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观后感 · 被现实扭曲的人性读后感

被现实扭曲的人性读后感

被阉割的人性——观《沙漠之花》有感。

我们经常会观看一些视频或者电影,我们会在观看的过程产生很多不一样的想法,有了想法和感触,为了不让它遗忘,最好是写一篇观后感。写观后感可以让我们杂乱的思维得到整理。您是否正在想怎么样才能写好的观后感呢?为此,小编特意呈上“被阉割的人性——观《沙漠之花》有感”,希望能帮助到你的学习和工作!

被阉割的人性——观《沙漠之花》
华莉丝·迪里,是世界顶级模特,她的身上有一种黑人所特有的野性和坚毅。从T形台上走来的她,好像穿越干裂的沙漠,风把所有表情都吹去了,只剩下纯粹的美。可谁知道这朵“沙漠之花”曾经有过非人的经历。2009年,迪里的自传《沙漠之花》被搬上银幕,全世界的人都认识了这样一个词语——“割礼”。
当杂志人问及人生最重要的日子,迪里说:三岁,被施割礼的那天。这最重要的一天不是星探发现她的那一天,不是登上杂志封面的那一天,不是遇见心上人的那一天……是比平常任何一天都要平常的日子,一个三岁女孩在一块肮脏的岩石上,被那个面无表情的女人割去生殖器,再把通道缝合,只漏一个小孔。工具是两块肮脏的刀片和一根锋利的荆棘。她的母亲充当帮凶,听任那撕心裂肺的号叫而无动于衷。“妈妈——妈妈——”她的妈妈就在她身边,却没有保护。石块上留下一滩浓血,沙土遮住天,皲裂的非洲大地依然在沉睡。电影在这里做了很好的处理,到最后我们已经听不见小女孩的哭喊了,背景音乐变成幽怨的钢琴曲,那一声声“妈妈——”在观众心里沉沉回想。
“割下来的东西或许被小鸟吃了吧”迪里眼含泪花,平静地离开了。当我看到这样的画面,长久以来对非洲的神往彻底沦陷。这个孕育博尔特、奥巴马的狂放之地,几千年来竟然借着宗教之名,一次又一次对女性进行惨无人道的虐杀。美其名曰:守贞。他们认为女性两腿之间是包藏祸害的不洁之物,为了让女孩在出嫁之前保持处女之身,3岁——15岁的女孩都要进行阉割之礼,在新婚之夜,由丈夫用利器划开来验明正身,在血肉模糊中以泄私欲。伤口一次次被撕裂,再长好,再撕裂。男人可以有很多妻子,女人只能有一个丈夫。那件事让男人有更多的后代,女人每一次都是死里逃生。无爱的性,无欲的性,即使是动物也比这快了吧。据统计,在19世纪,每一天都有近6000儿童面临被割的危险,而有百分之三十的孩子在割礼时丧生,又有百分之二十的人在分娩时被夺去性命。截止2013年依然有消息传出,在非洲某地有几百人被秘密施刑。在一个宣称世界和平、人人平等的时代,无数女性交出了自己的生命。
既然那里是污秽的,敢问哪一个人不是在那里孕育,不是在那里出生?男人和女人从来没有真正的平等过。从上帝造人开始,女人就只能是男人身上的一根肋骨,一个附属品。如果生命可以这样卑微,我宁愿不要。男人们,请拿走你的肋骨!我们宁愿是泥水,在尘世中聚起一个形状,最后消失于无形。遗憾的是,不是所有的女性都要求平等,她们在忍受剧痛的同时,也一并忍受了贫穷、饥饿、愚昧。一切都是合理的,世世代代的女人都是这样。心甘情愿地把自己变成一个残缺的人,一声不响地接受最虚伪的惩罚。男人们理直气壮的地施暴,嚣张跋扈地限时威严。生殖器被阉割了,还有什么也同时消失了?
影片有几个镜头不经意的演绎了那种麻木的人性。一个是三岁的割礼,母亲面无表情的绑架,容忍别人伤害自己的孩子。一个是迪里的未婚夫,一个60多岁的老头指着自己的手表问:“你喜欢它吗”。一个是迪里去往英国做女佣,上飞机前,婆婆毫不迟疑的转身,就把一个小女孩交到了千里之外。一个是手术台上,迪里痉挛似的抽痛,男护士颠倒黑白的斥责。认为迪里暴露私处来做手术是整个种族的耻辱。
“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孔子在九泉之下怕也要死不瞑目了。女子被冠以心机阴暗的代名词。这也为欺世盗名,欺侮女性者找到了借口。所以中国女人裹小脚,像鸭子一样,小心翼翼走了上千年。传说聪明的母亲会在孩子脚里包上刀片,以加速脚的腐烂、变形,最后达到三寸金莲的效果。实在是一种变态的美。而实际上,小脚走路使大腿绷紧,有利于保持阴道狭窄,又一个不可告人的目的。
“小人”有“孩子”之说,“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也许是圣人对天下女性的悲悯。女子单纯感性,脆弱温和,是要像孩子一样爱护照顾的。
沙漠之花,开在寸草不生的戈壁。被阉割的人性,依然荆棘丛生。悲剧不是看不到美,而是看到美,每一刻都在死去。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扩展阅读

电影沙漠之花观后感欣赏


《沙漠之花》是一部由英国、德国和奥地利共同制作的剧情电影,影片根据索马里黑人模特华莉丝迪里自传书籍改编,主()要讲述了主人公华莉丝从牧羊女变成世界名模的故事。网友们对这部电影有怎样的感受呢?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虽然电影讲的是一位少女是如何从牧羊女变成世界名模的。但是实际上是讲非洲妇女受到的残酷和不公平。

要不是电影里的这位名模走出她的生活,走向世界,非洲妇女会一直受到这样的折磨。

我一直在犹豫要不要看这部电影。因为这部电影讲的是关于非洲黑人的故事。我一直没看这部电影是因为非洲人代表贫困,落后,大家对于黑人的偏见,影响了我。我一直以为我是爱好和平,没有歧视种族的人。但是打开电影,我对于非洲人的生活一点都不感兴趣。我对于黑人还是有偏见的。看到最后,我只有同情与震惊。非洲实在是太落后了。比你想象中的,还要落魄与不堪。

看看这部电影到底讲了什么?

