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苏东坡读后感400字

苏东坡读后感400字

读《苏东坡传》有感500字。

读书能让我们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读书对我们是有很大影响的,所以有很多人就很喜欢看各种的书籍,一个人在读过每一本书之后都会有一些收获和体会,对于阅读过程中的所思所感,需要用读后感记录下来。那么该要如何写好作品读后感呢?你可以读一下小编整理的读《苏东坡传》有感500字,在此温馨提醒你在浏览器收藏本页。

读完《苏东坡传》之后,你有什么感触呢。下面小编为大家搜集的2篇读《苏东坡传》有感500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读《苏东坡传》有感500字一

在孩提时候就知道苏东坡,不过,真正认识苏东坡是读了《苏东坡传》之后。

做为诗人,大江东去浪淘尽他文采飞扬,谈笑风生;作为官吏,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他嫉恶如仇,爱民如子;作为苏轼,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他乐观豁达,清逸旷远。

苏东坡的一生,命运坎坷,仕途崎岖。但这不能阻碍他。王安石得势,几乎所有忠良贤能之士都弃官而去。苏东坡在连上三书之后不出预料的被贬,但他绝不因此退缩他将新政的不满与缺陷诉诸笔端去因此得罪了当权的群小,遭到逮捕,险些丧命。但他说:若遇饭中有蝇,仍需吐出。于是群小继续对他进行迫害。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他屡遭贬嫡。甚至被贬蛮荒之地海南岛

可是那些群小自认可打倒苏东坡的措施却没使那些小人达到目的。苏东坡管理之处政通人和,他颇受百姓爱戴。他处处为百姓着想。练习瑜伽,研究佛道,与高洁之士相交,访山水,与高僧相研佛道。林语堂笔下这样评价这位文坛巨子:苏东坡始终富有青春活力。他虽然饱经忧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趋温厚和厚道,并没变成尖酸刻薄。

如林语堂先生所言,苏东坡像一阵清风过了一生。苏东坡一生清贫但一世为人坦荡。回看那些群小即使能保自己一世荣华富贵却也不可能有苏东坡半分的安逸。他们的生活充斥着算计与仇恨。其实所谓权力,所谓地位不过过眼烟云,转眼不见,又何必太为权财所困,落得一世骂名。

在《苏东坡传》的序中,林语堂先生写到我写《苏东坡传》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理由,只是以此为乐而已,如果林语堂先生写苏东坡传是以此为乐,那么读《苏东坡传》也是一种快乐。可以从字里行间读出人物的个性,品尝人物的喜怒哀乐,并从他的事迹中受到可收益一生的启示。

读《苏东坡传》有感500字二

谁说的和原话都记不得了,大意是传播中国文化就要像林语堂一样,他是能用英文写作的少数中国作家。此前我只读过林语堂的一些文章,全本的书这是第一次读。选了他的《苏东坡传》。看了前言他对苏东坡的喜爱,我就完全可以确信,这是一本一等的书,毕竟作者的全部热情都在其中。

说到大才子,唐,想到的第一个大多是李白;宋,想到的第一个大多是苏轼。从流传的民间小故事里,可以看出李白和苏轼这两个天才的些许不同。李白,或是下水捉月,或是骑鲸飞升,或是粲花之论,或是力士脱靴贵妃捧砚,无不带有浓浓的仙气和浪漫色彩。

人们心中,李白是学不来的,他的浩荡才气和仙气绝无可复制性,五千年,只出了一个李白。而苏轼则不然,他修的河堤叫苏堤,研究出的做猪肉的法子叫东坡肉,还有个了杜撰的妹妹苏小妹,还常常和佛印调笑嬉闹。是如果说李白是活在天上,那么苏轼就活在人间,他更真实,更可亲。

李白那样的仙气不能复制,东坡那样的魅力同样是无法复制的。用儒家的精神入世,用道家的精神出世,用佛家的精神超脱,他完美的诠释着宋代文人儒释道三家融合的趋势,是北宋文人最精彩的一位。

