道的文章,完全可以用静水深流来形容,文字2020上波澜不兴,却很值得细细琢磨。老梁的观点看似比较中庸,一般没有直接指责的意味,文章都是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通过逻辑缓缓剖析。

感觉〈常识〉不错,我记得我刚参加工作时有人告诉我,做人最重要的是懂得常识,你有了一定的生活常识,你也会一个好的生活。于是在生活中我经常观察众人,有些人书读得不多,但是很会做人,也就是很懂得常识,八面玲珑,为人处世受人家肯定。有些人呢也许可以说懂得很多专业知识,比如说英语八级,知识而广博,无事不晓无书不读,但是就是不会为人处事,不圆滑,到头来单位里没人肯定。所以一听到〈常识

常识就是普通知识,人皆共知的,直白无奇的。然而,读梁文道的《常识》,却常常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这些收获主要来自思维的深刻和思想的深度。对新闻事件或社会热点的评议,不在于登高一呼出语惊人,而在于独具慧眼地剖析和揭示隐藏其中的脉络和题中要义,让读者不仅感到言之成理,而且有豁然开朗甚或醍醐灌顶的感觉。当读者不仅将《常识》当成知识来学习,而且当成智慧来收藏时,作者也就在读者心中扎下了坚实的根基。

阅读的感受只有阅读之后才能体味,我想告诉你的是读《常识》,你不会后悔。


常识读后感(三)

潘恩的《常识》至今仍被奉为经典,乃美国奠基档之一。而我读的是梁文道的《常识》,作者梁文道说去这个名是为了向前人致意,归宗于这种公共知识分子的传统。除此之外,作者所说的常识也有着丰富意蕴。

本书的常识也许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却不会有多少人在意,甚至对那些错误常识已经深入骨髓却毫不知情,这种错误的常识比那些错误的生活常识、健康常识更危害人,这种危害深入内心甚至会慢慢渗透到表面,这种危害不止给个人带来危害,更会使整个社会开始陷入危难之中,是整个国家陷入灾难之中。这不是危言耸听,是对处在这个社会中的我们一个大大的警醒!

关于时事的评论应该是人们最快遗忘的文章,因为时事发生的实时性,可是却有一种情况让时事评论不朽,看就是你说的那些事老是重复出现。比如几年发生的矿难,评论家煞费苦心地分析它的成因,推介善后的处置,指出杜绝它再度发生的方法。结果它不只没有消失,反而更加频密地发生。如果时事评论的目的是为了改变现实,那么现实的屹立不变就是对它最大的讽刺了。而我们就是处于这样的时代,一个时事评论能成为不朽的时代,于是梁文道发出了江山不幸诗家幸的感慨。

这本书分上下两篇,上篇为理解当代中国的七十张关键切片,下篇为窥视世界的局部角度。上篇让我认清中国现状,下篇让我了解世界格局,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上篇。

在《自虐》这篇文章中,写到了这些年常发生的事,就是总有些人冒充日本人的口气在网上发表各种日本人优于中国人的观点,可就是有那么多的网友不管其言论是否真实,还在继续添油加醋。我们不只可以看见人对偏见的执着,还会发现这种情绪表达方式的怪异。它分明就是一种自虐,我们硬是想证明日本人对我们有多歧视,似乎在寻找着一种残酷怪异的快感。为何会有这种心态的出现,作者分析说这是自信心的欠缺,似乎得不到预期中的彻底道歉、真诚拥抱,我们就永远无法停止这种近乎自虐的荒诞行为。要想停止这种自虐行为,就必须自信起来,要对自己国家自信,对自己民族自信,才能抛开所谓日本人优于中国人的思想。

还有一篇文章让我醍醐灌顶,这篇文章开头讲的是07年李连玉书记开完十七大返乡全市,全市举行盛大欢迎仪式的盛况这件事在网上受到了网民的热烈批评,但批评的字2020眼都是几乎离不开土皇帝和劳民伤财等词。但是在作者却发现了一个更根本的问题:那就是我们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大会是件喜事?看媒体在报道代表们投票的场面,也循例有欢乐的音乐当,与一般国家的国会要不喧哗闹腾,要不鸦雀无声的情况大异其趣。但我们似乎都忘了人大会议应该是件正事,不是结婚生小孩一类的喜事。人大会议影响着中国未来的走向,本身是庄重严肃的,用喜事二字2020会贬低了它的真正意义。像李连玉书记这样的代表去参加会议是他分内的责任,就像一个学生去上学,一个工人去上班,再正常不过的事了,他们的家人有必要在家门口放鞭炮恭贺上课成功上班成功吗?于是我们发现,李书记的根本问题是他已经忘记了代表是人民的公仆,是为人民诉说要求的,我们何时看到主人为了仆人做了该做的事就放鞭炮烟花来庆祝的呢?这是作者07年的观点,可是在现如今却发现仍然适用,每到人代大会还能发现许许多多纯粹作秀的提案,一些无意义的花边新闻,俨然淹没了会议的严肃庄重。