1.流浪在伦敦街头。

电影一开头就是少女华莉丝在沙漠放羊。

镜头转到了伦敦,华莉丝的街头流浪,让我想到北漂的人群。她比北漂的人更苦,随时都会被遣送回国,送回她想逃离的沙漠。

华莉丝身无分文,一直跟着一位伦敦跳舞的女孩。当然那女孩很嫌弃她,但是她一直跟着她。她说她没有住的地方,那女孩答应让她住一晚。但是旅馆老板娘不愿意,在两个女孩的哀求下,老板娘同意了。华莉丝激动的叫她妈妈。

看似冷酷的老板娘,还是容忍跳舞女孩一天又一天的把华莉丝带回旅馆。因为华莉丝把房间打扫的很干净。

沙漠的生活和伦敦的生活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她不愿意再回到沙漠。在伦敦的街头流浪,也是不愿意回去的。

2.在快餐店工作。

因为华莉丝在遇到女孩家里表现的很好,不仅留在了旅馆,女孩还给她介绍了工作。

她在一家快餐店工作,被一位摄影师看中了,给她名片,邀请她去拍摄。她本想把名片扔进垃圾桶,但是最后还是收起来了。

女孩当天的面试又泡汤了,很不开心,华莉丝陪女孩去了酒吧。

在那里也有男人和她搭讪,想和她待一晚,华莉丝逃走了。回到旅馆看到女孩在做爱。

她很不能理解。

只有华莉丝和女孩的时候,女孩告诉她,这是正常的性生活,但是华莉丝受了割礼。没法儿有正常的性生活。

她知道了自己受到了什么样的摧残。

摄影师又来快餐店吃饭,华莉丝没有搭理他。

她和女孩在街头吃东西,她把名片拿了出来,说这人要她去拍摄。那女孩一看是伦敦小有名气的摄影师,华莉丝决定去拍摄。

她疼的难受,女孩带她去医院。医生说她要做手术,就找来索马里的男护士,帮医生翻译。医生让女孩尽快做手术,护士却让女孩遵守传统。华莉丝离开了,走到旅馆,想到自己是千辛万苦才来到伦敦的,她就回去做手术了。

3.华莉丝的模特之旅。

华莉丝被摄影师介绍去了一家模特经纪公司。她开始被培训怎么做模特。

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她还是比较受欢迎的。公司负责人决定带她出国。但是发生了意外,她的护照过期了,她留在伦敦都是问题,随时都会被送回沙漠。

她也挺害怕的。就在这时,旅馆的一男子看到华莉丝要成功,很喜欢她,很愿意帮她。

两人登记结婚,但是华莉丝不愿意和他同房,因为她不喜欢他,跟他在一起只是为了能拿到伦敦的长期居留证。

她也是备受名义上的老公的折磨。一年后,她拿到了伦敦长期居留证。她和男子离婚。

随着她的名气越来越大,大家对她的成名经历都很好奇。

一家杂志记者问她,哪一天是改变她的一天。

她说,是在她三岁那年母亲强迫她接受的割礼。

她受到更多的关注。她打破的传统的桎梏,她也帮助更多非洲女孩走出这样的桎梏。

她的妹妹因为受不住割礼死了,还有另一个妹妹在生孩子的时候,也是因为割礼而死。

她说到在《古兰经》上没有这样的传统,在现实生活中确是存在的。这是一种对妇女儿童来说,不公平的现象。

要不是她父亲要她嫁给一位60岁的老头,只因为几匹骆驼,她也不会逃走去找她婆婆。

她能活着到她婆婆那里,就是一种幸运。

但是婆婆家不能收留她,她去给驻伦敦大使馆夫人的姨妈做女佣。战争爆发后,姨妈要回国,她没有回去,她要留在伦敦。

从牧羊女到世界名模,她走出了沙漠,到不如说,她是走出了传统的桎梏。

非洲的落后和他们的落后的传统,习俗是分不开的,总要有一个声音来说出这样的不公平。而华莉丝就充当了这样的使命。

非洲想要发展起来,非得打破这些陋习不可。

沙漠之花观后感800字精选


看电影的视角不同,我们对电影的理解也会不同,观后感会收到个人因素的影响。我们可以把撰写观后感,当作抒发内心想法的渠道,观后感能够帮助我们重整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观后感能够帮助我们对作品理解得更加到位。推荐你看看以下的沙漠之花观后感,敬请参阅本文!