我最敬佩东坡的是他的真旷放,他不像陶潜一样把出世作为无法实现人生抱负的末选,也不像辛弃疾一样拿起又放下放下又拿起。

在苏轼的眼中,世上没有坏人,一切都很美好,不管是流放还是牢狱,似乎都不能成为击倒他的箭矢。谪居黄州,没钱买别的肉,就买当地最便宜的猪肉,专心研究怎么做的才能做的好吃,又发配到岭南,一片蛮荒之地,也能因为有荔枝可以吃,便一笑置之。

读完后对照林语堂的一些事迹,不免觉得两个人有很多相通之处,我想林语堂为苏东坡作传,大概也是因为苏东坡是他希望达到的境界,自勉也勉励后人吧。

苏东坡传读后感相关文章推荐:

1.《苏东坡传》读后感(优秀)

2.《苏东坡传》读后感大全

3.苏东坡传读后感1000字

4.苏东坡传读后感

5.苏东坡传读后感

6.苏东坡传读后感800字

7.苏东坡传读后感600字

8.苏东坡传读后感800字【7篇】

9.《苏东坡传》读后感1000字

10.《苏东坡传》读后感3篇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读《苏东坡传》有感


读后感是你看完一本书之后的感受,每个人的感受可能都会不一样。下面是编辑为您推荐的读《苏东坡传》有感,欢迎阅读。

【《苏东坡传》有感一】

在孩提时候就知道苏东坡,不过,真正认识苏东坡是读了《苏东坡传》之后。

做为诗人,大江东去浪淘尽他文采飞扬,谈笑风生;作为官吏,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他嫉恶如仇,爱民如子;作为苏轼,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他乐观豁达,清逸旷远。

苏东坡的一生,命运坎坷,仕途崎岖。但这不能阻碍他。王安石得势,几乎所有忠良贤能之士都弃官而去。苏东坡在连上三书之后不出预料的被贬,但他绝不因此退缩他将新政的不满与缺陷诉诸笔端去因此得罪了当权的群小,遭到逮捕,险些丧命。但他说:若遇饭中有蝇,仍需吐出。于是群小继续对他进行迫害。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他屡遭贬嫡。甚至被贬蛮荒之地海南岛

可是那些群小自认可打倒苏东坡的措施却没使那些小人达到目的。苏东坡管理之处政通人和,他颇受百姓爱戴。他处处为百姓着想。练习瑜伽,研究佛道,与高洁之士相交,访山水,与高僧相研佛道。林语堂笔下这样评价这位文坛巨子:苏东坡始终富有青春活力。他虽然饱经忧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趋温厚和厚道,并没变成尖酸刻薄。

如林语堂先生所言,苏东坡像一阵清风过了一生。苏东坡一生清贫但一世为人坦荡。回看那些群小即使能保自己一世荣华富贵却也不可能有苏东坡半分的安逸。他们的生活充斥着算计与仇恨。其实所谓权力,所谓地位不过过眼烟云,转眼不见,又何必太为权财所困,落得一世骂名。

在《苏东坡传》的序中,林语堂先生写到我写《苏东坡传》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理由,只是以此为乐而已,如果林语堂先生写苏东坡传是以此为乐,那么读《苏东坡传》也是一种快乐。可以从字2024里行间读出人物的个性,品尝人物的喜怒哀乐,并从他的事迹中受到可收益一生的启示。

【《苏东坡传》有感二】

谁说的和原话都记不得了,大意是传播中国文化就要像林语堂一样,他是能用英文写作的少数中国作家。此前我只读过林语堂的一些文章,全本的书这是第一次读。选了他的《苏东坡传》。看了前言他对苏东坡的喜爱,我就完全可以确信,这是一本一等的书,毕竟作者的全部热情都在其中。

