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观后感 · 斯大林格勒观后感

斯大林格勒观后感

斯大林格勒观后感1500字系列。

现在看电影或者视频也是人们汲取知识营养的一种主要渠道,观赏作品的同时也是与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产生共鸣,为了更好地领悟作品的内涵,我们需要写一篇观后感。写观后感可以提升我们的思考和写作能力。那么该要如何写好观后感呢?因此,栏目特意整理了斯大林格勒观后感1500字系列,还请多多关注我们网站!

斯大林格勒观后感【篇1】

继承了乃父的风格,费多尔邦达尔丘克也身兼编、导、演于一身,而且热衷军事、历史题材的创作,2005年他自导自演了《第九连》,反映苏联入侵阿富汗的那段历史(阿富汗战争堪称苏联的越战),创下了俄罗斯票房的新纪录。这部《斯大林格勒》在整个叙事模式上都有不少《第九连》的影子以一个基层小分队为群像主角,着力刻画绞杀战的残酷,甚至几位士兵与同一位少女的情感纠葛,都可以在《第九连》中找到渊源。

不过,能把视角仅仅对准平民、普通士兵和中下级军官,本身就是一次突破。在苏俄电影史上,但凡提到斯大林格勒战役,斯大林、朱可夫、崔可夫、希特勒、保卢斯这些对战双方的统帅、军官一般都不可少,就算德国人拍的《决战斯大林格勒》也概莫能外,而邦达尔丘克这部《斯大林格勒》,片中出现的最高级别军官就是一位德军上校,可谓是用平民视角彻底重述了这场血战。

影片别出心裁的开始于刚刚爆发大地震的日本,一个俄国救援人员为了给压在瓦砾下的伤者打气鼓劲,才讲起了自己有五个父亲的家史他的母亲正是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的一位小姑娘卡佳,从她的视角,徐徐展开了围绕一栋房屋争夺的斯大林格勒往事摆脱了被布尔什维主义垄断的历史阐释,邦达尔丘克导筒下的《斯大林格勒》用匠心独运的叙事方式来和新世代的观众沟通,不乏人性的纠结与吊诡。那些不能疏散的斯大林格勒市民(斯大林下令不得疏散)并不像我们想象得那样阵营分明,他们在苏德两军的火线间穿梭,艰难生存;或是已被炮火震得麻木,懒得再走(卡佳就是这样)。红军里也有胆小鬼,军官们会不由分说的毙了他;红军战士狙杀出来打水的德军士兵,也显得不够高尚(因此被红军军官训斥,甚至借用纳粹军官的嘴抨击了红军没有荣誉感)。

曾在德版《决战斯大林格勒》里扮演过纳粹军官的克莱舒曼此番重操旧业,他塑造的纳粹军官卡恩开始着迷于一个长得像她妻子的俄国美女,他强暴了她,但又保护着她,于是,卡恩与她之间产生了一种复杂纠结的情感美女最后被红军狙击手当作德国人一枪爆头,卡恩也仰天长啸痛斥这场泯灭人性的战争这与《南京!南京!》里的日本军人角川形成了隐秘的呼应,卡恩最终自杀式的冲锋与角川的自杀究其实质也是一样的,而这两个人物形象也凸显了两部影片的反法西斯意味。

普京曾在多个场合不止一次的引用一句俄罗斯流行语:谁要是想回到过去,那就是没有头脑;谁要是不怀念过去,那就是没有良心。随着意识形态的180度大转弯,俄罗斯人的历史观也遭遇了震荡,但历史不容抹杀,从《斯大林格勒》来看,邦达尔丘克既没有用苏联后的历史否定前苏联的历史,也没有用前苏联的历史否定苏联后的历史历史是人民写的,胜利属于平民英雄;在这场战争面前,被侵略的苏联军民是受害者,被法西斯裹挟的德国军人也是受害者。总之,在头脑与良心的平衡中,《斯大林格勒》用油画般的画面呈现出一场视听盛宴、血火悲歌。

当然,作为一部有西方资本介入的大片,《斯大林格勒》也在反法西斯的层面上达成了与西方式普世价值的沟通,而作为俄罗斯导演,打造一部商业大片,自然也不能免俗的渲染了红军战士们的个人英雄主义某些孤胆英雄的情节可能会让观众觉得有些狗血,但在我看来,对一部英雄主义的赞美诗来说,这点夸张可以理解。马克斯韦伯曾经感叹,如今的艺术卿卿我我之气有余而巍峨壮美不足,当影院里充斥着小鸡电影、都市爱情题材时,是《斯大林格勒》让我们体味到了一种深沉、厚重、博大的史诗式悲剧美感,让银幕上多了一缕巍峨壮美的豪情。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斯大林格勒》无疑对我国的现代史军事题材电影有着重大的借鉴意义,苏俄卫国战争打了四年,有那么多优秀的影视作品;我们打了八年抗战,有哪些在世界影坛留下身影的影视作品呢?或许,面对历史时,放弃说教的语态,保持清醒的头脑,秉持赤诚的良心,再加一点商业的狗血,我们才能有我们的现代战史大片。

斯大林格勒观后感【篇2】

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影片中过多的展现人物之间情感关系与独白对习惯快节奏影片的部分观众来说会比较考验耐心,但也可以理解,这正是俄罗斯电影的特色之一。《斯大林格勒》就如同所有优秀的俄罗斯文艺作品一样,粗犷、豪放、厚重却也不乏细腻。影片从一开始就使用了很多长镜头、慢镜头与高速摄影镜头去放大战争的残酷,穿梭的子弹,纷飞的炮火,被击中与炸飞士兵,焦灼燃烧的土地,以及空中飘散的灰烬,再配上沉重缓慢的音乐,使得影片从始至终都处于悲壮的气氛中。整部影片都极具诗意,观众犹如在看动态的油画,既美又极度残酷。

唯一阳光的段落恐怕就是守护在楼里的几个苏联大兵冒着死亡的危险费劲心思为他们守候的年轻姑娘卡嘉准备的十九岁生日派对了,简陋却感人,半年不说一句话的男高音大兵还现场演唱了一曲,依旧是悲凉沉重的歌词,而姑娘得到最好的礼物就是一块香皂以及一个破旧的却盛满了热水的浴缸,在战争与废墟中,想清洗自己的身体都是一种奢侈。没有半点低俗与猥琐之意,卡嘉与这些士兵们的感情是的纯洁的真诚的,因为士兵们守护的不仅是她,也是他们的国家。

影片中自诩为普鲁士贵族出生的德国军官在残破的屋中抚摸着那长相与他妻子相近的俄国女人,他们用彼此不懂的语言与身体交流着战争中那不切实际爱,大声的控诉着为什么要有战争,这样的人性化的设定也颠覆了人们对以往国家意识形态主流层面的德军形象认知。所有的战争都是错误的,但参与战争的士兵们却没有对错,因为他们没有选择的,在生不逢时的年代做着身不由己的事情。

作为一部战争题材的IMAX3D电影,3000万美元的投资也是俄罗斯电影史上的巨资,《斯大林格勒》确实呈现出了一部史诗大片该有的气质,1:1精确还原了战争的场景,恢弘浩大震撼人心,道具、美术、服装等细节无一不精细考究,《斯大林格勒》细腻还原残酷战争中的人性光辉,不仅是一部战争片,更是色彩浓郁的油画,是唯美抒情的诗歌,也是冷峻深沉的小说。

斯大林格勒观后感【篇3】

哪里是家园?是那一幢幢已经残破不堪的楼房么?还是那一条条布满了砖瓦碎石的街道?到处的是一片扭曲的废墟,但是仔细辨认之下却又是曾经熟悉的环境。就这样离开么?可是离开了这里又能漂泊到何方?当战争的阴影笼罩了整个大陆,哪里还能有残存宁静的一隅?祖国很大,但在炮火纷飞的年代,是否还有可以让人置身事外的桃源?索性就留下么?面对着无尽的枪炮、面对着未知的敌人、面对着这片满目疮痍却被我们成为故乡的土地,除了煎熬、绝望、无助、悲凉,还有什么能够陪着我们留在这里?

究竟谁才是侵略者?是那些说着异族语言的外人,还是那些语言相通、却带着南腔北调的自己人?他们同样端着枪、脾气暴躁、在不经允许的情况下闯入了原本属于我们的房子。我相信后者是了为了将前者从这片土地上赶走,但恐怕没人知道战争结束之后谁会成为这片土地新的主人。

战争的目的究竟是为了生存还是毁灭?意外的声响会带来枪弹的扫射,枪弹的肆虐会带来倾斜的炮火于是大地在颤抖、建筑在崩塌、尘土在飞散,一个有一个鲜活的生命在灰色的空气中倒下。有人说这场战争是为了建立新的秩序,一种可以让人类迈向更高文明的秩序,一种可以让我们拥有更好生活的秩序;另外的人则说这场战争是为了扞卫我们固有的一切,那些我们曾经拥有了千百年的土地,那些可以让我们在天空下自由呼吸的权利。谁的话是真理?我不知道,我能看见的只有生命的逝去、希望的凋零。

是毫无尊严的活着,还是骄傲的死去?在这片充满罪恶之火的人间地狱里,我们应该怎样选择?有些人想要活着,因为活着就意味着希望,只要还有生命就还保有赢回一切的可能。只是这代价却是放弃所有的尊严。也许只有放弃一切才意味着能够保留一切。然而还有一些人却选择了骄傲的死去。如果生命的意义只是苟延残喘,只是在敌人的暴力之下卑躬屈膝,那么活着和死了还有什么分别?至少,骄傲的死去还可以守住最后的尊严。他们谁是对的?谁是错的?谁能够告诉我答案?时间就能够解释一切吗?

爱情呢?战争中的我们还能够享受到甜美的爱情么?有没有人能够分辨出硝烟中的爱情?那所谓的爱情,是处在绝望之中的人们为了相互慰藉而产生的依赖,还是为了缓解绷紧的神经而营造的一种麻醉?在没有了鲜花、没有了蛋糕、没有了烛光、没有了钻石、没有了烟花、没有了音乐之后,是不是一个吻、一个拥抱、一个眼神就代表了爱情?是不是爱情也不再仅仅只属于两个人?如果连如何生存都已经成为以为,那我们是否还有时间去尝试分辨自己究竟爱谁?甚至自己是否究竟在爱?

那些可怜的平民,就这样在战争失去了他们曾经拥有的宁静、平凡的生活。那么那些守卫家园的战士呢?

这里是否是家园?这里没有我们熟悉的街道,也不是我们长大的地方,甚至找不到一张可以让我们安然入睡的大床。可是许多人说这里是我们的家园,是我们应该拼了性命守护的地方。有人说这就是祖国,尽管她很宽广,却没有一丝多余的土地可以被别人拿走。于是我们离开了生长的故乡,来到了这个我们从未到过却被命名为家园的地方。我们不知道这里的本来面目,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只是断壁残垣;我们很可能也不会知道这里将来的样子,因为那些散乱的瓦砾随时都会当做我们最后的坟墓。

这该死的战争是否已经剥夺了我们享受快乐的权利?到处是废墟,到处是硝烟,空气中充斥着焦糊和腐臭的味道。微笑,已经不知被我们丢在了哪里。烟草,已经成为了我们唯一的消遣。每一天都在为了活着而努力,于是我们也就忘记了怎样才能够享受快乐。躲在一个破败的窗户后面,向没有防备的人偷偷射出一粒子弹,看着鲜血飞溅、看着目标倒下,我们会笑。在散乱的瓦砾地下寻宝,找一个可以让我们作为礼物献给漂亮姑娘的东西,然后冒着生命的危险把它带回来,我们也会笑。那么,哪一种才是我们真正享受的快乐?

我们到底为谁在流血?在这片以前从未到过的土地上,面对着大批我们从未遇到过的敌人,身后是无数我们素不相识的平民,更远的地方还有一群我们仅仅听说过名字却根本没有接触过的领袖我们到底是为了谁在这个人间地狱流血?有的时候,看着自己的同袍或是同胞倒在血泊中能够激发起我们一时的怒火,可到底什么才是能够支撑着我们坚持下去的根源?是为了领袖,还是仅仅只需要为了一个人,一个让我们深爱的人,一个可以让我们疲惫的灵魂得到片刻宁静的人,一个能让我们感到温暖的人?也许在这随时都会死去的年代,答案根本就不重要。我们来到这里,所以我们注定要在这里流血,也注定将会死在这里。

只不过,我们会有自己的墓碑么?有谁认识我们?即使是身边的战友,他们是否知道我们真正名字,知道我们出生的地方?突如其来的枪炮随时都会带走我们的生命,猛烈的炮火甚至不会给我们留下完整的尸体。我们不知道是否能有自己的坟墓,我们不知道是否能有自己的墓碑,我们甚至不知道是否有人能够埋葬我们的身体。未来?这就像是一个遥不可及的奢望,远到我们甚至没有勇气去想。

再退一步吧,未来会有人记得我们的故事么?没有坟墓、没有墓碑,但我们毕竟曾经在这个世界上走过、笑过,受过伤、也流过血,我们的故事曾经如此的真实,却终于随着我们的逝去而归于尘土。我们不知道有多少人见证过我们的故事,不知道那些见证人有多少还能见到战争的结束,更不知道当鲜花布满了曾经的战场、当废墟再度变成林立的高楼、当孩子们的笑脸重新占领了街心的花园后,是不是还能有人想起我们的故事。我们,是会变成历史书本上的文字,和平时人们脚下的泥土,还是能够成为凝在人们心头的印记

有人能够回答这些问题么?当勇气带来的激情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渐渐冷却之后,这些灰色的问题盘旋在每一位勇士的心头。耀眼的英雄,只是人们精心打造的偶像。平凡的战士,才是真正镌刻在历史丰碑上的文字。只是活着的人们是否能够体会到他们的悲凉与无助?

事实上,每一个战争中的人都是可悲的,即使是那些曾经飞扬跋扈的侵略者。

他们离自己的家乡和家人更加遥远,在这片完全陌生的土地上,面对着将愤怒深深隐藏在恐惧眼神之下的陌生人,他们并不知道究竟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是伟大的拯救者么?可是千里跋涉,在一片远离祖国的土地上,面对着无数怀疑、甚至敌视的眼神,他们究竟想要拯救什么的。随着一列列满载着资源、珍宝、艺术品的火车开回自己的国家,当他们留下了更多的贫穷、混乱、肮脏、凋敝之后,拯救者的外衣也已经被他们自己踩在了脚下。

是骄傲的征服者么?他们用枪炮和刺刀建立起所谓的秩序,将这片土地上原来的主人像牲畜一样驱赶、奴役,屠杀掉成批的战败者,这就是征服者的荣耀么?如果杀戮和破坏可以在历史书页上写下最为辉煌的文字,那么这世界是否还受到上帝的眷顾?

是高高在上的贵族么?同样在肮脏不堪的环境中寻觅着生机,同样如蝼蚁一样躲闪着炮火,同样咀嚼着腐败的食品,同样只能眼睁睁看着鲜血从撕裂的伤口中流出贵族?在暗无天日的战争中,死神才是唯一的贵族!

这就是战争吧?它不是某一次惊心动魄的战役,不是哪一个名动世界的城市,它是真实的战争。没有英雄,没有辉煌,对任何一个被卷入其中的而言,战争就是残酷、绝望。也许战争中,根本就没有胜利者

斯大林格勒观后感【篇4】

斯大林格勒战役是整个二战乃至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也最为惨烈的战役之一,也是二战的重要转折点。故事发生于1942年秋斯大林格勒,影片以大见小,描述了伏尔加河畔一座老房子里,苏联红军与德军之间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战争。

一支苏联红军向伏尔加河左岸的德军发起反攻后失利,几名苏联士兵在这次行动中得以到达伏尔加河左岸,并潜进了一座被德军占领的房屋与德军形成对峙,在这里他们遇到了电影的女主角,一位年轻漂亮的19岁俄罗斯少女卡嘉,危机重重之中他们相互守候,相依为命。导演以1:1的比例建造斯大林格勒街景,在拍摄电影开场的伏尔加河登陆战时,将搭建的心血全部被炸掉。宏大战争背景真实衬托出战争中小人物的生死,穿越历史,反思战争。

让人最震撼的镜头是,影片利用3D高科技技术,大炮的强攻,飞机的狂轰乱炸,机枪的扫射都给观众带来了视觉冲击。德军发现了苏军的企图,主动引爆油库。顿时火海一片,腾空烈焰燃烧着阵地,前线排山倒海进攻的苏军士兵葬身于火海,德军在战壕里庆幸。让人没曾想到的是,突然间许多浑身燃烧着烈火的苏军士兵跃上敌人的壕沟,披裹着满身油迹的火焰,怒吼着扑入德军的战壕,短兵相接肉搏在德军的阵地上苏军士兵的英勇顽强,勇于牺牲,让观众心灵深感震撼。

影片中,另一位苏联女人玛莎,因为长得与德国军官彼得。卡恩的妻子有几分相似,具有日耳曼女人和法兰西女人相结合的高贵气质,他不断给她送食品,关键时刻开车救出了她。她被同胞的鄙视法西斯娼妇,她因恨而产生的爱。影片最后两位女人被各自的情人同时带到安全的塔楼躲避炮火和子弹。19岁的卡嘉活了下来,而爱上了德国军官的玛莎,最终被一颗来自俄军狙击手的子弹击中前额。她瞬间死在了努力保护她的德国军官的面前。影片淋漓尽致揭示了女人在战争中的无奈与无助。战争没有让女人走开,而是将他们的青春、美貌、生命、残酷的吞噬掉。

最感人温暖的一幕是:苏联士兵为卡嘉过生日。士兵们送给她一个惊喜,冒着枪林弹雨搬回来一个浴缸---生日礼物,让半年未曾洗澡的卡嘉洗个热水澡。他们在废墟的房间中装扮一新,点燃蜡烛围坐在一起。破旧的钢琴,柔软的沙发床,旧时的相框照片,无疑都看出战前生活的的温馨幸福。曾是着名男高音歌唱家的苏军战士,弹着钢琴唱着忧伤的咏叹调。如同和平时期,战争似乎远离了他们。

影片没有用激烈的手法揭露和赌咒战争,而是通过俄罗斯人高贵、庄重的性格,细腻完美展示的人性去反思战争。观众会注意到,影片中多次出现那个意味深长,斯大林格勒着名的《儿童环舞》的铜制喷泉。

影片的结尾,当德国军官彼得、卡恩为报玛莎之死强攻塔楼,俄军士兵终于联络到炮兵部队,将所在的精准坐标报告,随着一声:永别了,我的兄弟们!巨大的爆炸声中将影片推向了高潮。19岁的卡嘉站在窗前,在弹火纷飞的凛冽火光中看着这一切,苏军德军双方无数鲜活的生命在猛烈的炮火中灰飞烟灭,观众也在影片中情感与艺术得到升华。当观众还沉浸在硝烟四起,影片此时有一句发人深省的发问:战争是什么?没有解释,没有答案,随即电影在悲壮乐曲中结束,留下的是黑白色滚动的字幕。

这部耗时三年拍摄的巨制电影,以二战最残酷,最血腥的厮杀为背景,揭开了战争的悲痛、残酷、惨烈,展现战争险境下人性的光芒和爱的力量。它告诉现在的人:战争不可再来!好的战争影片都是以反对战争这样的主题而结束。《斯大林格勒》也亦如此。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扩展阅读

《斯大林格勒》电影观后感


《斯大林格勒》电影观后感

媒体对于这部影片的宣传点是首部俄罗斯3D战争巨片,于是我也以为这会是一部详细描写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影片。然而看过之后,我觉得这只是取用了斯大林格勒这个名字而已。电影所描写的故事,其实可以发生在任何一场攻防拉锯战之下。而电影所想讲述的,也并非是这一场战役对于二战的意义,或者是什么英雄人物的壮举。也许创作者们只是想用这样一部电影来祭奠战争中那些没有墓碑的爱情和生命

当腾起的硝烟遮蔽了湛蓝的天空,当隆隆的炮火刺破了宁静的清晨,当曾经熟悉的家园变成了废墟,当每个夜晚的酣睡充斥了梦魇,生命便在残酷的战争中走向迷茫与绝望,也许我们应该听一听平民的心声

哪里是家园?是那一幢幢已经残破不堪的楼房么?还是那一条条布满了砖瓦碎石的街道?到处的是一片扭曲的废墟,但是仔细辨认之下却又是曾经熟悉的环境。就这样离开么?可是离开了这里又能漂泊到何方?当战争的阴影笼罩了整个大陆,哪里还能有残存宁静的一隅?祖国很大,但在炮火纷飞的年代,是否还有可以让人置身事外的桃源?索性就留下么?面对着无尽的枪炮、面对着未知的敌人、面对着这片满目疮痍却被我们成为故乡的土地,除了煎熬、绝望、无助、悲凉,还有什么能够陪着我们留在这里?