沙漠之花观后感【篇1】

每一个女人都做很多五彩缤纷的梦,在中国,一百多年前,这个梦也许是不用裹小脚,几十年前,这个梦是上学读书,十几年前是同工同酬;在西方,几百年前,是选举是工作,几十年前,是自我价值,十几年前,是向前一步。

可是,在非洲,每一个女人都有一种天生的宿命,一种无法选择的缺憾,他叫割礼。电影里的画面,荒凉而凄苦,在半山腰上,一块稍显平整的石头,不远处的树木都是枯死的,毫无任何医学常识的老婆子,用古旧的铁具给三四岁的女孩子切除全部的外生殖器,我耳边依然记得那个响彻山谷的哭喊声,所有的挣扎在茫茫戈壁,更加的孤苦无依。

电影结束的时候,我几乎还是不能相信这样的习俗,这样的故事。我又查了很多的文字资料,关于割礼习俗的种种,最常见的一个理由是:女人双腿之间,有“不洁净”的、让男人沉溺的东西,只有当这些东西被移除以后,女性才是干净、美丽和有教养的。几乎出生就是错,生命伊始就要修正这种莫须有的罪名,这就是女人,被割除什么,才有人生。

不看书的时候,我们真幸运,再也不用面对这种可怕的酷刑,肉体的折磨。但仔细审视,熙熙攘攘的周围,我依然感到有什么从我们身上被割走了。作为一个女生,你小时候会不会有一个梦,去做警察或者飞行员,会不会有个声音告诉你,这不适合一个女生。长大一点的时候,你有没有想过环游世界,但总有人劝你相夫教子。甚至,即使你的丈夫出轨外遇,依然有会告诉你,为了孩子为了家,忍一忍。我们的世界好像总有一些选择一些想法被割走了。

而这个黑人超模华丽丝•迪里的故事,就是不断丢失的找回来,不断把被割走的补回来,哪怕疼,哪怕只有一点点可能。我相信和喜欢这个故事,尽管我依然承认这个故事里好像还有千万分之一的幸运,作为一个清洁工被星探发现,成为世界级的名模。如果她只是一个清洁工呢?可能这就不是一个会变成电影的故事,但他一定是我们大多数人都会走过的路。在快餐厅,收拾着桌面,扫地拖地,偶尔偷吃着客人的剩饭,可即便这样,她已经不同于她的妹妹,她家乡很多女人,嫁给一个老头,忍受性爱生子的痛苦,然后一点一点丢掉人生的所有可能。

可是,我们想要成就的,我们想要争取的,我想要为自己赢得的更多一点点可能,也许都伴随着别人的白眼和嘲笑,电影里有一个片段,华丽丝忍受割礼的疼痛,被朋友送进了医院,在白人医生带着震惊和不解检查之后,同乡人却给了她巨大的谩骂和侮辱。她几乎要放弃修正这一切,改变这种疼痛的可能了,她哭出走出医院,我想那是认命。但还好,她又用巨大的勇气返回医院,这是为自己的幸福和人生,做出的最重要的选择。

我想,每一个成长的路上,可能都有一瞬间的认怂,也可能终究提起来勇气,一往向前。因为我们都需要更完整的去生活,无论生理还是心理的,让每一丝阴暗都能得到阳光,都能感受温暖。我们不断接纳那些残缺,我们不断与自己和解。这就是最后,华丽丝面对镜头,平静的讲述这个故事的结局吧。

女性,平等,赢得尊重,不是口号,不是学术,是每一个人用心完整的生活,明白自己的渴望,按照自己的意愿争取所有的可能。

现在,今天,但愿再也没有什么从我们的身体我们的心理被割走。

我们,有勇气有能力完整的生活!

沙漠之花观后感【篇2】

你是通过什么来判断一个人究竟来自何方?肤色、口音、语言、习俗,还是其他什么?更多的时候,我们还是只有亲耳听到才能知晓对方究竟来自何处,而更更多的时候,即使我们知道了那个地方,我们对它依旧几乎一无所知。所以,当华莉丝说出索马里的时候,我还真是稍稍惊讶了一下,实在是很少听到“索马里”没有跟“海盗”连在一起,当然,对索马里我也只有听过索马里海盗而已。

只是这部电影让我了解到了不止存在于索马里,包括非洲、亚洲,甚至欧洲、美洲,都存在的一项古老的仪式——割礼,更准确地说是女性割礼。其实,我一点都不想叫它“礼”,那哪里是什么礼,分明就是刑。在看这部电影之前,我曾经很手贱地查过女性割礼,那个时候,一边看着上面的解释和阐述,一边觉得痛心无比,比起让中国人痛恨不已地缠足,女性割礼绝对有过之而无不及。

到底什么是割礼?我已经不想再把它的解释复制粘贴一遍了,想知道的可以自己搜索一下,或者看了《沙漠之花》,你也可以了解个大概。我只是忍不住喟叹,无论是割礼,还是缠足,这类根深蒂固的习俗和传统,总是能让最亲近的父母亲人,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孩子痛苦地挣扎,也要狠下心。传统的力量真是不可谓不强大。记得以前听过翱翔天空的鹰把自己的孩子从高高的悬崖扔下,锻炼它们的翅膀,让它们获得飞翔的能力。且不管这小故事原本想告诉人们什么,只是从某个侧面也可以看出,所谓以爱之名的力量有多强大。而往往最深刻、最令人无奈,却又偏偏难以言说的伤害都源于传统和爱。

不得不承认,有些从小便知的观念还真是根深蒂固,要改变起来真的是相当困难。因为无论外人如何说,只要当事人固执地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你照样没辙。好在华莉丝足够勇敢,从她十二岁时为反抗嫁给六十岁的老叟而穿越沙漠投奔摩加迪沙的外婆起,就已经昭示着她的一生已不可能“传统”。