说到大才子,唐,想到的第一个大多是李白;宋,想到的第一个大多是苏轼。从流传的民间小故事里,可以看出李白和苏轼这两个天才的些许不同。李白,或是下水捉月,或是骑鲸飞升,或是粲花之论,或是力士脱靴贵妃捧砚,无不带有浓浓的仙气和浪漫色彩。

人们心中,李白是学不来的,他的浩荡才气和仙气绝无可复制性,五千年,只出了一个李白。而苏轼则不然,他修的河堤叫苏堤,研究出的做猪肉的法子叫东坡肉,还有个了杜撰的妹妹苏小妹,还常常和佛印调笑嬉闹。是如果说李白是活在天上,那么苏轼就活在人间,他更真实,更可亲。

李白那样的仙气不能复制,东坡那样的魅力同样是无法复制的。用儒家的精神入世,用道家的精神出世,用佛家的精神超脱,他完美的诠释着宋代文人儒释道三家融合的趋势,是北宋文人最精彩的一位。

我最敬佩东坡的是他的真旷放,他不像陶潜一样把出世作为无法实现人生抱负的末选,也不像辛弃疾一样拿起又放下放下又拿起。

在苏轼的眼中,世上没有坏人,一切都很美好,不管是流放还是牢狱,似乎都不能成为击倒他的箭矢。谪居黄州,没钱买别的肉,就买当地最便宜的猪肉,专心研究怎么做的才能做的好吃,又发配到岭南,一片蛮荒之地,也能因为有荔枝可以吃,便一笑置之。

读完后对照林语堂的一些事迹,不免觉得两个人有很多相通之处,我想林语堂为苏东坡作传,大概也是因为苏东坡是他希望达到的境界,自勉也勉励后人吧。

民警读《苏东坡传》有感


民警读《苏东坡传》有感

《苏东坡传》是作者林语堂先生所作,初始稿为英文,后经汉化翻译引进回国内。林语堂先生一生致力于将中国国学经典通过英文的形式向世界进行推广,是一位极具有传奇色彩的文学大家。而著名的苏东坡更是不复赘言,东坡先生一生坎坷却极富乐天派,网上给其的评价是一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等等,可谓是全能至极。其实我们不难发现,例如牛顿、伽利略等在近代历史上具有伟大贡献的伟人,都不只是一面之雄,而都是兼具各家所长的多面手。因为这展现出了他们人性中的不同侧面,而这点东坡先生与他们是相通的。人物传记不同于史书和民间小说,人物传记类文体加入了作者个人对撰写人物的理解和感悟,却又相对于一般小说的架空编撰要更忠实于史料。因此,经过同样多面的林语堂先生的再创作,《东坡传》中的人物必定也会是更为多面的。所以,今天在这里要谈论我对《东坡传》的读后感,我只能尝试从其中选择一个侧面来加以说明。

苏轼的作品集中,我一直最喜欢的是《定风波》和《临江仙》,无论是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洒脱,还是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大气和飘渺,都是苏轼在不同时期面对人生的态度。苏轼一生起起伏伏,官场上的坚持自我导致他被多次流放。但苏轼依旧是那个苏轼,无论生活何等的不如意,却依旧是乐观洒脱如初。曾经有人这么评价过他,在遇见同样巨大的挫折时吗,李白选择一醉了之,白居易是一哭了之,陶渊明则是一走了之,只有苏轼,苏子,东坡先生,选择一笑了之。所以,自古以来读书人对文学大家各有偏爱,却很少有人不佩服苏轼的。