究竟谁才是侵略者?是那些说着异族语言的外人,还是那些语言相通、却带着南腔北调的自己人?他们同样端着枪、脾气暴躁、在不经允许的情况下闯入了原本属于我们的房子。我相信后者是了为了将前者从这片土地上赶走,但恐怕没人知道战争结束之后谁会成为这片土地新的主人。

战争的目的究竟是为了生存还是毁灭?意外的声响会带来枪弹的扫射,枪弹的肆虐会带来倾斜的炮火于是大地在颤抖、建筑在崩塌、尘土在飞散,一个有一个鲜活的生命在灰色的空气中倒下。有人说这场战争是为了建立新的秩序,一种可以让人类迈向更高文明的秩序,一种可以让我们拥有更好生活的秩序;另外的人则说这场战争是为了扞卫我们固有的一切,那些我们曾经拥有了千百年的土地,那些可以让我们在天空下自由呼吸的权利。谁的话是真理?我不知道,我能看见的只有生命的逝去、希望的凋零。

是毫无尊严的活着,还是骄傲的死去?在这片充满罪恶之火的人间地狱里,我们应该怎样选择?有些人想要活着,因为活着就意味着希望,只要还有生命就还保有赢回一切的可能。只是这代价却是放弃所有的尊严。也许只有放弃一切才意味着能够保留一切。然而还有一些人却选择了骄傲的死去。如果生命的意义只是苟延残喘,只是在敌人的暴力之下卑躬屈膝,那么活着和死了还有什么分别?至少,骄傲的死去还可以守住最后的尊严。他们谁是对的?谁是错的?谁能够告诉我答案?时间就能够解释一切吗?

爱情呢?战争中的我们还能够享受到甜美的爱情么?有没有人能够分辨出硝烟中的爱情?那所谓的爱情,是处在绝望之中的人们为了相互慰藉而产生的依赖,还是为了缓解绷紧的神经而营造的一种麻醉?在没有了鲜花、没有了蛋糕、没有了烛光、没有了钻石、没有了烟花、没有了音乐之后,是不是一个吻、一个拥抱、一个眼神就代表了爱情?是不是爱情也不再仅仅只属于两个人?如果连如何生存都已经成为以为,那我们是否还有时间去尝试分辨自己究竟爱谁?甚至自己是否究竟在爱?

那些可怜的平民,就这样在战争失去了他们曾经拥有的宁静、平凡的生活。那么那些守卫家园的战士呢?

这里是否是家园?这里没有我们熟悉的街道,也不是我们长大的地方,甚至找不到一张可以让我们安然入睡的大床。可是许多人说这里是我们的家园,是我们应该拼了性命守护的地方。有人说这就是祖国,尽管她很宽广,却没有一丝多余的土地可以被别人拿走。于是我们离开了生长的故乡,来到了这个我们从未到过却被命名为家园的地方。我们不知道这里的本来面目,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只是断壁残垣;我们很可能也不会知道这里将来的样子,因为那些散乱的瓦砾随时都会当做我们最后的坟墓。

这该死的战争是否已经剥夺了我们享受快乐的权利?到处是废墟,到处是硝烟,空气中充斥着焦糊和腐臭的味道。微笑,已经不知被我们丢在了哪里。烟草,已经成为了我们唯一的消遣。每一天都在为了活着而努力,于是我们也就忘记了怎样才能够享受快乐。躲在一个破败的窗户后面,向没有防备的人偷偷射出一粒子弹,看着鲜血飞溅、看着目标倒下,我们会笑。在散乱的瓦砾地下寻宝,找一个可以让我们作为礼物献给漂亮姑娘的东西,然后冒着生命的危险把它带回来,我们也会笑。那么,哪一种才是我们真正享受的快乐?

我们到底为谁在流血?在这片以前从未到过的土地上,面对着大批我们从未遇到过的敌人,身后是无数我们素不相识的平民,更远的地方还有一群我们仅仅听说过名字却根本没有接触过的领袖我们到底是为了谁在这个人间地狱流血?有的时候,看着自己的同袍或是同胞倒在血泊中能够激发起我们一时的怒火,可到底什么才是能够支撑着我们坚持下去的根源?是为了领袖,还是仅仅只需要为了一个人,一个让我们深爱的人,一个可以让我们疲惫的灵魂得到片刻宁静的人,一个能让我们感到温暖的人?也许在这随时都会死去的年代,答案根本就不重要。我们来到这里,所以我们注定要在这里流血,也注定将会死在这里。

只不过,我们会有自己的墓碑么?有谁认识我们?即使是身边的战友,他们是否知道我们真正名字,知道我们出生的地方?突如其来的枪炮随时都会带走我们的生命,猛烈的炮火甚至不会给我们留下完整的尸体。我们不知道是否能有自己的坟墓,我们不知道是否能有自己的墓碑,我们甚至不知道是否有人能够埋葬我们的身体。未来?这就像是一个遥不可及的奢望,远到我们甚至没有勇气去想。

再退一步吧,未来会有人记得我们的故事么?没有坟墓、没有墓碑,但我们毕竟曾经在这个世界上走过、笑过,受过伤、也流过血,我们的故事曾经如此的真实,却终于随着我们的逝去而归于尘土。我们不知道有多少人见证过我们的故事,不知道那些见证人有多少还能见到战争的结束,更不知道当鲜花布满了曾经的战场、当废墟再度变成林立的高楼、当孩子们的笑脸重新占领了街心的花园后,是不是还能有人想起我们的故事。我们,是会变成历史书本上的文字,和平时人们脚下的泥土,还是能够成为凝在人们心头的印记

有人能够回答这些问题么?当勇气带来的激情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渐渐冷却之后,这些灰色的问题盘旋在每一位勇士的心头。耀眼的英雄,只是人们精心打造的偶像。平凡的战士,才是真正镌刻在历史丰碑上的文字。只是活着的人们是否能够体会到他们的悲凉与无助?

事实上,每一个战争中的人都是可悲的,即使是那些曾经飞扬跋扈的侵略者。

他们离自己的家乡和家人更加遥远,在这片完全陌生的土地上,面对着将愤怒深深隐藏在恐惧眼神之下的陌生人,他们并不知道究竟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是伟大的拯救者么?可是千里跋涉,在一片远离祖国的土地上,面对着无数怀疑、甚至敌视的眼神,他们究竟想要拯救什么的。随着一列列满载着资源、珍宝、艺术品的火车开回自己的国家,当他们留下了更多的贫穷、混乱、肮脏、凋敝之后,拯救者的外衣也已经被他们自己踩在了脚下。

是骄傲的征服者么?他们用枪炮和刺刀建立起所谓的秩序,将这片土地上原来的主人像牲畜一样驱赶、奴役,屠杀掉成批的战败者,这就是征服者的荣耀么?如果杀戮和破坏可以在历史书页上写下最为辉煌的文字,那么这世界是否还受到上帝的眷顾?

是高高在上的贵族么?同样在肮脏不堪的环境中寻觅着生机,同样如蝼蚁一样躲闪着炮火,同样咀嚼着腐败的食品,同样只能眼睁睁看着鲜血从撕裂的伤口中流出贵族?在暗无天日的战争中,死神才是唯一的贵族!

这就是战争吧?它不是某一次惊心动魄的战役,不是哪一个名动世界的城市,它是真实的战争。没有英雄,没有辉煌,对任何一个被卷入其中的而言,战争就是残酷、绝望。也许战争中,根本就没有胜利者


《斯大林格勒》观后感


《斯大林格勒》观后感

今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上着名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胜利70周年,京城电影院线热播俄罗斯首部3D巨幕大片《斯大林格勒》。俄罗斯是英雄强悍的民族,在二战中付出了千万人的生命,打败了横扫欧洲不可一时的希特勒法西斯。今天的俄罗斯战争题材的文学艺术,无论如何表现都不为过。

此片由曾获奥斯卡奖的俄罗斯国宝级导演费奥多尔。邦达尔丘克执导,这是他一生中重要的影片之一。《斯大林格勒》全片的基调为暗色调,影片油画般的质感,粗旷豪放厚重。在3D特技场景渲染下,气势恢宏,悲怆感人。影片开始于日本大地震,一位俄罗斯救灾人员发现废墟下的俄罗斯同胞,由五个父亲的身世,引出了二战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一组苏联士兵和一群德国士兵,加两个俄罗斯女人的故事。

斯大林格勒战役是整个二战乃至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也最为惨烈的战役之一,也是二战的重要转折点。故事发生于1942年秋斯大林格勒,影片以大见小,描述了伏尔加河畔一座老房子里,苏联红军与德军之间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战争。

一支苏联红军向伏尔加河左岸的德军发起反攻后失利,几名苏联士兵在这次行动中得以到达伏尔加河左岸,并潜进了一座被德军占领的房屋与德军形成对峙,在这里他们遇到了电影的女主角,一位年轻漂亮的19岁俄罗斯少女卡嘉,危机重重之中他们相互守候,相依为命。导演以1:1的比例建造斯大林格勒街景,在拍摄电影开场的伏尔加河登陆战时,将搭建的心血全部被炸掉。宏大战争背景真实衬托出战争中小人物的生死,穿越历史,反思战争。

让人最震撼的镜头是,影片利用3D高科技技术,大炮的强攻,飞机的狂轰乱炸,机枪的扫射都给观众带来了视觉冲击。德军发现了苏军的企图,主动引爆油库。顿时火海一片,腾空烈焰燃烧着阵地,前线排山倒海进攻的苏军士兵葬身于火海,德军在战壕里庆幸。让人没曾想到的是,突然间许多浑身燃烧着烈火的苏军士兵跃上敌人的壕沟,披裹着满身油迹的火焰, 怒吼着扑入德军的战壕,短兵相接肉搏在德军的阵地上苏军士兵的英勇顽强,勇于牺牲,让观众心灵深感震撼。

影片中,另一位苏联女人玛莎,因为长得与德国军官彼得。卡恩的妻子有几分相似,具有日耳曼女人和法兰西女人相结合的高贵气质,他不断给她送食品,关键时刻开车救出了她。她被同胞的鄙视法西斯娼妇,她因恨而产生的爱。影片最后两位女人被各自的情人同时带到安全的塔楼躲避炮火和子弹。19岁的卡嘉活了下来,而爱上了德国军官的玛莎,最终被一颗来自俄军狙击手的子弹击中前额。她瞬间死在了努力保护她的德国军官的面前。影片淋漓尽致揭示了女人在战争中的无奈与无助。战争没有让女人走开,而是将他们的青春、美貌、生命、残酷的吞噬掉。

最感人温暖的一幕是:苏联士兵为卡嘉过生日。士兵们送给她一个惊喜,冒着枪林弹雨搬回来一个浴缸---生日礼物,让半年未曾洗澡的卡嘉洗个热水澡。他们在废墟的房间中装扮一新,点燃蜡烛围坐在一起。破旧的钢琴,柔软的沙发床,旧时的相框照片,无疑都看出战前生活的的温馨幸福。曾是着名男高音歌唱家的苏军战士,弹着钢琴唱着忧伤的咏叹调。如同和平时期,战争似乎远离了他们。

影片没有用激烈的手法揭露和赌咒战争,而是通过俄罗斯人高贵、庄重的性格,细腻完美展示的人性去反思战争。观众会注意到,影片中多次出现那个意味深长,斯大林格勒着名的《儿童环舞》的铜制喷泉。

影片的结尾,当德国军官彼得、卡恩为报玛莎之死强攻塔楼,俄军士兵终于联络到炮兵部队,将所在的精准坐标报告,随着一声:永别了,我的兄弟们!巨大的爆炸声中将影片推向了高潮。19岁的卡嘉站在窗前,在弹火纷飞的凛冽火光中看着这一切,苏军德军双方无数鲜活的生命在猛烈的炮火中灰飞烟灭,观众也在影片中情感与艺术得到升华。当观众还沉浸在硝烟四起,影片此时有一句发人深省的发问:战争是什么?没有解释,没有答案,随即电影在悲壮乐曲中结束,留下的是黑白色滚动的字幕。

这部耗时三年拍摄的巨制电影,以二战最残酷,最血腥的厮杀为背景,揭开了战争的悲痛、残酷、惨烈,展现战争险境下人性的光芒和爱的力量。它告诉现在的人:战争不可再来!好的战争影片都是以反对战争这样的主题而结束。《斯大林格勒》也亦如此。


斯大林格勒观后感


《斯大林格勒》观后感:伏尔加河畔怒放的花朵

历史上空前规模的战役,又一次被搬上荧屏,这就是发生在二战中的斯大林格勒战役。之前,对于俄罗斯(前苏联)这个有着厚重的战争史诗创作传统的国度,一直怀着敬畏之情。如《静静的顿河》、《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等作品,它们从不同的角度,描述了这片广袤大地的美丽与苍凉、人性与战争,因为不屈不挠的毅力而赢得人们的尊敬。

《斯大林格勒》影片讲述了1942年秋,苏联红军向伏尔加河对岸的德军发起反攻后失利,几名苏联士兵却在这次行动中得以到达伏尔加河对岸,并潜进了一座被德军占领的房屋。在这里他们遇到了一位未能跑掉的俄罗斯姑娘,并与德军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这部影片在血腥的战斗中述说信仰、爱情和人性,赋予斯大林格勒特殊的意义,也赋予战争特殊的意义。

感想之一:信仰的升华与崩溃

影片着眼于战争大背景下的平民和士兵,在漫天炮火硝烟的灰烬里,他们依旧充满着希望,像黑暗中的火花,迸溅后消失不见,却在一瞬间都留下过永恒。首先是是沦陷的城市里依旧坚守的百姓,他们惨无人道的屠戮夹缝里坚强的生存,在遍布绝望因子的城市里,他们坚守着心底最后一点光明。其次是在敌后艰难战斗的战士,除了严肃的纪律,对胜利的渴望,对结束战争的期望,才是支撑自己匍匐前进的动力,才是最后向我开炮壮举的动力。这些都在诠释信仰如何进一步得到升华。

另一群和他们对阵的德军士兵,其中典型代表是军官。他和一个俄罗斯女人之间有着含糊的情感纠葛,他的战斗除了说说之前的胜利以外,面对房屋的红军守卫者,却屡遭的失败,甚至最后都没能守护住自己心爱的女人。在战争中他早已失去了宏图壮志,嘴中的最高领袖也早已是残破的回忆。这样迷茫的战斗者,最终的下场,肯定是在悲观中绝望,在绝望中崩溃,然后无力的死去。

感想之二:浪漫炮火与泣血爱情

影片用蒙太奇手法渲染的惨烈巷战与唯美的爱情相融合,极端环境的情感引起观众情感上的共鸣。影片的爱情主线分为两条,其中一条是红军士兵与守候大楼中苏联女孩卡佳的故事。五名血气方刚的青年战士与一名美丽的少女在一起,在极端环境中要潜伏和战斗,残酷的战斗让他们无暇顾及男女私情。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从互相不信任到将女孩像天使一样守卫起来。五个男人围绕卡嘉产生的纠葛,以及卡佳在沉重压抑的作战氛围里,用女性之美带给这五个男人的抚慰,让战地在一个个短暂的瞬间拥有了花园的浪漫之美。到最后,守卫女孩与守卫自己的祖国达到目标上的一致,通过情感的描写来展示人性最美好的一面。以残酷的战役为背景讲述人类最质朴的情感,特殊环境下的爱情会得到更好的释放。

第二条主线是纳粹军官与苏联姑娘的恋情。这名纳粹军官没有表现出法西斯制度下残暴凶恶的一面,电影将其塑造成是一个不想在战场上,更想和家人共进晚餐的人,他有着仁慈善良的一面。由此揭示了德军的厌战心态,他甚至喊出了为什么要战争?。

两条爱情线,在各自的阵营中展开,最终结局却都是悲剧性的。除了卡佳硬被苏军战士转移出去外,其余人员全部牺牲,包括那位德国军官。由此可见战争所具有的摧毁力,不但毁了城市建筑,也毁了人们心中的爱情。无论是影片中正反角色,在漫天礼花般的炮火中,爱情是超越阵营唯一语言,然而它却以凄美的方式结束。

感想之三:战争中的杀戮与人性

影片开始是苏军跨越伏尔加河,攻战德军阵地,油罐爆炸后,整个前线被火海吞噬,苏联红军浑身是火,在连天的炮火中一个个俄版邱少云从残垣断壁上跃起,扭曲的表情怒吼着冲向德军,使德军感到恐惧,也使观众感受到了这种恐惧。这仅是这场战斗的一个缩影,却使杀戮、残酷的画面诗意淋漓展现。

然如在血腥的厮杀同时,俄罗斯姑娘和红军士兵们之间的爱香皂,蜡烛、蛋糕和烧满热水的浴盆。士兵中间,居然有一位是曾经的歌剧演员,负责给卡嘉唱生日歌。他不知从哪儿找来的一件礼服,和战场显得极其不搭调,但他伸手触及尘土弥漫的钢琴键,悠扬的男中音,美好的歌声回荡在这个随时覆灭的战争堡垒里。以及士兵和姑娘静静地坐在废墟上欣赏着夜空中的战火。

苏德两军在休战时期,苏联战士射杀了前来打水的德国战士,立刻遭到了同伴的制止。德国军官为保护逃难的俄罗斯姑娘,声嘶力竭咆哮希望战争早日结束的时候。这些饱含着情感的细节,将战争中的杀戮与人性,以及对美好和平的期盼之情,从每一寸大银幕上股股地流露出来。并引发了人们对人性的思考和对生命真谛的感悟!

