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生命是什么读后感

生命是什么读后感

[最新]生命是什么读后感汇总。

读后感大全精选栏目推选:“生命是什么读后感”。

生命是什么读后感【篇1】

生命是什么?薛定谔从量子力学、生物学、物理学、生命科学、唯物主义、哲学宗教等方面做出了解释。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生存,生命是短暂的,不要白白的去浪费;它很脆弱,不要去藐视它。珍爱生命,珍爱大自然的奇妙造化。读完之后自己也应当对生命有个解释。我的生命里有生命、性命和使命。象征着生存、生活还有责任。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不问成名的奉献,不问积劳的奉献…奥斯特洛夫斯基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说: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为人卑劣,生活庸俗而愧疚。我认为这是对生命理解最好的答案。

引用自己《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书评

在今天:

革命还在继续,

先烈抛头颅洒热血,

换来今天美好的生活。

我怎能在此停滞不前?

今天仍然需要革命,

先烈革法西斯之命,

还后世之安稳。

我们要革自己之命,

不负先烈之牺牲。

古之学者为己,

为己也欲人也。

今之学者为人,

为人也为己也。

今日天公作美,

怎能不战而退?

力不竭战不止…

生命是什么读后感【篇2】

有序产生于有序还是无序?从日常表象观察,人们一般认同前者,可近代的物理学家们却钟爱后一种答案,即无序构成了有序的基础。薛定谔的《生命是什么》是一本试图在生物遗传领域建立起两者平衡的读物。

在泡利不相容的约束框架内,大自然的造物过程似乎“完美”地被机械所决定了。生命体何以能高度精确地遗传基因?染色体的有丝分裂何以能产生不可思议的绝对复制?一百个原子空间尺度范围内何以会发生“奇迹”都无法形容的纯粹结果?以上问题用传统的经典理论根本无法回答,传统理论的构架在尖锐的问题面前轰然倒塌。这一不可协调性迫使薛定谔开始大胆地去过问上帝的事务,试图从原子统计力学的背景下去寻觅那开启生命之门的钥匙。

可以确定的是,生命的基因遗传由配子的减数分裂所决定,诸如染色体的有丝分裂均严格机械被定义。薛定谔认为,染色体可视同为一固体分子,或然的变异特征可视为同分异构现象。由于固体分子的能级变化和温度变化呈指数级的放大关系,结果分子发生变异需要等待的时间甚至长达成千上万年。对于生命分子,室温也许等同于绝对零度,染色体近乎于绝对稳定。于是,着者从量子力学角度解释了变异发生的稀缺性。大量量子的涨落超出阈值的概率如此之低,同分异构现象往往是不稳定的;非连续的量子跃迁非常偶然,生命分子领域内发生稳定的同分异构现象更是小概率事件中的小概率。

为了能够回答一百个原子空间尺度范围内的基因片段何以如此精确复制这一棘手的问题,薛定谔给我们提供了将有序动力学特征和无序统计学特征进行统一的有机蓝图,预言微观粒子的有序和无序统一理论必将诞生。生物体作为一负熵物质,其行为模式和特征可以被这一整合理论所预测和确定。这可是一个多么令人期待的伟大理论呀!其颠覆性的革命意义是不言而喻的。由此,《生命是什么》给读者带来了人类是否可以认识自我的终极思考。

可人作为一理性动物,不仅是负熵的,而且更是精神的。苏格拉底曾指出,肉体无法达到绝对的真理,只有精神脱离了肉体才成为可能。可恰恰是精神,其同我们最近,无时不刻被感受,同时又与我们最疏远,我们对其了解甚微,充满疑虑。即使是《生命是什么》的伟大预言得以实现,生命体的微观物质定律可以被统一理论给决定,可更为广义的问题是,其是否还可以进一步约束人类的道德行为?精神或意志的实质是否也可被机械所定义?人类的精神还是自由的吗?物质和精神规律是否殊途同归?

近代物理的实证研究方式,导致的结果是人类总是同可被感受的客观实体这一半钥匙在打交道,哪怕是心理或精神的研究领域,关注的也是分子、原子、神经元或脑电波这些载体,其本质还是客观的。《生命是什么》难免也被打上了实证的时代烙印,产生的结果就是机械的和宿命的。对于精神为自由的先验假设来讲,可以推论的是,统一理论在精神密码的破译方面仍然是束手无策。因此,主观世界的另一半钥匙还被远远地掌握在绝对超验的“他”手中。只要人类还停留在实证的道路之上,似乎另一半钥匙永远注定是不可触及的。

相反乐观的是,根据斯宾诺萨的理性主义,我们可以独断地设想超验的“他”即为整个宇宙,无所不在,无处不存,而宇宙一份子的人类有幸分享了“他”。于是,人类的另一半钥匙可能还在自己的手中,人类不仅可以掌握生命的物质规律,而且甚至还可破译道德和心灵的密码,最终实现两把钥匙的结合,从而争取得到和“他”平等对话的权力。尽管“他”对于这一话语权的排斥伟力在度量上是异常的巨大,但人类自存的“他”本性将使认识的步伐无法阻挡,最终超越自我。由此产生的一个悖论的是,此“他”还是彼“他”吗?

生命是什么读后感【篇3】

最近我读了一篇文章《生命生命》,这篇文章讲了飞蛾求生,香瓜子在砖缝中茁壮成长和杏林子静听自己的心跳使她明白了生命的价值这三个故事。这令我受益一生。

杏林子,这是一个热爱生命的人,这是一个受到上帝捉弄的的人,但她让有限的一生体现出了无限的价值。她相信:我不能选择命运,但是我能改变命运。还有一位和杏林子一样被人怜悯的人——陈燕。她虽然双目失明,但凭着几十年的努力,造就了她精湛的钢琴调律技术,在新乐钢琴调律有限公司站稳了脚跟。此刻,我还要提起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名字——海伦·凯勒。虽然她盲、聋、哑,但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必会会你打开一扇窗。她被这困难磨炼着,最终以自强不息的顽强的毅力掌握了英、法、德等五国证言。虽然她的一生短暂,但她的一生发出耀眼的光芒!

生命是杏林子勇敢面对的胆量;生命是陈燕精湛的技术;生命是海伦·凯勒面对黑暗、无声世界的勇气;生命是……

生命是什么读后感【篇4】

生命起源有两种,45亿年前产生地球,经过7亿年,38亿年前,一种无机物的化学反应产生了RNA,然后慢慢地产生古菌、细菌、真核细胞。一种是外星陨石带着这些菌进入地球。第三种就是外星人打造的放入了地球。当然第三种是我猜的。

无生命的东西可以产生出有生命的东西,但是人类至今还没能够打造出来,因为生命需要核算+蛋白,而且让他们能够有自己的意识,太难了,大自然也花了7亿年的时间才打造出来了生命。

直立人在地球上存在了200万年,而智人才存在20万年,跟直立人相比智人的历史太短了,能否再撑过1000年都是个问题。智人跟直立人的关系就相当于老虎和狮子豹子的关系,都属于豹属,智人和黑猩猩的关系就相当于老虎和猫的关系,都属于猫科。智人和黑猩猩属于人科,智人和直立人属于人属。人属里现在只有智人。人科里还有猩猩黑猩猩大猩猩。

死亡是生命最好的发明,它是生命改变的媒介,它清除衰老的个体,并为新生的事物提供空间。死亡是生命策略的一部分,短暂和动态性是生命的基础。

动物和植物都是真核细胞,而细菌和古菌都属于原核细胞,原核细胞属于最简单的细胞。

外星生命也需要核酸+蛋白的组合,或者是类似的组合,所以外星生命如果存在,可能跟地球上的动物没有太大区别。

人类其实很渺小,很多事情要想开一点。

生命是什么读后感【篇5】

在读薛定谔的《生命是什么》之前,我曾上网查询关于这位作家的资料,发现他原本是位物理学家。他发表的薛定谔方程,薛定谔的猫等都是为许多人所熟知的。他是波动力学之父,是量子力学集大成者之一。就是这样一位在物理学的发展史中做出过重大贡献的学者,却从物理学闯入生物学,并在1944年出版了《生命是什么》一书。

我曾以为这本书将是一位生物学家运用哲学家的思想和我们探讨生命是什么,但我发现我大错特错了。作者从物理学家的眼光,运用热力学和量子力学理论来解释生命的本质,用他不同于哲学家的思想和对生物学的了解进行大胆猜想,为生物科学乃至后人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生命是什么》的出版对当时年轻的物理学家产生了巨大影响,他们中的许多人由此转向了生物学研究。薛定谔在书中提出了一系列猜想。拥有天才思想的他,猜想是大胆的:物理学和化学原则上可以诠释生命现象;基因是一种非周期性的晶体或固体;突变是基因分子中的量子跃迁引起的,突变论是物理学中的量子论,基因的持久性和遗传模式长期稳定的可能性能用量子论加以说明;对于染色体如何决定生物体的遗传性状作了最初的设想,认为染色体是遗传的密码本;在前人把新陈代谢解释为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的基础上,参照热力学定律,引入了“负熵”的概念,并认为生命以负熵为生,是从环境抽取“序”维持系统的.组织;……这些观念在当时是第一次被提出来,对世人来说是十分新奇的,也是特别引人入胜的。

对于这本书,说老实话,我看得不是很懂。但是既然这本书被当作大一新生推荐阅读书目之一,那么它必然有它的优点所在。也许我们应该学习的不是这本书而是书的作者?作者从一个他所擅长的物理区域跨进了对他来说算是陌生的生物区域,这本身就需要多大的勇气和多坚定的心理!

其实,因为他从小爱好广泛,喜欢博览群书,在其父和朋友的影响下,对生物学产生了浓厚兴趣,才使得他在转换领域的时候选择了生物。同时,薛定谔谙熟东西方哲学,他渴望和谐,终生把科学的统一作为自己的坚定信念和追求目标,《生命是什么》就是力图使物理学和生物学统一起来的认真尝试。

正是薛定谔知识面的广度以及他心目中对科学统一的向往与不懈努力,并且在科学研究中善于选择和变换自己的角色,才有了又一次成功的他。我觉得我要向他学习的不仅是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更要向他一样拥有宽广的知识面,不拘于一角天地,同时还要具有坚定的信念,这样,人生才会更精彩,路途才会更平坦,离成功才会更接近!

生命是什么读后感【篇6】

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发现之一莫过于DNA双螺旋结构的揭示,而对此做出最大贡献的三位科学家(沃森,克里克和威尔金斯)都是因为读了一本由生命科学的“门外汉”写的探讨生命意义的书而毅然决然放弃自己的专业,转而与生物结缘的。这位“门外汉”便是大名鼎鼎的物理学家薛定谔,此书则是《生命是什么》,那这本书究竟有何过人之处能产生如此重大的影响?

本书为薛定谔两本著作的合集,作者独辟蹊径采用物理学和化学的原理来解释发生在生命世界中的事件,详细探讨了长久困扰人类的两个重大问题:生命和意识。

生命是什么?这个问题由来已久,每一个思考者放眼望去,整个星球上几乎到处都有生命,可是这对于理解生命的含义好像不仅没有帮助,反而增加了我们的迷惑。一块石头与一条小狗的本质区别到底是什么?正如书中所指出生命体就连单细胞生物都包含数以亿计的原子,但非生命的石头也包含数不清的原子,所以数量不是充要条件。生命必须建立在有序之上,杂乱无章是生命毁灭的结果,这个有序还要包括多样性——多样性的物质(元素)和多样性的排列顺序,对于人体而言,一个个细胞都没有自由意识,可是恒河沙数般的细胞组成的大脑却有复杂的逻辑思维能力,这是在大量有序性排列基础上涌现出的结果,KK在《失控》中描述人工智能时提出了了“涌现”这个词,KK解释为“事物发现过程中的质变,关键的转折点。”也就是说,智慧可以可以从一群数量足够大的愚钝中涌现,即所谓的“众愚成智”,生命的形成过程必然是一个量变产生质变的涌现过程。

同时,所有生物有一个普遍的需求:食物,或者进行新陈代谢。这其实是一个奇怪的现象,只是我们司空见惯不觉得奇怪罢了,试想一下生命新陈代谢时做了什么就明白了,简单来说生命在无休止的重复:摄入和排出。生命没完没了的费尽力气吃东西又排泄掉来进行新陈代谢究竟是为了什么?关于这个问题,有过长久的争论。有人说是为了物质交换,其实,生物体中的氧、氮、硫等任何一个原子与环境中的同类原子都是一样的,那么把它们进行交换又有什么意义呢?后来有人认为能量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生物是为了获取能量。然而,一个成年生命体所含的物质与所含的能量都是基本固定不变的。既然体外一个卡路里与体内一个卡路里的价值是相等的,那么,这样的单纯交换是为了什么呢?所以新陈代谢既不是为了物质也不是为了能量,根据热力学熵增定律,一个生命无时无刻不在增加正熵,不断趋近于熵的最大值,熵越大能量越低,生命则越稳定,慢慢趋近最稳定的状态即死亡。那么,如何才能摆脱死亡,一直保持生命的存在状态?从环境里孜孜不倦地汲取负熵恐怕是唯一的办法了。也就是说,生命体需要不断的进食、排泄来消除活着的时候不得不产生的正熵,这即是生命进行新陈代谢的本质。

意识是什么?普遍认为意识来自大脑,作为唯物主义者,必然承认意识是对现实世界的反映,没有现实作为主体对象,意识和其他一切都无从谈起,可是现实世界无疑只有一个,然而看起来有许多不同的有意识的自我,却都是对这同一个世界的认识,那究竟哪个自我的意识是对的?其实,我们周围的真实世界是由无数人的意识重叠领域构成的,世界这个概念本身就产生了它自己。但是我们仍会有诸多疑问:你的世界和我的世界真的是一样的吗?是不是存在一个更为真实的世界,它不同于我们任何一个人通过感官的内部投射而获得的世界?假如真是这样的话,那么世界对于每个人的感知而言是不是一样的呢?……类似的追问无穷无尽。经过无数科学家千百年的探索发现,最后不的不承认一个令人失望的事实:我们都生活在表象的世界里。科学进展已经表明,世界上并没有颜色这种东西,只有不同波长和频率的光波。世界上并没有声音这种东西,只有空气的振动。世界上并没有温度这种东西,只有分子的运动。颜色,声音,温度并不是世界本来的面目,仪器也不过是人类感觉的延伸,那不禁疑问感觉可靠吗?感觉不可靠,人类进化出的的各种触觉都是为了求存,大脑的首要目的也是为了求存而不是求真,所以人类对于光忽略了紫外线、红外线、X射线等,对于声音忽略了次声波、超声波等,对于温度,我们如果没有留意碰到一个非常冷的物体,会在瞬间觉得它很热,甚至手指上有烧灼的感觉。这些都是人类对世界只有片面感觉的表现,因为只有如此才能降低生存成本、节省能量,在激烈的生存竞争中减少宝贵的能量消耗对一种生物的存亡至关重要。

生命与意识的问题极其复杂却又必须面对,人类关于意识和生命的追问将永不止步,也许在这条路上没有终极的珠穆朗玛峰可攀登,虽得不到一个一劳永逸的回答,但是人类作为地球上唯一的智能生物和主导生物必然要承担起生命的尊严,生命的尊严即在于思索与追问。

生命不息,思索不止!

生命是什么读后感【篇7】

《生命是什么》读后感600字:

“生命是什么?”这个问题被翻译成无数个版本,包括“人生是由选择决定的?”还是“由你初衷决定的?”通过这个问题你可以快速认识一个人,一个人相信哪一个答案,这个答案便决定了他。

在当今,哲学被看作无用的科学,科学被看成推动发展的实用学科。昨天人类相信巫术和宗教,今天人类相信科学和经济。无非换着法子在追问同一个问题。因为我们都只相信自己逻辑认识范围内的事物,任何未知对我们而言都是盲区。你没有办法说出任何一个超越你想象的名词。

如果一个创作者不去探讨生命的边界,就像艺术家不关心人生的意义。在我看来,生命的本质是“传递”,而非“拥有”。生命对每一个人的意义不同。

总有人劝我少读书,这好像是国人的通用价值观,无论这个人都么优秀,多么了解我,都会认定读书本身的价值少于社会实践。而我不认为尽可能多的阅读和思考是多余的,就因为他带不来即时的效应,反而我认为这才是活着的唯一价值。读后感·所谓的知行合一,关键是你“知”什么?而“行”能否给你的“知”赋能,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在薛定谔的《有序,无序和熵》中引用了一句话,“身体不能决定心灵去思考。心灵也不能决定身体去运动,静止,或从事其他活动。”出自于斯宾诺莎的《伦理学》第三部分,命题2。

选择读什么样的书,在哪一方面深度思考,对一个人的本质塑造及成长速度是相当关键的,当然这个产出不会仅仅局限在世俗的标准。阅读若能直接变现,那么出版社就不会岌岌可危,而是国家银行和印钞厂就要关门了。世界遵循逻辑,无处不在,但一定不是A到B这样直接而简单的逻辑。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小编推荐

生命是什么读后感


生命是什么读后感范文一

好书伴我行多么响亮的口号,这让我不禁想起了我读过的好书,它伴随着我走过生命中的三千多个日日夜夜,其中《生命是什么》这本书更犹如一盏明灯,照亮我成长的路途。因为作者把生命是什么写得淋漓尽致,自己的感情深深地融进了字里行间,让我深受触动。

生命是偶然,死是必然。生命很短,在你不知不觉中,时间流逝得多快,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生命中,最最漫长而又短暂的不正是那温暖幸福的时刻吗?

那温暖幸福的时刻和给予你生命的父母在一起。我们如花朵,有那肥沃的土地养育;我们似地球,有那温暖的太阳照耀。从出生、长大到成人。父母都为我们付出了极多极多。记得有一天,父母对我说:知识改变人的命运。那时的我,是一个三岁小毛孩,什么也不懂,但我把这一句话记得牢牢的。二年级的一天,当我要上学时,妈妈对我说:天冷了,多加一件毛衣吧。我穿上了妈妈亲手编织的毛衣,迈着轻快的脚步进了学校。在教室的墙壁上,我忽然看见了:知识改变命运。这张挂图。我心想:那不是和父母对我说的一样吗?渐渐地,我明白了,我来自农村,我要好好努力,知识改变我的命运。

从挫折、失败到成功。谁始终站在你的身边?我的父母!挫折时,他们给我鼓励。一句鼓励的话语,令我感动得流泪来。失败时,父母安慰我。记得那次,我考了一个不及格的分数,我心里难受极了。回到了家中,父母关心地问我:这次成绩怎么样啊?我面对着妈妈和爸爸,惭愧地说出了我的成绩。然而,他们并没有打我骂我,只是轻轻地对我说:没关系,这次考差了,还有下次,没有一千次失败,就没有一千次零一次的成功。啊!是啊,听了这句话,我如同一个摔倒的小弟弟,被两双大手扶起,还温柔地抚摩着我受伤的心灵。成功时,父母在身边为我加油,让我更上一层楼。

父母给了我生命。生命是什么呢?有人说生命是运动。这话说的没错。但我要说生命是一种温暖,这种温暖和好书一样,伴随着我成长。这就是我从《生命是什么》这本书中得到的一点顿悟。

《生命是什么》读后感范文二

有序产生于有序还是无序?从日常表象观察,人们一般认同前者,可近代的物理学家们却钟爱后一种答案,即无序构成了有序的基础。薛定谔的《生命是什么》是一本试图在生物遗传领域建立起两者平衡的读物。

在泡利不相容的约束框架内,大自然的造物过程似乎完美地被机械所决定了。生命体何以能高度精确地遗传基因?染色体的有丝分裂何以能产生不可思议的绝对复制?一百个原子空间尺度范围内何以会发生奇迹都无法形容的纯粹结果?以上问题用传统的经典理论根本无法回答,传统理论的构架在尖锐的问题面前轰然倒塌。这一不可协调性迫使薛定谔开始大胆地去过问上帝的事务,试图从原子统计力学的背景下去寻觅那开启生命之门的钥匙。

可以确定的是,生命的基因遗传由配子的减数分裂所决定,诸如染色体的有丝分裂均严格机械被定义。薛定谔认为,染色体可视同为一固体分子,或然的变异特征可视为同分异构现象。由于固体分子的能级变化和温度变化呈指数级的放大关系,结果分子发生变异需要等待的时间甚至长达成千上万年。对于生命分子,室温也许等同于绝对零度,染色体近乎于绝对稳定。于是,著者从量子力学角度解释了变异发生的稀缺性。大量量子的涨落超出阈值的概率如此之低,同分异构现象往往是不稳定的;非连续的量子跃迁非常偶然,生命分子领域内发生稳定的同分异构现象更是小概率事件中的小概率。

为了能够回答一百个原子空间尺度范围内的基因片段何以如此精确复制这一棘手的问题,薛定谔给我们提供了将有序动力学特征和无序统计学特征进行统一的有机蓝图,预言微观粒子的有序和无序统一理论必将诞生。生物体作为一负熵物质,其行为模式和特征可以被这一整合理论所预测和确定。这可是一个多么令人期待的伟大理论呀!其颠覆性的革命意义是不言而喻的。由此,《生命是什么》给读者带来了人类是否可以认识自我的终极思考。

可人作为一理性动物,不仅是负熵的,而且更是精神的。苏格拉底曾指出,肉体无法达到绝对的真理,只有精神脱离了肉体才成为可能。可恰恰是精神,其同我们最近,无时不刻被感受,同时又与我们最疏远,我们对其了解甚微,充满疑虑。即使是《生命是什么》的伟大预言得以实现,生命体的微观物质定律可以被统一理论给决定,可更为广义的问题是,其是否还可以进一步约束人类的道德行为?精神或意志的实质是否也可被机械所定义?人类的精神还是自由的吗?物质和精神规律是否殊途同归?