在苏东坡一生的漂泊中,有一个不时出现、偶尔相伴的神秘人物:神奇道士吴复古。此人行踪不定、难以捉摸,但时常在关键时刻出现一下。有时觉得,他仿佛是另一个版本的苏东坡,悠游自在,仙风道骨。东坡先生与之出游之时,飘飘乎如仙人独立,晃晃乎浑然天外仿若一体。他的存在令人好奇,究竟是真有此人,还是他就是东坡先生精神上的寄托,意识外另一个自己?细细想来,如果苏东坡生来是个隐士或者道士,是否还能依然如此令人着迷的魅力呢?自古以来超然世外的隐者数不胜数,但真正为世人所记住的,缺如凤毛麟角。

吴复古提醒了我们,苏东坡一生其实从未真正忘却营营、超然世外。我们知道他、记住他恰恰因为他入世、鲜活、甚至饱受打击的一面。我不知道苏轼是否在他身上看到过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自己,但我想他更有可能看到的是成为不了吴复古的自己。以他的才华和影响力,他也许不能;但更有可能的是,他内心深处并不想。入世,出世本就在乎一念之间。吃吃喝喝与苍生同乐,大概才是他内心真正所向往的。

但无论后人如何评说,东坡先生依旧是那个文人史上具有着独特魅力和传奇色彩的人物。他可是那个竹杖芒鞋嬉笑怒骂间穿林赴雨的蓑衣竹翁,也是政坛上不愿依附他人而郁郁不得志的官吏,更是文坛上的一代巨擘,用自己的书法、文笔引领了一个时代的文人墨客。从他的身上,人们看到的是他的才华横溢以及被人欣赏的文人气节。他的深情而不做作,悲情而不怨天尤人,更兼具历经坎坷的人生经历,或许这也正是他为无数后世文人所喜爱的原因之一吧。

东坡之后再无东坡——读《苏东坡传》有感


李孟谭
八年级九班

“众说纷纭皆无惧,好自为之独自清。”这大概可以概括苏家老大的一生吧。轻轻合上这本书,一句话突然从脑中闪现,挥之不去——东坡之后再无东坡。也许吧,看过这些古代文学家的传记,可能是因我读得不精,但真的只有他的诗词、事件在我脑海中余音绕梁、经久不散。
苏东坡富有才华,尤其在作词写诗方面。往大里讲,突破了词为“艳科”,拿不上大雅之堂的传统格局;往小里说,既可抒发“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的婉约,还可以爆发“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放。
也许你不知道,苏东坡还是北宋书法四大家之一,作品有 “天下第三行书”的《黄州寒食诗贴》;又是一名坚持己见的政客、一位发明了东坡肘子的“苏大厨”、一位瑜伽修炼者、一位好丈夫……
在经历了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心中抑郁悲愤,但当他注视格外皎洁的玉盘良久后,积攒已久的不满与无奈竟烟消云散,转变为一种骄傲,将夜景临摹得那样惟妙惟肖,到底是一汪清泉还是寺庙庭院,也令人分不明了。另外也不在意他人的讽刺,“莫听穿林打叶声”,那其实就是对身边纷扰话语的一种暗喻;写给他人的信中也到处透露着豁达,他曾对弟弟子由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可见即使得不到重用,为乐观的生活点燃的火焰也从未熄灭,且光芒四射。从中,我读出了一个真诚待人、豁达乐观的苏东坡。
苏东坡不藏着掖着,不矫揉造作。他的诗词散文,不管是否为即兴之作,大部分都是自然流露,顺应天性,从不刻意有所追求。他即使会因事而怒,但不太会因事恨人,就算是对某个人的讽刺也是句句在实,少有污蔑和欺骗。他的诗句“猿吟鹤唳本无意,不知下有行人行。”未尝不可体现。然而也正因为这份直白,他一直被挟在政治那黑色、不见底的漩涡之中,被贬数次。他呢,却自然而然地,在流放期间研其欲思之方,行其欲做之事,发其欲言之语,将那些营营苟苟的政治勾当远远撇开,自顾自地过上那身着竹杖芒鞋,“江海寄余生”的逍遥自在生活。
有些时候正直与真诚是挂钩的。他颇具对事不对人的处事原则。王安石变法失败后,宋哲宗命令苏轼代拟敕书。按说,被政敌打压数年之久,反攻的时刻终于来之不易地出现,本该拼尽全力偿还这几年的苦痛,令他也感受体味……但苏轼是苏轼,丝毫不以政见不同或是坑害过他公报私仇,反倒客观地高度评价了他的这位宿敌,说他本意是好的,所提出的政策在理论上行得通,本可以惠及民生,之所以失败是因为少了些在现实中的实践。
苏东坡在天赋、真诚、乐观方面已然成为了代名词,但在慨叹“东坡之后再无东坡”的同时,我又不禁在想,是否某个时刻,会突然冒出来个“张东坡”、“王东坡”,将其代替?当然,这个念头,只是瞬间,然后我便摇头将其否定了。
因为,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前有苏东坡,后怎可能再有来者!