影片整体以五个父亲为故事框架,详尽生动地诠释了苏联红军及人民在战争中无畏与愤怒,而德国军官与苏联女孩的跨国之恋,清晰的展示了反战的思潮。开篇的多国携手共同救灾,并非单纯的创新噱头,已然是充满着创作者对战争远比灾难可怕的深刻寓意。前者是人类互相残杀,后者则是并肩抗难,其意义迥然。和平世界来之不易,警示世人,该珍惜保护这伏尔加河畔怒放的花朵和平!


电影斯大林格勒观后感


斯大林格勒观后感

费多尔邦达尔丘克已经不是第一次参与斯大林格林战役题材的电影创作了,苏联还存在时,他就参演过一部名为《斯大林格勒大血战》的电影,时过境迁,苏联灰飞烟灭,戈尔巴乔夫换成了普京,邦达尔丘克也端出了这部IMAX3D版的《斯大林格勒》。

邦达尔丘克出身电影世家,其父谢尔盖邦达尔丘克是一位集编、导、演于一身蜚声世界的着名电影艺术家,老邦自编自导自演的史诗巨作《战争与和平》曾拿下过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桂冠,此番小邦的《斯大林格勒》又代表俄罗斯报名角逐奥斯卡,也算成就了一段影坛父子佳话。

继承了乃父的风格,费多尔邦达尔丘克也身兼编、导、演于一身,而且热衷军事、历史题材的创作, 2005年他自导自演了《第九连》,反映苏联入侵阿富汗的那段历史(阿富汗战争堪称苏联的越战),创下了俄罗斯票房的新纪录。这部《斯大林格勒》在整个叙事模式上都有不少《第九连》的影子以一个基层小分队为群像主角,着力刻画绞杀战的残酷,甚至几位士兵与同一位少女的情感纠葛,都可以在《第九连》中找到渊源。

不过,能把视角仅仅对准平民、普通士兵和中下级军官,本身就是一次突破。在苏俄电影史上,但凡提到斯大林格勒战役,斯大林、朱可夫、崔可夫、希特勒、保卢斯这些对战双方的统帅、军官一般都不可少,就算德国人拍的《决战斯大林格勒》也概莫能外,而邦达尔丘克这部《斯大林格勒》,片中出现的最高级别军官就是一位德军上校,可谓是用平民视角彻底重述了这场血战。

影片别出心裁的开始于刚刚爆发大地震的日本,一个俄国救援人员为了给压在瓦砾下的伤者打气鼓劲,才讲起了自己有五个父亲的家史他的母亲正是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的一位小姑娘卡佳,从她的视角,徐徐展开了围绕一栋房屋争夺的斯大林格勒往事摆脱了被布尔什维主义垄断的历史阐释,邦达尔丘克导筒下的《斯大林格勒》用匠心独运的叙事方式来和新世代的观众沟通,不乏人性的纠结与吊诡。那些不能疏散的斯大林格勒市民(斯大林下令不得疏散)并不像我们想象得那样阵营分明,他们在苏德两军的火线间穿梭,艰难生存;或是已被炮火震得麻木,懒得再走(卡佳就是这样)。红军里也有胆小鬼,军官们会不由分说的毙了他;红军战士狙杀出来打水的德军士兵,也显得不够高尚(因此被红军军官训斥,甚至借用纳粹军官的嘴抨击了红军没有荣誉感)。

曾在德版《决战斯大林格勒》里扮演过纳粹军官的克莱舒曼此番重操旧业,他塑造的纳粹军官卡恩开始着迷于一个长得像她妻子的俄国美女,他强暴了她,但又保护着她,于是,卡恩与她之间产生了一种复杂纠结的情感美女最后被红军狙击手当作德国人一枪爆头,卡恩也仰天长啸痛斥这场泯灭人性的战争这与《南京!南京!》里的日本军人角川形成了隐秘的呼应,卡恩最终自杀式的冲锋与角川的自杀究其实质也是一样的,而这两个人物形象也凸显了两部影片的反法西斯意味。

普京曾在多个场合不止一次的引用一句俄罗斯流行语:谁要是想回到过去,那就是没有头脑;谁要是不怀念过去,那就是没有良心。随着意识形态的180度大转弯,俄罗斯人的历史观也遭遇了震荡,但历史不容抹杀,从《斯大林格勒》来看,邦达尔丘克既没有用苏联后的历史否定前苏联的历史,也没有用前苏联的历史否定苏联后的历史历史是人民写的,胜利属于平民英雄;在这场战争面前,被侵略的苏联军民是受害者,被法西斯裹挟的德国军人也是受害者。总之,在头脑与良心的平衡中,《斯大林格勒》用油画般的画面呈现出一场视听盛宴、血火悲歌。

当然,作为一部有西方资本介入的大片,《斯大林格勒》也在反法西斯的层面上达成了与西方式普世价值的沟通,而作为俄罗斯导演,打造一部商业大片,自然也不能免俗的渲染了红军战士们的个人英雄主义某些孤胆英雄的情节可能会让观众觉得有些狗血,但在我看来,对一部英雄主义的赞美诗来说,这点夸张可以理解。马克斯韦伯曾经感叹,如今的艺术卿卿我我之气有余而巍峨壮美不足,当影院里充斥着小鸡电影、都市爱情题材时,是《斯大林格勒》让我们体味到了一种深沉、厚重、博大的史诗式悲剧美感,让银幕上多了一缕巍峨壮美的豪情。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斯大林格勒》无疑对我国的现代史军事题材电影有着重大的借鉴意义,苏俄卫国战争打了四年,有那么多优秀的影视作品;我们打了八年抗战,有哪些在世界影坛留下身影的影视作品呢?或许,面对历史时,放弃说教的语态,保持清醒的头脑,秉持赤诚的良心,再加一点商业的狗血,我们才能有我们的现代战史大片。


《斯大林格勒》观后感400字


《斯大林格勒》观后感

今天,我看了一部关于二战时期的电影,这部电影的名字叫:斯大林格勒,斯大林格勒之战是二战历史上最残酷最血腥的一战,发生在1942年,也是这部电影告诉我什么叫战争,什么叫坚持。

这部影片讲述的是俄国在德国的侵略下,勇敢奋战,抵挡攻击,就是连坦克都不畏惧,但是到了最后却两败俱伤。

影片中的俄国人让我很感动,他们不怕对面的凶猛的大炮和子弹,永远向前冲,捍卫自己的祖国,而且他们也非常的团结,誓死也不让家园让德国法西斯们破坏,他们也愿意牺牲自己,换取祖国的幸福。而对于德国兵,我感觉他们很坏,心很野,去侵略正在处于美好时期的俄国。

其实,战争就意味着死亡和逃难,还有饥渴。勇敢的军人保卫土地和人民,军人面对的是残酷的战争;而人民面对的却是逃亡和饥饿。战争过后,原来美丽繁华的城市却变成了废墟。战争比任何灾害都要可怕,它能使人类大量伤亡,也能让城市、村庄变成不毛之地和废墟。而这么大的损失,都是我们人类自己造成的。

看完电影后,我感到十分的感动,也想了很多。虽然我们国家国泰民安,大家都可以实实在在、幸福地过日子:虽然二次世界大战也早已结束,但这个蓝色的星球上还是不断有战争的国家,比如伊拉克,阿富汗。在这些国家里,每天都有平民伤亡,老百姓过不上安稳的日子。战争的伤害是多么大啊!我想;假如没有战争,地球时刻安宁,和平鸽在我们身边围绕,那该有多美好!

斯大林观后感汇总


看电影是一种享受的过程,观赏完作品之后,自己总会想到很多引起思绪的故事情节。光是会看可不行哦,还是要写一篇观后感的,观后感可以让我们深入了解导演编辑想要表达的主题立意,想必很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作品名观后感而烦恼吧?考虑到你的需要,编辑特地编辑了“斯大林观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斯大林观后感【篇1】

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影片中过多的展现人物之间情感关系与独白对习惯快节奏影片的部分观众来说会比较考验耐心,但也可以理解,这正是俄罗斯电影的特色之一。《斯大林格勒》就如同所有优秀的俄罗斯文艺作品一样,粗犷、豪放、厚重却也不乏细腻。影片从一开始就使用了很多长镜头、慢镜头与高速摄影镜头去放大战争的残酷,穿梭的子弹,纷飞的炮火,被击中与炸飞士兵,焦灼燃烧的土地,以及空中飘散的灰烬,再配上沉重缓慢的音乐,使得影片从始至终都处于悲壮的气氛中。整部影片都极具诗意,观众犹如在看动态的油画,既美又极度残酷。

唯一阳光的段落恐怕就是守护在楼里的几个苏联大兵冒着死亡的危险费劲心思为他们守候的年轻姑娘卡嘉准备的十九岁生日派对了,简陋却感人,半年不说一句话的男高音大兵还现场演唱了一曲,依旧是悲凉沉重的歌词,而姑娘得到最好的礼物就是一块香皂以及一个破旧的却盛满了热水的浴缸,在战争与废墟中,想清洗自己的身体都是一种奢侈。没有半点低俗与猥琐之意,卡嘉与这些士兵们的感情是的纯洁的真诚的,因为士兵们守护的不仅是她,也是他们的国家。

影片中自诩为普鲁士贵族出生的德国军官在残破的屋中抚摸着那长相与他妻子相近的俄国女人,他们用彼此不懂的语言与身体交流着战争中那不切实际爱,大声的控诉着为什么要有战争,这样的人性化的设定也颠覆了人们对以往国家意识形态主流层面的德军形象认知。所有的战争都是错误的,但参与战争的士兵们却没有对错,因为他们没有选择的,在生不逢时的年代做着身不由己的事情。

作为一部战争题材的IMAX3D电影,3000万美元的投资也是俄罗斯电影史上的巨资,《斯大林格勒》确实呈现出了一部史诗大片该有的气质,1:1精确还原了战争的场景,恢弘浩大震撼人心,道具、美术、服装等细节无一不精细考究,《斯大林格勒》细腻还原残酷战争中的人性光辉,不仅是一部战争片,更是色彩浓郁的油画,是唯美抒情的诗歌,也是冷峻深沉的小说。

斯大林观后感【篇2】

斯大林格勒战役是整个二战乃至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也最为惨烈的战役之一,也是二战的重要转折点。故事发生于1942年秋斯大林格勒,影片以大见小,描述了伏尔加河畔一座老房子里,苏联红军与德军之间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战争。

一支苏联红军向伏尔加河左岸的德军发起反攻后失利,几名苏联士兵在这次行动中得以到达伏尔加河左岸,并潜进了一座被德军占领的房屋与德军形成对峙,在这里他们遇到了电影的女主角,一位年轻漂亮的19岁俄罗斯少女卡嘉,危机重重之中他们相互守候,相依为命。导演以1:1的比例建造斯大林格勒街景,在拍摄电影开场的伏尔加河登陆战时,将搭建的心血全部被炸掉。宏大战争背景真实衬托出战争中小人物的生死,穿越历史,反思战争。

让人最震撼的镜头是,影片利用3D高科技技术,大炮的强攻,飞机的狂轰乱炸,机枪的扫射都给观众带来了视觉冲击。德军发现了苏军的企图,主动引爆油库。顿时火海一片,腾空烈焰燃烧着阵地,前线排山倒海进攻的苏军士兵葬身于火海,德军在战壕里庆幸。让人没曾想到的是,突然间许多浑身燃烧着烈火的苏军士兵跃上敌人的壕沟,披裹着满身油迹的火焰,怒吼着扑入德军的战壕,短兵相接肉搏在德军的阵地上苏军士兵的英勇顽强,勇于牺牲,让观众心灵深感震撼。

影片中,另一位苏联女人玛莎,因为长得与德国军官彼得。卡恩的妻子有几分相似,具有日耳曼女人和法兰西女人相结合的高贵气质,他不断给她送食品,关键时刻开车救出了她。她被同胞的鄙视法西斯娼妇,她因恨而产生的爱。影片最后两位女人被各自的情人同时带到安全的塔楼躲避炮火和子弹。19岁的卡嘉活了下来,而爱上了德国军官的玛莎,最终被一颗来自俄军狙击手的子弹击中前额。她瞬间死在了努力保护她的德国军官的面前。影片淋漓尽致揭示了女人在战争中的无奈与无助。战争没有让女人走开,而是将他们的青春、美貌、生命、残酷的吞噬掉。

最感人温暖的一幕是:苏联士兵为卡嘉过生日。士兵们送给她一个惊喜,冒着枪林弹雨搬回来一个浴缸---生日礼物,让半年未曾洗澡的卡嘉洗个热水澡。他们在废墟的房间中装扮一新,点燃蜡烛围坐在一起。破旧的钢琴,柔软的沙发床,旧时的相框照片,无疑都看出战前生活的的温馨幸福。曾是着名男高音歌唱家的苏军战士,弹着钢琴唱着忧伤的咏叹调。如同和平时期,战争似乎远离了他们。

影片没有用激烈的手法揭露和赌咒战争,而是通过俄罗斯人高贵、庄重的性格,细腻完美展示的人性去反思战争。观众会注意到,影片中多次出现那个意味深长,斯大林格勒着名的《儿童环舞》的铜制喷泉。

影片的结尾,当德国军官彼得、卡恩为报玛莎之死强攻塔楼,俄军士兵终于联络到炮兵部队,将所在的精准坐标报告,随着一声:永别了,我的兄弟们!巨大的爆炸声中将影片推向了高潮。19岁的卡嘉站在窗前,在弹火纷飞的凛冽火光中看着这一切,苏军德军双方无数鲜活的生命在猛烈的炮火中灰飞烟灭,观众也在影片中情感与艺术得到升华。当观众还沉浸在硝烟四起,影片此时有一句发人深省的发问:战争是什么?没有解释,没有答案,随即电影在悲壮乐曲中结束,留下的是黑白色滚动的字幕。

这部耗时三年拍摄的巨制电影,以二战最残酷,最血腥的厮杀为背景,揭开了战争的悲痛、残酷、惨烈,展现战争险境下人性的光芒和爱的力量。它告诉现在的人:战争不可再来!好的战争影片都是以反对战争这样的主题而结束。《斯大林格勒》也亦如此。

斯大林观后感【篇3】

“最伟大的圣人,历来是那些具有超凡作恶能力的人,最凶恶的人有时也难免有点圣洁之情”——格拉汉姆.格林

斯大林统治下的苏联是特别有秩序和特别无秩序的结合体,斯大林成功地建立了一支既服从他又害怕他的组织队伍,斯大林统治下的苏联是一个可怕的警察国家,并且其高压政治的基本结构并未松动。

无论是列宁,还是斯大林,再到创立新中国的主席,都是在不断发展完善马克思主义,吸收理论精华并运用到本国实践中去的过程。在这过程中,揉入了这些伟人对理论的理解和变通,以及对国际环境的妥协和对国内环境的改造。

在斯大林看来,十月革命还尚未改变大多数苏联公民的心态,至少某种程度上,他们所接受的统治方式,是传统方式。这也意味着,他们需要一个“沙皇”;在欧洲人眼中,“亚洲人”是个轻蔑的称呼。

“当人们表达自己的愿望的时候,他就开始出人头地了”——斯大林

意识形态和恐怖行动是专制统治必不可少的工具。

斯大林观后感【篇4】

这部书上下两卷很厚重,每天下班后看一些,终于看完了。应该说,斯大林的一生是传奇的。一个生在农村、酒鬼鞋匠的儿子,幸运的是得到了洗衣工、裁缝、佣人,什么都干的母亲的关爱,能够从教堂小学到神学院毕业,原本要从事牧师的斯大林,却从格鲁吉亚到俄罗斯投身革命,历经多次流放,从列宁的追随者到列宁的左膀右臂,到最后成为列宁担心成为独裁者的接班人。

千疮百孔的沙皇帝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已是强弩之末,列宁等人领导的共产党起义大军又给了沙皇致命的最后一击,沙皇耗尽了最后的实力而怦然倒塌。苏联共产党人在快速崛起的同时也面临国内白军的进攻和国际上协约国英法等国的围堵和进攻,苏共在战争中成长起来。斯大林的政治手腕日渐老练,党内的竞争对手托洛茨基、布哈林等渐渐败去,斯大林的地位日益牢固成为了独裁者。斯大林性格坚毅、善于思想政治工作、有高超的政治理论思想及杰出的文字功底,这些造就了他的成功。同时,斯大林又冷酷无情,为了权利争斗老谋深算,某些政策又极左和残酷,造成的死亡人数众多,使得他在死后得到世人的评价也褒贬各半,永远是一个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

20年代发起的工业化革命及农村集体化导致农民饿死几百万,富农基本被消灭,另外在党政军发起多次清洗,太多的人被抓捕、甚至枪杀。另一方面,苏联工业化的成功保障了国防实力大大增强,某种程度上保障了二战中对德国入侵的胜利,这对苏联民族和国家是意义重大的。

个人认为斯大林的功不能抵过,不能认为他三分过、七分功,首先他改变了最初党内原本还有的民主,大权独揽,把苏共引向了政治深渊。另外直接、间接导致苏联人死亡人数巨大,不亚于一场战争,乃人间惨剧,此乃人祸!给斯大林一个称谓:独裁者是合适的定论。

斯大林观后感【篇5】

继承了乃父的风格,费多尔邦达尔丘克也身兼编、导、演于一身,而且热衷军事、历史题材的创作,2005年他自导自演了《第九连》,反映苏联入侵阿富汗的那段历史(阿富汗战争堪称苏联的越战),创下了俄罗斯票房的新纪录。这部《斯大林格勒》在整个叙事模式上都有不少《第九连》的影子以一个基层小分队为群像主角,着力刻画绞杀战的残酷,甚至几位士兵与同一位少女的情感纠葛,都可以在《第九连》中找到渊源。

不过,能把视角仅仅对准平民、普通士兵和中下级军官,本身就是一次突破。在苏俄电影史上,但凡提到斯大林格勒战役,斯大林、朱可夫、崔可夫、希特勒、保卢斯这些对战双方的统帅、军官一般都不可少,就算德国人拍的《决战斯大林格勒》也概莫能外,而邦达尔丘克这部《斯大林格勒》,片中出现的最高级别军官就是一位德军上校,可谓是用平民视角彻底重述了这场血战。

影片别出心裁的开始于刚刚爆发大地震的日本,一个俄国救援人员为了给压在瓦砾下的伤者打气鼓劲,才讲起了自己有五个父亲的家史他的母亲正是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的一位小姑娘卡佳,从她的视角,徐徐展开了围绕一栋房屋争夺的斯大林格勒往事摆脱了被布尔什维主义垄断的历史阐释,邦达尔丘克导筒下的《斯大林格勒》用匠心独运的叙事方式来和新世代的观众沟通,不乏人性的纠结与吊诡。那些不能疏散的斯大林格勒市民(斯大林下令不得疏散)并不像我们想象得那样阵营分明,他们在苏德两军的火线间穿梭,艰难生存;或是已被炮火震得麻木,懒得再走(卡佳就是这样)。红军里也有胆小鬼,军官们会不由分说的毙了他;红军战士狙杀出来打水的德军士兵,也显得不够高尚(因此被红军军官训斥,甚至借用纳粹军官的嘴抨击了红军没有荣誉感)。