医院的那一段,对我的印象极为深刻,华莉丝在检查台上一脸羞辱而隐忍,医生看到伤口吃惊而遗憾。最最可恶的是那个医院的护工,同来自索马里,只不过是个男性,自以为是的卫道者。每一个一脸正义自以为自己是所谓的道德扞卫者和所谓的传统守护者,并因此给他人盖棺定罪惩罚侮辱的人,都是道貌岸然的人渣!这等人渣的几句话还真不是心理承受能力差的人能扛得住的,当然,华莉丝不属于这类人。虽然一开始她从医院跑了出来,但后来她还是回到医院接受手术,被割掉的东西不可能再复原,但她可以选择让自己少一点痛苦。

从沙漠中的牧羊女走向世界顶级名模,无疑,她是有幸运的,被摄影大师赏识,一步步踏进时尚圈。不要说是什么苦难造就成功之类的话,虽然各国都有这类习语。苦难就是苦难,它本身并不会孕育任何福祉,同样的苦难下,有人走向辉煌,也有人如烂泥一般将自己融入泥淖。而就华莉丝身上的苦难来说,即使许我以相同的成功而让我经历相同的苦难,绝对,绝对死也不换。

影片是根据华莉丝?迪里的自传改编的,所以这个故事是真实的,至少是艺术上的真实,当然,一般而言,现实要比艺术真实得多,其实也就是残忍得多,要知道全世界有1.3亿女性遭受过割礼。华莉丝在成名之后一直致力于反对割礼的运动,她也是第一位公开谈论和反对女性割礼的女士,虽然现在很多国家已经禁止女性割礼,但传统的力量有时真的是很可怕,时至今日,全世界每天仍有超过6000个女童致残,每年有超过两百万的女性接受割礼。

真庆幸,自己生活在已经废除缠足陋习的时代。可能比起缠足的废除,女性割礼的废除之路要更艰难。

沙漠之花观后感【篇3】

世界名模华莉丝.迪里,是出生于非洲索马里的牧游人,天生叛逆,不甘心父亲的安排,嫁给一个老人换取5头骆驼的命运,勇于逃婚,独自一人,穿越沙漠来到首都,为了生存,她辗转于姐姐,姨妈,舅妈家中,做保姆,做仆人,甚至在工地里做过建筑工,在麦当劳后场擦地板,她善于抓住机会,一人前往英国伦敦,从此以后开始了她模特的拍摄生涯,如鱼得水,因需要奔赴不同国家,外籍人口没有护照的难题,她勇于一试,假结婚,与奥沙利文,尼盖尔假结婚为得到护照,不被赶回非洲,最终找到了自己的真命天子,并诞下一子,而她的模样生涯,还在继续辉煌和前进。

书中简单一笔而过她一生的过程,并未深入,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非洲女性割礼的残酷,不被割礼的女性被视为不贞,没有地位,得不到尊重,嫁不出去。这种恶心邪恶的风俗,残害了多少少女和女性,而且遍布及广,还在继续,对女性的身心体造成了严重的伤害,从小受过割礼的华莉丝,明白了其中的痛苦,作一名国际名模,即使身后光芒万丈,站在高一点的位置,她没有忘记自己平穷的出生的故乡,反而更加懂得感恩,她是幸福的,主动的担任了联合国特使,大胆反抗,掀露这些背后隐藏的陋习,创办了沙漠之花基金会,为非洲乃至其他国家,已经受害的女性及即将受害的女性奔走呼吁。

沙漠之花,一种开于沙漠的花朵,坚韧,倔强,不服输。

沙漠之花观后感【篇4】

因为喜欢《沙漠之花》这部电影,便找了同名书来看,没想到书比电影更好看。

电影着重于“割礼”,书的内容比较具体,详细的述说了华莉丝.迪里在不同时期的生活状态。因看过电影的缘故,我的注意力没有集中在“割礼”上。

读完,如鲠在喉。好些片段让人揪心。比如:华莉丝通过拍纪录片重返故土,与母亲、弟弟久别重逢;摩加迪沙城里发生的战争,让华莉丝的亲人受到侵袭,包括让她的乐天派舅舅失去生命;华莉丝的弟弟“老头”因病死在姐姐阿曼的怀里,几天后阿曼也离世……

她的几个重要时期:游牧生活、在摩加迪沙生活、女仆生涯,生活状态总离不开忙碌、奔波、艰苦。

我很喜欢《怀乡思绪》那个章节,其中有她的知足与感恩,她感激生命里一切不起眼的馈赠,不会像别人那样心心念着各种各样毫无意义的小烦恼,以简单的方式享受生命,不计较名利。

这段,让我想到了她在索马里沙漠时行走时的常见状态——轻装前行,在那段岁月里,他们一家人不抱怨不满,不聊死亡,因为悲观消沉只会耗尽他们的能量。

联想到自己生活中曾发生的事,比如经历了什么之后,即便那些事儿已过去很久了,可是想到时还是会此不平息。还想到一个画面,现在想来挺有意思的——高中时的一个女同桌在试卷发下来之后,将她的每道做错的题指给我看,给我解释她是因何故才做错了那些题,叹息她本来是可以做对的。

没有太多人是活得很容易的,你如果追问起他人的经历,会发现很多人的一生里,都遇见过不公、伤悲、遗憾、艰辛。如果要认真细数起伤痕,真的会把自己折磨疯了的。

在我们的人生中,或许需要一股叛逆劲,像华莉丝那样,勇往直前,冲破桎梏。对于失去、被拒等一系列不那么令人愉快的事物,也应该像华莉丝那样,对自己说一声:接着走吧,姑娘。

沙漠之花观后感【篇5】

我走进书店,很快进入视野的是一本十分奇特的书。

它的内容与别的书大不相同,虽然对于旁人来说,或许不是特别起眼,但对我来说,却意义非凡。

因为,主角与我十分相似。

父母在外工作,几乎没怎么回过家,从小尝不到亲情的味道。在外人面前笑得甜蜜,让人觉得既开朗又亲切,可在私底下却是一颗脆弱的玻璃心。

这不就是我吗?

