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弟子规总序读后感

弟子规总序读后感

漫谈弟子规读后感。

读后感就是读书笔记,它是阅读一个作品后的心得体会。一个人想要获得成功,书籍就是他/她最可靠的朋友,假期时我们观看了作品,相信您对于作品在内心中会有独特的体验,写作品的读后感可以增强我们的印象,加深我们的领悟。您从作品中有哪些领悟呢?小编为大家呈上收集和整理的漫谈弟子规读后感,相信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弟子规》也是学习中国文史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下面是精心挑选的漫谈弟子规读后感,供大家阅读。

《弟子规》也是学习中国文史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该书是由李毓秀写的,李毓秀(1647-1729),字子潜,号采三。山西省新绛县龙兴镇周庄村人,生于清代顺治年间,卒于雍正年间,享年83岁。《弟子规》三字一句,易学易记,文中穿插了相关文史知识、成语典故。《弟子规》所讲的道理,从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亲仁及余力学文着手讲述了古代很多的典故。

此书以浅近通俗的文字、三字韵的形式阐述了学习的重要、做人的道理以及待人接物的礼貌常识等等。《弟子规》总叙中说: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这里面有七个科目,即孝,弟,谨,信,爱众,亲仁,学文,前六项属于德育修养,后一项,即学文,属于智育修养。《弟子规》明确强调了做人的各项准则,首先教育我们孝顺父母、恭敬兄长,继而教育我们把对父兄的孝敬扩大到社会,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进而教育我们泛爱众,凡是人,皆须爱,通篇讲的是爱心。父母对子女倾注了无私的爱,子女应该以无私的爱回报父母。这是天经地义的。2014年9月6日,海南省首开传统文化改造犯人的先河,服刑人员每日诵读和领悟《弟子规》、《了凡四训》、《太上感应篇》,学一句,做一句,潜移默化学会为人。中国司法部肯定海南经验,将海南司法厅编著的《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教材》纳入服刑人员教育统编教材全国发行。

1.《弟子规》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清朝康熙年著名学者、教育家、山西绛州秀才李毓秀所作。李毓秀精研大学中庸,创办敦复斋讲学堂。《训蒙文》是他根据自己教书实际经验编写的一本儿童蒙学读物。

后来,这部书被清朝乾隆年间山西浮山学者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贾存仁工书法,精韵学,著有《等韵精要》、《弟子规正字略》。他对《训蒙文》一书的内容部分进行修改和订正,并改名为《弟子规》。

《训蒙文》从书名字面上可以看出,这是一本训教知识未开的儿童的书,通过名称与内容的更改,变成了老少皆宜、人人皆须遵守的《弟子规》,被称为人生第一步,天下第一规。

《弟子规》全书以《论语学而》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全书的中心思想,采用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的韵文形式,分五部分编纂成书,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应守的规范。

弟子所指的就是学生,也就是父母的子弟;从广义角度来讲,弟子可以说是指社会里的每一个人。我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人一辈子都在学习;既然都在学习,理所当然就是学生。无论老少,大家都应该来学学看什么叫《弟子规》。

2.功能

规就是规范、尺度,做人应尽的道理,做人应循的定规。《弟子规》的意义,就在于教谕引导人们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一个有礼貌有素养的人。

我认为,《弟子规》的主要功能,可以用五定来加以概括:定位置、定言行、定品德、定心性、定习惯。

一是定位置。人,无论做什么事情,在什么时期,处什么场合,都要明白自己的位置,摆正自己与其他人的关系。做到了这一点,才能知道如何做人,如何对待身边的人。

首先要摆正在自己与父母、长辈、师尊、老人面前的位置,处理好长幼、上下的关系。这是为人的基础,也是孝道的核心内容。作为子女,要以孝顺的姿态对待父母,做到入则孝,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作为后生,要以恭敬的姿态对待师长,要有长者先,幼者后的意识。

其次,摆正自己在兄弟姐妹前的位置,出则弟以友善的态度对待自己平辈的家人亲戚。弟通悌,说文讲,悌,善兄弟也。 要求兄弟姊妹间要友爱互敬,和睦相处。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兄弟姐妹的手足之情要倍加珍惜,相互勉励、扶持,切莫伤和气,一回相见一回老,能得几时为弟兄。

再次,要摆正自己在社会众人面前的位置,要有仁心博爱,做到泛爱众,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

二是定言行。人生活在社会上,必然要与各色人等相交往,因此自己的一言一行都要有一定的规范,孔子讲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要求我们的言行举止,都要按规矩和礼数去做。譬如对待父母,要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对待其他兄长、师友,要称尊长,勿呼名, 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

《弟子规》还包括在为人处事方面,也做了很具体的规范,比如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 最为丑,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