曾在德版《决战斯大林格勒》里扮演过纳粹军官的克莱舒曼此番重操旧业,他塑造的纳粹军官卡恩开始着迷于一个长得像她妻子的俄国美女,他强暴了她,但又保护着她,于是,卡恩与她之间产生了一种复杂纠结的情感美女最后被红军狙击手当作德国人一枪爆头,卡恩也仰天长啸痛斥这场泯灭人性的战争这与《南京!南京!》里的日本军人角川形成了隐秘的呼应,卡恩最终自杀式的冲锋与角川的自杀究其实质也是一样的,而这两个人物形象也凸显了两部影片的反法西斯意味。

普京曾在多个场合不止一次的引用一句俄罗斯流行语:谁要是想回到过去,那就是没有头脑;谁要是不怀念过去,那就是没有良心。随着意识形态的180度大转弯,俄罗斯人的历史观也遭遇了震荡,但历史不容抹杀,从《斯大林格勒》来看,邦达尔丘克既没有用苏联后的历史否定前苏联的历史,也没有用前苏联的历史否定苏联后的历史历史是人民写的,胜利属于平民英雄;在这场战争面前,被侵略的苏联军民是受害者,被法西斯裹挟的德国军人也是受害者。总之,在头脑与良心的平衡中,《斯大林格勒》用油画般的画面呈现出一场视听盛宴、血火悲歌。

当然,作为一部有西方资本介入的大片,《斯大林格勒》也在反法西斯的层面上达成了与西方式普世价值的沟通,而作为俄罗斯导演,打造一部商业大片,自然也不能免俗的渲染了红军战士们的个人英雄主义某些孤胆英雄的情节可能会让观众觉得有些狗血,但在我看来,对一部英雄主义的赞美诗来说,这点夸张可以理解。马克斯韦伯曾经感叹,如今的艺术卿卿我我之气有余而巍峨壮美不足,当影院里充斥着小鸡电影、都市爱情题材时,是《斯大林格勒》让我们体味到了一种深沉、厚重、博大的史诗式悲剧美感,让银幕上多了一缕巍峨壮美的豪情。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斯大林格勒》无疑对我国的现代史军事题材电影有着重大的借鉴意义,苏俄卫国战争打了四年,有那么多优秀的影视作品;我们打了八年抗战,有哪些在世界影坛留下身影的影视作品呢?或许,面对历史时,放弃说教的语态,保持清醒的头脑,秉持赤诚的良心,再加一点商业的狗血,我们才能有我们的现代战史大片。

斯大林观后感(通用6篇)


在如今网络发达的现代,很难见到让自己感触颇多的影视作品,每个人对电影情节都会有不同于他人的感受。此时可以用文字将自己的想法记录成观后感,以加深我们的印象,写观后感是为了记录我们的观看感受,因此在写作时一定要足够细致。下面是读后感大全编辑为你推荐的“斯大林观后感”,相信你能从本文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斯大林观后感 篇1

“最伟大的圣人,历来是那些具有超凡作恶能力的人,最凶恶的人有时也难免有点圣洁之情”——格拉汉姆.格林

斯大林统治下的苏联是特别有秩序和特别无秩序的结合体,斯大林成功地建立了一支既服从他又害怕他的组织队伍,斯大林统治下的苏联是一个可怕的警察国家,并且其高压政治的基本结构并未松动。

无论是列宁,还是斯大林,再到创立新中国的主席,都是在不断发展完善马克思主义,吸收理论精华并运用到本国实践中去的过程。在这过程中,揉入了这些伟人对理论的理解和变通,以及对国际环境的妥协和对国内环境的改造。

在斯大林看来,十月革命还尚未改变大多数苏联公民的心态,至少某种程度上,他们所接受的统治方式,是传统方式。这也意味着,他们需要一个“沙皇”;在欧洲人眼中,“亚洲人”是个轻蔑的称呼。

“当人们表达自己的愿望的时候,他就开始出人头地了”——斯大林

意识形态和恐怖行动是专制统治必不可少的工具。

斯大林观后感 篇2

斯大林格勒战役是整个二战乃至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也最为惨烈的战役之一,也是二战的重要转折点。故事发生于1942年秋斯大林格勒,影片以大见小,描述了伏尔加河畔一座老房子里,苏联红军与德军之间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战争。

一支苏联红军向伏尔加河左岸的德军发起反攻后失利,几名苏联士兵在这次行动中得以到达伏尔加河左岸,并潜进了一座被德军占领的房屋与德军形成对峙,在这里他们遇到了电影的女主角,一位年轻漂亮的19岁俄罗斯少女卡嘉,危机重重之中他们相互守候,相依为命。导演以1:1的比例建造斯大林格勒街景,在拍摄电影开场的伏尔加河登陆战时,将搭建的心血全部被炸掉。宏大战争背景真实衬托出战争中小人物的生死,穿越历史,反思战争。

让人最震撼的镜头是,影片利用3D高科技技术,大炮的强攻,飞机的狂轰乱炸,机枪的扫射都给观众带来了视觉冲击。德军发现了苏军的企图,主动引爆油库。顿时火海一片,腾空烈焰燃烧着阵地,前线排山倒海进攻的苏军士兵葬身于火海,德军在战壕里庆幸。让人没曾想到的是,突然间许多浑身燃烧着烈火的苏军士兵跃上敌人的壕沟,披裹着满身油迹的火焰,怒吼着扑入德军的战壕,短兵相接肉搏在德军的阵地上苏军士兵的英勇顽强,勇于牺牲,让观众心灵深感震撼。

影片中,另一位苏联女人玛莎,因为长得与德国军官彼得。卡恩的妻子有几分相似,具有日耳曼女人和法兰西女人相结合的高贵气质,他不断给她送食品,关键时刻开车救出了她。她被同胞的鄙视法西斯娼妇,她因恨而产生的爱。影片最后两位女人被各自的情人同时带到安全的塔楼躲避炮火和子弹。19岁的卡嘉活了下来,而爱上了德国军官的玛莎,最终被一颗来自俄军狙击手的子弹击中前额。她瞬间死在了努力保护她的德国军官的面前。影片淋漓尽致揭示了女人在战争中的无奈与无助。战争没有让女人走开,而是将他们的青春、美貌、生命、残酷的吞噬掉。

最感人温暖的一幕是:苏联士兵为卡嘉过生日。士兵们送给她一个惊喜,冒着枪林弹雨搬回来一个浴缸---生日礼物,让半年未曾洗澡的卡嘉洗个热水澡。他们在废墟的房间中装扮一新,点燃蜡烛围坐在一起。破旧的钢琴,柔软的沙发床,旧时的相框照片,无疑都看出战前生活的的温馨幸福。曾是着名男高音歌唱家的苏军战士,弹着钢琴唱着忧伤的咏叹调。如同和平时期,战争似乎远离了他们。

影片没有用激烈的手法揭露和赌咒战争,而是通过俄罗斯人高贵、庄重的性格,细腻完美展示的人性去反思战争。观众会注意到,影片中多次出现那个意味深长,斯大林格勒着名的《儿童环舞》的铜制喷泉。

影片的结尾,当德国军官彼得、卡恩为报玛莎之死强攻塔楼,俄军士兵终于联络到炮兵部队,将所在的精准坐标报告,随着一声:永别了,我的兄弟们!巨大的爆炸声中将影片推向了高潮。19岁的卡嘉站在窗前,在弹火纷飞的凛冽火光中看着这一切,苏军德军双方无数鲜活的生命在猛烈的炮火中灰飞烟灭,观众也在影片中情感与艺术得到升华。当观众还沉浸在硝烟四起,影片此时有一句发人深省的发问:战争是什么?没有解释,没有答案,随即电影在悲壮乐曲中结束,留下的是黑白色滚动的字幕。

这部耗时三年拍摄的巨制电影,以二战最残酷,最血腥的厮杀为背景,揭开了战争的悲痛、残酷、惨烈,展现战争险境下人性的光芒和爱的力量。它告诉现在的人:战争不可再来!好的战争影片都是以反对战争这样的主题而结束。《斯大林格勒》也亦如此。

斯大林观后感 篇3

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影片中过多的展现人物之间情感关系与独白对习惯快节奏影片的部分观众来说会比较考验耐心,但也可以理解,这正是俄罗斯电影的特色之一。《斯大林格勒》就如同所有优秀的俄罗斯文艺作品一样,粗犷、豪放、厚重却也不乏细腻。影片从一开始就使用了很多长镜头、慢镜头与高速摄影镜头去放大战争的残酷,穿梭的子弹,纷飞的炮火,被击中与炸飞士兵,焦灼燃烧的土地,以及空中飘散的灰烬,再配上沉重缓慢的音乐,使得影片从始至终都处于悲壮的气氛中。整部影片都极具诗意,观众犹如在看动态的油画,既美又极度残酷。

唯一阳光的段落恐怕就是守护在楼里的几个苏联大兵冒着死亡的危险费劲心思为他们守候的年轻姑娘卡嘉准备的十九岁生日派对了,简陋却感人,半年不说一句话的男高音大兵还现场演唱了一曲,依旧是悲凉沉重的歌词,而姑娘得到最好的礼物就是一块香皂以及一个破旧的却盛满了热水的浴缸,在战争与废墟中,想清洗自己的身体都是一种奢侈。没有半点低俗与猥琐之意,卡嘉与这些士兵们的感情是的纯洁的真诚的,因为士兵们守护的不仅是她,也是他们的国家。

影片中自诩为普鲁士贵族出生的德国军官在残破的屋中抚摸着那长相与他妻子相近的俄国女人,他们用彼此不懂的语言与身体交流着战争中那不切实际爱,大声的控诉着为什么要有战争,这样的人性化的设定也颠覆了人们对以往国家意识形态主流层面的德军形象认知。所有的战争都是错误的,但参与战争的士兵们却没有对错,因为他们没有选择的,在生不逢时的年代做着身不由己的事情。

作为一部战争题材的IMAX3D电影,3000万美元的投资也是俄罗斯电影史上的巨资,《斯大林格勒》确实呈现出了一部史诗大片该有的气质,1:1精确还原了战争的场景,恢弘浩大震撼人心,道具、美术、服装等细节无一不精细考究,《斯大林格勒》细腻还原残酷战争中的人性光辉,不仅是一部战争片,更是色彩浓郁的油画,是唯美抒情的诗歌,也是冷峻深沉的小说。

斯大林观后感 篇4

这部书上下两卷很厚重,每天下班后看一些,终于看完了。应该说,斯大林的一生是传奇的。一个生在农村、酒鬼鞋匠的儿子,幸运的是得到了洗衣工、裁缝、佣人,什么都干的母亲的关爱,能够从教堂小学到神学院毕业,原本要从事牧师的斯大林,却从格鲁吉亚到俄罗斯投身革命,历经多次流放,从列宁的追随者到列宁的左膀右臂,到最后成为列宁担心成为独裁者的接班人。

千疮百孔的沙皇帝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已是强弩之末,列宁等人领导的共产党起义大军又给了沙皇致命的最后一击,沙皇耗尽了最后的实力而怦然倒塌。苏联共产党人在快速崛起的同时也面临国内白军的进攻和国际上协约国英法等国的围堵和进攻,苏共在战争中成长起来。斯大林的政治手腕日渐老练,党内的竞争对手托洛茨基、布哈林等渐渐败去,斯大林的地位日益牢固成为了独裁者。斯大林性格坚毅、善于思想政治工作、有高超的政治理论思想及杰出的文字功底,这些造就了他的成功。同时,斯大林又冷酷无情,为了权利争斗老谋深算,某些政策又极左和残酷,造成的死亡人数众多,使得他在死后得到世人的评价也褒贬各半,永远是一个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

20年代发起的工业化革命及农村集体化导致农民饿死几百万,富农基本被消灭,另外在党政军发起多次清洗,太多的人被抓捕、甚至枪杀。另一方面,苏联工业化的成功保障了国防实力大大增强,某种程度上保障了二战中对德国入侵的胜利,这对苏联民族和国家是意义重大的。

个人认为斯大林的功不能抵过,不能认为他三分过、七分功,首先他改变了最初党内原本还有的民主,大权独揽,把苏共引向了政治深渊。另外直接、间接导致苏联人死亡人数巨大,不亚于一场战争,乃人间惨剧,此乃人祸!给斯大林一个称谓:独裁者是合适的定论。

斯大林观后感 篇5

哪里是家园?是那一幢幢已经残破不堪的楼房么?还是那一条条布满了砖瓦碎石的街道?到处的是一片扭曲的废墟,但是仔细辨认之下却又是曾经熟悉的环境。就这样离开么?可是离开了这里又能漂泊到何方?当战争的阴影笼罩了整个大陆,哪里还能有残存宁静的一隅?祖国很大,但在炮火纷飞的年代,是否还有可以让人置身事外的桃源?索性就留下么?面对着无尽的枪炮、面对着未知的敌人、面对着这片满目疮痍却被我们成为故乡的土地,除了煎熬、绝望、无助、悲凉,还有什么能够陪着我们留在这里?

究竟谁才是侵略者?是那些说着异族语言的外人,还是那些语言相通、却带着南腔北调的自己人?他们同样端着枪、脾气暴躁、在不经允许的情况下闯入了原本属于我们的房子。我相信后者是了为了将前者从这片土地上赶走,但恐怕没人知道战争结束之后谁会成为这片土地新的主人。

战争的目的究竟是为了生存还是毁灭?意外的声响会带来枪弹的扫射,枪弹的肆虐会带来倾斜的炮火于是大地在颤抖、建筑在崩塌、尘土在飞散,一个有一个鲜活的生命在灰色的空气中倒下。有人说这场战争是为了建立新的秩序,一种可以让人类迈向更高文明的秩序,一种可以让我们拥有更好生活的秩序;另外的人则说这场战争是为了扞卫我们固有的一切,那些我们曾经拥有了千百年的土地,那些可以让我们在天空下自由呼吸的权利。谁的话是真理?我不知道,我能看见的只有生命的逝去、希望的凋零。

是毫无尊严的活着,还是骄傲的死去?在这片充满罪恶之火的人间地狱里,我们应该怎样选择?有些人想要活着,因为活着就意味着希望,只要还有生命就还保有赢回一切的可能。只是这代价却是放弃所有的尊严。也许只有放弃一切才意味着能够保留一切。然而还有一些人却选择了骄傲的死去。如果生命的意义只是苟延残喘,只是在敌人的暴力之下卑躬屈膝,那么活着和死了还有什么分别?至少,骄傲的死去还可以守住最后的尊严。他们谁是对的?谁是错的?谁能够告诉我答案?时间就能够解释一切吗?

爱情呢?战争中的我们还能够享受到甜美的爱情么?有没有人能够分辨出硝烟中的爱情?那所谓的爱情,是处在绝望之中的人们为了相互慰藉而产生的依赖,还是为了缓解绷紧的神经而营造的一种麻醉?在没有了鲜花、没有了蛋糕、没有了烛光、没有了钻石、没有了烟花、没有了音乐之后,是不是一个吻、一个拥抱、一个眼神就代表了爱情?是不是爱情也不再仅仅只属于两个人?如果连如何生存都已经成为以为,那我们是否还有时间去尝试分辨自己究竟爱谁?甚至自己是否究竟在爱?

那些可怜的平民,就这样在战争失去了他们曾经拥有的宁静、平凡的生活。那么那些守卫家园的战士呢?

这里是否是家园?这里没有我们熟悉的街道,也不是我们长大的地方,甚至找不到一张可以让我们安然入睡的大床。可是许多人说这里是我们的家园,是我们应该拼了性命守护的地方。有人说这就是祖国,尽管她很宽广,却没有一丝多余的土地可以被别人拿走。于是我们离开了生长的故乡,来到了这个我们从未到过却被命名为家园的地方。我们不知道这里的本来面目,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只是断壁残垣;我们很可能也不会知道这里将来的样子,因为那些散乱的瓦砾随时都会当做我们最后的坟墓。

这该死的战争是否已经剥夺了我们享受快乐的权利?到处是废墟,到处是硝烟,空气中充斥着焦糊和腐臭的味道。微笑,已经不知被我们丢在了哪里。烟草,已经成为了我们唯一的消遣。每一天都在为了活着而努力,于是我们也就忘记了怎样才能够享受快乐。躲在一个破败的窗户后面,向没有防备的人偷偷射出一粒子弹,看着鲜血飞溅、看着目标倒下,我们会笑。在散乱的瓦砾地下寻宝,找一个可以让我们作为礼物献给漂亮姑娘的东西,然后冒着生命的危险把它带回来,我们也会笑。那么,哪一种才是我们真正享受的快乐?

我们到底为谁在流血?在这片以前从未到过的土地上,面对着大批我们从未遇到过的敌人,身后是无数我们素不相识的平民,更远的地方还有一群我们仅仅听说过名字却根本没有接触过的领袖我们到底是为了谁在这个人间地狱流血?有的时候,看着自己的同袍或是同胞倒在血泊中能够激发起我们一时的怒火,可到底什么才是能够支撑着我们坚持下去的根源?是为了领袖,还是仅仅只需要为了一个人,一个让我们深爱的人,一个可以让我们疲惫的灵魂得到片刻宁静的人,一个能让我们感到温暖的人?也许在这随时都会死去的年代,答案根本就不重要。我们来到这里,所以我们注定要在这里流血,也注定将会死在这里。

只不过,我们会有自己的墓碑么?有谁认识我们?即使是身边的战友,他们是否知道我们真正名字,知道我们出生的地方?突如其来的枪炮随时都会带走我们的生命,猛烈的炮火甚至不会给我们留下完整的尸体。我们不知道是否能有自己的坟墓,我们不知道是否能有自己的墓碑,我们甚至不知道是否有人能够埋葬我们的身体。未来?这就像是一个遥不可及的奢望,远到我们甚至没有勇气去想。

再退一步吧,未来会有人记得我们的故事么?没有坟墓、没有墓碑,但我们毕竟曾经在这个世界上走过、笑过,受过伤、也流过血,我们的故事曾经如此的真实,却终于随着我们的逝去而归于尘土。我们不知道有多少人见证过我们的故事,不知道那些见证人有多少还能见到战争的结束,更不知道当鲜花布满了曾经的战场、当废墟再度变成林立的高楼、当孩子们的笑脸重新占领了街心的花园后,是不是还能有人想起我们的故事。我们,是会变成历史书本上的文字,和平时人们脚下的泥土,还是能够成为凝在人们心头的印记

有人能够回答这些问题么?当勇气带来的激情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渐渐冷却之后,这些灰色的问题盘旋在每一位勇士的心头。耀眼的英雄,只是人们精心打造的偶像。平凡的战士,才是真正镌刻在历史丰碑上的文字。只是活着的人们是否能够体会到他们的悲凉与无助?