但她与我有一点不一样。我只会哭,只会闹。而她却很坚强,足够坚强。在人面前是个女汉子,总是会帮助他人,所有事永远自己扛着。她像朵带刺的玫瑰花,刺不一定会蛰伤他人,或许只是将刺对向自己,将美丽的花朝向别人。

《沙漠之花》只是一本青春励志小说,不像别的名著一样耀眼,也不是什么伟大的作家的创作,但它却让我知晓了许多。

人生的起起落落都是常态,坦然面对其实挺好。一直坚持,才能领会人生的真正意义。

沙漠之花观后感【篇6】

寒风中的玫瑰花——读《沙漠之花》有感400字:

我走进书店,很快进入视野的是一本十分奇特的书。由于我十分爱读一些励志的书籍,因此就特意查阅了一些资料,有意挑选了《沙漠之花》这本书,读过之后,让我非常惊奇,对我也有不少帮助。

它的内容与别的书大不相同,虽然对于旁人来说,或许不是特别起眼,但对我来说,却意义非凡。

因为,主角与我十分相似。父母在外工作,几乎没怎么回过家,从小尝不到亲情的味道。在外人面前笑得甜蜜,让人觉得既开朗又亲切,可在私底下却是一颗脆弱的玻璃心。这不就是我吗?但她与我有一点不一样。我只会哭,只会闹。而她却很坚强,足够坚强。在人面前是个女汉子,总是会帮助他人,所有事永远自己扛着。她像朵带刺的玫瑰花,刺不一定会蛰伤他人,或许只是将刺对向自己,将美丽的花朝向别人。

《沙漠之花》只是一本青春励志小说,不像别的名著一样耀眼,也不是什么伟大的作家的创作,但它却让我知晓了许多。

人生的起起落落都是常态,坦然面对其实挺好。一直坚持,才能领会人生的真正意义。

书籍《沙漠之花》图

沙漠之花观后感【篇7】

天下午逃班回家,在傍晚昏暗的小屋里,对着本子看完了这部电影。

某年某月某日某某某给我讲了这部电影,我完全被吸引了。但是却一直忘记看。今天下午特别想看个电影,突然想到了这部。本以为会压抑,沉重,因为最近心情本来就够压抑的了,所以腻烦那类的片。但没想到没我想的那样沉重,风格还算轻松。当然除了那残忍的“割礼”,对于3岁的孩子来说,惨不忍睹。

片子诠释方式很好,用插叙的方法,使得故事不那么枯燥。每一段回忆,都是痛苦万分的。

有时候生活真的充满了很多无奈,我们无法选择出生,生活的环境。作为3岁的孩子无力对抗。但是当我们哪怕有一丝力量对抗下去的时候,就要与命运抗争到底,坚持自己的信念。

女主人公如果没有这点精神,就不可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当然也有运气,但是运气是给内心强大,有实力的认的,否则再好的运气和机遇也会被错失。

”割礼“摧残女性的身心,这是违背自然的,泯灭人性的,也是男权主义对女性的一种压制。当女主角在最后一次演讲里说的:“我曾经憎恨自己是个女人,但是现在我为自己作为一个女人而感到骄傲。”这是因为她找回了女性的尊严和价值,她曾经习惯了那样一个“割礼”的事实,认为是应该的,到后来她认识到,这是对女性的一种残害。让女性用如此残忍的方式为男人保持“贞洁”,而男人却有三妻四妾。那个可以当她爷爷的糟老头,竟然要她做她的第四任妻子,真让人作呕。如果不是她与命运如此抗争,穿过沙漠逃了出去,她的命运可想而知。

女性无论到什么时候都要维护自己的尊严,不能逆来顺受,不可委屈求全,不能任命运摆布。女人的美,不只是外表,更重要的是内心的强大~~

沙漠之花观后感【篇8】

这电影总感觉怪怪的,一开始看像是人物传记,到后来,就变成一个模特的传奇里程,再到后来,变成国际卫生组织或是什么医学组织的宣传片了。故事主角和那个叫哈罗德的黑人也没有交代。

这实在伦敦拍的电影,好极了,加分!还有那个玛丽莲,是个英国人,而且留着六七十年代的英国发型,太赞了。

花痴发完了,我还是想讲一下这电影给我带来的。她里面说的那个故事,和我是没有关系,何况我们是东方人,这不是我们的文化习俗,而我们的文化习俗陋习,这该是我们的导演解决的。我所关注的是女主角最后的那段演讲。

她坐在休息室半个小时,没有发出任何声音,喝了一杯水,淡淡的走向演讲台。首先,她安静了30秒,然后用安静的声音阐述,面无表情,并且始终如此。没有任何高潮低谷,只有语气的变换和语速的变化。但是造成的效果是全场被带入她所要表达的压抑感之中,深深的入侵了每个人的内心。她的面部表情,是一种经历过那些她所说的事才会有的苦涩表情,始终如此。