这本书虽然都是时事评论,我却读了这么多遍后仍觉得使用于这个社会,这个浮躁的喧闹社会,毒牛奶事件、地沟油、有毒蔬菜等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上海高楼火灾、甬温动车事故、河南矿难等事故反映着各个政府部门职能的缺失;郭美美事件、上海高楼火灾善后作假事件、卢美美事件等揭露着这个社会的贪婪与罪恶时事评论的不朽是这个社会的讽刺。

读完文道先生的《常识》以后,先生洞察事件的能力,可望不可即,但却让我拥有全新的视角,去重新审视我们曾经固执的见解和整个社会的价值导向。我们在不知不觉中丧失了部分的感知能力,并同时乐于这种损失,至少换取了社会大众的理解。常识的标签,往往能使我们变成皇帝的新衣中的成年人,而不再拥有小孩的那种畅所欲言。所以,我们并不缺乏常识,但是其中有太多倍标签化的常识,于是我们总是被所谓的常识引导、也期待这种引导,而忘却了其原义。

《常识》读后感


《常识》读后感(一)

梁文道的书名《常识》,这是来自美国立国时期的托马斯? 佩恩(Thomas paine)的同名书,这位给自己取名痛苦美国之父,难以社会对个人的不公,英国对美洲的欺凌,写出了这本不到50页的小册子《常识》,却卖出了50万册(当时北美不过200万),它唤起了北美民众独立的信念。在今天这本小册子依然被列为改变美国的20本书中第一本。

梁文道说过:常识是我很关心的一个概念。所谓常识,就是一个国家、社会的游戏规则,是大家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东西。他又说本书所集,卑之无甚高论,多为常识而已。若觉可怪,是因为此乃一个常识稀缺的时代。

通读全文,不可否认,梁文道有很高文学素养以及独特的见解和深刻的认识,措词用得好,讲得也很客观,在文章中,他并没有回避时下热点的问题,文章中他冷静而富有理性的观点,对于我们而言,是一剂清热解毒的凉茶。

在民间:政府的好帮手主题下,梁文道列举了在面对天灾时,日本政府迟钝的官僚系统与高质的公民,民间组织的捐献活动进行强烈的对比。同时他又指出在08年次百年不遇的超级大雪灾中,政府的缺陷与民间社会的的缺席。作者认为在天灾面前,不应该只让有关部门去垄断救助,应该充分发挥民间组织的强大力量。在文章中,梁文道直接指出了政府架构条条块块间的不协,、机制的缺陷,、危机管理的不足与基础建设的脆弱的缺点,这是很多作者都无法做到的。

可以说梁文道是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他是个斯文不失风趣的读书人,他讲的事情其实并高深,只是常识,至少是现代文明的常识。常识的作用在于解惑。不过,也并非大家经常谈论的东西就可以称为常识。比如现在很多年轻人津津乐道的明星的八卦,绯闻。

与常识相对立的,应该就是潜规则。曾经勇敢揭露非典真相的钟南山院士又在两会上放炮,抨击领导不在讲真话,领导一来颂功德的会议作风,赢得热烈掌声。这就是大家都熟悉的潜规则,人人都知道是病态的,但人人都要按着这个规则来进行,否则就只有离开这个圈子,而现实又常常逼着许多人不能不参与这个潜规则,这就是反常识。缺乏常识的我们,就生活在这样野蛮而荒谬的反常识中,

当然文学就是作者的看法,也是一家之谈:

在国耻:向百年国耻说再见这个主题下,梁文道举了鲁迅笔下的典型人物代表阿Q,阿Q确实存在国民的劣根性,这一点无可厚非。但是作者又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有些中国人把某些国家的旅游景点特意以中文书写的禁止吐痰警告牌单纯地解读为歧视中国人,梁文道认为以这是一种稍经刺激就立刻动怒的敏感反应,认为这是一种自我贬损的冲动。对于这一点,我非常不赞同。在外国旅游景点中,它赫然用中文写着禁止吐痰这四个字2020的警告牌,若是有其他文字2020的警告牌还好,但它独独用中文写,这是代表什么,这种场景屡见不鲜,如在外国的厕所中,独独用中文写着请冲水,这明显是对中国人的素质看不过去,用中文写着告示,诚然写告示的人可能只是出于一种提示作用,但在背后,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对这种行为的不屑和鄙视,但只是用中文写着,这意义不明而喻。这显然是对中国人赤裸裸的挑衅。有爱国心的中国人都能意识到。但是梁文道却认为这不过是一种自我贬损的冲动,那么当他看到这些字2020牌,他又有什么想法,就是一笑置之?

梁文道在文中提过,他要以本地人的眼光去看待事情,但实际上他并不是以我们大陆的角度去写,他更多的还是从一个港台同胞的角度去看大陆。他不能理解的是为什么大陆人看起来是常识的东西,对于在他们另外一种生长环境里成长里来的人却很难懂。可能也有略带反讽的意味吧。

常识》是梁文道在大陆出的第一本书,除了真话,还是真话。不过毕竟一本书写的只是作者的观点,没有人能保证作者自己的观点绝对正确,但是总体来说,有这样的书很好,希望将来有更多这样的书籍,让现代思想的活水来浇灌荒芜的马勒戈壁。


《常识》读后感(二)

常识,顾名思义,即最普通的知识。若是人尽皆知,则此书有何意义。然而如今社会,人们总是忘记常识,甚至连常识也算不上的常识。所以,总是出现一些欺昧人性良知,触及道德底线的事。海子早就写下了这样的话:该得到的尚未得到,该丧失的早已丧失。所以梁文道先生在开篇就写道:《常识》所集,卑之无甚高论,多为常识而已,若觉可怪,乃因此为一个常识稀缺的时代。在我看来,常识并非修订于书目中的人性三纲,行事五常。也非通往圣人之路的人生公式。只是在当今社会大背景下做符合人情,符合时代潮流的事而已。

常识对我们来说有何作用。说得好听些就是有利于人格的塑造。说白了就是做个好人,至少不做丢人的事。在共和国的土地上,我们从来不缺少冠冕堂皇的信仰,少的往往是毫不起眼的常识和那审视良心自我反省的过程。我们只在一味的博学,而从不参省乎己。也难怪无法知名而行有过矣了。我们不至于吾日三省吾身,我们只需在行事之前用最起码的常识去审视自己的行为,不陶醉于自我,足矣。若是国家领导人这样,则不会有十年文革、大跃进的错误。若是企业家这样,则不会有山西黑煤窑、三鹿毒奶粉的后果。若是执法者这样,则不会有躲猫猫、俯卧撑事件的发生。常识,可谓是人生在世的一个尺度吧。

不仅如此,常识也为我们诠释了大国民小世界中的千姿百态。可以说中国人很爱谈论政治,街道中,晚饭后,论坛上,无处不充塞着政治的身影。然而,又有几个人能真正看清时事,做到旁观者清呢。也许在通往共产主义大道上的我们,听得更多的是新闻联播中对社会主义的赞美,对领导人活动日程的播送。很少听到中日形式,中美动态,世界多极化的深刻剖析,难道只有在香港凤凰卫视这种受到资本主义影响的地方才能有这种意识形态吗。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以人民利益为核心的共产主义社会更应该对人民讲实话,做实事。

近几年,中国在对外传媒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突破,这是我们有目共睹的。最明显的就是每年国家的灾难增多了,其实不是这些年中国走背运,而只是以前我们市井百姓没有权利知道而已。国家有着一定的国家机密绝不为错,否则你也绝不可能在世界上立足。然而,有些冠名为国家机密的事件最终纸里包不住火,还是曝光了出来,结果比事件本身更令人唾弃。