近代物理的实证研究方式,导致的结果是人类总是同可被感受的客观实体这一半钥匙在打交道,哪怕是心理或精神的研究领域,关注的也是分子、原子、神经元或脑电波这些载体,其本质还是客观的。《生命是什么》难免也被打上了实证的时代烙印,产生的结果就是机械的和宿命的。对于精神为自由的先验假设来讲,可以推论的是,统一理论在精神密码的破译方面仍然是束手无策。因此,主观世界的另一半钥匙还被远远地掌握在绝对超验的他手中。只要人类还停留在实证的道路之上,似乎另一半钥匙永远注定是不可触及的。

相反乐观的是,根据斯宾诺萨的理性主义,我们可以独断地设想超验的他即为整个宇宙,无所不在,无处不存,而宇宙一份子的人类有幸分享了他。于是,人类的另一半钥匙可能还在自己的手中,人类不仅可以掌握生命的物质规律,而且甚至还可破译道德和心灵的密码,最终实现两把钥匙的结合,从而争取得到和他平等对话的权力。尽管他对于这一话语权的排斥伟力在度量上是异常的巨大,但人类自存的他本性将使认识的步伐无法阻挡,最终超越自我。由此产生的一个悖论的是,此他还是彼他吗?

《生命是什么》读后感2000字


埃尔温薛定谔(Erwin Schr?dinger,1887-1961)是一位著名的奥地利理论物理学家,量子力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1933年因薛定谔方程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943年2月薛定谔在爱尔兰作了一系列讲演,并于1944年整理出版了一本小册子《生命是什么》。这本书曾多次再版,我读的是1992年的版本,2013年第十四次印刷,七十多年的老书还有这么强的活力!除了《生命是什么》,这一版还包括了他1958年出版的《意识与物质》以及他去世一年前1960年写的自传。2003年出版的中译本是由罗来欧和罗辽复翻译的,后者是理论生物物理领域专家,国内理论生物物理学的开拓者之一。

在这本书的第一部《生命是什么》中,作者介绍和解释了人们对生命和遗传物质的最新理解,提出了一些著名的观点。由于他的影响,不少物理学家参与了生物学的研究工作,使物理学和生物学相结合,形成了现代分子生物学的最显著的特点之一。英国物理学家佛朗西斯.克里克(FrancisCrick)就是受薛定谔的影响而转行生物学的优秀物理学家之一。转行后克里克和美国的詹姆斯.沃森(JamesWatson)合作,在1953年发现了DNA的双螺旋结构,并因此于1962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及医学奖。由此可见,薛定谔对生物学和遗传学的贡献是十分重大的。中文版的译者认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分子生物学的如火如荼的发展,九十年代以后基因信息的崛起,都和《生命是什么》这个小册子中阐述的观点密切相关。

在《生命是什么》中,薛定谔首次提出遗传物质(基因)是一种有机分子,非周期的晶体或固体,以密码的形式通过染色体来传递。在这以前,摩尔根已经发现了染色体的遗传机制,创立染色体遗传理论,并且于1933年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及医学奖,但是脱氧核糖核酸(DNA)是遗传物质的假设还没有提出来。据詹姆斯.沃森回忆,薛定谔的这个观点对他很有启发,有助于他们后来对DNA的发现。

另一个重要的观点是:生命体系中存在量子跃迁现象。生命及遗传的稳定性与辐射下的变异(突变)的不连续性(jump-likemutations),说明了生命遵循量子规律。这个观点我似懂非懂地感到接受了。

还有一个观点就是:生命是非平衡系统,以负熵为生,从环境抽取序以维持其系统的组织。这是生命的热力学基础,有悖于传统热力学第二定律,即熵增定律,就是说在自然过程中,一个孤立系统的总混乱度(即熵)不会减小,因此只能从有序转向无序,而不能从无序转向有序。

这本书的第二部《意识与物质》MindandMatter也很引人入胜。《意识与物质》的原材料是薛定谔1956年10月在英国剑桥的三一学院做的报告,整理编辑后在1958年出版。《意识与物质》的主题是意识意识的物质基础,形成过程和特征,并且引申至科学与宗教。这一部一共有六章,我最感兴趣的第二章,了解未来,分析和预测了的人类进化的前景。六十年以前的观点,我觉得现在还很值得读。

根据达尔文的进化理论,在自发性的遗传变化也就是突变中,有利的变异会被自动地选择。可惜这些变异往往是细微的进化步子,这就是为什么在达尔文理论中物种进化必须付出巨大代价,那些有巨大数目的后代的物种,其中只有很少一部分能够生存下来。薛定谔认为,这种进化机制在现代文明社会并不适用,在很多方面人们在朝相反的方向运作保护生命的法律、社会制度和医疗手段会去不加选择地挽救所有的生命。一百年前,有先天心脏缺陷的婴儿活不下来。在医药发达的今天,同样的婴儿不仅能活下来而且能生儿育女。因此,薛定谔认为我们很可能是接近甚至是已经进入了进化的末端或死胡同(blindalley)。按照传统的达尔文理论,人类没有希望再进一步进化。

不再进化并不意味着灭亡。有些物种,比如乌龟、鳄鱼和很多昆虫,它们的身体受自己的贝壳限制,百万年以前就停止了进化,它们也存活至今。薛定谔还提出了另外一个令人乐观的观点,这就是意识对生物的进化有反作用,行为的变化和体质的变化并行,并且互相影响。光靠达尔文的偶然积累,无法解释某些物种具有的的特殊技能和习惯是怎么形成并且在遗传水平上固定的。为了避免人类这个物种在进化途径上停滞不前,人们必须重视行为对进化的影响。这个观点,我觉得应该是宁可信其有。

惭愧的是,以前读书实在太少,最近才知道《生命是什么》这本老书,了解到薛定谔这个通晓多门学科的思想家,他对现代生物学和遗传学的贡献,以及他对拉马克和达尔文进化论的见解。趁机也重温了遗传学的其他一些里程碑从孟德尔到摩尔根到沃森-克里克,遗传三大规律,人们对遗传的物质基础及其表现的理解,等等。准备把笔记整理以后作为附件。

葛惟昆先生附言:(上面)《生命是什么》读后感是一位78级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研究生同学黄斌所写,非常简洁明瞭、耐人寻味。对我们做物理的人而言,特别对生命是非平衡系统,以负熵为生,从环境抽取序以维持其系统的组织。对生命的热力学基础,有悖于传统热力学第二定律,即熵增定律,尤其有兴趣和深入探究的启发。这就是普利高津的耗散结构理论和非平衡热力学的思想基础。与经典热力学认为自然过程中,一个孤立系统的总混乱度(即熵)不会减小,因此只能从有序转向无序,而不能从无序转向有序的结论相悖。

还有关于生命体系中存在量子跃迁现象。生命及遗传的稳定性与辐射下的变异(突变)的不连续性(jump-likemutations),说明了生命遵循量子规律。更在当下量子满天飞的时代,会给人以启迪。

《生命是什么》读后感300字


“好书伴我行”——多么响亮的口号,这让我不禁想起了我读过的好书,它伴随着我走过生命中的三千多个日日夜夜,其中《生命是什么》这本书更犹如一盏明灯,照亮我成长的路途。因为作者把生命是什么写得淋漓尽致,自己的感情深深地融进了字里行间,让我深受触动。

生命是偶然,死是必然。生命很短,在你不知不觉中,时间流逝得多快,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生命中,最最漫长而又短暂的不正是那温暖幸福的时刻吗?

那温暖幸福的时刻——和给予你生命的父母在一起。我们如花朵,有那肥沃的土地养育;我们似地球,有那温暖的太阳照耀。从出生、长大到成人。父母都为我们付出了极多极多。记得有一天,父母对我说:”知识改变人的命运。”那时的我,是一个三岁小毛孩,什么也不懂,但我把这一句话记得牢牢的。二年级的一天,当我要上学时,妈妈对我说:”天冷了,多加一件毛衣吧。”我穿上了妈妈亲手编织的毛衣,迈着轻快的脚步进了学校。在教室的墙壁上,我忽然看见了:”知识改变命运。”这张挂图。我心想:那不是和父母对我说的一样吗?渐渐地,我明白了,我来自农村,我要好好努力,知识改变我的命运。

从挫折、失败到成功。谁始终站在你的身边?我的父母!挫折时,他们给我鼓励。一句鼓励的话语,令我感动得流泪来。失败时,父母安慰我。记得那次,我考了一个不及格的分数,我心里难受极了。回到了家中,父母关心地问我:”这次成绩怎么样啊?”我面对着妈妈和爸爸,惭愧地说出了我的成绩。然而,他们并没有打我骂我,只是轻轻地对我说:”没关系,这次考差了,还有下次,没有一千次失败,就没有一千次零一次的成功。”啊!是啊,听了这句话,我如同一个摔倒的小弟弟,被两双大手扶起,还温柔地抚摩着我受伤的心灵。成功时,父母在身边为我加油,让我更上一层楼。

父母给了我生命。生命是什么呢?有人说生命是运动。这话说的没错。但我要说生命是一种温暖,这种温暖和好书一样,伴随着我成长。这就是我从《生命是什么》这本书中得到的一点顿悟。

《生命是什么》的读后感10篇


栏目小编为你收集并整理了《生命是什么》的读后感,作者写的作品,让我受到很多启发。为了更深入的理解作品,不妨写一写属于自己的读后感,你知道如何写一篇优秀的作品读后感吗?更多相关信息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生命是什么》的读后感(篇1)

《生命是什么》读后感2000字:

埃尔温·薛定谔(Erwin Schr?dinger,1887-1961)是一位著名的奥地利理论物理学家,量子力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1933年因薛定谔方程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943年2月薛定谔在爱尔兰作了一系列讲演,并于1944年整理出版了一本小册子《生命是什么》。这本书曾多次再版,我读的是1992年的版本,2013年第十四次印刷,七十多年的老书还有这么强的活力!除了《生命是什么》,这一版还包括了他1958年出版的《意识与物质》以及他去世一年前1960年写的自传。2003年出版的中译本是由罗来欧和罗辽复翻译的,后者是理论生物物理领域专家,国内理论生物物理学的开拓者之一。

在这本书的第一部《生命是什么》中,作者介绍和解释了人们对生命和遗传物质的最新理解,提出了一些著名的观点。由于他的影响,不少物理学家参与了生物学的研究工作,使物理学和生物学相结合,形成了现代分子生物学的最显著的特点之一。英国物理学家佛朗西斯.克里克(FrancisCrick)就是受薛定谔的影响而转行生物学的优秀物理学家之一。转行后克里克和美国的詹姆斯.沃森(JamesWatson)合作,在1953年发现了DNA的双螺旋结构,并因此于1962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及医学奖。由此可见,薛定谔对生物学和遗传学的贡献是十分重大的。中文版的译者认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分子生物学的如火如荼的发展,九十年代以后基因信息的崛起,都和《生命是什么》这个小册子中阐述的观点密切相关。

在《生命是什么》中,薛定谔首次提出遗传物质(基因)是一种有机分子,“非周期的晶体或固体”,以密码的形式通过染色体来传递。在这以前,摩尔根已经发现了染色体的遗传机制,创立染色体遗传理论,并且于1933年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及医学奖,但是脱氧核糖核酸(DNA)是遗传物质的假设还没有提出来。据詹姆斯.沃森回忆,薛定谔的这个观点对他很有启发,有助于他们后来对DNA的发现。

另一个重要的观点是:生命体系中存在量子跃迁现象。生命及遗传的稳定性与辐射下的变异(突变)的不连续性(jump-likemutations),说明了生命遵循量子规律。这个观点我似懂非懂地感到接受了。

还有一个观点就是:生命是非平衡系统,以负熵为生,从环境抽取“序”以维持其系统的组织。这是生命的热力学基础,有悖于传统热力学第二定律,即“熵增定律”,就是说在自然过程中,一个孤立系统的总混乱度(即“熵”)不会减小,因此只能从有序转向无序,而不能从无序转向有序。

这本书的第二部《意识与物质》“MindandMatter”也很引人入胜。《意识与物质》的原材料是薛定谔1956年10月在英国剑桥的三一学院做的报告,整理编辑后在1958年出版。《意识与物质》的主题是“意识”–意识的物质基础,形成过程和特征,并且引申至科学与宗教。这一部一共有六章,我最感兴趣的第二章,“了解未来”,分析和预测了的人类进化的前景。六十年以前的观点,我觉得现在还很值得读。

根据达尔文的进化理论,在自发性的遗传变化也就是突变中,有利的变异会被自动地选择。可惜这些变异往往是细微的进化步子,这就是为什么在达尔文理论中物种进化必须付出巨大代价,那些有巨大数目的后代的物种,其中只有很少一部分能够生存下来。薛定谔认为,这种进化机制在现代文明社会并不适用,在很多方面人们在朝相反的方向运作–保护生命的法律、社会制度和医疗手段会去不加选择地挽救所有的生命。一百年前,有先天心脏缺陷的婴儿活不下来。在医药发达的今天,同样的婴儿不仅能活下来而且能生儿育女。因此,薛定谔认为我们很可能是接近甚至是已经进入了进化的末端或死胡同(blindalley)。按照传统的达尔文理论,人类没有希望再进一步进化。

不再进化并不意味着灭亡。有些物种,比如乌龟、鳄鱼和很多昆虫,它们的身体受自己的贝壳限制,百万年以前就停止了进化,它们也存活至今。薛定谔还提出了另外一个令人乐观的观点,这就是意识对生物的进化有反作用,行为的变化和体质的变化并行,并且互相影响。光靠达尔文的“偶然积累”,无法解释某些物种具有的的特殊技能和习惯是怎么形成并且在遗传水平上固定的。为了避免人类这个物种在进化途径上停滞不前,人们必须重视行为对进化的影响。这个观点,我觉得应该是宁可信其有。

惭愧的是,以前读书实在太少,最近才知道《生命是什么》这本老书,了解到薛定谔这个通晓多门学科的思想家,他对现代生物学和遗传学的贡献,以及他对拉马克和达尔文进化论的见解。趁机也重温了遗传学的其他一些里程碑–从孟德尔到摩尔根到沃森-克里克,遗传三大规律,人们对遗传的物质基础及其表现的理解,等等。准备把笔记整理以后作为附件。

葛惟昆先生附言:(上面)《生命是什么》读后感是一位78级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研究生同学黄斌所写,非常简洁明瞭、耐人寻味。对我们做物理的人而言,特别对“生命是非平衡系统,以负熵为生,从环境抽取“序”以维持其系统的组织。”对“生命的热力学基础,有悖于传统热力学第二定律,即“熵增定律”,”尤其有兴趣和深入探究的启发。这就是普利高津的耗散结构理论和非平衡热力学的思想基础。与经典热力学认为“自然过程中,一个孤立系统的总混乱度(即“熵”)不会减小,因此只能从有序转向无序,而不能从无序转向有序”的结论相悖。

还有关于“生命体系中存在量子跃迁现象。生命及遗传的稳定性与辐射下的变异(突变)的不连续性(jump-likemutations),说明了生命遵循量子规律。”更在当下“量子”满天飞的时代,会给人以启迪。

《生命是什么》的读后感(篇2)

从何而来,去往何处?——《生命是什么》读后感1500字:

1944年,奥利地物理学家薛定谔出版了一本石破天惊的书,叫《生命是什么》,书中有一系列天才的思想和大胆的猜想。它奏响了揭示生命进化里遗传微观奥秘的先声。本书的作者王立铭教授以薛定谔为偶像之一,以同名科普著作有意向偶像致敬。

生命是什么?本书一开始并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从孤独的地球人好奇地寻找外星人,想象外星生命的存在模式,再回归到地球生命本身,引出了本书的主题——生命是什么?作者视野广阔,以进化论为原则,以生命的演化为轴线,从先哲探讨生命本质(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论”和贝采里乌斯的“活力论”)谈起,之后各国科学家登上历史舞台,用一个个精彩的科学故事展现了人类尽管步履蹒跚,却从未停步地探索生命科学、尝试解析生命本质的曲折历程。本书从生命的起源写到自有意志,涉及到了分子生物学和社会学,不仅让读者感受到了大自然生命现象的神奇和诗意,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地球生命和人类智慧。

回顾书中描写,我们的地球形成于46亿年前的星云涌动,最早的地球生命诞生于40亿年前的一系列化学反应。生命的诞生需要“物质”、“能量”、“自我复制”、“细胞”、“细胞间的分工”五大元素作为驱动力。能量在混乱无序的大自然中建立有序的生命结构;自我复制保证了物质生命抵抗演化过程中的衰退和凋谢;细胞则让两者合一,为地球生命提供了安身窝。此时的地球生命仍然停留在非常简单的形态中,而以细胞分工为基础的多细胞形态让地球生命变得无限的可能。当细胞分工达到辉煌顶点,很可能是人类大脑和人类智慧。而人类智慧的形成同样需要五大元素:感觉、学习和记忆、社交、自我意识和自由意志。说到底,地球生命和人类智慧都是演化的产物,逃不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演化规律。

不久前看过一段视频——梁冬对话华大尹烨——尹烨直白地表达了自己的生命观:生命的本质是化学,化学的本质是物理,物理的本质用数学描述,数学的本质是用某种语言表达……如今看来也不难理解。他的观点也正好呼应了薛定谔曾经自信的思想:物理学和化学原则上可以诠释生命现象。

以上解决了从何而来的问题,那么未来呢?其实,随着人类对生命活动的理解越来越深,随着生物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人类已经开始尝试改变演化的进程和方向了。例如转基因技术,在过去是异想天开,现在虽然争论不断,但也并不陌生了;又如试管婴儿技术,本质上说人类干预了自然繁衍的规律,发明者也从恶魔变成了“送子观音”。还有近年来的“基因编辑”技术,让人类拿起“上帝的手术刀”,通过剪切错误的DNA位点,修正正确的位点。所有这些都是人类主动参与生命演化过程的证明,表达了人类想变成生命主人的渴望。

所以,作者非常自信地说,“我们踩着穿越古老时间的鼓点而来,我们带着人类智慧的荣光而去。”非常理解生物学家的这种自豪感,但曾经科幻电影中出现的生物技术一旦变为现实,到底是魔盒还是神灯,谁又能说得清楚?毕竟我们对真实世界的认识是有局限性的——了解了“已知的已知”和“已知的未知”,仍遥不可及的“未知的未知”。

而我读完本书的最大感受,莫过于人类的渺小。人类自诩是高等生物,但在大自然面前,我们仍然只是一个物种而已,没有那么高大上,没有那么了不起的,应当保持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谦卑。也许在遥远的外星球上,真的有更高级的生命形态。说不定在他们眼里,地球人类也只是一群卑微、短命的生物而已,简单得如同草履虫。

我们从何而来,去往何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祁同伟说,谁都知道,我们从娘胎里来,到坟墓里去。而党员老陈说,我们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前者说的是客观的生命历程,而后者赋予了生命的意义。

理解生命科学,最终是为了认识我们自己,通过学习来提升自己对于生命的觉知性,看见自己的局限性,并接纳自己。

《生命是什么》的读后感(篇3)

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发现之一莫过于DNA双螺旋结构的揭示,而对此做出最大贡献的三位科学家(沃森,克里克和威尔金斯)都是因为读了一本由生命科学的“门外汉”写的探讨生命意义的书而毅然决然放弃自己的专业,转而与生物结缘的。这位“门外汉”便是大名鼎鼎的物理学家薛定谔,此书则是《生命是什么》,那这本书究竟有何过人之处能产生如此重大的影响?