这样的演讲,太出色了。也许对她;来说,她只不过是把自己的事情放在演讲台上讲出来罢了,可是造成的效果实在是太惊人了。

我为这样的演讲鼓掌。但是!我自己是不会学习这样的演讲,我所追求的,还是那股气场,那种华丽。我们所要表达的方式不同,但我相信,效果是一样的。

荒野中的人性 ——我观《荒野猎人》


荒野中的人性
——我观《荒野猎人》
文/史先慧
年后的第一次大休,去支持了小李子的《荒野猎人》。
故事情节并不复杂。白人入侵美国中西部,大肆砍伐森林,猎杀野兽,与当地土著矛盾尖锐。主角格拉斯与同伴入侵苏族领地,大量猎杀动物获取皮草,受到苏族人围攻,死伤过半,乘船撤离。苏族人穷追不舍,无奈弃船上岸,森林荒野里逃生。格拉斯误入熊领地,遭母熊攻击。虽最终击杀了母熊,但在双方激烈较量中也遍体鳞伤,体无完肤,咽喉撕裂,血流汩汩,一度昏迷,奄奄一息。同伴只得用担架抬着格拉斯逃亡。
大雨,暴雪,陡峭的山路,里族人的追击,加上菲茨杰拉德为代表的不满抱怨声,队长亨利终于做出帮格拉斯痛快“上路”的决定。可犹豫再三,仍下不了手。于是一百美金高额悬赏,征求队员留下来守护格拉斯,陪伴他度过生命的最后时光,并要好好安葬。格拉斯与印第安女子一起生的儿子霍克及儿子的好友吉姆无偿留下来,以便所有赏金留给菲茨杰拉德使其勉强留下。
“只要得一息尚存,就不能退缩。深呼吸,不要间断,深呼吸。”妻子温柔的话语反复在耳边回响,唤醒格拉斯生的欲望。其生命的坚韧激起菲茨杰拉德的烦感,多次目露凶光。终于趁霍克与吉姆都不在场,逼迫格拉斯答应“帮他停止呼吸”的方案。在实施“捂死”格拉斯之时,霍克归来,目睹一切,强烈制止,激烈争斗,被利剑刺死。菲茨杰拉德以追杀迫近欺骗吉姆,把格拉斯抛弃荒野。
翻山越岭,涉江渡河,风霜雨雪,茹毛饮血,千难万险,步步惊心。格拉斯终于回到白人聚居地。完成复仇。
激烈的矛盾冲突,扣人心弦的惊险遭遇,让人感叹格拉斯强大的意志力。疾风、骤雨、暴雪,湍湍急流、陡峭悬崖、荆棘荒野,身体伤痛、野兽威胁、异族追杀,同伴的背叛抛弃,丧子的精神打击……能加在一个人身上的所有的苦难,肉体上、精神上的,重重叠加,都没能动摇其生的欲望。格拉斯比海明威塑造的以桑提亚哥为代表“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的系列“硬汉”还从容镇定、百折不挠。如果起初照顾儿子、陪伴儿子、不辜负妻子期盼是其活下去的动力的话,那么,儿子被杀后,复仇的种子在其内心生根、发芽,促使他内心不断强大。活着,总要有点意义,有些希望,有所守护。于是,他活了下来。
影片亦折射出人性的考验。前有猛兽,后有追杀,山高路远,天气恶劣。生死关头,面对重伤的伙伴,如何抉择?队长犹豫片刻,选择了善,选择让良心心安;菲茨杰拉德选择了恶,美其名曰帮对方解脱。所有的果,必有因。听其言,观其行。杰茨费拉德与吉姆的对话已暴露其人格。他讲到自己的父亲曾告诉自己:“什么是信仰?信仰就是一只鸽子,射杀它,然后吃掉。”说完面露狰狞地狂笑。
于是明白了他一切丧心病狂、丧尽天良所作所为的缘由。一个没有信仰、无是非对错、无敬畏悲悯、无道德底线的人,注定是可怕的。家庭教育在一个人心中埋下的种子,决定了这个人一生的言行。正如格拉斯归来复仇时对队长亨利所言:“菲茨杰拉德眷恋的东西太多。”他利欲熏心,金钱至上,冷漠自私,无所不为。忘却了世间还有诸多用金钱买不到的东西。格拉斯在接连失去儿子、好友后,刻骨仇恨也未对菲茨杰拉德直接下手,“让复仇之剑掌握在上帝之手”。没有亲手宰杀痛恨的仇人,血债血还,一尝报仇雪恨的快感。因为除了头顶的星空,他还敬畏心中的道德律。心中有上帝,有信仰,坚信上帝的公平公正,会惩恶扬善。
入侵,滥杀,破坏,造成种族矛盾突出,但矛盾并非不可调和。在广袤洁白的雪地里,格拉斯遭遇印第安人的追杀队。但因其在逃亡过程中,解救过首领的女儿,对方放弃复仇,放弃千辛万苦、千难万险一路追踪的敌人,避免了再次杀戮,避免了新一轮矛盾,避免了冤怨相报。拿出善意,不再贪婪,真诚交流,矛盾并非不可调和。
情节不复杂,主演几乎无台词,真正在“演”。生吃鱼、马肉,躲进马腹中取暖等情节,的确是用生命在表演。面部表情、情绪情感变化不多。克制、理性,也许就是剧中主人公需要的坚毅性格。
冲着《泰坦尼克号》的男主去的,欣赏到《荒野猎人》的男主。二十年岁月,不动声色。主演还是那个,观众也是那个,心的地图却已沧海桑田。
观后即感,凌乱不堪。当时书写潦草,自己字迹已辨认困难。周末有闲,敲打键盘,是录之。