警察读《苏东坡传》有感


警察读《苏东坡传》有感

苏东坡,本名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东坡先生是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欧阳修曾这样评价青年时的苏东坡说: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三十年后,无人再谈论老夫。他的话果然应验,苏东坡死后的十年之久,无人再谈论欧阳修,大家都讨论苏东坡,即使当时他的著作在遭朝廷禁阅,也有人冒险暗中偷读。东坡先生文章纵横恣肆,诗词题材广阔,清新豪放,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有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之美誉。

《苏东坡传》分为四部分论述其一生:童年与青年、壮年、老练和流放岁月。东坡先生生性放达,为人率真,深得道家风范。好交友、好美食,创造许多饮食精品,好品茗,亦雅好游山林。从诗词中,就可以体会到他为人乐观开朗,洒脱坦荡,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借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去对待人类间的悲欢离合与自然现象中的月圆月缺;在《江城子》中缠绵悱恻,深情告白亡妻,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当时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被贬为杭州通判,在逆境中坦然自若,寄愁绪于湖光山色,为自己解脱苦闷,表现出淡然旷达和随意而安的人生态度;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即使暮年,依旧壮心不已,直抒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在他的诗词中还能看到与弟弟辙俩人之间深厚的手足之情。在人生顺逆荣枯过程中,兄弟二人忧伤时相互慰藉,患难时相互扶持,时时互赠诗文以表思念之情。辙为人处事冷静机敏,稳健实际,轼意气风发,倔强任性,经常向兄长忠言相劝,兄长颇为受益。轼对辙而言,不仅为兄为同学,更是良师。他写过一首诗:我少知子由,天姿和且清。岂独为吾弟,要是贤友生。辙也在兄长的墓志铭上说:我初从公,赖以有知。抚我则兄,诲我则师。而父苏洵深沉严肃,对事对人从不通融假借,正好将二子随时勒抑,不得奋鬣奔驰。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三人经常吟诗作对,相互学习,其乐融融!这份真挚的父子兄弟情也成为了东坡先生日后仕途失意时强大的精神支柱。

东坡先生是一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在逆境中越挫越勇!处逆境而自强不息令人敬仰。其一生轻松愉悦,壮志凌云,才气纵横不可抑制。一时骅骝长嘶,奋蹄蹴地,有随风飞驰,征服四野八荒之势。但也颇为坎坷,也许他的才华令上天嫉妒,于是给予他一路拂逆。但正是这一路的艰辛挫折,使他一次又一次登上艺术的巅峰,终成时代的大家。回首望去,细细品来,正是生命中的那些坎坷,磨砺他的意志,丰富他的人生,激荡他的思想,更加凸显他品性高尚与人性的光辉!