本书为薛定谔两本著作的合集,作者独辟蹊径采用物理学和化学的原理来解释发生在生命世界中的事件,详细探讨了长久困扰人类的两个重大问题:生命和意识。

生命是什么?这个问题由来已久,每一个思考者放眼望去,整个星球上几乎到处都有生命,可是这对于理解生命的含义好像不仅没有帮助,反而增加了我们的迷惑。一块石头与一条小狗的本质区别到底是什么?正如书中所指出生命体就连单细胞生物都包含数以亿计的原子,但非生命的石头也包含数不清的原子,所以数量不是充要条件。生命必须建立在有序之上,杂乱无章是生命毁灭的结果,这个有序还要包括多样性——多样性的物质(元素)和多样性的排列顺序,对于人体而言,一个个细胞都没有自由意识,可是恒河沙数般的细胞组成的大脑却有复杂的逻辑思维能力,这是在大量有序性排列基础上涌现出的结果,KK在《失控》中描述人工智能时提出了了“涌现”这个词,KK解释为“事物发现过程中的质变,关键的转折点。”也就是说,智慧可以可以从一群数量足够大的愚钝中涌现,即所谓的“众愚成智”,生命的形成过程必然是一个量变产生质变的涌现过程。

同时,所有生物有一个普遍的需求:食物,或者进行新陈代谢。这其实是一个奇怪的现象,只是我们司空见惯不觉得奇怪罢了,试想一下生命新陈代谢时做了什么就明白了,简单来说生命在无休止的重复:摄入和排出。生命没完没了的费尽力气吃东西又排泄掉来进行新陈代谢究竟是为了什么?关于这个问题,有过长久的争论。有人说是为了物质交换,其实,生物体中的氧、氮、硫等任何一个原子与环境中的同类原子都是一样的,那么把它们进行交换又有什么意义呢?后来有人认为能量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生物是为了获取能量。然而,一个成年生命体所含的物质与所含的能量都是基本固定不变的。既然体外一个卡路里与体内一个卡路里的价值是相等的,那么,这样的单纯交换是为了什么呢?所以新陈代谢既不是为了物质也不是为了能量,根据热力学熵增定律,一个生命无时无刻不在增加正熵,不断趋近于熵的最大值,熵越大能量越低,生命则越稳定,慢慢趋近最稳定的状态即死亡。那么,如何才能摆脱死亡,一直保持生命的存在状态?从环境里孜孜不倦地汲取负熵恐怕是唯一的办法了。也就是说,生命体需要不断的进食、排泄来消除活着的时候不得不产生的正熵,这即是生命进行新陈代谢的本质。

意识是什么?普遍认为意识来自大脑,作为唯物主义者,必然承认意识是对现实世界的反映,没有现实作为主体对象,意识和其他一切都无从谈起,可是现实世界无疑只有一个,然而看起来有许多不同的有意识的自我,却都是对这同一个世界的认识,那究竟哪个自我的意识是对的?其实,我们周围的真实世界是由无数人的意识重叠领域构成的,世界这个概念本身就产生了它自己。但是我们仍会有诸多疑问:你的世界和我的世界真的是一样的吗?是不是存在一个更为真实的世界,它不同于我们任何一个人通过感官的内部投射而获得的世界?假如真是这样的话,那么世界对于每个人的感知而言是不是一样的呢?……类似的追问无穷无尽。经过无数科学家千百年的探索发现,最后不的不承认一个令人失望的事实:我们都生活在表象的世界里。科学进展已经表明,世界上并没有颜色这种东西,只有不同波长和频率的光波。世界上并没有声音这种东西,只有空气的振动。世界上并没有温度这种东西,只有分子的运动。颜色,声音,温度并不是世界本来的面目,仪器也不过是人类感觉的延伸,那不禁疑问感觉可靠吗?感觉不可靠,人类进化出的的各种触觉都是为了求存,大脑的首要目的也是为了求存而不是求真,所以人类对于光忽略了紫外线、红外线、X射线等,对于声音忽略了次声波、超声波等,对于温度,我们如果没有留意碰到一个非常冷的物体,会在瞬间觉得它很热,甚至手指上有烧灼的感觉。这些都是人类对世界只有片面感觉的表现,因为只有如此才能降低生存成本、节省能量,在激烈的生存竞争中减少宝贵的能量消耗对一种生物的存亡至关重要。

生命与意识的问题极其复杂却又必须面对,人类关于意识和生命的追问将永不止步,也许在这条路上没有终极的珠穆朗玛峰可攀登,虽得不到一个一劳永逸的回答,但是人类作为地球上唯一的智能生物和主导生物必然要承担起生命的尊严,生命的尊严即在于思索与追问。

生命不息,思索不止!

《生命是什么》的读后感(篇4)

最近我读了一篇文章《生命生命》,这篇文章讲了飞蛾求生,香瓜子在砖缝中茁壮成长和杏林子静听自己的心跳使她明白了生命的价值这三个故事。这令我受益一生。

杏林子,这是一个热爱生命的人,这是一个受到上帝捉弄的的人,但她让有限的一生体现出了无限的价值。她相信:我不能选择命运,但是我能改变命运。还有一位和杏林子一样被人怜悯的人——陈燕。她虽然双目失明,但凭着几十年的努力,造就了她精湛的钢琴调律技术,在新乐钢琴调律有限公司站稳了脚跟。此刻,我还要提起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名字——海伦·凯勒。虽然她盲、聋、哑,但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必会会你打开一扇窗。她被这困难磨炼着,最终以自强不息的顽强的毅力掌握了英、法、德等五国证言。虽然她的一生短暂,但她的一生发出耀眼的光芒!

生命是杏林子勇敢面对的胆量;生命是陈燕精湛的技术;生命是海伦·凯勒面对黑暗、无声世界的勇气;生命是……

《生命是什么》的读后感(篇5)

《生命是什么》读后感600字:

“生命是什么?”这个问题被翻译成无数个版本,包括“人生是由选择决定的?”还是“由你初衷决定的?”通过这个问题你可以快速认识一个人,一个人相信哪一个答案,这个答案便决定了他。

在当今,哲学被看作无用的科学,科学被看成推动发展的实用学科。昨天人类相信巫术和宗教,今天人类相信科学和经济。无非换着法子在追问同一个问题。因为我们都只相信自己逻辑认识范围内的事物,任何未知对我们而言都是盲区。你没有办法说出任何一个超越你想象的名词。

如果一个创作者不去探讨生命的边界,就像艺术家不关心人生的意义。在我看来,生命的本质是“传递”,而非“拥有”。生命对每一个人的意义不同。

总有人劝我少读书,这好像是国人的通用价值观,无论这个人都么优秀,多么了解我,都会认定读书本身的价值少于社会实践。而我不认为尽可能多的阅读和思考是多余的,就因为他带不来即时的效应,反而我认为这才是活着的唯一价值。读后感·所谓的知行合一,关键是你“知”什么?而“行”能否给你的“知”赋能,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在薛定谔的《有序,无序和熵》中引用了一句话,“身体不能决定心灵去思考。心灵也不能决定身体去运动,静止,或从事其他活动。”出自于斯宾诺莎的《伦理学》第三部分,命题2。

选择读什么样的书,在哪一方面深度思考,对一个人的本质塑造及成长速度是相当关键的,当然这个产出不会仅仅局限在世俗的标准。阅读若能直接变现,那么出版社就不会岌岌可危,而是国家银行和印钞厂就要关门了。世界遵循逻辑,无处不在,但一定不是A到B这样直接而简单的逻辑。

《生命是什么》的读后感(篇6)

1944年,着名物理学家薛定谔在都柏林出版了一本小册子《生命是什么》。作为一名研究生命科学的研究生,我仔细阅读了这部影响了几代人的经典。

作者薛定谔(E.Schrodinger,1887——1961)是奥地利着名物理学家,1926年提出波动力学并因此获得193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后来他的研究兴趣转向了生命科学。事实证明,《生命是什么》这本通俗读物为以后分子生物学的诞生作了精神上的鼓励和概念上的准备。

尽管我已经对现代生命科学知识有了比较系统地了解,但我还是对书中作者独特的视角和思考问题的方式佩服得五体投地。书中作者用自己熟悉的统计物理学去思考感兴趣的生命科学问题,充分表明了一位物理学家的高度自信,而这一自信来自20世纪前30年物理学领域所发生的革命性进展。薛定谔把自己富于创见的想象力以一种略带诗意的方式推广到重大生物学问题的解决上。他提出了一个长期以来难以回答的悖论:为什么在趋于最大熵的宇宙中,那些有条不紊的生命系统却能存在并繁殖?他认为不能用经典的物理学定律来解释生命现象,于是他提出了“负熵”的新概念。另外,薛定谔还提出基因应是一种能自我复制的“非周期性晶体”等观点。

从今天的生命科学来看,薛定谔的理论有些模糊不清,主观判断较多,甚至存在错误,例如有关量子跃迁和突变的论述,归根到底是因为他所做的从物理学理论到生命科学的推广过于牵强。物理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科学,尽管生命也是物质,但是生命这一复杂系统具有了许多独特的不同于物质的本质属性。我想这应该是物理学定律不能生搬硬套到生物学的根本原因。但不容质疑的是,正是薛定谔广博的知识基础、敏锐的洞察力和巨大的理论勇气为原本发展缓慢的生命科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开辟了物理学和生命科学结合的新天地。

《生命是什么》的出版对当时年轻的物理学家产生了巨大影响,他们中的许多人由此转向了生物学研究,希望从中发现新的物理定律。弗朗西斯。克里克是他们当中的杰出代表,1953年他和詹姆斯。沃森共同发现了DNA的双螺旋结构,实现了生命科学的重大突破。

读完这本书,我觉得我应该向薛定谔学习他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勤于思考,才能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另外,要形成宽广的知识面和广阔的学术视野,才会更好地进行创新,薛定谔也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如果说20世纪是物理学的世纪,那么21世纪注定会成为生命科学的世纪。现在生命科学领域还没有出现重大的理论突破,我想发展比较成熟的物理学一定会对这一突破的出现有重要作用。从这一点来看,薛定谔的《生命是什么》这部20世纪的伟大科学经典仍具有现实意义。

《生命是什么》的读后感(篇7)

薛定谔先生的书当然绝对肯定必须是一本好书!书名是《生命是什么》,但是,实际上分为两大部分:前一部分主要讲生命是什么,偏科学性;后一部分主要讲意识和物质,偏哲学性。我们大多数人可能一般都知道,作为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的薛定谔先生在物理学或者说量子力学方面的伟大贡献(例如:薛定谔方程、薛定谔猫等),却并不一定知道薛定谔先生其实也在生命科学方面也作出过贡献!书一开始就让人感觉:学术大师看问题,大道至简、目标明确且又雄心勃勃!书中具体哪些方面是薛定谔先生个人的贡献,作为一个生命科学的门外汉且跑马观花的一般读者,的确尚待仔细梳理和阅读,但是,书中关于新陈代谢与负熵的联系,以前确实是闻所未闻;而遗传学中的突变现象居然与量子跃迁有联系,也让人耳目一新…书中字里行间,不时闪现出一代学术大师的风采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例如:一个简短的序言就透出作为量子力学主要奠基者和创始人之一的薛定谔先生十足的学术大家风范!读起来让人感觉耳目一新,忍不住想继续读下去;又如:薛定谔先生在关于遗传机制和突变的讲解中,似乎好像没有使用任何数学公式以帮助阐述这些科学概念和问题;再如:薛定谔先生对达尔文的工作的评价,即有毫不客气的批评,也有毫不吝啬的肯定,的的确确是一种实事求是、就事论事的科学态度;又再如:薛定谔关于物理学的评论:物理学的理论都是相对的,这在任何时候都是如此,因为它们是建立在某些基本假设的基础之上,让人觉得作为科学家的坦荡胸襟和气度…此外,薛定谔先生七十多年前对机械化、福利制度等的一些看法,现在听起来仍发人深省;又如,薛定谔先生关于西方思想和东方思想的比较也发人深思;最后,我们记住薛定谔先生的“有序来自有序”这句话及其意义,或许算是对大师的一种缅怀和纪念?最后不得不说几句关于这个中文版本的看法:这个中文版本确实有一些不尽人意之处,书中有一些地方,翻译得词不达意不说,书中提到的若干配图一个都没看到!另外这本书里涉及的数学表达式的排版也存在问题…还好找到薛定谔先生的这本书的英文版,以后再好好地拜读…[微笑]

《生命是什么》的读后感(篇8)

有序产生于有序还是无序?从日常表象观察,人们一般认同前者,可近代的物理学家们却钟爱后一种答案,即无序构成了有序的基础。薛定谔的《生命是什么》是一本试图在生物遗传领域建立起两者平衡的读物。

在泡利不相容的约束框架内,大自然的造物过程似乎“完美”地被机械所决定了。生命体何以能高度精确地遗传基因?染色体的有丝分裂何以能产生不可思议的绝对复制?一百个原子空间尺度范围内何以会发生“奇迹”都无法形容的纯粹结果?以上问题用传统的经典理论根本无法回答,传统理论的构架在尖锐的问题面前轰然倒塌。这一不可协调性迫使薛定谔开始大胆地去过问上帝的事务,试图从原子统计力学的背景下去寻觅那开启生命之门的钥匙。

可以确定的是,生命的基因遗传由配子的减数分裂所决定,诸如染色体的有丝分裂均严格机械被定义。薛定谔认为,染色体可视同为一固体分子,或然的变异特征可视为同分异构现象。由于固体分子的能级变化和温度变化呈指数级的放大关系,结果分子发生变异需要等待的时间甚至长达成千上万年。对于生命分子,室温也许等同于绝对零度,染色体近乎于绝对稳定。于是,着者从量子力学角度解释了变异发生的稀缺性。大量量子的涨落超出阈值的概率如此之低,同分异构现象往往是不稳定的;非连续的量子跃迁非常偶然,生命分子领域内发生稳定的同分异构现象更是小概率事件中的小概率。

为了能够回答一百个原子空间尺度范围内的基因片段何以如此精确复制这一棘手的问题,薛定谔给我们提供了将有序动力学特征和无序统计学特征进行统一的有机蓝图,预言微观粒子的有序和无序统一理论必将诞生。生物体作为一负熵物质,其行为模式和特征可以被这一整合理论所预测和确定。这可是一个多么令人期待的伟大理论呀!其颠覆性的革命意义是不言而喻的。由此,《生命是什么》给读者带来了人类是否可以认识自我的终极思考。

可人作为一理性动物,不仅是负熵的,而且更是精神的。苏格拉底曾指出,肉体无法达到绝对的真理,只有精神脱离了肉体才成为可能。可恰恰是精神,其同我们最近,无时不刻被感受,同时又与我们最疏远,我们对其了解甚微,充满疑虑。即使是《生命是什么》的伟大预言得以实现,生命体的微观物质定律可以被统一理论给决定,可更为广义的问题是,其是否还可以进一步约束人类的道德行为?精神或意志的实质是否也可被机械所定义?人类的精神还是自由的吗?物质和精神规律是否殊途同归?

近代物理的实证研究方式,导致的结果是人类总是同可被感受的客观实体这一半钥匙在打交道,哪怕是心理或精神的研究领域,关注的也是分子、原子、神经元或脑电波这些载体,其本质还是客观的。《生命是什么》难免也被打上了实证的时代烙印,产生的结果就是机械的和宿命的。对于精神为自由的先验假设来讲,可以推论的是,统一理论在精神密码的破译方面仍然是束手无策。因此,主观世界的另一半钥匙还被远远地掌握在绝对超验的“他”手中。只要人类还停留在实证的道路之上,似乎另一半钥匙永远注定是不可触及的。

相反乐观的是,根据斯宾诺萨的理性主义,我们可以独断地设想超验的“他”即为整个宇宙,无所不在,无处不存,而宇宙一份子的人类有幸分享了“他”。于是,人类的另一半钥匙可能还在自己的手中,人类不仅可以掌握生命的物质规律,而且甚至还可破译道德和心灵的密码,最终实现两把钥匙的结合,从而争取得到和“他”平等对话的权力。尽管“他”对于这一话语权的排斥伟力在度量上是异常的巨大,但人类自存的“他”本性将使认识的步伐无法阻挡,最终超越自我。由此产生的一个悖论的是,此“他”还是彼“他”吗?

《生命是什么》的读后感(篇9)

生命是什么?薛定谔从量子力学、生物学、物理学、生命科学、唯物主义、哲学宗教等方面做出了解释。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生存,生命是短暂的,不要白白的去浪费;它很脆弱,不要去藐视它。珍爱生命,珍爱大自然的奇妙造化。读完之后自己也应当对生命有个解释。我的生命里有生命、性命和使命。象征着生存、生活还有责任。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不问成名的奉献,不问积劳的奉献…奥斯特洛夫斯基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说: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为人卑劣,生活庸俗而愧疚。我认为这是对生命理解最好的答案。

引用自己《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书评

在今天:

革命还在继续,

先烈抛头颅洒热血,

换来今天美好的生活。

我怎能在此停滞不前?

今天仍然需要革命,

先烈革法西斯之命,

还后世之安稳。

我们要革自己之命,

不负先烈之牺牲。

古之学者为己,

为己也欲人也。

今之学者为人,

为人也为己也。

今日天公作美,

怎能不战而退?

力不竭战不止…

《生命是什么》的读后感(篇10)

在读薛定谔的《生命是什么》之前,我曾上网查询关于这位作家的资料,发现他原本是位物理学家。他发表的薛定谔方程,薛定谔的猫等都是为许多人所熟知的。他是波动力学之父,是量子力学集大成者之一。就是这样一位在物理学的发展史中做出过重大贡献的学者,却从物理学闯入生物学,并在1944年出版了《生命是什么》一书。

我曾以为这本书将是一位生物学家运用哲学家的思想和我们探讨生命是什么,但我发现我大错特错了。作者从物理学家的眼光,运用热力学和量子力学理论来解释生命的本质,用他不同于哲学家的思想和对生物学的了解进行大胆猜想,为生物科学乃至后人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生命是什么》的出版对当时年轻的物理学家产生了巨大影响,他们中的许多人由此转向了生物学研究。薛定谔在书中提出了一系列猜想。拥有天才思想的他,猜想是大胆的:物理学和化学原则上可以诠释生命现象;基因是一种非周期性的晶体或固体;突变是基因分子中的量子跃迁引起的,突变论是物理学中的量子论,基因的持久性和遗传模式长期稳定的可能性能用量子论加以说明;对于染色体如何决定生物体的遗传性状作了最初的设想,认为染色体是遗传的密码本;在前人把新陈代谢解释为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的基础上,参照热力学定律,引入了“负熵”的概念,并认为生命以负熵为生,是从环境抽取“序”维持系统的.组织;……这些观念在当时是第一次被提出来,对世人来说是十分新奇的,也是特别引人入胜的。

对于这本书,说老实话,我看得不是很懂。但是既然这本书被当作大一新生推荐阅读书目之一,那么它必然有它的优点所在。也许我们应该学习的不是这本书而是书的作者?作者从一个他所擅长的物理区域跨进了对他来说算是陌生的生物区域,这本身就需要多大的勇气和多坚定的心理!

其实,因为他从小爱好广泛,喜欢博览群书,在其父和朋友的影响下,对生物学产生了浓厚兴趣,才使得他在转换领域的时候选择了生物。同时,薛定谔谙熟东西方哲学,他渴望和谐,终生把科学的统一作为自己的坚定信念和追求目标,《生命是什么》就是力图使物理学和生物学统一起来的认真尝试。

正是薛定谔知识面的广度以及他心目中对科学统一的向往与不懈努力,并且在科学研究中善于选择和变换自己的角色,才有了又一次成功的他。我觉得我要向他学习的不仅是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更要向他一样拥有宽广的知识面,不拘于一角天地,同时还要具有坚定的信念,这样,人生才会更精彩,路途才会更平坦,离成功才会更接近!

《生命是什么》的读后感9篇


如果说,一本书就是一个台阶,那么在人的一生中将有千万道台阶等着我们去跨越。一个人想要获得成功,书籍就是他/她最可靠的朋友,在阅读作者写的作品时,脑中不停的有新的想法,最好的心得其实是自己“产出”一篇属于自己的读后感!作品读后感究竟该如何写呢?也许"《生命是什么》的读后感9篇"就是你要找的,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够喜欢并分享!