观《人性的弱点》有感


《人性的弱点》观后感

《人性的弱点》是戴尔卡内基先生思想与事业的精髓,全书通过栩栩如生的故事和通俗易懂的原则,从人性本质的角度,挖掘出潜藏在人体内的60大弱点,一个只有认识自己,不断改造自己才能有所长进,直至成功!卡耐基先生对这些生活和工作的深刻思考,为我打开了一片智慧的天空,使我的心灵受到了震撼,也使我感到自身的不足其实人生哲理往往隐藏在日常生活中。这让我想起了人们对卡耐基先生的赞美:世界并不会因为失去卡耐基而停止转动,却因为有了他而转的更好。卡耐基先生以他对人生的洞见,利用个普通人不断努力取得成功的故事,通过他的演讲和书,唤起无数陷入迷惘者的斗志,激励着我们后人不断的走向成功。

《人性的弱点》这本书中的提示与建议有着极强的可操作性,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认清人性中的弱点,就会了解人性的本质,从而事半功倍,顺利成功。这弱点,既可以是自己的,也可以是他人的。了解了这些弱点,可以是自己扬长避短,凸现自己的优势,从而建立美好的人生。

在看这本书的过程中,感觉就是每读一章都会有新的感受,开始有很多东西都了解得不深,只有不断重复地看以及思考,结合自己的经历,才能体会出来。我觉得,《人性的弱点》整本书的根本在于培养勇气和自信。书看完后收益不少,然而自信心的增加则是最主要的收获。卡内基说:征服畏惧以及培养仪态、勇气和自信是教师的责任,帮助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获得勇气和自信的最确实、最快速的方法,就是让他在一组人面前大胆讲话。我终于理解老师为什么锻炼我们在同学们面前讲话的能力了。

再者,心态决定命运,思想极其重要。只要知道你在想什么,就可以知道你是怎样的一个人。如果在一天里,我们脑海中都是快乐的念头,我们就能快乐;如果我们想的是悲伤的事情,我们就会觉得悲伤;如果我们想到一些可怕的情况,我们就会害怕

最后,我们必须敢于表现真实的自我,把超越自己的成果展现出来。真实自然的自己,才会有个性魅力。当你出现在别人面前时,首先想到的是我应该怎样表现,装出什么样子,才能让别人认可和满意?还是我本来就是这个样子,我就要真实自然地表现!?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识将决定我们在人际交往中是否自由平等,也反映出我们是否具有个性魅力。

生命并不单纯,我们应该选择正面的态度,而不是采取反面的态度,换句话说,我们必须关切我们的问题,但不能忧虑。当我们被各种烦恼困扰着,整个人精神紧张不堪时,我们可以凭借自己的意志力,改变自己的心境,我们应当记住:思想运用和思想本身,就能把地狱造成天堂,把天堂造成地狱。

卡内基先生的智慧无疑为我们打开了一扇认知的大门,这不仅仅是对生活哲理的阐述,更是对人性的细细剖析。认清人性的弱点,正视人性的弱点,我们才能更好的完善自己。或许古人所谓的:知耻而后勇,就是这个道理吧。

观枪花有感


观《枪花》有感

最近,我迷上了一部谍战剧——《枪花》。这部电视剧讲的是“淞沪会战”之后,上海被日本军方及其操纵下的伪政府所控制。在极其险恶的环境之中,我地下党人员展开了一次又一次艰苦惊险的秘密抗日活动。在这场斗争中出现了两位英勇抗日的姊妹花:樊露和茜茜。在我地下党员李克明的领导下,她们俩并肩战斗,在挫败日方策划的阴谋中,为国家和民族做出了重要贡献。看着,看着,我仿佛也被卷进了这场伟大而又残忍的战争中……

看了《枪花》这部电视剧,我感觉日本侵略者真是残忍无比。通过电视剧,我目睹了日本侵略者的种种暴行:践踏我国的土地,烧毁我们的房屋,枪杀我们的同胞,活埋我们的亲人,用活人做细菌实验……他们启动“金钱暴”伪钞经济方案,妄图摧毁中国经济;制造骇人听闻的“玉碎”计划,企图炸掉整个上海;“风船计划”准备向中国投放“空飘细菌炸弹”……这一系列战略阴谋,实在是太残忍了,太没有人性了!

看了《枪花》这部电视剧,我感受到日本侵略者真是无耻之极。他们杀死无辜的中国百姓,然后抱养他们的孩子,把他们培养成日本间谍为他们效命,一旦暴露立刻灭口。更可恨的是,新中国成立以后,还有一些日本人在参拜靖国神社,说日本人没有侵犯过中国,只是进入了中国。不仅仅这样,日本人还篡改历史教科书,试图掩盖历史真相。我觉得日本人真是可耻又可恨。

看了《枪花》这部电视剧,我还真切地感受到,中华民族是一个打不垮的民族。满腔热血的中华儿女:学生、工人、农民……汇成一支浩瀚的抗日洪流,和敌人斗智斗勇,奋勇抗击日本侵略军。八年抗战,牺牲了多少战士和地下工作者,才换来今天的和平生活。

我常想,日本那么小的国家,怎么能够侵犯幅员辽阔的中国呢?看了这部电视剧,我终于明白了,因为“落后就要挨打”啊!虽然我国近年来发展迅猛,但是和日本比,我们国家的科技、经济水平还是稍逊一筹。抗日战争已经过去快60年了,现在,日本人还在蠢蠢欲动,企图侵占我国的钓鱼岛。

身为祖国未来的栋梁,身为祖国的接班人,同学们,“勿忘历史,强我中华”。让我们为祖国增砖添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吧!