东坡先生是一个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他的数次流放让他更加接近平民的生活,体会普通百姓的酸甜苦辣。他所处的时代接近北宋灭亡,腐朽的根源正是朝中那些只图自己利益、沉溺于蝇营狗苟的政治勾当的人。东坡先生虽洁身自好,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孤身一人,难以与庞大的政治团体抗衡。但这并不代表他会丧失为百姓服务的信念,他不断向朝廷上书,请求免除因王安石新法所造成的欠款,并放粮救济因洪涝造成的饥荒。他心怀天下苍生,为官一方,令后人敬仰倾佩。

他是诗人,是散文家,是画家,是书法家,是美食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佛教徒东坡先生是个说不尽也道不明的人。回读此篇,自恨读书尚少,孤陋寡闻,未能将满腹崇敬之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未能将对东坡先生的爱慕敬仰之情写于文中。这本《苏东坡传》仅是认识东坡先生的开始,来日方长,我会更多地接触东坡先生的诗文,继承他的思想,像他那般热爱生活,积极向上,乐观豁达,在公安工作中遇到的难题与考验洒脱淡然,在顺境中顺其自然。总而言之,得之坦然,矢之淡然,争其必然。努力做一个正直有为、积极进取的人民警察!

《苏东坡传》有感


《苏东坡传》有感

苏东坡,又名苏轼,苏子瞻。著名的诗人,画家,书法家。

这位才华横溢的大家,一生是极其坎坷的。24岁时考取功名,先后在凤翔,杭州,徐州等地任职。他心系民众,所到之处,皆建树颇丰。他生性耿直,遇到不平事,总要说一说,"如蝇在喉,不吐不快".

作为一方父母官,视黎民百姓之幸福为己任,遭遇不良政法,势必提出异议。终究惹得小人嫉恨,遭遇陷害。他爱诗作诗,因此闻名,却也因此得祸。朝中奸臣无法找到苏东坡任职期间有何错处,只能在其诗中"挖掘"忤逆之罪,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后被发配至黄州。

在皇帝驾崩之后,由皇太后摄政,被昭回京都,予以重用,一路直升至宰相。可他不是政治家,却身在政治漩涡中心,面对长久以来的清议弹劾,觉得无比烦累,自愿请辞至地方。又到杭州,他称之为"第二故乡",开始大刀阔斧,建医院,修苏堤,清理河道。

看到终日不停的暴雨,他建议提前预备粮食,以防灾荒,然而,这又触及一些人的利益。建议没能被采纳,反倒为自己埋下祸根。灾难终究如期而至,许多地区,人民死亡半数。"小人浅见,只为朝廷惜钱,不为君父惜民。"这位大诗人,除了感叹"呜呼,天下苍生,奈何!奈何!",别无他法。

银色金属分割线

皇太后去世之后,一个18岁的昏庸皇帝执政,一些被打压的奸佞小人,死灰复燃,重新回到朝野,开始大幅度的报复,多数忠臣都被归为"元祐派",被降职贬谪,连一些死去的老臣都不放过,削官降爵,打压其后代。章惇甚至奏请皇帝给司马光挖棺鞭尸,并毁其《资治通鉴》。幸而,此次皇帝觉得太为过分,并未听信谗言。

当然,苏轼兄弟难免其黑手。苏东坡先被贬谪至广东惠州,发现他在广东生活甚好,又被流放至海南。海南当时还处于境外,苏东坡是唯一被发配境外的官员。那时的他已60多岁,海南气候闷热潮湿,缺衣少食,生活十分艰难。

苏东坡一生漂泊,有时舟车劳顿几个月,刚刚到一个新城市,还未休整踏实,又接到新的任命,匆忙上路,赶往下一发配地。好在他的才气人品,极为世人钦佩敬仰,所到之处,总有一些良善之士接济,总有一些文人知己陪伴,所以他并不孤寂,生活再困苦,也能把酒言欢,日子再艰难,也能吟诗高歌。

终于这位昏庸的哲宗皇帝只活到24岁,之后由其母亲皇太后摄政几个月,那些元祐老臣得以赦免,苏东坡才有机会返回本土。然而,在北返途中染上疾病,刚刚返回常州后,就结束了他颠沛流离,却也丰富多彩的一生。

苏东坡的一生多数时间都在朝为官,虽然他具备政治家的深谋远虑,但却不是政治家,因为他无心尔虞我诈的政治斗争,他没有权倾天下的利欲熏心。他只是个一心为民的父母官,时时刻刻只想为民谋利,为民除害。他只是渴望自由的诗人,是心胸豁达的仙野道人,是童叟无欺的邻家老翁。他亦是百折不挠的斗士,刚正不阿的英雄。他是那个时代的伟人,亦是我们民族的骄傲!