《生命是什么》的读后感【篇1】

薛定谔先生的书当然绝对肯定必须是一本好书!书名是《生命是什么》,但是,实际上分为两大部分:前一部分主要讲生命是什么,偏科学性;后一部分主要讲意识和物质,偏哲学性。我们大多数人可能一般都知道,作为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的薛定谔先生在物理学或者说量子力学方面的伟大贡献(例如:薛定谔方程、薛定谔猫等),却并不一定知道薛定谔先生其实也在生命科学方面也作出过贡献!书一开始就让人感觉:学术大师看问题,大道至简、目标明确且又雄心勃勃!书中具体哪些方面是薛定谔先生个人的贡献,作为一个生命科学的门外汉且跑马观花的一般读者,的确尚待仔细梳理和阅读,但是,书中关于新陈代谢与负熵的联系,以前确实是闻所未闻;而遗传学中的突变现象居然与量子跃迁有联系,也让人耳目一新…书中字里行间,不时闪现出一代学术大师的风采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例如:一个简短的序言就透出作为量子力学主要奠基者和创始人之一的薛定谔先生十足的学术大家风范!读起来让人感觉耳目一新,忍不住想继续读下去;又如:薛定谔先生在关于遗传机制和突变的讲解中,似乎好像没有使用任何数学公式以帮助阐述这些科学概念和问题;再如:薛定谔先生对达尔文的工作的评价,即有毫不客气的批评,也有毫不吝啬的肯定,的的确确是一种实事求是、就事论事的科学态度;又再如:薛定谔关于物理学的评论:物理学的理论都是相对的,这在任何时候都是如此,因为它们是建立在某些基本假设的基础之上,让人觉得作为科学家的坦荡胸襟和气度…此外,薛定谔先生七十多年前对机械化、福利制度等的一些看法,现在听起来仍发人深省;又如,薛定谔先生关于西方思想和东方思想的比较也发人深思;最后,我们记住薛定谔先生的“有序来自有序”这句话及其意义,或许算是对大师的一种缅怀和纪念?最后不得不说几句关于这个中文版本的看法:这个中文版本确实有一些不尽人意之处,书中有一些地方,翻译得词不达意不说,书中提到的若干配图一个都没看到!另外这本书里涉及的数学表达式的排版也存在问题…还好找到薛定谔先生的这本书的英文版,以后再好好地拜读…[微笑]

《生命是什么》的读后感【篇2】

今天,我在学校里学了一篇令我感触很深的文章——《生命是什么》。这篇文章使我的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让我感悟到我们必须热爱生命。

这篇文章主要讲作者从“飞蛾逃生”、“香瓜苗在墙角的砖缝中生长”和“静听自己的心跳”几件事中体会到了生命力的顽强,并从中悟出:我们应该珍惜生命,并让生命绽放光彩。

当我读到“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我可以使它度过一个有意义的人生,也可以任它荒废,庸碌一生。一切全在我一念之间,我必须对自己负责”时,我想:对呀!如果作者在一念之间选择了糟蹋生命,那么生命对于作者来说,该是多么的没有价值;相反,如果作者能珍惜生命,那么生命即使短暂,也能体现出它独特的魅力。

当我读到“从那一刻起,我应允自己,绝不辜负生命,决不让它从我的手中白白流失。不管未来的命运如何,遇福遇祸,或喜或犹,我都愿意为它奋斗,勇敢地活下去。”的时候,我想到:生命是自己的,一切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谁都不能预测自己的人生。但是,只要我们珍惜自己的生命,那么生命就会散放出无限的光彩。就像雷锋叔叔,虽然他只活了23年,但他的精神却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在敬佩作者是如此地热爱生命的同时,我不禁想起生活中的一些人,他们并没有好好地珍惜生命,反而却白白浪费生命。他们就是那些电视报道的跳楼、自杀的人。他们为什么不热爱生命呢?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呀,在生活、事业中遇到挫折,为什么不勇于面对呢?我真想对他们说:“连飞蛾、小草都如此热爱生命,为什么你们却比它们还要脆弱呢?”

人们啊,请热爱生命吧!

《生命是什么》的读后感【篇3】

《生命是什么》读后感2000字:

埃尔温·薛定谔(Erwin Schr?dinger,1887-1961)是一位著名的奥地利理论物理学家,量子力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1933年因薛定谔方程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943年2月薛定谔在爱尔兰作了一系列讲演,并于1944年整理出版了一本小册子《生命是什么》。这本书曾多次再版,我读的是1992年的版本,2013年第十四次印刷,七十多年的老书还有这么强的活力!除了《生命是什么》,这一版还包括了他1958年出版的《意识与物质》以及他去世一年前1960年写的自传。2003年出版的中译本是由罗来欧和罗辽复翻译的,后者是理论生物物理领域专家,国内理论生物物理学的开拓者之一。

在这本书的第一部《生命是什么》中,作者介绍和解释了人们对生命和遗传物质的最新理解,提出了一些著名的观点。由于他的影响,不少物理学家参与了生物学的研究工作,使物理学和生物学相结合,形成了现代分子生物学的最显著的特点之一。英国物理学家佛朗西斯.克里克(FrancisCrick)就是受薛定谔的影响而转行生物学的优秀物理学家之一。转行后克里克和美国的詹姆斯.沃森(JamesWatson)合作,在1953年发现了DNA的双螺旋结构,并因此于1962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及医学奖。由此可见,薛定谔对生物学和遗传学的贡献是十分重大的。中文版的译者认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分子生物学的如火如荼的发展,九十年代以后基因信息的崛起,都和《生命是什么》这个小册子中阐述的观点密切相关。

在《生命是什么》中,薛定谔首次提出遗传物质(基因)是一种有机分子,“非周期的晶体或固体”,以密码的形式通过染色体来传递。在这以前,摩尔根已经发现了染色体的遗传机制,创立染色体遗传理论,并且于1933年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及医学奖,但是脱氧核糖核酸(DNA)是遗传物质的假设还没有提出来。据詹姆斯.沃森回忆,薛定谔的这个观点对他很有启发,有助于他们后来对DNA的发现。

另一个重要的观点是:生命体系中存在量子跃迁现象。生命及遗传的稳定性与辐射下的变异(突变)的不连续性(jump-likemutations),说明了生命遵循量子规律。这个观点我似懂非懂地感到接受了。

还有一个观点就是:生命是非平衡系统,以负熵为生,从环境抽取“序”以维持其系统的组织。这是生命的热力学基础,有悖于传统热力学第二定律,即“熵增定律”,就是说在自然过程中,一个孤立系统的总混乱度(即“熵”)不会减小,因此只能从有序转向无序,而不能从无序转向有序。

这本书的第二部《意识与物质》“MindandMatter”也很引人入胜。《意识与物质》的原材料是薛定谔1956年10月在英国剑桥的三一学院做的报告,整理编辑后在1958年出版。《意识与物质》的主题是“意识”–意识的物质基础,形成过程和特征,并且引申至科学与宗教。这一部一共有六章,我最感兴趣的第二章,“了解未来”,分析和预测了的人类进化的前景。六十年以前的观点,我觉得现在还很值得读。

根据达尔文的进化理论,在自发性的遗传变化也就是突变中,有利的变异会被自动地选择。可惜这些变异往往是细微的进化步子,这就是为什么在达尔文理论中物种进化必须付出巨大代价,那些有巨大数目的后代的物种,其中只有很少一部分能够生存下来。薛定谔认为,这种进化机制在现代文明社会并不适用,在很多方面人们在朝相反的方向运作–保护生命的法律、社会制度和医疗手段会去不加选择地挽救所有的生命。一百年前,有先天心脏缺陷的婴儿活不下来。在医药发达的今天,同样的婴儿不仅能活下来而且能生儿育女。因此,薛定谔认为我们很可能是接近甚至是已经进入了进化的末端或死胡同(blindalley)。按照传统的达尔文理论,人类没有希望再进一步进化。

不再进化并不意味着灭亡。有些物种,比如乌龟、鳄鱼和很多昆虫,它们的身体受自己的贝壳限制,百万年以前就停止了进化,它们也存活至今。薛定谔还提出了另外一个令人乐观的观点,这就是意识对生物的进化有反作用,行为的变化和体质的变化并行,并且互相影响。光靠达尔文的“偶然积累”,无法解释某些物种具有的的特殊技能和习惯是怎么形成并且在遗传水平上固定的。为了避免人类这个物种在进化途径上停滞不前,人们必须重视行为对进化的影响。这个观点,我觉得应该是宁可信其有。

惭愧的是,以前读书实在太少,最近才知道《生命是什么》这本老书,了解到薛定谔这个通晓多门学科的思想家,他对现代生物学和遗传学的贡献,以及他对拉马克和达尔文进化论的见解。趁机也重温了遗传学的其他一些里程碑–从孟德尔到摩尔根到沃森-克里克,遗传三大规律,人们对遗传的物质基础及其表现的理解,等等。准备把笔记整理以后作为附件。

葛惟昆先生附言:(上面)《生命是什么》读后感是一位78级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研究生同学黄斌所写,非常简洁明瞭、耐人寻味。对我们做物理的人而言,特别对“生命是非平衡系统,以负熵为生,从环境抽取“序”以维持其系统的组织。”对“生命的热力学基础,有悖于传统热力学第二定律,即“熵增定律”,”尤其有兴趣和深入探究的启发。这就是普利高津的耗散结构理论和非平衡热力学的思想基础。与经典热力学认为“自然过程中,一个孤立系统的总混乱度(即“熵”)不会减小,因此只能从有序转向无序,而不能从无序转向有序”的结论相悖。

还有关于“生命体系中存在量子跃迁现象。生命及遗传的稳定性与辐射下的变异(突变)的不连续性(jump-likemutations),说明了生命遵循量子规律。”更在当下“量子”满天飞的时代,会给人以启迪。

《生命是什么》的读后感【篇4】

生命起源有两种,45亿年前产生地球,经过7亿年,38亿年前,一种无机物的化学反应产生了RNA,然后慢慢地产生古菌、细菌、真核细胞。一种是外星陨石带着这些菌进入地球。第三种就是外星人打造的放入了地球。当然第三种是我猜的。

无生命的东西可以产生出有生命的东西,但是人类至今还没能够打造出来,因为生命需要核算+蛋白,而且让他们能够有自己的意识,太难了,大自然也花了7亿年的时间才打造出来了生命。

直立人在地球上存在了200万年,而智人才存在20万年,跟直立人相比智人的历史太短了,能否再撑过1000年都是个问题。智人跟直立人的关系就相当于老虎和狮子豹子的关系,都属于豹属,智人和黑猩猩的关系就相当于老虎和猫的关系,都属于猫科。智人和黑猩猩属于人科,智人和直立人属于人属。人属里现在只有智人。人科里还有猩猩黑猩猩大猩猩。

死亡是生命最好的发明,它是生命改变的媒介,它清除衰老的个体,并为新生的事物提供空间。死亡是生命策略的一部分,短暂和动态性是生命的基础。

动物和植物都是真核细胞,而细菌和古菌都属于原核细胞,原核细胞属于最简单的细胞。

外星生命也需要核酸+蛋白的组合,或者是类似的组合,所以外星生命如果存在,可能跟地球上的动物没有太大区别。

人类其实很渺小,很多事情要想开一点。

《生命是什么》的读后感【篇5】

从何而来,去往何处?——《生命是什么》读后感1500字:

1944年,奥利地物理学家薛定谔出版了一本石破天惊的书,叫《生命是什么》,书中有一系列天才的思想和大胆的猜想。它奏响了揭示生命进化里遗传微观奥秘的先声。本书的作者王立铭教授以薛定谔为偶像之一,以同名科普著作有意向偶像致敬。

生命是什么?本书一开始并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从孤独的地球人好奇地寻找外星人,想象外星生命的存在模式,再回归到地球生命本身,引出了本书的主题——生命是什么?作者视野广阔,以进化论为原则,以生命的演化为轴线,从先哲探讨生命本质(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论”和贝采里乌斯的“活力论”)谈起,之后各国科学家登上历史舞台,用一个个精彩的科学故事展现了人类尽管步履蹒跚,却从未停步地探索生命科学、尝试解析生命本质的曲折历程。本书从生命的起源写到自有意志,涉及到了分子生物学和社会学,不仅让读者感受到了大自然生命现象的神奇和诗意,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地球生命和人类智慧。

回顾书中描写,我们的地球形成于46亿年前的星云涌动,最早的地球生命诞生于40亿年前的一系列化学反应。生命的诞生需要“物质”、“能量”、“自我复制”、“细胞”、“细胞间的分工”五大元素作为驱动力。能量在混乱无序的大自然中建立有序的生命结构;自我复制保证了物质生命抵抗演化过程中的衰退和凋谢;细胞则让两者合一,为地球生命提供了安身窝。此时的地球生命仍然停留在非常简单的形态中,而以细胞分工为基础的多细胞形态让地球生命变得无限的可能。当细胞分工达到辉煌顶点,很可能是人类大脑和人类智慧。而人类智慧的形成同样需要五大元素:感觉、学习和记忆、社交、自我意识和自由意志。说到底,地球生命和人类智慧都是演化的产物,逃不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演化规律。

不久前看过一段视频——梁冬对话华大尹烨——尹烨直白地表达了自己的生命观:生命的本质是化学,化学的本质是物理,物理的本质用数学描述,数学的本质是用某种语言表达……如今看来也不难理解。他的观点也正好呼应了薛定谔曾经自信的思想:物理学和化学原则上可以诠释生命现象。

以上解决了从何而来的问题,那么未来呢?其实,随着人类对生命活动的理解越来越深,随着生物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人类已经开始尝试改变演化的进程和方向了。例如转基因技术,在过去是异想天开,现在虽然争论不断,但也并不陌生了;又如试管婴儿技术,本质上说人类干预了自然繁衍的规律,发明者也从恶魔变成了“送子观音”。还有近年来的“基因编辑”技术,让人类拿起“上帝的手术刀”,通过剪切错误的DNA位点,修正正确的位点。所有这些都是人类主动参与生命演化过程的证明,表达了人类想变成生命主人的渴望。

所以,作者非常自信地说,“我们踩着穿越古老时间的鼓点而来,我们带着人类智慧的荣光而去。”非常理解生物学家的这种自豪感,但曾经科幻电影中出现的生物技术一旦变为现实,到底是魔盒还是神灯,谁又能说得清楚?毕竟我们对真实世界的认识是有局限性的——了解了“已知的已知”和“已知的未知”,仍遥不可及的“未知的未知”。

而我读完本书的最大感受,莫过于人类的渺小。人类自诩是高等生物,但在大自然面前,我们仍然只是一个物种而已,没有那么高大上,没有那么了不起的,应当保持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谦卑。也许在遥远的外星球上,真的有更高级的生命形态。说不定在他们眼里,地球人类也只是一群卑微、短命的生物而已,简单得如同草履虫。

我们从何而来,去往何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祁同伟说,谁都知道,我们从娘胎里来,到坟墓里去。而党员老陈说,我们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前者说的是客观的生命历程,而后者赋予了生命的意义。

理解生命科学,最终是为了认识我们自己,通过学习来提升自己对于生命的觉知性,看见自己的局限性,并接纳自己。

《生命是什么》的读后感【篇6】

有序产生于有序还是无序?从日常表象观察,人们一般认同前者,可近代的物理学家们却钟爱后一种答案,即无序构成了有序的基础。薛定谔的《生命是什么》是一本试图在生物遗传领域建立起两者平衡的读物。

在泡利不相容的约束框架内,大自然的造物过程似乎“完美”地被机械所决定了。生命体何以能高度精确地遗传基因?染色体的有丝分裂何以能产生不可思议的绝对复制?一百个原子空间尺度范围内何以会发生“奇迹”都无法形容的纯粹结果?以上问题用传统的经典理论根本无法回答,传统理论的构架在尖锐的问题面前轰然倒塌。这一不可协调性迫使薛定谔开始大胆地去过问上帝的事务,试图从原子统计力学的背景下去寻觅那开启生命之门的钥匙。

可以确定的是,生命的基因遗传由配子的减数分裂所决定,诸如染色体的有丝分裂均严格机械被定义。薛定谔认为,染色体可视同为一固体分子,或然的变异特征可视为同分异构现象。由于固体分子的能级变化和温度变化呈指数级的放大关系,结果分子发生变异需要等待的时间甚至长达成千上万年。对于生命分子,室温也许等同于绝对零度,染色体近乎于绝对稳定。于是,着者从量子力学角度解释了变异发生的稀缺性。大量量子的涨落超出阈值的概率如此之低,同分异构现象往往是不稳定的;非连续的量子跃迁非常偶然,生命分子领域内发生稳定的同分异构现象更是小概率事件中的小概率。

为了能够回答一百个原子空间尺度范围内的基因片段何以如此精确复制这一棘手的问题,薛定谔给我们提供了将有序动力学特征和无序统计学特征进行统一的有机蓝图,预言微观粒子的有序和无序统一理论必将诞生。生物体作为一负熵物质,其行为模式和特征可以被这一整合理论所预测和确定。这可是一个多么令人期待的伟大理论呀!其颠覆性的革命意义是不言而喻的。由此,《生命是什么》给读者带来了人类是否可以认识自我的终极思考。

可人作为一理性动物,不仅是负熵的,而且更是精神的。苏格拉底曾指出,肉体无法达到绝对的真理,只有精神脱离了肉体才成为可能。可恰恰是精神,其同我们最近,无时不刻被感受,同时又与我们最疏远,我们对其了解甚微,充满疑虑。即使是《生命是什么》的伟大预言得以实现,生命体的微观物质定律可以被统一理论给决定,可更为广义的问题是,其是否还可以进一步约束人类的道德行为?精神或意志的实质是否也可被机械所定义?人类的精神还是自由的吗?物质和精神规律是否殊途同归?

近代物理的实证研究方式,导致的结果是人类总是同可被感受的客观实体这一半钥匙在打交道,哪怕是心理或精神的研究领域,关注的也是分子、原子、神经元或脑电波这些载体,其本质还是客观的。《生命是什么》难免也被打上了实证的时代烙印,产生的结果就是机械的和宿命的。对于精神为自由的先验假设来讲,可以推论的是,统一理论在精神密码的破译方面仍然是束手无策。因此,主观世界的另一半钥匙还被远远地掌握在绝对超验的“他”手中。只要人类还停留在实证的道路之上,似乎另一半钥匙永远注定是不可触及的。

相反乐观的是,根据斯宾诺萨的理性主义,我们可以独断地设想超验的“他”即为整个宇宙,无所不在,无处不存,而宇宙一份子的人类有幸分享了“他”。于是,人类的另一半钥匙可能还在自己的手中,人类不仅可以掌握生命的物质规律,而且甚至还可破译道德和心灵的密码,最终实现两把钥匙的结合,从而争取得到和“他”平等对话的权力。尽管“他”对于这一话语权的排斥伟力在度量上是异常的巨大,但人类自存的“他”本性将使认识的步伐无法阻挡,最终超越自我。由此产生的一个悖论的是,此“他”还是彼“他”吗?

《生命是什么》的读后感【篇7】

1944年,着名物理学家薛定谔在都柏林出版了一本小册子《生命是什么》。作为一名研究生命科学的研究生,我仔细阅读了这部影响了几代人的经典。

作者薛定谔(E.Schrodinger,1887——1961)是奥地利着名物理学家,1926年提出波动力学并因此获得193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后来他的研究兴趣转向了生命科学。事实证明,《生命是什么》这本通俗读物为以后分子生物学的诞生作了精神上的鼓励和概念上的准备。

尽管我已经对现代生命科学知识有了比较系统地了解,但我还是对书中作者独特的视角和思考问题的方式佩服得五体投地。书中作者用自己熟悉的统计物理学去思考感兴趣的生命科学问题,充分表明了一位物理学家的高度自信,而这一自信来自20世纪前30年物理学领域所发生的革命性进展。薛定谔把自己富于创见的想象力以一种略带诗意的方式推广到重大生物学问题的解决上。他提出了一个长期以来难以回答的悖论:为什么在趋于最大熵的宇宙中,那些有条不紊的生命系统却能存在并繁殖?他认为不能用经典的物理学定律来解释生命现象,于是他提出了“负熵”的新概念。另外,薛定谔还提出基因应是一种能自我复制的“非周期性晶体”等观点。

从今天的生命科学来看,薛定谔的理论有些模糊不清,主观判断较多,甚至存在错误,例如有关量子跃迁和突变的论述,归根到底是因为他所做的从物理学理论到生命科学的推广过于牵强。物理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科学,尽管生命也是物质,但是生命这一复杂系统具有了许多独特的不同于物质的本质属性。我想这应该是物理学定律不能生搬硬套到生物学的根本原因。但不容质疑的是,正是薛定谔广博的知识基础、敏锐的洞察力和巨大的理论勇气为原本发展缓慢的生命科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开辟了物理学和生命科学结合的新天地。

《生命是什么》的出版对当时年轻的物理学家产生了巨大影响,他们中的许多人由此转向了生物学研究,希望从中发现新的物理定律。弗朗西斯。克里克是他们当中的杰出代表,1953年他和詹姆斯。沃森共同发现了DNA的双螺旋结构,实现了生命科学的重大突破。

读完这本书,我觉得我应该向薛定谔学习他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勤于思考,才能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另外,要形成宽广的知识面和广阔的学术视野,才会更好地进行创新,薛定谔也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如果说20世纪是物理学的世纪,那么21世纪注定会成为生命科学的世纪。现在生命科学领域还没有出现重大的理论突破,我想发展比较成熟的物理学一定会对这一突破的出现有重要作用。从这一点来看,薛定谔的《生命是什么》这部20世纪的伟大科学经典仍具有现实意义。

《生命是什么》的读后感【篇8】

生命是什么?薛定谔从量子力学、生物学、物理学、生命科学、唯物主义、哲学宗教等方面做出了解释。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生存,生命是短暂的,不要白白的去浪费;它很脆弱,不要去藐视它。珍爱生命,珍爱大自然的奇妙造化。读完之后自己也应当对生命有个解释。我的生命里有生命、性命和使命。象征着生存、生活还有责任。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不问成名的奉献,不问积劳的奉献…奥斯特洛夫斯基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说: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为人卑劣,生活庸俗而愧疚。我认为这是对生命理解最好的答案。

引用自己《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书评

在今天:

革命还在继续,

先烈抛头颅洒热血,

换来今天美好的生活。

我怎能在此停滞不前?