借人物,及时还,后有急,借不难。

3.定品德。

人生百行,以德为先,《弟子规》十分强调人的品德培养。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道人善,即是善,善相劝,德皆建, 凡出言,信为先,见人善,即思齐,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等,都是教导人们如何加强品德修养,努力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小编推荐

漫谈弟子规读后感 读书笔记(3)篇


漫谈弟子规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1)篇

感恩堪布给予我们这么好的书。 

这本书值得我们花时间去看。

①  百善孝为先 

②任何时候不能因为跟随潮流而放弃传统。

③ 提倡素食的原由。

④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⑤爱书。




这本书极力推荐花时间和经历去看,并且从理论到实践。

漫谈弟子规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2)篇

看到索达吉堪布的《漫谈弟子规》封面时,一方面勾起了我在藏工作生活的历历往事,有一种亲切感;另一方面怀着的敬仰之心,也想看看大师如何漫谈“弟子规”的。我原来以为《弟子规》是儿童启蒙读物,是给小孩看的,通过学习大师的著作,颠覆了我原来的认识。

        大师之问:“许多人以为《弟子规》只是给小孩子学的,成年人没必要学,佛教徒没必要学,出家人更没必要学。没错,古代是如此,但古代孩子所受的教育、所具有的德行,今天我们这些大人有吗?”

        “大人学了,才有资格引导孩子。学校重视分数也就罢了,做家长的必须要给孩子补上德育课程,否则,孩子的智慧你放心吗?没有德行,智慧又依靠什么成长?”

        大师说“可能我们太重视物质进步,忽视了心灵继承。今天的人们很多都不太知道怎么孝顺父母、怎么诚实守信,那就有必要提醒大家:其实我们有好传统,接受它就可以。”

       大师之问、之答引起我的共鸣,对“讲诚信、懂规矩、守纪律”及家风建设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弟子规》值得我们现代人好好学习!

漫谈弟子规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3)篇

索达吉堪布,貌似这几年挺出名的,看了他的几本书,太渣了,太多的封建迷信,传统沉渣,居然“20世纪90年代起,随法王前往美、英、法、德等十几个国家弘法。从2010年起至今,受邀在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及港大、北大、人大等众多著名学府演讲,发起并参与主办多届“世界青年佛学研讨会”,与众多知识分子进行交流,将佛教真理与当今科学结合起来,引导世人正确面对学业、情感、工作、人生。[2]师通过网络、光盘等现代化方式,将大乘妙法传至千家万户。”太可怕了,联想到前不久的“女德”宣扬者,都打着佛教,传统文化的幌子把五四运动打到的有复辟拉出来,好在现在的孩子们一般不会听这些人的忽悠

《弟子规》读后感400字-《弟子规》伴我成长


学龄前,我和其他小朋友们就一起诵读过《弟子规》很长一段时间,那时候的我是多了记性,少了悟性:我虽然把它全背完,但是却并不知其义。妈妈告诉我这是中国传统的文化,需要我们去传承的,《弟子规》就是这样一个载体。

上了小学,我又开始重读《弟子规》,我渐渐感悟了它的涵义,真是受益非浅。妈妈说现在的我是多了悟性,少了记性:从书中让我知道原来做人也有许多规则,想做一个受人敬重的人就得有规矩、有礼貌、尊老爱幼、守信用......我们传承的不仅仅是文化,传统美德也需要我们传承。

《弟子规》不仅是古代圣贤的智慧结晶,它还是我人生的启蒙老师。它以无尽的思想光辉指引我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中前进,鞭策自己的行为准则有了尺度、增进了自己为人处世能力。其中包括孝、悌、礼、仁、忠等。它还教了我一些学习方法,不但要认真学,还要实践,这样才能真正地读好书,使我成为有用之才。

读《弟子规》的同时,我衡量一下自己的品行,确实还有一定的差距。我想一个人活着就要讲点道德,有品位,这才会赢得别人的赏识。今后我还会深入内心地反复诵读《弟子规》,从中学会做人处事的道理,真正孕育出正人君子的品行,提升自己的修养,何乐而不为呢?

弟子规读后感-读弟子规有感600字


弟子规读后感【1】

读完《弟子规》后,我感觉它主要是规范了人的行为,每句话都有一个道理,每句话都发扬着一种思想,《弟子规》用最简短的文字,把一个人如何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立身处事、待人接物、修身治学等等的态度和礼仪概括的形象全面。

通俗易懂的文字里揭示着许多做人的道理,对于我们在生活、工作、家庭等方面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将是我们终身受益的良师益友。

在此我简单的写一下它给我在工作中的启示。

例如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

是指在工作中做事情不要慌张,忙乱就容易出错;不要害怕困难,应该知难而进,也不要马虎草率,要认真对待。

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

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

意思是指看见别人有好的品德,就要向他看齐,哪怕同他相差很远,只要坚持下去,慢慢地总会赶上,看见别人坏的行为,就要自我反省,有就马上改正,没有也要引起警惕。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後,是教人不断形成恭敬之心,尊老爱幼。