在马哲中,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然而中国社会意识的独立性似乎有着人为因素。每当我们学习近代世界历史时,教材总是对当时中国与世界的背景分析透彻,对事件发生的实质深层剖析,让我们看清了原委始末。可为什么我们总是能给人们呈现出一个深刻的历史而不是一场清晰的时局呢。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固然不错,但防患于未然岂不更好。也许时局太紧太突然,可堂堂十三亿人口的中国就没有一个能看清的人吗,还是什么堵住了他们的嘴。有人说是政府的抑制,于是大骂中国政府的人权问题。可回过头来想想,有着铁血硬汉传统的中国人是不是容易头脑发热,在搞不清实质的情况下随意游行,盲目排外。从而发起了一股抵制日货,抵制家乐福的热潮。梁文道先生在《日本:搞清楚你要反对的对象》中,这样写道:反日从一开始就反错了对象,把日本修改历史教科书、日本意图加入联合国安理会、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日本和美国军事联防和钓鱼岛一股脑地混成一团,并且连接各种各样的日本人论,本质化成了对日本的整体否定。他又引用南方朔的一篇文章说道:南方朔在其专栏就指出了要反的其实不是日本,而是罪恶,可谓非常精准。由此看来,中国政府的做法也不无道理,除了要维护国家形象,更是怕愤青们用局部代替整体的思维发起一股所谓的爱国势力,像当年义和团一样用拿石块去砸外国使馆的玻璃的野蛮手法振我国威,从而给八国联军侵华找到了借口。可悲之中自我反省,还是中国人民对常识的缺乏啊。

自从《常识》上市以来很是畅销,真是既可悲又可喜。可喜的是,中国人民终于选对了一本看清自我的书。可悲的是,偌大中国居然对一本再普通不过的常识趋之若鹜,可见我们知识的匮乏。

《常识》虽不华丽,但很丰富。它少了几分明刀明枪的硬朗,多了几分朦胧曲折的蕴藉。借用新文化运动中《新青年》杂志的评价:似当头一棒,如半夜鸣钟,来给予《常识》这本书。虽然时代变了,但沉睡的中国人犹在。


《常识》读后感(三)

《常识》这本书,可以说是一本时事评论集,但它却更像是一本充满智慧的提醒世人一些什么的书。名为常识,但看了之后,发现用常识命名真是匹配,虽说是常识,但却是隐藏在事实真相背后不为大众所关心所反省到的层次,也就可以直接说是真相,是令人深思的真相,本来普通的知识、常理。在此,我对敢于说出背后真相的梁文道先生表示敬意,同时也对我自己被某些世事迷惑而感到羞愧。

梁文道先生谈了许多现在看来是颇为敏感的话题,就例如日本问题和网络信息问题。日本问题可以说是非常让当今中国人异常敏感的话题:当今时代,反日本的激进分子的数目呈现有增无减的趋势,在他们看来,日本犯下的罪行是不可原谅的,不把日本置于死地就不罢休。就像当时无聊人士疯传于QQ群的反日宣传的邮件一样,把日本人民说得个个都充满了邪恶。他们没有弄明白历史是什么和自己所要反对的对象是什么,所以他们就盲目激进,盲目地反对日本。其实,历史是可以记得但不能记恨的东西。我认为历史上种种人类无知所犯下的罪行,我们可以记住,可以了解背景了解精神层次的东西,但我们不可以把历史上别人犯下的罪行发展成为对他们国家一切的仇恨。

我曾听说过一个极其反对日本的人,他生活中凡是一切有出于日本的东西他都不碰,他说他活得极快乐,因为周身处处都可见到中国制造。而我觉得他其实活得很痛苦,历史的日本是曾犯下滔天罪行的,现在的日本也不消停,我们依然会记得,看清楚。但是日本国家的科学技术却是有很多东西是值得称赞的,就像日本的电视机,日本的小汽车,日本的动漫等等。这些东西还是要批判的吸收好。

说到底是他们没有弄清楚反对的对象,我们要反对的是罪恶而不是日本,就是梁文道先生讲的不是反日本,而是反罪恶一样,罪恶才是人类犯下罪行的根源,根源不除,世界永远不清净。所以说这不是中日问题,而是反罪恶的问题了,这是必须搞清楚的,只有把这个问题搞清楚了,看问题才不会肤浅,才会越接近事物的本质。

现在有不少人在反对韩国,原因在于韩国意淫了中国的文化,把孔子呀之类的历史名人经过一系列看似仔细实质荒唐的调查后纳入自己门下,令有些人深恶痛绝,因而仇视韩国的人之类的。其实韩国政府和媒体就算再搞多一些这样的荒唐事出来,但如果我们中国人不注重自己的文化修养,也许有一天会变成那样。但是总会有人去揭穿骗局的,表明真相的,会有像梁文道先生一样的人,毕竟中国历史悠久,人口众多,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国家。在这,我们也并不是要反对韩国,而是反对某些别有用心的人所犯下的文化罪恶。

梁文道先生的《常识》真的令我感悟很多,鉴于我的文笔拙劣,在这里就不一一写出,同时也希望大家都去看看这本书,了解了解世上事实的种种真相,因为这也是常识!