今天仍然需要革命,

先烈革法西斯之命,

还后世之安稳。

我们要革自己之命,

不负先烈之牺牲。

古之学者为己,

为己也欲人也。

今之学者为人,

为人也为己也。

今日天公作美,

怎能不战而退?

力不竭战不止…

《生命是什么》的读后感【篇9】

《生命是什么》读后感600字:

“生命是什么?”这个问题被翻译成无数个版本,包括“人生是由选择决定的?”还是“由你初衷决定的?”通过这个问题你可以快速认识一个人,一个人相信哪一个答案,这个答案便决定了他。

在当今,哲学被看作无用的科学,科学被看成推动发展的实用学科。昨天人类相信巫术和宗教,今天人类相信科学和经济。无非换着法子在追问同一个问题。因为我们都只相信自己逻辑认识范围内的事物,任何未知对我们而言都是盲区。你没有办法说出任何一个超越你想象的名词。

如果一个创作者不去探讨生命的边界,就像艺术家不关心人生的意义。在我看来,生命的本质是“传递”,而非“拥有”。生命对每一个人的意义不同。

总有人劝我少读书,这好像是国人的通用价值观,无论这个人都么优秀,多么了解我,都会认定读书本身的价值少于社会实践。而我不认为尽可能多的阅读和思考是多余的,就因为他带不来即时的效应,反而我认为这才是活着的唯一价值。读后感·所谓的知行合一,关键是你“知”什么?而“行”能否给你的“知”赋能,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在薛定谔的《有序,无序和熵》中引用了一句话,“身体不能决定心灵去思考。心灵也不能决定身体去运动,静止,或从事其他活动。”出自于斯宾诺莎的《伦理学》第三部分,命题2。

选择读什么样的书,在哪一方面深度思考,对一个人的本质塑造及成长速度是相当关键的,当然这个产出不会仅仅局限在世俗的标准。阅读若能直接变现,那么出版社就不会岌岌可危,而是国家银行和印钞厂就要关门了。世界遵循逻辑,无处不在,但一定不是A到B这样直接而简单的逻辑。

薛定谔《生命是什么?》读后感九篇


阅读让生活变得更加充实,可以开阔视野。观看一本书之后,我们对于作品每个人都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可以写一篇读后感,把自己阅读完后的想法写下来。读后感就是读书笔记,它是阅读一个作品后的心得体会。您是否正在考虑如何写一篇的读后感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薛定谔《生命是什么?》读后感九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薛定谔《生命是什么?》读后感【篇一】

1944年,着名物理学家薛定谔在都柏林出版了一本小册子《生命是什么》。作为一名研究生命科学的研究生,我仔细阅读了这部影响了几代人的经典。

作者薛定谔(E.Schrodinger,1887——1961)是奥地利着名物理学家,1926年提出波动力学并因此获得193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后来他的研究兴趣转向了生命科学。事实证明,《生命是什么》这本通俗读物为以后分子生物学的诞生作了精神上的鼓励和概念上的准备。

尽管我已经对现代生命科学知识有了比较系统地了解,但我还是对书中作者独特的视角和思考问题的方式佩服得五体投地。书中作者用自己熟悉的统计物理学去思考感兴趣的生命科学问题,充分表明了一位物理学家的高度自信,而这一自信来自20世纪前30年物理学领域所发生的革命性进展。薛定谔把自己富于创见的想象力以一种略带诗意的方式推广到重大生物学问题的解决上。他提出了一个长期以来难以回答的悖论:为什么在趋于最大熵的宇宙中,那些有条不紊的生命系统却能存在并繁殖?他认为不能用经典的物理学定律来解释生命现象,于是他提出了“负熵”的新概念。另外,薛定谔还提出基因应是一种能自我复制的“非周期性晶体”等观点。

从今天的生命科学来看,薛定谔的理论有些模糊不清,主观判断较多,甚至存在错误,例如有关量子跃迁和突变的论述,归根到底是因为他所做的从物理学理论到生命科学的推广过于牵强。物理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科学,尽管生命也是物质,但是生命这一复杂系统具有了许多独特的不同于物质的本质属性。我想这应该是物理学定律不能生搬硬套到生物学的根本原因。但不容质疑的是,正是薛定谔广博的知识基础、敏锐的洞察力和巨大的理论勇气为原本发展缓慢的生命科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开辟了物理学和生命科学结合的新天地。

《生命是什么》的出版对当时年轻的物理学家产生了巨大影响,他们中的许多人由此转向了生物学研究,希望从中发现新的物理定律。弗朗西斯。克里克是他们当中的杰出代表,1953年他和詹姆斯。沃森共同发现了DNA的双螺旋结构,实现了生命科学的重大突破。

读完这本书,我觉得我应该向薛定谔学习他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勤于思考,才能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另外,要形成宽广的知识面和广阔的学术视野,才会更好地进行创新,薛定谔也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如果说20世纪是物理学的世纪,那么21世纪注定会成为生命科学的世纪。现在生命科学领域还没有出现重大的理论突破,我想发展比较成熟的物理学一定会对这一突破的出现有重要作用。从这一点来看,薛定谔的《生命是什么》这部20世纪的伟大科学经典仍具有现实意义。

薛定谔《生命是什么?》读后感【篇二】

有序产生于有序还是无序?从日常表象观察,人们一般认同前者,可近代的物理学家们却钟爱后一种答案,即无序构成了有序的基础。薛定谔的《生命是什么》是一本试图在生物遗传领域建立起两者平衡的读物。

在泡利不相容的约束框架内,大自然的造物过程似乎“完美”地被机械所决定了。生命体何以能高度精确地遗传基因?染色体的有丝分裂何以能产生不可思议的绝对复制?一百个原子空间尺度范围内何以会发生“奇迹”都无法形容的纯粹结果?以上问题用传统的经典理论根本无法回答,传统理论的构架在尖锐的问题面前轰然倒塌。这一不可协调性迫使薛定谔开始大胆地去过问上帝的事务,试图从原子统计力学的背景下去寻觅那开启生命之门的钥匙。

可以确定的是,生命的基因遗传由配子的减数分裂所决定,诸如染色体的有丝分裂均严格机械被定义。薛定谔认为,染色体可视同为一固体分子,或然的变异特征可视为同分异构现象。由于固体分子的能级变化和温度变化呈指数级的放大关系,结果分子发生变异需要等待的时间甚至长达成千上万年。对于生命分子,室温也许等同于绝对零度,染色体近乎于绝对稳定。于是,着者从量子力学角度解释了变异发生的稀缺性。大量量子的涨落超出阈值的概率如此之低,同分异构现象往往是不稳定的;非连续的量子跃迁非常偶然,生命分子领域内发生稳定的同分异构现象更是小概率事件中的小概率。

为了能够回答一百个原子空间尺度范围内的基因片段何以如此精确复制这一棘手的问题,薛定谔给我们提供了将有序动力学特征和无序统计学特征进行统一的有机蓝图,预言微观粒子的有序和无序统一理论必将诞生。生物体作为一负熵物质,其行为模式和特征可以被这一整合理论所预测和确定。这可是一个多么令人期待的伟大理论呀!其颠覆性的革命意义是不言而喻的。由此,《生命是什么》给读者带来了人类是否可以认识自我的终极思考。

可人作为一理性动物,不仅是负熵的,而且更是精神的。苏格拉底曾指出,肉体无法达到绝对的真理,只有精神脱离了肉体才成为可能。可恰恰是精神,其同我们最近,无时不刻被感受,同时又与我们最疏远,我们对其了解甚微,充满疑虑。即使是《生命是什么》的伟大预言得以实现,生命体的微观物质定律可以被统一理论给决定,可更为广义的问题是,其是否还可以进一步约束人类的道德行为?精神或意志的实质是否也可被机械所定义?人类的精神还是自由的吗?物质和精神规律是否殊途同归?

近代物理的实证研究方式,导致的结果是人类总是同可被感受的客观实体这一半钥匙在打交道,哪怕是心理或精神的研究领域,关注的也是分子、原子、神经元或脑电波这些载体,其本质还是客观的。《生命是什么》难免也被打上了实证的时代烙印,产生的结果就是机械的和宿命的。对于精神为自由的先验假设来讲,可以推论的是,统一理论在精神密码的破译方面仍然是束手无策。因此,主观世界的另一半钥匙还被远远地掌握在绝对超验的“他”手中。只要人类还停留在实证的道路之上,似乎另一半钥匙永远注定是不可触及的。

相反乐观的是,根据斯宾诺萨的理性主义,我们可以独断地设想超验的“他”即为整个宇宙,无所不在,无处不存,而宇宙一份子的人类有幸分享了“他”。于是,人类的另一半钥匙可能还在自己的手中,人类不仅可以掌握生命的物质规律,而且甚至还可破译道德和心灵的密码,最终实现两把钥匙的结合,从而争取得到和“他”平等对话的权力。尽管“他”对于这一话语权的排斥伟力在度量上是异常的巨大,但人类自存的“他”本性将使认识的步伐无法阻挡,最终超越自我。由此产生的一个悖论的是,此“他”还是彼“他”吗?

薛定谔《生命是什么?》读后感【篇三】

生命是什么?薛定谔从量子力学、生物学、物理学、生命科学、唯物主义、哲学宗教等方面做出了解释。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生存,生命是短暂的,不要白白的去浪费;它很脆弱,不要去藐视它。珍爱生命,珍爱大自然的奇妙造化。读完之后自己也应当对生命有个解释。我的生命里有生命、性命和使命。象征着生存、生活还有责任。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不问成名的奉献,不问积劳的奉献…奥斯特洛夫斯基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说: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为人卑劣,生活庸俗而愧疚。我认为这是对生命理解最好的答案。

引用自己《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书评

在今天:

革命还在继续,

先烈抛头颅洒热血,

换来今天美好的生活。

我怎能在此停滞不前?

今天仍然需要革命,

先烈革法西斯之命,

还后世之安稳。

我们要革自己之命,

不负先烈之牺牲。

古之学者为己,

为己也欲人也。

今之学者为人,

为人也为己也。

今日天公作美,

怎能不战而退?

力不竭战不止…

薛定谔《生命是什么?》读后感【篇四】

薛定谔先生的书当然绝对肯定必须是一本好书!书名是《生命是什么》,但是,实际上分为两大部分:前一部分主要讲生命是什么,偏科学性;后一部分主要讲意识和物质,偏哲学性。我们大多数人可能一般都知道,作为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的薛定谔先生在物理学或者说量子力学方面的伟大贡献(例如:薛定谔方程、薛定谔猫等),却并不一定知道薛定谔先生其实也在生命科学方面也作出过贡献!书一开始就让人感觉:学术大师看问题,大道至简、目标明确且又雄心勃勃!书中具体哪些方面是薛定谔先生个人的贡献,作为一个生命科学的门外汉且跑马观花的一般读者,的确尚待仔细梳理和阅读,但是,书中关于新陈代谢与负熵的联系,以前确实是闻所未闻;而遗传学中的突变现象居然与量子跃迁有联系,也让人耳目一新…书中字里行间,不时闪现出一代学术大师的风采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例如:一个简短的序言就透出作为量子力学主要奠基者和创始人之一的薛定谔先生十足的学术大家风范!读起来让人感觉耳目一新,忍不住想继续读下去;又如:薛定谔先生在关于遗传机制和突变的讲解中,似乎好像没有使用任何数学公式以帮助阐述这些科学概念和问题;再如:薛定谔先生对达尔文的工作的评价,即有毫不客气的批评,也有毫不吝啬的肯定,的的确确是一种实事求是、就事论事的科学态度;又再如:薛定谔关于物理学的评论:物理学的理论都是相对的,这在任何时候都是如此,因为它们是建立在某些基本假设的基础之上,让人觉得作为科学家的坦荡胸襟和气度…此外,薛定谔先生七十多年前对机械化、福利制度等的一些看法,现在听起来仍发人深省;又如,薛定谔先生关于西方思想和东方思想的比较也发人深思;最后,我们记住薛定谔先生的“有序来自有序”这句话及其意义,或许算是对大师的一种缅怀和纪念?最后不得不说几句关于这个中文版本的看法:这个中文版本确实有一些不尽人意之处,书中有一些地方,翻译得词不达意不说,书中提到的若干配图一个都没看到!另外这本书里涉及的数学表达式的排版也存在问题…还好找到薛定谔先生的这本书的英文版,以后再好好地拜读…[微笑]

薛定谔《生命是什么?》读后感【篇五】

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发现之一莫过于DNA双螺旋结构的揭示,而对此做出最大贡献的三位科学家(沃森,克里克和威尔金斯)都是因为读了一本由生命科学的“门外汉”写的探讨生命意义的书而毅然决然放弃自己的专业,转而与生物结缘的。这位“门外汉”便是大名鼎鼎的物理学家薛定谔,此书则是《生命是什么》,那这本书究竟有何过人之处能产生如此重大的影响?

本书为薛定谔两本著作的合集,作者独辟蹊径采用物理学和化学的原理来解释发生在生命世界中的事件,详细探讨了长久困扰人类的两个重大问题:生命和意识。

生命是什么?这个问题由来已久,每一个思考者放眼望去,整个星球上几乎到处都有生命,可是这对于理解生命的含义好像不仅没有帮助,反而增加了我们的迷惑。一块石头与一条小狗的本质区别到底是什么?正如书中所指出生命体就连单细胞生物都包含数以亿计的原子,但非生命的石头也包含数不清的原子,所以数量不是充要条件。生命必须建立在有序之上,杂乱无章是生命毁灭的结果,这个有序还要包括多样性——多样性的物质(元素)和多样性的排列顺序,对于人体而言,一个个细胞都没有自由意识,可是恒河沙数般的细胞组成的大脑却有复杂的逻辑思维能力,这是在大量有序性排列基础上涌现出的结果,KK在《失控》中描述人工智能时提出了了“涌现”这个词,KK解释为“事物发现过程中的质变,关键的转折点。”也就是说,智慧可以可以从一群数量足够大的愚钝中涌现,即所谓的“众愚成智”,生命的形成过程必然是一个量变产生质变的涌现过程。

同时,所有生物有一个普遍的需求:食物,或者进行新陈代谢。这其实是一个奇怪的现象,只是我们司空见惯不觉得奇怪罢了,试想一下生命新陈代谢时做了什么就明白了,简单来说生命在无休止的重复:摄入和排出。生命没完没了的费尽力气吃东西又排泄掉来进行新陈代谢究竟是为了什么?关于这个问题,有过长久的争论。有人说是为了物质交换,其实,生物体中的氧、氮、硫等任何一个原子与环境中的同类原子都是一样的,那么把它们进行交换又有什么意义呢?后来有人认为能量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生物是为了获取能量。然而,一个成年生命体所含的物质与所含的能量都是基本固定不变的。既然体外一个卡路里与体内一个卡路里的价值是相等的,那么,这样的单纯交换是为了什么呢?所以新陈代谢既不是为了物质也不是为了能量,根据热力学熵增定律,一个生命无时无刻不在增加正熵,不断趋近于熵的最大值,熵越大能量越低,生命则越稳定,慢慢趋近最稳定的状态即死亡。那么,如何才能摆脱死亡,一直保持生命的存在状态?从环境里孜孜不倦地汲取负熵恐怕是唯一的办法了。也就是说,生命体需要不断的进食、排泄来消除活着的时候不得不产生的正熵,这即是生命进行新陈代谢的本质。

意识是什么?普遍认为意识来自大脑,作为唯物主义者,必然承认意识是对现实世界的反映,没有现实作为主体对象,意识和其他一切都无从谈起,可是现实世界无疑只有一个,然而看起来有许多不同的有意识的自我,却都是对这同一个世界的认识,那究竟哪个自我的意识是对的?其实,我们周围的真实世界是由无数人的意识重叠领域构成的,世界这个概念本身就产生了它自己。但是我们仍会有诸多疑问:你的世界和我的世界真的是一样的吗?是不是存在一个更为真实的世界,它不同于我们任何一个人通过感官的内部投射而获得的世界?假如真是这样的话,那么世界对于每个人的感知而言是不是一样的呢?……类似的追问无穷无尽。经过无数科学家千百年的探索发现,最后不的不承认一个令人失望的事实:我们都生活在表象的世界里。科学进展已经表明,世界上并没有颜色这种东西,只有不同波长和频率的光波。世界上并没有声音这种东西,只有空气的振动。世界上并没有温度这种东西,只有分子的运动。颜色,声音,温度并不是世界本来的面目,仪器也不过是人类感觉的延伸,那不禁疑问感觉可靠吗?感觉不可靠,人类进化出的的各种触觉都是为了求存,大脑的首要目的也是为了求存而不是求真,所以人类对于光忽略了紫外线、红外线、X射线等,对于声音忽略了次声波、超声波等,对于温度,我们如果没有留意碰到一个非常冷的物体,会在瞬间觉得它很热,甚至手指上有烧灼的感觉。这些都是人类对世界只有片面感觉的表现,因为只有如此才能降低生存成本、节省能量,在激烈的生存竞争中减少宝贵的能量消耗对一种生物的存亡至关重要。

生命与意识的问题极其复杂却又必须面对,人类关于意识和生命的追问将永不止步,也许在这条路上没有终极的珠穆朗玛峰可攀登,虽得不到一个一劳永逸的回答,但是人类作为地球上唯一的智能生物和主导生物必然要承担起生命的尊严,生命的尊严即在于思索与追问。

生命不息,思索不止!