说到苏东坡,必绕不开王安石。小时教科书中提及王安石,只记得"政治家,王安石变法,青苗法"这些只言片语的概念,未曾想,他的影响如此"深远".王安石是个怪人,不修边幅,生活自理能力差,但在政见上却极其自我。有人评价他坦率真诚,洁身自好,只是刚愎自用。为推行新政,凡是反对者,全部被撤职贬谪。他自身并没有想要权倾一方的功利之心,只是为了疆域辽阔的强国之梦,付出再多代价在所不惜。

王安石变法的影响主要在两方面,其一,由于青苗法贷款利息太高,各项苛捐杂税压力太重,致使民不聊生。有家不敢回,有谷不敢收,甚至出现横尸遍野之惨状。王安石死后多年,民众仍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他们只有两条路走:一是遇歉年,忍饥挨饿;一是遇丰年,锒铛入狱。"其二,推行新政之时,多数人持反对意见,贤臣遭遇罢免之时,王安石启用了许多小人。小人一旦当权,后果十分严重。虽一度被打压,但"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在哲宗皇帝年间,先后被他们诬陷惩办官吏830人,辐射范围之广,其可耻可恨程度,令人发指。至徽宗年间,王安石新政仍在推行,罢黜流放的贤良忠臣,老的老,死的死,皇帝昏庸,小人当道,民间疾苦,无人体恤,直至最终,宋朝走向灭亡。王安石算不算是宋朝的罪人?

想来,苏东坡与王安石都是闻名于世,但他们于国,于民,于历史的意义,却是截然不同。

《苏东坡传》是十分丰厚的一本书。作者林语堂对相关资料考证详尽细致,这不只是关于苏东坡个人的传记,也是宋朝后期历史的综合呈现。与苏东坡相关的人物关系,社会背景描述细致入微,分析透彻深刻。而且,作者语言精炼优美,尤其许多景物描写,绘声绘色,仿佛身临其境,令人神往,读来真是一大享受。

读苏东坡传有感2000字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读苏东坡传有感2000字,欢迎大家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再次购买《苏东坡传》,是网上看到推荐书目后。然后还是麻烦兄弟,网上购买。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是一部很好的历史人物传记,同时又是一部杰出的文学作品。通过这本书,我清楚地了解了苏东坡这位伟大人物的一生全貌,而作者在字里行间里透射出的洒脱、超然以及慈悲的情怀,非常完好地诠释了苏东坡的性格和精神境界——我认为林语堂的文笔非常适合描绘苏东坡这个人,因此本书不但是传记,甚至可以当做文笔优美的小说来读。

好事多磨。本应快递公司送到家的书,却要求家人去市中心自己龋而他那几天工作又特别忙碌,让市里的一位朋友去龋朋友取书后又去了外地。等朋友从外地回来把书送到家的时候,已是十多天后。

当时正在读也是让兄弟买的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大家的作品,与以往看的书有明显的不同。高屋建瓴,学贯中西,深入浅出是什么样子,从书中终于大致了解。遗憾的是书中许多都是摘录论语等的章节,才疏学浅的我,应该能看懂实在却看不太懂。于是转换战场,捧起了《苏东坡传》。

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与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一样,大家的作品,读之味道的确不一样。