事实上,每一个战争中的人都是可悲的,即使是那些曾经飞扬跋扈的侵略者。

他们离自己的家乡和家人更加遥远,在这片完全陌生的土地上,面对着将愤怒深深隐藏在恐惧眼神之下的陌生人,他们并不知道究竟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是伟大的拯救者么?可是千里跋涉,在一片远离祖国的土地上,面对着无数怀疑、甚至敌视的眼神,他们究竟想要拯救什么的。随着一列列满载着资源、珍宝、艺术品的火车开回自己的国家,当他们留下了更多的贫穷、混乱、肮脏、凋敝之后,拯救者的外衣也已经被他们自己踩在了脚下。

是骄傲的征服者么?他们用枪炮和刺刀建立起所谓的秩序,将这片土地上原来的主人像牲畜一样驱赶、奴役,屠杀掉成批的战败者,这就是征服者的荣耀么?如果杀戮和破坏可以在历史书页上写下最为辉煌的文字,那么这世界是否还受到上帝的眷顾?

是高高在上的贵族么?同样在肮脏不堪的环境中寻觅着生机,同样如蝼蚁一样躲闪着炮火,同样咀嚼着腐败的食品,同样只能眼睁睁看着鲜血从撕裂的伤口中流出贵族?在暗无天日的战争中,死神才是唯一的贵族!

这就是战争吧?它不是某一次惊心动魄的战役,不是哪一个名动世界的城市,它是真实的战争。没有英雄,没有辉煌,对任何一个被卷入其中的而言,战争就是残酷、绝望。也许战争中,根本就没有胜利者

斯大林观后感 篇6

斯大林大街之恋的读后感,来自京东网上书店的网友:斯大林是专属名词,是历史人物。在春城乃至全国,用一个人名,命名一条街。少之又少。这条街路现在的名称叫人民大街。斯大林大街,成为我儿时记忆中的一条主干线。以前的陈旧,变成今日的繁茂,人民大街已经成为春城一条标志性街路,而斯大林大街,远远的被封存在晨曦朝阳之中。激燃的年轻人,全然忘记束缚的枷锁。徜徉在冰冷的湖面上。一把把冰刀,拂掠而过,刻下青春的日记。人物的繁复,架起作者描述的细碎根枝。充分的满足,人物的多样性,情感的多样化。但对于时代来讲,人物性格的描绘,略显张力不错,粗狂的笔法,使得人物特写的棱角粗糙了许多。模糊了主线的层次化,为了体现各个人物的系统过程,势必捉襟见肘主线的突出特点。人物中有高干子弟,有普通工人。有对社会的遭厄的一种慨叹,也有对未来生活的畅想。作者把握的尺度有些松散,如果换成其他城市的一条街,也可能形成文系的贯穿。作者的这个主干显然靠不住,有些刻意靠拢春城的嫌疑。看过不少,关于青春的书,但作者所涉及的这部书,算不上,上乘之作,如果列系人物,均为真实人物体的话,这部书有些太过蒙太奇的效果。夸大了爱情的升华临界点。对感情的把握,非自然的细节点缀,更像是在用少年的口吻,回忆老一辈的印记。而且这样的印记并不能够全景式的表现出,人物当时环境中的复杂心理。需要深加工的一部作品,此上观点,仅为个人见解……

《斯大林的新娘》观后感600字


《斯大林的新娘》观后感

《斯大林的新娘》是一部讽刺片,也是一部心理恐怖片,尽管它开始于一场闹剧。

平静的小镇里来了一个女傻子,她身套麻袋皮,光着大脚丫,一头肮脏的金发看着非常乍眼。大家问不出她的来历,她只羊叫般的说自己叫parana。大家都拿她取笑,但同时也可怜她、施舍给她吃的,这一幕看起来还算和谐。

但好景不长,随着突如其来的社会主义化改革,一场风波也在平静中酝酿、暴发。一天几个坏小子又拿傻子取笑、扒她衣服,一个围观的胖小孩看到傻子身后杵着的斯大林画像就随口胡诌,说她是斯大林的新娘!疯女人竟突然得到了灵感,也重复起了这句疯话,声称伟大领袖是自己的未婚夫!围观群众颇为惊骇,认为这件事不简单,一定要上报。几个马屁精马上通知了城里的领导,领导决心一查到底,一个疯子能说这么大不敬的话,没人教唆是不可能的,肯定幕后有人!竟将疯子抓了起来。

严刑拷打是少不了了,傻子被折磨得死去活来。一帮特工逼一个傻子交待特务罪行、交代摩斯密码,也不知道谁是真的精神病。傻子答不出来就折磨,没有一丝人道。一通折腾,他们终于发现傻子根本没有任何背景,也毫无利用价值,她只是个普通傻子,只好把她放了。

傻子被扔回镇上后似乎没什么异样,但她看到铃铛、老板娘的镯子、切面包的刀、斯大林的画像等物会突然条件反射,大声指认身边无辜的人是特务、快把他抓起来!随即警察就如封诰命般马上将这些人全部投进监狱!小镇顿时人心惶惶,傻子如同瘟神一般让人避之唯恐不及。直到最后,一个勇敢的,有反抗精神的骑师终结了她的生命,也终结了这场荒诞而恐怖的风波。

看完这部电影,我感觉浑身都不舒服。很显然这部电影带着浓厚的政治讽刺意味,而且态度是非常直接与赤裸的。这部电影来自匈牙利,自然无法客观地谈论这段历史,所以表达得有些过火了,但这也是匈牙利最著名的导演彼得巴斯科的独特风格。他的那部著名的禁片《证人》,和本片的主题如出一辙。

其实类似的闹剧在历史上也并不罕见。西汉时,有一个男子坐着牛车到未央宫北门声称自己是前太子刘据,管事儿的人大惊,马上跑去报告皇上刘弗陵。小皇上马上命令大臣们组成识别委员会,共同辨认,各个高官们不敢怠慢,也不敢吱声。只有京兆尹马上下令逮捕此人,当时还有人警告他不要轻举妄动!但这个相当于首都市长的隽不疑态度相当肯定,马上将太子送入了诏狱。经审,此人名叫成方遂,是个河南算卦神棍,刘据的禁卫官曾找他算卦,并说其长得像自己的领导。成方遂突发奇想,冒充太子,想取得荣华富贵。最后他被定罪--大逆不道,腰斩。

辛格勒的名单观后感600字


辛格勒的名单观后感600字

B136 马斌恒

在观看这部电影之前,我对法西斯对犹太人的迫害始终停留在想像,对法西斯的残忍无情仅仅是有所耳闻,但在观看了这部电影之后我终于明白自己诞生在这个年代是多么幸运。

这部电影的主角与一般的电影不同,他曾经是一个德国投机商人,好色、生活糜烂,是纳粹中坚分子。残忍的他一开始与绝大多数法西斯纳粹人一样把犹太人当作最便宜的劳工。在当时他的眼中权力是世上万能的东西,拥有权力就能掌控所有人的命运。

直到他在挥舞棍棒、疯狂扫射的冲锋队和被驱赶的犹太人之间看见了一个穿行于暴行和屠杀而几乎未受到伤害的穿红衣服的小女孩,而当小女孩再次出现时,她已经是运尸车上的一具尸体。他似乎明白了什么,在心灵受到极大震动的同时,他开始反思自己一直以来的所作所为,那个在黑白电影世界中的小女孩让辛德勒看到了有一种叫人性的光芒正在悄悄的燃烧,这也许是他为放弃利益救迫害的犹太人转折点。

辛德勒不再为财富而泯灭自己的良知,在他的名单上,那一个个名字不再单纯是一个个代号而是一个个生命,一个个消耗了辛德勒无数财富才换来的生命,他舍弃了一切换来了一个民族的未来。

在那个黑暗的社会中,很多人被蒙蔽了双眼。当人人认为错误是正确时,真是已经无法看清,设想如果是我生活在那个年代,作为一个接受法西斯教育的学生,是否会看清,对犹太人抱有同情?我不知道,但我佩服辛德勒——不仅是他为犹太人的奉献,更是他能在人人疯狂是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这部电影没有明确教育我们什么,它仅仅是反映了一个现实。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个魔鬼,每个人都有阴暗的一面。他揭示了人性,毫不留情也毫不掩饰。我们所应做的是正视心中的魔鬼,以正确的方式解决它,无论现实多么黑暗疯狂,坚持自己所认为正确的,而不是随波逐流。就像辛德勒一样正视自己的罪过并用余生去补救。

学校晚会观后感1500字系列


我们观看电影时会领悟许多,感悟许多,欣赏的过程可以引发我们许多的感悟,这时我们可以写一篇观后感来记录我们新的感受,观后感的写作要自然真实,有感而发,不要无病呻吟,虚假不实。你是否为如何写一篇优秀的观后感而苦恼呢?读后感大全陆续为大家整理了学校晚会观后感,请阅读,或许对你有所帮助!

学校晚会观后感 篇1

这学期,我们班举行的最有趣的活动就是庆元旦联欢会。

元旦那天,班长通知下午要举行庆元旦联欢会,让我们做好准备。下午,教室里有说有笑,十分热闹。只见黑板上写了六个大字:庆元旦联欢会。

主持人上台啦!首先有请顾昊给我们演奏《龙的传人》。教室里立刻响起一片热烈的掌声。我快步走上讲台,伴着优美的音乐,对着话筒高声演唱起来,许多同学也跟着我唱,同学们不断地给我鼓掌,我的心里十分高兴。

下面,有请张虎为我们表演《绳子穿脖子》。只见张虎用一根绳子紧紧地勒住了自己的脖子,然后双手猛一抖,绳子从脖子里穿了过来,回到了张虎的手里。咦,绳子是怎么从脖子里穿过去的呢?太神奇了!

接下来,同学们又表演了许多节目,有唱歌的、猜谜语的、出脑筋急转弯的,还有变魔术的……每一个节目都很精彩。

走在回家的路上,我不住地想:我们班的庆元旦联欢会真是太精彩了,我的学习也要有更多的精彩。

学校晚会观后感 篇2

上一年元旦时,我们学校举行了一次元旦晚会。

记得那时就快要期末考试了,所以班主任还告诉我们不想看晚会的,可以 去班主任的家里学习,但是我们是没有一个愿意牺牲这个机会,那是因为这次元旦晚会是我们升入中学以后的第一次。

下午本来是有四节课的,但由于元旦的缘故,少上一节课, 到了第三节课下课时,老师便让我们去吃饭了。吃完后,我们便陆陆续续走进了教室。到了六点十分的时候,班主任才走进了教室,对我们说下去到餐厅了。走下楼后,我们学生是排列成队,过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广播才通知出发。到了餐厅后,我们班排的很靠后面,晚会终于开始了,首先是音乐老师演唱了一首歌,接着便开始表演其他节目。

刚刚开始的几个节目比较无趣,可后来的几个节目就十分有趣了。不过遗憾的是我们班由于上次月考没考好,所以我们班没有出节目,只得观看其他班的表演。由于我们班的位置排的有点靠后,所以节目一到高潮,我们便会不由自主地站起来。

压轴戏总是放在最后的这次也不例外,不过,根据前几年元旦晚会的内容,我们都已经猜到了是什么节目,果然,最后一个节目是赵本上的小品。开始的时候,四周鸦雀无声,因为演出的同学表演得很好,连声音也很相似,可真是‘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啊,逗得观众发出一阵阵这笑声。

到了节目全部表演结束,三年级的学生全部照相留影。最后,舞台上出现了一个大风车。风车飞快的旋转尔且还喷出了火花,好看极了我们都情不自禁的站起来了。到了晚会结束已经是接近十点钟了。

这可真是一次难忘的元旦晚会啊!

学校晚会观后感500字2

12月31日,我们逸夫学校小学部举行了元旦联欢会,全校师生都参加了。

首先是各年级的节目表演,在表演之前,大家都化了妆,变得漂漂亮亮的。别的班表演的节目精彩极了,我看着看着就入迷了,完全融入到了表演之中。

终于,轮到我们表演了,我们表演的节目是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我们一个个都很紧张,心跳个不停,但是我们还是稳重的念着快板词,我们念地声音宏亮,样子精神饱满,表演结束了,迎着热烈的掌声我们回到了座位,我的心情才慢慢恢复了平静,老师说我们的表演比排练时精彩多了,我心里很开心,脸上也露出了喜悦的笑容。

表演结束后,到了抽奖时间,抽二等奖八十名,一等奖四十名。开始了,先抽二等奖。抽二等奖时我还很有信心,但是没有抽到,我有些失落。抽一等奖时,我想:二等奖八十名我都没抽到,一等奖不用说了。一等奖是Jeremy老师抽的,我忽然听到自己的名字,我竟然被抽到了一等奖,我又惊喜又激动。我兴高采烈地去拿了奖品—— 一个流氓兔来,我们班一共才只有四个人获得了一等奖,真是千载难逢啊!其他没抽到的同学都是三等奖,也分别获得了礼品。

最后由尤老师颁发了获奖节目的奖状,我们演唱的《让我们荡起双桨》获得了二等奖。下次我们一定会争取拿一等奖的,比现在做的更加完美,为班级增加光彩和荣誉。

下午三点半,联欢会才正式结束,由我们班来打扫场地,男生放椅子,女生扫地,打扫完之后,我们都高高兴兴地带着喜悦回到了家中,与家人一起分享这份心情。

这次元旦联欢会让我们既开心又难忘。

学校晚会观后感500字3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星期二下午,我们班和其他六个班在后操场上举行了一场精彩的元旦联欢会。

下午一点左右,我们来到了后操场。因为我们跳的《童年》是排在前面表演的,心中难免有些紧张,希望自己跳的好一点,别拖后腿。

很快,主持人就把开场白讲完了,接下来是主持人在一起朗诵的诗歌。很多主持人都画了妆,脸上红扑扑的,不是很好看。接下来就是我们跳的舞了。伴随着音乐的响起,我们开始了舞蹈。刚开始,我心里很紧张,生怕一下子忘了哪个动作或是跳慢了几拍,让舞跳不好。“要笑,微笑,看着观众们。”我一直再这样提醒着自己。还好,这个舞的时间不长,只有几分钟,一下子就跳完了。还好,台下的观众们也没有什么不满意的表现,我们应该算成功了吧?天空很晴朗,心情也很好!突然,我感觉自己还不过瘾,想再跳一次。我这是怎么了?我自己也不明白。我们带着愉快的心情,听着陈楠的指挥下了场。

在我们之后,还有许多精彩的节目,像拉丁舞啊、古筝啊、葫芦丝啊、小品啊等等等等。405班的江安琪同学跳的拉丁也很不错,很多同学都看得入了迷,有的连说话都忘记了。还有舞蹈《小苹果》也很不错,很整齐。不过,我还是很喜欢小品《回家》。

这个小品模仿电视上的表演惟妙惟肖,很好玩,和电视上放的几乎一摸一样,但是又很生动,不是在背台词。我看得很高兴,一个人喝了酒,扔了自己的钱包还说这钱包是谁的,过了好久才知道是自己的。这演得简直比电视上放的还要好,这一定花费了许多心思来排吧!

可是,我还没来得及看后面我们班的课本剧《扁鹊见蔡恒公》呢,就被妈妈拉倒医院看病了。唉,这联欢会真精彩,但也是很遗憾的呀!那么多节目没看。

学校晚会观后感500字4

今天,我们举行了一年一度的元旦联欢会。

首先,元旦联欢会倒计时:“5!4!3!2!1!”同学们高声呼喊着,因为同学们期待下一年的来临。

后来,主持人上台了,为我们献上了优美的诗句,同学们都期待着元旦的到来。

首先,是铜管乐合奏,这声音直沁肺腑,让人们感到惊天动地的形象。接着,是女同学们给我们带来的优美舞蹈,高年级的姐姐们身材优异,低年级的小豆豆们可爱无比,让人们感到惬意的感觉。令人最难忘的,还是音乐剧“持杆进城”,首先,主演读了“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这句优美的诗,后来,他说:“多美的诗啊!可惜不是我写的。”结果,来了一个搬着凳子的大汉,说了几句话,就走了。后来,又来了一个拿竹竿的,走着走着,竹竿撞到了城门,那个人就坐在地上哭了起来,非常搞笑。

还有一个更令人难忘,当然就是“说相声”,首先,两位表演者上了台,谈论起了四大名著,后来,一位同学说:“四大名著有‘名侦探柯南’、‘海贼王’、‘圣斗士’……”后来,那位同学纠正了过来,说:“你到底看过什么?”“我看过《三国演义》里面有魏国、蜀国、吴国。我最喜欢里面的三个军师,分别是卧龙、诸葛、孔明。”结果另一个人无奈的说了几句话……

元旦联欢会有此结束了,主持人说了谢幕词以后就走了。

元旦联欢会真令人难忘!

学校晚会观后感500字5

12月25日,我参加了“新东方。龙湾”杯20-年聊城晚报小记者元旦联欢会。

时间在一分一秒走过,到了8点半联欢会开始了,从后台上走出三位主持人,他们绘声绘色的为我们演说着,第一个演出的就是《中国龙》,一开始它那奇伟磅礴的能量就震撼着我,烧灼着我,威逼着我,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使人叹为观止,愈捶愈烈,现实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舞姿和鼓点中,旋转!凝聚!升华!真是一个“开门红”。之后还演了情景剧《水晶鞋》、单口相声《舅舅》、小品《女生宿舍里的钟点工》等等。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女生宿舍里的钟点工》,它讲的是一位女生家庭困难,母亲为女儿上学不辞辛苦挣钱。有一天,女生宿舍里雇佣了一位钟点工,这位钟点工正是那位女生的妈妈,她的妈妈不怕苦,不怕累,每天没早没晚的干活,却一直没有告诉自己的女儿,多好的母亲啊!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但在想想自己现在的生活,不缺吃不缺穿,有时还不满足,真是感到惭愧。我今后一定要更加好好学习,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演完节目之后,我们还玩了抽奖活动,虽然没有抽到我,但我还是很高兴,因为这次活动让我明白了许多道理,真是收获不浅啊!