薛定谔《生命是什么?》读后感【篇六】

薛定谔著《生命是什么》读后感300字:

答案是,不好意思,没看懂。

作为一名文科生,不敢相信自己读了一本科学方面的书。这本书薄薄的,每一句轻描淡写的话都隐藏着默认你已经懂得的物理学原理,而且一本1943年写成的书到现在依然具有非凡价值。

忘了为什么会买这本书来读,不过拓展些阅读面总是好的。

薛定谔《生命是什么?》读后感【篇七】

从何而来,去往何处?——《生命是什么》读后感1500字:

1944年,奥利地物理学家薛定谔出版了一本石破天惊的书,叫《生命是什么》,书中有一系列天才的思想和大胆的猜想。它奏响了揭示生命进化里遗传微观奥秘的先声。本书的作者王立铭教授以薛定谔为偶像之一,以同名科普著作有意向偶像致敬。

生命是什么?本书一开始并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从孤独的地球人好奇地寻找外星人,想象外星生命的存在模式,再回归到地球生命本身,引出了本书的主题——生命是什么?作者视野广阔,以进化论为原则,以生命的演化为轴线,从先哲探讨生命本质(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论”和贝采里乌斯的“活力论”)谈起,之后各国科学家登上历史舞台,用一个个精彩的科学故事展现了人类尽管步履蹒跚,却从未停步地探索生命科学、尝试解析生命本质的曲折历程。本书从生命的起源写到自有意志,涉及到了分子生物学和社会学,不仅让读者感受到了大自然生命现象的神奇和诗意,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地球生命和人类智慧。

回顾书中描写,我们的地球形成于46亿年前的星云涌动,最早的地球生命诞生于40亿年前的一系列化学反应。生命的诞生需要“物质”、“能量”、“自我复制”、“细胞”、“细胞间的分工”五大元素作为驱动力。能量在混乱无序的大自然中建立有序的生命结构;自我复制保证了物质生命抵抗演化过程中的衰退和凋谢;细胞则让两者合一,为地球生命提供了安身窝。此时的地球生命仍然停留在非常简单的形态中,而以细胞分工为基础的多细胞形态让地球生命变得无限的可能。当细胞分工达到辉煌顶点,很可能是人类大脑和人类智慧。而人类智慧的形成同样需要五大元素:感觉、学习和记忆、社交、自我意识和自由意志。说到底,地球生命和人类智慧都是演化的产物,逃不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演化规律。

不久前看过一段视频——梁冬对话华大尹烨——尹烨直白地表达了自己的生命观:生命的本质是化学,化学的本质是物理,物理的本质用数学描述,数学的本质是用某种语言表达……如今看来也不难理解。他的观点也正好呼应了薛定谔曾经自信的思想:物理学和化学原则上可以诠释生命现象。

以上解决了从何而来的问题,那么未来呢?其实,随着人类对生命活动的理解越来越深,随着生物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人类已经开始尝试改变演化的进程和方向了。例如转基因技术,在过去是异想天开,现在虽然争论不断,但也并不陌生了;又如试管婴儿技术,本质上说人类干预了自然繁衍的规律,发明者也从恶魔变成了“送子观音”。还有近年来的“基因编辑”技术,让人类拿起“上帝的手术刀”,通过剪切错误的DNA位点,修正正确的位点。所有这些都是人类主动参与生命演化过程的证明,表达了人类想变成生命主人的渴望。

所以,作者非常自信地说,“我们踩着穿越古老时间的鼓点而来,我们带着人类智慧的荣光而去。”非常理解生物学家的这种自豪感,但曾经科幻电影中出现的生物技术一旦变为现实,到底是魔盒还是神灯,谁又能说得清楚?毕竟我们对真实世界的认识是有局限性的——了解了“已知的已知”和“已知的未知”,仍遥不可及的“未知的未知”。

而我读完本书的最大感受,莫过于人类的渺小。人类自诩是高等生物,但在大自然面前,我们仍然只是一个物种而已,没有那么高大上,没有那么了不起的,应当保持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谦卑。也许在遥远的外星球上,真的有更高级的生命形态。说不定在他们眼里,地球人类也只是一群卑微、短命的生物而已,简单得如同草履虫。

我们从何而来,去往何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祁同伟说,谁都知道,我们从娘胎里来,到坟墓里去。而党员老陈说,我们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前者说的是客观的生命历程,而后者赋予了生命的意义。

理解生命科学,最终是为了认识我们自己,通过学习来提升自己对于生命的觉知性,看见自己的局限性,并接纳自己。

薛定谔《生命是什么?》读后感【篇八】

《生命是什么》读后感2000字:

埃尔温·薛定谔(Erwin Schr?dinger,1887-1961)是一位著名的奥地利理论物理学家,量子力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1933年因薛定谔方程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943年2月薛定谔在爱尔兰作了一系列讲演,并于1944年整理出版了一本小册子《生命是什么》。这本书曾多次再版,我读的是1992年的版本,2013年第十四次印刷,七十多年的老书还有这么强的活力!除了《生命是什么》,这一版还包括了他1958年出版的《意识与物质》以及他去世一年前1960年写的自传。2003年出版的中译本是由罗来欧和罗辽复翻译的,后者是理论生物物理领域专家,国内理论生物物理学的开拓者之一。

在这本书的第一部《生命是什么》中,作者介绍和解释了人们对生命和遗传物质的最新理解,提出了一些著名的观点。由于他的影响,不少物理学家参与了生物学的研究工作,使物理学和生物学相结合,形成了现代分子生物学的最显著的特点之一。英国物理学家佛朗西斯.克里克(FrancisCrick)就是受薛定谔的影响而转行生物学的优秀物理学家之一。转行后克里克和美国的詹姆斯.沃森(JamesWatson)合作,在1953年发现了DNA的双螺旋结构,并因此于1962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及医学奖。由此可见,薛定谔对生物学和遗传学的贡献是十分重大的。中文版的译者认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分子生物学的如火如荼的发展,九十年代以后基因信息的崛起,都和《生命是什么》这个小册子中阐述的观点密切相关。

在《生命是什么》中,薛定谔首次提出遗传物质(基因)是一种有机分子,“非周期的晶体或固体”,以密码的形式通过染色体来传递。在这以前,摩尔根已经发现了染色体的遗传机制,创立染色体遗传理论,并且于1933年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及医学奖,但是脱氧核糖核酸(DNA)是遗传物质的假设还没有提出来。据詹姆斯.沃森回忆,薛定谔的这个观点对他很有启发,有助于他们后来对DNA的发现。

另一个重要的观点是:生命体系中存在量子跃迁现象。生命及遗传的稳定性与辐射下的变异(突变)的不连续性(jump-likemutations),说明了生命遵循量子规律。这个观点我似懂非懂地感到接受了。

还有一个观点就是:生命是非平衡系统,以负熵为生,从环境抽取“序”以维持其系统的组织。这是生命的热力学基础,有悖于传统热力学第二定律,即“熵增定律”,就是说在自然过程中,一个孤立系统的总混乱度(即“熵”)不会减小,因此只能从有序转向无序,而不能从无序转向有序。

这本书的第二部《意识与物质》“MindandMatter”也很引人入胜。《意识与物质》的原材料是薛定谔1956年10月在英国剑桥的三一学院做的报告,整理编辑后在1958年出版。《意识与物质》的主题是“意识”–意识的物质基础,形成过程和特征,并且引申至科学与宗教。这一部一共有六章,我最感兴趣的第二章,“了解未来”,分析和预测了的人类进化的前景。六十年以前的观点,我觉得现在还很值得读。

根据达尔文的进化理论,在自发性的遗传变化也就是突变中,有利的变异会被自动地选择。可惜这些变异往往是细微的进化步子,这就是为什么在达尔文理论中物种进化必须付出巨大代价,那些有巨大数目的后代的物种,其中只有很少一部分能够生存下来。薛定谔认为,这种进化机制在现代文明社会并不适用,在很多方面人们在朝相反的方向运作–保护生命的法律、社会制度和医疗手段会去不加选择地挽救所有的生命。一百年前,有先天心脏缺陷的婴儿活不下来。在医药发达的今天,同样的婴儿不仅能活下来而且能生儿育女。因此,薛定谔认为我们很可能是接近甚至是已经进入了进化的末端或死胡同(blindalley)。按照传统的达尔文理论,人类没有希望再进一步进化。

不再进化并不意味着灭亡。有些物种,比如乌龟、鳄鱼和很多昆虫,它们的身体受自己的贝壳限制,百万年以前就停止了进化,它们也存活至今。薛定谔还提出了另外一个令人乐观的观点,这就是意识对生物的进化有反作用,行为的变化和体质的变化并行,并且互相影响。光靠达尔文的“偶然积累”,无法解释某些物种具有的的特殊技能和习惯是怎么形成并且在遗传水平上固定的。为了避免人类这个物种在进化途径上停滞不前,人们必须重视行为对进化的影响。这个观点,我觉得应该是宁可信其有。

惭愧的是,以前读书实在太少,最近才知道《生命是什么》这本老书,了解到薛定谔这个通晓多门学科的思想家,他对现代生物学和遗传学的贡献,以及他对拉马克和达尔文进化论的见解。趁机也重温了遗传学的其他一些里程碑–从孟德尔到摩尔根到沃森-克里克,遗传三大规律,人们对遗传的物质基础及其表现的理解,等等。准备把笔记整理以后作为附件。

葛惟昆先生附言:(上面)《生命是什么》读后感是一位78级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研究生同学黄斌所写,非常简洁明瞭、耐人寻味。对我们做物理的人而言,特别对“生命是非平衡系统,以负熵为生,从环境抽取“序”以维持其系统的组织。”对“生命的热力学基础,有悖于传统热力学第二定律,即“熵增定律”,”尤其有兴趣和深入探究的启发。这就是普利高津的耗散结构理论和非平衡热力学的思想基础。与经典热力学认为“自然过程中,一个孤立系统的总混乱度(即“熵”)不会减小,因此只能从有序转向无序,而不能从无序转向有序”的结论相悖。

还有关于“生命体系中存在量子跃迁现象。生命及遗传的稳定性与辐射下的变异(突变)的不连续性(jump-likemutations),说明了生命遵循量子规律。”更在当下“量子”满天飞的时代,会给人以启迪。

薛定谔《生命是什么?》读后感【篇九】

《生命是什么》读后感600字:

“生命是什么?”这个问题被翻译成无数个版本,包括“人生是由选择决定的?”还是“由你初衷决定的?”通过这个问题你可以快速认识一个人,一个人相信哪一个答案,这个答案便决定了他。

在当今,哲学被看作无用的科学,科学被看成推动发展的实用学科。昨天人类相信巫术和宗教,今天人类相信科学和经济。无非换着法子在追问同一个问题。因为我们都只相信自己逻辑认识范围内的事物,任何未知对我们而言都是盲区。你没有办法说出任何一个超越你想象的名词。

如果一个创作者不去探讨生命的边界,就像艺术家不关心人生的意义。在我看来,生命的本质是“传递”,而非“拥有”。生命对每一个人的意义不同。

总有人劝我少读书,这好像是国人的通用价值观,无论这个人都么优秀,多么了解我,都会认定读书本身的价值少于社会实践。而我不认为尽可能多的阅读和思考是多余的,就因为他带不来即时的效应,反而我认为这才是活着的唯一价值。读后感·所谓的知行合一,关键是你“知”什么?而“行”能否给你的“知”赋能,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在薛定谔的《有序,无序和熵》中引用了一句话,“身体不能决定心灵去思考。心灵也不能决定身体去运动,静止,或从事其他活动。”出自于斯宾诺莎的《伦理学》第三部分,命题2。

选择读什么样的书,在哪一方面深度思考,对一个人的本质塑造及成长速度是相当关键的,当然这个产出不会仅仅局限在世俗的标准。阅读若能直接变现,那么出版社就不会岌岌可危,而是国家银行和印钞厂就要关门了。世界遵循逻辑,无处不在,但一定不是A到B这样直接而简单的逻辑。

读《生命是什么》有感500字


今天,我在学校里学了一篇令我感触很深的文章——《生命是什么》。这篇文章使我的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让我感悟到我们必须热爱生命。

这篇文章主要讲作者从“飞蛾逃生”、“香瓜苗在墙角的砖缝中生长”和“静听自己的心跳”几件事中体会到了生命力的顽强,并从中悟出:我们应该珍惜生命,并让生命绽放光彩。

当我读到“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我可以使它度过一个有意义的人生,也可以任它荒废,庸碌一生。一切全在我一念之间,我必须对自己负责”时,我想:对呀!如果作者在一念之间选择了糟蹋生命,那么生命对于作者来说,该是多么的没有价值;相反,如果作者能珍惜生命,那么生命即使短暂,也能体现出它独特的魅力。

当我读到“从那一刻起,我应允自己,绝不辜负生命,决不让它从我的手中白白流失。不管未来的命运如何,遇福遇祸,或喜或犹,我都愿意为它奋斗,勇敢地活下去。”的时候,我想到:生命是自己的,一切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谁都不能预测自己的人生。但是,只要我们珍惜自己的生命,那么生命就会散放出无限的光彩。就像雷锋叔叔,虽然他只活了23年,但他的精神却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在敬佩作者是如此地热爱生命的同时,我不禁想起生活中的一些人,他们并没有好好地珍惜生命,反而却白白浪费生命。他们就是那些电视报道的跳楼、自杀的人。他们为什么不热爱生命呢?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呀,在生活、事业中遇到挫折,为什么不勇于面对呢?我真想对他们说:“连飞蛾、小草都如此热爱生命,为什么你们却比它们还要脆弱呢?”

人们啊,请热爱生命吧!

生命是什么读后感(合集10篇)


读书使人充实,思考使人深邃,交谈使人清醒。一个人想要获得成功,书籍就是他/她最可靠的朋友,我们在读作者写的作品时,不能马观花地读,需要仔细地领会,很多思维的火花在阅读中不断地在脑海里闪现,不断地跳跃出来,这就是读后感的素材。您从作品中有哪些领悟呢?为此小编特意整理了“生命是什么读后感(合集10篇)”,欢迎阅读,希望这些可以帮助到大家!

生命是什么读后感 篇1

有序产生于有序还是无序?从日常表象观察,人们一般认同前者,可近代的物理学家们却钟爱后一种答案,即无序构成了有序的基础。薛定谔的《生命是什么》是一本试图在生物遗传领域建立起两者平衡的读物。

在泡利不相容的约束框架内,大自然的造物过程似乎“完美”地被机械所决定了。生命体何以能高度精确地遗传基因?染色体的有丝分裂何以能产生不可思议的绝对复制?一百个原子空间尺度范围内何以会发生“奇迹”都无法形容的纯粹结果?以上问题用传统的经典理论根本无法回答,传统理论的构架在尖锐的问题面前轰然倒塌。这一不可协调性迫使薛定谔开始大胆地去过问上帝的事务,试图从原子统计力学的背景下去寻觅那开启生命之门的钥匙。

可以确定的是,生命的基因遗传由配子的减数分裂所决定,诸如染色体的有丝分裂均严格机械被定义。薛定谔认为,染色体可视同为一固体分子,或然的变异特征可视为同分异构现象。由于固体分子的能级变化和温度变化呈指数级的放大关系,结果分子发生变异需要等待的时间甚至长达成千上万年。对于生命分子,室温也许等同于绝对零度,染色体近乎于绝对稳定。于是,着者从量子力学角度解释了变异发生的稀缺性。大量量子的涨落超出阈值的概率如此之低,同分异构现象往往是不稳定的;非连续的量子跃迁非常偶然,生命分子领域内发生稳定的同分异构现象更是小概率事件中的小概率。

为了能够回答一百个原子空间尺度范围内的基因片段何以如此精确复制这一棘手的问题,薛定谔给我们提供了将有序动力学特征和无序统计学特征进行统一的有机蓝图,预言微观粒子的有序和无序统一理论必将诞生。生物体作为一负熵物质,其行为模式和特征可以被这一整合理论所预测和确定。这可是一个多么令人期待的伟大理论呀!其颠覆性的革命意义是不言而喻的。由此,《生命是什么》给读者带来了人类是否可以认识自我的终极思考。

可人作为一理性动物,不仅是负熵的,而且更是精神的。苏格拉底曾指出,肉体无法达到绝对的真理,只有精神脱离了肉体才成为可能。可恰恰是精神,其同我们最近,无时不刻被感受,同时又与我们最疏远,我们对其了解甚微,充满疑虑。即使是《生命是什么》的伟大预言得以实现,生命体的微观物质定律可以被统一理论给决定,可更为广义的问题是,其是否还可以进一步约束人类的道德行为?精神或意志的实质是否也可被机械所定义?人类的精神还是自由的吗?物质和精神规律是否殊途同归?

近代物理的实证研究方式,导致的结果是人类总是同可被感受的客观实体这一半钥匙在打交道,哪怕是心理或精神的研究领域,关注的也是分子、原子、神经元或脑电波这些载体,其本质还是客观的。《生命是什么》难免也被打上了实证的时代烙印,产生的结果就是机械的和宿命的。对于精神为自由的先验假设来讲,可以推论的是,统一理论在精神密码的破译方面仍然是束手无策。因此,主观世界的另一半钥匙还被远远地掌握在绝对超验的“他”手中。只要人类还停留在实证的道路之上,似乎另一半钥匙永远注定是不可触及的。

相反乐观的是,根据斯宾诺萨的理性主义,我们可以独断地设想超验的“他”即为整个宇宙,无所不在,无处不存,而宇宙一份子的人类有幸分享了“他”。于是,人类的另一半钥匙可能还在自己的手中,人类不仅可以掌握生命的物质规律,而且甚至还可破译道德和心灵的密码,最终实现两把钥匙的结合,从而争取得到和“他”平等对话的权力。尽管“他”对于这一话语权的排斥伟力在度量上是异常的巨大,但人类自存的“他”本性将使认识的步伐无法阻挡,最终超越自我。由此产生的一个悖论的是,此“他”还是彼“他”吗?

生命是什么读后感 篇2

薛定谔先生的书当然绝对肯定必须是一本好书!书名是《生命是什么》,但是,实际上分为两大部分:前一部分主要讲生命是什么,偏科学性;后一部分主要讲意识和物质,偏哲学性。我们大多数人可能一般都知道,作为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的薛定谔先生在物理学或者说量子力学方面的伟大贡献(例如:薛定谔方程、薛定谔猫等),却并不一定知道薛定谔先生其实也在生命科学方面也作出过贡献!书一开始就让人感觉:学术大师看问题,大道至简、目标明确且又雄心勃勃!书中具体哪些方面是薛定谔先生个人的贡献,作为一个生命科学的门外汉且跑马观花的一般读者,的确尚待仔细梳理和阅读,但是,书中关于新陈代谢与负熵的联系,以前确实是闻所未闻;而遗传学中的突变现象居然与量子跃迁有联系,也让人耳目一新…书中字里行间,不时闪现出一代学术大师的风采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例如:一个简短的序言就透出作为量子力学主要奠基者和创始人之一的薛定谔先生十足的学术大家风范!读起来让人感觉耳目一新,忍不住想继续读下去;又如:薛定谔先生在关于遗传机制和突变的讲解中,似乎好像没有使用任何数学公式以帮助阐述这些科学概念和问题;再如:薛定谔先生对达尔文的工作的评价,即有毫不客气的批评,也有毫不吝啬的肯定,的的确确是一种实事求是、就事论事的科学态度;又再如:薛定谔关于物理学的评论:物理学的理论都是相对的,这在任何时候都是如此,因为它们是建立在某些基本假设的基础之上,让人觉得作为科学家的坦荡胸襟和气度…此外,薛定谔先生七十多年前对机械化、福利制度等的一些看法,现在听起来仍发人深省;又如,薛定谔先生关于西方思想和东方思想的比较也发人深思;最后,我们记住薛定谔先生的“有序来自有序”这句话及其意义,或许算是对大师的一种缅怀和纪念?最后不得不说几句关于这个中文版本的看法:这个中文版本确实有一些不尽人意之处,书中有一些地方,翻译得词不达意不说,书中提到的若干配图一个都没看到!另外这本书里涉及的数学表达式的排版也存在问题…还好找到薛定谔先生的这本书的英文版,以后再好好地拜读…[微笑]

生命是什么读后感 篇3

正文都是干货,自然界发生的一切都意味着它那一部分熵的增加,生命有机体从环境中吸收负熵(有序性)为生、避免回到最大熵也就是热力学平衡(死亡)状态,(新陈代谢在本质上就是有机体成功地去除所有因存活而不可避免地产生的熵);统计学观察宏观事物,在无序中发现有序,而动力学基于有序的有序,观测单个原子或分子的运动,而统计学是基于动力学的,以此观之,生物学意义上的人是机械的、没有自我意志的,似乎体现了某种决定论,那究竟如何看待人的意识、人的自我、人类的道德伦理?