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是讲要有责任心,养成有条理的做事方法。

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

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

虽有急,卷束齐,有缺坏,就补之。

讲的就是要养成良好的日常生活及工作习惯。

有句话叫细节决定成败,而在《弟子规》中就是教导我们要重视生活行为的各个细节,我们都是普通人,大量的时间,都是在做一些普通的事,如果每个人都认真对待自己所在岗位的每一件小事,都注重细节,把小事做细、做好,这些事就是大事。

弟子规观后感【2】

《弟子规》是我国古代幼儿传统礼教经典,在以前《弟子规》就相当于现在《中小学生行为规范》但其的价值要远远超过后者。

现在的人在阅读之后不难发现《弟子规》从里到外都渗透着儒家的气息,在通读之后净是德行两字贯穿了全文。

儒家就是在强调通过对先贤的学习提升个人的德行。

且可发现《弟子规》中的大多数句子就是有《论语》中直接简化过来的。

在儒家哲学体系中强调了社会等级与身份象征,正所谓其云;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长幼有序尊卑各异。

在森严的等级框架下通过仁爱等德治思想使社会和谐发展。

而《弟子规》则是儒家治国中治民的初级教程。

通过日常的行为规范,初步的构建等级框架,在这个框架下正常的发展后会形成一个较和谐较礼貌的社会风气,正如邻国日、韩。

有些历史常识的人会发现中国的历史发展一直处于儒法并举的兼容式发展下几度出现民富国强的大盛事。

在倡导法治社会与国门大开的今天,在受到外来文化的侵袭中,国人的素质在逐渐的下降不仅80、90年代的人饱受骂名倚老卖老者不胜数。

一系列社会为题不断的暴漏出来昔日的礼遇之邦无颜再谈礼法。

反而效法我们的岛国却搜获名誉。

正是因为我们在发展经济的时候忽略的文化的传承,渐渐地我们的价值体制开始发生变化拜金,趋权附势等不良风气渐长。

儒家思想左右华人2000余年,当我们重新捡起他时会重骨子里透出一股子亲和力。

不够让大学生来背诵《弟子规》实属多余,对经典的背诵给该是自发的背诵能引起自己共鸣的。

这次的《弟子规》品读活动最大的意义应是同学们在拜读之后会自发的去阅读其他传统作品。

通过对古代先贤的品读与自身环境的辨别形成自己的一套价值体系,而对于《弟子规。

》中的一些观点,因为我们和作者处于不同的时代故我们只要领会其中的精神就好,不必一步一手的尊崇,正如鲁迅言:取其精华,去其糟糠。

弟子规家长读后感【3】

弟子规这本书是少儿诵读经典之一,是古代圣贤的智慧结晶,它以无尽的思想光辉指引人们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中前进,是教育子弟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

若能认真地阅读《弟子规》,真正了解《弟子规》中的含义,它将会使你受益非浅。

人生在世,品行不是天生的,它须在幼小的时候开始培养。

《弟子规》中要求我们先端正品德。

其中包括孝、悌、礼、仁、忠等。

在做到这些后,它又教了我们一些,不但要认真学,还要实践,这样才能真正地读好书,成为有用之才。

我读完《弟子规》后,再衡量一下自己的品行,确实有一定的差距。

在孝方面,现在想起自己的过去,虽然没有做过对父母不住的大事,但对他们也没有尽过多少孝心,反而他们对我千衣百顺,照顾到家,我想得到的东西,想方设法地满足我。

父母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觉得应该的,有时,父母过于关心自己,哆嗦了几句,反而责骂他们,讨厌他们,那多不应该啊!我的兄弟姊妹较多,经常不顾及父母的感受,因为一些小问题而争执,在一旁的父母看见了,多难过呀。

现在自己既为人子女,又为人父母,该做些什么呢?一方面,作为子女,应按《弟子规》所讲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最起码做到这些,才能对得住苦养自己成人的父母。

另一方面,自己作为孩子的母亲,应正确引导子女诵读《弟子规》,让他们慢慢品出其中的真谛,潜移默化,从小养成良好的品行,为日后健康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这也是作为父母最大的收益。

我想,一个人活着就要讲点道德,有点品位,这才赢得别人的赏识。

而《弟子规》中所讲的道理,正是教人伦理纲常的最基本的常识。

今后,我还会深入内心地反复读诵《弟子规》,从中学会做人处事的道理,真正孕育出正人君子的品行。

这样既可打造健康、和谐社会,也可提升自己的修养,何乐而不为?