学校晚会观后感500字6

在我们的学校里年年都有元旦联欢会,每一个年级的会出两三个节目去表演,元旦联欢会在餐厅里举行,一年一度的元旦联欢会每一次都很盛大。

在餐厅的最前头就是舞台,舞台的前面就是观众坐的地方,每一次表演都会来许多的观众。一个餐厅可以容下1500人来观看节目,而且每一个班级都有一个指定的位置,一个班级大约就用上五六个桌子。由于观看的人非常的多,所以场面的气氛十分的热闹。

台上表演,台下鼓掌。主持人每过一个节目对会用不同的词语主持节目的精彩。有的节目动作十分的优美、有的节目十分的搞笑、有的节目发的音乐十分的优美柔和、有的音乐发出的声音让人激动澎湃……

刚开始入场的时候餐厅里面就已经人山人海了。在表演的时候每一个节目都非常的精彩,第一个节目一般都是乐器合奏,这一次的第一个节目是《红旗颂》各种乐器一起演奏,节奏有时快有时慢,非常的精彩。所有节目中《相声》这个节目最热闹了,两个同学在舞台上表演,每有一个笑点的时候场下的观众都会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有的笑点让全场人声鼎沸笑逐颜开。在表演乐器的时候演员们敲锣打鼓,让锣鼓喧天。元旦联欢会上还有许多节目,如,水月观音、持杆进城……

这就是我们学校的元旦联欢会,每次开展元旦联欢会的是人山人海、喜气洋洋的,而且一年一度的元旦联欢会每一次都十分的盛大。

学校晚会观后感500字7

在那里,同学们尽情地展现自己的才华;在那里,同学们没有约束地放声大笑;在那里,同学们兴奋地观看各项演出。那里,就是充满欢声笑语的地方---联欢会。

当跨进教室的那一霎那,我们都惊呆了。桌椅整齐地摆放在教室的四周,中间留出了很大的一块场地,黑板上写着五个仓劲有力的大字:元旦联欢会。

我们坐在凳子上,随着主持人闪亮登场,这欢天喜地的时刻就离我们越来越近了。表演开始了,同学们准备的节目五花八门:有妙趣横生的小品;也有千古流传的古诗词朗诵;还有令人捧腹大笑的相声等。每个节目都是那么精彩、那么有趣。

轮到我们的诗歌《从军行七首》(其四)表演了。我和我们组的其他同学,在候场的时候又简单地排练了一遍,保证万无一失后才上场。看着同学们期待的目光,我心里突然紧张起来,可是想想我们这几天的辛苦排练,我紧张的情绪慢慢平静下来。随着朗诵的开始,在我的脑海中浮现出气势磅礴的画面,不由自主对融入其中。在我们有节奏地朗诵完整首诗后,同学们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老师也投来了赞许的目光。我们退场后,手里拿着老师奖励糖果,心里美滋滋的。随着一个个节目的表演,元旦联欢会已接近尾声。

快乐的时光总是那么的美好、那么短暂,我们更期待下一次的联欢会。

学校晚会观后感500字8

今天是新年,是一个喜庆的'日子。我们学校举办了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最令人难忘的还是下午的元旦晚会。

下午两点,元旦晚会在大家的欢呼声中拉开了序幕。演员们都把自己打扮得如花似玉,穿上了漂亮的演出服,等待着比赛。第一个表演的就让我们陶醉。他们表演的是诗朗诵,几乎全班同学都上阵了。声音非常宏亮,抑扬顿挫,赢得了阵阵掌声。接下来是舞蹈,钢琴,还有唱歌。大家都很卖力,表演得也很好,会场里时时的发出阵阵的掌声。

晚会最令我们班关注是我们班学生谷泽泽表演的拉丁舞。他们一上阵,就赢得了全班同学的欢呼声。谷泽泽穿上了一身漂亮的演出服,金光闪闪,看起来,还真像个舞蹈演员,漂亮极了。他们先是排成一排,音乐响起的时候,第一队舞伴手拉手,前进一步,来到舞台中央,开始向大家展现迷人的舞姿。那动作和眼神都像经过正规训练似的,那样有力,那样标准。接着是第二对,第三对,谷泽泽排在最后一排,最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她没有舞伴,竟然自己在那认真的跳。大家都睁大了眼睛。而她仍然旁若无人的认真的跳着,那样子,看起来,像跳健美操。我们使劲的帮她鼓掌,她也不停地冲我们笑笑。就这样,在大家的欢呼声中,她们走下了舞台。

4点多的时候,令人流连忘返的晚会在动听的音乐和大家的欢呼声宣告结束,大家都依依不舍的离开了多功能厅。

学校晚会观后感500字9

今天是今年的最后一天,老师说:“为了庆祝新一年的到来,我们举办一次联欢会。”老师说完,我们班就纷纷议论起来:“咦?会有谁来表演节目呢?”老师又说:“静一静,请要表演的同学到李叶那里报名。”

下午,老师拎着三大袋东西走进教室,我们一看,原来是小糖、橘子、瓜子。他给我们一人发了一点儿,让我们先吃,过一会再表演节目。过了一会,主持人说:“现在有请李晓为大家弹一首《斗牛士》。”

李晓全神贯注地弹起来,老师和同学们沉浸在音乐之中。当李晓弹完时,响起了一阵雷鸣般的掌声。“听完美妙的音乐,李叶说:有请邹淳宇和李宗林演唱《爱不会绝迹》掌声欢迎!我和李宗林唱着:我站在世间的屋顶,用放大镜看天地……表演结束后一片掌声。接下来,由徐敬轩和潘正杨表演小品,潘正杨扮演老外,徐敬轩扮演商家。一天,老外来到中国,对商家说:“Apple!”商家说:“哟!

外国人真是太有礼貌,一见到我,就喊阿婆。”外国人说:“pen!pen!”商家说:“我这里不卖盆,我家的洗脚盆要不要?”外国人说:“no!no!”商家说:“我家的盆不漏呀!”表演完后,同学们“哈”地一声爆笑起来。李叶说:有请李美儒和邹淳宇表演《黄种人》,表演完了,李叶说:有请高玉淼表演《爱的城堡》哇,这首歌太好听了我们全班同学都上前而去,表演完了我们也到了放学时间

啊!这次联欢会不仅使我们得到了欢乐,还让我们同学之间彼此熟悉,彼此关爱。

学校晚会观后感500字10

这个星期周二,我们举行了有趣的元旦联欢会。

联欢会快开始了,讲台上摆放着一台古筝,黑板上用彩粉笔重重的写着“元旦快乐”四个大字,字的周围还画上了点缀:小动物。烟花。气球,挂上了闪闪发亮的彩带,就连吊灯和钟表也穿上了五颜六色的衣服。同学们有说有笑,一进教室门,就会被一种欢乐的气氛传染。

一会儿,两位主持人上台宣布:“元旦联欢会正式开始!”我心中无比兴奋,心想:第一个节目会是什么呢?我目不转睛的盯着讲台,盼望第一个节目的开始。这时,台下走出了几名男生,他们手拿歌词,站在讲台上放声大唱。在唱的过程中,台下的同学有时哄堂大笑,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唱歌,一首歌唱完,同学们纷纷鼓掌。当主持人宣布完第二个节目后,一声清脆。悦耳的古筝弦响,刺破了教室的寂静,只见她轻抚琴弦,弹出优美的曲子。当时,我用心倾听着,因为,这美妙的音乐把我吸引住了。

在接下来的魔术表演。小品。游戏。十二生肖剧。唱歌。武术。笑话。快板。讲故事,那精彩的表演,像磁铁般把我吸引住了。同学们各个喜笑颜开。喜出望外,欢声笑语使整个班级联欢会充满了浓浓的节日气氛。每一位上台表演的同学都表演的很好,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联欢会在一片欢乐中结束了,这真是一次有趣的元旦联欢会

学校晚会观后感 篇3

今天,李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庆祝元旦,李老师特意为我们安排了精彩的元旦晚会。

元旦晚会即将开始,我和同学们都很期待。每位同学都给我们带来不同的节目,有说反议词、有小品、还有笑话,他们一个个表演的有声有色,不时传来一阵阵掌声。终于到我上台表演了,我兴高采烈大踏步走上台去,站到教室的中央,我把脚步站稳,然后环视周围三秒,让片自己的情绪平静。我大声的向李老师和同学们报出我的节目是:“英文自我介绍”,刚开始时同学们还说我说的他们听不懂,可后来他们也在认真听我表演。等我表演结束时他们给竟然给我喷了好多的飞雪,把我弄得不知所措。这次我虽然表现的还不错,可是还是有一点紧张,甚至还忘了给大学鞠躬,向大家道谢。

表演结束后李老师还给我们发了些糖和瓜子,这些糖吃起来虽然没有家里的糖好吃,可我还是感觉很甜,瓜子也很香,因为我觉得那是李老师对我们的关心,也给我们了爱。

在这里,也祝你们元旦快乐!

小时代观后感1500字系列


读后感大全栏目精选:“小时代观后感”,欢迎阅读。

一部好的作品可以带给我们深远的影响。电影中的令人印象深刻的情节更能引发观众的共鸣。观后感是我们受作品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观后感的“感”就是要落实到实际行动,不然就失去了观后感的意义。相信你此时在为写作品读后感而犯愁了吧!或许你需要"小时代观后感"这样的内容,相信你能从本文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小时代观后感【篇1】

《小时代》的成功除了郭敬明本身的票房号召力外,还因为它扎堆在一个烂片档,《富春山居图》、《不二神探》,在没有太多压力的情况下票房离5亿大关仅一步之遥;如今《小时代2:青木时代》几乎与品质、口碑均不错的《一场风花雪月的事》、《一夜惊喜》同期正牌PK,票房压力远比第一部要来的大。不过从已知的数据来看,《小时代2》的票房同样不错,首日票房4700万,成绩也算过得去。

如果说《小时代》是由郭敬明打造的童幻梦想的话,那么《小时代2:青木时代》则亲手将童话逐渐破灭。相对于1中欢乐和友谊长存,2则融入了更多人性和现实的考验,在引入了更多的冲突后,剧情的发展更让人有遗憾,这或许也是《青木时代》比《小时代》好看的重要原因吧。

《小时代》中花了大量笔墨描述的友情和爱情在第二部中开始变得不堪一击。先说说爱情,简溪在第二部中成为故事矛盾冲突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林萧、简溪和顾里、顾原这两对情侣中,我本人更是看好林简这一对,因为他们的爱情没有太多的彼此牵绊,没有太多的外来压力。当林萧和简溪的分手,心中的那个酸。表面上是林萧实习太忙,忽略了两人的感情造成第三者趁虚而入。而我个人认为造成两人分手的主要原因是,简溪在即将踏入社会时的迷茫,对自己的不自信,对这段感情的不自信。也许简溪爱的是校园里穿着平底鞋林萧,那时的她是他能驾驭的,而当穿上高跟鞋穿梭于高档商务圈后的林萧对于简溪来说是完全陌生的,他不懂如何再去驾驭这个人、这段感情,所以当他看到林萧和周崇光在病房里呆了一晚上的时候,会对林萧产生怀疑。于是乎,他才会去选择属于自己的简单爱情。

对于友情,南湘和顾里决裂姐妹情不再也是让人扼腕叹息的。南湘和顾里都是那种敢爱敢恨爱恨都轰轰烈烈的女孩,她们的区别在于南湘遇人不淑。我很心疼南湘,她其实是四个人中内心最勇敢的。当毕业其他三姐妹搬出宿舍后,她一个人躺在宿舍地板上,那种揪心让人心疼。因为席城,因为她这一生中最刻骨铭心的男人跟自己的好姐妹滚了床单,在她心里她们再也回不去了。在结尾处,当所有人都在庆祝的时候,南湘拨来的手机似乎在为下一部做了铺垫,两人间究竟是和好如初又或者是暗藏杀机?到了第三部会见分晓。

看后也让我领悟了不少,在顾里身上我领悟了就算是再优秀再强势再聪明的人也会犯错;林萧让我领悟曾经的轰轰烈烈也能被不经意的误会化做一缕青烟飘走了;唐宛如身上让我领悟了可以为爱而去痴狂,为了拥有而去大胆的追,为了友谊而去当中献丑;南湘身上我领悟了可以把一切友谊之类的东西当做空气,活出自我,敢爱敢恨;顾源身上我领悟了为了爱而去相信、牺牲、执着、原谅......;周崇光身上我领悟了不怕病痛、在他人失落时给他人温暖、乐观、卖萌......

其实我最关注喜欢羡慕的是那对顾氏夫妇他们好似心连着心,能看懂被自己深爱的他(她)的心,他们的形象是那么的般配,他们的实力也非常的般配,真是我见到过最般配的情侣。他们这种爱才叫做真爱,那么多风雨,最后迎来的是比彩虹更美的甜蜜。两个人相爱后少不了矛盾,但是总会有一个人得去让着对方,这是一种自然现象,但是他俩的这段恋情彻彻底底的否认了已久的自然现象。让我懂得了不一定谦让、宽容就能得到完美的爱情,这是命中注定的,如果对方真的爱你矛盾后自然会和好......

在浩瀚的宇宙里我们每个人都是一颗小小的星辰周崇光,他是一个喜欢撒娇、卖萌的帅气男孩,我很喜欢这个角色,在林萧最失落的时刻他的出现温暖的整个影片。林萧也同样改变了他的人生,本来已经离死亡不远的他,为了爱而去做那种风险极大的手术,术后只有两种选择要么死,要么会恢复健康他为了让爱流淌下去,活了下来。

南湘和席城,这一对是生活中浪子爱情的典型,南湘因为从小缺乏爱,错爱了席城,席城他属于那种小混混,曾经下药迫害了顾里,那只是一夜,南湘被他那样折磨了大概10年,南湘真心爱过席城,席城的心我还没有看懂,或许是真心喜欢南湘,或许是想不停的纠缠南湘......在小时代2里南湘出境率很小,最后在他们在雪地里打闹时她来了电话这是一种给我们留下的悬念,我也没看懂怎么回事,她好像是在大学毕业后去夜总会之类的地方去当小姐去了,最后和席城抱在了一起,这是我唯一没看懂的地方。

写了这么多,我都没写简溪,因为在小时代1里我非常喜欢他那种对林萧的体贴、关怀......可能是再好的男人也禁不住打击和诱惑,由于他的多想不断误会林萧给自己带来了无数打击,小小的诱惑使他离开了林萧,他和顾源完全两种,他缺乏了对另一半的信任也没有那份执着的去爱......这个人物以离开上海而告终。

唐宛如,是小时代里最生动的人物,某位文学教授曾经评论这样过郭敬明笔下的唐宛如,可以和曹雪芹笔下的王熙凤相媲美大家都说我是现实生活中的她,可是我想和林萧说同样的话我没有她那么over,她深爱卫海,无数次去感动卫海,最后以被泼冷水忍痛割爱。她的为爱专注的精神使我崇拜,她可以为了顾里去捉弄顾源的女强人妈妈,她不怕在众人面前献丑。她不怕打击依然追求自己的玛丽莲梦露梦,敢爱敢恨.......她那种大胆的去追宫洺,抱住宫洺躺在雪地里.......这些事情真的值得我去敬佩我可以诚实的说我不如她,她的精神值得每个女孩学习。

黑暗是《青木时代》宣传的关键词,导演郭敬明就率先在微博上打出了黑暗无边,与你并肩的主题概念,后期发布的人物特写海报更是进一步展示了这部电影在风格上的定位。影片中的所有人都因为金钱、欲望、权利和人情世故而遭遇困窘,甚至不惜出卖自己最亲的人。不过影片在风格偏暗的同时依旧保持着青春向上的正能量。我想这正是《小时代2》想传递给大家的珍惜身边朋友、珍惜生活吧。

小时代观后感【篇2】

《小时代》观后感优秀作文

如果说小时代1带给观众们的感觉是校园生活的美好,那么小时代2则告诉我们现实世界的残酷。

片中最让人们感到大跌眼镜的桥段当属姐妹间的决裂。老实说,我压根都没料到顾里居然会劈腿,而且对方竟然会是南湘的前男友席城,那个公认的堕落男。如此优秀的"女王"式的顾里居然会有如此这般的糜烂往事,带给人一种很强烈的视觉以及思维上的冲击。

但这恰恰是原作者郭敬明的高明之处。之前有权威部门指出,当前国内的电影受众的平均年龄在21.3岁。而郭敬明显然是抓住了这个年龄层观众的胃口。

也许是时代造就了这种现象,也可能是这种现象够成了一个时代。虽然有些事情同我们的真实生活还有些距离,但艺术总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

所以我觉得,这部电影取名为小时代简直是太贴切啦,在特定的环境下,特定的一群人,特定的一系列情节构成了这个小小的时代。也许它代表不了全部人,但它却真实的存在,并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一代人。

也许是爱情,真的是那个叫做爱情的东西吧。顾里的男友顾源在得知这一切后居然选择了全盘接受,还帮着一起设局,逃避了家族的联姻并帮顾里家的企业摆脱了危机。

我想这是郭敬明留给观众的一个思考,你的爱究竟可以到达什么程度?

影片的结局是美满的,这一点尺寸郭敬明拿捏得很好,过程很艰辛曲折,但结局是美好的。

也许这部影片也是郭敬明内心世界的写照吧。

在网上进行了继续教育,学到了不少有益的知识,特别是学习了《师生关系中的师德》这篇文章。虽然去除了教师的神圣光环压力,也要注意,每一行业都有职业道德,作为教师,要恪守教师职业道德。以下是我的一些看法:

首先我觉得教师应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不等于做每件事情都一模一样,特别是有关学生知识水平的时候,举个例子在布置作业时,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不是每个学生作业一样多,而应该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几类情况分层次布置作业,对层次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即使是同一个题目,因每个学生的能力不同,老师对学生的要求也应该不同,要掌握一个实事求是因人而异的原则。

其次教师应宽容对待学生的缺点不等于不管学生的缺点,放任学生的缺点,当学生犯了一些错误时要给学生改正的机会,要帮助他们找出犯错的原因。

最后教师应慎用惩戒拒绝体罚不等于不用惩戒,作为老师我们不能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学生,这是必须的,这是做老师的底线。但有时当学生犯错误时,适当的惩戒也是必须的,否则达不到教育的效果,比如考试作弊按规定处分我认为也是正常的,处分也是教育学生,要让学生知道在学校中哪些错误是不能犯的,哪些错误学校是要惩戒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老师要爱学生,把他们看作自己的孩子,努力提高自己的师德,把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宽容对待学生的缺点、慎用惩戒拒绝体罚作为自己工作努力的方向。

如果说在我看过的所有节目中,最具有震撼力和感动力的无非就是《感动中国》的节目了,从那次老师带领我们观看至今,我都仍然没有忘记过节目里的每一个人,每一个感动场面。心中那份感动更是从没有消失,反而激励着我向前。

节目里的布置很朴素,虽然场面不是豪华,但场面气氛却使人感到浓烈,每一位观众都是十分专注的神情,在场面正中,用电视墙设立了一根柱子,柱子装饰很简单,一块红布盖在上面。在红布中,一根柔和的线条刻画了一个向上的心形,看到了那颗心,我的内心中仿佛也被触动了,这颗心的背后,有多少无名的,平凡的人在为人类奉献,却不求回报。

在我印象中,有两个人一直使我铭记于心。第一个使我感动的是在中国的核试验工程中默默奉献,直到生命最后一刻的林俊德,在视频记录中,见到了林俊德那张饱经风霜的脸在病魔的折磨下显得十分的苍老,然而,正是这位老人在视频中出现,我也不由得对他肃然起敬,一位核试验工作者,在踏入核试业大门槛时,就已经献身给了核试业与国家,而此时的老人,正在众人的扶助下,插满了医疗设备小布走向了工作桌上,多次的手术他都拒绝了,为的就是多在电脑前工作,传输经验给下一辈。在他临终的那一刻,视频内的人们在哭,屏幕外,同学们也在抽泣,在自己生病发热的情况下,有几位可以做到坚守书桌不肯离?

林俊德带给我们的刚毅的意志,而十二岁的小女孩何玥呈现给我们的,却是无形的爱,一个在明知自己将死亡的情况下无偿捐出了自己的器官,这在社会之中,是最伟大的人,能尽自己的能力帮助他人,才是最高尚的的“君子”。有多少人希望自己能完整地离世,在看了这一刻后,会带动多少人无偿捐献器官?