观电影《人性的污点》有感


电影《人性污点》观后感

初看电影的名字---人性污点,按照对美国电影思维的惯性,应该是一部讽刺电影,我拿到这部片子,就是这么想的。对于这部2003年出品发行的片子,对于美国近几年这种文化快餐式模式,也很难让我透过封面觉察这是一部多么复杂的电影。可是当我百无聊赖的的看过这部片子的一半之后,我知道,我错了。翻看IMDB对这部影片的打分,我意识到8.1分的份量。

我庆幸自己能够看到这样一部对人性充满审视的电影,虽说看过两遍还没有完全看懂,但是心中总是有一种共鸣在和影片交相呼应,以至于深夜无法入眠,思绪还是弥留于对这部电影的思索当中,这不是夸张,这是我对这部电影、对所有优秀的电影的一种尊重。

影片是以几位成年男性对克林顿性丑闻的调侃开场,交待了整部影片中几个主要人物生活的大致氛围,人们远离战争,在和平的大环境下,用各种心态去关注生活中不痛不痒的笑料,去消耗过剩的精力与热情。然后在画外音的引导下,影片的男主角科尔曼(安东尼.霍普金斯饰)登场,通过简短的描述刻画了一个通过自身努力获得成功的古典文学教授兼学院院长。影片的开篇非常的轻松。

可是在接下来的剧情发展中,科尔曼的命运急转而下,就因为他形容旷课的学生为鬼,使很多人联想到黑鬼这充满种族歧视的字眼,使他光辉的一生,在暮年受到沉重的打击,丢掉了热爱的事业,还使得妻子因为愤怒病发,离他而去。这一切来的是那么快,以至于科尔曼无法接受这个现实,找到一位作家,去述说自己所受的不公道的境遇,至此,影片旁白的叙述人,影片第二个重要任务登场,他完全是以一个局外人,一个朋友的角度来评论这个故事,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

接下来就是科尔曼传奇般的艳遇,在充满行动是思考的敌人式的矛盾中,科尔曼走进了打杂女工佛妮娅的世界,随着佛妮娅身上的秘密被一层层揭开,科尔曼也开始走进自己逃避多时的过去。影片从此变得沉重,一个接一个的震惊把影片推向高潮。正如生活中的一样,一夜情远没有那么简单,科尔曼看着年轻,漂亮还带有野性的佛妮娅使他想起了自己的过去,想起了一个非常让人感到沉重的爱情故事。

原来声称自己是犹太人的科尔曼是黑人的后代,基因的奇妙组合在他身上找不到黑人的痕迹,他在自己的社会圈子当中,完全把自己当作一个白人,他甚至对深爱的女友都不敢承认自己的血统。虽然爱情是美丽的,白皮肤的爱人让我这个观众都意乱情迷,但是无情的事实,在女友和家人的共进晚餐中把所有的梦想全部击碎。爱情所受到的打击使他开始痛恨黑人,在拳击台上愤怒的痛击他的同胞---黑人,使他完全背叛了自己的家庭,自己的血统。(观后感)甚至无情的伤害了他的母亲,当着母亲的面声称自己的亲人全部死掉。从此他过上了白人的生活,娶了一个白人女子作为自己的妻子,也给自己套上了如他母亲所说的沉重的枷锁,一种他刻意回避,无法面对的过去。影片在体现这个沉重的主题时,并不是一味的平铺直叙,而是通过科尔曼一段段夹杂在与佛妮娅的感情纠缠中的回忆,就像我们脑中闪现过去的回忆一样,在舒缓略带哀伤的音乐中一点一点展现的。感情并不激烈,但是使人越发感到沉重,感受到逃避过去的那种无法摆脱的沉重!

影片中的佛妮娅的内心世界也不轻松,饱受越战摧残的前夫不停的骚扰,对科尔曼无法摆脱的爱也使她在爱人面前一点点的展露充满创伤的过去。虽说影片中不乏对性爱的描写,但是我体会更多的是两颗受伤的心灵在彼此慰藉。佛妮娅在性爱中逃避过去,可是之后在两个人的缠绵中无法克制自己的那种对两个死去孩子的歉疚而发狂。或许这就是女人的一种发泄方式,和科尔曼老人式的回忆一起展现着人是如何面对曾经刻意逃避的过去,以及如何痛苦的去面对过去。或许是爱情的力量,让佛妮娅和科尔曼开始正视过去,摆脱了过去给自己心灵套上的枷锁,走出了自我营造的樊笼,看着车祸之前两人平静的偎依在一起,在如幻如真的车祸中达到完美,我除了感动还是感动。至此影片的主题全部展现,但是故事并没有结束!

影片通过那个作家的视角,在后续得片断中,接触到了两个人,一个是科尔曼的黑皮肤的妹妹,使得科尔曼内心的秘密得以昭显。在冰上对佛妮娅前夫的对话,使得作家得以知道佛妮娅所受到的内心折磨。不过这一切都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作家感受到了什么,而作为我们这些观众又能从这两个人的遭遇中体会到什么!

常看到一些影片里面人到将死,总是说出自己最大的遗憾和愧疚才能平静的死去,或许是不想带走负累一生的痛苦过去才能轻松的走向另一个世界,是呀,对于痛苦的过去人能躲多久,最长的期限也只能是一生!

观后感《被阉割的人性——观《沙漠之花》有感》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观影感受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被现实扭曲的人性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