弟子规读后感


《弟子规》原先并不叫《弟子规》,而是叫《训蒙文》,一个名叫贾存仁的人将教书先生李毓秀编的《训蒙文》加以修订,改名为《弟子规》。如果说家喻户晓的《三字经》偏重于知识学习,那么《弟子规》则偏重于规矩。

《弟子规》提出的第一点就是规矩熟话说的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比学习成绩更重要的东西就是规矩,规矩就是:我们在家要孝敬父母,出门要敬爱兄长,说话要:恭敬、谨慎,要博爱大众,亲近任义的学说,亲近有道德的人。

《弟子规》提出的第二点就是孝,《弟子规》的第二部分四次重复父母二子,就是要提醒我们下一代首先要孝敬父母,恩重如山父母是当得起的!

《弟子规》提出的第三点就是兄弟情,其实,孝与弟是一回事,就是对长辈孝,对平辈和友人要和睦,兄弟不有爱的原因就是1.贪婪钱财2.言语不善。所以我在这要提出1个观点1.兄弟之间要和睦相处不能吵架等。

《弟子规》提出的第四点就是态度,他强调的就是穿、吃、站的态度,穿要强调自己会穿,吃强调吃相,站强调站如松。

《弟子规》提出的第五点就是诚信、真诚、守时,要戒1.奸巧语2. 秽污洞3.市井气。还要记住1.只比该比的2.学会接受批评3.清楚的认识夸奖与批评

《弟子规》提出的第六点就是关爱、仁慈,要懂得内在美,要自信、谦虚,要端正态度,对坏事说不,摒弃不良习惯。

《弟子规》提出的第七点就是仁德,仁,就是心灵美,以人为本。德,在《道德经》里是万物发展的总规律,是中华哲学的根基。所以,事事都要有仁德之心。

《弟子规》提出的第八点就是读书的习惯,要做到心到、眼到、口到三到。

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我一定要向书里提出的这八点学习,做一个十全十美的人。

感悟《弟子规》


篇一:

从我开始背诵《弟子规》开始,我的思想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在我的礼仪方面,《弟子规》给我上了很好的一课。

现代的家庭中都是独生子女,往往缺乏学习与兄弟姐妹相处的良好环境。再加上父母都是上班族,小孩很小,就进了幼儿园,更减少亲自教导子女的时间。一旦进入小学,过集体生活,都容易发生适应困难。例如:个性太强,不知道说话的时机,做事不能负责,常常和同学发生争执,所以引发不良行为以及心理的困扰。《弟子规》重视礼的教化,我认为有必要从小就学习在无形之中,给大人以及孩子们一种启示。

在《弟子规》这些规范中,训练小孩谦恭有礼,懂得尊重别人,自然容易融入团体,为大家所接纳。而兄弟姐妹之间要如何相处才能和睦?当哥哥姐姐的,要能友爱自己的弟弟妹妹,做弟弟妹妹的应该要尊重哥哥和姐姐。这样兄弟姐妹就能和睦而减少冲突了。兄弟姐妹之间和睦了,父母的心中就有了快乐,那也是作为子女的一种孝顺吧。这点我觉得韩国的礼仪和文化就很好,他们之间的那种彬彬有礼的相处方式,让人很羡慕。

现在,人们都追求物质的享受,把财务看得很重要,对孝顺父母以及维护亲情就疏忽了。很多的兄弟之间反目成仇,原因大多来自对财产看得太重。我们在世间活着,若能视富贵如浮云,那么,我们也会减少很多的烦恼。

有时候,我们只要一句话,就会和自己身边的人脸红脖子粗,与人相处一发觉言语有火药味道,就要学着忍让,不管对方如何,心要柔软下来。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从孝顺父母开始,再和自己的兄弟姐妹和睦相处,再推及到善待所有你身边的人。这种从近到远,由亲而疏的行仁方法,使亲情更亲,友情更厚,这样,我们的社会就更加安定和谐了。

篇二:

今天下午四点钟,我们在乔登美语要进行一场背弟子规比赛。

比赛开始了,老师先说明哪个班先进行比赛,在别人背弟子规时,我心中总是忐忑不安的,生怕到自己时会忘了,表现不好没得到好名次。在不安中过了好久的时间,我都不知道别人背了什么,背得好不好,终于到我了,我心怦怦直跳。我先自我介绍后,开始认真的背诵,虽然心里很紧张,但我还是放慢了速度,完整的背完了。背完之后,心中的那颗大石头终于着地了,接下来我就放轻松了听别的小朋友们背诵。

比赛到了最后的环节,那就是颁奖了,我心里又开始紧张了,当一个个同学被叫到名字,我是既紧张又高兴,到最后说不定就是第一名呀。老师最后一个叫我了的名字时,高兴地一蹦三尺高,听到那个响亮的掌声我真开心呀!

今天真是好紧张好高兴呀!

喜欢《漫谈弟子规读后感》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弟子规总序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