读《富有的穷人》有感300字


《富有的穷人》听到这个名字,我感到很诧异,穷人不是很贫穷,为什么说穷人也很富有呢?

我带着好奇心看着这篇文章。故事讲的是:美国阿肯色州政府决定增加穷人的救济金。一位记者得知后立刻赶往后山采访,那里有很多穷人。他采访了一位老妇人。她的房子非常简陋,屋子里只有几样家具,还是用粗糙的木板拼钉而成。床上铺着床垫和几块薄毯子。桌上摆着咸菜和一些南瓜,这便是她冬季的全部食物。最后,记者问:如果政府每月多给你200美元,你会用它做什么?谁也没有料到,老妇人竟然毫不迟疑地回答:我会把它送给穷人。

这个老妇人非常善良,她没有拿那200美元大吃大喝,而是把它送给穷人,她知道有的人过的生活生不如死。在老妇人眼里她是富有的人,有的人还不如她。

读《有的人》有感300字


你可曾否定过,小草的卑微,你又可曾肯定过黄金的卑微?不,你一定直觉上地认为小草卑微,因为他无用,认为黄金至高无上,因为它宝贵。然而,在岁月流逝中,小草的卑微可以带来火种,而黄金呢,形似一块石头,只能去做石头做的事情,那时,你就会发现黄金是卑微的。

先生在哪个乱世中是多么卑微,但在人民心中又是多么伟大,他没有始皇想统一天下的霸气,他在人民心中的伟大不像岳飞“精忠报国”来得悲壮,他太渺小,忧国忧民的心促使他挥笔怒斥帝国主义,唤起人们心中的良知,使民族团结起来。他为人民当牛做马,卑微吗?反之,商纣的暴政伟大吗?不,不,鲁迅的卑微是在自己眼中,所以他才服务群众;商纣的伟大也在他自己眼中,所以他自傲自大,但在百姓心中却是卑微的,他是遭人唾弃的。

“卑微”的反义词是卑微,一个是充实的,一个是虚伪的,鲁迅先生用他卑微 的生命诠释了不平凡的人生。在人民心中,他是民族魂。

人死了,唯一亘古不变的就是精神,夸父追日的精神甚是伟大的又甚是卑微,费尽精力,最终长眠;而鲁迅的精神在他死后的乾坤变异中,播洒在每个人心中。

认为自己卑微,而去付出,这便是伟大;认为自己伟大,而去放纵,这便是卑微。

《珍贵的教科书》读后感


《珍贵的教科书》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一个故事《珍贵的教科书》,我看完后心久久不能平静。

故事发生在1947年春天战争时期,延安小学转到了一个小山村里,在那炮火连天的战争中,他们仍然坚持学习:没有桌椅就坐在地上,用小板凳当桌子;没有黑板,就用锅烟灰在墙上刷一块;没有粉笔,就用黄土块代替;可最困难的是没有书,他们只能抄一学一课,有了教科书,对他们来说都是振奋人心的消息,而张指导员有为了给孩子们取书而牺牲,这些教科书多么来之不易呀!

当然我们现在的生活也是来之不易的。我们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上课,我们可曾想过先辈们小时候是在破旧的草屋里学习的,当我们翻开一本本教科书时,我们可曾想过过去的孩子的每一本教科书都来之不易,我们想要什么有什么,就这还不满足,可那时的孩子个个都听话、懂事、勇敢,我们和过去的孩子比起,我们是多么幸福啊!

他们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下还努力学习,我们生活在这么好的条件下,我们认真学习了吗?我们的美好生活是先辈用宝贵的生命换来的,我们一定要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努力学习,长大为祖国做贡献。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教科书里没有的常识》读后感300字”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读有的人读后感300字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