这是一本作者用英语写就而通过译者翻译成汉语的书。而书的主人公却近千年前的很中国的人物。真的很有感慨。

对于林语堂这样大家的佩服,更是增加了理由。因为是英文写作,大概作者考虑到读者以西方人居多,于是在写作过程中,他尽可能的少写有关同人不同的名、字。而在文中,把苏东坡、苏辙等与西方作家的比喻,对于好的诗词与品牌的小提琴作比较,都可以让我们感受到,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宽阔的文学视野。

对于书中人物苏东坡的喜爱,作者在自序中也有所表示。首先是在举家搬迁转辗的过程中,都把有关收集到的苏东坡的资料带着,一直计划着要写一部苏东坡传。而对于资料收集之全,肯定是非一般人所能达到的。其实,作者说,在书房中,有居室中有这样的一位诗人,画家,哲学家陪伴自己,将是多么幸福的事。于是我想,因为自己的最终购得这本《苏东坡传》,这本书也将进入我的书房,那么,我是拥有林语堂那种与智者相邻的快乐了!

阅读这本书,对于宋朝那个历史时期的那场战争,终于有所明白。而对于王安石的变法,也知道了大概。是的,不是所有的变法都能够如计划那样都是朝着好的有利于国家发展的方向走的。而王安石变法,大概就是如此。青苗法,兵役等,也许这样的改变的确能够使国家国库充裕起来。可是,破坏的却是广大老百姓的利益。于是,苏东坡的一生,就永远地被卷入了王安石变法的另一面,建议皇帝破除新法,让老百姓过上原本的应有的还算有家的生活……

因为变法,欧阳修,司马光,苏东坡,苏子由……那么多的志士仁人,被王安石所领导的变法派而打击。而两派的斗争,真的是六十年风水轮流转,不是这方人士遭贬,就是那方的人员被流放……这样的斗争,何时是休?好在那个朝代的皇太后都是一些有惠眼的女性,虽然他已经看破一切,希望自己如陶潜一样寄情于田园,让苏东坡终于在人生过程中有一段那么辉煌的时光。为朝代,为百姓,为朝庭做了有益的事,进有益言。

苏东坡的一生,其实到过许多地方做官呢:徐州、杭州,密州,黄州……甚至,他把他年老后安居的地方选择在宜兴,由这些地理位置来看,苏东坡还真与大家很近呢。说不定在宜兴的某一处游玩时,也是近千年前苏东坡看中的归隐的地方呢!

而西湖之有苏堤,原来是苏东坡在杭州做太守时,发现西湖中有一种水草,破坏了湖中的水质,影响了杭州百姓的生活饮水。于是带领大家清除水草。清除的水草无处放,就想到了在西湖中建堤,既为这些水草找到合适放置的地方,同时还可以方便人们在西湖的出行。真是一举两得的好举措。

然而这样的好事,在一些奸臣的眼中却成了苏东坡醉心风景的证据……

一辈子做官,苏东坡后悔吗?我想大概是有点的。有多少次,到一个地方,当他正好建好居室,想长期在此居住时,一纸皇恩圣旨到。于是,他不得不继续迁移,就如候鸟一样。只是到哪里,自己是没有决定权的。而有时候,到哪里怎么走,水路不审陆路,还得向皇上申请……真是想不到,那个时代的生活,真是普天之下,莫非皇土,率土之兵,莫非皇臣啊!

应该是苏东坡不是政治斗争中的老手,可是凡是政治斗争其结局必定是两败俱伤。年老体弱之时,他还被贬到琼州,那个野蛮之地去生活,而此时妻子都已先后去世,陪伴他的只是其中的一个儿子……而当他最终获释可以回到他选择的安居地方可以归隐时,他的身体却不再给也机会了……

《苏东坡传》,能够了解宋朝那个朝代历史的书,能够找到那个朝代许多智者,知道他们许多事情的书,一位大家写的不朽的书。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读《苏东坡传》有感500字》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苏东坡读后感4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