厂中的柱子上,鲜红的布条被一次次拉下,每一次的拉下,都在歌颂一个伟大的人,主持人的供词随着屏幕上笔走龙蛇的金子豪迈颂读,柱子上所写下的每七个字都如心灵鸡汤般,使观众,也使我的内心走向一个新的境界,使我们灵魂升华。

从“最美老师”张丽莉到何玥,再到那一对伟大的夫妇,每一个的事迹都使我感动,使我在新的道德的层次中飞跃,让我的道德更加地净化,向上一层。

小时代观后感【篇3】

小时代终于出版完了,我在2011年的最后几天买到了这最后一本《小时代3.0刺金时代》,并于2012年开始的几天就看完了这《小时代》系列的最后一本。

昨天晚上十一点左右才读完了整本小说,我想我读小说是最慢的了吧,毕竟我并不是太喜欢读小说,而且也是一个字一个字的看下来的,就我所知,很多人看这种小说几乎就是小菜一碟,一天,甚至一个下午就能看完,而且内容也是记忆犹新,而我,别看我是逐字逐句看完的,而且还历时一周,我对内容的记忆并不是很清楚,当然这与我现在糟糕的记忆力有一定关系,所以刚看完这部小说,就赶紧酝酿着写下这篇读后感。

今天下午,我第一次走出了家门,没错,我几乎就是传说中的宅男,很长时间不到外面活动,最多也就是周边的一些地方,而且也不是自己的主观意愿。我是带着很沉重的心情到外面去的,本想着去爬一下山的,但是不知不觉走到了离那座山不远的一处英雄纪念碑。自从小学毕业,就没怎么去过那里了,转眼已是十多年,记得那时还是加入少先队的时候,在那里,我戴上了红领巾,而且还在那里宣誓,如今,虽然记忆力不是很好,但是这件事倒还是记得的。那么长时间过去了,当我一级一级登上台阶的时候,那熟悉的场景慢慢呈现在眼前,破旧的地砖,四周因入冬萧瑟的景象,碑上有些发暗的镏金字体,上书: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围着它转了一周之后就准备离开了,不时的再回望两眼,看到那孤独却高高伫立的碑体,想到了《小时代》里的喧嚣和繁华,灯红酒绿,悲喜交加,生活剧里的那些演员们,打情骂俏,极尽奢华,再看看这里,静默,静默,无尽的静默!没有奢华,只有尽可能的简;没有叫嚣,只有无声的付出;没有来去匆匆,只有永久的停留。

离开纪念碑,我转身就往对面的那座山上去了,因为那里景色还可以,而且对面又是水,有山有水的,是个观景的好地方,所以那里已经修好了小道,为上山的市民提供方便,因为很长时间没出来活动过了,而且心里又怀着心事,所以走的尤其慢,而且也是相当的累,不过最终还是到达了山顶,这里早有一些锻炼的人在这里聚集了,不过多是些老人,还有一些情侣,这里我是唯一的一个有闲心,有闲情逸致赏景。

到了山顶,我首先去的是一处可以看到下面大部分景观的小亭,站在亭前,看着不远处,处在山凹里的纪念碑,孤零零的,再远处,高高低低的楼挤在一起,到处是楼群,楼宇间,滴滴的汽车喇叭声,此起彼伏的沿街叫卖声,再远处,能看到新破土动工的房地产,当然还有新开盘的商品楼,扯起来的横幅红红的,夺目、耀眼,看着远处的景象,我沉默着,心里愈发的沉重,我想,或许是我太做作。喧嚣,荣光背后,是离世的暗伤。

结局最终出来了,现在,我开始庆幸当初的我没能看懂结局,我以为就像电视剧那样,尽管内容演绎的一波三折,最终的结尾却还是让人满意的喜剧。然而,当我浏览小时代贴吧的时候竟然看到了一场大火,一场让很多读者质疑并为之愤恨的大火,有人在猜测这场火是谁放的,有人猜测他们其实都没有死,甚至有人将这场大火与真实的那场混为一谈。原本以为顾女王涅磐,死里逃生是很值得庆幸,很值得我们这些读者为之额首称庆的,一群演绎生活的小丑最终前嫌尽释,准备好好为之庆祝一番的时候,竟然被随之而来的一场无名大火付之一炬,所有的欢乐、悲喜都化作郭敬明笔下的一场无情大火。

当我们在猜测这场大火与现实中的那场大火有什么必然联系的时候我们忘了,现实的那场火与之无关,而小说里的那场火却是郭敬明放的,因为毕竟这是结局,而这又不是能令很多人满意的结局,卸磨杀驴、过河拆桥,当这些生活的小丑为我们演绎出了这场生活的悲喜剧之后,他们的价值可想而知,只能付之一炬,如果这群时尚的瞎子存于世的话,那我们这些终日为生活所忙碌奔波的人又该何处安身,与他们相比,我们才是真正的不幸,他们只不过是小说中的人物,可以说,最终是福是祸,都无关紧要了,他们已经狠狠地享受了一把,灯红酒绿、花天酒地,世界名牌,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他们都经历过了,享受过了,为之嗟叹的是我们这些人,于他们来说或许已经是死而无憾了吧。只能说郭敬明用了很好的结合,他将那个时间定格,2010年11月15日,一场火,将所有的悲喜剧化为灰烬,不管你信与不信,那场大火就在那里,它的确烧起来了。然而,就我所知,最新的kindle和iphone4s的发布时间都在2011年,如果说他们都被2010年的大火烧了的话那时间就有些阴差阳错了,再者,因国家宏观调控而使房地产市场受挫,这好像也是2011年之后才有的事,那M.E又怎么会早在2010就受波及,销售总额下降呢。唯一的解释就是:这是一部小说,一部只拿来看看就可以的小说,千万不能入戏太深,虽然说这里有很多故事与现实的结合,但是,故事终归是故事,再怎么形象逼真,也是不能拿来当做现实的。

或许这也是出乎郭敬明意料的吧,没能想到读者竟能够入戏这么深,就像当年的《悲伤逆流成河》那样,据我所知,年轻一代受这本书里的一些思想影响不小,甚至有些就以为自己就是那个女主角了吧。如今也是一样,我想有不少读者都把自己当做小说中的人物了吧,不是林萧,至少也是路人甲,我想那个顾里顾女王,努力追求高质量生活,永不认输,牙尖嘴利,似乎满身毒液的顾亿元又是很多人的最爱吧!其实我也一样,我从头到尾的看这部小说,关注的就是这个令我非常欣赏且敬佩的顾女王,否则我也不会在知道真正的结局之后,忽然就感觉:Iamnothappyanymore.郭敬明是第一次写这种中长篇小说,而我也是第一次有这种耐心坐在那里看这种小说,正是受那顾女王的魅惑。

顾里给人的感觉就是:大姐大,很多大学女生宿舍里都有这样一个值得每个女生宿舍敬重的人物,她们或许总能帮宿舍里其他的姐妹们解决问题,或许她们没有害怕,她们有的只是一往无前,因为她们是其他人的依靠,她们不能够倒下来,然而,总被人遗忘的是,坚强久了的人,我们总认为她已经忘记了哭,所以我们一再劝她们坚强,所以这个时候,即使她们很想,又怎能让身边的这些依靠自己的人慌了手脚,她们总依靠这个大姐大的,如果连自己这个大姐大都软弱了,那她们这些人今后又该怎么办呢!顾里的死撑着最终没能得到太多好报,我们总认为她一直在装,装的很出众,很鹤立鸡群,所以我们感觉她很傲,我们都只以为她只是一个时尚的瞎子,不止一个人在心里诅咒过她,但,我们的确都忘了,这样一个人,活的其实比我们每个人都累,不要以为她想那么逞强,不要以为她就该坚强,不要以为她不会软弱,多数情况下,她表现的很坚强,那时其实她就已经很软弱了,但是没地方,也没条件让她躲起来哭泣,所以她就得把自己武装起来,以免那软弱被人发现,被不该看到,或是她不想让看到的人发现。不要以为她就那么不近人情,张牙舞爪的,她是要让别人知道,我还好,还很正常,而且,也有一些打情骂俏的意味在里面,一些闺蜜在一起打打闹闹倒是一些常有的事,只不过她们有时太出格了而已。

当然,当知道结果的时候我也是很不高兴的,一直在想他为什么要这么写,其实在这里,他也一样犯了难,所以最终,他选择了这种看起来的喜剧收尾,给人的是一种很朦胧的感觉,感觉他们已经离开了,但是好像还在,我们不能确定他们是否真的走了,就是这种感觉,信与不信,很确定,但又感觉疑点重重。我其实也没有太长时间的难过的,好在有那三分钟的沉重,能够很仔细的想这么多。

我们之所以不能够接受,正是因为我们已经不把小说里的人物当成只游走于文字间的虚拟,我们感觉他们已经走出了小说,来到了世间,而且就在我们的身边,所以当我们知道身边的人突然离去的时候,我们的心情会是怎样,可想而知,是不可能轻松的吧。很多人对于亲人的突然离去,总会说:之前还好好的啊,怎么说没就没了呢,的确,这里也是一样,虽然是小说,但已经与现实相结合了,即使之前带给了我们那么多光怪陆离的闹剧,让我们陪上笑声和泪水,但是,到这里,确实也该说没就没了的,不要问为什么,因为生活中也的确没有那么多为什么。

很多人其实不只是接受不了自始至终陪伴我们的那些角色的突然离去,而且还接受不了那么多人的不辞而别,简溪就那么悄无声息的走了,叶传萍就那么嚣张跋扈的坐着M.E董事长和总经理的位置,至于kitty和蓝诀,都是配角,他们的去留,倒不应该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或许我们感觉这种安排不是甚好,但这毕竟是小说,但这并不是推理小说,所以,我们不需要找什么太多的线索去深究,至于结果,喜剧与悲剧都不过是一种结局,最终的结果取决于作者的笔,任何一种结局都可以很随意的勾勒出,所以说,结局并不是那么重要,关键是这个过程,我们体会到了这个掺进我们的喜怒哀乐的生活剧,读者入戏,我想这就是一部小说最大的成功了。

要说的是,因为2012还没完,而这一系列的小说竟已经完了,多少还是有些仓促,所以我们才会感觉他们走的有点仓促,或许,只要再给我们多一点时间,我们总能够接受的了吧。因为中间少了些铺垫,所以我感觉最后还是很突兀的,感觉过程还没有进行完,马上就该是结果了,这个转折太快。顾里遇到的雪和雪上的霜,我总以为她是可以靠自己那非常专业的经济学知识和非常精于计算的大脑,或者是混血小帅哥Neil的法律知识做些许协助,抑或者是顾源这个家族公子的实力帮助能够摆平的,没成想,竟是顾里家的老爷子依靠资本运作出来的一部分资金投到了黄金市场获得的收益填补了那些漏洞,一句:最危险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也未免有点太过牵强。之前如此花大量时间描绘的顾里的专业知识竟没能派上一丝用场,只用来调查出了M.E的同样比较巨大的亏空,总感觉空有一身本领,但没处使的悲哀。对于无所不能的顾里来说,还真的有她不能够控制的事情,七千万,竟能够让之前挥金如土的顾大小姐愁眉不展,两亿,就能够让顾女王高兴地做亿万富翁顾亿元,这,或许就是生活给我们的启示。

这时候,那些黄金归谁已经不重要了,那把火是谁放的也不重要了,关键是:故事结束了,而生活,还得继续,林萧就做的很好。

既然我们入戏,那我们就该好好找一下我们各自的角色,我们是否像小说里的那样上演过很多令人啼笑皆非的闹剧?我们是否总认为自己不可一世,而当真正面对问题的时候才感觉出自己的渺小?我们是否已经走出了小说,走进了真正的生活?

或许最后我们都应该说一句:Iwill always miss youlike a darling.然后合上小说,带着从小说里得到的东西,该干嘛干嘛去吧!

小时代观后感【篇4】

下班回来的路上,看到一个摆地摊的在卖书,一看到书就挪不动脚的我自然是凑上去把书都翻了个遍,不小心就看到了小四的那本《小时代》了,这让我想起了很多已经快尘封了的往事,想起了学校的生活,想起了曾经是怎样的疯狂的迷恋小四,想起了那些上课偷偷看他的书的日子,想起第一次在《最小说》上看连载的《小时代》时的那种激动,期待,为它牵肠挂肚的的心情,想起了高中那些令人难忘的事和人

总之,在翻开书的那一霎那,想起了很多很多,多到自己差点就以为回到了那些日子,那么清晰的画面,那种强烈的想要留恋的感觉,一一痛击着我的心灵,在这暮霭相接的地平线上,给我灵魂以深深的悸恸,落落的纷涌着,匍匐的向前蔓延

从来没有哪次像今天这般纠结,拿起了书,翻开有放下,放下再打开,然后再放下,再翻开如此的循环,最终还是舍下了。这很不像我,以前总是看到自己喜欢的书,总会想办法买下来,可今天竟然就这般轻易的舍弃了。并不是那书很昂贵,也不是因为自己不喜欢了,只是突然发现,好像少了以前的那种感觉了,也没有了那份冲动。从什么时候起,自己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悄悄的变了,那么以后呢?还会变成什么样子?

《小时代》,我一直都没有看完,至今还存留了一丝遗憾,这份遗憾,以前很浓,后来因为一些事,一些人,因为高考,也就慢慢的淡忘了,今天,突然的看到,遗憾再次在心底发芽,成长,比以前更加的强烈了。

其实,现在想想,小时代只代表着我部分的曾经,那里有痛苦,有欢乐,有泪水,有心酸,有矛盾,有纠结,而,如今,小时代对于我,只是一个名词,一个象征性的名词,它所有的意义,都离我已经渐行渐远,我只是一个在路边上不停行走的路人,一边追求一边遗忘,就像那只摘桃子的猴子,一路走来一路丢!

小时代观后感【篇5】

很喜欢郭敬明,喜欢他的作品《小时代》,从小四的作品中我能感受到那些人和事是那么真实,我完全走进故事中,被故事吸引着。

我不知道在小四心中,对于这个世界、对于这个城市,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看法。但是我可以从小时代中看到,这个物欲纵横的世界的最最深层的一面。

或许都是那样,在我们眼中,世界是纷扰的、城市是肮脏的,因为有人类的存在,有人类肆无忌惮地创造一些这样那样的欲望和情绪。小四其实描写上海的时候,我没有看到更多新的东西。因为对于我们来说,城市也就是那样了,这个世界也就是那样了我们也找不到更好的词汇来描绘它,就像我们找不到更好的心态来面对这个世界一样。我所能感受到的,是小四用最俗的笔调去描绘的上海,我从这些落入俗套的描写中,能够深刻地向城市的内部去感知。我看到的是,一种平凡下,最最不平凡的黑暗。

驾驭一个角色到收放自如的地步,这是需要历练的。而小四在小时代中驾驭的角色,一个又一个,繁多却不显杂乱。每一个都是那么鲜明,每一个都觉得是活生生的,每一个都仿佛我们眼前一样。至于那些角色与角色之间的揣度,我也不知道我到底该怎么去概括和形容。

善变的、不可思议的、嚣张的、荒谬的,甚至是一时间难以接受的。这本书里都有。还有就是,可以让你会心一笑的。

小四的《小时代》是我开启梦想的大时代。

小时代观后感【篇6】

今天,和三个新认识的朋友去看了心心念念的《小时代》,刚好踩点到,于是也没等多久电影就开始了。

在此之前,在网上看到很多人对于《小时代》的评论,有褒有贬。其实我想说,郭敬明是《小时代》的原作者,只有他最了解他所刻画出来的人物要有怎样的动作,怎样的神情,怎样的心情,等等一系列的细节,一个个人物都是深深地印在郭敬明的心里,没有任何人更能够清楚书中人物的所有。这的的确确是个事实。再者,有人说郭敬明这样的一个作家都敢去做导演拍电影,是在挑衅张艺谋一代的导演,我想说,是的,他的的确确是一个新晋导演,也许很多方面不如张艺谋,叶念琛或者是杜琪峰等知名导演,但是,看过这部电影的人应该知道,整部电影所刻画出来的人物特征的的确确是非常符合小说所写出来的人物,电影里的每一个角色仿佛就是从书中走出来,而且整部电影脉络非常清晰,人物关系明确,就算没看过小说的人也能够看懂电影,从这点来看呢,郭敬明非常成功。其实,很多人并不了解郭敬明,只是道听途说的听到其他人对他的看法,于是盲目跟风。本来一个人就不可能完美,所以,也许他以前曾经犯过一些错误,难道就不可原谅?非得要一棒子打死他之后的所有成绩吗?这不公平。就比如说杨幂同学,其实挺多人都不喜欢她,但是还是有人做她的小蜜蜂,这就说明她还是有可取之处,她可以拥有那么多的蜜蜂,这就是她的成绩,难道能因为某些人的不喜欢或讨厌就能抹杀吗?个人觉得,不要太盲目,喜欢或讨厌,赞扬或批评,都不要太盲目。看待一个人,看待一部作品,实在要不得先入为主的思维,不同方面的成绩不能用同一种思维去看待。

同行的一男生还特地很细心地准备了一抽纸巾给我们女生擦眼泪。但实际上,整部电影,以笑点居多,只有在最后面的四个女主角为了南湘而赤脚奔跑在马路上,我真的真的很感动,我笑着哭了。我为她们的友情喝彩。我为她们的人生中能有这样的闺蜜感到高兴,不管后来的故事她们之间又发生了什么,但是,这段经历绝对是她们生命中最最重要的组成。看到那个片段,我想起了我的死党,我的姐妹,我的闺蜜,我的朋友,我想,如果我发生了什么,他们也会毫不犹豫地来到我身边,给予我最大的力量,帮我度过难关。

有人说,《小时代》里的一切都太奢侈,是我们平凡人所没法享有的,若想拥有,可能要做一个七八十岁老头的小四小五小六才能获得,甚至对他们奢侈的生活嗤之以鼻。我想说,是,大家都有权利评价他人的生活,但是我们却没有权利干涉他人的生活,若他人的生活很美好,那我们祝福,若他人的生活糟糕,那我们还是祝福并力所能及给予帮助。不同经济的地位的人,他们可以享有的生活条件自然不一样,有经济基础,自然可以享受更好的生活,也许有一天,我们也成了一个有钱人,亿万富翁,我们也会想要拥有更好的生活,现在会说这些贬低有钱人的话,只能说,是我们还没有那个条件,所以存在妒忌心理,实在是不切实际。别人的生活就让他过去吧,与我们无关。别人的生活再奢华,你再多说不爽的话,又能怎样,除了让自己心里可能不好受,我们还能得到什么,别人的生活依然照旧,丝毫不会为我们的不满而有任何的改变。

电影毕竟与原著有些许不同。有了百分之三十的变化。但是基本的台词没有太大变化。唐宛如的角色,依然很搞笑,唐宛如就是整个时代姐妹花的活宝。虽然有时候讲的话很雷人,但依然觉得她是一个很豪爽的女生。永远记得她的经典动作经典台词:我受到了惊吓!(手捂着胸口)

不过,有点可惜的是,简溪的确不够帅。跟顾源站在一起,真的不是一个档次的,这个,就真的跟我想象中的不太一样了。不得不佩服郭敬明,找的演员真的够帅。在这部戏里,颠覆了我之前对杨幂演技的质疑。她在这部戏里,的确把真实的林萧演出来了,俏皮,茫然,还不错。

总体来说,整部戏,感觉很好,很值得一看。希望那些诋毁《小时代》的人,先到电影院看看,再发表评论,而不是在毫无根据地评论。不同年龄段的人对这部戏的看法肯定不一样,很理解。这的确是大部分的九零后喜欢的题材电影。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现在,我是其中一个。

但是,不管怎么说,这部电影,在我心里,是部不错的电影,我应该不会只看一遍。MyTinyTime.