《我的世界观》从神经学意义的生物人转向作为伦理意义的社会人,在先肯定了人类意识的同一性(意识的多元性仅仅是我们出于个体时空的多元性而建构的东西)之后,薛定谔认为意识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现象,新的东西被习得后成为无意识,而道德要求是一个事实,推动人类从个体动物变成社会动物。最后再次回到最基础的问题——何为真实?“我们所处的世界”究竟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他更偏向康德带有唯心主义色彩的先验综合判断,继而又自然引出一个问题:人类何以相互理解、认识到他们分别认知中的世界存在一致性?薛定谔的回答是人类通过语言建立对应关系。

(到这儿,从存在论到认识路再到语言论,都有了。)可是,如果并非存在一个独立于人的意志的“客观世界”,那么究竟如何解释人们认识的世界具有一致性?薛定谔在这个问题转向了形而上学和神秘主义,从莱布尼兹的单子论到印度吠檀多哲学,他认为同一性的信条“为人们短暂的一生提供了最高层次的伦理准则和深深的宗教慰藉,唯物主义则一个都提供不了。”正因为人们生活在同一个世界,才产生了(伪)伦理学与功利主义道德。

生命是什么读后感 篇4

从何而来,去往何处?——《生命是什么》读后感1500字:

1944年,奥利地物理学家薛定谔出版了一本石破天惊的书,叫《生命是什么》,书中有一系列天才的思想和大胆的猜想。它奏响了揭示生命进化里遗传微观奥秘的先声。本书的作者王立铭教授以薛定谔为偶像之一,以同名科普著作有意向偶像致敬。

生命是什么?本书一开始并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从孤独的地球人好奇地寻找外星人,想象外星生命的存在模式,再回归到地球生命本身,引出了本书的主题——生命是什么?作者视野广阔,以进化论为原则,以生命的演化为轴线,从先哲探讨生命本质(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论”和贝采里乌斯的“活力论”)谈起,之后各国科学家登上历史舞台,用一个个精彩的科学故事展现了人类尽管步履蹒跚,却从未停步地探索生命科学、尝试解析生命本质的曲折历程。本书从生命的起源写到自有意志,涉及到了分子生物学和社会学,不仅让读者感受到了大自然生命现象的神奇和诗意,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地球生命和人类智慧。

回顾书中描写,我们的地球形成于46亿年前的星云涌动,最早的地球生命诞生于40亿年前的一系列化学反应。生命的诞生需要“物质”、“能量”、“自我复制”、“细胞”、“细胞间的分工”五大元素作为驱动力。能量在混乱无序的大自然中建立有序的生命结构;自我复制保证了物质生命抵抗演化过程中的衰退和凋谢;细胞则让两者合一,为地球生命提供了安身窝。此时的地球生命仍然停留在非常简单的形态中,而以细胞分工为基础的多细胞形态让地球生命变得无限的可能。当细胞分工达到辉煌顶点,很可能是人类大脑和人类智慧。而人类智慧的形成同样需要五大元素:感觉、学习和记忆、社交、自我意识和自由意志。说到底,地球生命和人类智慧都是演化的产物,逃不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演化规律。

不久前看过一段视频——梁冬对话华大尹烨——尹烨直白地表达了自己的生命观:生命的本质是化学,化学的本质是物理,物理的本质用数学描述,数学的本质是用某种语言表达……如今看来也不难理解。他的观点也正好呼应了薛定谔曾经自信的思想:物理学和化学原则上可以诠释生命现象。

以上解决了从何而来的问题,那么未来呢?其实,随着人类对生命活动的理解越来越深,随着生物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人类已经开始尝试改变演化的进程和方向了。例如转基因技术,在过去是异想天开,现在虽然争论不断,但也并不陌生了;又如试管婴儿技术,本质上说人类干预了自然繁衍的规律,发明者也从恶魔变成了“送子观音”。还有近年来的“基因编辑”技术,让人类拿起“上帝的手术刀”,通过剪切错误的DNA位点,修正正确的位点。所有这些都是人类主动参与生命演化过程的证明,表达了人类想变成生命主人的渴望。

所以,作者非常自信地说,“我们踩着穿越古老时间的鼓点而来,我们带着人类智慧的荣光而去。”非常理解生物学家的这种自豪感,但曾经科幻电影中出现的生物技术一旦变为现实,到底是魔盒还是神灯,谁又能说得清楚?毕竟我们对真实世界的认识是有局限性的——了解了“已知的已知”和“已知的未知”,仍遥不可及的“未知的未知”。

而我读完本书的最大感受,莫过于人类的渺小。人类自诩是高等生物,但在大自然面前,我们仍然只是一个物种而已,没有那么高大上,没有那么了不起的,应当保持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谦卑。也许在遥远的外星球上,真的有更高级的生命形态。说不定在他们眼里,地球人类也只是一群卑微、短命的生物而已,简单得如同草履虫。

我们从何而来,去往何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祁同伟说,谁都知道,我们从娘胎里来,到坟墓里去。而党员老陈说,我们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前者说的是客观的生命历程,而后者赋予了生命的意义。

理解生命科学,最终是为了认识我们自己,通过学习来提升自己对于生命的觉知性,看见自己的局限性,并接纳自己。

生命是什么读后感 篇5

今天,我在学校里学了一篇令我感触很深的文章——《生命是什么》。这篇文章使我的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让我感悟到我们必须热爱生命。

这篇文章主要讲作者从“飞蛾逃生”、“香瓜苗在墙角的砖缝中生长”和“静听自己的心跳”几件事中体会到了生命力的顽强,并从中悟出:我们应该珍惜生命,并让生命绽放光彩。

当我读到“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我可以使它度过一个有意义的人生,也可以任它荒废,庸碌一生。一切全在我一念之间,我必须对自己负责”时,我想:对呀!如果作者在一念之间选择了糟蹋生命,那么生命对于作者来说,该是多么的没有价值;相反,如果作者能珍惜生命,那么生命即使短暂,也能体现出它独特的魅力。

当我读到“从那一刻起,我应允自己,绝不辜负生命,决不让它从我的手中白白流失。不管未来的命运如何,遇福遇祸,或喜或犹,我都愿意为它奋斗,勇敢地活下去。”的时候,我想到:生命是自己的,一切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谁都不能预测自己的人生。但是,只要我们珍惜自己的生命,那么生命就会散放出无限的光彩。就像雷锋叔叔,虽然他只活了23年,但他的精神却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在敬佩作者是如此地热爱生命的同时,我不禁想起生活中的一些人,他们并没有好好地珍惜生命,反而却白白浪费生命。他们就是那些电视报道的跳楼、自杀的人。他们为什么不热爱生命呢?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呀,在生活、事业中遇到挫折,为什么不勇于面对呢?我真想对他们说:“连飞蛾、小草都如此热爱生命,为什么你们却比它们还要脆弱呢?”

人们啊,请热爱生命吧!

生命是什么读后感 篇6

生命起源有两种,45亿年前产生地球,经过7亿年,38亿年前,一种无机物的化学反应产生了RNA,然后慢慢地产生古菌、细菌、真核细胞。一种是外星陨石带着这些菌进入地球。第三种就是外星人打造的放入了地球。当然第三种是我猜的。

无生命的东西可以产生出有生命的东西,但是人类至今还没能够打造出来,因为生命需要核算+蛋白,而且让他们能够有自己的意识,太难了,大自然也花了7亿年的时间才打造出来了生命。

直立人在地球上存在了200万年,而智人才存在20万年,跟直立人相比智人的历史太短了,能否再撑过1000年都是个问题。智人跟直立人的关系就相当于老虎和狮子豹子的关系,都属于豹属,智人和黑猩猩的关系就相当于老虎和猫的关系,都属于猫科。智人和黑猩猩属于人科,智人和直立人属于人属。人属里现在只有智人。人科里还有猩猩黑猩猩大猩猩。

死亡是生命最好的发明,它是生命改变的媒介,它清除衰老的个体,并为新生的事物提供空间。死亡是生命策略的一部分,短暂和动态性是生命的基础。

动物和植物都是真核细胞,而细菌和古菌都属于原核细胞,原核细胞属于最简单的细胞。

外星生命也需要核酸+蛋白的组合,或者是类似的组合,所以外星生命如果存在,可能跟地球上的动物没有太大区别。

人类其实很渺小,很多事情要想开一点。

生命是什么读后感 篇7

《生命是什么》读后感600字:

“生命是什么?”这个问题被翻译成无数个版本,包括“人生是由选择决定的?”还是“由你初衷决定的?”通过这个问题你可以快速认识一个人,一个人相信哪一个答案,这个答案便决定了他。

在当今,哲学被看作无用的科学,科学被看成推动发展的实用学科。昨天人类相信巫术和宗教,今天人类相信科学和经济。无非换着法子在追问同一个问题。因为我们都只相信自己逻辑认识范围内的事物,任何未知对我们而言都是盲区。你没有办法说出任何一个超越你想象的名词。

如果一个创作者不去探讨生命的边界,就像艺术家不关心人生的意义。在我看来,生命的本质是“传递”,而非“拥有”。生命对每一个人的意义不同。

总有人劝我少读书,这好像是国人的通用价值观,无论这个人都么优秀,多么了解我,都会认定读书本身的价值少于社会实践。而我不认为尽可能多的阅读和思考是多余的,就因为他带不来即时的效应,反而我认为这才是活着的唯一价值。读后感·所谓的知行合一,关键是你“知”什么?而“行”能否给你的“知”赋能,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在薛定谔的《有序,无序和熵》中引用了一句话,“身体不能决定心灵去思考。心灵也不能决定身体去运动,静止,或从事其他活动。”出自于斯宾诺莎的《伦理学》第三部分,命题2。

选择读什么样的书,在哪一方面深度思考,对一个人的本质塑造及成长速度是相当关键的,当然这个产出不会仅仅局限在世俗的标准。阅读若能直接变现,那么出版社就不会岌岌可危,而是国家银行和印钞厂就要关门了。世界遵循逻辑,无处不在,但一定不是A到B这样直接而简单的逻辑。

生命是什么读后感 篇8

生命是什么?薛定谔从量子力学、生物学、物理学、生命科学、唯物主义、哲学宗教等方面做出了解释。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生存,生命是短暂的,不要白白的去浪费;它很脆弱,不要去藐视它。珍爱生命,珍爱大自然的奇妙造化。读完之后自己也应当对生命有个解释。我的生命里有生命、性命和使命。象征着生存、生活还有责任。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不问成名的奉献,不问积劳的奉献…奥斯特洛夫斯基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说: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为人卑劣,生活庸俗而愧疚。我认为这是对生命理解最好的答案。

引用自己《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书评

在今天:

革命还在继续,

先烈抛头颅洒热血,

换来今天美好的生活。

我怎能在此停滞不前?

今天仍然需要革命,

先烈革法西斯之命,

还后世之安稳。

我们要革自己之命,

不负先烈之牺牲。

古之学者为己,

为己也欲人也。

今之学者为人,

为人也为己也。

今日天公作美,

怎能不战而退?

力不竭战不止…

生命是什么读后感 篇9

《生命是什么》读后感2000字:

埃尔温·薛定谔(Erwin Schr?dinger,1887-1961)是一位著名的奥地利理论物理学家,量子力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1933年因薛定谔方程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943年2月薛定谔在爱尔兰作了一系列讲演,并于1944年整理出版了一本小册子《生命是什么》。这本书曾多次再版,我读的是1992年的版本,2013年第十四次印刷,七十多年的老书还有这么强的活力!除了《生命是什么》,这一版还包括了他1958年出版的《意识与物质》以及他去世一年前1960年写的自传。2003年出版的中译本是由罗来欧和罗辽复翻译的,后者是理论生物物理领域专家,国内理论生物物理学的开拓者之一。

在这本书的第一部《生命是什么》中,作者介绍和解释了人们对生命和遗传物质的最新理解,提出了一些著名的观点。由于他的影响,不少物理学家参与了生物学的研究工作,使物理学和生物学相结合,形成了现代分子生物学的最显著的特点之一。英国物理学家佛朗西斯.克里克(FrancisCrick)就是受薛定谔的影响而转行生物学的优秀物理学家之一。转行后克里克和美国的詹姆斯.沃森(JamesWatson)合作,在1953年发现了DNA的双螺旋结构,并因此于1962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及医学奖。由此可见,薛定谔对生物学和遗传学的贡献是十分重大的。中文版的译者认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分子生物学的如火如荼的发展,九十年代以后基因信息的崛起,都和《生命是什么》这个小册子中阐述的观点密切相关。

在《生命是什么》中,薛定谔首次提出遗传物质(基因)是一种有机分子,“非周期的晶体或固体”,以密码的形式通过染色体来传递。在这以前,摩尔根已经发现了染色体的遗传机制,创立染色体遗传理论,并且于1933年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及医学奖,但是脱氧核糖核酸(DNA)是遗传物质的假设还没有提出来。据詹姆斯.沃森回忆,薛定谔的这个观点对他很有启发,有助于他们后来对DNA的发现。

另一个重要的观点是:生命体系中存在量子跃迁现象。生命及遗传的稳定性与辐射下的变异(突变)的不连续性(jump-likemutations),说明了生命遵循量子规律。这个观点我似懂非懂地感到接受了。

还有一个观点就是:生命是非平衡系统,以负熵为生,从环境抽取“序”以维持其系统的组织。这是生命的热力学基础,有悖于传统热力学第二定律,即“熵增定律”,就是说在自然过程中,一个孤立系统的总混乱度(即“熵”)不会减小,因此只能从有序转向无序,而不能从无序转向有序。

这本书的第二部《意识与物质》“MindandMatter”也很引人入胜。《意识与物质》的原材料是薛定谔1956年10月在英国剑桥的三一学院做的报告,整理编辑后在1958年出版。《意识与物质》的主题是“意识”–意识的物质基础,形成过程和特征,并且引申至科学与宗教。这一部一共有六章,我最感兴趣的第二章,“了解未来”,分析和预测了的人类进化的前景。六十年以前的观点,我觉得现在还很值得读。

根据达尔文的进化理论,在自发性的遗传变化也就是突变中,有利的变异会被自动地选择。可惜这些变异往往是细微的进化步子,这就是为什么在达尔文理论中物种进化必须付出巨大代价,那些有巨大数目的后代的物种,其中只有很少一部分能够生存下来。薛定谔认为,这种进化机制在现代文明社会并不适用,在很多方面人们在朝相反的方向运作–保护生命的法律、社会制度和医疗手段会去不加选择地挽救所有的生命。一百年前,有先天心脏缺陷的婴儿活不下来。在医药发达的今天,同样的婴儿不仅能活下来而且能生儿育女。因此,薛定谔认为我们很可能是接近甚至是已经进入了进化的末端或死胡同(blindalley)。按照传统的达尔文理论,人类没有希望再进一步进化。

不再进化并不意味着灭亡。有些物种,比如乌龟、鳄鱼和很多昆虫,它们的身体受自己的贝壳限制,百万年以前就停止了进化,它们也存活至今。薛定谔还提出了另外一个令人乐观的观点,这就是意识对生物的进化有反作用,行为的变化和体质的变化并行,并且互相影响。光靠达尔文的“偶然积累”,无法解释某些物种具有的的特殊技能和习惯是怎么形成并且在遗传水平上固定的。为了避免人类这个物种在进化途径上停滞不前,人们必须重视行为对进化的影响。这个观点,我觉得应该是宁可信其有。

惭愧的是,以前读书实在太少,最近才知道《生命是什么》这本老书,了解到薛定谔这个通晓多门学科的思想家,他对现代生物学和遗传学的贡献,以及他对拉马克和达尔文进化论的见解。趁机也重温了遗传学的其他一些里程碑–从孟德尔到摩尔根到沃森-克里克,遗传三大规律,人们对遗传的物质基础及其表现的理解,等等。准备把笔记整理以后作为附件。

葛惟昆先生附言:(上面)《生命是什么》读后感是一位78级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研究生同学黄斌所写,非常简洁明瞭、耐人寻味。对我们做物理的人而言,特别对“生命是非平衡系统,以负熵为生,从环境抽取“序”以维持其系统的组织。”对“生命的热力学基础,有悖于传统热力学第二定律,即“熵增定律”,”尤其有兴趣和深入探究的启发。这就是普利高津的耗散结构理论和非平衡热力学的思想基础。与经典热力学认为“自然过程中,一个孤立系统的总混乱度(即“熵”)不会减小,因此只能从有序转向无序,而不能从无序转向有序”的结论相悖。

还有关于“生命体系中存在量子跃迁现象。生命及遗传的稳定性与辐射下的变异(突变)的不连续性(jump-likemutations),说明了生命遵循量子规律。”更在当下“量子”满天飞的时代,会给人以启迪。

生命是什么读后感 篇10

在读薛定谔的《生命是什么》之前,我曾上网查询关于这位作家的资料,发现他原本是位物理学家。他发表的薛定谔方程,薛定谔的猫等都是为许多人所熟知的。他是波动力学之父,是量子力学集大成者之一。就是这样一位在物理学的发展史中做出过重大贡献的学者,却从物理学闯入生物学,并在1944年出版了《生命是什么》一书。

我曾以为这本书将是一位生物学家运用哲学家的思想和我们探讨生命是什么,但我发现我大错特错了。作者从物理学家的眼光,运用热力学和量子力学理论来解释生命的本质,用他不同于哲学家的思想和对生物学的了解进行大胆猜想,为生物科学乃至后人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生命是什么》的出版对当时年轻的物理学家产生了巨大影响,他们中的许多人由此转向了生物学研究。薛定谔在书中提出了一系列猜想。拥有天才思想的他,猜想是大胆的:物理学和化学原则上可以诠释生命现象;基因是一种非周期性的晶体或固体;突变是基因分子中的量子跃迁引起的,突变论是物理学中的量子论,基因的持久性和遗传模式长期稳定的可能性能用量子论加以说明;对于染色体如何决定生物体的遗传性状作了最初的设想,认为染色体是遗传的密码本;在前人把新陈代谢解释为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的基础上,参照热力学定律,引入了“负熵”的概念,并认为生命以负熵为生,是从环境抽取“序”维持系统的.组织;……这些观念在当时是第一次被提出来,对世人来说是十分新奇的,也是特别引人入胜的。

对于这本书,说老实话,我看得不是很懂。但是既然这本书被当作大一新生推荐阅读书目之一,那么它必然有它的优点所在。也许我们应该学习的不是这本书而是书的作者?作者从一个他所擅长的物理区域跨进了对他来说算是陌生的生物区域,这本身就需要多大的勇气和多坚定的心理!

其实,因为他从小爱好广泛,喜欢博览群书,在其父和朋友的影响下,对生物学产生了浓厚兴趣,才使得他在转换领域的时候选择了生物。同时,薛定谔谙熟东西方哲学,他渴望和谐,终生把科学的统一作为自己的坚定信念和追求目标,《生命是什么》就是力图使物理学和生物学统一起来的认真尝试。

正是薛定谔知识面的广度以及他心目中对科学统一的向往与不懈努力,并且在科学研究中善于选择和变换自己的角色,才有了又一次成功的他。我觉得我要向他学习的不仅是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更要向他一样拥有宽广的知识面,不拘于一角天地,同时还要具有坚定的信念,这样,人生才会更精彩,路途才会更平坦,离成功才会更接近!

幸福是什么读后感汇总5篇


我们为您提供了幸福是什么读后感,建议你收藏并分享给其他需要的朋友。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读一本书,我们的心中肯定是有一些感触的。这个时候我们可以用文字去记录对我们感受颇多的情节与人物。

幸福是什么读后感 篇1

我想,世上的人都想得到幸福,人的一生就是不断追求幸福而过的,那么,幸福又是什么呢?

小时候,我年幼无知,总觉得幸福就是有吃有喝,有朋友玩就是幸福,但是,我错了,在今天,智慧的.女儿告诉我:“幸福就是劳动,就是要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智慧的女儿说的这才是真理。

有人终日游手好闲,一事无成,总希望天上能掉下来馅饼,结果昐来的却是一声叹息和一头苍苍白发的代价。

还有人一心想得到幸福,却不尽力去追求,而是想投机取巧,最终用户也是竹蓝打水一场空。

得我曾经看过一画册,上面有一个手握着锄头满头大汗的老人,从他满足而自豪的眼光中可以看出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

我想幸福不是靠嘴巴说说就能得到的,而是当你做了,悄悄来到你身边的一种触动心灵的感觉……

当我为同学讲难题;当我在放学的路上扶起一个跌到的小姑娘,拍干净她身上的尘土;当我帮一们迷路的小朋友找到妈妈,看到他眉开眼笑的时候,一个可爱的小精灵便悄悄伏在你耳边说:“你是幸福的!”

当我为集体做出了奉献;当我在市场上英勇地挺身而出,制止一双盗窃的黑手时;尽管我劳累,面临危险时,但我依旧听见小精灵在说:“你是幸福的”。

是的,我是幸福的,我就是这样追求幸福,创造幸福!

幸福是什么读后感 篇2

读《幸福是什么?》有感_550字

看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幸福是什么?》有感_550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幸福,我想每个人都拥有过它,幸福所赐给人类的太多,太多。当这两个熟悉的字出现在我眼前时,我就想对它说:“幸福,谢谢你所赐给人类的一切,感谢。”今天,我又一次与幸福见面了,心中真是充满了喜悦。这次与幸福见面又是要谈幸福是什么了。《幸福是什么?》这篇课文主要讲,幸福所赐给三个牧童的是什么。

这篇课文是神话故事的一部分。在这里面,智慧的女儿给牧童们指导找“幸福是什么?”的路。十年后,他们又相聚了。呵!都成意气风发,朝气蓬勃的年轻人了:有一个当了医生;有一个当过消防员;还有一个在耕地。他们都理解了幸福的确实含义:只因为别人幸福,自己也因而幸福。

读者这篇课文,我行起了今天发生的一件事。中午,我来到学校就去跳橡皮筋,我的.好朋友周璨来了,她也要参加。我说:“我们刚好六个人,如果你再来的话,那么人也太多了。”本来橡皮筋不是我的,可听我这么说,橡皮筋的主人也不敢多说。周璨听后径直走了,我开始也没发觉我说的话太伤人,可周围的同学都说周璨的确生气了。我这才觉得自己不该说这些话。我连忙跑到教师向周璨说个明白:“你很生气吗?”周璨毫不犹豫的说:“没有。”我这才松了口气,说:“刚才跳橡皮筋的事真不好意思,我说话语气太重请你别放在心上。”她微笑着说:“没事,我想,这或许是“幸福”所赐给我们的呢!它想考验一下我们的有友谊也说不定哦。”我听后心想:这就是幸福所赐予我们的,我真该好好感谢它,我此时此刻真的觉得好幸福。愿幸福伴我左右!