小时代观后感【篇7】

电影《小时代》观后感---我们的小时代不知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去影院看了郭敬明的《小时代》,大三时在宿舍里传阅的《小时代》终于搬上了屏幕。电影里营造出来的视觉效果继承了《最小说》一贯的封面风格。唯美的画面,清新的视觉,逆光一缕洒在肩上穿过发丝,微风一拂裙摆摇曳芳心荡漾,一幅幅唯美、清新的画面,让人感觉时光温暖,岁月沉静。电影里的《小时代》精致而奢华,时尚并且高端,各种奢侈品的植入让每一幅画面都充满华丽。然而,我们的小时代与奢华无关,而且注定与石油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因为我们是油田的孩子。在我们的童年记忆中,因为野外工作的性质,父母经常

是缺席的。这样的环境不仅造就了大多数孩子坚强的个性,同时也使同学关系变得格外亲密。然而当我们走上岗位,继承了父辈们的愿望,那些曾经约好永远在一起,永远不疏远的闺蜜、挚友却都散落在长庆油田的各个角落,奉献着自己的青春,挥洒着自己的汗水,与彼此的人

生轨迹渐行渐远。我们的小时代仿佛永远被定格在了高中,那个安放在燕鸽湖畔的母校。翻看高中时代的照片,翻晒着旧年的往事,那泛黄的画面依稀还能辨认出伙伴们旧时的摸样,笑靥如花,神采飞扬。现在的我们任谁也难以展现出那样明媚的笑容。高中的照片上,大家还都是十八九岁的年纪,清然和师兄在照片里笑的一脸温柔,她俩的感情在那时便已初见端倪。人生若只如初见,如果所有的故事都能保持当初的样子该多好。燕鸽湖畔的槐树每年花开还是馨香一片,然而当年树下那个说好要照顾清然一生一世的儒雅少年却早已去了南方,追逐自己的梦想去了。还记得师兄走了的那个夏夜,清然在我肩头哭的泪眼婆娑,她说她不愿离开自己的父母,不愿放弃石油工人这份工作,所以只能割舍这份感情了。时间抹平了清然的伤痛,并且让她成长为一朵盛开在戈壁沙滩的铿锵玫瑰摇曳在风沙中。接下来这张是我和雅风的照片,两个女孩笑的没心没肺的。雅风现在在一个转油站上当资料员,原本粗枝大叶的她现在却心细如发,几十口油水井的资料在她这里了如指掌。在我们背后的角落里还有一个高高瘦瘦的男孩扮着鬼脸,我管他叫徐徐,谁也没有想到我们最后走到了一起。在大学里的爱情无疾而终后,我便不再相信誓言,可是他的一句话还是打动了我,()他说:站在青春的尾巴上,面对三十而立,我只愿和你并肩一起看似水流年。不知道他从什么地方看到这句话,因为他不是诗情画意的人,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喜欢这个调调。我们的爱情像多数石油工人一样,常常是一处相思,两处闲愁。但是,我们的感情却在一日一日的相思中与日递增。还有很多别的同学,大多都已忘了名字,只留下些许模糊的印象,但我清晰的知道,青春已逝,暗香犹存。那一段因奋斗而美丽,又因幼稚而狼狈不堪的青春岁月,有欢笑,也有泪水;有朝气,也有颓废;有甜蜜,也有荒唐;有自信,也有迷茫。80后的我们,已经开始承认自己走向成熟,且与日俱增。但是,我们很骄傲,因为我们为油田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去年的同学会上,不知谁点了一首《我为祖国献石油》,大家都沉默了,有的同学跟着音乐轻轻吟唱,有的同学默默流下了眼泪。为祖国献石油,这个愿望是所有石油工人的梦想,也是我们的时代梦想。这也许不是最美的时代,却是我们的小时代。

小时代观后感【篇8】

毋庸置疑,这是一部被期待了五年的作品,这是一部对于小四来说最畅销的作品,这是一部对于我们来说搬上大荧幕应该会很棒的电影。因此,它在网路线上宣传上,以及线下推广中被传得沸沸扬扬。

全民陪四爷意淫。原因是我们对小说人物太喜爱,太了解了。

那么我们来看看这部作品。

值得赞扬的一点是人物造型还原非常高,相比于电视剧版《小时代》部分人物造型完全超脱小说迷的想象这点来说,有加分。有人说,由于时长的限制,人物在塑造的过程中显得不饱满,我觉得这是可以完善的,因为在我看来,谢依霖hold住姐所饰演的唐宛如很完美达到了饱满的效果,甚至有点饱满过头,比如她在送卫海礼物的那一刻激动得把心都想交出去的动作细节,其实可以换一种方式表达,反正我觉得很奇怪。而卫海直接把礼物扔到地上就走人的细节也太没人情味了吧(唐宛如那芭芘的心受到了伤害的说……)。

真的就差那么一点点人物就可以更饱满了。

细节真的很重要,比如电影里设计的一个桥段:顾里作为女王,被林萧、南湘和唐宛如用手托着虚拟的皇冠带在头顶的时候很明显地突出她尊贵的姐的地位。我们看小说的人都知道,顾里其实很有可爱的一面,郭采洁的演绎做到了这一点,因为姐也有自恋过头让人觉得搞笑的时候,这一点有加分,但是女王出到二环就会过敏这个事实,不是说几句台词就了事的啊……电影里很多事件连接得比较草率,道不明,需要更多的画面和台词去营造感觉,要更突出一点,这方面稍微有减分,要不是我们看了原著,估计其他人看了之后还不知道怎么回事吧。

还有小时代为了衬托出原著的气势,在诺大的城市里出现了闪耀耀的TINYTIME的字样很是新鲜,画面呈现感很强烈,你要知道这都是成百上千万的道具啊……因此也很好的表达出那种奢华的效果。林萧不是属于邻家女孩么?从普通人到办公室小资女的跨度没有很好体现出来。在催周崇光交稿的细节也没有让人感觉到很紧张的样子,她好端端就哭了呀……说到周崇光,这个要赞一下,陈学东果然适合演绎这个角色,眼神坏坏的,说话坏坏的,却很自然,初上大荧幕能够做到这一点很不简单啊。还有很多很多。我想说的是既然时长限制,那么在台词方面和动作方面就要多加下工夫,男主角们的出现真的很像打酱油,特别是顾源和简溪,很没有生命力,简溪虽然在小说里离开了我们,但是他在第一部里的存在感还是很强的,这一点又减分了……

现在仔细回味一下,时长限制真的是罪归祸首么?第一部小说里的故事内容很多很多,电影让人从开头就笑道尾,初出茅庐的导演郭小四在这方面的把握还不错,因为整体来说,这确实是一部干涩的电影,我有一种是不是看了删减版的错觉,特别是配乐方面没有起到很好的作用,整体效果显得很沉闷、急促和空洞。我联想起之前《小时代》电视剧版有人冒出过这句话:这部小说不适合演电影。从观影结果来看,多少有点赞同这句话的倾向,但是拍电视剧真的要尊重原著,不然到头来同样是起初让人充满期待,后来让人大感或略感失望。当然,我们不能忘记小四是一个商人,院线排片量对他起到很好的推广作用,而且有些院线以全天全场排片的方式来支持电影,这真的很夸张,小四意淫得到这种地步,实属罕见……手法很残忍,却又很合理。

我还是期待贺岁片的时候能够看到更好的《小时代2》,希望它有所变化吧。观后感》

小时代观后感【篇9】

第一次见到郭敬明那张挂着明媚笑脸的照片,是我在微博乱打乱撞发现的。他洁白的牙齿伴着被染成金黄的发,阳光特意从云层中钻出来,凝住了他的笑脸,将他刻进了我的脑海。这张照片下是一段郭敬明的文字,忧伤清新的文笔顿时打动了我。那时候心中想着:嗯,原来这就是小四啊,好像前几天是有听同学说起过,写的小说似乎很有名呢。抱着好奇心打开了百度百科,我从此踏入了他的世界。

他只有大约1.53m的身高,而这也是让我引起了共鸣的重要原因。我从小到大身高都位于全班倒数,而他如今稳稳地坐在最世文化董事长的位置,拥有着多少人想不到的荣耀,而我,是否也可以像他一样,突破重重阻碍,成为天上一颗虽小却力量无穷的明星?我以一种学习的心态,翻开了他的《夏至未至》。熟悉的忧伤气息扑面而来,我的心绪跟着他的文字在群山之间攀登,有过欢笑也有过泪水。《小时代》系列小说我并没有追看,我不喜欢等待。因为不曾给予太多关注,所以直到今年夏天七月,当同学们张口闭口讨论的都是《小时代》电影的时候,我才注意到它,这部令我们观看之后感动、激动的作品,这部让主角们从书中走出来和我们见面的电影。

在经历一次票卖完和一次没场次后,我终于在第三次看到了这部电影,但我并未失去对它的期待,在一阵阵自己都能感觉到的剧烈心跳声中,握住好友的手走入放映室内。《小时代》电影既是小四第一次导演的电影,又是他自己历经大约五年写的剧本。我通过影片,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小四倾注在其中的心血,那些人那些事,像是真的,其中的很多事都是平常青春路上的点点滴滴。我经常因为身高和肤色偏黑被排斥、被嘲笑、遭受白眼。因为我从小就是一个爱哭鬼,所以每次遇到这些事就总是忍不住哭泣。在我落寞无助时,却总有好友在安慰我,给我鼓励,让我拥有走下去的信心。我和好友也有过一起被老师叫去罚站的时候,有过跑完八百米互相搀扶着一步步挪回教室的时候,有过一方考试考砸,另一方帮助补习的时候我们的互相帮助,共同经历的那些事,如今成为《小时代》的影子,让我的心在观影时不住颤动,眼角不时有泪滑落。有时看到一个情节就觉得好熟悉,看到林萧、南湘、顾里和唐宛如的亲密无间就联想到自己的好友,看到她们遇到意外就在心里为她们担忧我真的觉得那就是我们生活中的真人真事,她们就是我们,我们就是她们,我们都是一样的,我们没有任何区别。

我对于《小时代》,不是追赶潮流,不是喜欢忧伤,我只是喜欢那种真实、不做作、贴近生活的感觉,喜欢能让我从中感觉到生活的影子,能调动我的情绪随着情节的发展而起伏的作品。这一点,是小四让我感受到。《小时代》,其实就在我们身边。

小时代观后感【篇10】

谈谈《小时代》吧,之前对这个系列还从未出过声,因为没看过,自己没兴趣大不了不看,去年网络上关于该系列两派的呛声自然也就没参与了。偶然的机会看了《小时代3:刺金时代》,也是被人邀请去的,也是硬着头皮去的,因为自己对这个兴趣不大,看完之后揣摩了一下,还是找来了前两部补习了一下,总结了一些观点。

说起《小时代》,争议二字是必定逃不掉的,去年暑期的盛况历历在目,用句学者的话来形容就是:《小时代》可以称之为断代史了。电影基本代表了70、80后与90后之间的代沟问题,无论是电影中强调的物质享受精神还是俊男靓女的天下这些表述,都被放大到了超出电影的层面,上升到世界观和价值观博弈的级别。其实系列所标榜的便是物质生活的享受,片中极尽奢华的服装饰品,各种世界顶尖名牌汇聚于此,其中的拜金主义、物质至上价值观引来了网友们的争议热潮。

其实大可不必如此上纲上线,平心而论网络热潮争议的观点大多集中在电影中所囊括的意识流问题,而不是电影的本身。该系列的前两部共收入了7.7亿票房,粉丝的力量无穷大。其实小时代现象换一种角度来考虑,以中学生们对该片的态度,就相当80后当年在学校期间猛追香港四大天王那样类似,在老一辈眼中不可理喻,同样谓之代沟。

纵观《小时代》系列中对爱情和物质的描述比较直接,也比较理想化,尤其是第三部,正是处于做梦年龄的少年少女们比较向往的一种。时尚的装束、华丽之梦般的情感,对生活和物质享受的追求,谁都做过这样的梦。或许就像我们当年那样,处于花样年华时代,没有经历过社会的洗礼,没有认识到现实的参考,从情感到物质,一切表面光鲜,理想化的追求都成为了精神食粮,而《小时代》系列则是把握到那个年龄段的做梦少年少女的心态,将之影像化。谁都有过轻狂的时候,或许不是暑期档变年轻了,而是我们变老了。

因此这就是《小时代》的精神内核,如同少女漫画一样,华丽得不切合实际,都是浮云。这里当然不是为其立牌坊,只是就事论事,简单的人民内部矛盾大可不必上升到阶级层面。当然这里还要研究下电影本身,从电影的角度来说,《小时代3》留给了观众什么。

从前两部的状态来说,可以承认的一点是,郭敬明是个成功的作家、成功的商人,但绝不是个成功的导演。毕竟郭不是科班出身,《小时代》前两部单从电影的本身来说,七零八落的叙事结构,节奏缓慢,毫无意义的镜头堆砌,让电影变得华而不实,称之为MV、幻灯片也不过分。这种状况到了第二集有点改观,叙事相对流畅,但还是缺少合理的剧情冲突点。等到了第三集《小时代3:刺金时代》,让人眼前一亮,郭敬明的导演手法谈不上蜕变,但比起一年之前进步了许多,这是该片值得肯定的地方。

首先该片的剧情冲突更为合理,四姐妹的友情与纠葛在电影中进行了大量的铺垫,电影后半部分她们遭遇到的波折和苦难,乃至友情的破裂,绝非第二集那样毫无征兆的出现,而是有了十足的理由。企业剧变,爱人的离去,各自的心事与突如其来的剧情转折,让本片角色不再动不动大笑,不再动不动哭泣和大喊大叫,电影的人物冲突经历了前期的铺垫在后半部分集中为一个点爆发出来,让本片的叙事前半轻松华丽,后半紧张黑暗。虽然郭导演依然对华丽镜头的偏爱让本片的节奏调控仍然出现了一些问题,但总体来说,电影的观感提升了不少。

电影中,比较重要的情节,便是陈学冬饰演的周崇光变脸,与后者神似的外国模特陆烧出现。这样变脸的情节在很多影视剧中屡见不鲜。比如都教授的《拥抱太阳的月亮》。还要片中cos《碟中谍》的搞笑戏,幻想中的桥段与现实真正的桥段之间的差异造成的反差感,这些都是典型的电影剧作处理手法,让电影情节性也有了提升。

另一个重要的地方在于该片的主题更加明确。《小时代1》相当于一个没有主题的时尚秀,第二集则突出了友情的考验,第三集则更加鲜明,郭敬明坦言,在《小时代3》中,主题与前两部与众不同,虽然都市姐妹情谊与爱恨依旧是故事内容,但是更为着力去传达爱的主题。其实他的话只说对了一半,在片中爱和友情的主线都很明确,而且一个重要的环节,《小时代》发展到第三部,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华丽梦境和拜金控,而变得现实了一些。

《小时代3》其实关注的就是时代姐妹花在社会中遇到的现实问题,从大学校园转向社会,其中经历过欺骗,背叛等等,经历了前两部的洗礼,社会的物欲横流和尖锐的矛盾冲突让每个人物都成长得来之不易,现实在本片中被放到一个比较重要的层面,无论是公司高层的骤变,还是偷盗财务报表想象与现实前后的反差,后半部分四姐妹各自的情感线也都在各自现实冲击下摇摇欲坠,现实问题这个前两部不太重要的环节在本片中得到相应的提升,进而引申到情感在现实中的考验,还是那句老话,《小时代》好似少女漫画,一场华丽缤纷的美梦。《小时代3》中虽然依旧是各式奢侈品引人注目,但经历了前两部的洗礼,片中的主角正式进入了复杂的社会,让郭敬明口中那份爱在现实的成长中变得更加深刻而已,这就是该片比前两部优秀的地方。

90、95后的所向往的爱情都很简单,一心一意,一生一世即可,或许这个年龄段的朋友很多没有经历过社会洗礼,就像80年代当年这个年龄段所做的猛追潮流的梦一样。在《小时代3》,虽然爱情历经波折,男女主角性格、观念巨大冲突,但都不放弃寻找真爱。这个系列虽骂声不断,但不要忘记,所有人都要经历那一段爱做梦的年龄,是该片票房高涨的原因之一。

当然本片也是就事论事,自己的年龄也跟片中所塑造的价值观相距甚远,只是讨论电影层面的问题。《小时代3》不足之处仍有发挥空间,只是相对前两部的进步,更重要的是,本片更像、或更有理由被称之为一部纯正的电影了。

小时代观后感【篇11】

十二年前,以平面模特身份出道,而后又成为很多歌手MV里的主角,这个长相靓丽清纯的女孩当时也就属于遇见后会觉得脸熟却很难想起来她究竟姓甚名谁的那一类型,几年后她出演了自己的大银幕处女作《沉睡的青春》,尽管郭碧婷在其中担任女一号戏份很重,她的表演也给人印象郊外深刻,但这并没有让她的演艺事业因此飞黄腾达,反而在影视方面突然沉寂下来,直到2008年出演益达口香糖的广告而走红,还因此获得益达女孩的雅誉,此后她又参演了有限的影视作品,但还是不咸不淡。

被郭敬明跨界执导电影《小时代》后,郭碧婷才真正在演艺圈走红并得到更多认同,郭碧婷由此接连出演了《爱情进化论》、《风中家族》等作品。尽管《小时代》电影本身在业界的评价并不高,但这并未妨碍该系列影片的票房成绩,郭碧婷的表演本身也在突破过往的自己,这使得我想起多年前的吴镇宇和黄秋生,他们最先出道的时候也出演了很多评价极差的影视剧,甚至直接被视为烂到不能再烂的影视剧里,他们那怕只有近乎被忽略的戏份也竭力在其中试图给观众留意到独特的自己,从这个角度而言,郭碧婷比他们幸运得多。

《小时代》系列里的角色是延续的,只有几部电影都看过的人才会更好对比出郭碧婷对于南湘这一角色的变化过程,我更期待的是能在不久后上映的《爱情进化论》里看到一个不一样的郭碧婷。尽管世俗社会里女性都不愿意谈到自己的年龄,大家也都尽量不去说到女性年龄的话题,但我还是说明,三十而立的老话对于眼下的郭碧婷而言正是适得其所,她今年刚好30岁,还有无限的未来。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斯大林格勒观后感1500字系列》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电影的观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斯大林格勒观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