幸福是什么读后感 篇3

大家一定知道幸福是什么吧。相信大家对幸福都不陌生,这是多么美好的形容词呀!但人们却找不到真正的幸福,连我从小到大也对它没有真正的认识和了解。那么幸福到底是什么呢?

我怀着期待的心情读了《幸福是什么》这篇文章,故事是这样的:从前有三个勤劳的孩子他们约定分别去寻找幸福,十年后再来这个地方相见……

幸福可以用许多词代表,例如:吃、喝、玩、乐、有钱……都是现在人们心中的"幸福"。可是那几个孩子十年后见面时相互讲述自己的经历……那你知道他们的幸福是什么吗?

是:帮人看病、当老师、种地……他们全都把自己的一分微小的力量贡献给了大家。使别人快乐,而自己就感到了幸福。可有些人却整天只知吃喝玩乐浪费国家财产,他们不但不会幸福还会受到先后人民的训斥。相反只要你能去帮助别人,使别人幸福,那么你的劳动就没有白费。而哪些只知把幸福停留在物质享受上的人,永远也不会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

希望同学们要向那三个孩子学习,不要像只顾吃喝玩乐的人似的,要知道,勤劳刻苦才能得到幸福。

幸福是什么读后感 篇4

读完了《幸福是什么》这篇课文,让我懂得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这个道理就是让我真正知道了幸福是什么?

表面上看,幸福好似一个抽象事物,看不见,也摸不着。但如果你乐于助人,不停的为祖国、为世界、为人民奉献力量,那幸福就在你心里。

幸福也可以是传递的,它就像一阵风,一阵能融入心灵的风。正像课文中所说的那三个孩子,第一个孩子是医生,他给病人治病,让他们恢复健康,当他看到这些时,幸福一定从他的眼睛融入了他的心。第二个孩子每天认真的工作,给予了别人幸福,自然他心里也会感到幸福。第三个孩子耕地养活了别人,他的劳动没有白费,别人也就把幸福传递给了他。其实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在生活中,幸福也时刻伴随着我,每次我拿到好成绩,或得到奖励时,我感动幸福,我的努力没有白费,因为学到了更多的知识。当我帮了别人时,别人的微笑也让我感到幸福。幸福就是一种无处不在的感觉。

幸福,也许就是这么简单,它犹如一场春雨,一首诗歌,润物无声,绵长悠远……

幸福是什么读后感 篇5

“幸福是什么?”小时候我以为幸福就是父母的宠爱,有糖果、巧克力吃,有漂亮衣服穿,还有几个陪我玩的伙伴。

然而,一篇《幸福是什么》改变了我对幸福的看法:幸福是要靠劳动,要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有人终日坐在门槛上,无所事事,只盼望着天上掉下个大馅饼,换来的只能是悲怆的叹息和一头白发,可幸福呢,与此类人无缘。还有一些人费尽心机、损人利己,干着见不得人的勾当,幸福呢,绝不会与他沾边儿,他所获得的“报酬”,除了在社会上躲躲闪闪,就是锃亮的手铐与人民的愤恨,他们绞尽脑汁,到头来什么也没得到。

记得在电视上曾看到有一位全国劳动模范在人民大会堂与党和紧紧握手时的照片,我从他的眼光中看出,他是幸福的人!我看到过五星红旗在奥运赛场上飘扬,一位位奥运健儿聆听着庄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两颊滚落着几滴晶莹的泪珠,他们的泪是幸福的眼泪。我想,幸福不是靠嘴巴说的,而是要用心去体会,那是一触动心灵的感觉。

当我帮助同学解开了一道难题,看到他紧锁的双眉舒展开时;当我扶起一个跌倒的小女孩,拍干净她身上的灰尘的时候,我仿佛听到有位小天使在我耳边说:“你是幸福的”。

是的,我是幸福的。我想,我应该去创造更多的幸福,去追求更多的幸福!

生命是什么读后感2000字(3)篇


读这本书源于《薛定谔传》中提到“《生命是什么》开启了DNA的研究”,好奇物理学和生物学到底什么关系,于是来读此书。书的开头就论述了细胞和原子的关系,自己其实从高中就一直迷惑,所有的有机物、无机物不都是原子构成的,那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和构成石头等非生命物体原子到底什么关系?带着这个疑问开始了这本书的烧脑之旅。结果还是高估了自己的水平,热力统计学、量子物理、多维时空、相对论,还有各种数学物理公式,看得自己数次昏昏入睡,手机都不小心滑落到地上数次。这些科学的知识竟然还论证推导了意识、生命、宗教、感知等哲学问题,实在令人佩服,怪不得许多大科学家最后都研究起了哲学。不管怎样,这是一本令我肃然起敬的书,因为看不懂,因为它把生命与物理连接起来,因为它能从科学角度去阐述社会哲学问题,因为它是提出了玄而又玄“薛定谔的猫”理论的薛定谔作品。这世界太玄妙,借用其中引用的荣格的话:“一切科学都是心灵的活动,心灵是我们一切知识的源泉。一切宇宙中的奇迹,其中最伟大的莫过于心灵。”n上升到哲学高度,“主体与客体在同一个世界中,尽管物理学现在的实验一再地证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界限,但主客体仍然是同一个世界,因为它们之间的界限实际上是不存在的。”n

自然状态下,世界是一场熵增旅行,有序自发走向无序。但是,生命却反其道而行之,是一场负熵运动,所以它显得那么美妙。在本书写成的年代,尚不确定基因的成分是何与如何作用。本书前半部分,作者试图从量子力学入手来解释生命,更准确地说,应该是提出精彩的疑问。本书后半部分,作者糅合科学与哲学对诸如决定论与自由意志,客观与主观,科学与宗教等问题提出探讨。

1.决定论与自我意志:对于我们而言,我们自己既是斧头也是雕塑,既是征服者也是被征服者。一个真正持续不断的“自我征服”在个体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2:主观与客观:给予我的只有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是存在和感知互为一体的世界而不是其他。主体与客体在同一个世界中,尽管物理学现在的实验一再地证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界限,但主客体仍然是同一个世界,因为它们之间的界限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总的来说,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是它是在提问,而并非在解答。

白天睡多了,晚上一个睡不着居然看完了。

前半本因为太专业有点晦涩,后半本还是很好看的。

“感觉是所有的科学知识的基础;然而,这样的科学知识中并没有关于感知的成分,因此,它不能解释感觉。”

这是我目前觉得最能安慰人、看起来最合理的对于意识的解释了。追究“认知主体的观测与客观世界蕴含的真理到底哪个才是正确”,这种问题简直就跟“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让人好奇又说不出个所以然。

下本不搞这么高深了,看个小说。

读《幸福是什么》有感汇总4篇


读《幸福是什么》有感【篇一】

幸福这个美好的字眼,不少人多在追求它,然而对于这个词的理解,也各不相同。就那我来说吧,过去,我认为在过节的是后有好玩的有看好的衣服‘有好玩好衣服就是最幸福的事。等我长大后,我也有些疑惑,幸福到底是什么?直到我读了幸福是什么这篇课才彻底明白幸福的真正含义。

这篇文章主要写了3个牧童在春装边上切了一口小井,为申领造福。后来,以为估量来了,叫他们其二寻找幸福。十年以后,他们重聚在那里,互相叙说自己十年来在干的事青。我立刻明白了:幸福要靠自己的努力,犒劳动。做自己有益的事情。由此,我想到了边防战、士,为了祖国的安宁,宁愿付出自己的生命。想到这里,又想到我门这里这些人,锦衣于是,又想到我们这些人,巨大的反差。

最后,我悟出了一个到理:幸福事多种多样,要看你事什么样人,怎么看待幸福。智慧的女儿,我要感谢你,因为是你让我明白了幸福的真正意义。让可以在幸福的阳光下茁壮成长。更让所有人明白幸福的真正意义。

读《幸福是什么》有感(篇二)

我想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渴望——幸福。那幸福是什么呢?这个简单而又复杂的问题,我一直都没把它解开。

但从我看了《幸福是什么》这篇课文,什么都明白了。这篇课文讲了三个牧童看见树林里有一眼喷泉,他们便拿了工具清理了喷泉。并搬来石头摆成一口小井。智慧姑娘赞扬了他们并祝他们幸福,可三个牧童并不知道幸福是什么。智慧姑娘引导他们用十年的时间去弄明白性福是什么。经过十年的实践,他们从不同的经历中得到了共同的体会,他们终于明白了:“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的尽自己的义务,作对人们有益的事情。”他们的体会给了我很深的教育和体会。

在我小时候一直以为有父母的爱护,吃好、穿好、玩好就是所谓的幸福。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懂得了这根本不是真正的幸福。尤其是看了这篇课文以后,我跟不相信这是真正的幸福。现在,我知道了真正的,永恒的幸福是靠劳动,智慧去努力,好要好好的尽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做出对国家,对人民有益的事情而获得成就才能叫幸福。那是前不久的一个星期天,我到同学家玩。事情可真巧,那天那个同学不会做奥数题,他的爸爸妈妈又不在家,刚好那道题我会做。以为我没经验,所以我讲我解了四次给他听。

讲完第四遍他大声说“我会做了!”我看他怎么开心,我就得很幸福。因为我尽了自己的责任去教他。我要记住智慧姑娘的那段话,用自己劳动的双手去创造真正的幸福,永恒的幸福。

读《幸福是什么》有感【篇三】

我想世界上的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幸福。可是,你认真地想过幸福是什么吗?在我小的时候,自以为幸福就是有父母宠爱,有糖果,有巧克力吃,有漂亮的衣服穿,有许多伙伴可以在一起玩耍。 可是,今日不同往日,因为我读了《幸福是什么》这篇文章,它让我完全改变了旧日的观念。智慧女儿告诉三个小伙子:“靠自己的劳动,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才是幸福。”读了这篇课文后,我真正理解了智慧女儿这番话的意义。

当我们在电视上看到运动员在颁奖台上领奖的时候,听着《义勇军进行曲》的时候,运动员流出的泪,那才叫做幸福。当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地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那才是中国人民真正的幸福。当然,吃喝玩乐是表面的幸福。可是,当我们解开一道难题时,或取得优异的成绩时,我们的脸上会露出满意的笑容,这时,我们才懂得了幸福的真正含义。

我想,幸福不是靠嘴巴说出来的,而是靠自己的劳动和智慧创造出来的。现在,我的幸福还在遥远的地方,我必须要经过努力,不怕艰辛,让幸福永远在我的目标中。马克思有句名言:“能使别人幸福的人,他自己本身也是幸福的。”我作为中国的少年儿童,现在要好好学习,将来一定能做出对人民有益的事,在劳动中寻找幸福。

读《幸福是什么》有感(篇四)

“幸福”是一个美好的词,。不过,什么是幸福,人们都有各不相同的理解。就拿我来说,过去,我一直以为过春节才幸福。因为既能得到压岁钱,又能穿上新衣服。总之,吃好的穿好的就是幸福,我就是这样理解的。其实,这种理解是错的。那么,幸福到底是什么呢?我始终感到迷惘。我读了《幸福是什么》这篇童话故事后,找到了答案。

这篇童话故事主要写了三个牧童通过劳动,砌了一口井,做了一件好事,小学二年级作文《读《幸福是什么》后作文》。一个智慧姑娘来感谢他们。牧童问:“幸福是什么?”智慧姑娘要他们自己弄清白,10年后再见。10年一下过去了,他/她们果然又在小井旁相见了,他们各自谈了自己的看法:当医生的、干杂活和种地的,他们说,用自己的劳动为人造福就是幸福。智慧姑娘听了以后,说:“你们都明白了:幸福要劳动,做出对人类有益的事情。”这就是我找到幸福是什么的答案。

智慧姑娘,你说的好!你使我变得成熟多了,你使我不仅认识了什么是真正的幸福,而且让我懂得今后该怎样做人!我立志我一生一世会在幸福的阳光下。

[最新]读后感幸福是什么(通用6篇)


一本好书可以充实我们的生活,愉悦我们的精神,书中蕴含着许多人类的智慧及思想,尤其是那些经典书籍作品。我相信每个人看了作品之后,内心也一定会有所触动,为了加深印象,就可以写一篇读后感,把心中感受写出来。那么作品读后感怎么才能写好呢?你可以读一下小编整理的[最新]读后感幸福是什么(通用6篇),请阅读,或许对你有所帮助!

读后感幸福是什么 篇1

大家一定知道幸福是什么吧。相信大家对幸福都不陌生,这是多么美好的形容词呀!但人们却找不到真正的幸福,连我从小到大也对它没有真正的认识和了解。那么幸福到底是什么呢?

我怀着期待的心情读了《幸福是什么》这篇文章,故事是这样的:从前有三个勤劳的孩子他们约定分别去寻找幸福,十年后再来这个地方相见……

幸福可以用许多词代表,例如:吃、喝、玩、乐、有钱……都是现在人们心中的"幸福"。可是那几个孩子十年后见面时相互讲述自己的经历……那你知道他们的幸福是什么吗?

是:帮人看病、当老师、种地……他们全都把自己的一分微小的力量贡献给了大家。使别人快乐,而自己就感到了幸福。可有些人却整天只知吃喝玩乐浪费国家财产,他们不但不会幸福还会受到先后人民的训斥。相反只要你能去帮助别人,使别人幸福,那么你的劳动就没有白费。而哪些只知把幸福停留在物质享受上的人,永远也不会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

希望同学们要向那三个孩子学习,不要像只顾吃喝玩乐的人似的,要知道,勤劳刻苦才能得到幸福。

读后感幸福是什么 篇2

“幸福”是一个美好的字眼,然而,什么是幸福,人们各有理解。就拿我来说吧,过去,我以为过春节就是幸福,可以得到压岁钱,又能穿上新衣服,可以吃上好东西,又能逛五彩缤纷的灯会。

在我的心里,仿佛吃好、穿好就是幸福,其实幸福究竟是什么,我也不知道。读《幸福是什么》这篇童话后,受到了启发。这个童话故事主要写了三个牧童通过共同的劳动,砌了一口井,智慧姑娘代表动物来感谢他们,祝他们幸福,牧童问:“什么是幸福?”智慧姑娘要他们自己去弄个明白,十年后在这里相见,十年过去了三个牧童果然在小井旁相见了,他们各自谈自己的幸福。当医生的,干杂活的和留在村里种地的,他们都感到幸福。智慧姑娘听了后说:“你们三个都明白幸福要靠劳动,要做出对别人有益的事情。”智慧姑娘一说,让我明白,吃好穿好就是幸福吗?不见得,别人喜欢你,爱你就是幸福吗?也不见得。为什么不同的人对幸福有不同的看法呢,什么样的人就有什么压缩那个的幸福,你看有这样的一种,他们一辈子只是为了自己吃好穿好,无为的度过一生;也有另一种人,默默无闻,甚至为祖国献身。我们是祖国未来的接班人,对人们做出了有益的事情,这才是真正的幸福。

读了《幸福是什么》之后,我感到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都是不一样的,即便是同一个人,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境的变化,阅历的增长对幸福的理解和感受也会不同,相信我对幸福的理解一定会是深刻的。

读后感幸福是什么 篇3

幸福对每个人来说是一个美好的字眼,许多人在追求它、向往它。然而,什么是真正的幸福,人们的理解各不相同。有的认为是无忧无虑的生活;有的认为是过荣华富贵的生活;还有的认为是得到众人的关爱和认可呢?就拿我来说吧,刚开始的理解便是吃好穿好玩好就是幸福。但是,读了《幸福是什么》这篇童话故事后它使我懂得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

这篇童话故事主要写了三个牧童通过共同的劳动,砌了一口井,做了一件好事。智慧姑娘代表森林中的花草树木和动物来感谢他们,并祝他们幸福。此时牧童们问:幸福是什么?智慧姑娘要他们自己去弄明白,十年后再到这里相见。十年过去了,三个牧童果然在小井旁边相会了,他们分别谈了自己对幸福的理解。第一个人成了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他给病人看病,使他们恢复了健康,帮助了别人,同时也幸福了自己;第二个人走南闯北。他在火车、轮船上工作过,当过消防员、花匠,觉得自己对别人是有用的这就是他的幸福;第三个人留在村里种地。他为自己种的麦子养了很多人而感到幸福。他们都说用自己的劳动,做了对别人有益的事,别人幸福自己也感到幸福。智慧姑娘听了后说:你们三个人都明白了,幸福要靠自己的劳动,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这就是所谓的幸福。

读完这个故事使我也明白了幸福就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很好的尽自己的义务和责任,做出对社会、对他人有用的事。这样不仅幸福了别人也幸福了自己。

读后感幸福是什么 篇4

“幸福究竟是什么呢?”这个看起来似乎很简单,但细想起来又是个很复杂的问题。这个问题时常激励着我,又时常困惑着我,从孩童时代到现在,我对“幸福”这两个字的理解都不同。

牙牙学语时的我,认为玩具多、布娃娃多,这便是天下最幸福的;跨进校门的我,认为认真学习,得到父母的称赞,评上三好生,这便是幸福的;我还幻想自己将来可以成为一名翻译家,坐在领导人的身旁,为祖国与世界各国增进友谊而作出贡献,那该是多么幸福……然而,直到有一天我 《幸福是什么》这篇课文之后,我才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幸福。

《幸福是什么》这篇课文讲的是三个牧童为了给过路人带来方便,砌了一口井,得到了智慧女神的称赞。智慧女神让三个孩子自己去寻找各自真正的幸福,约定十年后再在井旁相见。十年后,三个已经是青年的牧童,经过十年的寻找,分别成了给病人看病的医生,种田的农民和什么都干的普通人,他们认为能够给他人带来方便就是幸福。

读了这篇课文,“幸福”两个字不再使我那么激动,也不再使我那么困惑,他是那么平常,又是那么神圣。“平常”因为它无需什么了不起的职业,“神圣”因为它意味着无须拥有,而是奉献。我想,只要我们每天努力学习知识,学会各种能够为他人带来“幸福”的本领,将来成为一个对他人、对社会有用的人,我们一生都将会在幸福中度过。

读后感幸福是什么 篇5

课文里讲的是三个放羊的孩子把一口枯井清理的干干净净,然后得到了智慧女儿的三口泉水。虽然他们还不知道什么是幸福,但是十年后他们懂得了,幸福是靠辛勤的劳动和自己真诚的付出得来的。

幸福究竟是什么呢?我认为,快乐就是幸福。对于那些愁眉苦脸的人来说,它们永远都不会懂得幸福是什么。幸福,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它只是人们内心的一种感受。

我觉得幸福其实很简单,而且每个人都很容易感受到她。不求回报的复出是一种幸福;助人为乐是一种幸福;拥有周围人的一爱一也是一种幸福;自己靠劳动创造财富更是一种幸福;而对于我们拥有健康的身体你能说这不是一种幸福吗?

原来幸福藏在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只要我们用心去发现,就随时能感受到它的存在。

我们热一爱一生活,就很容易牵到了幸福的手!

读后感幸福是什么 篇6

这篇读《幸福是什么》有感范文是我们精心挑选的,但愿对你有参考作用。

今天,我们学了一篇课文,名字是《幸福是什么》。

看完了这篇课文,我不禁深思:课文中,三个牧童只是清理了老泉,砌了一口小井,让周围的人都喝上了清澈的泉水。一件这么小、这么平常的事,就给人们带来了这么大的好处,也让他们懂得了幸福是什么。要想幸福,就得靠自己的劳动和付出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别人快乐了,自己也会感到幸福。

学完这篇课文,曹老师说,她勤勤恳恳的工作,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对祖国有用的人才,她作为一名教师,她是幸福的;她辛辛苦苦的教育着自己的孩子,让孩子长大后成为一个对祖国有用的人,作为一位母亲,她是幸福的。

作为一名小学生,我怎样才是幸福的呢?

我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给妈妈减轻一些负担,这样,我是幸福的;我要好好学习,取得优异的成绩,让老师和同学为我骄傲和自豪,这样,我是幸福的。

我要牢记:幸福不会不劳而获,幸福要靠努力,要靠奋斗,要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最新]生命是什么读后感汇总”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生命是什么读后感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